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血液岗位职责

2024-11-10

检验科血液岗位职责(通用9篇)

检验科血液岗位职责 篇1

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操作规程

1.目的 为规范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鉴定的技术操作,保证检查结果准确和临床输血安全、有效,依据《输血实验室管理程序》有关条款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院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查。

3.职责 输血科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负责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但只对所筛选或鉴定的标本负责。

4.相关文件

试剂采购、保存和使用管理程序 设备采购、使用管理程序 消毒与清洁管理程序 标本采集、运输、保存和报废管理程序

5.相关记录

仪器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维护记录 仪器的温度记录 恒温水温箱的换水和消毒记录 消毒液的配置记录 清洁消毒记录 试剂采购、使用记录 标本交接和报废记录

6.实验原理

采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或抗球蛋白法等试验使受检者血清(血浆)与筛选红细胞反应,检测受检者血清(血浆)中是否存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者进一步与谱红细胞反应,根据反应格局鉴定抗体特异性。

7.仪器设备和检测环境

7.1.仪器设备等:玻璃试管(75X12mm)、玻片、记号笔、一次性塑料滴管、显微镜、交叉配血专用离心机、试管架、恒温水温箱、试剂保存冰箱、标本保存冰箱。7.2.检测环境:室温应控制在18~27℃,湿度应保持在30~70%。

8.试剂

①生理盐水、凝聚胺试剂、直接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C3d),均为有合格证件的正品。②市售O型筛选红细胞:为三支以上不同人份的3%筛选红细胞,均为有合格证件的正品。或自制O型筛选红细胞:选择已确认ABO血型为O型的健康者,采集EDTAK2抗凝血标本离心,取少许红细胞置于试管中,用生理盐水离心洗涤3次得压积红细胞[3400转/分钟(1000g),每次离心1分钟,离心后将上清液全部倒出],再取30µl游离红细胞加入到标记为Ⅰ号的试管中,然后加入1ml生理盐水混匀,即得Ⅰ号O型3%的筛选红细胞;依同样方法分别制备不同人份的Ⅱ号和Ⅲ号O型3%的筛选红细胞。

9.血标本的处理

将受检者血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血浆)和压积红细胞,血清(血浆)备用;再吸取30µl压积红细胞中的游离红细胞,加入1ml生理盐水中,混匀配成3%的自身对照红细胞悬液备用。

10.实验方法与步骤 10.1.盐水介质法

①取4支干净试管,分别标记为Ⅰ、Ⅱ、Ⅲ和自身对照; ②每管中先各加入2滴受检者血清(血浆);

③再分别加入1滴对应的3%的Ⅰ号、Ⅱ号、Ⅲ号筛选红细胞和自身对照红细胞悬液; ④混匀后,用交叉配血专用离心机120 g离心1分钟;

⑤先肉眼观察溶血情况,再轻轻充分混匀后,用肉眼或光学显微镜观察凝集情况,并记录。⑥结果判读:

自身对照管和Ⅰ、Ⅱ、Ⅲ号管均无凝集者,为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表明未检出红细胞不规则抗体;

自身对照管和Ⅰ、Ⅱ、Ⅲ号管均凝集者,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表明受检者血清(血浆)中含冷自身抗体或同时伴有同种免疫性红细胞不规则抗体;

自身对照管无凝集,Ⅰ、Ⅱ、Ⅲ号管中至少有1管出现凝集,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表明受检者血清(血浆)中含IgM同种免疫性红细胞不规则抗体。

10.2.凝聚胺法

①盐水介质法筛选红细胞不规则抗体试验结束后转做凝聚胺法试验,具体执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操作规程》。②结果判读:

自身对照管和Ⅰ、Ⅱ、Ⅲ号管均无凝集者,为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表明未检出红细胞不规则抗体;

自身对照管和Ⅰ、Ⅱ、Ⅲ号管均凝集者,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表明受检者血清(血浆)中含IgG自身抗体或同时伴有IgG同种免疫性红细胞不规则抗体;

自身对照管无凝集,Ⅰ、Ⅱ、Ⅲ号管中至少有1管出现凝集,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表明受检者血清(血浆)中含IgG同种免疫性红细胞不规则抗体。10.3.直接抗人球蛋白法 ①盐水介质法筛选红细胞不规则抗体试验结束后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具体执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操作规程》。

检验科血液岗位职责 篇2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教学,体会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1],是采用各种实验室检验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从而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治疗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一门科学[2]。它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医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为重点,是基础医学、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全新学科[3]。该课程是学生反映枯燥难学的一门专业课,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在显微镜下识别正常和异常血细胞形态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分析能力、培养合格的检验医师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几年来我们努力完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培养高素质人才师资是关键

血液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已由原来的细胞水平逐步向分子、基因水平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及时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如经典的白血病实验室诊断是根据FAB的标准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分型,但现在发现这种根据细胞形态来划分急性白血病的标准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不能准确揭示各种白血病的分子特征。近年来,MIC分型法因能满足上述要求而日益受到重视,对于某些白血病甚至已经清楚了其基因水平的变化,例如M3的t(15;17)易位产生PML/RARα融合基因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t(9;22)易位产生bcr/abl融合基因分别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教材的更新是永远滞后于知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备课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一些相对较新而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作适当补充[4]。尽量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或者定期到临床科室学习等,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将新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 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基础理论授课效率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多样化、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5]。我们在备课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编写教案和讲稿。授课时注重重点、难点,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力求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述各系各阶段正常骨髓细胞时,我们按胞体的大小、形状,胞浆的量、颜色、颗粒(大小、颜色、形状)、其他内容物,胞核的大小、核膜清晰程度、核染色质疏松程度、染色深浅、核仁(大小、颜色、形状、多少)的顺序,把每种细胞的典型结构用彩色粉笔描绘出来,把他的典型特征显现出来,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骨髓细胞的一般演变规律。

血液学及血液检验主要以形态学教学为主,单纯应用粉笔和黑板作为教学工具,限制了知识的传递速度,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6]。应用多媒体穿插于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保证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为大量的血细胞形态学特点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急性白血病这一章节时,就可以结合多媒体的特点,使学生直观的看到M0-M7和L1-L3的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对血液形态学的认识。

3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验课相结合学科, 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7]。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我们在实验课授课时先复习理论课上已学习过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在显微镜下找到典型的细胞给学生示教,再让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辨认各种细胞,当学生遇到不认识或者认不准的细胞时再由教师辅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我们的实验课时有限,仅凭几次实验课对正常及异常细胞形态的观察,学生难以深刻体会细胞特征,因此记忆不深很快就会淡忘。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巩固细胞形态学知识,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看、多体会、多比较,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把理论课上对细胞的抽象描述上升为主观感受,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加深理解,熟练掌握细胞的形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老师也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既能解答学生的问题,又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 注重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医学界还是社会界,对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视度不够,有许多人把医学检验简单地等同于“化验”。另外,检验科的工作直接面对的是仪器、试剂、病人的血液、骨髓等标本,而不是直接面对病人,不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导致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要针对本专业特点着重加强责任心教育,让学生明确他们将来是各级卫生医疗单位中从事日常第一线工作的骨干,责任重大。在授课过程中举一些因检验医师基本技能欠缺,给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造成重大医疗差错的案例。如对细胞形态学及相应的临床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之责任心差,未做细胞化学染色以鉴别诊断,把巨幼细胞贫血误报为急性红白血病;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致治疗无效,同时又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病人的安危,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在将来的工作中避免粗枝大叶、草率从事[8,9]。

总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中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相对比较枯燥。但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注重自身知识结构完善,不断更新补充知识,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就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2]谭齐贤,张树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3]孟秀香.《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体会[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3):272.

[4]陆华,司维柯.《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之心得[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4):324.

[5]王艳.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实验教学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56.

[6]陆军.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1):68-70.

[7]孙文平,罗红,巩丽云.自主性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53-54.

[8]杨亦青,薛素冰,张艳超.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3):15-17.

检验科血液岗位职责 篇3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检验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46-01

临床医学中,血液检验项目逐渐完善,采集血液标本也越来越细。一个有质量的血液检验报告,离不开血液标本的采集。因此在采集血液的时候,需要护士采集规范、正确,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检验价值。为此本文将分别从标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使用、采集标本和收集标本容器的要求、抗凝剂使用、溶血以及运输送检等方面进行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1标本采集时间

由于人体24小时自身激素分泌量不同,致使检验结果阳性率与标本采集时间相同。为了反映患者的临床状态,应该在固定时间段进行采集,同时下次采集的时候,也需要在这一时间段上进行,这样的检验结果具有对比参照性。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峰值在6:00—10:00,低值期为0:00—4:00,增幅为150%—200%。由于女性月经期也会产生激素变化,因此在采集标本的时候还要避开女性月经期。监测患者血药浓度时,更要注意采血时间,首先要了解药物作用时间,一般在药物稳定期,即五个半衰期进行采血。其次,了解药物作用峰值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服药或输液2小时后采血。但以下三种情况需要注意:毛地黄毒苷和高辛应在8小时后进行采集;在抗生素使用之前进行采集;在体温高峰来临之前进行采集。这是因为血培养是否为阳性是诊断败血症和菌血症的临床诊断依据,由此在进行血液检验的时候,需要严格掌握血液标本采集的时间[1]。

2采血姿势

临床采血,一般直立位和坐立位采集血液总量会比卧位采血少12%左右,这是因为直立位和坐立位的静脉渗透压比卧位的高,血浆中的水分被转移,这就会使血浆中的红白细胞计数、血蛋白、胆固醇、lgA、lgG、甘油三脂等含量被动升高5%-15%。与此同时直立位和坐立位的静脉渗透压增高,还会使血管中的活性物质释放量增高,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以及肾上腺素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由此采血姿势对血液检验质量也有影响。

3止血带的使用

止血带会压迫静脉,由此改变了静脉压力,致使改变了血液检验指标。通常在1分钟内使用止血带,不会影响血液各项检验指标。但是如果患者体表静脉不明显,在采集样本的时候,医生会令患者反复握拳,以使静脉血管突显,但是由于止血带在同一手臂使用时间过长,就会是血液中纤溶性增强,激活血小板增长,以及促进PF4的分泌,从而影响了血液检验质量。为此在血液标本采集中,使用止血带应控制在1分钟之内,如若患者静脉血管不明显,建议另一手臂进行采血,反复使用止血带。

4采集标本和收集标本容器

由于加塞密闭的玻璃器皿壁表面不平整,其所带有的负电荷,就会与血液标本的细胞壁经过化学转变,致使细胞溶解或细胞撞击,造成溶血,影响血液各项指标的检测分析,失去了血液检验的最终目的。由此,在收集血液时要使用光滑的塑料制品。同时在进行检测肝素用药或血小板功能时,要避免采用有死腔空间收集容器的血液标本。

5抗凝剂的影响

采集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平衡,也会对血液检验质量带来影响。临床实验表明,比例为9:1的血液和0.129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降为7:1的时候,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就会延长当比例为4.5:1的时候,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就会发生改变。用含有血液抗凝剂(EDTA)的容器收集血液的时候,标本血细胞形态就会随着时间和EDTA浓度发生改变,出现中性粒细胞肿胀、血小板肿胀、分葉核消失等,影响血液检验质量。

6溶血影响

采集血液要避免出现溶血,为此要注意出现溶血的可能性,由此要规范采血操作以及避免采用劣质采血器皿。如采血定位不准,致使针尖刺激静脉,出现血肿和血样溶血;注射器推进试管时用力不匀,使样本血细胞出现布朗运动形成溶血;注射器和枕头接触不严,空气进入,出现血沫,产生溶血;对试管注入添加剂时比例失衡,混匀用力不均匀,形成溶血。同时由于采集血液标本的器皿材质及质量不过关,运输过程摇晃剧烈,均会使血细胞发生碰撞,造成溶血。以上情况均会使标本发生溶血,令血清中的血红素、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血液检验的质量[2]。

7血液标本运输送检

在采集血液标本之后,需要尽快送检。因为血液标本存放时间越长,其标本中的血清离子就会越高,血糖也会越低[3]。前者是由于血钾值升高,后者是由于细菌分解代谢造成的。经过临床实验,发现有20多种血液检测项目会因为运输送检时间过久,而使结果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为此在采集血液标本之后,尽可能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送检,并在1小时以内完成血液检测,以保证血液检验质量[4]。

综上所述,血液检验质量与采集血液标本关系密切,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使用、采集标本和收集标本容器的要求、抗凝剂使用、溶血以及运输送检都影响到最终的血液检验质量。由此为了在临床上获得有价值的血液检验报告,需要分析影响因素,正视规范采集血液标本,保证高质量的检测结果,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杨燕,房小妹.谈血液标本的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学创新,2011(02):145.

[2]徐国莉.护理工作中检验标本的不规范采集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1(1):41.

[3]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6,21(1):87.

血液常规检查检验程序 篇4

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白细胞分类及相关参数(HGB、HCT、MCV、MCH、MCHC、RDW及MPV等)的变化对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根据ISO15189文件―《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专用要求》的规定,以SF-3000、ADVIA-120和BC-2000血细胞分析仪为例进行介绍。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

血常规检查方法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法,参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p7~11,白细胞分类计数采用显微镜检查法,参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p5~7。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

在细胞检测器微孔的两侧各有一个电极,两电极间通有恒定电流,经过稀释液(电解质溶液)稀释的血样(血细胞)在通过检测器微孔时,产生了一个电脉冲;脉冲的高低代表细胞体积的大小,脉冲的个数代表细胞的数目。记录脉冲的数目可以得到细胞计数的结果。

二、细胞化学和光散射法白细胞计数

将血液经过细胞化学试剂染色,不同的白细胞胞浆内部即可出现不同的酶化学反应。当这些白细胞通过测量区时,由于酶反应强度不同和细胞体积大小差异,激光束射到细胞上的前向角和散射角不同,以X轴为吸光率,Y轴为光散射,每个细胞产生两个信号结合定位在细胞分布散点图上。计算机对存储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果。适用于ADVIA-120血细胞分析仪。

三、多角度激光法白细胞计数

在白细胞分类通道:全血加入溶血剂(FD-Ⅰ和FD-Ⅱ)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内颗粒被染色;其他白细胞略有皱缩。WBC/BASO通道:全血加入溶血剂(FB)溶血。除BASO外,其他白细胞均明显皱缩。仪器从低角度及高角度分析白细胞的内部结构。计算机对存储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果。适用于SF-3000血细胞分析仪。

四、光电比色法测量血红蛋白

在稀释的血样中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后者与溶血剂中有关成分结合形成Hb衍生物,进入Hb测试系统,在特定波长(一般在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Hb含量成正比,仪器便可显示其浓度。不同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溶血剂配方不同,形成的Hb衍生物亦不同,其吸收光谱各异但最大吸收均接近540nm。

五、光散射法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以二维激光散射法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测试原理是:在测试系统中,全血与红细胞/血小板稀释液混合,使自然状态下双凹盘状扁平圆形的红细胞成为球形并经戊二醛固定,此种处理并不影响MCV体积。红细胞无论以何种方位通过测量区时,被激光束照射后所得的信号是相同的。激光束以低角度前向光散射和高角度光散射同时测量一个红细胞,根据低角度光散射转换能量大小,测量单个红细胞体积与总数;根据高角度光散射得出单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与红细胞在一个系统中测量,其原理是:根据同质性球体光散射的Mie理论,当球形化的血小板单个通过激光照射区时,仪器在两个角度测定激光的散射强度:高角度主要测细胞的折射指数(RI),它与细胞的密度有关;低角度主要测细胞体积的大小。血小板的体积在1~30fl,RI在1.35~1.40。计算机对存储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适用于ADVIA-120血细胞分析仪。

六、显微镜白细胞分类计数

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经瑞氏染料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仪器性能参数

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性能因仪器的种类与型号不同而异。

一、SF-3000血细胞分析仪

1.该仪器检测血细胞的测量范围为 WBC:(0.0~99.99)×109/L;RBC:(0.00~9.99)×1012/L、HGB:1~300g/L;PLT:(0~999)×109/L。

2.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 WBC:±3.0%;RBC:±1.5%;HGB:±1.5%;PLT:±5.0%。

二、ADVIA-120血细胞分析仪

1.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测量范围为 WBC:(0.00~400)×109/L;RBC:(0.00~6.76)×1012/L;HGB:0~225g/L;PLT:(0~3980)×109/L。

2.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 WBC:±3.0%;RBC:±1.5%;HGB:±1.5%;PLT:±5.0%。

三、BC-2000血细胞分析仪

1.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测量范围为 WBC:(0.0~99.99)×109/L;RBC:(0.00~9.99)×1012/L;HGB:0~300g/L;PLT:(0~999)×109/L。

2.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 WBC:±3.0%;RBC:±2.0%;HGB:±2.0%;PLT:±5%。

第三节 血常规检验程序主要内容

一、标本

1.临床护士抽取患者抗凝静脉血2ml。2.采血后立即送到临床检验科。

3.血量不够1ml或血液凝固、溶血或严重脂血标本不能进行检测。

二、设备和试剂

1.设备 SF-3000、ADVIA-120、MEK-6108K和BC-2000血细胞分析仪。2.试剂

(1)稀释液、溶血剂和清洗液。

(2)CBC试剂、DIFF试剂、消泡剂和鞘液冲洗液。(3)瑞氏染液及缓冲液。

3.购买的试剂应放室温保存,注意防尘、防潮。

4.开封后的试剂应尽快用完,变质、超过有效期的试剂不能使用。

三、容器及试剂添加剂

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EDTA-K2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血液标本必需添加剂是EDTA-K2抗凝剂。

四、校准步骤

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过程分别见SF-300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PLA 301-LJK-ZY-YQ-07)、ADVIA-12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PLA301-LJK-ZY-YQ-08)和BC-200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PLA301-LJK-ZY-YQ-09)中6 仪器校准程序。

五、操作步骤

1.申请单及标本编号 整理血液常规检验申请单及血液标本,审核合格后,对检验申请单和血液标本进行编号。

2.上机测试

操作过程分别见SF-300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PLA301-LJK-ZY-YQ-07)、ADVIA-12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PLA301-LJK-ZY-YQ-08)、BC-200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PLA301-LJK-ZY-YQ-09)和MEK6108-K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标准操作程序(PLA301-LJK-ZY-YQ-06)。

3.检验结果的输入

(1)打开电脑,启动“检验程序”,输入用户名及口令后,进入检验程序。

(2)单击“检验”菜单,选择“检验结果录入修改”,进行检验结果的录入及修改。通过申请序号进行结果的输入,选择“工作单号”(SF-3000自动传输:S+星期几+当前检验标识序号;ADVIA-120自动传输:B+星期几+当前检验标识;BC-2000测定结果和其他非自动传输标本:NK+星期几+当前检验标识序号序号),仪器会自动传输入检测结果;同时输入当前患者的样品“采集时间”和“接收时间”。

(3)仪器检测结果进一步做镜检的标准

① BC-2000血细胞分析仪等三分类仪器检测的标本全部需要镜检血涂片。

② SF-3000和ADVIA-120血细胞分析仪等五分类仪器检测结果根据本程序第三节十五[白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筛选原则]筛选出需要做血涂片检查的血标本。

③临床医师要求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形态检查的血标本。④血液病患者的检测标本全部镜检血涂片。4.显微镜检查操作步骤

(1)制片:静脉抗凝血标本混匀或末梢血标本,采血后推成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2)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5~8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min后,滴加缓冲液8~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吸耳球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合,15~20min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3)镜检:先用低倍镜或高倍镜阅览全片,注意观察血片染色情况:如有无血小板或红细胞聚集,片尾有无巨大异常细胞,再结合仪器警告的内容,分别重点从白细胞分类、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各类细胞结果。

5.镜检结果的输入及报告确认 单击“结果处理”菜单,选择“报告确认”进入结果确认,通过选择“工作单元”、“报告日期”、“单张”或“批量”后,按“提取”键提取检测结果,对检验结果进行逐一确认。

6.检测过标本及废物的处理 检测过的血液标本、废液及经血液标本污染的各种废物按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详见第七章第四节)进行处理。

六、质量控制

1.室内质控 周一~周五每天做室内质控(厂家提供的质控物)。测定过程是:从4~8℃冰箱取出全血质控物置室温,血细胞分析仪开机后预热20min,分别将质控物混匀后上机检测,打印结果并与允许值范围对比,质控合格后才能检测病人血标本。对于失控应按质量控制程序处理,仪器质量控制当天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

2.室间质控 每月参加科内的室间质控考评2次。每年参加卫生部和WHO室间质控。

七、干扰因素

1.严重的黄疸或脂血使血红蛋白结果假性增高。

2.红细胞冷凝集可使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白细胞假性增高(电阻抗法)或假性减低(激光法)和MCV假性增高。

3.冷凝球蛋白增高使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4.有血小板凝集者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

八、结果计算及测量不确定度 按仪器设计原理,只对红细胞常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进行计算,可根据RBC、HGB及HCT结果求出。

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根据RBC及HCT,由下式求出。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Hct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RBCMCV(fl)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根据RBC及HGB,由下式来求出。

MCH(pg)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Hb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RBC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根据HCT及HGB,由下式来求出。

MCHC(g/L)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Hb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 Hct4.RDW 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是反映周围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当红细胞通过小孔的一瞬间,计数电路得到一个相应大小的脉冲,不同大小的脉冲信号分别贮存在仪器内装计算机的不同通道,计算出相应的体积及细胞数,统计处理而得RDW。

5.测量不确定度

(1)SF-3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细胞测量不确定度为:WBC:±0.22×109/L(=3.87)、±0.46×109/L(=6.07)和±0.80×109/L(=13.27);RBC:±0.22×1012/L(=2.39)、±0.24×1012/L(=4.18)和±0.36×1012/L(=6.02);HGB:±2.60g/L(=82.60)、±3.66g/L(=129.53)和±5.48g/L(=168.07);PLT:±15.66×109/L(=64.60)、±25.80×109/L(=200.40)和±40.82×109/L(=340.93)。

(2)ADVIA 120血细胞分析仪仪器检测血细胞测量不确定度为:WBC:±0.26×109/L(=3.69)、±0.32×109/L(=5.36)和±0.74×109/L(=13.32);RBC:±0.20×1012/L(=2.41)、±0.22×1012/L(=4.13)和±0.30×1012/L(=5.19);HGB:±2.90g/L(=82.90)、±3.66g/L(=130.63)和±4.38g/L(=1625.10);PLT:±10.32×109/L(=50.17)、±24.02×109/L(=201.13)和±30.54×109/L(=329.10)。

(3)BC-2000血细胞分析仪仪器检测血细胞测量不确定度为:WBC:±0.22×109/L(=3.87)、±0.46×109/L(=6.07)和±0.80×109/L(=13.27);RBC:±0.22×1012/L(=2.39)、±0.24×1012/L(=4.18)和±0.36×1012/L(=6.02);HGB:±2.60g/L(=82.60)、±3.66g/L(=129.53)和±5.48g/L(=168.07);PLT:±15.66×109/L(=64.60)、±25.80×109/L(=200.40)和±40.82×109/L(=340.93)。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包括标本、标本采集过程、送检时间、保存条件、药物、测试系统、员工操作步骤等因素。

九、生物参考区间与实验室解释

参见第七章第三节的有关内容。

十、血细胞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阻抗法仪器 WBC:(0.2~99.99)×109/L;RBC:(0.50~9.99)×1012/L;HGB:0~299g/L;PLT:(10~999)×109/L。

2.激光法仪器 WBC:(0.02~400)×109/L;RBC:(0.05~7.00)×1012/L;HGB:0~225g/L;PLT:(5~3500)×109/L。

十一、血细胞警告或危急值

白细胞<0.5×109/L;红细胞<1.0×1012/L;血红蛋白<30g/L;血小板<20×109/L。

十二、安全性预警措施

1.血液标本的运输必须保证运送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防止溢出。血液标本溢出后,应该立即对污染的环境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对标明有传染性疾病的血液标本应特别防护,以不污染环境或保护工作人员安全为前提。

2.在进行血液分析的一切操作活动中,应按《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执行。在进行操作前,首先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如穿戴保护性外套、手套等。

3.与血液标本接触的一切器皿、仪器组装/拆卸组合零件都应视为污染源,因此操作人员不小心接触了这种污染源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被污染区域并进行消毒处理。

4.如果操作人员的皮肤或衣物上沾到了血液及废液,应立刻用清水冲洗并进行消毒处理。

5.如果眼睛被溅入血液及废液,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6.如血液标本采用开盖程序测试,开盖时应防止气雾胶污染环境。7.所有检查过的血液样本及有关的废弃物,都会给您带来潜在的危险或生物污染。所有废弃样本及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同血液标本的处理程序。

十三、变异潜在来源

1.严重的黄疸或脂血标本可使血红蛋白结果假性增高。

2.标本溶血可使红细胞结果假性减低、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

3.红细胞冷凝集可使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白细胞假性增高(电阻抗法)或假性减低(激光法)和MCV假性增高。

4.冷凝球蛋白或冷纤维蛋白增高使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5.有血小板凝集者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6.试剂的温度。

7.检测器微孔不完全堵塞。

8.标本采集后放置的环境温度过高、时间过长。9.试剂变质或过了有效期而未发现等。

十四、白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筛选原则

1.血液病患者的血标本,无论血细胞计数结果和细胞分布图是否正常,一律做血涂片镜检。

2.无论初诊或复诊患者的血标本,只要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结果正常,白细胞散射图、红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均正常且无报警者,可不做血涂片镜检。

3.初诊患者,其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结果,白细胞散射图、红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中有一项异常或报警时,均需做血涂片镜检。

4.复诊患者,其血细胞计数结果与前一次结果无明显变化,但白细胞散射图异常且有报警时,需做血涂片镜检。

5.复诊患者,其血细胞计数结果与前一次检测结果相比有变化,但与临床诊断或治疗相符;而且白细胞散射图正常无报警时,可不做血涂片镜检。

十五、异常结果处理

血细胞分析仪测试的血常规结果异常需与临床诊断相符,不符合的结果应复查。

十六、报告时间与标本保存

1.病房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报告单应于当日下午4:00前由卫生员发回病房科室。2.检验后的血常规标本应放置室温保存至次日上午8:00丢弃。

十七、实验方法的溯源

检验科血液岗位职责 篇5

与临床关系及其密切,血液学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是以血涂片和骨髓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改变为主要诊断依据。

细胞形态千变万化,给细胞形态的观察与辨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增加了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的教学难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在教学中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成为检验教学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现就本人在教学工作的改革思路和探索实践介绍如下。

1 采用新报道、新进展导课法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的内容是在不断研究中发展的,仅了解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应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媒体报道,掌握新进展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该学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新进展、新报道导入法可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其学习效率,增加其对本学科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授“地中海贫血”时,以新近报道的我国因取消婚前体检而使广东地中海贫血患儿增多,进而引出地中海贫血初筛试验及分子诊断试验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再让学生进入“地中海贫血”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讲授“白血病”部分时,首先简单介绍治疗白血病多采用联合化疗和骨髓移植,但前者副作用大且易复发,而后者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寻找骨髓源困难、不易配型,使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一直非常棘手。

以最近文献报道了用一个新生儿脐血移植来治疗白血病,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诸多不便,为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开拓了美好的前景为事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进入“白血病”的学习,难点内容变得易于攻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 运用对比式教学法,增加学生印象

例如原始阶段的骨髓细胞形态比较相似,单纯的理论描述使学生觉得枯燥也很难接受,所以我们在看完了各系统细胞形态后摆出不同系统较难鉴别的细胞,让同学体会染色质细颗粒和粗颗粒的区别,粒系统和红系统胞浆的不同,核仁大小清晰有什么不一样。

在学到具体的病例时,我们把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相似的或难以鉴别的安排在一起讲。

让同学先把它们的临床表现及一些临床检查进行比较,再在显微镜摆上不同病种的标本,互相对比来看,然后互相讨论,遇到问题再问老师。

例如,在学溶血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时,让同学们找出2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临床上除了骨髓细胞检查外还做哪些相关的检验等,再观察两种细胞形态的异同;在看急性白血病时同学们觉得M3和 M5 很难鉴别,我们采取同样的方法让同学们知道粒细胞系统胞浆颗粒分布、大小和多少与单核细胞系统的不同,这样既可以消除一种一种标本看片的沉闷气氛,又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不同细胞形态、不同种病例细胞形态特点的印象。

3 加强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与其它专业课不同,它主要以细胞形态学为主,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

因血细胞在同种病例,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涂片上所观察到形态也不尽相同,故在学生的实验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许多重复的问题,而且每个教师需带教20多个学生,如果一一去解答这些问题,则既费时间,又费精力,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省时省力,并能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系统可把正常人或各类血液病患者的血片或骨髓涂片经显微镜放大、摄影、计算机分析、处理,把这些图像清晰地显示于电视屏幕上,并融声、形、文、动于一体。

使教学内容在表达上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深切体会各种细胞形态,起到了挂图、录像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是细胞形态学教学手段的一大飞跃。

4 开展病例讨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注意本学科与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 篇6

结果 100例血液标本检验出现的误差原因较多,其中,因患者自身原因造成误差的有30例,比例为30%;因标本采集原因出错的有40例,比例为40%;因为标本送检导致误差的有16例,比例为16%;标本检验原因所致误差为14例,比例为14%。

结论 检测血液的过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原因较多,医护人员应当认真对待,确保血液检测结果准确无误。

检验科血液岗位职责 篇7

1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

目前已确定的20多种可经针刺伤、割伤接种传播疾病。被污染的器械等刺伤、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血源性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艾滋病 (AIDS) 等。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二位。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 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1.1 乙型肝炎 (HBV)

我国HBV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8%~20%, 约有1亿人。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 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 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 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 针刺伤时, 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医务人员中职业性HBV感染的人数远远多于HIV感染。

1.2 丙型肝炎 (HCV)

检验人员在工作中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高, 有76.7%的HCV感染者为经常接触病人血液标本的护士和检验人员。

1.3 艾滋病 (AIDS)

AIDS对检验人员造成了职业性感染的威胁。以下几个方面将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器械上的血迹;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静脉或动脉血管;伤口较深;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从事HIV/AIDS工作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高达31.8%。

2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检验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皮肤损伤是检验人员职业接触HBV、HCV、HIV等疾病的主要途径。针刺损伤占首位, 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 感染HBV的危险性为2%-40%, 感染HCV为3%-10%, 感染HIV为0.2%~0.5%。

2.1. 无论病人是否已被诊断有传染病, 都应视为传染病人。

所有标本、试剂、使用中能造成伤害的所有锐器、接触过标本的仪器设备, 都应视为传染源, 在实验时或是在维护时都要十分小心, 应彻底消毒处理, 避免对人造成感染。

2.2 严格物品分类, 检验后的废弃物分别装入不同污染袋中。

检验人员接触污物时, 必须戴手套、戴口罩和洗手, 减少皮肤粘膜接触, 严格消毒隔离程序, 避免意外损伤, 必要时戴防护眼镜。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 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 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 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 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 从而降低感染可能。建议以下情况, 采血员必须戴手套: (1) 采血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时。 (2) 给不合作的患者抽血时。 (3) 皮肤穿刺采血时 (如采指头血时) 。 (5) 新采血员培训时 (既可保护学生又可使学生习惯戴手套采血) 。

2.3 洗手

与患者和血样接触后, 经常洗手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常规洗手, 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就已经足够, 无需使用消毒液。不提倡使用消毒纸巾。使用消毒纸巾, 不用水冲, 不能充分稀释或冲去手上的污染物。经常洗手可以在洗手后擦一些护肤品, 以保护皮肤。建议在下列情况下必须洗手: (1) 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时。 (2) 工作完成后。 (3) 脱手套后。 (4) 在饮食、吸烟、化妆、换隐形眼镜及上厕所前。 (5) 在任何需要手与粘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

2.4如不慎皮肤损伤, 应让血尽量流出, 再用肥皂、水冲洗, 3%碘酒及75%酒精消毒, 并尽快注射疫苗。

对一些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 应推行预防接种。检验人员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 应由专门医生进行检查, 尽量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开始预防工作, 并注意监测受伤人员的血清学变化和应用抗病毒药物。

2.5

检验人员必须懂得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 了解其危害因素、传播方式与途径, 消除恐惧心理。如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 常用的消毒剂都可以将其灭活。

2.6 使用安全性优异的血液学检验用品

追求安全性、保护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健康, 是近年来血液学检验用品设计和生产的趋势。当今各大医疗器械公司纷纷推出安全性优异的采血检验产品, 欧美一些先进国家, 在检验中普遍采用安全性领先的产品, 提高工作环境质量。以采血器材为例, 我院已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务人员在采血、标本运输、处理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与血样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加强对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掌握本职业感染的知识, 了解其危害性, 对检验人员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预防为主, 定期体检, 并进行预防接种, 减少皮肤针刺损伤是预防职业感染的主要措施, 检验人员手的皮肤如有破损, 即告知检验科主任, 并使用闭合性敷料, 也可戴手套, 如破损严重则去保健科诊治、评估, 暂停工作。手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 一定要洗手, 手的清洁消毒是减少检验人员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所有污染物品, 不论其来源如何, 都视为潜在感染源,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操作。

摘要:检验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后果非常严重, 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关键词:检验科血液感染,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翠, 夏伟, 黄海燕, 等.针刺伤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1289.

[2]李宁.经血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概况[J].右江医学, 2005, 5:541-543.

[3]巩翠贤, 张芳.检验科血液检测中的安全防护[J].齐鲁医学检验, 2005, 4:63-64.

[4]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532-534.

[5]李秀兰, 陈征, 钉丽英, 等.对北京护理人员HIV/AIDS的知识、态度调查和HIV/AIDS医源性暴露风险评估[J].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8:73.

检验科血液岗位职责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58

在現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中,对于临床检验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如果不能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治工作的效果。在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是其基本项目之一,如果采集措施应用不当,检验结果的准确难以得到保障,甚至会导致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了确保临床检验质量,必须进一步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

血液标本采集中常见问题与原因分析

血液标本稀释:血液标本稀释是指标本中的血浆、血细胞比例超出人体基础状态下的相关指标,影响的临床检验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等。血液标本稀释的原因为在采集血液标本前,患者输液、大量饮水,或者有抗凝剂的标本本量过少,而逐渐被抗凝剂所稀释。

血液标本溶血: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分离与保存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引发红细胞的体外破裂,导致血液标本中大量的细胞内物质流入血浆、血清中被稀释。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的问题,有可能对血电解质、血糖、尿酸、尿素氮、转氨酶等指标检测产生影响[1]。因此,在临床检验中,一旦发现溶血的问题,必须重新取血进行检验。血液标本溶血的原因为患者采血过程中,皮肤表面涂抹的消毒液未干;注射器、针头之间的连接处较松,而导致所采集血液中形成气泡;标本的采集量不足,而造成针管内出现血球破裂的现象。

血液标本凝固:血液标本凝固是指抗凝标本离体后,因受到自身血凝因子的作用,而出现血液标本凝集的现象。血液标本凝固的原因为采血的时间较长,部分患者的静脉充盈不理想;同一批次检测的试管太多,在进行血液标本的分装后才摇匀,导致血液凝固在注射器内;采血量较多,无法与抗凝剂充分接触。

规范血液标本采集,确保临床检验质量的措施

血液标本采集前的质量控制:在血液标本采集前,必须按照相关要求规范患者行为,以保证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生活起居、生理状态、饮食状况、心理准备、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患者的生理指标发生变化,所以,在血液标本采集前,检验室护士必须在前一天通知患者做好相关准备,并且对患者的准备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严格按照医嘱准备血液标本容器,并核对患者的医嘱与化验单,以确定临床检验的项目和注意事项。同时,按照血液标本的类型,选用相应的真空采血管,注意真空采血管的使用说明与有效期。

血液标本采集中的质量控制:①采集的时间:根据对于血液生化检验项目正常参考值的调查,一般以患者空腹血液标本的检测值作为统计标本,为了实现检验条件的基本一致,应合理确定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除了特殊的临床检验项目外,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一般选在清晨早餐前或者进食12小时后。②采集的部位:在临床检验的血液标本采集中,对于正在输液、输血的患者,应采取侧肢体采血的方式,不能在输液通路中或同一血管、同一肢体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对于接受常规临床检验的患者,则可以选取任意一侧的肢体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2]。③采血操作环节:压脉带的舒服时间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时间过程或过短都有可能影响到临床检验的结果;在对患者的采血部位进行消毒后,要等到消毒剂完全干燥后,方可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否则将有可能发生血液标本溶血的现象;在患者的静脉穿刺采血过程中,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进行静脉穿刺,以造成凝血、溶血等问题。在采血时应注意注射器漏气,以及注射器、试管、针头不干燥等问题,以防止血液标本中融入气泡,引起标本溶血的问题;混匀含有防凝剂的血液标本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防止因用力过大而造成RBC的破坏;应注意采血量的准确性,使用全血、血浆进行检验的标本中,必须按照要求加入适量的抗凝剂,并及时混匀。

血液标本采集后质量控制:在血标本抽取后,应合理控制其放置时间,如果长时间放置将导致标本中的某些生化成分发生变化。如受到血液中白细胞降解作用的影响,以及红细胞自身的消耗能量,将导致血糖的浓度不同程度降低;红细胞中部分钾离子进入血清中,使得血清中的钾含量升高;血液标本的pH值变化等。因此,在血液标本采集后,必须及时进行运送与处理,特别是用于血气分析的血液标本,必须保证采血、运送、处理等过程在15分钟内完成,以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讨论

综上所述,血液标本采集是临床检验的重要环节之一,标本采集的过程是否规范,将对临床检验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于血液标本采集的规范化管理,并且在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血液标本采集管理规范与制度,从而促进临床检验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45.

2 李素珍,林福禧,沈波.人体位改变对32项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2):107-108.

血液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篇9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细胞形态考核

《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骨髓细胞分类是血液学检验中的`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对临床上常见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由于血细胞种类多,又分为阶段,学生在学习血液系统疾病血细胞形态时,常常会觉得很困难,我们从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引入PBL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识别血液细胞能力取得极大提高。

在学习完正常骨髓细胞形态以后,以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作为考核内容,由教师在显微镜下找到以上各系统各阶段的细胞,由学生辨认,使用30台显微镜观察,同系统同阶段细胞可重复出现,学生1分钟辨认一个细胞直至完成。

学生的辨认结果按照完全正确、系统划分正确而阶段划分错误、完全错误3个等级。

1.分析对象

选取11级两个平行班,1班81名学生沿用原有实践教学方式,作为对照组,2班76名学生采用新实践教学手段,作为实验组。

2.各系细胞辨认情况

3.各系细胞辨别情况分析

3.1 红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整体对红细胞系统掌握情况较好,实验组学生各阶段细胞辨别能力均强于对照班。

学生对于中幼及以下阶段红细胞掌握情况明显较好,基本能达到完全正确。

而对照组对于较早期的红系细胞,如原始红细胞辨认正确率较低,与平时在教学过程中,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出现频率低有一定关系,试验组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显像系统,带教老师对同学们较少见的细胞强调学习,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因此明显早期红系细胞的辨别能力强于对照组。

在早幼红细胞辨别中,能正确划分系统但阶段划分错误的比例较高,说明学生们对于早幼和中幼阶段的细胞核、浆变化掌握情况不尽如人意。

3.2 粒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粒细胞系统发育过程复杂,特异性颗粒种类多,所以学生整体对与粒细胞系统掌握情况不好。

对照组尤其对于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识别程度很低,我们在实验组特意针对细胞胞浆颗粒做出判断,提高了学生对于粒细胞系统的认识。

学生普遍在晚幼粒细胞阶段划分过程中有一定偏差,表现在能正确划分系统,在根据细胞核的凹陷程度划分阶段时,常常分到中幼阶段,说明学生对于粒细胞系统胞浆与核的发育不能协调统一的判断。

实验组学生在对晚幼粒细胞阶段划分时有明显提高。

3.3 巨核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巨核细胞因为胞体大,形态简单,所以学生基本能正确划分系统,但是学生在颗粒型巨核细胞阶段划分时,错误率较高。

实验组学生在实践教学时,通过采用自己寻找产板型巨核细胞与颗粒型巨核细胞,分小组讨论对比等方式,明显对于颗粒型巨核细胞的阶段划分高于对照组。

另外,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幼稚巨核细胞的识别能力均不高,可能与平时老师代教过程中疏忽有一定关系。

4.结论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我们的实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生识别细胞的能力有显著进步,尤其是对于骨髓片综合读片能力有所提高,进入临床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但是部分细胞识别能力较差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将根据的学科发展,不断总结在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升血液学检验的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曹利民.贺红艳.提高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12(14).

[2]肖芸,曾小菁,杨芳,刘咏梅.临床血液学检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应用[J].检验医学教育,(2).

[3]姚军,钱翠娟.K-W-L教学模式在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2.

上一篇:国庆节科普小知识,国庆节吃什么传统食物下一篇:认真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