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教育

2024-08-18

突破传统教育(共7篇)

突破传统教育 篇1

一位学者做过一项调查:他到一所学校去,用粉笔在教室的黑板上轻轻一触,黑板上就出现一个小白点。 老师问:这是什么? 国外的孩子十分活跃,争先恐后地说:这是天上的星星,这是路边的石子,这是小虫,这是树上的甜果……由于他们丰富多彩的想象而有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而在中国, 同样的动作、同样的问题却引起全班同学一片茫然。 在老师的追问下他们才齐声答道:这是粉笔点。 教室里没有一点杂音。 这和国外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 这位学者继而说道:当今世界有两类国家,一类是躯干国家,只有身体,脑袋靠别人;另一类是头脑国家,也就是他们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创新教育,第一步从课堂改革做起。

一、简单的诱导启发不符合教学规律

李镇西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嬗变,那就是“从‘讲’到‘不讲 ’”的 “突破 ”,他拿食物喂养形象地解释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填鸭式”,第二种境界是“诱导式”或“启发式”,第三种境界是“共享式”或叫“分享式”。 他正是以第三种境界构建武侯实验中学的民主课堂。

回顾自己的课堂,虽然已经告别了“填鸭式”,但更多的还是传统的“启发式”或者叫“诱导式”,虽说没有将食物硬填进学生肚里,但老师的引诱词绞尽脑汁,诸如:告诉学生眼前的食物多么有营养,同时是多么可口。 其用意可想而知,是为了打动学生,激发其食欲,使他们垂涎三尺,最后争先恐后地获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吞下去。

我们总觉得学生能力与潜能不够, 便一手为学生预设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甚至预设好结果,启发学生按我们的预设一直往下走,走到我们预设的结果上;我们总不顾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举着“共同提高”的旗子,勒令学生必须这样,一定要那样;我们总是对学生“关爱有加”、“爱生如子”,一副标准式家长的模样,“我可以这样, 你却不能这样, 我能那样,你怎么能那样呢? ”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日程安排得“井井有条”,嘱咐学生按部就班,就连早晚自习也分一、三、五学这个,二、四、六学那个;“师生交流”环节的确是在关注学生,还学生民主,可实际中却往往仍是老师掌控,学生不能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稍有越轨,教师便巧妙地“呼叫转移”。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看似我们在行动上并不专制,但思想上分明是学生主宰。

二、变“教”为“学”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李镇西民主改革记录 ”, 清晰地阐明了新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那就是“变教为学,教必须服务于学,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围绕学习和学生设计,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 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李镇西课堂教学的巨大“突破 ”。

也许是李镇西的“突破”精神感染了我,也许是民主课堂的魅力吸引了我,前两天复习《电解质》一课,在复习电解质含义时,我便还权于学生,大胆来一次突破:第一步,自己看书中“注释 ”,理解记忆词义 ;第二步 ,提出 “注释 ”中及文章中还难以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再不会老师点拨;第三步,同桌互动,你问我答,交换进行;第四步,课代表检测10个易错词语,看谁掌握得最棒。 四步之中,大家热情很高,四步下来,我只提了要求,点拨三个词语,“突破”了以往的“诱导启发”“谆谆告诫”,可效果果真不一样,连最不爱学的李佳同学都一个没错。我一脸自豪,连连鼓掌,学生信心倍增,还跃跃欲试。

回想从前,同样的课,同样的内容,老师非得亲口讲上几遍方可放心,才觉得对得起学生,才觉得对得起良心;现在想想,真有点多余,占用了学生多少宝贵时间,耽误了多少学生提高能力。 由此看来,课堂上处理好师生关系,还权给学生多么重要。 能够“突破”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也多么难能可贵。

三、打破传统不如突破观念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创新。 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 要再讲 ,否则就是 浪费时间 ,学生能发 现的 ,教师不要点明,否则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 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事实证明,只有多次成功的人才能真正达到人生的成功。 “让成功成为成功之母”是时代的主流。

你不放权给学生,不敢放开手中无形的线索,不但见不到理想的课堂,相反会见到糟糕的,甚至令人遗憾的后果。

“打破 ”传统不如 “突破 ”观念 。 当然 ,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真正“突破”羁绊,“突破”传统,“突破”自我。 以“共享式”的进餐方式,建构民主课堂。 让师生人格平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充满课堂。

突破传统教育 篇2

摘要:剔除传统作文教学的某些弊端,建立现代作文教学的新型模式,还学生自由写作的空 间。作文的源泉在于生活,在于发现,还要注重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修改自我作文,从而提高他们写作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传统;教学;作文;写作;模式;修改;提高

从作文教学的长期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作文教学,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但本人觉得,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有需要我们去探讨和反思的地方。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熟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回顾历史,从吕叔湘先生质疑作文教学起,便有众多问题的存在,至今为止,这些问题已十分严重化了。例如,传统作文教学长期低效、思想僵化、泯灭个性、假话连篇等等。为此,本人认为在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精华的同时,还必须毫不犹豫地剔除存在的糟粕,还现代作文教学一个全新理念和崭新面貌。以下几点,便是本人创新作文教学的略些浅见,希望能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作文教学要突破条条框框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

(一)作文禁锢化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作文的主题通常都是规定了观念方向。例如小学生的作文无非都是写捡钱包、扶盲人过马路、为穷苦人捐款,拾金不昧等,至于他们实际上做了没有,教师则不去调查,只求作文过关就行。

(二)作文模式化

譬如,同是做好事的作文,大部分学生居然都是写捡到钱包,然后等候失主,最后 “完璧归赵”。其实,做好事是有很多题材可写的,只可惜多数学生就局限于一个主题上了。

(三)作文虚构化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叶老的话就是要求学生写作文必须得要有真情实感,才能符合作文的本意。此要求正是 1

对学生们以上的“拾金不昧”、“扶盲人过路”等模式化的作文提出了批评。如此,语文教师们就应该要好好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了。

所以本人认为,要突破作文条条框框的思想禁锢和束缚,教师就要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写作中培养自己的创作意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到细心观察事物和用心体验感受,待到作文时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二、作文的源泉在于生活,在于发现

本人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常发现学生由于生活范围过于狭窄,过于单调,以 至于作文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每次上作文课时,学生便习惯性地拿起《作文选》来认真翻阅以便做个参考,可等到落笔写作时则参考少有,句句照抄就大有人在了。如果硬是要求不准“参考”《作文选》时,学生便多是咬着笔头,竟不知道如何下笔了。追根究底,确实是他们的生活面过于狭窄和单调了,但是没办法,他们见识就是少,又怎么能写出真实自创的作文来呢?有句话说得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生活中处处可学语文。确实,作文仅仅有生活还不够,因为在生活中,有的人有所发现,有的人却没有。这说明作文还要求我们有发现可写的眼睛,就是说只置身于生活中还不行,还要观察、感受、领悟。可以说,作文联系生活不是拷贝生活,而是感受、体验生活。因此,我们要教学生将心灵的感受形之于作文,并写出他们自己观察、体验的结果,作文才有个性,才有生命力。我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就在上星期三的课间时间,天空正下起了滂沱大雨,我所教的那个班几乎全体学生都拥到走廊的栏杆处,伸出小手别有兴致地玩起雨来。直到上课的铃声响了,他们才一个个兴犹未尽地来到教室。正好是作文课,我便趁热地向大家介绍了几段写雨的好句子,果然刚读完,我的学生们便兴奋得一边点头称好一边用力地鼓起掌来。我便又因势利导,热情地鼓励他们写出自己刚才课间玩雨时的体验。很快,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和生活情趣的作文交到了我的手里。其中一位学生激动地对我说:“老师,我永远也忘不了今天的那场雨,我是一气呵成地写出这篇作文来的。虽然我还写得不好,但都是我迫不及待地要倾吐的思想。”这个案例正是生动地说明了学生的作文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才是有血有肉并且出类拔萃的好作文。

三、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训练的途径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十分重视读写结合,杜甫有句诗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这是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但是,本人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这条规律的认识尚不足,甚至曲解了。例如,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师教了某课后,就让学生模仿该课的格式、立意,甚至语言来练习作文,还有的就是让学生读背优秀作文选,以应考试之用。可见如此教导下,学生只知套作文,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观思想,也没有自己的感情、语言了。如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就绝对的虚假了。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走入了歧途,使他们受制于课文格式而完全缺乏了个人的创新意识,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只能养成套作的习惯,根本不利于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在此,本人觉得阅读与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但是这两个心理过程是相互沟通的。读写结合就是在完成各自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两个心理过程的特点,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例如,在作文教学前,我常常叫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搜集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更多的写作材料,如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对文笔优美,立意新颖的文章,更要熟读、吟诵、甚至背诵。如此,才能收获到“下笔如有神”的最佳效果。另外,本人还常常要求学生写随笔,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好习惯,这样读书的收获就多了,作文的内容也多了,当然,也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空洞作文了。

四、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

突破传统,激发兴趣 篇3

关键词 传统 兴趣 文言文 教学效果

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是打开中国古代文明的钥匙,认识并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因此,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的比重比较大,但现在的初中学生对文言文却怀着一种恐惧心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挖掘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通过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曾经在我任教的班级里做过调查,三分之二的学生害怕文言文,超过半数的学生讨厌文言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教师倾尽全力,学生一知半解。

对文言文的特点和社会对文言文的要求,我们是无法作出改变,因为我们无法再改变文言文既定的形式和内容,我们也无法逆时代潮流,所以我们可以在第三方面考虑解决的方法,也即改变我们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态度,只要教师能上出文言文的精髓,就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传统,指的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因此,要打破传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采用现代技术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就文言文学习来说,最基本的途径是课本和教师,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普通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呈现给学生,但计算机技术的高容量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往往喜欢比较直观、形象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征,可以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组合起来,链接成一个网状结构,实现对同一内容的多种描述,这样一篇文言文的各种资料就可以以文字、插图、音像资料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哪种形式感兴趣就利用那种形式去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大大的扩大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知识点,还可以把学生的眼、耳、口、心都调动起来,可以真正让学生进入情景,学习课文。

二、张扬学生个性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中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表现为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思维品质主要表现为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过去学生往往习惯于凡出自教师之口的,即为标准答案; 凡上了书的,即为真理。盲从必然束缚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将民主意识引入课堂,允许学生有个性的见解,并不断激励学生去探讨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灵感。在文言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做知识的独裁者,而是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各抒己见,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对症下药的讲解与学生求知心理相响应,这样,看似令人头痛的文言文被学生用自己的力量一次次攻克了,学生对文言文不再畏之如虎,而是兴趣浓厚地主动应战,他们不只学到了知识,更主要的是逐渐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将来独立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

三、学生自主课堂

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自己讲一篇文言文比自己学一篇文言文的所得要多的多,我们的学生也是一样,让他讲一篇文章比他学一篇文章所学到知识要多。因此,可以尝试着叫学生来上课。当然,教师不可以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对于一些较难的部分,教师应该作适当的点拨。学生试讲之初,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必须反复审阅学生的备课教案,修订后还要讲给教师听,过关后才能上讲台。试讲最好一个片段或一个段落,参与面也可以广一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对于学生没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补充。讲者全力以赴,听者精神专注,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在上《桃花源记》一个星期之前,我告诉学生,我打算把这篇文言文交给学生,由学生来承担传授知识的重担,如果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都报名参加了,后来我根据学生的报名,确定备课组组长和成员,由备课组长扮演老师的角色,备课组成员是帮手,而我则是顾问。在备课期间,组员根据组长的要求,积极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让学生事先疏通文字、理解文意,并讨论如何设计问题,如何讲解练习等,有时候为了“交通”是不是古今异义这样一个小问题,他们也要讨论很久。在上课之前,他们的教案改了好几遍。而我在课堂上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理解了文章的意义,效果非常显著。

邹韬奋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只有在兴趣的作用下,学生们才能以积极健康状态进入文言文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输入和语言使用的机会,并对已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存储,从而提高语言活动质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文言文教学,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所说的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是一种享受,而不再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亚里斯多德——工具论(上下)作者:亚里士多德,余纪元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2-01

[2]陶渊明《桃花源记》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突破传统促进制图教学 篇4

一、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实用化

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并不要求其进行高深的理论研究和复杂的设计工作, 因而对技工学生来讲, 对绘图与读图的技能仅要求必需, 够用即可。所以, 根据实际情况, 笔者对《机械制图》课程教材——由钱可强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图》 (第五版) 作了以下的必要调整。

(一) 淡化部分较抽象的理论内容。

机械制图有些内容例如点线面的投影比较抽象, 对于初学制图的中技生而言, 空间想象能力还没有完全建立, 如果像教材那样单独讲这些内容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在教学中不是集中讲这些抽象理论, 而是把点、线和面的投影特性与基本体的投影结合起来, 并结合实物有针对性地讲解, 既直观又容易理解, 教学效果比较好。又如, 截交线和相贯线是制图课程的难点, 而在实际生产中, 技术人员遇到这类线型时, 常常采用近似画法, 所以在截交线、相贯线部分的教学中, 应以分析什么地方可能出现这些线以及这类线的存在范围和大致形状为重点, 强调近似画法, 淡化作图方法和作图过程的讲解。

(二) 根据专业教学要求, 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 使课堂教学在内容上突显实用化。

机模专业机械制图课用书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图》 (第五版) 。该书是机械类通用教材, 书中用的实例一般是铸件等一般零件, 所用零件图和装配图也并非针对模具专业的, 而我们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实操课要看的图是模具图, 这就导致了理论和实际脱节。有些学生会看书本上的装配图, 但不会看实操课上的模具结构图, 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尽快掌握模具图, 达到教学要求, 笔者就在机械制图课当中适当增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们学完后普遍反应很好, 认为这部分内容很实用, 对他们帮助很大。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迷迷糊糊, 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也仅仅停留在学生必须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被动地听讲, 学习兴趣较低, 课堂缺少生机, 作业被动应付, 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笔者认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发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地方。因此, 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为主的单一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启发分析法”教学, 对教材内容不是平铺直叙, 直接讲解, 而是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成一系列问题, 让同学们自己先构思想象或动手做模型, 然后再引导, 得出结论。例如在讲授已知组合体的二视图, 补作第三视图的教学中, 笔者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可能有多少情况, 然后汇总。此种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不盲目接受, 这样无形之中, 就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真可谓一举多得。

又如三视图的形成是机械制图教学的关键知识点, 学生能否掌握直接关系到能否学好本课程, 但技工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较低, 基础理论知识薄弱, 空间想象力差, 还没有形成立体的概念的情况, 教师如果直接讲述有关概念, 学生难以理解, 学习兴趣低。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若采用讨论与启发相结合的方法来上课, 则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上课时, 教师不直接讲立体坐标体系与三投影面体系的概念, 而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为例, 引导学生思考, 把一个物体摆放在教室里, 由前往后看物体, 就如同有一束平等光线由前往后照射物体一样, 物体的影子照在黑板上的情景。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从上往下照射在地面上、由南向北、由左向右照射在墙面上的情景, 并让他们说出各自的设想。然后,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地面与墙面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垂直在三个平面, 接着, 教师讲述投影面的概念, 说明黑板、地面与墙面就是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用同样的方法说明黑板与地面、黑板与墙面、地面与墙面的交线分别就是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X轴、Y轴、Z轴, 再把黑板、地面与墙面上的影子与视图的概念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投影与视图概念。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三面投影体系与投影。接下来, 再启发学生如何把三个视图放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三视图, 以及讨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这样,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对学生进行引导、讨论, 学生很容易地就建立起了三面投影体系的概念, 初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对三视图的理解也会非常深刻。

(二) 采用分层教学法。

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基础参差不齐, 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授课, 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有必要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笔者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把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对基础好的A层学生要求高一些, 让他们“吃饱”;基础一般的B层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 让他们“吃好”;基础差的C层学生降低难度要求, 让他们“吃够”, 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例如在讲授根据两视图补第三视图练习中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 在难易程度上分层次进行。实践证明, 实施分层教学后,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 师生关系改善了,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现代化

利用实物、挂图等直观性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对机械制图课来说, 必不可少, 但这种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弊端, 一是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少, 受到时间的限制, 一堂课讲不了几个图形, 二是有时执行起来很难, 比如, 没有相应的模型、挂图, 教师无论怎样讲述与比划, 学生始终难以想象出来, 教学效果就没有反映出来。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教学能有效地解决以上矛盾。通过演示机械制图课件, 可使教学内容色彩丰富, 具体直观, 应用自如, 可有效地控制讲课节奏, 随时切换跳转, 像翻书一样, 随意翻页, 对重点、难点内容可调动反复演示反复讲解, 是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有效措施, 使有效的黑板所书写的内容更少, 反复擦黑板的现象得到改变。另外教学模型、插图数量少, 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的现象也得到改变。教师对讲解的内容或习题中的作业, 事先用计算机绘图软件, 如AUTOCAD、proe等画出立体图, 当学生们对某图空间立体构思不出来时, 可调动立体图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对照立体图讲解平面图形。过去习题课讲习题时, 每一个三视图都要画到黑板上讲, 画图时间占了大量的上课讲解时间, 而现在可以把要讲的所有习题事先用计算机画好, 上课直接调动每一个题的三视图, 进行讲解。正反对比, 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讲解更多的内容,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如何突破传统, 促进机械制图教学,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一些体会。总之, 不论是教学手段的改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 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与《机械制图》课的教学特点和要求, 突破传统, 努力探索适合技工学生特点同时又能达到本学科教学目的、要求的方法, 使《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摘要:《机械制图》课程是技工学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及就业能力。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 就如何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钱可强.机械制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5版

传统观念的突破现行实践的依据 篇5

传统观念的突破现行实践的依据

“公平--效率”的关系始终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均平原则”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改革和稳定社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社会的特定时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其是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十六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观念、原则和措施上突破了传统“公平、效率”观的束缚,科学地把握了公平和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

作 者:张培营 ZHANG Pei-ying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陕西,西安,710071 刊 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3(3) 分类号:A8 关键词:十六大   公平  效率  

突破传统 提高效率 篇6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阶段小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如何突破这些问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

观念是支配行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传统观念中,小学课程比较简单,人们对小学教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认为做好小学教学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所以造成小学教学工作容易被忽视。作为教师本身,容易造成对小学教学工作的任务化与模式化,在教学工作中责任感不强,或者单纯追求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养成的重要阶段,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潜移默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应当引起教师与家长的足够重视。

2.教学内容

小学是从幼儿步入小学生的开始阶段,是接触知识与提高认识的初级阶段,课本内容相对简单。中高年级的语文课程,已经开始触及对语句与文章的理解,逐步跨入对文章内涵与意义的学习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的关键时期,此时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与写作来进行能力的培养。但是现阶段教学,只是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在新课改要求下,这些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小学是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就会制约着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3.教学模式

受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的小学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填鸭式”教学、“一言堂”等教学方式仍然占据教学的主要地位。虽然说这是千百年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人们对学生素质要求提高的环境下,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严重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发展。

二、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效率的措施

1.提高认识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要对教育事业有着更深的认识。“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的完美诠释。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知识的传授只是作为教师的一个方面,除了“教书”还有“育人”的责任与义务。在新课改要求下,不仅要抓好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工作,更要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传授学习知识的技能与做人的原则。

2.丰富教学内容

习惯成自然,人的习惯是在不断的反复与行动中养成的。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要不断地进行练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培养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本内容资源较少,所接触到的人生哲理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注入新的知识进行补充。比如,生活化教学的应用,通过联系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判断问题的是非辨别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在课堂上,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开展了阅读课、写作课等一些辅助课程,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利用好这些课程,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说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内容枯燥,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较强,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比如,可以在课堂开展辩论会,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可以在课堂开展小组合作模式、角色扮演、演讲比赛、开放式教学等。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教学辅助设施的应用更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比如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将课本内容转化为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播放,或者是开展著名影视作品的赏析等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相品.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2):124-125.

[2]方迎.新课改理念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83.

[3]杨勇.小学高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7):79-80.

变革突破与回归传统 篇7

扫叶山房是一家有着浓厚知识分子传统的出版机构,重视经史子集类的书籍出版。晚清至民国年间,该书坊的笔记小说出版,由注重出版符合书坊宗旨的传统学者型笔记小说,到力图实现笔记小说类型的变革与突破,继而在民国年间向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传统进行回归,形成笔记小说出版的“扫叶山房模式”,使笔记小说的出版成为其品牌。

关键词:

扫叶山房 笔记小说 近代小说 出版

扫叶山房由席世臣家族于清初购得常熟毛氏汲古阁书版之后,席世臣取“校书如扫落叶”之意而设立,[1]以“刊刻秘笈,以惠学林”为刊印宗旨。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书坊,扫叶山房出版了大量流传广泛的书籍,其中笔记小说是扫叶山房子部书籍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整理扫叶山房所刊刻笔记小说书目以及相关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传统学者型笔记小说的出版、笔记小说出版类型的突破、保守的宣传方式、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传统的回归等方面对近代扫叶山房的笔记小说出版进行研究。

一、传统学者型笔记小说的出版

扫叶山房在席世臣的主持下,曾于乾隆年间出版过洪迈的《容斋随笔》,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对于苏州刻书业的破坏以及轻视说部书籍出版的社会环境等原因,扫叶山房笔记小说的刊刻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其笔记小说出版直到席世臣之孙席威将该书坊在上海重新开业,才逐渐受到重视,以至成为扫叶山房说部书籍出版的主要组成部分。

光绪九年(1883),扫叶出版了清人许奉恩的笔记小说《兰苕馆里乘》(简称《里乘》),作为《扫叶山房丛钞》子部书籍之一。《兰苕馆里乘》本为10卷本,《扫叶山房丛钞》版为4卷本,即只选录了10卷本190篇中的24篇。《丛钞》共收入了27种书籍,包含经史子集等多方面的内容,于光绪九年(1883)至光绪十年(1884)间陆续印刷出版。对于这套杂纂类丛书,席威在《<扫叶山房丛钞>序》中称:“方今运会日新,人才辈出,负魁奇卓荦之资,往往穷学力之所至,于群经诸史之外,探奥赜,抉丛残,以为朴学之一助。”可见丛书的刊印目的,十分切合其先祖席世臣创办书坊时所持的宗旨,即“刊刻秘笈,以惠学林”。[2]而这部入选的笔记小说《里乘》,就是一部“虽小说家言,作董狐观可矣也”的作品。这部笔记小说从创作形式上而言,与《容斋五笔》迥然而异,是近乎《夷坚志》的志怪类型。不过,《里乘》的作者许奉恩创作该书时,借助的只是《聊斋志异》的怪诞形体,汲取的却是《阅微草堂笔记》的实录精神,意在最大程度达到“劝惩”的目的,即所谓“谈狐说鬼,无殊淄水之洸洋;善劝恶惩,犹是河间之宗旨”,[3]更有人称之为“尽有小说家之长而祛其短,足与正史相表里者矣”,[4]这一点与扫叶山房书籍出版宗旨是相符合的。因此,“与正史相表里”的《里乘》成了该书坊光绪年间笔记小说出版的首选。

正如《〈扫叶山房丛钞〉序》所言:“版屐吴郡,粤寇至,尽付劫灰。”因此,出版《里乘》时,扫叶山房采用的是翻刻他本的方式——即根据书坊所藏的书籍进行翻刻出版,而到光绪十八年(1892)《曼陀罗华阁丛书》出版时,扫叶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可购买别家的板片修补重印了。《曼陀罗华阁丛书》汇集了杜文澜从咸丰九年(1860)开始陆续撰著与校订刊刻的书籍,共计16种,而笔记小说《曼陀罗华阁琐记》正是这部丛书中刊刻最早的一种,其书板由扫叶山房向同业购得。与《里乘》不同,《曼陀罗华阁琐记》书前牌记题曰:“光绪壬辰仲春之月席氏扫叶山房藏版”,左下方有“扫叶山房督造书籍”印——这是扫叶书籍特有的版权标记。

如果说《兰苕馆里乘》与《曼陀罗华阁琐记》仅仅是光绪宣统年间,席威主持下扫叶山房出版学者型笔记小说的小试牛刀,那么其子席裕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2)主持出版的“掌故丛编”则拉开了该书坊此种类型笔记小说刊行的序幕。学者型笔记小说的作者大多身兼学者的双重身份,因此,作品在创作形式上长于议论——作者时时不忘作为学者的身份和责任,重在显示个人的才学和见解。如《里乘》在每篇末都附以“里乘子曰”,将议论作为文章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加以程式化;在内容上,除记载一些奇闻逸事外,还夹大量典章制度、名物考辨等内容,将属于学术范畴的考据之学在小说范围内加以复制和推广。许谆书比较欧阳修《归田录》和梁氏《归田琐记》后就认为:“欧书多录朝廷遗事,士大夫笑谈,吾师书亦同其意,而考订详明,包孕繁富。”[5]“掌故丛编”是清人所撰的四种笔记小说,包括陈康祺《郎潜纪闻》和《燕下乡睉录》以及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均为受到乾嘉学派考据传统影响的学者型笔记小说。之后,在接管扫叶山房的席少梧主持下,宣统年间陆续出版的此类小说还有黄钧宰《金壶七墨》、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王世祯《香祖笔记》、陆游《老学庵笔记》、查慎行《人海记》、梁章钜《归田琐记》《浪迹丛谈》《浪迹续谈》等10种。

二、笔记小说出版类型的突破

作为一家传统出版机构,扫叶山房不仅重视笔记小说出版,且一直关注文人的选择倾向与阅读喜好;作为一个有着家学渊源的书坊主人,在笔记小说类型的选择方面,扫叶山房的几任主持人,从席威到其子席裕琨乃至其族戚席少梧,都一直力图恪守先祖席世臣时期所形成的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传统。然而,毕竟此时的出版环境以及小说书籍的接受群体与《容斋随笔》出版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不相同。从扫叶山房开始出版《里乘》的光绪九年(1883)到出版《梁氏笔记》(《归田琐记》《浪迹丛谈》《浪迹续谈》三种)的宣统三年(1910),近30年间,清廷对于小说出版的管制形同虚设,铅石印技术的普及使小说书籍出版甚至盗版快速便捷,印刷成本的下降使普通民众亦有能力购置过去售价昂贵的小说书籍,[6]小说界革命的发生又使针砭时弊的新小说出版如火如荼。因此,在恪守传统的同时,有着百年历史的扫叶山房,也在某种程度上寻求笔记小说出版的变革与突破。

这种变革与突破明显的表现就是宣统元年(1909)《绘图骗术奇谈》的石印出版。该书由时任扫叶山房编辑的雷瑨收集新奇骗术一百则汇编而成,据其宣传广告称:“阅此书者,可以长见识,增阅历,羁旅之人尤宜奉为枕中鸿宝。每则又绘有精图,随事指陈,颇饶趣味,诚近日小说书中唯一特色也。”可见其编撰出版时,所设定的阅读对象明显是针对普通市民阶层的,与一味强调“以惠学林”的学者型笔记小说的出版主旨完全不同。这部奇谈式的笔记小说,“因其事迹奇幻,于人世间机械变诈诸术描写无遗”,与这一时期扫叶山房出版的其他笔记小说不同,该书每种骗术故事之后都附有石印插图,借以凸显各种骗子的形象与伎俩,所以尽管定价为八角,在当时的笔记小说中并不算便宜,但是同样“销行数万部,颇为社会欢迎”。[7]

按照光绪六年(1880)三月八日,点石斋在《申报》登载《廉价石印家谱杂作等》广告中公布的石印书籍费用计算,[8]不计底本抄写费、装订费及插图费用,《绘图骗术奇谈》 每册成本仅为一角一分,加上各项费用成本大约也在三角之内,因此,即使“照码七折”,[9]该书的销售也带来近3500元的利润。不久之后,扫叶山房趁热打铁,于民初继续推出了《上海之骗术》,专门描绘上海“妓院、赌场、茶楼、戏馆种种骗诈之伎俩”,因此前《绘图骗术奇谈》的畅销,该书在出版时也附加了石印插图,定价也同样为八角,还在《文艺杂志》上刊登的宣传广告中特意打出了《绘图骗术奇谈》及其编者雷瑨的招牌。

此外,扫叶山房在民国时期相继推出了《满清官场百怪录》《民国艳史》等普世色彩极为强烈的通俗笔记小说,以及《最新滑稽杂志》《文苑滑稽谭》两种以谐语趣事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品。其中《满清官场百怪录》宣传广告特意与李伯元所撰那本广为人知的章回体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比较,称:“颠公少年时游幕各省,嗣又厕身报界数十年,就生平所闻见,凡官场奇奇怪怪之事,一一笔之于书,……而满清国祚之因此颠覆,即于言外得之,以视《官场现形记》等书籍空言以讽世者,其用意又不同也。”[10]这部书在民国二年(1912)石印出版后,因颇受欢迎,以至于先后于民国三年(1914)、十九年(1930)、二十四年(1935)三次重印,是目前所见重印次数最多的扫叶笔记小说。而《民国艳史》的销售情况也相当不错,据《民国艳史乙编》的广告称:“修竹乡人(此即雷瑨的笔名之一)就所闻见辑成《民国艳史甲编》出版后,大受欢迎,一月中售去数千部。”时隔一月,雷瑨“又搜采民国近时香艳事迹,辑为乙编”,且“较甲编集事更新,谐文尤艳丽”。[11]

三、保守的销售方式

尽管扫叶山房在笔记小说书籍内容上进行了世俗化的开拓,但在宣传与发行形式上仍显得过于老套与保守。当时的出版机构,无论是商务印书馆、小说林社等颇具影响力的出版社,还是群学社这样不太出名的出版社,利用报纸杂志进行小说广告宣传都颇为普遍,[12]或为小说出版开展征文活动,或告知读者小说书籍的打折优惠活动,或维护小说作品版权等等,不胜枚举,但翻阅传播面较为广泛、读者群体较为庞大的近代四大报刊:《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扫叶山房的小说广告宣传寥寥无几。四大报刊中由扫叶山房刊发的小说宣传广告仅仅三则。第一则:《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刊载“最新社会小说《时髦现形记》出版广告”(《申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七广告同此);第二则:《神州日报》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刊载“新出石印精本《唐人说荟》一百六十四种”广告;第三则:宣统三年四月初六日《时报》刊载扫叶山房精印书籍广告,内有小说《两般秋雨庵随笔》六角,《绘图骗术奇谈》八角。目前可知的笔记小说广告宣传,一是如惊鸿一瞥出现《扫叶山房精印书籍》广告中的《绘图骗术奇谈》,且几乎被淹没在扫叶山房出版的其他各种名目繁多的图书书目中;另一则就是《新出石印精本<唐人说荟>一百六十四种》广告。也许是由于对该书坊的品牌影响力颇为自信的缘故,扫叶山房主人对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宣传所出版的笔记小说广告这种形式并不特别在意,而在笔记小说的销售形式上也如此。

《古今说海》和《唐人说荟》分别出版于宣统元年(1909)和宣统三年(1911),两家出版机构都在报刊上为丛书刊登过宣传广告:

是书为明云间陆氏编辑,俨山书院集部汇刻,分说选、说渊、说略、说纂四大部,都一百三十五种,搜罗繁富,蔚为大观。……本公司觅得明版原刻,亟付印行世,以公同好。全书一部装订十二册,计定实价洋四元,兹售预约券,每部减价二元。购券者价洋一次缴足,先取《说选》三册。本年十一月印竣,缴券取全书。惟预约券所印无多,售完即不再印,博雅君子幸勿交臂失之。(《新出历朝一百三十五种说部大观》广告)[13]

是书为山阴莲塘居士所纂,搜罗唐代小说共一百六十四种,洵说部之大观也。本号向藏书家觅得原刻本,重付石印,业已告成。用中国粉连纸,印刷精良,装订十六册二函,定价洋二元五角。爱阅小说诸君祈即驾临本号购取可也。(《新出石印精本<唐人说荟>一百六十四种》广告)[14]

集成图书公司的《古今说海》采用“售预约券”的方式提前销售部分书籍——即“购券者价洋一次缴足,先取《说选》三册”,而扫叶山房的《唐人说荟》则是丛书印刷完成之后才上架销售;集成图书公司将12册的丛书的价格故意定为四元,然后再对预约购书的读者实行半价优惠,“每部减价二元”,而扫叶山房则将16册的丛书价格实实在在定为二元五角。可以说,在对笔记小说丛书的销售方式上,扫叶山房除登报告知读者“业已告成”,“爱阅小说诸君祈即驾临本号购取可也”之外,无销售策略可言;而作为一家附属于申报馆的新式出版机构,集成图书公司虚高定价,预约打折,锁定读者,提前收回成本的销售策略显然高明得多。结果,《唐人说荟》直到民国二年(1913)才石印再版,而《古今说海》在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初版印行后,仅4个月就校订再版,[15]接着又出现了校订三版,[16]销售策略所带来的畅销局面,不言而喻。在同业对售价不菲的丛书纷纷采用预约销售的影响下,传统书坊扫叶山房在民国四年(1915)刊行《百子全书》和《中华民国政府公报分类汇编》时,也选择了这样的出售预约券的销售方式,后者广告中明确说:“定价十二元,预约半价六元。”[17]

四、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传统的回归

尽管通俗笔记小说的出版发行,让扫叶山房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正如前文所述,《绘图骗术奇谈》行销万部,应该有3500元左右的收益;而无插图的《民国艳史》每册的成本一角上下,售价四角,那么一个月“照码七折”售去数千部,即能为扫叶带来近200元的回报,200元可算是一笔较为可观的书籍销售利润。[18]按照一般书局的做法,对于畅销类型的小说书籍,定会持之以恒,继续出版类似的作品。如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翻译小说颇受大众欢迎,商务就陆续推出了百余种此类作品,且称之为“说部丛书”;又如校经山房刊行的《续彭公案》《续济公传》销路甚广,之后该书坊便不断出版其接续之书,前者达十续之多,后者更是多达令人咋舌的四十续,[19]创造了单部小说续接次数的历史纪录。但与大多数出版机构的做法不同,扫叶山房在民国四年(1915)出版《文苑滑稽谭》后,几乎没有再出版过此类销路颇好的通俗笔记小说。民国十一年(1922)扫叶山房曾经出版过通俗笔记小说《我佛山人札记小说》4卷,但此举意不在牟利,而是为了纪念雷瑨的友人吴趼人。

民国四年(1915)夏出版的《文艺杂志》第一期卷首刊登的《扫叶山房特别广告》如此表述:

本坊为爱重名誉计,为推广贸易计,凡近年印行各书,缮校一切,益实事求是,以期毋负购阅诸君之盛意。盖因书籍一业,关系全国人民之学术之智识,非常重要,非如他业之销行货物,专以牟利为目的也。

这段议论文字可视为扫叶之所以不再出版媚俗化笔记小说的一个注脚。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扫叶山房主人认为像《骗术奇谈》那样专记骗子伎俩,《满清官场百怪录》那样专讲官员丑态,《民国艳史》那样专书女界情态,《最新滑稽杂志》那样专写可笑之言的通俗笔记小说根本皆为不入流之作,与书坊一直以来的正统形象背道而驰。因此,对于那种即使能为书坊带来盈利,但内含却有损书坊良好声誉的这类笔记小说,最终还是被扫叶书坊排斥在出版计划之外。

虽然扫叶山房在民国时期和光、宣年间一样,几乎没有在各大报刊上刊发笔记小说出版广告,但上文所提及的该书坊于民国年间发行的《文艺杂志》却成为其笔记小说推广与宣传的一个良好平台。从目前上海图书馆保存的第一期到第十三期《文艺杂志》所登载的广告来看,几乎每期都有《扫叶山房新印书目》广告,其中不乏新出版的笔记小说作品。《文艺杂志》第一期第一则扫叶的书目广告就是14种笔记小说,包括《容斋五笔》《老学庵笔记》《渔矶漫钞》《入海记》《香祖笔记》《分甘余话》《茶余客话》《梁氏笔记》三种及《印雪轩随笔》《庸闻斋笔记》《金壶七墨》《两般秋雨庵随笔》《桐荫清话》《庸庵笔记》,清一色全部都是学者型笔记小说。14种笔记小说书目紧随介绍该书坊历史的《扫叶山房特别广告》之后出现,足见扫叶主人对于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发行的重视,而重新刊印出版洪迈的《容斋五笔》,且将其赫然列于书目首位的做法,仿佛就是在对先祖席世臣130年前创办扫叶时所立下的“刊刻秘笈,以惠学林”宗旨进行回应。

根据目前所知的资料统计,民国年间扫叶山房共出版清人所撰且符合乾嘉学派考证风格,长于议论,重视事出有据,记叙手法平实严谨的学者型笔记小说31种。其中既有《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对纪昀极为推重的俞鸿渐的《印雪轩随笔》,被称为乾嘉学派殿军的俞樾的《右台仙笔记》,同时也有再次印刷的乾嘉学派重要人物梁章钜的《梁氏笔记》三种(《归田琐记》《浪迹丛谈》《浪迹续谈》),几乎成了一个高品质学者型笔记出版的“扫叶山房模式”。一方面,扫叶山房所印之书,在出版界一向口碑较好,民国时期印有“扫叶山房”四字瓦当型商标的图书,已成为版本优良的标志。扫叶山房主人席威就曾在《扫叶山房丛钞序》中自信地宣称:“威家素喜刻书,精为校勘。”另一方面,由于书坊对于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格外重视,民国年间这一类型的书籍一度成为扫叶的一个品牌,不仅九州闻名甚至行销海外。雷瑨曾在《懒窝笔记》中道:“沪上扫叶山房书坊,以刊印旧籍,驰誉中外。每岁以诗文别集、笔记等销行东瀛者,毋虑数百箱。”[20]

扫叶山房是一家有着浓厚知识分子传统的出版机构,创始人席世臣因担任《四库全书》文渊阁三分书总校的人生经历,而为成立伊始的书坊立定了“刊刻秘笈,以惠学林”的宗旨,其后百余年间,这一宗旨体现在扫叶所出版的经史子集各种书籍之中,同样也体现在作为子部书籍之一的笔记小说出版中。从选择《容斋随笔》作为第一部笔记小说,到光绪年间于上海重开之后出版《兰苕馆里乘》《曼陀罗华阁琐记》及一系列学者型笔记小说,最后于民国年间形成笔记小说出版的“扫叶山房模式”,无不是对书坊开办宗旨的体现。在通俗小说作品出版蔚然成风的清末民初,扫叶山房也曾一度编撰出版描写官场、女界,记录行骗手段的媚俗化笔记小说,加入了此种通俗笔记小说刊行的潮流之中,试图在某些方面实现一些突破。不过,由于书坊的历史渊源,受到首任书坊主人审美选择取向及文化传承的影响,其出版最终还是由盈利性的通俗笔记小说回归到了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的传统当中,而这种对于传统的执著,对于文化的操守,对于书籍品质的追求,也使笔记小说的出版成为民国年间扫叶山房的一个品牌,扩大了该书坊在海内外的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书坊与近代小说发展之关系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8JC751015”

参考文献:

[1] 杨丽莹.扫叶山房创始年代考[J].图书馆杂志,2005(3).

[2] 方睿颐.《兰苕馆里乘》序[D]//杨丽莹.扫叶山房研究,复旦大学,2005.

[3] (清)许奉恩.里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 (清)金安清.《兰苕馆里乘》跋[M]//合肥:黄山书社,1998.

[5] 宋莉华.清代笔记小说与干嘉学派[J].文学评论,2001.

[6] 宋莉华.明清时期说部书价述略[J].复旦大学学报,2002.

[7] 扫叶山房.上海之骗术世界广告[J].文艺杂志,1915(1).

[8] 点石斋.《廉价石印家谱杂作等》广告[N].申报,1880-03-08.

[9] 扫叶山房.扫叶山房特别广告[J].文艺杂志,1915(1).

[10] 扫叶山房.《满清官场百怪录》广告[J].文艺杂志,1915.

[11] 扫叶山房.《民国艳史乙编》广告[J].文艺杂志,1915.

[12] 刘永文.晚清小说的广告宣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

[13] 扫叶山房.《新出历朝一百三十五种说部大观》广告[N].申报,1909-09-18.

[14] 集成图书公司.新出石印精本《唐人说荟》一百六十四种广告[N].神州日报,1911-04-21.

[15] 申报.说部大观《古今说海》校订再版特别廉价广告[N].申报,1910-03-02.

[16] 申报.说部大观《古今说海》校订三版特别廉价广告[N].申报,1910-05-20.

[17] 扫叶山房.《中华民国政府公报分类汇编》广告[J].文艺杂志,1916(8).

[18] 吴圳义.清末上海租界社会[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132.

[19] 王清原.小说书坊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0] 雷瑨.懒窝笔记·俄人购书[J].文艺杂志,1916(8).

上一篇:模糊控制系统数学下一篇:电梯变频器电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