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2024-05-18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篇1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散文

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周国平

请学生朗读以下三段文字,想一想,你读出了其中什么“味”?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呈现出一派生机——温柔、轻盈)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悠扬、清丽)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寂静、伤感)

同学们这三段所描写是哪里的景色么?热那佐瓦沃拉,肖邦故园

请同学们翻到第16页,与原文对照一下,把老师有意漏掉的文字划出来

老师有意漏掉,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么?

用音乐特点来比喻景色;看到这优美的景色使人想起肖邦的音乐成就和内心

现在让你们来概括这三段的景物描写,你会用哪些词语?

二、理解故园与音乐的关系(写什么?)、为什么不用别的事物来比喻呢?非要用肖邦的音乐特点来比喻肖邦故园呢?

请同学快速浏览第3—14段

讨论明确:作者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嬉戏,故乡的风物亲人的关爱,一幅幅画面会永远鲜活于头脑之中,何况肖邦的童年是处在一个花的海洋、树的包围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无论肖邦走向何方,这些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弗洛伊德说得好:“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思维等产生很大影响,情同此理,故园生活培养了肖邦的爱国情感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作童年的联想,结合课文的内容,学生能找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源头理解他的音乐与故园的关系

肖邦与自己的故乡、祖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我所知,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

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

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2、问:文中有写到肖邦怎么眷恋自己的故土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经常和妹妹探望故里

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

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作者推想)

“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

848年,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3、问:为什么是“一缕乡音”?而不是“浓浓的一股乡音呢”?是否意味着肖邦的爱国思乡之情若有若无呢?

因为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

音乐语言,不易察觉

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

轻点,再轻点,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

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可以是

最弱的,最温柔的

——欧阳江河《一夜肖邦》

由此,我不由地想起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的评价:

“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本源的含义是在海德格尔的意义上被理解的——“‘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肖邦的音乐从何而来,从他的故园喷射出来的“故园是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肖邦用自己的乐曲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和怀念,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的音乐他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亲人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对故乡的自发的质朴的眷恋之情使他的音乐充满感人的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使他成为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

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忧虑之情成为肖邦音乐中最动人的篇章

4、问: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直接赞美肖邦的故园?

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摇篮,源泉

5、问:老师不太明白作者在开头两段为什么非要追溯肖邦故园的历史?由盛到衰的历史

被人遗忘、简朴、伶仃孤苦、清寒

讨论明确:意在突出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正是因为肖邦才出了名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向读者交代了故园的今昔变化鲜明的反差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面前,“物”的消解、消释、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够积淀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精神财富的,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强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们的内心

6、问:那么,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馨香醉人的玉浆,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

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 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由此,我想到最近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政要遇难,而波兰整个国家依然稳定我想,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沉稳地面对灾难,其中,也许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体现吧

三、怎么写:

7、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第7段着重描写肖邦故园的微妙色彩我们齐读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里?

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8、问:如果把21——23段放在前面,如何?

前者简略较客观,后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观视角,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无限敬仰之情

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123段文字来点音乐

“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清)沈德潜

四、为什么这么写?

9、其实作者在这里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还有冬天的景色请一位学生读24段

尤其写到冬天,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句话显然相对其他季节而言,它并未否定其他季节的美,而是特别指出冬天这个季节的美丽,但我们寻找有关文字的时候,发现并没有对冬天的景物作铺陈过多的描写我们还发现这样几处,用了六个“没有”排比,这些句子的直接叙述,无疑在强调肖邦故园的冬天何等寂静,何等冷清,何等了无生机同时,这里的“寂静、风雪”以及25段中“你”的处境实际上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当波兰人民遭受到苦难、困顿时,肖邦和他的音乐与你在一起,你仿佛听到了他遥远的心跳,肖邦的音乐和精神鼓舞、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家于此将叙述的角度转向内心的感悟,转向从心灵深处去感知、理解肖邦这样,将一般的景物美提升到了精神之美、情感之美的确,当一切都成为往事之时,只有音乐家的精神永存,只有音乐家崇高的文化人格长在,这正是作家从肖邦故园的四季轮回景物变化中所感受到的“大美”!

自然的永恒即是音乐的永恒

“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Genttemen,pleasesalutewithyourhats,toaginius!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

总结:

作者以深邃的笔调,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那种无法割舍的爱作家以一个造访者的敏锐眼光所捕捉到的文化气息,所传达的情绪,穿越了时空的阻碍,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情感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感觉的置换,让我们获取了丰富的文化给养,领悟到肖邦人格、精神的魅力

故园——肖邦——音乐

简案:

、写什么

一、音乐与故园的关系紧密

二、肖邦内心对故土深深的依恋之情

三、借故园的历史变迁,阐述为什么肖邦的人格力量这么大

四、借人们对肖邦音乐的赞美,表现肖邦的人格力量之于波兰民族的价值和意义

2、怎么写

五、两处景物描写对比,突出作者对肖邦的深厚情感

3、为什么这么写

六、借“冬天最美”表达肖邦音乐与人格之永恒魅力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篇2

一、利用音乐设境,做好情感铺垫

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情感的一种艺术。如能用合适的音乐作品为学生创设好情境,就能为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铺路, 可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伊始, 播放肖邦不同风格的音乐,《夜曲》和《波洛涅兹舞曲》, 并辅以对音乐的介绍。播放《夜曲》时,“它旋律悠长、空灵、含蓄,傅聪先生说他的音乐里包含着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里线条的艺术,在音乐中,我们也仿佛 看到了月 华如水轻泻,听到了小溪淙淙的清冽。”一首《夜曲》可以让学生的内心宁静下来, 并投入到文本内容的研习。

播放《波洛涅兹舞曲》,介绍: 我们虽仅仅是听了它的引子和主段的前部分, 但带给我们是铿锵有力的力量传递,它充满战斗性、史诗性。二战期间, 纳粹占领波兰华沙前的一刻, 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就是此曲,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激励波兰人民在内心深处坚信“波兰不会亡”。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就像是骑兵马队由远而近、蜂涌前来,势不可挡。

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音乐大家, 而第二首则是具体触摸肖邦音乐灵魂的曲目, 能让学生初步 了解肖邦 音乐的魅力, 简要介绍所播放曲目在国家变乱中的影响, 使他们能够带着虔诚之心来研习文本。这些音乐的加入, 是课堂教学的情感铺垫。带着情感进入文本,使学生在学习中释放自我最大的“情”与“意”成为可能。

二、创设情境赏读,激发学生品味文本

“读”是走进文本的最直接方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动情的吟诵使学生对语言和情感的美有了“亲切地体会”,更为后面“理智地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做了铺垫。

故园四季之景的描写是本文最华美的部分。在对故园四季之景的赏读中, 让学生在自我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语速、语调;随后,为每一个季节都配上了相应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如此, 他们必然能体悟到文字和音乐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深深热爱和眷恋的气息, 这必又将文本的思想深入进学生的灵魂。音乐的意境和文字的意境在彼时彼刻交相呼应,又彼此作用,对于学生 初步品味 课文的感情,无疑极为有用。而且,它还促使阅读中审美意识的产生。将配乐朗读与不配乐的朗读作比较, 学生的声音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带上了深深的感情 ,如果不是感受到了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这样的现象恐怕不可能出现。

三、搭建研习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要引导学 生深入探 究文本,“往文本深处挖掘”,就需要给予学生研习的抓手。这“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的设置来体现。在对文本研习上,设置的一个主问题是“肖邦故园是 ______”。在研习之中,具体设置的问题有:1.题为“肖邦故园”, 文中描写的故园是一个怎样的所在?2.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有着怎样的影响?3.为什么说 “这里最 美的是冬天”? 这三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主问题展开, 每一个问题的探讨完成, 都是对主问题由浅入深的解读。在第一个问题中,得出的是“肖邦故园是故居,是音乐的源泉。”这在整体感知中就可以得出。第二个问题,通过对文本4-12节的研读得知,这个仅仅只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时光的地方之所以会成为肖邦音乐的源泉,是因为这个地方,在肖邦心里, 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缩影———祖国乡村,这故园又是故国。第三个问题,通过对故园景色的赏读, 最美的是冬天,因为音乐长存,因为精神永恒。聆听着肖邦的音乐,感受到肖邦融于音乐里的爱国深情, 不禁唤起人们一草一木的故园之情, 肖邦的音乐能唤起人们的故园之思, 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 所以这故园的冬天才最美。这故园, 又是肖邦精神。从故居到音乐源泉到故国到肖邦精神,逐渐深入文本,就是通过这些问题的逐步讨论而深入的。要想让学生在文本的研读中,往文本深处挖掘,还是要给学生这样的看似独立而存却又密切相关的抓手。

《肖邦故园》课堂教学片段 篇3

【教案提要】

《肖邦故园》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祖国土”单元中是一篇重要的课文,课文20至27节,描写肖邦故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紧密融合,营造出如诗如画如歌如泣的意境,常被选作课堂教学的重点段落。本教学片断在用朗读引导同学感受课文的同时,重点研习作者“就地设喻”的写作手法,教者先通过课文中例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就地设喻”,再联系多篇旧课文中的句子,品味“就地设喻”修辞的表达效果,而后让学生找出课文其它段落中的“就地设喻”句;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就地設喻”法描写阿炳塑像。这由浅入深的四步教学过程保障了该重点教学任务的完成。该教学片断是用“原形阅读理论”指导教学设计的一个案例,现场教学时间为15分钟。

一、师生朗读课文

师:下面,让我们来阅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从20节至27小节,这是第五部分,也是整篇课文中写得最美妙的段落。先由我来朗读。

(播放肖邦音乐作背景,教师满怀情感朗诵课文,学生听得很认真。)

师:大家听了一遍,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朗读来加深感受。一起把20至23小节再朗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

二、分析把故园美景与肖邦音乐相融合的写法

师:我们可以把这部分课文看成一篇相对完整的散文,请大家找一找,其中起统领作用的关键句子是什么?而这部分课文中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句子写的。

生1:第20节中的句子:“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师:请你再精选一下,最重要的是哪个句子?

生1:“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师:很好,找对了。再请大家找一找这个关键句子里最关键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般配。

师:什么是“般配”?

生2:就是“相似”。

师:是“相似”吗?让我们举一个例子。这家和那家结成亲家,这个女孩和那个男孩很般配,说他们般配,是说他们两人相似,还是说他们的相貌、家世、地位合适,两者相称?

生:两者相称。

师:对了,“般配”是两者相称的意思。这里的“般配”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花园的景色,一个是肖邦的音乐。是花园想与肖邦的音乐相“般配”。

下边,就请大家在2节中找一找表现花园景色与肖邦音乐相般配的句子。

(学生看书,寻找语句。)

师:请一位同学读出来。

生3:“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师:很好,“娇嫩的色调”是花园景色,酷似“温柔的曲子”,又如“轻盈的速奏”,就是与肖邦音乐相“般配”了。这句找对了。请坐。

三、探讨、学习“就地设喻”的写法

师:作者在这句中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4:用了对比写法。

师:对比应该是把正反两方放在一起写,而作者现在把相称的两方放在一起写,能叫对比吗?

生:是比喻写法。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个句子是不是一个比喻呢?(停顿)应该是比喻。这一小节中,前面写栗树新叶初发,已经用过了比喻。这样一种嫩黄色,就像刚出茧蝴蝶的娇弱的翅膀,还把日本樱花比作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这两处比喻已经写得很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在下面来这么一个比喻呢?

生5:是为了把花园景色与肖邦的音乐联系起来,表现出两者的般配。

师:说得很好。在这个句子中,比喻的本体是花园景色中“娇嫩的色调”,比喻的喻体是花园主人肖邦的“温柔的曲子”和“轻盈的速奏”,这是选取此地事物作比喻的“喻体”,我们把这种比喻叫作“就地设喻”。在课文中,这个“地”就是肖邦的故园。在这里诞生的肖邦的音乐,“温柔的曲子”也好,“轻盈的速奏”也好,都属于此“地”的东西。

这样的一种比喻,有什么好处呢?刚才一位同学说:体现出两者的般配。是的。这样的比喻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到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方便地由故园的景色联系到故园主人的音乐,从而进入阅读联想的美妙艺术境界。普通的比喻同学们都会:“这个小朋友,脸红扑扑的,像红苹果。”这比较简单。“就地设喻”这样一种比喻,就多一层考虑,作者要结合文章中的情境来设一个比喻,这是比喻的更高境界。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就地设喻”的例子。比如我们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中有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学生齐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它是“就地设喻”的。为什么说是“就地设喻”的呢?

师:荷塘在哪里?(学生齐答:清华园。)清华园在哪里?(学生齐答:北京。)北京是个大都市,在朱自清所处的那个年代,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里,茶楼呀歌馆呀多不多啊?(学生齐答:多。)所以作者就地选择“喻体”,将“缕缕清香”比喻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如果作者是描写江浙农村田野中的油菜花香、青麦苗香,就不宜比作“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师:还有一句,可能更具有“就地设喻”的神韵。“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学生接背:“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一句也是“就地设喻”。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

师:作者踱步荷塘边是什么时候?

生:是在晚上。

师:《荷塘月色》最后写到,当作者回到家门前的时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睡着了。这是晚上,大家都困倦了,所以,说“一两点路灯光”像渴睡人的眼。是不是就地设喻?(学生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师:初中时我们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大家还记得课文开头有一个很形象的句子吗?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像什么?(学生齐答:像富士山。)这是一处很精彩的“就地设喻”。请想想为什么?

生6:作者写的清国留学生是在日本,富士山也在日本,这样比喻,讽刺效果很强烈。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刚学过的课文《品质》里有一处通俗的“就地设喻”。在课本第43页,第5小节。哪一句?(学生翻书,齐读:“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

师:为什么这也是就地设喻?

生7:他是个皮革鞋匠,天天跟皮革打交道,所以作者用皮革来形容他的外貌。

师:说得很好。作者如此设喻,非常形象。比较僵硬呀,比较死板呀,皱皱的,是不是啊?现在,大家能理解“就地设喻”了吧。

师:接下来,我们请大家在课文22.23节中找出几个就地设喻的句子,并把句子划出来。

(学生们看书,划句子。)

师:请划好的同学来说一说。

生8:“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

师:嗯,还有吗?

生9:“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

师:还有吗?

生10:“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还有,“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师:很好。第22节中的句子都找出来了。再请同学们找一下第23节中的句子。

生11:“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师:找对了。23小节中就这么一句。大家看,仅两段课文中就有5个“就地设喻”句子,如果删去了这5个句子,作者写“花园景色”与肖邦音乐相“般配”的效果就肯定没有现在这样好。现在的写法,让我们观赏肖邦故园美丽景色时能借助艺术联想感受肖邦音乐之美,更有利于营造故园情境,这就是“就地设喻”的特殊效果。

四、布置作业

师:现在布置今天的作业。请同学观察无锡市崇安寺广场上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的塑像,或者是锡惠公园中华彦钧墓地的景色,用“就地设喻”的写法,就上述景点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描绘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在“就地设喻”的句子下划线。

附:学生作业答卷2份。

其一:

在崇安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塑像——阿炳。阿炳一生贫困窘迫,终日以卖艺为生,就如同一首悲伤的曲子,无时不在诉说着苦难。塑像前的游人络绎不绝,来了一批又一批,可它却立在此处一动不动,好像在守护着那份音乐之美。青铜的外表上,生动地雕刻着他的皮肤皱纹,像是五线谱一般。手中那把破旧的二胡也已饱经沧桑,像那《二泉映月》中的音符一般永垂不朽。

其二:

华彦钧的雕塑立在广场中心,他低着带了一顶帽子的头,拉动二胡的弦。那深沉的青铜色,好似他手中流出的一首悲伤的曲子,又如落在弦上的令人伤心的慢奏。

寒风吹过,树影摇曳,风如利刀割面,使我心情沉重。月光投入水中,反射入眼,仿佛阿炳的墨镜反射出的犀利的光。微风过处,簌簌的声响就像是在为这乐声伴奏,又像是对阿炳坎坷一生的感叹,更使人感受到几分凄凉。

肖邦故园教案 篇4

音乐与文学——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并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巨大的繁荣和蓬勃的发展。这是一篇表现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音乐生活与爱国情怀的散文作品,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特意加强了有关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相结合方面的安排,力图体现《课程标准》中“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精神。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而且作者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不宜生硬地把文章分为几个段落。故我决定抓住人物、故园和音乐这三者联系来讲,看作者是如何将它们完美的糅合在一起的。此文共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抓住人物与故园的关系,通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多种身份的肖邦,明确他的一颗爱国心;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研习文本,把握肖邦与故园的关系,层层深入理解故园的深刻内涵;第二课时重在理解故园与肖邦音乐的紧密联系,将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体会其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此案例是第二课时,重点探讨明确两个问题:第一,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了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沟通意识,将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理解文学之美,同时借助语言文字表达音乐中蕴涵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

师:肖邦故园,不仅是简朴的小屋,热那佐瓦沃拉,它是祖国的象征,是波兰文化和精神的所在,意义非同寻常。故园因肖邦而有名,这是肖邦带给故园的。那么,故园之于肖邦有何特殊意义呢?

(说明:简单明确故园的内涵,提问引入本课重点故园对于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

二、聆听波兰特色音乐,感受音乐中的爱国心

师:超绝的才情让肖邦从不依赖传统形式或手法进行创作,而波兰人特有的民族气质和音乐素材成了他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之源。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肖邦的两部比较典型的波兰音乐作品。

(课件展示)

玛祖卡(mazurka)

波兰民间舞曲马祖卡和马祖列克流传到法国后的通称。音乐节奏较快。改编成舞蹈活泼、热烈。舞步以滑步,脚跟碰击,男的单腿跪、女的绕行以及双人旋转等为主。

(多媒体:播放玛祖卡曲)

师:我们仿佛看到一群青年男女在蓝天白云下,手拉着手,和着手风琴的节奏,欢快地跳舞,大声的歌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课件展示)

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

全曲充满战斗性、史诗性。中段通过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象征骑兵马队由远而近、蜂涌前来,势不可挡。据说这是写1683年波兰国王约翰·索比埃斯基的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因此这首波兰舞曲又被称为《骠骑兵波兰舞曲》,又据说:肖邦在作此曲时,由于情感过分投入,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吓得逃离了创作室。

(多媒体播放音乐片段)

师补充:这首乐曲具有强烈的战斗力,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在纳粹占领华沙前的一刻,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就是此曲,它激励波兰人民在内心深处坚信“波兰不会亡”。

教师总结:肖邦的艺术中有波兰人民的心灵的各种各样的表现。但无论是欢快的乡村音乐,还是宏伟的史诗篇章,我们都可以听到一颗丹心的跳动,感受到一种坚定的力量。

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凝神倾听,静静地体会老师为他们讲述的音乐风景。

(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会感知音乐;学会根据旋律的变化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音乐具体的内容;并让他们了解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情愫。)

三、故园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创作

(一)欣赏故园四季景色,并配乐朗诵相关段落

师:我们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更加细致地来游览一下这意义非凡的故园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找那些描写四季景色的段落。

生:第21、22、23、24小节。

师:好,这里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的角度描绘了故园美景。师:在这前面有这么一句话——“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由此我们可以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联系密切。

下面先请同学们来听几段音乐,试着给它们牵牵线,看与哪个段落更般配?如果听出来的话,可以和着音乐轻轻地读一读。

课堂安静下来,多媒体播放剪辑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底下同学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轻声和着选读相关段落。

(课件展示)明确:

F大调夜曲选段——春:

F小调叙事曲选段——夏;

别离曲选段——秋;

波罗涅兹舞曲选段——冬。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几小节,感受一下本文最华美的乐章。但要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将音乐和景色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学生集体朗读,有音乐做背景读得很投入。

生1:前面写看到的景色,接着写由此而联想到的相类似的曲子。生2:每个季节的景物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这几段音乐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生3: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格也体现了不同的音乐创作风格。

师:从大家所说的看,作者是抓住了两者的相似点,那么具体说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集体大声):比——喻——。

师小结:这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抓住景色和音乐的共同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者对照起来,赋予风景以精神,赋予音乐以形象,用雅致的语言展现音乐之美。

师:除此以外还有没有段落介绍到故园美景的呢?

部分学生补充:前面第7小节也有写到的。

师:那么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是何等持久、深沉!”

(教师板书: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道出了“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动情的吟诵使学生对语言和情感的美有了“亲切地体会”,更为后面“理智地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做了铺垫。)

(二)肖邦的音乐与肖邦故园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找相关语句,并用评点法试作分析)

师: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肖邦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那么这环境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没有影响呢?

生大声回答:有!

师:肯定有!请你在文中找找那些写两者关系的语句,并在旁边用评点的方式说说它体现了音乐和故园怎样的关系。

学生快速地浏览,用笔划线,做评点。

生1:“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句话直接讲出了故园景色时肖邦音乐创作联系密切。

师导:那具体怎么个密切法呢?其他同学找到的话,先来说一说。

生2:“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板书:基调)

生3:“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音乐描绘了波兰的风光和童年的生活。师导:波兰的生活和故园的景色都在他音乐中展现,那这些是肖邦音乐的——?

生集体回答:素材(材料)!(板书:素材)

师:还有没有呢?

课堂似乎有些凝滞。于是,我指名一个学生在下一节找。好不容易,那个男生才站起来疙疙瘩瘩地读了。

生:“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问他有没有看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摇头。

师导:注意两个地方“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

生的反应是茫然和疑惑的,有的说矛盾,有的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导: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说“相距甚远”呢?结合生平。

生1:他很小就离开波兰,长期在法国,那么对于乡村的理解肯定有些变化,所以使得最后一组玛祖卡与“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

师: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理解? 生2:因为上节课提到马祖卡是波兰的民族音乐,作为一个爱国的人,他在内心里能理解波兰和波兰人民的。

师小结:因长期在外,祖国之于肖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熏陶。他借旋律表达自己的精神思念的痛苦。尽管有变化,我们还是能听出这音乐“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波兰赋予肖邦音乐以精神。(板书:精神)

师总:其实这样的话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交流了。总之,一句话“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板书:源泉)

(通过语句评点的方式研习文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素材到精神内核,层层深入地分析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关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

四、听音乐写感受:与肖邦促膝谈心

师: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课件展示)

听音乐,写感受: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

乐曲简介: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是他最优美的旋律。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曲调也值得。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然后再现开始部分。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对,肖邦抓住他的手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祖国离别情感的音乐,称《离别曲》最适合。

(播放音乐)

学生活动:学生拿出练笔本,有的低头静听,有的边听边。

学生课堂音乐品赏交流,现摘选部分,整理如下:

音乐很舒缓,也很抒情,给人一种宁静以致远的感觉,好象远离了尘世的一切,整个人的思绪都漂浮在空中,来到那宁静优美的波兰小镇。然而好景不长,节奏骤然变得急促有力了,感觉到暴风雨的迫近,危难即将来临。灾难渐渐过去,舒缓的节奏中带着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在对祖国依依惜别的惆怅中有一种坚定和执着。

(齐紫荆)

舒缓的旋律,始终有一种淡淡的抑郁,包裹在忧伤中。突然间,积郁很久的感情变得矛盾,内心很是凌乱,变不可避免地喷薄而出,但是还有另一种声音在叫他抑制,抑制„„无奈地、哀伤地、孤独的他看清了面前的路,于是默默地背起行囊。最后望一眼身后泛黄的故园,淡定地离去,消失在故园的视线里。

(顾凌岚)

祖国!在我的心中,只有祖国,我的故土,我的妈妈。尽管我已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我依然想念你身上的味道,那睡莲的阵阵幽香;我依然想念你独特的声音,那风吹树叶发出的簌簌声有如天籁;我依然怀念那躺在你怀抱里的时刻,那温暖安逸的感觉犹如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战争!你为何来得如此迅猛,让我茫然失措。你是如此的残酷,让我和我的祖国无法重逢。不知道现在我的家怎样了。但愿不要被这无情的战火所毁坏。

不管有多么艰难,我永远记得回家的路。我要回去,我的祖国,我的母亲!

(沈昊)教师小结:大家听得、写得和说得都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肖邦从未停止过对思念故国的思念,即使远离故土。他的思绪始终被热那佐瓦沃拉故园的树林和小屋所牵引。乡愁已不是一种情绪,而成为他精神在别处的一种象征;波兰与其说是他念念不忘的故土,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为自己建立的一个精神家园。

(设计此延伸性学习方案,对肖邦音乐进行鉴赏,这里的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是要求学生从本专题的人文内涵的理解入手,用语言文字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与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重点还是在语文上。在此环节,学生表现十分突出,根据曲调,结合肖邦的经历,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展现音乐的美和情感的美。)

五、课堂总结:故园、肖邦、音乐三者的关系

故园因肖邦而依然美丽,音乐里故园的一切也是肖邦的一切。

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给了肖邦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

肖邦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朴素、淡雅、持久与深沉的爱与眷恋。

(用精炼概括的三句话强调故园、肖邦、音乐三者的关系,从思路结构和情感内核两方面总结全文。)

【教学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散文之美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散文诗化的语言,言说太实则诗意无存,言说太虚则飘忽空泛。我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较好的语言”以及科学的组织与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文”的“美”,从而有美的体验和收获。

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关注了文本的特点,尽可能地借助其他手段启发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地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由于本文与音乐结合的非常紧密,所以上课时我调动所有的音乐元素创设情境和氛围。在“学会聆听”环节,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创设情景再现故园美景;配乐诵读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雅致;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学会用声音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当然,散文的“美”学不仅是停留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一篇散文是如何来传达美的,采用了怎样的构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创造意境和表达感情的。听音乐写感受,更是将文学和音乐鉴赏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创造美。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扣住文本让学生感受散文外在形式美、语言美,也要挖掘文本本身的内涵美。但又不能被文本所束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个性,学会表达美、创造美,从而培养他们“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提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be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7343.荷花淀教案 类型:实习集锦 加入时间: 2010 年 9 月 日

------------------免费教案 , 免费课件下载 , 免费试题下载 一次成功地让学生改编电影的尝试

——语文素质教育典型个案

《荷花淀》

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

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

喜悦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 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 《荷花淀》

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学生(齐声)

: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

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作

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

: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

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

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 的斗争生活为背景 , 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

女形象 , 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

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

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

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 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学生笑了)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

: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 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荷花淀。(学生鼓掌)生()

:(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

: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

些。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

:镜头一转,院子门被打开了,很晚,一个男人叫水生的回家了。师:他的服饰如何处理? 生()

:他头戴着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

脚板。他轻手轻脚的踏进了家门。

肖邦故园教案课堂用 篇5

一、导入

欣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段文字(见课件)

问:这段文字选自?能否用一两个形容词谈谈看了这段文字后百草园给你的印象?(生机勃勃、充满童趣——乐园)——这是属于孩提时候的鲁迅的百草园 提供百草园图片,再问:什么形象?(清幽,雅致,充满书香气)——这是属于我们的百草园,是我们带着敬仰鲁迅先生的心情看到的百草园。今天要学的文章,也与名人有关,板书课题——《肖邦故园》

二、解题,介绍肖邦。

1、提供肖邦画像1:这是肖邦的画像,请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描绘肖邦的肖像。师:我们来看看名人描写肖邦的语言片断。“他的整个面庞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这花朵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稍微用手一触就会毁坏他。”这是肖邦的好友李斯特写的。——脆弱、敏感

另一位,„他最像在中世纪的诗里,用来点缀基督教堂的一个难想的造物,即一位天使。他的美好的面庞像庄严而忧郁的妇人,身材匀称,好像奥林匹克的天神。他的孱 弱的病态,使得他脸上的表情既温柔又严厉,既纯洁又多情.....‟这是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写的。”

提供肖邦肖像2:这是肖邦好友,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绘制的,给我们的感觉是少了温柔,多了严峻,是不再婉约,而是豪放、有棱角的肖邦。肖邦其人:朗读注释

一、第三节。

问:如果要用词给肖邦贴上标签,那么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爱国、伟大的音乐天才)

2、什么是故园?(故乡)

肖邦的故园是热那佐瓦沃拉,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块热土,能孕育出这样一个伟大的爱国音乐家,让我们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的人生起点吧。提供肖邦故园图片

快速阅读1-3节,思考:肖邦故园有什么外在特点?(找出最能体现其故居特征的词)——板书:简朴、清寒、(孤单)

就是这样一座简朴、清寒的房子,由于有了肖邦,便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样一座本来普通、平常的小屋,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便不再只局限于肖邦的出生地了。

齐读第2节,思考:如今的肖邦故园,被人们赋予了怎样的文化内涵?(找出最具带代表性的词)——板书:圣地、殿堂、古迹(14-19)

摇篮、源泉

(4-13)

——小结:肖邦故园从某种层次上那个讲,已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了,已经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是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问:写肖邦故园,为什么要提到曾住过的府第之人?——对比,突出肖邦故居的不同寻常,强调人们对肖邦的怀念。

三、讲析4-12 师: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故园之于肖邦有何特殊意义呢?)自读4-12,找出对应句子,谈谈自己体会。学生讨论作答,师整理、板书:渊源(第4节)

风格或者基调(第7、8节,学生朗读、体会)

主题(第9、10)

素材(第11)

精神(第12)

——小结: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给了肖邦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肖邦以音乐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的爱与眷恋,正是这种爱,是他的作品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四、讲析14-19 师:因为肖邦的音乐,使肖邦成为了后人景仰的对象,因为肖邦,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刚刚我们探索了故园于肖邦的意义,下面,我们再次走进肖邦故园,看看肖邦故园究竟对人们有着怎样的意义和影响,使其成为人们朝拜的圣地、精神的殿堂? 阅读13-19节。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

是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电台曾播放其乐曲激励波兰人民,见书15节)

是一种信心,渗透民族最深处。

是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

是团结民心的最坚韧的纽带。

五、讲析20-27 师:肖邦音乐没有因肖邦生命的终结而流止流淌。肖邦故园也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萧条,怀着对天才的景仰,对祖国的热爱,作者把本来不美的肖邦故园描绘得如诗如画。这是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下面请大声读20——27段,欣赏肖邦故园的景色。” 生读。

思考:有没有发现,作者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比喻)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时时与肖邦的音乐联系起来)

师:“肖邦曾说:„我的生命是一部没有开端而具有忧愁结尾的插曲。‟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影响了肖邦一生最动听的旋律。思索这几部分景物描写应该配上怎样的音乐?” ——小结:“请看投影。” 春:轻盈温柔 夏:悠扬清丽 秋:忧伤深沉 冬:悠远悠长

六、结尾

打出课件:肖邦雕塑。

师:“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

Genttemen,please salute with your hats,to a ginius!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

苏教版必修三《肖邦故园》的教案 篇6

2、体会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

2、感受作者把肖邦故园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的魅力。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字音:

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

瘠薄()()缱绻()()命运多舛()天籁()簌簌()

字形

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瘠薄

缱绻命运多舛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簌簌

(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后,学生代表回答)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之间的关系。

(2)、探究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3、导入

师:故园是什么意思?

生:故乡,家乡

师:同学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生:爱!

师:是啊,故乡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大约就好比一根一生都剪不断的脐带,不管我们对它是爱还是恨,它都连进我们的生命里,如果挣断了,那种疼痛或许终生都无药可医。对于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创作与家乡的点点滴滴之间联系或许还要紧密得多。例如地坛之于史铁生,红高粱之于莫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天才的艺术家,他的故乡与创作之间又有什么不平凡的联系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的人生起点。

4、肖邦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5、分析课文

(1)肖邦故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明确】

(2)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结: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

(3)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肖邦之家欣赏音乐?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

小结:作者写肖邦故园的意义何在?

【明确】

没有肖邦故园,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与源泉。反过来,肖邦以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祖国。

祖国与个人就具有这种双向的意义。

6、精讲点拨:

朗读精彩段落,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朗读20-27段,思考回答问题

对于四季景物的描写,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到了哪些景物,突出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

【明确】

景物 栗树、樱花

特点 娇嫩、温柔

手法 比喻、通感

景物 睡莲、倒影、幽香、树干

特点 成熟、清丽、悠扬

手法 比喻、通感

7、有效训练

朗读第7段,思考回答问题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试分析,并谈谈这一段与20-27段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明确】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四季色彩的变化,突出了一种朴素、淡雅、持久、深沉的美,突出家乡风光对肖邦创作的影响。

异:上文是详写,这里是略写;上文是实写,这里是虚写。上文是侧重于景物与音乐的联系,这里是突出色彩。

同:风景描写始终和肖邦的音乐联系在一起

景物 房舍树木

特点 静寂

手法 比喻

8、课后作业

上一篇:公德类优秀范文600字下一篇:以贵在持之以恒为话题的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