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常规(精选10篇)
突破常规 篇1
无论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 文言选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见, 各地区对文言教学的重视。的确, 文言是母语的根, 是汉语言的典范之作, 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造就了文言典雅的词汇、丰富的典故、规范的词章、丰厚的积淀。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是借助文质兼美的文言作品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然而, 功利的追求只让文言教学追求最终的结果, 会考就行。因此, 千篇一律的读、背、默使学生失去了学文言的兴趣。要想调动学生学文言的激情, 突破常规教文言, 迫在眉睫。下面以《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简案为例, 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收获。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美丽的山光水色能陶冶人的性情, 刚才我们欣赏的一组图片就是有关富春江的, 没尽兴是吧? 现在就让我们跟散文家吴均再去富春江去走一走, 看一看, 领略一下那儿的奇山异水。 (配乐播放富春江视频过渡到本课。 )
二、呈现学习目标
三、诵读感知 (朗读·点评)
1.要求:
⑴读准字音。 (缥碧轩邈泠泠经纶横柯 鸢飞戾天 )
⑵注意停顿、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
⑶注意语速。 (慢一些, 才有时间品味文中的意境)
2. 配乐朗诵, 感受山水之美。
四、研读品味
1.文体介绍: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内容。
2. 文中哪句话总括了这里的美景? 作者对这里的美景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3.学生齐读, 读出情感。
4.如此美景 , 如此美文 , 需要我们细细品读。先自己读一读课文, 再采用“我读 ____, 仿佛看 (听) 到了/读出了 ___。”或“____ 字词甚妙, 写出 ___。”的模式先思考再讨论交流。 (这一部分是本堂课的主体部分, 通过学生回答、老师追问的形式完成诵读指导、文意疏通、内容分析和写作手法的探究。 )
5.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情景再现
(呈现奇山异水图) 假如朱元思接到吴均的信后, 来到此地。你作为吴均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朋友畅游富春江, 你们一同乘船, 边行, 边看, 边介绍。请结合原文和图片作交流。
六、尝试背诵
根据呈现的奇山异水图, 联想相关语句, 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
各种写作手法的再交流 (多变的写作角度、修辞的综合运用、巧妙的构思) 。
突破点一: 合理把握图片呈现时机。
文言文的学习本身就很枯燥, 为了打破学生常规思维、厌弃文言文的思想, 一堂课一开始就要吸引学生注意力, 放松学生思想, 激发学生兴趣。乌申斯基曾经说过, 教室里一出现图画, 整个学生的情绪就会活起来。写景类的散文就可从画面着手, 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我借助多媒体配乐播放富春江视频, 给学生营造了阅读的意境与氛围。
这一堂课两处借助了图片, 有所区别的是两处的图片虽然都与富春江有关, 但实质不同。导入的视频仅是了解富春江, 跟文本具体内容不挂钩, 而情景再现、尝试背诵部分的图片是跟文本相匹配的,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解读文本, 把握文本。然而在实际文言教学中, 我们的一线教师常犯这样的错误: 一开始就借助相匹配的视频完成朗读指导。画面的介入有利于文本的解读。但是这种做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味。文言文教学应该重视文学欣赏, 在“文”中畅游, 就一篇文章而言, 景、情、意均由文字来承载, 把握文字、依托文本才是教学的重点。视频的过早介入, 导致学生的思维脱离了文本, 而是完全借助于视频画面, 对于文本的探究, 不再是文味, 而是画韵了, 这岂不脱离了文言教学的初衷。本课图片的二次运用放在最后两部分, 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图片对文言的干扰, 同时又以图为辅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突破点二:“言”“文”并行, 以境促学。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是讲究“字字落实, 句句过关”, 唯恐有所遗漏。而且包括很多公开课都是先译“言”, 再鉴“文”。殊不知, 就文学作品而言, 形式本身是具有意义的, 文言文教学亦如此, “言”的过早介入把许多凝练、优雅、含蓄的词语变成了平淡、流俗、直白的语言材料, 也就导致了文言文在语意、美感、风格上的流失, 学生学的是变相的白话文, 编者又何必处心积虑地选编文言教材呢?
故而, 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不要总认为学生读不懂, 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读文章, 相信学生能读懂、能了解大意, 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推敲重点实词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本课对于“言”的处理巧妙地放在两个环节:
一个是在品读部分———采用“我读 _______, 仿佛看 (听) 到了/读出了 _______。”或“__”字词甚妙, 写出“_______。”的模式先思考再讨论交流。
课堂一部分实录:
生1:我从“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仿佛看到了这里山峰高耸入云, 树木茂盛葱茏。特别是“寒”形象写出了树茂盛得透出了寒意。
生2:我觉得这句还特别写出了这里山充满了生机。因为“竞上”、“轩邈”、“争高直指”把山写活了, 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显得生机盎然。 (底下窃窃私语)
师: 这里怎么是以动写静呢? 很多同学好像很疑惑, 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2:“上”是“向上”的意思, “竞上”是“争着向上”, “轩邈”在这里是“比高远”, 这些高山都争着向上向远处延伸。无论是山还是树都应该是静止的, 这里却把它们写活了。
师:不错, 这是常讲的什么文言现象呢?
生齐说:词类活用。
师: 那么这句朗读应怎样读好呢?
生3:要读出气势。“寒”“竞上”、“轩邈”、“争高直指”应读重音。
生齐读。
此环节的处理就是注意了以“文”带“言”, “文”“言”并行, 把“言”放在“文”中。重点的文言现象分散处理, 便于学生记忆, 同时, 结合语境的“言”的教学更利于学生的记忆。
另一个环节就是情景再现———假如朱元思接到吴均的信后, 来到此地。你作为吴均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朋友畅游富春江, 你们一同乘船, 边走, 边看, 边介绍。先写下来再作交流。
如果说第一个环节是注意了以“文”带“言”的话, 那么此环节就是以“言”促“文”, 文意的疏通转化成导游词的设计, 既避免了枯燥的字词教学, 又调动了语言表达的欲望, 很好地检测了课堂效率。
无论怎样, 只要我们记牢“言”为“文”, “文”见“言”, 二者合理兼容, 文言文教学才能渐行渐远。
突破点三:有机整合“解文意”和“读课文”。
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读, 读始终穿插在《与朱元思书》这一堂课中。第二部分就安排了诵读感知, 并提出了具体要求:1读准字音; 2注意停顿、节拍;3注意语速。这种要求符合学生一开始接触文本的实际, 停顿是根据骈文的文体特征来要求学生, 语速是根据写景散文的特点来要求学生。而有些老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读出重音、读出情感, 殊不知能够很好地读课文需要一个过程, 上课伊始只是初识文本, 怎能要求学生一下子调动情感, 融入文本呢? 因此对读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
那么, 怎样才能把文章读好呢? 只有通过理解文意让读课文落到实处, 毕竟读课文和理解文意两者本就是相辅相成的 (理解文意后的课文朗读指导在课堂一部分实录中有所体现) 。只要理解了文意,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如何去处理节奏、把握轻重缓急、调动情感了。
以上所述, 只是笔者在文言文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望诸位同行多多指教。
突破常规 篇2
没有人生来就被戴上“百战百胜”的绚丽王冠,我也是如此。
小时候,我常和哥哥一起打篮球,因为长期的经验积累与平日里练习的努力,我们总能在“友谊赛”上一举夺魁。也有人给我们戴上“百战百胜”的高帽。常常有人问哥哥为什么球技如此高超,他只是笑了笑,我亦勾了勾嘴角,无言。那人便小声嘟哝着“有天赋了不起吗”之类走开了。
其实,何来“天赋”一说啊。
所谓的百战百胜,其实与我们运动场所挥洒的汗水比失败的队伍多是分不开的。我们不是天才,我们在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之前,也输了很多场比赛,只是我们不甘落后、不想输罢了。所以,在那之前,我们的练习量成倍增加,每次回到家,衣服脱来下来都能挤出水来。很累,很苦,可我们这享受突破自己的快乐。
有一次赛场上的跑动起跳,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我们赢下的第一场比赛。当时我们的对手个人技术欠佳,可团队十分团结和谐,善于利用传球得分。我们双方可谓是势均力敌,虽不精彩、经典,但十分激烈,到了第四节还剩下了3分钟时,他们才比我们多拿了一分。三节下来,我早已是筋疲力尽,正想着要不要就此放弃,反正输也只是两分之时,一阵风从我身旁吹过,我还没来得及整理凌乱的发丝,就看见一个白色身影带球跑了过来——是哥哥。我看着他,怔了怔。他的眼神里,没有慌张、没有恐惧,他的脸上是坚持到底的信念、决心,以及上扬的嘴角,快到我跟前时,我才看见他紧咬着牙关,原来,哥哥也到时极限了。我才明白,一个人真正输了的时候,不是计分器停止时比分的差距,而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时候。我笑了,冲过去,接住哥哥传来的球,定神,稳了稳身子,起跳,投篮。只见篮球在空中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不想,却弹在了篮框上,眼看它就要落下,一抹白色的身影将它重新扣入篮框,漂亮的篮板,得两分,伴随着队友们喜悦的欢呼声,我和哥哥相视一笑。我知道,我们两个都突破了自己的极限。
从那时起,我们学会了突破,失败的次数不断减少,“百战百胜”的桂冠也就戴在了我们头上。
奇迹,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突破常规 另类洗衣也赚钱 篇3
她店里虽然只有一套简单的干洗设备,但生意却很不错,加上她的干洗店讲究质量、收费合理、交货快捷,因而顾客与日俱增。
转眼到了7月,这本是干洗店的淡季,但小华的干洗店反而比5月开业时更热闹。原来该店经营的是另类服务,只要能用水洗的诸如长裤、短裤、衬衫、裙子、袜子等普通衣物,小店都洗,收费视物而定。夏天的衣服有必要送到店里去洗吗?打工族能够承受得起这个“享受”吗?小华说,她在这儿生活了三年时间,发现不少外来人通过努力,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不少人还成了高收入一族。那些整天在外奔波的推销员、广告业务员、保险从业员,还有一些高级管理层人员,劳累一天后,回到住处就赶紧休息,根本没有精力去洗衣服。他们常常是送两袋脏衣服来,再拿两袋洗好的衣服回去。而且这类顾客一直在增加,以每位顾客每月支付100元洗涤费计算,如有100个客人,一个月下来就有上万元的收入。该干洗店7月份不可思议地“洗”出了1万多元钱,而且夏季衣服占该月营业额的70%。
突破常规思维动态生成图像 篇4
关键词:常规思维,动态生成,高考,地理
对于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锋面系统”则是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核心考点,在教学要求中具体要求“运用图表,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在2015年考试说明中更是直接表述为“锋面、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由此可见,“运用图表分析锋面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题目
(2015·江苏高考卷)图1为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10题。
10.图1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江苏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答案:B】
解析
1. 核心考点的常规思维
结合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我们在组织新课教学和高考复习时,基本都能按照“锋面分类—各类锋面的概念及示意图(符号)分析—动态演示各类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并且列表归纳相关知识—拓展延伸,绘制某地锋面过境前后气温、气压变化的坐标图”等环节进行教学,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结合本题,以“冷锋”过境前后对天气的影响为例,作如表1中的常规思维梳理。
通过分析梳理,并查阅各类教辅资料,都无一例外地呈现了上述表1中第4点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甚至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教师还会在此处进一步将“温压关系”总结为“负相关”。当然,就第3点的文字归纳和图示而言,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何在这道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如答案B所示的图像呢?为何气压变化曲线呈现为“抛物线”了呢?笔者认为,最大区别在于,表1中第4点的示意图应该是“某种静态”下的“定性”描述,而我们平时教学中恰恰没有强调甚至忽略了“动态变化”中具体的“定量”背景。因此并不能说上表中的示意图是错误的,而这道高考试题中呈现的图像是在“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中的具体表现,气温和气压的变化图像正是一个“现实”呈现。
2. 匠心独特的动态生成
就题目中锋面系统(冷锋)过境前后,江苏天气变化的“气温变化”,根据“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低)”,容易确定“气温曲线”如B或D图中所呈现。而就“气压变化”,又如何分析出如B图所示的“抛物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
第一,需要明确图中的各天气系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运动着的),结合图中冷锋的位置,根据冷锋的概念,不难判断“此时”“我国”的冷锋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大致向东偏南方向(见图5中箭头)。
第二,应该明确江苏在冷锋到来之前的气压值(1007.5h Pa~1012.5h Pa之间)。
第三,应该观察冷锋的“锋后”,即高压区的气压值(大部分大于1010h Pa,局部1012.5h Pa~1015h Pa之间)。
第四,图中目前冷锋所在位置处于低压槽中,气压值小于1007.5h Pa。
第五,明确当冷锋向东偏南的江苏移动时(实际上是图中各天气系统的整体移动),就可对江苏的气压值进行“定量”(由上述的第二、第三、第四)分析,然后做出“定性”归纳,即江苏的气压值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由“高—低—高”的变化特征,因此便可以绘制出如B图所示的“抛物线”图形。
突破常规而成功的事例3个 篇5
大将军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时,就是由于田忌的顾问孙膑擅长视察,敢于突破惯例,用田忌的下等马和对方的上等马竞赛,用上等马和对方的中等马竞赛,用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竞赛,这样三局两胜,从而在竞争中获失利利。最终,田忌反败为胜。
敢做,敢于突破惯例,也是黄光裕做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事的一大特征。黄光裕供认他做事的习性是勇敢武断,他曾说过:
有三分掌握,我就敢去做。
黄光裕的大妹黄秀虹以为,二哥属于胆小敢为的人。她说:“只要突破惯例的人,才会成功。不敢突破惯例的人,不能说会失败吧,也只能在随波逐流中,去寻觅本人的宗旨。”国美的竞争对手,北京大中电器的开创人张大中也供认:“每个企业开展都有本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人的特征,他(黄光裕)比我年青些,拼搏冲闯的劲头更大一些。”
在守业的历程中,阅历过各种艰难和磨砺,黄光裕练就了敢于突破惯例的胆量。黄光裕以为事件应当从多方面去讨论,方法能够只要一个,要找到真谛、找到方法是十分不轻易的。
然而你要有勇气去尝试,有勇气转成功人士励志故事变你的同伴,在这个历程中一直发明价值。
黄光裕的这种敢于突破惯例既有他特性使然的起因,也有被环境强迫的起因。作为这么一个伟大的人,没有各方面的社会资源,没有背景,一切货色只能是靠本人,这样一定会被逼出造诣来。人被逼得有冒险肉体了,就敢去突破惯例。
黄光裕敢想敢做、突破惯例的性情已经融入到国美的血液之中,国美通过种种新鲜的销售手段成功地吸引了消耗者,并很快造成本人的网络实力。这种成功人士励志故事实力甚至让一些人以为国美在电器批发范畴有着“霸道”、“刻薄”的风格,比方每扩大到一个新中央,国美都会疏忽四周商圈的对抗,运用各种奇特的招数压高价钱,吸引顾客,挤压下游制作商。
一位业内人士说:“国美先卖货几个月后再付货款,定制产品分享消耗商的制作利润等,对这些你能够不满,然而对大多数消耗厂家而言,他们无法疏忽国美这一超级销售权势。”
7月23日,国美南京店停业。位于南京新街口国美“第一南京店”出其不意地把停业时光定在了南京商家早已打烊的午夜12点!国美南京店停业三天的营业额超越1?1亿元,创国美成立以来分店停业销售额新高。黄光裕说:
做事件只要你以为有情理,就应当具备万事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勇气。
国美能获得如此快的开展速度,应当说除了诚信、价钱、效劳之外,更症结的就是敢想敢做的勇气。黄光裕突破惯例的事件是一件接一件,令人目眩。
黄光裕曾将本人的成功秘诀归纳为三个词:敢想、敢做、保持。他这样说明这三个词:
试谈初中语文常规教学的突破 篇6
一、教学观念的突破
对于“教学”两字的理解,笔者以为不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而且还应该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的过程。那么,怎样教学生学呢?简言之,就是“教方法,讲规律,传习惯”。下面就举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1.揭拗
揭拗就是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如《孔乙己》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自相矛盾的。这般说,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呢?这就要我们读者展开想象,去进行再创造。孔乙己是什么时候死的,在哪死的,怎么死的,这些都没有人知道。但这些疑问联在一起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孔乙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可悲的牺牲品。
2.比较
比较就是要找来一篇与所学文章或内容相近或文体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从中发现不同之处。如有两篇《海燕》都是托物言志之作。郑振铎的《海燕》是旅欧途中的思乡之作,属抒情散文,文笔细腻,意味深远,描绘了春燕飞舞图和海上飞燕图。而高尔基的《海燕》是大革命前夜的呼唤之作,属散文诗,激昂慷慨,感情炽热,用象征对比手法,描绘了勇敢的海燕与胆怯的其他海鸟。
3.探究
探究就是不停留在对词句表面意思的理解上,而是进一步探索、寻找更加详细的情形。如《向沙漠进军》第一句“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它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旨。这句话隐含了很多信息,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说沙漠是人类的自然敌人?作为敌人,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它是怎样向人类进攻的?它的“最顽强”表现在哪些方面?既然说是“之一”,那么我们人类还有哪些主要的自然敌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对付这些自然敌人?学生如果通过阅读课文并从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也就基本上理解和掌握本文的内容了。
以上谈的只是教学方法。所谓讲规律,就是给学生讲授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如作者简介,就要抓住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这既是介绍作者通常要涉及到的五个方面,也是学生记忆重要作家的五个要点。
所谓传习惯,就是把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如课前预习、轮流读书、上课质疑、课后日记等教师要要求学生逐步养成习惯。
二、教学任务的突破
《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和思想品德。而笔者以为这还不够,应该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想品德,大家都已在做,这里就不再多讲了,要讲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简单介绍几种思维训练法,以供参考。
1.逆向思维训练
如“自相矛盾”这一成语,若从逆向思维去理解,“自相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矛与盾不是同类产品不能比较,即使矛戳穿盾,也不能说明这矛就是最尖锐的矛,同样也不能说明盾就不是最坚固的盾,自然,矛昏也就不矛盾了。
2.纵向思维训练
如名片,在当今社会可谓是熟视无睹了,若作深入探讨就会发现,许多人的名片虽然与级别相当,但常常人无水平,名不符实。由此想到优质产品名不符实,先进单位名不符实,等等。
3.多向思维训练
这在数学解题中可常见到,如一题多解等。在语文教学中也可运用,如让学生谈谈纸的作用,运用多向思维就可以讲出诸如可以印刷书籍、抄写作业、包糊东西、引火烧饭等多种用途。
4.综合思维训练
简而言之就是异中求同,在不同的事物当中,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呢?那就是“变”,哪里变了呢?为什么会变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达到了综合思维训练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的突破
平常我们的教学都是把课文的重点当做教学的重点。但有时课文的重点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而课文的疑点又是必须掌握的,也要作为教学的重点。
如《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人物形象分析可以说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大部分教师上这一课也是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态度的变化而转的。但在课文中,学生一看就明白他是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走狗,因此在教学时,没有必要再把他作为教学重点分析来分析去,而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那群围观者的分析和环境的分析上。
四、教学思路的突破
1.从文题切入
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的教学,可以从研讨标题人手安排教学思路。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沙漠里真的有什么离奇鬼怪的东西吗?沙漠里那些光怪陆离的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课文是怎样用科学道理把这些现象解说清楚的?请同学们在读课文之后,就这些问题发表见解。
2.从开头切入
如《故乡》一文的教学,可以从开头切入。“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据此可提出问题:“我”的故乡现在怎样了,与二十余年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呢?这次回故乡会遇到哪些人呢?他们现在与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我”会有什么感想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领会“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3.从结尾切入
如《变色龙》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做:请同学看课文的倒数第三行,“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请同学们研究研究、思考思考那群人“笑”什么呢?他们为什么“笑”呢?他们“笑”的具体内容都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4.从插图切入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可让学生看课文插图,思考问题:这图中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游行和看游行)为什么游行?新装哪里来的?这新装有什么特性?你们相信有这样的衣服吗?而皇帝却上当受骗了,该怨谁呢?请你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进一步明确这些人物与“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受骗。
5.从关系切入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叙写了鲁提辖、金氏父女、郑屠户三个方面的人物。抓住这三个方面人物之间的联系,去理解人物形象,既条理清晰,又便于学生领会。
突破常规 篇7
1“四变”开放型教学的主要内容
1.1 变“课标”为“学标”
课程标准 (简称“课标”) 是进行教学双边活动的标准, 它既是教师执行教学任务的标准, 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标准 (简称“学标”) 。因此, 教师、学生都应该学习它。这样, 教学双方目的明确, 思想一致, 有利于相互的配合和合作, 有利于信息的传递、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师要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的把握, 把它的内容落实到讲学稿的备写和课堂的学教活动之中。要使“学标”真正发挥作用, 就必须强化“学标”意识, 增强它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做到预习时想到它, 上课时联系它, 课后复习、自测、评估依赖它, 使它成为学习的标准和学习效果自我评估的标准。
1.2 变“教本”为“学本”
教材, 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材从形式到内容, 严格地说只是“教本”, 而不是学本。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 学生不能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不能自己设计学习的方案, 要靠老师的“牵”, 而不是“导”。如果教材不利于对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那么, 思品课教学改革只能算是没有“学改”的“教改”, 没有“学改”的“教改”是封闭的, 是没有出路的。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先学后教, 学教合一的模式, 既体现了“教改”, 更重要的是“学改”, 可以说是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教本”变为“学本”, 使原来的封闭的教学型教材, 变为开放型、公理型、学习型的教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科学地安排教学步骤, 实现“凤头”“猪肚”“豹尾”的科学而合理的布局。“风头”就是每一节课的“引言”, 它应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思路和方法;“猪肚”就是内容充实, 内容要求做到重点突出, 可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后可以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豹尾”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 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 进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3 变“教案”为“学案” (讲学稿)
我们常说,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生学会什么?二是教学生怎样学?前者是学习内容, 后者是学习方法, 其中学习方法是主要的。传统的教案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 而讲学稿, 它不仅是教师的教案, 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学案, 在讲学稿的备写上, 应该打破传统教案的备写方式, 着重突出一下六个方面:
(1) 学教目标:目标的设置应体现“三维性”即: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这样,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再教和学的过程中, 可以克服盲目性, 做到有的放矢, 就如一盏“明灯”, 照亮下一步的“学路”。
(2) 重点和难点:这一设置的意义在于提醒教师要把主要气力用在重点和难点的点拨上。同时, 也引导学生有主次地、有重点地把握知识、发展能力, 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预习导航:这是讲学稿中的灵魂部分, 使学生对课前预习的理解不再是空洞的无法操作的, 而是有了具体的可实际操作的依据, 要求学生结合导航, 自主学习, 熟悉教材内容, 把握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由知识点和预习题例两部分组成, 知识点是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 抓住了知识点就等于抓住了教材的骨架, 预习题例的设置必须围绕知识点展开, 体现“三性”, 即:典型性、特殊性和综合性, 而应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预习题例是为知识点服务的, 这些题例表面看仅仅是练习题而已, 而如果以一种方式结合起来, 正好是该知识点所要揭示的内容。
(4) 课堂助学:这一环节主要由交流预习导航, 强化基础和课堂活动两部分组成。课堂活动内容的设置, 可以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 题型设置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 通过活动探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 净化学生的心灵 (这才是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真正归宿) 。
(5) 创新探究:这一部分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差异, 普遍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在讲学稿最后设计一道或两道创新练习题, 目的是把课堂上的知识有所巩固, 并向外延展, 促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得到发挥。
(6) 学 (教) 后记:这一部分主要记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得与失, 以便今后更好的学习, 同时也是教师就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 以便今后更好的教学。
1.4 变“课堂”为“学堂”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 无论是掌握知识, 还是提高能力, 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都要循序渐进, 都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以学生“学会”为目的, 把课堂变为“学堂”。
在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下, 思品课“学堂”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如下:在课前预习, 以讲学稿为载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悟明理, 熟悉教材内容, 构建知识体系;在课堂学教中, 明确学教目标及本课重难点, 师生结合知识点提示, 共同交流预习导航, (应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和说明) ;师生共同探究课堂助学部分, (在实际的操作中, 以学生活动为主, 必须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师可以采取一种方式, “撬开学生的嘴巴”, 让学生敢于直言, 而教师只要扮演好“拨”和“导”的角色即可) ;学生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代表解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体评价或对重点问题 (知识) 进行评析, 补充;学生讨论完成创新探究。
2“四变”开放型教学的优势
2.1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观念
讲学稿作为学生的学案, 学生结合讲学稿, 可以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和自学能力, 并真正地进入主体的位置,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2 促进教学相长
课程标准开放、教材开放、讲学稿开放和课堂教学开放等, 不仅使教师失去了一部分优势, 而且还面临学生的挑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学路得到了拓宽、拓深。这样, 就会促进教师加紧学习, 不断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向广博、精深发展, 从而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2.3 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讲学稿教学模式下, 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使千百年来旧有的师生关系被打破了。“四个开放”使学生进入了主体位置, 使纵向的师生关系变成了横向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交换信息、沟通思想, 可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缩小彼此之间的思想差距。教学中师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配合, 可加深师生之间的友谊, 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减少对立情绪, 使思想品德工作得以加强, 教书育人的愿望得以实现。
总之, 以讲学稿为载体, 先学后教, 学教合一, 在思品课教学中, 构建“四变”开放型教学不是固定的, 还需要不断创新, 这种创新既包括观念上、方法上的创新, 也包括组织形式上、活动方式上的创新。因此, 教师要加强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思考, 改进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这有助于丰富、发展和完善讲学稿模式下的思品“四变”开放型教学, 使思品课教育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呈现新的气象。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 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 注重于人的内在价值, 强调人的主体存在。因此, 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突破常规, 找寻特色, 构建“四变”开放型教学, 不断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质量。
突破常规 篇8
一、就业工作需全员化
目前, 各高校就业工作机制大都是“一把手”负责、有关部门互相配合, 大都设有就业指导办公室, 由就业办主要统筹协调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的做法值得借鉴, 就业工作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 共同参与, 合作完成。
(一) “健全”就业制度保障
高校需成立专门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并将每年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总结交流会、毕业生就业座谈会等主题会议纳入常规工作, 注意做好会议总结, 作为毕业生调研的有效数据参考, 在探讨交流中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并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 下发学校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督促指导各部门有序、有效地开展就业工作。严格的检查和评价监督体系也是就业工作的保障之一, 可定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效果进行评估考核, 激发就业工作团队的活力, 督促一线教师不断进步, 加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二) “全面”调动就业资源
就业指导工作要调动各院系参与就业工作的主人翁意识。据笔者所在单位调查, 在就业办接到的用人单位来电咨询中, 近85%的用人单位会直接提出需要某一学院或者专业的毕业生, 更愿意同所需毕业生所在的院系直接联系。因此, 要让院系充分意识到参与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由各院系根据本专业特色展开就业指导服务和教育工作, 与就业办通力合作, 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要调动学校相关部门的参与积极性。如将每年针对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展开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报告反馈至学校教务处, 便于教务处适时调整学校专业的设置, 使之与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相适应。
就业工作要调动用人单位的参与积极性。高校就业办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 就业工作要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 就业工作人员可利用参加校企合作交流会、企业访谈等机会, 了解企业需求, 定期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讲座, 不断向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就业情况,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更为便利的双选服务平台。
(三) “全过程”监督就业工作
日常就业工作中, 高校就业办可建立就业进展状况的动态管理机制, 开展对本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的跟踪和动态管理, 定期进行数据更新, 准确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 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
要定期进行就业工作考核。可每年对各院系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考研率、毕业生就业率、网站建设、特色服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课程效果等进行考核, 同时, 可将定期开展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数据作为衡量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
二、就业指导服务需精、细、深化
(一) 就业信息宣传精细化
首先, 与时俱进增加新的宣传手段。编制毕业生宣传资料、利用就业信息网、设置就业信息宣传专栏等方式是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宣传招聘信息的方式, 高校可在此基础上, 创建微博、微信、QQ交流群等学生便于接收信息的新手段, 畅通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的宣传渠道。第二, 可以通过建立院系和就业办共同协作的就业工作机制, 通过各院系分别建立独立的就业信息网, 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便利。第三, 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 展示宣传学校和毕业生形象, 如在校园活动开放日活动中, 增加企业进校园活动,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 为毕业生搭建更广泛的就业平台。
(二) 就业帮扶工作人文化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更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第一, 就业帮扶由传统的“服务型”变为“教育引导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除了常规的传递就业信息、举办招聘会外, 更要注重发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第二, 通过便利的测评工具、访谈座谈、调研问卷等方式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不同的个体需求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 切实帮助到学生。第三, 建立帮扶群体信息库。对于学校的残疾学生、贫困学生等就业困难学生, 建立信息库, 及时了解其就业动向, 为其解决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定期调研、跟踪、帮扶, 并向用人单位做重点推荐, 帮助困难学生就业。
(三) 就业工作理论水平深化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既要做好各种常规的事务性工作, 更要在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实践中善于总结, 在总结中发现问题, 不断探索解决的途径, 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水平。同时更要注意积极参加校企合作洽谈会, 了解企业需求;将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纳入常规工作, 成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工作小组, 院系与就业办共同合作, 保证调研工作的科学性, 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统计分析, 以全面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状况, 获得有效数据, 作为日后调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 同时将调研结果反馈至学校相关部门, 为学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
另外, 学校应定期组织针对于毕业生就业择业的专题研究, 有条件的可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 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 开展科学研究和就业指导课程完善工作, 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就业指导教研室亦可组织探索编写适用于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材, 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水平。
三、就业指导教育需全程化
(一) 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学校要避免走入“就业指导只是针对于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教育”的误区, 就业指导教育要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 要分年级、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实施。在低年级时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 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树立发展目标、科学进行职业规划。针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可设置些生涯训练营、主题工作坊, 组织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等, 引导学生围绕着自我的目标定位锻炼与就业能力相关的职业潜能, 如:人际交往能力、领导组织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 二年级学生可接触关于创业的知识, 笔者所在的学校, 学生若有创业的意向, 可在大二期间可申请入读学校的创业学院精英班, 接受系统的创业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指导。三年级可设置就业指导课程, 使学生掌握收集、辨认就业信息的方式, 掌握求职简历的写作, 了解市场需求, 提高就业能力, 同时侧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四年级可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 使毕业生了解最新政策、求职程序, 掌握面试技巧、职场礼仪, 做好新入职场的心理调适。
(二) 就业指导教育实施方式多元化
就业指导教育要更有针对性。低年级的学生对自我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 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不同专业就业市场不同, 因此,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可由各院系结合本院系和专业的特色统一组织开展, 从而使得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更有针对性。
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拓展就业指导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一, 就业指导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 生涯训练营、主题工作坊、精英训练营、模拟求职、职场辩论赛等活动都可作为就业指导教育实施的方式。第二, 可推进“学长计划”, 开展“职业讲师团”授课活动, 即通过严格选拔一批高年级学生担任学生职业规划讲师,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分班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课, 激励新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第三, 可结合校园学生活动, 普及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和就业知识, 如举办企业调研大赛, 促进学生积极调研, 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 引导学生主动提升就业创业技能。
(三) 全面完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由就业指导教研室教师和辅导员担任, 鉴于就业指导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就业指导教育可借助外聘企业家、杰出校友等力量, 即由教师团共同完成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理论课由教研室教师和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课与专业导论由各院系教师团组织完成;就业指导讲座由外聘的企业家、杰出校友等担任。要整合社会资源, 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水平。尤其是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方面, 可充分调动学校工商管理学院、杰出校友等师资力量, 通过开设创业课程、成立创业基金、进行创业基地实训等方式, 为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条件, 引导毕业生科学进行创业。
总之, 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引起各大高校的普遍重视, 但在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的今天, 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一环, 高校的一线就业指导工作者们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 就业工作要实现“全员化”, 就业指导服务要精、细、深化, 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努力寻找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新突破点。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里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袁进霞.高校就业指导力的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J].探索争鸣, 2014, (10) :127-129.
突破常规 篇9
一、做好课前预习, 实现教师的在场价值
阅读教学时把学习起点建立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课堂学习以检查预习直接开始, 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理念的接受和实践的操作却不是同一回事。我在调研中发现, 三分之二的课堂依然还有类似这样的课始初读任务:请大声自由读课文, 争取把生字读正确, 把课文读通顺。初读时间安排一般为3~5分钟。留此环节说明还有不少教师尚未认识到这样一点:初读课文在课外就能完成, 无需占用课堂时间也无需教师在场, 40分钟很短很宝贵, 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读懂的都尽量不列入教学流程, 课堂中要争取让教师的在场价值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为了保证预习效果, 就必须对预习要求和预习检查给予明确要求。低段的课文很简单, 一般来说, 预习要求可设定为以下几点:1援标好小节号;2援圈出生字, 画出新词;3援给生字条中的生字标上音节;4援读通课文。低段的预习任务建议抽在校的零碎时间完成, 预习完成后前三项任务由同桌互相检查, 查漏补缺并奖励标注音节全对者。第四项预习任务是最重要的, 建议进行前后四人小组的朗读检查, 可随机指定四人小组中从某一人开始, 沿顺时针方向以句为单位进行四人接读;一轮检查完毕后, 再进行一轮, 第二轮的朗读顺序和第一轮相反, 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朗读检查, 两遍接读检查后发现不流畅者要求其在值日班干部监督下再读五遍课文。如此检查机制, 赏罚分明, 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待朗读预习及检查的认真态度, 从而把课前预习的任务完成由不可控变为可控, 有力保证课前预习的效果。
有了课前预习和接读检查时共计四五遍高度专注的课文朗读, 课堂上就可以省下很多读的时间, 包括所谓的初读, 由此使得40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有效保证。
二、精简字词教学, 保证作业的当堂完成
众所皆知, 识字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所以我在调研中也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谁能给这个生字宝宝找找朋友?”“谁能想个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当然, 如此教学设计在教参书、教案集以及公开课中都很常见。找找朋友, 记记生字的教学环节在低段的一节语文课中往往会占据不少时间, 语文教师把这样的教学环节视为天经地义, 那么且让我们在这样的习以为常中转过身来听听这样的声音:
———在识字教学中, 我很少让学生口头组词, 因为低年级学生对用来组词的字只知其音不知其形,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认读词句, 不仅省时间, 而且效率高。
———在低年级, 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很熟, 但单独挑出生字就不认识了。这不要紧, 只要能大量阅读, 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多了, 也就认识了。
(摘自海量阅读创始人韩兴娥《踏上阅读快车道》)
———组词, 除了作业中出现的, 绝不搞遇到生字就口头组词———书面做, 更是“无论魏晋”。因为, 组词、造句、分析……这些无中生有的破事, 就如盐粒子, 只要书读得够多够熟, 统统不是问题。你的组词提问, 对于那个发言的孩子, 只是在展示固有的词汇量;对于其他孩子, 纯粹的浪费时间。
(摘自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这就是身在教学一线的名师的观点, 而我通过亲身实践也验证了这些观点的正确性。
当然, 在精简怎么记字的教学环节时, 对于特别容易写错的字, 还是应该编编字谜、小故事或想些巧妙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提醒。如“既”和“即”两个字, 学生很容易混淆, 在教学时就可以告诉学生:“既”是第四声, 所以右边是四笔;“即”是第二声, 所以右边是两笔。借助一些有趣或巧妙的识字方法, 不仅能帮助学生记住字形, 更能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对字词教学进行精简之后, 可把时间留给当堂完成课堂作业。低段语文作业一般来说还需完成生字抄写, 这项作业可以利用早自习全班同学尚未到齐的时候 (到齐之后建议进行经典诵读) 。因为这个时段比较常见的是学生自己读课文, 但这样的自由读一般都是有口无心地读, 效果也不会太好。而此时进行生字抄写的完成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时间利用, 一个字写三遍, 第二遍标注拼音再组一个词就够了, 无需把每个格子都写完。每个字都标注拼音, 要力求每个字都能认认真真写, 避免机械抄写造成的时间浪费。
课堂作业和生字抄写都争取在课堂中和早自习完成, 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更有意义的语文活动, 如讲有趣的绘本故事或与经典诵读内容有关的故事, 进行听话说话的四人小组交流评价等, 这些活动能让学校生活更为丰富也更为快乐;对于放学后的时间来说, 是为了尽量减轻作业负担, 回家后孩子可以选择享受课外阅读、进行体育锻炼或者发展兴趣爱好。
三、简化阅读教学, 淡化理解并强化朗读
课标对每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低段没有理解课文的更多要求, 但有理解少量的词句、积累语言、学习从文中提取简单信息等要求。故此,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做法应该是淡化理解, 强化朗读。
在调研中发现, 朗读教学都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但不少教师都只是为了朗读而朗读, 缺失一种明确的目标意识和理念引导, 所以实际的朗读指导效果不尽如人意。
低段阅读教学可稍花时间进行提取简单信息的练习, 进行圈圈画画的阅读能力培养。在家常课中, 朗读同样可以做得很简单, 正如于永正老师曾说过的———“我教学生朗读没有什么窍门, 就是示范, 像台湾的王财贵教授说的那样, 让学生‘跟我读’。任何人学朗读前都需要听, 需要模仿, 大人, 小孩无一例外。”我比较赞成于老师的观点, 这个做法也许上不了公开课的台面, 但确实是最有效的朗读指导。就在这样的“跟我读”中, 学生就渐渐地形成了朗读的语感, 而语感一旦形成, 中高段的朗读便不再成为问题。
突破常规 篇10
一、围绕一个目标——学有优教, 人民满意
为谋求“学有优教”的民生之福, 推动西陵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就需要立足“教师”这第一资源, 敢于在破常规中求良策、促发展, 推动教师成长。
(1) 行政引领力。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务求实效”的原则, 本着“整体规划, 分层实施, 分步推进, 逐步深化”的工作思路, 根据教师的“个人成长方案”、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顶层设计“西陵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五年规划”, 提出学校及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求, 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引导、校长具体组织、教师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2) 学校推动力。我们要求校长积极创造教师竞相成长的环境, 倡导校长要有爱才之心、育才之道、励才之术、荐才之德。
(3) 内需驱动力。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 教师在五年周期内, 需修满规定学分的培训课程;探索建立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机制, 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等, 从而达到调动教师成长的“动力源”的目的。
二、抓实两个统筹——新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提高培训, 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
1. 统筹兼顾, 分层实施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培训
(1) 立足课堂, 促“新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过关。新教师处于准备期向适应期跨进的起始阶段, 为此, 我们本着“抓实岗前培训归位, 立足岗位研修提升”的培训思路, 着力职业道德规范的熏陶和专业理想的培育, 促进新教师基本常规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具备以及环境的基本适应和教师群体的基本认同。
(2) 行为跟进, 促“骨干教师”向“研究型教师”靠近。在各类培训中, 采取“骨干教师优先”的原则, 旨在让骨干教师形成主动发展与自主提高的工作状态。为促其成为勤于思考的“研究型教师”, 对他们的培训注重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相结合, 案例研讨与实践研修相结合。
(3) 课例研究, 促“名师”成为“专家”。我们倡导名师在教学创新中呈现四种基本行动方式:听中学、做中学、听懂的做出来、做好的说出来。说出来或写出来的“成果”, 通过班组交流、专题简报、西陵网校在线发布等方式, 分享成果, 使他们的教学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2. 分类指导, 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
(1) 以集中培训, 促技能提高。本着层次性、多样性原则, 通过多渠道对教师专业技能进行提高培训, 整体促进教师对学科知识的通晓、学科教学技能的提高、学科教学实践的深入、名师教学风格的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等。
(2) 以网络培训, 促能力发展。自2010年以来, 全区投入千万元, 建立“班班通”、西陵网校直播室等, 实现了资源共享一体化。
(3) 以校本培训, 促素质提升。积极摸索“理论学习、实践探究、反思提高”的循环往复的行动研究模式, 坚持培训始终把问题、行动和研究贯穿在一起, 做到“问题即课题, 行动即研究, 改进即成果”。
三、创新完善三个体
系——完善培训制度体系、立体建构培训资源体系、完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
(1) 完善培训制度体系, 建立教师发展长效机制。深化教师培训, 自觉推进教师发展, 需要系列制度保障。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先后完善了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培训相关制度, 出台了《西陵名师评选与管理办法》《名师工作室管理及考核办法》等, 实现了教师的快速、持续成长。
(2) 健全培训资源体系, 加速助推教师能力发展。在教师培训资源体系中, 构建以高水平大学为核心, 区域教师培训基地为支撑, 学校校本研修为基础的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