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创新(精选12篇)
生物教学中的创新 篇1
创新是教学的希望所在。创新能力的体现过程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创新思维操作过程。作为生物课教师,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有从课堂教学着手。
一、运用创新思维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教学就是主张生物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 重视学生兴趣爱好,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给学生提供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问。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 引导学生阅读讨论课本的“阅读”材料之后, 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常见的植物实例, 来验证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还可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诱导性的反问, 点拨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学生提出的质疑交给学生讨论、辨析, 最后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注重知识拓展, 夯实学生创新的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要具有创新能力, 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一定基础知识的积累, 培养创新能力也只能是空谈, 创造推动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对知识的传授还不能只局限于教材, 通过教师的备课让学生有宽广的知识面, 要让学生理解学科内外知识的联系。这样就需要打破教学常规, 开放课堂教学, 可以把社会生活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中, 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人生、关心生存环境、了解生物科技, 通过课堂折射大面, 使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修养, 为学生培育创新思维的沃土。
三、加强生物实验实习操作,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实验是生物学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实验课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从而发现新知, 可适时鼓励学生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实践表明, 生物实验课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的独特效应, 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实验, 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源泉。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它能跨越时空, 展现常规教具无法展示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注意多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求知识;另一方面把抽象的、微观的内容直观化、宏观化, 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跨越变得容易。教师可通过网络下载一些案例,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更多的生物电子标本, 来辅助教学,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
生物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能不止如上所述, 可能有失片面、偏颇, 还请同仁、专家多多框正。当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不能只局限于口头和理论, 而应更多地付诸于平时的教学实践, 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和发展。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地涌现出许多新问题, 帮助我们学会更多的方法。甘做激素去催化更多的创新人才, 方是我们为师之乐、执教之本。
生物教学中的创新 篇2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四川省通江县至诚职业中学程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69-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课堂教学着手。在生物教学中要做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保持较浓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
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多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多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
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复习设疑“温故而知新”,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学生“知新”,复习旧知识的重点要放在提出相关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重力时,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接着问: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熟了的苹果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主动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
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上《浮力的利用》时,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实验一)把生萝卜放入水中,使之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在上面插入薄铁片剪成的小人,直到下沉。启发提问:怎样使它继续漂浮起来?(实验二)把萝卜挖空,重做实验。(实验三)把废牙膏皮卷成一团放入水中,怎样使它浮在上面?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们求知欲一下子被点燃了,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急于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和学习之中去。
有了发散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思路或总结更合理的思路,这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训练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会综合、小结和比较。
学完一节课,在进行小结时要有所突破的提高,使学生探索之兴未尽,不断诱发新的求知欲,带着问题继续去思考,不能把小结只看成是简单的归纳和知识堆积。综合小结的目的要达到让学生去比较、反思和不断改进,提高创造思维的准确度和敏捷度。
三、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生全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目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更具有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98-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创新的社会、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理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自已的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
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同时,教师还要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在教学中要运用 “强调发展,突出能力”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突出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思考的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注重能力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进行生物实验——“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我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到校园里去抓鼠妇,放入瓶内,然后准备了一些干土、湿土、水槽、黑纸板,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活动,在水槽的一边放干土,一边放湿土,在湿土上盖上黑纸板,请他们各自把抓来的鼠妇放在中间,5分钟之后,数出干土和湿土里的鼠妇个数,并作好记录,最后让学生表达、交流鼠妇的分布情况。我认为有些实验可以自己改变材料,身边可找到的,我们就可以选择,只要我们肯动脑,生物材料就能自己动手找到,有些实验可能单靠实验室中已有的材料还不够,但条件我们可以自己创造,这样做能启发学生灵活学习,既省钱又有利于教学,何乐而不为呢?就学生而言,这样的实验既有趣味性、知识性,又有新鲜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探索的精神。探究新学习强调参与,强调过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
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观察实物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习题教学中可以经过如下阶段:提出问题→猜想→收集归纳→整理结论→塑造创新个性。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结论的创新机会,从中体会到成攻的喜悦,从而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浓厚的求知欲是取得成攻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学能力,在自学中学到生物学科的严谨、准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有助于从老师的统一讲解中超脱出来,促进个性品质、创新意识的形成;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例如,生物中“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改为学生课外实验,有的学生用饮料瓶代替锥形瓶,用冷开水代替蒸馏水,提前四个星期在家里做实验,结果是生长在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健壮挺拔,叶色鲜绿,生长在蒸馏水内的幼苗瘦弱矮小,而生长在营养液中的幼苗却死亡了。证实科学研究的持久性概念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学生的实验还在自己家的花台地里进行。同学们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求异思维,并在活动中确确实实地增长了新知识。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班上展示学生的各种科技小制作、小论文、生物标本等,举办生物知识竞赛。
四、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生物知识和生物工程的发展动态,不定期组织“实用生物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的能力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
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4
一、更新观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开展创新教育。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在传统观念中, 教师以权威的形象教育学生, 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遏制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成长。要搞好创新教育,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创造富有创新气息的教学环境, 让师生成为平等的主体, 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共谋发展的“双赢关系”, 形成“教师尊重学生, 学生亲近教师”的新局面。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 强化学生的好奇心理, 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长;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让学生积极发言,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获得创造的成功和喜悦,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基础知识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和重视创新教育, 寓创新教育于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之中。一个人的创新才能是在日积月累和长期探索中形成的, 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由此, 教师应该结合生物学教学进行创新教育, 这是生物学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须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总结, 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统摄成规律, 并运用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 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 这些都离不开创新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须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对问题进行分析,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作答。因此,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防止只抓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创新教育的倾向。
三、注意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
兴趣, 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功课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一位日本教育家曾说:“你想制造庸才吗?那很简单, 就是让他对什么也不感兴趣。”我们要在生物学教学中队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这对创新教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果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 就难以开展创新教育。
讲究整个教学过程的善始善终, 就可以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 不论在哪一课之始还是一堂课的中间部分或一堂课的结尾, 都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通过制造悬念、设疑引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采用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采取开放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育。
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开放搞活, 不应使教学方法仅仅框在讲授、练习、考试、讲评的简单“讲—练”循环中,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富有创意的课堂中, 生动活泼地完成学习任务。结合生物学教学可穿插开展有创新意义的活动。例如, 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的相关事件;做环境保护的社会调查;带领学生参观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做验证性或探索性的生物实验;调查社区生物;引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 (如观察蒸腾现象和植物细胞失水或吸水现象等) 。通过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社会实践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采用心理激志法进行创新教育。
学生一般认为发明创造是科学家才能做到的, 对此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惧怕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资格, 也没有能力做到。其实,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只是大小不同抑或价值不同罢了。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想方设法激励学生, 让学生产生创造热情和欲望。
首先, 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是不同于智力和学习能力的思维形式。据科学家们研究, 三、四岁孩子的创造发明能力, 比起已经失去灵活思维的成年人, 能产生更为惊人的结果。所以, 学生不要以学习基础差为借口, 放弃了自己所具备的创造力;老师应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 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提出自己的见解, 可能见解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 应给予肯定、鼓励, 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 用科学家的创造精神来感化学生。许多生物学家, 为探索生物的奥秘, 献出了毕生精力, 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的创造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如孟德尔, 利用八年来进行豌豆杂交实验, 提出了遗传因子分离和重组的假设, 正因他的大胆假设, 奠定了遗传学作为独立的科学分支的基础。像这样的科学家举不胜举,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介绍。
最后, 介绍最新生物科研成果, 展示生物学的远大前景。近年来, 生物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迅速发展, 其成果对解决粮食危机, 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 能源开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生物科技成果, 特别是中国生物学家的科技成就, 就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前景进行认识, 激起他们的创造热情。如: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 1973年, 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自1976年我国大面积推广以来, 为国家增产稻谷达一千多亿公斤, 增加经济收入300亿元。此外, 近年来, 我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已克隆到若干的白血病致病基因, 这些科研成果都是直接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的。通过介绍这些例子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六、通过鼓励求异进行创新教育。
中小学生所学的知识大多数是经前人实践检验过的, 他们的学习主要是顺应和同化的过程, 总是把思维活动纳入预计的轨道,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我的建议是: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使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潜能的氛围, 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说出来, 即使是猜想, 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 也应适当鼓励。比如, 讲述生物的进化时, 46亿年前的事情, 很多知识本身就只是假说, 没有有力的证据。所以, 学生往往有不同意见, 嘻嘻哈哈地议论:地球上的生物会不会是外星人的杰作?对于这种观点, 老师不必轻易否定, 只需告知:书本上的知识有些也只是假说, 但一些关键问题已得到验证, 在没有有力证据时, 不能推翻, 并鼓励他敢于大胆设想, 说不定将来可以改写这部分知识。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求异的信心,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比如美国的老师很少对学生的议论加以干涉, 生怕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求异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效仿呢?
另外, 老师设疑也可以诱发求异思维, 通过层层设问, 让学生进行全方位思维, 同样可以达到求异思维的目的。
创新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5
肖 老 师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思想品德教育要围绕创新教育这个中心,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的主流,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但是真正成为天才发明家的只有少数人。究其原因,就在于现行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的甚至扼杀学生自然发挥的创造力,让学生“死学书,学死书”。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创造力是核心。
创新人人都知,但并非人人都明,它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创新,是充满个性色彩地对所见所闻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想法是非常有跳跃性的、有灵气的,有灵感的。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创新,对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要从抓创新基本功入手,力求使他们达到初级创新的要求,然后循序渐进,形成独特个性,变成人才。人才之所以称为人才,就在于他有自己的特色,教育要为不同天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而如何才能达到以上目的,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搞“一言堂”;教师要有激情,敢于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要善于吸收、加工、存储、应用信息,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而全体又是由个体组成的,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要着力于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因材施教,促进他们每个人发挥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如果只拘泥于一般要求、共同标准,就难有创新精神可言,因而教师要做有心之人,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起灵魂作用的,而这种培养绝不是空喊口号,或什么几步法、几步式所能奏效的,这种培养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思想遨翔,鼓励学生爆发思想火花。也许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法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实际,考虑较多的却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对学生自己怎么学、用哪种方法学、效率怎样,效果如何,却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去思考、研究,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是无限的,要根本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必须以此为突破口,展开研究,寻找规律。只有深入到学生之中,才能取得指导学生学习的发言权,教法与学法并不矛盾,它们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教师更要研究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对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政治教师自己更应该注意求新的基础。求新必须研究,教师的研究应从教材和对学生的训练开始,创新应体现在把书教活,教学随时有新招,多搞教研,多亲自写论文,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做到教师自己创新不断,只有这样创新才会源源不断。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用反面事例得出正确的结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是曲折的,但大方向总是向前的,创新往往就是总结以往的反面事例,孕育而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追根求源,用反面事例引导学生追求创新。如:在讲述控制情绪时,给学生举例,有的同学生了气,摔课本,撒本子,有的家长闹别扭,摔盘子,砸碗,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然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他们能否控制情绪?(2)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 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能控制情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最后的结论合不合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
二、用对比事例得出全面的结论。创新应鼓励学生置疑,创新思维,应让学生在正规答案的基础上找到不同的途径、方法,甚至结论。如:现代教学提倡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给自己曝光,以达纠错目的,但有个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每天让学生进行表扬与自我表扬,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问:以上两种做法,你认为那个较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会从自己心里出发,从人的内心需求出发,辩证地去看待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发展观,联系观及全面的分析观。
三、根据不同的现象,得出共通的结论 学生接触到的众多事物,纷繁复杂,他们常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创新思维要求引导学生从高处着手,纵观全局、找到共通的结论。
如:请同学们运用所学初一知识分析以下几类现象
1、小张决定做一件事时,就立即动手,决不拖延;
2、小王练长跑时,常常不能坚持到终点;
3、小李在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可能就立即请求别人帮助;
4、小赵面临复杂情况常常举棋不定。
所列几例,看似无关,有对有错,让学生统一去分析,有难度,学生只有开动脑筋、异中求同,找到这几例都是有关意志品质的问题,方可用其来分析例中几人的不同表现。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曾经运用过的好方法,如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自问自答等,只要常用、巧用,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多变,而老师方法不同,学生方法不同,学习环境不同,我们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大胆应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激发创新之源,盛开创新之花。
创新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大 理
中 荣祥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 篇6
作文是一种创设性的脑力劳动,中学阶段正是协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时期,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笔者积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命题的新设计
首先,注重新颖性,促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题好一半文”,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使所有的阅读者眼前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喜。例如写人的作文,其题目命名为:初一,《亲情的故事》《初一生活三部曲》《我给妈妈照镜子》;初二,《上学路上奇遇记》《残缺的美》;初三,《初三的光盘》《给美丽做一道加法》。这样的题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想象乐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其次,强化多样性,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要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定要克服公式化,力避千篇一律。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度;第三,贴近学生生活;第四,具有向导性;第五,具体可依据要表达的内容需要,采用概括事件提炼法,借助表现形式法,巧设悬念法,抽旨定位法,引用经典法。如《彩虹总在风雨后》《人生如瓶》《我为2008喝彩》。这样的题目写起来就有时代感觉、有新气息,同时也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立意的新突破
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写我抒我心”。
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做人,努力使他们陶冶情操,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地。然后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其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真正做到“文道结合”。这样之后,作文时学生便观点明确,情感分明,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的写剖析自己的文章。教师要决意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大力推进“放胆文”,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指导学生写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每个家庭每天都在发生着很多的事情,像我与弟弟吵架了,给奶奶过生日了,我撒谎了等等,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件说出来,你想告诉老师、家长、同学些什么心里话,可以大胆写出来,只要是真实的都是值得肯定的。”像这样指导学生,一定会激起学生心潮上的涟漪,学生的文章也就饱满充实,情真意切,绝不会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了。
最后,选择创新的角度。如写《我熟悉的一个人》,不少学生就会写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一位辛勤的好老师,慈爱的奶奶,孝顺贤惠的妈妈。诚然,这些立意无可厚非,但肯定容易雷同,缺乏创新。如果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的一个拾破烂的老人,孤言寡语,又显邋遢,是人家心目中的“多余人”,甚至成茶前饭后的调侃对象。但却在危急时刻,不顾个人生死抢救落水小学生,一下子成了“英雄”。这样,一种时代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题材的新拓展
教师要学会以内容题材为中心,以精神和思维训练为中心,拓宽学生的写作题材,并注重协作的有效性,方能开创作文教学的崭新天地,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开放,有校内到校外迈进。
首先,作文内容要生活化。生活是作文之源,教师要重视开拓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提高“多看多思多问多记”的意识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话可说”的尴尬,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其次,要引入科研文。教师引导学生把考察种植、参观、观察、试验等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有趣的情节、获得的知识及方法都写下来。如生物课组织学生了“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的活动后,让学生写科研文。有个学生写到:“我一边看一边旋转镜头,只见一些如芝麻大小的东西在里边跑来跑去,真有意思。他们有的像草鞋底,周身长满了细细的毛;有的像圆溜溜的西瓜;有的像把扇子;有的像喇叭花……”你看,看似枯燥深奥的题材一下子变成了一幅幅真实生动、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读后为之鼓掌不已。
四、布局的新构思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讳平淡无奇。如写某个人物时,可“欲扬先抑”,有个学生写《妈妈不求“爷”了》,开始写妈妈信神,磕头祷告,求财神赐福,这是“抑”。然后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妈妈信了哥哥的话,不信神,去养鸽子,结果成了养鸽专业户,终于明白了“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扬”。有的可采用“误会法”,即通过误解,产生纠葛,制造矛盾,推动情节,渲染某种气氛;有的可采用“悬念法”,即在叙事过程中,先设下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使读者关注人物的命运或事态的发展,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浓厚兴趣;有的可采用“曲径法”,即材料的组织,事态发展的安排,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婉转生姿;还有的可采用“巧合法”,俗话说得好,“无巧不成书”。
总之,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学生应该培养和具备的优良心理素质之一。教师只有多角度、多形式地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写出有创意的新作文、好作文。
阅读教学中的创新 篇7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 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祖国的语言。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 是信息量急增的社会, 也是阅读的社会, 阅读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 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阅读教学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 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热情, 提供广泛的阅读材料
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 把学生带出教室, 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 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 去远航。
2. 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 指点阅读方法
(1) 阅读材料内容的选择上应由易而难, 循序渐进。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有哲理的文章, 比如《读者》等杂志, 或冰心, 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 再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的, 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 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 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 从心理上看都比较适应。
(2) 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 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会形成自己的看法, 千人千面,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 或某类书的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 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表达出来。这种语文学习方式, 没有灌输, 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巩固阅读效果
(1) 课堂上, 激励学生突破教参, 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自主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 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有结论, 而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主体会, 自主讨论。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 教参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臣, 对刘禅一片忠心, 可彰日月。可有许多同学认为, 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 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 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谈及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 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 倒不是说这些人的忠对本身有什么害处, 而是他们的忠收到了危害于民族的反作用, 观点可能偏颇, 但思维活跃, 表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了, 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 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
(2) 课堂外, 鼓励学生感悟作品, 形成独特见解。比如学习关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 一贯的介绍说这是一个爱虚荣的人所得的教训, 是一个人的悲剧。可却有学生认为, 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 这些是无价的, 她是因祸得福, 我们不应该为她难过, 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 拨开沙石, 顿见珠玑, 透过现象, 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 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4. 选择多种阅读途径, 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1) 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 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 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 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 办壁报、黑板报等, 从征题到写稿, 到版面设计, 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锻炼学生的能力。
(2) 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的社会, 开放的课堂, 学生是时刻与社会接触的个体, 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 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 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 只是阅读的材料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一件件复杂的事, 一幅幅生动的画……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
阅读中的创新教学 篇8
在教学中, 我们总爱把学生的思路归入教师预定的思维之中, 并找到一个最终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鼓励学生大胆换位, 从不同角度、角色、方法去打破思维的定势, 开拓视野,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迸发出思维的创新性。这样, 在实践中, 我尝试了“换个角色”这种形式。“换个角色”, 即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可以使思维深刻、丰富, 具体来说就是可启发学生把自己换成课文中的角色, 也可以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调换、互换, 想一想结果会如何, 然后对照原文, 在比较中求得认同, 加深印象。例如, 在讲《醉翁亭记》一文时, 总结出太守的思想感情是“与民同乐”。然后我做了这样的换位:假如你是太守, 面对此景, 经历此事, 你会作何感想?学生经思考后, 有的答:高兴、愉快;有的答:看到自己治理的地方这种富足, 人民安居乐业, 所以心情畅然;还有的答:朝廷这样不会用人, 我虽被贬, 但我占有一方, 拥有人民, 拥有百姓的心, 他们能与我同游同乐, 我心足矣……再如讲《斑羚飞渡》一文中, 我要求这样换位:处于那种十分危险的境地, 假如你是那只羚羊, 会怎样想?……通过这样的文章进行比照, 进而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了主题, 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 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二、创造型阅读
中学生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富于创造精神。在阅读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有价值的改写或续写, 既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同时也易于调动学生创作的灵感。
为了上好创造型阅读, 我实施了以下几个步骤:1.熟读课文,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2.具体分析课文;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规定续写或改写的内容 (与文章主旨、人物性格相关的) ;4.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在分析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我做了一种假设, 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 他们会怎样?许多同学大胆想象, 积极写作, 有的描写了百万富翁于勒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有的揣摩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有的描写了他们见面时的场景……他们的改写深刻而又耐人寻味。这种改写体现了学生不仅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十分准确, 而且对文章主题理解也较为深刻。
创造型阅读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使学生在和原作的比较中找到了差距, 也找回了自我。
为了活跃创造型阅读课堂教学气氛,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 活动竞赛式:
寻课外文章一篇, 读时在关键处卡住,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续写。学生分成几组, 十五分钟后, 每组出代表读, 评委打分。
2. 短剧表演式:
据文章所写环境与人物进行编制, 要求学生进行不同的表演, 进而与原文比较。
3. 图画展示式:
诗歌配以图画, 要求学生据画和诗展开想象, 进行相关的改写。
这几种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且还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探究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通常采用固定的模式进行讲析, 结果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就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反应。对文学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地方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 甚至是“突发奇想”, 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 为作品的内容和表达另做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 不要刻意地去追求“标准答案”, 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在求异思维中, 就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芒。探究型阅读的实质是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技能型阅读
一篇出色的文章作品除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外, 其艺术技巧也同样魅力无穷。在阅读时, 深入领会其技巧之妙, 然后进行模仿, 还可提高写作水平。在讲写作技巧时不应仅把“欲扬后抑”“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写作术语告诉学生就结束了, 而应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 针对性的进行片断写作, 加深对这些细作技巧的理解和掌握。这也就培养了学生创新模仿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9
一创新教学呼唤数学教师思想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应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转变观念,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1. 正确认识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有创新活动才会有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五新”:学习新思想、掌握新知识、认清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此才能在教材研究和教学的活动中, 发挥自己的才智, 创造更新、更好的课型。
2. 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创建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3. 突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新的教学改革推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也一改繁、难、偏、旧的现状, 加强了与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鉴于此, 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亲身体验, 更多地借助计划、操作等方式, 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猜想, 自己发现结论揭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自主探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
作为教师, 首先要摆正位置, 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 以良好的心态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 创建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
在尊师重道的传统理念下, 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法挑战的主角和权威, 这种僵硬、严肃的课堂氛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谐友好的氛围里才更容易得到开发。
2. 兼收并蓄, 容纳差异
教师要改掉以前“绝对化”的评价心态, 要看到学生的长处, 也看到学生的短处, 需要老师兼收并蓄, 容纳差异, 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包容孩子。即使答案有误, 面对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 教师也要多表扬、少批评, 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创新中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赏识学生, 培养自信
放大学生的优点就是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每一朵智慧的火花。
三巧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大胆创新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更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1. 加强教学中的学生引导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 初中的数学教学其实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偏离了这一轨道, 显然与目前实行的新课程理念不相符, 学生只是知之甚微, 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因此, 教师积极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2. 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创新
学贵有疑, 由疑而问是一个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数学的疑问尤为重要, 因为数学的答案虽然一般是客观的, 但是客观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式。在课堂上,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努力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难问题, 同时教师也要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的联想等, 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 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总结, 重难点要总结, 也要让学生做总结, 总结是对所学知识巩固吸收的过程, 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10
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以学生为本,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自主发现, 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这样设计:请把课文内容归纳成若干学习问题, 并解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角度, 努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总之, 一定要想办法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来学习,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发挥主体作用, 改变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 让学生发现和解决疑点, 大力营造和选择是学生处于“悱”“愤”———心里想学而弄不明白, 口欲言而表达不清楚的心理状态。把新知讲解与观察学情, 抓反馈调控紧密联系在一起, 选择最佳时期讲授最重要的知识, 这也是新知讲授课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解决了难题。
二、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最关键一步, 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状态, 此时学生的兴奋点很容易捕捉到, 通常使用的新课导入步骤为:1.明确预习的教学目标, 借助新知的预习, 指导掌握预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功感。2.让学生弄清本节课想要学懂学会哪些新知, 期望解决什么问题, 有什么新发现新收获, 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 激发学习动机与期待感, 调动学习新知的情趣与自我效能感, 发射出一种“求知欲”的心理能量。3.采用了直观导入法, 借助多媒体播放幻灯片, 形象生动地唤起学生的的联想。总之,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 是因为有所渴望有所需求, 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合适的努力目标, 所以课堂的新课引入就如同找到一个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寓教于乐, 培养兴趣, 增强创新意识
通过创设语境与情景, 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与热情, 设计合理的教学法, 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 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引起学生共鸣, 深受学生的喜欢, 兴趣的培养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前提。教师要特别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创造热情。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科, 我们必须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 因此, 努力创设语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语言,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语言, 学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 我多采用的课型为“情境探究课, 体验活动课。”通过让学生操作、探究、思考、综合等基本活动, 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创新意识, 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基本学习能力。
同样是活动创新课, 在基础较差的班, 可以设计“绘制, 体验交流, 反思评价”活动来激发创造欲望, 在程度较好的班, 可以设计“自主探究, PK竞赛, 梳理反思”等活动程序。
四、通过创设悬念和讨论质疑,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 综合, 归纳, 感悟并提出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保护其积极性,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保证。让学生通过眼、耳、口、心等多种器官, 从情景事实去捕捉信息, 发现问题, 形成问题, 提出问题。
五、构建团结协作集体, 培养发散性思维, 呵护创新精神
我一直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与学生的课堂教育参与度成正比, 参与度越高, 则成绩越好, 反之则越差。同时, 英语课堂上常常需要师生间、学生间的协作创造, 并且, 英语教材中也安排了此类练习, “work in pairs”等, 通过协作创造,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 组织与合做能力, 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能主动开口, 表现自我;而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羞于开口, 我们要给予学习成绩好的与差的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 同样的关心爱护, 让学生在感受到平等的环境中学习, 在学习上吃力的, 同组成员和我会坚持给予帮助, 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 逐步赶上大多数学生, 同时, 激励优秀生更上一层楼。
六、以优带差, 赶超比拼
发动学生之间互通互学, 成立帮学小组, 使全班出现学生优秀赶优秀的局面, 班级内形成一种共同提高英语成绩的良好风气, 选出小组长, 实行组长承包责任制, 每次的周测和月考成绩出来以后, 进行小组比拼, 评出进步显著组, 优秀帮学组, 进步显著组员, 并给予一定奖励。我们还可以利用英语教育平台, 额外辅助学生提高英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学时最长奖, 学习内容最多奖, 学习效果最佳奖等。总之这样可以减轻后进生的学习压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对更大成功的追求, 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游刃有余的课堂结尾, 指导学生学会梳理反思
1.指导梳理课堂学习笔记, 留给学生梳理, 补充, 整理课堂学习笔记的时间, 巡查指导不同差异的学生梳理课堂笔记, 提高学生反思学习的水平。
2.引导多角度反思, 除了课堂笔记反思, 还有课前与课后反思。
3.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反思, 提倡鼓励学生学写反思日记, 随时记录自己的反思体会, 让反思日记成为思想爬坡和推动学习的一面镜子, 成为学习上台阶的加油站。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正确把握和引导。只有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那么,该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生物兴趣呢?下面仅以两个实例加以说明。一是在讲解“血糖的调节”时,教师可以将肝糖原比作一家银行,当血糖含量高时,葡萄糖就会变成肝糖原储存起来;当血糖含量低时,肝糖原就会水解成葡萄糖原进入血液,以便维持血糖的正常含量。这样的比喻的手法,就将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变得乐于学习,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二是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不冷不热、似睡非睡的状态时,可以冷不丁地来一句同学们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还是被切除了甲状腺呢?这样就可以一扫阴霾,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二、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只有双方配合良好,才能成就成功的课堂。培养教师的能力素养,要培养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的能力,用身边最常见的现象解释生物现象,让学生能从生活中体会到生物的奥秘,从而提高对生物的学习兴趣[3]。另外,要培养教师对待学生和蔼的态度,这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物的热爱之情。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能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教学设备及资源的利用,比如对多媒体资源的利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展示,引入更形象直观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对各种生物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教學中参透创新教育
在教学上应用先学后导或先练后教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的转移,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在组织教学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地学和教师个性地教。有的学生善于动手实验,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发现问题,有的善于分析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学习,也可以引导他们在上课时自由组合,充分利用个人的优势,达到整体的学习效果。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教师要始终不渝地培育创新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的动机内化至情感意志,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敢于怀疑权威、勇于证实自己观点、乐于创新实践。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不能凭空产生的,须借助外因的刺激,引导产生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欲望。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有的完全可以改成学生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此,上实验课,并不简单地照本宣科地让学生做,而是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生以课题小组去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让学生从实验的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下手,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中学生物有很多能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教师应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道路,提供条件。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动植物标本采集与观察、环境保护等活动的开展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又能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研究和学习生物必须借助想象。而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储备,为学生想象提供“支撑点”,提高学生运用表象进行想象的能力,多媒体对生命现象形象直观的呈现,使学生印象深刻、准确,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对知识有个新的认识。如神经的传导、动物个体胚胎发育等,依靠多媒体,培养时空想象力是生物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而多媒体技术对这些知识的加工展示尤如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使他们的思想跨越时空,驰骋飞扬。多媒体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处理功能使图形更准确、更清晰,使图形多样化,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可以扩大观察范围,提高观察效果,这样就解决了许多生命现象因时空跨度过大或过小而很难直接进行观察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模拟功能可以化虚为实。
高中生物对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现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进行创新,采用诸如“探究式学习法”、“要点提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围绕学生主体,努力培养他们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12
1.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倾向, 是推动学习和创新的潜在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育应强化儿童对公众模式本能的好奇心。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 就能主动地去钻研, 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 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 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 作为教师, 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 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数学老师应鼓励儿童去了解他们周围世界中的数学。比如, 可以给学生一份最新的体坛周报, 让他们将某一段中的所有数学用语全部找出来。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 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只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去观察, 他们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形、数、几何、概率的基础。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要做到这一点, 最好采取讨论、交流的方法。
2. 营造和谐氛围, 合作交流。
就数学课堂教学中那种常见的师生间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形式, 既有其明显的优点, 如有明确的对象性与目的性, 但其缺点却是显然的:学生参与者寥寥, 常常是不经意中弱化为一位教师与极少部分好学生的舞台剧, 而其他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 这样的形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创新教育不是只针对个别好学生才进行创新, 其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 这才符合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只有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意见, 甚至是激烈地争论,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合作学习常见的形式是小组讨论, 它最有助于使学生处于“放松的警觉状态”。讨论时, 学生间是平等的, 学生的情绪比较放松, 容易各抒己见, 甚至从各个角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摩擦与碰撞往往会启发创造的火花。小组讨论前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因为经过独立思考,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 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于是他有话可说, 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 提高讨论效率, 也可以克服讨论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3. 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创造因素。
有人认为开展创新教学, 没有创意内容的教材, 很难开展好课堂创新教学。依赖教材的消极认识, 也是课堂创新教学开展之障碍。小学教材是根据教学编排的, 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从科学的角度讲, 教材应该说潜藏丰富的创造因素。但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 不可能适应每一层次的所有学生, 如有的数学, 关键是教师要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潜藏创造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例如教“高矮的比较”这节课,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如何挖掘教材, 把教材内容转化成学生身边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富有挑战的问题, 调动学生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创造潜能。教师不依赖教材安排, 设计以下问题:说出你认为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每个同学都能说出, 发挥其主体性) ;各小组长负责选出本组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让同学在走廊选, 参加实践活动) ;在各组选的基础上再选出全班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请同学上台操作) ;二人比高矮, 三人比高矮怎么办? (建立概念) 看图形, 三只小兔分别站在不同高度的领奖台上, 你认为谁高?说出理由 (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创设创新意识的情境, 让出充足课堂时间给学生相互讨论、探索实践、比较说理等活动为学生打开创新活动的智慧之门。课堂呈现学生踊跃参与, 高潮迭起, 创意不断。可以说, 开展创新教学。挖掘教材潜藏的创造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是最关键的一环。
4.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式, 必须有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 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 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 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 看还剩几个角, 比一比, 看谁的剪法多?”
【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推荐阅读:
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10-12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创新07-10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10-15
中学生物教学创新10-16
生物教学如何创新06-26
高中生物的创新教学06-06
创新思维与生物教学09-30
生物教育教学的创新07-16
初中生物创新课堂教学08-20
生物课堂中的趣味教学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