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2024-05-22

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共12篇)

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篇1

《生物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这就强调了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实验课中演示实验很多。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质量的高低, 对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 究竟怎样才能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质量呢?我建议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如果老师实验技能不熟练、缺乏准备在演示时就会手忙脚乱, 教学时就会失去严密的逻辑性, 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老师应对整个实验了如指掌, 从实验技能、组织指导上进行反复练习和研讨以便使课堂演示达到最佳效果。

如:在做“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关系”的演示前, 先要把模拟胸廓和肺的模型制好, 并且对模拟肺模型进行反复检测, 然后拟定演示计划: (1) 关于肋骨运动的演示, 先介绍模拟用具的各组成部份, 再演示整个实验, 并要求学生总结观察结果, 最后教师进行补充, 把结论制成表格, 这样既突出了复杂过程的重点又降低了学习难度。 (2) 关于膈的运动的演示 (步骤同上) 。

二、注重提高学生实验观察的质量, 提高实验效益

1. 把握出示实验器具的时机,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演示实验一般穿插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因此要注意避免过早摆山实验器具, 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由于很多学校课堂演示时用的实验台就是讲桌。教师可以在讲桌下面搭一定高度的放置台摆放实验器具。如:做演示实验时, 可以先将实验器具收放在一个大托盘中, 抬到放置台上。开始演示时一起抬出, 演示结束时及时放回放置台。以免在教学时无关刺激过多,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 提高实验演示的可见度

所谓可见度就是指在实验时能让每一位学生清楚地看到实验装置、组成结构、操作程以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可以把演示架或演示台加高, 对较小的物体需要观察时, 可以配合使州挂图或幻灯。

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演示实验时。学生不能当场观察, 教师可以预先观察、给出图。然后把图形制成幻灯片投射出来。一来可以复习正确的作图方法, 给学生作一个示范图;二来可以让学生清楚看到实验结果。

3. 引导学生探查实验中的“精髓”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积极性很高, 但在学习演示实验时往往忽略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教师在演示过中要明确引导, 直接指向目标知识, 避免学生分不清轻重找不着要点。

如:在做“观察凝固的血”时, 学生观察完以后教师直接指出要点: (1) 实验现象的名称; (2) 血清的概念; (8) 血凝固的机理。最后, 把此实验与“观察加人抗凝剂的血n”做简单比较,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

三、多给学生机会, 多让学生动手,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素养

1. 注意扩大同类实验的量, 给学生更多参与和观察的机会

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实验方法, 为了加强学生的印象, 尽可能扩大同类实验的:数创造较多的意境, 使学生在大量事面前相信实验不是偶然的, 而是必然的结果。

如:在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 除了准备萝卜条还可以准备番茄块青菜叶等材料进行实验, 通过多次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印象, 同时也解决了课后动动脑的问题。

2. 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

一场实验, 学生参不参与、动不动手, 其效果是差别很大的。我们很多老师习惯了自己垄断实验平台, 包办演示。这样一种实验作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让学生在动手中开动脑筋、积累感性知识和具体体验从而上升到理性思维。教师包办实验, 一做到底, 还有一个弊病, 就是有的学会误认为教师做实验是在“耍魔术”, 对实验结果缺乏信任。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实验的目的, 凡是能够让学生参与动手的, 一定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做。当然在实验操作开始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培训和现场指导, 要对实验的安全性、结果的可靠性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大部份学生能走上讲台做实验。一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二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如:在做“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示实验时, 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 教师可培训几个学生, 让他们在课前进行选材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幼苗, 作好幼苗生长记录。当教师课堂演示时, 先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向全班汇报材、实验和生长记录的情况。最后教师出实验幼苗对比实验前后幼苗的高度和颜色的差异, 并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四、带领学生自制教具、学具, 增强直观效果

自制教具与学具, 有着配备仪器不可取代的作用, 它不但能弥补仪器的不足, 减少学校经费开支,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师生的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如: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中可以自己制作简易装置, 首先将数条新鲜金鱼藻放人五色的矿泉水料瓶, 然后装满水再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 安装上一能弯折的塑料吸管, 接头处用凡士林密封, 并将瓶盖拧紧 (注意密封好不能漏气) 。

初中生物教学最忌木讷枯燥的满堂灌。有了演示实验使整堂课变得生动有趣, 只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 真正上好演示实验课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篇2

草坝中学:朱俊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丰富的自然科学。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整个“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真可谓博大精深,趣味无穷。而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下面就我在生物教学中总结的实验教学“五步曲”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精心做好实验计划,认真准备实验材料

开学就要把本学期的实验计划做好,并把实验进行分类,分为探究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由于课时有限,做计划时,有些实验可以合并成一课时完成。有的实验受到季节的影响,可适当进行调整。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实验报告单。教师对每组实验要有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实验的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以及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实验效果。

二、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认真搞好组织教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认真搞好组织教学,让实验有序进行,决不能各自为阵,一盘散沙。如:上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进行化验,用显微镜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志度,提高学习兴趣。

三、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掌握每步的实验要领,才能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

即,安放距离桌边一掌;对光要目、物通光一直线;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预期目的和要求,终生难忘。

四、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才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结束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室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关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最后,教师检查评价,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单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如:

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浆糊,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37Oc温水浴这一步。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过多时都会萎蔫,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是什么原因,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最后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篇3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料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模拟实验

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了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二、分段实验

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番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在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番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结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三、独立实验

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師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刨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多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他们采集制作的《植物蜡叶标本》、《野生动植物集邮》、小论文《兴安盟主要经济植物种类调查》等作品,获得了市级奖。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初中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为高中学习《生物》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生物教师反映:我校升入高中的学生与其它学校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我校学生使用显微镜熟练,实验能力强,实验效果好、理解掌握知识速度快,学习效率高。

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性科学,生物实验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实验技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1.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其对实验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最好的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学生从小学自然课中开始接触生物学知识,到初中学习的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其求知欲望强。那么,如何使他们把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呢?这时,可以配合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增加实验内涵,拓展实验外延……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能打破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都较好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根据初一植物教材中“根的向水性、向肥性”教学内容,增加一个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己设计操作步骤,把植物的根培养成各种几何图形。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他们绞尽脑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材料,精心护理。培养出各式各样的根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效果奖”“最佳创意奖”……又如: 学习了植物分类之后,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动手为校园内的植物挂牌。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获得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增加自己的成就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2. 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是提高生物实验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初中生物学中,有大量的观察实验,如观察植物的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人体的基本组织等等,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先观察种子的外形,再剥开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然后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在观察中注意比较大豆与玉米种子结构的不同,大豆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两片子叶组成,而玉米的胚是由胚芽、胚轴、胚根和一片子叶组成的,大豆种子中没有胚乳,而玉米种子中有胚乳,可见每个步骤都要仔细观察。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实验步骤,指导学生观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认真做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分组实验完成情况能直接反映学生的实验技能好坏,因此,开足、开齐、开好分组实验至关重要。要上好分组实验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先听教师讲解,看教师做演示实验,不要盲目乱做。由于初中生刚接触生物实验,对实验仪器、用具的使用方法都一无所知,而且其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介绍实验仪器及用具时,不注意听讲,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多讲解要点,多给学生做示范。如在做“显微镜的使用”这个实验时,教师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边操作显微镜,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听讲,看示范,边模仿操作。又如在“制作洋葱临时装片”实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边讲要点,边示范,学生也是跟着教师一步步做。这样模仿操作后,再让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制作好的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自己制作成的装片,就会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再巡查辅导,对他们的实验成果进行打分,这样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致就会更高涨。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要学生听从教师指挥,不要提前或延长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教师可根据讲解、演示和学生的实验情况,给予示意性的提示,不得提前或延长实验,这有利于分组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3)要学生明确各自实验的任务。分组实验一般由几个学生组成,教师要先根据实验的内容进行适当分工,这样才能使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

(4)要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自己比较、归纳、概括实验结论,并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分组实验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积极开展探究实验,大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生物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是贯穿于生物新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和实施探究尤为重要。通过探究实验既能够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首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然后让学生根据日常观察发现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进而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假设制订计划,为了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必须设置对照实验,即在进行的几个实验中除了要研究一种条件对探究对象的影响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在这个实验中就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置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第四步实施计划。严格按照探究方案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翔实地记录实验结果。第五步得出实验结果。描述现象要实事求是,在充分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鼠妇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实验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5. 把课内实验向课外延伸,进一步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实施新课改以后,初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实验,有些实验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完成实验部分步骤,以提高课堂效率。如“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的一些思路,然后让学生根据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几个外界因素进行设计实验,在课外进行观察记录。又如“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暗处理和光处理这两个步骤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完成,教师只要先讲明要点和注意事项,学生就完全有能力自行完成。这样,既节约课堂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考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反思 篇5

包维丽普定一中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应重视生物学中的实验教学。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结束都没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有好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洋葱根,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外,也可尝试其它的培养方法,如“沙培法”等。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洋葱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又如,在做“渗透作用”这

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要大量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那么,能否采用其他材料作半透膜呢?这时,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嫖等,那么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试验,结果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有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异想天开”。此时,教师应倍加关注那些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就象苏霍姆林斯基讲的要像对待荷叶上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创造的心灵。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课本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改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或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KC130%)来替代?如果有了这

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同种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就要鼓励他们试一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有时,实验不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此时,要鼓励学生通过

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通过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有同学就有可能得不到清晰的四条色素带,那么就要分析是丙酮加得太多?还是研磨不充分?或是滤液细线划得太细等问题。这样一来,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但对知识的引用能力和领悟能力却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例如在了解酶的特性后,可设计实验验证酶的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测定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需多少时间。在学习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可设计能使植物弯向一侧生长的实验方案(不包括人工修剪和使用药剂)。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可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

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学生

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篇6

摘 要:本文以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确立了“以质量为根本,以创新为特点,以网络为依托”的教学思路,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高校实验教学在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既掌握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又具有系统技能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势必要求对现有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本文以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对实验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探索,拟从实验教学体系、资源建设、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建设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类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是以学习实验技术理论和培养能力为主要功能的实验课程组合系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建构新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时,需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传统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比例进行调整。基础性实验让学生了解、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这部分在实验课程安排中占比应不超过30%。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前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训练,要求能根据实验内容独立完成较复杂的实验项目或模块。因此,综合性实验占比在30%~40%较为合适。设计创新性实验强调知识升华和应用研究,一方面可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创新课题,自主完成设计;另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验项目,给学生提供设计思路。在设计创新性实验的过程中,都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了解目前热点技术,自主完成实验项目,并通过这个过程,扩展自己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这部分安排在实验课程中应不低于30%。

另外,还应加强对实践应用模块的探索。实践应用不仅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更能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应用型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验课堂教学之外,应考虑加入校内外实习、实训两个模块。校内实习实训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将之前从课本上学到的单一知识贯穿成知识体系,应用到综合实验中,并从实验成果中获取创新、创业的灵感。另外,通过校外实训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生产线的操作过程等,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有效的补充和扩展,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生物学规律和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计划、分层次地将现代实验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并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远程诊断、实际操作、分组讨论和综合实验报告相结合的多样式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一是实验课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教师在课前可利用网络平台将相关实验内容提供给学生,并通过设置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实际预习情况。二是实验教学与动手操作。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一方面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和操作;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学生交流,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并对实验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三是实验结果分析与研讨。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由教师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和补充。

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引进和运用现代实验教育教学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和自制标本等实验教学辅助工具和材料,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板块,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及预习情况自查,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后交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难点问题的在线咨询及讨论,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必须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生物学学科特点,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并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及先进的实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提供专业的生物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宏利,卢超,赵登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28-30.

[2]王晓东,朱华,张亮.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50-153.

基金项目: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本教学研究项目(2013JY Ⅰ03)。

作者简介:徐飞(1985- ),男,四川宜宾人,博士,副教授。

上好生物实验课促进高中生物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质量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在与其他各学科不断交叉、渗透、融合过程中, 其主导学科的地位逐渐呈现。通过生物学习, 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生物学知识, 定位并思考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 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

教学是一门艺术, 尽管说教无定法, 学无定式。但是, 毕竟要有法可循。教学得法, 才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促进教学;教学不得法, 则会让教学像催眠曲, 学生更是听而无味, 学而无心, 甚至对相应学科产生厌学心理。高中生物尽管是考试科目, 对于学生来说要么是选修课, 要么是必修课。作为选修课也许学生会不得已而认真学习, 可是当生物是他们的必修课时, 学生的表现则大不一样, 他们会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 反正高考时得C得B一个样, 得A那么难而且可能要牺牲更多的时间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于是乎, 高中生物教学就变得很难把握, 无法正常教学。作为生物教师, 我们如果不能够通过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那将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情。所以, 我们要注重改良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让他们愿学、乐学、爱学生物, 进而促进高中生物教学。《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下称《新课标》) 要求我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 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精神”。基于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 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上好生物实验课, 来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 更新他们的学习方式, 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从而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 下面以《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课前引导, 充分准备, 组织学生做好实验

《新课标》指出: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 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教材中设置的每一个生物实验, 我们务必认真实施, 确保实验质量。

不要认为高中生已经成人, 不再像小学和初中阶段那样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其实, 他们仍然存有好动、好奇、贪玩的天性。我们要注重实验课的课前引导, 指导他们做好实验准备, 把一切必要的材料和仪器准备好, 划分实验小组, 设立小组长, 分配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比如, 学习《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时, 我们准备用洋葱鳞片叶和番茄果肉等制作装片。实验前我这样引导学生:洋葱和番茄你们一定都吃过, 但是, 它们的味道却差异很大, 洋葱有股怪味好吃不好闻, 而番茄含水多、颜色红且酸甜可口, 那么, 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构成的吗?学生的答案很多, 这时, 我就及时解释说:番茄其实是由一个个近似球形的细胞构成, 其多水只是细胞结构中液泡中的细胞液成分, 红色则是存在于细胞液里的一些色素而已, 至于洋葱的怪味则是洋葱细胞被切开以后在酶的作用下产生的氧化物, 二者的食用价值都很高。进而, 再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的结构呢?学生立即回答:想, 而且情绪高涨。于是, 我们就开始了实验的相关准备工作。很多学生从家里拿来了洋葱和番茄以备取料制片, 我们准备了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刀片、镊子, 牙签、滴管、生理盐水、清水、碘液、解剖针以及干净的纱布等实验器材, 为实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那节实验课的效果异常好, 他们知道了细胞的结构, 并初步学会画植物细胞的结构图。

二、加强方法训练, 规范操作, 帮助学生做好实验

实验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生物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 更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实践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探究。每一节实验课, 我们都要让学生知道并准备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 让他们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方法。上面的实验《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目的是指导学生练习制作洋葱和番茄临时装片以及学会使用显微镜, 然后, 指导他们观察洋葱鳞片叶装片和番茄果肉装片的细胞基本结构, 观察它们的细胞, 并能够画出它们的细胞结构图。实验步骤是:1、利用洋葱鳞片叶和番茄果肉制作临时装片, 然后, 擦拭玻片—滴水—取材—放置材料—染色--盖上玻片。2、调节显微镜, 取出显微镜, 进行显微镜的对光操作。3、放好装片, 用显微镜观察已经制作的临时装片, 注意先用低倍镜观察, 后用高倍镜观察。4、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画出观察到的洋葱和番茄的细胞结构图。

当然, 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 我一直没有闲着, 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反复强调, 走到每一个实验小组中间, 指导和帮助他们规范操作, 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和违规操作, 包括制作装片、调试显微镜等, 同时, 要求他们各小组、各组员之间要合作互助、交流共享, 以期实验的成功。

三、利用评价手段, 总结归纳, 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我们要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结合以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合;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自评与互评。对于实验过程和结果, 我们都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实验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或小组及时表扬和肯定。

做实验时, 还要给他们任务讨论。如, 上面的实验, 我要求他们讨论:1、你了解到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2、你知道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吗?这样又给他们布置了新任务。让他们在实验的同时交流探究, 实验结束, 及时分析和总结, 成功的给与表扬和鼓励, 并提出希望;同时, 指出试验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分析改正。当然, 还要得出一定的结论形成实验报告。对于学生的作业、报告等, 我们要认真审阅批改, 错误要及时指出并修正, 无论优劣都要附上一些激励的语言, 让他们体味成功。要让每一位学生高兴地走进实验室, 快乐地走出实验室。从而, 激励他们更好地做好生物实验, 更好地学习生物。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2版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 篇8

一、理论知识的预热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

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如何, 主要取决于课前的预习情况, 而预习部分是锻炼自学能力的最佳阶段, 学生除了要预习课本内的知识外, 还应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将预习内容扩展到对整个知识框架的了解。早在二十年前像美、英等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 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就要求学生具备通过网络系统获取信息资源的动态、连续的知识, 开展自我引导式教育、开放式教育[2]。由于当前国内社会经济形势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面向市场, 为市场经济服务[3]。在教学的过程中生化教研组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 以求为培养出适应时代的新型高素质人才添砖加瓦。每次实验课前除了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掌握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步聚外, 还要求学生通过搜索互联网的相关资源, 检索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资料、参考文献及最新研究动态。

例如, 在“糖的颜色反应和还原作用”这一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教研组不仅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 而且还让其通过查询相关网络资源和参考文献撰写一份关于“糖的颜色反应的实际应用及最新的检测方法”的预习报告, 其目的就是锻炼学生自觉地通过网络资源来获取所需的专业知识, 丰富专业理论, 同时也能获得通过互联网来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提升其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实验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实践与理论总是相互依存的, 实践得到理论的指导, 理论又能进一步被实践所证实。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与教学改革, 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4]。目前,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许多高校已经确立了面向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明晰了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形成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的教学理念[5]。所以, 在生化实验的教学上,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尝试、多提问, 在进行每一个实验步骤的同时自觉地去联想与该实验相对应的实验原理, 由原理来指导实验, 使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不会只是盲目地根据实验指导进行实验, 而是更具主动性和客观性。即使在实验出现问题时也不至于慌乱无措, 能做到应用自如, 从容不迫, 主动去分析和解决所出现的问题。由此学生就能在长期的实验操作中积累到更多的经验和较牢固地掌握实验原理, 并使之付诸实际应用和提升自我创新的能力。

三、理论知识的整理与应用

人们在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过程中, 要通过接收与知识相关的信息, 再对其进行深入的感知、理解和内化, 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识[6]。对于应用型本科教学, 既应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 又要侧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使得学生能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以满足就业和实际工作需要[7]。知识的整合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有效整理和联系, 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知识的整合, 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新的知识和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每一次实验完成后,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回顾和整理自己通过本次实验所获得的知识与体会, 同时还须完成由教研组精心编制的个性化思考题, 最后再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例如, 在“糖的颜色反应和还原作用”实验完成后, 让学生完成一道实验方案设计的作业:“综合运用学过的糖的颜色还应和还原作用的各种实验方法, 设计实验鉴别以下七种未知液:蒸馏水、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树胶醛糖和淀粉, 要求写出利用的实验名称及实验流程, 并说明判断依据。”这样一来, 可以让学生再次复习到所学的实验, 将其所学到的原理和经验进行整合, 转化为常态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做基奠。

四、自主创新与开放性实验室

(一) 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主创新是以自己为主体、以自己为主导的创新, 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知识经济不断推进的今天, 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提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8]。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并加快完善培养基地的建设及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9]。大学应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推行研究型教学和开放教学, 资助高年级的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 实行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0]。

(二) 实验室资源的全面开放

在本科教育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给予发挥的平台, 让其尽显其能。培养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多做实验,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涉及到向学生开放教学实验室的问题, 开放实验室对于学生不仅是时间和场地的开放, 更重要的是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提高[11], 因为开放性实验课题的研究, 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和结果评定有全面的认识, 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培养[12]。为此学校和学院制定了激励政策, 鼓励高年级学生申请小课题, 并由学校资助一定的课题经费, 让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由自己设计的实验, 并向学生开放学院的所有公共实验室资源, 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后, 就可以接触到更多陌生的仪器和药品, 操作实验时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得到经验的积累, 另外还可以更新和修正原来的知识框架。开放实验室经历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这对他们未来从事科研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教研组在开放实验方面以如下四点来作为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的标准: (1) 课内实验开放与课外实验开放相结合; (2) 开放实验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3) 开放性实验与课外科技活动 (科技竞赛) 相结合; (4) 开放性实验与科研课题、项目相结合。

综上所述, 通过运用“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 最后再回归实践”的生化实验教学方法, 在教学成果收效显著, 经过几轮实验课后, 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不论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都显示出其对生化实验的学习热情。此外, 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在积极申请小课题以进入开放实验室, 尽管他们中一大部分人的实验方案设计仍不够成熟与合理, 但我们相信只要学生有这份热情与自信, 成功自然不会遥远。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9

一、加强实验课前对学生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实验课前的指导,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大多数学生对实验都有很高的兴趣, 但往往认识较低。针对学生的这种现状, 教师应根据学习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要求掌握某种技能的强烈愿望, 从而使技能要点及操作过程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较复杂的实验, 则应对该实验进行分解, 把一个实验分为几个步骤来完成, 化复杂为简单。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时, 首先让学生明确三大步:准备———制作———染色, 对其中的操作要点详细讲解, 关键处要特别强调。从而使学生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 形成一个清晰的动作印象, 在实验中就能根据关键字进行操作, 把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分解成为简单的几部分,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真正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的目的。

二、生物实验教学与生物实践活动相结合

(1) 建立兴趣小组, 鼓励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特长。生物实践活动是现代生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 生物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它对培养掌握一定技能的后备人才,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把实验课和生物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应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 结合课后的“模拟制作”“课外实践”, 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等等。如:制作细胞模型小组、测定种子发芽率小组、环保小组、动物饲养小组。在兴趣小组组织的活动中,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并在活动中尽力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测定种子发芽率”这一探究课题中, 可以让学生结合“发芽率”这一活动来进行。动手之前, 要先想一想行动方案:用什么样的材料, 用什么器具, 需要给豆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等。并将本组的结果告诉其他小组, 相互比较, 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2) 与劳动课相结合, 使学生在劳动中掌握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能力培养, 劳动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 而生物实验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只有把生物实验课与劳动课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 如何才能把生物实验课和劳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呢?在农村, 学生接触劳动的机会多, 所以, 应该在劳动中获取知识, 尝试在劳动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素质。如在观察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 如果仅仅在实验室中讲解, 则有点枯燥无味, 并且要受到实验材料和时间限制。如果把这一节实验放在劳动课——科学种田上来讲, 则更形象易懂。首先, 实验材料广, 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与识记;其次, 在劳动中学生可针对不同种子所需条件的共性展开讨论, 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浅谈生物实验教学 篇10

一、教师的准备工作, 是实施实验教学的前提

与其他自然科学实验相比, 生物实验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必须有完好的实验材料, 而这些材料又往往受到教材的内容编排, 地方性、季节性等限制, 二是某些生理性实验不能立竿见影, 必须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以保证实验的正常开设, 教学的顺利进行。具体操作是:

1. 应加强实验教学的计划性, 做到整体安排, 适时准备

教师在每学期初甚至每学年初就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对每一学期或每一学年的实验做好总体安排, 教师可将实验的课题及所需的准备材料到一个周历表, 及时采集, 培养成或浸制有关材料, 尽可能与教材上的要求一致, 当然, 特殊材料也可采用替代材料试完成, 只要科学合理进行。

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材料。学生的参与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获得充分感性认识。

2. 教师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好实验的程序

教师备好课, 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法, 确定实验目的要求、方法、步骤等, 这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备教材:为什么要做实验, 通过实验应该使学生获得哪些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以便在实验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从而提高实验效果。备学生:因所有学生的知识, 经验和动手能力不可能在同一水平。因此, 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 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根据实际内容和学生水平, 教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 尽量采用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 看实物、看标本, 获得感性认识, 再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分析推理获得新知识。

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正确熟练操作实验步骤

要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本身必须练好基本功。因此, 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必须亲自动手, 掌握实验的全过程, 规范自己的操作, 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楷模,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 教师可以预见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把握实验成功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也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向学生讲清楚, 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差错, 使实验教学按要求顺利完成。

二、实验要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的形式比较多, 实验的多样化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主要包括探究实验、观察实验、制作实验、演示实验等, 当然每种形式的实验考察的重点也是各有千秋。生物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实验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的能力, 学会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

对于许多观察实验, 它们都借助了显微镜这个重要的观察工具,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显微镜, 为下面的观察实验打下基础。对于显微镜这个实验用具, 学生至始至终保持了强烈的兴趣。因为在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操作后, 学生可以了解许多神奇的镜下世界, 如单细胞的草履虫, 叶片的结构, 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腐烂的桔子皮上的青霉等。除此之外, 也有一部分实验是借助于放大镜或直接通过肉眼进行观察的, 如观察种子的结构, 观察动物的心脏, 观察鸡卵的结构等。从观察实验来看, 丰富的素材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另外, 从实验的参与者来看, 同样是灵活多变的, 有些实验是教师完成的, 有些实验是学生单独完成的, 也有一些实验需要师生或生生合作完成, 其中绝大部分都需要学生的参与,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实验的地点也不是固定的, 教室、实验室甚至室外都能利用。如此的变换是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的:爱表现自己与求“异”性, 参与的热情自然会大大提高。

三、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 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 进行认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 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浆糊, 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 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 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 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发现两试管均变蓝, 没有很大差别, 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37℃温水浴这一步。其次, 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过多时都会萎蔫, 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是什么原因。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 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完成实验报告, 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四、在实验教学中要融入情感的体验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学习人类内在的各种素质。我觉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 这符合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 爱护生物

如今的生物教材跟以往的教材相比, 不仅编排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观, 而且在实验教学中还突出了对生物的爱护。一些涉及到动物的实验, 不再要求学生做解剖实验用以介绍其内部结构和功能。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会让学生想办法保护好实验动物, 如“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中, 学生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 保证蚯蚓能够顺利的呼吸。另外, 在观察完活的动物体之后, 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把动物放回适宜它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去。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和谐、统一, 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爱护生物的情感教育。

2. 勇于探索

在研究生物奥秘的道路上, 许多科学家凭借顽强的毅力, 惊人的胆识, 永不言败的执着, 坚持不懈的精神, 为人类流下了宝贵的财富。我认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的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 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又能起到育人的作用, 学习科学家身上的高贵品质, 领悟科学发现的过程。讲述这类故事, 其实也是一种间接的效果不错的实验教学方式。

3. 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可以想办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组间或个人间进行比赛的形式获得, 如比比谁先观察到玻片标本上的东西。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实验的设计方面, 不拘泥于书本上的方案, 根据现有条件重新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 通过评选最佳方案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诸如此类的情感教育, 完全可以让学生全面体会到实验教学的功效, 在情感的指引下唤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 巩固实验的浓厚兴趣。

五、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实验

实验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动手能力方面比以往是否有所提高, 与他人的合作情况如何等都能成为评价的指标。教师不妨尝试设计一张生物实验评定表, 通过学生自己、其他同学和教师这三方面进行评价,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总之, 生物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广大生物教师应高度重视和研究实验, 积极引导参加学生实验活动, 改进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采取一切措施努力将实验教学落实到位, 充分发挥教材优势,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

摘要: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验是生物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基础, 是关系到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因此必须要加强实验教学, 本文浅谈了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实验教学。

关键词:教师,多样化,学生体验

参考文献

[1].翁书财.如何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J].2005-10-05.

农村生物实验教学浅析 篇11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农村教学

时间穿梭,转眼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标准化学校建设在紧张而又忙碌的穿梭中画上了圆满的符号,这是一个繁忙而又快乐的过程。说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标准化学校建设着实给我们农村的生物实验教学带来了福音,使农村学校的实验课不再是一种摆设,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实验,走进生物的世界。

一、实验教学管理更加合理化

学校逐步完善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实验室的增多使得实验教学的安排更加从容;仪器配备的齐全使得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自己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以往的三四个学生做一个实验,看得多、做得少,变为现在的两人一小组,或一人一小组,人人都在参与中,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具体体现在:

1.结合实际,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例如,中学生物中的观察种子的成分、失水现象、花的结构等实验可以调整到适当的季节,而不必按教材顺序讲解。

2.结合学校实际,全面开放实验室,增设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实验课的后期,对于受课堂时间限制不能按时完成的问题,实验室在白天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学生两两结合成一个小组,在给定的范围内,学生自行设定实验目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进行准备工作、自行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如中学生物中安排了一个验证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要选取一个叶片的一部分进行上下遮盖?为什么要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来检验淀粉的产生?这个实验充分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历,待实验结束时,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二、教师实验素质在不断地提高

虽然我们农村中学没有专职的实验员,实验由任课教师自己准备,但结合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标准化学校建设,教师进修学校经常组织培训实验教师学习,使其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由业余转向专业。主要体现在:

1.教师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

教师不再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操作,放手给学生自由,改变那种“一放就乱”的旧观念。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教师是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

2.教师开动脑筋将实验设计多样化

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对于生物演示实验由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一是一、二是二”地做传统的演示,改为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演示中来,效果大不一样了。我们以中学生物“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为例,在课堂上,可以请学生上讲台与教师一起操作,当发现老师请了学生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立刻集中到讲台上来,然后教师再请两位学生各自按照教师的讲解操作,同时,请下面的学生密切注意两位学生的操作是否有误,如发现有误,教师就可以根据此时现成的例子加以纠正,并趁机教学生如何正确操作,以及本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必要时,教师应亲自操作演示,这样一节课下来,效果往往比单纯的教师演示教授要好百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析 篇12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实验教学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 使其获取生物知识与实验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 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教学质量。

一、明确实验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明确此次实验的目的, 就会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 实验效果自然事半功倍。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 但也是“三分钟热情”, 学习兴趣持续时间较短, 对实验也感到陌生, 有部分学生更认为上实验课仅仅是为好玩, 缺乏对科学的认知态度, 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在升学考试成绩中生物所占比例太小, 因此对其不重视,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都是实验组织教学的障碍。因此, 在实验前, 教师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 还需要求学生了解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运用。例如在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 教师可以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 此外, 还要通过化验, 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 得出没有使用科学方法会使病人误诊的结论, 情况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对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与此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被激发, 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科学观察

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与否取决于正确的观察过程与方法, 因此, 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对所研究事物进行观察, 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1. 由大到小, 由点到面。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 了解所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特点及以及关注其发展变化的每一个过程, 这样才能达到了解事物的真实性的目的。比如, 在观察根毛与根尖的结构时, 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 从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 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 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 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 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 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 首先让学生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 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想一想, 为什么桃花在盛开时会引很多蜜蜂前来传粉, 而水稻花在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他昆虫前来传粉呢?”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 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 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 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风媒花与虫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 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2. 运用对比观察法。

所谓对比观察法通常指的是采取纵横比较进行分析进而求同存异, 使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一些平常实验中难以发现的现象, 从类似的事物里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或因果联系。比如在对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分别进行观察时, 可以事先告诉学生两种植物的结构形态存在几种主要区别, 首先是叶脉的区别, 一种是平行脉, 而另一种是网状脉;其次是茎结构中形成层的区别;最后是种子坯的结构差别。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观察试验, 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书中所讲解的知识点, 对植物的结构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

3. 多次观察。

通常情况下, 为了保证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结果是有效的, 我们会进行多次观察。通过多次观察能够将实验中存在的偶然现象与普遍现象区分开来, 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多次观察也是科学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所要求的。比如在对脊髓进行反射实验的过程中, 为了证明脊髓的反射功能属于比较低级的反射中枢, 就必须要进行多次观察, 才能确保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我们可以使用浓度不一样的硫酸来对脊髓进行刺激从而获取不同的实验结果, 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在反复的观察中让学生获得最终结论, 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四、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正确引导学生

教师,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学生则是接受者, 因此,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要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 在生活或工作中, 都必须认真去做好每一件事, 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赢得学生的好感, 教学的实施自然顺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兴趣进行重点培养, 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同时, 挖掘出他们的潜在创新能力, 便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采用各种灵活有趣的实验, 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焕然一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引人入胜,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乐趣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并巩固知识, 达到使学生认识并掌握生物学的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琴, 《以课堂渗透为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 《甘肃教育》, 2010.03

[2].钱维,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J], 《新课程 (教研) 》, 2011.03

上一篇:PWM逆变器下一篇:平台产业链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