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

2024-10-07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精选12篇)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 篇1

医学免疫学专业属于生命科学范畴,该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提高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的应用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很少开展实验课教学。久而久之,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加快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知识复杂,难度大。因此,采用宏观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并不能深入理解。所以,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需求。

优化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置实验内容。通常情况下,医学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包括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超敏反应以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等。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置实验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比如,进行血清总补体活动测定实验时,教师需要给学生简短介绍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临床意义等[1],重点强调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实验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离心机、水浴箱。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全程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引起教学反思。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通过以上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由于部分操作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鉴于此,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元素,给学生提供直观性的、生动性的视觉画面,以此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反复演示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操作步骤的印象,避免遗忘。除此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扩大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从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PBL实验课教学模式。PBL实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强调以患者的疾病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常情况下,PBL实验主要采用小组互动的办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肥达氏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采集标准、排除回忆反应等问题[2]。通过以上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单向琼脂扩散实验、玻片凝集实验等。针对以上实验,可以采用换位教学的模式。具体来讲,当前一节课程结束后,教师引出下一节实验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行预习,掌握相关的知识。然后,在新课教授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补充相关内容。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起到了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欢迎。(3)引入病例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病例教学模式。通过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一般而言,该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患者的血清总补体活性进行测定。(2)采用免疫标记技术,测定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含量。(3)在诊断伤寒病症时,采用肥达氏反应。(4)开展结核菌素实验。在试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操作的能力。

完善考核制度,培养严谨学风

在以往的实验课考核中,主要以实验报告为评定标准。另外,实验课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5%。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不能客观评价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鉴于此,必须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多样化的考核项目,比如基础考核、技能操作考核、设计实验考核等。通过以上考核,了解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快实验教学的改革。经过反复的实践,激发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兴趣,并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操作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试验内容、方法、教学模式方面出发,提出了加快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办法和措施,比如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完善考核制度、培养严谨学风等。实践证明,采用以上改革办法后,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医学免疫实验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不断加大研究的力度。

摘要:目的:在高等医学教学中,医学免疫学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研究表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加快实验教学改革速度。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在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该采取的办法和措施,希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临床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分析

参考文献

[1]任可.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28(6):84-85.

[2]史丽云.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6,10(5):36-37.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 篇2

课程名称:《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英方名称:《clinical immunology and immunological examinations 》 开课单位: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90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44学时

学分:5学分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临床免疫学基本理论及免疫学检验的方法。对各种

疾病血清、体液、组织等标本的免疫学检验原理及操作程序,依据抗原或抗体的变化规律,进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做出诊断等。

内容简介:临床免疫学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重点阐述免疫学技术的原理、类型、技术要点、临床应用及其方法学评价。内容包括: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检测及应用、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与检测、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超敏反应及其检测、自身免疫病及检验、免疫增殖病及检验、免疫缺陷病及其检验、肿瘤免疫及检验、移植免疫及检验、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等。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兰兰,3版,2003年。参考书目:

1.《现代检验医学与临床实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王鸿利,1999年。

2.《检验医学自动化及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彭黎明,2003年。

3.《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叶任高,6版,2004年。

浅析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 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措施;探析

医学检验专业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又称为实验室医学,是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专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免疫检验专业在医学检验中是越来越重要。目前免疫学检验也是在各门检验专业中发展较为迅猛的学科,免疫检验技术更新换代是越来越快,因此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也就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适应免疫学的发展。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免疫检验实验课程每年都在做相应的改变,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影响免疫检验质量的原因

1.1 检验标本的采集、运输与存储 一般情况下,免疫检查采用的检验标本,血浆是采集的标准,某些时候也会因为特殊的检验项目,进行如下采集:大便、小便、脑脊液等。采集标本的全部过程,对标本的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包括:血液样本的采集时间,采血时是否姿势正确,止血带的使用时间,抗凝剂的使用否标准,都会直接影响到送检标本的质量,对后期的检验结果造成重要的影响。

1.2 仪器设备及试剂的检测与选择 任何免疫检验工作,都离不开仪器设备使用及试剂的选择。免疫检验过程当中,检验仪器设备的性能一定要精确,选择的试剂质量一定要达到标准,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免疫检验结果的精确度与可靠性。

2 分析与研究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2.1 影响检验结果的标本因素 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例:日常临床的血清(浆)标本中,如含有高浓度非特异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异嗜性抗体、补体、交叉反应物质等干扰性物质,可能致使测定结果为假阳性。因此,为了避免对ELISA测定干扰,检验过程中,对其含有的干扰成分浓度进行稀释,将干扰成分浓度降到最低,使得采集的标本对检验结果产生比较少的干扰或者不产生干扰。对于个别激素类及治疗药物测定的血清标本,须特别注意样本的采集时间与收集时患者的体位,可错过早四点到六点,即黄体激素、生长激素、促卵泡激素的峰值出现时间。如确实需要采集,可在相连时间,每间隔一段时间取几份样本,采取中间值为样本测定值。

2.2 影响检验结果的仪器设备使用及试剂选择因素 检验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仪器的性能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精确性。所以,要定期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检查。如:实验室所需的水浴箱与恒温箱、酶标仪、温/湿度计与分光度计、比浊仪等精密仪器进行校正和核定,达到检验所需要求,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注重检验器皿的规格,以及不同生产批次间的差异,保证检验标准的稳定性。对于其他辅助工具如:吸量管、试管、稀释棒等量器等,也要做定期的检查,把试验误差的系数降到最低。同时,试剂质量对免疫检验结果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对试剂的生产厂家要严格把关,对试剂做些必要的性能检定,避免频繁更换不同厂家的产品。

2.3 影响检验结果的人员因素 对免疫检验临床质量控制,每一位从事免疫检验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应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起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服务水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做好检验工作的每一环节。同时进一步明确工作人员职责,明确流程,督促培养在常規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杜绝人为操作的失误,保证免疫检验质量。

3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于2006年12月—2008年1月在本院免疫检验实验室进行检测的13291份血清样本,检查的项目主要包括有:

血样10805份,检验项目包括:血清胰岛素(INS)有2354份。血清C肽(C—P)有1856份,甲胎蛋白(AFP)有1285份,癌胚抗原(CEA)有2168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有1035份,胰岛素抗体(IAb)有2107份;于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进行检验的血清样本10862份,其中INS有2178份,C—P有1769份,AFP有1437份,CEA有2368份,β—HCG有1124份,IAb有1986份,前者为质控前检测的样本,后者为质控后检测的样本。

3.2 方法 检测方法:对所有血清样本检测均采用ELISA法进行,仪器使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及酶标仪,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

3.3 观察指标 本文主要对指控前后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SV)进行比较,变异系数是反映不同实验结果存在差异大小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SV=X/SD,SV值越大说明变异越大。

3.4 统计学方法 若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进行,对于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者秩和检验,本次研究中对于指控前后不同血清样本的变异系数进行比较,采用两组间t检验进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4 结 果

2008年1月—2011年1月的血清样本INS、C—P、AFP、CEA、β—HCG及IAb检测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06年12月—2008年1月的血清样本相应指标的变异系数,质控后样本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小于质控前样本的各项指标,质控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中,对于质控前血清样本与质控后血清样本的INS、C—P、AFP、CEA、β—HCG及IAb进行检测,比较质控前后的变异系数,其结果显示质控后样本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小于质控前样本的各项指标,质控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主要受采集样本、仪器的使用、检验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明显减少各个结果之间的变异系数,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 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7):4824—4825.

[2] 丁艳涛,赵惠红.临床免疫检验的分析前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2007,6(22):1123—1125.

[3] 谢文光,陈文锋,杨媛媛.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专用质量控制与朗道质量控制的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8,(8).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 篇4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免疫检验,实践,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 免疫学检验定义

4.1 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

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 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

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

目前, 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 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 无专业的检验设备, 无实验室, 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 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 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 质量管理分析

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 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 小结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 篇5

1.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

2.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3.固有免疫:先天性,非特异性。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特异性,有免疫记忆。T细胞、B细胞。

4.免疫应答:识别、活化、效应。

5.胚胎期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有免疫特异性(记忆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不利于免疫耐受。T细胞克隆中枢耐受因阴性选择。

6.免疫原性:诱导产生抗体。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特异性结合。

完全抗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

7.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决定特异性。

T细胞抗原表位:T细胞受体TCR,必需MHC分子参与。

B细胞抗原表位:B细胞受体BCR,无需MHC分子参与。

交叉反应:不平行。

8.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B+T.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B.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与种属无关。

异种抗原:另一物种。

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不同个体。

独特性抗原:抗体作为抗原。

9.胸腺:T细胞。新生期摘除: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受损。

骨髓: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受损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缺陷。

淋巴结:免疫应答主要场所。

脾:产生抗体主要器官,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10.B细胞表面最主要标志:BCR.特征性:mIg.活化辅助受体:CD19.T细胞表面最主要标志:TCR.特征性:TCR-CD3复合体。

11.CD4+T细胞:Th,辅助性,受MHCⅡ(外源性)限制。

CD8+T细胞:Tc/CTL,杀伤性,受MHCⅠ(内源性)限制。

Th1细胞:Th0、IL-12→Th1→Tc,分泌IL-

2、IFN-γ、LTα,参与细胞免疫。

Th2细胞:Th0、IL-4→Th2→Ab,分泌IL-

4、IL-

5、IL-

6、IL-

10、IL-13,参与体液免疫。

12.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

1、IL-

6、TNF-α和炎症介质)。

13.NK细胞:通过IgG介导ADCC,表达TCR-、mIg-、CD56+、CD16+.活化受体KAR、抑制受体KIR.14.体液免疫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细胞免疫测定: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

15.免疫球蛋白Ig=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抗体Ab.轻链L:κ型、λ型。重链H:根据重链恒定区分IgM、IgD、IgG、IgA、IgE,是Ig分类的依据。

16.IgG:最小,唯一能通过胎盘,含量最高,晚期抗感染、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

IgM:最早出现,分子量最大,天然的血型抗体,早期抗感染、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

IgA:分泌片。

IgD:B细胞分化的标志。

IgE:最晚出现,含量最少,亲细胞抗体,引起Ⅰ型变态反应。

17.补体:C1分子量最大,C3含量最高,D因子分子量最小、含量最低。

C3b/C4b有吞噬调理作用。

18.经典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C4b2a3b.旁路(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C3bBb3b.MBL途径:C3转化酶、C5转化酶同经典途径。

19.细胞因子无特异性。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注射的为γⅡ)、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TNF-α和LTα可直接杀伤细胞。

20.HLA复合体基因不编码HLAⅠ的轻链。(HLA=MHC)

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高度相关。

21.Ⅰ型超敏反应:IgE,嗜酸性粒负反馈,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IgG、IgM,血、Graves病。

Ⅲ型超敏反应:IgG,Arthus反应、血清病。

Ⅳ型超敏反应:T细胞、CTL,感染性迟发型(结核性损伤)、接触性迟发型(接触性皮炎)。

22.自身抗原:晶状体、眼葡萄膜色素抗原、精子、甲状腺球蛋白。

隐蔽抗原属自身抗原。

23.B细胞缺陷:X-性连锁低丙球血症。

T细胞缺陷:DiGeorge综合征。

24.同种移植排斥反应:超急性(预先存在抗供者组织抗原的抗体)、急性(最常见)、慢性。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移植物中含足够数量免疫细胞。

25.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菌种鉴定、ABO血型鉴定、肥达试验、瑞特试验。

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抗O试验ASO、类风湿因子RF检测。

26.放射免疫:最灵敏。

免疫印迹(Western):定性或定量。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 篇6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临床检验

在临床检验中常需要对各种表征性的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来判断疾病或其他身体病理特征,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是电化学发光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是目前最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能对各种物质进行快速分析,该系统是由于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在分析化学中,化学发光是当基态分子吸收化学能,反应中释放的能量跃迁到激发态,使得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以光辐射的形式返回到基态时产生的光。ECLIA检测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检测速度快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微量物质的测定。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工作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根据发光体系在免疫分析中的表现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其中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是目前最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能对各种物质进行快速分析,灵敏度高,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可以检测细菌及病毒、检测肿瘤标志物和检测激素等。不同的发光体系他们的作用原理也不尽相同。

1.1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该方法是直接用化学发光剂标记抗原或抗体。标记的常用化学发光物质有吖啶酯类化合物,吖啶酯类是有效的发光标记物,首先起动发光试剂然后试剂作用而发光,强烈的直接发光在1秒内完成,为快速的闪烁发光。吖啶酯因为其化学反应简单、快速、无需催化剂,而作为标记物用于免疫分析;在检测小分子抗原时通常采用竞争法,而大分子抗原则通常采用夹心法,不会因为与大分子结合而影响发光量。有人已经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技术进行的全自动双抗夹心免疫测定方法,对患者血清B-HGC含量进行检测法,操作简便、敏感度高、特异性强、优于一般的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1]。

1.2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电极表面进行反应,用三丙胺来激发光反应发光底物通常为三联吡啶钌。在阳极,这两种物质可同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电极板上三丙胺也在电极板上被氧化成三丙胺阳离子,与此同时二价的三联吡啶钌被迅速氧化成三价三联吡啶钌。激发态的二价三联毗啶钌在衰减的同时发射一个光子,然后重新回到基态二价三联吡啶钌。这一过程在电极表面反复进行,产生高效、稳定的连续发光,并不断增强。電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采用一种新型生物反应放大系统即链霉亲和素和生物素包被技术。以直径为218μm的磁性球作为载体,比板式的反应面积扩大了20-30倍,利用生物素与链霉素亲和素的牢固结合力,结合免疫放大能力和反应系统中的磁分离功能,使免疫反应在微球表面快速进行。并且,因为电发光过程产生许多光子,使光信号得以增强。因此,检测灵敏度提高,线性范围也可达6个数量级,可达到检测浓度小于1Pmol/L的超微量物质。有人已经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在检测乙肝标志物,结果发现用电化学方法检测灵敏度更高,专属性更强[2]。

1.3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从标记免疫方面分析,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应属酶免疫分析,只是酶反应的底物是发光剂,因此与酶免疫分析的操作步骤完全相同:以酶标记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复合物上的酶再作用于发光底物,在信号试剂作用下发光,用发光信号测定仪进行发光测定。例如常用的标记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LP),它们有各自的发光底物。碱性磷酸酶所用底物为环二氧乙烷衍生物,用于化学发光酶免分析底物而设计的分子结构中包含起稳定作用的基团-金刚烷基,其分子中发光基团为芳香基团和酶作用的基团,在起动发光试剂作用下引起化学发光。冯艳铭等采用双抗体异位点夹心法[3],用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包被,采用改良过碘酸钠法进行甲胎蛋白多克隆抗体与碱性磷酸酶偶联制备酶标抗体,以CSPD作为底物,建立了人血清AFP的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法。

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临床的应用进展

2.1检测细菌及病毒细胞的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人体就是由千千万万的细胞集合而成,每个细胞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生命,而控制着细胞的核心物质就是核酸,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具有贮存、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功能。因此对标本中的核酸进行定量检测,对于临床准确、及时的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传统采用普通的细菌培养方法往往存在培养时间过长等诸多缺陷,因此,现在很多实验室都在寻求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研究表明用放大核酸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食物中沙门杆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16h后就可得到明确的结果,而且检测准确,操作简单。

2.2检测肿瘤标志物目前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由于本身肿瘤发生的隐匿性及发展的侵袭性,多数患者发现晚,在确认时已有远处转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的关键。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都有肿瘤标志物,它作为肿瘤的特有标志,对其的动态观察及测定,可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可以对CEA、CA242、ferritin、CA199、F-PSA、NSE、β-HCG、AFP、HGH、PSA、CA125和CA153等十几种肿瘤标志物进行测定[4]。Sakizono等用ECLIA法检查36例肝细胞癌,其中有17例患者血清中PIVKA-Ⅱ升高,表明该检测法适用于检测血清微量PIVKA-Ⅱ,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是一套有效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检测速度快的自动化免疫分析系统,能充分满足临床和科研试验的需求,与现实的应用密切联系起来,尤其适用于临床急诊检测。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法在临床的应用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参考文献

[1]王利娜,姚智,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乙肝标志物的应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8,14(1):48-501.

[2]张瑞,贾良勇,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在HCG定量检测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6(3):108-1091.

[3]黄琛,汤汉红,等.蛋白质芯片技术与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多肿瘤标志物结果的评价[J].天津医药,2008,36(12):942-9441.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 篇7

关键词: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准确性

临床免疫检验是当前疾病诊断的关键依据, 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科学指导, 已成为现代诊疗过程中的必需部分。但研究显示, 临床免疫检验的准确性受到诸多较多因素的干扰, 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是降低因素干扰, 提高检验准确性的措施[1]。鉴于此, 为分析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对临床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影响, 我院对200 份样本进行了对照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200 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 各100 例。对照组男65 例, 女35 例;年龄29~62 岁, 平均 (45.1±2.0) 岁。观察组男66 例, 女34 例;年龄30~63 岁, 平均 (45.4±2.1) 岁。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观察组则给予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作检验前、检验过程及检验后不同节段的全程质量控制。在样本采集过程中, 控制样本采集时间, 严格止血带使用时间, 调整采血姿势。对部分需用到恒温箱、水浴箱等仪器者, 首先作整体校对处理, 确保仪器进度与准确度。在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 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标本与待测样本一致, 保持科学与规范操作。避免人为污染或破坏样本。检验前, 确认试剂的有效期, 确认储存环境, 确保不变质。尽量从同一厂家采购试剂。使用前作质量检测。样本检验后, 检验人员必须作详细审核, 确保检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若存在较大异议, 则作二次检测。检验后样本保留适当时间, 便于日后重复查询。

1.3 评价指标

①统计两组样本平均变异指数;②比较两组乙肝四项检验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选用构成比 (%) 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选用 (±s) 表示, 进行t检验, 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免疫检验准确率

观察组样本检验准确性稍高于对照组, 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 所示。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样本胰岛素、胰岛素抗体、甲状腺功能检测及甲胎蛋白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 (39.1±3.7) 、 (37.4±4.2) 、 (30.0±3.5) 、 (28.2±4.0) ,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如表2 所示。

3 讨论

室内质量控制与质控质量评价是临床免疫检验质控的关键构成部分。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主要指对样本测定准确度的监测, 以保障检测结果的符合度与一致性[2]。空间质量评价则主要自委配多个实验室专家多同一样本进行分析与监测。研究显示, 影响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因素包括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类[3]。其中内源性包括检验标本自身类富含高浓度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及类风湿因子, 可能对检验准确度造成影响。另一类则为外源性因子, 包括仪器非准确、试剂污染、标本受感染等因素[4]。且大量研究报道证实, 加强对免疫检验质量的管理对提升检验准确率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在免疫检验时, 需确保标本的新鲜度, 仪器的正常性及试剂的符合情况, 以降低外源性、可控性因素对检验准确性的影响[5]。且近年来,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已成为免疫检验科关注的重点课题[6]。

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检验样本在免疫检验过程中给予全程强化免疫质量管理, 从根本上降低了外源性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 结果证实, 观察组准确率稍高于对照组, 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样本变异指数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在临床免疫检验中, 实施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 可提升检验准确性, 并降低样本变异指数,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洪滨, 王晗, 刘立明, 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4) :114-115.

[2]赵海建, 张传宝, 汪静, 等.全国肿瘤标志物不同检测系统质量水平分析[J].检验医学, 2014, 12 (5) :545-548, 552.

[3]肖亚玲, 王薇, 王治国, 等.临床检验定量免疫分析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设计程序[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12 (16) :2224-2225.

[4]王旌, 朱文斌, 曾颖琳, 等.17-羟孕酮测定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12 (21) :2943-2944.

[5]何新发, 李燕妮.2009~2013年临床免疫学室间质量评价总结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12 (6) :801-802, 805.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 篇8

1 改革前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状况

1.1 开设的实验项目与学时数

该课程的总学时数为102学时, 其中实验课21学时, 主要包括免疫电泳实验、胶乳凝集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 (EL-SIA) 、荧光抗体技术检测ANA、单个核细胞分离实验等。

1.2 实验的类型

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1.3 实验课的教学方式

由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试剂及器材等准备齐全,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即为完成实验任务。

1.4 实验考核方法

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主要由实验表现 (30%) 和实验报告 (70%) 2方面组成, 未按实验考试的形式进行实验考核。

2 临床免疫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改革办法

实验教学改革以“验证性实验巩固基础知识,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阔思维、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实验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优化实验内容

由于前期实验课程偏少,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就更少, 应增加实验内容, 特别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系统实验培养其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适应当今迅猛发展的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要求[1]。比如增加间接ELISA检测抗人血清白蛋白效价实验, 该实验由2部分组成, 首先建立实验方法, 优化实验体系 (包括包被抗原浓度和酶标二抗浓度) ;接着在设计好的实验方法上对待测标本的效价进行检测。该实验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另外, 增加一些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实验项目, 减少一些经典性实验。比如在沉淀反应中, 由于免疫电泳技术本身存在耗时长、结果不易判断等缺点, 现已基本被免疫固定电泳所替代, 因此将免疫电泳的实验内容调整为免疫固定电泳。酶免疫组化技术也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 因此增加ABC桥联法检测p53蛋白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后, 实验课时由原来的21学时增加到36学时, 综合性设计实验的学时也增加至9学时。

2.2 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学生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而不思考为何这样操作, 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这都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实验课上应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即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2]。比如在间接胶乳凝集实验检测“抗O”及类风湿因子 (RF) 的实验中, 我们会在学生基本掌握本实验操作要点的基础上提出:如果要检测标本中“抗O”或RF的效价, 请提出自己的检测方案, 进行检测后得出结论。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讨论, 每组提出一种检测方案并予以实施。实验结束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 对实验方案及检测结果进行说明。最后由教师综合点评, 对好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 要求不完善的方案再进行修改, 这样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对实验进行考核

以往, 免疫学检验的实验考核主要由实验表现 (30%) 和实验报告 (70%) 构成, 未对实验进行考试考核, 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 缺乏主动性, 基本实验技能较差。通过实行实验考试改革, 能较好地改善该现状[3]。由于免疫学检验的实验种类繁多, 对所有的实验均进行考核在实施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我们选择目前临床免疫室应用最为广泛的ELISA作为考核科目。

选择“乙肝两对半”5个项目作为检测指标, 根据学生人数分批次考核, 每批考核10人, 2个人检测同一个指标, 10个人共检测5个指标。每批考生配3名教师, 对学生的考试过程进行考评。 (1) 考前:入场前学生随机抽取检测指标, 进入相应的考试点后, 发放一张实验考核试卷, 同时给相应的考评教师发放实验考核评分表, 对学生的考试过程进行评分。 (2) 考中: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方法依次进行加样、温育、洗板、显色、检测等操作, 并在考试的剩余时间内完成实验考核试卷。在考试操作过程中, 由教师监测学生的操作是否有误, 并在实验考核评分表上给出操作扣分点。 (3) 考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考试, 学生上交考核试卷, 由考核教师根据试卷成绩及操作成绩, 得出学生最终的实验考核成绩。

考核成绩包括试卷成绩和操作成绩2方面。试卷从标题、原理、操作过程、结果判断和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能较为全面地考评学生对ELSIA实验的掌握程度。操作成绩包括加样、温育、洗板、显色、检测等几个部分, 完全由教师监测学生的操作过程, 并进行评分。通过操作考核可以充分掌握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手法, 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实际指导意义。如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有:微量加样量的使用不规范、操作中未戴手套。

3 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改革前的实验教学和考核办法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1) 实验课学时数较少, 占总学时数的21%。由于实验课过少, 会给学生带来实验课不重要的错觉, 这样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 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学生只会“照书行事”, 没有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实验成绩主要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 学生做实验只是以完成实验报告为目的, 导致其做实验时不认真, 甚至出现有的学生不做实验、直接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 这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改革后, 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动手能力增强。实验课学时数的增加, 在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由于实验考核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 学生在实验课上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操作, 而且在操作中能有意识地纠正错误的手法, 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较实验改革前有明显的提高。 (2) 创造性增强。实验教学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必须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 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 即使不是最佳方案, 教师在随后的评讲中也要给予肯定, 这样可以使学生继续保持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3)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和实验是相辅相成的, 在实验课中, 学生可针对提出的问题, 利用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并在随后的方案实施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期末考试卷面分析发现, 改革后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前期没有进行实验改革时的成绩, 同时学生在对主观题的回答上更为全面, 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论述。

综上所述, 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对实验进行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能较好地将教学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 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会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为临床培养优秀的检验人才。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考核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洁雯, 季育华, 卫蓓文.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83~85.

[2]王胜军, 仝佳, 苏兆亮, 等.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实验课程改革[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1004~1005.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进行免疫检验的血样随机抽取350份, 其中胰岛素抗体 (IAb) 58份、血清胰岛素 (INS) 56份、甲状腺功能检测52份、Ca12549份、甲胎蛋白 (AFP) 47份、Ca199 46份、癌坯抗原 (CEA) 42份。

2006年本院开始实施免疫检验质量控制, 并从实际的样本采集、到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以及各个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因素等均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随机抽取2006年1月—2012年1月进行免疫检验的血样360份, 其中包括INS 59份、AFP 59份、IAb 57份、甲状腺功能检测50份、Ca125 45份、Ca199 44份、CEA 41份。

1.2 检验方法

标本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法, 检验仪器全部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检验试剂全部为国产。

1.3 质量控制方法

标本从采集的过程、检验仪器设备使用阶段以及影响因素的控制等方面均做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并依照国家的质控血清标准作为参照基础, 将血清样本检验和质控血清检验结果进行对比, 用平均变异指数来表示质量控制前后6年的结果差异, 分析质控前后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控制后与控制前INS、IAb、甲状腺功能检测、AFP、Ca199、Ca125、CEA平均变异指数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INS=血清胰岛素, IAb=胰岛素抗体, AFP=甲胎蛋白, CEA=癌坯抗原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 以血清 (血浆) 作为免疫测定的重要临床标本, 有时候为了实现一些特定目的的检测, 往往也会用到尿液、胸腔积液、脑脊液等标本。标本作为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 其影响因素包括:样本的采集时间、采血的姿势、止血带使用的时间、抗凝剂的选择、消毒剂的种类选择等均影响着检验的质量。

尤其是一些治疗药物或激素类测定的标本收集, 收集的时间, 或标本体位的变化等都会对测定的结果带来影响[3]。如果将样本采集时间放在早上4:00~6:00, 就会出现一个峰值;生长激素、促黄体激素、促卵泡激素都会以阵发性方式进行释放。对于此类激素测定时, 应在密切相连的时间间隔内实现几分血样本的采取, 并将这几份样本值的中间值作为最终的测定结果值。

除此之外, 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以及试剂的质量均是保证免疫检验质量的前提。因此, 检验中涉及的水浴箱、加样器、精密仪等都必须顶起的进行校正和核对, 使其符合检验的各项要求。

总之, 全面的进行质量控制是获得科学准确实验结果的前提保证, 需要我们每位检验工作者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黄舒婷.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外医疗, 2009, 28 (24) :122.

[2]卓蔡连.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24 (7) :4824-4825.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产前检测的孕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法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 (75例) 和观察组 (75例) 。对照组孕产妇年龄20~39岁, 中位年龄为 (26.2±4.7) 岁;体重53~71 kg, 平均体重为 (60.2±3.5) kg;孕周35~41周, 平均孕周为 (37.8±1.9) 周;其中51例初产妇, 24例经产妇。观察组孕产妇年龄21~40岁, 中位年龄为 (26.4±4.8) 岁;体重54~70 kg, 平均体重为 (60.1±3.7) kg;孕周36~40周, 平均孕周为 (37.7±1.8) 周;其中50例初产妇, 25例经产妇。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排除妊娠高血压者、妊娠糖尿病者及存在输血史者。所有孕产妇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并表示愿意配合。

1.2 检验方法

对照组孕产妇接受常规产前检查, 检验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心肺听诊、血压测量等。观察组孕产妇则联合进行免疫学检验, 方法如下。清晨统一采集孕产妇的空腹静脉血, 离心并分离出血清, 之后进行梅毒检验:梅毒抗体通过血浆快速反应素环状卡检验, 若检验结果为阳性, 应再通过实验室的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检验以确定, 具体方法是取50μL待检血清加入卡片的圆圈内, 并涂均匀, 以专用滴管加入摇匀的抗原1滴, 将卡片旋转8 min后立即观察结果;艾滋病、乙肝检验: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在微量反应板中每孔各加待测样本50μL, 其中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都分别是2孔, 空白对照是1孔, 每孔加酶结合物1滴, 混匀封板, 置于37℃孵育30 min, 弃去液体, 加洗涤液, 静置5 s后甩干, 重复5次后拍干, 然后, 每孔各加入显色剂A液与B液1滴, 混匀封板, 37℃孵育15 min, 每孔加终止液1滴后混匀, 用酶标仪读数, 设置波长为450 nm, 用空白孔校零后读取各孔的OD值, 若试验结果为阳性, 应再采血复查通过实验室检验以确定;微生物感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是否存在弓形虫免疫球蛋白M抗体, 如果检验结果呈阳性, 则提示孕产妇存在疱疹病毒感染。以上检验均使用Thermo MULTISKAN MK3型酶标分析仪与BIORAD1575自动酶标洗板机, 试剂选用在有效期内的相应配套试剂盒, 保证各项检验的相关仪器均符合检验标准, 在检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予以实施。之后根据检验结果对相关孕产妇实施预防性干预措施, 之后进行再次检验。具体干预方案如下:开展系统性的孕期保健, 从生理和心理鼓励孕妇;护士需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护理以及运动护理, 增强产妇对妊娠的适应性;护士需合理利用家庭护理的作用, 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高危妊娠的程度、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孕产妇的高危妊娠率 (梅毒、乙肝、艾滋病感染、微生物感染) 、围产期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价标准:梅毒检验中, 如果卡片圆圈呈现黑色凝聚颗粒和絮片, 则判定是阳性;如果无凝聚块, 仅见均匀的亮灰色, 则判定是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如果OD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 则结果判定为阳性, 反之是阴性。高危妊娠范畴:孕产妇年龄低于18岁或超过35岁;有异常妊娠分娩病史和各种妊娠并发症、内科合并症;胎位异常、多胎或者骨盆出现异常;胎盘功能缺乏;在妊娠阶段接触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和化学物质。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产妇干预后孕中期高危妊娠率比较

干预后, 观察组孕产妇孕中期的高危妊娠率为9.33%, 显著低于对照组孕产妇的52.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孕产妇围产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围产期, 观察组孕产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0.00%, 对照组孕产妇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相关研究报道称, 孕妇围产期保健意识相对薄弱, 欠缺对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大部分孕妇孕中期才开始产检, 而免疫学检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以有效筛查出孕期胎儿的传染性疾病情况, 并指导预防出生缺陷。梅毒、乙肝、艾滋病、微生物感染等都属于传染性疾病, 而且对人类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威胁性[4]。这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包括了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其中母婴传播的感染率非常高, 而且传播途径较多, 包括阴道感染、宫内感染、母乳喂养等, 甚至母婴接触也可能会导致传染出现, 对新生儿的健康发育、成长均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5]。

在妇产科门诊中, 产前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孕产妇部分疾病的检出率,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 从而避免传染性疾病对新生儿造成危害, 提高生育质量[6]。但是目前的常规产前检查无法检测出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 因此无法保证高危妊娠影响因素的检出率, 无法降低围产儿的感染率。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75例孕产妇采用了免疫学检验,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高危妊娠率为9.3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0% (χ2=32.107, P=0.000) ;观察组的围产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 (χ2=6.250, P=0.012) 。有研究发现, 甲肝病毒的组成成分为Ig G、Ig M, 检查发现HAV-Ig M为阳性时, 则说明感染甲肝病毒;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是检查的主要指标, 低滴度表明有乙肝病毒感染史, 高滴度阳性则表示具有一定的传染性[7];乙肝的核心抗原能够对细胞免疫产生较强的诱导作用, 并提高感染风险, 但是由于容易被掩盖, 因此通过常规的血液检验通常难以发现, 乙肝经母婴传播的几率大约为50%, 因此若孕产妇的检验结果呈阳性, 就提示新生儿存在感染乙肝的风险;丙肝病毒HCV-RNA为主要检查指标, 如果是阳性, 则说明传染;戊肝病毒的抗-HEV-Ig G为检查的关键指标, 主要发生在中晚孕期孕产妇, 极易发生流产、死胎等危险情况;梅毒螺旋体Ig M抗体用于梅毒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早期进行诊断, 可以判断胎儿是否感染, 同时梅毒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丙肝发病, 在检验当中通常使用血浆快速反应素环状卡进行检测, 若结果呈阳性, 即提示带有传染性, 若患者在治疗后血浆快速反应素环状卡检测结果呈阴性, 则提示患者梅毒治愈[8]。艾滋病属于免疫系统缺陷疾病, 孕产妇一旦感染, 将在很大程度上增高异位妊娠、早产的几率, 危及母婴健康。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 孕产妇在接受产前检查时, 联合进行免疫学检验能够尽早检测出是否存在乙肝、梅毒、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 从而能够进行及时、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 提升妊娠质量和安全。对高危妊娠的孕妇进行合理的产前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孕妇与围产儿的死亡率, 对于改善孕妇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孕产妇的产前检测过程中实施免疫学检验能够显著提高高危妊娠影响因素的检出率, 从而有效避免高危妊娠率, 降低围产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保证孕产妇生育质量, 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永祥, 周贞, 邱媛, 等.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孕产妇中的应用[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2, 25 (6) :693-694.

[2]陈峻, 胡必成, 易明华, 等.妊高征患者血清Cys C、UA、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0, 23 (6) :709-710.

[3]肖中华.1594例孕产妇梅毒与HIV抗体筛查结果的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 31 (5) :502, 505.

[4]李静, 张琳琳, 张展, 等.HLA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C]//首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 (宁波会议) 暨《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集, 2010:54-64.

[5]王宝英.高原地区藏族孕妇围生期B群链球菌检出率和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21 (1) :27-28.

[6]郭阳.A-FABP在妊娠高血压疾病胎盘中的表达及意义[D].北京:首都医科大学, 2011.

[7]BARROS MM, GUIMARAES IG, PEZZATO LE, et al.The effects of dietary nucleotide mixture on growth performance, haemat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of Nile tilapia[J].Aquac Res, 2015, 46 (4) :987-993.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 篇11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双语教学 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04-01

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教高[2001]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事实上,语言教学在中国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门诺派教会(即美中教育交流协会的前身)开始派遣外国教师到中国,同时邀请中国外语教师到北美一些大学交流学习,在过去30年,这一方式已极大地改变和促进了中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交流。

1 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免疫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包括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随着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基础免疫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8次之多,获奖科学家达29位。近几十年来,医学免疫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和边缘学科。与微生物学、传染病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可见,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免疫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崭新的学科,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的中文教科书和文献由于翻译和出版等原因具有明显滞后性,加之全球一体化和医学领域交流的频繁[1],医学英语作为交流的前提和工具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只有掌握医学专业英语,学生才可以跃过这个时间和地域的“鸿沟”。另外,由于省略了翻译这一中间步骤,也避免了由于翻译不当造成的误解,使学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想法,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2 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情况

我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一直致力于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在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英文课件,中英文讲授的双语教学形式,但是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教育体制注定了当高中生踏入大学校门时,他们的英语词汇构成几乎全为公共英语,而且水平参差不齐,一个教室往往有百余人,大锅饭的教学完全没有办法进行师生互动;教师资源储备不够丰富;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等。这些问题也是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所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虽然双语教学的开展已十余年,但一直进展缓慢。

3 提高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校已持续几年招收医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多来自巴基斯坦、加纳、尼泊尔等亚非国家,英语是他们和中国学生交流时的通用语言,他们同时也在学习汉语,如果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中外学生在医学专业课学习上的沟通、交流,必定会事半功倍;除此之外,中国医学生也可以互帮互助,以宿舍、班级等为单位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观看医学类美剧Greys Anatomy(实习医生格雷)、house(豪斯医生)等,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学到医学专业英语词汇和临床知识;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撰写专业综述等方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样不只有助于掌握某一科目医学专业英语,而是所有的科目都会涉及。

医学院校从大一开始就设有公共英语课程,高年级阶段还开设了专业英语,但一般是作为选修课,应该将其纳入正常教学及学生考核的部分内容,这样才能与医学专业课上的专业英语学习相呼应,使学生沉浸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将来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在进行查房、病例讨论及解答问题时对疾病名称、主要症状、体征及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等要鼓励他们尽量用专业英语术语表达,一方面通过反复接触有利于牢固掌握;另一方面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坚持下去会慢慢形成用英语术语思考的习惯。最终使英语成为他们学习医学免疫学及其它医学学科的有利工具,成功跨越这一“鸿沟”。

3.2 培养和留住优秀的双语教师

多年来,中国的医学高校自己也培养了一大批英文较好的师资力量,这些人英语口语及专业词汇都达到了成为双语教师的标准[2],但由于中国高校体制上的很多缺陷,这些人才在国内得不到好的发展,所以大多数都已出国或滞留国外;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医学专业教师多数外语基础较好,但缺乏专业系统的双语培训,学校又不重视培养[3],导致许多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匮乏。因此,只有意识到教师问题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出国,专门为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服务, 同时努力将学校自身建设好,学校硬件软件各方面越完善,教师才能安心待在工作岗位上,才能把全部心思花在教学上,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3 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学生选用和编写适合的英文版教材

双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课堂上40min的讲解,还包括课下编写适合医学生使用的双语教材或英文版教材,学生只靠记忆中文版教材附录中的专业英语术语及课堂上的零散词汇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当然更无法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可选择适合学生的英文版教材、参考书及其他课外材料,外文教材可直接引进国外版,但外文教材一般比国内普通中文教材价格昂贵得多,学生每人一本的话经济负担会很重[4],这就需要我们的双语教师自己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外文教材,且难度及深度要适宜。还可采用多种外文教学材料,有利于与专业词汇的反复接触,使学生牢固而正确掌握,成为以后查阅文献及写作的基础。

4 结语

西医即西方医学,因此,想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就要先过语言这一关,同时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病例资源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多于西方,也有利于对外交流,互通有无。进行双语教学不仅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帮助巨大,也可以促进公共英语的学习,使我国医疗技术水平能够赶上并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医学教育才能孕育出走向世界的人才。

能够直接听懂外国专家及教师的讲座或讲课,及时进行学术交流,读懂英文教材和刊物,用英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书写实验报告、临床病历,撰写学术论文,初步翻译本专业的最新英文刊物等已逐渐成为对医学生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符清明,高劲松,吴海军,等.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6(2):77-79.

[2]柏树令.双语教学问题的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78-79.

[3]孟晓慧.大学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79-80.

[4]孙飞龙.微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37-1039.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评价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取其检验血样, 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份, 观察组C-肽24份, Cal25 12份, 甲胎蛋白30份, 份癌胚抗原14份, Cal99 20份;对照组C-肽26份, Cal25 14份, 甲胎蛋白28份, 份癌胚抗原16份, Cal99 16份。两组检验血样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检验方式, 所有标本均利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验, 检验仪器选择为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检验试剂采用罗氏诊断原装试剂, 所有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观察组给予质量控制, 具体过程包括: (1) 分析前:标本采集时要严格控制质量, 合理选择采血的时间、止血带的应用时间, 并颗粒使用抗凝剂。保存血液样本时, 由于在某个时间段, 患者因内激可能出现峰值或谷值, 给检测结果带来较大影响, 因此, 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对于采血后不适合马上进行检验的标本, 应当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处理后, 妥善保存。另外, 免疫检验进行前, 应当对相关仪器设备严格消毒, 并核定仪器设备值, 使其误差减少。 (2) 分析中:正确选择血样标本, 保证所检验标本的新鲜度, 对于部分需要进行特殊操作的步骤, 应当严格根据相关说明书进行。同时, 检测过程能中, 要正确选择检验试剂, 且所选用的试剂要保证没有被细菌感染, 在使用有效期内。标本完成检验后, 交由专业人员对检验结果进行审查, 若有疑点发现, 应当对其进行再次审核。所有检验标本都要有备份保存, 便于再次核查[4]。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使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的血样AFP、Cal25、C-肽、Cal99、Cal25、CEA等指标变异指数比对照组100例患者降低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随着检验学和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近年来, 检验免疫指标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 其检验结果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5,6]。因此, 对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免疫检验学操作程序较复杂, 检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多种综合因素影响检验结果[5,7]。近年来, 临床上采用质量控制的方法对免疫检验质量的控制表现出了较好的临床价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标本采集前和采集的各个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免疫检验进行前, 应当对相关仪器设备严格消毒, 并核定仪器设备值, 使其误差减少[6]。检测过程能中, 正确选择检验试剂, 且所选用的试剂要保证没有被细菌感染, 在使用有效期内。标本完成检验后, 交由专业人员对检验结果进行审查, 以确保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7]。在检验过程中, 首先应当重视的环节是标本采集, 而可能影响检验标本的因素包括采集的时间、止血带使用的时间、采血姿势、消毒剂和抗凝剂的使用等。一般情况下, 标本采集的时间不用, 所产生的检验结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 对于部分激素或药物的测定, 对采血的姿势和采集的时间均具有严格的要求。临床上对于此类标本的采集, 采集时间不能间隔太长, 检测时应当以中间值作为最终检测标准。而对于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 除了对标本采集质量的控制以外, 对于仪器的试剂的合理选择也应当做一个详细的考虑, 以保证所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有效性, 使其处于一个较好的工作状态。此外, 还应当对仪器定期进检验和校正, 保证检测工作质量。

临床研究表明, 影响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原因包括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个方面[8]。其中, 外源性干扰因素只要是指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溶血、标本凝固不全以及储存时间过长等[3,9]。而内源性因素则主要是指检验的样本中含有补体、类风湿因子、交叉反应物质以及高浓度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因此, 在检验标本时, 首先应当稀释标本, 时其中的干扰素因子被稀释, 从而降低其对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同时, 对标本进行检验过程中, 如果标本中含有浓度较高的血红蛋白, 培育时容易发生吸附过度, 使试剂底物显色而影响检验结果。对于免疫检验统计学质量的控制, 对室内质控样本种类的测定、样本检验前质量的控制以及质控物浓度的控制均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此外, 检验仪器、检验技术以及对检验结果的分析也会对结果造成直接影响[1]。因此, 实施临床免疫检验时, 应当严格实施检验质量控制, 加强对各个检验环节的质量管理, 同时要求检验人员从分掌握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提高其职业素养,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检验, 以确保免疫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本研究通过对200例患者的血样免疫检测标本分别给予质量控制措施和常规检验措施, 结果显示, 实施质量控制后, 观察组血样AFP、Cal25、C-肽、Cal99、Cal25、CEA等和指标变异指数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实施质量控制在血样免疫检测中较常规检测可以有效降低各指标的变异指数, 这一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2]。因此, 笔者认为, 实施质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各项指标变异度, 提高免疫结果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强化控制质量手段运用于临床免疫检验中, 可以有效提高免疫结果的准确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因此, 临床检验时, 要求检验人员充分掌握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提高其职业素养,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检验, 以确保免疫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姜邦蓉.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措施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5) :1141-1142.

[2]董书民.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4 (33) :72.

[3]黄坤.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措施探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78 (20) :90-92.

[4]瞿新.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5 (8) :2281.

[5]吴东, 翁利, 杜斌, 等.年龄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高龄内科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20 (5) :301-302.

[6]何征宇, 皋源, 王祥瑞.48例转入或重回重症监护室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18 (12) :740-742.

[7]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MODS课题组.1087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19 (22) :2-6.

[8]李旭忠, 崔广清, 丁兴进, 等.综合ICU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2) :99-100.

上一篇:控烟研究下一篇:可靠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