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内容

2024-08-12

突破内容(精选7篇)

突破内容 篇1

手机游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和应用模式,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火爆。易观国际日前发布报告称,2010年第3季度中国手机游戏用户数量突破1.2亿,达到了1.208亿,环比增长9.1%,同期手机游戏市场规模达到9.175亿。

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快速发展,对于用户而言,移动娱乐成了最关心的领域,其中手机游戏无疑是移动娱乐的先锋应用。但是,我国手机游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需克服不少难题。

手机游戏用户突破1.2亿

近期,一款“愤怒的小鸟”的手机游戏异常火爆,旋即飞向世界各个角落,眼下这款游戏已经出现在多个手机平台上,而单单在iOS平台上总下载就已超过了1 0 0 0万次,显示出巨大的爆发力。

眼下,国内几大运营商已纷纷采取行动,投建各自的手机游戏产品基地,为拓宽手机游戏市场做足准备。最近,中国电信游戏运营中心在江苏挂牌成立,“爱游戏”产品同步上线,手机游戏在业内掀起一拨小高潮。

与此同时,国内的手机游戏开发商也不断加大对新款游戏的开发力度,并积极建立更多的非运营商渠道。今年初,盛大游戏宣布以8 0 0 0万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美国游戏分销和内置广告平台MOchi Med i a,而Moch iMed i a的CEO Jameson Hsu则称,进入盛大麾下之后将会注重社区游戏和手机游戏上的布局;近期宣布将引入手机游戏平台Open Feint的第九城市,7月初就已宣布与Open Feint的母公司——美国手机游戏及平台公司A u r o r a Feint达成最终投资协议,对其进行战略性少数股权投资。九城还透露有望于年内推出多个手机游戏领域项目;几年前己涉足手机游戏业务的腾讯,日前也透露“看好高端手机的游戏平台”,并已成立工作室,专门做高端手机平台的游戏研发和平台研发;近日有消息称,英特尔也将向手机游戏平台OpenFeint投资3 0 0万美元。

另外,在终端生产方面,新的手机型号层出不穷,对各种手机游戏的支持也日趋全面化。同时,手机游戏内容和体验均有较高的提升。

手机游戏业务成淘金点

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我国4.2亿网民中有2.77亿是手机网民,可见我国网民的互联网使用习惯正在日趋显现。正如分析人士所指,移动互联网已成各大互联网巨头重金争夺之地。

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在手机网游、手机阅读、移动微博等细分领域方面的需求表现更为迫切,这使得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得以快速发展,移动娱乐等各方面应用表现更为突出。而对于这些用户而言,手机游戏无疑是移动娱乐的先锋应用,市场前景大好。

清科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手机游戏领跑移动互联网行业投资。据悉,2001-2010年中期,中国移动互联网各细分投资领域中,手机游戏共发生33起投资案例,占总投资案例数的27.97%,已披露金额的投资案例为26起,总投资金额为12045万美元,平均投资额为463万美元。

随着3G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推广,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已呈现成熟迹象,逐渐成为众厂商觊觎的领域。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甚至将成为手机换代的趋势。而在智能手机丰富的用户软件平台上,手机游戏、流媒体、手机动漫等仍将是推动无线增值业务高增长的主要业务。特别是手机游戏业务,一直是3G产业中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淘金点,受到各厂家的狂热追捧。

有分析人士称,“因为智能手机高质量的触摸屏,强大的程序处理器,优化的图象及摄像功能,更大的内存容量,加速器和GPS等功能都变得更加标准,所以更有利于提高手机游戏体验。”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尤其是iPhone、Android和i Pad带来的一种热潮,都对手机游戏成为先锋应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产业融合助力内容创新

上述易观国际报告的数据还显示,就手机游戏市场规模对比来看,第三季度环比增长13.1%,相比较第二季度,增速下滑5.1%。同时,易观国际分析师和多名手机游戏企业代表对于后市的预期看法普遍认为,第四季度增速还将下滑。

诚然,我国手机游戏产业暂处于起步阶段,离“跨越式”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进一步发展仍需克服不少难题。首先,短信代收的三次确认影响了手机单机游戏开发商向用户有效收费;其次,手机游戏开发商重视产品数量大于产品质量,而产品从类型和题材上又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再次,虽然手机游戏运营平台呈现多元化的利好趋势,但目前正处在调整期,市场出现观望现象;另外,伴随移动终端和通讯网络的发展,将出现更多的手机娱乐方式,如何给用户全新的体验,让用户选择手机游戏,也是摆在眼前的重大难题。

然而,伴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的不断升级,手机游戏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从目前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来看,手机游戏还是一个潜力巨大、尚待发掘的领域,需要在内容、传输渠道、营销、收费等方面加以改进,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出路。

但归根到底,手机游戏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创意和内容。从目前市场上产品类型来看,手机游戏产品中用户体验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关键在于如何创新产品、改进内容,如何打破千篇一律的游戏风格,跟进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的更新换代。

手机游戏产业发展至今,也呈现出了与其他创意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趋势,产品逐渐向“泛娱乐化”发展。

一方面,手机游戏可汲取融合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等创意产业特色资源,弥补手游行业内容单一的缺陷;

另一方面,也将使手机游戏产品多样化,成长为“泛娱乐化”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完美的体验。比如,近期火热的手机游戏《大玩家》,便是遵照电影剧本、对白设计而成,漫画了群星的剧中造型,不仅有多种视觉效果,还有真实展现的战斗场景。

突破内容 篇2

今天我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上和内容框架上的区别和突破。首先学习现行大纲与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的区别和突破:

新的美术课程目标在方向上与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致的,课程目标涵盖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并有更大的突破与扩展。大纲对目标的表达内容主要为学科知识。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二)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大纲的这种教学要求虽然具体明确,语言简明,但没有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与之结合,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茫然无助,教学要求与实践脱节。而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表述除了学科认知领域的内容外,还把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等隐性的目标作为重要内容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的教学目标;

(二)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主要理解为学生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获得美术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美术课程目标在表述上,把教学方式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要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教学实践活动与目标融为一体,使我们在明确课程的同时,也看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课程目标对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具有设计、指导的功能。这就使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有了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角度表述目标,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二)述中既注意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和过程,学会学习,并逐步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丰富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现在具体学习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内容框架上的区别和突破。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按学科知识体系划分课业形式,大体是绘画、工艺和欣赏,极少涉及综合学习的内容,但不及本标准具体,而且未提供具体的案例。大纲的这种划分虽然有利于体现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却忽视了教学的人文审美目标。而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结构的设计,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从美术学习方式可划分为四个领域:1“造型·表现”、2 “设计·应用”、3“欣赏·评述”、4“综合·探索”。从美术教学大纲的三大课业到美术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结构构成的一大突破。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具有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的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倾向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学生可以利用一些废旧材料,例如、从用过的纸杯、纸盒引发联想,进行造型,使它改变形象,成为一件艺术品。“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如、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欣赏建筑经典作品、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体会建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等。这是课程标准中的前三种领域。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本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

(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现在就“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具体分析。“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例如,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等。那么在初二的美术课程中我就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为课文、日记、作文配上插图。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学科可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探索。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再如、还可以结合集体过生日的班会活动,全班一起布置教室,分别设计与制作互相赠送的礼品、生日卡,设计、制作面具,举行化装舞会。活动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设计的海报、服装等等。

戏剧教学重点内容的突破 篇3

一、用比较式教学法分析戏剧情节,注重戏剧情节的悬念设计和激变特点

首先,在讲授戏剧情节之前,让学生回顾一下其他叙事类文学体裁(如小说)中故事情节是怎样的一种表达和展开方式,学生会很容易地知道,像小说这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其故事情节的展开是张弛自如,不受篇幅和时空的限制,还可随时随地地进行细节描写,以达到真实逼真的效果。那么我们再来回头看看戏剧情节,由于受剧场、观众心理等因素的限制,它必须尽快释解观众或读者的期待视野,做到尽快调动某种技巧抓住观众或读者的注意力,以完成文本到作品接受的过程。这样,戏剧情节则需要悬念和激变发展等技巧的设计,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悬念和突变是戏剧情节有别于其他故事情节的基本特征,如《威尼斯商人》的戏剧情节,高利贷商人夏洛克表面上坚持依法照契约行事,实则欲置安东尼奥于死地,他毫不掩饰自己做法的自私、卑劣、残忍,公开宣称“我欢喜这样”。眼看事态难以挽回,悲剧就要发生。鲍西娅却乔装上场,以过人的智慧,依法对“割一磅肉”的借约条款进行了严格的表述,挫败了夏洛克,悲剧变成喜剧,情节发展跌宕多姿、扣人心弦,凸显了悬念和突变在戏剧情节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审美感知和灵魂的震撼中通过比较的方法获得了对戏剧情节的理解。

二、营造现实剧场,用情境式教学法来理解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性

戏剧不同于小说,小说是渐变的艺术,它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而戏剧则是激变的艺术,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人物对自来表现。戏剧语言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呢?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营造现实剧场,用情境式教学法来让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特点。

实践真知源于感知。在多媒体教学较为普及的现代教学活动中,我们可在具体讲授某部戏剧之前,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感知戏剧人物对白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说,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语言吗?怎样的语言才能激化矛盾,展开人物矛盾冲突?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探讨不已。接下来,教师便顺理成章地讲述戏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性特点,并现场指导阅读课文中人物的对白,并要求学生自编自演生活戏剧,体验戏剧语言的特点。

三、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讨论戏剧冲突的实质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听到有人说:“去看看,有戏了。”这句话说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一定的矛盾冲突,并且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行为过程。由此引入学生对戏剧冲突的讨论。教师可设计总结出这样几个规律:一、戏就是表现矛盾的;二、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是由个性太强、性格鲜明的人引发的。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总结使学生不难理解。戏剧冲突的实质概括地说,是经剧作家典型化了的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中的体现,是戏剧中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冲突。戏剧受剧场和观众期待的心理的限制,它要求节奏快、立竿见影,它是一种表现高潮的艺术。这正是戏剧常以激烈矛盾而引起的冲突,难以表现缓慢的矛盾发展过程的原因。

突破内容 篇4

一、中职英语学习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导向”为指导思想, 其培养目标偏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但是目前中职英语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明确的职能划分, 英语教学和职业导向之间没有构成有效的链接。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目标和模式方面对中职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以期在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学习效果。

二、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和中职英语教学目标相结合, 突破传统教学内容的固定框架

(一) 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 变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框架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将普遍意义上的英语教学划分成“生活文史”“旅游交通”和“营销服务”等模块, 将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紧密衔接, 将英语和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时代性、地域性, 以此进一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以及各类中职生“就业导向”的需求。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2) 为例, 该书共有10个单元, 依次划分为“生活”“工作”“交通工具”“营销”“旅游”“科技信息”“文化”, 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可以划分为:《英语基础模块之生活文史篇》《英语基础模块之旅游交通篇》《英语基础模块之营销服务篇》等, 并根据语法重点建立《英语单元测试》学习试题库, 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系统、专业的英语知识。

(二) 寻找中职学生正确的定位, 根据学生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中的专业课知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因此学生对自己利益相关的专业课程主观和客观上尚存在一定的兴趣, 而面对照本宣科的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灌输, 学生常常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反感,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充实、活化教学内容, 利用前后知识的联系, 有序重组教材内容。

教材中的语言一般比较精炼, 陌生的单词和句型结构很多, 学生容易产生理解障碍, 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 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 使学生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比如一篇经济理财类的英文文章讲到一个分组实验, 说一种好的巧克力的原价 (worth) 为1美元, 以15美分 (price) 出售;而另一种比较差的巧克力的原价为5美分, 以1美分的价格出售。后来经济学家分别降低了两种巧克力的售价为14美分和0美分, 让参加实验的人进行选择。因为涉及到经济学, 所以学生在看到此类说明文时通常感到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在PPT上放置两种质量迥异的巧克力图片, 让学生自行选择, 并动态演示价格变化, 角色转化成实验参与者的学生很快从中总结出人总是喜欢免费的东西, 只关注售价 (price) , 而没有考虑到差价 (price spread) 的悬殊带来的实际利益, 这其实是不符合正确的经济学理论的。

最后, 教师再进行总结, 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进一步说明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即理智看待免费物品, 合理理财。通过活化教学内容, 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更强, 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 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也进一步拓展了他们的专业知识。

(三) 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除了改革教学内容以外, 教师还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和未来社会职业技能和素质的需要, 寻找符合中职生自身特点的, 具有更高学习效率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整合和加工教学内容, 创设生动有效的电子教案, 将教学情境与学生以往的知识背景相衔接, 有助于学生特定认识的形成。同时, 将语言实践设置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 借助虚拟场景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 满足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以便顺利走入将来的工作岗位。

三、结论

通过对中职英语的教学目的整合以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整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根据中职生特点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趋势来实施教学, 创新教学环境, 真正做到中职英语与社会需要实际对接, 建立新型的、规范的、适应岗位能力变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中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目前还处于理论化教学的阶段, 教学内容和职业院校的学生专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实行中职英语模块化教学, 以期在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改进学习效果。

突破内容 篇5

政治是一门抽象的知识,其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重难点知识难以突破,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一般包含两种形态,即静态教学重难点和动态教学重难点。静态教学重难点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确定,突出重难点在本章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动态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它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如何快速有效地定位重难点呢?对于常规教学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整合起来,科学定位每节课的静态重难点。

从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1)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相关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错误的;(3)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灵活地进行思维视角的转化(如从宏观到微观);(4)对于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掌握不到位等。

从哲学角度讲,难与易因人而异,同时,受到时空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形成的重点、难点又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难与易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又具有可转化性的特点。为此,教师需经常更新重难点知识库。

二、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众多,笔者在教学和参与“一课两讲”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比,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精心设计板书,揭示逻辑关系,凸显重难点

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多,授课时间短,学生课余时间少等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充分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在广泛运用多媒体的今天,课堂板书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板书不仅有认知作用,能帮助他们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还能以其直观性,通过知识的再现促进其理解。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轨迹,借助直线、箭头等符号确定行进路线,排列知识要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勾勒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揭示教材间的外显和内隐逻辑联系,巧妙推理。板书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显示纲目之间的从属、包容、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显示教师科学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层次、广角度地把握知识信息。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补充相关知识,走出思维盲区,化解重难点

古语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可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尤其是在教学《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时,这一点更显重要。通过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解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时,我们一般形容它们就像“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手拉手,向前走。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除了补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外,还补充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汇率政策以及经常听到的热钱、基尼系数等。

3.保证教学时间,提升思维能力,理解重难点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教师不要吝惜课堂时间,要化整为零,把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知识点,化难为易,小坡度地层层递进,给学生提升思维的机会和时间。

例如,在讲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思考1】这里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什么?→【思考2】这里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思考3】B与D各生产一匹布,哪个的价值量大?为什么?→【思考4】有人说,既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時间决定的,因此,个别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来说,就不是很重要了。你是怎么认为的?→【思考5】那么上述事例中谁能赢利?→【思考6】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是什么?通过这种梯度设问,有效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4.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把握重难点

思想政治课属于逻辑性强的学科,可以分为隐形的生活逻辑和显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必须看到:教学难点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没有理解,就可能阻碍他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课与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众多的知识内容,快速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突破内容 篇6

关键词:极限配合,技术测量,理论,实践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掌握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中有关的概念, 掌握配合的种类及配合公差的计算, 掌握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 掌握形位公差的各项目符号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 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和识读。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 为专业课和生产实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除在理论知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外, 还有很强的实践性, 名词术语和国标规定又比较多, 且抽象复杂, 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 学生在难以理解的同时会觉得枯燥无味, 很难产生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效果也会很差。经过不断学习和总结, 在教学中, 应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下面, 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理论教学方面

(一) 图纸切入, 明确目标

图纸是机械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语言, 本课程开设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制图和专业知识, 并且对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不管是从事机械设计还是机械加工等技术操作工作, 都要与图纸打交道。所以, 第一次上课时采用工程图纸作为切入点设置问题。如图1机械零件图:

(1) 图纸所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零件?

(2) Ø57这个尺寸加工时能是理想的57mm吗?

(3) 这个尺寸表示什么含义?

(4) 如何判断零件是否合格?

(5) 图中标注表示的含义?

这些不是简单的问题罗列, 而是由浅及深, 按知识掌握的规律而排列的, 这样排列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提高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应用实例, 举一反三

1. 互换性。

互换性—指机械工业中, 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 不需做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 就能进行装配, 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

例如, 一批螺纹标记M10-6H的螺母, 如果都能与M10-6g的螺栓自由旋合 (见图2) 并且满足设计的连接可靠性要求, 则这批螺母就具有互换性。

又如, 车床上的主轴轴承, 磨损到一定程度后会影响车床的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换上一个相同代号的新轴承 (见图3) , 主轴就能恢复原来的精度而达到满足使用性能的要求。这说明轴承作为一个部件而具有互换性。

在日常生活中, 常见的例子也有许多。如更换电池、灯泡, 自行车上的辐条、轮胎、踏脚、螺母等, 分析以上例子, 得出互换性定义的要点:

(1) 统一规格的零件或部件;

(2) 装配时不做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

(3) 装配后满足使用性能要求。

2. 测量和检验。

(1) 测量的定义比较抽象, 讲解时, 用钢卷尺测量桌面的宽度, 桌面宽度是被测几何量, 钢卷尺上两相邻刻线的距离就是标准量 (1mm) 。如测量结果为598mm, 则说明被测几何量为598个标准量。得出测量的定义:将被测的几何量与一个作为测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实验过程。

(2) 检验只评定被测对象是否合格, 而不能给出被测对象量值的大小;在车间实践时, 对做好的一批产品进行检验, 如对直径为的内孔进行检验, 量具为的通、止规。通规能通过的孔而止规不能通过则为合格, 表示所加工的孔在公差范围内, 通、止规全通过, 则为不合格, 通、止规全不能通过, 也为不合格。得出检验的定义:确定被测几何量是否在规定的极限范围之内, 从而判定零件是否合格, 而不须确定具体的量值。

(三) 图文并茂, 理解概念

本门课程非常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应用, 而应用是建立在对概念和理论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对概念的分析与理解, 在概念讲解过程中配以直观的图形及实例, 再加上精练的概念表述, 做到图文并茂, 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 懂得如何运用概念, 体现“学为主”、“教为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动”态中学, 避免学生在“静”态中死记硬背。

首先, 在讲解基本尺寸、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和公差之间的关系时, 结合教学挂图, 逐一讲解, 从而使表达的概念更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

其次, 在讲解配合制的选用原则时, 与标准件配合, 配合制的选择通常以标准件而定。

(四) 抓住重点, 讲练结合

知识在于应用, 对于章节重点和难点, 要通过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课堂练习、课下作业相结合的方式, 反复应用。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反之,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这样不但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而且让学生学有所用。

例如, 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这节有三个知识点:基准制、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这三个知识点都是课程的重点, 不但涉及对标准的理解, 而且涉及对标准的应用, 所以, 本部分内容经过讲解后, 可通过反复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熟悉这三大标准及相应表格的查法, 学生掌握了这些表格的查法, 也加深了对这三大标准的理解。

(五) 学生总结, 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每堂课结束前五分钟, 由学生自行总结这堂课学到了什么、重点是什么;每章结束后留出10~15分钟, 由学生总结本章学到了什么, 然后由教师补充遗漏的问题。在总结过程中, 不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可以使每节或每章的知识自成体系,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实践教学方面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中级技术工人和车间的初级工艺管理人员, 必须懂得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测量的操作技能。因此,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要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对图1零件图的要求, 在实训工厂让每个学生加工出上图零件的产品, 并检验做好的产品的各项尺寸是否合格。零件图的几个重要尺寸是, 学生用千分尺测量几个重要外圆尺寸, 用游标卡尺测量几个长度尺寸。图中Ø25轴线与Ø57的同轴度公差的检验方法, 是把工件用专用心轴以内孔定位, 然后把心轴用双顶尖定位, 再用百分表来检测图中的同轴度公差。通过实践,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 测量长度尺寸时, 结合所测零件的图纸, 让学生自己分析、测量, 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尺寸公差的标注方法及含义, 而且可以直观地了解所测工件是否合格, 掌握了零件的检验方法, 从而掌握知识点。

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 不仅应该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 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产品检测有关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机械专业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联系紧密。针对图1的机械零件图, 在课堂教学时分析图纸的含义, 有个别学生虽然在理论上理解, 但大部分学生处于死记的状态。为解决课堂教学的不足,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使理论与实际相互贯通, 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才能深刻掌握理论知识。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 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 在课堂教学举例讲解时应尽可能和实际加工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徐巧.“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突破内容 篇7

一、结合教学实际, 结构重组,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 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 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 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 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 结合教学实际,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 实行优化组合, 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共有四个子目, 经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理解, 教材实际上是从军事、制度、思想三个方面来体现秦汉政治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六王毕, 四海一”是秦国完成了军事上的统一, 为秦汉“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构成了秦建立、汉巩固并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是秦汉“大一统”局面的核心内容, 也是其政治 (制度) 保障;“挟书律”则是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一项措施, 经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逐步实现思想的“大一统”局面。

在教学中, 我以课题核心词“大一统”设问:“‘大一统’的含义是什么?秦汉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局面?”由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经师生共同探讨, 形成本课的基本知识结构:军事“大一统”———秦朝完成统一;制度“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思想“大一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对课标要求掌握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引导学生对这一核心内容进行再分解, 把教材中的第二、三目重组, 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1.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构成:皇帝制;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

3.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分析。

经过对本节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中也学会了怎样抓住教材的核心线索简化知识,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根据课标要求, 方法引导, 全力突破教学重点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 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标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 是课标的具体化, 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 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 我们不能把教科书的知识内容面面俱到,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应根据课标要求, 全力突破教学重点, 以点带面,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课标的要求, 本课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六王毕, 四海一”和“挟书律”在初中教材有比较明确的介绍, 为避免学习的简单重复, 不必重点展开, 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 设计几个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即可: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 (时间、经过) 秦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秦完成统一有何历史意义?“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如何评价这些历史事件?

对课标要求掌握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全力突破, 这关系到这一专题内容的整体把握, 因为“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当然, 对这一重点问题的讨论, 不是面面俱到的, 要做到重中之重。皇帝制的建立和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立是较为简单的知识, 要引导学生明确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 以皇帝制为核心, 形成“皇帝—中央—地方”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管理体制即可。

然后把学习、讨论的重点放在“郡县制”的建立和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分析”。

对“郡县制”这一点的突破, 主要采取比较法。比较方法是历史研究方法之一, 是指对历史上的事物或概念, 包括事件、人物、思潮和学派等, 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 判明其异同, 分析其缘由, 从而寻求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方法。

运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比较项, 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郡县制”与“分封制”进行比较, 分析:“为什么秦朝要实行郡县制?” (或“为什么秦朝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在讨论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确定比较项?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两者的异同?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 然后由一位学生上讲台板书学习结果。他用的是大家讨论认为最能一目了然体现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点的表格法。如下表:

“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分析”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对这一问题的重点突破, 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基本的方法掌握了, 本课中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及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就迎刃而解, 以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辩论历史事件的是与非是历史课的重要内容。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便是学会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综观历年高考试题,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 无论是文综卷还是单纯历史卷,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 评价历史事件的题目屡见不鲜。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呢?这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辩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论, 是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的重要思想方法。

在师生互动讨论中, 主要引导学生简单明了地把握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几个方法和要求:“一分为二”、“发展的观点”、“阶级分析”、“效果与动机结合”等。

知识易忘, 能力永存, 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一个人的能力发展水平, 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其个体生命价值、生命活力、生命发展水平的最本质的外在表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通过重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全力突破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和运用比较法、辩证法、发展观等学习、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体现“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理念。教学中, 历史教师应该坚持以“能力为本”, 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 培养会学习、善学习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健, 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冯长运, 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突破内容】推荐阅读:

突破常规05-10

突破发展05-18

突破时间05-19

突破·201406-02

重要突破06-24

突破投篮06-28

艺术突破08-11

自我突破08-28

问题突破09-02

突破口07-15

上一篇: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下一篇:赛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