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2024-10-06

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突破(精选12篇)

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篇1

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 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化学教学中有一些知识点, 由于概念抽象、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变, 使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掌握, 因而在运用过程中, 往往会反复出错, 成为“不治之症”, 如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在多年的教学中, 笔者深刻地体会到,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要讲策略, 讲方法, 讲效率。本着以深化理解为基础, 提高能力为目标, 培养素质为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三步曲。

一、抓住关键, 纵引横联, 促进理解

所谓难点, 其实是相对而言。俗话说:难者不会, 会者不难。说穿了就是学生没有把问题的实质搞清楚。所以, 突破难点的关键旨在拨开迷雾见青天、识破庐山真面目。为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纵引横联, 揭示问题本质, 洞察它的内在联系, 掌握它的特点规律,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化难为易。

如在化学平衡中, 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认识模糊、运用困难。笔者就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的改变→对各物质的浓度和能量变化的影响→对各物质反应速率的变化影响→对平衡破坏和产生移动的影响→平衡移动对原条件的反影响。并结合各种实例, 步步研讨, 层层分析, 归类对比。学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对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然后再把这一理论应用到溶液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点上, 结合题例, 运用讲解, 提高了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广泛应用和深刻理解。

例如, 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 有一个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 两侧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可逆反应。各物质的起始加入物质的量如下:A、B和C均为4.0 mol, D为6.5 mol, F为2.0 mol。设E的物质的量为x mol。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 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 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 并且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的正中位置。请填写以下空白:

(1) 若x=4.5, 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_____ (填“正反应”或“逆反应”) 方向进行, 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反应方向进行, 则x的最大值应小于_____。

(2) 若x分别为4.5和5.0, 则在这两种情况下,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A物质的量_____ (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确定”) , 理由是_____。

【解析】题中给出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 虽然中间有一个移动隔板, 但题中要求隔板处于反应器的正中位置, 也就是要求反应器左右两侧反应的物质的量始终相等。要满足这一条件: (1) 可通过投入E的物质的量即x值的大小来控制; (2) 可通过调节温度来实现。

(1) 反应器左侧的反应为一个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化的反应, 总物质的量始终为n A+n B+n C=4+4+4=12 (mol) , 这就要求反应器右侧也必须始终保持总的物质量为12 mol。当x=4.5时, 右侧反应在起始时, 总的物质的量为6.5+4.5+2=13 (mol) , 大于12 mol, 此时反应向总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即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由于右侧的正反应是一个体积缩小的反应, E物质参与反应的越多, 体积缩小得越多。用极限法, 假设投入的E物质全部反应, 即E的最大投入量, 也就是x的最大取值, 则

因左侧反应混合物总的物质的量为12 mol, 所以达到豟�平衡时, 右侧反应需满足:竍�

(2) 若x分别为4.5和5.0这两种情况, 要满足题中移动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中位置的要求, 即反应器右侧在x值不同时还始终保持总物质的量为12 mol, 只有通过条件 (2) , 即调节温度来实现。也就是说, 当x的取值在4.5和5.0这两种情况下, 隔板恰好处于中间位置时, 反应器两侧的温度是不相同的。再来分析反应器的左侧。由右侧的条件决定x的数值不同, 温度不同, 在不同的温度下平衡状态不同, 各物质的量也就不同。故A的物质的量在这两种情况下也不相等。

二、围绕中心, 组题训练, 提高能力

认识问题解决以后, 应用是关键, 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在这一环节中, 笔者豬在�教学中采用了围绕中心, 布点选题, 组合训练, 培X养k�能力的做法。

例如, 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竝浓�度比较这个问题上, 为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类型的离子浓度比较, 笔者根据大纲要求, 组选了以下习题榤加�强练习:

1.在0.1mol/L的NaHCO 3溶液中, 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2.将0.1 mol/L的CH 3COOH溶液与等体积同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 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3.把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 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4.把0.2 mol/L的氨水与0.1 mol/L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 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5.某中一元酸 (HA) 溶液中, 加入一定量一种强碱 (MOH) 溶液后, 恰好完全反应。有关反应后溶液的判断一定不正确的是

A.[A-]≤[M+]

B.[A-]≥[M+]

C.若MA不水解, 则[OH-]<[A-]

D.若MA不水解, 则[OH-]>[A-

E.[M+]+[H+]=[OH-]+[A-]

这样通过系统练习、讨论对比、分类归纳和揭示规律, 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提高了他们的应变能力, 还启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 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三、启迪思维, 授之以渔, 培养素质

化学教学的目的, 不仅在使学生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使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 笔者在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对前面所述的两步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后, 再遇到新的难点, 就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讨论、探索解决它的方法和途径。并采取热情鼓励、诚恳帮助、点拨启发、严格要求的态度帮助学生完善提高。这种做法, 很受学生欢迎, 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学习中真正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以卤素单质活动性比较的实验教学为例:

1.提问: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怎样比较非金属活动性 (氧化性) 的顺序?

2.实验:让学生分别做氯水滴入碘化钾、溴化钠, 溴水滴入碘化钾、氯化钠的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卤素的活动性顺序。

3.探索:怎样通过结构来分析卤素的活动性顺序?让学生通过结构寻找原因。结论: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反应x结构。

4.拓展:

(1) 有A2, B 2, C 2三种单质进行下列反应:2A-+C 2=2C-+A2;2C-+B 2=2B-+C2;2A-+B 2=2B-+A 2, 则三种单质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怎样?

(2) 若X-能与C2发生反应:2X-+C 2=2C-+X 2,

那么, X 2能否与B-发生反应?为什么?

这样由实验观察进行探索, 使学生围绕其中一个问题的焦点去思考, 最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处理教学难点的探索, 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良好的。所以运用科学方法组织教学, 实施教学, 不仅能突破难点, 巩固知识,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了化学能力, 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突破难点有助于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坚定信念,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本文浅述了作者在这方面教学实践中的三步曲。

关键词:教学难点,探索,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祖浩.中学化学课程评价的反思与探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黄长新.克服高中生学习化学思维障碍的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6) .

[4]王海涛.浅析化学推断题的特点及解法指导[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09, (1) .

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篇2

一、何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通常称为教材的关键,是指完成某一个动作时最主要的环节,学生对这一最主要的环节掌握与否,会影响到整个动作的完成。确定体育教学重点地依据,可以从以下两个思路出发:(1)纵观知识体系,确定教学重点:第一,根据体育教材体系涉及的知识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纵观整个知识体系,确定教材中重点章;第二,深入认真分析每一章的的知识体系,找出重点节;第三,深入分析每一节的知识结构,理出每课时的知识结构和主线,抓住知识关键,准确的确定体育教学重点。运用知识体系来确定教学重点,是由于重点知识的确定有赖于知识体系内部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的比较,有赖于非重点知识的烘托和配合。(2)挖掘知识的教育功能,把握教学重点,这主要是确定非知识性教学重点的思路。由于知识的教育功能寓于知识的特点和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体育教学设计中,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蕴含的教育素材,充分把握教材中具有教育功能的教学重点。如:跳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环节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这一环节掌握得如何,决定了整个跳远技术水平。

二、何为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主要是学生因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异而产生的困难。同确定教学重点一样的思路,确定难点亦不要局限于知识本身难易,确定教学难点和攻克难点都非易事,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实际,研究有效对策。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在寻找突破难点的方法时,要善于抓住突破难点的实质。主要抓住三个关键: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地方难;其次要搞清楚为什么难;三要善于抓住难的焦点。如把教学活动的障碍比作一次障碍赛,那么难点则就是达到终点过程中的障碍物。我们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和练习中的困难。困难疑惑就是教学的难点。在备课中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应该以教学重点出发,围绕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虽然这一工作难度较大,不可能像确定教学重点那样明确,但应尽量做到准确。难点随着条件和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同一教材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难点也有所不同。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时,有的学生可能蹬地方向不对,力量比够,有的学生可能团身不好,有的学生可能双手推垫子用力不匀。难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用运动的眼光去看待它。教学活动实施之前要尽力摸清班级中学生的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困难,以使在课堂上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难点,促成教学双边活动顺利的进行。

三、两者之间有何异同?

我认为,重点是教材或教学内容本身固有的,是在教学中必须理解或掌握的最主要知识点、运动技术环节或运动能力,对这一内容的正确理解或掌握将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顺利进行,或是否有效。而难点,是教学中对于学习者而言难以掌握、理解的主要知识点、运动技术环节或运动能力。例如,“劈叉”,“下桥”,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比较容易的。对一些学生来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可能是一致的。而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其“重点”和“难点”也可能不是一致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根据教材的结构找出“重点”,提出解决的办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找出教材的“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这里,进一步加以说明有两点:第一,重点是教学内容本身包含的,难点是教学中生成的,重点和难点有时是相关联的;第二,对重点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反映的是一个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专业素养,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基本功;对难点的正确理解或把握反映的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功,是一个教师对教学过程预测和对学生学习情况预测的能力。

四、体育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突破的途径

1.深入研究教学教材,认真备课

教学的重难点来源于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技能和身体素质上,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难点来源于教材,拓展于教材。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必须从教材的教育意义去进行拓展,在教学中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拓展性练习,以此巩固重难点。只有教师在课前的充实准备,研究透彻教材,才能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2.着眼于体育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重难点的教学

体育教材的各部分知识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系统,它在不同年级的作用和目标是不同的。因此,确定重点内容的意义在于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着眼,去深究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认识其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示范,抓住重难点、突出重难点,并指导学生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了解本次课的重难点的知识时,通过练习巩固技术动作,提高技能。

3.以原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体育教学有着很强的系统性,每项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体育教学的知识传授并没有固定模式,可以从始到终,也可以从终到始,或抓住关键技术,向两边扩张等等。但都必须以学生原有知识为生长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借助于运动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已掌握的知识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突破。

4.从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中,寻求突破口

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它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教学中的讲解、示范,比较直观,对比性强,即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选择适时地讲解和示范,力图讲解清晰、示范标准,以此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提高时间效率,增强身体素质。

一节课40分钟,如果我们教师不注意精讲多练,那么这节课就会很容易过去,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我们首先是节约讲课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在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其次是示范要准确,动作要到位,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对于我们教师所示范的动作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我们的示范动作也同样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所以,教师的示范要准确,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

6、合理安排运动量,做到科学练习。

课堂教学中,要想体现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运动量也是必要的,如果身体过累,运动量过大,那么,在做技术动作时,技术动作就会变型,对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是不利的,只有适合的运动量,学生才能更准确更合理的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量,让学生能够有充沛的体力来完成技术动作,在练习中做到科学练习。

7.从课堂提问中,寻求突破。

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而进行有目的的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必须考虑到问题的有效性,即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会造成抓不住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学生的思维发散而失去目标性。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8.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突出重难点

体育技术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亲身体验为主,学生只有通过足够的身体练习,才能获得知识技能。精心设计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多样的练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让学生在多样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地让学生练习。

数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苏教版;重难点

中国分类号:G623.5

引言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想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学得更全面,所以我们会在上课时“面面俱到”,无微不至,但是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在考试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对重点部分掌握得不够牢固,在难点之处错误率很多。其实,小学数学教学中,每册书、每个单元、每个课时都会存在着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的。下面,我们从数学学科特点入手,对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进行一一解析。

一、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不同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注重积累,但是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它环环紧扣,每个知识点掌握不牢固,都有可能会影响下面的学习,每一个知识漏洞,都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漏洞,最后可能会导致漏洞无法填补。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尤其是在重难点的讲授上,一定要夯实,打牢,不然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后面学习的困难。但是重难点却是知识中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所以还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重点突破。

二、数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

如何突破重难点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探究。

1、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要想突破重难点,就要先弄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一般来说,大纲上面强调的便是重点,考试中经常考到的就是重点,这需要我们教师多用心总结、发现、记录,之后具体讲解、强调。哪些是难点呢?学生学过之后,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点就是难点,在讲授时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有疑问,则停下来细讲,即使学生没有表现出疑问,对于一些看上去就比较难的内容教师也要多问几个“听懂了吗?”“明白了吗”。此外,教师在以前学生的易错题中也可以知道哪些难以掌握,在这些知识点的讲授时要着重注意。

2、利用知识迁移突破重难点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小学数学学科逻辑性、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新知识对旧知识作出了巩固,旧知识对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因此新知识和旧知识互为迁移,这些新旧知识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了数学庞大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如果利用知识迁移来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而学会新知识,并打牢旧知识的基础,会更加轻松的突破重难点。

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就有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对于梯形这样的图形,如何让学生理解,并熟练地计算面积呢?这就需要运用知识迁移来破解。因为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几何求积”的数学问题。于是我让学生将梯形分割或拼接为熟悉的图形。学生将梯形分割、拼接为了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然后我引导学生分别求出这些的面积,进行相加得出梯形的面积,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知识。

3、联系实际生活突破重难点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很多抽象、难懂的内容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来解决,对于一些重点,如果联系实际生活,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重难点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起来更牢固。

比如,平面几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其中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的稳定性更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呢?我就联系实际生活,开了一课操作活动课,要求学生用一根小棒固定吸管做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看谁绑好的最稳固。通过操作、比较,孩子们发现绑出的长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是牢固不变的,从而加深了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和掌握。

4、增强课后练习突破重难点

要想突破重难点,仅仅靠教师的指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课下增强练习,针对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多做练习,从练习中学得知识,巩固认识,多做几遍题,每做一遍都会加深一遍印象,长此以往,学生印象就会比较深刻,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也就会轻车熟路。当然,学生自己很难有自制力去做练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强制性的布置一些包含所学内容重难点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这样学生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所布置的作业去做练习,从而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方程》时,很多学生都难以掌握ax±bx=c这类方程的解法,一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做错,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我就找来了几道应用题,让孩子们进行对比练习,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按时的完成。开始做题时,学生总是抓耳挠腮,错误百出,但是做过几道之后逐渐摸清了规律,后面的题目也就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了。经过这几道应用题,我感觉到学生对于方程这一难点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于是再完成該单元的授课后,学生对于方程这一难点越来越熟练。后面的很多难点,我都是采用增强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一点点攻克难关,取得胜利。

三、结语

以上,我们从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利用知识迁移突破重难点、联系实际生活突破重难点、增强课后练习突破重难点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仅是一己之见,更多的突破方法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懈努力、探索,不断发现,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重点和难点,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其宝,李少群.新课标背景下教学重、难点选择与突破的“点”、“线”、“面”[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2]金海滨.目标引领下教学重、难点的“多通道”思维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3]张子恒,贾利军,王丹.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解决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4期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篇4

一、形象类比, 突破难点

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既省时、省力, 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又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是我们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 而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去理解, 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兴趣不高。从而造成概念不清, 理解不深, 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教师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 举出形象、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 这样, 既达到了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 又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讲电场的概念时, 为了得到某点电场的强弱, 放入一个检验电荷, 某一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 这一点学生很难接受。在讲解此问题时, 可问学生:“ 同学们, 外边有没有风?”大家急切地向外看, 齐声回答:“有”。再问:“ 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很快回答说:“不是, 是树叶在摆动”。“对。树叶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风的大小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明确了电荷是用来检验电场的, 电场的强弱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 与电荷的电量无关。

形象类比, 首先要形象, 既相像又恰当, 否则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 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 做到类比通俗易懂, 形象逼真, 并且符合实际, 这样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二、巧设实验, 突破难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恰当地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又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学生对感性认识接受较快, 印象深, 记忆牢固。所以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

物理教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 即使记下来, 也不能理解, 很快就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 当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F一定时, 随着F1 和F2 之间夹角的增大, F1和F2将不断增大, F1和F2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学生难以理解, 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 可问学生:“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很快就有不少同学举手或推荐“大力士”。于是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绳子和重物, 把重物挂在绳子中间, 问学生:“谁能把这根绳子拉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可以, 想来一试, 结果无论谁也不能把绳子拉直。于是趁热打铁, 对问题展开分析, 使学生既有兴趣去了解它的原理, 又能加深结论的记忆。

设计实验, 要有针对性, 既要直观, 又要使效果或现象明显, 更不能让实验失败。这就需要在演示前进行反复调试和修改, 做到万无一失。否则, 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反而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三、深入启发, 突破难点

在启发式教学中, 遇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学生“启而不发”。这里面的原因很多, 但是直接原因还是教师的要求和讲授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因此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学生只有估计自己能够得到时才会努力去跳, 标准太高时他根本不会跳。标准太低当然也不可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一所重点学校的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教师, 在讲完单摆以后,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当单摆摆角不大时, 什么力使单摆做简谐振动呢?有的学生说是重力mg与绳子的张力T的合力, 也有的学生说是重力mg的分力, 各抒己见。于是又有学生说:两种意见只是说法上的不同, 前者是从合成角度说的, 后者是从分解角度说的, 而合成与分解只不过是方法问题, 实质是一样的。教师又问:“既然二者实质一样, 那么合成的合力与分解的分力都应该具有简谐力的特征, 是吗?”这样的启发使课堂上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很多学生通过分析而支持“是重力分力”的正确观点。课堂气氛很活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引导讨论, 突破难点

古人云:“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 不断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课的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 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讨论, 使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与研究, 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讨论课的课题应该是中学物理知识中最重要的概念、规律、现象和公式等.并且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学生在学习这些概念、规律和公式时感到困难、容易模糊.如运动与力的关系、波的概念、场的概念等等.

比如:“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一定是直线运动吗?”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讨论, 他们用不同方式证明结论的正确或错误, 逐渐明白确定合成后运动状态的条件。

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篇5

从教多年,体会颇深。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太难学了,繁、难、变是数学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好数学,我们数学老师都得下苦功,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一些难点问题更要老师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拓展和归纳。切近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的学科成绩明显提高。下面,谈谈我是如何突破几个难点问题的。

一、通过数学派生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派生公式是指,由一些已知公式推导的重要推理和课本一些具有重要工具效应的习题结论。它们虽未能跻身于课本公式之列,却具有较强的应用功能,在解题时常常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的应用时,教会学生公式的两边应用外,还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公式的特点,它们的组合后会有哪些结论,这就是我对学生常说的完全平方的派生公式。

(1)a2+b2=(a+b)2-2ab(2)a2+b2=(a-b)2+2ab

(3)(a+b)2=(a-b)2+4ab(4)(a-b)2=(a+b)2-4ab

有了以上的结论,学生在碰到已知a-b,a+b,a2+b2这三个量中的其中两个量,要求其中一个量的题目时,就会很容易解决问题了,这就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广度的挖掘。同样有了此知识做铺垫,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所扩展出来的:如在方程x2+3x+1=0 中,如果x1,x2是它的两个根,求代数式(1)x12+x22(2)(x1-x2)2的值时,学生也很容易想到了完全平方的派生公式了,从而很好的提高了解题速度,这样学生就觉得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易学!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对这些公式的推论,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实现由一般习题熬特殊公式的转化。明确公式的`广泛意义,认识特殊结论的应用价值,使思维具有广阔性。

二、灵活性的培养

数学教学难就难在灵活性,学生学习数学难也难在灵活性,灵活性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已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果我们注意了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就能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例如,很多老师在公式教学中,都只注重公式结论的教学,忽视公式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的,结果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公式教学过程中体现培养性多么重要。因此,在公式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结论的教学,又要注重公式推导方法及其过程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公式,灵活运用公式能力,形成深刻、广阔、灵活、畅通的思维品质。

三、小结的运用

教学小结和总结,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的简缩,是教学重点的概括,是授人一招的“点金术”。它显示了教师对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把握的准确性。如果总结得到位,归纳得精辟,能产生“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彰显教师的引导水平。所以成功的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梳理、概括所学知识,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在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数学的总结有本节的小结与章节的小结还有对题目解题思路的总结。

(一)每节课的小结是章节小结的基础,教师认真抓好每一节课的小结,对以后的章节小结有着深远的意义。例如:我在讲授菱形的性质时,就这么引导学生,对一个图形的认识,要从以下5方面:(1)边(2)角(3)对角线(4)对称性(5)面积性来归纳小结它的知识特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小结得不错,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二)章节的小结是综合知识的积累过程。为类型的解题思路小结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例:在上完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我从六个关系式给学生做了小结

(1)顶点在x轴上,则可以写成y=a(x-h)2. (2)顶点在y轴上,则可以写成y=ax2+c

(3)图像过原点,则可以写成y=ax2+bx

(4)顶点在其他地方,则可以写成y=a(x-h)2+k

(5)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x1,o)(x2,0)时,则可以写成y=a(x-x1)(x-x2),

(6)如果知道对称轴如x=2时,则可以写成y=a(x-2)2+k

(三)有了每一节小结,每一章节的小结以及对教材,对题目的广度,深度的挖掘,积累,综合类型题目的小结也会游刃有余。例如:有中点的题目是,我给学生小结想到以下的知识点:

(1)想到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理由是等底同高。

(2)想到延长中点所在的直线构成“8”全等形。

(3)想到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及相应的性质。

(4)想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图。

(5)想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又如:做动点题目时,我是这样给学生小结的:

(1)把图形能求的边求出来。

(2)不能求出来的则用含有t(或其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3)列含有t的方程。列方程又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用线段作为等量

方法二:用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列式。

方法三:用勾股定理列式。

方法四:用三角函数列式。

方法五:用面积法列式。

抛物线的大题,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抛物线,是很多学生的一个难点,我是这样给学生归纳的:

(1)把能求的点求出来。求不出来用含有某个字母如m的代数式表示

(2)把能求的边也求出来。求不出来用含有某个字母如m的代数式表示

(3)把能求的直线求出来。

(4)把能求的角求出来

(5)看看有哪些特殊的图:如直角三角形,30°,45°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图。

(6)列含有m的方程。列方程又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用线段作为等量

方法二:用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列式。

方法三:用勾股定理列式。

方法四:用三角函数列式。

方法五:用面积法列式

分法六:用抛物线做等量列式。

成功的课堂小结,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所体验和领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策略和具体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知一解百,以简驭繁。

诌议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与突破 篇6

关键字 高中历史 突破 难点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历史的教学课堂变得越来越丰富,给原本僵化、沉闷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就要设计出符合新课改规定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能够更好掌握历史知识。

一、关于教学难点

历史的教学难点就是因为课本知识和学生认知水平间存在的较大差异,那么如果教师没有对此加以启发、引导,学生也就很难理解好这些知识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定出哪些是教学难点,然后对此加以研究,找出着力点,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来说,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就是经济结构、典章制度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那么接下来笔者将一一列举:(1)比如说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这样的历史概念通常都不太理解,但是这类的概念又是很重要的,还有责任制式内阁、新民主主义革命、罗马法、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等这样的概念,也都是教学中的难点;(2)对于超过了高中生认知水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这类的专业性知识点,比如说经济史当中的汇率、金本位币,文化史当中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等;(3)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想象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比如说近代法国的共和制、列强侵华和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启蒙运动影响人文主义思想等一些知识点。上面笔者举的例子只是教学难点的一部分,那么在确立教学难点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下面这些问题。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出教学难点

新课改将从前一套教材揽天下这样的局面改成了现在一标多本的局面,这也让教学有了更多的空间、自由,那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也就不能再根据有限的教材来确定难点,因为教参、教材中的难点都是比较普遍的,而且范围也比较广,对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标来找出教学难点。首先就是要了解好学生的原有技能、知识情况,对他们的思想、需要、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加以了解,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预想出学生可能在接受哪些知识时会比较困难,而这样确立出的难点才会更有针对性,让教学难点变得一目了然。

(二)教学重点不等于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中心思想,是教学目标的本质部分,在实际上来说就是一节课中哪些部分是基本并重要的内容,这些教学重点可能简单可能复杂,而这也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区别所在。那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就一定要区分开重点和难点,不要在一些非重点的难点知识上花费过多时间。

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那么突破难点方法也就不是一沉不变的,因此我们就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首先要找出产生难点的原因,也就是这些难点到底是难在哪些方面,从而确定出突破的方向;同时也要分析出难点内部矛盾以及外部联系,对突破难点的关键把握好,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的找出突破缺口;最后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来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分设台阶法

对于一些深奥的难点,首先教师要知道这些难点在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然后将它的内在联系、前后知识揭示出来,使用分设台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攻克教学难点。比如说在讲解“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的政治文明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设成下面这样的台阶:首先提出两个问题“希腊有着怎样的自然地理环境”“这样的自然环境会让希腊哪方面的经济较为发达”,这样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环境下商品经济会较为发达;那我们就继续问“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基本方式,那么如果双方想要进行交换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通常学生会根据已学的知识得出“平等条件”这个答案;接着我们继续问“这样平等交换的方式会对希腊人政治生活、政治观念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循序渐进的对学生发问,慢慢的引导学生说出答案,这样这个难点也就解决了。

(二)直观图示法

对于内容较为复杂的难点,教师要先找出事物主要的矛盾,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揭示出其本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理解知识,最终突破难点。比如说在上中华民国成立这节课的时候,其中的教学难点就是“袁世凯为何窃取到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果实”,对于这个难点我们可以使用形象、简单的图示法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历史表型,从而让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辛亥革命当中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错中关系。在学生观察示意图的时候教师要加以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到袁世凯所拥有的两大支柱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资产级的态度给袁世凯创造的机会,这样难点也就慢慢变得简单化。

三、总结

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就一定要准确的确定出教学难点,然后根据这些难点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学习,从而找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邵志坚.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下探究式教学的开展[J].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6.

[3]吴文艳.对教学难点突破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12(45)

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篇7

一、找准难点, 有的放矢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而是最终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段令儿童心驰神往的动画片, 成年人看了并没有多少感觉;相反, 一个成年人为儿童精心设计的笑话, 儿童未必就认可.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能驾驭教学过程的高手, 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

所以, 我们应当用学生的眼光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这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 了解学生, 选择教法.譬如, 解析几何中在学习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或斜截式) 和两点式 (或截距式) 之后, 学习一般式, 学生提出了学习一般式有多大用处的问题, 这样的疑问, 在教师眼中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学生眼里情况就不同了, 教师的教学就有了针对性, 其实, 这不仅仅是将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对应起来的问题, 后面的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直线划分平面、求直线的法向量等问题都表现出一般式的优越性.

二、精心打造最近发展区

何为难点?接受、理解、运用有困难、不易纳入自己知识体系的知识、方法和思想.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可能, 合理组织教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上, 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 以促进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譬如, 向量概念的引入及向量的表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为了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首先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如速度、位移、力等, 由此引入向量的概念.在文字表述的基础上, 如何表示一个向量?设问:就像平面几何中直线的刻画有图形表示和符号表示一样, 向量怎样用图形表示和符号表示?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比较, 最终得出:图形表示——借助平面上的有向线段;符号表示——在字母的上方加一个箭号.

三、循序渐进, 春风化雨

“分散难点”一直是处理难点的传统策略.认识的提高过程,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螺旋式上升, 波浪式前进”的规律.

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函数思想的实质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或者说是一个集合到一个集合的一种映射;方程思想则是函数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 是变量与变量互相制约的条件, 它反映了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在解决数学的一般问题中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但是教材编排时就不可能系统化而一蹴而就, 而是采用循序渐进春风化雨的策略:初中先学习了设未知数, 列方程——解应用题, 后又学习了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建立变量与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具体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 (反) 比例函数等;到了高中学习了映射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及若干具体函数, 由此对函数才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 然后又学习了设未知方程——待定系数法求曲线的方程, 这时的函数与方程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可以说是经过中学六年的学习, 学生对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运用的自觉性才逐步提高了.

四、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有些难点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回避的策略, 有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可以选择的, 选择那些学生可以接受、更有思维价值的解决方法.

数学命题的真实性, 一般都是需要证明的.首先, 并非所有命题都必须学生接受其证明.譬如, 立体几何教学中, “平面直线的公垂线有且只有一条”“过空间一点, 垂直于一个平面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等, 学生可以理解其正确性, 但是, 其证明在立体几何学习初期就没有必要介绍, 因为这样会给学生增加学习困难.其次, 可接受、易于理解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可以介绍, 同时为回避难点有时还会开拓出更为创新的方法.比如, 解析几何中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教学实践表明, 众多的学生想到的是:点线距化为点点距, 求垂足的坐标势在必行.但立即会遇到运算繁难的问题, 怎么办?联想到前面两点间距离公式、两直线的夹角公式等推导方法都是借助平面几何的, 由此引出书上的证明方法——几何法;或是先将垂足的坐标设出来, 将其满足的条件列出来, 考虑到求垂足坐标只是中间目标, 求距离才是最终目标.能否跳过这一中间目标呢?距离表达式undefined可以看成是两点间距离, 也可以看成是向量 (x1-x0, y1-y0) 的长度, 而此向量就是直线的一个法向量, 由此引出了距离公式的又一推导方法——向量法.可以看出, 在回避难点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方法, 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有了提高.

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篇8

一、肢解“难点”各个击破

教一首新歌, 教师要弄清哪是音程上的难点, 哪是节奏上的难点, 哪一句是整个歌曲旋律中的难点,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将其“难点”化整为零进行肢解, 各个击破。 (1) 旋律上的难点如何解决, 歌曲音程跨度大, 唱不准音高, 这就是旋律上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 我的做法是一开始上课的各种训练都围绕着旋律音程进行。如歌曲《四海》中的两小节七度音程跨度大, 难掌握。再如《小牧笛》中的两小节四度、五度音程也很难掌握, 发声练习完毕紧接着就是音准训练, 让学生唱四度、五度、七度的旋律音程。出示卡片:等。唱不准音便采用“搭梯子”的方法。如学生唱老师弹“ 12 3 4”, 学生再唱“5”, 反复几遍, 抽掉“梯子”直至唱准。然后用柯尔文手势有意识地反复出现这几个音高手位, 让学生反复唱准, 还可以让学生用竖笛或口琴自己吹出音高。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吹“5”, 另一组吹“2”, 边吹边听会很快掌握。在唱准音高的情况下再进行听音训练, 听四度、五度、七度的旋律音程。如等。唱准了, 听准了, 再把这两小节单摘出来, 让学生自己试唱、试奏。等打开课本时这句旋律上的难点已经不难了。 (2) 节奏上的难点如何解决。节奏型复杂, 后半拍起等都属节奏上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 我采用了读拍划拍结合和过渡的方法。平时就将拍子的读法分类。X如读da-a、X读da、读ti、读Ii、O读S, 不同的读法代表不同的拍子。当出现节奏难点时将节奏谱写在一块小黑板上, 用彩色粉笔醒目地画上拍线, 让学生按拍线用手指边画边读。 (3) 歌曲中整个乐句是“难点”如何解决?我采用卡片教学的方法, 开始, 我上课时总抄一张很大的歌片挂在黑板上, 因为这样比较直观, 学生精力会集中些, 后来发现, 这种歌片在高年级应用还可以, 因为有时他们要唱二声部, 要吹奏乐器, 看着大歌片可以保证正确的姿势。但对低年级学生效果就不行了。学生不是看走了行, 就是思想开小差, 从而导致有一句稍微难唱一些, 便总是掌握不好。分析其因是学生知识有限, 注意力又难以长时间集中, 不论是看课本还是看大歌片, 一片曲谱和歌词同时出现会使他们眼花缭乱, 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为了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 我把所授歌曲通过分析归纳, 分别制成以乐句为单位的长片, 此法简单乐学, 易于掌握。

二、巧用游戏解决“难点”

美国的中小学音乐课上一般不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如小学只教学生的一些音乐游戏, 让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 激起对音乐的兴趣。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发展他们的智能。为此根据本校实际, 借鉴国外经验, 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调动多种思维因素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其中一项便是做“游戏”。如听音乐, 音程跨度稍大, 低年级学生便听不准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用了“一音开花”的游戏进行听音训练, 来解决歌曲中音程的难点。如花心是一, 谁听准一个音开一个花瓣, 五个花瓣组成一朵花, 谁听准的多谁就得到一朵小红花。每次做这个游戏时, 同学们的情绪都很高涨, 听得认真, 正确率极高。

三、分析“难点”, 归纳“难点”

对于“难点”, 我体会有两种:一种是属于知识性的“难点”, 另一种则属于心理压力而造成的“难点”。针对心理压力而造成的“难点”, 我采用了“归纳法”进行解决, 即启发学生在新歌旋律中找出相同或相近的乐句进行归纳。如歌曲《火车开了》, 开头两句完全相同, 最后一句与前一句相似, 但节奏完全一样, 只有第三乐句在节奏型和旋律结构上与一、二、四句不同, 这样这支新歌只需学会两句半, 全曲就能唱下来。但学生并不知道这一点, 总觉得谱子很多, 唱不好。我便引导学生分析曲谱, 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告诉他们学会了第一句就等于学会了一多半, 只要集中精力攻克一、二两句, 新歌很快就学会了。

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中, 我的体会是:

(1) 学生精力必须高度集中。想让学生精力集中, 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激发兴趣, 当学生产生兴趣时即会转化为迫切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 从而发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可塑性很强, 进步和提高是惊人的,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2) “难点”必须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动脑的过程中解决。

例谈如何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篇9

一、钻研教材,精心预设落实重难点

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备课时既要纵观全局,注意点和面的相互协调,又要能将重难点分层预设。从分析难点成因着手,尽量把难点分化,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创设特定情境,致力于简单、贴切的教学方式,达到优良的效果。

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大约几时”是个教学难点,虽然源自学生生活实际,但是这个知识点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将难点落实在一个个细节当中。

在预设时给学生以知识铺垫,降低难度。在教学“大约几时”这个难点前,我花了大量的笔墨把“整时”这个基础打好。在学生对于“整时”有了一定的体验之后,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了在播放动画片的同时配以钟表的走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从“6时不到一点”到“6时刚过一点”这个过程。

师:动画片是几时开始的?生:6时。师:那小红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看电视的呀?生1:6时前。生2:6时不到一点点。师:谁知道动画片放了一会后是几时呀?生1:6时多了。生2:6时刚过一点点。师:像这样6时不到一点点和6时刚过一点点我们就说成是“大约6时”。

如此这般,通过细腻的设计,辅以预设,将深刻认识“大约几时”所包含的两层意思,即某时不到一点或刚过一点的含义,落实到了细节。相信这样的预设一定能让我们的课堂事半功倍。

二、借助教具、学具及多媒体教学,强化感知

教具、学具、多媒体等辅助设备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数学课程中有的概念及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突破这些难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或是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且能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比如,六年级《圆柱与圆锥的认识》一课中,在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等直观方法让学生研究了圆柱的特征之后,教师想到圆柱和圆锥本质上都属于旋转体,如果能通过图形的旋转让学生再次认识圆柱和圆锥,那么对其特征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于是,教师再次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长方形旋转成圆柱的过程,通过“线动成面”和“面动成体”两个旋转环节,由视觉冲击直接引发了学生的空间想象,从而真正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一直保持着参与的热情。

三、循序渐进,阶梯式前行,帮助学生攻克难点

要想攻克教学难点,极其重要的一条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m高的峭壁,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很难攀登,而泰山高1524m,一般的人都爬得上去,就是因为泰山开凿了一般人都能接受的台阶。数学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以旧知识为生长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运用知识迁移,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水池有两个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排水管排完一池水要12小时,进水管甲放满一池水要8小时,进水管乙放满一池水要15小时,问三管同时开几小时可以放满一池水。这道题是一道典型的工程问题,其中蕴涵着数学的建模思想。其实,家庭的收支问题也属于这一模型。

在解决这道题之前,我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东东家每月的收入总和是4500元,开支共需1500元,几个月能结余12000元?很快有学生举手汇报:东东家每个月结余4500-1500就是3000元,然后用12000÷3000=4个月。所有学生都表示赞同。

接下去,我又让学生接着解决:一个水池的容积是120立方米,有两个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排水管每小时排水25立方米,进水管甲每小时进水25立方米,进水管乙每小时进水30立方米,问三管同时开几小时可以放满一池水。学生立刻就笑了:排水管排的水和进水管甲进的水正好抵消,相当于只开乙水管,每小时进水30立方米,120÷30就可以了嘛。

看到学生对排放水的实际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又修改了一个条件,把“进水管甲每小时进水25立方米”改成了“进水管甲每小时进水20立方米”,这就不能简单抵消了。但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快举手说:只要求出现在每小时进水多少立方米,也就是20+30-25=25 (立方米),然后用120÷25求出时间即可。到这里,学生对进水总量、进水速度和进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已经认识得比较清楚了,很顺利地得出了这样的关系式:进水总量÷每小时进水量=进水时间。这时,我给学生出示了第一道题,要求学生小组之间相互讨论,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这里的进水总量也就是水池容积,可以看作单位“1”,进、排水速度不知道,但可以结合进、排水的时间以及单位“1”得出。这样根据前面解决问题的经验,求出所需时间。

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篇10

一、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让抽象的数学具体化,争取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学习“长度单位”知识时,对于“米、厘米、毫米”这几个单位的概念,有些同学就会混淆,甚至分不清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况进行举例子.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比较好,很早就去动物园了.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长颈鹿、大象、狮子这三个动物的高矮,然后让学生给它们排大小,即长颈鹿、大象、狮子,那么,教师就在它们对应的下方标出米、厘米、毫米,让学生明白哪个单位比较大.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动物们的陪伴下学数学,他们更容易接受,也更有兴趣,那比较难懂的知识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循环式学习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具有非常严密的结构性和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点联系紧密,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前面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后面的知识点就成了难点知识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循环式教学,让学生在循环教学中重新学习以前的知识内容,在反复学习中,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过,循环式教学的前提是两个知识点之间有联系.比如学习“立体几何的表面积”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方法,教师:“同学还记不记得长方形的面积怎么算呢?”学生:“知道,长×宽.”教师要继续问,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教师:“那平行四边形呢?”学生:“长×宽”.教师:“那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计算呢?大家说说自己的方法.”学生甲:“把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算出总和就是表面积了.”教师:“这个办法不错,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学生乙:“由于长方体的两个相对面面积相等,所以计算出三个面的面积和,然后×2就能得出6个面的面积了.”教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更简便,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位同学的方法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丙:“(长×宽+长×高+宽×高)×2.”教师:“如果分别用a、b、c表示长、宽、高,那这个公式还能怎么表示呢?”学生丙:“(a×b+a×c+b×c)×2.”求立体几何表面积的公式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写出来了.当学生把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之后,新知识点也是比较简单的,因此,数学的难点也就能一一攻破[1].

三、教师要创设游戏式的课堂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而在45分钟的课堂里怎样让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呢,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游戏教学法,也就是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带动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学生就会忽略掉难点问题,并且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新知识点.比如教一年级学生加法运算时,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加法口算能力,教师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并准备10张卡片,分别写0-9,每个人手拿一张卡片,然后其他组的同学出题,“3+4”,那么手拿卡片“7”的同学就立马站起来,如果是“7+8”,那么,分别手拿卡片“1”和“5”的两个人要站起来,并组成“15”,答对一题得5分,打错不扣分,在规定时间内,4组中哪个组的得分高为冠军队,学生在游戏中会跟随大家的思维思考,并且还有同学的帮助,他们的计算能力也会得到提升[2].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承载着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影响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突破他们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或者将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也能让一部分学生在反复学习中加强自己的薄弱知识点,从而,提高数学知识水平.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学科能开发他们的智力,而数学知识水平的高低能够影响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情况.而数学教学又包含极其广泛的内容,如何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攻破难关,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是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探究

参考文献

[1]杨秀丽.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15(17):109.

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篇11

在初中物理教材“杠杆”教学中,学生根据教材设计能够利用钩码得出在水平位置的杠杆平衡条件。由于力臂恰好在杠杆上,学生能顺利读取,这样设计虽然降低教学难度但容易使学生误解,认为力臂是在杠杆上。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领悟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可在杠杆上,可不在杠杆上呢?

在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在学生用钩码得出平衡条件后,老师可让学生做图1实验。用弹簧秤竖直向上用力拉时,当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记下弹簧秤的示数、钩码的重力和对应的力臂,验证是否符合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从而加深对杠杆定义的理解。此时改变拉力的方向,会发现弹簧秤的示数变大。使学生对前面得出的条件产生了疑问。然后指导学生在支点0点和弹簧秤作用点A之间拉一根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学生会发现弹簧示数变大,而且橡皮筋沿弹簧秤挂钩滑动长度变短。如果力的大小和此时的“力臂”相乘,乘积变大,和另一端力和力臂乘积不相等,不符合刚才得出的平衡条件。给学生提出疑问,说明刚才得出的规律不符合一般情况。此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要符合刚才的规律,力变大,距离减小可能符合刚才得出规律。用改装的教具可使学生想到“橡皮筋”长度变化即力臂是支点到作用线的距离可能符合。然后测量橡皮筋长度和拉力相乘,比较两边乘积,重复几次,符合得出杠杆平衡条件。让学生明白力臂是支点到作用线的距离。

注意事项(1)做实验的橡皮筋不能太紧太粗,松紧粗细适宜。(2)如果做图3实验,弹簧秤的示数偏小,因弹簧秤中弹簧和挂钩有重力。

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在学习动滑轮时,为了从理论上解说动滑轮是省力的,教材中采用变形杠杆的说法。既然动滑轮是杠杆,就要确定支点。而动滑轮的支点是一个动点,和支点的定义不符,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我用硬纸板做一个简易滑轮教具,在演示时学生很容易理解。如图5。做实验时按图6安装好,手拉自由绳子一端上下移动,可使学生根据杠杆的定义很容易找到支点;然后继续向上拉,但不能上升时按图7改变可继续。连续几次能观察到杠杆绕支点转动。这样使学生充分理解动滑轮是一个变形的杠杆,并轻松找到它的支点。

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在初中物理教材“二力平衡”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教材中通过在静止的物体两边加力很容易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而无法验证运动的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经过多次实帮验发现这样做可完成。第一种方法找一个电动玩具汽车,先使小汽车在水平桌面上缓慢运动,近似看作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给小车加一对平衡力再让小车运动,比较前后两次的运动快慢可推出平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第二种方法将木板稍倾斜使小车能缓慢下滑,然后给小车加一对平衡力再让小车运动,如图8比较前后两次的运动快慢可推出平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篇12

一、解读反思

原文根据太极拳的特点和要求采用意念控制、呼吸控制、时间控制三种方法调控练习太极拳的速度, 使之符合缓匀的要求, 破解了太极拳越打越快的问题。

1. 太极拳强调呼吸要“起吸落呼、开吸合呼”, 但对初学者来讲, 如果套路不熟练, 强行使动作与呼吸配合, 就会顾此失彼, 产生憋气、头晕的现象, 造成精神紧张、动作僵硬, 进而会妨碍呼吸自然深长。因此, 初学者最好采取自然呼吸 (即平静呼吸) , 当动作熟练后再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 配合动作一呼一吸, 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

2. 分段计时, 设立时间指标, 这样会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减慢了速度, 二是注意力转移到时间上而忽视了动作的质量, 使练习过程中出现了时快时慢的现象, 长此以往将养成不良的习惯。对此, 笔者认为, 对这些现象的矫正应该在基本功和动作规范上下功夫, 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

二、再探究交流

1. 事半功倍——步法的专门练习不可或缺。步法是全身运动的根基, 是腰胯转动的关键。笔者发现, 在太极拳教学中, 很多教师 (或教练员) 会直接教套路, 而忽视了步法基本功的练习, 造成学习动作时的顾此失彼, 以及步法混乱、身体摇摆等问题, 并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紧张, 使呼吸不顺。因此, 对于初学者来讲, 必须注意加强步法练习。

2. 事半功倍——以“先方后元”与“攻防对练”化解复杂动作的难点。“先方后元”即将太极拳的元形动作分解为几个直来直去的动作。如, 将“野马分鬃”分解为上体后坐撇脚、丁步抱球、弓步分掌三个动作, 并将步法做成折线状, 先进行下肢教学, 再进行上肢教学。在练习时, 练习者只要做对动作即可, 而不需要发力;在掌握单个动作之后, 可采取递进的方法把分解动作串连起来。这种方法也叫“先练拳架, 后练意气”, 尤其适合初学者。

“攻防对练”即适当分析攻防含义, 采取攻防用法对练, 帮助初学者体会动作要领。如, 揽雀尾的“棚”:二人面对面站立 (练习者为甲, 对手为乙) , 其中, 甲面朝南站立;乙以左拳击甲胸部, 甲随即向右转动约45°, 右腿下蹲, 以左手腕贴乙的肘腕中间, 用横劲向前、向上棚出, 同时右手下采, 体会棚的技击意义, 从而也就化解了动作的难点。

三、建议

1. 初学者在练习连贯步法时, 架式可高一些, 以减轻腿部负担, 避免膝关节疼痛。

2. 在攻防对练时, 动作要慢且不发力, 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上一篇:胎盘植入致子宫切除下一篇:专业化大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