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口

2024-07-15

突破口(精选12篇)

突破口 篇1

散文, 是阳光、空气与大海的酝酿, 是青春、阅历和情感的发酵, 如老酒般香醇醉人。但高中学生年纪尚轻, 阅历尚浅, 不容易从中品味出成人世界的情感与寄托。要提高对散文艺术形象的领悟能力, 就需要我们能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掌握一些散文的基本特点, 找到阅读的突破口。

一.抓线索, 理思路, 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不易把握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 仿佛都是神奇的骑手, 纵横驰骋, 洒脱不羁。他们的作品, 好比风行水上, 自然、飘逸。刘熙载云:“文之神妙, 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 今观其文, 无端而来, 无端而去, 殆得‘飞’之机者。”散文的这种“飞”的艺术,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形散神聚”。鉴赏散文, 思想倾向、结构技巧等可以先不去管, 关键在于必须窥见文章飞动的来龙去脉, 也即人们常说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紧扣主题, 串联起情节和材料。线索运用得当才能有层次、有步骤地开拓文章意境, 使材料散而不乱, 杂而有序。散文既是“飞”的艺术, 散文线索因而也应是丽彩纷呈、灵活多样。归纳起来有如下三大类型──纵贯式、横贯式和纵横交贯式。

所谓纵贯式, 就是按事物本身发生发展的进程作为线索组织材料。最为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 多用于叙事散文。记述事情有头有尾, 来龙去脉比较清楚, 较易于把握。以空间转移为线索的, 是纵贯式的另一种形式。写景散文多属此类。

所谓横贯式, 就是以内在的思想路线或外在的某个物件来连缀各种互不关联的“画面”“断片”, 按事物的性质归类, 并列地组织材料。横贯式在具体运用中又有种种不同。诸如以情感为线、以事理为线、以物件为线等等, 在横贯式中运用得最普遍, 也最能表现出散文文体特征。以情感为线的, 多见于抒情散文。朱自清的《给亡妇》, 即是以一条至诚醇厚的怀亲颂妻的情感线索把一些日常琐事的片断粘连在一起, 杂而不越, 散中见整。

纵横交贯式, 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运用。这种情况, 在一些游记散文里颇为常见。如果单用一条游踪的纵线, 容易使文章散漫得像记流水账, 故往往在游踪的线索之外再加一条横线索来约束。当然, 这种线索方式在一般叙事散文中有时也可以碰到。

二.揽全局, 探主题, 体会“贵在有我”的境界

主题亦叫中心, 体现了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是散文的灵魂, 也是作者“真我”的展现。鉴赏散文, 探索散文中的“我”, 是能否抓住散文作品的本质、找到散文阅读的重要突破口的关键。姜夔曾说:“三百篇美刺箴怨皆无迹, 当以心会心。”梅圣俞也认为:“作者得于心, 览者会以意。”他们虽然本意都是讲诗的鉴赏, 但其实散文鉴赏也是如此。这种“以心会心”, 其实就是要求读者通过想象与联想, 去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体味作品中的情感, 与作者产生深度共鸣。

而现实当中, 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法, 对散文主题的探索并不十分困难。

1.从写作背景探索主题。

弄清作者写作的心境、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重要途径。例如茅盾的《风景谈》, 一般认为它的主题是“极力赞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军民伟大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 但全文从头至尾只是赞颂了属于“第二自然”的特殊的“风景”, 根本没有提及“延安”、“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等字眼。要明白这一点, 就非得明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不可。

2.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文眼, 是散文主题的凝聚点, 也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有效切入点。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苛政猛于虎”, 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再如《报秋》一文中, 作者宗璞把玉簪花放在时空的河流里体味生活, 探讨人生。往事如烟俱忘却, “领取而今现在”, “领取”就是该文的“文眼”, 也是该文旨趣。以上都是“神光”闪烁之处, 透过它即可以窥探文心的奥秘。

3.从作品的重点段落探索主题。

散文的每一个段都是在为主题服务, 但它们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描写某个具体的部位、叙述某个事件的过程, 与主题的关系并不很直接;有的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只是结构上的过渡, 与主题全无关系。主题常常集中体现在散文中的某一两个重点段落, 它是支撑散文的“着力点”, 也是我们探索主题时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总体来说, 作者将情感诉诸笔端, 而读者则须披文以入情。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谓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其义自晓。所以以上内容, 纯属技巧层面的末节, 每一位读者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 才能获得对散文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独特审美感受。

易湘宁, 语文教师, 现居江苏连云港。本文编校:王玲

突破口 篇2

一、主旨的方位定向要从提示事物本质出发

演讲者就古物本质属性的某一面,进行剖析、升华。某一“灵感”,可能导致演讲者“萌生”主意,在这个意念之下,所选择的演讲材料就要服务于主题的表达了。而主题定向,就决定了演讲的优劣高下。因此,无论是讲人、傻事,还是论理,都不能停留于表面,而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挖掘事物本质从提示事物主旨出发选择和确立角度。

笔者曾观看了成都“偶像与青春”青少年演讲大赛。有几位选手的演讲就很有味道。

“我觉得,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和你、我他都一样,只是在某些方面更具天赋,成绩突出罢了....我们却往往只抓住他们的长处而忽略了他们的短处,比如知识。处世、人格....我们青年人应该正视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的长处,把偶像身上的长处有选择地拿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对偶像的那种理想化的寄托,合乎现实地放在自己身上,作为一个努力的目标。”

演讲立足于“偶像以长‘勾’人”,狂热膜拜便是“否定自我”,其主旨水到渠成:“我的偶像就是我自己”。

<<青春需要崇拜偶像>>则认为:“青春需要偶像,因为青春时代是我们树理想、立志向和时代,偶像是我们忠实的朋友,偶像是我们成长进步的参照物。以他们的经历鼓励我们,使我们的生活涂满灿若春花的色彩。生活中哪怕有再大的风雨,只要我们心中有永不褪色的偶像,那么我们头顶将是一片灿烂!”

演讲者紧紧抓住“参照物”在我们青年人的人生理想、事业成就、生活情趣待方面大做文章,旨在“青春需要偶像”。

这两篇演讲,其主题都提示了“偶像”本质上的东西,但由于角度不同,其主题也就不一样了。可见,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演讲主题。换言之,对于同一事物,选取的角度不同,立意也就不一样了。

二、选择材料的角度要从反映事物特征出发

事物的特征往往不是唯一的,这就决定了其外在特征深入内质、横向推演的途径不一,或者说,有很多切入点。演讲者由事物的某一特征作为触发点,作为论理抒情的突破口,通过形象的渲染,延伸推想到人类社会某种经验、规律和哲学思想。就反映了主题在某一特征框定下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启迪听众的智慧和洞悉力,还可以创设哲理美的境界、氛围。

请看<<泥土的联想>>:

“或许,你不会留意,因为它是那样的默默无闻,终生只知奉献,不计个人的得失。尽管人们不愿意正视它,对它的事业嗤之以鼻,但它仍然甘当花木的培养者,视培养花木为已任为乐事。这种对事业始终不渝的责任心,不能不说是泥土的可贵之外。

我常想,我们护士这个职业,不正是具有泥土的这种高品格吗?....演讲者以泥土”为花木提供养分“这一特征,作为演讲的突破口,抓住“培养”一词展开形象思维,横向开掘出重大主题:护士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

三、语言表达角度要从现实需要出发

当主题、材料决定并料熟于心时,就要在运思、炼意、结构、技巧和言语等好好斟酌,怎样讲效果好就怎样着眼,立体化地反映演讲内容和思想意旨,使演讲生动活泼,又全面深刻,臻于完美。

演讲词<<在血与火的征途上>>就是通过一组镜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老山主峰阵地上,一个满身征尘的年轻战士弹着已 弹 片打穿了两个洞的吉它,用干渴得沙哑的嗓子深 情地唱着一支歌颂祖国的歌...烈士陵园里,一位当地地傣族老大妈在烈士墓前悲痛地哭 着...一位战士在奔走前线的关一天,收到女友的绝交信:“亲受的大兵,你吃的理想饭,我端我的发财碗。goodbye!”这位战士在复信中只打了一个大大的句号,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血与火的战场....又一位战士在帽子里写着“精忠报国”四个鲜红的大字...一位从阵地上抬下的伤员,吃力地张着嘴巴说“为了更多的人不流血,为了更我的父母免遭战火的蹂躏,我,一个军人为国捐躯死而无憾,死而光荣 ̄!”

演讲者为听众所展示的这一组镜头,多面地塑了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他们的纯洁心灵,他们的高情操,感从肺腑,令人崇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表达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定,要选择最能反映本质突出特征的“言语角度”。力避片面追求名篇演讲的形式,重走老路,而用符合我们自己的思维形式和情感变化 表达。”

另外,在选择和确定角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选择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不仅能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所确立的角度要能够达意表旨,析理明道,使演讲具有最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要选得巧,出奇制胜。美国内战之后,约翰.艾仳与功勋卓著的老上司陶克将军竞选国会议员。在竞选演讲中,陶克为了唤起选民的信任,他说:“诸位同胞,刻在17年前的昨天晚上,我曾带兵在茶卒山与敌人激战,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我在山上的树丛里睡了一个晚上。如果大家没有忘记那次卓的战斗,请在选举中,也不要忘记那些吃尽苦头、风餐露宿而屡建战功的人。”艾伦立旨则顺水推舟:”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人确实在那次战争中立下了奇功。我当时是他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这还不算,当他在树丛中安睡时,我还拾着武器,站在荒野上,饱尝了寒风冷露的味儿来保护他。凡身为将军,睡觉时需要哨兵守卫的,请选举陶克将军。若也是哨兵,需为酣睡的将军守卫的,请选举艾伦。”

双方都以“风餐露宿的那次战斗”谁自己的功勋,取信于民。但艾伦则是沿着陶克将军的思维向前推了一点:将军虽然辛苦,总还可以在树丛中安睡,而自己则要放哨保卫他。其角度显得巧而刁,新而奇。显然,大多数选民会倾向于普通士兵出身的艾伦。

总之,角度是成功演讲的“突破口”要想讲得深,讲得新,不能不在角度的选择和变换上下一番苦功。

马云寻找突破口 篇3

9月15日,当马云开始演讲时,阿里巴巴每年的网商大会上最抢眼的环节也终于到来。杭州市省人民大会堂的两千多个座位早已座无虚席,就连过道里也站满了人。

像以前一样,马云的演讲更像是一场励志演说,不时引发场下的阵阵掌声和笑声。一位从深圳远道而来的网商掏出相机,央求身旁的人帮他跟台上的马云合个影。“我是自己花钱买票专门来听的,”这位年轻人望着台上的马云,一脸崇拜的神情。他迫切地希望能够从后者身上学到创业的经验。

从阿里巴巴制造出“网商”这一概念,到今天这一概念已广为业界接受,短短的四年间,这家企业的价值在翻倍增长。马云用“坚持”来解释这一成功,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中国互联网商业环境发生巨变的这几年间,马云牢牢地抓住了中小企业这张牌。

然而曾连续参加过前三届阿里巴巴“中国网商大会”的人会发现,尽管前来参会的网商数量在增多、收入规模在膨胀,但他们已不似从前那般激情澎湃。中国的互联网在即将迎来高潮之际,也逐渐归于理性。那些最初在互联网上尝到甜头的企业,现在有的已发展为年收入上亿元的规模;而另一方面,一些小企业还是源源不断地走进来。据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卫哲透露,今年阿里巴巴的会员数大致是去年的3倍;而四川等内陆城市已经成为新的支点。

中国的中小企业有9000万之众,阿里巴巴和其他电子商务平台所笼络的只是冰山一角。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走到网上来?马云打算在国际化和资金链两个方向上寻找突破点。而值得期待的是,此时,阿里巴巴B2B在中国香港聆讯的消息已经传开,上市的脚步很近了。

今年6月,已有四家网商从“e贷通”处获得了总计120万元的资金。这个项目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联合建行共同开展的,根据小型网商在阿里巴巴处的信用评级,为这些无法通过正式渠道获得贷款审批的企业获取资金。马云称,将在未来两三年内,投入一亿美元巨资,联合风险投资和银行,帮助中小企业融资。IDG全球高级副总裁熊晓鸽、赛伯乐中国投资公司董事朱敏、软银赛富合伙人阎焱等创投人士,均表示愿意通过创投或者类似硅谷银行的形式参与其中,但要先将一些规模无法壮大而易于复制的淘宝网商拒之门外。

国际化是阿里巴巴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词。而为了彰显这一方向,阿里巴巴特地在今年的网商评选中增设了海外赛场,来自美国的两大买家登上了十大网商之榜。日前,支付宝刚刚解决了人民币海外支付问题。而据卫哲透露,阿里巴巴B2B即将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设立服务部,并把国际化的第一步锁定在日本。从此路线图上判断,阿里巴巴首先要发展的是能为国内供应商带来实际利益的国际大买家。而在马云当选APEC资源工作委员会主席后,暗示明年将举办一场国际化的网商大会。

增收要选突破口 篇4

农产品缺乏标准, 一直是困扰其价格提高的重要症结。想要破解这个问题, 可以通过培育农产品品牌, 提高质量标准, 推动商品化,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 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消费者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高端农产品是顺应市场潮流的产物, 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逐步兴起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利用网络进行有机农产品的销售, 产品的具体种类包括粮油、蔬菜、水果、肉、禽、蛋等, 绝大部分产品都有品牌并通过有机认证;尽管其价格普遍比较高, 但因为可以充分保证产品质量, 吸引了相当多的消费者来放心地购买。

立足本地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很多特色农产品因其产地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而具有优良的品质, 进而蜚声海内, 如阳澄湖大闸蟹、西湖龙井茶、獐子岛海参等等。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地域性优势非常认可, 特别是拥有地理标志的产品, 随着节日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市场上有着很高的需求。而特色产品的同类竞争相对较少, 自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

依托合作社, 建立信息渠道

通过合作社, 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 对指导生产销售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通讯、互联网发达, 建立起信息通报系统是很方便的。在开展种养之前, 对本地区种养殖规模有大致的了解, 同时对比历年来的数据, 在无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下, 能够推算出收获季的大致产量。如果生产规模大大高于往年, 那么就要积极想办法寻找新的销路, 这样才可避免滞销卖难的发生。

扶持涉农企业, 间接服务农民

企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点。涉农企业的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应更好地扶持涉农服务类企业的发展, 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引导企业将更多的人力、技术、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等领域, 提升企业服务农民的能力。实质上, 这也是间接地、更好地服务农民的有效措施。

【成功案例】

李景明 选好品种卖好价

用土话说, 李景明就是“扣大棚”的。家住新民市的李景明种了两个棚的茄子, 规模不大, 但是谈起他的茄子, 李景明字里话间透着那么点自豪:“我种的茄子, 和他们的不一样, 我这个是面包茄子, 品种好。”这也不怪李景明如此高调, 在笔者持续跟踪的1个月时间里, 他家茄子一直卖价较高。4、5月份露地菜和棚室菜交替的时候, 正好赶上他家第一茬茄子收获, 当天就卖出了2.5元/斤的好价钱, 这个价格甚至要超过超市里普通茄子的零售价。进入6月份以后, 受到各类露地菜的冲击, 李景明家的茄子价格也开始走低, 但仍高于其他常规品种茄子。

李景明平时很关注其他棚室菜的价格行情, 因为当地黄瓜、番茄种植比较多, 茄子比较少, 于是当时他就扣了两棚。他说, 要种就种好品种, 不管种什么, 只有品种好、卖相好的才能卖上价, 跟风种大路货不是办法。

周洪海 网上得来致富经

要说丰收后, 谁最忙, 不得不提新民市的农产品经纪人周洪海。

周洪海是辽宁省新民市兴隆店周家村人, 是远近闻名的农产品经纪人。多年来, 他走街串巷, 拿着秤杆子帮人们销售农产品。

4年前, 一次偶然机会, 他通

过在农产品交易网站——盛世金农网发布供应水稻的信息后, 每天都会有很多用户打来电话询问, 做成了为数不少的交易。2008年4月, 就有一位名叫关海的辽中网友打电话, 他说他在家上网看到了周洪海在盛世金农网上发布的水稻供应信息, 觉得金农网很可靠, 就打来了电话进行咨询。周洪海很快帮助这位网友联系了农户, 第二天就从他们村子拉走了3万斤水稻。这不但帮助村民解决了水稻积压的难题, 而且也让他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自此他就迷上了互联网。

以阵地建设为突破口 篇5

全面提升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

中共竹山县委组织部

2005-11-10

竹山县现有253个村,农村党员8446名。2000年以来,针对部分村级组织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备、无活动场所等突出问题,我们坚持以阵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县共消除“三无”村68个,占85%的村有较好的办公用房,其中150个村是楼房。通过滚动整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村级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激发了村干部工作热情,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理清思路,统筹规划,明确阵地建设目标

2000年初,我们深入各乡镇对村级组织建设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发现全县484个村有40%的村无办公用房,还有40%的村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党员无活动场所,群众办事不方便,导致党支部战斗力削弱,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为彻底改变村级组织面貌,我们决定采取“四抓”措施,全面启动了以阵地建设为重点的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一是提高认识抓宣传。县委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以阵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各乡镇党委把抓好阵地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召开会议、培植典型、创办样板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的认识,形成齐抓共建村级组织的良好氛围。

二是明确标准抓规范。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和验收标准。主要是突出一个重点,即阵地建设;抓好两个建设,即硬件建设标准化和软件建设系统化;坚持三项原则,即村级办公用房建设要考虑人口集中、交通便利、高标准规划的原则;达到“四统一”要求,即统一办公用房建设要求,全面消除土墙房屋,达到砖木结构,有条件的村尽量建楼房,且不得少于12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达到村党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民事调解室“五室”配套。统一办公设备要求,各村有电话、有“双机”设备、有办公桌椅、有档案柜。统一党员活动室建设要求,室内必须有党旗、入党誓词、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党员设岗定责一览表、“十星级党员”评选结果公示牌等内容,并规范上墙。统一规章制度建设要求。统一印制了村党支部工作职责、村“两委”议事规则、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发展、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务公开等20余项工作制度汇编,明确村级档案建设目录和要求,免费下发到全县各村。

三是明确步骤抓实施。为避免出现急功近利、贪快求洋的不良倾向,我们按照“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分步推进、逐年实施”的工作步骤抓好阵地建设。综合考虑全县各村情况,首先在各乡镇选取一批基础好、实力强的村办样板,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然后结合开展联村共建、“末位村”整建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各方力量,每年转化一批后进村,规范一批中间村,提高一批先进村。目前,全县60%的村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四是加强领导抓督办。县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乡镇和一个村,帮助协调解决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力争把联系村建成示范村。各级党委都把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纳入每年基层组织建设和驻村工作的考评内容。县委组织部加强日常指导和督办检查,年终严格组织考评,有效地推动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工作。

二、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形成阵地建设合力

针对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和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锐减的实际状况,我们按照“协调部门扶持帮建一批、盘活闲置房屋改建一批、筹集资金新建一批”的思路,整合优势资源和各种力量,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抢抓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机遇,联村共建。以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市定后进村和县定末位村为重点,组织省、市驻我县的52个扶贫单位和县直84个部门与其开展结对帮扶,积极争取各级部门扶持建设村级办公用房。2002年以来,各级帮扶单位先后为我县的36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和64个末位村、后进村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共为42个村高标准新建了办公用房,对58个村的原有办公用房进行了维修,极大地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溢水镇涧沟村是省水利厅的扶贫联系点,原仅有一间办公用房。工作队进村后,投入资金17万元,帮助该村兴建了一幢800平方米的多功能三层办公楼,有效解决了村干部办公和党员活动无固定场所的问题。

二是抢抓村组合并和村级学校布局调整机遇,整修改建。近年来,结合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我们不断推进村组合并,调整中小学布局,将全县484个村合并为现在的253个村,撤并村小学和教学点156个。对于撤并村和教学点闲置下来的房产,由政府出面协调,整修或改建为村级办公用房。田家坝镇九华村原是一个后进村,集体经济薄弱,长期无办公用房。2004年9月,该村小学与镇中心小学合并后闲置两层六间教学用房,镇党委、政府及时与教育部门协调,无偿划给该村使用,改建成村级办公用房。全县有36个村利用闲置房产,解决了村级组织无办公用房问题,实现了资源合理利用。

三是抢抓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机遇,筹资新建。全县有一批经济基础好而办公场所不符合要求的村,积极鼓励他们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新建办公用房,改善办公条件。同时,协调城建部门免费提供房屋设计图纸,组织国土、林业等部门上门提供选址和办证服务。目前,全县共有2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村新建起办公用房,而且全部是楼房。擂鼓镇金岭村原有集体经济积累15万元,但挤在原粮站仓库里办公,房屋破旧不堪,而且是危房。去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一幢400平米的二层办公楼,同时加强室内规范化建设,成为各村学习的样板。

四是抢抓市县阵地建设奖励扶持机遇,激励援建。近年来,我们在用好上级拨付经费的基础上,每年拿出至少5万元的资金,奖励15至20个当年规范化建设较好的村,重点帮助配备电教设备和美化党员活动室。同时,要求各乡镇根据当地财力和村数,每年拿出一定的配套资金,对重点村实行重点扶持。得胜镇党委高度重视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近两年共投入15万元,扶持全镇14个村搞规范化建设,使村级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村级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成为全县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乡镇。

三、整体推进,规范管理,充分发挥阵地建设效能

我们把“有处议事”和“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阵地建设的效能,全面提升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一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保证“有人管事”。在全县各行政村办公条件大力改善的同时,比照机关单位的工作模式,积极推行村干部“轮值坐班”制度,保证上传下达畅通,方便群众上门办事。建立和完善村干部“一证四卡”管理制度,加强村干部的绩效考核,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解决村干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增强了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村民参加竞选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是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促进“有钱办事”。在建设村级办公用房时,同步考虑集体经济增收问题,通过出售多余房产、出租门面房等途径,为村集体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解决村级办公经费或村干部福利待遇问题,提高村级组织为群众服务的功能。宝丰镇侯家湾村位于集镇中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于今年7月落成了一栋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五层楼房,既拥有了全县首屈一指的办公用房,又通过开办公司、出租门面等为村集体每年增收5万多元。

亚洲经济复苏突破口 篇6

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四个地区的出口额今年一季度较去年同期下滑2%,亚洲贸易能否重现往日辉煌对亚洲经济复苏意义重大。中日韩应加快自贸区谈判,将其成为带领亚洲经济复苏和区域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中心“东移”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加快推进亚洲经贸一体化迫在眉睫。数据显示,过去10年亚洲对欧美出口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但区内贸易比重大幅上升,区内贸易更为紧密,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价值链和新的“雁阵模式”。2000年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贸易额从1000多亿美元增至1.3万亿美元,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重要投资来源地。

十八大之后,中国自贸区战略大提速,中国内地已与东盟、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瑞士、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2个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总额超过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4。但相比之下,于2002年就已启动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却明显滞后于亚洲自贸区战略进程。

事实上,中日韩自贸区应该是中国亚洲自贸区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优势互补成为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基础。中日韩三国人口占东亚总人口的74%、世界的22%;经济总量占东亚的90%、世界的20%;贸易总量占东亚的70%、世界的20%。三国GDP总额占世界GDP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2年的18.02%上升至2012年的21.59%。如果建成,在全球范围内,中日韩自贸区的贸易规模仅次于欧盟和美国。

当前看,三国内部贸易仅占总贸易量的21%,投资仅占6%,这与三国的经济总量规模不相符(占世界20%,占亚洲70%多),也远低于欧盟(内部贸易为65%)和北美(内部贸易为40%多),因此建立中日韩自贸区所带来的经济和贸易溢出将十分巨大。根据模型预测,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在内的中日韩自贸区如若建成,中国的GDP增长将获益1.1%-2.9%,日本会获益0.1%-0.5%,韩国则将获益2.5%-3.1%。

中日韩自贸区建成也将带来巨大的产业效益,有利于实现三国产业结构优化。在以产业转移与承接为内容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日本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高新技术的主要来源。韩国既是日本资本和高新技术的“吸收器”,又充当了向中国提供部分资金、中等技术和部分中间品供应者的角色。中国则在吸收日韩资金和技术的同时,向它们提供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中、日、韩资源的有效结合,会有力促进东北亚地区分工模式的形成,也会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形成重要补充,并进一步助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磨课”的四个突破口 篇7

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中, “磨课”也磨出了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技术第一, 形式至上”。一线教师如何有效地“磨课”?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以下四个突破口:

一、磨范式: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有云:“七十从心所欲, 不逾矩。”“矩”者规矩也, 法度也。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心所欲”自然是一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界, 但仍然要警惕“不逾矩”, 可见这“矩”对每个人、每件事有何等重要的意义。那么语文教学的“矩”是什么呢?自然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或称之为课程范式。它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属性、最重要的规范、最稳定的要素、最本质的规律和最应遵守的法则。作为语文课程最基层的实践者, 我们只有做到“心中有范”, 才不会为课时目标的模糊和随意而迷惘;为个性张扬的泛化导致“教师强势, 学生弱势”而尴尬;为教学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文本扭曲或淡出而厌烦;为因刻意强化“人文”, 矫枉过正排挤了学科本色而困惑……

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 如何让学生正确了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是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不振”的真实含义、感受周恩来博大胸怀的关键。课堂上普遍的做法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 辅以教师一大段一大段的深情讲述。可是这样做, 往往容易造成思想性过强、非文本内容大量充斥、语文本体淡化等现象。能否让学生借助文本本身对故事背景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呢?哪怕这种认识是模糊和肤浅的, 也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培养。我们尝试抓住“租借地”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先提问:“知道‘租借地’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学生交流后初步了解“租借地”一般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强制的或者不公平的手段取得别国的一个地方。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谈谈文中的“租借地”是一处怎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关注“繁华”“无处说理”“闯”“妇女的遭遇”等内容, 加深理解。最后教师补充道:“如果我告诉你, 100年前的中国, 像这样的租界地有许多许多, 你想说什么?”这样, 学生通过更语文的方式了解了文本背景, 课堂就不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了。

二、磨学生:唤醒学生的能量

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 孩子总是需要我们教的, 而不是可以自己学, 自主学的。相对应的, 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告诉”, 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是被教师主观肢解后精心安排的一次次“解答”和“发现”, 我们的教师, 更多的是一厢情愿地憧憬在白纸上画出精美的图案。这样的想法和做法, 说到底是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潜能的忽视, 甚至藐视。

学习对于我们而言无处不在, 儿童也不例外。像教学《丑小鸭》一课, 我们必须正视:作为一篇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 它早已出现或渗透在各种文本及其他信息中, 在尚未正式学习这篇课文之前, 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或多或少, 或深或浅都有了“丑小鸭”印象。甚至很多孩子心里都在想: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小天鹅, 它就是不离开家, 虽然会受到别人的欺侮和嘲笑, 但是等它长大了, 还不是会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吗?

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 我们的教学就不会再纠缠故事情节, 而是集中精力引导学生关注丑小鸭与其他天鹅的不同。“为什么丑小鸭被作者 (游人) 认为是‘最美的一只白天鹅’?”正是它与其他白天鹅相比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 才形成了丑小鸭独特的性格品质与气质, 这种对自身尊严、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以及那一颗“天鹅的心”使它成为人们心中最美的天鹅。在此基础上, 再适时引导学生关注丑小鸭与安徒生自身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注丑小鸭和安徒生的经历给人的启迪。这样两次比较, 一次比较出不同, 一次比较出相似, 学生自然能更好地领会课文内涵。

磨学生, 另一个重点是磨差异。差异是生命固有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因此如何基于差异进行教学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反映在我们的课堂上, 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根据差异实现教学手段、策略的不唯一性。比方说根据学生的差异布置各有侧重的预习、练习、复习作业;比方说在进行预习检查的时候, 少进行一些无视差异存在的统一式的反馈, 而是多问一问:预习后, 有没有那么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细节, 已经深深地记住了?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那么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问题还盘旋在你的脑海里?你准备怎么解决?还比方说在练习的时候可以根据差异设置有不同达成度的内容让学生去实现等等。

更重要的是, 如何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看成课程的资源, 尊重并最终依靠这种差异,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比如《穷人》一课的初读教学, 我们可以安排小组合作轮读课文, 并做出这样的要求:读的同学, 拿好书, 放开声, 读清楚;听的同学, 像老师一样, 读得好的地方表扬, 读不好的地方帮助。这样, 孩子们合作轮读课文, 每个读的同学都放声地认真读, 听的同学认真听, 并且或欣赏或给予帮助。以这种方式组织合作学习, 让更多的同学当上了小老师, 差异成了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把孩子们调动起来了,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 从另一个角度讲, “磨学生”的本质要义, 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了解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 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 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的先天自然、学习热情、学习经验和既有知识都是教学资源;有效地依靠这些资源, 我们的课堂将焕发出巨大的能量。

三、磨教师:俏也不争春

课堂从“师本”走向“生本”, 不仅是教育价值回归的必然, 也是基于对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原点思考的结果。新课程改革以来, 随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等理念的逐渐被认同和接受, 我们的课堂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 磨一磨自己, 如何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如何更多地发挥自身优势, 也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一个重头戏。我们以为, 用毛主席《卜算子·咏梅》中的几句诗来定位时下教师是颇为恰当的———“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教师不与学生“争春”, 说白了就是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 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做;就是把课堂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大量读写、感悟, 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的本真和核心;就是教师摒弃“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年龄见长”等优越感, 不再把课堂看作是展示自身娴熟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

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 我们正是在这种想法的支持下进行了三次“用笔学习”的尝试:

1. 导入新课后, 要求学生边

读边把这一课中对你来讲有困难的词语画下来, 并认真抄写在本子上。然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看一看每人都做了几回小老师。最后把最困难的一两个词语交给全班同学讨论。

2. 细读课文时, 引导学生默读

课文, 模仿课后练习题 (嘎羧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 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于是, 嘎羧要离开寨子时, 为什么要披挂象鞍?为什么临死前嘎羧要来打洛江畔?嘎羧为什么要自掘坟墓等一系列问题被请上了黑板。然后引导学生读读相关句子, 体会嘎羧的内心, 分别做好以下批注:如果你是嘎羧, 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呢?

3. 结课环节, 我们引导学生

又一次用笔交流:同学们, 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 也就是本文作者在他的创作体会里写道: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 折射的却是人类丰富的情感, 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那么这篇课文到底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这样, 我们把大量成块的时间让给学生, 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感悟、大量读写, 教师则有效地退居身后, 践行着“懒”亦有道的教育智慧。

四、磨整合:“1加1大于2”的策略

整合是对各种相关要素的综合, 以求互补同构, 成就1+1大于2的结果。对课程边界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 用课程意识“磨课”, 方能使“磨课”“磨”在点子上, “磨”在要害处。这里, 首先是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上的整合。包括课程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横向的三维目标的整合。其次是根据一定的目标、主题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有效整合。包括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当代社会生活的整合, 文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生活资源的整合, 学科的传统内容与学科的新发现、新观点、新问题的整合, 还包括学科间的整合, 单元内容的整合等等。再就是方法技术上的整合。包括尝试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传授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运用, 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运用等。

这里特别要强调两个内容。一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效整合。语文教学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些特点。显然, 语文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内, 是难以奏效的。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的经验, 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吕叔湘先生他自己也说, 他的语文水平30%得益于课内, 70%得益于课外。青年作家韩寒更是把课外学语文的作用强调到了极致。有人说,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是鸟之两翼, 无主次之分, 因人而异, 各有侧重, 如果把语文学习划分为课堂语文和生活语文的话, 生活语文中的字书阅读、影视收看、口语交际都带有极强的动机和兴趣, 一般说都是有效学习, 而课堂语文一般是按部就班精读教材, 从而完成系统的语文训练, 两者的优势都很明显, 缺一不可。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 从课堂扩大到社会, 有效整合课内外资源, 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美意的下一个突破口 篇8

6月中旬, 美意在上海举行了一场针对变频三位一体机新产品的推广会。7月初, 美意以同样的方式将会议安排在了杭州。当时, 会议分别邀请了当地数百名美意合作经销商和当地权威设计院专家前来参加。自然, 美意的高层领导也悉数出席。在每场会议上, 美意高层都很早来到会场, 会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意中国CEO姚峻在两场会议中分别讲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让美意的经销商能够更加十分清楚地了解美意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思路。这是经销商与美意保持合作的前提。

从2012年年中起, 经历了一年半的改革后, 美意无论是在产品的种类、质量上, 还是在品牌形象、口碑上, 都得到了质的飞跃。一直以来, “水地源热泵领域的领导者”是美意努力维护的行业公众形象。之前, 美意从做水地源热泵起家, 现在它不会把眼光仅盯着这一点, 它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从前几年开始, 美意在几个方面做出了改变。首先, 美意不断加大对研发团队和技术的投入力度, 开发了水地源热泵、螺杆机、离心机等产品, 产品性能均位列行业前端, 其中, 美意的螺杆机产品的COP几乎可与离心机相媲美。另外, 美意从直销向经销的转变也甚是引人关注, 在全国培养了一大批的核心经销商。这两个方面的转变, 让美意在市场上有了快速的发展。美意中国CEO姚峻在杭州会上对此也表现出了很大的认同。

据美意方面称, 2014年度美意取得了销售增长30%的优秀业绩。2015上半年在市场环境并不明朗的形势下, 美意空调的订单量也同比增长了近60%。渠道上, 如今, 美意更加注重经销商团队的培养, 建立了“核心经销商”与“金牌经销商”两支队伍, 并在华北、华东、华中地区, 广泛和经销商开展合作。目前, 美意每年新增的“核心经销商”与“金牌经销商”有50~80家, 尤其是在华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迅猛。就浙江地区而言, 美意中国总裁助理兼华东区销售总监卢广军介绍, 美意浙江市场也树立了一批知名的渠道商。

“如今, 中央空调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尤其是产品的价格趋于透明, 整体水机市场仅有200多亿的销售规模, 这对水机厂家来说的确需要转变新的发展方向。”姚峻在会上对美意做出战略性调整时分析道。因此, 美意未来将继续在节能绿色空调上推出更多具有新技术、高能效的产品。

把握对应关系寻找解题突破口 篇9

一、借助画图找对应

直观图、线段图可以使隐含的数量关系显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 很多教师在解答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会引导学生根据题意, 绘制出相应的直观图、线段图,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从中找到题目的对应关系, 从而搜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在学习《比的应用》第二课时 (六年级上册) 中, 学生借助画直观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 寻找解题思路。

观察直观图, 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调制巧克力奶, 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2∶9”及“淘气有巧克力440克”与“笑笑有巧克力280克”, 学生是很容易分析出问题“要准备多少克奶”及“能调制出多少克巧克力奶”的关键都是要先求出“一份巧克力的质量是多少”。同时, 学生能清楚地发现两题求的东西不同, 一个是求“奶”, 而另一个是求“巧克力奶”。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借助这一直观图, 编上“巧克力是巧克力, 奶是奶, 巧克力奶是巧克力奶”这样的语句再次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以避免出现受负迁移的影响, 由“情境一”的“440÷2=220 (克) , 220×9=1980 (克) ”, 直接依葫芦画瓢, 写出“情境二”的解题思路“280÷2=140 (克) , 140×9=1260 (克) ”, 明白“1260 克”仅指“奶”, 而不是“巧克力奶”。这样就把题中的数量通过直观图一一对应起来, 为学生理解抽象的语句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表象, 提高了学生准确把握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通过转化找对应

在解决一些“图形与几何”的问题时, 通过转化的方法可以把未知图形转化成已知图形, 从而发现对应关系, 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 (五年级上册) 公式推导过程中,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 转化前后的两种图形就存在三个对应关系: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长方形中的长与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此,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就呼之欲出, 水到渠成。在接下来的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教学中, 无一例外地都运用到了转化的方法。即使到了六年级学习圆的面积时, 学生依旧可以利用转化的方式, 建立不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而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思路。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 不只是面积, 在体积的教学中也都是通过转化, 将未知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来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根据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已知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未知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 从而获得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知识。

三、把握关键找对应

有些时候,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 从找对应关系入手, 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突破口。

如, 在学习《分数混合运算 (二) 》“第十届动物车展, 第一天成交50 辆, 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辆?”时, 教师抓住关键句“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让学生展开讨论, 想一想“淘气和笑笑的想法谁正确”。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分析, 通过讨论、质疑, 发现:淘气的想法是错误的, 其中分数1/5是相对于第一天的成交量而言的, 1/5是对应着第一天的成交量, 不是1/5辆汽车;笑笑的想法才是正确的, “增加了1/5, 是指第二天增加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1/5”。一旦理解了题意, 离解决问题就不远了。

又如, 在解决“一段公路, 第一天修了全程的1/3, 第二天修了全程的3/10多3米, 第三天修完剩下的63米。这段公路共有多少米?”这个问题时, 关键是找到具体量对应的分率。但发现题目中具体的量“3米”“63米”的对应分率不好单独找, 借助画线段图可以从中看到米数 (3+63) 与分率 (1-1/3-3/10) 相对应。利用分数除法的意义就可以知道这段公路共有多少米, 列式为: (3+63) ÷ (1-1/3-3/10) =180 (米) 。

当有些问题其数量关系相对较复杂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语句进行深入的分析, 找出数量的对应关系, 复杂的数量关系就能清晰起来, 进而解决问题。

四、抓准定量找对应

有时题目中的数量有的是变化的, 有的是始终不变的。在解决过程中, 抓住始终不变的数量, 分析不变的数量与其他数量的关系, 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这种解题方法, 我们把它叫做抓不变量法吧。

在学习了《比的应用》之后, 教师出示了题目:一段路, 已修的与未修的比是1∶3, 再修300米后, 已修的与未修的比是1∶2。这段路全长多少米?思考过后, 一学生问:老师, 这道题是不是缺了什么条件?第一次已修的与未修的是未知的, 第二次已修的与未修的也是未知的啊?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一下子议论开了。这时, 教师说:“这道题中的不变量可是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哦!”听了教师的话, 学生们安静下来开始思考。不一会儿, 有一位学生举起作业本, 恍然大悟地说:我知道怎么做了。他借助线段图, 和大家分析:题中这段路的全长不变, 全长的1/4再加上300 米就等于全长的1/3, 设全长为x, 就可以求出全长是多少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正是抓住了题目中的不变量, 才使问题得以解决。解决此类问题, 不仅要找到题目中明显的量与率的对应关系, 更要借助题目中隐含的不变量, 挖掘出隐含的对应关系。

找准口语交际的突破口 篇10

一、漫说

漫说就是随意说, 不规定内容与时间, 学生只要能大胆说出来就可以。这种训练方式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向“敢说”的目标靠近。学生全员参与, 可以说新闻, 说笑话, 说故事;可以说身边小事、国家大事;也可以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每次漫说活动, 教室里好像锅里煮沸的开水, 冒出了充满各种声音的气泡, 真是天南地北, 无奇不有。看似简单的说话, 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学生的说话能力就能慢慢提高。这种训练方法对那些平时不敢说, 不爱交流的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他们在漫说中找回了自信, 体会了快乐。班里一位有点口吃的男孩子, 平时不敢讲话, 怕同学笑话。在漫说训练中, 他尝试着给同学讲一些简短的笑话故事, 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 自己的口吃竟奇迹般地好了, 说话越来越流利了。

二、对说

你说我听, 我说他评, 相互说, 相互议能让信息得到交流, 口才得到锻炼。学生可以两人一组, 三人一组, 也可以多人一组展开对话, 要求实话实说, 说评结合。学生既能锻炼口才, 又能相互学习各自说话的优点, 了解自己说话的欠缺, 做到取长补短。对说的内容可以由学生商定, 也可以由教师确定, 注意每次对说的主题应该有所不同。记得有一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发现同学的优点”, 我采用对说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的学生将眼睛看到的, 耳朵听到的, 心灵感受到的对方的优点淋漓尽致地说出来, 听的学生受到很大鼓舞。一个学生感慨:“没想到在同学心中我竟然有这么多的优点。我一定发扬自己的优点, 学习别人的长处, 让自己的优点越来越多。”特别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两位曾经是“死对头”的学生恰好是一组, 他们平时相互诋毁对方, 看对方不顺眼。我亲自参与了他们的对说过程, 学生甲首先打破沉默:“其实你心地善良, 上次看见你将一只掉下窝的小鸟小心放回窝里, 要知道那是我摇下来的。”学生乙接着说“:你力气真大, 拔河赛能取得第一名, 你功不可没。”没想到对说竟促成了一对“冤家”的和解。

三、仿说

凯洛夫说:“模仿是知觉在行动上的直接反应。”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他们喜欢对自己所读的语言材料进行仿说, 对优秀的儿歌童谣进行仿唱, 对他人的神态、动作进行仿做。教师经常让学生进行仿说, 能让他们记住原语言的特色, 实现语言的迁移, 将原语言转化为自语言, 从而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力。仿说训练应注意阶梯层次, 首先让学生仿说句子, 接着让他们仿说一段话, 然后让其进行篇的仿说。这样分级递升, 逐步提高的过程易于被学生接受。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特色的句子进行仿说, 不仅能丰富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课文。如教学《荷花》时, 我抓住“蜻蜓飞过来,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游过来,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一句式让学生仿说。一句句富有想象力的句子在班里涌现出来:“小鸟落下来, 告诉我大自然的神奇;青蛙跳上来, 告诉我水底的奥秘;孩子们唱着歌儿, 告诉我生活的甜蜜;小树叶围过来, 告诉我旅行的趣事……”孩子们成了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小诗人, 将拟人句运用得如此惟妙惟肖。再如教学《翠鸟》时, 我抓住具有明显“总分”结构的一段话进行仿说,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原文是“翠鸟的羽毛十分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 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学生仿说:“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有的在做游戏, 不时传来嬉笑声;有的在打乒乓球, 时而传来一阵喝彩声;有的围在树旁听故事……”不用教师作过多的讲解, 总分结构的“影子”已悄然潜入学生心中。

四、创说

创说能开拓学生思维, 启发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创说融入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意识, 扩大了学生说话的空间, 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度。教师要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创说的天地, 让他们在自己的创说王国展翅翱翔。在创说训练中, 我采用“以奇引说”“以新带说”“以疑促说”的方法, 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跨入创说天地。如教学《丑小鸭》时, 我设计了一个疑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又会发生哪些故事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创说活动。一时间各种版本的“丑小鸭续集”诞生了。“丑小鸭给生病的猎人衔来仙草, 挽救猎人的生命……”“丑小鸭从遥远的高山上找来能变出万物的宝盒, 让贫穷的农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丑小鸭拔下自己的羽毛插在鸡妈妈的身上, 鸡妈妈也能飞上高空……”我情不自禁地惊叹:孩子们都是“小小安徒生”!

五、演辩

课文教学的“突破口” 篇11

一、提疑问,设悬念,启迪思索。

有时候,一堂课,就如同一座知识迷宫,要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主动地揭示谜底,就得在一开始制造出悬念来“吊”他们的胃口。如《迢迢牵牛星》的导语:“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可望不可及的时候,你能想像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又如,《归园田居》的导语:“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呢”?[3]这个导语,将疑问的“彩球”抛给学生,紧紧扣住学生的探究之心,使他们产生不学不快之感。采用这种导入方式,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状态。当然,老师在设计疑问时,应注意把握分寸,疑问不可过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疑问不可过浅,浅则流于平庸,令人索然寡味;疑问不可与课文无关,否则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到课文上。

二、讲故事,说笑话,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重要的心理成分,是求知的动力,是思维活动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心理,就成了导入新课的首要的目的和任务。如在学习《拿来主义》一文前,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在一次会上,法国、俄国、美国、中国四位商人在一起聚会。这时,法国人拿出了白兰地酒,俄国人拿出伏特加酒,中国人当然拿出了茅台酒,美国人呢?他拿起酒杯不慌不忙地倒了点伏特加酒,又倒了点白兰地,最后倒了点茅台酒,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鸡尾酒!同学们,你们是否欣赏这位美国人的做法?他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呢?”[4]这个导语选用了取他人之长融合成自身特色的美国文化,暗扣“拿来主义”的主旨,同时,故事本身有一定的趣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先向学生介绍“木石前盟”的故事,让学生急于知道宝黛初会的情景,在翻开书本之前,就对课文内容饶有兴味。

三、述评价,引赞语,唤起重视。

选入教科书的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精品,字字珠玑,篇篇佳妙,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丰碑。有些范文的作者是文坛精英,名垂青史。讲授此类课文,可从作品、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一开始便激发学生的崇敬感。如学习李白、杜甫的诗作,可引用韩愈的赞语:“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学习《孟子》篇章,我们可以说“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象、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雄辩的口才,雄踞‘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导语强调了作者、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在了解文学常识的同时,从思想上对课文有足够的重视。

四、解题目,讲背景,揭示文旨。

题目是文章的旗帜和眼睛。一个好的文题对作品有着统帅灵魂之巧,画龙点睛之妙。直接从课题导入,可揭示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介绍背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政治形势、社会面貌、历史事件等材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些年代久远的政治论文和杂文,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的文言文,时代感特别强的文学作品或传记作品等,就需要教师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过秦论》一文,一上课教师可直接板书课题,对课题“过秦论”作出解释,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及文章内容,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接着从“战国末期与秦王朝的历史概况”和“贾谊所生活的西汉初期的社会的历史概况”两方面介绍历史背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做好铺垫。当然,介绍时代背景应注意选择与课文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精心组织,力求简明扼要。

五、引诗句,用名言,调动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了使学生的感情和作品的节拍起伏激荡,教师在上课之始应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环境”。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先出示鲁迅先生的有关诗歌,如《无题》、《自嘲》等,让学生强烈感受鲁迅先生的一腔赤诚的爱国之心,认识鲁迅先生的一生使用匕首投枪之笔,成就他“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的崇高评价。这些有益于学生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乃至鲁迅先生本人。再如学习宋词,可用名句导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宋代词这种文学形势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空前繁荣,宋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导语由名句切入,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使学生在情绪亢奋中自觉接受教学内容的吸引,从而对课文有深刻的体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课堂教学,导入新课已不一定要用“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音乐、录像等来引入课文。如《鸿门宴》,可先放映《霸王别姬》影片片段,引导学生从项羽的最终失败去探究项羽在鸿门宴上的成败得失。再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文章难度较大,可先播放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音乐中的虚实相生导入课文,给学生一个具体形象的认识。总之,导入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灵活应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把纷乱的杂念放下。”[6]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7]在教学中,一个精巧的导入,往往会造成学生渴求知识,期待学习的心理效果。反之,导入不利,就会破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乏味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找准“突破口”,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精心设计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导语,为学生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好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

2 罗大同主编.《实用语文教学词典》,1989.6

3 《高中优秀教案》.志鸿优化系列丛书,2007.9

4 闫银夫、桑建中主编、邓彤设计.《教学方案设计》,2001.1

5 《优秀教案》.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三语文,2005.5

6 叶圣陶.《文章讲话》

如何寻找新闻价值的突破口 篇12

而发现新闻价值的过程, 就是寻找新闻价值突破口的过程。在采访中, 记者既要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 同时也要具备善于发现、挖掘新闻线索的能力。这样, 有足够的信息支撑, 有丰富的资料为盾, 有鲜活的事实为基, 就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本文谈一谈记者如何寻找新闻价值突破口的几种工作方法。

走进现场“跑”出真实感受

中国著名记者王克勤曾经说过:“扎扎实实的调查采访永远是记者之第一要务, 好作品是跑出来的, 而非写出来的。”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 “跑”新闻对于记者进行写作的重要性。之所以“跑新闻”被业内人士所认可, 是因为新闻必须尊重其生命线——真实。做新闻就要做到耳到、嘴到、腿到、眼到、手到, 而“腿到”指的就是要勤快, 多多深入现场, 把最真实的新闻报道出来。试想, 如果记者都坐在办公室“憋作品”, 那就不会产生所发生事件的真实感受, 更谈不上能把新闻写得真实。如果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能够身临其境, 对具体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摸清楚跑明白, 体现新闻的鲜活与真实, 那么读者在看作品的时候就更进一步了解当时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及状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走入现场是最好的新闻调查, 记者只要发挥采访、观察的作用了解事件的真相, 掌握细节, 就能得出客观的、负责的、权威的结论。

抓住线索掌控新闻脉络

记者采访的另一个突破口就是线索。当然采访不是盲目的无计划的行为, 记者在采访之前是要在线索的引导下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在日常采访工作中, 广大群众议论和关注的问题, 往往是记者可以抓住的新闻线索和媒体要及时反映的热点问题。抓住在广大读者和群众中获得新闻线索这根“线”非常容易写出关注度高, 社会反响强烈的文章。因为新闻来源于生活, 群众关注的事情一定是涉及到他们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及对社会上一些不和谐声音的反应, 这种最直接的感受, 最真实的声音能够为记者进一步采访提供动力支撑。

新闻无处不在的, 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记者就会有不竭的新闻源泉。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中的人是最容易提供新闻新闻线索的。往往记者在采访时, 会在与采访对象接触的过程中获得“意外收获”, 从而获得采访计划意外的新的新闻线索, 这就要求多留心, 从言谈中捕捉是否有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另外, 记者要丰富自身的业务素质, 多拿出时间通过各种媒介吸收大量的新闻资料和信息。以备在采访时, 有新闻线索出现时, 能够及时反应并运用所掌握资料作出判断。如果记者不注意多学习, 掌握的知识不足够多, 就容易错失很多新闻线索, 很多好的新闻可能就被埋没了。

巧妙提问追求信息最大化

提问无疑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获得新闻价值的途径。那么记者如何“问”的精彩、“问”的达到目的, 这就要求记者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问”前要心中有准备, 脑中有提纲。采访前做好准备, 是记者让被采访者开口的必要条件。比如, 在对知名企业家的采访时, 起码就要掌握其创业史, 企业发展的背景及目前企业的情况等等。掌握了这些资料, 记者在对企业家发问的时候, 就可以围绕企业如何做大做强, 企业家如何在关键时期发挥决策作用等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与企业家谈企业的发展及创业史, 是他们乐于谈, 也可以激发他们交谈空间的问题, 这样记者获得信息就容易得多。

其次, 要善于观察采访对象的反应。采访前做足准备还不够, 如果记者拿着采访提纲面对一个不愿意多谈, 或是比较紧张拘束的采访者时, 那所有提纲的问题只能是机械的一问一答, 就可能得到说套话不真实的回答。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 记者就要发挥聪明才智, 在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找寻其兴奋点, 也就是他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及时改变采访提纲的问题, 引导采访对象多说愿意谈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拉近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形成一种和谐融洽自然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进行交流, 就不是印象中的采访, 而更趋向于聊天。但采访对象放松心情并不意味着记者也就此放松, 记者应该抓住时机逐渐将谈话引上正题, 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树立观念发现身边的新闻

记者要做到随时随地发现新闻, 对记者的新闻敏感和新闻素质都是一种考验。记者有没有用心, 关键在于他的心里有没有底。其实采访的机会随时都有。

比如针对目前超市豆油疯抢的情况, 就可以随机采访一下市民对豆油价格上涨的看法及对生活的影响。随后可到有关统计部门了解, 造成豆油价格上涨的原因及豆油未来价格的走向。这样, 既抓住了目前热点的问题, 又为群众对豆油价格未来价格走势的推测给出答案。这样发生在身边的新闻就容易吸引读者, 记者也用权威部门的声音消除了老百姓的疑虑。

新闻靠发现是坐等不来的。像在公交车上, 乘客讲电话声音大对其他乘客造成影响;在公园, 游船没有为乘客准备足够量的救生衣;一些窗口部门在下班前服务态度差等问题都是身边的事情, 但这些事情要是经过记者的调查、采访, 就可以变成反映社会不文明现象, 抨击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不良行为的新闻监督稿件。这些监督类文章, 有利于帮助有关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帮助市民提高文明素质, 容易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上一篇:小学英语创新作业设计下一篇:学生口语水平初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