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

2024-10-25

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共11篇)

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 篇1

前不久, 本人有幸参加了一个校长、骨干教师广州特色学校参观学习活动。在这几天中, 我们参观的学校, 既有广州海珠实验中学这样的公立学校, 也有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这样的民办学校;既有广州47中这样特色鲜明的城市名校, 也有番禺沙滘中学这样个性突出的乡镇中学。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与繁荣, 可学的东西太多。但是, 结合海南的实际, 我觉得海南基础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 要想特色发展, 前提还是要解决好八个字:态度、责任、行动和胸怀。

一、态度激发责任

马克思说:“态度决定一切。”在考察期间, 这个感受尤其强烈:教育灵魂人物的积极态度直接激发着其责任意识, 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前提基础。

有这样的一个新的教育单位, 最近几年做得风生水起, 颇有成就, 原因何在呢?灵魂人物的积极态度, 力求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将单位的发展做到极致的积极态度和踏实行动, 给参观学习者最为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看看一位学校主要领导10月份下旬是如何用微信鼓励自己的———

【10月20日】任何的收获不是巧合, 而是每天的努力与坚持得来的。人生因有梦想而充满动力。不怕你每天迈一小步, 只怕你停滞不前;不怕你每天做一点事, 只怕你无所事事。坚持, 是生命的一种毅力!执行, 是努力的一种坚持!

【10月21日】当一个人愿意付出辛苦和承担责任的时候, 才是成长和成熟的开始。当一个人能跳出事件本身, 客观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 才是成熟和具有格局的开始。当一个人能迁善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 才是成为领袖的开始!

【10月22日】对每个人而言, 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 全心全意, 永不停息。

【10月23日】像蚂蚁一样工作, 像蝴蝶一样生活。

【10月24日】与其埋怨世界, 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 做好自己的事, 比什么都强。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10月25日】奔着每一天的目标去, 让每一天都有所创新, 就会天天前进, 天天获得积累。为达到目标, 不管刮风也好, 下雨也好, 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 我都全神贯注, 全力以赴。先是坚持1个月, 再坚持1年, 然后是5年、10年, 锲而不舍。这样做下去, 你就能踏入当初根本无法想象的境界。

品读以后, 我们会发现:这位领导同志几乎每天都在“三省吾身”, 每天都在用积极、乐观的语言, 不断提醒、督促自己努力做好事情。

广州海珠区实验中学, 原来是当地一个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人心涣散、教育教学质量倒数的学校, 仅仅十年的时间, 裘志坚, 一个跳槽到广州的江西校长, 就把这样一所学校改造成一所以外语教学为特色、以学生综合发展为个性的广州名校。原因何在?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很显然, 裘志坚态度积极, 他到广州可不想混日子, 只想把学校办好,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 他会用心去做事情, 用创造去成就事业,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 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以教学副校长钟和军为例。他原是湛江的公办学校副校长, 后辞职加盟目前的民办学校, 很快成绩斐然, 首先在于他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他没有退路, 他有且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 让学校兴旺发达, 他才有前途, 才有未来。所以, 没有人逼他, 他会逼自己去认真做事, 他就能做好事。有他这么一位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学校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的领导, 有他带领和培养的干部和教师团队, 学校就有了美好的现在和光明的未来。

看看广州47中和沙滘中学, 我们也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 从校园环境、学校管理, 从特色活动、校园文化, 我们都可以领悟到:只有一个想做事、想做好事的校长, 才能培养出一批想做事、想做好事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一批想做事、想做好事的学生, 才能办好自己的学校。

全省思源学校的发展经验更说明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海南教师朋友感慨道:“同样一所学校, 为何大陆的校长就能办好, 我们海南人就办不好呢?”我的回答是:并非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并非海南缺少校长人才, 问题还是观念、态度和行动问题。面向全国招聘的思源校长们, 来到海南, 面对的是政府和群众的期待, 面对的是自己人生新的挑战, 他们没有退路, 只有发掘自身最大的潜能, 发挥自身最大的创造性, 踏踏实实地做好事情, 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才能在海南立足, 才能在世人面前扬眉, 才能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画下光鲜亮丽的一笔。

实事求是地说, 海南教育界是有人才的, 而且海南教育现代媒体的蓬勃发展, 各种学习培训的接踵而至, 信息高速公路让海南并不封闭, 校长们和骨干教师们最缺的可能不是形形色色的新名词、新理论, 而应该是时不待我、只争朝夕、从我做起、力争有所作为的意识、责任和态度、行动!而海南优美的自然环境, 悠闲的民俗文化, 得过且过, 讲究现世享受的生活理念,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一团和气”, 加以可能存在的赏罚不明等因素, 都影响、制约着我们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作为意识, 让很多英才校长、优秀教师也被环境同化为顺其自然、随波逐流、没有明确和强烈事业追求的“逍遥派”, 学校管理不到位, 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职责, 学生当然管不好, 教育教学质量自然提高不了。

当前,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 投入巨资引入岛外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 力图让这些岛外优秀人才起到鲶鱼效应, 带动海南教育的发展。但是, 这些岛外优秀人才毕竟数量少, 杯水车薪, 真正想发展海南教育, 还需要依赖海南本地的教育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 如何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问题, 多种形式地搞好骨干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 激发他们强烈的危机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和力求有所作为的使命感, 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发挥引领作用, 这是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

二、责任激励行动

外出学习、取经很重要, 但是后续工作更为重要, 还要具体落实好以下三件事———

1.明确目标和责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要引导各个骨干校长和骨干教师梳理本校存在的问题, 制定学期和学年具体整改目标, 不要贪多, 牢牢抓住工作纪律、常规管理、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等核心问题, 让全体教育工作者安下心、 做实事、求实效, 积累小变为大变, 由量变到质变。

2.加强监督和落实。各个学校要和教育主管部门签订整改责任书,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随时检查成效, 学校定期述职汇报, 整改经验和检查、考核结果要及时交流、通报, 表彰先进, 督促后进, 形成校校有任务、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责任的争先创优氛围, 最终形成一种教育文化, 形成大家的一种良好习惯和强烈内驱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抛弃庸俗的好人主义, 及时将督查、评审结果予以通报, 大力度地落实奖惩措施, 让表现优异的单位和个人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不作为、 不力为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刺激, 进一步激发大家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增强大家的荣辱观念, 督促大家为海南教育的未来、为海南孩子们的发展负责。

三、行动需要胸怀

我们一谈起海南乡村教育落后的问题, 很多人责怪海南的群众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其实, 这应该理解为教育工作者推脱自身责任的搪塞之词。试想:群众大多身处偏远乡村, 教育程度不高, 即使有责任, 又能有多少呢?教育的主要责任还在于有知识、有文化、有眼光、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身上, 尤其是各级教育领导身上。在振兴海南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的攻坚战中, 各级教育领导干部不仅要以果敢、坚忍、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 做勇于改革的先锋和善于改革的表率, 创造性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每一项工作, 还要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大胆用好各种人才, 让更多人的智慧充分迸发出来, 共同为海南教育服务。

1.教育干部用好本土人才。海南山明水秀, 地灵人杰, 是有人才的。比如, 海南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群体中有很多教师的确是很有水平的。但是, 他们的作用发挥多少呢?在调查中, 不难发现, 一些人才在本单位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常常是经常出差开会、牵头做个课题、走穴式讲座, 而带领大家专心于教育教学研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的“带头”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些卓越教师工作室的成员, 收的往往是已经成为省级骨干的教师, 忽略了更多的人需要帮助, 形式上很好看, 效果上不理想。如何用好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让他们充分地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的确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认真思考、科学筹划的大事情。

2.教育干部要用好引进人才。最近几年, 海南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高度重视教育人才引进工作, 全国不少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和特岗教师加盟我省教育战线。但是, 如何用好他们?我觉得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 用好待遇留人策略;更重要的是, 应该为他们的长远发展而打算, 情感留人, 事业留人, 让他们扎根海南, 为海南的教育贡献所有的才智!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 尤其是教育干部具有博大的胸怀。

一些引进校长想把学校办成省级规范化学校, 这对我们海南人民来说, 本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可是, 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就是不能积极地支持这些校长的工作, 以这些校长这样、那样的不足为借口, 多方掣肘, 甚至出现学校做好了相关准备, 而教育主管部门却说忘记向省厅申报的笑话。

一些校长来到海南以后, 三四年间就让学校发生很大变化。可是, 由于各种原因, 不到两届六年任期, 一些校长就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 或者回到大陆去, 或者想跳槽到另外一个学校。这样的现象虽然是少数, 但是, 也说明了我们当地的教育领导干部在情感留人、事业留人方面考虑不周, 安排不妥, 影响了这些人才心无牵挂地服务于当地的教育事业。如何引进来, 留得住, 用得好, 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科学解决的严峻课题。

全省思源系列学校, 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和教学教研人才, 能否利用我省即将启动的教育干部和教师流动机制, 大胆地重用这些人才, 让他们深入到各个薄弱学校担任领导和骨干教师, 发挥鲶鱼效应, 这的确需要各级教育领导的心胸和魄力!

态度决定一切, 行动赢得未来!只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努力端正态度, 强化责任, 踏实而具有创造性地工作, 海南教育的明天, 就一定会更好美好!

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 篇2

洁面――爽肤――眼霜――(面部精华素)――乳液――防晒

洁面:建议分季节来使用不同的洗面奶,夏季可选择一些清爽型、泡沫型的洗面奶,而冬季则选择保湿型、乳液型的洗面奶。每天早晚使用,洗面奶在脸部停留不要超过2分钟!以指腹轻轻的按摩,尤其是T字部位,鼻翼两侧。不要忘记脖子。

爽肤:根据你问题中描述的你的皮肤情况,还有你的年龄,建议你使用补水型的爽肤水就可以了,暂时没必要用要美白型的。市面上虽然有很多种功能的爽肤水,说的天花乱坠的,其实爽肤水只有平衡皮肤PH值,补充水分,收缩毛孔和再次清洁的作用。

使用爽肤水的时候建议你用化妆棉,尽量买好一点的化妆棉,不好的化妆棉会吸收爽肤水比你的脸还多,用化妆棉擦完后(不要忘记脖子)再用手指轻拍肌肤,使爽肤水吸收的更好。

眼霜:这一部很重要喔~~不过你的年龄不需要选购很贵的眼霜,选择嗜哩状的,补水型的就可以了。挤差不多黄豆粒大小,用你两手无明指指腹轻轻拍在眼部周围,再加以按摩至吸收就可以了。

精华液:这步你也可以省略,但如果想皮肤更好一些的话,就加上这一步,这个要根据你个人的经济能力了,因为精华液的价格都不低,一小瓶都要好几百块,但也可以用蛮久的。

乳液:你的皮肤有点干,用乳液型的就可以了,不需要用霜类的,因为霜类的一般都会有点油。也是补水型的就可以了,根据你的经济能力,如果可以承担,就日用,晚用的分开用。使用时也是用五点法。

什么样的基础教育能适应未来 篇3

基础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必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包括有自主性、社会性和工具性三个方面。自主性,即能够自主发展,包括培养和发展身体、心理、學习等方面的素养。社会性包括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社会与国家等之间的关系。工具性也就是文化知识素养,包括掌握应用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其中文化素养是个体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必要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前世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加强人文学科、推崇主题教学、构建自主评价体系以及提倡校园文化等,无不是从促进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入手。

“必备品格”主要是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未来成长为具有社会适应力和道德责任感的国民。基础教育正是学生开始感知、认识世界的时期,也是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人文学科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是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学科是守望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学科,是守望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学科。缺乏人文学科的滋养,只拥有科学知识,培养出的人就会成为“工具人”,而不是“社会人”。青少年应该学一点哲学,因为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正是基础教育应该着重培养的内容。语文同样,语文能力是一个人与社会交流的基本能力,高效摄取外部信息、准确分析、理解信息,向外部进行自我表达,这是一个人终生成长的能力。

如果说培养“必备品格”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属性,那么培养“关键能力”则有鲜明的时代属性。能力培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并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传统社会中,一个学生如果能够精深地掌握一门知识或者技术,就可以成为行业的精英人才,也足以应对社会需求,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很可能一个小小的技术发明就足以使一个行业的传统从业人员失业。这就要求教育从知识传授根本性地改变为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学生不是仅仅掌握知识,而是具备迅速掌握一种知识的能力,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适应并调整出自己的应对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就是学习能力,面对新东西,能够知道如何去学习并且学会。

与学习能力同样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可以理解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现代学科体系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学生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芬兰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题教学”就是基于这一培养目的。突破课程间的学科界限,强调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互动,鼓励跨学科学习。同时,这种“主题教学”也能够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主动查找获取知识,而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本,这是基础教育基于时代变化的又一个特点。建构跨学科能力是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必须从整体性出发,只有在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使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真正地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完成能力的培养。

(《光明日报》2016年9月18日

李玉兰/文)

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 篇4

一、体育教师如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目标引领内容”。山东省高考加试体育的初衷是“为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着眼于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从全国初中中考体育加试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地区是采用集中测试成绩与平时体育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因此, 在中学体育课中, 以发展基础运动能力为基本原则, 立足于课堂, 提高学生的整体体能, 这样面对任何测试都不会有惧怕的心理。

如果体育课从高一开始就盯住要测试内容上, 到高二, 枯燥的“必测项目”会让学生情趣大减, 产生逆反心理, 学生也就不喜欢体育课了。因此, 如果高考加试体育的话, 应该让中学体育教师更加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千万不能够“考什么练什么”, 高一全面打基础, 高二拓展练技术, 高三重点补缺项。

二、学校领导如何做好体育课的教学管理

肺活量1000米台阶50米跑

立定跳远 (米)

体重指数 (分.秒) 试验 (秒)

“高考加试体育”的政策一旦确定, 学校领导如何管理学校体育工作成为突破“考什么练什么”的重要环节。假如“高考体育加试”, 表明教育部想通过高考加试体育来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以前很多学校到了高三根本没有体育课, 现在学校都能开足体育课, 学生们能充分利用体育课, 以及体育活动课进行体育锻炼, 这样的现象是我们都想看到的。“2012年山东省高考将加试体育的消息刚刚发布”后, 很多学校就集中精力去练习“三项”。这仅仅是权宜之计, 长久之计是学校领导应该把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监督作为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做。

一看体育课是否正常教学。正常上体育课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 端正教学态度,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则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管理者一定要杜绝个别教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避免出现草草应付体育教学的情况。

二看老师是否盯住“必测项目”。不遵从教学规律, 死盘“必测项目”, 靠“盯盘补”去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拔苗助长, 这种做法应该摒弃。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是循序渐进的, 比如, 提高心肺功能的方法有很多:足球、篮球、游泳、游戏等;提高腿部力量的方法有:深蹲跳、提踵练习、快速跳、“蛙跳”、各种跳跃游戏等;提高投掷能力的方法也有很多:腰臂力量练习、实心球的前后抛掷、各种投远练习、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 爬竿等。同时, 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动作技术。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

三看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提高。作为学校领导还要注意过程性的监控, 要建立检测制度, 把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检测的重要数据加以监控。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高中3年的体育体质情况数据库 (见下表) 。从测试结果观察学生五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分析原因, 并加以督促教师的教学, 调整教学内容。

高中学生体质情况数据统计表

引体坐位向上体前屈 (次) (厘米)

掷实心球握力体

(米) 重指数

四看学校是否真正把学生引导到终身体育锻炼上来。学校领导还要密切关注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要提高学生体育成绩的关键是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运动、参与运动。内因和外因都发挥作用, 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一是要给学生时间, 因为“7+1”一定是大于8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二是要“赶鸭子上架”, 当学生体验到运动快乐后就会变成自觉的行为。

三、主管部门如何督查学校体育工作

假如把体育作为高考的考试科目, 那么在当前乃至于今后一段时期, 定期检测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是必需的,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 我们不能够因为有“高考指挥棒”这个理由就要违反教育规律, 从而围绕“必测项目”来上课、检测。更要跳出来看问题, 送思想理念到校, 送教学技能到校, 作为督查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教育局的体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一是体育课的开设情况是否正常、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早操、课间操锻炼情况等;二是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否熟练等进行检查。同时, 要把通过观测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帮助学校总结教学经验, 分析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作为工作目标。还要建立定期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制度。特别是抽查更能够反映出真实的问题, 及时帮助基层学校纠正问题, 使学生体质与健康得到增强。

综上所述, 要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打造优质高效的体育课堂, 真正让学生体质不但增强, 还要更加喜欢体育,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真正跳出“为考试而教”、“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的误区。要为高考体育加试形成科学的监督评价体系, 促进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健康发展。“高考体育加试的消息”刚刚发布, 引起全社会的震动, 也说明学校体育发

篮球足球排球运球运球垫球 (秒) (秒) (次)

跳绳

(次/1分钟)

爱心是培智教育的基础 篇5

关键词:爱心 培植 教育 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贴心。培智教育更需爱心,爱心是培智教育的基础。

一、爱心是培智教育的动力

由于智力因素的影响,智障学生表面上像正常人,但得不到正常人应得的关心和照顾,还常常受人责骂、冷落、歧视。如果我们教师能真诚相待,关心、呵护他们,那么,培智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这些智障学生往往表现异常,如有的不讲卫生,有的不听话,有的表情麻木等等,这形象会给人一种不良的看法,正常人就不愿接近。我面对这样的学生,首先是从心里接受,接着投给一个微笑,再和他们说一些道理。教师心中有爱,就不会嫌弃这些学生的不良表现,从而也会满怀信心从事培智教育教学工作。我班学生邢志颖,到校的第一天就是鼻涕满面,流的太多时他就用袖子擦几下。我实在不忍心看,赶紧去买了包面巾纸放在讲台上,抽出几张给他慢慢擦,可他不领情,用小手一甩,把纸甩落了。我再次去抽出纸,边擦边告诉他要讲卫生,并教他怎样擦。他脸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我深深感知到:这是爱的作用!心中有爱,教育就有动力。爱是火,她能把生活中的坚冰融化;爱是蜜,她能使一颗苦涩的心品尝到甘甜;爱是水,她能让龌龊的灵魂得到净化。爱是培智教育的动力,是我们从事培智教育的第一步。

二、爱心是培智教育的活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智障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比正常学生落后,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经常受到一些挫折,很容易自己看不起自己,慢慢形成了孤独等不良心理。所以我们培智教师要把爱心和关怀以及激励带进课堂,把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弱智学生,在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积极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弱智学生的心理比较单纯、脆弱、敏感,他们也很容易得到满足,所以,培智教师的一句赞美的话语,一张微笑的面容,甚至一种说话的语气足以让他们感到高兴,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既要以一个慈母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和帮助弱智学生,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赞赏,经常用:“xx同学,你真棒!”“再来一次,你能行!”“你回答得很正确,若是声音能再哄亮点,就更好了。”“你还没有想清楚,是吗?没关系,再想想!再慢慢想没关系的。”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这样一些充满爱心和充满智慧的话语,能够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和畏怯的心理,从而使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便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及时给予智障学生掌声或小红花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物质奖励,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培智教育充满活力。

三、爱心是培智教育的潜力

我们培智教师要以人为本,尽管智障学生都有各自的缺陷,但也有各自的潜能。我们就应该找准每一个学生的病根,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构建潜能开发与补偿康复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在广泛的生活、学习、劳动和活动中寻求他们所喜欢的、他们所需要的训练内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做,并适时做些指导,使每个弱智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过,这也就需要爱心。

具有爱心的培智教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如:集体教学,学生互帮学习,个别教学等。这样,尽管教师辛苦,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满足智障学生个别化需求,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力。教师的爱心可以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思考、主动探究。因此,培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爱心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在爱心的吸引下慢慢得到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就会在爱心的驱动下慢慢形成;学习的能力就会在爱心的触动下慢慢提高。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的能力,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了学生自身最大的潜力,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思想和理念落实到实处。

让我们教师的爱心化为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爱心是培智教育的基础!

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基础 篇6

一、尊重学生的必要性

(一)对学生的尊重,是法制社会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第46条规定:学生有受尊重的权利,有受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是遵守法律法规,依法执教的需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需要。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保护好他们,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尊重学生,就是要充分地保护好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从大量的社会调查中也不难看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最集中的表现特征就是尊重学生并且理解信任学生。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对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理解,给予学生充足的尊重与关爱,为培养综合型人才而努力。

(二)尊重学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处于迅速发育时期,精力充沛,所以富有朝气、充满热情,但是心理极不稳定,情绪化比较多,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意志力有了一定发展,但不稳定,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会失去理智,特别是有坏人乘机诱惑或挑唆时,就极易染上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教师对学生尊重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培养与个性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学生会从教师的尊重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勇气,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加积极进取的一面,对于一些困难也是越挫越勇,迎难而上。

(三)尊重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要取得学生的信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切关心、无私奉献。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影响到学习成绩。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一旦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对哪个老师的学科有兴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就更为认真,其对应的成绩就比较理想。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就往往对其讲授的课程不感兴趣,从而学习落后,甚至会产生情绪上的抵触,学习成绩相对也差。“爱屋及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一般都是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教师。只有对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用自己的真情融化学生的内心,学生在教师的情感感染下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前进的动力。再不好的学生,只要教师尊重他,信任他,他最终也会感动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的教育要求与尊重学生结合起来才能让其转化为学生前进的源源动力。

(四)尊重学生,是激励学生进步的燎原之火

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教师通过自己的尊重与呵护会让学生感到由内而外的温暖。美国心理学专家罗森塔尔曾经做了一次心理学试验,在试验中他从各个年级选择了十几个班级,并对这些选定的学生进行发展预测,并且把一份优秀学生的名单交给了老师,告诉老师这些学生在未来将会很有成就,其实发展预测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根据,只是摆摆样子,走走形式,而那些所谓的优秀学生则是随机确定的。罗森塔尔等人走了以后,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另眼相看,对他们充满了期望。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期待会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学生,学生在老师的价值期许中严格要求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从而表现出更为自强进取的一面。最后这些人都成为了社会中很有作为的人。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成长提升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程度密切相关。教师如果对学生充满尊重则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努力进取,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

(五)尊重学生,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尺

一旦学生入学,随着其年龄增长,其更多地受学校影响,与此对应的家庭层面的影响开始减弱。学生就开始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学习、生活的关系,学生的关系以教师和同学的关系最为重要。经常可以听见学生说,我的老师如何如何,我的同学又怎么样怎么样的,而其中老师的喜爱与否成为学生迫切关心的问题。多数学生都会基于经验做出一些判断,我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相信老师一定喜欢我。我自己学习不好,也没什么特长,老师不会对我有什么关注。其实这份自然而然的判断是来源于教师,他们会通过教师的言语行动做出一定的判断。记得我刚刚接手一个班的时候,我注意了一个女学生,她在成绩方面不是很理想,所以有一点自卑,看到我总有点怕怕的。有一次我特意叫她帮我把数学作业本拿到办公室,并且谢谢了她。后来我经常请她帮忙,并且很认真地谢谢她。她后来好像变了个人,变得开朗了,看到我也不再是怕怕的表情,会对我微笑,变得做事大胆了很多,学习也进步不小。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改变了她对我的态度。

二、如何尊重学生

(一)尊重学生,就要满怀爱心

爱其实与尊重紧密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基本的关怀谈不上尊重,因此要想尊重学生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与成长中的困惑都很可能给其学习带来干扰,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难免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充满爱地呵护学生,了解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做好生活学习难题的处理。对于一些学习落后或者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勇气,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二)尊重学生,就要体现宽容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也具有别人不具备的特性与优点,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宽容地对待学生,对于那些学习落后或者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应该引导包容并鼓励,而不是嘲笑讽刺,也许你的讥笑对象中就有下一个牛顿。除了要学会充满同情心地包容他们,还需要倾听他们的苦恼,为他们排忧解难,做他们忠诚的朋友,用充满爱与鼓励的话语给他们打气,鼓励他们振作起来,对学习对未来充满信心。特别是当遇到与自己顶撞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学会包容,从学生的角度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三思而后行,这需要教师具有自我批评的意识与勇气。

(三)尊重学生,必须平等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一视同仁,不论学生家庭出身,不论学生长相、不论学生学习成就,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确保教学工作的公平公正,真正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对应的鼓励引导,让学生得到平等的尊重。

(四)尊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1. 要敢于向学生道歉

教师也非圣贤,也会犯错,而教师一旦犯错也很容易引发对学生的误解,因此教师必须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必要情况下要学会放下身段,向学生道歉。学生不仅不会嘲笑教师,而且会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产生积极的效应。

2. 要学会主动问好学生

平时作为教师总是教育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其实作为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主动与学生打招呼。反过来,我们又有多少老师能主动向学生问好呢,更有甚者,面对学生亲切的问候,只是哼一声,甚至不理不睬,给学生留下了恶劣的印象,在他们眼中,老师就好像庙里的“菩萨”,高高在上,没有一点人情味,人人敬而远之。只有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地向学生问好,一定能得到学生更多的爱戴。在校园里,遇到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如果他们害羞没跟我打招呼,那我一定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如果他们没给我回应,我会说“怎么不理我啊”,这时他们一定会跟我打招呼,而我们会在微笑中结束这个问好。我虽然是老师,但是老师和学生地位是平等的,主动给学生问好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个具体表现。

3. 要善于给学生留面子

“人要脸,树要皮”。脸其实就是面子,中国人最爱讲面子讲情分,因此一旦遇到尴尬的场面,多数人会为了维护基本的面子尊严说很多理由,其实本质上就是想尽量不出丑,维护自己潜在的自尊。然而实际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面子,很多事情都是追究彻查到底,让很多学生难堪尴尬。在一次卫生检查中,我们班扣了分,原因是地面上有一张面纸。这张面纸就在一位学生的凳子底下,对此,我没有点名批评,因为,我情愿相信他不是故意的。后来我利用课间提醒大家:“最近天气多变,很多同学都感冒了,用过的面纸一定要扔到垃圾桶里去,如果掉在地上要及时捡起来”。上完一节课后,我再走进教室,地上那张面纸不见了,我走到那位学生旁边,拍拍他的肩膀,轻轻地对他说:“很好”。给予学生基本的尊重,让学生有台阶可下,学生也会对你的包容产生感激,从而产生后续一系列积极影响。

(五)尊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很多学校都强化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部分教师习惯武断地判断规划学生的未来发展,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真实内心想法。虽然表面上看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但是却是强制性的错爱。学生每个人情况不同,对事物的兴趣也不相同,如果强制学生学习接受某些东西,只能引发其逆反心理。教师真正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课程,从而更好地更健康地发展。我的班级男生比较多,大家都认为是比较“活泼”的一个班级。经过了解,发现班里的男生都比较喜欢打篮球,于是,我给他们制定的一个打篮球的活动时间。由于打篮球总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刚开始我总是不放心,生怕出点什么事,所以总会在边上看着。后来我发现,他们在运球打到别人时,根本就不需要我去协调,他们完全能自己解决问题。一段时间下来,男生之间的小打小闹变少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更强了,更会包容别人,不会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了。这让我非常高兴,我就在班上“借题发挥”,表扬了他们。尊重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了我对他们的好意,他们也更加地尊重我,以后的工作开展起来就更加顺利了。

(六)尊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并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来自家长层面的支持是做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尊重学生也有必要做好对学生家长的尊重。我们面对的学生家长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与富裕程度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必须打破身份地位的等级性,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家长,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与一视同仁。其次,不能侮辱学生的家长,特别是不能在学生面前对家长说三道四,尤其不能评论家长的缺点,

对于优秀的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做好传道授业,更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给予学生最基本的尊重。你对学生付出的每一分尊重,或将收获学生对你十分的爱戴,更将收获学生更高素质的回报。行动起来,努力践行尊重学生的人民教师吧。

参考文献

[1]罗丽芳,连榕,周捷夫.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2]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04).

[3]张丽华.论自尊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02).

[4]张向葵,吴晓义.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J].教育研究,2003(01).

[5]周作宇.学会尊重——从独立到相互依存[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08).

[6]陈广文.尊重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功效之本——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湖南教育,2002(14).

理念,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篇7

作为一个班主任, 本人认为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班主任的工作技巧, 而是理念。这个理念, 大的方面讲是宏观上的教育理念, 小的方面讲是指一种态度, 或者说是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比如说, 我们作为班主任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怎样看待学生?理念不同, 看法和判断就不同, 采取的处置办法也不同, 当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思考。

一、引导老师正确看待学生的理念

有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中国妈妈与美国妈妈”。

大家说中国孩子学习最努力, 成绩最优秀, 可是中国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满意度却最差。有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工作, 儿子在美国读书, 说校园有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同时在操场打球, 中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九个, 中国妈妈不满意, 那个球怎么没进?还是不努力;美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一个, 美国妈妈拼命鼓掌, 说真棒!中国妈妈说美国妈妈有病, 你们家孩子那么差你还给他鼓掌?美国妈妈真的很笨吗?只进一个球就给孩子进行奖励?但是最后充满自豪感的是进了一个球的美国孩子, 充满自卑感的是进了九个球的中国孩子。

这个故事讲的是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的教育理念的差异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当然, 造成这种差异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而我想说的是, 从打篮球的表现上看, 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成绩上是不是更像十个球只进一个的美国孩子?尽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某一方面在某一时期与别的学生相比有些落后, 但对这样的学生, 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美国妈妈的教育理念, 多一些表扬, 多一些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

由此, 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一些类似的话题。比如:

1. 我们怎么看待问题学生?

他们是无药可救的, 还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是一棍子打死, 还是动态地看发展、看变化、看过程?

2. 我们怎么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是品质问题、道德问题, 还是心理问题所致?心理问题中, 是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 还是障碍性问题?

3. 我们用什么态度对待问题学生家长?

是把家长当做出气筒、告状对象、变相体罚的工具, 还是当做转化学生的工作对象和关键要素?

作为班主任, 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判断和选择并不难, 但当我们面对这样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的时候, 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态度去面对他们呢?还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们吗?而对待这些学生又恰恰需要班主任保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心态。目前, 职业学校由于生源等原因, 相当部分学生 (特别是初中后的中职学生) 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学生也大都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 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不仅要能够了解社会大环境对他们身心发展的影响, 同时又要能仔细地了解每一个问题学生具体的成长小环境,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 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 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

二、指导学生善待自己的理念

意即指导学生对自己人生的价值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看似是学生自己的问题, 但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班主任帮助学生进行认识和定位, 让学生知晓行对于知的作用。

其实, 在每个孩子心中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和我们说的话发生共鸣, 我们自身就需要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三、师生共建, 构筑职业学校学生成功发展之路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他们在中考、高考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很多时候, 他们少了家长赞许的话语, 少了邻里羡慕的目光, 身边曾经的同学一个个上了重点高中, 上了大学, 他们的自信心无疑受到了伤害, 但他们没有放弃读书, 还是选择到职业学校学习技术技能, 我们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应该为这些学生感到高兴, 当然, 我们在高兴的同时更应该感到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我想, 帮助这些同学重塑自信应该成为我们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说, 我们学院在学生中宣传学院的跨越发展, 宣传学院培养的学生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的辉煌成绩, 宣传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成为行家里手, 成为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其实这样的宣传, 也正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自信心, 提高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加以努力, 并为今后成功走上社会并立足于社会作好各方面的准备。

兴趣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基础 篇8

关键词:故事,图片,互动,兴趣

一、巧妙提问, 营造气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讲五四运动时, 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鸣礼炮时, 有礼炮54门, 齐鸣28响?”这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先提出问题, 然后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斗争, 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 为什么要纪念五四运动呢?五四运动是怎么一回事?以此导入新课———五四爱国运动。这一问题的提出, 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开始讨论, 教学气氛逐步形成, 大家快乐学习的场景基本形成, 这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及观看插图。这样的开头,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的学习作了铺垫。著名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的理念, 把中国足球队带进国人期待了几十年的世界杯赛场。同样, 快乐的学习氛围也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好插图, 拓展思维

教材中有一些插图, 如人物插图的秦始皇图像、孙中山图像等, 不同时代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服饰, 不同的人物拥有不同的气概, 比如, 秦始皇霸气冲天, 一统天下;孙中山忧国忧民, 坚忍不拔。要领略不同时代的景象, 不同人物的品质, 单纯依靠教师讲是不行的, 关键是要学生自己用心去领悟、去观察, 如果不指导学生看图, 即使教师讲得再生动形象, 也难表达作品中的高超艺术, 学生也难以领悟出人物内在神韵。插图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大量图片信息的输入,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等都将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对于历史课本的许多文物插图, 仅观察画面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 这就需要扩展介绍有关知识, 增强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在认识这类插图时, 要围绕画面的内容, 说明其背景、产生的经过、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等。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张择端的画卷, 描绘了当时都城中汴河两岸的风光;全卷总长5米多, 共绘人物550多个, 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 车辆约20辆, 大小船只20余艘, 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 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繁华景象, 表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三、古今对比, 激发情感

通过古今历史事件的比较, 展示祖国历史发展过程, 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学习热情。

从鸦片战争伊始,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从清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 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百多个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包括强迫中国割地赔款、开发通商口岸、控制中国的关税、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等等。中国人民被这些创深痛巨的不平等条约压得喘不过气来,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 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段更加艰难困苦的阶段。先是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 中国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沦陷, 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下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后来日本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大半个中国领土沦丧。这种国破家亡的痛楚, 深深地印入几代中国人的心底。抗战胜利后, 中国人民又被拖入了内战的深渊,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被无情地击碎。

通过对上述历史的讲述, 使学生懂得中国近代为什么落后, 为什么这样贫穷。这是统治者的腐败, 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要使中国富强, 就必须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奋发图强,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参与其中, 互动教学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 年代、人名、史实颇多, 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 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 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 教师可使用“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 每讲一个民族, 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贴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 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 学生分别扮演唐王、外国使臣, 演绎万国来朝的情景, 这样, 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形象记忆, 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五、以情感人, 讲好故事

情感是人的内心活动, 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有支配行为的独特作用。教师通过深情讲解历史故事,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在讲“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 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 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一百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 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 把他拘留了十几年, 而张骞始终保持节操, 忠于祖国时, 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 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 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 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十几年的磨难之后, 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 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情感, 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 那就不但学不好, 而且会觉得负担很重, 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反之, 只要有兴趣, 思想就集中, 容易学得好、记得牢, 即使学习时间长些, 内容多些, 也不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 我们开发学生的智力, 必须注意激发其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只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 才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 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又增长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忠良, 伍新春, 梅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爱是信赖的基础 篇9

一、爱是行动

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通读《珍珠鸟》这篇课文,我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爱鸟之情。也正源于“我”对鸟儿的喜爱,才换来了鸟儿对“我”的信赖。那么,这种爱体现在哪里呢?作者把这种对鸟的爱体现在了具体行动上。

首先,作者把鸟儿放在一个用竹条编成的笼子里,再铺上一些干草,这个笼子就成了小鸟舒适而又温暖的巢。然后,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行动来传递这种爱的呢?作者通过时间副词“起先,渐渐,然后,后来”和“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等等描写来表达自己对鸟儿的爱。从表面看来,似乎是珍珠鸟故意亲近“我”,其实,仔细深究,珍珠鸟为什么敢于与“我”如此亲近呢?那就是因为“我”用具体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小珍珠鸟的爱。爱它,你就行动起来吧!这也是作者想要告诉所有人的一句话:爱是需要付诸行动的。

二、爱是信赖

“我”对小鸟产生了喜爱之情,换来了小鸟对“我”的信赖,这种亲密关系是相互的:“我”爱鸟,鸟也爱“我”,想和“我”长时间呆在一起。这种相互的爱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的,而是在相处磨合的过程中,经历了爱的三重境界之后才有的。

第一重境界:人来鸟不惊。珍珠鸟本是一种怕人的鸟,但是,由于“我”对鸟儿的喜爱,使其逐渐从“躲”到“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说明了人与鸟之间由开始的鸟儿对人产生防备已经转向了“人来鸟不惊”,说明了鸟儿的胆子已经悄悄地大了起来。

第二重境界:人鸟渐亲近。“我”很喜爱珍珠鸟,但是,珍珠鸟对“我”的喜爱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比如:“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在这里,因为“我”对珍珠鸟的放手,对它的喜爱,使它逐渐敢于与“我”亲近,并与“我”嬉戏,此时,俨然进入了爱的第二重境界———人与鸟亲密无间。

第三重境界:人鸟生情感。“我”爱鸟儿,鸟儿也爱“我”,不知不觉,“我们”之间已经从陌生到亲近熟悉,以至到最后,它已经成了“我”的心灵伙伴,与“我”已经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你瞧,它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还做着美梦呢!多么和谐的画面,多么美好的意境,正因为“我”爱鸟,鸟爱“我”,这种相互之间的情感才产生了:信赖,创造出这种美好的境界。人与鸟如此,人与人同样如此,只有相互信赖,才能创造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最高境界。

三、爱是表达

在《珍珠鸟》这篇文章中,作者对鸟的爱,不仅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信赖上,还体现在作者的语言表达上。这种表达是通过作者的内心,并汇集于笔端,表明了作者对珍珠鸟深深的爱。

课文开头写道:“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句“真好”短词成句,非常口语化,既像老朋友拉家常一样自然,又使人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其次,也正因为喜爱,作者在描写时,仅用“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寥寥数语,就不仅将珍珠鸟的形象尽收笔底,而且,在字里行间凝聚着对珍珠鸟深沉的爱。另外,作者还多次称珍珠鸟为“小家伙”。多么宠爱这鸟,才会有这“小家伙”的称呼啊!由于爱,作者认真观察珍珠鸟的一举一动;由于爱,作者才将一个机灵、活泼、可爱的珍珠鸟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了所有人的喜爱。所以说,爱就要说出来,爱是表达。

教育品牌是一个民族的基础 篇10

中国教育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提了无数次要做一流大学,并且大学的入学人数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中国大学在过去几年有了很多的扩招和合并。新校园的建设带来的好处是更多的人能够上大学,但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大学的同质化。首先是外表的同质。我去过国内400多所大学,每个大学的建筑物外表几乎都是一样的。另外一个同质就是品牌的模糊化,所有的大学都变成了综合性大学,既非研究性大学、非教学性大学,也非技术性大学,而是模糊大学。最后的结果是,中国的大学大而无当这种现象非常明显。

中国的教育现在太单一了,其目的不是为了教育,是为了升学。所以就出现了一代又一代人,上完了大学却不知道要干什么。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行政化,直接导致了各级教育领导不再对教育本身负责,而是对自己的官位负责,对自己的上级负责。这直接导致了教育不需要用终生的责任和使命去承担,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教育的功利化。至于教育的精华所在,独立之个性、自由之思想、精神之昂扬的教育,在中国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

在教育的发展中有两个词要同时进行,一个叫变,一个叫不变。变的是什么?这个世界的知识、信息永远在变,所以教育必须跟上世界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和信息的变化,教育甚至必须超前于时代,才能够进一步发展。但是,教育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独立个性、自由思想、创新精神、创造力想象力和人的品格的培养,都应该是教育中永恒不变的内容。如果有任何的一个教育机构能够把这变与不变的真正内涵结合起来,百年以后中国就有希望出现世界品牌的大学、中学或是小学,就会有更多学校晋升于全世界前50位大学之内。

要建设中国教育品牌,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从观念上要对永恒产生尊敬。中国人从来没有对永恒的敬畏,因此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其实对永恒的敬畏就意味着能够保留这个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剑桥大学有800多年的历史,哈佛大学有37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中国拥有号称上千年以上的教育机构,比如说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你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旅游景点,没有任何的教育活动延续在里面。

我读过一个故事,讲埃及的金字塔边上原来有一个方尖碑,是由一座山砍成的。砍的时间是多少呢?是400多年,一代又一代人砍下去。有人就问为什么这么做呢?埃及人回答:如果在为永恒建造某种东西,我们有必要匆匆忙忙吗?

第二,中国教育的品牌建设应该从制度入手。制度应该有一种信任,信任来源于对民间力量的信任。中国的民营企业从个体开始,刚开始也是不被信任的,个体户不断地被打压。但是后来民营企业起来了,证明了这种信任对国家对人民都是有好处的。中国的教育也是一样的,必须两条腿走路,对公立教育不断投入的同时,必须加大对民间教育的投入,也就是私立教育的投入和信任。

中国在过去也有很多著名的私立大学,现在是中国最著名的公立大学,比如说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在解放前都是私立大学。这种信任的建立,我把它叫做制度信任而不是人的信任。人是会变的,但是制度一旦确立下来就会有所保障。中国对于教育和企业的制度信任做得还不够。做够了,中国人民的教育和企业才能真正拥有百年以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实力。

“爱”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基础 篇11

古希腊神话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欣赏和钟爱, 每天都含情脉脉的凝视着她。日久天长, 奇迹发生了, 一尊无生命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变成了一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后来人们借用这个神话, 把这种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但神话毕竟是神话, 象牙少女是不会真的活起来的, 她只不过是活在年轻国王的心中而已。可是, 这个故事却给教师一个很大的启示: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只有对学生奉献上爱心,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 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将素质教育不断地推进。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而情感投入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她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 也是学生的需要。教师的劳动对象是阅历不深、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的青少年, 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 “向师性”是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使他们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爱,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民主就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 民主化的程度越高, 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 越宽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中最微妙的相互联系。”教育不是说教, 也不是教师把自己头脑中的思想、观点和知识搬到学生头脑里的简单过程, 它是师生情感相互影响和双向交流的过程。1968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学校进行“预测未来与发展”实验。临走时, 在学生名单上随便划了一些人的名字, 并神秘的告诉教师这些孩子是天才, 叮嘱教师天机不可泄漏。8个月后, 他们重返这所学校, 发现被列为“天才”的儿童智力发展水平超过平均值, 在这段时间里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心理学家随便编造“天才”的谎言欺骗了教师, 教师信以为真的平日给这些“天才”以各种关怀, 教师的爱使学生增强了上进心, 各方面进步很快。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也叫“爱的暗示”效应。罗森塔尔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爱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教育手段。

爱, 首先意味着献出, 意味着把自己的心灵和力量献给所爱的人, 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现在的中专生年龄都在16岁左右, 正处于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 从依赖成人逐渐走向独立生活的心理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而且时代的发展使得他们的活动空间、信息采集量越来越大, 思维也变得十分活跃。他们常常表现出思想多变、感情易冲动、控制能力差等特点,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 避免情感投入的盲目性。中专生同样是未来世纪的主人, 对他们空谈大道理, 只搞政治说教, 往往会适得其反, 他们喜欢畅所欲言, 希望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 彼此间建立亦师亦友、亦生亦友的师生关系, 学生应当尊重教师, 但教师也必须放弃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师道尊严, 不能总是高高在上, 在学校管理中,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师生之间应像朋友、挚友一样。有一位班主任曾说:“一个以打架闻名的粗野男孩, 插到我班来并要求坐前边时, 我曾以为他是为了溜号方便。当问他为什么要坐前边时, 他说是为了让老师更好的监督自己。我心中一热,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以后师生多次交谈……这员闹将终于变成了上进好学的学生。”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 要启迪学生心灵, 板着面孔不行, 而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 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与学生交往, 进行心灵沟通, 在思想上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学生才会主动接近老师, 敢于讲心里话, 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同时, 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 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深处存在的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对症下药, 正确引导,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多说“你愿意告诉老师吗?”, “没关系, 想一想”, “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而不应再是“你真笨, 连这种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我遇到像你这样的学生真倒霉”之类的话。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尤其是职业中专的学生, 生性好动, 自尊心比较强, 不能因为他们在某件小事上犯下错误, 就出言不逊伤害他们, 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 而应该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当学生遇到困难, 遭受失败时, 教师应主动去关心, 对他 (她) 说:“相信自己”, “你能行”等, 简单的一句话, 犹如一场及时雨, 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 (她) 从逆境中坦然走出, 再去找回成功的情感体验;当教师需要批评学生时, 要对事不对人, 切忌说“真不明白你是怎么考上高中的, 连这种题都不会算”, “次次违反纪律都有你”, 这样的批评和耻笑会把事情弄糟。学习评价使学生遇到最多的评价, 教师可巧妙的利用教学中的学习评价激励学生, 增加双方感情投资, 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融洽。

我国古代思想家杨雄说:“师者, 人之模范也。”这是对为人师表的最好注脚。“知之深, 爱之切。”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 才能更好的热爱学生。爱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它只有根植于真诚的沃土里, 才会孕育出绚丽的花朵, 我们每个教师都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 教师要用真诚的温暖来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 用精神的甘露来荡涤学生心灵的灰尘, 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当代教育改革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素质教育。它既是教育的出发点, 又是教育的归宿。而改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还在于教师。

上一篇:校园危机传播管理下一篇:表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