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研究性学习

2024-07-20

音乐中的研究性学习(精选12篇)

音乐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1

一直以来, 如何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所不断探讨与追求的, 特别是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后, 新的音乐教学理念与方法为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发展空间。本论文立足于音乐课堂的教学, 通过合作学习在音乐课堂的应用, 分析了实施合作学习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种种促进作用, 坚持“人本主义”观点与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的合作学习法在音乐课堂的应用”, 为优化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推动普通音乐教学的发展做出一系列的思考。

一、在音乐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处于学校阶段年龄层的学生已经逐渐学会了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作品。他们的审美意识不再只停留在“写实”阶段, 一些描写小动物或人物的活泼有趣的音乐作品己经不再能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杨春时在他的论著《审美意识系统》中提到:“审美意识是充分个性化的, 它只属于个体及其对象, 因而是个性充分发展的标志。”因此审美态度也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个性的表现, 学校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年龄群体, 他们有着音乐审美态度的共性, 这种共性相对于其他年龄层的审美主体来说就是他们的审美个性。曹理与何工老师在他们的著作《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中提到:“对学校学生的调查表明, 他们除喜欢‘给人以力量的歌曲 (如国歌、队列歌曲等) 以外, 还喜欢青少年自己的歌曲, 其中包括‘活泼、优美’, ‘开朗、奔放、豪爽’, ‘唱了使人心酸’, 通俗易懂, 容易上口等的歌曲。”可见学生喜欢的音乐作品的范围还是很广的, 那为什么在音乐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打磕睡、开小差或做小动作的现象呢?似乎学生的音乐活动都在课堂之外, 买流行歌星的CD, 学唱流行歌曲, 与同学交流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在课堂之外他们似乎才真正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我们的音乐课堂缺少了什么?作为教师, 我们的手中掌握了哪一项改革的主动权呢?笔者认为那就是“教学方法”, 如果教材的改变是相对静止的, 那么教学方法的改变则可以是相对不断运动的。我们需要新鲜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来,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校学生的个性正在初步形成, 虽然不太稳定, 但自我意识的发展却是很迅速的, 他们重视别人对自己意志与人格的尊重, 因此笔者认为把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的合作学习引入音乐课堂是可行而有效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

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虽然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大大削弱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但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依然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一旦他们必须面对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项目时, 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潜能就得到了自然的开发, 虽然开发的程度因人而异。例如当学生们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 每个人都为小组承担一份工作并且需要与人交流才可能获得学习成果的时候, 学习能力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发生了作用, 学习的基本能力与综合能力也相应地开始运作, “根据学习能力的实质和形成过程, 我们认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贯彻和坚持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为基础的‘活动教学观’”。毫无疑问, 合作学习就是依赖“活动”来进行的,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与实践活动脱节的教学模式。现代的活动教学的内涵, 主要是指学生自主参与, 主动发现问题, 搜集资料对问题进行诊释, 提出个人见解。合作学习的实施完全适应现代的活动教学观, 在学校阶段, 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可以适应合作学习的学习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样的辩证关系是科学而有事实依据的。

二、在音乐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我们的学校总是把个人与个人的竞争作为学习的主要运行模式, 渐渐的“交流”一词在课堂上逐渐被忽略, 即使在音乐课这种几乎不存在分数竞争的课堂中, 教师也容易遗忘“交流”给学生带来的乐趣及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教育学者曾经指出:“夸美纽斯在确立班级授课制之时便明确提出班级教学的一个优点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只是在传统教学实践中, 这一优势并未发挥出来, 同学之间的人际影响局限于教师的权威控制, 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体现为集体学习背景中的单独学习, 同伴交往增进个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功能在课堂上得不到体现。”

为了合作学习在音乐课堂实施的研究, 笔者到福建一所学校进行教学实践, 第一节课要上的内容是教授歌曲《大海啊, 故乡》。我们做一个假设, 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任务也是可以顺利完成的, 但是学习效果与运用合作学习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不同的。当笔者运用合作学习上这部分内容时, 我给学生们分发了各小组的学习材料, 要求他们边听歌曲边展开想像, 然后每个人把想像的内容写下来, 组合成一个故事。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积极地调动了, 他们们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 与同组的合作伙伴交换意见, 人群中不时传出欢笑声, 再也不存在磕睡和做课外作业的现象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课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课程, 让一个人感到美的存在, 必然需要的是一个激发、暗示、感染的自然的过程。特别是处在心理活动丰富、情绪敏感的少年时期的学生们, “对于合乎他们口味的, 他们就积极配合, 喜形于色。对于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的, 可能用捣乱来干扰”。因此, 兴趣是他们最好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 合作学习的实施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 对提高音乐课的质量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一个民主的、不拘一格的, 但有理有节的课堂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和再创造知识的场所。”那音乐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气氛?换句话说, 什么样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呢?在著作《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中对学校学生的心理是这样分析的, “他们在情绪、情感方面常表现出少年期特有的热情, 特别重视感情有激情”。那么一个活跃、融洽、积极的学习氛围无疑对他们的音乐学习是有利的, 而且音乐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审美体验的过程, 审美体验更需要一个开放、和谐的氛围。

贝内特·雷莫在他所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提出:“音乐教育应当由音乐审美体验来组成。当然, 阅读、写作、练习、谈论和考试等, 也都是音乐教育法定和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 一旦它们脱离了音乐体验本身, 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互动观是合作学习诸多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它把传统教学观所提倡的师生互动扩展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认为“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 学生间的交流会变得最少, 竞争与个体化的学习情景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才能的发展, 因为这种情景将学生孤立起来, 并在同学间或同学与教师间建立了消极的关系。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来自热情, 而不是来自某种想法。这种热情来自于伙伴或教师的融洽关系。”当我们作为旁观者在评价一节音乐课的质量时候, 首先影响我们的就是这节课从头到尾的课堂气氛, 是否出现感染在场人员的热烈场面。笔者在教授《音乐教学法》时, 给学生们播放了一系列精彩的课例, 其中有一个中学组的课例, 教师语态严肃, 从头至尾都未出现一个师生互动或是生生互动的环节, 学生们个个“正襟危坐”, 虽然教师在这堂课上展示了大量的课件, 但是很明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没有被调动起来, 好似安静地在听一个讲座。我的学生们看到一半, 就开始小声议论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在观看结束进行评价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都指出这节课的教学模式缺乏互动, 课堂气氛单调, 学生们被束缚住了, 不是一堂理想的音乐课。

四、合作学习的实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杨春时在他的论著《审美意识系统》中提到:“审美意识是充分个性化, 它只属于个体及其对象, 因而是个性充分发展的标志。”新音乐课标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基本理念之一) 的同时, 就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求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基本理念之一) 、“面向全体学生” (基本理念之一) 、“注重个性发展” (基本理念之一) , 运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

我们可以看出, 要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 我们需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互动的教学模式、充满创造力的教学环节设置等等。首先合作学习的实施有助于“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中, 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其次在音乐课中, 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器乐、演唱、音乐短剧或其他类型的表演, 让更多学生获得音乐表演的机会, 也让表演显得更有意义更加丰富, 这样对“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再次,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师生间进行丰富的交流讨论, 各抒己见, 对于一部音乐作品、一种音乐表现形式, 大家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最后一点的“增进群体意识, 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正是合作学习的本质追求, 通过与人的交流与合作, 开阔了自己的思维与认识方式, 进而达到“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的目的。

音乐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2

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

许晖

摘要:研究性的音乐学习是当前探究音乐教学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了解相关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并由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增加学生的音乐意识、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起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通俗音乐

语言艺术

上学期,笔者和高一178班的同学们共同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探讨的课题是由学生自己选定的,题目是‚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本次学习获得圆满成功,师生双方受益非浅。下面就此次研究性学习谈几点心得体会。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中学音乐教育面对的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性格形成,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启迪、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个性得到发展,完成素质教育赋予音乐教学的任务,这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面前急需探讨和有待解决的新课题。音乐课中的研究性学习便是当今音乐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最新学习方法。音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所要研究的音乐素材(可以是音乐作品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为研究专题,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体验成功、拓展知识、激发思维、增长才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当我在高一178班提出进行音乐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设想时,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热情和好奇。

一、兴趣是课题产生的源泉

在百花齐放的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有高雅的古典音乐,有深沉的严肃音乐,还有富于现代气息的通俗音乐(或者叫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使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作为年轻人特权的艺术形式。这不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富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如何生活。‛(注①)。现在的高中生正处在十五、六岁花季年龄,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正是因为通俗音乐展示生活,、激情的独特形式,、使人们尤其是活泼、好动的青年学生产生共鸣,无比美妙让人心旷神怡的音乐,那富于动感,超时代的旋律,无不激荡着他们的心,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们在研究学习之前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感受美,为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创设和谐的气氛。我根据学生偏爱通俗音乐这一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优秀健康的通俗音乐渗透在教学中,如在学习中国民歌一课,除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民歌外,我还结合腾格尔的充满浓厚草原气息的通俗歌曲《天堂》和具有西藏民歌风格的《青藏高原》给学生讲解了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以及通俗音乐中大量渗透了民族歌曲特色。在课堂上我有意识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健康的曲目进行教唱,如《红旗飘飘》、《中国人》、《中华民谣》等。通过欣赏一些VCD、观看表演和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班级小型音乐会,同时充分利用校园之声,播放和教唱一些好的通俗作品,如《东方之珠》英文歌曲《昨日重现》等有意识有目的激发学生研究音乐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达到去体验和感受的目的。在一次小型的班级卡拉ok演唱会中,一首由一个叫高晓松的清华大学学生创作的《同桌的你》中的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在同学们反复演唱后,那校园生活的写实和那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共鸣,同时,我及时抓住时期要求学生对歌词的写作进行讨论,并且对歌词再度创作。课堂上顿时气氛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还写出更生动更富有情趣的歌词,充分发挥和展示了他们的文学水平。在同学们创作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通俗歌曲中的语言艺术‛的课题研究,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给他们担任指导老师的邀请。音乐体验是通过人的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人和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内在的音乐感受。就这群学生而言,当他们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并且决定对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和研究时,作为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尽可能鼓励他大胆去做,去想,去探索,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做他们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激活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在学习前期,我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接触了大量好的通俗作品,尤其象《同桌的你》《弯弯的月亮》中一些充满质朴、生动语言的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从而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操作

1、群体学习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确定课题后,我首先鼓励所有学生踊跃参与,然后分组活动,分工到人,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一系列的途径查找资料,如上网、去图书馆、书店等获取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答。同时经常进行群体学习,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增强合作意识。在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允许同学们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获得不同答案,如在为了了解通俗音乐的起源,有的同学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得出:‚通俗音乐是由美国新奥尔良黑人的爵士音乐发展而来的,通俗音乐的大部分历史就是爵士音乐的历史。‛而另一组的同学却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跟我学唱歌——通俗唱法卷》(徐竞存编)一书中查到‚早期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多是商业性的,在城镇中进行,如在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一带,以音乐为生的行吟歌手们就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便是早期的通俗音乐。‛我没有肯定或者否定哪一组同学得出的结论,而是让大家坐下来集体讨论,共同学习,我告诉他们许多音乐范畴的内容是在人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补充、整和才得以完善的。而研究不同问题,鼓励学生综合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大胆提出不同看法与观点,只要是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和亲身感受,在研究的学习中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人格养成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2、体验与创作

研究学习的过程不是单线条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学生开始研究课题时,首先提出的是最基础的问题,如‚何谓通俗音乐?‛,紧接着一个一个小问题开始吸引同学不断去探究,在放手发动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的同时,教师应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并指导他们通过网络、光盘以及词典等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努力,学生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感悟到学习中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我给学生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后,一个学生在笔记中写到:‚当那些我原以为只属于下里巴人的通俗音乐,其实还包含那么丰富的内涵。它综合了多种音乐门类,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各取所需’。通俗音乐往往体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情波动,而且这种体现往往又能轻易地被人理解,这就使得多数人都能通过通俗音乐找到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子,这也许才是通俗音乐中‘通俗’二字的真正内涵‛。还有一个学生交来的调查结果对通俗音乐中语言特征是这样叙述的:‚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学生得出研究结果后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而是意味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研究又已经开始,从而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学习中体验音乐艺术内涵。在同学们了解到通俗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后,同学们又提出对通俗语言特征的研究,尤其对于一些不同风格的优秀歌曲的歌词颇感兴趣,如《弯弯的月亮》中‚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小船,弯弯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以及《涛声依旧》中‚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和前段时间流行的《东北人活雷锋》中唱到的‚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遇见一个东北人,送到医院缝五针,好了……‛。对于三首风格完全不同的歌曲,通过反复赏析体验后,学生得出的结论:前两首歌曲的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意蕴较深,而后一首歌词基本属于大白话,大实话。但三首歌词的写作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且易学易记。前两首歌词虽有诗化的意境,但仍然十分通俗易懂,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而《东北人活雷锋》如没有音乐的帮衬,简直就是在说话了,但语言朴实无华。这也许是通俗歌曲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我继而启发学生:‚那么你们对这些通俗歌曲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在演唱风格上有那些不同的类型。‛这样,又引导学生不断去思索、分析,查找收集一些不同风格的通俗歌曲进行听赏比较,得出结论:‚通俗歌曲按演唱风格分为通常型风格,如《好大一棵树》;有摇滚型风格的,如《回到拉萨》;还有民歌型风格的,如《我热恋的故乡》;现代民谣型,如《同桌的你》;更有戏曲、曲艺型的风格的通俗歌曲,如《门前情思大碗茶》……从歌词的内容上还可分为:歌颂型,抒情型,生活写真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了解那些作品有价值,值得学唱,那些作品格调庸俗,且毫无价值可言。在了解了一些通俗歌曲歌词的语言特点后,我鼓励同学们大胆试着创作歌词,一个新学期下来,同学们还真的创作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有写实的,抒情的等等。这里摘抄两位同学们创作的歌词,如一个同学写的《小雨加雪》:‚广播里说明天有小雨加雪/赶路的人一定要穿暖一些/异乡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时常会带给你冷漠的感觉。广播里说明天有小雨加雪/……伤心的泪水全部省略‛还有个学生的《校园男孩》也写得很有趣味:‚热烘烘的文科教室吵吵又闹闹/大家都嫌书包太小装不下太多烦恼/总以为自己站得比谁都要高/仿佛所有的真理只有自己最知道。……‛看到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以及歌词新作,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欣喜之余想起如果按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但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去感受,去挖掘了,而当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学生对事物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

3、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一言堂‛注入式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且千方百计寻找教师心目中的正确答案,以求得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其教学结果往往是在求‚大统一‛的活动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本得不到实现。而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在研究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于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一个学生的鼓励,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的美感。例如在欣赏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时,学生欣赏歌曲之前,我把曲谱歌词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也跟着哼唱一下,学生不但能感受到那荡气回肠的旋律,还能体味歌词中描绘的幽幽情境后面隐藏的悲伤的故事。对于学生的研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大见成效,不可能象其它学科课程那样通过考试进行检验。尤其在一个问题没得到验证之前,应多关心和启发帮助他们去获得结果,即使有些问题真的难以找到确定的答案,也要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如对作品《涛声依旧》的分析,有的同学说这一首对友人的感伤的怀旧曲,有的同学则认为它是一首对恋人的一种思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学习的基本方向,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才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开拓精神。

4、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是研究的‚结果‛。因而如何评价意义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首先,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轻总结性的评价,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合作性要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面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在开放式讨论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审美情操得到升华。其次,还应重视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轻视解决问题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学习的行为出现偏差,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所以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才对。如在我们对比研究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中语言艺术时,我让学生找来一首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和一首《何日君再来》欣赏,同是三十年代的歌曲,听赏完学生普遍不喜欢听《铁》而多数学生却喜欢听《何》,我没有批评他们,因为我知道当今的学生无法体会到在三十年代旧中国在日寇践踏下舞女的悲惨命运,相反因为《何》的旋律充满浪漫抒情色调,一些学生还比较熟悉,这样学生反而容易接受,我让同学们对两首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再欣赏。通过分析歌词,他们了解到旧中国的歌女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她们终日过着‚到处哀歌‛、‚永远漂流‛的悲惨生活,聂耳的这首作品是对当时的歌女们生活的最好的写照。这样再让学生去感受作品,学生听出铁蹄下歌女的辛酸和无奈,有个感情丰富的女孩竟听得落泪了。同时学生讨论了三十年代的战乱期间的旧上海流行的《何日君再来》,为何在当时会叫做靡靡之音。国难当头,这些歌厅中的歌女们每天却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歌声削弱当时一些国人的意志,她们的个性和聂耳笔下的歌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启示

1、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音乐的相关文化

《课标》中阐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她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蕴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在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还能不自觉的获取许多音乐知识。如学生在了解到通俗音乐起源,学生也了解到了爵士乐,同时联系到在文学中提到的我国最早的通俗音乐是否就是宋朝词人柳永的一些诗词歌赋—‚凡有井水处,皆有柳郎词‛的说法。在赏析通俗作品《阿姐鼓》时,学生不但了解了歌曲具有藏族传统民歌粗犷苍凉的音调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还了解到西藏宗教音乐的肃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残酷的风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了一些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特点也有所认识和区别。

2、研究性学习体现师生互动和创新意识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感受颇深的不仅体现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体现师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的互动的民主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音乐学习中,教师总是作为讲授、演示的一方,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模仿的一方,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双方始终是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的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使学生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喜爱音乐。

3、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过去,学生学习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禁锢学生的思想,因此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但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学会了多种学习方法,开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资源,社区资源,这里涉及到了人文科学,民族传统文化等等。我们只有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努力体现基础音乐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调动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愉快活泼地学习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钱建良编

3、《跟我学—通俗唱法卷》(徐竞存编)湖南文艺出版社。注①:选自《剑桥音乐指南》

试述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 高中音乐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音乐教学标准》指出: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过程性正适应了这种要求。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一、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现实意义

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构建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也给学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信赖。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喜好音乐。

二、创设温馨的研究空间,激发研究动机,提高音乐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孩子总是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音乐同样如此。他们有喜爱音乐的天性,他们有探索音乐世界的愿望,而激发他们探索音乐愿望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能把握好音乐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保护好学生们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产生对音乐追求的兴趣,激发探索音乐的兴趣和干劲,使其身心融入音乐实践之中,通过自主的学习观察和体验来认识音乐的真理、感悟音乐的真谛。那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激发好奇心,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可采用“启发式”,激发兴趣,设置疑问,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好奇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置疑、音乐名人轶事的介绍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同学们最喜欢什么音乐?谁是你最崇拜的音乐家或歌星?你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延伸,学生们往往会提出课本上没有的、更多更广的音乐话题。从欣赏刘欢的《好汉歌》到中国的民歌,从谢津的《说唱脸谱》到传统京剧,要鼓励学生从流行歌曲“美”的感受中发现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可适时适量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究事务的兴趣,使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了解自己喜欢的明星入手,了解他们在乐坛的影响与成就。

学生们自主研究“刘德华在乐坛的影响”、“梅兰芳在戏曲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学生感悟到梅兰芳的名气和影响,远比他喜欢的歌星更有名,从而探究流行音乐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认识到流行音乐远不能和这些大师的作品想媲美。另外,学生利用课余实践研究“当今流行乐坛歌星的成就与贡献”,与“王洛宾在音乐史上的影响”、“西方流行音乐概论”、“动漫与游戏音乐”等做对比性研究。学生感到现在许多流行音乐正在吸收传统音乐的精华才变得优秀,越是民族的越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什么音乐,只要是好的都会成为经典;学生们认为流行的也好,经典的也好,传统的也好,民族的也好,只要能激发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有生命力的就是好的音乐。在研究中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了音乐,课堂上涌动着探索与研究、动力与兴趣、快乐与激情,使学生乐于走进音乐的殿堂,领略到了真正的音乐,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旋律。

2.利用网络研究环境,激发研究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既然网络与视听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欣赏变得空前开放,我们已没有理由再让高中音乐欣赏课作茧自缚。在教学中可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把音乐欣赏带进网络世界;把电脑和组合音响接驳,充分利用校局域网、因特网的优势,引导学生把教材某些章节、内容的学习拓展开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音乐审美小课题进行研究。学生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在因特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在局域网上共享资源,开辟论坛,唇枪舌战、刀光剑影;有甚者建立网站,直接在因特网上和外界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音乐欣赏与文学、史地、哲学、美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将音乐欣赏与研究性学习、“网上冲浪”有机地巧妙结合,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世界带给教师。

三、创设音乐创作空间,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要让学生接触不同的音乐实践,丰富学生的表象,让学生在感悟中创作、心动、多思,让学生深入研究、勇于创新。另外,根据学生对流行音乐兴趣浓厚的特点,可让学生创作校园原创音乐。我们把学生创作的歌曲,由老师在课下利用Cakewalk软件进行加工、整理、修改,并配以适当的和声效果,每一学期末,将各组集体创作完成的歌曲作品,刻录成光盘发给学生留作纪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其在实践和探索中产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音符,即枯燥的乐理,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情感的释放,以及自我表现的创作活动。要让每一节音乐课都成为学生释放心灵、畅想思维、灵感迸发的空间。

总之,音乐教学是丰富多彩的,是生动的,是充满活力的。我们应给予学生一个愉悦的音乐课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唤起对音乐课的兴趣,让更多的孩子懂得感悟音乐、学会欣赏音乐,树立终身喜爱音乐、终身喜爱艺术的观念。让我们共同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课堂,让每个学生为走进研究性学习的音乐课堂而欢欣雀跃,让每个学生尽情享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音乐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音乐鉴赏

音乐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艺术形式,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多数情况下, 对于普通人来说音乐的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在娱乐放松的方面。然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需要仔细品味和欣赏才能领悟其中的妙处。善于鉴赏音乐的艺术内涵, 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 也是一个人情商的重要体现。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音乐也受到了空前的冲击, 对于思想天真浪漫的高中生来说, 如何去分辨音乐的艺术层次, 欣赏音乐的艺术内涵在高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新课程标准也对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我国高中音乐教学现状

1.1 学校对音乐课程的重视不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很多学校尤其是高级中学都只关注高考所涉及的科目, 而对于诸如音乐、美术这样的课程都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很多学校知识象征性地开设音乐课程, 甚至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据的极小, 甚至有些学校名义上开设了音乐课程, 实际上却被其它课程占用, 以至于学生根本无法接受正规的音乐教学。尤其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 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 以至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1.2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有一些学校, 虽然按照相关规定开设了音乐课程, 但是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 导致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 或者按照教材的内容教学生唱歌。对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很多老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听, 而不去教学生如何鉴赏音乐。而在学生的眼里, 音乐课只是放松调节的时间, 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2. 研究性学习对于高中音乐鉴赏的意义

2.1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学生针对某一个课题来进行调研、讨论、分析、汇报等一系列过程, 从而对这一课题所涉及的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师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在选定课题之后, 大部分时间都是个人或小组去独立完成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会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说, 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关于艺术感知能力, 有一些人有这方面的天赋, 这点我们不能否认, 但是后天的锻炼和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如果只是被动的跟着教师接受一些有关音乐鉴赏的理论, 不利于能力的提升。研究性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需要对具体课题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3.1 指导学生选定课题。选择合适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指导学生选题也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之一。教师一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为学生提供若干个课题, 学生可以从这几个课题中选择一个, 也可以自己拟定课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组, 每组针对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在正式开始之前进行分工, 制定合理的研究方案, 确定每位学生的工作内容。

3.2 搜集资料开始研究。在每一小组都拿到具体的课题之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正式开始研究。在研究之前, 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工具搜集资料。资料搜集好之后, 可进行整理和汇总, 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 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这一课题下, 相关小组可以从互联网下载一些经典的少数民族音乐的音视频资料, 然后播放给大家看, 通过集思广益的分析和讨论来发掘其艺术特色以及内涵。

3.3 展示分享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具体化成简明扼要的文字并辅以多媒体资料, 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全班同学看。展示的内容应当包括研究成果阐述和具体实例分析鉴赏, 用尽量简明的语言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对于幻灯片的制作,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但仅限于软件使用方面。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可以针对研究成果提出相关疑问或评价。

3.4 撰写并上交相关材料。在成果展示之后, 每个小组各自的研究成果都得到了来自于其他学生或教师的评价或建议。在成果展示过程中, 小组成员应当将其他人的建议和评价记录下来, 然后将这些评价和建议整理之后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讨论, 并对研究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经过多次修改完成之后撰写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 并上交给教师。教师在拿到材料后进行汇总分析, 并纳入班级资料库, 以便以后交流查阅。

结语

音乐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艺术形式, 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对于高中生来说, 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 学校和教师都应当重视音乐课程,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音乐教学;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有效培养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任务主要是引导, 要把主体位置还给学生, 尽量让学生去自主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雪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楼小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讨论[J].音乐时空, 2014, 09:165.

[3]冯立.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06:82.

音乐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篇5

北张联校耿巾巾 在小学音乐课中,怎样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多媒介引唱,培养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美。

教学中,可以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唱在幼儿园里学过的歌曲;中、高年级同学可以唱课本上的歌曲或者课外习得的歌曲。即使有同学唱相同的歌曲,也可以因为对歌曲情感不同的处理、不同的表现而给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使学生的音乐记忆库不断接收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音乐阅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温习了学习过的歌曲,加深了印象;师生互动又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新歌的欲望,同时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同时,可采取多种媒介方式进行拟学歌曲的引唱,如教师清唱、录音机拨唱、多媒体拨放等,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手段教唱,引导学生来感受美。

教唱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满足学生“认知自我”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交流,在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中,掌握学生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发现难点,老师再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等方式进行点拨。这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使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歌谱教学单调、枯燥,并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而现实生活中,像“常回家看看”、“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很多歌曲传唱很广,我们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的音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音乐教学,只有在学生无法唱准歌词的情况下,才需借助歌谱唱准节奏、唱美情感,因而可以将时间应用到更能体现实践与创新的评唱和演唱中去。

3、多方式评唱,肯定学生的表现美。

在评唱形式上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小组内同桌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现美的活动。

4、多形式演唱,激发学生去创造美。

“演”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到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及情感设计演唱动作及表情,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根据歌曲内容,自编、自演、自唱,既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表演能力,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学生自主活动课。

对高中音乐教育中的自主学习研究 篇6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自主学习;研究

自主学习模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对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主题,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组织学生通过讲座、介绍等形式来研究比较成功的音乐自主学习案例,营造出更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为学生下一阶段的自主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选择自主学习课题一般都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模式:(1)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给予指导;(2)教师提出不同课题,学生自主选择。

二、实施阶段

新课标强调高中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音乐学习中来,这样不仅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够使每位学生的音乐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掘。比如,在学习《光荣牺牲》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一组学生负责去查找和整理相关图书文献资料;二组则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更多关于学习课题的相关知识;三组则需要结合学习过程和结果与教师进行详细交流,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形成最终的自主学习报告。通过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使学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所学的音乐知识。

三、评价阶段

自主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针对自身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学习方法、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更好的自主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有机结合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交流评价中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可以在互相交流经验、体验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信心,从而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信心,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新颖丰富的自主学习活动,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钟远山.高中音乐教育中自主学习性学习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5(10):115-116.

幼儿音乐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点 篇7

目前, 我国所推行的学校教育分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四个阶段。许多人认为中学大学很重要, 而幼儿小学的分量稍轻,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幼儿是早期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对其将来小学、中学、大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一点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了, 所以在幼儿早期教育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这几年, 幼儿 (3-6岁) 学习音乐的现象是非常普遍, 主要在音乐技能学习方面。许多家长都送自己的孩子去琴行或找专业老师学一门器乐演奏, 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幼儿期是开始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据统计, 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和钢琴等器乐演奏家, 大都是在幼儿期开始学琴, 奠定了“童子功”, 令他们终生受益。对于幼儿阶段音乐学习的发展, 儿童往往不是以审美的态度来学习音乐的, 有兴趣地、有意识地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动机。而且这种听音乐的能力逐年增加, 就为幼儿从倾听音乐到模仿音乐到表现音乐再到创造音乐提供了心理基础。

幼儿的音乐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幼儿期所接受的音乐教育会直接对儿童音乐能力的拓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音乐教师应针对幼儿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音乐能力特点去具体安排音乐教学内容, 音乐教师应掌握幼儿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建造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而这一点恰是幼儿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点, 但大多数教师都遗忘了它, 少数教师知道但又不知该怎么改善这种情况而忽略它。这样只会直接扼杀了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阻碍了音乐对幼儿的影响。但这种情况却大大出现在现在的许多琴行和培训中, 特别是乐器教学中。

虽然反复练习、背谱的确使学生充分掌握技巧, 但这也是枯燥的, 学生大多会无法支持下去, 甚至对音乐、乐器产生强烈的排斥。这样, 即使一开始对音乐充满兴趣, 最后能支持下来的也是非常少的。音乐对人的影响绝对不是只有在技巧方面的, 而是在心理、态度、精神上的, 让学生因为技巧的枯燥而对音乐反感, 这与音乐的方向相背驰。而能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 理解音乐, 甚至创造音乐, 只有音乐教师, 不论是艺术类院校教师、普通类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 连琴行教师都是一样重要的。但恰恰是这些教师, 有许多已经忘却了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点, 那就是积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却是最难做好的一件事, 最重要的一件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劳动的特点曾做过高度的概括。他说:“……教育人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长。但这是一种特殊的、和其他任何工作都无法相比的职业, 它具有一系列特点:……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 永远是新的, 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室培养人, 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每个幼儿的性格情况都不一样, 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态度教育, 这是非常艰难的, 但也是非常重要并不可缺少的。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教师本身也应该对这方面有着时刻提醒自己的觉悟, 这对幼儿将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大多忽略这一点。

而能体现教师对幼儿音乐学习的重视度就是音乐教学设计了。教学,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的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 教学工作实施之前, 总要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选择正确的内容, 预先制定方法策略, 精心进行设计。从这个意义来讲。设计与教学是不可分的, 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传统教学中, 也离不开教学设计活动, 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只不过这种设计, 由于受教师自身经验、知识水平、教育思想、教学条件、工作环境等制约, 仍然脱离不了经验式教学设计的窠臼。这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特别是幼儿教师, 这就更值得重视了。而教学设计在技巧学习中的地位就更重要了。因为技巧学习是最容易让孩子觉得枯燥无味的, 也是最容易让孩子对音乐失去兴趣的。教师在教乐器技巧时更要好好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例如就一名初学钢琴的幼儿而言, 他在初接触钢琴时, 教师为了引起他的兴趣, 往往采用直接记忆与模仿弹奏的方法。学习新课:第一步, 教师要确定技能目标, 选择相应曲目后将准备学习的新课反复弹给学生听。技能动作示范要准确、清晰, 语言提示要简明生动。比如为让幼儿掌握肩臂手之间贯通的关系, 韩乐春老师就编了《肩臂通流操》, 一边说歌谣师生一起做肩臂通流操。当孩子基本体会后, 可以在钢琴上分别尝试用右手和左手的2指或3指弹奏一首小曲, 边弹边体会肩臂手贯通的感觉, 直到孩子完全熟练自如地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使用同一首歌谣, 但学习弹奏的练习曲, 要不断更新, 如在钢琴上学上楼梯、小青蛙叫、鸟鸣等, 使孩子们从旋律、节奏的变化中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提高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只要能提高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那别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更得心应手了。

在学习技能的同时, 也可以加入许多别的学习形式, 如歌唱、听觉等, 以不同的学习形式来使孩子对学习技能充满好奇与兴趣。因为即使是“天才”的钢琴家, 学习中也可能出现“饱和现象”, 枯燥、厌烦伴随着疲倦不情自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时刻注意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度是否有所降低, 如果出现枯燥感觉就要马上改变学习方法或学习内容, 进行一些表面的调整, 调动起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 千万不能走入音乐技能学习的误区。如:强迫学生进行刻板而漫长的技巧练习, 甚至限定学生每天的练习时间和数量。教师错误地认为音乐技能学习, “只要进行反复, 就能掌握一切技术”“只要干, 就能学会一切技术”。练习是掌握音乐技能的必由之路, 重复练习也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重复, 强迫学生机械盲目练习是十分有害的。这样只会有碍学生通过练习学习音乐、体验音乐, 从而使他们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所以在一开始就应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练习习惯。正确的练习是学习音乐技能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安排练习时间, 并要知道学生选择最有效、最准确的练习方法, 以便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

音乐教师要时刻牢记幼儿是一切的开始, 一定要为他们塑造一个好的开始, 千万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忽略学习中与学生的互动。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音乐的环境, 重视加强心智技能的培养, 深入理解“心灵才能手巧”的道理。

摘要:幼儿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开端, 但许多音乐教师却往往忽略了这个重要时期, 本文对幼儿的音乐学习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听觉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

论英语在音乐学习中的使用 篇8

笔者的研究生课程中增设了一门《音乐术语与学术》, 由三位拥有长时间海外学习与演奏经验的老师教授。开设第一节课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最熟知的音符与小节的英文是什么?教室内的寂静反映了我们对于自身专业的忽视。经过教师提醒, 有位同学回答出measure (小节) , 但是读音错了。国际化的学习需要我们不仅知道单词的拼写还需要会与人交流。

大学英语学习中除了继续提高通用英语能力之外, 主要是扩充专业英语知识, 国外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施给我们许多启示, 如英国文化委员会在一项大型英语调查中得出结论: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 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 日本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我校也经常开设国外大师班, 一些音乐基础语汇的交流在所难免。如果我们安于现状, 将无法突破自己去学习新的音乐理念与技巧。第一节课让笔者意识到学习自身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笔者将罗列一小部分在课堂中学习的一些简单常见的音乐基础词汇。首先是基础的五线谱上的英语使用, 如下:

(1) 为谱号 (Clef) , 在此图中为高音谱号, 一般称为G Clef或Treble Clef。此外还有低音谱号 (Bass Clef) 、中音谱号 (Alto Clef) 以及次中音谱号 (Tenor Clef)

(2) 为拍号 (Time Signature) , 这里是三四拍 (three-four time) 。

(3) 为符点四分音符。符点英文为Dot, 符点四分音符常说为Doted quarter note。

(4) 为八分音符, 英语中可以说成eight note或者quaver。

(5) 为最常见的四分音符 (quarter note/four note) 。

(6) 为带升记号的四分音符。除了升记号 (#:sharp) , 还有降记号 (b:flat) 、还原记号 (♮:nature) 、重升记号 (X:double sharp) 。

(7) 为二分音符 (half note/2 beats) 。

(8) 为小节线。小节英文为Bar, 小节线为Bar line。

(9) 为全音符 (whole note/4 beats) 。

(10) 为终止线 (double line) 。

还有一些谱面上没有表现出来的, 例如:强弱记号f (forte[意]) , p (pianissimo[意]) ;休止符 (rest) ;音阶 (musical scale) ;西洋调式中的大调 (major) 、小调 (minor) ;音程 (interval) ;和弦 (chord) 等。

音乐术语的组成, 大多数是由意大利语、法语、德语以及拉丁语所组成。有许多特殊的词汇, 是这些语言相融合的产物, 属于造词、新词等范围。在音乐学习中常常遇到谱例中的音乐术语, 由于篇幅原因仅仅只能举少量的例子, 如下图:

肖邦《叙事曲》 (g小调第一叙事曲, Op.23)

(1) Ritardando:缩写为rit.意思为渐慢。

(2) dim.:为diminuendo的缩写版, 意思是渐弱。

(3) e rall.:e是意大利文, 意思为英文中的and, 而rall.是rallent的缩写, 为渐慢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4) Meno mosso:意思为稍慢、转慢。Mosso:活跃的, 而meno与piu意思都是:一些, 而piu是多一些, meno指少量的。

(5) Sempre:同simile, 表示相同的、始终如一的。

(6) Sotto voce:指一半的声音。Sotto是意大利文里“在……下方”的意思, 在钢琴谱中较多出现, 可以表示弱一点或者把声音压住。

很多钢琴作品的音乐术语原文是法文或意大利文的, 因此很多词汇或短句, 很难在音乐术语词典里找到。很多原版乐谱中, 大部分用的都是自己国家的语言做术语, 给我们读懂它们造成了困难, 那么, 在学习过程中, 借鉴和运用不同外文词典, 更准确地翻译和理解作品的音乐术语会对我们掌握和表达该作品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在音乐学习中, 部分学生忽视了对表情术语的学习, 只注意到了技术层面的技巧.缺乏一种对音乐深沉的感情。因此正确地体会和理解音乐术语中的表情术语.无疑对演奏具有非常好的提示作用。

在一些同学的个人音乐会的节目单或是海报上我曾经见过一些不易注意的小错误。

一般在“某某独唱音乐会”的中文标题下方会加上翻译的英文小字“Vocal Concert”。在英语使用中Concert特指大型音乐会, 一般是有交响乐队演奏或伴奏的。而个人的小型作品展示会或音乐会用Recital (特指小型音乐会) , 独奏音乐会为Solo recital, 同理一些室内乐音乐会则用Chamber recital。

另外还有一些在音乐会节目单中易出错的地方:作品号在电脑输入中op与数字中间需要留一个空白;英文与意大利文、法文、德文等需要区分。例如, 将其输入为斜体;所演奏的作品之间, 标题与作者一般应该上下对齐, 而不能交错纵横, 给予观赏者烦乱感。

英语教学不论是针对普通学生亦或艺术专业学生强调的都是语言的实用性。而国内高校与欧美高校之间在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差距的主要问题可能还是高校功能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上。

我们应该摈弃以往一学习英文就单纯的讲解语法的学习模式, 应该以获取音乐专业信息为出发点, 因此在阅读中, 既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自行查阅文法方面的问题, 也可以在阅读中得到相关的音乐专业的信息和知识。

笔者在这里推荐给普通高校学生推荐耶鲁大学开放课程:聆听音乐, 这是面向与普通学生, 但对于我国音乐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 这是一门既能回顾基础, 又充分学习了每一个熟知的专有名词的英文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杜鹃.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音乐英语”的教学思考.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与教学) , 2011.

[2]陈思.法国钢琴作品音乐术语拾零——以普朗克钢琴作品为例.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2.

[3]马小芸.音乐术语中的意大利语—试论其语言规律及内涵.电影评介, 2007.

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一、在合作学习中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

音乐作品的语言是诗化的语音, 随着歌曲旋律的变化、情感的起伏, 给人们以荡气回肠之感。因此,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歌词, 感受歌词的内容之美。在传统的音乐课上, 对歌词内容的理解都由教师一锤定音, 学生成了忠实的听众。这样, 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彰显, 也遏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求提高, 这无论是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苏教版《音乐》七年级 (上) “茉莉芬芳”, 这里辑录了两首《茉莉花》歌曲。《茉莉花》作为中国民歌的优秀作品, 浸润着华夏情味的清幽旋律, 代代相传, 经久不衰。《茉莉花》 (一) 作品语言简明洗练, 音乐形象鲜明生动。作品对茉莉花的歌咏, 实际上是对美好生活的歌咏。开头以反复的手法, 表达了对美丽的茉莉花由衷的赞美之情;接着点出了茉莉花的品质特点:芬芳而美丽。它的美在于纯洁, 她的芬芳在于浓郁。茉莉花作为一种音乐形象, 寄托了人们对淳朴民风的向往。《茉莉花》 (二) 与《茉莉花》 (一) 内容上基本相同, 都是表达劳动人民淳朴的心境, 所不同的是句尾增添了一些叹词, 从而使歌词内容更趋活泼, 也显示了中国民歌自由、奔放的特点。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 从内容上把握歌词的情感因素, 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 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歌语言的简明精要的特点。

二、在合作学习中挖掘音乐欣赏的文化内涵

音乐教学从本质上说, 是塑造人的工程。作为美育内容之一, 它追求愉快、和谐与自由, 通过对音乐节奏、音调、旋律的敏感训练, 学生在音乐学习与欣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可见, 音乐欣赏不仅能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 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

如苏教版《音乐》七年级 (上)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这是上海2000年国际艺术节节歌, 歌词用“美丽的圆”形象地概括国际艺术交流和合作。歌词开头从地理的角度指出“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给人以空间的想象, “我在这边, 你在那边”, 音节|1 2 4 3|21 3 2—|中的“4”和“3”分别突出“这”与“那”, 同样, “我在东边, 你在西边”, 分别突出“东”和“西”, 从而, 为“同一阳光下的朋友, 共织艺术的花环”作铺垫。“美丽的圆”作为音乐形象, 蕴含着深广的文化内涵。她既是指绿色的星球, 也是指人类这个美好的大家庭。这样, 就把和谐共处、交流合作的主题寄寓于这首欢乐的歌曲之中。因此, 歌曲结尾以反复演唱“同一阳光下的朋友, 共织艺术的花环。让我们更加亲密牵手, 在绿色星球狂欢”的方法表达人们对人类和平共处的心声、对美丽地球的赞美。唱到这里, 由原来的“1=G”升为“1=bA”, 从而将人们讴歌人类大爱的感情推向高潮。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歌词的内容到作品音调的变化, 从演唱力度的变化到同一内容的反复歌咏, 开掘音乐欣赏的文化内涵。并将上海2000年国际艺术节的有关内容制成课件,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感受中, 进一步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激起感情的波澜。从而使歌曲的文化内涵更加形象化。

三、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

声乐演唱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声乐是以声音为手段来表现音乐、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表演艺术。因此, 在合作学习中, 培养学生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 是提高认知能力的需要, 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需要, 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需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歌唱活动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活动, 而且也是通过思维活动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复杂心理活动。

如苏教版《音乐》七年级 (上) 《故乡的小路》。作品以悠长的节奏、委婉的旋律, 抒发了对亲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这是一首拍交替的变拍子歌曲。在以往的教学中, 以教师领唱为主, 同时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如的变拍、附点音符、中途换气等, 也是由教师一一指点。这样,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有的学生体验肤浅, 教学效果平平。如今,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视唱发现演唱中难以把握的环节。教师择要板书并以任务学习的形式交与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在试唱中揣摩, 在比较中鉴别。如:如何正确把握的换拍演唱;如何正确控制附点音符表示的时值;如何正确使用换气符号;如何正确掌握开头的“弱拍起”的唱法, 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比教师不厌其烦的纠正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必须指出,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唱仍是不可缺少的。这样, 就将教师的“教”逐步转化为学生的“学”, 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演唱技能, 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源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源于对自身优势的认可。由于本校处于城乡结合部, 有些同学来自农村, 他们性格比较内向, 不擅言辞, 更谈不上公开表演。而音乐是一门融技术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虽说农村的孩子也爱哼哼唱唱, 但他们都是哼给自己听的。倘若需要他们个人放声演唱, 或者上台表演, 他们或多或少有些怯场。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倡导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这些多少有点胆怯的学生先在小组里演唱, 再在班上公开演唱。在小组演唱时, 尽量寻找他 (她) 们的优点, 而对于不足之处, 给予委婉地指出, 然后, 让他 (她) 鼓起勇气再唱一遍, 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如教学《茉莉花》 (一) 时, 发现有些同学不能很好地把握好时值, 如附点音符的时值;还发现一些同学演唱时缺乏良好的音程感觉。如把开头的“3”和“i”唱成“3”和“1”。对于这些问题,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这样, 采用“兵”教“兵”的形式, 既缓解了部分学生的紧张心理, 又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小提琴学习中的音乐听觉训练 篇10

关键词:音乐听觉,旋律,音准,发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它是用声音塑造音乐形象, 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 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 使人获得美的享受。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无论演奏者还是听众都需要通过听觉来欣赏音乐, 鉴别其艺术效果的优劣。可是笔者在几年的小提琴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演奏充耳不闻, 对乐谱的要求视而不见。所以在小提琴学习中, 应重视音乐听觉的训练。

一、音乐听觉训练的重要性

大凡优秀的音乐家都具有敏锐的听觉能力, 他们在有意或无意聆听的状态下, 其神经听觉器官和分析器官都保持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 这种敏感的听觉不是天生的, 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所以, 对于学习小提琴的人来说, 训练出一双有着高度审美力和鉴赏力的敏锐的耳朵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小提琴作品中, 那充满了人性生命韵律的节奏, 那微妙细腻的难以言传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境界, 都不是仅仅靠演奏时盲目的本能冲动就能愉快胜任的, 而是在审美听觉的控制下才能做到。所以, 小提琴演奏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听觉能力, 使之能胜任小提琴音乐的演奏要求。演奏时必须用听觉去判断演奏是否达到满意的艺术效果——音的准确性、发音的科学化、力度的层次、节奏的脉搏、乐句的均匀、旋律的流畅、风格的准确、形象的完整等。总之, 敏锐的听觉能力对于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音乐听觉训练的特点

许多学生演奏时思路混乱不清, 除手指基本功的原因外, 多数是因为听觉的原因造成的。这些学生只是被动机械、无目的地在听, 对自己演奏音乐作品时的音响, 只有一种模糊的印象, 听觉是混乱的, 而且不知该如何听。所以, 小提琴学习中音乐听觉的训练就是:学生必须在敏捷的思维下, 按音乐进行的规律将无意识、混乱的听觉调整为清晰、有目的的听觉。这种训练能够促使学生从特定意义出发进行学习, 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器官, 培养发挥自己的听觉能力。

小提琴学习中的音乐听觉训练, 不是单纯的音的高低听辨, 也不是仅仅用耳朵去听。“听”是心理在声音上的运用, 而耳朵只是身体的器官, 具有一种听觉机能, 一般情况下听觉机能所起的只是消极作用, 这可能听见也可能听不见。比如, 在教学上, 若学生不能专心地倾听自己演奏的声音, 可以试着让他们侧耳、闭目、把头贴在琴上, 效果特别显著, 这是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听力上了。所以“听”是耳朵的功能, 而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 小提琴学习中的音乐听觉训练就包含了这种心理功能训练, 是学生集中于大脑的听觉训练。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向学生发出信号, 让学生注意听, 并告诉他们所要听的内容和如何去听, 引导学生掌握音乐中的各种因素, 让学生时刻保持听觉的警觉性, 在清晰的思维控制下, 有目的地进行。

三、音乐听觉训练的要素

1. 旋律听觉

音乐作品中, 旋律是核心。旋律本身有两个要素, 即音高和节奏。人在对旋律的感知中是依靠自己的听觉经验, 逐步形成了人对音乐中音的高低与长短的组合能力, 这使音高与节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节奏的弹性是与旋律的弹性携手并进的, 也就是说, 节奏随着跳进和级进的变化也有灵活的变化, 而且长的音值原则上适合于跳进运动, 短的音值适合于级进运动。”[1]这种音高与长短的结合形成了人在对旋律感知中的听觉习惯, 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旋律形态。也就是说, 人并不是对逐个音的音高孤立地进行感知。音的长短、级进和跳进等旋律进行规律, 音高与节奏的不同组合, 以一个整体而作用于人的听觉, 在感知记忆中是以一个相对的整体来记忆并积累。所以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旋律时, 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在听觉的控制下进行。

(1) 注意听完整的旋律线条。首先必须准确地划分旋律的句读, 演奏时要细心地听旋律的每一个音, 听各旋律声之间的衔接, 使其语气表达完整。

(2) 注意听流畅的旋律线条。在听到完整旋律线条的基础上, 演奏时要时刻注意倾听旋律线条的流畅性。特别是当旋律的某种特点的技巧出现时, 由于技巧的难度而影响旋律进行的流畅。如:我们在聆听许多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时, 可以发现在这些作品中几乎都有集中全曲主要的音乐素材而发挥高难度演奏技法的华彩乐段, 大部分人在演奏华彩乐段时常常会不流畅。练习时学生首先要克服技术上的难点, 然后还要注意旋律进行时的方向点, 演奏时要有倾向性地走向这个点。

(3) 注意听旋律的表情。在演奏时, 要细心倾听旋律的表情, 首先要把握住旋律的风格, 领会旋律的语气韵味, 在此基础上, 演奏旋律时的力度变化、音色变化、轻重缓急、起伏跌宕, 都必须用听觉仔细检验。

2. 音准听觉

小提琴作品中除了旋律外, 还要注意音准听觉的训练, 音准是弦乐器专业最基本的要求, 同时也是小提琴最难掌握的技术。良好的音准主要是建立在由耳朵指导的触指感觉上的。实际上就是要求演奏者在脑子里首先要有一种固定的音高概念, 也就是预先听觉。具有这种预先听觉的演奏者绝大多数是需要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形成的。同时, 演奏者天生的音准素质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很难指望一个五音不全、毫无音高概念的人会有音乐发展。当我们的耳朵具备了控制音准的能力, 然后我们通过各种练习, 将视觉、听觉、触觉加以结合, 并通过长期严格的磨炼, 最终达到把握音准。可以说养成这种随时听辨音准的好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必需的。具备了这种对音准的敏锐性, 将大大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准。在训练音准时, 可注意以下几点:

(1) 手的框架。左手的框架是手指的基本位置, 也就是在任何琴弦, 任何把位的1、4指的八度音程。在这个八度框架之内, 2指和3指各有两个位置, 在手指所到的任何把位, 无论是哪个位置都应当将框架的感觉记住。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八度框架的位置形状保持到第六七把位后, 在更高把位时由于弦短了, 音准的距离位置也逐渐变得密集了, 手的框架才有所改变。此时, 也就是在第八把位时, 手框架的距离是第一把位时的一半。

(2) 左手的换把。左手的换 (转第8 7页) (接第8 1页) 把是小提琴技术的重要环节。“换把的过程为——手在指板上的触觉以及拇指的作用, 听觉在换把中的作用, 这三者的结合是给手指以正确的音准距离感的关键。”[2]听觉在换把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培养自己听的习惯。当演奏中出现任何不需要的音准效果时, 要不断训练自己的肌肉有调解的功能, 而具备这种功能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听的辨别能力。在换把前认真地听, 以及在换把位的过程中, 听着声音逐步达到新的音高。耳朵就能非常有效地增加和维持触觉所提供的距离感。

(3) 音阶的训练。著名小提琴大师席盖提说:“音阶是小提琴演奏中一个永恒的基础部分,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它的练习价值是不变的。”作为小提琴学习最重要的基本功——音阶的练习是每一个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卡尔·弗莱什说:“在音阶练习的过程中, 音准和流畅性同样重要。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进行慢速度练习, 取得完美音准的条件下再逐级加速。”[3]在慢速度练习时应注意听每一个音的音准, 要对不准的音符提前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对指板的熟悉, 对音与音之间距离的准确测定, 都需要通过音阶练习来达到要求。

3. 发音听觉

学生在学习小提琴演奏时还必须训练发音听觉。因为发音问题不是一个单一性的问题, 是一个综合了各种动作、技术、技巧、基本功、听觉审美观、艺术情趣为一体的极复杂的问题。因此用听觉来检验发音的好坏, 质量的高低, 是最客观的方法。要听发音、听力、听振动、听音质、听音色、听音乐的感觉。发音的技巧是整个小提琴演奏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纯净的发音是情感最有效的阐释者。然而发音与小提琴的其他技巧一样, 只不过是一种表现手段, 任何一种技巧只有和音乐表现结合在一起, 才能表达音乐的真正含义, 才能与听众产生共鸣, 才能有最精彩、最出色的演奏。因此学生在练习时, 不能对音质的好坏无动于衷, 应该清楚地知道或听到其变化, 在听觉的控制下, 将最好的发音表现出来。

美妙的音乐会使人感动。只有在敏锐耳朵的监督下才能演奏出美妙之音。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音乐听觉训练, 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音乐听觉。人的素质环境、教育只是音乐听觉形成的前提和条件, 而积极主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才是形成良好音乐听觉的关键所在。因此, 对于从事音乐专业的人来说, 更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音乐听觉, 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听觉水平。相信通过努力, 在科学的训练方法下, 每位小提琴学习者都会具备专业演奏家的音乐听觉能力。

参考文献

[1]恩斯特·托赫著《旋律学》.人民音乐出版社.第77页.

[2]杨宝智.漫谈林耀基的小提琴教学 (A) .怎样提高小提琴演奏水平[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

论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篇11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在心理上的认同,在行为上的配合。没有合作,音乐就不能产生和存在。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演唱、合奏、创作、游戏等。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研究

《新课标》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自的讲授、演唱(奏)等活动,调动学生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同教师一起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的合作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使学生感到与教师更加亲密了。例如:在新歌教学时,经常要范唱歌曲,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对同学们说:“我为大家献上一首歌曲,但还需要一个乐队,有谁愿意与我合作?”学生争先恐后要求于我合作表演,用不同的方式体验了歌曲中蕴涵的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地设计,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地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学习。

愉快、融洽、自由的合作学习,有效的小组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上表情达意的训练次数和时间相应增加了许多;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尊重和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的建议

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体验,有发现,有所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必须高瞻远瞩,明确目标,坚定信念,落实措施,持之以恒。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是完全要取代一般的课堂学习,系统的知识讲解是永远必要的。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要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也不否定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从学习资源中选择一些能使学生引发质疑、探究、发现的任务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合作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学生的兴趣浓厚, 那么, 对学习效果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进入音乐课堂的基础, 也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有效手段, 学生只有对学习的材料有浓厚的兴趣, 才能激发好奇心, 引发思考和探索。

例如, 笔者在进行《大海啊, 故乡》的课堂导入时, 就利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美丽大海的动态图, 学生们一下子被眼前美丽的大海所吸引。笔者引导学生, 对自己所见到的大海进行回忆, 并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学生们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自己曾经观看到的大海, 在探讨大海美的过程中, 大家对大海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节课的导入, 通过动态大海的展示, 学生被眼前的多彩图片所吸引, 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热情。接着, 笔者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主动的感受、交流与合作, 感知到不同大海的美, 并对大海形成了情感体验, 为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置有效问题情境,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 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 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没有任何原则和规定。学生虽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但是其主体地位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合理的问题情景设置,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有效手段, 也是学生明确合作目的, 增强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初中音乐教学以学生的欣赏性为主, 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如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合理的问题情境设置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

例如, 在进行欣赏课《夜莺》的学习时, 如果在欣赏音乐之后, 教师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的话, 很多学生只能说出一些简单的理解, 很多人都不知道从什么方面进行回答, 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说什么。而在学习过程中, 笔者在学生欣赏音乐之前, 首先帮助学生明晰了问题。笔者设置的问题有:“这首歌曲使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 以及存在怎样的人物和事物?开头和结尾部分分别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意境?”这样一来, 学生在欣赏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就有了明确的目的, 而且很容易抓住问题的要害。接着笔者向学生发问:“你知道这首歌中模仿夜莺的鸣唱是用哪种乐器吗?从这首歌曲中你分别听出了有哪些乐器的声音?”再一次播放歌曲,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并将所得出的答案写出来, 看哪个组找得最多、最准确。有效的问题设置, 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学生们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 迅速地发现知识点。

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实践, 在合作学习中使创新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不但要获得知识, 思维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也要得到提高, 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而音乐课堂带给学生的, 不应该仅仅在于音乐与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还应该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 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例如, 在学习《阳关三叠》时, 在学唱歌曲之后, 笔者让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进行音乐剧的表演。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 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且每组队员都各尽所能地进行了创造, 有的小组用贴满绿色纸条的扫帚当作杨柳,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客观环境;还有的小组在悠扬的歌曲中, 朗诵《送元二使安西》;有些甚至用横笛吹奏与歌曲和声……多样的形式一下把课堂教学引入了高潮, 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改老师一人唱大戏、众人观看的局面, 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也为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创造和展现自我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其中, 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尊重, 每一个成员都在快乐中成长。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必不缺少的理念, 但是也不是一个僵化与千篇一律的形式, 需要广大教育者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 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嵇松梅.自由·自在·自然——对音乐课堂里教师语言的再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 2012 (04) .

上一篇:探究题的答题技巧下一篇:基础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