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现状

2024-07-20

基础教育现状(精选12篇)

基础教育现状 篇1

2013年11月在“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上, 有位知名的教授, 作了一个专门关于“中国基础教育转型”的主题报告。报告阐述了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不少问题和现象, 他最后得出结论: “评价教育体制最重要的准则是该体制是否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若按此准则来界定的话, 那么,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 而且相当成功”。

此言一出, 立即引起教育界人士热议, 一时间, 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笔者查阅了该教授的具体讲话内容, 发现, 该教授的报告新意不少, 部分观点也立意较深。然而, 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 而且相当成功”这一定论时, 笔者有话想说。

笔者身在基教一线30多年, 30多年的光阴与蹉跎, 经历了本行业的一系列风雨变化, 也见证了变化之后的结果和模样。回首往事, 放眼今朝, 今天耳闻目睹的中小学教育现状, 实不敢全面认同该教授的“基础教育成功说”。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 笔者做过任课教师, 当过班主任, 到过重点中学任教, 也到过非重点中学任教, 由于从没离开过学校与学生半步, 自然更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现在的学生到底在怎样读书? 教师在怎样施教?学校又是在怎样的状况下“教书育人”?其实, 并不像教授想象的那样运行。

一、学生的现状

先从学生方面说。按照教育的真谛, 孩子在学校读书受教育是一种自然状态下有序的、快乐的学习活动, 知识的掌握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学校教育的目的, 也是让孩子健全人格, 增强体魄, 提高心智, 增长见识, 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适应将来人生发展和社会生存需要。孩子读书不存在逼迫和精神负担。然而, 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功利因素严重影响, 本该正常进行的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 学习并没有完全成为孩子十分期盼和向往的行为。如果有人能沉下去, 静下心来, 看看学校运作现状, 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现在大约有80%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乐学、想学。今天由于强烈的读书功利性使然, 使原本兴趣盎然的学习读书活动在学校变得十分单调、枯燥和无聊。尽管还有不少“诱惑”渗透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中, “鼓励”着孩子们为学校、为家庭、为个人的美好前程昼夜在题海中苦斗, 但事实上,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受够了这种读书方式的“痛苦与煎熬”, 他们大多不得已而为之。近几年, 全国时有所闻的中学生集体毁书、焚书事件, 部分省市不断重演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 (虽是个别和少数) 这些充分反映中小学学生学习挫折心理, 不同程度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现象, 或多或少折射出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与缺陷。面对这种情况, 有人还说,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 而且相当成功”? 再从另一角度看, 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 年龄大多在8~18岁, 这一阶段, 应该是他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快乐、健康、阳光是他们的代名词, 笑脸该时常充盈他们的脸庞。而看今天的孩子怎样?据官方不完全统计, 小学生有30% 的近视率, 初高中学生70%左右。且更糟糕的是, 不少学生由于长期困守教室或书房, 为分数高低精疲力竭, 不要说经得起风吹雨打, 就连最普通的阳光下集会活动, 也会发生晕厥事件。

二、教师的现状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和义务。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除了教书, 更大意义上, 肩负着“育人”的功能。然而, 由于受目前社会上部分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影响, 不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已变得十分畸形变相。他们除了会“教书” (狠抓学生的分数、升学率外) , 很少再去承担育人的职责, 更不要说去实施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谁都知道, 在现有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 其重心都集中在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上。不管是谁, 也不管他或她用什么手段教, (例如, 加班加点, 滥订资料, 有偿家教, 高温逼熟, 拔苗助长, 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等) 只要能把学生的分数搞上去, 他就是一个“好老师”, 由于长期受这种教育评价方式影响, 便使得不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失去了应有的标准, 自此师德水准开始明显下降。如个别教师, 为了抓出分数, 努力争做现有标准下的“好老师”, 他们对学生使用的方法手段, 哪是一位正常教师能做出的事?另外, 还有一点很明显的感觉, 在基础教育阶段, 由于部分教育目标、理念出现偏差———重分数, 轻育人, 便使得不少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素质技能也变得片面。记得我们上中小学时, 不少老师除了会教自己的专业课外, 都具有不少别的才能或技艺可培养辅导学生, 有的老师甚至琴、棋、书、画样样都会, 这让许多学生在校读书变得兴致倍增。其中, 有位地理老师的表现, 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在全校体育运动会的入场仪式上, 他居然能一人吹响两支军号, 让热烈的运动会入场仪式倍添光彩, 多么好的素质。而对比现今的不少中小学教师, 大部分都是单面手, 他们除了会抓分数与升学率外, 很少还有别的素质和技能可传授给学生们。由于部分教师素质的欠缺与畸形, 自然导致所教学生素质的欠缺和畸形。所以, 说到基础教育成功的话题, 仅从教师层面讲, 就不尽如人意。

三、学校的现状

依照常态看学校, 在基础教育阶段, 每一所学校都该是球声、琴声、读书声, 声声融合的亮丽画卷, 学校也该是所有孩子共同向往的地方。而看看现在校园景象, 不要说初高中校园听不到美丽的交响曲, 就连小学, 甚至幼儿园也难闻其声。现在不管是重点学校, 还是普通学校, 唯有分数、升学率才成为学校的“正道”, 至于如何“育人”, 怎样全方位地去培养学生的发展, 健全他们的人格, 实现教育的本质目标, 学校都觉得无所谓, 一切无足轻重。假如有人能到学校去看一看, 考量一番, 你会赫然发现, 现在的个别学校是在用怎样的方法“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说实话, 现在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始终减不下来, 教育部明令规定的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一直落不到实处, 相当程度上, 是学校不作为, 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等功利因素所致。正如北京一位知名教授哀叹: (他经长期细致观察, 调查部分学校后得出比方) 现在的学校就像一座制造分数的加工厂, 教师变成制造分数的机器, 学生成为加工后的产品, 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产品优劣的标准。除此之外, 学校再无别的意义可言。试想, 作为肩负重要“育人”使命的学校, 变得这样境况, 基础教育的成功又能说到哪里去?当然, 话说回来, 造成学校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责任也不全在于教育, 教师与学校, 是别无选择, 无奈之举……

那么, 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理想的基础教育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说得好, 他认为, 成功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全人格教育,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所有的教育应该围绕或伴随孩子的人格形成而展开, 而不是漫天的应试与分数。接受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 年龄大多在8~18岁阶段, 这个时候, 是每个人人生观培养和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这时期, 如果丢掉或缺少对一个人人格的教育, 而去侧重于别的什么教育, 不管怎么说, 都不能称为成功的或完美的教育。早在100年前,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也有这样的观点, 他非常重视一个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 他曾指出, “基础教育阶段, 教育者,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另一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 关于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 也作过深刻的阐述, 他提出, 基础教育的对象是0~18岁的人, 这阶段最适合一个人人格的形成, 所谓人格, 简单地说, 指人的品格, 其中也包含着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法律人格、做人的资格等诸多因素, 学生一般都是18岁左右高中毕业, 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任务的完成, 更标志着他们已经成人, 将以成人的姿态步入社会。因此, 他认为, 基础教育阶段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是培养造就学生良好完美的人格, 唯有这样的教育, 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而任何人都不难感受到, 今天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施行的教育, 是重在培养教育学生人格的形成, 还是重在造就学生的分数?一切尽在不言中。

诚然, 在全国级的名师名校长论坛上, 发言者需要将新意带进会场, 才会有价值, 才会引起大家共鸣, 这无可厚非。论坛上, 也提倡, 鼓励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但笔者以为, 对某一事物成功与否的论述评判, 一定要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 不能泛泛而谈。事实上, 无论从古到今, 从国内到国外, 任何一位有真知灼见者, 他们的理论或观点在形成发表前, 一定是通过认真调查研究的, 从来不会凭空而谈。这个论坛告诉我们一点, 倘若再有类似的教育话题在论坛上发表, 请每个人务必做到先调查, 后发言, 把事情搞清楚再说, 否则, 最好的“口才”也难以服众。■

基础教育现状 篇2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一、调研背景

教育问题是关系国运强盛的根本问题之一。生活在广大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现状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顺应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举措,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有效载体。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资源的整合在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的作用。为了了解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情况,分析其特点,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我做了一项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情况的抽样调查,近年来国家就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05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06年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等。对这些改革和法规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执行情况、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支持农村儿童受教育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目前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真实现状的了解,成为本次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二、调研形式及过程

针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特殊性,我选取农村家庭作为本次调研的实地走访对象。调研的形式将学校走访,农民家庭走访和地方村级干部访谈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走访和村级干部访谈对教育改革及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和宣传,通过农民家庭走访并结合村干部的访谈对农民家庭的教育观念、学龄儿童受教育现状以及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和当地整体经济状况进行全面了解。

三、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了人的选择,而农村家庭对教育的看法则决定着他们孩子未来的命运。在走访的近40户家庭中,不同的家长对通过送子女读书来改变家庭现状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有的指望孩子能上大学到城市工作,还有的则简单明了,能解决孩子以后自己的生活问题即可,等等。但是,有一些家庭则因为经济原因明确表示只要孩子读完初中就回家务农,也有一位家长则直接表示孩子读书没有出路。

从整体来看,地理位置越是偏远的地方,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越是淡泊。在这样的条件下,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的普遍看法是尽力送孩子读完初中,而是否上高中,即使是子女成绩较好也得看情况而定。我们所走访家庭一年大都有一个月以上的断粮时间,但是就地理条件来讲这里较前一个村社相对较好,而村民的观念却非常局限,很少有家庭的劳动力愿意出门打工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此,对孩子是否接受教育的看法更为保守。

四、教育现状

围绕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前面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经费制度的改革切实保障了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我所走访的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基本获得了全免费教育,同时为了保障“两基”目标的实现,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经费制度的改革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当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村社干部的认可。目前小学的书本费在40元以内,初中的书本费也不超过70元。在当地政府和学校老师的努力下很多家长都改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把子女受教育问题看成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即使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宽裕的也表示一定会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下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但是在方面也是同样存在不同的问题,具体问题表现为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办学条件方面

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学区没有办公经费,目前靠非法挤占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来维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2、英语及小三门(英、体、美)科目专任教师严重缺乏,素质教育在农村发展滞后。各个乡镇都不同数量的外聘社会上稍懂一些相关知识的、没有理论知识和教师任用资格的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

3、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且不安心工作。受历史原因,现农村有很大部分教师为原民办教师转证上岗,未受过专业培训,没有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素质相关偏低,不能较好的胜任工作。而且大都在村里搞种养殖业,不能安心工作。

(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1、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局与乡镇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责、权、利不统一,教育局行使管理权、人事权、财权,乡镇仅承担发工资义务(乡镇财政预算中根本就没有教育投资预算),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

2、专任教师数与行政辅教人员数比例不合理。

3、学区、学校自身管理不到位,各种制度不健全,奖罚激励机制没有形成。

(四)教育教学秩序方面

1、生源不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混乱。城镇公立小学、私立学校违背教育教学招生计划,胡乱张贴虚假招生简章,妄言虚假承诺,入村争抢学生,至使城镇学校班容量大,影响了城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乡村学校却保证不了充足的生源。

2、学生盲目择校,不利于学生学籍管理。

(五)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1、乡村小学段学生外出就读,脱离家长监护管理,荒废学业偏多。

2、学生大量涌入城镇,不仅使农村教育受到影响,同时城镇学校班容量大,校容量严重超负荷,城镇教学受到严重冲击,造成教育教学质量整体严重下滑。

二、意见和建议

(一)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

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三)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四)充实年青教师,合理安置好老龄教师。

基于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问题及原因,建议制定五年规划,培养、招聘充足的年青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要采用协议合同制,并限制五年内不准转岗或流动,促使五年内师均年龄达到35周岁以下的目标。严格招聘条件,尤其杜绝学历不合格、非师范类学生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建议对现有老龄化教师实行转岗、进修或退养制度。

(五)明确教育局、乡镇对农村学校的管理职能。

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规范管理,实行教育局、乡镇对农村学校的双重管理,要在校长聘用、教师流动等问题共同协商认定。要完善校长竞聘制度,把思想好、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人才谋取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上,更好地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六)建议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校长双聘制度。

(七)整治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办学行为,取缔没有办学条件和办学条件不成熟的私立学校。

(八)利用现有闲置校舍,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建议小学校点收缩后,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开办幼儿园,以保证农村孩子能够接受三年学前教育。

浅析舟曲县基础教育现状 篇3

舟曲自古以来就有“陇上桃花源”“不二扬州”“藏乡江南”“楹联文化县”之美誉,在“楹联文化县”之美誉中,可见舟曲文化的深厚和浓郁,舟曲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热爱,因此在过去舟曲基础教育也就能一直遥遥领先于甘南州其他县市了,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但自新世纪伊始,舟曲基础教育则一发不可收拾,由州前水平慢慢下滑至末尾。下面就以近年来舟曲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会考成绩来说说吧。

舟曲县小学普通类双科合格率2002年为84.82%、2007年为75.5%、2010年为42.22%;以汉为主类三科合格率2002年为13.82%、2007年为35.8%、2010年为8.84%;舟曲县初中普通类六科合格率2002年为51.11%、2007年为27.32%、2010年为17.55%,初中以汉为主类六科合格率2002年为11.32%、2007年为5.41%、2010年为4.82%。以上冰冷的数字及越来越多的家长省吃俭用送孩子外出上学,不难看出老百姓对我们教育的不满和不放心。反观其舟曲基础教育为什么从全州前列跌至末尾呢?据我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和了解,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一些原因。

1.教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大变化,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基础教育所承载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学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专攻语数外。而到了现在,学生除了语数外,还要发展德智体,学生压力比以前大有增加。

2.教师流动过慢,如同一潭死水,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工作上就没有了任何激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职业倦怠感吧!任教的老师,没有合理流动,工作会更无起色。由于离家远,工作难度大,在住宿制学校,每个教师在校既当老师又当父母,工作量远大于没有住宿学校的老师,且工资同等,更易让人心生不平!如若采用奖惩式合理流动,能调动很多人的工作积极性!

3.在教师分配中,近几年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恐怕都留在了沿路,顺河乡镇,导致个别学校教师无课可分配的地步,而在山后各学区仍是一如既往的少,山前多为普通班,所需教师没有山后双语教学的学校多,但分配时恰恰相反,导致部分山前教师无课可派,山后学校却要招聘教师或工勤类人员齐上阵的怪象。

4.家长盲目攀比,争相将自家孩子送外或县城上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条件的大幅改善,舟曲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流动较多,学生年年增加,教师年年紧缺,大班额严重,学生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学生拥挤,安全问题突出,教师压力无形增大加强,课堂秩序和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下滑,一部分条件可以的家庭都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兰州、临洮、陇南等地。本地流失走了好多优秀学生,造成当地孩子缺少了学习榜样力量的引领,学习竞争压力无形减轻,造成学生学习风气变坏。

5.学生厌学思想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业渠道的拓展,打工思潮的影响,好些孩子现在不愿学,也不那么勤奋刻苦地学。原来生活条件有限,就业渠道不多,唯有读书,读好书才能改变命运,但如今,就业渠道越来越宽泛,现在孩子们对就业的思考都有了根本的变化,不再像以前的学生刻苦努力学习了。

针对以上原因,我觉得要想改变我们舟曲县基础教育下滑局面,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整改。

1.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学区、校教育教学行为监督、监管、指导,让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们更加有的放矢,并多开展一些教研教改方面的研讨会和教学比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2.响应国家号召和政策,进一步加快学区、校之间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交流机制,让我们的教师动起来,也让那些一直无力变动的教师积极起来,只要有序、公平、公正地让教师流动起来,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充满朝气和活力。

3.在用人机制上我们更应健康、持续、稳定。教育本身就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在用人上一定要用专业技术比较过硬,同时还要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员,这样就很有说服力。既然我们在学校有教研组长、教研室主任、政教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那我们在用人上就应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锻炼,同时在用人上也应充分听取本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舟曲教育下滑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局面形成是由社会环境、教师、用人机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全县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努力工作,舟曲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和辉煌!

参考文献: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篇4

与以前相比,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它改变了以前的落后状况,逐步向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发展。比如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大部分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一些农村小学也配备了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

虽然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些落后山区农村教育现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还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1.1 农村办学点多而分散

据2011年7月6日云南日报报道称,在云南,小学的覆盖率达到了98%,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初中。近几年来,农村各地中小学择校现象愈演愈烈。由于农村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偏低,农村优秀学生不断转出,有条件的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城镇中的小学就读,这就造成有的农村学校一人一校的奇怪现象出现。有的学校甚至出现断级的情况。教师对着极少数的学生没有教学积极性,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1.2 教育观念落后

2011年9月,通过对师宗县丹凤镇峰岭完小的调研,该校的黎老师说到,她们班的一位学生课本丢失了,家长也不当回事,总以为这是学校的事,与他们无关。结果这名学生整整一个学期手无教材,两手空空的读书。在农村这样的现象还大量的存在,很多家长从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他们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家长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很多家长只是开学第一天带领孩子找老师办理手续,以后就从不找老师交谈孩子在学校的事,造成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脱轨。

1.3 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农村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教师仍旧使用着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乏独特的创意,没有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只是一味的教师教,学生跟着学,教师与学生成为了独立的个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加之教育部门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对教师或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局限在学生考试的分数上。学生考得分数高,就意味着这个教师教的好,会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同时也意味这个学生聪明、认真、勤奋、学习态度好。反之,则不然。就这样,许多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把压力施加在学生身上,盲目地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量,使得很多学生厌倦上学,把学习当成一件很痛苦的事。

1.4 教师素养偏低

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也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学校由于条件差,很多教师不愿意在农村工作,所以导致了农村师资缺乏,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专业素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意识的提升自身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1.5 教育经费不足

教育经费不足,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在贫困山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由于经费短缺,导致一些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在贫困山区还有土坯房和泥巴桌的使用,很多孩子同时挤在一个教室,而且还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尽管由于各届的关注,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是落后于城市的办学条件,长此以往的话就会导致农村教学质量低,教育质量不容乐观。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工作条件艰苦,教师成长环境不佳,很难留住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近年的一些师范毕业生,如果户籍不在工作乡镇的,普遍在三五年内就想方设法调走,乡村教师流失严重,在社会中形成“村里的教师镇上走,镇里的教师县里走,县里的教师市里走”的外流模式。

第三方面,教师的待遇低,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制度的保障。教师待遇低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工资低。

1.6 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随着近年来九年义务的普及,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但辍学率仍然居高不下,据统计师宗县未成年人辍学情况调查显示,初三时候的辍学率是15%,今年初三的辍学率达到了30%,有些乡镇的辍学率竟达到了50%,这也是很少见的一种现象。这些统计只是一个保守数字,实际的情况远不止如此,有的会高于这个辍学率。原因总结如下:

一是教育经费不足导致了教学资源缺乏,最终的结果导致了教学质量差,教学体系评价不完善。二是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部分的学杂费,但有些地方由于教育经费的紧张,学校把部分压力转嫁到家长身上,家长们还应付集资办学和分担教师酬劳等费用。许多家庭无力承担这些费用,不得已让孩子辍学。三是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家长和学生都产生了“读书无用”的心理,他们受街邻、亲朋好友的影响,以为读书既费时又费钱,还不如出去打工,早点挣钱回家建新房,长期的封闭落后,形成了他们“一切以金钱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2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发展对策

2.1 科学合理的建设农村教学点

如果在山村还出现一个年级只有两三个学生或断级的学校,那么就要考虑有没有必要继续办下去,办下去只会消耗更多的教学资源,如果把部分教学点撤并到具备条件的附近定点小学,并为不方便回家的学生提供食宿。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学生宿舍、食堂、餐厅,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

对那些不具备集中办学条件的地方,比如比较边远偏僻、交通非常不便利,则仍应保留原有乡办、村办学校或教学点,并尽力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和支持指导,尽可能使每个适龄入学儿童都能接受到最大程度的优质教育。

2.2 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根据情况适时的召开家长会,并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及时与家长联系,达到双方互相了解学生的成长。其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不再以单纯的分数作为标准,而是实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考核,注重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摒弃只以分数为主导的单一的教学评价,促使教学评价朝着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调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的自身。

2.3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情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第二,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并通过实践体验,在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提高。第三,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精神,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学习精神。

2.4 加大教育投资倾向,提高教师待遇

教育经费短缺是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是中央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地方配合供给,鼓励民办教育这样多方面的渠道的筹措。二是通过爱心教育,向社会热心人士寻求帮助。提高教师待遇,给予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各地方的政府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让教师有尊严地活着,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解决教师在住房难,子女读书难,求医难等问题,使教师安心农村的教育工作,确保教育质量。

2.5 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只有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依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教师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创新能力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使命感、责任感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人格和主体性,也不可能真正有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注重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开展教师大练基本功。通过实践活动,让教师自己认识到其自身的素质是通过自身知识的内化形成和积累的,而不是别人给予的。

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使得教师能按时得到培训,吸收新知识学习科学的教育模式,加强师德修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化分配政策,要在教育上真正形成专业的教育,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要为教学点师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竞赛和大型活动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摘要:农村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整体提升,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过去相比,农村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且发展业绩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等待解决。本文通过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即科学合理的建设农村教学点,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大教育投资倾向,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等。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改善农村教育出现的弊端。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温红彦.教育部就义务教育和教育经费投入等答记者问[N].人名日报,2003-11-3(12).

[2]孟凡平.农村教师与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N].教育报,2004-3-19(5).

[3]王鹏飞.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J].高教信息,2004(12).

[4]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7(7).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查 篇5

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实现程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可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

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我带着这个调研题目,利用双休的时间回了一次家乡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我的家乡在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安徽的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但农村基础教育一直就做的还算可以。首先我来到了我的母校三洲希望小学和汇口中学。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房子改建为楼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

第二,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

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第四,对待教育的态度上,从没有家长管到现在的会有家长经常主动给老师打电话。但是,我认为现在目前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让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第二,学校的工资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只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传统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

第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吧学生高分作文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落后。

第四,农村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学校废止,目前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当前弄讯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站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是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金额绝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毕竟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现状,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现状 篇6

【关键词】西藏;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双语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一、西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可喜成果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建设都非常的关注,尤其是在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展之后,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有利的对藏支持、发展条例,从根本上保障西藏的顺利、快速发展,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教育逐步的向现代化接轨。

(一)西藏地区学前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幼儿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一大热点,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提前、越来越关注。西藏地区的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该区的幼儿教育,希望孩子们从起跑线上就可以有所提高。目前,西藏现有幼儿园 88 所,有幼儿园教职工1281 名。截至2009 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西藏3 至 6 岁儿童有 13.7 万人,在园儿童 1.5959 万人,其中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 1.1123 万人,接受学前一年教育的 4836 人,幼儿学前入园率 11.7%。

(二)义务教育硕果累累

截至 2010 年底,全区共有小学 872 所,教学点688 个,在校生达 299408 人;初级中学 93 所,初中在校生 138992 人。2009 年,全区 74 个县“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 100%,初中入学率达到 98.2%,全区累计脱盲人口达 170 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2% 。2011 年 9 月底,西藏自治区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完成了“两基”目标,“两基”评估验收合格。西藏和平解放 60 年来,西藏自治区教育年限达到 7.3 年。所有这些,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教育相对滞后的面貌,自治区义务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三)高中教育整体推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集中办学、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使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 年至 2010 年,共投入资金 9.97 亿元来扩大办学规模,目前全区有普通高中29 所(完全中学 9 所),在校生 40728 人,是 2000 年的 3.5 倍。近十年间,自治区为了实现网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其中一部分高中学校建立了网络同步课程和卫星直播教学系统。

(四)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平等

采取特殊扶持政策,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都得到了改造,教学条件也得到改善,师资力量得以加强,可以容纳更多残疾程度较重、无法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为盲、聋、哑学生集中接受教育和更好地沟通、交流提供了条件。目前,共有 174 名听力、语言残疾和视力残疾的学生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集中学习。

二、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以来,其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进而加快了西藏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西藏自治区从此摆脱旧西藏的面貌,但是与我国内地的教育相比,仍面临诸多困难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滞后

“十一五”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幼儿教育事业得到稳定发展。但由于受特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教育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西藏教育总体水平偏低,特别是学前“双语”(藏语、汉语)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二)义务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加快义务教育发展是加强西藏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1.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较差。按国家标准,西藏义务教育阶段共需校舍面积 690 万平方米,目前现有校舍 411 万平方米,其中土石木和混合结构面 积 为 263.6 万 平 方 米,占 校 舍 面 积 的64.1%,按新的设防标准,改造加固任务重。寄宿制学校生均校舍面积与国家规定标准相差 5 个平方米,校舍总面积不足且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图书、教学仪器、体育等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基本标准。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分散,教育成本高。现有小学 884 所,教学点 819 个,在校生 30.5 万人,校点平均规模 179 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

三、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以实现“两基" 攻坚目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标志,西藏教育事业得到持续与稳定发展。2011 年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开局之年,西藏农牧民子女“三包"及补助范围扩大到高中及学前教育阶段,全区 50 万名中小学生及幼儿将从中受益,全年“三包"及补助经费总额由 2005 年的 1.29 亿元增至 10.2 亿元。可见,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于“十二五”期间在投入力度与执行力度上均有较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前“双语”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农牧区试点工作

教育部 2010 年 12 月 6 日公布了一批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试点地区,西藏名列其中。到 2015 年,西藏自治区每县有一所示范性幼儿园,农牧区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每所小学和教学点都要举办学前班,学前两年入园率大幅提高,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区幼儿入园率达到 60% 以上。到2020 年,实现学前教育机构全覆盖,农牧区全面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区幼儿入园率达到 80%以上。努力提高 0 - 3 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预计投资 16. 2 亿元用于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将新建校舍608 所、改扩建68 所。

(二)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扩展多元文化教育维度

1. 中小学校本课程需求与开发。课程的核心是文化。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藏族文化将历史、文学、哲学、艺术、宗教、民俗、旅游等融为一体,是中小学课程资源的活水源头。通过开发研究藏族文化校本课程,从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课程资源的适应性,以便落实教育援藏的精神,形成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实现全面而生动的发展,同时也促成教师自身教学、教研的进步。

2. 课程文化应以其特有的开放视角来彰显中小学教育对人类文化的多元选择。借助于学科课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把蕴藏在学科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西藏现代学校课程文化的内容应是十分丰富生动的,且表现出不同学科的不同特色。但是,应在差异中存在共同的标志性话语,这是在深层次上的文化价值定位。

综上所述,西藏地区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有了较大的增强,各个阶段的教育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还有着一些问题限制着西藏地区教育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政府相关保障条例和人才塑造上稳扎稳打的进步,其教学规模、家长认可度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西藏教育将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格桑旦增.西藏教育考试信息化管理特点及完善对策[J].西藏教育,2013,02:63-64.

对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现状的思考 篇7

一、当前农村中学办学的现状

1. 教育观念滞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和总目标。但是, 在广大农村, 几千年的“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思想, 使得社会把“升学”与“成才”等同, 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尺。在这个标尺的“指导”下, 学校的课堂教学、各种管理制度、激励评价机制都围绕着升学率的指挥棒转, 形成了一种“三重三轻”的恶性循环局面:即重智育轻德育丢体育, 重分数轻能力, 重升学轻实用。

2. 经费严重不足

国家减免了农村的很多负担, 促进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 但却忽略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在农村很多地方的学校, 各种建设都是靠学校自行解决, 于是, 沉重的债务成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经费严重短缺导致学校运转陷入种种困境: (1) 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改善; (2) 教师的基本待遇无法保证, 严重影响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3) 学校债台高筑。

3. 师资队伍素质欠佳

当前,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年龄结构不合理。有人这么形容农村教师:爷爷奶奶教小学, 叔叔阿姨教初中, 哥哥姐姐教高中。有关调查表明, 农村教师队伍老化, 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同时, 由于体制问题, 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进不来, 无能的老师不想走。

(2) 学历水平较低。目前, 农村中学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为数不多, 绝大多数是专科毕业后通过继续教育拿到的本科文凭, 而现在继续教育的随意性和功利性, 使得文凭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同时, 由于高校的扩招, 高等教育对师资的培训要求不严, 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需要。

(3) 教师整体能力较差。在农村中学, 由于生活条件及学校环境欠佳、升学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 农村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评价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角色行为。受以上因素的制约, 此转变过程困难多多。

(4) 家庭教育功能羸弱。这些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 许多农民纷纷离开乡土, 投身“打工潮”。“留守学生”便成了一大社会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监护或监护不当, 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过于溺爱, 或过于严厉, 再加上社会及网络的诱惑, 使这类学生的身心发展偏离了健康的轨道。家庭教育功能的丧失, 使孩子的身心发展步入了不健康的轨道, 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

二、农村中学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1. 转变办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具有特殊性, 必须体现农村特色, 体现学生为本。农村中学的教育不应成为“应试教育”“精英教育”, 而应是大众化的教育, 重成绩, 更要重学生的成长;重结果, 更要重学习的过程。对于大多数的学生, 我们所要做的是, 为他们夯实文化知识基础, 培养生存技能, 加强职业训练, 努力提高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 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建构保障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政府投入, 各级政府要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立足学校发展的现实, 加大对学校发展建设的投入, 将学校的债务进行剥离, 完善学校教学设施, 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加强标准化学校的建设, 对学校建设所需资金进行财政统筹, 使农村学校从沉重的债务下解脱出来, 确保学校工作正常运转, 解除后顾之忧, 轻装上阵, 全力抓好教育教学。

3. 加大培训力度, 提升教师素质

对于广大的农村教师要在教育观念、教师角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 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如在职进修、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加强校本研训, 指导和约束教师自我修炼等。通过培训, 促使全体农村教师不断更新理念, 树立创新意识,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4. 平衡教育资源, 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教育主管部门要在生源、分配、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合理调配, 指导学校加强管理, 树立特色, 而不能任由学校自生自灭, 同时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好学校与薄弱学校的交流,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提高。

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浅析 篇8

笔者对广西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校和中小学校的一线教师。面向广西柳州、河池、百色三个地方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发放问卷。本调查共发放360份问卷, 回收355份, 有效问卷350份, 问卷的有效率为96.25%。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中11.43%是中学教师, 80%是小学教师, 8.57%是高中和中职教师。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础设施就像是“米”, 无基础设施, 教育信息化就无法“成炊”, 为教育信息化做再多准备, 没有最基本的设施设备, 也就无法进行教育信息化。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 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的影响作用已经不太明显了, 但对于广西, 处于西部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地区, 教育信息化投资相对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十分的完善, 甚至出现缺乏设备和数量短缺的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基础并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据调查发现, 中小学学校的领导以及相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对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都十分积极, 在所调查的中小学中有95.7%的学校已经接入了互联网, 在校的一线教师也表示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调查的数据表明, 18.86%的学校在计算机的配置和数量上已经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要求, 12.57%的学校的计算机数量虽然满足日常的教学, 但是配置较差, 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当中;有20.86%的学校多媒体配置质量适合教学, 但数量不够;仍有47.71%的学校的计算机配置和数量都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要求。从这些调查表明, 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低水平的建设, 配置和数量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 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教育信息资源, 从字面上去理解, 就是关于“教育信息”的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后, 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 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1]而多数一线教师认为我们经常所说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制作课件的各种素材、电子教材和电子教案等。当前广西地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方式是资源库的建设, 大部分学校还是通过购买企业或是教育机构所开发的资源库产品, 开发建立自己本校资源库的情况比较少。在所采集的数据中, 有4.18%的学校已经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资源库, 而且资源库的资源丰富, 教师经常使用;29.66%的学校虽然建立了校本资源库, 但是资源少, 很少用到;而66.15%的学校没有建立校本资源库, 使用的是购买的资源库, 甚至有些学校没有资源库, 仅仅是通过从海量的网上资源中获取教学所需的资源。

在使用资源库过程中, 现有的教育资源使用仍存在许多受限的因素, 最主要的原因是: (1) 教学资源与现有教材不配套; (2) 难以根据自己上课情况对现有资源截取有用的部分; (3) 教学资源质量差 (如表1) 。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资源使用受限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与现有的教材不配套。而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学校还没有能力自己组建资源库, 使用的资源是从企业或教育机构中购买而来, 购买的资源库并不是针对该校使用的教材所建立的, 必然会出现教学资源与现有的教材不配套的现象。

(三) 信息技术课程情况

自2001年起, 我国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广西也在部分的中小学中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据调查数据表明, 98.21%的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的课程, 仅仅有0.79%的学校未开设。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 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 调查中有54.7%的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后上课并不理想。

(四)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教师,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高低会影响教育信息化能否顺利进行。在此次的调查中也对在校的教师进行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情况调查, 在校的一线教师都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 但培训方式有一定的差别。67.46%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是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学校组织的培训以及自学, 仅仅22.54%的教师是通过远程培训来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操作培训、课件制作的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信息化教学资源合理使用的培训以及课改后现代教育技术新理念的培训。对于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后对教学是否有效的问题, 42.21%的教师认为这样的培训对自身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42.06%教师觉得帮助一般, 有7.94%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力没多大的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0.79%的教师认为这样的培训没有任何帮助, 认为在培训中没有学到对教学有用的技术, 更有教师认为即使没有信息技术也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培训后反馈, 还做了教师希望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调查 (如表2) 。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教师最希望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得到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以及学科教育工具使用的培训。

(五) 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对广西这样的西部地区影响作用比较大, 但是由于应用少, 有些地区出现设备闲置不用的情况。人们也渐渐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以软硬件建设为中心”向“以软硬件应用为中心”转变。信息化应用是优化教育信息化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 没有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将永远停留在周而复始的软硬件建设初期。[2]

调查显示, 76.19%的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18.25%的教师有时应用到, 4.76%的教师很少运用, 而0.79%的教师没有应用到信息技术。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的教师当中, 90.48%的教师已经不仅仅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其他科目教学中也经常用到。这些调查的数据表明,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已经普遍使用, 但大多数教师认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还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 教师认为教学中难以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教学软件和资源, 信息技术能力差, 缺乏指导等, 还有教师不知道怎样将信息技术结合到教学过程中。

二、反思与建议

(一) 反思

近几年来, 广西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不断的发展, 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虽然广西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一定的发展, 但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基础设施投入少, 设备配置和数量都不能满足日常要求;教育资源与教学教材不配套,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不理想以及应用遇到瓶颈等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广西地处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程度属于中下等, 相对于东中部地区来说, 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比较缺乏, 导致部分地区的信息化设备出现配置质量不高, 数量不足的现象;其次, 在投入方面, 有限的资金在投资上也存在不合理现象, 有些学校盲目地将资金都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 忽视了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培训, 使已经拥有基础信息化设备的学校出现设备闲置无用的现象。

2.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处于低水平的建设

在调查中发现, 无论是使用购买的资源库产品或是使用自行开发的校本资源库, 使用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总结起来, 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资源与现有的教材不配套, 资源库资源更新慢, 教师很难筛选有效的资源进行教学;自行开发的资源库虽然能够针对教材以及本校情况进行开发, 但由于能力有限, 校本资源库的资源较少, 教师也极少运用到, 同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闲置的现象。

3.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调查的学校当中, 大部分的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但开设的情况并不理想, 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师的不重视, “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师的不重视归根究底, 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的原因。

4.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一线教师能否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取决于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但调查中发现, 现行的培训内容并没有针对教师的需求而进行, 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培训的方式多样化是值得继续实行的, 但是培训还缺乏系统性。

5.信息技术应用应加强

在信息化应用方面, 本调查中主要涉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在调查的学校中96%以上的学校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但是, 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并不理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较低, 一方面由于资源少, 另一方面也由于教师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 不知道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二) 建议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广西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和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 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建议: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 应实事求是, 不盲目跟从, 根据广西的具体情况, 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财力进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 应有所倾斜, 进行合理分配, 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以及教师培训的投入都应该要合理均衡, 建立健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并及时更新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应根据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需要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培训, 也可以借鉴适合广西教师培训的东部发达地区教师培训的相关成功经验, 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师培训模式, 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应尽快规划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出台相关的政策, 加强中小学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正确导向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 加快广西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勇, 詹斌, 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6) :56-61.

[2]王海, 解月光, 张喜艳, 付海东.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EEE模型的建构与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3) .

[3]张敬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1) :5—8.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S].2012, 3.

基础教育现状 篇9

一、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国对教育的不断重视, 中国农村近年来在教育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但因中国领域过大、农村数量较多等因素致使农村小学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 其困境如下:

( 一) 农村小学设施建设及教学资源短缺

农村小学是为农村孩子们学习提供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地方, 但因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地处相对偏僻, 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缺失严重, 许多的教材尚未齐全, 学生上课所需要准备的物资也存在一定的空缺, 尤为农村小学必不可少的体育、音乐及美术等的设施设备。譬如在农村小学, 因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小学学校的体育场地狭窄, 学生活动范围小, 体育器材数量少、品种单一、质量较差, 甚至于活动设施不配套[1], 故使农村小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未能得到相应发展。此外, 农村小学生在图书馆看书的实现可能性较小, 因在农村图书馆的书籍数量贫乏, 或部分农村小学因资金或场地问题无法建设图书馆, 使农村小学生在缺少部分图书情况下得到的知识较其他非农村学生少。

( 二)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及知识水平偏低

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主体之一, 为学生传授小学基础知识, 扮演着为农村提供智力和人才的不可缺少的角色, 肩负着提高农民素质的艰苦使命, 是以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却仍值得商榷。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水平及专业知识在中国规定的小学教师标准中并未达到其应有的标准, 同时其相应的能力与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思维创新, 在教学上较为呆板。其次, 因农村地处偏僻、教师获益颇少导致教师流动性较大, 部分农村教师存在兼职或短期代课现象。此外, 农村小学教师易因忙碌无法兼顾学生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正如李洪修所说: “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和社会福利都较低, 这加剧了农村教师师资的缺乏, 而在农村的教师普遍素质偏低和非标准化的学校使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也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化水平。”[2]

( 三)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本身是中国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 其发展进度及改革难度一直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对其实施的方针政策, 其中农村经费投入是中国发展农村的重要基础, 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前提条件。江西省领导曾提出: “要以对人民群众身后的感情抓好农村教育, 用更大的经历、更多的财力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发展必须依赖财力物力的投入,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在农村基础教育中,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所需的经费远大于政府所给予的, 致使农村教育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导致农村小学设施建设与教学资源未能得到较好改进及其设施设备未能在数量上增加, 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也因工资不足、农村条件过差而锐减。

二、“民工潮”下的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许多农村青壮年涌入城镇经商、打工, 因工作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在农村的学生中, 一般情况下的抚养人分为: (1) 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中抚养 (2) 留儿女一人在农村或寄宿在校 (3) 由祖辈抚养儿女 (4) 由亲属近亲抚养儿女。在这些情况下, 孩子缺失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致使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并且在没有父母监管下, 孩子可能会因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出现打架辍学的现象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在 “民工潮下”小学基础教育易受学生家庭因素影响, 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易出现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无法得到家长的配合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的进度受到阻碍, 不利于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对策

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如 “任重而道远”一词: 责任重大道路很远, 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故针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需 “对症下药”。对此, 本文将给予相应对策以期形成相关理论协助相关教育部门改变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

( 一) 加大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

农村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的中心关注点之一, 其中小学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需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因政府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并不满足农村教育其实际所需费用, 使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建设匮乏, 教师素质及知识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故实现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改善农村教育资源, 健全和保障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待遇, 为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4]。

( 二)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的关键点之一, 发展好促进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得到更好的进步空间。故为了更好发展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中国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鼓励毕业生下乡深入农村教书并提供相应的福利和支持; 对于农村小学教师应给予一定政策机制上的鼓励,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同时确保农村小学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 在农村小学设置多个科目的教师并增添相应的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教育, 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为农村小学教师减轻工作负担, 同时给予农村教师适当时间学习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能力, 从而提高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教师师资力量, 巩固其教师队伍建设。

( 三) “民工潮”下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在 “民工潮”下,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大多程度不高, 因此, 作为中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 必须尽力帮助农村小学生进行疏导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和疑惑。其中, 农村小学教师需发挥其重要辅助作用, 使农村小学生即使在无父母照料情况下也能在学校与教师指引和教育下走向独立自主、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 “民工潮”下的父母, 作为学校应多帮助家长, 为家长提供相关教育方法, 同时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即使距离再远也应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 在有意义的日子应回农村看一看孩子, 不让孩子因无父母的陪伴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歧途; 此外, 校方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让他们了解小学基础教育在儿女成长中的重要性, 及他们的教育观念在儿女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其许多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习性和个性特征, 故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子女的责任意识, 不要因追求物质化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四、结论

因众多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与环境条件的先天不足致使小学教育的发展仍然是一条艰巨的道路: 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相对不足,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适应, 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尚待完善, 农村小学的硬件水平偏低, 内部管理机制体制相对落后等[6], 将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发展, 影响我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及影响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的前进道路, 故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分析和了解, 改善及促进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促进中华民族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

以上是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些针对性建议, 由于笔者理论知识及水平有限, 研究深度不够, 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与欠缺, 如有不妥之处, 恳请专家指点。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城市与农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一定的进步, 然而中国农村的发展仍未达到中国政府的预定目标, 尤为教育方面。而只有农村的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中国才能真正进步, 其中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故本文针对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为中国农村小学的设施、教师、经费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为国家提出浅薄之见, 以期促进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郑胜利.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4.

[2]李洪修.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3.

[3]王建明, 王炎斌.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洪修.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3.

基础教育现状 篇10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经济的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样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的, 不管是入学率、学校的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还是教师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以下历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 (义务教育1996—2001、普通高中2001—2003)

1996年7月, 教育部组织6所大学与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调查, 此后, 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年5月,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全面启动, 此后逐渐形成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管理制度, 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 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推广 (义务教育2001—2004、普通高中2003—2008)

2001年秋季,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实验稿) 及新课程实验教材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进程如下:2004年秋季, 广东、山东等4个省 (区) 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其他省区也逐渐加入, 到2008年有三分之二的省份进入了高中新课程实验。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 (义务教育2005始, 普通高中2010始)

2005年秋季, 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进入新课程。2005年以后,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常态化, 开始步入评估反思、修订阶段。《关于2007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推行。

最近, 我国于2010年7月29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 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1]。其中用很长的篇幅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做出了规划,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历经30多年的改革, 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果, 值得我们欣慰, 但是其中的问题与矛盾是有目共睹的。下面我们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某些教育不公平的事实越来越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城乡之间的差别, 城市学校在师资条件、办学条件等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再者校际之间由于国家的扶持力度的不同, 导致因为原有政策所产生的重点与非重点学校惯例, 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在改革中依然存在, 受教育者依然受到不公平待遇[2]。

(二) 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的现象

当前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机制尤其是针对教师的考评机制还存在严重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安于现状, 有时是刚入职的没有编制的新老师, 只是把暂时的教学工作作为跳板, 为了能在学校这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中潜心努力通过其他职业的资格考试;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存在缺陷, 现在很多老师不是师范院校出身, 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不完备;三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存在问题, 这是前两个问题的后遗症[3]。

(三) 带有消极情绪看待教育改革中引发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改革是完美无瑕的, 但人们在评价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往往总是用唯美主义眼光看待并加以评判, 觉得改革就应该是尽善尽美的, 一旦改革进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他们便会怀疑改革的合理性, 全盘否定改革。另一种消极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现象就是不切实际地夸大所出现问题的严重性。有的人包括一些老师抱怨“没改之前还知道怎么教, 现在越改越不知道怎样教了”。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旧有观念、旧有教法与新观念、新教法的冲突造成的, 但一些人会把原因推到教育改革身上去[4]。

总之, 我国进行基础教育改革三十多年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伴随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也是现实存在并发人深省的, 对此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是我们不可回避的,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 今后改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培养目标大调整, 课程目标大调整。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强调认知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对于课程目标, 我们要努力实现教育大目标。比如强调基础课程的作用;设置综合性课程 (如强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强调必修课与核心课程;加快学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将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基础教育;注意新课程的成果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二) 加大经费投入,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很高, 暂且不论北欧的一些福利国家, 以美国为例, 美国近20年的教育经费增长幅度为350%, 这是我国远远不及的, 并且我国教育经费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等之间的经费比例划分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在已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投入。

(三) 重视教育立法, 强调依法治教。

我国是一个法律不完善的国家, 教育领域的立法也不例外。在改革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与矛盾都是因为没有为改革提供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证其实施,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领域的法律建设, 各级人大及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的教育立法及各种规章制度。

(四)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 因为在今后的改革中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严格把关教师的准入机制, 也就是要严格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 可以相应提高获得教师资格的学历水平, 以此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 使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五) 允许个人兴学和公立学校的私有化, 进一步搞活办学体制。

个人兴学就是个人捐资或者是直接的投资办学, 目前数量在递增且一般效果较好, 教学质量较高, 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关于公立学校私有化一般有三种形式:公立学校由私人承包经营, 私人和企业独立创办学校, 对公立学校进行改革, 人员保留, 但改革其公立的性质。

我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加上我国特殊的复杂国情, 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道路曲折, 我们需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积极稳定地推进。因此, 从政府行为运作的层面讲, 应着力做好系统规划和政策引导工作, 完善法规环境。从基础教育体系构建的层面讲, 应在教育理念、办学策略、管理体制、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创新, 建立完善的与时代发展背景相适应的体系。从基础教育研究的层面看, 要注重从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中吸取创造性的精华, 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把握教育活动的整体协调和平衡, 先普及后提高, 循序渐进, 以改革促发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 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方略, 也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谌业锋.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N].缙云教育, 2010-8-24.

[2]李擎, 楼利高.浅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 2007 (3) :107-110.

[3]董新城.探究基础教育改革的故障及其超越[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 .7.

教育游戏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教育游戏理论基础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时代,网络游戏作为新技术和新文化发展的代表,已经成为青少年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认知方式。数字游戏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为在线媒体的发行铺平了道路,而且也为“虚拟现实”走向大众化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一些学者、教育者和专业人士已经开始关注并研究网络游戏的教育价值,并试图把网络游戏中的有利因素应用到教育中去,教育游戏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教育游戏是一种带有教育目的的游戏,它是知识与娱乐的融合,不仅能够让教育游戏的玩家愉快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促进深度学习,有效的获取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其他学习能力。因此,一个成功的教育游戏离不开教育性、娱乐性、竞争性、挑战性、交互性、公平性、幻想性以及安全性。

1 国内外教育游戏的发展现状

国外教育游戏的起步较早,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教育游戏一词开始到现在,教育游戏的开发运营与市场化都相当成熟。教育游戏的质量较高,覆盖的知识范围也很广。另外,国外的教育游戏运作流程比较正规,相当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国内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总体上是起步水平,对小学学科教育游戏的研究已经有了实践探索,而对中学的或中学以上学科教育游戏还仅限于理论研究。就我国大范围而言,人们对教育游戏认识模糊;教育游戏的应用也很少,已有的应用也仅仅限于小学阶段的某些科目上;同时由于教育游戏开发运营系统还不成熟,教育游戏的开发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我国教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教育游戏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对教育游戏的认识比较晚,教育游戏的开发设计运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在教育游戏的开发运营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产品对象单一。目前我国开发的教育游戏基本上是针对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儿童的,面对低龄段用户群体的教育游戏较多,而面向中学甚至更高阶段学习者的教育游戏很少。

(2)推广困难。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就是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升学压力下教育游戏在实际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阻力。另外,家长往往持怀疑的态度而不会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3)使用困难。由于教育游戏本身包含很多干扰因素,所以利用教育游戏教学容易偏离学习目标。如何让学习者顺利使用教育游戏获取知识技能,而不被其他的信息干扰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效果评价困难。教育游戏最大的特点是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所以传统的评价方法照搬到教育游戏中是行不通的。对教育游戏的效果评价应该有多元的、创新的标准。

2.2 教育游戏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教育游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1)加大投入,增加技术支持,扩大教育游戏的客户对象。目前我国的教育游戏较多的是面对低龄段用户群体,要把教育游戏引入中学甚至高阶段学习,就必须加大投入,增加技术支持,降低教育游戏开发的成本及难度。

(2)让教育游戏的内容和规则通过教育当局的检查和认可,为教育游戏的推广提供依据。当教育游戏的内容得到认可时,就会减少教师和家长的担忧,得到他们积极的支持和配合,从而降低教育游戏的推广难度。

(3)教育工作者与游戏开发者紧密联系,共同开发教育游戏。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而游戏开发者懂得如何找出能吸引玩家的关键点。因此,两者的合作能够更好的找到“娱”“教”的平衡点,进而促进教育游戏的使用。

(4)对教育游戏的对象和教育游戏中的学习类型应做出详细的评估。教育游戏在设计开发前需要对未来的游戏使用者有明确的定位,并且在游戏设计和开发前要对未来的游戏使用者的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评估。

3 结语

田径教育的现状 篇12

体育教学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教育中的必修课, 田径教学又是体育教育的必要的内容。现在实行的“快乐体育”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将体育教学项目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而田径教学的内容单一、运动强度大、没什么乐趣, 这也就造成了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不喜欢选择田径运动。如今又有多种多样新的体育项目摆在学生的面前供其选择, 例如球类运动、娱乐性强的健美操等, 田径教学受到了更大的冲击。田径教学过于枯燥、单调, 而且只要学生不喜欢参加田径运动, 学校也相应地较少重视田径教学, 这不仅影响了田径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广泛开展, 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体能的增强和身体的全面发展。

二、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一) “快乐教学”的错误理解

1999年,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 有许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认识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现在教学的方法太过于娱乐性, 又是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 “健康第一”也慢慢的演变成了“娱乐第一”, 从而忽视了提高体质与培养意志品质。田径课又过于枯燥乏味, 教学内容单一, 训练的强度高, 甚至是考核的内容, 都致使其不被学生喜欢。

从体育教育工作者本身就要改变错误的观点, 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真正地做到“健康第一”。田径教育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将田径运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 田径教学的方法内容

现在有一部分的学生并不是不喜欢田径运动, 而是不喜欢上田径课, 这也就说明田径教学的内容或方式上出现了问题。因为学校内教学的环境设施有很大的局限性, 许多田径项目都不能带进田径教学当中, 田径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长跑、投掷实心球、跳远 (包括立定跳远) , 还有许多田径项目的设施器材学生都没有见过, 更不用说参与。而且教学的时长也是有限的, 很多田径项目的技术不能完全掌握, 即使只是跑、跳、投这些项目, 老师为了使学生可以短时间内达到要求, 也只能对某一个项目进行教学, 这也使田径教学成为单一性和超负荷。比如说这一学期教学内容是投掷实心球, 那么接下来所有的上课时间都围绕着投掷实心球展开, 练习的内容也只有这一项。传统的田径教学的目标强调的都是技术与技能, 以老师为中心, 老师交什么学生也就只能跟着学什么, 忽视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因为传统教学的方式, 学生只能被迫地进行学习, 压制着自己的个性和喜好, 使学生对田径学习的兴趣降低了, 甚至有的学生对其产生很大的抵触心理。

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使用不同的手段,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乐于学习。体育教师也应该掌握更多的信息, 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见解, 将这些教授给学生。在进行田径教学时, 应当体现出田径运动的魅力,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方式增加乐趣, 使田径教学能达到高目标还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学期结束时, 要对田径教学的项目进行考核评价, 根据固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 这样的成绩过于片面, 无法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一些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制约, 即使平时上课都在很认真努力地练习, 但达到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无法取得好的成绩。田径的考核也只能变成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检测, 学习态度无法得到反映, 严重影响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田径课程的考核, 不能再以竞技项目的成绩与运动技术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认清楚平时的田径教育是为了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而不是为了竞技参加比赛, 最后的考核成绩只是作为一个参考, 并不是判定成绩的唯一标准。考核内容应以全面反映学生在进入田径课学习之后, 是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示出自身的价值。考核应该根据不同体质的人, 制定不同的标准进行考核。可以实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表现进行评价。使考核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真实。田径教学评价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通过考核评价, 来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三、结束语

田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是无庸质疑的, 所起作用也不是任何项目可以替代的。由于出现更多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项目, 在这种形势下, 需要对田径教育进行改革, 积极转变传统的田径教学理念, 优化田径教学考核的体系, 使教学内容、目标更能被老师学生接受。使学生在田径教学中体现出乐趣, 真正地喜欢上田径运动, 积极参与田径运动, 而不是被迫地参加到田径运动中。

参考文献

[1]宋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增设田径教学内容对提高大学生体质的研究[J].体育世界, 2008, (2) .

[2]刘争春, 胡俊英.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B].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0) .

上一篇:音乐中的研究性学习下一篇:GPRS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