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之初中生物(精选12篇)
实验教学之初中生物 篇1
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 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1. 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 其目的并不是要将学生都培养成生物学家和生物科学工作者, 而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 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 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 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 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 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 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并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 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 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 在拒绝毒品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毒品的宣传片等。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形形色色的生物图片、影音资料, 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总之, 想尽一切方法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2. 作为老师, 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 但是, 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 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教材就好比一池水, 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 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 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 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 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 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 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 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 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 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3.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 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 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 相反, 对于生物学科来说, 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 因此, 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地教给学生。相反, 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 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 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 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 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 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 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 例如, 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 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
我相信, 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 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实验教学之初中生物 篇2
如果问同行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初中生物课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哪怕只有一个月教龄的教师也会脱口而出,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培养能力。也许还会有人娓娓道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传授知识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培养能力是归宿。可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怎样才能将三者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落实到位呢?这是生物教师们常提常新又被长期困扰的问题。特别是在“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的新课程理念下,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而不是作传声筒。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完成的。以对学情和教材的分析,通过教学方法、手段、课堂结构、效果的优化整合实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引发我不断思考。下面就我个人观点与同行们探讨:
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角度出发,创设情境、融入经验、注重时事。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就显的极为重要。而会学习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谁拥有它,谁将终身受益。这对“终身教育”的时代要求来讲,又是无穷的财富。而这种习惯和品质又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行的中学生物新教材有许多优点:鲜明亮丽的色彩,新颖活泼的版面、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大小字相间、讨论探究结合、浅显易懂、纲目清晰、便于自学,再加上充满情趣的漫画和卡通画,教材本身就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作用,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一时机,带领学生欣赏教材,使学生在教师激昂的语言,精心准备的实验和挂图所营造的动人情境中获得强烈的感官刺激,产生“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的感觉,并进而感悟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例如:七年级第一课就从“你喜欢生物吗?”直接入手,接着提出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如何学好生物学?开宗明义,从什么是,为什么学、怎么学三方面为学生指点迷津,每课的课前提示以谈话的方式引生入学,其目的综合便是要研究的现象和规律,只要细细品味新教材就会发现,它的内涵在于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加以点拨。在教学中我常想:学生能看懂理解的知识,教师有必要重复缀述吗?以前,我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习惯于“热热闹闹”总问答式教学方式,习惯死记硬背上大学的考试制度,习惯于分数高为优等生的评估方法,导致我们的学生养成“靠”、“等”、“懒”的不良习惯。学完生物课,有的学生教科书还是崭新的。只靠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记忆到头脑部分,便形成了他们的生物知识:教师每提到一个问题时,学生便等教师的讲解做出答案,养成了不动脑思考、惰性思维的不良品质,教师便成为生物知识面的搬运工。如此下去,社会将停滞不前,人类社会也不会进步。因此,培养学生爱学、会学的好习惯,应从创设情境、融入经验、注重时事入手。
例
一、在讲“蒸腾作用”时,利用多媒体呈现“炎热的夏季知了在鸣叫,在花草树木葱郁的公园内,游客在绿荫下避暑乘凉”的画面,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植物的叶片为什么不会被灼伤而萎蔫?等,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谜团,从而诱发学好生物学的强烈愿望。
例
二、向学生展示大量实例,呈现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及生物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极大影响。如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优良品种的筛选,核能利用与人类生存环境等。这些重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能使学生形成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
上述内容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的进一步证实书中内容,养成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的良好习惯,也养成了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的行为习惯,以知学、善学、会学到好学,成为一代新人。
二、从培养学生创新的角度出发,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平等师生关系。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这句话从人的伦理道德,尊敬师长的角度去考虑,固然无错,也不过分;如果在知识面前,在讨论问题的课堂上,仍固守这一原则而放不下架子则是大错特错了。教师真的高学生一等吗?不尽然,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在《师说》中讲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师生在知识上应当是互补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社会,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训练、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吸纳学生的观点,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未来的世界需要的是勇于创新的人才,如果死守老规矩,碍着世道师道尊严的面子,岂能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创新型的人才从哪里培养,这完全不与社会需要相背离,在国外的教学中,都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开拓精神的培养。
三、从培养学生的集体思维出发,促进合作交流。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中心,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合作与交流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的构建起问题结论,共同享受“集体思维的成果”,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组组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解决有关问题。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生物学知识,在小组内的共享,也有利于将“集体智慧”、“让别的小组共享”,同时还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精神。随着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课堂教学的内容将越来越来丰富,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将越来越科学,将更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实验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初中生物教学之略谈 篇3
生物学奥秘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培养。新教材每章节前的情境解说图片,以及每节“课外阅读”,反映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物学联系生产实际应用,均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了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论题。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能力。我们应立足教学第一线,根据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合实际的教研和教改活动,真正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在实验方面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例如; 七年级的学生的第一个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本实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对于如何观察却感到非常迷茫,所以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明确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而要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细胞,材料必须薄而透明,要达到薄而透明,又需要对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以此同时,临时装片的制作又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们老师可以将书本上洋葱磷片叶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我们可以将整个制作过程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这样,学生面对实验台上的各种用具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而又细心的进行实验尝试操作,对于不规范的操作,教师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本实验是学生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使用显微镜学生非常积极,在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例如:调节粗细准焦螺旋要用双手进行,转动转换器不能搬着物镜进行。观察到细胞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细胞的外形特点,在此,细胞的结构又是本实验的另一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多种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和分析,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并指导学生正确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例如:绘图要保证图形的真实性,在一张纸上图形要位于左上角,阴暗部分只能用铅笔尖来点而不能涂等。最后,总结自己在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以达到做实验的目的。
三、知识教学方面
对于知识点的教学,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创设情景,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直接在课堂上演示糖溶解在水中的实验,就可以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同时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化难为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如:将细胞膜比作蚊帐,对人体有益的空气能够进来,而对人体有害的蚊子却不能进来,使学生了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怎样控制,控制了什么物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例如,“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如:将细胞看成汽车的话,线粒体就相当于汽车的发电机。这样就能通俗地理解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换,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我们对课堂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及整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与同学合作探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教师的语言要活泼机智,应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的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也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在很多时候,教学的内容难免有些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活泼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比日,在给学生上人体的激素调节,在講人体有哪些内分泌腺及什么是激素时,会有某些学生显得没精打采,便转移话题,说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错误,因为剧中的司马迁竟然长了胡须。有的学生懵了:司马迁是男人,男人长胡须,这错在哪?司马迁受过宫刑,这个学生一般都知道,但什么是宫刑,为什么受宫刑的男子不会长胡须学生却不一定知道,于是便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人体的内分泌和激素的作用上。这时,你可以幽默的说:“看来不懂得生物学知识,还会有人闹出太监生儿子的笑话呢!”全班学生一下子都笑起来,困意一扫而光。由此可见,教师的机智幽默就象课堂润滑剂,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改革评价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论成败,而是要看其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常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不能轻易对学生进行否定。
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提问,有时要故意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使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回答出来,或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基本正确地回答出来。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方法。
焕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之精彩 篇4
一、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明显不同。但学生对实验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会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实验未必会有结果,结果未必正确,但是目的一定要明确。初中生物学实验是为生物教学服务的,初中生物实验的类型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等。教材上安排的每一个实验都是有其特定目的的,有的是揭示某种规律的,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揭示了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光”和产生的其中一种产物是“淀粉”,“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这个实验揭示了呼吸作用的产物之一是二氧化碳。有的是为了掌握某种基本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和“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二、指导学生合理分组、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在分组实验时进行合作学习会提高实验效率,如果是简单的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由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就行。如果是复杂的探究性实验就让学生四人一组或者是六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我充分考虑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能够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为了提高合作实验的有效性,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等,可以轮流担任。在讨论交流时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并做好记录。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名称或编号,教师可以设计实验学习评价表,展示在黑板的一侧,从实验过程、效果、遵守纪律情况等方面多元评价入手,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方式较好地增强了学生的个体责任感,能自觉约束不良行为,同时激发个体内在发展动力,实现自身价值。教师通过打分,评出先进小组,给予奖励。运用这样的激励机制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课的有效性。
三、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对于初中生物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大多按照现成的步骤就能完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类实验中,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比较,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表及里。观察时要有重点,有时还要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观察等。如教学“观察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疏导功能”时可以先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茎的结构,再重点观察茎内的输导组织。比较观察也就是通过对两种物体的观察比较寻找异同。例如,在观察了细菌的结构后与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探究根生长的部位”等这类实验需要连续观察,因为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的生长是一个动态的时间较长的过程,一节课是无法完成的,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在观察过程中及时记录现象和有关数据。
关于初中生物实验中的探究性实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地位与作用是其他形式与方法所不能代替的。教师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要让学生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如“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合作讨论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进行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要多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脱离书本,在设计实验方案和选择实验材料过程中尝试改革和创新,例如在观察“茎的疏导功能”这一实验中,有学生用带白色花的月季枝条做这个实验,白色的花瓣变红了,现象更明显。“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这个实验中需要的黑藻或金鱼藻,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很难找到,有的学生采用芹菜叶代替进行试验,效果非常好。对实验装置也可以进行改进,如在“探究根的生长部位”这一实验中可以选用破底量筒来培养植物的幼根,量筒上面有刻度有助于观察实验结果,效果很好。
以上几点是我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和体会。我们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才能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生物实验在生物学科中应有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实验教学之初中生物 篇5
摘 要:笔者通过预习指导,现场操作示范及实验操作考查等方法,强化了生物实验课教学,使毕业会考优生率达90%以上。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
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
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
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一九八级一班59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在北碚区初一下期末统考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 1 题目中写了《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实验课》。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实验课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81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九七级4-6班,初九八级1-3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初九六级3-6班171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平均成绩88 8分,优生率90 2%。其中四班人平94 2分,优生率95%;满分有八人,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初九七级5-6班116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及格率100%,平均92 1分,优生率91 5,其中五班人平96分,优生率95%,满分6人。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之我见 篇6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1)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2)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3)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
三、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结果38名学生有3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四、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之我见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 掌握生物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学, 了解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特别强调要“凸显重要概念传递”。初中生物学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术语,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 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 要基于学生前概念的了解设计教学, 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核心概念。生物学概念是在众多的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推理出来的结论。概念教学不仅是概念文字的理解, 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概念的形成要通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一系列智力综合活动去自我分析、消化、整合原认知与新概念相关学习活动, 相互交织建构而实现。下面我就生物概念教学谈谈我的几点经验。
一、生物教学注重概念教学情境的引入, 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生物学科的先决条件
在生物教 学中注重 概念教学 情景的创设, 简捷地导入教学内容。教师在概念教学中,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念, 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学实例:冀教版“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节中的核心概念是生物体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 细胞的数目增多, 通过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体积增大, 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生物体由小长大。这个核心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 如何把生物体是如何由小长大的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设计概念教学情境播放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动画, 学生通过观看细胞分裂过程的动画, 观察细胞分裂的特点, 可以自己总结出细胞分裂的概念, 并能总结出细胞分裂最终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多。实验教学情境引出核心概念, 例如, 学生分组制作不同部位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课件展示不同部位的细胞, 学生观察找出这些细胞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观察可以总结出细胞生长的概念、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体积由小长大。
二、画概念图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概念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讲授的概念内容在黑板上绘制成概念图。概念图的绘制, 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体系一目了然, 建构了知识的整体框架。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更能清晰地分析出概念之间的联系, 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 促进有意义学习, 最终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这节课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本节的重要概念。教师边讲解边绘制以下概念图。
通过概念图的讲解, 学生对本节的重要概念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 不再是死记硬背, 机械的记忆, 概念图还总结了前面章节中学过的神经系统的组成, 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新的知识, 达到知识的迁移, 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动手制作生物模型加强感性认识, 使知识经验化、直观化, 有助于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物能最直观、最有效地表述生物的特征, 能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事物;一种好的记忆方法、好的讲解方法都能够让学生根深蒂固地记住事物。
教学实例: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结构”一节, 在讲细胞的结构时, 我课前先准备好琼脂、培养皿、花生、绿豆、芸豆、小麦、塑料膜等实验材料,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细胞模型, 制作完成后, 再由代表讲解所制作的细胞模型是哪种生物的细胞, 其中所选的实验材料代表细胞的哪些结构。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细胞模型的过程中, 建构了细胞结构的组成这个核心概念, 加深了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这个知识的理解。
四、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利用 “归纳”教学模式, 注重重要概念的建构
“归纳”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实物观察 , 科学想象, 实验探究, 分析归纳, 概括总结其共同的重要特征以形成概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实例:冀教版七年级上册“双子叶植物”一节的学习中, 我在教授双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一概念时, 首先向学生展现了一些根茎叶花比较齐全的双子叶植物的实物和图片, 学生通过 这些信息 思考、探究、分析, 讨论总结出这些植物它们主要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最后得出具有这些特征的植物称为双子叶植物, 只学会概念是不行的, 还得活学活用, 最终用所学的概念去判断一些植物它们是不是双子叶植物。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突出 事物的有 关特征 , 让学生学会在 实践中应 用概念 , 实际上就是概 念具体化 的过程 , 因为概念 一旦被应 用到实践 当中, 学生就会感到更加真实, 掌握概念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也有利于概念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当然生物概念教学的方 法有很多 , 学生的前 概念水平 不同,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侧重点也就不同 , 所以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生物概念的理解对于概念教学来说是基础, 学会运用才是概念教学的宗旨。总之,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使学生及时掌握和学会运用生物概念, 还需要一线生物教师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刘恩山, 张颖.课堂教学中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生物学通报, 2010 (7) .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吴礼昌, 孙自强.教育理论与方法.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9.
初中生物教学改革之我见 篇8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虽然我国目前初中生物教学水平随着教育制度改革逐渐提高, 但是, 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笔者介绍几点初中生物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 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功能角色等都没有进行彻底的调整和转换, 由于惯有的生物教学思维的影响, 初中生物教师的生物教学方式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传统教学不能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与时代的需求;其次,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意识淡薄, 往往处在被动学习当中, 效率低下;再次, 初中生物教学中, 未能将应用性很强的生物实验课程安排到教学中, 从而让学生只学理论, 没有亲身实践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生物学的奥秘, 没有开创性思维, 不能深入地去探索学习生物学的问题。
二、目前初中生物教学改革问题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首先, 教师要由“传道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学习”转变。“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引导”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应该替代传统的教学观念, 尝试新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教师要经常与校内甚至校外教师多交流, 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给自己“充电”, 更新知识,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效率。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这两方面都需要改变, 如何使学生能够适应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未来社会呢?最根本性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知识与会学知识虽仅是一字之差, 但其中的含义却很深刻。科学家劳厄说:“教育无非是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 所剩下来的东西。”“所剩下的东西”其中必然有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受传统教学影响, 很多老师利用全部课堂甚至拖堂时间, 把所有知识很全、很细、很深、很透彻的讲给学生, 甚至替学生做小结。虽然这些老师很好心, 但是如果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培养的主体, 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 必须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 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和学生共同探讨, 一起学习, 才能在共同学习中不断求发展。
第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这说明兴趣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是一门关于大自然的科学, 应当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景观引到课堂教学中, 更应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认识植物分类, 以及一些采集动植物标本, 这样不仅学生们玩得愉快, 也学得开心。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生物学,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阔了眼界, 并且可以培养他们仔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悬疑等方法, 刺激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 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中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就要求老师要认真设计课程, 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也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等, 帮助学生更有趣味的学习生物这门学科。
第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积极开展实验课程, 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加强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和操作, 引导学生以实践导向的案例教学法, 加强生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物实验只有亲自操作, 才能真正体会到做实验的奥妙以及科学研究追求的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 对学生的操作技术给予指导和评价, 完成实验后积极写实验报告, 将自己所闻所见、实验细节及实验结果都记录下来, 认真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
第四, 开拓创新性及研究性学习思维。研究与创新是生物学习的重要方式, 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但是往往被教师在教学中所忽略。一般国内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更重视研究与创新性思维, 因此研究生毕业担任中学生物老师, 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研究阶段的课题, 引导和鼓励学生去研究和思考一些科学问题, 能很大程度上开拓学生的视野, 但是由于中学担任生物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本、专科毕业生, 他们中大部分仅仅是在学校中, 按照老师的实验设计完成了本科期间的基本实验, 没有经历过研究生阶段的创新研究课题, 思维可能局限于如何去完成已经设计好的实验, 而没有设计探索实验或者做一些开创性课题的研究工作, 在教学中很难启发学生对一个实验的多元化设计。因此中学生物教学应该加大引进初中优秀的生物教学师资队伍和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 增强生物教学的师资团队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多的引用“科学家自身的科学实例”来启发学生, 让学生逐渐了解并认识科学本质, 养成开放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 课后给学生安排如观察动物的运动以及繁殖、植物向性实验、亲手操作植物杂交实验, 观察和统计后代表型分离比、自己归纳和掌握遗传学规律等, 让学生自己查资料, 分组设计和讨论, 最终得到一个能引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去实施。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成果。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改革生物学课堂、对于培养真正具有研究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学生、对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 都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实验教学之初中生物 篇9
一、充分利用课本, 渗透环保教育
深挖教材、精析概念、突出事例、总结评价、引发思考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初中生物课本中有许多直接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 在讲授环保知识之前, 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 在平时注意积累和收集有关的教育资料, 把生物知识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 在学科教学中发挥作用。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幻灯、图片、录像等, 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上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在学“生态系统”时, 教师可以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选8位学生上台分别代表草、兔、虫、蛙、鸟、羊、狼和鹰, 要求每一位用绳子将与自己有食物关系的生物连接起来, 呈现一个食物网, 体现生态平衡的状态。再让一位学生代表“人”上台, 抓走鹰和狼, 然后教师发问其他学生有什么变化?再把草拉走, 结果又会如何?这样既生动形象, 又增强趣味性, 学生自然就理解了生物之间的联系, 初步树立起生态学的观点。
初中生物课本中还有许多章节并不是直接涉及环境保护的, 这就需要教师将原有的教材内容拓展延伸, 联系到与环保相关的知识上来。例如:教师在讲光合作用及其意义时, 可以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拓展延伸, 跟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扩大绿化面积等环保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强调学生要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必须指出的是,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师须将理论联系实际, 引用大家身边的事例,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 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开展丰富活动, 增强环保意识
在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除了生物课堂上的环保知识教育之外, 教师还要利用课外资源, 通过宣传环保、专题讲座、环保调查、义务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活动,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 宣传环保。
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人口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传统的环境教育日, 来宣传环保,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 专题讲座。
为了增强环保意识, 学校生物科组有必要每年开设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围绕着植树节 (3月12日) 、世界水日 (3月22日) 、世界卫生日 (4月7日) 、世界无烟日 (5月31日) 、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等与环境有关的节日的由来、内容及目的意义, 邀请环保专家来讲环境保护的知识。
3. 环保调查。
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周围环境, 特别是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调查。环保调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环保的感性认识, 还能够促使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4. 义务活动。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义务活动,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环保责任, 并通过参与这些环保义务活动, 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义务活动需要根据特定的日子, 或者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 才能发挥活动的意义。如在“植树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学校植物园等地方去植树, 让学生通过植树, 明白植树造林的环保意义, 培养他们爱护植物的情感。
三、呼吁从我做起, 实施环保行动
环保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呼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 实施环保行动。如:洗手时要顺手关水龙头;人走了要随手关灯;洗衣服的时候, 要选用无磷洗衣粉;购物少用塑料袋, 多用购物袋;吃饭的时候, 尽量不用一次性餐具;学会垃圾分类, 回收再利用资源, 如废塑料瓶、废铝罐、含水银废电池、废纸等;不浪费用水, 用淘米水浇花, 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 爱护花草树木, 不践踏草坪。
这样, 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日积月累, 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 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导言设计之我见 篇10
一、典故导入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
如在教《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一节,教师先给学生讲战国时期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故事,接下来问学生:“为什么田忌听从孙膑的献计,按照等级排列马匹和齐威王比赛,就能赢了呢?这中间有个科学问题,孙膑懂科学,会运用科学,那是个什么科学问题呢?这时已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二、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我在讲到蝙蝠捕食飞虫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言:据调查发现,1只蝙蝠在1分钟内可以捕到15只昆虫,有时1只蝙蝠在短短的半秒钟内可以捕到2只蚊子,可见蝙蝠的捕食动作是多么迅速而准确啊!蝙蝠是否有一双敏锐的大眼睛呢?调查发现蝙蝠眼小且视力差,那么它到底是靠什么来发现和捕食昆虫的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蝙蝠是如何发现和捕食飞虫的。这种带有激励性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三、联系实际法
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如我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呢?”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四、复习引导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讲到《血液循环》一节时,导言是这样设计的,从复习植物茎的结构导入,先提问学生:导管有什么作用?筛管有什么作用?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来运输的,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来运输的,那么人需要的有机物是通过什么来运输的呢?这就涉及血液循环了,教师就此板书课题,接着交待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五、实验探究引入法
探究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如我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探究、思考能力、合作精神。
六、俚语俗语导入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丈高楼靠什么平地起呢?一块一块砖通过白灰、水、沙、水泥、钢筋等固定在一块形成的。那么,生物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细胞》。再如,我讲到植物生长发芽中所需要的无机盐时,不妨这样开始,“一颗马铃薯,一碗草木灰,马铃薯结成一大堆”,我们知道草木灰里面主要是钾盐,为什么马铃薯那么偏爱钾盐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量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这种导言设计方法使教师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导演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堂变成了学堂。
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且具有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初中生物激励教学模式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 激励教学模式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在实验教学中也要运用“激励”教育法,即激励学生自我教育,对待学生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而是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它是一种心理过程,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积极的状态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此法运用得当,教与学将是一片阳光明媚。通过十几年的生物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亲其师,信其道 ——信任式激励
沟通是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催化剂。“亲其师,信其道”,课上是导师,课下是朋友,这是师生共同的向往。在平常生活中,教师应积极接触学生,如大声喊出学生的名字,亲热地拍拍学生的肩膀,就餐时主动与学生坐到一起聊聊,从而建立起朋友+师长的双重关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材体系和学生程度,不同的教学设备和环境条件,把握好“度”和学生的心连在一起,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循序渐进 ——分层式激励
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要逐渐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问的方式也要注意层次性、渐进性,不能让学生满腔的学习热情遭遇冷水。例如,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笔者先提问:“我们每天喝水吗?”“喝!”“我们喝的水到哪儿去了?”“一部分被利用了,大部分又被排出体外了。”“好!你们真棒!那么请再告诉老师,植物呢?它吸收的多余水分到哪去了呢?”“可能也排出体外了吧!……”很好,我们把植物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过程就叫做蒸腾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植物体内多余的水分究竟是如何排出体外的!”课程结束之后,再向学生提问什么叫蒸腾作用?学生回答得完整而详细。这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三、从生活中导入 ——体验式激励
授课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要针对学生这一主体而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导入方式,要善于从初中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注重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深刻体验,容易接受,也易理解。如在讲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首先以一句广告词引入:“今天你吃了没有?”然后展示学生们平时喜欢吃的一些食物(如炸鸡腿、汉堡包、酸奶等)。“你们可知道,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为我们补充营养!”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很快就激发出学生探究食物中究竟有哪些营养物质的欲望。
四、有一说一 ——赞许式激励
在教学中尽量去挖掘学生的优点,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夸你、夸我、夸他”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对学生闪光的一面,教师不但要进行表扬,还要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使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表扬的真诚——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优点,这样可以极好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如有些双差生,平时很难激发出他们的上进心,因此一定要细心找到突破点,以赞许来激励。例如,有位学生平时在课堂上总显得漫不经心,但仅有一次,在学习呼吸作用的知识时,表现出专注的眼神,笔者马上在全班表扬说:“你们看看某某现在的表情,多有灵气!”当时他那十分激动的表情和后来信心十足的学习劲头使笔者至今难忘。可见这种及时、诚挚的赞许式评价,可使学生获得质的飞跃。
五、以退为进 ——宽容式激励
对学生来说,犯错误是常事。尤其现在的独生子女,娇惯任性,确实不太好管理。宽容大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班由于纪律较乱受到了批评,一个小“捣蛋”十分嚣张,大喊道:“我砍死你!”全班顿时鸦雀无声,笔者快速地思虑一番,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以后谁给你们上课呢?”班上学生哈哈大笑,气氛反而更融洽了。事后这位学生表达了他诚挚的歉意。还有一次,笔者举例说:“同学们,当我们将剩余饭菜倒掉时,你可曾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挨饿!”这位学生又哈哈大笑:“饿死不正好吗?”笔者毫不客气地说:“那就先饿死你吧!”几次交锋下来,凭借宽容大度我成为了这个班级最受欢迎的老师,而生物课也成为了学生最欢迎的课程之一。
事事有度,适度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激励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关键在于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点燃这个闪光点,使之成为学生稳固的个性品质。永远使学生感觉到:我是好学生,我有优秀的品质,我有无限的潜能……让学生永远感觉到生活的希望,永远充满奋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伟.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J].安徽教育.1988(09).
初中生物课程高效复习方法之探微 篇12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复习,方法及技巧
一、比较记忆法
由于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为了将知识点有效的串联起来, 在复习中, 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 针对有联系的知识进行类比, 从中找出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联系这些异同点进行比较记忆, 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并且系统地加以辨别, 将复习生物知识作为一项有趣的游戏, 从而全面提高复习效率。例如, 在复习七年级上册《食物链》一节时, 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我设置了四条食物链供学生选择, 让学生判断哪条食物链是正确的, 并从中归纳出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1) 山鹰→蛇→鼠→植物
(2) 阳光→草→兔→狐
(3) 植物→鼠→蛇→山鹰
(4) 田鼠→蛇→山鹰
通过对这四条食物链的分析, 学生意识到 (1) 错误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顺序搞反了; (2) 错在将阳光纳入到食物链中; (4) 错误在于, 没有符合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顺序, 田鼠不能作为生产者高居食物链的顶端。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就能够很清晰地掌握食物链的构成方式、顺序以及书写要点。
很多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都比较抽象, 记忆起来容易混淆, 教师通过比较记忆, 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概念、原理间的异同点, 就能够让学生在记忆这些概念时避免犯错。例如, 病毒和细菌这两组概念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 在复习时, 教师就应该着重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病毒:结构简单, 无细胞结构, 生物体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构成。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 (无成型细胞核) , 有些细胞还有荚膜和鞭毛, 营养方式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
由此可见, 病毒与细菌两个概念看似容易混淆, 实际上, 分析其结构构成可知具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以来, 学生就能对这两个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避免在复习中混淆这两个概念。
同样, 通过制作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学生比较记忆: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两者之间联系紧密,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动力和原料。
二、分析和深化的复习方法
在比较记忆的基础上, 分析和深化复习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复习效果, 突出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在分析的基础上, 探索出知识间内在联系。
首先, 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应分清主次, 一些非重点内容让学生自学理解即可, 无需重点讲解。而对于教学重点的部分, 教师就应该多花功夫进行详细讲解, 摸清学生的疑惑, 及时解答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进一步地进行分析, 如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制作小动画, 展示出尿液的形成以及血液的各种成分在经过肾小囊和肾小管时的过程, 从而形象、直观地展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通过观察动画可以看出,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 血液中其他成分都能透过薄薄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 形成肾小囊内液即原尿。又由于原尿中含有诸多对人体有用的物质, 因此, 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 这些有用物质会被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最终, 排出人体的就是尿液了。通过配合图形一起讲解, 学生明白了这个知识点并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 在以后的复习中都能够牢固记忆。
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后, 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有效的连接起来组成一张丰富的知识网络图,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将知识由点及线再到面系统地连接起来。
三、训练和提高复习的方法
在进行了比较记忆和分析深化复习之后, 教师应在复习中加强训练, 让学生在科学的指导下实现有效训练, 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精选的例题, 从中总结做题方法, 找出解题规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以学生的练习为主, 在训练后及时地进行讲解, 通过评讲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 并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解题技巧。针对学生中普遍认为难度较大的题目,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 面对难题, 积极思考,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探索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 初中生物的复习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地位同等重要, 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出引导者的做用, 积极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活动,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 让学生在饱满的自信中实现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毅鸿, 在初中生物复习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
【实验教学之初中生物】推荐阅读:
实验教学之生物化学05-30
初中生物课堂实验教学07-19
加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09-28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10-12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07-02
初中生物教学实验研究10-05
初中生物教学之浅见08-16
浅探初中生物实验教学07-12
引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总结10-20
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