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

2024-05-09

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共12篇)

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 篇1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广泛涵盖, 为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生物科学的拓展为多种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看各种仿生学、环境生态学等各种边缘科学的兴起, 就不难明白这一点。然而, 高中生物知识的传授很容易陷入生硬灌输的误区, 教学双边活动更是茫然而尴尬。放眼世界, 纵观各国先进的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莫不将学生推介于教学的主体位置, 实行开放性的生物教学, 督促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获取相关知识, 从而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

当今社会的高度开放性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我们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转换教育理念, 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中, 全方位地开放学科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开放型的社会相适应的开放型人才。那么, 怎样才能全方位地开放我们的教学呢?我个人认为, 开放性教学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

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 很多教师, 特别是一些老教师, 固守“钻研教材”这一途径, 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教材内容就是一切、教材内容高于一切”的思想根深蒂固, 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习题设计从不越雷池一步。这种观念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对新的全面的知识的抵触, 也就很难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局限于教材、教学内容不能突破教材限制的教学, 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教学内容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当拓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的开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⑴在知识点上开放,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重组、删减或者补充, 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丰富;⑵在最新学科技术上拓宽, 生物科技是新世纪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前沿科学, 教师在开放性教学中要适时引入充分体现生物学科时代性的科学发展成就, 如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的水稻基因组图谱、转基因工程和生物克隆技术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现教育的先进性, 必须让学生熟悉最新的科技知识, 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 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⑶学科之间的交叉, 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科教学应打破学科内容的自我封闭, 走向开放。教师要加强生物与地理、物理、化学甚至是文史学科的渗透, 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天空里自由翱翔。

二、教学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应该是教育目的的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目标只有一个中心——“知识中心”。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是知识、智能、人格目标的完美结合, 由传统认知领域目标, 扩展到技术目标、学法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对于具体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可称为“短期目标”) , 而且也应十分关注生物教育的“长期目标”, 即生物思维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种开放性的目标才能成为学科、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 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形式的开放

培养开放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集体授课这个传统的封闭形式, 而是更好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主动参与,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而不是被动接受,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发展, 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 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问题”“不知道干什么”的现状。教师要有胆量、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参与, 创立多维互动的课堂形式, 使课堂“活”起来, 做好自己的“导演”角色。在教学中更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 例如:实施“导读探学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网络探学法”, 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实施“课题探学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小组合作探学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等等。

四、教学时空的开放

教学时间的开放性是指生物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是指由学校延伸到社会, 彻底打破固守于课堂的传统方式。对于教学的时空我们应当这样认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文化圣地、工矿企业等也是不能丢失的阵地。生物学习应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关注社会和世界,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并且在应用中再发现新的问题, 再探索学习。要把教与学的重点转到学会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上, 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获取,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手段的开放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 单调无味, 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时代性。教学手段的开放突出表现在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加深了学生的感情体验, 激励了学生的探索创新, 让学生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 自由地、独立地发展。总之, 新课改形势下, 开放的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 能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具体, 使教学生动形象, 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 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 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 对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六、师生关系的开放

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 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解放学生的创造性, 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 实现真正平等的对话, 教师的评论要始终与学生想表达的思想合拍, 营造出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的特殊身份、地位以及专业知识的相对富有, 往往在学生心目中就成为知识“权威”和课堂教学的“权威”, 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勇于参与学习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增强信心, 把教师视为学习的榜样, 而不是顶礼膜拜的“导师”。另外要与学生拥有相似的学习位置, 作为班级一分子介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奋发争先。

生物教学的开放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处于不断的进化中。作为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意识, 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从经度和纬度上全方位实现生物教学的开放性。

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 篇2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新课程强调人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完成今年的活动内容,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活动目标

1、加强生物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使之更加牢固的掌握最有用的与生 活实践相联系的知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活动。

2、拓宽、拓深生物知识,增加学生的生物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 力、观察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4、一部分学生需要补做实验,需要转化,使之生物基础知识、操作技能都有所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

二、活动内容

1、一部分学生(有特长的)自己设计实验和做探究性的实验。

2、实验课上没有达标的个别生进行补做实验。

3、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广泛开展自制教具活动。

4、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类综合实践活动。

三、活动过程

生物实验室的开放活动着重于生物实验材料的收集和培养,然后教师

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 篇3

生物技术实践》

的开放性实验教学研究。

开放性实验教学是一种以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资源和参考书,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实验步骤,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实验后收集和整理资料并相互讨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详细的讲解,而是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指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参加和辅导学生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机会。

一、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步骤

1. 实验课题的提出

我们根据《生物技术实践》的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开放性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探究不同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2. 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如选择“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课题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实验方法以及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知识。重点查找:什么是发酵?泡菜有哪些种类?不同泡菜的制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如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的致病原理是什么?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在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写出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进度等。

3. 实验方案的确定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每组上交一份实验设计,教师根据可行性、学校实验室的仪器条件、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修改,使实验设计进一步完善。有的学生选择用分光光度计来定量测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理由是测定的结果准确,但由于实验室没有分光光度计,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修改为可以在实验室操作的比色管法比色。在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尽量多选用浅色、含水分少的蔬菜来制作泡菜,如白菜、包菜、花菜等,而茄子、西红柿等深色蔬菜和出水多的蔬菜不能使用。此外,

教师在审核学生的实验方案时,经常发现学生会有各种想法,会设计不同的实验步骤,甚至会有根本无法进行的实验步骤。无论如何,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多肯定、多指导,少否定、少斥责,更不能讽刺、挖苦、嘲笑,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实验的操作

按确定的实验方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自己动手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配制实验试剂,完成泡菜的制备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操作。教师负责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分析实验结果,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撰写实验报告。对于难度较大的操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如在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榨汁机的使用说明,按部就班地进行泡菜的粉碎,给学生示范过滤的操作步骤,讲清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强调实验的安全性。

5 .实验考核

没有严格、有效的考核机制,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步骤、撰写实验报告等方面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细则,通过考核,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效果

1.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开放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搜集证据等能力,使学生明确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如 “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有的学生按教材设计的实验过程进行操作,也有的学生自行设计成探究20℃、30℃、40℃、50℃、60℃、70℃等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也可以得出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结论,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

2. 增强学生的创新观念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根据教师设置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而教学的开放性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观念。如在泡菜的制备及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实验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多尝试。教师可从实验故障或异常现象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产生故障或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和教师代替学生排除故障的习惯做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浅谈生物教学的开放性 篇4

一、教师思想的开放

开放性教学的前提是教师思想的开放。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下, 出现了重智轻德、重主导轻主体、重考试分数轻创造“火花”、重整体统一轻个性特长的封闭教学思想。现在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和开放意识, 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 要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灵活运用邓小平有关改革开放理论, 深刻理解“三个面向”的实质和内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一切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 立足培养面向21世纪开放性人才。

二、教学目标的开放

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 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 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 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这种开放性的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进而也就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 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三、教学内容的开放

一直以来教师都认为, 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 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 不要“脱离教材”、“超越教材”, 只有不断再不断地“钻研教材”, 才能不断有新的体会,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教学秘诀, 必然导致学生钻营学习技巧, 不思从根本上理解教材, 体会教材, 全面掌握教材的实质。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对新的全面的知识的自然而然的抵触情绪, 也就很难培养学生开放性学习方法和教师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一些现代教学论认为, 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 应当有开放的教学内容, 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当拓宽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内容向教材以外拓宽的方面主要有: (1) 在知识点上拓宽。教师要根据教学上的一些知识点, 要举一反三, “添枝加叶”, 充分利用教参上的, 课外读物上的, 生物杂志上的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所反映的与书本内容有关的知识, 加大课堂知识的容量, 丰富课堂教学。 (2) 在最新生物科技上拓宽。生物科技是新世纪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前沿科学, 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是必需的。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发行的周期很长, 不可能及时反映学科的进展情况,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 课堂上适当、适时地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或利用2~3个课时时间采用讲座教学方式, 及时向同学们介绍与本学科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人新事等。如介绍多莉羊、克隆人、转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与生物学科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等, 使生物教学内容得以开放。此外教师也应该教学生怎样利用Internet从网上获得最新的更丰富的生物知识。 (3) 在学科间拓宽。教师要加强生物与化学、物理以及医学、农学、数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 打破学科内容的自我封闭, 走向开放。

此外, 生物教学的开放性还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开放和教学评价的开放等方面, 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体系建设论文 篇5

中国的新课程改革中,其中需要强调的内容就是创新教学,以培养适合于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对于教育而言,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在能力,随着创新精神体现出来,教学改革的步伐就会不断加快。

4.1分子生物的创新教育需要发挥开放体系的作用

分子生物的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将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对年来的`人才培养中,都是面对所有的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培养,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在对学生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以在人才培养获得成效。分子生物的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是重要的环节。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实验室教学、生物试验竞赛等等,使得创新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基于开放式实验室的特点,生物教师可以设立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研究,并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工作[3]。还可以根据需要进入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接受技术能力培训,针对课题从实践的角度进行研究,使得生物实验室教学实现了创新,为后续的生物学实验室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 篇6

一、解放思想,获取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无疑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有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教学功底,要有一定的特长和爱好。要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拓展视野,向他人学习,向其他学科学习,向国外学习,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等均可作为借鉴,以求从中得到启发,获取有益的养料,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从众、不照搬,为我所用、用有所创、创有所得。

二、学以致用,预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方案

1.开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开放式教学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宽松、愉悦、主动参与的课堂气氛,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萌发出创新意识——想创新,乐创新。

2.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开放,是指教师要创新地处理教材,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使学生在新知识的探究和发展中,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3.开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有教学时空的开放,有思维方式的开放,有评价形式的开放。这些方面的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多维开放的格局,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学由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灵活、多维。

4.开放的课堂小结

生物课堂教学的开放需要教师拥有组织教材、创造教材、驾驭教学内容,驾驭课堂活动的能力;需要教师灵活掌握课前预设的教学策略,课中及时捕捉信息、灵活进行教学小结的策略。

5.开放的作业设计

生物来自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课堂教学不过是铸就了利器,生活才是最好的试 石。课堂向课后开放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会降下来,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更广阔的发展。教师可通过设计开放性作业,启发引导学生并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探究思辨,构建立体的生物课堂教学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它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站在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思维的层面上,以“大智若愚”的形象,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学习困惑;然后组织学生操作实践、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再以合作者的身份适时点拨、理性解惑,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逐渐形成自己的生物知识。显然,教师在课堂中要当好三位一体(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必须把课堂教学的主体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顶大梁、唱主角。正如波利维亚所指出的那样:“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聯系。”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学生的认知能力,应树立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巧妙运用课堂空间的开放技巧,让学生在广阔的课堂时空中愉悦地创新。

生物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而言的。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刻意减少“权威性”的指令成分,从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出发,抛弃抑制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善于放手,机智应变,巧妙引导,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自觉能动地提出问题,多途径(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地解决问题,科学求实(类比、分析、归纳、引申)地总结规律,愉悦生动地提高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个性和求异、求新、求奇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

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 篇7

一、传统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现状及已显现的弊端

传统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大部分由于高校课时、实验经费和实验条件、教学方式机械、教材内容陈旧等因素的制约,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课教学及实验关注力度不够,大都只偏向于对该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因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试,当遇到实际问题便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传统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主要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短暂课时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身心方面得到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和实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就谈不上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更别提对该课程的高度认同感。没有了兴趣和认同感这两个“载体”,学生在课程中往往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主动探索和学习中的思维发散,久而久之,学生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兴趣缺失,对其相关检验实验的开展避而远之亦或盲目应付。

二、探究开放性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有序推进高校教育革新

(一)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根本,着眼未来,培养学生高度认同感

在实施教学初期,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效结合当前世界食品安全形势以及未来食品微生物检验发展趋势,立足于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基础,认真总结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深刻剖析继续实行传统教学对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可能产生的局限甚至弊端。让学生全面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的诞生、历史进程、从宏观上大胆预测未来食品微生物检验领域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老师在课堂内外实施道德情感与价值取向的再教育,努力引导学生建立对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务必让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学好该门课程对准确把握食品安全检验未来发展动态从而引领食品质量安全快速发展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另外,在课堂上对理论基础教学的很多课程和教学内容大多是对食品微生物实验知识的系统性复习以及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本知识以外的延伸。这个过程中以经典实验验证性和基础实验演示性为主,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实验、敢于创新的科研习惯。从而帮助学生自上而下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和完备的知识体系。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微生物的世界广阔无垠,人类科学家至今都还未成揭开其神秘面纱,微生物与各种食品加工、食品储存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更是近年来世界谈论的焦点。如何有效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不仅与人民健康和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轻视的重大民生问题。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很多食品质量问题被发现,这其中食品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问题严重。但是不可否认,我国食品科学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食品科技之间还存在着不小差距,最明显的案例就是我国在食品HACCP体系上的不严谨和滞后,导致食品工厂或食品生产车间在生产、加工、运输、深加工、保藏和销售过程中被有害微生物污染。这严重困扰了人民正常生活和生活质量,对人民生活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权威数据统计机构对近几年食品行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了解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是目前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热门岗位之一。特别是从2015年10月开始实施《新食品安全法》以后,不难想象未来食品企业对于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这也必将成为广大食品专业学生想在食品企业谋求发展的必备专业技能,更将可能成为有关食品企业聘用员工重要标准。

(三)坚持实验全程“无菌操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微生物检验试验观念

由于食品微生物检验试验对实验环境、试验设备及仪器、操作人员等有严格要求,故整个试验过程看重无菌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学生初次接触食品微生物检验,往往忽视无菌操作对整个实验顺利开展的重要性。无菌意识的缺乏通常就导致各种各样的不规范操作的出现。例如学生随意进行微生物培养和培养基中各种菌群的挑去,忽视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和错误的实验思想,学生就很难养成严谨细致的实验观念和实验态度,这可能直接导致实验反复失败。此外,在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实验操作过程中,通常会检验到有害微生物或者病毒,如果学生无菌操作意识淡薄,不注意保护自己,不注重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就可能造成皮肤感染或者引起皮肤不适,更有甚者可能引起腹泻亦或中毒。因此教育和监督学生养成“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坚持“无菌操作”贯穿实验始终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充分解放学生,让学生自由组队以小组制开展实验

在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试验之前,老师根据试验室设备仪器和试验条件将学生合理分组,学生自由组建试验小组并采取组长负责制。每小组根据本组成员课余时间科学统筹,在正式实验之前自行安排并完成预备实验,在有限的试验课程安排中有效节约了试验时间。充分考虑小组成员性格特点以及个人优势,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和试验成功率,很大程度上缩短了试验周期。在试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开展更多更具课程特色和专业代表性的食品微生物检验试验提供必要时间保障。

(五)自主选题命题,独立设计实验,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开展实验

在采取小组制前提下,小组成员根据预习试验内容和试验要求,自行设计试验流程,明确整个试验中所需要的培养基类型及其特点,独立计算出实验过程中所需玻璃器皿、滴管等试验器具的数量,在试验正式开始前要求每个同学先自行预习,确定实验需要的药品。然后小组成员就实验关键点以及实验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出具体实验流程或者实验开展程序。最后罗列出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药品和物品,并以实验预习报告的形式在实验前4~5天统一交给老师查看。老师批改后提出相关建议,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后完善指导老师建议,小组成员结合老师指导意见制定出小组实验最终方案及实验备用方案(实验应急方案)。各实验方案完善后组长与实验老师取得联系,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内协调小组成员到达实验室准备好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试剂、仪器、器皿、培养基及其他实验必备物品并对其灭菌处理,以满足实验需要。以期确保学生在实验前预习透彻,熟悉并掌握试验内容,把握试验关键步骤和流程。此外,学生在计算实验所需物品和挑选培养基时会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设计,融入自己的实验思想和完整的实验思路。通过老师与小组成员、小组与小组之间不断的交流不但能使每位学生对整个实验有清晰的判断和更透彻的认识,还能让小组成员在做预备实验时和正式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时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且多次的实验操作也会让学生更加体会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的严谨细致和科学规范。

(六)考试以灵活的具体实验操作为主,实验心得、总结、综述和理论考试为辅

传统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考核以死板的理论考试为主,过分追求学生卷面笔试成绩,迫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采取死记硬背甚至不光彩手段,亦或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在规定的时间内考验学生对一个基础实验步骤的具体操作亦或重要过程的操作。开放性教学采取了设计性实验的方式:先通知学生自行购买一些自己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食物或者自己喜爱的食品,让学生自己独立提出实验目标、设计方案、准备实验、开展完成、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做出鉴定,最后撰写一份自己所选食物实验检验报告。在考试过程中,老师全程监控巡视,根据学生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对试验所需设备和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对试验数据的采集、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做出较全面的评估。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书写实验综述,在反复写作、修改、逻辑推理中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较全面体现。为自己大学最后的毕业实验和毕业论文积累宝贵实战经验,为毕业实验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实验心得和试验总结报告让学生摆脱老师思想干扰,正视自己检验试验中的不足之处,并不断自我反思,不断积累试验经验。使学生在考试中零压力,在愉快的氛围中试验,又在实验中慢慢进步,最终在该课程中有所收获,告别单纯的应付式考试。另外试验样品均是学生自己准备的食物,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试验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观念和态度,使学生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更加重视。

三、结论

通过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开放性教学实施情况和学生民主评价以及教学经验成果总结等一系列统计资料表明:现阶段该课程浮现出的许多教学问题和落后的传统教学思想及教学方式不仅对改善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教学质量有很大限制性,而且与培养具备开放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高竞争能力技术人才的教学终极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身为“食品人”的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宽广的眼界,用时代精神和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中国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加大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材和教学的改革力度,力争培育出具有高道德高技术高要求的创新型食品人。传统“填鸭式”和“听话式”教学方式的教育结果使广大学生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墨守成规、头脑僵化。所以造成中国产生了大量“COPY性人才”,从而缺乏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技能人才,导致广大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竞争能力。授人以“鱼”,只能勉强满足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有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当代社会的新潮流新风向,更是新时代新常态背景下的新要求。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创造力才是历史得以快速发展的真正原动力,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性的传统“填鸭式”和“听话式”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已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需求。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开放性教学探索和研究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为目的。开放创新就是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检验技术上的‘钙’,没有开放创新,畏惧于实践创新,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就会一直墨守成规,技术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就会停滞不前。长此以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就得不到稳固发展,我国食品行业势必会受到波及。作为‘中国食品人’中的一份子,在学好食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就要敢于实践、勇于开放创新,在食品检验技术上推陈出新,在食品专业教学上解放学生思想,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设计探究上鼓励学生百花齐放。从世界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历史的走向中去拓宽我们认识的视野和实验实践空间,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此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及开放创新精神的培养已势在必行。只有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教育理念,老师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领路人’和学习路上的‘好朋友’,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认知感和高度认同感,以此使“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作用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中。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之路,努力把食品检验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我国食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把食品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的创新型食品人才,这对于我们每一个‘食品人’来说任重而道远,但对于世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发展已刻不容缓。

摘要: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开放性教学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为目的,旨在进一步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不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求新的科研精神。紧跟新时代下新发展的脚步,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尚道德情操、过硬专业技术和较强综合能力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无菌操作,预备实验

参考文献

[1]林蕾,张炜.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0):97-99.

[2]王华,秦津,郑伟.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室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10(8):45-46.

[3]王华.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初探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2):25-27.

[4]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

[5]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食物中毒报告解读[EB/OL].http://jdzx.moh.cn//xxxyd/201002/swzdbgjd.htm.

[6]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其动向[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2):14-17.

[7]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J].粮油食品科技,2010,18(3):40-43.

[8]热孜燕木·穆特力甫.关于完善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的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

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 篇8

设计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 自行设计并实验, 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活动[1]。开放性实验是在完全开放实验室等特定条件下,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或自行设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的实践活动。开放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最大优点就是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的开放, 重视实验过程, 学生的自由度较高, 打破了课时限制,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既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 又较好地完成了实验。而且, 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均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2], 因此, 通过两个学期的初步探索, 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 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可灵活优化教学策略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并非是天生的, 而是由后天环境塑造的, 而且每个人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有关研究表明[3], 创造能力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得到培养, 只要给予学生更多创造性的挑战, 他们在这方面就会有所提高。因此, 在实验教学改革中, 我们不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采取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如:①教师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精选有价值的、能创造新知识的教学内容。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教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展示平台。以其为载体, 我们组织教师按不同的班级分成几个实验小组, 首先向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提出实验目标, 训练学生查阅资料,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自己进行实验设计, 然后由教师对实验设计进行修改和可行性论证, 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 以解决或验证某一实际问题。例如 “黑加仑对降低血脂水平的影响”和“从牛奶中提取、分离和纯化酪蛋白”的实验。在整个实验中我们发现, 首先, 学生的设计思路五花八门, 实验结束后, 实验分析出乎意料。但这次的实验经历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学生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只要教师相信学生, 遵循其心理发展的规律, 多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和发现的空间, 他们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灵感。②提供较完备的实验条件, 让学生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吸纳多方面的信息,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例如, 在实验室中完成“胰岛素与血糖以及糖尿病的关系”等与临床实际相联系的设计实验, 因为, 这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 而且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③教师对教学做出全面规划, 积极创设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和独立的思考。鼓励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或者得出不同的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性质, 鼓励学生继续独立探索, 或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学生得出创造性结果后, 教师应给予评价, 或组织学生进行检验和评价。

2 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能使学生正确认知学习的目的以及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要求较高, 为帮助学生完成课题的确定和设计, 在每学期的开始教师就进行安排。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期限, 结合自己的兴趣, 4-6名同学自愿组合形成一个课题实验小组, 选定实验内容进行资料收集和设计。例如, “黑加仑对降低血脂水平的影响”、“从牛奶中提取、分离和纯化酪蛋白”、“如何从细菌基因组中分离提取出质粒”、“利用RT-PCR技术获取cDNA”等。这类实验由于没有现成的实验讲义, 没有讲义中规定的方法和步骤以及预知的实验结果, 不同的小组实验内容不同, 所以学生无法编造或抄写实验报告, 因而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学习。在实验设计过程中, 组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助, 借助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文献资料, 参考实验指导丛书,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查阅的资料, 和同学一起认真分析, 针对有缺陷和不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 教师与这些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帮助他们修改、完善, 以保证实验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查阅资料、确定实验方案、完成全部实验流程到论文写作, 整个过程经常让学生感觉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充满挑战的乐趣。一学期下来, 学生对实验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实验技术和方法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掌握和提高。每一个认真完成整个实验的同学都感受到了实验课带给他们的满足和快乐, 不再是为获得较高的实验成绩而作实验。

学生在完成实验设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前, 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实验既然能进行, 就应该有预期的结果。因此当实验出现预期的结果时, 学生就会感到高兴、有成就感。但是当实验未得到预期的结果时, 学生就会不理解、沮丧、困惑、甚至武断地下结论。在没有接受足够多的实验训练之前, 学生没有意识到, 科学实验本身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实验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最终结果, 如何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才是实验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丰富的知识和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所以,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帮助他们发现问题, 并且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他们意识到实验中的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 它可能会为后续的实验提供线索, 而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在不断地失败和不断地探索中产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善于总结, 及时发现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习惯。

3 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结束后, 同学们都写了感想和对这类实验改革的认知报告, 我们高兴地发现, 这种以学生为主的自我训练体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普遍认为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对于他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尝试, 这给了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创新意识的启发与培养。从而想方设法查阅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到每一步实验操作、掌握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方法、正确使用一些复杂的精密仪器设备、每个实验结果的观察、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和论文的完成, 这一系列过程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提高了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从失败中发现问题和团结协作寻找答案的探索精神。

开展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不同于以往的综合性实验, 在实验时间、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方面更加自由灵活, 在实验设计阶段, 面对几十份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实验设计方案, 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而且还要查阅文献资料, 对自己的“知识库”不断更新和拓宽, 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并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每个实验环节的顺利实施, 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 由于做实验的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 不同于常规的、在固定时间完成的实验, 所以要求实验教师随时开放实验室, 在时间上随时服务, 同时保持仪器设备的完好, 要有更强的责任心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完成实验的需要, 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教学, 是一种以实验过程开放性和学生自主参与为特点的实验教学模式, 是为适应教学需要和发展变化所作的改进。只有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通过这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让学生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新的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了基础。

摘要:生物化学既是21世纪的前沿学科, 又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为实现学以致用, 培养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新型医学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的平台,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技能。实践证明, 开展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实践技能, 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意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许伟榕, 于丽莉, 赵涵房, 等.生物化学实验课改革的初步实践[J].上海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207-209.

[2]王中军, 靳景云, 韩景天.浅谈实验课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3, 5 (2) :155.

浅析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篇9

一、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特点

1. 开放时间长。

作为高校的开放实验室, 除了固定的教学实验任务外, 必然要承担在校师生的大量科研实验活动, 而且微生物实验的特点决定了试验完成的周期较长, 因此往往是全天、全年不间断长期开放。

2. 服务面向广。

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不仅有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教师还包括校外技术合作的研究人员。

3. 开放项目多。

实验室不仅开展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验项目, 还承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验以及学生的科技创新实验活动。此外, 教师的科研实验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

4. 微生物菌种繁杂。

实验项目多导致实验室内的菌种类型和数量众多。由于科研实验的前沿性特征, 许多实验菌种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的以上特点无疑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指因种种不安定因素而在实验室引发的, 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 使实验操作发生阻碍、失控、暂时或永久停止, 并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故[1]。基于多年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自身特点, 除了一般性的设备损坏、被盗, 以及实验室废弃物环境污染等方面外, 笔者将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进行归类, 并就其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1. 消防安全隐患。

微生物实验室的消防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以下: (1) 用电隐患。一方面是供电系统问题, 主要是供电线路老化, 以致漏电着火, 也有电容量不足, 长期超负荷使用导致的事故。另一方面是用电设备使用不当问题: (1) 设备“超期服役”, 留下安全隐患, 导致失火。 (2) 设备出现故障未及时发现和维修。 (3) 长时间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电源, 致使设备通电时间过长, 因温度过高而失火[2]。 (2) 用火隐患。操作不慎, 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 引起着火。 (3) 高压容器隐患。高压蒸汽灭菌器是微生物实验室的常用设备, 如果未按规定定期检验发生压力表失灵, 安全阀堵塞等情况, 极易引发恶性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

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化学品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毒害性危害。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较少使用剧毒药品, 但许多常用药品具有毒性。如, 作为生物抑制剂的链霉素怀疑为致癌剂和突变诱导剂, 可导致过敏反应, 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 (2) 腐蚀性危害。实验室常用的盐酸、氢氧化钠、苯酚等试剂, 若操作不慎, 不仅会对实验仪器造成腐蚀性破坏, 对人体组织也会造成化学灼伤, 使其在4小时内出现坏死现象, 损伤难以痊愈。但由于这些是常用药品, 操作者容易掉以轻心, 不按规程操作, 从而酿成严重后果。

3. 生物安全隐患。

生物安全隐患是微生物实验室特有的安全隐患, 其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安全隐患, 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说明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应提高认识, 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总结其产生隐患的原因如下: (1) 实验室环境条件差, 管理不善。微生物实验室布局不合理, 无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分, 未配置生物安全柜, 操作空间不足等都是造成生物污染的诱因[3]。由于开放实验室的服务面向广, 实验室内可能有多个实验项目同时进行, 如果管理不严格, 可能因为试验样品混淆导致试验失败, 甚至可能因菌种变异导致严重的危害。 (2) 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师生认为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无致病性菌种, 因此消毒意识淡薄。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 细菌可能产生变异, 由非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 如果人体感染就非常危险, 特别是身体上有伤口时危险性就更大。

4. 辐射安全隐患。

对于微生物实验室, 辐射危害的主要来源是用于消毒操作的紫外线灯。紫外线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 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引起癌变。一些实验室对于紫外线灯开关未进行特殊标识, 致使学生误开紫外灯而无任何防范措施, 直接在紫外灯下操作实验, 导致身体损伤。

三、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1. 安全教育优先。

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知识不足有关, 因此重视安全教育, 提高防范意识应放在首位。在新生进实验室之前, 必须由实验室负责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 内容包括安全操作和各种应急措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可以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准入制度, 对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并考核, 获得实验室准入资质方可进入实验室, 以确保事前的安全教育不缺失。

2. 完善制度为重。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安全事故的防范重在规章制度的完善。制定制度容易, 执行制度才是关键。实验室难管理往往不是因为制定的制度太少, 而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 导致规章制度如同虚设, 所以要落实制度, 必须抓好监督管理。

3. 规范操作是目的。

事前教育, 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为了最终保证实验室内的每一个实验操作能够规范。如果实验室内的操作都能够按照实验流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正确操作, 则安全隐患就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 让每个学生和工作人员都能在了解实验流程、熟悉仪器操作后才正式开始实验十分重要。

4. 硬件改善是保证。

硬件条件是实验室安全的物质保证, 涉及实验室安全的硬件改善是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 要保证充足的通用安全设施配备;其次, 要保证高品质专业环保设施及个体防护装置的到位;最后, 要保证安全标识全覆盖。

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 是高校平稳、有序发展的根本要求, 也是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首要任务。面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复杂性和迫切性, 管理者必须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 优先保证资源配置, 完善规章制度, 切实落实相关措施。安全无小事, 稳定是保障, 安全稳定是高校快速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高校安全工作的组成部分, 应成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摘要:本文在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特点分析的基础上, 着重分类归纳了该类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由此提出了高校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进一步强调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下, 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微生物,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勇, 刘军山, 黄启来.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课堂教学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6) .

[2]刘慧玲, 杨世平.高校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12) .

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 篇10

一、利用相邻学科知识,引导中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中学生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和地位作用。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核心是“知识迁移”,就是学科间的客观联系,能够形成学科知识的触类旁通。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概念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完全可以借助于学生已有的其它学科概念的帮助,从而突破学生在生物学思维上的障碍。其它学科知识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对解决生物学教学中的某些难点,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时,这时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还没有,直接讲的话学生难于理解、记忆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出发,先引导学生回忆甲烷的结构式,使学生建立起碳化合物的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而说明甲烷的任何两个氢原子可以分别被叫做羧基和氨基的两个化学基团取代,形成的化合物叫甘氨酸。如果甘氨酸上的一个氢被甲基取代,就形成了丙氨酸,这个氢被不同的基团取代会形成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教师可以把这几种氨基酸结构式列黑板,把不同部位用彩色粉笔标出,引导学生分析出各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异同点,他们就很容易记忆和理解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特性。这样的讲授,学生容易接受,也能很快抓住重点理解难点。

二、利用生物学科知识,引导中学生理解人文社会现象

优胜劣汰是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讲生态系统的结构时,我给学生展示以下事例:某一草原上生活的草、兔、鹰等生物之间,以及它们与所生活的无机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理解兔与草、鹰与兔存在着捕食关系,鹰与鹰、兔与兔之间为争夺食物、生存空间、配偶等也有竞争关系。同时启发学生理解鹰捕兔时不能捕光了兔;兔吃草时不能吃光了草,它们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否则,鹰、兔、草三者会同归于尽,草原生态系统也将不复存在。这种生物之间既有捕食、竞争又有相互依存的多重性,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时我继续向学生提问: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关系呢?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进行着生存竞争。而人类也不例外,只是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空间不同而已。对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竞争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利用生命现象,启发中学生确立辩证的思想方法

任何生物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它总是努力去适应一定的环境。但是,生存环境却是多变的,不少生物在其生存环境迅速变化时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不能生存或灭绝。恐龙的灭绝和其它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临灭绝,充分证明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生物的适应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这种双重性深化了学生的适应思想。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思考生命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例如现存的每一种植物动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那个时候的生物都是无氧呼吸,后来有了氧气,大多数生物都是有氧呼吸。把这些生命现象及其特征中蕴含的辩证思想挖掘出来,可使学生理解动植物界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从而帮助中学生正确地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辩证地评价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

四、利用系统理论知识,提升中学生思考问题的高度

系统观念是人们在考察某一事物时,从整体和部分的不同层次上,从整体及部分的结构、功能,以及彼此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观念。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这一章时,我主要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平衡稳定性及人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几个方面进行学习,注意启发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物质的循环和信息的传递,共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不断从太阳获取光能,也不断地消耗着部分能量并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着能量;物质被不断分解、合成、转化和利用、不断循环着;信息被不同的方式传递着,充分表现了该系统的开放性。任何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物质的摄取、利用与排出,能量随物质载体的循环而逐级递减,这些都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任何行为都要放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去考察,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不能破坏自然,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强化了整体观念,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高度。

五、结语

开放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必然会对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益的方式方法,去更好地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

[2]陈选善.教育研究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  高中生物课堂  应用途径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实施开放式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发挥学生个性;有利于点燃学生的生物学习激情;有利于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等。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封闭课堂教学为主,仍然以“教”为中心,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唯有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以开放式教学展开生物课堂教学,才能构建起高效有活力的生物课堂。

一、开放教学内容,点燃生物学习兴趣

课堂已经到了深入发展阶段,但是仍然受应试教育影响深远,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仍然围绕教材讲解、高考热点等知识为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基于此,教师必须围绕新课改理念,开放生物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点燃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所谓开放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融合生活中的生物内容,或者是生物技术时事要点,教材外的其他内容等。教师以这些新颖的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生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更有趣味。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这一课时,教师一提起“杂交”二字,学生必然想到家户喻晓的名字“袁隆平”,他在培养杂交水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引进袁隆平的事迹以及其培养杂交水稻的过程,以开放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激情。

二、开放教学方式,增强生物教学效果

1.引导探究,促进主动获取知识

开放式的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主体,这与新课改提倡的理念相一致。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生物知识,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灌输式、封闭式的生物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要融入开放理念,大胆放手,引导学生探究。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课时,教师以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设计的探究任务如下: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糖类都是能源物质?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2)有句话:“瘦子怕碰、胖子怕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请联系生活中的糖尿病患者,说一说他们的饮食为什么受到严格的控制?

学生结合以上探究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在设计这些探究任务时,教师以开放为原则,联系生活现象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透过生活进行探究,从而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2.开放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包括实验教学。但是,以往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大多演示实验,并将重点放在实验的分析讲解上。从这点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只是生物实验的“旁观者”,教师则是实验的“表演者”与“讲解者”,学生的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开放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完成实验,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促进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增强实验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实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本次的实验为“将绿色中色素分离的方法和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设计相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1)如何画滤液细线?

(2)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3)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你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学生结合教师设计的实验问题,准备实验所需材料,设计实验步骤,分配好观察任务,开始操作实验。开放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充满了兴趣,因而学生都能投入实验过程,促进自身实验能力的提高。

三、开放生物练习,促进学生个性发挥

练习是教师检查学生生物学习情况的一种有效手段。以往的生物练习,多以封闭式的为主,学生对练习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也难以通过练习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多设计开放性的生物练习,将课内外的生物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性发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开放性的生物练习:“桑基鱼塘”是我国生态农业思想的具体体现。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了应对社会变化,请你设计一个改进“桑基鱼塘”的方案,使能量得到更好的运用。这样的生物练习开放而又符合学生的兴趣,因而广受学生欢迎。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堂需要教师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教师要深刻解读“开放”的含义,尝试运用不同开放式的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最大化营造活跃的生物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 关于高中生物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 文理导航(中旬),2014(06).

[2] 洪永清. 浅谈开放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02).

如何看待高中生物的开放式教学 篇12

一、教学内容更具有开放性的好处

当前, 很多教师都不能抛开课本讲知识, 甚至是完全照着书上内容念给学生听, 而且讲解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考试内容, 教师无法透彻讲解的内容就只能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来理解, 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够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 也不能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但如果我们能够打破传统的拘泥于书本的教育方式, 讲授的内容更丰富些、更开放些, 也能使课堂不再那么沉闷。比如, 教师在讲解当堂知识的时候可以联系一些生活实例, 多看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和参考资料, 对较难的概念性内容采用实例讲解的方法, 或者联系一些生活和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 这样就会引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他们也更愿意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开放式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 了解更多身边的常识和自然界生物的奥妙, 使他们更愿意学习生物知识, 也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教学形式开放的好处

传统的授课方式就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思考问题, 不能全面地学习知识, 他们很难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高中生物是一门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学科, 针对这一特性, 我们可以采用“换位”的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下节要讲的内容, 由他们依次讲解书上的内容, 讲的不到位、不够清晰的部分再由教师来进行补充或进一步的讲解。教师也可以鼓励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以及想要了解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让他们先在一起进行讨论, 互相提问、讲解, 遇到大家都不清晰或者出现争执的问题再请教老师。教师也应该准备充分, 提前猜想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地方并进行设问, 让他们讨论。通过以上措施不仅能使生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也能使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 他们把提问和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成为愿意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求知者。

三、教学手段开放的好处

生物学是一门开放又具有趣味性的学科, 课程内容中包括很多实验探究的课题, 这就更需要开放式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比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分裂, 如果教师只是按着书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分裂过程, 这节课就变得索然无味并且很难使学生理解, 但如果能利用开放式的手段进行教学, 让学生自己制作标本然后利用显微镜观察, 同时判断该细胞处于什么分裂时期的状态, 课堂就会变得有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而且他们亲眼观察过分裂的状态, 印象会更深, 教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听, 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此外, 学校里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脑、DVD等也可以作为高中生物开放式教学的手段, 教师在讲课和实验的时候借助这些器材, 放大实验操作的场景, 看一些有趣的视频, 让学生学到更全面的知识内容。另外, 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 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室外调查的课题, 让学生从大自然中了解生物, 这样, 他们就会更主动、积极地学习生物知识。

四、开放式师生关系的好处

不少教师认为, 学生如果惧怕教师, 便会一丝不苟地学习这位教师教授的课程。但事实并非如此, 高中生正处于叛逆阶段, 如果教师对学生过分严厉, 就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而且学生会厌恶教师并讨厌他所教的课程, 如此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 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好高中生物也很重要。高中生物很多内容是具有灵活性、趣味性的, 好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活跃, 能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问答的活动, 建立一些奖罚制度, 开展一些有趣的评比活动, 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班级气氛更为和睦。另外, 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高, 教师回答问题的态度亲切认真, 既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也能提高教师讲课的心情, 同时也可以打造出一个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 高中生物的开放式教学是有益于学生学习的, 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效果, 并且全力支持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开放式教学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从各个方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在高中生物这样一个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学科教学中, 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也增强了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永清.浅谈开放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9 (2) .

[2]钟蔼萍.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创新精神[J].生物学教学, 2003 (4) .

上一篇:显卡驱动程序设计论文下一篇:艺术类专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