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之路(精选9篇)
突破之路 篇1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都在打加强“三农”工作的“组合拳”,农村物流存在的“流通不畅、信息不灵”问题被重点关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物流流通体系是由组织形式分散、规模实力薄弱、专业素质不高的个体商户所组成的,“量”和“质”均难以满足农民要求。运力不匹配导致供应链“梗阻”,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物流是农村电商无法解决的“痛”。
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的物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是加快消费流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强化国家层面的顶层物流设计,建立良好发展环境
从国家政策基本面出发,制定能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总体物流体系建设的规划,以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农村物流行业的稳步发展,为提高农村物流供求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主动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等领域进行有效地交流与合作,建立多领域发展的市场运转机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运输资源、网络和服务,打造形成灵活高效的农村物流运作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物流方面切实可行的做法,将农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明确业务部门的责任,将结果纳入各地区扶持“三农”政绩考核体系。同时开展农村物流一体化的研究,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物流运作模式,确保农村物流业健康稳步发展。
二、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建设
应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纳入公共投资的范畴,鼓励有能力、有技术、有责任的企业参与落后地区的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农产品集散体系及乡村公路的建设与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全国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市到县公路一级化,县到县公路二级化,县到乡、乡到村公路等级化,形成以农村公路为依托,实现农村交通运输的网络化和便捷化。
三、培育流通主体,提高农村现代物流体系的运作能力和服务能力
第一,鼓励城市中实力较强、管理先进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参与到农产品流通链条中,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第二,积极引导运输、仓储、货代、联运等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多赢和物流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第三,加快农村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配套物流园区建设的步伐,按照“优化布局、适度超前、整体推进”的原则,顺应市场需求,规划建设集散中心、物流中心,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第四,积极培育和发展专门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企业和相关协会组织,大力支持和发展多种所有制成分在内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多元化拓宽流通渠道,发挥邮递物流网络的优势,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拓宽为农服务领域。特别要加强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龙头企业与商业、运输业、仓储业企业间的联合,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的农业物流企业。
四、广开渠道进行多方融资,为农村物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改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资金是关键,应坚持前期“政府补贴一些,村民投工投劳干一些,吸引社会资金多一些”,后期以“产业化引导,行业常态化良性发展”的原则进行组合融资,政府要逐年增加和扶持农村物流业发展的投资项目,建立有利于农村物流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第一,财政支持。各级财政要对农村物流龙头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农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都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扶持农村物流企业;在对交通运输等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中,增设农村物流建设的相关支出,如建立农村物流基金。在大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给予相关的税收等优惠政策。第二,招商引资。有关部门要积极推介农业项目,大力开展各类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进入本土农业流通领域,鼓励有实力的本地企业家跨地域、跨县域投资农业物流项目。第三,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利用资产重组、租赁等多种方式进入农业领域,做大、做强农村物流龙头企业。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应该交给市场去运作;如果市场暂时不能发挥作用,可暂时由政府承担起责任,推动早期的培育和成长。
五、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现代商品流通方式,实现多头并进
整合流通配送渠道,将传统的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实体市场、以散客运输为主体的零散配送链条和电子商务相结合,丰富农村产品交易模式。第一,要以村级综合服务社、村级小超市、邮政和客运网点为基础和根据地,以有带动力的大型公司、市场、商场为依托,实施“小超市,大连锁”的农超对接战略,要加强农村日用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通过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改造、提升、整合、优化现有经营网络。完善农村大件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与维修服务体系,使物流流通费用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农村的流通网络才能真正货畅其流、物尽其用。第二,要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全面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构建属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平台。第三,发展农村快递物流要“接地气”,系统打造农村快递物流的生产组织及流通组织,结合行业物流发展现状,政府要积极引导目前做的比较成熟的快递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对快递企业网络下沉工作要给予一定政策上的支持。第四,要注重当地农村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客运网络资源,依托乡镇客运站建立货源集散中心,发展连锁经营、快速配送和专用运输,建立农村快递物流配送网。通过客运车辆结构调整,向分舱式客车方向发展,对小件货物采取“以客带货”的特殊方式。偏僻乡村可以发挥村委会的组织作用,自发组成自助物流系统,集中全村机动车辆,在旺季形成较强的运输能力,快速将物品送达目的地,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民利益;利用现有传统托运、仓储、货运代理、货运配载等体系,健全农村快递物流渠道,完善农村快递物流布局。
六、积极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
从宏观方面来看,实现生产与流通的无缝联接,需要有现代管理理念与先进的技术支撑,并具备创新的思想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第一,信息化是打开农村物流的“金钥匙”,因此必须完善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及对物流多元化的认识与感知;加强农村信息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成立和完善农产品信息中心,建立反应灵敏的农产品信息网络,为农村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从而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信息。第二,要重点建设适合农村物流业发展的电子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统筹建设电子结算等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使信息化很好地融入到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去,为涉农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第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系统对运输货物进行实时追踪,确保物流货物在途的安全。
七、加快农村物流组织建设和创新,吸引专业人才进入农村物流行业
政府在引导和健全涉农物流过程中应积极通过创新、改造、培育与壮大从事农村物流的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企业,让企业在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中发挥主导作用,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精细化和综合化方向迈进,特别要加快原有农产品流通企业的改造、改革与重组,推进资源整合,加强物流运作模式的创新与研究。为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物流产业相关主体要统筹好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推进物流产业发展和创新的突出位置,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以人才的集聚引领和推动产业的提升,以产业的发展吸引人才,促进人才的发展,使相关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改变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企业规模小、形式散、服务单一和封闭运行的现状。同时,加快农村物流组织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组织在涉农物流体系中的职能和定位,建设、发展和壮大我国农村物流组织,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以及代理商、中间商等中介组织。另外,规范农村物流服务环节和保证农村物流健康发展,需要对农村物流服务各个运作环节进行规范,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包括建立经营公约、统一服务承诺、规范业务流程,甚至统一标识和车型等,从而对农村物流市场形成制度约束。
总之,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在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相关部门和机构在实践操作中应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发挥城市与城乡的资源与优势,进行综合布局,统筹中长期发展与目前的需求,发扬实事求是的做事精神,有针对性地开拓农村物流市场。做好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间的衔接,发挥政府在信息网络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及时反映市场行情,做到互通有无。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近期的实施计划,从培训学习、区域定位、市场细分、产品开发、商品定价、渠道建设以及市场区隔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地按规划和计划实施,并注重规划制定的前瞻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切实把握市场规律,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突破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走出一条切实符合我国实情的农村物流之路!
突破之路 篇2
小说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选入课本的小说《祝福》《边城》《药》《项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传统小说篇目,虽然在人物、环境、情节描写以及主题等很多方面都很经典,但是学生似乎对这些小说热情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作品离学生太远,时代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培养他们小说学习的综合能力,成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结合课改精神,学生的实际以及时代的发展,在小说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利用多媒体,以学生熟悉的影视大片的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影视鉴赏,从而培养他们的小说学习能力。
影视剧几乎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影视剧就是一部可视可听的小说。影视剧既来于小说,又高于小说,是小说的二次生命,比小说更生动形象,更容易让人接受。引导学生进行影视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选取了《英雄》这部红遍全面的大片作为第一个突破口。果然,学生热情高涨,被影片里的情节、场面、人物等所吸引。
以影视欣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只是小说教学的序幕,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影视鉴赏。看完《英雄》这部影片后,在全班进行了自由发言,让大家谈谈这部影片好在什么地方。学生畅所欲言,热情空前高涨。之后学生都高兴得完成了一篇观后感。至此,已經引导学生打开了影视鉴赏的大门,我的`小说教学也就正式开始了。
学生虽然在欣赏影片后纷纷叫好,但究竟怎么好,他们却不知从何说起;学生的读后感虽然很精彩,但毕竟还有些稚嫩。为此,我努力寻找影视剧和小说的切合点,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细节、主题等方面进行鉴赏,并指导他们写了一些小说模式的影视评论。这次的影视评论较以前写的观后感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同学都写得像模像样。实际上他们已经趟进了小说鉴赏的大河了,我的小说教学也就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影视剧虽说是一部可视可听的小说,但它毕竟不同于小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综合能力,光看几部影片,光写几篇影视评论还是不行的。借着学生对影视片的热情,这时,趁热打铁,指出影视剧与小说的关系--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影视剧的“母亲”。让学生照猫画虎,按照欣赏影视片那样从人物、情节、环境、细节、主题等方面进行鉴赏,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课本里的无声无影的小说在头脑里进行可视可听再现,课后还要求他们把课文里的小说编写成剧本,从而达到了小说学习与影视鉴赏相辅相成的效果,我的小说教学由此进入了高潮。
之后,我又利用课余时间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美丽的大脚》《无极》《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通过这种影视鉴赏式的小说学习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由影视鉴赏为开端,跳出影视鉴赏,达到提高小说鉴赏的能力的目的,这是我在小说教学中探索出的一条道路。通过这条学习道路,既拓展了语文教学的领域,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突破之路 篇3
在这些勘探者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学数学专业出身,却从事着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地球物理方法、信息与计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他把精准的数理计算方法带到石油勘探领域,提出了基于“皮尔森体系”独立分量分析实现信号去噪的方法以及基于HHT的点谱白化的高分辨率处理方法,在数学力学与石油勘探之间游刃有余地行走。他甘于清苦与寂寞,却为中国的石油勘探行业赢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他淡然表示:“我所做的,不过是在数学跟石油勘探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他,就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曹思远。
从数学到石油勘探
1978年,16岁的曹思远考入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力学系。大学毕业后,曹思远留母校任教,成了一名年轻的大学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申请的一个针对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获得批准。曹思远从此与石油物探结下了不解之缘,踏上了一条解密苍茫大地、探求自然奥秘之路。
随着工作的展开,深感自己知识不够的曹思远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牟永光。在牟永光的悉心指导下,曹思远第一次将属于三个不同学科的内容,即调和分析中的小波理论,非线性学科中的分形理论和地球物理学科中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完成了题为《小波变换在地震资料处理和分形研究中的应用》的博士论文,得到了业内行家的高度评价。
1996年曹思远在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后又回到了自己的第二个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讲台上。此时的他,不仅仅是一名大学老师,更是一名科研工作者。
激情是创新的源泉
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活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人类对石油勘探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的地震资料的去噪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精度数据处理的需要,新理论方法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
曹思远在博士毕业之初,没有实践经验,没有人脉资源,有的只是深厚的数学功底和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知欲望。拿到任何一个地震数据资料,他都如获至宝,在数据中寻找真理,在图像中探求规律。付出过太多的激情,也面对过太多的劳而无功;编过太多的程序,也有太多的程序因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而中断搁浅。
即便是这样,但曹思远激情未减,脚步未缓。天道酬勤,曹思远通过多年实践研究,提出了“基于‘皮尔森体系’独立分量分析地震去噪”的方法,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该专利成为教育部所属高校数十万个国家发明专利中仅有两个获奖专利之一,获得了当年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曹思远向记者介绍说,接收到的地震记录中,很多有效的信号成分,由于能量弱,被淹没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噪声中。对于能看到一些信号影子的记录,人们已经发展出了不少好的去噪方法;但对于看不到信号的记录,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将有用弱信号和无用噪声分离出来。曹思远就是基于这样的问题,用自己深厚的数学功底,开创性地建立了有别于传统去噪方法的有用弱信号提取法。
在这些记录中,人们看到的只是些杂乱无章的随机噪声,而看不到与它们混在一起的弱信号。如何从这无序的信号中,去寻找能量很弱的有效信号,是他们研究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它也是很多学科中的难点。而曹思远在本项专利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无须大量的观测样本,也无须信号的先验信息,就可实现信号与噪声的有效分离;过程简单、计算速度快、应用方便灵活。经过该方法求取的地震信号具有信噪比高、振幅保真的特点。因此这项专利对我国的物探技术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其它学科的信号处理也具有广泛而独特的应用价值。
耕耘于无声处
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涉及地球物理、石油测井、油藏工程、石油地质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需要协同作战、团队合作。在技术研发进程中,曹思远经常与实验室的其他成员,或者是其他院系的老师通力合作,使得创新与突破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工作中,曹思远不管做什么都追求更高的水平。夜深人静之际,他就将白天未能解决的问题从头到尾思考一遍,许多新的思路就在这种反复思考中产生。他从不轻信前人的结论,而坚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曹思远在学校还承担了储层地球物理、地震勘探原理及解释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新技术、分形理论、小波理论及其应用、空间解析几何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多年来,曹思远参加并负责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及多项973、863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在各级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两次、省部级科技奖励四次、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其中,还有六项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
二十多年披肝沥胆,二十多年不懈探求。曹思远希望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仍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解决更多的油田勘探开发难题,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国际领先技术与理念,为中国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突破之路 篇4
综合多因素实现最佳节能
相关资料显示, 中国房地产的碳排放量居各行业首位, 大约占42%。中国现在每年新增建筑面积为20亿平方米, 但多数建筑没有采用节能技术, 而既有建筑又没有经过改造。随着建造量的增加,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攀升, 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重, 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来的20%。
在此背景下, 信义玻璃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产品, 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 顺应低碳革命的潮流, 一步步实现着真正的低碳建筑。
“每接到一个案子, 我们都要进行全面分析, 以提供更符合产品特点及气候特点的产品。”信义玻璃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易镜明说。对一个建筑工程, 首先考虑的是LOW-E节能玻璃对建筑外部条件的最大适配性, 一方面是当地的气候条件, 比如日照、常温等等;另一方面是建筑周围的地理环境, 如建筑的朝向、太阳辐射、风对流等条件。最后还要考虑建筑的使用特性。
由于大多建筑全玻璃幕墙的整体性, 在其热效应的作用下能更好地在外面产生对流, 使隔热效果更好。“对于一个用水泥建筑起来的框架结构, 如果只在窗户上装玻璃, 水泥墙体同样会大量的吸收热量;但将水泥结构的部分再用节能玻璃包起来, 水泥部分的吸热就会减少, 这对室内温度上升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可达到节能减排效果。”易镜明说。
目前, 信义玻璃已为世博会中国馆、世界大运会主场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信息通讯中心——数字北京大厦、广州维多利大厦、深圳卓越时代广场、新加坡生物谷等国内外大中城市标志性建筑物提供高品质的节能建筑玻璃产品。
直面社会责任实行技术突破
近期, 信义玻璃通过改良LOW-E玻璃的膜层结构, 增强膜层的附着力与膜层结构的稳定性, 制造出了可异地加工的双银LOW-E钢化玻璃。
易镜明表示:“信义LOW-E节能建筑玻璃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品, 产品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高峰, 将来向高端双银LOW-E产品发展。”
低碳时代的到来, 改变的不是住宅标准, 而是在低碳技术的支撑下不断寻求突破, 利用节能玻璃为人们提供一种更为舒适的生活。在不久的将来, LOW-E节能玻璃会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生活的视野。
自1998年信义建筑玻璃面市以来, 信义玻璃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搏, 加大研发LOW-E节能环保新产品的投入力度, 目前已拥有国内产量、品种、技术含量领先的生产线, 其生产的各种镀膜产品在膜层物理性质、化学耐久性能上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并可为顾客提供不同型号的节能产品, 已占中国LOW-E节能建筑玻璃市场10%以上。
与此相关, 因为每个地方及每个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不同, 建筑必须考虑每个季节对节能的影响程度, 最后要综合考虑玻璃的遮阳系数与可见光透过。根据这些特点, 信义玻璃在提供玻璃产品时比较注重热的传导。包括窗间墙体不需要采光, 用的是反射高透光非常低的遮阳LOW-E;窗户使用高透光但U值 (1.72) 较好的高透型LOW-E, 给予业主最大的采光调整上限 (71%) 。
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目前, 信义玻璃作为专业的节能玻璃制造商, 主要涉及建筑玻璃、光伏玻璃、汽车玻璃等节能产品。信义玻璃把走低碳路作为一个长期的基础性战略, 这个战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把低碳战略作为公司的一种价值观, 在公司内部有效传播;二是在产品上寻找突破, 不断探索,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国际、国内经验整合低碳产品系统, 不断地加强清洁能源相关技术及环保节能玻璃产品的开发, 为低碳树立行业典范;三是实行产业化生产, 综合平衡人的生活方式的价值、投资的价值等等, 实现低碳的可持续发展。
信义集团 (玻璃) 有限公司创建于1988年, 现有员工1万余人, 是全球玻璃产业链的主要制造商之一。信义玻璃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浮法玻璃、光伏玻璃、汽车玻璃和建筑玻璃等领域, 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被福特、通用、大众等整车制造商纳入全球供应商体系, 与奇瑞、宇通、福田等民族自主品牌结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我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突破之路 篇5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版权;技术标准;人才培养
近年来,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明确提出要“加快出版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出版业虽已在管理过程信息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与销售渠道网络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仍面临很多困难,急需突破转型瓶颈,顺利迈向数字出版。
一、加强数字出版意识,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在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未来的出版业必将是一个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共生共荣的整体。走向融合、互补、共存是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发展的大势所趋。①出版人要认识到,当代出版业只有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才能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得更好。
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出版业尤其是传统出版企业对于数字出版转型总体上仍然显得“观念比较保守、行动比较迟缓、效果不尽如人意”。②其具体表征为:①出版产品数字化率较低。目前,数字出版产品普遍存在售价较低、利润太薄、盗版困扰、数字版权要价高获取难等问题,导致大多数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实际兴趣并不大,产品数字化率较低是比较普遍的现象。②电子书刊在数字出版产业中收入占比太低。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2011年数字出版收入达到1377.88亿元,但电子书收入仅为16.5亿元,数字报刊的收入仅为9.34亿元,而网路游戏、网络广告等方面的占比则非常高,这样的收益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③数字产品形式单一。出版社目前开发的数字出版产品仍以电子书为主,且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如产品并不适合手机阅读等新的阅读形式,无法实现数字出版产品至为重要的内容、技术和用户体验的协调和统一。总的来说,迄今不少传统出版单位仍不够重视数字出版对全行业带来的变革和冲击,对全流程数字出版也缺乏深入认识。
当前,传统出版人树立正确的数字出版思维非常必要和关键,正如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锡培所说,仅有组织机构的建成并不意味着达到了数字出版的转型目标,而是需要观念先行,以数字出版的思维模式贯穿到整个出版过程中,渗透到每一个出版的细节里,从编辑思想与技能转变、组织与业务调整,到实现产品的多样化载体形式、多元化发行方式、跨领域营销等各方面,将数字出版的理念贯穿全流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③对出版社而言,应尽快完成适应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再造,充分开发各种形态的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投放市场,以适应数字时代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二、积极推进数字版权保护,营造公平高效的交易环境
从世界范围来看,如何解决数字版权侵权问题已成为国际性难题。版权保护问题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短板,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字出版产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版权保护问题像是一道制约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坎,迈过去前途一片光明,迈不过去则前功尽弃。目前,世界各国出版界都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途径。我国数字版权保护的手段尤其是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涉及数字出版的版权法律规定实践操作性不强;而《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修订不及时,难以有效地满足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对版权保护工作的需求。同时,目前我国数字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现象明显,数字版权的平台运营商、技术运营商凭借传播渠道、客户资源和信息技术上的垄断地位,获取了大部分利益;版权代理人、版权作者缺乏谈判话语权和定价权,收益甚微。④
解决数字版权问题除完善法律法规,更应从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角度进行考虑。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出版主体与新媒体之间应合作处理好版权问题。提供正版产品和保护作者合法利益无论是对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出版业界应推动版权流通与交易创新,使数字版权从“事后纠纷处理”转向“事前利益分配”,建立适合数字时代特征的开放共享的授权机制、交易机制。⑤提供内容产品的出版社与提供网络分销服务的数字平台之间应合作制定、共同主导定价与分成模式,充分反映各方的利益诉求,保证各环节共赢。⑥出版社对优秀作者的数字版权的谈判也要因势利导,从而为数字出版产业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三、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与数字出版技术标准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数字出版标准制定的滞后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数字出版业的发展需要产业联盟协同推进,需要制定完善的数字出版物标准,在数字出版物的版式格式、内容加工、资源管理、商品信息等层面上,形成一系列行业规范,才有助于产业链各环节高效分工协作,生产高质量的数字出版产品。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建设已开始全面推进,已启动或基本完成多项标准的制定。在今后的数字出版标准建设过程中,出版社应该积极谋求标准建设的话语权,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与文化部门、工信部门做好数字资源加工、流通与数据交换标准制定中的沟通与统一工作。在制定标准时,既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和成熟标准,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且要结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实际,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四、构建创新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机制
“产业发展、人才洗牌”是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一个特点,人才对于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不断推动、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投资规模显著提升的同时,数字出版人才储备的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脱节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与障碍。因此,有效弥补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缺口,构建创新型数字出版人才体系,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当前所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⑦在完善和构建创新型数字出版人才机制上,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建立健全重点项目的人才投入资金或基金;出版企业应制订并实施在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企业培养的主体作用;高等院校应建设与完善数字出版相关专业与学科,发挥高校培养的基础作用;相关科研机构应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平台,发挥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行业应形成数字出版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使数字出版人才在最合适的企业和岗位充分发挥自身才干。
(郭欣,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注释:
李长青.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变与不变[J]. 出版广角, 2012(6):18-20.
董有山.传统出版业如何认识和做好数字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 2012(10):67-70.
用数字出版的思维做出版[EB/OL].[2012-11-21]. http://industry.epuber.com/2012/1121/8784.shtml
数字出版业混战中前行[EB/OL].[2012-06-01]. http://industry.epuber.com/2012/0601/5803.shtml
“五位一体”发展数字出版 [EB/OL].[2012-06-01].http://industry.epuber.com/2012/0601/5804.shtml
数字平台与出版商如何共赢 [EB/OL].[2012-06-07].http://industry.epuber.com/2012/0607/5900.shtml
突破之路 篇6
手机支付将井喷式发展,零售业“钱”景巨大
移动支付,就是指利用短信、蓝牙、红外线、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手段,允许移动通信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远距离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包括手机订购、手机缴费、手机银行、刷手机消费等业务。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
随着3G网络和手机终端的日益完善,手机终端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SIM卡在速度、存储、识别能力上获得空前提高,可以集成各种消费交易等功能,手机支付应用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当方便快捷的手机支付方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用户支付习惯时,这个市场爆发出来的能量无疑是“革命性的”。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亿用户,仅中国移动就有5亿用户。若参考日本成熟市场约50%的手机支付用户渗透率,则未来几年中国市场手机支付用户数量可望达到3.5亿,若以人均每笔交易金额300元为例,每人每年手机支付一笔,全国至少就能产生近千亿消费市场。来自申银万国证券的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业务是“十二五计划”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支付业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环境已基本形成,移动支付将进入高速发展期,预计中国手机支付用户有望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1000万人和2500万人,手机支付井喷在即。
最近Aberdeen咨询公司公布的报告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从话音业务重点转向3G数字业务,各种移动增值业务层出不穷,目前80%的国内零售企业已意识到移动支付的重要性,而2005年这个数字只有36%。如今大型零售企业面临的头号问题是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消费者的忠诚度,移动支付正是达到此营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移动支付能为消费者创造更灵活、更亲切的消费环境,实现钱包的电子化、移动化,极大地丰富用户可选支付方式,方便广大用户。在业务发展之初,手机支付的主要应用放在小额支付上,如交纳电子信箱费、QQ会员费、网络游戏月费、从自动售货机上买饮料食品、购买地铁票以及足球彩票投注等,其实用性颇受欢迎。不仅如此,未来的移动支付还可以用于买家电、汽车、房产等大额支付。从消费者购买行为来看,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在商场、超市等零售卖场进行购物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大趋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移动支付有非常大的商业前景,将广泛应用于零售业的各个领域,将带来整个零售业销售模式的变革。
早在2005年,在日本、韩国,几乎所有的3G手机都配备了红外线装置用于移动支付,很多零售设备如自动贩售机、售票机、售货亭等都对收款设备进行了改造和更新,增加了红外线、RFID远程读取功能,很大程度地促进日韩两国零售业的发展。
2010年,上海移动推出了“世博手机卡”,市民可通过在手机SIM卡中绑定世博会门票及消费卡,市民只要随身携带手机,就能够顺利进入世博园区,并在园区内进行购物、用餐、喝咖啡等各类消费。
看易行难,移动支付尚有难关需突破
在国家政策和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作为尚处起步阶段的我国手机支付业已初显了美好愿景,但从目前国内乃至全球状况来看,手机支付式的发展和普及仍有不少问题与挑战需要努力探索与解决,这也影响手机支付在国内零售业进一步推广应用。
实现移动手机支付最核心的是安全问题。无线信道是一个开放性的信道,通信标准安全性不高,缺乏严格的身份验证,目前没有统一制定加密标准,对3G、GSM通信的安全性可能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手机号码及密码等容易被破译、窃听、假冒、篡改,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如何切实保障手机支付的安全,并让广大消费者接受手机支付是安全的这一理念,是摆在产业链各个厂商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除了实际安全问题的忧虑,还有用户心理上的安全忧虑问题。IDC机构在调查中就发现只有低于15%的人完全信任移动支付,而65%的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的支付卡资料。
技术标准接入的瓶颈问题能否较快冲关、突破,目前也是不小的问题。手机支付的发展必然涉及通信的技术标准整合,但目前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网的网络结构、技术标准、通信协议各行其道,不尽相同,其间仍存在难于兼容、难于自由无缝接入的问题,因此各类层次通信协议标准如何统一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融合过程。
此外,还包括用户在支付时直接打交道的收款机、POS机、自动贩售机等,这些都需要制定一些共同的行业操作标准,与相关产业链企业达成共识。
成本费用将成制约手机支付产业普及的瓶颈。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包括移动运营商、金融服务商、软件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各级零售商家。但实现物物相联、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顺利自由流通,首先必须在所有物品中嵌入电子标签,并需安装众多读取和识别设备以及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而这必然导致相关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与物品成本的上升,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手机支付业务在零售等行业发展将受到较大的制约。
不同行业部门、不同网络商之间的利益矛盾是一大困惑。手机支付的产业链复杂庞大,其产业化必然需要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各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配合,然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统一、各为其政的背景下,手机支付产业发展将不会一帆风顺。
当前,国内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导的运营模式和以独立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主导的运营模式,条块分割还是比较明显。
法律保障的缺位是制约手机支付发展的另一问题。目前我国现行手机支付的政策还不完善,手机消费类增值服务费的征收没有法律保障,市场管理较混乱,使得消费者难以得到对手机消费应有的维护权利。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加紧建立相应手机支付安全法律、法规已刻不容缓。
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未广泛形成也是影响手机支付普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何将手机支付从一小群人的时尚行为推广为大众的普遍行为,移动运营商、金融服务商乃至各级零售商还有不少的功课要做。
因此,国内手机支付业务前景可期,但在修成“正果”之前,尚有一大段曲折的路要走,成功之路可能比预想的时间要长一些。
改善移动支付业务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即要充满信心,又要直面不足,正视困境,积极应对,勇于解决,才能踏平坎坷成平途。而同时,要使我国移动支付在我国广泛深入地应用推广,助力零售企业腾飞,笔者以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朝以下方向加以改进和完善。
强化安全机制,构筑用户信心。强化安全机制,重树用户信心是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的首要之务,而一个安全的移动交易系统需要具备下列主打特性:交易双方身份的认证及资料信息的私密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不可否认性,运营商应当针对上述特性在技术上作最为妥善的安全机制,主要包括:身份识别,对发出信息者进行鉴定,确认其是否为已授权用户;私密性,保证未被授权者不能获取敏感支付数据;完整性,保证支付数据在用户同意交易处理之后不会被篡改;不可改变性,以避免交易完成后交易者不承担交易后果;灾备,移动支付必须建立强大可靠的灾备体系,一旦灾难发生,须保证支付数据能迅速恢复,避免因无支付凭证数据而产生各种纠纷。
开发更为易用、智能的移动设备,让移动支付更为轻松便捷。众所周知,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屏幕过小、容积量少、视效不好,可操作性不强,不便于中老年的应用操作,这制约移动支付的进一步推广。因此手机设备商商和软件开发所提供的操作界面、操作模式、设备环境尚需大力提高、改善,操作界面要方便,易于使用,接入方式要简捷,信息的及时交互能力要快,个性化的支持能力要好,同时运行维护成本也要低廉,电子设备要进一步统一规范标准,如此才能有效促进移动信息化及支付在零售业的广泛应用。
加强宣传推广,共同做大做强。移动支付能否成功,一个重点还在于用户能否接受和习惯这种支付方式。作为一个新兴的业务,目前国内大众一般已经非常习惯于通过钱包、信用卡等方式支付,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的概念仍然有些陌生、忧虑,尚需更多的时间去认识、接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提高移动支付的市场认知度和理解程度。因此找准目标群体、着力推广是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营销推广过程中,运营商应将移动支付技术的特点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强调小额移动支付业务安全、便捷、随时随地等特点,让广大用户放心、舒心。其次,对于与移动支付产业链相关的其它行业企业如银行、零售商等,也需要充分认识移动支付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商机,一起宣传推广,共同做大做强。
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探寻移动支付多方盈利模式。技术标准接入不统一规范的瓶颈问题阻碍着手机支付产业快速普及。因此三大电信网络商、各金融单位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网络结构、技术标准、通信协议不能再各行其道了,应建立各类通信协议统一标准,尽快实现兼容、自由无缝接入,如此,手机支付产业链才能较快地广泛应用、推广,惠及社会每个层面。
同时,手机支付产业利益链复杂庞大,要做大做强,也必然需要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电信运营商、零售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合作,解决好它们之间利益矛盾,积极探寻并建立兼顾各方利益、互惠共赢的商业模式。目前手机支付产业成功的当务之急是抓紧建立融合、有效的监管协调体制。
突破之路 篇7
市场份额的萎缩,意味着收入的降低。广告收入,一直是城市电视台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电视台通过电视剧、栏目提高收视率,广告商根据收视表现决定广告投入的多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告主把大量的广告分流投放到新媒体。中央级频道、一线上星卫视凭借强大的平台影响力和内容制作能力,一方面打造强势收视内容,吸引广告投放;另一方面开辟新的模式,将广告占总收入的比重降低。而城市台人力财力不足,多样化拓展生存空间和开发三产的能力较弱,传统主要收入来源下滑剧烈,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一、城市电视台面临的生存危机
城市电视台自成立之日起,就具备事业和企业双重的属性。在媒体资源稀缺、高速发展的十几年黄金时间内,这一矛盾尚未凸显。而在媒体资源逐渐饱和、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电视台的事业属性受到政策导向的引导,政策导向的摇摆不定,影响了电视台长期发展的规划:资源整合、限播令、合并与拆分、资源重组或者管办分离,这导致了电视台的无所适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视台缺乏长远的规划。
资源有限、人才匮乏、缺乏有力的资本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却需要与央视、省级卫视在同样的条件下竞争,这显然凸显了城市台的弱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央视牢牢掌握了高屋建瓴的优势以及强大的人才、物力资源、资金优势,拥有强势的品牌栏目,省级卫视通过落地本土的优势,拉近与本土观众的心理距离,这使得城市台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网络媒体也在进一步蚕食城市电视台的生存空间。如爱奇艺、优酷等新兴视频网站在人才、资本、独有影视内容建设、优质IP开发等方面远远走在了市场前列,培养了自己独有的付费人群,签约大牌栏目播出、付费会员优先观看、独占内容开发等方式,培养了自己的收视群体,进一步吸引了青年粉丝,拉低了有线电视收视率,使得城市电视台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此外,城市台生存空间的逐步压缩,前景不被看好也导致了体制内的优秀人才外流,造成自身活力下降,机制创新能力趋弱。
二、城市电视台摆脱困境的策略
那么,城市台如何摆脱困境呢?许多城市台都积极探索出路。多元化经营,降低对传统电视广告的依赖成为很多城市台探索的方向,有的甚至舍弃电视主业去搞地产、旅游、商品销售等。然而,贸然进入一个不熟悉的行业,尤其是经营竞争相对激烈的行业,风险依然很大。
内容的生产是传统电视的强项,城市电视台应打“亲民牌”。在一档凸显当地特色节目的基础上,打造一条相关的产业链,则比纯粹地卖收视率挣广告费或者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社会经营竞争要强得多。
根据自身媒体特性,发展相关产业链条,依据本身平台搭建新型的增收项目或者创新平台。电视台或者电视节目能够延展的产业可以考虑的有:“婚庆类”节目以及延伸的婚礼主持、婚礼现场直播、婚纱租赁、相亲等上下游产业。电视购物以及延伸出来的售后服务、仓储物流等产业链,以服务消费者为理念,将电视的大众传播特征与个性化的商品营销展示结合起来,开辟经济增长的新途径。
徐州电视台依托本土的民生栏目,整合自己的强势收视资源,依托栏目《淘宝街》《第一消费》《第一百姓》打造了婚庆活动《喜气盈门》。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联络、发掘出本土优质的婚庆类相关企业,打造推荐榜、依据平台优势构建服务中心。这既为结婚新人引导消费服务,也为上下游优质婚庆公司在市场上抢得先机,提升品牌影响,同时也为自身平台造势,增强公信力和影响力。
实践证明,依托本土化的优秀节目打造产业链,是城市电视台扬长避短、破局突围的有效途径。
(一)努力打造本土节目产业链格局
1. 打造节目影响力是根本
选准要开发的产业和领域后,电视要做的就是把节目做好看,把节目的内容做到极致。要研究观众需求,把观众特别需要的内容高质量地提供给观众。不要急于上广告或者和商家合作把内容变现,而要从长远出发,抓节目质量,使节目质量不下滑甚至稳步提升,最终实现影响力的稳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是打造产业链的根本,没有栏目影响力,一切都是空谈。
2. 凝聚特定群体是手段
在打造优质栏目、提升栏目影响力的基础上,需要凝聚特定群体。“三农”栏目的特定人群是有购买力的农民,美食栏目的特定人群是对吃有追求的食客,地产栏目的特定人群是有置业打算的人。这些人就是未来的消费人群,能否把他们凝聚起来,多大程度上把他们凝聚起来,凝聚起来他们的忠诚度有多少,直接关系到电视台产业链的收益高低。因此,在凝聚特定人群上一定要下大功夫,一方面通过节目给他们提供需要的收视内容,给他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搞活动,与这些群体进行互动,让他们经常性地得到实惠,从而把他们凝聚起来,为电视台所用。
3. 激发特定群体购买力是目标
当栏目的影响力足够大、凝聚的特定人群足够多时,电视台就可以通过激发特定人群的购买力而实现盈利,如组织展销会、开展团购等;或者是电视台自身充当商家,让自己的特定人群购买商品或者服务。
如地产栏目初期可以组织看房直通车、团购会,以后可以进一步举办房展会、家博会,逐步发展到可以和开发商合作销售楼盘,和家具商合作销售家具产品,更高的层次是独自开发楼盘或者独自代理销售家具等产品。例如荆州台的《垄上行》,电视台成立专门的公司为农民服务,农机购买、种子购买、技术服务都能够实现。在培育拉长产业链的过程中,电视台要注意和有实力有信誉的商家合作,确保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能伤害到自己培养的特定人群,要让他们获益,得到实惠,才能持续地发展产业链,走上长远的良性的发展之路。
(二)打造具有核心品牌的本土化产业体系
我国地方电视台创新从建立品牌节目到建立品牌栏目,再到建立品牌频道,这条创新路既是保证收视群的有效途径,也是电视台当下立足“内容为王”发展“走出去”战略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我们有效整合资源,摆脱以往重复浪费资源的行政套路。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品牌栏目和品牌频道的构建,对品牌影响力欠佳的栏目和频道进行改版,同时推行品牌节目产业链,拉长节目的发展战线,延伸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的潜力,开发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电视媒体打造文化市场,让文化渗透到大众消费中。
1. 研发品牌节目,创新节目形态
近几年来,电视荧幕呈现的节目内容及形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从娱乐节目的“大片”制作,到新闻立台以及“走转改”政策的创新策略的实施,是媒介融合时代电视的一次重大变革。小到节目大到频道,从打造频道凸显频道特色、形成频道风格、全面提升品质、凝聚核心价值四个方面做出的尝试正是当下电视台需强力打造的。社会转型期间,“电视品牌的打造需要系统支撑,包括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环境,内部的人才、体制、素材、管理及营销等各个方面的到位”。
首先,要强化品牌意识。电视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媒介,主要体现在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上。谈到电视的品牌最终都要回归到社会属性这一层面上来,毕竟,电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商品存在的,它在大众传播中凝聚的影响力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品牌塑造的重要手段。“差异性原则和金字塔原则一直是媒体品牌构建的指导原则。”城市台发展的优势在于“地方性”。城市台应该盘活当地资源,把“地方性”资源转换为有价值的优势资源后再呈现给观众。通过“地方性”完成差异性的转换是城市电视台与央视、省级卫视竞争最有效的着力点。所谓金字塔原则就是在电视台频道内部做尖端品牌栏目,以此来带动其他的优秀栏目,通过绑定式发展,从而形成以品牌栏目做塔尖,优势栏目做塔身,其他时段栏目做塔底的结构。或者通过优势频道带动其他频道的模式,从而形成金字塔结构。通过两种方式的结合,为电视节目的创新提供借鉴模式。
其次,创新品牌体系要以建设品牌链条为宗旨。构建品牌链条,形成规模效应,将有利于媒体气质和核心理念的彰显。如江苏的“幸福”、湖南的“快乐”,已经成为媒体文化的代言。品牌集群强调“量”的概念,重视“量”的积累,如浙江卫视的“好声音”在每一期都是“大片”制作,在节目结束后还会有关于选手的继续采访等,形成一系列与“好声音”相关的节目。《酷我好声音》是一档紧跟《中国好声音》的只有10分钟的节目,借助母节目的实力,与子节目相互绑定,使得广告收入稳定在较高水平。
再次,创新品牌体系要以品牌衍生开发为策略。“用现有的品牌栏目、品牌主持人带动品牌节目、品牌主持群的崛起,积累品牌价值,形成品牌规模。视品牌节目为文化产品,重视品牌推广、交流、交易的路线和方式,延伸节目价值链,以更少的资金资源获得更广的收益。”《中国好声音》的诞生将中国的电视选秀节目带入新一轮高潮,创下了近两年来全国娱乐节目6.1%的最高收视率,节目通过电视引起的绝对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民网上观看的热情。《中国好声音》2012年诞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商业活动从未停息,全国巡演、驻场演出、音乐节、音乐剧、微电影、电影等,创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再比如成都台的优势在于基础厚、传统好,现有品牌栏目数量多、质量好,其中《谭谈交通》《成都全接触》等栏目在蜀地甚至全国范围内已有较大影响力。利用“拳头栏目”发挥引领作用,打好品牌建设这张牌。
《舌尖上的中国》(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 结合文化产业规划推动传媒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国家文化建设,同时也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播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人们除了感叹高清微距镜头下充满诱惑的食物外,其中传递的人文情怀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然讲述的是中华民族的饮食,但却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一个个人物和食物串联起来,将其中蕴含的关于“吃”的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也正是该纪录片令人拍手叫绝的地方。随着纪录片的播放,一股中国饮食文化热开始在全国铺展开来。人们从其中体味到乡愁、勤劳、朴实等等。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淘宝上相关食物的成交量也陡然增高。由电视节目带动产业链是当前电视台要研究的一条长远路线。
当下金字塔式的发展状态下,区域文化特色节目是电视健康发展的关键。选择具有带动性、有潜力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区域的主导或支柱产业,从而促使该产业形成一系列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地区合理、有前景的产业结构。
以品牌强台是当今电视台追求精品最强有力的途径。通过以“城市故事”为品牌理念,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文化。打造资讯信息、体育、天气、少儿节目、学习、数字广播、搜索服务、文化、纪录片、电视剧等10类优势品牌产品,贯穿品牌频道(频率)、品牌节目带、品牌产品3个品牌集群,打通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4个品牌终端。
三、结语
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环境的巨变给城市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城市电视台渠道、平台优势逐渐滑落,新媒体强势崛起的情形下,传统电视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城市电视台应在新形势下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提前布局、沉着应对,提升整体作战能力,发挥自我优势,确立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制订长远的战略经营规划,努力实现求生存、谋发展的目标。
摘要:当前城市电视台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城市电视台要想突破目前的困境,必须立足本市,服务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把城市电视媒体作为反射器,变阻力为推力,形成上中下游无缝的本土产业链。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产业链,本土节目,策略
参考文献
[1]崔忠芳.2014年度全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微信公众号“广电独家”.2014-12-18.
[2]龙锦.品牌竞争:从电视栏目到电视频道[D].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0.
[3]张宁,江虹.多重压力下地面频道的发展策略[J].现代传播,2009(4).
突破之路 篇8
张付杰, 濮阳市化工研究所副所长, 更是研究所的创新标兵, 他的创新精神给全所、乃至全省的科研工作者树立起了一个典范。多年来, 他先后主持承担完成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濮阳市科技计划项目20多项, 承担完成自主课题35余项;其中, 《四耐高光瓷釉》、《超低温吸附法高纯氢生产工艺研究》、《油田驱油剂的研究》、《二苯乙炔衍生物液晶材料合成工艺研究》、《三氯异氰尿酸新工艺研究》等填扑了全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十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有效促进了该领域的持续发展。
除了科研创新, 张付杰副所长还坚持笔耕不缀, 通过研究开发、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服务等实施, 在国内专业科技期刊上先后发表科技论文16篇, 参加国内专业委员会交流科技论文近30篇, 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外, 他受邀担任中国化工学会会员、河南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化学学会理事等多个社会职务, 参加各学会年会技术交流论文19篇, 获得交流论文一等奖10篇、二等奖8篇, 编入科技论文择要或选篇3篇, 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发展。
任何科技的创新,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产业, 只有产业才能将科技的智慧真正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效益。在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中, 张付杰副所长先后主持承担完成濮阳市重大重点科技项目8项, 其中, 项目“橡胶促进剂PDM的合成研究”, 建成产能500吨/年, 年实现销售收入3600余万元, 年创利润1100余万元;项目“新型速效杀菌剂研究与开发”, 建成一套年产1000吨的新型速效杀菌剂生产装置, 年创造经济效益1200万元;项目“造纸制浆高分子渗透剂研究”, 年产量1000吨, 年实现产值1800万元, 年利润650万元……。通过自己的努力, 他深入企业近百家, 已建立合作或服务关系55家, 受到企业的好评, 为企业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濮阳市化工研究所技术副所长和高级工程师, 张付杰还为单位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规范了单位的科技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培养人才, 解决单位人才结构不均衡现象, 为研究所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付出总有回报, 张付杰副所长如今已经赚得荣誉满钵, 二十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优秀学术成果奖,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4年以来先后获得濮阳市科技先进工作者、濮阳市 (第四批) 学术技术带头人、濮阳市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第十三届河南省科技情报成果奖二等奖, 充分释放了其个人价值。
突破之路 篇9
一、值得关注的旬阳县域跨越发展趋势
近年来, 旬阳县域经济发展之快令人瞩目。一是生产总值跨越增长。从1990年至今, 全县生产总值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2008年达40.5亿元, 是1995年的6.6倍。二是财政收入迅猛增长。旬阳历史上属典型的财政贫困县。从1949年到1998年, 用了50年时间, 县财政收入才突破亿元大关。但自2003年县财政收入达2亿元之后, 几乎每年都以亿元的速度增长, 2008年已经超过了6亿元。三是工业发展呈翻番态势。“十五”以来, 旬阳县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8年工业总产值49.35亿元, 比2006年增长79.5%,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3亿元, 比2006年增长82.7%。四是群众收入大幅度快速增长。“十五”末,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59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8元, 分别比“九五”末增长52.75%和48.4%。2008年, 分别达到2819元和10223元, 比2006年分别增长42.4%和47.3%。
二、旬阳县率先突破的积极探索与重大实践
旬阳县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实现突破发展, 在于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 积极探索河源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生态化、城镇化战略, 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为支撑、以生态化为保障、以城镇化为牵引、以产业化为依托的富民强县之路。
1. 积极探索河源山区的工业强县之路。
确立“工业强县”战略。“八五”时期, 旬阳农业在三产中的比例超过60%。为改变经济过于倚重农业的落后格局, 旬阳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2003年前后, 以“快人一步、先人一拍”的胆识和魄力, 在陕南地区较早地提出并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2008年, 旬阳县三次产业结构已由“八五”末的61.4:20.4:18.2调整为21.7:43.2:35.1,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明显增强, 县域产业跃上新的台阶。
全力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依托当地资源, 旬阳大力发展以锌、铁、镁及合金项目为重点的材料工业, 以烟草、魔芋精粉等项目为重点的烟草食品工业, 以水电站项目为重点的水电能源工业, 以熟料水泥建设项目为重点的建材工业, 以黄姜深加工、油脂加工等项目为重点的生物制品工业。初步形成了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和生物制品5大支柱工业体系, 培育了大地复肥公司、鑫源矿业公司、宝鸡卷烟厂旬阳分厂等一批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以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紧紧抓住省政府扶持县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机遇, 旬阳县建成了以旬河为主轴, 环山、绕水、映绿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工业园区, 倾力打造地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有力地提升了旬阳县域新型工业化水平, 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大转型。
2. 坚持不懈走彰显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旬阳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护区, 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 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旬阳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旬阳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方向, 以特色林果基地为重点, 以水土涵养林、薪炭用材林为补充, 通过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林、人工造林、改灶养林等措施, 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同时, 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加强水源区保护工程建设。2008年, 全县完成各类造林绿化17.25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平方公里, 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旬阳县把生态保护作为重要目标常抓不懈。加强技术改造, 使工业“三废”成为“新财富”。恒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的黄姜无发酵生产皂素水解物技术, 废水排放比传统工艺减少近90%, 加工1吨皂素的效益由原来的5万元提升到10万元以上。鑫源建材公司利用尾矿渣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技术, 被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确立为“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尧柏水泥生产线, 年可消化粉煤灰60万吨, 配套7.5兆瓦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年发电量4910×104千瓦时。
不断加大治污力度。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旬阳县下决心关停了13家工艺落后、不符合生产要求的黄姜加工厂, 促使其靠大联强, 建成了以黄姜皂素加工为主体的甾体药物基地, 加强矿产整顿和矿产资源管理, 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制度, 有效地控制了污染物排放。
3. 大力拓展聚合工业发展要素的城镇化之路。
旬阳县坚持以创建省级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为目标, 完善产业布局, 提高承载能力, 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全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科学规划。旬阳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 曲水环流, 被誉为“天然太极城”。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目标, 旬阳高起点修编县域总规划和重点集镇规划, 详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完善城镇发展的领导机制、城镇管理的政策机制和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 保证了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和高标准建设。
实施“三镇一体化”工程。按照贯通主线、连接两岸、激活三镇、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 旬阳县通过“白柳—城关—吕河”三镇的一体化, 促进中心集镇、窗口村镇、旅游古镇建设, 拉大县城骨架, 提升县城品位, 聚合各类工业生产要素, 使城市功能布局更加臻于科学合理。
切实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公路、电力和通信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 旬阳县完成通村水泥路405公里, 通乡油路150公里。目前, 县城建成区域由3.6平方公里发展到10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由3万人增加到6.2万人,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1%以上, 县城供水普及率达90%。
4. 积极推进为工业发展构筑原料基础的农业产业化。
旬阳县在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 紧紧依托当地资源, 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使农业产业化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旬阳县坚持“壮畜、强烟、扩桑、优姜、兴林、稳粮”的发展思路, 着力提升畜牧、烤烟、蚕桑三大基础产业。烤烟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 稳居全国优质烤烟十二强县之列;黄姜种植面积3.24万亩, 跃升为全国黄姜标准种植示范区;桑园面积达15万亩, 属于全国东桑西移项目基地县;畜牧养殖达60万头, 成为全省商品猪生产基地县。2008年, 旬阳县烟、畜、桑、姜四大产业综合产值7.7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1%, 农民人均第一产业收入1891.4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3%。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旬阳县积极争取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和扶持资金, 重点支持农业机械以及油桐、魔芋、粉丝加工等项目建设。新农机械厂和宝利机械厂的农机新产品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的农械产品。近年来仅新建的2万亩魔芋基地和5万亩油桐基地, 使农民增加收入近亿元。
三、从旬阳实践看陕南县域突破发展的路径选择
旬阳的发展经验表明, 条件相对落后的陕南县域要实现突破发展, 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大力培育一批能够支撑区域辐射周边的特色产业, 以支撑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 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工业化程度不高, 是导致陕南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2008年, 陕南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为36.81%,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9.90亿元, 仅占全省的7.28%。坚持工业强县战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实现陕南突破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妥善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是陕南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前提。陕南地区在加快工业发展过程中, 必须切实加强生态保护, 实现良好生态与工业化双赢。从总体上看, 陕南许多县域工业生产目前尚处于“资源—产品—废物”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 这与陕南地区的主体功能要求是相违背的。陕南必须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使陕南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