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开腹手术论文

2024-08-20

常规开腹手术论文(精选9篇)

常规开腹手术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三孔法免钛夹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 并与常规开腹手术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100例具有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采用三孔法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 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起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4、2.1、3.5, P<0.05) 。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治疗组2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 经对症治疗均好转,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合计10例, 包括切口感染5例、胆囊动脉出血2例、切口出血1例, 术后胆漏1例, 胆总管损伤1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0% (10/50) , 明显高于治疗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三孔法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优于常规开腹手术, 具有手术时间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三孔法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规开腹手术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取代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成为胆囊切除术的首选术式[1]。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具有术后伤口疼痛轻微、伤痕美观、住院天数减短、病患恢复迅速等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往多采用四孔法, 随着技术的成熟, 越来越多采用三孔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醴陵红十字会泰安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00例具有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中男29例, 女21例;年龄26~68岁, 年龄45.5岁。其中单纯胆结石26例,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0例, 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0例, 胆囊息肉4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25例, 其中有上腹部手术史22例。对照组中男34例, 女16例;年龄28~66岁, 年龄43.4岁。其中单纯胆结石20例,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20例, 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8例, 胆囊息肉2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28例, 其中有上腹部手术史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两人三孔法。术前常规进行血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查, 完成胆道造影和 (或) B超检查,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签署手术同意书。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术前不置胃管和尿管。CO2气腹压12~15mm Hg。根据以往手术类型及切口位置灵活选择第一戳孔。如闭合法建立气腹困难, 则用开放法。脐部为腹腔镜观察孔, 操作及辅助操作孔分别位于剑突下肝圆韧带右侧右肝叶下缘平面和右肋缘下锁骨中线稍外侧。术中利用调整患者体位及调节腹腔镜镜杆清晰显露术野。对照组采用传统剖腹式胆囊切除术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平卧位, 取经腹直肌切口, 切口长度9~14cm, 以顺行切除为主, 必要时放置引流管[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起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观察指标比较

由表1可知,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起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4、2.1、3.5, P<0.05)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治疗组2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 经对症治疗均好转,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合计10例, 包括切口感染5例、胆囊动脉出血2例、切口出血1例, 术后胆漏1例, 胆总管损伤1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0% (10/50) , 明显高于治疗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取代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成为胆囊切除术的首选术式[3]。几乎所有胆囊良性疾病的胆囊切除术都可以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来完成, 包括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逐渐应用于各类手术当中[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也要注意掌握适应证, 可同时将传统胆囊切除术作为微创手术必要的补充。

传统手术是通过腹部切口进行的, 通常取石肋缘下斜切口进腹, 可能损伤肌肉、神经及血管, 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则只在腹壁穿刺置入内镜及有关器械, 通过内镜在手术区域进行操作, 手术操作时间短, 手术创伤减少[5]。因此剖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自觉症状轻微、住院时间较短。剖腹胆囊切除后患者肠蠕动恢复较慢, 2~3d后才能进食, 一般术后须住院7~9d, 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较快, 1d后即可进食, 3~4d可出院。腹腔镜手术并发粘连性肠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机会远较剖腹囊切除术机会少[6]。

本研究将醴陵红十字会泰安医院100例具有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采用三孔法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 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起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4、2.1、3.5, P<0.05) 。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治疗组2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 经对症治疗均好转,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合计10例, 包括切口感染5例、胆囊动脉出血2例、切口出血1例, 术后胆漏1例, 胆总管损伤1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0% (10/50) , 明显高于治疗组, 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三孔法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优于常规开腹手术, 具有手术时间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坤, 陈本华, 李明军等.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与传统手术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10) :90-91.

[2]伍家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几点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8, 5 (5) :369-370.

[3]Podolsky ER, Curcillo II PG, Rottman SJ, et al.Single portaccess (SPA) surgery-initial experience of a novel minimal access approach applied across surgical specialties[J].Surg Endosc, 2008, 22 (Supp l) :s172.

[4]Ozturk E, Can MF, Yagci G, et al.Management and mid-to long term results of early referred bile duct injuries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9, 56 (89) :17-25.

[5]徐学忠, 孙亚伟, 杜建国等.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中国临床医学, 2007, 14 (3) :346-347.

[6]李祥, 朱耀明, 邱红根。腹腔引流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 2009, 15 (12) :1277-1279.

常规开腹手术论文 篇2

一、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护理评估,内容:生命体征;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家庭支持;教育需求;治疗依从性等。

2.落实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以达到患者能认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对手术要达到的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意外事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2呼吸道准备: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吸烟者嘱其戒烟。术前有肺部感染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2.3胃肠道准备:根据手术种类、方式、部位、范围,术前给予不同的饮食和术前肠道准备。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2.4手术区皮肤准备:术前日洗头、剪指甲、更换清洁衣服,术日晨充分清洁手术区域皮肤。

二、手术当日护理

1.取下义齿、手表、首饰等,将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好。2.排空小便,遵医嘱应用术前药物。

3.准备手术需要的病历、放射线片、CT片、MRI片及药品,与手术室人员共同核对,按手术交接单做好交接。

4.参加手术的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患者安全核查和消毒隔离制度,保障患者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三、术后护理

1.做好术后护理评估,内容: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神志、生命体征情况;疼痛及症状管理、切口引流情况;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安全管理

2.护理措施

2.1向医师及麻醉师了解手术中患者的情况。

2.2术后患者的搬移:尽量平稳,减少振动,注意保护伤口、引流管、输液管,防止滑脱或受污染。

2.3卧位:麻醉未清醒者应有专人守护,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腰麻、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需平卧6小时,当患者麻醉恢复,血压平稳,腹部手术后一般可取半卧位,头颈部及胸部手术后取半卧位或坐位。

2.4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术后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瞳孔、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

2.5管道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阻塞,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记录。

2.6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及感染等情况。若伤口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如出血量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烦躁、昏迷、小儿需使用约束带;大小便污染敷料后应立即更换;肢体手术应抬高患肢,注意患肢血运情况。

2.7术后营养:术后恢复饮食的时间根据手术的大小及性质决定。

2.8心理护理:祝贺患者手术成功,做好告知与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2.9疼痛的护理: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等。2.10早期活动:手术后如无禁忌,应鼓励患者床上自主活动,协助翻身、叩背、活动肢体、鼓励深呼吸,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逐渐下床活动。

腹腔镜手术转开腹手术原因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5年9月至2006年3月我院妇科共行腹腔镜手术4177例,其中4116例(98.5%)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方式详见表1。61例患者因各种原因而转开腹,转开腹率为1.5%。61例患者年龄22~56岁,平均37.6岁,其中术中中转开腹58例,术后转开腹3例。

1.2 手术器械、设备和基本操作

1.2.1 器械和设备

采用德国STORZE公司生产的整套腹腔镜设备,包括全自动气腹机、数码摄像系统、高频电刀等。

1.2.2 基本操作

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操作包括穿刺、气腹、分离、套扎、打结、缝合、单极电凝和切割、双极电凝止血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法。

2 结 果

2.1不同手术类型转开腹情况

本组转开腹率为1.5%(61/4177),其中术中转开腹58例,术后转开腹3例。子宫切除术转开腹率为4.1%,显著高于附件手术者1.0%、子宫肌瘤切除术1.5%及广泛全子宫加盆腔淋巴清扫术0%(P<0.05)。见表2。

2.1转开腹原因

见表3。

由表3可见,因严重粘连(主要是指盆腔广泛致密粘连或重要脏器如膀胱、直肠和输尿管粘连)而转开腹者35例;其次是手术并发症和病变部位特殊,分别占16.4%和14.8%;卵巢恶性肿瘤5例;因外科疾病中转2例,1例为多发性腹膜间皮瘤,另1例为颈管峡部下方后腹膜神经鞘瘤。

3 讨 论

3.1 术中中转开腹分析

本组资料中的手术组成员均较为固定。5例膀胱损伤者均发生于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其中3例为子宫腺肌病,2例为子宫肌瘤。5例患者中有剖宫产史2例,均行开腹膀胱修补术。我们在回顾分析时发现,膀胱破损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由剖宫产造成的膀胱粘连引起,而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手术中举宫方向不当及下推膀胱的技巧有关。因此我们认为:①提高手术技巧是防止粘连患者中转开腹和避免膀胱损伤的关键;②如果熟练掌握腹腔镜下膀胱缝合技术,也能适当避免中转开腹的发生率。1例肠管损伤患者为子宫腺肌病行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术中见子宫直肠后凹(Douglas腔)内粘连明显,分离时损伤直肠约2 cm,遂中转开腹行直肠修补术,术后2周患者顺利出院。因此,此种Douglas腔内粘连致密者,应及时中转开腹为宜。因术中发现是外科疾病而中转开腹的共2例,1例为多发性腹膜间皮瘤,术中见大网膜、子宫、附件、肠管表面,以及Douglas腔内大量簇状水泡,遂中转行大网膜和盆腔病灶切除术;另1例术中见颈管峡部下方后腹膜神经鞘瘤,因瘤体位于阴道顶端部位,与输尿管距离很近,为防止损伤而开腹行神经鞘瘤切除术。

3.2 术后开腹分析

本组资料中有3例因并发症而术后开腹。异位妊娠1例,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使用圈套线套扎1圈,术后8小时因患者移动性浊音阳性而开腹,发现圈套结滑脱出血,予残端缝扎后关腹。分析其发生原因是与早期开展腹腔镜手术经验不足有关,现常规使用双极电凝或2道套扎,可避免发生滑脱。不孕症1例,术中粘连严重,分离创面较大,大网膜、肠管、双侧输卵管、卵巢及Douglas腔内致密粘连,手术尚顺利,未见明显出血,但术后10小时因心率加快、移动性浊音阳性等症状而行剖腹探查,出血1200 ml,予输血600 ml。我们总结术中应严密止血,即使血管很稀疏的部位,电凝后剪除粘连比直接锐性分离安全。如有条件使用超声刀则更佳。卵巢囊肿1例,术中曾使用单极电凝,术后10天内体温上升至39.3℃,伴下腹疼痛及包块,遂予剖腹探查见肠管回盲部穿孔,于穿孔点左右各旁开5 cm处切开,行部分肠段切除加端端吻合术,术后8天患者顺利出院。分析原因也可能与早期手术使用单极电凝有关,目前大多使用双极电凝器或超声刀,安全系数较高,但也需注意避免术中误操作而损伤肠管。

3.3中转开腹时机的选择

适时的中转开腹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切不可刻意追求低中转开腹率。术中遇到粘连严重、暴露困难,出血较多或怀疑恶性肿瘤情况时应及时中转开腹,这才真正做到了对患者的高度负责态度,而并非是腹腔镜手术的失败。当然,中转开腹毕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上的痛苦,也增加了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我们强调妇科医生要努力提高腹腔镜技术操作水平,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术前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评估,通过病史、体检、B超、CT等检查对病灶的大小、数目、位置、活动度及良恶性等作出准确的估计,从而降低中转开腹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2]。

总之,腹腔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与器械影响和术者的手术经验大有关系。Sokol等[3]报道253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159例(6.3%)中转开腹,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术者的经验不足、手术的复杂性、体重指数(BMI)大于30、怀疑恶性肿瘤、既往开腹手术史、盆腔粘连,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技术难度而发现年龄、产次、肠道损伤、血管损伤、盆腔炎症史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增加中转开腹的危险性。Visco等[4]分析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手术的并发症和中转开腹情况后,也认为随着术者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其中转开腹率也就随着降低。

参考文献

[1]陈蔚瑜,李光仪,陈云卿.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原因的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6(3):148-149.

[2]蒋清清,薛敏.妇科腹腔镜中转开腹原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428-1429.

[3]Sokol AI,Chuang K,Milad MP.Risk factors for conversion to laparotomyduring gynecologic laparoscopy[J].J Am Assoc Gynecol Laparosc,2003,10(4):469-473.

耳鼻喉科常规手术记录 篇4

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病区________病床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 术中诊断: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 手术方式: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双下鼻甲电凝术双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双侧下鼻甲骨骨折术。手术者:助手:

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

手术经过:1.体位:患者取半坐位于手术台上,面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

2.麻醉方法:用1%的卡因麻黄素棉片(加少许0.1%肾上腺素)置于双鼻腔各璧,约5分钟后取出,共三次;在左侧鼻中隔皮肤与粘膜交界处粘骨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约2-3ml,右侧鼻中隔前端粘骨膜下注射约1ml。

3.切口:用小圆头刀沿左侧鼻中隔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切开粘骨膜,起于鼻顶,止于鼻底。4.剥离鼻中隔面粘骨膜方法用粘膜刀沿切口从前向后,后上,后下剥离左侧鼻中隔面粘骨膜,越过偏曲部,止于偏曲部外约0.5-1厘米,棉片压迫止血;用粘膜刀切开中隔软骨前端(前端留取约2mm中隔面)分离对侧中隔面的粘骨膜,同理从前向后粘骨膜下分离,越过偏曲部,止于偏曲部外约0.5-1厘米,撑开双侧中隔面的粘骨膜;用下鼻剪平行于鼻顶从前向后剪断中隔软骨上部,筛骨垂直板,部分犁骨脊,用咬骨钳取出中隔软骨及筛骨垂直板。用骨凿凿平犁骨脊使其与鼻底平,检查中隔居中,平直,无穿孔。双下鼻骨性厚大,下鼻粘骨膜肥厚,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膜相贴。

5.双下鼻甲电凝术:用双极电凝钳烧灼双侧下鼻甲肥厚的游离边缘处的粘膜,使其鼻通气尚好。

6.双侧下鼻甲骨骨折术:分别将双侧下鼻甲骨向外侧骨折。

7.双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约1-2ml,分别注射于双下鼻甲约0.5-1 ml,依次切开双侧下鼻甲游离处的粘骨膜,分别暴露下鼻甲骨,切除部分下鼻甲骨,检查鼻通气尚好,0#丝线缝双侧下鼻甲切口。

8.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约1-2ml,分别注射于双下鼻甲约0.5-1 ml,用下鼻甲剪平行于下鼻甲游离缘向后切除部分下鼻甲粘膜,使其鼻通气尚好。10.清洁术腔,0#丝线缝合左侧中隔切口3针,无菌棉片填塞双鼻腔。检查有咽后壁无出血。11.手术中见:鼻中隔软骨,骨性偏曲,双下鼻骨性厚大,下鼻粘骨膜肥厚,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膜相贴。

12.术毕,患者安返病房,术中出血约30ml。手术者(第一助手)签名:______________ 时间:年月日

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病区________病床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慢性扁桃体炎

术中诊断:慢性扁桃体炎

手术方式:双侧扁桃体切除术

手术者:助手:

麻醉方式:表麻+局麻。

手术经过:1.行患者的咽峡及下咽部用1%的卡因喷雾各3-4次。2.患者取半坐位于手术台上,面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

3.嘱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将舌压向右侧,充分暴露左侧扁桃体,据左腭舌弓游离缘外侧约1-2厘米,行上中下三点粘膜下各注射1%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各3ml,共约9ml,4切口:据左腭舌弓游离缘外侧约0.5厘米处,用廉状刀切开粘膜,从左侧扁桃体上极到下极,然后绕过上极切开腭咽弓粘膜。

5剥离扁桃体:用止血钳沿切口钝性分离扁桃体被面,然后用剥离子从上极到下极剥离扁桃体,至下极部三角皱襞处,用廉状刀切开三角皱襞,用扁桃体抓钳和圈套器圈套取出左侧扁桃体;纱球压迫扁桃体窝内止血大约4-5分钟后取出,检查左侧扁桃体切出完整,扁桃体窝内无残体,下极部少许渗血,用双极电凝止血后,窝内光滑,无出血。6.同3.4.5的方法切除右侧扁桃体,压迫止血、双极电凝止血。

7.检查:双扁桃体切除完整,扁桃体窝内无明显出血,口腔粘膜无损伤。8.术毕,患者安返病房,术中出血约20ml。标本送病检。

9.手术后处理:抗炎,止血治疗,观察是否有出血及感染情况。/ / / / / / 手术者(第一助手)签名:______________

时间:年月日

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病区______病床_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食道异物 术中诊断:食道异物

手术方式:食道镜检+异物取出术

手术者:助手:

麻醉方式:局麻:患者咽峡及下咽部1%的卡因喷雾各3-4次;用生理盐水配置0.5%的卡因约2ml,嘱患者缓慢咽下。

手术经过:1.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台上,头悬于手术台外,由助手将患者头置于自己一侧膝盖上,保持患者头后仰姿势并双手固定患者头部。2.面部常规消毒铺巾。

3.用纱布块保护患者上切牙,取成人中号硬性食道镜,经口腔向下,用吸引器将口腔分泌物吸尽,窥及食道入口,挑起食道前壁,进入食道,向下,在食道镜进入约__cm处窥及钡棉及异物,周围食道壁轻度水肿,未见明显食道壁损伤及出血。4.用食道钳子夹住钡棉及异物,与食道镜一起退出食道。5.检查异物完整,口咽粘膜无损伤,上切牙无松动及脱落。6.术毕,患者安返病房,术中无明显出血。

/ / / / / /

手术者(第一助手)签名:______________

时间:年月日

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病区_______病床_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声带小结/息肉

术中诊断:声带小结/息肉

手术方式:支撑喉镜下声带小结/息肉切除术

手术者:助手:

麻醉方式:静吸复合全麻

手术经过:1.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台上,麻醉师行诱导麻醉下气管插管术,全麻术成功后,将患者肩部垫高,头后仰。2.面部常规消毒铺巾。

3.用纱布块保护患者上切牙,取成人中号支撑喉镜,经口腔向下,用吸引器将口腔分泌物吸尽,窥及会厌,挑起会厌即见声门;上支撑架,调整支撑高度,充分暴露声带。

4.检查:见双侧声带前中1/3处各有一对称性小突起,表面光滑,室带,环后,杓间区及声门下无异常。

5.用喉刀将双侧小突起粘膜下切除,未伤及声带肌层;0.1%肾上腺素棉球轻沾止血;用喉钳将双侧声带修理平整,再次止血。

6.检查双声带平整,创面无出血;松开并取下支撑架,缓慢退出支撑喉镜,边退边将口腔分泌物吸尽;检查口咽粘膜无损伤,上切牙无松动及脱落。

7.术毕,麻醉苏醒后患者安返病房,术中无明显出血,标本送病检。

/ / / / / 手术者(第一助手)签名:______________

时间:年月日

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病区________病床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

术中诊断: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

手术方式:ESS

手术者:助手:

麻醉方式:局麻。

手术经过:1.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台上,面部常规消毒铺巾。

2.行局部麻醉:用1%的卡因麻黄素棉片置于双鼻腔各壁(内含0.1%肾上腺素),约5分钟后取出,共三次;双侧钩突区粘骨膜下分别注射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3-5ml;双侧中鼻甲粘膜下注射各约0.5ml。

3.用圈套器或钳夹法分别将双侧鼻腔或切除,筛窦钳清理散在息肉,棉片填塞止血。

4.用钩突刀切开左侧钩突前缘粘骨膜,分离粘骨膜及钩突,用筛窦钳取出钩突骨,开放左侧上颌窦自然开口,将开口周围粘膜修理整齐;用弯头吸引器伸入左侧上颌窦腔内,吸出较多黄白色脓液,止血。

5.用筛窦钳依次开放左侧前、后组筛窦并清除窦腔内病变粘膜,扩大额窦口并清除周围病变粘膜,止血。

6.同4,5的方法,做右侧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及右侧前、后组筛窦切除和额窦口扩大,填塞止血。

7.内窥镜下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用1%的卡因麻黄素棉片(加少许0.1%肾上腺素)置于双鼻腔各璧,约5分钟后取出,共三次;在左侧鼻中隔皮肤与粘膜交界处粘骨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约2-3ml,右侧鼻中隔前端粘骨膜下注射约1ml。用小圆头刀沿左侧鼻中隔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切开粘骨膜,起于鼻顶,止于鼻底。

内镜下用粘膜刀沿切口从前向后,后上,后下剥离左侧鼻中隔面粘骨膜,越过偏曲部,止于偏曲部外约0.5-1厘米,棉片压迫止血;用粘膜刀切开中隔软骨前端(前端留取约2mm中隔面)分离对侧中隔面的粘骨膜,同理从前向后粘骨膜下分离,越过偏曲部,止于偏曲部外约0.5-1厘米,撑开双侧中隔面的粘骨膜;用下鼻剪平行于鼻顶从前向后剪断中隔软骨上部,筛骨垂直板,部分犁骨脊,用咬骨钳取出中隔软骨及筛骨垂直板。用骨凿凿平犁骨脊使其与鼻底平,检查中隔居中,平直,无穿孔。双下鼻骨性厚大,下鼻粘骨膜肥厚,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膜相贴。

8.清洁术腔,检查见双鼻道通畅,各鼻窦开口区清楚,眶纸板,筛窦顶完整。用无菌凡士沙条填塞双中鼻道。

9.术中见:双侧鼻腔或中鼻道肿物表面光滑,质软,易活动,不易出血,钩突明显肥大;双上颌窦口周围粘膜增厚或息肉样变,上颌窦鼻腔有较多白黄色脓液或息肉样肿物;双筛窦窦腔内有白黄色脓液或白黄葡萄样肿物;/眶纸板,筛窦顶完整;双额窦口周围粘膜增厚或息肉样变,窦腔内可吸出白色脓液或息肉样肿物。10.术毕,患者安返病房,术中出血约50ml。

11.手术后处理:抗炎止血治疗,观察双眼力及眼球运动和头疼痛/情况。/ 手术者(第一助手)签名:______________

常规开腹手术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妇科共行腹腔镜手术988例,患者年龄21~57岁,平均(39.8±8.9)岁;腹腔镜手术原因:异位妊娠3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88例,输卵管粘连、积水165例,卵巢囊肿246例,卵巢成熟畸胎瘤89例,子宫肌瘤40例,盆腔脓肿清除术28例,子宫脱垂10例,阑尾炎8例,卵巢癌2例。

1.2 手术基本操作[3]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腹腔镜手术,其操作方法为:人工气腹、进腹、盆腹腔全面探查、粘连分离、单或者双极电凝止血、超声刀进行PK切割、套圈结扎、腔内缝合及结扎等。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d,对有急慢性盆腔炎患者可适当延长抗生素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转开腹原因

988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中中转开腹的患者19例,中转开腹率1.92%,其中术中中转开腹17例,术后转开腹1例,其中中转开腹的最主要的原因为盆腔严重粘连,其发生率占中转开腹的52.63%。结果见表1。

2.2 下腹部手术史与中转开腹的关系

988例患者中有102例患者存在下腹部手术史,中转开腹率13.73%(14/102),而无下腹部手术史的患者886例,中转开腹率为1.47%(13/886),两组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是指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进行的手术,在手术的过程中使用冷光源提供照明,将腹腔镜镜头插入腹腔内,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所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信号处理系统,并且可实时呈现于监视器之上,然后临床医师根据这些图像,对患者进行病情判断和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因其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使其在妇科手术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但是无论是简单或者复杂的腹腔镜手术均存在中转开腹的可能,术者应认清这一点,同时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以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和其他损失,在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加快患者康复[4]。

3.1 中转开腹原因分析

严重盆腔黏连:由于多次手术及女性特殊的盆腔解剖学特点,盆腔粘连发生率较高,发生盆腔粘连后使手术的空间明显缩小,增加了进镜难度,致使建立气腹和分离困难[5]。本文研究发现,中转开腹的最主要的原因为盆腔严重黏连,其发生率占中转开腹的52.63%。由于术者的操作技术不够纯熟,可造成术中出现出血、膀胱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认真操作,以减少术中特殊事件的发生。本文研究发现,术中出血和膀胱损伤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6.32%和10.53%。另外妇科恶性疾病也是中转开腹的另一诱因,虽然腹腔镜技术日益成熟,操作水平逐渐提高,手术器械不断更新,但是由于卵巢恶性肿瘤容易腹腔种植和远端转移、并且各个医院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对于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选择开腹手术较好。本文研究发现,卵巢恶性肿瘤所占的百分比为5.26%。

3.2 中转开腹时机的选择

随着腹腔镜手术难度的增加,并发症、副损伤的发生也相应增加,适时中转开腹有利于减少或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切不可刻意追求低中转开腹率,术中若遇到严重粘连,暴露困难等严重副损伤时应及时中转开腹[6]。主要的中转开腹的指征为:出现腹腔镜难以处理的大出血或者手术结束前原因不明的渗血;患者自身的原因,即特殊部位的子宫肌瘤,影响手术视野;仪器故障,且短时间内无法排除;技术原因,即术者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术中进行不顺利,应中转开腹,以免耽误患者治疗。

3.3 中转开腹预防措施

在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中,术者经验不足是首要原因,因此妇科医师应努力提高腹腔镜技术操作水平,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术前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施行全面体格检查,完善各种辅助检查[7,8];提高和掌握腹腔镜下解剖,术中密切注意可能的解剖变异,术中识别血管,小心分离,尽量避免副损伤的发生[9];同时要加强医生的培训,提高其临床经验,加强临床医师的团队精神,使其术中积极配合,娴熟的手术技巧和预防性的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危害程度,因此给每个患者选择最佳、最适合的手术方式,严格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可尽量避免腹腔镜手术的中转开腹,加快患者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术前严格掌握腹腔镜手术指征,正确掌握中转开腹时机是预防和治疗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同时要提高术者的操作水平,减少不必要的副损伤,加快患者康复,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秋明,刘凯娅.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196-197.

[2]黄娟,吴琼.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10,8(6):16.

[3]金淑美,闫贵贞,郑红枫,等.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及其对策[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9):948-949.

[4]邓国义,林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321-1322.

[5]宋琼,薛梅.妇科腹腔镜手术即可中转开腹原因及处理[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6):465-467.

[6]孙静,金露青,绍敬於,等.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手术原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1):46-48.

[7]吴德全,韩德恩,张新宇,等.主动中转开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作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2):75-76.

[8]陈云卿,尚慧玲,关锦图,等.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14):96-98.

常规开腹手术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胆囊疾病患者116例, 均经B超检查确诊断, 并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7~74岁, 平均年龄为 (49.5±11.3) 岁;男性31例, 女性27例;其中胆囊结石28例, 胆囊炎16例, 胆囊息肉1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为 (50.1±10.3) 岁;男性30例, 女性28例;其中胆囊结石29例, 胆囊炎15例, 胆囊息肉16例。

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取仰卧位, 采用硬膜外麻醉。于右肋缘下约1.5cm、上距腹正中线约2cm处斜向下作一3~4cm切口, 打开腹腔后显露胆囊底, 游离胆囊组织并切除, 术中使用电凝止血, 术毕关闭腹腔[2]。

观察组患者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取头高脚低位, 全身麻醉后于脐下弧形切开。常规建立气腹, 压力在12~14mm Hg。分别于剑突下、腋前线与肋弓交界处导入穿刺管。在腹腔镜的视野下分离胆囊周围脂肪组织, 探查胆囊解剖位置、炎症程度、黏连范围等情况。分离胆囊周围粘连, 提起胆囊壶腹部, 解剖出胆囊管, 远端使用钛夹夹闭后, 从中间剪断胆囊管, 钝性分离出胆囊动脉, 使用钛夹后电凝切断, 将胆囊由剑突下孔取出, 胆囊床电凝止血, 一般无需放置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

1.3 判断标准

如同一患者发生几种术后并发症, 以症状最严重的并发症计一次[4]。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例、渗血2例、胆心反射3例、肠粘连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52%;观察组发生胆心反射2例、胆管损伤1例、肠粘连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腹腔镜是专业性较强的术式, 存在着发生胆道损伤等医源性损伤的潜在危险, 对手术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术前严格控制适应症、术中规范操作、遇异常情况行果断处置等均可有效预防胆道损伤, 将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开腹胆囊手术比较, 腹腔镜胆囊手术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永波.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5 (4) :491-493.

[2]罗坤, 陈本华, 李明军, 等.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与传统手术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10) :90-91.

[3]任恒宽.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8, 13 (6) :524-525.

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体会 篇7

关键词: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体会

所谓异位妊娠就是孕卵在子宫体外着床并生长发育, 俗称宫外孕。它是妇产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如不能及时诊治, 就会给患者以及家属带来巨大的伤害, 重者可导致死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宫外孕保守治疗的办法越来越多, 但手术治疗笔者认为仍是一种快速、有效、基层医院采用最多的治疗办法, 因此, 认真研究、探讨宫外孕患者的发病原因, 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 对降低宫外孕的发病率有很大的意义。笔者选取在我院进行剖腹探查并最后确诊为宫外孕的62例患者, 做一回顾性分析, 对发病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 以探求宫外孕的有效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行剖腹探查并手术治疗的62例宫外孕患者。

1.2 方法

针对术中探查, 结合患者病史、生育史分类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 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诱发宫外孕的因素很多种, 但主要的是慢性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放置宫内节育器、服用紧急避孕药是导致宫外孕的主要原因, 经孕经产是宫外孕的高发人群 (表1) 。

3 讨论

3.1 慢性输卵管炎症、盆腔粘连是导致宫外孕的主要原因

炎症是导致宫外孕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慢性输卵管炎可分为输卵管黏膜炎和输卵管周围炎, 二者均为宫外孕的常见病因。严重的输卵管黏膜炎可使输卵管完全堵塞致不孕, 轻者使黏膜皱襞粘连导致管腔变窄, 蠕动不良而影响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的正常运行, 致使中途受阻而在该处着床。输卵管周围炎病变主要在输卵管的浆膜层或浆肌层, 炎性渗出造成输卵管周围粘连, 粘连纤维带牵拉致使输卵管扭曲, 输卵及蠕动功能减弱, 从而影响受精卵的运行。盆腔粘连也是引发宫外孕的主要原因。而盆腔粘连主要因为慢性盆腔炎所致。本组62例宫外孕, 开腹后发现有34例患者盆腔粘连, 占54.8%, 术前26例有盆腔炎病史。术中发现炎症轻者输卵管稍红肿, 仅输卵管伞端与周围软组织呈絮状粘连。重者输卵管水肿、增粗, 甚至输卵管积水, 形成粘连包块或冰冻骨盆, 与周围的肠管、盆腔壁、肠系膜、大网膜均有粘连。

3.2 流产使宫外孕的发生率增加

多孕多产可使宫外孕的发生率增加, 特别是流产更为严重, 本组资料显示62例宫外孕患者中, 有53例是经孕经产, 占总数的85.5%, 比例较大, 且人流次数越多, 宫外孕的危险越大, 且对照发现药物流产后的发病率较人工流产相对较高, 可能是因为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超过人工流产, 有的到医院就诊时, 清宫时已有恶臭味, 残留物变硬机化, 势必会引起子宫内膜感染, 感染扩散而逐渐发展为输卵管炎、盆腔炎。所以对药物流产患者长时间、少量阴道出血应进行积极处理, 加强抗感染治疗, 阻止或减少逆行感染的发生。因此, 笔者认为药物流产患者应该在医师指导下服药, 且医师有责任告知患者服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做到有情况要随诊、服药后1周必须复诊, 以减少长时间淋漓出血造成的不良影响。而对人工流产手术,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术前有阴道炎、宫颈炎者, 应先控制炎症后再手术, 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 对不计划生育的患者给出适当的建议供其参考避孕。

3.3 宫内节育器可引发宫外孕

本组资料, 放置宫内节育器患者13例, 占21.0%, 比率较高。就其原因, 放置宫内节育器后, 会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或经期延长, 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导致细菌上行性感染所致, 或尾丝易使阴道炎患者阴道内细菌上行感染, 进入子宫, 进而侵入子宫周围的淋巴系统而引起输卵管炎症;宫内节育器可以释放前列腺素, 减缓输卵管蠕动的幅度与频率, 使受精卵着床于输卵管内, 而发生宫外孕;宫内节育器的异物反应随放环时间的延长而减弱, 所以输卵管的抗着床作用也减弱, 从而增加了怀孕的概率, 输卵管妊娠的机会也随之增加。此外, 宫内节育器所致的非菌性输卵管炎作用, 也是引起宫外孕的一个重要原因[1]。因此, 临床放置IUD应严格选择合适人群, 曾有宫外孕史、慢性盆腔炎病史的患者忌放;有阴道炎、宫颈炎, 应抗炎治疗, 待炎症消退后放置;安放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注意外阴清洁, 抗生素预防感染, 禁止性生活, 定期随诊, 对可疑带器宫外孕者要做全面检查。

3.4 宫外孕与避孕药有关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 服用紧急避孕药后所致的宫外孕患者6例, 占9.7%。避孕药的主要成分是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和孕激素, 它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排卵, 使子宫内膜变薄, 来阻止孕卵着床, 并使宫颈黏液稠度增加, 精子穿透阻力增大, 从而起到避孕的效果。但如果滥服避孕药, 会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 导致盆腔炎的发生, 久之, 造成输卵管炎症或堵塞, 正是这样的原理导致了宫外孕的发生。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建议:服用短效避孕药, 不影响日后生育, 不会引起月经紊乱, 能有效避免宫外孕的发生。

3.5 输卵管结扎也能引起宫外孕

20年前开始, 我国各地广泛开展输卵管结扎术, 随之出现了一批结扎后复孕或宫外孕病例。本组资料显示62例宫外孕患者中有3例行输卵管结扎术, 占4.8%。比例虽不算大, 但仍需注意。原因多由: (1) 手术时间选择不恰当; (2) 人流术或中期引产15d内结扎或足月产后结扎, 盆腔充血, 输卵管水肿, 当结扎不全如缝线松紧不当, 切除线过短或过长, 缝线脱落, 断端暴露, 两端的黏膜上皮修复, 彼此愈合, 导致输卵管腔再通, 形成瘘管, 精子从瘘管进入腹腔, 再经伞端进入输卵管, 与孕卵结合, 受精卵运行受阻, 导致宫外孕的发生; (3) 未把输卵管切断, 黏膜延缝线生长, 新生伞形成, 拾卵后, 若与精子相遇, 在狭窄的输卵管内发育, 导致宫外孕。解决办法是:首先, 要有高度责任感, 选择手术时间最好是在月经管干净后3~7d, 且肯定未受孕;若因卵巢囊肿、剖腹产或其他疾病而进行手术, 可同时结扎输卵管。结扎部位选择峡部外1/3无血管区, 结扎线以4号线为宜。结扎方法应选择抽心包埋法, 简单、安全、失败率低, 而卷折结扎切断法和卷折结扎法失败率较高。结扎时,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不盲目追求速度, 不粗暴牵拉, 针线不要穿过输卵管, 不要过紧或过松, 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肥胖患者妇科开腹手术的麻醉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妇科开腹治疗的46例肥胖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两组, 每组患者2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2~68岁, 平均年龄 (45.6±7.6) 岁;体质量72~89 kg, 平均体质量 (76.8±9.7) kg;16例子宫肌瘤患者, 3例卵巢囊肿患者, 2例恶性葡萄胎患者, 1例子宫腺肌症患者, 1例宫颈癌患者;6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2例患者有心急缺血症病史, 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2例患者合并肺部疾病。试验组患者年龄31~69岁, 平均年龄 (46.8±7.9) 岁;体质量71~87 kg, 平均体质量 (75.6±9.2) kg;15例子宫肌瘤患者, 5例卵巢囊肿患者, 1例恶性葡萄胎患者, 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3例患者有心急缺血症病史, 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3例患者合并肺部疾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 具体方法为: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并实施硬膜外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注入0.2%地卡因+1.6%利多卡因混合液。试验组患者采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式, 具体方法为: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实施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 将脊穿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腔导入, 抽出脊穿针针芯, 注入1.5~2.0 m L 0.75%布比卡因, 注射完毕后稍停片刻, 退出脊穿针后, 从头端置入4 cm硬膜外导管, 固定导管后备用。每隔90 s用针刺法测定阻滞平面。若麻醉平面不够, 则实施硬膜外阻滞。两组患者均实施吸氧治疗, 吸氧4 L/min, 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追加静脉用药。

1.3 评定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麻醉起效时间、患者麻醉满意度以及静脉辅助用药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为 (13.16±2.2) min;静脉辅助用药>2种;23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对麻醉效果较为满意, 满意度为65.21%。试验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为 (7.12±2.1) min;静脉辅助用药1种;23例患者均对麻醉效果较为满意, 满意度为100%。试验组患者的起效时间、静脉辅助用药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肥胖患者数量越来越多。肥胖患者的腹部较为膨胀, 可引起腰椎前凸、胸椎后凸, 限制了肋骨的运动情况, 使得胸廓也较为固定。同时肥胖患者的膈肌升高, 腹壁增厚也有效限制了呼吸动作。患者的胸部脂肪大量堆积, 有效降低了胸部的顺应性, 减少功能余气量, 特别是麻醉平面较高时, 患者易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等症状。有研究报道显示肥胖患者睡眠开始舌部后坠引起上呼吸道梗阻, 引起二氧化碳、氧气蓄积, 约有5%~10%的肥胖患者可出现低通气量、高二氧化碳血症[2]。同时因硬膜外阻滞交感神经, 手术过程中患者易出现躁动、鼓肠等不良症状[4]。本组研究中对比了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式与硬膜外麻醉方式的效果,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看出, 采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式的患者麻醉前后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平均动脉压等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式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静脉辅助用药以及患者麻醉满意度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肥胖患者妇科手术中可采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式, 可有效稳定患者的血压、平均动脉压等, 提高麻醉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肥胖患者妇科开腹手术的麻醉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妇科开腹治疗的46例肥胖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两组, 每组患者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 试验组患者采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式,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起效时间、静脉辅助用药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肥胖患者妇科手术中可采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式, 可有效稳定患者的血压、平均动脉压等, 提高麻醉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肥胖,开腹手术,脊麻-硬膜外麻醉

参考文献

[1]李桂英.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肥胖产妇剖宫产麻醉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3) :2947-2948.

[2]颜文秀.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肥胖妇女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29 (34) :46-50.

[3]赵兵, 刘文东, 刘丽霞.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93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4) :1660.

常规开腹手术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急性阑尾炎治疗的102 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1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19 例;年龄17~74 岁, 平均年龄 (42.6±3.4) 岁;发病时间0.5~72h, 平均发病时间 (6.5±1.2) h。试验组中男30例, 女21例;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 (41.8±3.0) 岁;发病时间0.5~72h, 平均发病时间 (5.8±1.0) h。102例患者均表现为急性腹痛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咳嗽、胸闷等症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开腹手术治疗措施, 术前给予常规留置导尿管、胃管, 给予硬膜外麻醉方法, 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做一切口, 吸除腹腔中的液体后切除病变部位的阑尾, 采用荷包法缝合阑尾的断端。手术结束后实施抗生素治疗。试验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措施, 术前给予常规留置导尿管、胃管, 患者取仰卧位, 实施全身麻醉, 在脐部上缘做长度为1cm的弧形切口, 气腹针制造二氧化碳气腹并安装套鞘后置入腹腔镜, 用超声刀切开分离患者的阑尾炎系膜以及阑尾动脉, 在腹股沟处做切口, 置入手术器械, 吸引腹腔内的液体后找到阑尾组织, 从根部切除阑尾, 并结扎阑尾末端, 电凝阑尾残端后取出阑尾组织, 拔除手术器械后缝合手术切口。手术结束后实施抗生素治疗。

1.3 评定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疾病的病情变化较多, 可表现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大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其重要体征为右下腹阑尾区压痛。急性阑尾炎的常见发病原因为梗阻、感染。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病变阑尾治疗急性阑尾炎疾病, 传统手术治疗中多实施开腹手术治疗方法, 但开腹治疗方式术中出血量较多, 手术后易发生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服用抗生素的时间较长[3]。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腹腔镜手术方式逐渐应用于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中。有研究显示, 腹腔镜手术应用于急性阑尾炎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可取得满意效果, 其原因可能为切口小、腹腔内的脏器不与外界接触, 腹腔脏器不与纱布发生摩擦, 降低了腹膜炎的发生率[4];而且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形成二氧化碳气腹, 分开了腹腔脏器与腹膜, 降低了手术对腹膜的损害, 有利于术后恢复;腹腔镜手术的切口也较小, 手术后的感染率低, 服用抗生素时间短, 降低了药物损害。也有文献指出, 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四方面优越性: (1) 腹腔镜治疗切口小, 更有利于保持患者腹部的美观; (2) 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相较于开腹手术效果较好; (3) 腹腔镜手术可以实现诊断疾病与治疗疾病的双重结合, 既可以有效诊断患者病情, 同时还可以治疗该疾病; (4) 腹腔镜治疗方式的时间短, 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更快, 住院时间更短, 患者的住院费用更低且肠道恢复更好。姜洪伟[5]等的研究显示,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 患者的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腹腔囊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本文也证实了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明显缩短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 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效果较好,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但手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对不能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应及时实施开腹手术, 以免贻误病情, 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临床治疗急性阑尾炎疾病, 要综合考虑手术特点以及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提高其疾病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性阑尾炎采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急性阑尾炎治疗的102例患者,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采用腹腔镜方法, 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腹腔镜,开腹手术

参考文献

[1]陆深泉, 刘涛, 李奕建.急性阑尾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对比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 (7) :633-635.

[2]贺华勇, 朱小勇, 乔士兴.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疗效对比〔J〕.现代医院, 2011, 11 (1) :55-56.

[3]刘强, 杨峥.急性阑尾炎肥胖患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20 (10) :903-905.

[4]陈瑞芳.急性阑尾炎超声声像图与术后病理分型对比探讨〔J〕.江西医药, 2013, 28 (10) :926-927.

上一篇:不对称创新下一篇:武汉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