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

2024-07-18

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精选12篇)

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 篇1

近年来, 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正受到社会热捧, 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直都是高等教育探讨的课题。如果仅仅单纯地通过书本学习, 而不能结合实际问题学习, 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教师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选取“教师”作为突破口, 提出具体案例教学方法。

导致案例教学实效性低的各种问题及原因都与“教师”这一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 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案例教学表面化的各种问题, 提高其实效性, 可以选取“教师”作为突破点, 从突破点开始, 向四周作用, 引起连锁反应, 带动解决其他层次的问题, 进而解决“实效性低”的根本问题, 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作为提高案例教学实效性的枢纽因素和突破点, 必然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抓手。从这一突破点出发, 可以试图从图中的四个角度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一、培训教师灵活运用案例

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案例教学效果得以发挥的必要前提, 而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教师自身加大投入、丰富案例研究与教学经验的积累外, 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一, 要开展课前培训, 即所有参与案例教学的教师在课程开课前需进行教学方法、流程与技巧的培训, 并针对案例内容开展交流,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二, 学校还应加大资金投入, 面向所有教师不定期地开展此类培训活动或案例教学研讨活动, 形成案例教学的团队, 鼓励教师提高案例教学水平与知识水平, 使案例更符合学生需求和教学需求, 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对理论知识及时加以案例分析,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举个例子, 分析非关税壁垒措施时, 强调非关税壁垒措施比关税措施更加具有灵活性、有效性、隐蔽性、歧视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如何被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这需要教师从平时培训等活动中积累知识, 随手拈来, 举例说明。比如, 欧盟进口中国瓷器的包装标准, 欧盟要求从中国进口的景德镇瓷器的包装稻草必须经过摄氏200度高温熏蒸消毒处理, 否则禁止进口。再比如, 英国生产的糖果在法国市场上曾经长期有很好的销路, 后来法国在食品卫生法中规定禁止进口含有红霉素的糖果, 而英国糖果正是普遍使用红霉素染色的, 这一来, 英国糖果大大失去了其在法国的市场。这些非关税壁垒措施都能一针见血地起到限制或禁止进口的作用。

二、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主体的自我学习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效果则无从谈起。因此, 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 以配合案例教学的开展。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 熟悉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查找与案例相关的资料。课中鼓励学生发表观点, 开展讨论。课后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整理案例的完整思路,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寻找相似案例, 并与课上案例进行类比推理, 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加以激励, 以鼓励为主, 并落实为具体的课程考核标准。

比如, 我们上课曾引用一个案例。菲律宾某公司与上海某自行车洽谈进口业务, 打算从中国进口永久牌自行车1, 000辆。但要求中方必用剑牌商标, 并在商标上不得注明“Made in China”字样。问中方是否可以接受并说出原因。另一个问题是, 在处理此项业务时, 应注意什么问题。就此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其中第一个问题没有什么疑问, 但对“处理此项业务时, 应注意什么问题”这个问题, 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甚至联系了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 把问题回答得比较完美。这强化了师生的沟通能力,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三、设计案例, 加强学生学习个性

案例的选取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若选用已有案例, 要考虑其适用性, 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既可以在恰当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案例的来龙去脉, 又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除了传统的案例教学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引用鲜活的案例, 如电视案例、现场案例等。电视案例, 如笔者在讲授《企业管理学》课程中, 将《乔家大院》、《红楼梦》等部分剧情进行了剪辑, 制作成案例短片, 成功地展现了企业变革、企业危机管理、企业文化、企业财务管理等教学重点, 结合剧情设计出合理的问题, 引出基本的管理学理论,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现场案例, 即邀请嘉宾进课堂, 现身说法。此时, 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案例主人公, 在交流中更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案例问题, 如果教师可以控制好现场的时间和气氛, 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 与上课相比较, 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兴趣往往更大, 而案例教学方法恰恰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平台。《今日说法》、《财富故事会》等电视节目之所以引人入胜, 除了案例本身的鲜活性外, 更重要的是节目设计充满悬念, 在恰当的地方提出问题, 吸引观众继续欣赏。因此, 无论是传统案例还是电视案例、现场案例, 教师都可以借鉴电视节目的制作方法, 精心设计, 制造悬念, 将案例的内容与节目的方法巧妙结合, 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四、协调环境, 提高案例教学实效性

案例教学对软硬件的要求并不高, 从教师这个突破点出发,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外界环境加以协调, 如与校方协调选择带有多媒体的教室、桌椅可活动的专业教室等。另外, 针对许多教师提出的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进度对案例教学的限制问题, 笔者认为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 可以把知识点案例穿插在较难的理论讲解中, 简单易懂的知识留作学生课后自学、课上检验, 留出课时进行专门的综合性案例学习, 课后督促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消化相关理论。针对班级人数的限制问题, 建议小班授课, 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性别、特长进行分组, 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 避免组长一人代劳的现象, 尽可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要仔细观察并同步记录, 作为考核的依据。

五、小结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教学中存在的案例教学实效性低的突出问题, 本文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时代性的案例, 思路清晰地、深入浅出地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培训教师、激励学生、设计案例和协调环境等促进案例教学发挥真正效果的教学改革措施, 彰显案例教学实用性原则。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钻研和探讨,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增强消化及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学生通过这种新的教学实践模式, 推动了自身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这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雷玲.《国际贸易实务》的案例教学[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2.

[2]杨慧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4.

[3]徐军.《国际贸易概论》教学方法浅议[J].科技资讯, 2009.36.

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 篇2

——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探讨

浙江省东阳中学 张华伟

【内容提要】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途径。但从高中教育总体情况看,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最为薄弱的环节。本文主要阐述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如何联系学校实际,拓宽教学内容,以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兴趣小组

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校教育只有全面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迎接世界的挑战,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正是适应上述形势,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新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需要;是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代新人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内容。

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我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劳技课,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把基础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引入学校的课程中,并通过劳技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教学总体实践看,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仍然是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亟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教学内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出《劳动技术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精神,以提高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效。

一、拓宽劳技课堂,扩展学科教育外延。

开发校本课程,拓宽劳动技术教育课堂内容。现阶段普通高中以选用省教育厅教研室2000年组织编写并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安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浙江省 全日制普通高中劳动技术课教材(试用)为主,其中高一年级学习《识图与制图》,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作图方法和技巧。高二年级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要求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电子器件、简单焊接技术、应用电路的制作、无线电技术等。高三年级学习《电机与家用电器》或《摄影与摄像》,要求学生了解电工操作基础、电动机、电动器具、制冷器具、电热器具等。但许多学校只在高一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看,一味在课堂内讲授让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枯燥的《识图与制图》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我校劳技教研组根据实际辅之以富有特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建筑文化〉这一校本教材颇受欢迎,世界建筑发展简史、著名建筑赏析、高层建筑发展趋势、高层之忧、东阳古建筑特色等课程,拓宽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校劳动技术教研组设计了一系列研究性课题,以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市旅游业与交通状况之间的联系、东门菜场塑料袋(竹篮子)使用情况的调查、农村摩托车与环境污染、河道水污染与综合治理的设想、东阳与义乌两市经济互补性研究、电脑制图与手绘制图的得失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劳动技术课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重视技能训练、促进全面发展。

把实施劳技教育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造发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实劳技教育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技能,扩展劳技教育的内涵,使劳技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能使学生既动手又支脑,克服劳技课过多地强调学习技能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其次,把创造发明活动引入到劳技教育中,可以解决开展创造发明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劳技课在课时、场地、师资和经费上为创造发明活动进入课堂提供了保证。同时可以在劳技课的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创造发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动手动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践表明,创造发明活动和劳技教育既有特殊性,2 又有互补性,两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劳动技术课重在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训练,根据兄弟学校经验,劳动技术教学应强化以“三小”作品创作、劳技(科技)小论文撰写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结合我校每年五月份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东阳市中小学校文化艺术节活动,学校劳技教研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大胆思维、设计模型、创造作品,以提高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的“三小”作品创作氛围。每年还开展科技小论文评比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保证学生创作作品的需要,学校近几年不断完善劳技实验室,建立了标准劳技操作教室,添置了制图工具、摄影摄像工具、电器设备,用于学生课堂制图、电子焊接技术训练、家用电器维修、摄影摄像等实际操作。同时为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劳技教师经常上网搜寻资料,给学生提供信息。这样“三小”作品创作、劳技(科技)小论文撰写得以顺利开展、质量得以保证。

开展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兴趣活动,劳动技术教育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在高中学段,与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都有联系,在“重在探索、乐于研究”的活动宗旨指导下,学生不断的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利用教育资源、优化学科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场所。

利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我市“东磁集团”、“康裕集团”等一大批现代高新科技实验园区。让学生了解磁性材料及我市医药化工等各行业的发展史和大型优秀企业的创业史;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受企业现代化的生产操作流程;让学生思考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产品不断创新的竞争,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不断创新的竞争。如何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操作工具创新,科技创新。通过社会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作为建筑之乡,我市有着多家国家大型建筑集团,联系高一阶段〈识图与制图〉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树立起标准化的概念,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国家标准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认真灌输这一思想的同时,让学生走进这些企业,参观标化管理工程,开展“体验建筑工人生活”活动,在体验过程中感受标准化管理的严格要求,树立 学习劳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内,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把实施劳技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这对于改变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

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能力;教学

一、理解是阅读的要旨 ,寻找突破口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 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符号 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由词组成句子和话语的语言编码过程。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从辨认文字符号开始进而对 文字、语义、语法、修辞进行译码加工处理,同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 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 阶段。

二、打破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突破口

1.偏重语法教学,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教师只是利用阅读教材将所要讲解的语法、词汇一一呈列在学生面前,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受到了严重的约束和压制。从而对阅读课的教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2.教师缺乏对阅读技能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盲目而被动。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捕捉有效信息,最后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可见,平常教师对学生阅读技能方面的点拨和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各种阅读技能之后,他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个体。

3.局限于阅读本身,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拓展。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课堂的唯一目的。这种纯粹的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空间和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完全可以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文章所谈论的内容设置出特定的情境,开展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4.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学目标单一。“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整体提高了人文素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學当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了这一部分,新编教材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运用汉语正迁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找准突破口

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较为广泛的迁移。在前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之所以能够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是因为在前一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其迁移过程的实质是已有的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类化或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因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学习迁移的原因不在外部事实而在内部条件。学习的迁移并非因为个体学到的某种现存的知识,而是由于他通过对课题条件的分析和概括得到的某种知识,学习能否迁移及效果如何,取决于对所解决的课题的分析程度。那么,在英语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汉语的正迁移呢?

1.在熟悉文体、把握语篇上做文章

文章体裁是表现文章信息的布局模式。众所周知,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体则是这个载体的组织形式。因此,文体对信息的组织和布局(文章结构)影响重大。不同的文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果不熟悉文体,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常见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此外,应用文也经常出现在各种测试中。如何阅读这些文体,学生在多年的母语习得中已逐步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英语阅读能借助这些思维定势,一定能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在考试大纲上下功夫

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非机械性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即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特征始终是影响接受与积累新知识的决定性因素,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理解的程度依赖于以下三个主要的知识背景,从知识结构的内容看,英语阅读教学既要培养汉语向英语的语际迁移能力,也要培养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语内迁移能力;既要培养汉语的文化传统向英语的文化迁移能力,也要培养文史哲等各科向英语学科迁移能力。促进迁移的主要方法是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并把所学知识优化组合,精心组织。

3.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每段语言材料都有其特定的写作目的,或为传递信息,或为愉悦读者,或为阐述某一道理。这些目的往往并不一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隐含于字里行间,读者必须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这也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

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 篇4

一、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 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 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2.学生实际。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 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 我们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 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 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此基础上, 做出预见, 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 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 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

3.知识内容。

这是指教材中最主要的内容, 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 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

那么该如何突破重难点, 化抽象为具体, 化复杂为简单呢?在思品教学实践中, 笔者简单概括了如下几种方法, 供大家共同探讨。

二、重难点突破的策略

1.游戏体验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 “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 源源不断地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 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 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游戏是最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 它能给学生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

2.直观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直观图示法是一种以形象化图示、图形、图像或表格等来讲授基本概念, 揭示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常用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把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生动的直观图示, 把枯燥的语言传输变为强烈的视觉刺激, 能激发学生思维,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分层设问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古人云:“疑之始, 思之端也。”疑问是人们认知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 设疑一致被认为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 自觉运用由此及彼, 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必须学会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 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 化难为易, 由易到难。

4.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后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虚拟的但又具有真实感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内心情感, 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 把学生真正融进课堂。

5. 材料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解 决问题能力。

材料分析法是根据教学目标, 通过对典型材料的分析, 使师生双方互动起来, 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来突破重难点, 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它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学原则, 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的依据, 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我们运用材料分析法来突破重难点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重难点的突破策略不仅仅限于此, 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改革中, 要更好地领会新课程所体现的教育理念, 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出发, 还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 发挥教师个人优势, 得心应手地将重难点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

摘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突破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分清主次, 区别轻重, 突出重点, 破解难点。

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教学实效 篇5

湖南省汉寿县南岳路实验小学

罗九元

联系电话:***

摘要:我们对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本文从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谈几点浅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

正文: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提倡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这里所指的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我上一年级数学的“元、角、分”中,就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

教学实例证明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二、学科整合,不拘一格,步入练习的“你中有我”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如我在教学“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特备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然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这似数非数的练习,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

数学是整合性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原汁原味的而非抽象的分类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三、提倡自主,突出练习的“民主自由”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培样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个表格,并给出了两组对应数据,让学生选择其中的3个数自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

χ 10 25 y 20 50 学生们在思考片刻后就说开了:“我用20元钱可以买到10本同样的笔记本,买25本这样的笔记本,需要多少元?”“我家买回20斤大米,可以吃10天,照这样计算,买回50斤大米可以吃多少天?” “妈妈的青菜每10把卖20元,今天她共卖了这样的青菜25把,一共收入多少元?”„„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生成了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同时,这样的设计又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展,学生能够合理的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在活动中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时,我布置学生去观察学校内纪念亭的六根柱子,看清涂漆的是圆柱的那一面;学习《统计》后让学生统计学校门前的公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同时渗透安全教育;学习圆的周长

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量一量篮球场中的争球圈一周的长度,从中感觉圆周长的概念„„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总之,新课标下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改变陈旧的观念,体现新课标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新课标下数学练习的设计,应是集生活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文字于一体,反映现代技术、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观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关注的是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蔡俊声编著 《小学数学教学法文集》 2000年1月

3、杨健辉讲稿 《练习题组的设计》 2007年11月

本色教学提高实效 篇6

摘 要:现在的课堂不再有朗朗的读书声,不再有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教学,整体把握,品词析句,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读写结合。

关键词:品词析句;朗读训练;读写结合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堂中不再有朗朗的读书声,不再有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不再有认认真真的学法指导。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突出它的学科性,要正确运用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语言教学,整体把握,品词析句,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读写结合,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整体把握

让学生浏览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些课文有中心句,有的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有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核心问题,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读书,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加强词、句训练

新课程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我们在教学这些课文时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带领学生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其语言精华,让学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的熏陶。如,教学《秋天的雨》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优美的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悄悄地,悄悄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引导学生理解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到来的,因为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些优美的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树叶比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教学这些富有诗意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平时自己的生活实际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

三、重视朗读训练

朗读有助于正确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要多样,可指名读、赛读、开火车读、轮读、范读,读的指导训练要有层次,要善于用指导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教学中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中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只是讲形式热闹,一味停留在模仿水平上是不够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应该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即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一篇文章的基调是什么;朗读速度怎样;一个句子读什么样的语调,一个句子中哪个词读重一些,哪个词读轻一些;哪里该停顿,停多长时间等等,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把握语速。一篇文章朗读时的基调,速度的快慢视课文内容和体裁而定。叙述性作品或段落要用中常速读,描写迅速动作或异常悲愤的句段应加快速度。快速,要快而不乱,吐字清晰,慢速要慢而不拖,不松懈沉闷。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感情变化而调节的。要用不同语调、语气读出来,如快乐、热烈、赞叹、悲哀、同情等语调。

四、读写结合

教材既然是例子,那么教师就要恰当教学生一些关于习作的方法。比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描写人物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写细节的方法,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等。课上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修辞方法,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到写作方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应该有必要的训练。阅读教学中,要利用课文中的美句美段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教学《北京》后,我让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仿写了《我们的校园》,仿写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用上“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雄伟壮观”等词句。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后,让学生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仿写了《美丽的家乡》。因为我们地处东北,所以家乡的景色也和课文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写起来也可借鉴,学生的作文写得很美,在这种不失时机的仿写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突出词句训练,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读写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美的艺术,一种真的艺术,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继续执著地行走在追寻本色语文教学的大道上,必将会使语文之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 篇7

关键词:班级思想教育,突破口,实效性

班集体是小学生成长的家园,班主任是家园里的领路人。为了使小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性教育,只有沁入学生的内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譬如,在战场上,对阵双方总是力求在对方的防线上选准一个突破口,由此单刀直入,增加己方胜利的概率。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样,选准一个突破口,使学生的灵魂得到震撼,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实践表明,在班级思想教育工作突破口的选择中,以下的做法值得尝试。

一、长善救失,有的放矢

“学记”有云: “知其心然后求其失”,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基础之上。班主任对全班的每个学生都要胸有一本帐,明确哪些学生是“千里马”,不用扬鞭自奋蹄; 哪些学生是“老慢牛”,需要随时鞭策方能不断前行; 哪些学生是“犟驴”,要设法安抚其心,晓之以理; 哪些学生是“小绵羊”,温和善良,与人无争; 哪些学生是“小狐狸”,机灵狡猾,难以捉摸……思想教育就是要结合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和行为偏差,针对每个学生心理特征的不同采取对应的方法和策略,用其长,弥其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扬长避短中实现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不断进步。班里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还经常依仗着自己身高力大欺负其他同学,是班里有名的“双差生”。在对他的教育转化中,我充分利用了长善救失、有的放矢的策略。先是在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中,让他做队长和主力队员,凭借他过人的臂力和耐力,战胜一个个对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在班里的庆功会上我特地其戴上大红花,记上头一功,让他品尝到少有的自尊和自豪。而后,我提议选举他做班级的劳动委员助理,将他自身的特长用之于班级的工作之中。在我的激励和同学的信任下,这名学生逐渐改掉了原有的毛病,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巧借时令,抓住良机

班级思想教育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技巧运作过程,这种技巧既需要教师对学生全面了解,也需要对教育理论的灵活运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特定的时间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如果巧妙地借助这些时令,就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教育良机,将学生的关注引申为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衍化为启迪学生情感的精神盛宴。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看,像国庆节、建军节、母亲节、教师节这样的节日; 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同学的生日这样的对某一个体有意义的日子,以及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天这样的全班同学都不能忘却的日期,都是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利时机。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我以国庆节为教育时机,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细心观察、体会节日喜庆洋溢的气氛,或通过书籍、报刊和网络查阅、掌握与国庆节有关的故事和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写文章、画画、唱歌、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并将这种情愫中升华为建设好祖国和家乡努力学习的思想感情。

三、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以爱为基础,在爱学生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善待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无知,理解学生的心情。做到严格而不苛求,温和而不随便,真正实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小学生都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这就使得在班级工作中难免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如果班主任对事件缺乏了解,不加分析而武断地处理,可能会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但若是班主任利用事件的有利因素,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则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深秋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一个学生气呼呼地赶来报告,教室的花盆被一个同学打破了,班干部质问时他还不承认。我一听先是很气愤,但理智告诉我,要冷静,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思考时间和改正的机会。我不动声色地走进教室,看到窗前的地面上一个花盆碎了几瓣,泥土散落了一地,就拿起扫帚和撮子进行清扫,这期间包括那个同学在内的几个同学也参与了进来。于是,我顺水推舟,对这几个同学提出了表扬,并旁敲侧击地希望打碎花盆的同学勇于担当。第二天,那个同学果然主动找我承认了错误,并赔偿了班级的花盆,我再一次因势利导,表扬了他这种知错就改的良好行为,也让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触动。

四、积极鼓励,引导参与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是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将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作为班级思想教育的突破口。例如,班主任应该经常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或给自己的父母写封感谢信,或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或走上街头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环保节能生活方面的宣传。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认识,巩固班级和学校的思想教育成果。

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 篇8

一、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1.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

所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就是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所要讲的内容属于认识、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个标准,对教学内容要理解透彻,然后明确知道自己要讲哪些内容.有的教师对高中数学核心知识和核心思想的认识不深刻,不能够充分地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准确定位知识目标要求,导致教师不明确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倒讲了不少,这就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教师忽视备课中的“备学生”

所谓备课时的“备学生”,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等内容,从而确定上课的分层提问、分层作业等.而有的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环节,教师如果对学生不够了解,教学的方法就会不适合所教的学生,极有可能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也有可能对学生不熟悉的内容不加解释,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教师忽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仍以“满堂灌”为主,讲得太多,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太少,缺少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不宜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消化,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兴趣下降.可见,这种缺少互动的课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强

不同教师必有不同的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素养等都可能影响一个活动本身的实际效果.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部分教师由于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从钻研教材开始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课的蓝本,是实现课程标准的载体.新课改的理念是要求教师充分地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料,而不是只去教教材,特别是高中数学,数学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照搬课本就可以学好的课程,它需要的是发散性思维,要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需要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同时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掌握.

2.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好上课所要讲的内容,努力挖掘出教材中的思维材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讲授奇函数和偶函数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其概念和定义,可以先给出这样三个函数:f (x) =3x-1, f (x) =x2+1.接下来让学生将每个函数的f (-x) 和-f (x) 计算出来,将得出的结果与f (x) 进行比较,然后让同学检查每组中是否有相等的.学生经过检查会发现f (-x) ≠f (x) ,f (-x) =-f (x) 和f (-x) =f (x) ,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疑问:我们该如何来描述这种现象和本质呢?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和思考,然后再通过分析函数的定义域及以上的相等关系得到非奇非偶函数、奇函数和偶函数的概念.其实接下来还可以再设置这样一些问题:这三种函数的不同等量关系是否和它们的图像特征相关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关系呢?

3. 从了解学生开始

要想使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进一步的提高,就要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服务对象.俗话说“知己知彼方则百战不殆”,这也是高中数学应该坚持的教学原则,其中的“知彼”说的就是了解学生,根据各种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措施.有好几种途径可以用来了解学生.例如,可以通过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对教学和教师的要求,通过数学测验来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把握情况.经过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想法和需求的基础上来灵活地采取教学措施,为学生搭建高效的数学学习平台,充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 教师要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思维,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将解题过程的思维方法教授给学生,努力地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具有广阔性、创造性与灵活性.

5. 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慢慢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媒体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数学课堂“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老模式.与传统模式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使得数学课堂更加的形象、生动,更加的具有吸引力,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设计合理的教学课件可以大大节省教师的板书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将所举的例子讲得更加透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只是用来辅助教学,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该板书的那一部分绝不能由多媒体来代替,否则实效性将大大降低.

三、总结

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篇9

那么,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以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实施情感教学,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有益途径。所谓“情感教学”,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必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的互动,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 如果教师能够积极运用人的情感因素, 实施情感教学, 教学目标就比较容易达成, 学生素质就容易得到提升, 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谈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是如何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的。

一、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必须要走近学生

“谁爱学生, 学生就爱他, 只有饱含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单单是一种知识的传授, 其中还包含着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教师只有走近学生, 才能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才能知道每个学生具体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教师走近学生,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 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 这样的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和爱戴, 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二、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必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实际上,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 从性格秉性, 到思维习惯, 再到学习品质等等,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这些综合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成绩上, 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有的学生成绩很优异, 有的可能就很一般, 有的可能就很差。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 对任何一个学生, 我们都必须抱有“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实际的情况是, 教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关注得相对多一些, 而一些成绩普通甚至很差的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爱的机会就少很多。我们要知道, 实际上,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 优秀生如此, 后进生更是如此。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觉得亲近的教师, 教学中课堂纪律好, 教学效果也好;相反, 学生感到教师不可接近, 教学中课堂纪律往往很差, 教学效果也是如此。尤其是一些教师, 仍然抱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放, 教学中摆出执教者的架势, 让学生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或摆出“讲师”的风度, 只管教授知识, 对学生不闻不问, 目中无学生等等, 这样的教师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 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常常不尽如人意。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 那些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 深受学生喜欢, 所教学科的成绩也非常突出, 这就是实施情感教学, 主动走近学生的效果。

三、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需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其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 共同探究, 教学相长。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要求教师做到“以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课堂教学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 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 总是循循善诱, 而不是颐指气使。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 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我们, 喜欢我们, 才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 充分发挥主动性, 学习效果才能更好。

在实施情感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渗透积极的情感因素, 始终以一颗爱生之心对待学生, 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自然就会形成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从而促使其热爱自己的教师, 这样, 我们的教学就会在爱的氛围中,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进行。教师饱含爱的情感时, 当学生犯了错误, 我们在批评学生时, 眼神里总是透出爱的光芒,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真实的情感因素, 愉快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

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 篇10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

师:问能否表示为两个单位分数之差呢?

教师板书:经分析研究将一个单位分数表示为两个单位分数之和。

根据上述推论可得知:

师:那可以表示为哪两个单.位分数的差呢?

师:当n表示大于2的整数时一般可表示为

师:我们将这种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两个单位分数和的方式称为公式法。

教学片段二:

师: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开始讨论,动笔尝试。

师:怎样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呢?将一个单位分数分子与分母扩大一定倍数,使得分子可以化为几个正整数的和,且这些正整数为分母的因数即可。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先扩后分法。

教学片段三:

由于在上述的教学中,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因此在下一个教学环节“将一个真分数化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容易了。

教师归纳总结: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扩大一定倍数后,如能将它的分子拆成几个正整数的和且这些数为分母的因数,则可将这个真分数拆成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

二、改进问题

加强语言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篇11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得意;得言;教学实效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立足工具,又要弘扬人文;既要得意,也要得言。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语言为主,以内容为辅,教学过程中要凸显一个清清楚楚的学习语言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语言,发展语言。

一、在朗读中习得语言

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是最主要、最常用的语文实践。一位成熟的语文教师应该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设计不同形式的读,读其意,明其理,悟其情。既要感知课文大意,又要积累课文有关语言,以求在“得意”中不忘夯实“得言”基础。

例如:有位教師教学《五彩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摘录课文中有关描写五彩池数量的、描写五彩池形状的、描写五彩池颜色的词语。结合积累,直奔教学重点,既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感知了五彩池数量多、颜色美、形状奇的特点。

如教学《桥》时,可以以洪水为切入点进行教学:(1)自由初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准确。(2)找出描写洪水的词语、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对这种语句要反复练读。(3)品读描写洪水的词句,体会洪水的可怕。(4)录像再现山洪暴发时的可怕情景,用一句话描述你观看后的感受。(5)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感受洪水的可怕。

二、在品味中感悟语言

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聚焦语言,斟词酌句、咀嚼文字,尽享文字的芬芳。例如:教学《搭石》第四自然段描写家乡人“谦让互助过搭石”的画面时,可抓住关键词语“伏”“理所当然”进行品味。具体过程如下。

(1)指名读,找出体现乡亲们美好情感的词语(“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说上几句家常话”“伏”“背”)。

(2)这些词语中哪一个最能表达出年轻人对老人的关爱呢?引导学生通过表演,并对“伏”“弯”“蹲”“屈”进行换词比较,体会家乡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

(3)人们把背老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谁能说说“理所当然”的意思?

(4)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情?

(5)村子里的人都敬老,这是一道风景,请同学们带着美好的感受读读本语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乡亲们美好情感的句子展开研读,以读促解、以解促读,体会词语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感悟“搭石”风景的美,领会人性之美,把握文章的主旨,较好地实现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良好效果。

三、在积累运用中发展语言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说:“阅读教学要培养语感,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教师要让学生在美读中生情、动情。对文中的精彩词、句、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背诵,强化积累。

在说写运用中积累,在言意兼得中表情达情。加强语言运用的训练,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在“运用”中“表意达言”。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者应深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可用素材,为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创设积累运用的情境,架设语言转换的阶级,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步内化语言,达到“言意兼得”的目的。

如《草原》中描写草原美景的一段,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可这样引导学生:(1)借助课文,描述画面。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描述草原景色,想象画面,感受其美。(2)运用语言,转化语言。要学生用上“清鲜、明朗、高歌一曲、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惊叹、久立四望、低吟”等词,以语言描绘草原景色。(3)借助语言,激活创新。让学生运用上述词语,描述一处春景,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表情达意的方法。

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第三段的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出示一幅海底世界情景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其中一种海底动物贴出并进行介绍,学生兴趣倍增。通过口语式的介绍,学生既了解了海底动物的外形特点,又学到了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各种动物介绍得生动、形象。

《文心雕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言”乃文章之本,阅读教学只有有效地训练“言”,切切实实地“咀嚼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嚼出味、品出意、习得法”;才能真正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才不会因“忘言”而导致丢失“根本”。

参考文献:

[1]高华.关于非语言沟通与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7).

[2]张思扬.教学过程中有效沟通策略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实效 篇12

一、情境创设应结合音乐教学内容, 突出德育功能

传统的音乐教学, 过于注重学生唱、听, 对其潜在的德育价值重视不足。我尝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 并改变了以往那种柔声细语式的讲授方式, 以突出音乐的德育功能。如, 教学《只怕不抵抗》一歌时, 我以黑红色为主色调在教室中布置出庄严、肃穆的场景, 并通过激昂的语言、有力的手势, 联系歌曲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让他们知道奋起抵抗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在那个硝烟弥漫、灾难深重的旧中国, 可恨的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 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怎能容忍侵略者的暴行?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奋起反抗———大人们拿起武器奔向战场;孩子们也行动起来了, 在村头、在山岗到处都有儿童团的身影。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们不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而且情绪十分激动, 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这首歌曲。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如果总是运用“音乐王国”、“问题情境”等表述, 学生就会“烦”了。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以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 在教《如今家乡山连山》这首老歌时, 由于教授对象是现代城市里的孩子, 该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的发展变化呢?首先, 我出示了几幅兰州城市美景的图片, 然后, 与学生展开对话。我问:在这首歌中, 为表达丰收的喜悦, 农村的孩子把成堆的谷垛比作家乡起伏的山峦, 那城市里的“山山水水”又在哪儿呢?学生答:城市中一栋栋高耸的现代建筑就是连绵的“山峦”, 宽阔的道路、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则将一座座城市紧紧连接在一起。最后, 我告诉学生:农村的孩子看见山绿了、水清了、庄稼丰收了, 城市的孩子看见楼更高了、马路更宽了, 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丰硕成果, 都值得我们歌唱。这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不但让他们感到新颖、有趣, 而且激起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好奇心理, 使他们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多样化

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 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 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如, 在教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配乐《春晓》一课时, 由于小学多个学科都有关于春天的课文, 小学各个年级段都有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才能取得别样的教学效果呢?我根据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先以“春天的歌春天的诗”为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 让学生们唱一唱、读一读, 而后我又组织他们进行拉歌比赛, 当其中任何一组接不上时, 及时导入要学习的歌曲。最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美的语言的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受,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 不同的音乐教师授课却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 有的教师上课生动感人, 吸引学生, 而有的教师上课却平平淡淡, 学生没什么兴趣, 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美的语言的运用。

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魅力的。在音乐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美的语言的运用。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形象、精辟凝练、环环紧扣、富于逻辑, 不但能够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畅游音乐的海洋。反之,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 削弱其艺术魅力,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上一篇: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下一篇:写作教学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