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指标(精选10篇)
血液检验指标 篇1
摘要: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中采用不同血液检验指标进行检验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同期来我院另外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进行检验, 记录与分析两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心肌肌钙蛋白、血小板相关参数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检验指标。结果 观察组RDW、c Tn以及CK-M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PLT、PCT、MPV这3项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冠心病检测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心肌肌钙蛋白、血小板相关参数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不同指标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冠心病诊断准确率, 能帮助医疗人员及患者了解病情发展状况, 对临床治疗及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关键词:冠心病,血液检验指标,临床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而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冠心病 (CHD) 也叫做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其主要是由于冠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诱发血栓及粥样硬化的形成, 继而导致心肌需求与冠脉供血之间出现不平衡, 损害心肌功能, 造成心肌缺血等症状[1]。冠心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工作学习有严重影响, 因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对其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我院对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采血检验, 并与健康人群进行比较, 旨在探讨不同血液检验指标进行冠心病检验的临床价值,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 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肿瘤患者。其中男57例, 女33例, 年龄42~81岁, 平均 (56.5±4.2) 岁。将同期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9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55例, 女35例, 年龄41~80岁, 平均 (55.2±6.1)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存在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于清晨空腹进行静脉血标本采集工作。选用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主要血液检验指标包括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心肌肌钙蛋白 (c Tn) 、血小板相关参数 (PLT、PCT、MPV) 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 每份血液标本2.0 m L[2]。为了使血液新鲜度得到充分保障, 在采血后1~2 h内完成检验, 对各项血液检验指标进行记录与分析。
1.3观察指标:临床指标参考标准:①血小板相关参数中的血小板分布宽度:15.5%~18.0%;血小板压积:0.105%~0.275%;血小板体积:1.0~7.8 fl;血小板计数: (100~300) ×109/L;②红细胞分布宽度:11.6%~13.6%;③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0.00~0.01μg/L;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0.000~0.014μg/L;④肌酸激酶同工酶:0~24 IU/L。
2结果
观察组90例患者经血液检验后, 结果显示:RDW (16.12±2.21) %、c Tn (3.49±0.82) μg/L、PLT (154±48) ×109/L、PCT (0.27±0.07) %、MPV (12.26±1.82) fl、CK-MB (63±24) IU/L;对照组90例经血液检验后, 结果显示:RDW (13.16±0.69) %、c Tn (0.05±0.14) μg/L、PLT (144±35) ×109/L、PCT (0.18±0.05) %、MPV (8.52±0.97) fl、CK-MB (13±5) IU/L。观察组RDW、c Tn以及CK-M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PLT、PCT、MPV这3项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冠心病是当前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其对于患者的生活与工作等影响较大。如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与科学的治疗, 对于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意义重大。在对该疾病发病原因的研究方面, 临床研究发现, 冠脉疾病患者中大约98%的患者发病原因都与冠脉粥样硬化有关。冠脉粥样硬化会造成患者心肌需求与冠脉供血之间的不平衡, 从而导致心肌受损, 诱发心肌缺血等临床症状。在对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指标检验中, 血小板各项参数变化及血液红细胞分布的宽度可反映出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 而借助肌酸激酶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则可以对患者心肌受损的程度进行判断[3]。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患者心肌受损情况, 如果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越高, 则表明其预后越不理想。临床在这方面的研究解释为:由于冠心病患者具有较高的基础代谢率, 容易出现贫血症状, 而肾脏缺血性损伤则会造成红细胞生成素分泌量降低, 甚至会导致失血性贫血等严重病症。血小板相关参数能充分体现出机体内血小板的聚集与激活状况, 该项指标在体现冠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4]。心肌肌钙蛋白是用于表示心肌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的一项血清标志物, 如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清c Tn I水平发生升高, 则表明患者的心肌受到损伤, 胞质内游离的c Tn I水平就会升高。本组观察组患者的c Tn水平为 (3.49±0.82) μg/L,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0.05±0.14) μg/L。此外, 患者的血清c Tn水平与其心肌损伤程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肌酸激酶同工酶同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血液检验指标[5], 本组冠心病患者的CK-MB水平为 (63±24) IU/L, 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的CK-MB水平。临床研究发现,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4~7 h, 患者的CK-MB水平会有所升高, 在发病的8~23 h时, 其CK-MB水平会达到最高峰值, 是当前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一项最佳血清指标。
综上所述, 冠心病检测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心肌肌钙蛋白、血小板相关参数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不同指标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冠心病诊断准确率, 能帮助医疗人员及患者了解病情发展状况, 对临床治疗及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杨丽容.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探讨[J].现代养生, 2014 (4) :161.
[2]刘天淑.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分析[J].现代养生, 2014 (12) :103.
[3]王雪梅.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检测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2) :73.
[4]王美莲.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9 (21) :170-171.
[5]李冰.不同血液检测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检测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4, 35 (9) :42-43.
黄金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初探 篇2
关键词:黄金鲫;血液;生化指标
黄金鲫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和鲫属的鲤、鲫杂交种。黄金鲫是以散鳞镜鲤为母本,以具有观赏和食用价值于一体的红鲫鱼为父本进行杂交而获得的优势杂交品种。其具有生长速度超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耐低温,耐长途运输,饲料转化率较高,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血液是在动物体内流动的一种组织,其是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其次还具有许多的生理调节和免疫等重要功能。国内外许多研究者把血液指标作为评价鱼类的健康、营养以及对环境适应情况的重要指标,而且它也是重要的病理、生理及毒理学指标[1-4]。但国内学者对于研究黄金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尚未见报道。基于以上情况,本试验通过研究黄金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与其他鱼类进行分析比较,这样能够使人们对于黄金鲫血液的生化特性具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进而希望能够为黄金鲫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治等提供理论数据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黄金鲫为同一批苗种,由宁河鑫三角河蟹养殖场提供。选择健康体壮的黄金鲫,平均体重75.15 g±12.34 g,平均体长 12.56 cm±2.33 cm,共30 尾。在天津农学院循环水养殖实验室中暂养,温度25.5 ℃±0.5 ℃,pH 值7.0 ,溶氧5 mg/L以上。试验前禁食24 h。
1.2 药品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试盒、过氧化氢酶(CAT)测试盒、总胆红素测试盒、直接胆红素测试盒、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试盒、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试盒、丙二酮(MDA)测试盒、碱性磷酸酶(AKP)测试盒、酸性磷酸酶(ACP)测试盒均为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的试剂盒。
1.3 血清样品
用未加肝素钠的注射器从鱼的尾柄处采集血液,将所采血液用低速离心机离心30 min(4 000 r/min,4 ℃),收集上清液,其即为血清样品用于后续生化指标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方差表示,用SPSS18.0软件作t检验分析。
2 结果
根据上述试验步骤对30尾黄金鲫血清的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动物血液的生化参数是动物机体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也是其疾病诊断和测定的依据之一,鱼类血液生化指标虽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仍然能够反映该鱼类的健康状况和生理状况,因此对鱼类血液指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鱼类血液的生化指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其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就能够判断鱼体的生理变化情况,这对于鱼类疾病的诊断和鱼类生长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
SOD 是清除氧自由基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抗氧化物,同时又是高度诱导性酶,能催化不均衡 O2-产生 H2O2和 O2的酶,从而阻止 O2-在需氧生物物体内聚积并阻断其转化为-OH 维持细胞内的氧自由基处于低量无害状态[5]。过氧化氢酶(CAT)能够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歧化O2-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发生发应,并促使其分解成水和分子氧,从而使细胞免受H2O2的伤害,是生物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中的关键酶之一[6]。MDA是一种过氧化脂质降解的产物,已经被用来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的指示物[7]。MDA的高低可以反映出机体或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的高低,也能间接地反映出机体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8]。机体细胞内相关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升高或降低)能表明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情况。不正常的活性氧含量都能够严重影响生物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正常功能。结果表明,黄金鲫SOD、CAT活力处于正常范围,且MDA含量较低。
3.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 在机体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线粒体中的重要的氨基酸转氨酶。在鱼体中,通常把ALT和AST的活性作为监测水质污染情况的重要指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其血清中的转氨酶活性值会比较小,但当生物体遭受病害使组织发生病变或者其受损伤范围较大时,就可能会导致血清中ALT和AST含量升高或者活性突然性、持续性的增强。ALT和AST的含量是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最灵敏的生化指标之一,即使非常小的剂量变化,也能够对肝的正常功能造成破坏[9]。黄金鲫AST活力小于长丝鲈[3]和加州鲈鱼[10],高于斜带石斑鱼[11]和欧洲鳗鲡[12]。黄金鲫ALT活力均小于长丝鲈、加州鲈鱼、斜带石斑鱼、欧洲鳗鲡。
3.3 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
对于高等动物来说,酸性磷酸酶是其体内巨噬细胞中溶酶体的标志性酶,具有免疫防御和消化物质的双重作用,生物体细胞攻击异物的主要机制之一就是ACP的水解作用,其主要分布于肝脏、肠胃和血液中。碱性磷酸酶是鱼类溶酶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免疫防御系统中发挥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黄金鲫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资料较少,尤其是关于黄金鲫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正常值范围还未见报道。
nlc202309020358
3.4 总胆红素(T-Bli)、直接胆红素(D-Bli)
血清胆红素是体内衰老红细胞裂解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而产生的,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前者是后二者之和。胆汁淤积引起的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脏疾病时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这也反映出肝细胞受到了较严重的损害。胆汁淤积性黄疸时,由于直接胆红素不能通过肝细胞和胆管排出,从而导致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含量的明显升高,且其在总胆红素中所占比值也显著升高;而发生肝细胞性黄疸时,由于同时还伴有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以及排泄障碍,从而使血清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之间比值升高。血清胆红素的变化可以反应鱼体的健康情况。
本试验结果能够为黄金鲫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为黄金鲫疾病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既可以为以后黄金鲫各项生理机能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还可以为黄金鲫的健康养殖、疾病防御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程超,费杭良.鳊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流变学性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05-6806
[2] 乔伟亮,魏东,刘颖,等.真鲷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5):62-64
[3] 白东清,魏东,马树敏,等.长丝鲈血液部分生理生化指标测定[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55- 757
[4] 周玉,郭广场,杨振国,等.鱼类血液学指标研究的进展[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1,10(2):163-165
[5] 徐立红,张甬元,陈宜瑜.分子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在水环境保护中的意义[J].水生生物学报,1995,19(2):171-185
[6] Filho,D.W,and Boveris,A.Antioxidant defenses in marine fish-II. Elasmo branchs. Comp Biochem.Physiol.1993,106C:415-418
[7] Lepage G, Munoz G, Champagne J, et.al. Preparative steps for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malondialdehyd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Anal Biochem, 1991, 197:277-283
[8] Viarengo A, Canesi L, Garcia M P ,et al. Pro-oxidant processes and antioxidant defence systems in the tissues of the Antarctic scallop (Adamussiurn colbecki) compared with the Mediterranean scallop (Pecten jacobeus)[J]. Comp Biochem Physiol, 1995,111:119-126
[9] LIN L,ZENG X L,ZHANG J. Effect ofprofen of profenfos poisoning on liver lipid peroxidation and liver function in rabbits [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Rehabilitation,2004,8(21):4380-4384
[10] 余红卫,薛良易.加州鲈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水利渔业,2004,24(4):41-42
[11] 张海发,王云新,林蠡,等.斜带石斑鱼血液性状及生化指标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02-107
[12] 周玉,郭文场,杨振国,等.欧洲鳗鲡血液某些生化指标的测定[J].动物学杂志,2002,37(1):50-52
血液检验指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冠心病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6例,女30例。选取同期76例我院健康查体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1±3.4)岁;以上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国际《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均无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肿瘤及其他心脏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方法:
对两组病例进行血液检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3 mL,保证在1 h之内进行检测,并将结果记录。
1.2.2 观察指标:
白细胞计数(WBC)检测、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T(c Tn T)。
1.2.3 检测方法:
W B C和R D W以及P LT检测采取的是(迈瑞BC-5300)全自动细胞计数仪,试剂为仪器配套试剂;CK-MB和cTnT检测采用的罗氏E-411电化学发光仪,试剂为仪器配套试剂。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结果采用SPSS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WBC、RDW、PLT、CK-MB、c Tn T比较结果(表1)。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肌钙蛋白T(cTnT)、白细胞计数(WB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计数(PL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患者一般是冠状动脉的相关功能或性质病变而引发的心肌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心肌功能受损。冠心病的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及患者血脂异常、凝血-纤溶系统失调、炎性反应等多种因素[1]。在几种常用数据中,RDW如果增大,那么患者必定患有心血管疾病,且二者呈正比,因此可知,RDW数据对冠心病患者的发病有准确的预测作用[2]。
心肌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传统血清标志物。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T升高,说明了患者的心肌发生了损伤,血清中的cTnT与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比。白细胞一直是作为一个炎性因子备受关注,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白细胞计数水平对心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均有预测价值,白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可能在心血管系统病理性损害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或者白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时血管内皮细胞毒性损害的预警因子之一[3]。
本研究的中对照组中血液检测指标除PLT外都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必要的血液检验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的结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冠心病患者76例分入观察组,对其血液检验指标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肌钙蛋白T(c Tn T)、白细胞计数(WB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计数(PL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C、RDW、PLT、CK-MB、c Tn T血液指标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显著增高,有助于临床诊断冠心病,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冠心病,肌酸激酶同工酶,红细胞分布宽度
参考文献
[1]颜峻青,邢俊,宋星宇.PLT、PCT、MPV、PDW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2012,23(17):90-91.
[2]Li X,Zhao S,Qin Y.Effect of the compositie salviae dropping pill on blood lipids and large artery elastic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r coronary risk factors[J].Heart,2010,96(Suppl 3):A113-A114.
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 篇4
【关键词】临床;血液生化检测;影响因素
【分中国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13-02
血液生化检验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检查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反应患者的身体状况,而且对很多疾病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其结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生化检查的过程和方法非常繁琐和复杂,极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造成误差出现,影响临床医生的判断;而且,在基层医院的检验工作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以及部分操作不规范、采血人员不细心、采血方法不正确、采血用具的不清洁等原因,导致血液标本存在了各种问题,从而影响了生化检验的结果。本文将临床生化检验过程分为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三个阶段,并就各阶段可能对生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采血前的影响因素
1.1饮食因素:患者的饮食状况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常规生化检验要求患者禁食10小时左右,即晚餐后不再进食,而在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这是因为食物中很多成份如糖类、脂类、电解质等会直接干扰生化标本的检测,而且进食后,人体内各种物质进行生理代谢,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血液生化成分,大大影响了生化标本的检测和分析。一般而言,一顿标准餐可迅速升高血糖和血脂,而高蛋白饮食可使血尿素氮水平大幅度增加。有报道称[1],于餐后采集血液标本,其血清多呈乳糜状,这将严重影响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1.2 生理因素:临床上血生化标本的采集一般要求患者在安静和休息的状态下进行,避免情绪激动或者剧烈运动后立即采血,而且女性尽量避免生理期。这是因为患者剧烈活动、急促的呼吸、情绪紧张等可造成较大的生理变化如血糖升高、乳酸堆积、内分泌紊乱,还可导致电解质的变化[2],从而引起血液标本的分析检测结果。
1.3 药物:一般而言,患者采血前10小时左右内严禁服用任何药物,因为不但药物本身会影响血液生化的分析检测结果,而且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损害各器官功能。因此,检验工作者应在采血前向患者详细讲解关于药物对血液标本的影响。
2. 采血中的影响因素
2.1采血时间和体位:在临床上常常出现某一患者在门诊和住院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的现象,经仔细分析和总结发现,采血时间和采血体位对生化检验的结果有着较大影响。生化检验的采血时间一般要求患者尽量空腹进行,但是并非要求患者处于極度饥饿的状态,若患者饥饿时间过长,可引起体内蛋白质大量分解,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检测结果的误差;另外,对于某些特殊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则尽量要求在发病4-6h采血为最佳。患者采血体位多建议采用坐位,重病患者或者不便坐位的患者也可采用平卧位。研究表明,患者采血体位主要影响体内相对大分子质量的物质的浓度,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等在患者站立位时,其血清水平可增加5%以上。当患者由坐位变成立位时,大量血管内的水分向组织间隙渗透,导致以上不能透过血管的大分子物质血清浓度急剧升高,因此患者坐位或卧位采血可明显降低学标本检测误差。
2.2标本溶血:在生化检测中,由于溶血而影响检测结果最常出现。很多因素可引起标本溶血,如采血时止血带扎的过久,混匀抗凝剂时用力振荡试管等。溶血时,红细胞破裂致红细胞内各种物质释放入血液中,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以及钾离子(K+)等,这些物质在细胞内含量远远高于血浆中含量,溶血造成这些物质在血液中假性升高,极易干扰临床判断[3];相反,另外一些指标,如血钠(Na+)、血钙(Ca2+)等在血浆中浓度较细胞内高,溶血使这些指标明显下降。因此,在临床采集血液时,应尽量杜绝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一旦出现溶血,需要重新采集血液标本。
3. 采血后的影 响因素
3.1标本保存:采血后,应尽快分离血液标本,尽早进行分析;也可将分离血清密封保存在2-3℃的冰箱中冷藏。血液标本不宜放置过久,因为标本中的水分容易蒸发,使血液浓缩,从而导致结果偏高;而且某些特殊酶学的检查需注意酶蛋白的失活等因素[4]。
3.2检测仪器:检验工作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机器的使用方法,并掌握各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一些基本的维护常识,保证仪器处于稳定的状态。尤其对全自动分析仪更加需要关注其保养知识,保证仪器正常运转。
4. 小结
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检验工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检验人员需要足够地重视和加强血生化检验分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密切关注采血前、采血过程中、采血后三个阶段的进展,积极地应对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和有效地解决,从而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平.浅谈化验前的准备[J].中外医学研究,2009, 7 ( 9 ): 184.
[2]吕海燕.临床生化检验测试的质量保证[J].实用医技杂志,2010, 17 (4): 373 - 374.
[3]李佳.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 23 (10): 3830-3831.
血液检验指标 篇5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教学,体会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1],是采用各种实验室检验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从而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治疗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一门科学[2]。它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医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为重点,是基础医学、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全新学科[3]。该课程是学生反映枯燥难学的一门专业课,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在显微镜下识别正常和异常血细胞形态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分析能力、培养合格的检验医师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几年来我们努力完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培养高素质人才师资是关键
血液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已由原来的细胞水平逐步向分子、基因水平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及时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如经典的白血病实验室诊断是根据FAB的标准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分型,但现在发现这种根据细胞形态来划分急性白血病的标准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不能准确揭示各种白血病的分子特征。近年来,MIC分型法因能满足上述要求而日益受到重视,对于某些白血病甚至已经清楚了其基因水平的变化,例如M3的t(15;17)易位产生PML/RARα融合基因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t(9;22)易位产生bcr/abl融合基因分别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教材的更新是永远滞后于知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备课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一些相对较新而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作适当补充[4]。尽量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或者定期到临床科室学习等,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将新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 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基础理论授课效率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多样化、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5]。我们在备课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编写教案和讲稿。授课时注重重点、难点,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力求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述各系各阶段正常骨髓细胞时,我们按胞体的大小、形状,胞浆的量、颜色、颗粒(大小、颜色、形状)、其他内容物,胞核的大小、核膜清晰程度、核染色质疏松程度、染色深浅、核仁(大小、颜色、形状、多少)的顺序,把每种细胞的典型结构用彩色粉笔描绘出来,把他的典型特征显现出来,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骨髓细胞的一般演变规律。
血液学及血液检验主要以形态学教学为主,单纯应用粉笔和黑板作为教学工具,限制了知识的传递速度,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6]。应用多媒体穿插于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保证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为大量的血细胞形态学特点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急性白血病这一章节时,就可以结合多媒体的特点,使学生直观的看到M0-M7和L1-L3的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对血液形态学的认识。
3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验课相结合学科, 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7]。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我们在实验课授课时先复习理论课上已学习过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在显微镜下找到典型的细胞给学生示教,再让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辨认各种细胞,当学生遇到不认识或者认不准的细胞时再由教师辅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我们的实验课时有限,仅凭几次实验课对正常及异常细胞形态的观察,学生难以深刻体会细胞特征,因此记忆不深很快就会淡忘。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巩固细胞形态学知识,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看、多体会、多比较,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把理论课上对细胞的抽象描述上升为主观感受,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加深理解,熟练掌握细胞的形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老师也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既能解答学生的问题,又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 注重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医学界还是社会界,对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视度不够,有许多人把医学检验简单地等同于“化验”。另外,检验科的工作直接面对的是仪器、试剂、病人的血液、骨髓等标本,而不是直接面对病人,不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导致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要针对本专业特点着重加强责任心教育,让学生明确他们将来是各级卫生医疗单位中从事日常第一线工作的骨干,责任重大。在授课过程中举一些因检验医师基本技能欠缺,给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造成重大医疗差错的案例。如对细胞形态学及相应的临床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之责任心差,未做细胞化学染色以鉴别诊断,把巨幼细胞贫血误报为急性红白血病;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致治疗无效,同时又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病人的安危,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在将来的工作中避免粗枝大叶、草率从事[8,9]。
总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中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相对比较枯燥。但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注重自身知识结构完善,不断更新补充知识,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就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2]谭齐贤,张树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3]孟秀香.《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体会[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3):272.
[4]陆华,司维柯.《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之心得[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4):324.
[5]王艳.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实验教学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56.
[6]陆军.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1):68-70.
[7]孙文平,罗红,巩丽云.自主性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53-54.
[8]杨亦青,薛素冰,张艳超.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3):15-17.
血液检验指标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的64例临床血液生化检验, 对其中存在的不合格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送检。
1.2 方法
对上述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不合格的标本记录下来, 详细分析导致不合格的原因, 对其进行总结。
2 结果
经过分析, 64例检验标本中, 出现7例不合格检验标本, 不合格率为10.9%。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标本采集方法不当4例 (6.3%) , 血液标本保存不当1例 (1.6%) , 抗凝剂和血量比例不合理2例 (3.1%) 。
3 讨论
3.1 标本采集方法
首先, 采血时间。早晨空腹6~12h后是合理的采血时间。如果空腹时间过长, 人体内一些成分就会过度下降, 同时一些代谢产物也会过度升高。如果空腹时间在16h以上, 人体血清中的蛋白、转铁蛋白等含量就会下降, 同时胆红素会上升。在早晨进行空腹采血的时候, 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要求, 例如抽血前需要静卧1h, 不能吸烟喝酒, 在抽血前48h, 禁食水果、咖啡及茶, 尤其是茄子、香蕉, 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等。其次, 止血带的使用。通常情况下, 肘正中静脉是主要的采血部位, 不应该选择太细的静脉, 这样极易导致血量不足[1]。使用止血带时应保证压迫时间在1min以内, 如果止血带结扎时间在2min以上, 大静脉血流就会受阻, 提升毛细血管内的压力, 造成血管内液和组织液交流, 从而使具有较小相对分子量的物质向组织液逸入;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 血液成分会在局部组织缺氧的情况下逐渐变大, 从而导致检查结果在正常水平上增高或减低。再次, 采血量。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决定采血量, 如果血量过多, 血液就无法凝固, 血浆量和凝血因子就会相对增加;而如果血量过少, 血浆量和凝血因子则会相对减少。最后, 采血者的采血技术。要想让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是应该正确采集血液标本。如果采血时缺乏准确的定位针, 针尖在静脉内反复探来探去, 极易导致血液标本溶血、凝血等, 会加大采集的难度[2]。同时, 为了增加血流而对穿刺部位进行直接的挤压也会导致标本溶血。因此, 采血时采血者应该对血管进行认真的选择, 并对穿刺技术进行熟练的掌握,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上述情况均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另外一些临床用药, 也会对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药理学因素和化学性因素, 其作用机制相当的复杂。例如右旋糖酐对蛋白质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利尿剂会对血钾浓度产生影响;头孢菌素的代谢物会对测定的各个环节产生一定的影响等。在以上不合格标本中, 有2例是因为在标本采集前, 患者服用利尿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 从而导致结果出现误差。受试者采血体位, 也会对高分子物质的浓度以及蛋白质结合的物质产生影响。例如站立式会导致ACP、TP、Aib以及铁蛋白等至少升高5%。如果患者从仰卧式转为站立式, 那么激素的含量也就会增加数倍。因此在进行采血之前, 一定要嘱咐患者要注意饮食问题, 停止服用药物, 以防出现药物影响, 同时还要尽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对于检验科人员来说, 也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地分析和了解, 以能够最大化地提高报告的准确性。
3.2 抗凝剂和血量比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生化反应, 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因此说抗凝剂的作用机制是终止血液凝固某些环节的生化反应。血液标本不同, 所使用的抗凝剂也不同。比如, 含Na+、K+、NH4+的盐类抗凝剂血样不能用来检验Na+、K+、氨及一些含氮化合物;去钙凝血剂不能用来检验多价金属离子;如果抗凝血样含有少量凝块, 就不能用作凝血酶原测定等。血液标本受到抗凝剂的深刻影响,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只有呈恰当的比例才能保证准确的检查结果, 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同时, 还应该对溶血和抗凝血凝固进行有效的预防, 这就要求采血人员具有专业的技能[3,4]。本文中, 有1例患者由于采血人员缺乏过硬的技术, 加入的抗凝剂过多而导致检查结果错误。
3.3 血液标本保存
采集完血液标本后, 首先应该及时检测标本。如果不能及时送检, 应该将其在4℃的条件下保存。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 血浆K+会升高, 血糖会降低。有研究表明, 全血标本存放于室温下, 随着时间的延长, 血小板平均容积会逐步增高, 和即刻检测相比, 4h后的检测结果差异就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也会逐步下降, 和即刻检测相比, 2~5d后的检测结果差异就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本文中, 有1 例患者由于血液标本保存不当而导致检查结果错误。保留标本以备检查是国际惯例, 也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工作, 更是有关工作人员对标本负责的具体表现。所有生化标本都应该在温度为4℃时长为1周的条件下被良好地保存[5,6]。
综上所述, 标本采集方法、抗凝剂和血量比例及血液标本保存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临床检验人员应该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原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以将最为可靠准确的依据提供给临床医生。
参考文献
[1]任国庆.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3B) :90-91.
[2]刘忠实.血液生化检验中标本误差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外医疗, 2011, 30 (3) :182.
[3]容桂荣, 张萍萍, 赵立民, 等.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的质量控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7) :645-647.
[4]赵恒丽.血液临床生化检验标本的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7) :2329.
[5]胡礼仪.分析前各因素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 :80-82.
血液检验指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 年3—9 月河南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需行血液检验的住院患者80 例, 其中男46 例, 女34例; 年龄22 ~ 58 岁, 平均 ( 37. 2 ± 4. 4) 岁; 内科52 例, 外科19 例, 妇产科9 例。采用仪器为AU5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 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生产) , 相关试剂及质控血清均来自深圳迈瑞科技公司。
1. 2 方法采血前1d晚上禁食、禁水, 第2 天清晨 ( 7:00) 采集肘静脉血, 一次性抽取静脉血液6ml, 等量分装在A、B、C 3 个试管中, 分别在当日8: 00、10: 00、12: 00 进行血液检验, 室温25℃ 进行离心, 转速为4000r/min, 时间为10min, 分离血清, 上机检验。 检测共15 项, 包括钠离子 ( Na+) 、 钾离子 ( K+) 、 氯离子 ( Cl-) 、 直接胆红素 ( DBi L) 、总胆红素 ( TBi L) 、血糖 ( Glu) 、肌酐 ( Cr) 、尿素氮 ( BUN ) 、 蛋白 ( ALB ) 、 总蛋白 ( TP ) 、 总胆固醇 ( CHOL) 、碱性磷酸酶 ( ALP)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AST) 和谷氨酰转肽酶 ( GGT) [2]。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4. 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血后3、5h血液标本Glu、TP、ALP、ALT、AST水平高于采血后1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采血后5h的K+、Cl-、ALB、GGT水平高于采血后1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3 讨论
血液检验包含的检测项较多, 有些检测指标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较高, 离开体内正常环境后血液内血小板结构、体积分数等会受到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影响, 但这些因素多是可控的, 只要能在采血后及时送检、科学保存血标本、规范检测流程, 可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 并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液标本进行多项目检测, 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同时为保证各指标检验准确度血液标本存放时间不应超过1h[3,4]。
近年来, 医疗纠纷发生较频繁, 其中大部分是由诊断延误造成, 这与血常规检验结果失准有关, 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目前, 关于血液检验准确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多, 如高尚秀等[5]通过观察125 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不同存放时间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发现, 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 ( 1h、4h、8h、24h) , 部分指标的水平会发生变化, 其中Glu、TP、ALP等检测项水平变化较明显, 易受到血液标本存放时间的影响, 故在保证放置条件的同时还应确保血液标本送检的及时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血后3、5h血液标本Glu、TP、ALP、ALT、AST水平高于采血后1h; 采血后5h的K+、Cl-、ALB、GGT水平高于采血后1h, 有显著差异。提示Glu、TP、ALP、ALT和AST水平受存放时间的影响较大, 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K+、Cl-、ALB和GGT水平会明显升高, 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5]。
综上所述, 同一血液标本不同存放时间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长时间存放会导致血液检验结果出现系统误差, 建议在血液标本采集和检验过程中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严格执行规范操作, 采集后及时送检, 保证血常规检验质量, 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血液检验准确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9月河南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需行血液检验的住院患者80例, 分别检测采血后1、3、5h的各项血常规检验指标。结果 采血后3、5h血液标本Glu、TP、ALP、ALT、AST水平高于采血后1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血后5h的K+、Cl-、ALB、GGT水平高于采血后1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同一血液标本不同存放时间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存放时间越长血液检验准确度越易受到影响, 故采血后应及时送检, 尽量避免产生系统误差。
关键词:血液,医学检验科学
参考文献
[1]谢军, 张侠, 李红林.不同血液标本及存放时间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12 (12) :1654-1655.
[2]张天跃.血液标本的保存方法与保存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22 (10) :59-61.
[3]牟卫东.血液标本处置方式和时间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及统计学问题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18 (7) :2334-2336.
[4]钮开娟.血液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和处理方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10 (3) :1598-1599.
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贫血患者和进行正常体检者各65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贫血患者为观察组,正常体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18~63岁,平均45.6岁;对照组中有男32例,女33例,年龄20~65岁,平均44.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中均采用真空采血管对贫血患者和正常体检患者进行静脉采血,采血量为5mml,采用进口的血清和校准品,原装试剂和SNCHR0W-DXC8 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将本研究中的所有血液标本均放置20min,之后以4000r/min进行血清的离心,操作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均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以供实验分析与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SPSS19.0对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分别为(18.94±1.20) fL、(336.35:±18.96) g/L、(20.43±4.32) pg、(70.84±5.55)%;对照组患者RDW、MCHC、MCH、MCV分别为(12 34±1.06) fL、(309.34:±15.48) g/L、(28.54±3.48)pg、(89.74±4.50)%,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贫血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已经远远超过白细胞疾病,居于血液系统疾病的首位,研究发现,目前全球约有25%的人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贫血问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引起贫血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为血红蛋白基因缺陷[2]。
临床上对贫血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为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而为了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为贫血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就应该更加清楚地了解贫血患者与正常人血液检验结果上的差异,贫血患者的RDW指标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而MCHC、MCH、MCV会有一定的下降,可以通过这样的指标来对贫血进行诊断[3]。同时,为了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该更好地规范操作,明确采血的部位和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并充分的做好标本的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更应该避免各种可能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因素出现。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贫血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血液检验结果中的RDW、MCHC、MCH、MCV均可以作为贫血诊断的指标,且操作更为简单,准确性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贫血患者和进行正常体检者各65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贫血患者为观察组,正常体检患者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贫血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血液检验结果中的RDW、MCHC、MCH、MCV均可以作为贫血诊断的指标,且操作更为简单,准确性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贫血患者,血液检验,健康体检者
参考文献
[1]鞠淑艳,王少华.160例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5):1326-1327.
[2]赵新莹.血细胞直方图在贫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70-3471.
血液检验指标 篇9
【关键词】血液传播疾病;血液检验;医护人员;防护措施;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73-02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有十几种,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目前血站对采集的血液都进行严格的病毒筛查。但现在血液传播疾病呈蔓延趋势,而作为血液检验人员职业危险性也呈上升状态。为了减少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保证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从血液检验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给大家做为参考。1血液检验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危险性
1.1乙型肝炎(HBV)HBV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估计全世界有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HBV携带者2亿人之多,其中1亿在我国。HBV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潜伏期较长(60-160天),不论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患者的血清都有传染性。说明血液传播肝炎的职业危险性不容忽视。
1.2丙型肝炎(HCV)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变血清中抗HCV抗体的检出率为10.2%-80.8%,表明血液传播HCV的危险性也不容忽视。
1.3艾滋病(HIV)艾滋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而呈蔓延趋势,现在的艾滋病的传播已发展到一般人群,因此医护人员特别是实验室人员的职业感染危险也在明显增强。我国一直高度关注HIV的职业防护工作,因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方法。经相关研究显示,艾滋病有0.2%是通过皮肤感染的,据WHO统计,目前HIV经血液感染者为5%-10%。2血液检验医护人员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途径
2.1工作环境目前绝大多数血站实验室因消毒不严格,导致仪器和工作台经常与带有病原体的血液接触,从而引起感染。
2.2黏膜因为试管封闭不好,容易损坏而使血液溅出来,污染液溅入皮肤、黏膜、口中、眼睛、鼻子里引发感染。
2.3皮肤破损因为皮肤破损伤口、溃疡、擦伤等和带有HBV、HCV、HIV、TP等病原体的血液接触引发的感染。3血液传染性疾病的防护及补救措施
3.1严格筛选献血者对献血者严格筛查,在调查询问中应特别注意排除高危人群献血。
3.2健康检测做为医护人员特别是实验室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测,把健康情况存档。
3.3生物安全培训医院要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医护人员要做到带证上岗。从医护人员健康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医护人员身心健康。
3.3.1养成操作时穿防护衣,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的习惯,戴医用乳胶手套是有效的防护措施,即使被带血液的锐器刺伤,可以减少皮肤与血液的直接接触。戴口罩、护目镜预防带病原体的血液及污染液溅入口、眼、鼻中,与皮肤黏膜接触造成污染。
3.3.2洗手与手部消毒医护人员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这对预防感染性疾病也是经济有效的方法。水龙头应使用感应开关,肘动或足踏开关。在洗手的过程中要用消毒液浸泡双手5分钟,之后擦用肥皂,再用流水冲洗干净。
3.3.3污染器且物品的消毒在操作中如有意外使血液外溅的情况下,应用84消毒液浸泡仪器或工作台面30-60分钟后再擦干净,工作服被血液污染后要把工作服浸泡在消毒液中30分钟之后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3.3.4医疗废物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如一次性吸头、微孔板、玻璃试管、试剂的阴阳性对照液、定性板、废弃的血液样本,吸管等应置于适当的密封防漏容器中安全运出实验室,按感染性物品处理,并醒目标识。试验的废液用4%消毒液浸泡30分钟经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废弃物处理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2004)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3.4补救措施如在工作中发生损伤时,应及时处理,同时上报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相关人员进行HBV、HCV、HIV的检测,如有意外发生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感染率降到最低。
3.4.1HBV当意外地有伤口接触阳性血液或皮肤被污染有阳性血液的针头刺入时,首先要把血液从破损处挤出来,同时要用大量的盐水或流水冲洗伤口,再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尽早注射含高效价的抗—HBs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HBslgG应至少每毫升含100-200IU的抗-HB才有效果。并定期进行乙肝血清型检测。
3.4.2HCV接触HCV阳性血液后,由于沒有疫苗注射,只能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HCV感染的检测与监测,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3.4.3HIV意外接触HIV阳性血液后的伤口处理同HBV。在紧急处理的同时立即向主管领导和专家报告。同时抽血检测HIV抗体,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要定期检测,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应立即开始,最好在暴露后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预防性治疗应持续4周,以降低感染HIV的风险。
3.4.4应急处理当有样品或污染的血液溅入黏膜时,立即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20分钟,同时要进行血清检查。4小结
血液检验指标 篇10
1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
目前已确定的20多种可经针刺伤、割伤接种传播疾病。被污染的器械等刺伤、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血源性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艾滋病 (AIDS) 等。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二位。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 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1.1 乙型肝炎 (HBV)
我国HBV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8%~20%, 约有1亿人。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 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 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 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 针刺伤时, 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医务人员中职业性HBV感染的人数远远多于HIV感染。
1.2 丙型肝炎 (HCV)
检验人员在工作中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高, 有76.7%的HCV感染者为经常接触病人血液标本的护士和检验人员。
1.3 艾滋病 (AIDS)
AIDS对检验人员造成了职业性感染的威胁。以下几个方面将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器械上的血迹;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静脉或动脉血管;伤口较深;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从事HIV/AIDS工作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高达31.8%。
2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检验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皮肤损伤是检验人员职业接触HBV、HCV、HIV等疾病的主要途径。针刺损伤占首位, 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 感染HBV的危险性为2%-40%, 感染HCV为3%-10%, 感染HIV为0.2%~0.5%。
2.1. 无论病人是否已被诊断有传染病, 都应视为传染病人。
所有标本、试剂、使用中能造成伤害的所有锐器、接触过标本的仪器设备, 都应视为传染源, 在实验时或是在维护时都要十分小心, 应彻底消毒处理, 避免对人造成感染。
2.2 严格物品分类, 检验后的废弃物分别装入不同污染袋中。
检验人员接触污物时, 必须戴手套、戴口罩和洗手, 减少皮肤粘膜接触, 严格消毒隔离程序, 避免意外损伤, 必要时戴防护眼镜。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 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 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 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 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 从而降低感染可能。建议以下情况, 采血员必须戴手套: (1) 采血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时。 (2) 给不合作的患者抽血时。 (3) 皮肤穿刺采血时 (如采指头血时) 。 (5) 新采血员培训时 (既可保护学生又可使学生习惯戴手套采血) 。
2.3 洗手
与患者和血样接触后, 经常洗手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常规洗手, 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就已经足够, 无需使用消毒液。不提倡使用消毒纸巾。使用消毒纸巾, 不用水冲, 不能充分稀释或冲去手上的污染物。经常洗手可以在洗手后擦一些护肤品, 以保护皮肤。建议在下列情况下必须洗手: (1) 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时。 (2) 工作完成后。 (3) 脱手套后。 (4) 在饮食、吸烟、化妆、换隐形眼镜及上厕所前。 (5) 在任何需要手与粘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
2.4如不慎皮肤损伤, 应让血尽量流出, 再用肥皂、水冲洗, 3%碘酒及75%酒精消毒, 并尽快注射疫苗。
对一些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 应推行预防接种。检验人员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 应由专门医生进行检查, 尽量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开始预防工作, 并注意监测受伤人员的血清学变化和应用抗病毒药物。
2.5
检验人员必须懂得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 了解其危害因素、传播方式与途径, 消除恐惧心理。如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 常用的消毒剂都可以将其灭活。
2.6 使用安全性优异的血液学检验用品
追求安全性、保护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健康, 是近年来血液学检验用品设计和生产的趋势。当今各大医疗器械公司纷纷推出安全性优异的采血检验产品, 欧美一些先进国家, 在检验中普遍采用安全性领先的产品, 提高工作环境质量。以采血器材为例, 我院已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务人员在采血、标本运输、处理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与血样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加强对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掌握本职业感染的知识, 了解其危害性, 对检验人员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预防为主, 定期体检, 并进行预防接种, 减少皮肤针刺损伤是预防职业感染的主要措施, 检验人员手的皮肤如有破损, 即告知检验科主任, 并使用闭合性敷料, 也可戴手套, 如破损严重则去保健科诊治、评估, 暂停工作。手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 一定要洗手, 手的清洁消毒是减少检验人员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所有污染物品, 不论其来源如何, 都视为潜在感染源,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操作。
摘要:检验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后果非常严重, 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关键词:检验科血液感染,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翠, 夏伟, 黄海燕, 等.针刺伤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1289.
[2]李宁.经血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概况[J].右江医学, 2005, 5:541-543.
[3]巩翠贤, 张芳.检验科血液检测中的安全防护[J].齐鲁医学检验, 2005, 4:63-64.
[4]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532-534.
[5]李秀兰, 陈征, 钉丽英, 等.对北京护理人员HIV/AIDS的知识、态度调查和HIV/AIDS医源性暴露风险评估[J].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8:73.
【血液检验指标】推荐阅读:
不同血液检验指标07-10
血液检验结果09-15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07-16
血液的常规检验11-03
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11-05
血液学检验教学05-10
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06-28
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07-26
检验科血液岗位职责11-10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