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优秀教案设计(精选4篇)
《肖邦故园》优秀教案设计 篇1
《肖邦故园》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文本,走进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思想深切结合,理解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关系。
2、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走进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思想深切结合,理解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美。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本文的学习,教师要综合文艺的各方面的知识,来感染学生,通过学生们不断细读文本,来认识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的关系,认识大自然事物间彼此的关系,进而来理解升华为爱国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肖邦
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波兰钢琴家肖邦在创作《波兰舞曲》的时候,才7岁。正如拜伦之于英国、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肖邦是波兰民族伟大的儿子,他的一生不到40岁,却以自己的音乐作为大炮永远捍卫着波兰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雅—伊瓦什凯维奇的神奇笔触,一起远赴东欧平原,凭吊波兰的圣地——肖邦故园,走进肖邦,聆听肖邦。
肖邦简介:肖邦(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都在创作。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一)、自读文本,欣赏肖邦故园。
思考:阅读文章第1、2两节,作者写到了故园的小和简朴平常(又经受了战争的洗劫),而肖邦是伟大的,那么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①、折射出波兰民族的历史变迁,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②、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的、清寒的、简陋的”小屋里,这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劳苦大众,这为肖邦一生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伏笔。
③、故园虽小,但它非同寻常。它不仅成为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真是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二)、欣赏故园四季的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
明确:语句具体体现在课文第7节。这是总的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之美景。其特点是:这四季的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明确:这实际上是分写四季美景的部分,体现在文章的20——26自然段。结合起来的回答是:“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几节开头;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三、理解故园与肖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一)、故园对肖邦
思考:因为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避免迫害,他离开波兰,后来到了法国,并长期定居那里。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仅仅是他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住过,而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了他创作上的源泉呢?而不是巴黎?
明确:因为艺术家的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会给予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经拨动过他的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像池莉之于武汉,王安忆之于上海、马尔克斯之于马孔多、贾平凹之于陕西、福克纳之于约克纳帕塔法、苏童之于枫杨树乡、巴尔扎克之于巴黎一样。
(二)、肖邦对故园
肖邦对故园的爱是停不了的爱,是无尽的爱。
因为肖邦在此出生,他才会无限眷恋,常回探望故里。
肖邦青春年少总爱座在河边,坐在树下。
在肖邦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还专程告别。
在肖邦1848年的国外来信反映:我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
肖邦临终前:最后一组玛祖卡舞曲出自故里,和这片土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肖邦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祖国的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明确:
花丛中的大炮。(对敌人)
促膝谈心。(对同胞)
民族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支柱与基础。(对民族)
四、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一)、着重欣赏21-24节。
1、20节领起后面各节,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小屋与花园的关系。文段将二者比作船与海洋,突出了花园绿色的宽广与辽阔,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宁静广袤的波兰平原。或许,这是这无边无际的绿色孕育了肖邦音乐的灵性,为他对国家民族的挚爱打下了底子;而小屋则是宏阔的背景上的痕迹,它的存在如船之于海洋一般自然,也使这背景富有生机和活力。
2、春天的庄园特点非常鲜明,有树叶之“嫩黄”、蝴蝶翅膀之“娇弱”、日本樱花之“粉红”。将色调比作曲子,则是最“温柔”的;比作琴键上灵动的手指,则是最轻盈的速奏。在作者笔下,肖邦故园如同一个纯净天真的孩童,令人怜爱,或许正是这宁谧纯净的故园激发了肖邦对祖国最初的热爱。
3、第22节的景物描写,作者选取了最具季节特色的睡莲,最有诗意的夏日黄昏。作者说: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的确如此,在他的笔下,水面上的睡莲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而挺立的睡莲在水中的倒影则是歌中的叠句。甲虫与蜻蜓趴在莲叶上,莲叶倒映在水中层层叠叠,这些都是夏日里常见的景致,可在作者写来却如此富有意趣。
4、郁达夫说过,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无论中外,诗人总是特别钟情于秋天。在作者笔下,肖邦故园呈现何种秋景呢?金黄的树冠,寂静的草坪,这是秋天特有的明净与成熟;小提琴在波兰的乡村是淳朴的存在,悠扬的声音仿佛看得见,四下里飘散开来。作者又选取了中国古诗人常用的一个意象——落叶,在脚下发出沙沙的声响,与小提琴的声音交汇成忧伤的奏鸣曲。作者在明净的忧伤里遥想当年也如同自己一样忧伤的肖邦,感受着他漂泊的人生孤独和愁苦。
5、作者最中意的还是故园的冬天:白雪覆盖了平原,寥廓,澄净而又深沉,那该是大弦低沉的吟唱吧。冰晶装饰了枝条,晶莹剔透,还能发出清脆的声响,自然是小弦的珠圆玉润。
(二)、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1、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
2、景语成为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五、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的结构美
思考:文章开头已经有过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后面几大段的景物描写是不是重复?可不可把后面的景物描写放到前面来?
明确: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一种音乐美、节奏美。后面的描写是对前面描写的重复凸显,如同音乐的重章叠唱,旋律尽显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
六、布置作业
见《名师一号》
《肖邦故园》教案1 篇2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缱绻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
三、关于作者、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
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
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这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尽。
五、文本研读学生速读课文,进行文本研读
l.肖邦故居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讨论明确:
热闹的处所,宫殿式的府第——简朴的小屋,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2.肖邦故居有哪些特点?它与肖邦的音乐创作有哪些联系? ——讨论明确: 特点:简陋、朴素
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3.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讨论明确:
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讨论明确: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5.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讨论明确:
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六、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七、品味语言
1.请学生找出认为写的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这篇文章的景色描写十分出众,镜头时而拉远,时而推近,显得优裕自如,那些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他仿佛在为我们演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描画一幅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不仅仅如此,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会在一起,而这二者又与肖邦对波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提升,这样,景语便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2.小结:
①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②景语成为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八、作业 l.积累词语
2.完成《学习与评价》 3.预习《发现》 肖邦故园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了解肖邦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3.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洲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欧洲是艺术的欧洲,欧洲是绘画和古典音乐的欧洲,涌现出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如巴赫、莫扎特、肖邦、贝多芬。欧洲文明给全人类带来了耀眼的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
二、作家介绍
肖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弗利得利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1810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那佐瓦沃拉。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六岁学弹钢琴,七岁发表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人们誉为神童。少年时代,肖邦接触到了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欣赏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1930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茨凯维支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肖邦深受影响。
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他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文艺家交往,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贝利尼等。这些人尽管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但是,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情、王国恨。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体越来越弱。1849年,39岁的肖邦在对故国的无限追思中离开人世,身后留下大量的音乐杰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题历来备受世界的尊重。离世前,肖邦嘱人在自己死后把心脏运回波兰。
三、学习新课
1、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
(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
2、肖邦的故园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怎样写?
(肖邦的故园是简朴的。用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和简朴的小屋进行对照,超越时空的对比,突出肖邦故园是最珍贵的古迹、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伟大艺术家的摇篮)
3、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小屋成为圣地的?
(是小屋的主人、是音乐、是音乐主人的灵魂、是主人对艺术的追求)
4、艺术家的创作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影响人,这里的环境指的已经不再是那间小屋,肖邦的故园有了第二层意思,那就是家乡的意思。这些密切联系体现在什么地方?肖邦的故园和他的音乐有什么联系?
(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这里的景色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有时何等的持久、深沉。这也是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的色调。)
5、阅读9-12节,这几节的表达方式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内容
(经常和妹妹一起探望故里,给友人的信提起自己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的歌,以玛祖卡曲为例,说明他音乐中的乡音。)
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探究深层的原因。
(因为怀念故乡,热爱这片故土,在他的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这时故园有了第三层意思:祖国
7、阅读13-19节,这几节写了肖邦故居的现状,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肖邦之家欣赏音乐?(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能从肖邦音乐中获得精神力量,能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伟大。肖邦的音乐已经超出了音乐的力量。肖邦是波兰人心中的骄傲。)
8、作者在写四季景色时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请说出来?(把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
9、为什么这花园与肖邦的音乐是般配的?
(肖邦的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肖邦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的爱与眷恋,音乐里故园的一切也是肖邦的一切,肖邦在用絮语和呢喃表达对故园朴素、淡雅的深沉持久的爱。)
10、为什么说他的这种表现就是爱国?对故园的眷恋就是爱国?什么是爱国?
(不只震惊的事才是爱国,爱国可以很具体:有公德意识,如不踩草坪,不扔垃圾„„有爱心,如爱小孩,爱父母)
四、作业
仔细品读有关四季与音乐的描写 《肖邦故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和方法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五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马厩jiù夙愿sù通衢大道qú茕茕孑立qióngjié瘠薄jíbó
缱绻qiǎnquǎn命运多舛chuǎn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lài簌簌sù 2新课导入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3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附: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影响
苏教版必修三《肖邦故园》的教案 篇3
2、体会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
2、感受作者把肖邦故园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的魅力。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字音:
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
瘠薄()()缱绻()()命运多舛()天籁()簌簌()
字形
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瘠薄
缱绻命运多舛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簌簌
(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后,学生代表回答)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之间的关系。
(2)、探究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3、导入
师:故园是什么意思?
生:故乡,家乡
师:同学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生:爱!
师:是啊,故乡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大约就好比一根一生都剪不断的脐带,不管我们对它是爱还是恨,它都连进我们的生命里,如果挣断了,那种疼痛或许终生都无药可医。对于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创作与家乡的点点滴滴之间联系或许还要紧密得多。例如地坛之于史铁生,红高粱之于莫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天才的艺术家,他的故乡与创作之间又有什么不平凡的联系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的人生起点。
4、肖邦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5、分析课文
(1)肖邦故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明确】
(2)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结: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
(3)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肖邦之家欣赏音乐?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
小结:作者写肖邦故园的意义何在?
【明确】
没有肖邦故园,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与源泉。反过来,肖邦以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祖国。
祖国与个人就具有这种双向的意义。
6、精讲点拨:
朗读精彩段落,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朗读20-27段,思考回答问题
对于四季景物的描写,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到了哪些景物,突出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
【明确】
景物 栗树、樱花
特点 娇嫩、温柔
手法 比喻、通感
景物 睡莲、倒影、幽香、树干
特点 成熟、清丽、悠扬
手法 比喻、通感
7、有效训练
朗读第7段,思考回答问题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试分析,并谈谈这一段与20-27段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明确】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四季色彩的变化,突出了一种朴素、淡雅、持久、深沉的美,突出家乡风光对肖邦创作的影响。
异:上文是详写,这里是略写;上文是实写,这里是虚写。上文是侧重于景物与音乐的联系,这里是突出色彩。
同:风景描写始终和肖邦的音乐联系在一起
景物 房舍树木
特点 静寂
手法 比喻
8、课后作业
肖邦故园说课M[最终版] 篇4
一、说教材:
《肖邦故园》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祖国土”专题第一模块“江山多娇”。本专题分两个版块:“江山多娇”和“颂歌的变奏”。第一板块“江山多娇”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颂歌的变奏”要复杂得多,重在表现面对祖国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希望。《肖邦故园》和《长江三峡》以及《祖国山川颂》隶属于第一板块“江山多娇”。《肖邦故园》是波兰杰出的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怀念波兰民族的骄傲、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而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较长,可以分成五部分,景物描写十分出众,与众不同的是还在于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汇在一起,而这两者又与肖邦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物,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提升,景语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精神。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二、说学情:
《肖邦故园》是一篇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本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物融会在一起,而这些又把肖邦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交织在一起,景语成了情语,情语又升华为精神。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不少情景交融的散文和诗歌,但能真正体会文本的情感,还需要通过品味、研读、探究、讨论来突破的。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习这篇课文,引领学生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感情和作者笔下景物的魅力以及两者的交融是重点,也是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设定为:
1、引导学生走近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2、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结构的节奏美。
3、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肖邦对后世的影响。
4、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教学重点为:
1、了解肖邦故园的特色与肖邦音乐的特色的关系,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为:感受作者把肖邦故园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一起的魅力。
四、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利用肖邦音乐作品和波兰平原以及肖邦故园的宁谧景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和亲近感,为学生自读文体做好情感上的铺垫。2.欣赏品味:课文设计“故园”,可把肖邦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慢慢欣赏故园景物的描写品味作家笔下肖邦故园四季的优美风景,感受景与音乐、景与情交融的意境美。3.研习探究;通过文体探究的方式,把握肖邦与故园的关系层层深入理解故园的深刻内涵。探究景与情的关系,深刻理解肖邦的爱国情感。
五、说学法 本专题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宜采用
1、品读感悟法。
2、交流讨论法。3.课外延伸法。
六、说教学流程:以“故园景物美”“人物情感美”“文章意境美”“结构音乐美”为课堂主线贯穿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多媒体播放肖邦的作品《波兰舞曲》和波兰平原四季风景的图片,导语设计: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刚才大家听到的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的《波兰舞曲》.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领略了宁谧的波兰平原,可是你们知道吗,肖邦作这支曲子的时候只有7岁。正如拜伦之于英国、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肖邦也是波兰民族伟大的儿子,他的一生不到40岁,却以自己的音乐作为大炮永远捍卫着波兰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雅.伊瓦什凯维奇的神奇笔触.一起远赴东欧平原,凭吊波兰的圣地——肖邦故园,走近肖邦.聆听肖邦。(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1)自读文本。可以在网上搜索肖邦所作乐曲(舒缓一些的).作为背景音乐,轻声播放。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陪伴下优雅阅读.优美阅读。
(2)欣赏肖邦故园。[展示课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现在放的图片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片相当漂亮,这就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家乡。现在让我们随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园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位有幸去过肖邦故居的中国作家写的。肖复兴,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写了大量的乐评。(投影)肖邦故居的门口很小.里面的院子大得出乎我的想像.虽还是一片萧瑟,但树木多得惊人,深邃的树林里铺满经冬未扫的厚厚树叶.疏朗的枝条筛下雾一样飘曳的阳光.右手的方向还有条弯弯的小河(肖邦9岁时曾经在这条小河里学会游泳).宁静得如同旷世已久的重话,阔大得如同一个贵族的庄园。肖邦的父亲当时只是参加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跑到这里教法语的一个法国人,破落而贫寒,怎么可能买得起这么大的庄园?我真是很怀疑.无论是波兰人还是我们,都很愿意剪裁历史而去好意地为名人锦土添花.心里便暗暗地揣测,会不会是在建肖邦故居时扩大了地盘?(肖复兴《春天去看肖邦》.原载于《中国青年报》)同学们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请结合文章的第1、第2节.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肖复兴的这个揣测有没有道理?肖复兴文章中的一些话如何来解释? 真正的肖邦故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肖邦故园》的作家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笔墨来写这个贵族庄园呢?是不是一种写作策略上的失败?那又是为什么?(讨论)[参考意见]1.用这种衰亡折射历史的变迁,插入波兰的历史,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插入波兰的历史。)2.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的、清寒的、简陋的”小屋里,这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劳苦大众,这为肖邦一生能创作一系列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伏笔。3.文章描写的肖邦故园的实景,有童话色彩,有浪漫气息,它确实很小,但它现在的地位非同寻常。它不仅仅成为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真是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欣赏故园四季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明确]“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欣赏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再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参考结论]“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三)、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1)故园对肖邦。[问题探讨]肖邦的传记中描写了这样的情节: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了避免受到迫害,肖邦在1830年11月1日离开了波兰,前往维也纳。华沙音乐学院的孩子唱歌相送,他们还送他一只银杯,里面装满了祖国土,肖邦预感这一次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哭了。此后他长期生活在巴黎,果然再也没有能够返回祖国。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肖邦仅仅是出生后的几个月在这里住过,肖邦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他创作上的源泉呢?为什么不是巴黎?[提示]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作是艺术家与其出身环境的关系概括。
讨论拓展 同学们平时的阅读体验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艺术家与他的家乡、与他的环境密切相关? [明确]池莉与武汉、王安忆与上海、杨丽萍与云南、顾坚与扬州、马尔克斯与马孔多、毕飞宇与平原、贾平凹与陕西、福克纳与约克纳帕塔法、苏童与枫杨树乡、巴尔扎克与巴黎等等.不一一列举。
(2)肖邦对故园。肖邦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这里真的会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这里的陶冶魔力真的就那么强吗?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提示学生用文中的话概括:肖邦对故园的爱是停不了的爱,是无尽的爱。[板书] 在此出生:无限眷恋,常探望故呈 青春年少:总爱坐在河边。坐在树下 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专程告别 1848年国外来信{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
临终前:最后一组玛祖卡舞曲出自故里,和这片土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结]在肖邦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拓展](教师深情地叙述)当肖邦不得不离开巴黎的时候,曾有这样一段故事: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肖邦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这也就是杜甫笔下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3)肖邦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人民又有什么样的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提示学生用文中话概括:(板书)花丛中的大炮(对敌人)同肖邦促膝谈心(对同胞)民族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支柱与基础(对民族)(4)欣赏音乐,与肖邦促膝谈心。
一篇《肖邦故园》带我们走进波兰,走近肖邦,让我们懂得品味自然,阅读人生。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与作者、与肖邦、与精神高贵的前人今人对话,以此丰富阅历,启迪心智,提升境界,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过程。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听音乐——《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说出你对肖邦是怎样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附】乐曲简介
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这是他最优美的旋律。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曲调也值得。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然后再现开始部分。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时,肖邦抓住他的手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祖国离别情感的音乐,称《离别曲》最适合。
(四)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在故园与肖邦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这篇文章也如肖邦的音乐一般,要奏出它最华美的乐章,让我们一起领略作者如诗如画如歌的细腻笔触。请大家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诵,(播放音乐)请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学生重点欣赏第21到第24节,自由讨论。[参考提示] 1.第20节领起后面各节,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小屋与花园的关系。文段将二者比作船与海洋,突出了花园绿色的宽广辽阔,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宁静广袤的波兰平原。或许,正是这无边无际的绿色孕育了肖邦音乐的灵性,为他对国家民族的挚爱打下了底子;而小屋则是宏阔的背景上人的痕迹,它的存在如船之于海洋一般自然,也使这背景富有生机与活力。
2.春天的庄园特点非常鲜明,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词语。自然景物中,有树叶之“嫩黄”、蝴蝶翅膀之“娇弱”、日本樱花之“粉红”。将色调比作曲子,则是最“温柔”的;比作琴键上灵动的手指,则是最轻盈的速奏。在作者笔下,肖邦故园如同一个纯净天真的孩童,令人怜爱。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联想,作者写出了肖邦心目中的故园春色,或者也正是这宁谧纯净的故园激发了他对祖国最初的热爱。
3.第22节的景物描写,作者选取了最具季节特色的睡莲,最有诗意的夏日黄昏。作者说“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的确如此,看,在他笔下,水面上的睡莲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而挺立的睡莲在水中的倒影则是歌中的叠句。甲虫与蜻蜓趴在莲叶上,莲叶倒映在水中层层叠叠,这些都是夏日里常见的图景,可在作者写来却如此富有意趣。常常为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的句子陶醉,本文的这些语句应该可以与之媲美。我们耳闻目睹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他却总能感受到其迷人的气息,这或许就是肖邦之所以成为肖邦的原因之一吧!经过简要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4.郁达夫说过,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无论中外,诗人总是特别钟情于秋天。在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笔下,肖邦故园呈现何种秋景呢?金黄的树冠,寂静的草坪,这是秋天特有的明净与成熟;小提琴在波兰的乡村是纯朴的存在,悠扬的声音仿佛看得见,四下里飘散开来。作者又选取了中国古诗人常用的一个意象——落叶,在脚下发出沙沙的声响,与小提琴的声音交汇成忧伤的奏鸣曲。作者在明净的忧伤里遥想当年也如同自己一样忧伤的肖邦,感受着他漂泊的孤独和愁苦。
5.作者最中意的还是故园的冬天,他已经情不自禁了,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白雪覆盖了平原,寥廓、澄净而又深沉,那该是大弦低沉的吟唱吧;冰晶装饰了枝条,晶莹剔透,还能发出清脆的声响,自然是小弦的珠圆玉润。他想到了庄园里曾经有过的清脆的马铃铛,以及与铃铛相联系的一切往事,他分明已经走进了肖邦的世界,眼见他踱步、沉思。最后作者自己由衷地感慨:“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这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那雄浑的玛祖卡舞曲仿佛不是源自肖邦,她本来就在这广袤而深沉的波兰平原上流淌,流过柔嫩的春,流过清丽的夏,流过忧郁的秋和深沉的冬,流到我们的心问。
[教师总结拓展]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会在一起,而这二者又与肖邦对波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提升,这样,景语便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作者刻意用形象阐释故园景物和音乐艺术的融合,展现出这样一个主题,故园即肖邦,肖邦即故园,而这个故园,在肖邦的爱国热情面前,意义又决不仅在于此,而是已经上升到祖国这一层面了。二者已经合而为一了。
在拉雪兹公墓肖邦下葬时,一个朋友捧着十九年前的那只银杯,把里面的祖国土倾倒在灵柩上。这个祖国的象征,追随了肖邦十九年,终于跟着肖邦找到了最后的归宿,完成了他的使命。另一方面,他的心脏被送到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这固然是因为肖邦不愿意也无法回到异族统治的祖国,但另一方面也正合肖邦和故园的关系,十九年如一日,身在异国,心在祖国。二战期间,波兰国土被德国纳粹占领,波兰人民把肖邦的心脏从教堂里面拿出来,藏在别处。直到19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才由波兰的元首和华沙的市长把心脏护送回圣十字教堂,可见祖国的人民即便是在最危急的关头,也没有忘记这颗爱国志士的心。
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1)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2)景语成为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五)、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结构美。
再次浏览文章,大致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全文,看看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存疑、质疑。例如:
[讨论]文章开头已经有过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后面几大段的景物描写是不是重复?可不可以把后面的景物描写放到前面来? [参考提示]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一种音乐美、节奏美。后面的描写是对前面描写的重复凸现,如同音乐的重章叠唱,旋律尽显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
七、说作业:
每一方水土都孕育着自己的奇迹,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脊梁、骄傲。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诗人或作家.作研究性阅读,写一篇随笔,突出他与故乡、祖国的关系,8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肖邦故园》优秀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肖邦故园 教案11-17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05-18
寄故园兄弟,寄故园兄弟孟贯,寄故园兄弟的意思,寄故园兄弟赏析05-24
故园金秋经典散文10-14
故园木槿的优美散文07-11
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杜荀鹤,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的10-18
肖邦音乐12-07
老家故园里的杏树散文08-27
故园东望路漫漫全诗01-02
肖邦钢琴音乐研究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