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常规检验(通用10篇)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 篇1
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中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 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临床参考价值, 因此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选取绵阳四四医院检验科2012年9月~2013年6月期间采集的53例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6月间本院检验科的53例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理人员直接负责采集并送往血液检验室。
1.2 方法
各实验室窗口每天都有相应的专业人员, 负责对接收的标本仔细核对, 并用血液分析仪作为检验设备进行检验。对接收的血液标本均根据临床医生要求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 时刻注意接收标本有无出现溶血、凝血或标本量少等现象, 并仔细核对标本上的标记信息的正确性。根据相关采集要求及时评定标本是否合格, 不合格的标本要及时登记, 写明不合格的理由, 然后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Office办公软件中的Excel表格处理软件建立数据库,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不合格的53例临床血液检验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果:样本标本延迟送检9例, 占16.98%;溶血17例, 占32.08%;标本出现凝块15例, 占28.30%;标本量不足7例, 占13.21%;其它5例 (标本混入空气、标记不清或错误等) , 占9.4%。其中溶血与标本出现凝块为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临床诊断结果正确性的关键, 如果在接收的血液检验标本中发现不合格者, 要立即与送检人员联系, 通知其科室重新采集有效标本, 在本次所选的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分析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3.1 样本延迟送检
这是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测中最容易忽略的因素, 临床血液标本应在2 h内及时送检, 尤其是急诊、血气标本应在采集完样本后立即送检。延迟时间越长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越大。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血小板个数等指标的含量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降低, 对于超过送检时间的标本, 会影响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建议临床重新采集标本并立即送检。
3.2 溶血
出现溶血现象一般是因为:静脉穿刺处消毒液未干就开始采血;采血时定位不准确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 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止血带系在伤口结痂、伤痕处, 均可造成标本溶血;吸入量不足, 管内仍有真空而造成溶血;选择采血针头过小, 血流不畅也易造成溶血。溶血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 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3.3 标本出现凝块
血样转装入试管后, 抗凝剂使用不当 (抗凝剂剂量不足或者未与血液均匀混合) ;或者患者血液粘稠而采血的针管过细, 使得采血速度太慢;或者其他因素造成血液没能与抗凝剂及时混合, 以上种种都会导致血样中出现凝块。标本出现凝块会造成无法完成血液常规检测, 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3.4 标本量不足
医护人员业务不熟练, 对采集容器和采血量没有准确的概念, 对有关注意事项或者操作流程不熟悉, 从而导致血液采集太少;或者所用的采集仪器不合格, 引起溶血、凝血等导致血样不合格, 这些都会造成标本量不足, 进而影响检测结果, 影响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时, 医生一般都需要准确可靠的常规血液检验数据作为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参考, 而采集的血液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因此标本质量是临床诊断的根本前提[1]。通过以上对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希望相关医护人员能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 提高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血液标本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借鉴意义。总之, 只有高质量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才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因此血样采集的每一个环节的医护人员都应该严格按要求和相关规程操作, 都应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检验科室要注意积极配合各科室的血液检验要求, 严格把关, 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 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检验数据。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合格的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 研究探讨其解决对策。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本院检验科2012年9月2013年6月期间采集的53例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合格的53例血液标本中, 标本延迟送检9例, 占16.98%;溶血17例, 占32.08%;标本出现凝块15例, 占28.30%;标本量不足7例, 占13.21%;其它5例, 占9.4%。结论 在采集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时, 要严格操作流程、操作规范, 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参考价值, 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
参考文献
[1]葛秀洁, 李静.采集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0) :1137.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 篇2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分析研究;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14-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使临床检验 的结果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过程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血液常规的检查,现已成为我国临床研究的重要检验指标,基于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使检查的结果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 进而影响到临床的治疗效果,为此,临床检验工作应做到规范化操作,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更好地提高我国临床检验的结果,促进医学技术的更大进步。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的发展,血液常规检查已成为临床工作中重要的检验指标。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仪器使用因素、采血部位因素、人为因素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
1 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的因素
血液常规的检查, 通常采取末梢血进行检查, 主要包括耳垂及指尖部位的血液; 对血液的细胞应进行仪器检查及分析, 再由电脑对报告的结果进行生成、保存, 常规的检查不仅是人机体基本检查的项目之一, 其作用是及早发现、进行早期的诊断以及早期的反馈, 而且还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 现实的临床化驗结果多数缺乏可靠性,为了提高血液的标本采集工作效率, 检验临床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探讨对血常规产生影响的因素十分必要,为今后更好地提升临床诊断的水平、促进医学技术健康的发展。
1.1 患者的生理因素
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活动情况及精神状态、血液的采集时间、采血的季节、服用的药物等各因素均将影响到检测的结果。例如,一天中人体的血细胞会出现不同的波动情况, 妊娠时间超过五个月的、或者是新生儿的白细胞的总量也会明显地增高; 或者在暴热季节、严寒的天气等; 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服用部分激素类的药物等, 均会影响到血液常规检查的结果。因此,患者在进行血液的采集前, 应避免出现剧烈运动,采血时询问患者是否服用过抗干扰 的检验药物, 以确保患者的血液检查较为准确。
1.2 仪器校准
目前, 血常规检验一般为血细胞的分析仪器设备, 其有效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的失误率以及误差率,并提高检验的工作效率。但是血液分析的仪器需用校准物对其进行校准, 部分血液分析仪未具备与之相配套的设施或校准物进行准确的校对,进而影响了血液的检查结果。
1.3 采血部位及静止时间
采集血液的时机与采血的部位均会影响到血液的检查结果。因此, 在进行采血时, 倘若医院采血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良好,可采用从静脉进行血的采集, 对血液的常规检测应做到及时、认真。为了保证获取的血液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应减少对患者的采血部位,采血后对于静止的时间应该尽量缩短,保存及运送的时间也应适当控制好, 确保血液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1.4 人为操作不规范
采血的操作工作是较为细致、认真的,这就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人为因素由于操作不当或不规范等原因, 导致血常规的检测失真现象也较多。例如,在进 行采血时,采血的动作慢或注入的顺序不当,致使空针中的血液发生凝固现象;血液在注入试管后,采血人员没有立即摇匀或是摇匀的时间不足;血液标本采集后, 未及时送检或采血针头过细等原因,导致检血结果的不准确。
2 优化血液常规检查的解决对策
2.1 合理选择采血部位
在采血时, 应对采血的部位进行认真分析,采血时手指小动脉血和静脉血相比较,对手指采血 的可重复以及准确性仍较差,在使用到血液分析仪进行检验时较为明显。因此,多数医学专家建议,在对血常规的采血进行选择时,应采用静脉血进行检查;而通常对采血部位的选择是静脉采血以及对末梢的毛细血管采血这两种方式进行。
2.2 采血的各项操作应规范化
据不完全资料显示, 较多的血液常规检查出错是由于人为的采血操作不当引起的。因此,要求操作人员应熟悉采血的操作规程,并加以规范化,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采血完毕之后, 应立即拔下针头, 并快速地注入至抗凝剂, 再将该管放至手掌, 进行来回轻摇至均匀状态,使检测的标本和抗凝剂能充分的混合;切忌用力摇晃,避 免使血细胞受到破 坏或者发生溶血现象。
2.3 定期校准仪器
血液分析仪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做好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血细胞分析仪必须通过该仪器所配套的校准物对仪器严格校准。临床应用中还应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才能保证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测质量,还需定期用新鲜血标本在实验室内不同型号的仪器上进行结果比对。
2.4 采血及注射的容器选择
抽血时,采血的针管应使用真空的采血管进行采血,并保持注射容器的干燥, 由此一来,可使采集的标本达到标准化,又可使采血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了交叉感染几率。提高血液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及有效性。2.5 选择最佳采血时机
基于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活动的情况、血液的采集 时间以及服用的药物等因素,均会对血液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选择最佳的采血时机,是有效减少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关键,不是急诊患者,最好固定在某个时间段进行检查, 以减少来自不同时间段的生理状态情况对血液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3 结语
总之,需要对采血试验的各个步骤与环节进行严格的操作,认真执行。尽量减少某些 因素对血液检查结果造成的影响,防止对临床的诊疗作出错误判断,血检时,还应对其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
参考文献:
[l] 高丽娟.血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J].哈尔滨医药.2 0 11(0 4 ):6一17.
[2] 刘保廷.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 0 10 (12 ):5一12.
[3] 杜之涛.浅析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外医学研究,2 0 11(0 1):2 8一3 6.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 篇3
关键词:血液不合格标本,常规临床检验,临床血液标本
在常规的临床工作中,血液标本采集和送检是不可避免且至关重要的步骤,血液标本的质量直接关系依赖检验结果的临床诊治的进行,同时也与患者的预后质量息息相关[1]。如何采用有效的措施规避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血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现象,并对不合格原因予以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已成为近年来临床检验讨论的重点,笔者对我院近一年来住院部采集送检的若干血液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中出现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并针对不合格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检验科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由本院住院部各科室采集送检的血液标本1002份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标本均有临床护士采集并送往进行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
1.2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及研究方法:皮肤血管采集法以患者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为标本采集的最佳位置。临床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血液采集处的皮肤必须经过医用碘伏和酒精消毒后再行静脉采集,保证一人一针,并在进针出血后拭去第一滴血后再行标本收集。经静脉采血法应首选体表浅静脉如肘正中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采血,护理人员应注意在采血前便贴好标签,并在认真检查核对无误后行常规消毒及穿刺取血。对于血管不明显的患者应在穿刺前轻拍穿刺处皮肤,直至静脉充盈且容易固定,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伤,并避免穿刺时针头内留有空气,血液标本采集完毕后应严格密封,并立即送检。
所有血液标本采集送检后,各实验室窗口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对并坚持是否符合临床医师的检查项目,并对不合格标本及其原因进行详细的分类和记录。
1.3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2]:临床血液标本出现脂血溶血为标本溶血;抗凝标本出现凝固为标本凝固;抗凝剂选择不当为抗凝剂错用;标本去量不足为标本含量测量误差;标本标识与检验内容不合等记为其他不合格原因。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t或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临床血液标本送检情况:表1显示,本次研究共计含临床血液标本1002份,其中血清标本569份(56.90%),血浆标本355份(35.50%),全血标本176份(17.60%)。见表1。
2.2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表2显示,本次研究的1002份临床血液标本中含有68份不合格血液标本(7.90%)。具体不合格原因大致可分为五种,主要包括标本出现溶血29份(38.10%)、标本凝固18份(27.38%)、抗凝剂错用9份(16.67%)、标本含量测量误差8份(11.90%)及标识错误等其他原因4份(5.95%),其中,以溶血和标本凝固不合格发生率为最高。见表2。
3讨论
在常规的临床工作中,血液标本检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有效的检验结果不但可以给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患者病情进展及康复情况[3]。有临床数据显示,绝大部分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都发生在送往实验室检查前或在送往实验室检查的途中,即规避临床常规血液标本不合格现象应从血液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入手,针对不合格现象发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措施[4,5]。
笔者通过对本次研究中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临床上常见的血液标本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可归纳为标本出现溶血、标本凝固、抗凝剂错用、标本含量测量误差以及标识错误等其他原因。临床护士在标本采集送检工程中,若抗凝剂使用过多,则会使血液标本出现凝块,从而使其在凝血实验中因凝血酶原作用时间缩短造成实验误差[6]。护士因操作不娴熟或不规范时,极易出现溶血干扰而使血液标本的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并由此影响钠、钾、镁等指标的测定结果[7]。此外,还应加强护士对抗凝剂使用原则的掌握,一方面应注意将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凝血,另一方面还应根据使用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凝剂做好不同的标示,以保证心中有数避免忙中出错。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采取及时有效额纠正措施,保证送检标本质量对保障检验结果有效性和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晓玉,庞保军.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处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0,10(8):863-864.
[2]刘兴彦.74份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6):528-529.
[3]戴蕴.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常规检验的分析和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730-1731.
[4]嘉鋆.医学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判定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30):5347-5348.
[5]潘文波.影响检验标本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J].吉林医学,2010,31(14):2140-2141.
[6]秦兵.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3,33(4):300-302.
贫血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贫血;血液检查;分析
贫血是由于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一种将氧气输送到血红细胞和身体各个组织的蛋白质)造成的。贫血缺氧会导致神经组织受到损害,临床多出现头昏、耳鸣、多梦、失眠等。本文选取2012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的30例溶血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对血液检查在贫血患者中的诊断做具体分析,报告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供30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还站着12例,患者年龄12~60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溶血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各1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做基因、血清铁蛋白检测进行确诊。此外另选取15例血液正常为参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年龄9~60岁,平均年龄34岁。对比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婚史、受教育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三组患者均空腹进行静脉采血,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均注入统一专用的血常规抗凝管.真空采血.轻摇试管中的血液标本.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是进行血液一般检查[1]。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三组患者血液检验中RDW、MCV、Hb、RBC、RBC/MCV、MCH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并分析溶血性贫血组与缺铁性组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及符合率血液正常人各项指标的参考值为:RDW:l1.5%~14.5%;MCV:80~100fL;Hb:
男120~160g/L,女110~160g/L;RBC:男4.0-5.5T/L,女3.5—5.OT/L;MCH:27~34pg。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528例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血液样品, 经美国Bac T905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 细菌鉴定时所使用的API鉴定板条。其他仪器及试剂包括:细菌鉴定、药敏综合板、药敏纸片以、MH干粉、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无菌拭子及一次性无菌注射器。
1.2 方法
1.2.1 直接药敏试验
取出全自动血培养阳性样本后以无菌注射器抽取并注入无菌试管内, 置入1500r/min离心机内进行细菌分离5min。然后收集试管上层清液置入3000r/min离心机内, 15min后取沉淀物进行0.9%氯化钠溶液洗涤2次, 收集均细胞黏液行涂片革兰染色, 观察细菌形态。如为一般菌则接种与MH平板上, 无菌拭子涂抹均匀并贴上药敏纸片。如为革兰阳性球菌 (G+) 呈链状, 则以MH+羊血平板进行初步药敏试验, 并据结果选择适当酶试验, 调整菌液浓度为6.2×102cfu/L至综合板上行药敏试验及细菌鉴定。
1.2.2 常规药敏试验
取阳性样本接种于不同平板, 于温度为35℃空气质量为5%CO2下孵育18~24h后进行革兰染色。据检测结果选择酶试验。
1.3 纸片选择
革兰阴性杆菌 (G-) 多选择头孢类抗生素, G+多选择β-内酰胺类、部分大环内酯类及万古霉素。
1.4 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8例血液样品经生化培养检出430例阳性样本, 其中直接法检出356例, 常规法检出430例, 符合率为82.79%。其中G-检出369株, G+检出61株。两种检测方法G-总符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26.51, P>0.05) 。两种检测方法G+总符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33.05, P>0.05, 见表1) 。
3 讨论
随着抗生素临床应用增多, 不合理抗生素使用率明显增高, 细菌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比例也明显增高, 易诱发全身感染性疾病, 甚至菌血症、败血症等,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故快速、高效细菌鉴定和耐药性试验成为临床急需方法, 以此快速控制感染, 提高治愈率[2]。
目前, 临床以常规药敏试验为最常用方法。其原理为定性试验, 通过抑菌环直径与抗生素抑菌浓度负相关设计。由于条件要求较高, 使临床广泛应用具有局限性;其次检测时间较长, 通常为2~3d获得结果[3], 得到结果前, 只能依靠临床医生经验判断治疗, 对于多重耐药性细菌疗效往往较差, 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加重病情;再有误差率偏高, 据相关文献报道, 误差约±2mm, 忽略误差后准确率约>95%[4]。种种条件均限制常规药敏试验快速、高效检验。
直接药敏试验为1973年首次提出, 逐渐引起各界学者重视, 于1986年美国学者Fincgold再次提出这一说法, 认为直接对临床血液标本进行检验, 可达到快速、高效检验目的[5]。本院通过研究发现, 其对G+及G-检验与常规药敏试验总符合率对比, 无明显差异, 而直接药敏试验结果却高于常规法。说明运用直接药敏试验可提高检出率。其次, 直接药敏试验平均检测时间约10h左右, 大大缩短检验时间;耗材少及操作步骤简单, 使各级医疗系统均可应用。
综上所述, 直接药敏试验与传统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鉴定与检验中具有快速确定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从而减少盲目用药, 达到降低临床并发症及提高治愈率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直接药敏试验与常规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鉴定与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528例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血液样品, 经美国BacT905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培养后, 通过之间药敏试验与直接药敏试验检验, 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 528例血液样品经生化培养检出430例阳性样本, 其中直接法检出356例, 常规法检出430例, 符合率为82.79%。其中革兰阴性杆菌 (G-) 检出369株, 革兰阳性球菌 (G+) 检出61株。两种检测方法G-总符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26.51, P>0.05) 。两种检测方法G+总符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33.05, P>0.05) 。结论 直接药敏试验与传统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鉴定与检验中具有快速确定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从而减少盲目用药, 达到降低临床并发症及提高治愈率作用。
关键词:药敏试验,细菌,检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参考文献
[1] 佟青, 张一兵, 刘阳.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临床调查与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4) :3166-3168.
[2] 张茂海.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12) :3-4, 7.
[3] 李慧.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9) :1705-1706.
[4] 陈欢欢, 文怡, 刘根, 等.焰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细菌鉴定和药敏中应用分离胶试管的方法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5) :156-157.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7月间7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10例, 女390例;年龄4岁~64岁, 平均年龄 (35.9±4.6) 岁。排除标准:排除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检测仪器、试剂
采用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型号:SYSMEX-K4500) 进行血常规检验, 于研究前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保养, 使之完全符合使用标准。试剂:血常规检验的相关试剂, 如稀释液、溶血素、清洗液等均为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抗凝管采用EDTA-K2抗凝管。700例健康体检者均由同一位资深检验师进行检验操作。
1.3 采血方法
700例均由同一名业务娴熟的护士进行采取, 分别采取健康体验者的晨空腹、肘正中静脉血1 m L和左手无名指末梢血20μL。将不同的采血标本分置于抗凝管中,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送检。
1.4 观察指标
观察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白细胞 (WBC) 、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红细胞压积 (HCT) 、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红蛋白 (Hb) 等各项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00例健康体检者的RBC、PLT、MCHC、Hb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同时, MCV、WBC的静脉血检验水平也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其差异明显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MCH和HCT水平则无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目前, 随着医疗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 各种医学检验也逐渐向快速、精确以及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各类医疗机构也愈来愈多地借助于实验室检验结果来进行诊疗[2]。人体血液通过循环系统直接参与到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 当血液中组成成分若发生病理改变时, 通常会反映为组织器官的不同变化;血常规检测的最终目的就是及时发现、确定各类疾病的早期迹象, 如诊断被检者是否贫血、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是被检者骨髓造血功能是否正常等。通常感染性疾病往往会导致人体白细胞数值以及分类发生变化, 一些肿瘤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可以导致患者血常规检测中的部分数值发生变化。因此, 血小板以及红、白细胞的数量与形态分布常被用于临床对诸多疾病的鉴别、诊断[3];而血常规检测也逐渐成为医疗机构最基础的检测项目。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700例健康体检者RBC、PLT、MCHC、Hb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而MCV、WBC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MCH、HCT水平则无差异 (P>0.05) , 说明不同采血方式会造成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采血方法通常为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两种:静脉血采集位置多为肘正中静脉, 而末梢血采集部位多为耳垂或小手指。由于末梢血采集较为方便、快捷、采血量少, 而被医疗机构广泛采用。但是末梢血相对静脉血而言, 其循环相对较差, 导致该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时往往会出现最终检验结果与实际数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造成临床误诊、漏诊率的增加[4]。本文研究结果与赵晋芳、王震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6]。究其原因:首先, 人体的静脉血不易受到各类内、外在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也相对更少。其次, 末梢血在采集过程中, 要对血管进行挤压, 会造成血小板的损耗与聚焦, 导致血小板计数水平下降;而在末梢采血刺破皮肤时, 极易混入组织液进而稀释末梢血标本, 造成红细胞压积以及计数水平降低。第三, 由于人体末梢循环还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 如局部瘢痕、疾病影响、被检者情况变化以及应激反应等情况下, 同样会造成末梢循环障碍;在进行末梢血液标本采集时, 往往会出现血液流通不畅, 采血时间延长等, 也会造成血小板聚集, 产生微凝血块, 进而使PLT、RBC计数水平下降, 而MCV计数水平增加。因此, 临床上采集末梢血液标本时, 应在确保采血顺畅的前提下, 采集后及时混匀, 以进一步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 还应在采血后放置5 min~10 min, 并于20 min之内予以检测, 可最大程度地提升检测质量。
综上所述, 人体静脉血受内、外因素影响较小, 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其检验结果准确, 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被检者血液循环的客观情况。因此, 静脉血是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的最佳采血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对静脉血和末梢血常规血液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7月间7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集晨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 比较分析两种血标本常规检测结果。结果 70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中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红蛋白 (Hb) 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同时,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白细胞 (WBC) 的静脉血检验水平也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 差异明显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和红细胞压积 (HCT) 水平则无差异 (P>0.05) 。结论 人体的静脉血受内、外因素影响较小, 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其检验结果准确, 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被检者血液循环的客观情况。因此, 静脉血是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的最佳采血方法。
关键词: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检查结果,对比
参考文献
[1]钟为群.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19 (5) :80-81.
[2]赵桂苹.新生儿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31) :1043.
[3]常青云.影响血常规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2) :2933-2935.
[4]李晶.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6) :91-92.
[5]赵晋芳.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7) :2261-2262.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 篇7
关键词:血液检验,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
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需采取输血治疗, 但过程中易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 进而影响患者的疗效[1]。本文为进一步探究常规血液学检验在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效果中的意义,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血液学检验,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 根据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分为不良反应组 (51例) 和无不良反应组 (49例) 。不良反应组年龄18~40岁, 平均 (28.93±5.62) 岁;平均孕周 (12.83±1.84) 周, 平均出血量 (1 223.54±298.73) m L;其中初产妇21例, 经产妇30例。无不良反应组年龄18~39岁, 平均 (27.65±5.74) 岁;平均孕周 (12.03±1.34) 周, 平均出血量 (1 254.51±298.42) m L;其中初产妇19例, 经产妇30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输血治疗, 失血量大于1 000 m L且血红蛋白小于70 g/L的患者适当输入红细胞悬液。如纤维蛋白原小于1 g/L, 应适当输入冷沉淀, 治疗中确保凝血指标保持在基本正常范围, 输注红细胞为800~1 000 m L时采用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共1 g, 输血后8 h使用凝血分析仪进行凝血指标测定。
1.3 观察指标
具体观察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表1) 。
注:与无不良反应组相较, *P<0.05。
3 讨论
异位妊娠在临床较为常见, 且随着性观念的开放, 使得该病的发生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2]。在终止妊娠的过程中, 约有10%~30%的患者容易出现大出血[3], 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 应给予患者有效的输血治疗, 但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影响疗效。
输血治疗是指将血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选择性分离后制成纯度和浓度水平相对较高的血液成分制剂, 常见的输血制剂包括红细胞悬液、普通血浆、冷沉淀及冰冻血小板。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通常会合并凝血功能障碍, 输血治疗可以缓解这一状况。但接受输血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 治疗前后的血凝和血常规指标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甚至发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进而影响疗效。因此, 在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血常规、血凝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不良反应组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与无不良反应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常规血液检验可以有效监测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的效果, 并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艳梅.常规血液学检验在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疗效监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医学下旬刊) , 2015, 12 (24) :103-104, 107.
[2]王玉东, 赵文霞, 陆琦, 等.腹腔血与静脉血HCG比值在诊断异位妊娠中的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48 (3) :177-179.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 篇8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教学,体会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1],是采用各种实验室检验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从而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治疗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一门科学[2]。它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医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为重点,是基础医学、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全新学科[3]。该课程是学生反映枯燥难学的一门专业课,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在显微镜下识别正常和异常血细胞形态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分析能力、培养合格的检验医师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几年来我们努力完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培养高素质人才师资是关键
血液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已由原来的细胞水平逐步向分子、基因水平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及时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如经典的白血病实验室诊断是根据FAB的标准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分型,但现在发现这种根据细胞形态来划分急性白血病的标准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不能准确揭示各种白血病的分子特征。近年来,MIC分型法因能满足上述要求而日益受到重视,对于某些白血病甚至已经清楚了其基因水平的变化,例如M3的t(15;17)易位产生PML/RARα融合基因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t(9;22)易位产生bcr/abl融合基因分别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教材的更新是永远滞后于知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备课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一些相对较新而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作适当补充[4]。尽量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或者定期到临床科室学习等,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将新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 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基础理论授课效率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多样化、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5]。我们在备课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编写教案和讲稿。授课时注重重点、难点,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力求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述各系各阶段正常骨髓细胞时,我们按胞体的大小、形状,胞浆的量、颜色、颗粒(大小、颜色、形状)、其他内容物,胞核的大小、核膜清晰程度、核染色质疏松程度、染色深浅、核仁(大小、颜色、形状、多少)的顺序,把每种细胞的典型结构用彩色粉笔描绘出来,把他的典型特征显现出来,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骨髓细胞的一般演变规律。
血液学及血液检验主要以形态学教学为主,单纯应用粉笔和黑板作为教学工具,限制了知识的传递速度,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6]。应用多媒体穿插于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保证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为大量的血细胞形态学特点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急性白血病这一章节时,就可以结合多媒体的特点,使学生直观的看到M0-M7和L1-L3的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对血液形态学的认识。
3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验课相结合学科, 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7]。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我们在实验课授课时先复习理论课上已学习过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在显微镜下找到典型的细胞给学生示教,再让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辨认各种细胞,当学生遇到不认识或者认不准的细胞时再由教师辅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我们的实验课时有限,仅凭几次实验课对正常及异常细胞形态的观察,学生难以深刻体会细胞特征,因此记忆不深很快就会淡忘。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巩固细胞形态学知识,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看、多体会、多比较,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把理论课上对细胞的抽象描述上升为主观感受,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加深理解,熟练掌握细胞的形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老师也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既能解答学生的问题,又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 注重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医学界还是社会界,对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视度不够,有许多人把医学检验简单地等同于“化验”。另外,检验科的工作直接面对的是仪器、试剂、病人的血液、骨髓等标本,而不是直接面对病人,不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导致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要针对本专业特点着重加强责任心教育,让学生明确他们将来是各级卫生医疗单位中从事日常第一线工作的骨干,责任重大。在授课过程中举一些因检验医师基本技能欠缺,给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造成重大医疗差错的案例。如对细胞形态学及相应的临床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之责任心差,未做细胞化学染色以鉴别诊断,把巨幼细胞贫血误报为急性红白血病;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致治疗无效,同时又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病人的安危,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在将来的工作中避免粗枝大叶、草率从事[8,9]。
总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中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相对比较枯燥。但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注重自身知识结构完善,不断更新补充知识,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就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2]谭齐贤,张树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3]孟秀香.《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体会[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3):272.
[4]陆华,司维柯.《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之心得[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4):324.
[5]王艳.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实验教学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56.
[6]陆军.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1):68-70.
[7]孙文平,罗红,巩丽云.自主性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53-54.
[8]杨亦青,薛素冰,张艳超.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3):15-17.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 篇9
关键词:血溶;生化检验;临床观察;影响
【中图分类号】R3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9-0059-01
溶血是指血液红细胞发生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溢出进入血清。血液生化检测工作中常会发生溶血现象,对血液检测结果产生干扰。临床研究分析表明,血液标本在采集、存储和检测过程中会因振荡、低渗、温度骤降、过酸过碱以及接触胆碱盐、乙醚、皂碱、乙醇等原因而引发溶血现象,溶血现象发生后,红细胞中的溢出成分会直接干扰生化检测结果。为更进一步的分析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测项目结果的干扰以及影响,不断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的准确性。选择2012年2月~2013年4月进行体检的健康者90例的血液标本,并进行对比分析,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进行生化常规检测的患者90例,男46例,女44例,年龄15-50岁,平均(43±11)岁。进行采取血液标本时,发现其血液不符合选用标准时,应及时的进行更换。
1.2 治疗方法:对采集的90份血液标,主要是通过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进行常规性的检测,其运用的试剂是德国的生化试剂公司所生产的。在检测中,主要的内容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糖、钠离子、总蛋白以及总胆红素等多项的生化检测项目。在对所检测后的标本进行人工方法搅拌直至出现溶血现象,再以相同的条件进行离心分离血清,便可以获得45例的重度溶血标本,然后再进行其相同的生化指标的检验。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和x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分析采集的血液标本的溶血前后进行的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见表1。在和正常标本生化项目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时,发现受溶血所影响的生化项目高于实际的数值,且由于溶血的不同程度以及生化检测的项目不同,进而会产生不同的检验干扰性。血液的标本溶血前后所进行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溶血属于在临床生化的检验中比较常见的干扰因素,其中,标本溶血所产生的白细胞、红细胞还有血小板等血细胞产生破裂而进一步所释放的细胞内的主要成分,都会对临床中生化指标的测试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水平。其中主要的因素有,采集的红细胞的内外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浓度差。红细胞含有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以及钾离子等的浓度比血浆中的浓度具有显著性的增高;溶血后所进行的标本细胞液之间的反应也会对生化检验的结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由于可以采用不同的生化检验的方法,因此检验的溶血标本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这些是需要在临床的检验过程中要对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认识溶血现象所导致的生化检验的项目结果假性存在降低或者升高,可以有效的减少检验医师的失误,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 溶血的预防对策
除了对医务人员加强溶血培训,提高抽血水平以及提高对溶血的重视程度外,临床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溶血:1、严格执行采血技术操作规范,尽量保持采血器具(如针头、试管、注射器)的清洁和干燥;禁止采用酒精消毒,以防止酒精引起溶血;止血带松紧适宜,出现回血后将血液注入试管时不可过快,不可剧烈震荡试管混匀,不宜过快拔出注射器活塞,血液应缓慢注入试管,防止血细胞破裂。2、采集血样后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血清自然分离,避免存放于冰箱冷冻室,以防融化后引起溶血。3、血液标本应立即送检,存放时问不可过久,防止消毒液或其他物质滴入标本。4、若发现标本溶血,应立即重新抽血或对溶血程度轻的标本结果进行校正,以便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进行对血液的取样、制样以及检测的整个操作过程中,都应该严格的按照标准程序完成操作,尽可能的避免会导致血样进一步发生溶血现象的原因。当发现存在溶血现象的血样时,应该及时的对样品进行研究并分析,分清楚它是属于体内还是体外溶血。根据溶血的情况进行重新取样,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措施,严格控制检验的各个环节,保证检验报告的真实及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唐先平,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预防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0.18.
[2] 王彦冰.溶血脂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0(12):34.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我院在2013年~2014年进行血常规检验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进行末梢无名指采血和静脉采血, 1 h内检测完毕,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这些患者中女性231例, 男性269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在12~78岁, 平均年龄34.7岁。
1.2检验方法:受检者在进行静脉采血的时候先休息15 min, 然后用EDAT-K2静脉取血2 m L, 立即进行7~8次的颠倒混匀, 在1 h之内检测完毕;同时对患者的左手无名指进行采血, 采血时保证2~3 mm的深度, 切勿过度挤压。随后取20μL置入180μL的稀释液中5 min后充分混匀后测试;通过Mindray5380分类分析仪进行检测。
1.3质量控制: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 首先要对仪器进行性能验证, 包括本底计数、携带污染率、日内、日间精密度、正确度、准确度进行验证, 保证仪器各参数在允许范围, 使仪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并且对不同的吸样模式的结果进行可比性对照, 室内质量控制各参数均在控, 随后对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 将其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测定结果进行比较[2]。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其数据进行个体配对t检验处理。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静脉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分别为 (7.2±2.1) ×109/L、 (4.72±0.44) ×109/L、 (125±15) g/L、 (202±67) ×109/L;末梢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分别为 (8.8±2.7) ×109/L、 (5.88±0.43) ×109/L、 (139±17) g/L、 (176±63) ×109/L;在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方面, 相对于静脉血而言, 末梢血明显要高,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血小板计数方面, 末梢血明显要低,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在本次研究当中, 将500例患者所测的数据进行个体配对t检验统计学处理。各项结果表明, 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末梢血和静脉血存在显著性差异。指血除PLT外, WBC、RBC、Hb均高于静脉血, PLT末梢血低于静脉血。末梢血由于血管管径狭窄, 循环不如静脉畅通, 且局部温度偏低, 血液成分部分沉积, 可能有血液浓缩之故从而使细胞计数比静脉血高[3]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另外, 穿刺采血速度慢, 出现了微血块, 从而显著的影响到了血小板的计数;末梢采血时常由于针刺深度不够, 为了取到足够标本而挤压, 致使PLT受挤压刺激而损耗或聚集, 使检测结果降低, 同时挤出较多组织液, 从而稀释血标本, 不仅使PLT检测结果降低, WBC和Hb均会有所减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也会对静脉采血的产生影响, 因此, 本研究结果提示末梢血与静脉血确实存在差异, 由于标本采集不当, 会给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并且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难以进行质量控制。随着高精密度、高准确性的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各级医院的普及, 我们认为除儿科12岁以下儿童外,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做血常规检测时选用静脉血最佳[4]。
总之, 血常规检验除了进行定期的血细胞分析仪校准, 日常质控外, 还应定期对不同的吸样模式进行可比性对照;不同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也需要定期进行对比实验;实验室至少应该有-台仪器作为规范的检测系统, 以其作为标准, 对被评价的其他检测系统进行比对实验;必要时在报告中增加相关的备注说明;出现结果不符或过高过低时, 及时与临床联系沟通;了解仪器测定特性、局限性、线性范围;签发报告时首先浏览数据, 对数据出现显著异常时, 及时查看仪器的各种图形和文字提示信息;并向临床医师报告不同标本采集方法和相关的参考值范围;确定所用设备的复检规则;具有良好的形态学检验基础和能力;采用不同浓度的新鲜血标本, 在不同的检测系统上进行测定, 保证同-实验室结果-致性。
摘要:目的 针对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而使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充分的保证。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并评价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 同时对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质量保证进行总结。结果 在血常规检验当中, 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末梢血高于静脉血,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血小板计末梢血低于静脉血,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对末梢血和静脉血的采血过程和检验过程严格进行规范的操作, 二者定期进行比对并且校正, 使同-实验室发出的报告单具有可比性, 给临床医师和患者回报真实可靠的结果, 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林鸿.试析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及其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保证[J]北方药学, 2011, 8 (11) :61-62.
[2]李轶春.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及其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保证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l) :241-242.
[3]张绪红.临床护士在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环节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5 (2) :167-169.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推荐阅读:
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06-28
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07-26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11-13
血液的常规检验11-03
临床血液标本06-26
血液透析中的临床护理11-26
临床血液学骨髓报告单样本12-05
临床常规生化检验08-21
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