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常规指标论文

2024-06-23

血液常规指标论文(精选8篇)

血液常规指标论文 篇1

血液是构成有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血液组成成分或血细胞性质发生特征性变化。生产实践中可通过监测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来诊断疾病[1]。血细胞分析是评价妊娠母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母体妊娠后血液动力学及血细胞成分比例会相应发生改变。在人的妊娠过程中, 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与非妊娠时比较会发生改变, 血细胞参数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对家畜妊娠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的研究鲜见报道[2], 本试验对湖南地方品种湘西黄牛妊娠前后血细胞参数进行了系统的检测, 通过检测血细胞参数的动态变化探索其变化规律, 借以监测湘西黄牛在妊娠前后的健康状况, 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从而为制订更加合理的饲养管理模式, 同时也为动物繁殖学和动物产科学在血液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牛只来自湘西黄牛保种区湖南省慈利县, 选择营养状况良好、临床健康的青年后备母牛7头 (三周岁以下) , 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观察2个发情周期。利用PG+FSH法进行同期发情和超数排卵处理, 撤栓后进行人工输精配种, 每头牛配种2次。在配种后7天进行冲胚处理, 判定是否妊娠, 对这些供体牛进行采血检测。

1.2 仪器及检测指标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公司生产的Mindray BC-2800兽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指标见表1。

1.3 血样的采集

于配种前1d和妊娠后7d采集血样并检测。采血在早晨9:00进行, 对试验牛的尾根进行消毒, 并使用专用的一次性5mL EDTA采血管, 尾根静脉采取血样2 m L, 置于采血管中轻轻混匀, 从中吸取血样立即检测, 所采血样均在1h内按照血液分析仪的操作规程检测完毕, 并打印检测数据。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 (Mean±SD) 表示, 采用生物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处理分析, 均值显著性分析采用Duncan法多重比较。

2 结果

2.1 湘西黄牛妊娠前后白细胞参数变化

从表2可以看出, 湘西黄牛青年牛妊娠后的中性粒细胞数目 (Gran#) 及百分比 (Gran%) 极显著低于妊娠前 (P<0.01) , 淋巴细胞百分比 (Mon%) 极显著低于妊娠前 (P<0.01) ;而白细胞数目 (WBC) 妊娠前后差异不显著 (P>0.05) 。

2.2 湘西黄牛妊娠前后红细胞参数变化

表3结果显示, 湘西黄牛妊娠前后红细胞参数变化以红细胞压积 (HCT) 最明显。妊娠后HCT显著低于妊娠前 (P<0.05) , 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显著高于妊娠前 (P<0.05) , 其他红细胞参数变化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湘西黄牛妊娠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

从表4可以看出, 湘西黄牛妊娠后血小板数 (PLT) 显著降低 (P<0.05) , 其他参数均呈降低趋势, 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 (P>0.05) 。

3 分析与讨论

中性粒细胞 (Gran) 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 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 当炎症发生时, 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浓度降低可能是血容量的增加明显多于血细胞的增加引起的血液稀释所致。淋巴细胞 (Lymph) 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 不具有吞噬功能, 主要与浆细胞产生机体内的抗体物质, 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3]。可见妊娠使得机体抵抗力或免疫功能明显增强。

湘西黄牛妊娠后红细胞数量和平均红细胞体积的降低导致红细胞压积 (HCT) 和平均浓度 (MCHC) 显著降低 (P<0.05) , 可能由于妊娠时期, 湘西黄牛母体因铁摄取不足或吸收不良, 体内的铁下降, 继之缺铁RBC生成, 铁的缺乏对RBC的合成严重影响, 使RBC合成减少, 细胞内充盈减低, RBC体积变小, 呈明显大小不等, 故RDW上升, 且以小细胞为主, 故MCV降低, 而小细胞是缺铁的敏感指标[4]。几项参数提示湘西黄牛妊娠早期缺铁状况, 这就提示在妊娠期饲养管理过程中, 通过监测红细胞参数的动态变化, 要合理营养, 适时适量补充铁元素, 以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妊娠的正常进行。

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成熟后细胞浆解离而成, 其作用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对于患非出血性疾病的动物, 其血小板变化一般不明显[5]。本研究中湘西黄牛妊娠期血小板数目 (PLT) 显著降低 (P<0.05) , 而其他血小板参数无明显变化, 这可能是妊娠时血容量迅速增大, 血液稀释, 胎盘循环中血小板破坏过多所致。有资料报道, 妊娠期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会导致母体血液凝固不良, 造成母体妊娠失败, 或者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故可通过检查血小板的数量变化为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另有研究表明,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与PLT呈非线性负相关, 大血小板为骨髓新生的血小板, 代谢活跃, MPV增大提示骨髓增生活跃, 小血小板为衰老血小板, 凝血功能差, MPV减小提示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MPV是监测血小板功能的敏感指标。妊娠后湘西黄牛的MPV降低以致血小板压积 (PCT) 减少是否由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引起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海, 许宗运, 石长青, 等.吐鲁番鸡血液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J].家畜生态, 2002, 23 (2) :30~31.

[2]刘莹莹, 易康乐, 张佰忠, 等.湘西黄牛妊娠前后血常规变化研究[A], 《第六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 2011.

[3]麻延峰, 傅春泉, 王宏艳, 等.金华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血常规变化研究[J].中国奶牛, 2007, (4) 29~32.

[4]张艳敏.妊娠期缺铁性贫血[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1996, 7 (3) :126~128.

[5]陈静, 刘显军, 边连全.谷氨酰胺对早期断奶仔猪血细胞数目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7 (4) :651~653.

血液常规指标论文 篇2

文件编号;SZKL-LJ-01

版本/修订号;1/0

主题内容

血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生效日期:20150101 页码;

血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检测分析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的数量和质量,对感染、炎症、血液系统疾病等进行辅助诊断、监测治疗效果等。2.检测项目: 迈瑞BC-2600全自动血球仪上测定血常规19项。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t#)、淋巴细胞数(Lymph#)、中间细胞计数(MID#)、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淋巴细胞比率(Lymph%)、中间细胞比率(MID %)、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3.原理:

3.1 血细胞(WBC.RBC.PLT)数量和体积检测原理:电阻抗法。3.2白细胞分类原理:电阻抗法。白细胞脉冲的大小是由被计数细胞在溶血素中大小决定的。3.3 血红蛋白测定: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V)比色法。

3.4 RDW、MCH、MCV、MCHC、MPV、PCT、PDW为换算项目。

3.5 HCT测定原理:血细胞产生的脉冲信号的峰值与RBC容积成正比。4.仪器:

厂商名:深圳迈瑞公司。型号:BC-2600。5.试剂:

厂商名:深圳迈瑞公司。

5.1清洗液:注册号:粤深药临械(准)字2013

7.6 观察仪器测定结果及直方图,必要时应手工计数及白细胞分类。7.7 审核结果,打印报告。

8.血细胞的显微镜检查(用于对仪器法结果可疑时的复核)8.1 镜检标准

8.1.1 医生明确要求涂片镜检;

8.1.2 仪器提示有原始或幼稚细胞、变异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等异常需镜检; 8.1.3 新生儿标本需涂片镜检;

8.1.4 WBC≥20×10^9/L或≤2.0×10^9/L;

8.1.5淋巴细胞≥45%,需做涂片镜检,1-4岁儿童且血细胞计数及他结果正常者除外; 8.1.6 单核细胞≥15%;

8.1.7 嗜酸性粒细胞≥10%; 8.1.8 嗜碱性粒细胞≥3% 8.1.9 PLT>500×10^9/L或<60×10^9/L; 8.2.0 提示有PLT聚集,需涂片镜检; 8.2 镜检步骤

8.2.1 血涂片的制备

8.2.1.1 在距载玻片一端1cm的位置滴加约5µl的抗凝血;末梢血直接用干净玻片蘸取。8.2.1.2 用推片使血液沿其边缘展开,与载玻片30~40度角进行推片。8.2.1.3 涂片完成后在空气中自燃晾干。8.2.2 血涂片的染色

8.2.2.1 染色试剂:瑞氏染色液。8.2.2.2 染色步骤

a.用蜡笔在血膜两头画线,然后将血涂片平放在染色架上。b.加瑞氏染液数滴,以覆盖整个血膜为宜,染色约1分钟。c.滴加约等量的缓冲液与染液混合,室温下染色5-10分钟。d.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燥后镜检。8.2.2.3 镜检观察要求

a.将湿片在高倍镜下观察涂片、染色是否良好,否则重新涂片染色。b.选择涂片体尾交界、细胞分布均匀不重叠部分进行镜检。c.在高倍镜下辨认细胞不清楚时,必须待玻片干后用油镜观察。8.2.2.4 镜检观察的处理

a.根据仪器报警提示的内容,确认镜下观察结果是否与仪器提示一致。

b.发现原始及幼稚白细胞,则必须进行手工分类;如不能确定细胞种类,则报告异常细胞的比例。

c.如果镜下发现有核红细胞,则必须对白细胞进行校正。

d.如果镜下观察有血小板聚集,则必须手工冲池计数血小板;如果是EDTA﹒K2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可用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采集标本,结果需要进行换算。

e.多发性骨髓瘤、冷球蛋白血症引起的红细胞聚集,可将血液用仪器稀释液稀释3倍,然后37℃水浴箱中10分钟后,立即上机检测,结果需要进行换算。昆仑泌尿外科医院检验科 临检室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SZKL-LJ-01

版本/修订号;1/0

主题内容

血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生效日期:20150101 页码;

9.参考区间

中国成年人群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静脉血标本仪器法)测定项目男

WBC(×10^9/L)

3.5~9.5

3.5~9.5 Neut(×10^9/L)

1.8~6.3

1.8~6.3 Lymph(×10^9/L)

1.1~3.2

1.1~3.2 Neut%

40~75

40~75 Lymph%

20~50

20~50 RBC(×10^12/L)

4.3~5.8

3.8~5.1

Hb(g/L)

130~175

115~150 HCT(%)

0.40~0.50

0.35~0.45 MCV(fl)

82~100

82~100 MCH(pg)

27~34

27~34 MCHC(g/L)

316~354

316-354 PLT(×10^9/L)

125~350

125~350 10.危急值 测定项目≤≥

WBC(×10^9/L)

1.0

Hb(g/L)

180 PLT(×10^9/L)

600 11.临床意义

11.1 白细胞计数:

11.1.1 生理性变化:白细胞计数结果有明显的生理性波动,如早晨较低,傍晚较高;餐后较餐前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时偏高;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期明显高于成人。11.1.2 病理性增多,常见于:

11.1.2.1 急生化脓性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扁桃体炎、阑尾炎)

11.1.2.2 某些病毒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11.1.2.3 组织损伤: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11.1.2.4 急性大出血 11.1.2.5 白血病

11.1.2.6 恶性肿瘤:肝癌、胃癌、肺癌等。11.1.3

病理性减少,见于:

11.1.3.1 某些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等)。11.1.3.2 某些病毒感染:流感、病毒性肝炎等。11.1.3.3 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11.1.3.4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巨幼细胞贫血等。11.1.3.5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AIDS等。11.1.3.6 脾功能亢进:门脉肝硬化 昆仑泌尿外科医院检验科 临检室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SZKL-LJ-01

版本/修订号;1/0

主题内容

血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生效日期:20150101 页码;

11.1.3.7 肿瘤化疗、放疗及某些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等)反应等。

11.2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可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恶性肿瘤等;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病毒感染、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1.3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慢性感染、肾移植手术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淋巴细胞减少可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等情况。11.4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11.4.1减少见于:急、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原料不足、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11.4.2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等。

11.5 红细胞比积:增高可见于大面积烧伤、脱水等血液浓缩情况;减低可见于贫血。11.6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11.6.1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当给以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值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逐渐降到正常。

11.6.2对小细胞低色索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而轻型海洋性贫血时RDW值正常。

11.6.3用于对贫血的分类(Bassman MCV/RDW分类法),根据MCV、RDW值变化共分为6种类型贫血。

A.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海洋性贫血。

B.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C.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如慢性病所致贫血。

D.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E.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F.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RDW均增大,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11.7 MCV、MCH、MCHC:这三个参数通常都用于各型贫血的诊断,具体应用如下表: 贫血类型

MCV(82~100)

MCH(27~34)MCHC(316~354)

常见原因及疾病

正常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大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吸收障碍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慢性炎症、尿毒症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铁缺乏、维生素B6缺乏、珠蛋 白肽链合成障碍、慢性失血

11.8 血小板:血小板数量病理性减低见于性白血病、再障、脾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等;增高见于慢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化脓性感染、脾切除、溶血性贫血等。

11.9 MPV:研究表明MPV的大小与PLT的多少呈非线性负相关,故在分析MPV的临床意义时应结合PLT的变化来考虑。

11.9.1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骨髓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下降;当血小板在外周血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当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昆仑泌尿外科医院检验科 临检室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SZKL-LJ-01

版本/修订号;1/0

主题内容

血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生效日期:20150101 页码;

11.9.2 MPV增高可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标。当骨髓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骨髓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值的增大先于PLT数值的增高。

11.9.3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时MPV常增高。

12.0 PCT的临床应用报道尚少。在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PCT常增大。12.1 PDW的增大可能与骨髓巨核细胞的倍体数增大等有关,其临床应用尚较少。12.注意事项:

12.1 采血时,加入到抗凝管后,应注意充分混匀,避免血液凝固。混匀时,动作要轻,避免血液有形成分破坏。

12.2 样本测定前,应注意充分混匀,方法如下:①将血样瓶口朝上置于操作者双手掌心,双手来回搓动10次,动作要连贯。②颠倒小瓶,使瓶口朝下,将血样置于操作者双手掌心,双手来回搓动10次。③重复①和②步骤8次。④轻轻颠倒混匀1分钟左右。12.3 为保证结果准确性,应做好仪器的保养和校准(见保养和校准程序)。12.4 仪器有报警提示或直方图有异常时,应进行手工方法复查。当WBC>1O.O X10^9/L或<3.0X10^9/L时,应推片瑞氏染色,镜下复查白细胞分类、形态。当RBC<3.0X10^9/L或PLT<50x10^9/L时,应进行手工方法镜检复查。12.5 建议使用仪器配套的试剂。

12.6 样本应在采血后2分钟至4小时内检测完成。

12.7 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要适当,lml血液用1.5-2.0mg的EDTA-K2抗凝。

12.8 MID包括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幼稚细胞;当MXD>13%时,应推片瑞氏染色,镜下复查白细胞分类、形态。12.9失控处理:当出现失控现象时,按失控处理程序,寻找失控原因,并扣留该批检测结果,待查明失控原因并排除后重测样本,然后才发出报告。13.参考文献 11.1尚红、王毓

血液常规指标论文 篇3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试验将真空包装的乳扇经60Co-γ射线照射后饲喂小鼠, 测定小鼠的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 探讨辐照乳扇后的安全性, 为辐照保鲜乳扇提供理论依据。

1.2 仪器与设备

新鲜乳扇, 购于大理洱源;供试动物为昆明种小白鼠, 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60Co-γ辐射装置, 云南华源核辐射技术研究中心提供;兽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型号为BC-2800VET) ,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型号为RT9600) , 深圳雷杜有限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试验步骤

选择出生21天, 体重为12~15 g的健康断乳昆明小鼠60只, 雌雄各半。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 即10%对照组 (在日粮中添加10%未辐照乳扇) 、30%对照组 (在日粮中添加30%未辐照乳扇) 、10%2 k Gy组 (在日粮中添加10%经2 k Gy辐照乳扇) 、30%2 k Gy组 (在日粮中添加30%经2 k Gy辐照乳扇) 、10%4 k Gy组 (在日粮中添加10%经4 k Gy辐照乳扇) 、30%4 k Gy组 (在日粮中添加30%经4 k Gy辐照乳扇) 。试验期间小鼠单笼饲养, 自由采食和饮水。90 d试验结束后, 通过摘取小鼠眼球采血, 采用兽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型号为BC-2800VET) 对所采血样进行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采集试验小鼠全血, 离心分离血清, 再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型号为RT9600) 测定生化指标。

2.2 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SAS6.12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辐照乳扇对小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试验组小鼠的WBC、RBC、HB、HCT和PL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3.2 辐照乳扇对小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结果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2可知, 饲喂30%4 k Gy剂量辐照乳扇的小鼠血清尿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略高于对照组, 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试验组的ALT、TC、TG、BUN、ALB、T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注:同列数据肩标含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4 讨论

1980年10月份, 在日内瓦召开的FAO/IAEA/WHO联合专家委员会指出, 总体平均剂量在10 k Gy以下辐照的任何食品没有毒理学上的危险, 不需要再进行毒理试验[12,13], 同时在营养学上和微生物学上也是安全的[14,15], 但是鉴于各国辐照研究主要集中在肉类、水果、蔬菜、粮食制品等方面, 对乳扇进行辐照保鲜后是否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试验在前期研究中筛选出的最佳辐照保鲜剂量为2 k Gy, 因此设计了2 k Gy的2倍剂量 (即4k Gy) 进行比较, 探讨辐照乳扇对小鼠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在试验组小鼠的血常规及血液生化的各项指标中, 仅有饲喂30%4 k Gy剂量辐照乳扇的小鼠U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略高于对照组, 但UA含量仍在正常值范围内, 试验组其余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P>0.05) 。在临床上, 过于肥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导致UA含量偏高, 由原始数据得知, 30%4 k Gy添加组的小鼠体重也略高于对照组, 因此UA含量略高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肥胖造成的。阙惠芬等[16]对辐照猪肉的安全性进行研究, 结果也未发现辐照猪肉对大鼠血常规和生化指标产生不良影响。

血液常规检查影响因素的研究 篇4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检验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血液常规检查已成为当前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检验指标。保证血液常规检验结果的质量,才能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可靠依据[1]。所以,现阶段有必要及时了解及掌握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有关因素。本文以50份不同病种的病患血液标本进行分析,现做如下分析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所选用的标本均是来源我院检验室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集得来的50份不同病种的病患血液。

1.2 临床方法

仪器和材料:XS-SysemexI1000SR全自动血液分析仪、EDTA-K2抗凝管、压脉带以及5ml针管等。检验的方法,在同一时间内对50份血常规标本应用全自动分析仪展开检测,分析并分类总结相关的影响因素级控制措施。

2 结果

以100份血液常规检验的结果为根据,分析并总结得出影响血液常规检验的因素如下:病患自身生理因素占40%(20/50) ,检验人员自身因素占16%(8/50) ,检验设备因素占24%(12/50) ,试剂因素占20%(10/50) 。

3 讨论

血液常规检验指的是对血液中的红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量和质展开检测和分析。在人体中,血液流动于循环系统之中,并参与到机体的每一项代谢活动以及功能活动,所以血液对确保机体的功能调节以及新陈代谢、内外环境三者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在血液中,只有任何一种有形成分出现病理变化,均会对全身组织器官产生直接影响。同样的,组织或者器官所发生的任何病变也会导致血液成分出现变化,所以血常规检验分析以及其的分析结果都会对疾病程度及临床治疗产生极大影响。

3.1 病患自身生理因素影响

病患的性别、年龄、活动情况、服用药物以及血液采集的时间等因素均会影响到检测的结果。例如正常人每日各种类的血细胞都有一定波动;在严寒或者暴热天气也会导致WBC的总数增加;病患在剧烈运动之后,血液会由于发生浓缩导致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等等[3];所以在采集血液之前,应该严禁剧烈运动。在冬季,应该在病患暖和之后再行采血;在采血时,要详细询问病患以往是否服用会对检验产生干扰的药物;若非急诊病患,应该固定一个合理时间再行检查。

3.2 检验人员自身因素影响

检验人员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标本采集以及保存两个方面。首先是标本采集方面,一般用静脉采血法以及末梢采血法。通常末梢血的重复性以及准确性都比较差,所以血液常规检验一般应用静脉血。在采血时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在采血之前,要仔细检查针头以及注射器,避免由于连接不紧导致空气混入,形成泡沫造成溶血; (2) 最好应用真空采血管来采集标本, 这样不仅利于收集、运送以及保存标本, 也利于预防血液发生交叉感染; (3) 药选好采血部位,确保采血部位皮肤溃烂、发绀、水肿以及烧伤等; (4) 重点观察标本抗凝不理想、溶血以及稀释等现象; (5) 在采血时,要确保定位准确, 禁止针尖在静脉之中多次穿刺, 以避免标本溶血以及血肿[4]; (6) 在末梢血的标本采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展开,首滴血不用;其次是标本保存、输送以及测定的时间方面,应明确标记病患标本, 确保和医师的申请单一致;在运送标本时应专人专送;在完成标本的采集之后应,应在第一时间送检和检测, 尽可能缩短运送及存储的时间。主要是因标本保存时, 标本的血细胞会进行代谢活动、化学反应以及微生物降解之类的活动,这些均会对标本检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保存好标本。

3.3 检验仪器设备因素的影响

血细胞分析仪仅能用和仪器相配套的校准物展开仪器校准,部分血细胞分析仪没有相适应的校准物,在这样的情况下,检验室一般用通过二级标准的血液分析仪又或者是规范操作得来的新鲜血液作为校准物,并对仪器展开校准。这样就容易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不准确。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质量,笔者认为有多部分析仪的,可以先对其中的一部展开校准,进而再以新的全血来校准其他部分析仪,应每半年做一次校准[5]。如果有多部血细胞分析仪,为保证不同仪器之间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加强仪器的室内质控以及仪器校准。除此之外,还应定期采用新鲜标本对不同型号仪器展开结果比对。

3.4 检验试剂因素的影响

血样在进行检验之前,必须要经过抗凝剂的抗凝处理,EDTA盐是目前众多抗凝剂中,对白细胞的形态以及血小板的影响比较小的一种抗凝剂,尤其适用血液的常规检验。通常血样质量主要取决血液以及抗凝剂两者的比例。若血液得比例太高,因抗凝剂不足,会导致血浆中形成微凝血块,致使微凝血块堵塞分析仪,进而影响检验的结果。若血液得比例太低, 会由于抗凝过剩导致血细胞的形态以及体积发生改变, 造成检验结果不够准确。血液通过EDTA进行抗凝处理之后,白细胞形态则会改变,这和时间和EDTA的浓度相关。通常EDTA的浓度应保持在1.5mg/mL最佳,若是血样少,则EDTA浓度会达2.5mg/mL,使得中性粒细胞发生肿胀以及分叶消失,同时血小板也会发生肿胀及崩解,形成大量血小板的大小相同的碎片,这些均会影响血液常规的检验以及血细胞的计数,进而得出错误结果。

4 结论

总而言之,临床上有较多因素会影响到血液常规的检验结果,要确保血液常规检验所得的全部数据可靠、准确,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质控工作。除此之外,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必须要全面考虑到影响血液常规检验的各种因素,并通过采取对应措施加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确保血液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准确,从而保证临床各项治疗工作的有效展开。

参考文献

[1]贾利军.标本采集不规范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01) .

[2]张裕珍, 任思伟.关于血常规检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07) .

[3]俞胜琴.室温环境中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WBC RBC Hb Plt的影响[J].医学动物防制, 2011 (01) .

[4]于广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4) .

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5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在大部分的临床治疗中, 血液检验是进行身体检测的必须环节。随着医学不断发展以及技术创新, 临床检验逐渐成为医生对病患进行诊断的重要指标。但是血液的常规检查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而造成数据失真, 例如检验过程是否规范、采集的血样是否受到污染等。因此, 为了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以提高辅助诊断的有效性, 探明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的相关因素, 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选取8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进行血液检验影响因素实验,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8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 其中女性41例, 男性39例, 年龄在22~45岁, 平均年龄为 (31.5±4.5) 岁。血压为90~130/60~90mmHg, 体温≤37.5℃, 平常身体健康, 没有慢性疾病史。选用Backman Counter血液细胞计数仪进行计数, 使用EDTA-K2抗凝剂。

1.2 方法

同时对8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采集末梢血与静脉血, 末梢血在食指或者无名指内侧抽取。静脉血从肘部抽取。抽血由专业人员操作, 按照程序严格进行。每个志愿者抽2份血样, 立即检验其中一份, 另一份添加EDTA-K2抗凝剂, 于室温下 (18~22℃) 分别在即刻、30min、2h、6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 由此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组间的差异比较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部位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在末梢的常规血检验中, 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以及血红蛋白 (Hb) 检验的平均值都比静脉血检验值高;但血小板 (PLT) 的计数平均值比静脉血平均值低, 采用t检验, 其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备可比性;中间细胞百分比 (MXD)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不具备可比性。

2.2 不同时间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通过在室温下于不同的时间段对同一份血样进行检查, 发现30min~2h内静脉血血常规白细胞 (WBC) 、红细胞 (RBC) 、血红蛋白 (Hb) 、血小板 (PLT) 以及中间细胞百分比 (MXD) 各项参数和即刻进行检测的结果比较是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放置6h后, 血小板 (PLT) 与即刻比较明显下降, 而中间细胞百分比 (MXD) 的比例有所提升 (P<0.05) ;白细胞 (WBC) 、红细胞 (RBC) 、血红蛋白 (Hb) 的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一般医院检验科的血常规检查就是对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有形成分的质和量进行测定、分析。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和人体的血浆一起组成了血液。血液对人体的循环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停地流通于人体血脉, 参与机体的每一项功能活动。如果血液中发生任何一点病理变化, 会对人体的全身器官产生消极影响。反过来, 人体组织或者器官发生病理变化, 也会使血液产生病理变化。因此, 保证血液的健康, 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内部外部环境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3,4,5]。

依据上述血液与机体的关系, 表明血液常规检测有可能被其他因素干扰。根据相关文献和数据记录显示, 患者进行血液常规检查时, 一些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与人为因素对检查的结果有很大影响。如病患在进行血液常规检查的近期内, 服用过激素药物, 或者食用水和食物, 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 所以为避免此种错误, 应保证验血近期内不服用激素药物以及验血前保持空腹状态;人员操作血液分析仪有误, 没有校正血液分析仪或者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都会影响检测的结果, 为了让仪器正常工作、人员操作准确, 在使用血液分析仪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如选择远离热源或电磁干扰的地方, 室温最好控制在15~25℃, 将仪器放在稳固平整的平台, 防止震动损坏仪器, 日常要做好对仪器的维护工作;还有采集方式不正确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类似检测前没有处理好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或者采血过程中时间过长或者血压摇匀时间过短, 血样未能和抗凝剂充分发生作用, 血样采集好不能即使送检等错误操作,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进行预防, 例如在患者状态良好时进行血样抽取、对专业采血员加强培训、熟悉采血流成、控制时间等, 可以有效防止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结果因素出现。

在文献中, 较少出现采血部位及采血完毕后放置的时间会影响检验结果的记载。本文正是以探究这两个因素对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为主。通过从80例健康的志愿者进行不同部位的采血比较, 每个志愿者抽2份血样, 立即检验其中一份, 另一份添加EDTA-K2抗凝剂, 于室温下 (18~22℃) 分别在即刻、30min、2h、6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 由此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以及血红蛋白 (Hb) 与血小板 (PLT) 的数值差异 (P<0.05) 具有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2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6h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以上研究, 在临床工作中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h以内检测为宜。

参考文献

[1]刘保廷.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2) :55.

[2]钟红梅.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5) :155.

[3]赵晋芳.浅谈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3) :3077.

[4]徐金华, 游其勇.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5) :2699.

血液常规指标论文 篇6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4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2例。观察组:男13例,女9例;年龄在28—62岁,平均年龄为48.5±6.3岁;透析时间为5个月—10年,平均5.1±3.2年。对照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在31—61岁,平均年龄为48.9±6.1岁;透析时间为5个月—11年,平均5.3±3.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龄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透析期间均给予低磷、低盐、优质蛋白等常规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普通肝素抗凝,透析结束前半小时停止使用肝素[1]。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旭化成APS—15LC聚砜膜透析器,血流量在250—300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观察组采用旭化成APS—15UC高通量聚砜膜透析器,膜面积1.5m2,血流量250—3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两组患者均为每次4h,每周3次,透析3个月后评价效果。

2 结果

两种患者在治疗前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三个月的透析,两组患者Scr、BUN、PTH与β2-MG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PTH与β2—MG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血液透析目前仍是维持尿毒症患者生命的基本治疗手段,患者随着肾功能的不断衰竭,机体清除有毒代谢物质的能力越来越弱,只能靠透析清除。体内毒素有多种,小分子物质有Scr、BUN等,可导致恶心、呕吐、贫血等症状;分子量较大的物质以PTH和β2—MG为代表,可导致贫血加重、神经系统病变及心脏毒性等[2,3]。常规血液透析因透析膜的限制只能清除小分子毒素,多数研究表明,高通量血液透析对于以β2—MG为代表的较大分子毒素的清除效率更高。高通量透析器是指超滤系数超过20ml/(h·mmHg)的滤器,其对于大分子的清除主要是吸附、弥散及对流机制,其透析膜的孔径与亲水性更高,增大了溶质的扩散性。蔡砺[4]等为前瞻性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中、大分子毒素与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通过对136例维持性透析患者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及自身对照研究发现,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显著降低血液中β2—MG及超敏C—反应蛋白,减轻尿毒症患者慢性炎症反应。高进[5]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显示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显著降低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β2—MG、ALB的水平,另外还能降低体内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本文通过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发现高通量血液透析在清除Scr、BUN小分子毒素方面与常规血液透析基本一致,但前者可更有效的降低PTH与β2—MG相对分子量较大的毒素,弥补了常规血液透析的不足,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兰薇,周结学,许凤英.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02:262-263.

[2]石磊.高通量透析膜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25:4703-4706.

[3]石磊.高通量透析膜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25:4703-4706.

[4]蔡砺,刘惠兰,吴华,等.高通量血液透析可以有效地清除β_2微球蛋白和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慢性炎症状态[J].中国血液净化,2010,01:25-28.

53例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验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6月间本院检验科的53例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理人员直接负责采集并送往血液检验室。

1.2 方法

各实验室窗口每天都有相应的专业人员, 负责对接收的标本仔细核对, 并用血液分析仪作为检验设备进行检验。对接收的血液标本均根据临床医生要求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 时刻注意接收标本有无出现溶血、凝血或标本量少等现象, 并仔细核对标本上的标记信息的正确性。根据相关采集要求及时评定标本是否合格, 不合格的标本要及时登记, 写明不合格的理由, 然后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Office办公软件中的Excel表格处理软件建立数据库,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不合格的53例临床血液检验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果:样本标本延迟送检9例, 占16.98%;溶血17例, 占32.08%;标本出现凝块15例, 占28.30%;标本量不足7例, 占13.21%;其它5例 (标本混入空气、标记不清或错误等) , 占9.4%。其中溶血与标本出现凝块为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临床诊断结果正确性的关键, 如果在接收的血液检验标本中发现不合格者, 要立即与送检人员联系, 通知其科室重新采集有效标本, 在本次所选的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分析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3.1 样本延迟送检

这是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测中最容易忽略的因素, 临床血液标本应在2 h内及时送检, 尤其是急诊、血气标本应在采集完样本后立即送检。延迟时间越长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越大。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血小板个数等指标的含量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降低, 对于超过送检时间的标本, 会影响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建议临床重新采集标本并立即送检。

3.2 溶血

出现溶血现象一般是因为:静脉穿刺处消毒液未干就开始采血;采血时定位不准确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 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止血带系在伤口结痂、伤痕处, 均可造成标本溶血;吸入量不足, 管内仍有真空而造成溶血;选择采血针头过小, 血流不畅也易造成溶血。溶血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 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3.3 标本出现凝块

血样转装入试管后, 抗凝剂使用不当 (抗凝剂剂量不足或者未与血液均匀混合) ;或者患者血液粘稠而采血的针管过细, 使得采血速度太慢;或者其他因素造成血液没能与抗凝剂及时混合, 以上种种都会导致血样中出现凝块。标本出现凝块会造成无法完成血液常规检测, 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3.4 标本量不足

医护人员业务不熟练, 对采集容器和采血量没有准确的概念, 对有关注意事项或者操作流程不熟悉, 从而导致血液采集太少;或者所用的采集仪器不合格, 引起溶血、凝血等导致血样不合格, 这些都会造成标本量不足, 进而影响检测结果, 影响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时, 医生一般都需要准确可靠的常规血液检验数据作为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参考, 而采集的血液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因此标本质量是临床诊断的根本前提[1]。通过以上对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希望相关医护人员能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 提高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血液标本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借鉴意义。总之, 只有高质量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才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因此血样采集的每一个环节的医护人员都应该严格按要求和相关规程操作, 都应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检验科室要注意积极配合各科室的血液检验要求, 严格把关, 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 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检验数据。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合格的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 研究探讨其解决对策。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本院检验科2012年9月2013年6月期间采集的53例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合格的53例血液标本中, 标本延迟送检9例, 占16.98%;溶血17例, 占32.08%;标本出现凝块15例, 占28.30%;标本量不足7例, 占13.21%;其它5例, 占9.4%。结论 在采集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时, 要严格操作流程、操作规范, 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参考价值, 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

参考文献

血液常规指标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7月间7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10例, 女390例;年龄4岁~64岁, 平均年龄 (35.9±4.6) 岁。排除标准:排除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检测仪器、试剂

采用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型号:SYSMEX-K4500) 进行血常规检验, 于研究前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保养, 使之完全符合使用标准。试剂:血常规检验的相关试剂, 如稀释液、溶血素、清洗液等均为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抗凝管采用EDTA-K2抗凝管。700例健康体检者均由同一位资深检验师进行检验操作。

1.3 采血方法

700例均由同一名业务娴熟的护士进行采取, 分别采取健康体验者的晨空腹、肘正中静脉血1 m L和左手无名指末梢血20μL。将不同的采血标本分置于抗凝管中,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送检。

1.4 观察指标

观察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白细胞 (WBC) 、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红细胞压积 (HCT) 、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红蛋白 (Hb) 等各项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00例健康体检者的RBC、PLT、MCHC、Hb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同时, MCV、WBC的静脉血检验水平也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其差异明显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MCH和HCT水平则无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目前, 随着医疗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 各种医学检验也逐渐向快速、精确以及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各类医疗机构也愈来愈多地借助于实验室检验结果来进行诊疗[2]。人体血液通过循环系统直接参与到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 当血液中组成成分若发生病理改变时, 通常会反映为组织器官的不同变化;血常规检测的最终目的就是及时发现、确定各类疾病的早期迹象, 如诊断被检者是否贫血、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是被检者骨髓造血功能是否正常等。通常感染性疾病往往会导致人体白细胞数值以及分类发生变化, 一些肿瘤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可以导致患者血常规检测中的部分数值发生变化。因此, 血小板以及红、白细胞的数量与形态分布常被用于临床对诸多疾病的鉴别、诊断[3];而血常规检测也逐渐成为医疗机构最基础的检测项目。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700例健康体检者RBC、PLT、MCHC、Hb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而MCV、WBC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MCH、HCT水平则无差异 (P>0.05) , 说明不同采血方式会造成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采血方法通常为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两种:静脉血采集位置多为肘正中静脉, 而末梢血采集部位多为耳垂或小手指。由于末梢血采集较为方便、快捷、采血量少, 而被医疗机构广泛采用。但是末梢血相对静脉血而言, 其循环相对较差, 导致该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时往往会出现最终检验结果与实际数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造成临床误诊、漏诊率的增加[4]。本文研究结果与赵晋芳、王震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6]。究其原因:首先, 人体的静脉血不易受到各类内、外在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也相对更少。其次, 末梢血在采集过程中, 要对血管进行挤压, 会造成血小板的损耗与聚焦, 导致血小板计数水平下降;而在末梢采血刺破皮肤时, 极易混入组织液进而稀释末梢血标本, 造成红细胞压积以及计数水平降低。第三, 由于人体末梢循环还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 如局部瘢痕、疾病影响、被检者情况变化以及应激反应等情况下, 同样会造成末梢循环障碍;在进行末梢血液标本采集时, 往往会出现血液流通不畅, 采血时间延长等, 也会造成血小板聚集, 产生微凝血块, 进而使PLT、RBC计数水平下降, 而MCV计数水平增加。因此, 临床上采集末梢血液标本时, 应在确保采血顺畅的前提下, 采集后及时混匀, 以进一步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 还应在采血后放置5 min~10 min, 并于20 min之内予以检测, 可最大程度地提升检测质量。

综上所述, 人体静脉血受内、外因素影响较小, 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其检验结果准确, 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被检者血液循环的客观情况。因此, 静脉血是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的最佳采血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对静脉血和末梢血常规血液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7月间7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集晨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 比较分析两种血标本常规检测结果。结果 70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中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红蛋白 (Hb) 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同时,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白细胞 (WBC) 的静脉血检验水平也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 差异明显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和红细胞压积 (HCT) 水平则无差异 (P>0.05) 。结论 人体的静脉血受内、外因素影响较小, 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其检验结果准确, 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被检者血液循环的客观情况。因此, 静脉血是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的最佳采血方法。

关键词: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检查结果,对比

参考文献

[1]钟为群.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19 (5) :80-81.

[2]赵桂苹.新生儿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31) :1043.

[3]常青云.影响血常规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2) :2933-2935.

[4]李晶.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6) :91-92.

[5]赵晋芳.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7) :2261-2262.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前景下一篇:商务模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