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精选12篇)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 篇1
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
筅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刘蕊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当代音乐教学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 以教育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科学世界为视点, 保持开放的态势, 特别是把符合人性的、内容健康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诸如流行音乐等新元素纳入音乐教学之中。音乐教学的开放性是系统性的工程, 其中可以包括开放的教学理念, 开放的教学内容, 开放的教学形式, 开放的教学手段, 开放的师生关系, 开放的教学评价等重要内容。
一、音乐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音乐课不能满足学生及教师的需要
第一, 学生喜欢流行音乐, 而音乐课却很少有流行音乐, 说明音乐课没有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理性地说, 并不是学生所有的愿望都要去满足, 但是就基于流行音乐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反映学生心灵渴望、内容比较真实质朴、情感抒发流畅、内容结构简单易懂等特点看, 是可以满足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追求需要的。特别是不喜爱音乐课的学生认为的教材不精彩、教师讲述不精彩等情况更要刺激我们去思考, 如何通过流行音乐引入来解决音乐课的教学枯燥问题。
第二, 教师对流行音乐的喜欢态度与是否将流行音乐纳入教学的态度是一致的。而当前音乐教材对流行音乐体现的较少表明音乐课没有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特别是在关于流行音乐、摇滚、布鲁斯、民歌、乡村音乐、朋克、另类、重金属、电子乐等音乐资源的教学选择上, 在教师对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喜欢的态度上, 从音乐教师私人的角度上, 种种情况表明音乐教师是比较喜欢流行音乐的, 是希望把流行音乐纳入音乐教学的。
2. 音乐课教学没能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 在教育理念上表现为:学校功能观上, 坚持学校兼具传知、创知的功能;教师作用观上, 主张教师不仅仅是真理宣讲者, 更是真理的发现者、学生发现真理的引导者;在学生作用观上, 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享受者, 也是教育资源提供者;家长作用观上, 认为家长不仅是教育的伙伴, 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教材作用观上, 教材仅仅是范例、师生活动的中介;教师自己要形成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教学反思、反思性教学, 促进自己专业的持续发展。同时, 在教学要求上表现为:教师要以生为本, 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要加强、重视。
二、音乐课开放性问题的分析
当前, 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一种二律背反的现象, 使得音乐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大部分学生喜欢唱歌, 却唱不好老师教的歌, 甚至根本就不喜欢唱教材上的歌曲。音乐的美被称为是“最直接, 最彻底, 最动人”的美, 理论上应该能直接深入学生的身心, 学生在欣赏之后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原因就在于流行音乐的出现。大多数学生喜闻乐见的是流行音乐, 然而课堂一直以来并不接受以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所以, 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在对待流行音乐上, 学生和教师的态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1. 多元追求与一元取向的矛盾
学生、教师对流行音乐的喜欢、支持态度, 特别是希望把流行音乐纳入音乐教学的希望与以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反对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欢形成的对比反映他们对待流行音乐态度上的不同。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 流行音乐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 其社会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也越来越显现了出来。流行音乐没有因为受到阻挡就离开校园, 反而更多地与学生接触起来。流行音乐作为大众音乐文化组成部分, 不应被挡在校园之外。我们应当有选择性地来学习流行音乐, 让流行音乐在学校这方净土上开出新的花朵!学校文化本身具有异质性, 学生对流行音乐所反映出的文化态势当然作为异质文化而引起家长、社会成人文化者的疑虑。因为学校文化同时包括以教师为代表的大社会文化与学生所反映的亚文化;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同辈文化;这些文化之间存在冲突。针对这些学校文化冲突, 则采取统整态度, 即教师文化、成人文化压制学生文化 (当然解决冲突学校文化的冲突中, 学校、教师总是胜者) 。所以, 不能简单地处理学生、教师与父母、社会之间对待流行音乐这种态度, 既要看到多元追求与一元态度之间的矛盾, 也要看到各方价值利益的诉求, 这才是促进社会的和谐音乐教育之道。
2. 积极期待与保守态度的对比
流行音乐能否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部分, 能否进入音乐课堂, 已成为音乐教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流行音乐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逐渐成熟, 在一些题材、旋律、内容上都比较易于接受的流行音乐逐渐地被更多的人认可, 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认识也日趋理智, 经典的流行音乐是可以走进音乐课堂的。但与此同时, 也给我们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仅只是顾及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还要如何结合流行音乐快速更替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选择现时性强、适合学生的流行音乐, 更好地为学校音乐教学服务。
3. 入痴入迷与洪水猛兽论的对立
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命运其实反映了两种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 一种是入痴入迷, 表现在学生在课余喜欢流行音乐、在课外喜欢搜集流行音乐的资料、希望把流行音乐纳入音乐教学。一种却是洪水猛兽论, 社会对流行音乐进课堂基本持否定态度, 根本不理解学生关于流行音乐的感受。仔细分析起来, 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自从流行音乐登上了中国大陆的音乐舞台, 它已经给内地乐坛带来了很大冲击。但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对流行音乐的评价褒贬不一。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点, 最容易被流行的、新鲜的事物所吸引, 他们自然是流行音乐最忠实的追随者, 学生生活的周围充满了流行音乐,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逐渐了解它。他们对学校音乐教材上的曲目不感兴趣, 经常抱怨教材上的曲目较陌生, 歌词老化, 与当今时代相距甚远, 无法引起共鸣。学生总是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流行音乐, 尤其是他们对流行音乐还有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认同感。面对铺大盖地的流行音乐, 一方面学生对流行音乐存在着一些疑惑, 希望在音乐课上能得到老师的指导, 使问题得以解决;另一方面专家、学者、教师则对流行音乐进课堂持怀疑态度。这种对立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流行音乐作为学生文化的重要表现充分反映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标准。由于学生是学校中的被领导者, 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因而学生的这种价值观念及行为, 也被称为学生次级文化。但是学生同辈文化并非孤立产生, 它与整个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学校生活和活动中的各种同辈团体所表现的价值观及行为, 无论其方向属于何种类型, 都构成影响学校文化的重要困素。
进一步分析认为, 这与人们对学校文化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认识是有关系的。学校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社会学家沃勒所说的, 学校文化是社会成人有意安排、设计的一种文化, 具有很强的社会目的性、系统性特征。特别是学校的课程文化, 是经过精心地选择、组织的, 代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所以, 社会要求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对流行音乐进入音乐教学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三、提高音乐课教学开放性的原则
1. 适度性原则
音乐教学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 引入一些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 并不意味着颠倒主次, 无视其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除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外, 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无疑迎来丰富和充实当前的音乐教学。因此, 对流行音乐引入教学内容, 应遵循适度的原则, 不能因流行音乐的引入而忽视了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更不能因此而放弃了传统音乐的教学。传统音乐代表了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最核心的精华部分, 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而流行音乐尽管贴近时代和当代人的情感世界, 虽不乏优秀作品, 但它的价值毕竟还是无法与传统民族音乐相比的,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 其地位也是不能与传统民族音乐相提并论的。掌握适度原则, 还意味着音乐教学中不能因教师个人喜好或受学生兴趣的影响而放弃教学内容自身的有序性。
2. 选择性原则
流行音乐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音乐类型, 其内容积极消极兼而有之。例如流行音乐中有许多过分渲染孤独、忧伤、失落情绪、表现游戏人生态度、描述情爱等的歌曲, 这些是不适合学生的。所以, 有所淘汰、有所选择应成为音乐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又一个原则。
3. 指导性原则
学生课外音乐欣赏通常都是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地进行的, 他们常常凭着直觉接受流行音乐, 这种接受一般都带有比较明显的随意性和感性文化色彩。因此, 音乐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 在教学中加强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曹力.加强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教育研究, 2008.
[2]刘可可.论音乐教学的变化.教育管理与教学, 2007.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 篇2
摘要 : 本文针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开放性教学模式展开讨论,结合实践探索经验,从开放性导课,开放性导行,开放性品德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知、情、意、行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 开放性 教学 探索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课堂上组织那些活动,如何分步实施,都在教师的设计和控制之中,学生大多数处于被动接受老师下达的一个又一个学习指令的状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几乎成为一种模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了老师的单问灌输和传递,学生缺少思考和自我内化,思想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被老师包办代替。这种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品德是极为不利的。
反思我们的品德教育,其所以实效性差,恰恰是由于我们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太深,在教育上往往追求“高标准”、“大口号”、它往往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背离了德育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解放教师旧的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教学”,变单从的教师说教为开放的自主发展。
一、注重导课的开放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思品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音乐渲染。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劳动光荣》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可播放《劳动光荣》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跟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教师可顺势揭示课题。、小品表演。由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好奇性较强,尤其是对短小精辟、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小品表演更感兴趣。在课堂上运用开放式的小品导入新课,能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教《爱护公物》一课,教师可事先展示这样一个场面:拖把、扫把、簸箕放得杂乱无章,凳子东倒西歪,一个身背书包的同学一边哼着歌,一边蹦蹦跳跳地走了进来„„一看到这场面,他就动手整理了起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析,《爱护公物》的新课导入也就水到渠成了。、实验操作。运用实验操作法引入新课也是思品课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中,很自然地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如教《珍惜时间》一课,教师可出示一个钟,让学生静坐一分钟,感受一分钟时间有多长;接着
分组抄写一分钟的课文,朗读一分钟的文章,看一看一分钟可以写多少字、读多少字,然后引导学生明白;时间是由一分一秒组合成的它可以使我们做许多许多事情,从而引出课题。、讲述故事。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积极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吸引学生,导入新课。、趣味游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学习。如教《学会全面看问题》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蒙上眼睛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摸一个多种形状的组合体,请他们说说自己摸到的组合体特征,然后让他们睁眼看一看完整的组合体,说说自己当时为什么说错了。通过游戏活动揭示新课,学生兴趣盎然,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电教媒体、实物演示、猜测谜语等„„如果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就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交替地运用,才会使学生感到新鲜,使新课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教学过程导行的开放性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思品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更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为此,笔者认为教者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坦露一切,把个性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要实施开放化、活动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前方站,学生台下听,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妨改为以几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的“茶馆式”,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活动成果;也可改成组与组竞赛的“对垒”式,第八册《自觉遵守纪律》一文,可按自然大组把学生分组,进行“学校校规校纪知多少”知识竞赛。《诚实守信》一课可出辩论题“诚实守信的人吃亏吗?”让学生自愿持正方或反方观点,自由组成两大阵营进行辩论。
如今不少电视节目形式多样,如“大风车”、“聪明屋”等少儿节目为学生喜闻乐见,这对我们组织课堂教学也很有借鉴意义。在教学中,可请几位“嘉宾”,学生“观众”可自由地向主持人或嘉宾提出质疑,也可补充发表意见,这对中高年级学生很适宜。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不仅仅是形式问题,而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折射出了创新的理念。
(二)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品课面向全体学生即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被激活,让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例如,在学习《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可以通过大
量的课件,展示公共设施的重要意义以及破坏公共设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他们会深有感触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前自己也有一些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也在绿带里折枝摘花等等。可自己却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它的后果,只顾自己玩得痛快,现在想想,真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于是,再布置大家写标语、贴标语等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使学生的明理落到实处。
传统教学大都是一师问,一生答,众人听。而“茶馆式”教学创设了人人参与的空间。教室里十几个小组同时有人发言,参与人数多了;有些胆小的能力差的学生不敢在大班发言,在小组中比较放松,也能发表意见,参与面广了;同学中有不同意见,可以平等争论,发言内容更丰富了,参与质量提高了;同一小组中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向能力强的学生请教,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弥补了教师个别辅导的不足。在这样的课堂上,我常常听到学生说:“鬃,请告诉我„„”“老师,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这样,他那样说,您看谁对?”“老师,请你来帮帮我„„”这里传递出的不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大大增强了。
(三)提供广泛合作的契机 世纪教育的主题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品德课中更应提供广泛合作的机会,教学生学会合作。、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作
思想品德课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思想品德课教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应当“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教师与社会上特殊老师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合作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的合作是必须的。但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尊者、长者、说教者、学生是晚辈是听者,这种合作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如果不转变观念,仅仅变化形式,是达不到好效果的。活动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支持者、合作者。、学生与学生合作
传统教学中教师成为中心,阻碍了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对垒式”教学使学生组合到小集体中,由于有了共同的活动目标,成员必须合作完成。当大组交流时,只能推荐一人发言,有些总喜欢表现自己的同学学会了谦让;而被推选出的代表不能只表明自己的观点,还要总结归纳大家的意见,这既养成了尊重他人习惯,培养了责任感,又提高了分析综合能力。
三、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
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评价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特别是如何提高思想品德的测试效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我们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改革,通过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明显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调整评价目标
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
(二)充实评价内容
在思品活动中,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再认、再现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能力侧重于合作能力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侧重于平时活动中的态度、真实表现及是否关注社会。
(三)尝试开放性品德成绩测试
开放性测试也采用书面测试的形式进行。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闭卷测试或开卷测试而言的,即测试内容、测试时间、测试地点都开放。它无须教师或其他人员监考,不要求学生在教室或统一地点答题,测试时间长达一天。一天内若因调查、了解或实践活动影响了答题,时间还可延长,直到做完为止。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命题
命题是开放性测试的基础工作,也是开放性测试成败的关键。它不能像闭卷测试那样出相当比例的填空和问答题,取而代之的是调查、了解和实践题否则,开放性测试就无实际意义。因此,开放性测试的命题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兼顾《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②既要评价学生的道德知识,又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道德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③不仅能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还能考察学生的道德情感。④突出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实践能力的考察。总之,题目应侧重于考察道德认知以外的“情”、“意”、“行”的实践能力。、测试
教师把试卷分发给学生,讲清以下测试要求:①测试时间一天,自己要合理安排答题时间。②测试地点不限,可以在教室答题,也可以在家答题,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其它场所答题。③无人监考。答题时可以看教材,也可以查阅其它资料,适当情况下还可请家长配合。④诚实、认真,有的题目一定要按要求通过自己亲自了解、调查、实践来回答。实事求是,不能捏造或说谎。⑤同学间不能互相抄袭答案。按时交卷,注意安全。、阅卷
阅卷是开放性测试的最后环节,也是能否发挥其功能和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一步。因此,在评卷过程中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能生搬硬套,死扣答案,唯教材上的结论是从,应尊重事实、鼓励实践和创新,对于亲自实践,勇于创新,大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应酌情给予奖励分。
运用开放性教学思维的初步研究 篇3
一、教材选择的贴切化
拉丁舞分为:斗牛、伦巴、恰恰、牛仔和桑巴五个舞种,不同年龄的孩子其接受和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不是任何年龄的孩子都能接受这几个舞种的学习的,因此我在拉丁舞教材的选择上要考虑幼儿能接受的、符合其年龄认知特点的教材,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通过实践发现:小班的孩子适合学习芭蕾基训,以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舞蹈体态为主,为将来进入系统的拉丁舞学习打下良好扎实的舞蹈基本功。
中班孩子开始初步接触音乐雄壮、舞态豪放、步伐强悍振奋、动作表现干净利落的斗牛舞,因为年龄较小的孩子对于节奏比较明快的音乐相对把握较大,并且斗牛舞模仿斗牛士和斗篷的动态,具体形象,易于模仿。
而大班孩子的理解力、表现力等各方面能力有所发展,可以进入伦巴舞的学习环节。伦巴舞的特点是:音乐缠绵,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款摆。原始的舞蹈风格,融进现代的情调。动作舒展,缠绵妩媚,舞姿抒情,浪漫优美。配上缠绵委婉的音乐,使舞蹈充满浪漫情调。伦巴舞虽然入门容易,但学好却不容易,节奏虽慢,但要有天分和对音乐的感悟才能展示伦巴的魅力。
由于拉丁舞本身是比较成人化的舞蹈,表现的也都是成人的情感,纵使斗牛和伦巴相对简单易学,但对于孩子来说还是要稍作调整才能让孩子更加容易接受。我以少儿拉丁舞考级铜牌套路为基准教材,在此基础上作一定修改:首先是音乐方面,给幼儿选用的拉丁音乐的速度是经过特殊处理的,节奏减慢,便于孩子能跟上音乐的节拍;其次是要求方面,在动作上,我不过分追求拉丁舞的技能技巧,只要求跳出该舞种的风格特点即可。以伦巴为例,其动作特点之一的稳中摆,我对孩子的要求是强化稳,弱化摆,保持脊椎直、两肩平,重心的转移以及走步的路线和方向要准确,并不要求臀部的摆动,以免孩子刻意去扭动臀部。柔中韧,我也只要求孩子出步后膝盖部位要使劲顶直。而伦巴第三个特点快合慢,指的是4拍跳3步,即节奏为快快慢,音乐的第2拍起步。这点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将成人伦巴中近乎一带而过的收脚动作放置在第1拍,一拍一个动作,孩子就容易接受多了。其余的三个舞种,幼儿园的孩子暂时还只处于欣赏阶段,可以让孩子感受其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动作特点。
二、指导语言的生动化
由于面对的是幼儿这个特定对象,多年来的拉丁舞教学经验告诉我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一堂舞蹈课的效果,而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在教学中起很大的作用,教师富有童趣的语言能轻松地引导幼儿理解和学习,幼儿舞蹈教师巧妙地把握教学语言会让每一堂舞蹈课变得精彩起来。
拉丁舞的舞步教学比较单一和枯燥,教师的语言是唯一贯穿始终的,假如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干巴巴的,平淡无趣、没有起伏,相信幼儿很快便失去学习的耐心和兴趣,开始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即便教师再怎么强调要认真学习,孩子也是一副提不起精神来的状态,而孩子的反馈状态也反过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状态,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这样何来教学效果呢?那怎样的语言才能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呢?法宝就是生动的语言!可以根据舞蹈动作的力度变化,音乐节奏的变化,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巧妙地运用语言的变化使教师的语言与音乐、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相互渗透。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用不同态度的语言,例如小班孩子在芭蕾基本动作——勾绷脚练习时,可以这样说:“瞧!我们的小脚要来敲鼓啦,咚!咚!咚——”;大班孩子在学习伦巴扇形步的时候,可以按伦巴节奏以儿歌的形式边念边跳:“推开小窗户,打开小扇子。”
三、辅助教具的创新化
教具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或材料,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证。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具的设计与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儿拉丁舞教学过程中也同样重要。由于幼儿具有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必须借助教具才能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二十年从事幼教工作的经验让我认为,在幼儿教具的设计与使用方面,除要做到形象有趣,直观丰富,坚固耐用,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和体验性,这是由幼儿园教学特点和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决定的。
例如在伦巴教学中,之前在学习基本步的时候,我用的是路线图,脚步要经过哪些地方,都用虚线和箭头来标明,然而扇形步的脚步路线非常复杂,显然路线图已经不合适了,苦思冥想中我想起了好几年前玩过的跳舞毯,几经改良简化成为幼儿园大班孩子能看的懂、玩的来的跳舞毯,增强了游戏性和趣味性。只要教师善于思考、用心揣摩,就能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学具来。
此外,由于舞蹈本身的技能性比较强,需要反复的练习,我通过分组练习、相互评价,教师与幼儿相互间的鼓励等等手段,将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孩子还在赞赏中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自信心。同时,拉丁舞是双人舞,讲究默契度,通过学习拉丁舞还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我还将诸如“男孩要绅士,女孩要淑女”,“女士优先”等等礼仪元素融合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希望通过拉丁舞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孩子习得了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气质和修养的提升。
拉丁舞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一项很好的健身项目,更是一项很美的运动享受,跳拉丁舞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开阔胸襟和眼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运动与娱乐的完美结合。因此,现在的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不能只想到怎样让孩子跳好拉丁,,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用开放性的教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拉丁舞的同时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综合修养,让幼儿的拉丁舞飞得更高,更远,更精彩。
初中物理开放性课堂的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开放性,问题,方法
长期受到传统教学体制与教学思想的影响, 许多学校的教学活动变得没有生机, 教学活动缺少生命力。开放性课堂是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让教学活动服务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实践。开放教学与封闭教学相对, 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如何让开放性课堂教学落实到初中物理教学中, 是初中物理学科发展以及当代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
一初中物理开放性课堂实施现状
开放性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开展并不容易。教师教学观点的改变以及学生学习观的转换, 都是开放课堂实施的重要基础。下面, 我们来分析一下初中物理开放性课堂的实施现状。
1. 外在教学环境传统
教育实施的大环境, 对于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 也通过实施新课程标准对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传播。但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不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长期的教学中, 教师具有成绩第一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 总是觉得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在大量的教学工作之后, 学生的成绩没有得到提高, 那么自己的工作就没有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不管是学校, 还是学生家长, 甚至是学生自己, 都将物理成绩看得过于重要。外在教学环境的传统性, 使得初中物理开放性课堂的实施具有较大的困难。
2. 缺少开放教学的方法
开放性课堂的开展, 需要教师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 不能满足开放性课堂的需求。教师习惯于用固有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在课堂中, 先让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学习, 然后就课本中的实验进行结论的分析。当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理论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练习。学生已经熟悉教师的教学套路, 在课堂中得不到惊喜。学生的学习模式也被教师的固定教学模式所限制, 思维的开放性明显不足。在教学改革快速开展的今天, 一些教师显得措手不及, 不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正确的创新的教学方法, 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开放性教学, 造成教学效率不足。
二初中物理开放性课堂的开展对策
开放性课堂的开展, 不仅是为了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更是为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下面, 笔者就开放性课堂的开展方法进行分析。
1. 回归生活, 促进初中物理的开放性教学
初中物理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物理教学将物理学习与日常生活相分离, 学生没有物理学习的真实体验感, 使得初中物理课堂变成了折磨学生的活动。学习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初中物理知识应当为学生的生活所服务。开展初中开放性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回归生活。如在讲解惯性的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现象, 如自行车急停后继续向前移动、跑步不能快速停下等, 让学生对惯性有更多的了解, 也让学生可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开放性。学生的思维会因此丰富而更加开放, 促进开放性课堂的构成。
2. 平等相待, 促进初中物理的开放性教学
实施开放性的初中物理课堂, 不仅需要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更需要开放的师生关系。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僵局, 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会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更加自由与开放。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愿意坐下来与学生沟通, 学生的物理学习观会得到改善, 认识到教师与自己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平等师生关系基础上, 学生会更加放松, 从而愿意动脑思考, 加大课堂的开放性。
3. 丰富资源, 促进初中物理的开放性教学
教学资源开放性的提高, 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开放度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为学生收集更多学习资源, 带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认识世界, 了解更为宽广的物理知识。如在讲解让电灯发光时, 除了讲解电灯的起源, 教师可以为学生收集一些网络达人的创新方法, 促进学生认识到物理方法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促进学生更加开放地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 加强初中物理课堂的开放性, 是当代物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开放性, 给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机会,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初中学生物理能力的提高与物理思维的形成。传统的物理课堂需要改革, 教学新形势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希望开放性的初中物理课堂可以促进当代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观的改变以及物理学习兴趣的提高。
参考文献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 篇5
一、昨日学校科研的积淀,今日课题聚焦的基石1995年至20xx年,原猛追湾小学先后开展了《小学生STS教育实验》、《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评价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生主体性教育》等课题的研究和探索。20xx年9月学校又申报了十五课题《开放性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开始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研究。20xx年2月原中小学合并,新学校快速发展,大量新教师的加入,我们拥有了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教师队伍,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却成了他们的最弱项。鉴于此,我们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主体性教育的理论核心开展了多次讨论,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结合本校实际,将原拟定的六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浓缩为两个方面:即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活动的开放性研究,同时对《开放性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做了新的界定。最后,将研究课题修改为《》。受北师大裴娣娜教授(主体教育,是从哲学层面解决人的构成问题,是研究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构建)观点的启发,我们认为:主体教育,就是对人的发现,受教育者应该主动、自主的学习。开放性课堂,是能满足学生心灵自由度的课堂,是一个开放、多元和广泛交往的生存环境。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就是使每一个群体的和个体的主体能充分发挥出主体性,使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都得到同步发展的课堂。
二、有力的理论和现实支撑,是我们大胆探索的航针
1、理论上,我们找到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主体性教育思想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来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开放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系统理论来看,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的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非常巨大;而且开放性越大,交换越多,则效果越好。开放性教学就是要把封闭的教学系统改变为开放的教学系统。从建构主义的教学论来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2、现实中,我们挖掘了条件首先,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其总体思路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面向未来的,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前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教与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无论从内容角度、课程角度还是过程角度看都应该是开放的,因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其次,以往多个课题的研究,锻炼了学校领导班子和一批教师群体,鼓舞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干劲,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全校教师初步达成了“科研立校,开放兴校”的共识,主体教育思想在我校已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培养富于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追索篇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方法研究
一、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1.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创造力。其实对于小学生学习来说,部分课文是有难度的。比如说,课文篇幅长,生字量大,有些课文内容时代感并不强、离学生生活的背景较远,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这样的课文,如果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下接受知识,不主动去探索知识,会导致学生学习感到困惑吃力,最后就不想学了。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老师是祖国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因此,老师需要做好“养护培植”工作。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如既往地遵循旧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一篇篇幅长,生字量大,课文内容时代感并不强、离学生生活背景较远的文章,教师如果单纯地要求学生识字、练字,就达不到对此类课文教学的目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制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开放性教学。在刚刚接触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应该以引导提问的方式给学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询问答案。然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师生关系会因此变得更加融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1.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认识来源于实践。如果能常常接触到某一事物,我们往往会对此事物更为熟悉,同样应用到知识上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有联系,那么这些知识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一定的框架,再去填充就很容易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尽可能地将语文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这样易于学生掌握知识。比如说《静夜思》这首诗,作为教师,可以将这首诗中的每一句描绘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够增强学生对诗篇的理解力。
2.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各门学科之间是有关系的。就拿小学语文和数学来谈论,有些人认为,语文就是语文,数学就是数学,语文是关乎汉字的,数学是关乎数字的。二者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门学科。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数学,做数学练习题都是要读题目的,而题目就是由汉字构成的。如果连题目都读不懂,学生就很难通过练习题来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了。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要求,这能够让学生看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实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1.设置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扩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类问题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只要合理就行。譬如,下堂课该学习《尊严》这篇文章,那么在这堂课的结尾就可以问问学生,“同学们,下堂课我们要学习《尊严》这篇文章,你们脑海中尊严是什么概念?假如有一天你很饿很饿,饿得快撑不下去了,有人不怀好意地将事物丢在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呢?下堂课,我们一起谈论此问题……”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等到上下堂课时,教师可以把问题再重复一遍,让学生自由地说说,然后再联系到课文上,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对新课文的生疏感。学习起来就容易融入课堂,融入情景之中。
2.对学生进行分组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采用开放性的形式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按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出问题让各小组成员自己讨论。这样的学习小组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开放大胆,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融入课堂之中。分组合作对于思维能力还有待开拓的小学生来说,是一条有效的行为途径。在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当将分组合作的方法融入教学中,以此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师是开放性教学的主要引导者。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应当打好头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对开放性教学不断地实践,然后引领学生融入开放性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让自己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让整体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钟诗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途径探析:高师院校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思考之八[J].才智,2011(13).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 篇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院校都进行了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这为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 很多教学资源平台也存在许多不足:数据格式不统一, 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资源检索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对资源的评价和资源使用的分享机制不足, 资源的附加值较低;平台上资源的添加和更新较缓慢, 缺乏鼓励机制, 平台不能长期、有效、可持续地发展。
二设计目标
为了解决这些不足, 我们进行了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研究, 旨在实现以下目的: (1) 在CELTS-31和CELTS-41.1技术规范的基础上, 整理出适合教学资源建设的一般性标准; (2) 提出资源分类、查询方式; (3) 在商业网站上对资源的评价和分享机制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适合教学资源建设的评价和分享方式。
三资源分类查询方式
第一, 资源分类。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在海量的资源中快速查询到教学资源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对大量网络教学资源的分析, 我们认为:对资源进行一个良好的分类和提供必要的资源关键字是实现快速查询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 教学资源应具有以下分类方式: (1) 按照资源所属课程进行分类; (2) 按照资源所属专业进行分类; (3) 按照资源所属类型进行分类; (4) 按照资源所属子类别进行分类; (5) 按照资源文件的类型进行分类; (6) 按照资源的适用对象进行分类。
第二, 资源查询方式。用户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时, 可按照以上各种分类形式进行浏览。网站还应提供按照资源名称、作者、关键字等信息进行查询的功能。经过分析, 我们发现:为每个资源提供一组检索关键字, 这组关键字包含了资源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核心方法和特色关键词。使高级使用者可以快速检索到所需的内容。
四资源评价和资源分享机制的建立
教学资源发布到网站后, 单纯依靠资源发布者对资源的描述很难让使用者从海量的同类资源中快速找到最适合学习的资源, 并且学习效率较低。资源使用者对资源的理解和评价是对资源的有益扩展和补充, 能够让资源的价值得到提升, 也可为后面的使用者提供帮助。所以教学资源平台要提供一个资源评价机制, 让后来学习者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学习。
平台还应提供一组分享机制, 能够使学习者对某一类资源的评价集中表现出来, 为后来的学习者在一批相似的资源中准确快速挑选出最适合的资源提供帮助, 以方便学习、提高效率。
五平台 (网站) 结构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教育资源建设包括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的评价、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教学资源平台是第四个层次的具体实现, 它为前三个层次提供了具体的承载形式。
教学资源平台一般可以分为5个模块:资源使用、资源编辑、资源评价、用户系统和系统管理模块。 (1) 资源使用模块包括:网络资源浏览、网络资源检索、网络资源下载子模块。 (2) 资源编辑模块包括:新资源发布、资源信息修改、资源类型管理、文档生成子模块。 (3) 用户系统模块包括:用户管理、登录、注册子模块。 (4) 资源评价模块包括:资源评价、资源分享子模块。 (5)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系统设置、文档审核、数据导入导出子模块。
六数据结构
系统中要使用资源信息、资源类别、资源评价、用户信息等多种数据信息。资源信息作为系统中的最重要的核心信息, 其主要数据结构如下:Identifier (标识) , Int/String类型, 表示资源标识符, 唯一标识该资源;Name (名称) , String类型, 表示资源名称;Description (介绍) , String类型, 表示资源介绍;Author (作者) , String类型, 表示资源作者;Creator (创建人) , String类型, 表示资源的创建者;Keyword (关键字) , String类型, 表示资源关键字;Photo (照片) , String/Image类型, 表示资源照片;Type (资源类型) , String类型, 表示资源类型;Kind (类别) , Int/String类型, 表示资源所属小类别;File Name (文件名) , String类型, 表示资源文件存储路径和文件名称;Click Number (点击数) , Int类型, 表示资源被点击的数量;Context (适用对象) , String类型, 表示资源适用的对象。
七文档显示的实现
平台中各种资源内容均以附件文档的形式显示。在显示文档内容时, 除ZIP和RAR格式文档提供下载外, 其他格式都应能在网页中直接显示。图片格式、视频格式和音频格式的文档较容易实现, 有许多技术方案可以完成。对于Office和PDF文档的显示则相对复杂, 由于Office文档结构的特殊性, 在网页中直接调用Office组件显示文档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差, 效率也低。本平台中采用方法是首先将Office文档转换成Adobe公司的PDF文档格式, 再将PDF文档转换成Flash格式的文档的网页中直接显示。转换过程见下图。
文档的转换是自动完成的。每当用户发布新资源时, 上传的Office文档会交由系统的资源文档生成模块进行格式上的转换, 转换生成的Flash文档将存储在系统中。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 篇8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 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那么, 什么是“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是开放性、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三者的有效整合。“开放性”是任务型活动设计的理念, 也是对任务型活动开展的范围、类型以及方式等内容的具体界定。“教学任务”是师生在课堂开展的一项活动 (activity) , 或者从事的一项工作 (work) 。Willis认为, 第二语言教学任务是学习者运用目标语, 借助交际手段, 达到的某种学习效果。Prabhu认为, 教学任务是学习者基于已有信息, 借助思维活动, 获得一定的学习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予以调控。Candlin (1987) 强调学习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个体认知性、社会合作性、语言交际性、社会情境性和问题关联性等。Nunan认为, 教学任务涉及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理解、操作、产生或者交互等内容。学习者完成教学任务时, 注意力聚焦语言意义, 而非语言形式。我国《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实验) 视教学任务为“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序列性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是师生关系、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鉴于此, 我们将英语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界定为, 教师基于开放性的设计理念, 为学生设计的具有一定目标指向性和活动序列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英语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活动形式开放。教学活动基于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又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呈现多元化, 这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实现多元化。具体而言, 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不是单一的教师讲授活动, 而是各种活动如探究活动、合作活动、讨论活动、反思活动、理解活动、评价活动和思维训练活动的有效整合。另外, 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又具有主次性之分, 这就使教学活动具有核心性和辅助性。核心活动和辅助活动形成了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生态圈, 使教学活动呈现极强的开放性。第二, 活动范围开放。即教学活动要从以往单一的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 实现教学活动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社会中、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与真实的人进行真实的人际交往, 从而实现英语学习从知识获取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另外, 教学活动要从现实课堂延伸到虚拟课堂, 实现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有机整合, 以扩大学生学习视野, 增加学生交际机会。第三, 活动主体开放。在以往教师讲授活动中, 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学生是活动的被动完成者。然而, 在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中, 教师是设计者, 学生是完成者。师生相互合作, 开展各种活动。具体程序如下:课前, 教师设计并呈现学习任务, 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课中, 学生展现学习任务, 师生合作评价;课后, 师生对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反馈。所以说, 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既利用了师生共同的智力资源, 又发挥了师生合作潜能。第四, 活动方式开放。学生基于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 按照自主或者合作、视觉或者听觉等方式, 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自由性意味着学生思维不受任何模式限制, 自主性意味着学生学习行为不受教师过多控制与干预, 他们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 采取有效路径, 完成各种学习活动。
二、活动特征
序列性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不是单一活动的呈现, 也不是一系列任务型活动的无序堆积, 而是各种与核心教学目标相关的序列性活动的有效整合。具体而言, 教学活动要以核心教学目标为基础, 以辅助教学目标为支撑, 设计核心教学活动和辅助教学活动, 再将二者有效整合, 形成一股合力, 达成核心教学目标。Nunan也认为, 课堂教学任务要以“任务链”或“任务系列”形式呈现。任何一项任务都要以前面任务为基础, 以此类推。这样, 基于核心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若干任务或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就会彼此关联、不可分离, 形成一个以核心任务为中心, 以辅助任务为支撑的任务教学阶梯, 推动教学目标预期化。
自主性新课标指出,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为此, 英语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从设计、实施到评估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表现在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两个方面。自主意识是学习者对自己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责任、需要以及情感状态的体验和认识, 自主能力是学习者能够控制自我认知过程的一种能力, 表现在能独立学习, 能自我反思学习, 能自我决策等。学生的自主性必须建立在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 否则学生自主建构英语意义的进程和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机会, “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感悟英语语言。为此, 新课标指出, 教师“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 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获得经验, 增强自信, 提高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互动性“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实现与学伴和教师的相互交流。师生交流不仅增加了学生信息摄入量, 而且还充实、调整、丰富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这是一个促使学生内化英语知识、外显英语技能的过程。师生如果课堂缺少交互, 学生的语言认知过程就不会完整, 学生认知语言的效果不言自明。师生互动要有效, 教学活动形式必须多样化。这样, 学生才能真实地体验语言运用技能或者策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鉴于此, 《新课标》指出, 教师“要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内外学习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交际策略”。
体验教学论认为, 语言意义的建构, 离不开个人体验。教师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 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参与语言交际活动, 体验、感知、领悟语言应用规则, 形成语言交际策略, 发展语言交际技能。体验是一种自主学习。通过体验, 学生自我反思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得体性, 逐步会形成一种自然的社会交际技能。另外, 体验还能使学生了解自我学习风格, 挖掘自我学习潜能, 加快语言认知速度, 提高语言认知效能。所以说, 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序列性教学活动, 赋予学生更多体验英语语言使用的机会, 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语言认知能力, 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三、设计原则
目标性原则Ur (1996) 指出, “任务具有目标趋向性。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或者结对子等形式, 实现一个可以观察到的学习目标”。目标是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设计方向, 也是评估师生教学活动完成质量的标准。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无章可循, 无理可据。教学目标有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内涵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属于哪个层面, 其次要细化教学目标。这样,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如教学目标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就要基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确定活动目标, 设计活动类型 (如浅层理解活动、深层理解活动、问答活动、词义辨识活动等) 。教学目标如果不细化, 教学活动难以操作, 教学设计难免形式化。
关联性原则。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是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 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教师在设计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时, 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有效地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以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现教学活动设计的语言关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 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仅靠外语学科知识和技能是难以做到的, 必须实现学科间的渗透。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 人的能力发展与人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度高度相关。人对学科知识整合度越高,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因为, 在现代社会, 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异常复杂, 唯有跨学科多视角地发现并分析问题, 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说, 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助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实现学科关联。语言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 涉及语言信息的摄入、加工和输出等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 要将摄入、加工和输出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始终。对任一阶段的忽略都有可能导致学生语言认知效果大打折扣。如教学活动一味地强化语言信息输入而忽略语言信息加工和输出, 语言输入信息量再多, 也难以有效地形成学生英语认知结构, 难以促进学生英语认知能力发展。因此, 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设计要将语言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等过程链接起来, 实现认知关联。
差异性原则。差异教学论认为, 学生在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承认并尊重这一差异性, 并将这种差异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及实施程序之中, 做到学生不同, 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不同。同时, 教师还要允许学生以自我认知方式, 完成学习任务。另外, 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性, 设计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业变化。这样,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才能充分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所有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的目标。
真实性原则。学生学习英语, 旨在实际应用, 而非简单应试。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必须建立在真实化的语言环境之内。设计科学的教学活动有助于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科学的教学活动主题来源于现实生活, 输入材料要基于现实生活, 活动情景要贴近真实生活, 活动类型要反映现实生活。
四、设计程序
英语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设计程序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开展学习活动等。下面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必修 (2) 第三单元“Computers”为例, 解析其操作程序。
1. 确定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 (1) 词汇目标:理解并掌握与课文相关的词汇, 如calculate, simplify, logically, as a result, with the help of等。 (2) 语法目标:了解并掌握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用法。 (3) 话题目标:了解计算机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 预测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
语言技能目标。 (1) 听说技能:学生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描述一件事情。 (2) 阅读技能:学生能够根据阅读篇章中的图片和文章标题, 预测语篇内容;通过对文章篇章的阅读, 了解计算机的相关信息知识, 语言知识以及作者写作思路, 实现文章理解三维度 (信息知识、语言知识、篇章知识) 的有机统一。 (3) 写作技能: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章, 引导学生仿写,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信心。 (4) 口头表达技能: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理由阐述、作出决定等。
社会技能目标。 (1) 想象力目标:基于计算机发展历史, 想象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 (2) 情感目标:通过对计算机发展史及其广泛性应用的讨论,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 运用科学的精神。
2. 设计学习任务
语言学习任务。 (1) 词汇学习任务:单词释义, 学生阅读课文, 找出和练习1释义相应的单词;语篇练习, 学生做练习2, 从课文中选择准确的词汇完成语篇练习, 熟记重点课标词;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时间短语, 连篇。 (2) 语法学习任务: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句子, 分析其结构并模仿句子结构写作。
语言技能任务。 (1) 阅读技能:阅读篇章中的图片和文章标题, 预测语篇内容;阅读课文, 了解下面信息:计算机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特征, 推测黑体字词义, 分析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用法结构, 分析篇章结构 (包括每段主题句和支持句等) 。 (2) 写作技能:依照写作范文, 完成仿生写作练习。 (3) 听说技能:完成“语言运用”中的听与说练习;找出文中关于做出决定和说明理由的表达方式, 两人一组, 设计对话。
社会技能任务。 (1) 想象技能:自主或者合作浏览第17页中的7幅图画, 描述计算机发展历程, 畅想未来计算机发展趋势。 (2) 情感技能:以“What benefits have the computers brought us in our life?和What problemsarewefacingwhenweareusing computers?”为题, 小组准备辩论内容和辩论形式。 (3) 反思技能:单元学习任务完成后, 学生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 反思自我学习效果。
3. 设计学习活动
语言学习活动。 (1) 词汇学习活动。释义活动, 学生阅读课文, 完成练习1, 在文中找出和释义相应的单词;记忆活动, 学生根据所给单词, 完成语篇中空格;模仿活动, 根据所给提示句句法结构以及时间短语, 模仿造句。 (2) 语法学习活动。辨识活动:学生阅读课文, 从文中寻找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句子。操练活动:学生解释带有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的句子的结构特征;教师讲解, 学生总结;学生将完成时的句子转变成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再进行两种句型结构的比较。应用活动:学生根据所给诗歌, 模仿创作一首带有完成时被动语态句子的诗歌。 (3) 话题学习活动。功能活动:基于文中出现的功能结构如I think/I don’t think that…;I believe that…;Let’s decide…;Give me your reasons;What makes you think so?两人或者三人一组, 设计话题, 进行对话练习。话题活动:教师设计讨论话题如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future computer really like?, 开展话题讨论活动。
语言技能活动。 (1) 阅读技能。浅层理解活动:找出文中关于计算机发生重要变化的时间及其发展演变阶段特征。深层理解活动:找出每段主题句和支持论据, 分析主题句和发展句之间的关系。思维训练活动:以Computers为主题, 小组构建概念地图。 (2) 写作技能。辩论任务完成后, 学生以“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uters in Modern Society”为题, 完成短文一篇。 (3) 口头表达技能。采访活动:一名学生扮演记者, 一名扮演计算机专家, 二人就计算机发展史对话。听力技能。 (略)
社会技能活动。 (1) 想象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 展示计算机发展过程图片, 让学生讨论计算机发展史, 想象并陈述未来计算机模型及其工作原理。 (2) 辩论活动。学生分组, 围绕话题如What benefits have computers brought about to us in our life?和What problems are we facing when we are using computers?等, 展开小组辩论。 (3) 反思活动。单元学习结束后, 学生自我反思学习效果, 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掌握程度, 理解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状况。
4. 开展学习活动
课前。学生浏览17页的图片和课文标题, 开展下列学习活动:预测语篇内容, 讨论计算机应用领域发展, 按照计算机技术的演进, 为各种计算机产品排序。
课中。 (1) 课文意义理解活动:学生略读课文, 回答问题如Who is talking in the passage?What is the passage talking about?学生寻读课文, 回答问题如What is the brief history of computer development?等。 (2) 课文语言知识学习活动:学生精读课文, 猜测文中黑体词含义;找出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时间短语, 分析其关系及功能;找出文中带有现在完成时态的被动语态句子, 分析其结构及用法, 完成时态句子转换成完成被动语态练习。 (3) 课文语篇学习活动:找出每段主题句和支撑论据, 分析二者关系;分析重点时间短语在语篇中运用。 (4) 语言运用活动:教师播放听力材料, 学生听后列举文中所提IT形态, 与同伴比较和讨论, 用一句话概括听力内容主旨, 小组讨论听力内容, 探讨四种信息载体各自优势;学生小组阅读第23页短文, 开展学习活动:整理Andy信息, 依据Andy信息档案, 设计一个机器人, 为机器人建立信息档案, 与同伴讨论并描述机器人特征。
课后。 (1) 思维训练活动:学生以Computers History为主题, 构建概念图谱。 (2) 主题活动:两名学生结成对子, 一人扮演记者, 一人扮演计算机专家, 二人就计算机发展史对话。 (3) 辩论活动:全班分成若干个辩论组, 正方观点是“计算机能给人类带来益处”, 反方观点是“计算机能给人类带来问题”, 双方进行辩论。 (4) 反馈活动:教师设计问卷调查, 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师生座谈, 畅谈教学效果。 (5) 反思活动:师生对本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自我反思。 (6) 评估活动:教师设计评价量规, 学生自评、他评和互评。教师依据学生评价结果, 参照自我评价结论, 对每个学生活动表现予以终评。评价量规中的评价指标内容包括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及其他技能发展状况。
五、小结
英语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基于开放性的教育设计理念, 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实施原则, 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教学活动于课堂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2003.
[2]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Harlow, Essex:Longman, 1996
[3]Prabhu, N.S.Second language pedag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4]Nunan, D.Designing Task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Long, M.H.&Porter, P.A.Group work, interlanguage talk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uion.In Working papers4 (1) :103-37.Department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Un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6]Candlin, C.&D.Murphy (eds) .Language Learning Tasks.Longdon:Prentice Hall.
[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教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2006.
[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 (2)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 篇9
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3+2”培养模式 (“3”指三个平台, 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2”指两个模块, 即: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 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各类实验教学重新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开放实验, 构建反映时代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多模式、立体化的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以适应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高等教育也随之进一步发展。自1999年开始, 我国高校普遍大范围招生, 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2]。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尤其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仅包括扎实的文化基础, 更看重各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对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 尽管各高校在软硬件方面相应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全国食品专业实验教学均购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 但仍满足不了实验教学的需要。导致了原有的固定时间、固定人员的实验安排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为此, 转变教学模式成为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由原来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教育部2005年教高1号文件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2006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 对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规定要有开放型实验室, 这一要求对开放实验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7年, 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提出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该“计划”要求本科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组建实验设备、开展实验、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在本科学习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 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开放实验体系是“质量工程”体系的一个分支, 开放实验模式的研究符合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
2 开放性实验教学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起, 国外出现了对开放性实验的研究, 涌现了一批开放实验教学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3]。但开放性实验研究的理论还不是很成熟, 同时由于国情不同, 各个国家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认识到开放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国内由于高校间的实验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术水平、学生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加上对开放性实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使得目前我国开放性实验教学存在多种模式[4]。
2.1 课余开放模式
实验教学的实施主要沿用传统的实验模式, 必修实验以固定实验班为单位, 按安排好的时间和实验项目, 由指导教师做实验前集中讲解和全程实验指导, 在实验室空闲时间对学生开放, 学生可以在开放时间完成在实验课上没有完成的实验内容或较高要求的内容, 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做自选项目的实验。
2.2 时间开放模式
把教学大纲要求的每个必修或选修的实验项目分几个不同时间段开出, 每个时间段开出确定的实验项目, 学生通过预约, 在规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 灵活掌握实验进程, 打破了过去以固定实验班为单位进行实验的传统模式。
2.3 全方位开放模式
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实验设备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联系相应的实验室, 自行选择实验题目并设计实验方案、查阅资料、选择设备、摸索实验步骤从而完成自己的实验项目, 撰写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在这三种开放实验模式里, 前两种是处于过渡状态的、最初级的开放实验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开放实验的实行, 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开放性实验, 与开放性实验所要求的时间开放、内容开放、设备开放、管理手段开放还相差甚远。只有全方位开放模式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开放性实验, 能极大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符合目前人才培养的要求。
但是所有的实验项目都采用全方位开放模式的可能性极小, 因为确实存在一些不适于全方位开放性操作的实验项目, 如演示性实验绝无全方位开放性操作的必要, 假若按全方位开放性模式操作, 会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因此, 各高校应根据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专业要求和实验项目性质等实际情况, 制定形式多样、操作性强的开放实验模式。
3 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3.1 食品专业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
食品专业的应用性很强, 因而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生物类、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目前食品专业的实验教学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模式一般为两种。
3.1.1 验证性实验——不开放
在所有的实验中, 目前验证性实验项目几乎占到80%, 实验教学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 即课前预习、教师讲解、以班级为单位分组进行, 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固定。由于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所有的实验项目全部是计划内的必修内容, 因此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3.1.2 综合性实验——时间开放
目前每门课程计划内都有1~2项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由指导教师给出实验题目,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指导教师批准后实施, 实验时间由学生选择, 实验完毕后上交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由于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时间自主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能灵活安排实验时间, 具有开放实验的特点, 但仍需进一步改革,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3.1.3 研究型开放式实验——全方位开放
本部分为计划外实验项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2008年进行了11个实验项目试点, 2009年进行了12个实验项目试点, 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科学综合实验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设经费资助, 依托于两个中心 (食品科学综合实验中心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本部分实验由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参加。首先由学生提出研究性题目, 指导教师根据研究项目的新颖性、可行性等最终确定研究型实验项目;学生调研、安排实验方案,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方案;实施实验, 时间由学生选择;实验结果汇报、讨论, 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总结。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型开放式实验试点工作, 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指导教师也从中学到了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同时也为实验室全面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而, 研究型开放式实验模式应进一步稳定下来, 积极推广应用。
3.2 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 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 构建多模式、立体化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3.2.1 计划内实验
①验证性实验——时间开放, 内容集中
验证性实验以对食品理化指标测定、食品加工工艺等验证性内容为主, 主要作用是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 该阶段作为食品专业实验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严谨科学作风的重要阶段。每个实验项目根据学生总数每周或隔周开设一次,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进度参加实验, 学生通过网上预约实验, 额满为止, 由于验证性实验内容和方法变化不大, 该环节在实验操作前由教师对实验中的关键环节、难点、重点做讲解, 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指导,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率, 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 为以后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环节打好基础。
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全方位开放
教学计划内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照三选一的比例拟定实验项目, 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之后, 通过网上预约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时间, 同一实验项目有人数限制。学生自行制订实验方案, 自主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指导教师只做方案评审、方法指导以及实验成绩评定, 不对实验进行具体讲解。
3.2.2 计划外实验
①研究型开放式实验——全方位开放
经过近两年的试点, 逐步建立稳定的研究性开放式实验模式, 确定可行的实验内容、实验成绩评价方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 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与学生毕业论文有相似之处, 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毕业论文是一人一题, 而研究型开放式实验是一组 (2~5人) 一题,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集小组众人之长, 使方案更可行。因而研究型开放式实验是毕业论文的过渡, 学生在此阶段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的做好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订单式”实验——人员开放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拥有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的技术体系, 近年来, 利用这些优势, 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形式, 承接部分产品加工的实验任务, 以满足师生的需要。如2009年校三十四届运动会召开之前, 实验室承接了为经管学院运动员提供早餐 (蛋糕和酸奶) 的任务, 由专业实验教师带队, 学生自愿参加, 组成产品加工实验小组, 通过开放性实验的方式, 实验产品提供给“订货方”。“订单式”开放性实验服务了师生,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多模式、立体化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充分利用了实验教学资源,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新世纪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摘要:实验教学是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各类实验教学重新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开放实验, 构建反映时代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多模式、立体化的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以适应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实验教学体系,食品专业
参考文献
[1]孙文彬.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2) :148-151.
[2]付章杰.开放实验体系建设及其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沙:湖南大学, 2008:1.
[3]陈绪诚.构建实验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60 (4) :130-133.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 篇10
1 开放性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项目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型模式。开放性项目 (open-ended projects) 是那些鼓励、创造性、革新以及发散性思维的项目。开放性项目教学是一种在协作学习理论指导下, 通过以项目为目标任务, 以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为目的, 将课堂教学拓展到第二课堂, 让学生结合专业及今后就业情况, 在项目任务驱动下自主选择内容, 自行研究设计, 共同协作完成。开放性项目教学是一种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多样, 环境更加先进, 组织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
单片机的基础实验一般是在实验系统上完成, 学生通过编程及硬件模块的组合验证各个实验的目的, 以此来巩固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验系统的复杂性和单片机独立使用的优越性之间有矛盾, 实验系统与单片机开发应用产品之间存在差别。另外单片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大量的实践项目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我们通过引入开放性项目教学, 加深学生对单片机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单片机应用开发能力。首先项目是开放的, 项目可以从原有的基础实验上改进而来, 也可以来自于教师科研相关课题, 同时也吸收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其次时间是开放的, 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再次设计场所是开放的, 相应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实行开放以满足完成项目的需要。最后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从电路设计、制作、编程到调试都以学生为主, 教师不是传授而是指导。
2 开放性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针对开放性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开展, 我们特定开设一门《单片机应用-案例教学》, 希望通过这个课来验证开放性项目教学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可用性和优越性。下面就相关问题做介绍。
1) 单片机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电子设计竞赛实验室等相关实验室及其设备对选修学生开放。2) 《单片机应用-案例教学》教学课时为32个学时, 主要是教师的指导学时,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外学生完成自己的项目。3) 项目课题由我们的指定课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组成, 有一定的难度并兼顾系统完整性和实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了ISP编程器、遥控器、计算器、频率计、出租车计价器、温湿度监控系统、GSM温度报警系统等项目课题。4) 考核要求一组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完成应用系统的设计, 提交硬件系统和相关的资料 (原代码和设计报告) 。最后通过系统功能的完成情况、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报告及现场答辩情况来综合评定成绩。
在单片机应用的开放性项目教学中, 我们根据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及实验经费, 要求项目最终要完成硬件作品。项目开展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 硬件条件主要有PC机、打印机、编程器、仿真器、检测仪器以及相应的电子元器件。软件条件主要有软件开发环境、仿真软件、串口调试软件、电路图和PCB图设计软件等。下面就项目开展的具体步骤做介绍。
1) 每个小组制作一个基于USB的ISP编程器。这部分只要求硬件的制作, 软件部分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PCB图, 再利用实验室的单面板制作设备制作硬件电路板, 焊接硬件电路并下载程序, 最后进行系统调试。这个项目主要是为了后期的项目做准备, 一是准备一个支持UBS的在线编程器, 如此学生只要再配一个PC机和具体的项目硬件, 就可以实现任何地点的设计开发。二是熟练绘制电路图和PCB图, 掌握PCB板的制作方法。
2) 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最小系统板, 最小系统包括单片机及其所需的必要的电源、时钟、复位等部件, 能使单片机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 并且引出一些I/O端口作为扩展口。调试通过后便可应用于后期的项目中。
3) 每个小组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一个项目或者自拟一个项目, 展开设计制作。包括项目分析、电路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设计、软件仿真、联机调试等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
4) 提交硬件作品和设计报告, 准备演示答辩。
3 开放性项目教学法的效果
采用开放性项目教学法, 不仅使单片机实验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经过训练的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 获奖的比例明显提高。同时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对电子系统的认识和设计能力比以往学生强很多。
开放性项目教学法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 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在不断的深入, 坚持以学生为本, 开展开放性项目教学, 能促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针对单片机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引入开放性项目教学法。通过教学实践和结果研究表明, 该方法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开放性项目教学法,单片机,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蒋红, 逯惠敏, 刘莲等.高校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对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J].检验医学教育, 2009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高中历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74-02
一、前言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当中认为: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用开放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和兴趣,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念,同时还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人从近些年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注重历史课程开放性教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不断挖掘出历史课程的深刻含义;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得学生在富有争论的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1.依据历史特点来设计。对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能性特征的内容,需要利用假设法或者猜想法来进行设计。比如在对“抗战胜利之后,中国有几种可能的去向”这一问题上,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开放式探讨之后,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历史知识本身就是客观的,但是我们的认识应该带有主观性,使开放性的思维有效地开展评述。例如对于哥伦布在西航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说其开创了近代人类文明的新篇章,该事件的意义不亚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些学生说新航路的开辟,为“美国文化”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等等。这些问题的形成,都离不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与探讨。
2.利用开放性问题类型设计。一般来讲,历史开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和综合开放型等。条件开放型问题的特点是先给出结论,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这个结论成立的条件,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性。比如“一直以来,中国古代一直处在世界的发展前列,请你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想法”一题,此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来回答问题,这就更好的使得多层次的学生参与进来。策略开放型一般是给出了条件和结论,而怎么样根据条件去推断结论则需要学生去探索,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多维度的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便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结论开放型是给出了一定的条件,但是满足条件的答案有很多个,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古今有争论的问题,解答时需要学生全面地思考,这样才能够得出多种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对于一些已经确定的结论,可以利用反问法来调动学生去思考,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开放型,假如一个历史问题只给出一定的情境,要求解题者自行设定和寻找结论,并且要与正在发生的现实生活及其未来相联系,提供一些经验教训,这就属于综合开放题。解答此类问题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思考,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高中历史开放型教学途径
1.开放思想,树立现代的开放课堂教学意识。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主宰一切的形势,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等形式,实现师生之间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任务。
2.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一般来讲,基础教育课程倡导的是“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但是转变这种方式的核心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注入式”的听讲模式,改变历史课程死记硬背的理念,运用发现、探究等方法,提倡自主独立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归纳、整理等路径学习。学生对于历史的结论应该积极的探索,使学生独立感知历史结论的来龙去脉,发挥自我的想象力,使得自己认知水平得到更好的改善,從而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更好地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发展自己的个性。
3.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课堂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大胆地发言,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只要发现学生想说,便让学生去说,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希望,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觉自己得到了重视。有效鼓励学生质疑的思想,使其感觉到自身的疑问是有价值的,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课堂上的错误应该理解和包容,营造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和才能展示的机会。
4.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开放。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交互性,使得历史知识由虚化为实、由平面化为立体,这样不仅能够使得中学历史资料得到直观的展现,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在课程上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触大量的史实,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精神。
四、小结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注重并且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要有效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思维模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历史课程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崔亦长.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
[2]邵立娣.设计历史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开放性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3).
[3]马方文.浅析新课标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开放性”“学本化”特征[J].新课程(教研版),2010,(10).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颠覆, 改变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尊的现象, 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 教师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向学生灌输知识, 要求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 不必过多地理解和思考, 要求学生能够取得考试成绩的高分即可, 不必去实际应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 也让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教育产生质疑。新课改要求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成为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新型知识接受方式。开放性教学就是在新课改这个背景下产生, 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做出的大量的贡献。
一、转变观念, 实现教学思想的开放性
首先, 教师的教学思想要具有开放性。教师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占据主宰地位, 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反复练习生字、生词、背诵等, 学生被枯燥的教学方式不断折磨, 并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开放性教学下,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则在引导、启发等方面发挥作用。
其次, 学生的学习观念要具有开发性。学生时时刻刻被教师“驱赶”着学习, 一旦教师转变教学方法,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一个真空期, 感到不会学习的茫然。因此, 需要教师在采用新教学方法时候, 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助, 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 增强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意识,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积极探索, 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首先, 加强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识离开了生活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小学语文教育为让学生取得高分, 教师在教学中对生活的引入并不是很多, 这也割裂了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考试, 造就了一批只知考试的高分低能学生。开放性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 让学生的学习更紧密地联系生活, 增强知识的应用性。比如, 有的学生家里做鲜花生意, 教师鼓励学生帮父母写关于鲜花的广告, 还有鲜花种植的小窍门等;有的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 还帮助父母写冬夏养生的注意事项及健康饮食方法等。
其次, 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之间的知识能够互相印证, 通过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让知识融会贯通。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电视等播放余光中的《乡愁》, 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歌蕴含的意境、情感外, 还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树立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思想, 联系时事政治对国际上某些势力的台独言论的荒谬感到可笑;同时, 通过对历史上台湾与祖国的关系的学习, 让学生知道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这种学科间联系, 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拓展空间, 实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首先, 通过开放式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开放性问题与传统的问题不同, 没有标准答案, 只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就符合要求。这样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 《跳水》中小男孩的帽子被一只猴子抢走并挂在桅杆顶端, 小男孩为拿回帽子爬上桅杆却不敢下来。最后, 船长拿着枪吓唬孩子, 逼他跳水而获救。教师根据这个故事背景, 提出新的问题:“大家想一想,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下小男孩?用枪来威逼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学生们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 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在桅杆下面拉出一张大网, 让小男孩跳在网上;有的学生提出, 让小男孩先抱紧桅杆, 然后让水手爬上桅杆背他下来;还有学生提出打119, 让消防队员来救……有的答案比较合理, 而有的答案难以实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选出最佳答案。重要的不是答案是否正确, 而是学生的思维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其次, 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合作意识。教师按照学生不同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到六人的小组, 然后提出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同龄人之间的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比如,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好不好?”“喜欢在同学面前表现好不好?”“小学生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好不好?”“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文具、衣服、鞋子等好不好?”等为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也可以通过轮流发言的方式开展辩论,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让学生深入的思考。
总之, 小学语文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广大教师、学生积极转变思想, 积极探索,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摒弃考试决定论、分数决定论等不良思想, 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学的思想、内容、手段等, 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维.加强命题实践提升命题质量有效考查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例谈小学语文六年级期末试卷之阔读试题的分析评价与改进[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 (6) .
[2]郑丹.东北三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协作第三届年会暨东北三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展示交流会课例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 2012 (11) .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开放式教学06-21
初中开放式音乐教学08-05
开放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模式研究08-14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07-10
高中音乐教学研究07-08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与研究09-01
音乐教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10-26
音乐教学研究论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