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音乐研究(精选9篇)
肖邦钢琴音乐研究 篇1
一、肖邦的音乐创作
在华沙时期, 肖邦在华沙时期还是一个刚刚步入社会, 懵懵懂懂的年纪, 有着乐观向上的态度, 这时的作品还很稚嫩, 不够成熟, 并没有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 肖邦早期作品中最宝贵的是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强烈的波兰民族特色。作品中运用了许多民间舞蹈、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体裁, 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在华沙起义时期, 肖邦的创作思想走向成熟。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只会写一些抒情的音诗转变成写具有史诗性特点的音乐, 作品更加完善, 生动, 有张力。《b小调谐谑曲》是他在维也纳居住时创作的。起义勾起了人们爱国的情义和思念远在祖国的亲人们的心情, 创作出了《c小调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是在知道华沙沦陷后创作出来的, 当时的肖邦情绪非常悲伤和愤怒, 内心的纠结与迷茫, 思绪的表达很新颖。
巴黎全盛时期, 这是肖邦创作最成熟的时期。他的钢琴作品涉及到很多的体裁, 如前奏曲、练习曲、夜曲、圆舞曲以及后来写出的结构复杂的叙事曲、谐虐曲等, 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在这个时期民族精神体现最浓烈的是波罗奈兹舞曲。《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音乐作品中思想情感表达最复杂的作品之一, 反映了40年代后期人们复杂的心理。祖国的沦陷, 感情的波折, 疾病的折磨, 强烈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怀念使他愈发真诚的在音乐里倾诉自己的感情。
晚期创作与肖邦承受病痛的折磨有关。不过有个别的作品写出了昂扬的情绪, 《幻想波洛奈兹舞曲》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g小调玛祖卡舞曲》、《f小调玛祖卡舞曲》这两部作品是肖邦在最后的日子里创作出来的。《g小调玛祖卡舞曲》是一首亲切、抒情的歌, 写出了肖邦对生活最后的眷恋;《f小调玛祖卡舞曲》在诉说着对祖国亲人最后的思念。
二、肖邦的钢琴音乐体裁
(一) 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源自于三种感觉都不同的三拍子波兰乡村舞曲:库雅维亚克、奥别列克、玛祖卡。肖邦抓住了这三种各具特色的民间舞曲, 使它们更加完善。他从来不会按部就班的运用民间舞曲本来的曲调, 而是抓住了舞曲的精髓, 使它们在钢琴上更具表现力。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的情绪是丰富的, 有的轻快、充满活力, 有的诙谐、活泼, 有的则悲伤、沉重。
(二) 波罗奈兹舞曲
波罗奈兹舞曲是原来波兰望族中进行伴舞的音乐。19世纪以来, 波兰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人们常以新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给予音乐一个新的体裁。肖邦把这种体裁提高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这是一种稳定的固定三拍子舞曲的节奏。它的织体浑厚坚实, 和声是由密集和弦构成, 严谨的结构包括强大的力度布置使其拥有宏伟、辉煌的特质。
(三) 前奏曲和练习曲
虽然前奏曲和练习曲这两种音乐体裁在肖邦之前已经存在, 但是肖邦的前奏曲和练习曲与之前的性质完全不同, 肖邦的练习曲被称为是“音乐会练习曲”。它们都是一个相对统一的织体加上一个简单的艺术形象小品随意的组合起来, 变成一个总体, 而里面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作曲家内心世界真实的写照。其中有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情感激越;有的则清澈、透明, 传播着一种清晰欢快的气息。
(四) 夜曲和圆舞曲
尽管早期肖邦的夜曲中有英国作曲家菲尔德的影子, 但不久肖邦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创作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体裁。它的特点是悠长、优雅、还有很多的装饰音的抒情旋律, 和声语言的明暗色彩变化和精致细腻的织体, 这一切所制造出来的情景之间紧密融合的音乐境界。肖邦的夜曲所表达出的感情非常丰富, 有的清澈、安静, 看不见波澜;有的是与夜曲一般格局是不一样的, 把乐曲的再现部发展成一种严肃、激动、充满戏剧性力量的内心独白。
(五) 谐虐曲与叙事曲
肖邦的单乐章大型体裁作品占有重要地位是谐虐曲与叙事曲, 它们显示出作曲家的高超写作技巧与才华。这类型的体裁常使用一些比较复杂又很自由的曲式结构, 篇幅很长, 主题材料间互相的比较和碰撞, 总是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促使着音乐的发展, 以此来适应和容纳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内涵。肖邦的谐虐曲已经完全超过了这种体裁原有的幽默、欢快的性质, 成为内涵严肃、极富戏剧性的音乐诗篇。
三、肖邦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肖邦的音乐中最突出的是民族性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表达。肖邦的创作与波兰民族民间音乐密切相关, 他借鉴了波兰民族音乐中的特色旋律, 运用了许多民间舞曲的节奏型, 音乐结构也是运用了民间舞曲的形式, 改良了大量音乐体裁, 充分体现出作曲家与波兰民间音乐深厚的联系。他在创作中和声上很大胆, 具有歌唱性, 擅长在主调音乐中加入复调音乐的思维, 肖邦的和声主要表现形式还是以优美丰富的旋律为主, 从来都不添加任何夸张的修饰, 永远都是简单明了的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就是肖邦钢琴作品中最宝贵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沈旋, 谷文娴, 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唐碧蓉.论肖邦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2001.
肖邦钢琴音乐研究 篇2
摘要:十九世纪初期,音乐界出现了很多以浪漫主义为代表的音乐家,而肖邦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钢琴作品,在音乐的天幕上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堪称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欣赏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感受到这首作品无论从节奏、和声、旋律还是音乐情绪及风格上都体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与民间音乐元素的完美结合。本文就这部作品的旋律特色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旋律
在欧洲音乐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肖邦。虽然同处于一个时期,但是肖邦却与其他音乐家们的作品在风格特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作品风格上看,肖邦的音乐充满了幻想和神情,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都充满了色彩,而且是彻彻底底的钢琴音乐,这种音乐身韵是其他乐器所无法表达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肖邦的初期作品具备了上述所有的魅力和风格,因此被看做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但是,如果只是能把握作品的风格,那么肖邦还不能称之为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和音乐家,只有将作品的演奏技巧完全掌握,才能将乐曲发挥到极致。本文将从《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进行重点研究。
一、作品乐章分析
庄严的第一乐章,在风格上,肖邦将古典协奏曲的模式严格地沿袭了下来,然后将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在音乐表达和织体上。在肖邦的钢琴曲作品中,钢琴始终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乐器,只是在演奏时,加入乐队为整首乐曲进行和声和陪衬。随着乐队弦乐的呈示,乐章缓缓展开,第一主题微微露出了忧郁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思。呈示部过后,全体乐队都加入到演奏当中,忧郁的思索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诉说。紧接着,第一主题结束,第二主题开始,乐曲展露出作者对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起伏不定的心绪。接着,弦乐转为轻声的低语,钢琴展现出了其华丽的姿态。钢琴的演奏细腻地表达出了第一主题的内涵。左手同时演奏两个声部,而右手则需要低吟般的细语。肖邦一直推崇巴赫的复调音乐,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运用到了巴赫的复调音乐手法。然而不同的是,巴赫的复调非常严谨,肖邦的复调音乐更为和谐,他将主旋律与各声部融合起来,在主旋律之外又突出了每个声部的旋律。演奏者在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就要对各声部的连接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清楚,才能更清晰地阐释旋律。肖邦与李斯的炫技式音乐不同,肖邦的作品在连接部就像是歌唱一样。手指在跑动的过程中,要将和声与音色的变化表现出来,同时,右手也要将复旋律表达好,不仅要弹奏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还要将另一声部歌唱般的旋律表达到位。
席琳斯基评价肖邦的音乐开创了歌唱式的钢琴音乐时代。情绪随着乐曲不断变化,从平和明朗到阴沉低调,然后又从充满张力到无奈结尾。肖邦通过这种织体来展现第二主题,并预示着第二乐章的开始。即使在音乐表情上也与第二乐章遥相呼应,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在演奏风格上存在着鲜明对比。演奏者需要将手指伸直,让手指更多地接触到琴键,落指时要沉到底部,稍稍延长声音,让钢琴发出弦乐的声音。这一主题的演奏时首先要将左手的双声部织体照顾周全,低音音符在这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与主旋律相协调,才能使音乐的层次更丰富,变幻莫测。
第二乐章是小广板式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慢板,作者肖邦曾经写信给友人诉说他的心情:她深深走进了我的心里,虽然我很久都没有跟她说过话了,但是却一直在努力为她做任何事。在我的梦境中,永远都抹不去对她的思念,这也就是我《协奏曲》慢板的创作源泉。这一优美的乐章就连李斯都钟情如斯。与《e小调》相比,《f小调》的诗歌性更为突出,尤其在第二乐章,这种诗歌性更是充分地展现了听众面前。肖邦的这种诗歌性钢琴音乐曾被誉为是“迄今为止音乐界最为难得的作品,充满激情而又含蓄的爱情表达隐含在声音中,深深拨动人的心弦。”然而如此优美的乐章也给演奏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演奏这一乐章时,对装饰音的处理,也就是对声乐性和节奏的伸缩处理关系到乐章的演奏是否成功。
到了第三乐章,乐曲进入到快板的节奏,活泼的旋律展现了肖邦典型的回旋曲式。在这一乐章中,肖邦在主题旋律中加入了玛祖卡这一波兰民间音乐元素。钢琴将人们从爱情的柔美体验中拉出来,然后又带着他们尽情的舞蹈。整个乐队全部都参加演奏,此时,乐队与钢琴的齐奏为乐曲的连接部分注入了激情与活力。长笛、单簧管及大管的对话与钢琴轻盈的旋律融合在一起,为人们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乐队与钢琴的倾诉与对话要求演奏者必须在左右手之间,钢琴与乐队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将连接部的歌唱性与音色表现出来。
二、作品的旋律特色
1、具有诗意般的旋律
肖邦的一生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夜曲,肖邦的夜曲最具特色的就是富有歌唱性和诗意般的旋律。研究其旋律特征是分析肖邦夜曲所必须关注的。以行板的速度形成整齐的四四拍复拍子。在表现悠长而舒展的旋律线条时这种速度非常有利。它能够将音乐的起伏回转充分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旋律缓缓地响起,如同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渐渐地靠近,人们也逐渐被旋律所感染。整部乐章采用的是附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二分音符,这是肖邦融合了波兰民间音乐元素的结果,使得旋律极具张力。从开始的四度到连续的四音音符,为整首乐章的展开提供了后续的动力,让人们不禁沉醉在这种回旋的旋律当中。气息宽广的大练线让旋律展现出一种柔和典雅、抒情如歌的特质。波兰的民族音乐给了肖邦音乐创作无限的动力,他在创作时波兰民族音乐中的器乐性和声乐性完美结合在一起,利用钢琴声乐的特殊性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及乐器性能极大扩张。在创作时,肖邦充分利用钢琴本身的特点,而摒弃了将声乐直接移植过来的方式,在旋律中增加了大量的半音音符,使得整个旋律格外美妙精致,柔顺平滑。他将诚挚的情感注入到诗意般的旋律中,体现出非同一般的韵味与意境。这种空前的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使得肖邦从一个音乐家上升到一个钢琴诗人。
2、极具歌唱性的旋律
肖邦的音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乐曲极具歌唱性。他将民间音乐的声乐因素融入到钢琴音乐中,使得乐器作品富有了歌唱性。肖邦一直推崇意大利的歌剧,对于意大利的美声演唱,肖邦十分喜爱,在长期的聆听和欣赏过程中,他掌握了美声歌唱家运用声音的奥妙,在钢琴创作中,他将这种巧妙的声音运用技巧融入其中,从而使钢琴作品富有了歌唱性的效果。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种纯粹的歌唱性旋律,展现出优美的线条。这种歌唱性旋律与人们唱歌时所能达到的音域非常吻合,因此特别受到听众的喜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肖邦还将意大利歌剧中的花腔式旋律和宣叙调运用到自己的钢琴作品中,使得钢琴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在意大利歌剧中,宣叙调是一种舒展的旋律节奏,这也正符合作者将自己满怀的爱意通过如歌如诗般的音乐展现出来。
3、绚丽多彩的装饰性旋律
肖邦的旋律又一显著特征是在旋律中运用了大量华丽的装饰性旋律,主要体现在装饰音和华彩经过句的形式达到目的,这种装饰性旋律的运用使得整部旋律都体现出一种华丽的色彩。在创作时,肖邦还对其进行不断地变化,使得旋律更加华丽精致。
(1)
装饰音
肖邦在他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大量运用了波音、颤音、倚音等装饰性音符,他突破了传统的古典装饰音手法,将这些装饰音运用得非常自如,在创作时,他将这些装饰进行不断的变化和加花,让乐思变得更为丰富,内容也极尽扩张,整部旋律都在这种装饰音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装饰音在钢琴作品中的应用在肖邦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将古典的单纯装饰性旋律发展成为一种极具时代感的新音乐元素,而且将整部作品赋予了浪漫性和色彩化。另外就是双音式倚音的运用,在古典装饰音中倚音运用的基础上,将倚音作为素材对双音装饰,在这部作品中,肖邦就广泛地运用了这种装饰音手法。我们再看多声部和颤音,颤音在这部作品中显示出了独特的性质,颤音在这里不仅和前倚音结合,而且还和多声部结合,在整部旋律中融入了颤音和振音的元素。另外,肖邦还用一些回旋音和波音进行点缀式的装饰,体现出一种诙谐的效果。
(2)
华彩经过句
这首协奏曲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大量运用了华彩经过句,这些经过句从三五个音符到40多个连音,运用非常广泛。这也是这部作品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地方,华彩经过句将主旋律衬托得更加华丽,更具浪漫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乐章的中部,出现了大量华彩经过句,这些经过句需要两手同步快速完成,直接将音乐的情绪调动起来,将乐队的演奏自然地融入其中,肖邦的作品中还是很少见到这样形式的华彩经过句的。
4、旋律变奏手法
肖邦主要运用两种方式进行旋律的变奏。首先是通过增加装饰旋律的变化形式影响主旋律,及装饰性的变体变奏主旋律;其次是通过复调式变化主旋律,增加其声部,加厚音层,即复调式的变体变奏主旋律。开始的时候,用分解和弦伴奏展开主题旋律,但是变奏时主旋律并不改变,改变的只是织体的层次。肖邦首先运用华彩经过句来变化个和润色呈示部的旋律,然后再变奏旋律主体,通过这种方式,在整部作品中突出和强调了主题,将作品的旋律陈述方式和织体变得更加丰富,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结论:
肖邦的钢琴音乐风格及演奏 篇3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风格;演奏
肖邦的钢琴演奏是据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而且他的钢琴旋律比较新颖独特,在和声上也呈现多种的方式,肖邦的钢琴音乐在节奏方面也很开放不受约束,在这种音乐风格下肖邦创作出了许多优秀并广为流传的作品被后人所追崇。其实肖邦的钢琴演奏是需要有一定的演奏技巧的,只有将肖邦的演奏技巧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够摸索出肖邦钢琴音乐的精髓。
一、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
(一)旋律特征风格
肖邦的钢琴音乐主打的是抒情的旋律,在钢琴音乐中需要将声乐与歌唱相结合,这样可以让钢琴音乐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而这样与器乐相结合的钢琴旋律在音调上也是更为丰富的,这样表现出来的钢琴旋律才会更加的生动。肖邦钢琴音乐在旋律上之所以可以做到新颖完美是因为在演奏时注重了装饰音、音调以及音程的加工处理,而且注重变奏。肖邦在钢琴音乐创作时歌剧给予了他很大的灵感,这也是导致肖邦在创作钢琴作品时特别注重旋律的原因之一。而对于钢琴音乐的旋律肖邦也会将柔和与刚劲共存,这也是他钢琴音乐旋律多样化的体现。肖邦在借鉴歌剧音乐的基础上让自身的钢琴音乐添加了一份独特的个性色彩,通过让音乐的音调来引出钢琴音乐的旋律。肖邦的音乐音调是肖邦音乐旋律风格的灵感来源,其中包括波兰民间音乐音调,声乐性和器乐性的旋律变奏是肖邦钢琴音乐弹奏经常会使用到的,这也是民间音乐中比较常见的一些旋律变奏方法。
(二)音乐风格
肖邦的钢琴音乐体现的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肖邦也是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进行拓展与延伸的代表之一,在此之后诞生出了很多的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创作。肖邦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有其独具的特色,对音乐本身的要求并不高,甚至都很贴近现实生活,但是肖邦会在贴近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加入浪漫元素就会让钢琴音乐产生一定的改革。肖邦在钢琴音乐创作时完全是自己的发挥所以创作的作品都是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他的作品可以成为经典代表的另一个原因。
(三)和声风格
肖邦的钢琴音乐和声主要是主调音乐组成,但不完全是主调音乐其中还包括复调,三度色彩转调是浪漫主义音乐和声风格的一大特点。在钢琴音乐中也会加入一定得复调音乐的技巧,其中也有许多的和声是由复调慢慢延伸来的,肖邦在钢琴音乐的和声中一般会包括古典音乐的特性,然后会将各个声部汇到一起,这样可以保证和声的正常进行。肖邦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民间音乐的风格,并且也从民间音乐中摸索出了更多的和声的操作以及功能使用,民间音乐风格的借鉴让肖邦钢琴音乐的和声风格更加的丰富多彩。肖邦在钢琴音乐中对色彩性和声运用的较为广泛,在和声演奏时甚至会运用交替调式的方法而且会在演奏中采取转调的方式,转调时也会注重民间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结合。其实肖邦的钢琴音乐和声风格除了保持传统的音乐风格外还与民族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和声中透露出了肖邦的创新意识和大胆的改革,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很大的突破,甚至后期许多的音乐家都以肖邦的钢琴音乐风格为典范。
二、肖邦钢琴音乐的演奏
(一)将浪漫主义风格与独创性风格结合演奏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对音乐的浪漫主义追求,在钢琴音乐演奏时也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色彩,包括对于和声的使用,转调的操作等等,在钢琴音乐的和声处理上肖邦发挥出了无穷的想象力,但是也体现出了其独特的风格,在演奏时会利用分解和弦来体现钢琴音乐的旋律,这样就可以让歌唱与伴奏完美的结合。在钢琴音乐的曲式结构上肖邦更加注重音乐的内在情感,所以就摆脱了传统音乐的呆板空洞,更加注重钢琴音乐的内涵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且在钢琴音乐演奏时肖邦跟其他的音乐演奏家不同他不会过分的重视音乐的表现技巧他主张在演奏中应当将浪漫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融合。在他几乎所有的钢琴演奏作品中都比较的大胆创新,所以他开创了具有他自己特色的钢琴音乐演奏方式。肖邦在钢琴曲演奏时会加入自己的内心情感在其中,所以他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与内涵,在他丰富多样化的风格中融入自己的想象,所以才有了他的独创性风格,甚至是将历年演奏家的作品进行结合和再创新。
(二)演奏中巧妙运用踏板使旋律更具表现力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一定会使用到琴键和踏板,这是钢琴音乐得以正常表现的前提,在钢琴演奏时必须要通过手指的弹奏,所以对于演奏的技巧包括手指弹奏的熟练程度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踏板的泛音可以对此进行辅助,一般踏板可以将一些比较连贯的声音表现出来,但是在演奏时遇到声音需要转换的地方或者需要加强的地方就应当停止踏板,这时候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旋律来让需要变化的节奏体现出来。
肖邦的许多钢琴音乐是需要踏板与琴键完美融合才能做到的,通常如果遇到两个音之间需要断开时在演奏第一个音的时候就需要将琴键与踏板都松开,然后在过渡到第二个音的时候要将琴键与踏板一同摁下,在松开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停顿的时间。通常在音乐弹奏时中间尽量不要出现突然的停顿,所以需要在演奏时把握好踏板与琴键的操作。肖邦在钢琴音乐演奏时能够很好地将手指弹奏与踏板协调好,而且肖邦主张对于音符是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演奏的,在操作踏板时需要保持适当的力度,过重或者过轻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踏板需要在钢琴演奏中制造出一定的混响效果。
三、结语
肖邦的钢琴音乐中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性文化及其特征,包括音乐的旋律以及和声的操作等方面,在已有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创新,所以自成一套音乐体系,在肖邦有生之年他对音乐做出的贡献已经超越了对浪漫主义乐曲和舞曲等等曲目的升华与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他将古典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与发展,不仅仅是对欧洲音乐文化的贡献更是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安静.论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与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3(06)
[2]何萍.从肖邦的钢琴音乐看浪漫主义流派的风格及演奏要点[J].音乐天地,2011(01)
[3]王海垠.高呼进魔魅世界 体验音乐神奇——谈肖邦的钢琴演奏风格[J].音乐生活,2007(02)
肖邦钢琴音乐的体裁特征 篇4
1 钢琴叙事曲
“叙事曲” (法文ballade) 是一种以表达故事内容为主的音乐体裁, 是指富于叙事性和戏剧性的声乐曲和器乐曲、肖邦之前、叙事曲只是声乐形式。肖邦创造性地将叙事曲应用到了钢琴作品中, 先后完成了四首气势磅礴结构复杂的钢琴叙事曲作品, 从而开创了钢琴叙事曲器乐体裁的新领域。肖邦的叙事曲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在内容上与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有密切的联系。作品将叙事性、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交响性和抒情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倾诉了怀念故国, 眷恋民族的感情。在创作上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 在曲式结构、和声调性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使叙事曲的音乐表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形成了肖邦叙事曲体裁的突出特征和独特的风格。
2 练习曲
“练习曲” (法文etude) 是指专门训练乐器演奏技术的乐曲, 常常具有特定的技巧训练目的。肖邦有27首练习曲, 他创立了练习曲技术训练和艺术内容相结合的典范, 其完美的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肖邦的练习曲具有一定的音乐形象和感情内容, 使练习曲发展为一种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体裁, 成为音乐会演奏的作品, 这是肖邦对传统练习曲的突破。如:《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离开祖国去巴黎途中, 听到华沙起义失败沦陷的消息后创作的, 音乐表达了肖邦悲愤的心情, 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充满了激愤的情绪和悲剧的热潮, 通常将这首作品称为《“革命”练习曲》。
3 前奏曲
“前奏曲” (拉丁文Prelude) 是指在作品前面演奏的序引。肖邦有24前奏曲, 它们不同于巴罗克时期组曲中的前奏曲。肖邦继承了巴赫的传统, 每首都写成了独立的作品, 同样以24个大小调写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每一首只有一个鲜明的形象, 音乐情调丰富, 乐思简洁, 形式完美。前奏曲的音乐有的明朗静谧, 有的思虑不安、忧郁暗淡, 有的具有青春的欢乐, 有的富于戏剧性, 有的富于田园色彩, 或庄严悲痛, 或气势磅礴。如:《升f小调前奏曲》表现出战栗、焦虑不安和肖邦特有的激情。
4 谐谑曲
“谐谑曲” (意大利文scherzo) 最早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18世纪中叶, “谐谑曲通常用作奏鸣曲、交响曲中的一个乐章, 代替小步舞曲。”[1]肖邦的谐谑曲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 同时又“远离了古典传统的风格”, [2]把谐谑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肖邦的谐谑曲是独立的单乐章的艺术作品, 其结构庞大, 富于展开, 音乐形象对比鲜明, 能容纳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突进快速、活跃的三拍子、生动的节奏、突发的重音、切分音、急剧的力度变化、比较复杂的曲式结构和大胆的转调等手法, 使谐谑曲不仅具有热烈、刚劲、诙谐、嬉戏、幽默、歌唱和富于幻想的特点, 而且表现出了戏剧性、哲理性的内涵和史诗般的气势。如:《B小调谐谑曲》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遭遇所产生的悲愤焦虑以及对祖国的忧思怀念之情。
5 夜曲
“夜曲” (意大利文nocturne) 是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创立的一种体裁。肖邦的夜曲是在费尔德的基础上发展的, 早期的夜曲受费尔德的影响, 风格恬静华美, 多情细腻, 音乐形象单一, 带有伤感的情调, 如《E小调夜曲》。以后的作品则扩大了规模, 大多具有不同形象的对比, 常常表现出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征, 使夜曲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音乐意境, 如:《F大调夜曲》。肖邦的夜曲旋律悠长, 速度缓慢, 如诗如歌, 同时充满了激情和内在的张力, 在结构上大部分为三部曲式。他将歌唱性、宣叙性和装饰性的华彩熔合在一起, 伴奏织体变化频繁, 节奏精巧特异, 旋律错综交织, 音区对比并置, 和声色彩微妙, 形成了肖邦夜曲的典型风格。夜曲是肖邦小型作品中最具独特风格的一种,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6 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 (mazurka) 是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省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 中速到快速, 强拍通常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舞曲活泼矫健、感情奔放、欢快热情、节奏强烈而多变。肖邦一生从未间断过玛祖卡的创作, 他创作有56首玛祖卡。肖邦的玛祖卡是以三种波兰民间舞曲 (玛祖尔舞曲、摩亚维亚克舞曲、奥别列克舞曲) 为基础而创作的, 其中以玛祖尔的形式最多, 三种民间舞曲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自然而微妙地再现了波兰民间舞曲的节奏、旋律甚至结构。”[3]特别是波兰民间音乐特有的“利第亚”增四度的应用, 但这种再现是带有发展和创造性的。肖邦的玛祖卡有体现风俗生活情景的;有表现舞会欢乐优雅气氛的;有将风俗性、舞曲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结合在一起, 表现欢乐、忧伤、悲哀和沉思等复杂情绪的, 这种类型是最能够体现肖邦个人风格的, 如:《B小调玛祖卡》。肖邦的玛祖卡旋律清晰, 常常为混合大小调, 大多数为抒情性的。肖邦通过自己的创作, 使玛祖卡舞曲成为独立的音乐会演奏的作品。玛祖卡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民族性格的体裁, 其民族色彩鲜明, 乡土气息浓厚, 是作者受民族音乐的熏陶而写成的浪漫主义音乐的最佳范例。
7 波罗涅兹舞曲
“波罗涅兹”舞曲 (法文polonaise) 16世纪起源于波兰, 是一种民间舞曲体裁, 中等速度, 音乐典雅、庄重, 三拍子舞蹈节奏。舞曲常用于军队的仪式行列, 后来流行于宫廷, 进而在欧洲广泛流传。肖邦创作有20首波罗涅兹舞曲。他放弃了早期波罗涅兹中浪漫主义伤感的东西, 使舞曲增添了悲壮的、宏伟的、爱国主义的气质, 赋予了波罗涅兹舞曲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肖邦的波罗涅兹舞曲并非单纯地再现民间曲调, 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 其音乐结构对称严谨, 织体丰富多彩, 有较强的技巧性, 使舞曲具有鲜明的波兰民族色彩和音乐会艺术作品的性质。如:《降A大调波罗涅兹》表现了肖邦对苦难祖国的忧思,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的气概。肖邦成熟期的波罗涅兹舞曲, 创作手法大胆豪放, 音乐形象突出简练, 采用装饰音和密集的和弦织体, 节奏强劲有力, 具有丰满的乐队般的音响效果。常表现出悲哀、忧郁、慷慨、激昂、雄壮和豪迈的情绪。
8 圆舞曲
“圆舞曲” (德文walzer) 是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舞蹈, 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 19世纪逐渐用于城市社交舞会, 后成为一种舞曲体裁被广泛使用。肖邦的圆舞曲从内容形式到表现方法都改变了传统圆舞曲的世俗性和应用意义, 他的圆舞曲旋律流畅如歌, 风格明朗清新, 想象力丰富, 技巧性强, 突出钢琴的织体特征, 已是音乐会上演奏的艺术作品。如:《华丽的大圆舞曲》就是一首技巧性强, 情绪昂扬奋发, 风格华丽辉煌的音乐会乐曲。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肖邦在对各种体裁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 尤其把波罗奈兹舞曲、玛祖卡舞曲、叙事曲、夜曲和练习曲等体裁形式提高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他的钢琴音乐体裁特征突出, 风格鲜明, 他为钢琴音乐体裁及风格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要:肖邦的钢琴音乐体裁包括小型的前奏曲、练习曲, 夜曲、圆舞曲和幻想曲;大型的谐谑曲和叙事曲;传统的奏鸣曲、协奏曲和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特性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等。通过对其代表性体裁进行梳理分析, 旨在加深对肖邦音乐体裁特征的认识。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体裁,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54.
[2][美]唐纳德.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肖邦钢琴音乐研究 篇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肖邦的音乐被世俗气息曲解成靡靡之音,甚至连专业音乐院校都不愿再将肖邦的作品作为教学曲目。在这样的情况下,波兰的钢琴家和音乐教育者们决定举办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以发扬肖邦的音乐精神,并发掘出优秀的肖邦音乐诠释者。
首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于1927年1月23日至30日举行,比赛地点设在华沙爱乐大厅,之后的1932年和1937年比赛同样在那里举行。根据组织者的意愿,该比赛每五年举办一次,但是原定于1942年举办的比赛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取消后,这项赛事在二战之后的几年内都无法继续。战后的第一次比赛也就是第四届比赛最终于1949年举行,地点在罗马音乐厅——当时华沙爱乐乐团和歌剧院的临时所在地,那届比赛也成为肖邦诞辰一百周年的一大盛事。再后来的比赛于1955年举办,当时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华沙爱乐音乐厅才刚刚重建完成。
1955年、1960年、1965年连续三届比赛都在冬天举行,接近于2月22日,也就是肖邦诞生的日子。后来由于2月份天气寒冷,比赛选手和评委容易因生病贻误比赛,之后的比赛便被安排在10月举行,也就是作曲家的忌日。
战前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由华沙音乐协会资助举办,这个组织后来建成了肖邦高等音乐学院。1949年的第四届比赛由肖邦百年诞辰执行委员会资助举办,经费由国家财政部提供。1955年的第五届比赛由文化部长组织成立的比赛执行委员会举办。从1960年起,肖邦协会成为了比赛的组织者,维持着整个比赛的组织运作。1995年以前,比赛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从1995年开始,第十三届比赛有20%的资金来自于企业赞助,2000年第十四届比赛之后,企业赞助越来越多。
评委和选手阵容的壮大
首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全部是来自波兰音乐界的权威人士,之后的比赛,组委会越来越多地跨出国门,向国外的音乐大师和专家伸出橄榄枝,其中就包括玛格丽特·隆、巴克豪斯、阿殊肯纳齐、陆特斯拉夫斯基、米开朗杰尼等人,后来还邀请了往届比赛的获奖者来担任评委,像奥伯林、马尔楚津斯基、车尔尼·斯特凡斯卡和阿格里奇。
而评委会主席一般由波兰著名音乐家和钢琴家担任,他们都是为波兰音乐界做出过巨大贡献、德高望重的人士。1927年,华沙音乐协会的作曲家兼总监、肖邦高等音乐学院的Witold Maliszewski担任首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之后的两届比赛由华沙音乐协会及波兰作曲家协会总监维尼亚夫斯基担当;1949年、1955年、1960年、1965年连续四届比赛由克拉科夫和华沙高等音乐学院的钢琴家Zbigniew Drzewiecki担当;第八、九届比赛由华沙国立高等音乐学院的作曲家Kazimierz Sikorski担当;1980年第十届比赛由国家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Kazimierz Kord担当;1985年、1990年、1995年连续三届比赛由华沙高等音乐学院的钢琴家Jan Ekier担当;2000年比赛的评委会主席则由卡托维茨高等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Andrzej Jasinski担当,之后继续按惯例邀请。
首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只有来自八个国家的二十六名选手参赛,之后比赛迅速扩大,吸引到越来越多的选手前来参赛。1980年,来自三十六个国家的一百四十九名青年钢琴家参与了比赛,是目前参赛选手最多的一届比赛,第十一届到第十四届也基本保持这一人数。
随着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音乐界的声望越来越高,这项赛事逐渐被年轻钢琴家视为迈向伟大钢琴家的第一步,并能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厅举办音乐会。比赛的前五届一直由波兰及苏联的参赛者雄霸冠军宝座,之后乐坛百花齐放,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参赛者得以入选决赛,二十世纪的很多著名钢琴家都曾在该赛事中获奖,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包括奥伯林、乌宁斯基、阿殊肯纳齐、傅聪、李云迪、波里尼、阿格里奇、齐玛曼等等。
由于参赛的选手不断增多,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成为了一个多阶段的比赛。首届比赛只有八天,而第四届和第五届足足持续了一个月。战前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分为两个阶段,而战后的第四、五、六、八届分成三个阶段,第七、九和之后的比赛还分成四个阶段,最后阶段即决赛阶段。
独树一帜的赛制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国际上其中一个仅演奏一位作曲家作品的音乐比赛。在比赛进行过程中,人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当今演奏肖邦作品的最高水平以及钢琴家们对肖邦作品看法的变化。比赛作品包含了肖邦各种体裁的曲目,如首届比赛在第一阶段规定选手演奏两首夜曲、两首练习曲、两首前奏曲、升f小调波兰舞曲Op.44、一首自选的叙事曲及两首马祖卡;第二阶段规定选手演奏自选的协奏曲中的两个乐章等等。制定规则的委员会在第八届比赛中又引入了一组波兰舞曲及平静行板和大波罗乃兹E大调Op.22的独奏版本,之后曲目一直在变化。
在比赛的试听阶段,青年钢琴家们会按照字母排列顺序演奏,最开始的字母随机抽签决定,一般规则规定参赛选手的年龄在18到29岁之间,但有时也会有适当改变,在过去的比赛中,最年轻的选手只有16岁,而年龄最大的则为32岁。
每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颁发六项大奖及特别奖,赛事的特色是评委会根据参赛者的实际表现来评定奖项,若他们认为某一奖项没人有足够资格获得,就会将其空置,而不会让后来者补上。
1990年举行的第十二届比赛首开先例,因为比赛结果没有一人令评委们满意,最终冠军空缺,第二名由美国人Kevin Kenner获得。1995年举行的第十三届比赛同样由于参赛者水平原因出现头名空缺,第二名由法国的Philippe Giusiano和俄罗斯的Alexei Sultanov并列获得。首奖空缺终于在2000年的第十四届比赛被打破,来自中国的十八岁选手李云迪结束金奖连续两届空缺、长达十五年的沉寂,一举夺冠,成为开赛七十三年来首位获得冠军的中国人,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得主,他同时还获得了“大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
比赛之外的特色活动
除了激烈的专业比赛,该项赛事还举办了很多其他活动:特别音乐会、歌剧芭蕾舞表演、讨论会、展览会,多年来,这些活动伴随着比赛进行。举行展览会的传统是从1932年第二届比赛开始的,当时新建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了很多肖邦的资料和纪念品,历史上肖邦钢琴比赛举办过三十多个展览会,如1960年第六届比赛展出肖邦海报和录音(从帕德列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到马尔楚津斯基),当时的资料还被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华沙肖邦协会、华沙音乐学大学和国家图书馆;1975年第九届比赛展出“肖邦的画像”;1995年第十三届比赛展出“肖邦和李斯特”等等。
1975年起,永久举办的活动还包括肖邦逝世周年纪念会,10月17日是比赛当中的肖邦纪念日,在华沙克拉科夫的神圣十字教堂会上演了莫扎特的《安魂曲》。肖邦逝世之后,1849年10月同样的作品在巴黎马德林教堂上演。
八十多年来,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大赛早期前苏联和波兰钢琴家以技巧和音乐相抗衡,到二战后毛里齐奥·波里尼、玛莎·阿格里奇、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与伊沃·波格雷里奇等一系列当今最走红的钢琴大家的横空出世,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已经成为国际钢琴家的摇篮。半个世纪以来,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不仅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钢琴大赛之一,也以其严格的评审标准还原肖邦及其作品应有的形象。从1957年开始,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从属于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是这个联盟创办者之一。
小 贴 士
第十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将于2015年10月2日至23日在波兰举行,欢迎有才华的你踊跃参与。报名截止时间:2014年11月16日。比赛时间:2015年10月2日~2015年10月23日(共计22天)。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比较分析 篇6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突破了古典风格的循规蹈矩, 突出了创作者的内心情感, 尤其是对于爱情与民族情结的表述。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造出了许多灵活, 赋予浪漫气质的作品。而对于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肖邦与李斯特, 二者在钢琴艺术中的一些共性, 不免使人们将他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肖邦与李斯特在少年时期都有着突出的音乐天分, 同样受到了帕格尼尼的深刻影响。但是他们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这就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的挖掘。
一、二者民族风格的比较
肖邦与李斯特对于德奥传统都进行了良好的吸收和努力的开拓, 同时还融入了本民族的音乐精髓和文化精神。从音乐的构成要素来看, 无论从和声, 还是从复调和曲式方面,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语汇也基本是德奥式的, 尤其是对于民族风格的利用与融合。比如《波洛涅兹舞曲》《玛祖卡舞曲》等, 在肖邦与李斯特各自的民族风格钢琴音乐中, 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1. 肖邦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
肖邦是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和艺术家, 他的音乐创作与波兰民族民间艺术息息相关。肖邦所处的年代正是波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年代。在这一时期波兰产生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肖邦创作出了众多的钢琴音乐, 这些钢琴音乐中饱含着肖邦对祖国、民族文化的浓厚情感。在19世纪上半叶波兰的民族浪漫主义文化艺术, 对波兰民族解放斗争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的爱国文艺家和思想家。这些文艺家们对于民族特性有着鲜明的追求, 这些民族思想对肖邦都起了重要的影响。在民族风格音乐创作方面, 肖邦很少去直接运用民歌旋律, 而是按照波兰民族的民间音乐风格和音调去自行创作, 他的作品源自于波兰民族音乐, 再经过精心的加工和艺术提炼后, 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与个性。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及《波罗涅兹》等乐曲均能够体现出这一点。
2. 李斯特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
李斯特出生在整个欧洲动荡不安的年代, 李斯特从九岁便离开自己的祖国匈牙利, 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国外度过, 几乎走遍了整个欧洲。虽然他呆在自己国家的时间不多, 但他一直认真地支持着匈牙利的音乐发展, 并且在创作方面积极地促进其民族音乐形象的树立。李斯特在国际音乐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激发和推动了匈牙利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很多关于匈牙利民族题材的音乐作品, 其中包括钢琴的、管弦乐的, 还有宗教性质的。他促进了匈牙利风格音乐在欧洲乐坛的发展, 同时也丰富了欧洲音乐艺术。李斯特始终相信艺术对社会的作用, 在努力吸取民间艺术的同时, 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民族风格音乐创作方面, 李斯特与肖邦的不同之处在于, 李斯特的结构曲式比较自由, 他每首狂想曲的气质都不相同, 比如《匈牙利狂想曲》让我们对李斯特的民族思想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李斯特将吉普赛人的生活与音乐思想巧妙地编织到了狂想当中, 深切的表达了自己作为匈牙利人的深厚情感。
二、二者音乐创作风格的比较
肖邦与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音乐家, 二人在音乐创作风格方面, 都能够很好的突出民族性与诗意性。也都深受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影响, 对社会斗争与个人经历进行了充分而鲜明的体现。但是具体在二人身上又能够表现出许多差别性。肖邦的音乐创作是其音乐经验的一种价值体现, 而李斯特则侧重于从文学、绘画等实体艺术方面, 吸取丰富的艺术色彩和民族特性。
1. 肖邦的音乐创作风格
在音乐创作方面肖邦与李斯特有着非常迥然的个性与风格。肖邦非常重视对钢琴音色的发挥, 其钢琴音乐作品比较委婉, 情感含蓄。旋律方面比较突出柔和、真挚以及如歌的特征。肖邦的每一首音乐作品都经过精心创作与设计, 无论是对于黑白键的分配、音域的扩展, 还是对于一些细节的装饰, 颤音的灵活运用, 都充分地表现出了肖邦钢琴音乐的特点。肖邦的音乐作品充满了诗意, 令人久久不忘, 回味无穷。
2. 李斯特的音乐创作风格
李斯特的音乐创作风格主要偏重于运用交响乐的构思方法。李斯特创作的音乐作品充满坦率、热情与奔放的风格特征。他深受帕格尼尼的影响, 在音乐方面突显出超绝的技艺, 最大程度的挖掘出了钢琴弹奏的技巧和潜力。李斯特晚年致力于探索较新的音乐手法和技巧, 比如四度叠置和弦等。在李斯特的复调音乐中, 各主题的对比可以合理地看成各种乐器间的冲突与融合。因此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大多被改编成交响乐。
三、二者在音乐特征方面的比较
1. 肖邦作品的音乐特征
肖邦在其作品诠释方面不喜欢使用文学性的标题, 肖邦主要以纯音乐的方式来体现其钢琴音乐的诗意性。其音乐旋律优美而柔和, 充满真挚的音乐情感, 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体现出一种完美的浪漫主义音乐气质。比如作品《夜曲》与无词歌类似, 其音乐语言能够充分发挥钢琴的优美旋律。和声的色彩化处理与踏板巧妙的运用, 使肖邦的钢琴音乐更加灵动、丰满。
2. 李斯特作品的音乐特征
李斯特与肖邦不同, 他是标题音乐的倡导者。李斯特在进行钢琴创作时, 都是按照标题进行构思, 听众会根据标题提示来欣赏音乐。李斯特对于各个音区的音色都力求充分发挥, 以追求不同的音色效果。李斯特比较重视音乐与文学的统一, 将标题音乐看作一种审美范畴, 从而使作品更加鲜明。比如《叹息》作品中, 以连串的琶音将听者带入音乐世界当中, 主题则由左右手交叉演奏, 层层推动着音乐进程, 效果明朗、宽广。
结论
肖邦与李斯特都有着浓郁的民族情感和浪漫主义音乐思想。他们的钢琴音乐作品大多以沙龙小品或炫技性的乐曲为主。在共性当中, 又体现出了细节方面的不同, 不仅传承了传统音乐艺术特征, 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音乐曲式, 从而对钢琴音乐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董婉, 浅谈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特征[J].大众文艺.2012.1:8.
[2]李菲菲, 谈李斯特与肖邦风格之异同[J].学术论坛, 2010, 6:8~87.
肖邦钢琴音乐研究 篇7
1.简介
肖邦1810年出生于华沙, 他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 而且能作曲。7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 8岁时登台演出, 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份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 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
2.成长与创作历程
肖邦的青少年时期在华沙接受了中小学教育。后入新成立的华沙音乐学院学钢琴、乐理、和声、对位。毕业后肖邦渴望开阔眼界。胡梅尔和帕格尼尼访问华沙使肖邦看到了外面的高水平音乐。19岁去维也纳演奏了自己写的《莫扎特主题变奏曲》、《克拉科维亚克回旋曲》, 以及波兰民族音乐即兴表演等, 受到舒曼的高度评价。以后肖邦开始有了信心并在巴黎成功地举行了首场音乐会, 确定了在这座城市的地位。肖邦与女作家乔治·桑相爱并同居的9年里虽然身体不好但是精神愉快, 成为他创作的巅峰, 音乐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化, 表现的手法也更加大胆。1848年肖邦在巴黎举行了最后一场音乐会, 一年后病逝。
二、肖邦的创作特点
肖邦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和钢琴音乐作曲家。他写的作品无一例外都与钢琴有关, 在这方面他的成就是空前的。肖邦的一生非常短暂, 但他的音乐成就和音乐思想却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音乐为什么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前面我们所述的创作历程造就了肖邦风格的音乐, 他的音乐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1.抒情
从本质上看, 肖邦是一位真正的抒情大师, 他的旋律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有些旋律好像由歌曲音调转为器乐, 有些带有声乐的音响, 甚至有歌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的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旋律风格同民间音乐、民歌、歌剧的联系。
2.和声
和声是肖邦音乐风格中最有特点、贡献最突出的一个方面。他喜欢使用利第亚、弗里几亚等中世纪古调式, 并常用自然音阶与变化音阶之间的模糊变化, 这种调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波兰的民间舞蹈。他还喜欢使用各种甚至有些尖锐的变音, 大胆地突然转调。李斯特曾指出肖邦的最大和声贡献, 在于扩充了和弦, 扩充了变化音及声部中的非和声音。并且善于为旋律作装饰, 造成类似意大利歌剧声乐装饰的音乐效果。
3.调性
肖邦最喜欢的转调起点是在未解决的属七和弦第三转位特强音上开始, 后面紧接着一串串快速的音阶式经过句, 也经常通过减七和弦进行转调。他还常常快速地进行一系列转调, 而几乎使听者对此完全没有意识, 有时却有一系列的变化音经过句, 根本没有任何真正的调性基础。
4.节奏
肖邦的音乐节奏具有高度的伸缩性。他喜欢用自由速度, 其中演奏上有两种:一种按他自己的话是“歌唱的一只手可以自由, 但伴奏的手必须保持节拍”;另一种是交替速度, 或放慢或加速, 这种方法常常在他的夜曲或性格舞曲中使用。
5.织体
织体也是肖邦钢琴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基本织体是旋律加伴奏及其变化。比较典型的是他沿袭菲尔德的“夜曲”型织体, 右手奏旋律, 左手在踏板的协助下用分解和弦提供节奏及和声背景。肖邦大大地扩大了这种分解和弦的表现力, 丰富了左手的形象, 扩大了它的音域, 使之几乎可以覆盖整架钢琴的六个八度。他的左手还常常是一个自由移动的旋律音型。肖邦虽然没有写赋格, 但是他的音乐却贯穿着复调的因素。在他的音乐里许多声部交织, 而各自保持自己优美的旋律。在需要辉煌效果时, 肖邦在其伴奏上做了许多变化。如在踏板的辅助下, 将八度的低音与中音区丰满的和声相结合。
肖邦的钢琴作品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即为音乐会写的、为教学写的和为自己写的三种类型。作为表演艺术家, 肖邦的演奏生涯实际上在1831年就已经结束了。他为音乐会写的作品都来自早期, 如两部协奏曲, 几首回旋曲, 为钢琴乐队写的《平稳的行板》、《音乐会快板》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结构随俗, 结尾辉煌, 有炫持性和音乐会的效果。肖邦一生用了很多精力从事钢琴教学。除了练习曲外, 他的前奏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玛祖卡、摇篮曲、包莱罗、塔兰泰拉和一些波罗涅兹舞曲等等也都是为学生写作的。这些作品一般在技术上和表现上的难度不太大, 适合业余演奏者演奏;在风格上又较适合巴黎的沙龙口味, 如带有装饰等。肖邦在这些创作里将技巧性和艺术感染力紧密结合, 体现了作为钢琴教师, 他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技巧和音乐艺术的表现力这两个方面, 使他的钢琴小品具有高度精美的艺术魅力, 这也体现了他的思想和追求。最后一种为自己, 为少数“知音”而写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突出地真诚地表现了肖邦的思想感情。
三、肖邦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特色使其音乐极具思想性和民族性
1.思想性
(1) 肖邦是音乐史上重要的波兰爱国主义作曲家。谈他的作品, 首先离不开波兰这个伟大的民族及其深重的灾难, 也离不开肖邦本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离不开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2) 肖邦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它们大多数清楚地体现出社会的重大事件对他敏感的思想的强烈影响。有的也反映了他本人生活的其他侧面。肖邦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3) 21岁时的肖邦, 祖国的灾难磨难已使他坚强起来了, 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变得强烈了。他短暂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 受外敌蹂躏时期, 在国外, 他情系祖国, 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 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 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 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 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 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 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他的作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既有怀念的忧伤, 又有战斗的激昂。他是用音乐向世人诉说波兰的历史史诗, 不愧为“钢琴诗人”的称号。
2.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肖邦创作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老的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涅兹”舞的节奏写成的。肖邦运用波罗涅兹舞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 来寄托他的强国梦。而“玛祖卡”舞来自民间, 反映农民在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艰辛时跳的一种舞蹈。肖邦创作的玛祖卡舞曲反映了人们悲伤、神秘、欢乐等种种情感。肖邦的《降b小调奏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 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诗人写的四个故事。甚至于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仅是练习, 如《革命练习曲》深刻反映出作者起义失败后的心情, 第23首也体现了一种高昂的民族斗争精神。
肖邦的作品流传后世, 被人热爱。他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 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他的作品深深地扎根在波兰大地上, 吸取着民族音乐文化的营养。
通过对肖邦的研究, 从一个点反映了一个浪漫主义时期的部分特征, 在对肖邦为钢琴作出贡献表示钦佩的同时, 更深深地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主义精神而打动, 更好地了解历史, 才能更好地把握艺术表现风格, 从而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能, 丰富音乐情感的内涵。
摘要:19世纪的欧洲, 民族运动高涨, 产生了各种民族乐派。这些民族乐派大力发展本民族的音乐, 并与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政治运动紧密联系, 从而在音乐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其中, 波兰民族乐派尤为突出,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肖邦。
肖邦钢琴音乐研究 篇8
关键词:肖邦,电影场景,谴责
电影《钢琴师》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 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钢琴师》 (原名《死亡的城市》) 改编而成, 电影讲述了一名波兰钢琴家斯皮曼逃出华沙犹太人集中营并在德国军官帮助下得以生存的故事。这部由德国、法国、波兰、英国联合拍摄的影片, 曾在第75届奥斯卡影展上荣获3项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
《钢琴师》中的音乐大致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部分音乐是由作曲家基拉尔创作的音乐主题, 这一部分音乐简练而意味深长, 其旋律带有犹太民族音乐风格, 以小调色彩为主, 节奏悠长、富有歌唱性, 并经过多次变奏, 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另一部分则是由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钢琴作品组成, 这使电影弥漫着诗意和忧郁的智慧。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年少成名, 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 在在国外度过, 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 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一生不离钢琴, 被称为“钢琴诗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选用这样一位爱国情怀浓厚的钢琴家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意义, 它不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体现, 更使得影片对于波兰犹太人的苦难的描述得以深化。其中8段选自华沙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名波兰钢琴家亚努什·奥莱依尼查克的演奏片段。
在《钢琴师》中有许多特殊的场景使人印象深刻, 这些场景的音乐均选自经典的音乐作品, 却独具匠心的运用的巧妙且有深意, 以下将根据不同场景将对音乐特殊处理的作用略作分析。
一、讽刺、反衬、谴责
在影片的开头, 主人公瓦瑞在广播电台录制肖邦的钢琴曲《升C小调夜曲》, 肖邦的c小调夜曲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作品。第一部分从断断续续的旋律开始, 音调富于语言的表现力, 象悲伤的独白。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伴奏, 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 而录音室外, 德军的轰炸已经开始, 街道上一片混乱, 制作人示意瓦瑞离开, 但他坚持录音。中间部分庄严缓慢的旋律像一首宗教颂歌, 最初是温和的, 平静的, 像是对心灵的抚慰和祝福。后来逐渐变得刚毅豪迈, 雄伟有力, 像一首壮丽的进行曲, 像在一种宏伟的力量的推动下前进。最后, 音乐回到第一部分, 但已改变了原来的形象, 速度加快了一倍, 伴随着原来的旋律的, 是丰满的分散和弦和急促的节奏型;悲伤的独白变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动人心的语言。在这首夜曲中, 音乐形象的发展, 是充满着动力的, 富于戏剧性的。以此最为开始, 是在映衬战争对于生活和美好的破坏性和毁灭性, 这是一种预示, 也是一种谴责。
有一段场景十分具有讽刺意味, 它发生是在德军的隔离区中。纳粹德军在隔离区中间修建了一条铁路, 在街道两边的犹太人等待火车通过的时候, 在犹太人群中有三个人在奏乐卖艺, 纳粹德军从等待的人群中随意出了几个人为他们取乐, 强迫他们合着音乐跳舞, 这些人有男有女, 有老有少, 甚至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那些纳粹德军命令乐手演奏欢快的舞曲, 还不时的让他们演奏的快一些, 以至于拄着拐杖的老人摔倒在地才罢。乐手演奏的欢快的犹太民族舞蹈音乐与画面的情绪是错位的, 突显了场面的讽刺意味, 这样的配合突显出对犹太人的摧残, 它使人们在观看时内心愤慨而深感犹太人的悲苦境遇。这种音乐与画面不同的使用方法, 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作用。
二、希望、梦想
沉重中依然有美好和温馨存在。在帮助的那个朋友家里, 瓦瑞在睡梦中听到的一段美妙的大提琴旋律, 它是由这个朋友的妻子拉奏的巴赫《第一大提琴组曲》中的《G大调前奏曲》。流畅的旋律象征着美好和光明, 女主人已经怀孕, 这是她拉给自己未来的孩子听的音乐, 法西斯的黑暗、残暴终究会过去, 那么未来的生活一定充满着美好与光明。同时, 对于瓦瑞也是一种激励, 也给予了人们以希望。我们应该注意到, 这首前奏曲的作者巴赫是德国人, 在这里用这样一首音乐, 无疑是带有深刻性的, 也许导演想要说明, 音乐是无国界的, 一切的痛苦终会过去, 人们应该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充满期待。在这之后的音乐设计大都充满着一种生机、一种希望。
在朋友为瓦瑞找的新藏身地的房间里, 有一架钢琴, 这使得作为钢琴家的瓦瑞十分的激动。他立刻坐到钢琴凳上, 为了不被注意, 只能手悬在琴键的上空, 模拟的演奏着肖邦的《波罗涅兹舞曲》, 这时瓦瑞耳边出现了幻听, 流畅、华丽的钢琴演奏, 在交响乐队伴奏的浪漫的旋律下, 表现的是无尽的回忆, 也是对于未来的期盼。肖邦一生共写过13首波洛涅兹舞曲, 波洛涅兹是他的作品里民族精神体现得最强烈的体裁。他的波洛涅兹舞曲华丽典重, 刚毅豪放, 艺术效果强烈, 是这类体裁的典范之作。随后, 反抗的行动开始了, 一些反抗者与德军在街上展开了激战, 这一段并没有配以紧张的音乐, 而是再现了基拉尔的主题旋律, 低吟弦乐不断的反复, 随着犹太人出现多次的这段音乐配着画面, 不再是沉重无力的顺从, 而开始激烈的抗争, 它也预示着法西斯的统治即将开始走向灭亡。
瓦瑞在德军的追捕下逃到了一栋大楼中, 伴随着德军的搜索, 突然传出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的琴声, 是一个德国军官在演奏。对于瓦瑞来说, 这时候响起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与前面的《G大调前奏曲》、《波罗涅兹舞曲》一样, 是希望的象征, 它预示着美好生活即将来临。当然, 对于德军来说, 这首《月光》带着些许担忧和失望, 因为纳粹的统治已经衰退, 他们的末日即将到来。之后的形式也是如此发展的。在纳粹撤退一段中, 有一个场景发人深省。饥饿不堪的瓦瑞在房间里想打开一个罐头, 却被一个德国军官发现, 之后一幕十分具有戏剧性。那个军官知道瓦瑞是钢琴家, 便把他带到了一个有钢琴的房间, 并让他现场弹奏, 瓦瑞坐在钢琴前, 弹奏了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这是一首含义深刻的曲子, 它本身就是一部波兰民族抗争的英雄颂歌, 庄严而悲壮, 沉重、忧伤的旋律仿佛在叙说着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历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犹如暴风雨班的悲愤瞬间充斥于整个空间。叙事曲这种体裁来自民间诗歌和文学, 肖邦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 《第一叙事曲》是其最粗犷和最富有独创性的作品。在《第一叙事曲》中, 他根据音乐内容把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进行相应调整, 用主题变奏展开的手法处理音乐的发展, 避免主题发展过程中的尖锐对立, 使音乐表现更加丰富。那个德国军官放过了瓦瑞, 并一直帮助他直到离开, 因此, 瓦瑞得以坚持到战争结束。这一段音乐是十分深刻的, 它是对之前讲述的一种总结, 也是对这个战争的一个思考。
战争结束后, 瓦瑞又重现回到了广播电台, 再一次录制了那首《升C小调夜曲》。优美、富有诗意性的音乐在此时更添美好, 这是电影主题的再现。经过了战争的苦难, 自由、安宁显得更加珍贵, 这首乐曲在此所要传达给人们的是——战争是毁灭人性的工具, 人类应该珍惜和平, 爱护生活。在影片的结尾, 瓦瑞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中, 由交响乐队伴奏, 重新弹起了肖邦的《波罗涅兹舞曲》, 较之前一次出现, 这一次是光辉照耀下的演奏, 更显庄严, 这是经历过苦难沧桑之后的感叹。
肖邦,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 篇9
1810年,肖邦生于毗邻华沙的热左瓦·沃拉,他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在6岁时开始学习钢琴,2年后就登台公演了。16岁那年,他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当他19岁毕业时,已在钢琴演奏和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830年,肖邦前往巴黎进一步深造,不料却在途中听到了波兰被沙俄占领的消息,他悲愤欲绝,谱写了多首充满爱国热情的作品。
1831年开始,肖邦定居巴黎,在此他结识了一大批艺术家。1837年,他与年长自己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相识并相恋,此后的9年,在乔治·桑的关爱和抚慰下,肖邦的音乐灵感不断被唤起,进入了自己创作生涯的高峰,杰作迭出。1846年后,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感情上的挫折也进一步损害了肖邦的健康,加之处于异族奴役之中的祖国的命运日夜煎熬着他的心灵,使他陷入悲观和忧郁的情绪之中。3年后,肖邦因长期折磨他的肺结核病而去世,年仅39岁。法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的心脏被运回波兰,并撒上了一抔他客居异乡时一直珍藏在身边的故乡波兰的泥土。
音乐史中,像肖邦那样,将整个创作生涯都献给钢琴这一件乐器的作曲家,可谓绝无仅有。而他的那些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之丰富、风格之广泛,同样是鲜有人可企及的。他在此创造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让人一听即知的风格。
在笔者看来,肖邦的音乐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谈论的永恒话题,其优美的旋律、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与诗一般的意境是最重要的原因。为纪念这位受人热爱的伟大音乐家,今年各大唱片公司纷纷推出了各种形式的肖邦作品集,但假如只允许我推荐其中一套的话,非这套由DG公司出品的《肖邦精选》(编号:477 8727)莫属。其中收录了18位钢琴大家所演奏的32首肖邦的代表作,几乎涵盖了他的所有重要创作体裁。
【肖邦钢琴音乐研究】推荐阅读:
抓住肖邦音乐的风格07-30
中国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的美学研究09-03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05-18
《肖邦故园》优秀教案设计06-02
钢琴音乐07-14
早期钢琴音乐07-14
钢琴伴奏音乐06-15
古典钢琴音乐08-11
钢琴音乐艺术08-27
钢琴音乐赏析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