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创新课堂教学

2024-08-20

初中生物创新课堂教学(精选12篇)

初中生物创新课堂教学 篇1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求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贴近学生实际,从合理组建科学实验小组、有选择地使用直观教具、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具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创新,以期能够促进广大初中生物教师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解决目前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思路,创新

一、合理组建科学实验小组

合理组建科学实验小组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能够使绩较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小组成员的帮助,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又可以通过给其他成员讲解不断提高自己。其次,把不同背景的学生编为一组,可以让学生通过在一起讨论共同的问题发展人际间交往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获得同学们情感的支持,这种支持往往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

组建科学实验小组时,每个小组的组员控制在4个人左右较为合适。 在进行分组时,还需要考查每个组员的特点,如果几个内向的同学分在一组,讨论时会出现没有气氛的状况; 而几个活泼的同学分在同一组,则出现各自说各自的现象; 如果一组中有学生很活跃,其他同学比较内向,合作探究活动就容易成为个别同学的表演秀。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例如,有的同学很细心,但是动手能力不够强,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但是不够细致。把这样不同能力特征的同学分在一个合作小组中,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学习和交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不单单是从课堂管理的角度出发按学生的座位分成小组, 科学实验小组的组建要使各小组总体水平保持基本一致。

在组建科学实验小组的过程中,小组内必须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对合作探究的成果都负有责任。明确的分工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让小组成员之间相得益彰,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例如,在“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时,小组内成员有同学要负责准备实验材料,火柴、蜡烛、菠菜和广口瓶之类的材料,如果实验材料和用具已经由老师准备好,也需要有同学管理好实验材料和用具; 有同学要演示实验,需要动作细致的同学,慢慢地将点燃的蜡烛伸入装有菠菜的广口瓶中; 也需要有同学记录实验结果; 还需要有同学负责发言交流的,通过发言交流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使小组内成员都能够得到锻炼。教师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基础上,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避免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逃避责任,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起自己独立的责任。

二、有选择地使用直观教具

每一种直观教具都有优缺点,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对其表现效果以及使用环境等因素有充分考量,并进行有选择地使用。一方面,教师应善于了解各种教具的特性和作用,每一种教具贮存的生物学信息的直观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决定哪种教具比其他教具更适合,能够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态度、获取信息的习惯,初中生处在小学教育向高中教育过渡的阶段。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整个观察活动过程中,不但能够全面深入的进行观察,而且能够发现成年人也容易忽视的问题。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全面发展。教师有选择的使用直观教育,能够满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例如,生物标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便于观察。水中的生物, 通过标本的形式,可以摆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需要在自然界长期观察的对象,如蝌蚪的发育,用标本的形式就可以让学生马上看到它的全部过程, 大大缩短观察时间。生物学中的很多现象在自然状态下是很难观察的,如光合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生物学实验,运用必要的仪器、器具或药品, 使肉眼不易看到的对象或现象直接或间接呈现出来。模型的使用则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看清生物体的结构,生物教学中有些对象太小,不容易使学生迅速而清晰地看清楚其结构。模型则能够将这些生物的结构放大很多倍,迅速地使学生获得有关的观念。教师利用清晰明确的直观教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具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幻灯和电视录像进行教学,投影、幻灯和电视录像作为现代化的直观教具,能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能通过形、声、色来传授教学信息,增大教学容量,使原本微观、抽象、看不到、摸不着的生理过程被转化为宏观、形象、有趣的运动过程,使原本抽象的和学生难以想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例如,在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发育时”,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发育成,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成幼苗,经过生长、 发育直至成熟,从而完成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到这一过程。多媒体教学给生物教学带来了生机,其优势无可否认。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过多的图片使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过分专注于图片而忽视了他所承载的知识的学习。再者,教师一味依赖多媒体,长期使用将使得学生对于媒体技术的新鲜感和兴奋度不断下降。因此多媒体助学课件必须主次分明,要能为教学服务,能真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要做到文字简洁、图片精美,能够使学生利用多媒体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并且在教学运用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做到讲、看、练有机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教具进行恰当的使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传统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这一内容,生物简易装置的使用比多媒体效果更好,这些装置具有动态性,能够使学生看清生物体或者其局部的生命活动及其原理。在这个实验中用玻璃钟罩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肺,橡皮膜代表膈,这样的简易装置比起多媒体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观察到“膈”位置发生变化时,“肺”的容积发生的变化,增加感性认识。再比如“观察人体的骨骼组成”这一内容,生物模型的使用比起多媒体效果更好,生物模型具有高度的立体感,能够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生物体及其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形态,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人体的骨骼,增强感性认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不仅仅只局限于以上三种, 它没有一成不变的思路,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能更大限度地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生物学习能力,那么都是成功的方式。 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探究生物课堂教学思路创新的新方法。

初中生物创新课堂教学 篇2

摘要: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启蒙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关键词:创新素质,生物,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自然学科,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一、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就是要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善于观察,思维敏捷,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和观念来追根究底,能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

1、巧设创新问题情景。

良好的情景创设,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深究的强烈热情,从而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生物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每一个创新情境,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去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把。我们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比如,在学习了密码子后,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UUU(苯丙氨酸),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知道UUU决定的是苯丙氨酸。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介绍尼伦伯格的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尿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UUUUUU…),以此为模板合成出了一段仅由苯丙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至此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尼伦伯格实验的巧妙之处,产生出“我也能”、“我也行”的自信心。

2、运用现代评价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而传统的评价体系的后果使学校教育的学生成为就是缺乏个性的“标准件式的产品”,其最大危害就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有鉴于此,我把“人人有个性,人人有创新意识”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目标和尺度,我常常用“这种想法真不错”,“你的思考能力真强”,“这一点我都没有想到”,“你这样做很有创意”等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勇于探索。有时把“比一比,看谁想得妙”鼓动性的激励评价从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尤其是“基础分”和“创新能力提高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通过多媒体教学,把传统的形声教学与现代的电化教学(视听教学)结合起来,强化直观教学。通过自制的课件,展示直观的生物现象和一些抽象的生理过程,引导学生对生物规律进行探索,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具体、可感,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产生复合刺激,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生物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像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三、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孟德尔等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以叛逆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师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是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它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一个人创造性的高低是由他的发散思维的素质和具有的价值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创新,无非是想到了别人还没有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说,就是别人思维尚未扩散到的领域,被你的.思维扩散到了。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后,再来重新认识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几大优点,以及分析实现F2代分离比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以培养发散性思维方式。

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需要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例如贝特森和潘耐特用香豌豆作杂交实验材料,首次发现了F1测交结果不遵循1∶1∶1∶1的孟德尔遗传规律,而是亲本组合明显多,重组合明显少。这似乎是一个意外,但他们还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肯定了这一“意外”,最后因此获取成功。

五、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会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停止,也就意味着创新的终止。因此“学到老,用到老”更具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浅谈初中生物创新课堂教学 篇3

一、实现书本和实验结合

空洞的生物理论陈述使学生感觉课堂乏味,教师往往将生物课当成文史类课程来上,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解,只要求学生识记理论知识,完全忽视了实验证明的重要性。其实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来的和通过耳朵听到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实验教学,学生就没有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机会,理论和实践就容易脱节。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首先就要将书本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生课程实验结合起来,在实验室进行实验。

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二章“练习使用显微镜”中。教师介绍显微镜是一把开启生物奇妙大门的钥匙,生物学中各种细胞的研究都依靠显微镜,因此学生对于显微镜的认识止步于书本上的图片是不够的,学生不但要接触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构成,还要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以便学生进行各类探索。所以教师在教授这一章节时,实验课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校生物实验资源有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共用一份实验资源,这也方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交流。除了生物研究器材需要学生进行实验了解之外,一些生物基础理论也需要学生进行实验体会,自己动手获得实践经验。例如细胞核是由核膜、核孔、核仁、染色质组成的,为了让学生了解细胞核各组成部分的实际形态,教师安排实验课时,让学生利用洋葱表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证实该理论。理论和实验的结合不但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的严谨,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创新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时间。教师在教学时不要采取“竹筒倒豆子”式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一股脑地全部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要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学心和求知欲,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掘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例如,学习“生物圈的水循环”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教案。首先教师设置课前导入,提问“你们知道天上下的雨到哪里去了吗?湖泊河流的水位线在夏天会下降,那些水又到哪里去了呢?你们知道自然界的水有哪几种存在的形式?降水总量和蒸发总量是一样多的吗?”问题导入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适当评论指导,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揭晓正确答案“大自然的水有三种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水也是由这三种形式实现循环的,大自然每年的水蒸发量和降水量是相等的”。在整个教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学生会在自己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其学习主动性在这个教学模式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习的效率也有显著的提高。

三、将课本和生活联系起来

人是生活的主体,而研究人体构成是生物学科的一大主要板块,生物的研究成果也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都不能离开生物理论成就。因此,生物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的经验,生活阅历的丰富有助于对生物基础理论的掌握。而且,将生物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拉近自然学科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增加学生和“生活生物”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也回馈于生活。在教学时密切注意书本与生活的关联点,并从该处下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应用到课堂中来。教师要提醒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并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它。

初中生物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究 篇4

一、创新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1 . 以往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师多采取机械识记的教法, 看似成绩喜人,实则学生的生物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上,在一遍遍的复习中, 在一道道的习题里,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课堂气氛枯燥、沉闷,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立足实际、以生为本,从改革教学理念开始,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升华初中生的生物意识、创新精神奠定扎实的基础。

2. 生物科学需要创新型人才

生物本身就是一门不断探索生命奥秘的学科,创新即内核、本质。当今时代,生物学知识的发展一日千里、迅猛蓬勃,亟须不断补充探究型、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知识经济正强烈地呼唤着创新教育的实施,生物教师要勇于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敢于尝试和使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引导学生对未知的生物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二、实现生物创新教学的具体做法

1 . 创 设情境 ,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心理学理论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依然以感性思维为主,教师应创造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升华创新精神与品质。

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这一课时,我首先在课堂上播放了《大耳朵图图》系列之“出生的秘密”,其中“小孩子是从商店里买来的”“是魔术师从妈妈的肚子里变出来的”等几个答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哈哈大笑,营造了一种无比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一扫课前羞涩、尴尬的教学预设。接着,我又播放了葛存壮、葛优父子与田亮、森碟父女的照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造物的神奇, 自然的瑰丽。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人的生殖”这一问题自然地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又囿于传统文化的桎梏,不好意思主动地交流、讨论。由于这节课创设了理想的课堂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亲和、开放、科学的氛围中相互交流,为提升他们的生物素养,培养发散思维,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性”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2. 大 胆质疑 , 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

反省思维的实质是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反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良好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说出来,敢于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产生怀疑,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升华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授“鸟的生殖与发育”时,我就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1)请推测卵壳、卵壳膜、卵白和卵黄各有什么功能?

(2)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鸟?

在这两个问题即将顺利解决的时候,一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一个鸡蛋就是一个卵细胞吗?

(2)每只鸟卵都能孵化出小鸟吗?

学生的这两个问题有效地延展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无形中也引导学生对“鸟的生殖与发育”这一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我大力表扬了这名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品质,鼓励他继续保持反省思维,因为这是任何一名成功人士所必备的基本品质,难能可贵。

3. 创 设疑点 , 启发思维

创设疑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生物课程,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以“植株的生长”课堂教学为例,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根的生长、枝条的生长、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三个方面内容。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我就“叶的结构与生长”创设疑点:大千世界,花草树木形态各异,叶片的形态各有千秋,那么叶片的结构是否也各不相同呢?

由于前一段时间刚刚学过“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知识,学生都积极主动地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水稻叶、青菜叶等几种不同植物的叶片,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和实际结构相吻合。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维十分活跃,得出了“各种不同绿色开花植物的叶的结构是相同的”这一结论。学生又追问“不同的植物叶片的结构为什么是相同的?”“叶的生长和根的生长一样都是通过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伸长细胞的体积来增长的吗?”等问题。

整个活动进行中,学生始终兴致盎然,显示出了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无尽好奇,成功地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探究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创设疑点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课外探究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4. 科 学引导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坚决摒弃传统生物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树立“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通过科学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线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也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对症下药,提升初中生的生物素养及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亲自探索和操作,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相互交流、合作探索,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时,根据所处地域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不同的问题:

(1)新疆的哈密瓜为何特别甜?

(2)北方的地窖如何保存蔬菜?

(3)温室作物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产量?

(4)用酵母菌酿酒为什么先通气后密封?

这四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成功的课堂实验奠定基础。待到课堂教学时,针对“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一问题,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两套实验方案:

(1)在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中分别植入带叶子的枝条通过比较、实验,得出结论。

(2)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究普利斯特利经典实验。

从课堂效果来看,多数学生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还在课外开展了普利斯特利经典实验,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小白鼠”的活体,氢氧化钠溶液的腐蚀性等注意事项都提供了一定的协助与提示,在保证实验成功、安全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动力。

三、 小结

初中生物创新课堂教学 篇5

实际教学时, 学生如果对一些事物产生了好奇, 老师不能去阻止, 而是应该合理的去进行引导,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愿意去学习, 在不断丰富见识的情况下,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生而为人, 必然会对一些新鲜的事物产生好奇, 从而想去了解和探索, 老师在教学时遇到学生对一些东西感到好奇, 应该鼓励学生去接触和了解, 而不是一味的去阻止, 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不再好奇, 从而不再愿意去接受新的事物, 就没办法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是学生学习一些新事物的动力和表现, 老师应该学会如何正确的去引导, 让学生将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好奇, 才愿意去创新, 才会去创新。我们想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也是不错的方法。

2.2 善于发现和对待创造型学生

在教学中, 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学生具有奇思妙想, 可以创造和发明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老师不应该去忽视这类学生, 往往是这类学生会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老师在实际教学时, 应该多去观察, 对于那些具有奇思妙想的学生多去鼓励, 合理地进行引导, 让他们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那些热爱发明和创造的学生, 老师应该多去给与帮助, 鼓励他们不断去改进自己的发明创造, 多去展示,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以后能创造出更多好的东西为社会做贡献。老师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学, 而应该去发现学生, 去培养学生。我们想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善于发现和对待创造型学生也是很有必要的。

2.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 教学设计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 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学生在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考角度时, 老师应该去进行鼓励, 并指导学生去进行验证和实践, 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要发展, 如果思维一层不变是不行的, 老师应该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从而帮助学生得到发展。在实际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从而帮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想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是很有必要的。

2.4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

在日常教学时, 借助实验手段,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然后通过实验得到验证, 这样也可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存在很多的未知和不可控, 在实际操作中会有很多的变数, 学生去进行实验, 就可以发现很多的变数, 从而让自己的去适应这些变数, 一步步养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师应该合理去进行利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3 结语

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很重要, 老师在实际教学时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金海棠.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究, (08) .

[2]林应秀.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03) .

初中生物教学创新素质漫谈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坚定意志和信心。改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个人自主学习的行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初中生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学习生物。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创新氛围即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其实质就是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合作、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权威,与学生建立互动、平等的关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鼓励学生置疑,营建宽松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设计各种探索实验方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提供证据,经充分讨论得出结论。努力做到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给学生制造“创新区”。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问,启发学生去发现、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教材中的疑问、异点、扩点,对比、扩充、延伸,灵活驾驭,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多功能协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担任向导的角色,把激励、信任带给学生,耐心疏导、鼓励探究、创新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提出探索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知识潜能,点燃创新的火花。

三、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质疑,使之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学生能否质疑,质疑水平的高低,老师的态度和方法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正确的态度永远应当是鼓励和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创造性思维。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四、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生物学中的实验多数为验证实验,若在教学过程中把验证性实验引申为探索性实验,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动手的过程中萌生一些有创造性的操作方法。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一个简单的验证实验,如果加以引申,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做法:用30%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可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观察之后,再问学生,30%蔗糖溶液是不是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蔗糖浓度?那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思考后提出方案。大多数方案是在30%浓度以下,再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重复以上实验。为了节省时间,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各小组挑选其中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再用图表的方式汇总实验结果。还可提示:蔗糖浓度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之间的关系。然后以某组设计的图表和实验记录为例,再指出蔗糖溶液的浓度是自变量,而在不同浓度中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则为因变量,这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可以用时间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制成曲线。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浓度和时间曲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悟出细胞失水取决于强胞液与周围溶液的浓度差。让学生用事实去充实和深化自己头脑中的概念。

五、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

例如,有的学生外出旅游,发现生长在海滩附近的凤毛菊与生长在山坡上的凤毛菊两者的叶片形态有较大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两种假设,如果仅从植物的形态知识求分析,很难说清楚。如果联系生物进化理论来思考,就容易解释。假设凤毛菊叶形的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它们的叶肉细胞排列疏密以及气孔的分布与数量,应该是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适应表现。要验证这一假设,可以指导学生做徒手切片进行观察来证实凤毛菊处于不同环境中,不仅其叶形有了变化,而且结构也随之产生变异。这种科学思路,科学方法为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21世纪是一个生物学世纪,将要有更多的生物新技术被开发利用,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各层次的创新人才,生物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性是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不断创新, 学习一门学科也同样需要富有创造性思维。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自主思考的能力。知识的学习固然离不开长时间的积累, 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建立在前人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的。然而, 如果缺乏创新将会使知识停滞。因此, 尽管初中仅仅是生物学科的启蒙阶段, 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却不可缺失。客观地看待和评价一门学科教学的好坏, 需要从多角度来进行衡量, 生物学科不仅是课堂上教师简单的讲解和传授, 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阻碍了学生自主性思维的发展, 严重违背了创新教育的初衷, 致使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到枯燥、乏味。生物学科的根本属性在于创新, 因此, 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要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传授生物学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 为学生今后继续进行这门学科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1. 从教学层面提高对创新能力的认识

创新是当代人必备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创新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作为教育者, 必须认识到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并充分地引起重视, 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定位教学工作。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基础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 同时还要为国家培养未来的生物技术人才, 通过启蒙教育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将来的后续教育打下基础。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 要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并提高对创新教育的重视, 才能够对这门学科的课程安排、教学资源使用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将生物课堂变成科普课堂、探索新事物的课堂。

2. 尊重学生的个性,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每个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个体特征,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初中学生充满了对各种新鲜事物的好奇, 思维的发散性较强, 作为教师不应抹杀这种好奇心, 更应正确地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将这种好奇转化为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 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寻感兴趣的生物现象,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开展教学, 用鲜活的内容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拓宽学生的视野。

3. 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教学参与性较少, 缺乏师生间的互动, 教学方式较为被动。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生物学知识, 空泛的讲解往往会令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要改革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采取提问和讨论的教学方式来替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以引导性的设问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除了改革教学模式之外, 在教学手段上, 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既增添了趣味性, 又增加了真实感。

4. 营造创新的环境与氛围

生物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内, 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多种多样的课余活动来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普知识讲座, 或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科普图片来进行展览, 展示学生视野里的生物世界。此外, 在教学时间里除了按照教学进度执行教学计划以外,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座谈会, 鼓励大家把自己认为有趣的生物现象、知识等表述出来与大家分享, 并分组进行一些动手性的小研究。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量,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课堂时间、课外讲座、展览、动手实验等教学活动来营造生物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将创新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中, 是提升生物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将生物基础课教学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一门科普知识的同时, 对自身的基本素质进行很好的锻炼, 从而养成创造性思维, 终身受益。

摘要: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生物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课堂上的学科, 更成为融入生活的一门自然科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汪忠, 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初中生物创新课堂教学 篇8

1.推进开放式教学, 创新教学思路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和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相对应的, 其特点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1]。教学目标是动态和开放的。初中生物开放式教学环节包括: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作业形式、开放的教学评价、开放的教学资源及开放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等。

例如, 教师在教授学生关于绿色植物相关内容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带领学生到教室外, 让学生对不同的植物进行观察, 对比这些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初中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的植物之间存在哪些不同;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之间存在哪些不同;单子叶和双子叶之间存在哪些不同, 等等。学生经过亲自观察, 加深了对这些植物的印象。再如, 讲解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有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 让学生对所处地区环境污染的原因及为人类带来的影响进行详细调查,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中领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进而加深对这节课有关知识的认识。另外, 在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开放形式, 将考场转移到大自然中, 考核内容不再拘泥于试卷的成绩, 同时对学生的技能、素养、科研等进行综合性考核。

2.采用趣味性教学方式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趣味性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想让初中生物课堂更加高效,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2]。例如, 组织学生成立初中生物兴趣小组,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日常学习过程中, 兴趣小组所进行的项目可以对显微镜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等进行研究;教师组织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培植蘑菇、草莓等, 还可以养一些蝌蚪、金鱼等小动物。

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初中生物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可以利用视频, 将初中生物知识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在对桃花结构进行观察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功能将摘下花瓣、花蕊等然后纵向将房切开, 对花房内的胚珠做详细观察, 通过动画, 花房中的情况尽收眼底, 然后教师让学生对观察后的结果进行比较,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采用试验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进而创建高效课堂。实验教学属于初中生物中的一项基本教学方法, 采用试验教学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对“生物呼吸”进行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准备一些植物的叶片, 课上让学生展示不同透光纸在叶片上留下的不同形状。这时, 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现分层教学, 注重学生差异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育者主张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果对每位学生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 并提出相同标准的要求, 那么会很难因材施教。因此, 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一个班内的学生, 不管是家庭背景还是智力发展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懂得, 只要学生认真努力学习,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 教学的本质目的是让不同的人接受教育后, 达到不同的发展。

分层教学主要是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要求。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最大的尊重, 对学生做出分层, 并提出不同要求, 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进而提高积极性。

例如, 教师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A、B、C、D四个层次, 或者将几个班级内的学生按照平时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考试成绩分成几个层级, 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 进行重新组合。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对教学目标做出科学分层, 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后作业的分层, 以及评价考核的分层, 等等。

4.促进个性化教学特点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教师善于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化教学方式相融合, 在对知识进行引导的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将初中生物知识和多样性课堂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抽象的生物知识相统一。

例如在讲解“细胞”有关知识点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食品, 让学生分析细胞的构成特点, 其中包括不同形态的表现特征, 进而促进个性化生物教学的特征形成。

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因为初中生物有着实验化、知识化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美玲.初中生物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策略探索——“同课异构”活动评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8) :70-71.

初中生物创新课堂教学 篇9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因素。如果学生的学习是在鼓励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发明创造的民主气氛中进行的, 那么, 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反之, 若是学生整天处于一种压抑、恐惧的一言堂的家长制的环境中, 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不能顺利发展起来, 甚至遭到扼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

1. 微笑, 表示友好、亲密的关系, 是一种“我信任你”的表现。

在教学中, 教师的微笑就像一阵清风, 它可以拂去学生的一切顾虑, 将自己的真正想法大胆地说出来。

2. 点头, 表示赞许与接纳, 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认识, 使学生倍增勇气, 积极思考。

3. 专注听学生讲, 是指通过集中精神, 倾听学生的意见来

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体现着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尊重。

4. 走向学生, 教师不要总是高高处于讲台上, 要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交朋友, 让他们信任你、爱戴你, 而不是惧怕你。

另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 注意吸收别人的长处, 将别人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思路中, 从而提出自己的意见。

总之,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到, 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自己的意见对于别人很重要, 使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

二、加强问题的探究,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 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释放创新激情, 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生物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展、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发问, 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 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此外, 对学生来说, 教师、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等是“权威”, 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 也会有错误。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坚持“信仰”, 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根据最新科技成就和自己的实践, 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

一个创新性教学的全过程, 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发散思维, 广泛自由联想, 思路流畅开阔, 获得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 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及认识能力的限制, 学生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有一定的其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因此, 要允许有思考时间, 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和评价, 教师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作判断以鼓励学生创意, 使方案在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加强。

四、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性品格

要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品格。所谓独立性品格, 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法、自己的主见。独立性品格要求对任何事物、思想、理论、学说都不盲从, 不人云亦云, 而是要问一个为什么, 要有评判精神, 对的就坚持, 坚定不移地相信, 错误的就评判, 要抛弃;敢于标新立异, 提出新的见解与主张,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等。为此, 在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遇到问题时, 即使是困难重重, 也不要轻易寻求别人的帮助, 而是尽最大努力自己去解决。当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不同时, 不急于否定自己, 即使自己是错的, 也要弄清楚错在何处以及怎样纠正。分析问题时不因循守旧, 敢于打破常规, 善于质疑,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方法。

五、加强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践等途径直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 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 产生对寻求答案的冲动和情感。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特别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是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平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动手脑, 体验成功感;要改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探索性、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追求原知的实践创新能力;要重视课外实践和小实验、小制作活动, 激发学生探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探索精神;要渗透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的教育, 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实验创新的思想及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整体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创新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写好结论性报告, 写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从而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他们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增强, 推进创新的能力就会向前发展。

初中生物创新课堂教学 篇10

一、消除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谈起创新, 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 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 自己无能去创新。事实上, 人人都有创新的潜力, 只要根据已学的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 就是创新。在授课中, 我列举了许多事例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如17世纪的解剖学家为分离人的颅骨, 在颅骨腔内装满干燥的种子, 然后让种子吸水膨胀, 巧妙地将颅骨分离。这种简易的做法, 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通过这些具体实例, 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创新, 从而激起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当然,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这么完美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只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展现知识形成过程, 让学生积极参与, 产生创新的热情, 进行深层次的思维, 就能促使学生形成独特见解, 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思维, 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必需营造宽松、自然、和谐、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消除畏惧心理, 从而产生心理安全感, 并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解放。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 允许他们独立地发表各种设想和见解, 使他们在坚信“我能行”中发展自我。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 只要思路正确, 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即使答错了, 也应妥善地引导和分析, 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保护他们的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挖掘其创新潜能

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 千奇百怪的生物一定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转化为求知欲, 则就成了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这也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在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做前人和别人没有想、没有做或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以促进其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同时, 我也竭力为学生创设易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 如用生物标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生物史实来开拓学生的视野等。另外, 对于一些淘气、顽皮、不受约束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所作所为常不合情理, 超越常规;平时好提“怪问题”, 爱出“鬼主意”;对事物常常持有怀疑态度。其实, 就在他们的“点子”和“问题”中, 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他们的怀疑态度中, 也可能引出新的发现。对此, 我们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妥善引导, 深入挖掘其创新潜能, 鼓励他们多问多思,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提出问题, 由问导思、由思求解, 才能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重视基础教学, 并加强双基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与技能基础。同时, 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诱导,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章节之间知识的联系处找出问题, 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从学科知识的交叉点, 生产、生活及社会、科技等热点话题中与生物学知识密切相关处发现问题。例如, 近几年农村还时常有焚烧秸秆的现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此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 进而培养他们善于质疑, 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五、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策略之一。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扩思路, 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以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的激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开发智力, 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 “做叶的徒手切片示叶的结构”时, 教师以往都用蚕豆叶片作实验材料。而这次教师却让学生自己选择用什么叶片作实验材料, 学生纷纷开动脑筋, 想到了各种叶片的代替效果, 其中有一位学生用青菜叶片代替蚕豆叶片作实验材料, 并指出了它的优点:易取材, 易操作, 不受季节限制, 效果甚佳。这一发现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训练了他们的求异思维,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创新教学初探 篇11

一、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对所学习和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激发思维的活跃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严肃课堂氛围,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对生物知识探究的欲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可以通过设疑来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他们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还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生物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生物知识的奥秘。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选择时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用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感,使他们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逐渐增进时,学生会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学习生物的动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对他们的消极情绪进行疏导,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

1.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在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主动进行探究。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会轻松地和教师进行知识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知识的理解,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使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从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新颖性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促使学生产生学好生物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能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使他们从情感上拉近和生物学科的距离,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物知识。所以,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在他们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表扬,使学生能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及时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能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提高生物综合素质。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初中生物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进行操作,并让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养成认真观察和分析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实验操作,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对生物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1.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操作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自己设定实验方案,并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生物综合能力获得有效发展和提高。

2.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整理和总结,提高他们的生物综合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认真观察,随时记录下实验现象,并整理和总结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在整理和总结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实验过程有进一步的理解,并对他们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让学生进行整理和总结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讨论,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和同学分享,提高他们的综合归纳能力。

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进行开放式教学

要使初中生物教学实现创新教学,教师不仅要利用好生物课堂教学的时间,还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激发他们思维活跃性的同时,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中,把他们带入到对大自然的探究中。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例如,让学生观察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等,通过亲自观察,加深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等。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还要走入学生中间,和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想法,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认真思考,积极谈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完成。

初中生物创新课堂教学 篇12

一、创新能力对初中生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对知识的要求是活化, 对学生的要求是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这些素质即使不用在科学研究,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非常重要。 此外, 初中生物是一门理科类的学科, 许多内容比较抽象, 因此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精力学习。 倘若学生不去探索、创新, 仅仅是依靠灌输式学习, 那么往往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都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显得十分被动, 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 我们必须尝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主动权,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因此很多教师都会“包办”学生的学习, 但是, 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 只是随口布置预习任务, 并没有指明预习目标, 这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首先, 我们应当布置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前预习任务其次, 应当做好备课工作, 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例如, 我们在讲解《生物的特征》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首先, 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对该章节进行预习, 明确预习目标, 例如在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预习的时候应当掌握哪些生物的特征, 并且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特征的图片, 然后在课堂中用PPT进行展示。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总结这些生物的特点, 提高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知能力。

2.赋予学生一定自主性, 让他们做学习主人。

以往学习中, 学生总是被动接受, 没有太多的自主性, 也没有太多与教师及同学互动的机会, 这对于好动的初中生是一种煎熬, 也是一种天性的遏制。 因此,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能够在学生的自主发言后给出点评, 穿插学习内容。

课堂毕竟是学习的地方, 学生的自主性发言, 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教师应能够把握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既能够积极发言又不能扰乱课堂秩序, 更要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下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 这样的课堂便十分成功。

(二) 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上面提到, 学生应该拥有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创造教学环境, 让学生更高效地思考, 这样对他们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 情景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 近距离地感受环境所传达的内容, 这种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得当, 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是极为有利的。

例如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章节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身边常见的生物的图片, 甚至可以找一些跟生物有关的动画, 让学生进入我们创造的教学环境中。 此外,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秀, 模仿我们周边生物的特征和习性, 让其他学生猜猜是哪种生物。 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 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三) 教师完善自身, 感染学生。

以笔者的观点来看, 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重点应当是教师对学习环境的创造,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不同的教学环境, 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同时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这种魅力能使学生愿意并且乐意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放开自我, 因为只有这样, 这个情境的作用才能被最大化地利用, 学生才能够切身体会到情境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意境。 同时, 教师应努力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 有意识地和学生做朋友, 得到学生的信任, 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 努力将学生带入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中。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科学这门学科其中的奥妙和乐趣, 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一个个努力好学的学生。

三、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传统教学法, 虽然存在很多问题, 但并不是没有可取的地方, 教师在尝试新的教育方法的时候, 不能完全将其抛弃, 应该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对新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信任, 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逐步改变、适应, 最后找出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相信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摘要: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 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究其原因, 是我们的评价体系轻视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国对科学创新日益重视, 这就要求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本文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并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严永伟, 张家如.高阶思维视域下的初中生物探究性问题串设计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12) .

上一篇:科学补充下一篇:价格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