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芬兰的基础教育

2024-07-03

感受芬兰的基础教育(通用10篇)

感受芬兰的基础教育 篇1

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参赞 高宇航先生

●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是芬兰教育最核心、最基本的理念。芬兰教育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性。经过短短五六十年的发展,芬兰由一个人口仅有500多万的小国变成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都是长期投资教育和重视研究的回报。

《大学》:高参赞,您好。作为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参赞,您了解芬兰,又熟悉中国教育。您对芬兰教育的印象是什么呢?您觉得他们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高宇航参赞(以下简称高参赞):在芬兰工作之前我在新西兰还工作过五年,对西方的教育体系有一定认知。他们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公平。芬兰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机会去获得教育,无论其年龄、住所、经济状况、性别或母语。教育被视作一项全体公民的基本权益,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受教育权是芬兰教育最核心、最基本的理念。芬兰学生在15、16岁之前没有所谓的淘汰或选择系统,所有学童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接受质量一致的教育,由此芬兰成为世界上教育落差最小的国家。

芬兰现行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级教育都免费为本国公民提供。学前教育为6岁以前儿童提供自愿教育,7—16岁的学生接受九年的基础教育。芬兰学生完成基础教育的比例高达99%以上。完成基础教育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高中学习或是到职业学校学习,二者是双轨制。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

《大学》:芬兰为什么将教育作为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参赞:芬兰选择教育作为本国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芬兰作为独立国家产生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处于东欧和西欧的交界地带,历史上长期受瑞典和俄罗斯的统治。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较差,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北极圈。长期在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芬兰人,深切地体会到唯有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才能延续民族的生命。政府财政预算的30%都投向了教育。经过短短五六十年的发展,一个人口仅有500多万的小国变成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进入世界前十。芬兰虽然是人口小国,但却是科技大国,在信息、生命科学、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新材料、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领域,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在很多领域拥有尖端技术,这就是长期投资教育和重视研究的回报。

《大学》:芬兰的教育经验,以您的观察,到底哪些最值得中国学习?

高参赞:我个人觉得芬兰教育对学生个体性的关注是非常突出的,这在中国大班额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得到。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是小班教学,教师对学生个体性关注更好一点。我们常流传一个教学示例,教师给家长写了一个纸条,大意是你的孩子每五分钟要玩儿一次铅笔,每十分钟要看看别的同学,每二十分钟就坐不住了。下面就写教师采取的应对方式,每五分钟就让他做一件事,在十分钟的时候,让他帮助其他同学办个什么事,等到20分钟的时候学生已经坚持不住时,让他给大家讲个故事,或者读读课文。这种教师特别强的针对性教学方式是国内教学最缺乏的。但在目前国内这种大班教学环境下又很难实现。

芬兰教育中另一项可贵之处,就是尽可能地不做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教师都一样。在学校不给教师做无谓的评比与评分,不给教师打考核,没有督察,也没有评价报告。芬兰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他们的教师都是一样好。就是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拥有完整的教学能力训练。芬兰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教师,不仅拥有硕士学位,更在其教育教学领域学习中,发展出研究、教学与反思等多种能力。芬兰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对教师过度的评比与评分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扭曲与竞争,反而丧失了鼓励老师们自我充实、进修的本质与意义。

●芬兰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也从集权和计划模式逐渐过渡到通过立法、经费分配和监督(评估)来管理的方式。新大学法颁布后,大学对政府的附属关系不再存在,并成为具有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法人实体。尽管芬兰高校正被推向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中政府投入的减少,改革的目是为了给予大学更加充分的自主权,激励学校更灵活、更有效地和企业合作,满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鼓励和刺激学校拓展资金来源,争取更大的发展。

《大学》:芬兰在基础教育领域关注学生个性,是否也延续到了高等教育领域?

高参赞:是的。芬兰自2001年起,就多次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榜单上名列前茅,现已被公认为是世界上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之一。这与其高等教育发展密不可分。目前,人口550多万的芬兰已经拥有20所大学和29所多科性技术学院,也就是国内常说的应用技术大学。芬兰22—25岁的人口就读高校的比例在40%以上,是北欧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70%左右的芬兰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为了满足个体、学术和劳动力市场等多样化需求,芬兰高等教育在学位结构、学分体系的管理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芬兰首先对学位结构进行了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学位设置与国际惯例接轨。《芬兰大学学位法》规定,除医学外,各大学所有专业均实施新的两级学位制度,即3年本科教育、2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和4年博士研究生教育。既为芬兰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和人才市场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适应个体、学术和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采用统一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为学生提供自主化学习机制,并具有学分的转换和积累功能。

芬兰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极力推进教育与国际接轨。高校积极利用资源和政策优势,与海外高校建立学生互动学习模式,并通过加强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和价值的了解。例如赫尔辛基大学每年会安排海外实践课程(Field Course)和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让学生亲身参与更广泛的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职业视野,还为学生提供了以后从事专业领域所需要的宝贵第一手资料。通过“学习旅行”等形式的体验式课程学习使学生自始自终对课程内容都保持了浓厚的兴趣。

芬兰高校评价学生课程成绩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通过演讲、学术写作、小组讨论、设计制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成绩。除了考虑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之外,对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见解的发表也极其推崇。在这里,识记和理解并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应用和创新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大学》:根据您的观察,芬兰如何处理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效果如何?

高参赞:芬兰高等教育长期秉承北欧福利制度的特征,如政府办大学、教育平等和免学费政策等。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对大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主要体现在人事和财政方面。芬兰的大学由教育部直接管理,没有法人资格,大学的职员也是政府公务员。此外,政府还参与大学教授的任命和教授岗位的设定。大学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并采用非常细化的项目预算方式。但是在中央集权和计划体制内,高等教育保持了较高的学术自主权。在大学层面,继续延用了传统的洪堡办学模式,强调学术和教学的统一以及学术自由。

芬兰高等教育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逐步引入了市场的机制。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也从集权和计划模式逐渐过渡到通过立法、经费分配和监督(评估)来管理的方式。国家每隔6年制定一次教育和研究发展计划,提出政策方针和总目标。财政拨款方式以目标为导向的综合性财政拨款模式取代了原来的项目拨款模式。每隔3年,教育部分别与每所大学就拟实现的培养学位生数量等产出指标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教育部依据学校完成各项指标的费用核算预算和进行一次性拨款,并在合同期末对大学进行绩效评估。通过这种拨款模式,政府使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国家的发展政策保持一致。学校对于如何使用预算经费有充分的自主权。芬兰高等教育的评估由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完成。该机构独立于教育部,其主要职能包括:对高校进行评估,向教育部提供咨询与建议,帮助高校开展自评,对新成立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负责推动教学、科研及国际合作,对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现状及创办新校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

2008年芬兰教育部出台新的大学法,并对大学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目标,涉及大学管理体制、学校领导结构、财政和留学生学费等方面。该提议于2009年6月获议会通过,新的大学法从2011年1月1日正式颁布执行。此外,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还包括2009年开始的大学合并。这些改革都是由政府引导的,其核心就是在高等教育系统和高等院校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一方面解决福利体系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市场化提高芬兰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大学的合并于2009年进入实施阶段。按照芬兰教育部的计划,在2020年前,芬兰的大学将不超过15所,多科技术学院不超过18所,另外在高等院校之间(包括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还将建立4—5个校际联盟。

新大学法颁布后,大学对政府的附属关系不再存在,并成为具有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法人实体。大学作为独立法人后享有独立的人事权。大学教师不再是公务员,大学取代政府成为他们的雇主。学校设立董事会,董事会任命校长,校长在学校行政管理上的权力也将更大。董事会成员由学校教职工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委员会选举产生。按照新大学法的规定,至少40%的董事会成员为校外人士,而校董会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则必须由校外成员担任。

尽管芬兰高校正被推向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中政府投入的减少,改革的目是为了给予大学更加充分的自主权,激励学校更灵活、更有效地和企业合作,满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鼓励和刺激学校拓展资金来源,争取更大的发展。这一改革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最初简单的学生、学者互派、互访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除了欧洲之外,芬兰也广泛的开展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美洲、亚洲都是芬兰目前合作的重点地区。学生流动性大幅增加,建立了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合作。

《大学》:据我们所知,芬兰一直在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将对非欧盟国家留学生收取学费,您对其国际化战略有何评价?

高参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芬兰教育部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面向新世纪,芬兰高等教育国际行动计划》,该计划目标在欧洲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重点表现在加强学生国际交流。2009年又颁布全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2009—2015年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首要目标就是打造真正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共同体,加强高等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输出。传统上,芬兰对攻读学位项目的留学生免收学费,但是新的法律允许芬兰高校在两个条件下征收来自欧盟和欧洲经济区以外的学生(以下简称国际学生)的学费。根据法律规定,从2010年起,经过教育部审批通过的硕士学位试点项目可以征收学费,但是学校需要为试点项目的国际学生提供奖学金的机会。

成立于1991年的国际交流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简称CIMO)是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执行机构。芬兰对于国际化的资金投入十分重视,建立了多种基金用于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最初简单的学生、学者互派、互访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除了欧洲之外,芬兰也广泛的开展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美洲、亚洲都是芬兰目前合作的重点地区。在亚洲,中国、日本和印度都建立了与芬兰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中心。2009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发展报告中,芬兰的高等教育在欧洲排名占到了前5名。学生流动性大幅增加,建立了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合作。

芬兰大学将逐渐对国际学生征收学费,并大力发展教育出口产业,但是芬兰的高等院校在市场意识、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方面还没有为教育出口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与此相关的全国范围内有效的合作和协调机制也有待建立和完善。

《大学》: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摘要:近年来随着在PISA测验上的优异表现,北欧国家芬兰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研究与学习的焦点。芬兰教育有哪些突出特点?哪些经验最值得我国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如何处理高校与政府的关系?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效果如何?围绕上述问题,本期“高端访谈”对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参赞高宇航先生进行了专访。

感受芬兰的基础教育 篇2

芬兰拥有优质的英语教育,英语也是其最为流通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芬兰的外语课程设置、外语学段划分、课时分配及英语教育状况都具有其独特性。此外,芬兰优质英语教育对我国英语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创设尽量真实、自然、有意义的英语学习环境;努力实现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化;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

芬兰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其母语有三种:芬兰语、瑞典语和萨米语,官方语言为芬兰语和瑞典语。在所有人口中,母语为芬兰语的人口占90.4%,瑞典语占5.4%,萨米语占0.03%;余下4.2%为其他语言,包括俄语(0.97%),爱沙尼亚语、索马里语、英语、阿拉伯语。①芬兰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使芬兰人认识到,要适应和融入国际大社会,每个人必须掌握多门外语。因此,芬兰允许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教学,以利于学有所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一、芬兰外语教育概述

芬兰等北欧国家向来注重外语的教学和学习,大部分芬兰人可以流利地讲外语,对英语更是喜爱。因此,英语也是最为流通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一般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芬兰学生除了学母语,还要学习两门外语(其中包括一门官方语言),尽管在理论上芬兰学生可以学习任何一门外语,但是迄今为止,英语仍然是芬兰小学生的最爱。②芬兰拥有高质量的外语基础教育,而国民普遍具有的高水平外语能力正得益于此。“让芬兰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芬兰”,芬兰外语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外语课程设置

芬兰的外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俄罗斯语、西班牙语、印度语、萨米语等。芬兰的外语分为A语言和B语言,A语言可以从1~6年级任意年级开始,一般从三年级开设;B语言则是从7~9年级任意开设,一般从七年级开始。A语言和B语言又分别分为必修语言A1、选修语言A2和必修语言B1、选修语言B2。A语言的必修A1和选修语言A2均包括:芬兰语、瑞典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萨米语、印度语等其他语言。B语言的B1(必修语言)和B2(选修语言)涵盖了:芬兰语、瑞典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印度语、萨米语、拉丁语等其他语言。

(二)外语学段划分和课时分配

现行的基础教育课时分配中,基础教育阶段(1~9年级)的所学科目或科目群按照年级被分成不同学段,每个学段规定了每周最少课时数。从1~9年级A语言课程被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是1~2年级;第二学段是3~6年级;第三学段是7~9年级。芬兰一学年一般为38周,所以38×(每周最少课时数)则是要投入教学的时间。在基础教育阶段,A语言至少有38×16=608课时数,这16课时也可以分为三个学段:在第一学段(1~2年级),除规定外并未开设英语课程,在第二学段(3~6年级),每周至少8课时,一学年是38×8=304;同样的,第三学段(7~9年级)每周至少8课时,一学年是38×8=304课时。地方和学校有权根据学段决定如何对课时进行分配,学校可视实际情况侧重于不同的科目,并自主灵活地安排授课时数。

(三)优质的英语教育概况

芬兰拥有优质的英语教育,学生的外语能力水平和素养较高。“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从PISA到PISA,芬兰学生的阅读成绩都明显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在获取信息、文本理解这两个阅读子项目上的表现更为出色,成绩远远高于其他参与该项目的国家和地区:PISA2000、PISA芬兰均列位第一,PISA2006位居第二。③此外,据芬兰官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月23日出版了一份题为“学生的.科目选择”,④其内容则是关于“综合性学校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数据报告。根据芬兰教育数据显示,英语在综合性学校的1~6年级成为最普遍学习的一门外语。66%的学生参加了1~6年级作为必修和选修的外语课程――英语的学习,而其他外语学习的学生比例只有5%,甚至更少。并且,英语的学习远远超过了作为母语的瑞典语(4.5%)和芬兰语(4.2%)的学习。这组反差明显的数据可以有力地证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外语学习中,英语课程作为A1(必修课程)和A2(选修课程)学习占主导性地位,芬兰尤其注重作为外语的英语课程的学习。英语课程作为一项技能性工具性的科目,他们把英语能力的获得视为现代生活和交际的一项必备技能和需要,因此,在学习期间也十分重视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掌握和运用。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年轻人能用流利的英语与英美人进行交流。⑤芬兰整体英语素质很高,英语基础教育教学水平优异,尤其是英语运用能力很强。据北京9月5日专电,欧盟委员会一项对欧洲6个国家(丹麦、芬兰、德国、法国、西班牙)发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芬兰跻身于最具外语天赋的国家行列,63%的芬兰人能流利地说英语,近半数居民掌握两种外语。⑥

二、经验及启示

尽管芬兰和我国在经济发展、教育状况、人口数量等国情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其优质的外语教育经验仍然对我国开展高效高质的英语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教学环境方面:创设尽量真实、自然、有意义的英语学习环境

尽量创设真实、自然、有意义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外语的教学方面,芬兰综合学校强调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其首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正如课程标准所建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目的语。在社会大环境方面,芬兰在全国范围内播放标有字幕的外国原版影视剧,大量引进和播放外语教学节目。芬兰还有一整天播放英语动画片的电视频道,注重提高国民的文字阅读意识和外语听说能力。在家庭教育方面,芬兰教育部的报告指出,芬兰家庭注重培养儿童阅读的良好习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他们念报、讲故事,这给孩子埋下了喜爱阅读的“种子”,成为其以后英语学习的兴趣之源,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正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根据积极促进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英语课程理念,语言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所以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要想学生真正对英语学习“身临其境”、“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更需要为学生在有意义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学习英语创设良好的条件和真实的环境。

(二)学科整合方面:努力实现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化

努力实现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的芬兰和荷兰等国兴起了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方式――课语整合式学习,即以另外一门语言为工具学习非语言课程,以期达到语言能力和课目知识同步发展的双重焦点的教学目标。这种学习方式避免了课目和语言脱离对立的状态,增强了语言学习的文化内涵与意蕴。许多学校教学都是用外语(最常见的是英语)进行的,比起单纯的语言学习,将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并重,更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达不到芬兰的课语整合式学习的层次,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学习方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有关课程结构均衡化、综合化理念的基础上,试图将英语教学与艺术课程整合起来,加强相互割裂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英语作为学习艺术的载体、媒介或者工具,用艺术的陶冶和欣赏、情感暗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动机,从而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内化与运用。

(三)教师素质方面: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

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芬兰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灵魂所在,教师被认为是教育质量之关键所系。

1. 芬兰政府精心选拔最适合的教育专业师范生。在芬兰,教师被视为一个有地位、受尊重,更有吸引力的职业,据《芬兰教育概览》所述,每年申请教育专业的学生中,仅有10%的学生被班主任教育专业录取,学科教师专业的学生录取率在10%~15%之间,而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至少要具备硕士学历。⑦这些教师大都是来源于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他们要接受专门的教学培训,并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后方可执教,大多数教师能胜任两门及以上的教学。不仅如此,各级教育机构都鼓励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并提供免费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师也把参加在职培训看作是一种特殊权益,所以都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

2. 在芬兰“信任文化”的社会氛围之中,教育权力逐渐下移,赋权增能使得教师有灵活的教育自由和自觉的责任意识。他们承担起学校课程开发的责任,投身本校教育改革策略的设计,其教育研究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因此,芬兰优质的英语教育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其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即: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教师素质对外语教育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虽然目前英语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然而要继续攻克改革的“瓶颈”,笔者认为,最应该提升的还是英语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课程理念的落实、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学生教学评价等。

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原则 篇3

公平优先,兼顾质量原则

从1968年开始,芬兰政府对基础教育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把普及义务教育置于国家政策的中心。1972年,芬兰开始建立了九年一贯制的综合学校,承担义务基础教育任务,其最重要的目标是让所有年满7周岁的儿童享有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不论其年龄、性别、语言、居住地、经济地位状况如何,以实现教育机会平等。为彻底消除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障碍,芬兰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综合学校除了为所有儿童提供免费享有受教育机会外,还为每个儿童提供免费的校餐、医疗、交通、学习资源和学生咨询等服务。以优质的教育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当中的部分学生,这充分体现了芬兰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所有的儿童提供平等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为了缩小地区差异,政府决定在人口稀少且教育设施最为落后的北部地区开始实行综合学校改革,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此外,在课程改革中还为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专门开设了一种课程,这里所指的特殊教育不只是给有严重学习障碍的儿童,而是所有的儿童在学习科目上有困难时,都可以寻求一定时数的特别辅导,特殊教育与正常课程进度相辅相成,有效地提供了在特定科目上较弱的学生能力,也提高了整体在测验中的平均表现。为了不让一个学生落后,芬兰还设立了班级教师、教师助理、特别需要教师和多学科综合工作小组等一系列分工细致、职责明确的教师团队。

芬兰是一个多民族且拥有两种官方语言的国家。为了照顾这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在实行统一学制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都考虑个性化,学生都有充分的安排自己学习计划的自由,努力为每个人发展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

原则之二:

渐进性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芬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儿童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做出调整,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才得以实现的。但是从1968年综合学校改革以来,不管是左翼党还是右翼党执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基本价值理念从未动摇过:教育是面向全体芬兰公民的核心公共服务事业,国家只有拥有优质的教育,才具有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在教育领导上,体现了高度的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可持续性领导事务的深度性。把教育作为丰富人生的一种手段,维持和促进其持续性发展;教育目的强调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创造性和交际能力等等;重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非片面肤浅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其标准,使学校成为学习和关爱的场所。

2.可持续领导的持续性。所有的领导集体都重视继承和发展人们生活中最有价值的方面,而领导文化的连续性是可持续领导和教育改革的关键;在制定教育政策过程中,基于长期目标和战略原则,把教育研究发展计划作为主要工具,保证领导的可持续性;重视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而不是追求眼前利益。

3.可持续领导的广度性。可持续性的领导是一个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的领导集体。80年代后,教育领导权逐渐从中央转向地方,强调对各级领导管理方式进行系统的改进;领导的任务不再只局限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更重视领导教育体制持续性发展的责任和权利。

4.可持续领导的公平性。70年代后平等原则成为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可持续领导积极改善社会环境,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受教育机会,形成一个优质学校网,为所有儿童提供优质教育,到1995年该学校网已形成;加强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

5.可持续领导的多样性。基于全纳教育基本理念,在学校和教室中积极培养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鼓励其发展的复杂性,避免单一性的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人文环境日益多样化,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非基于标准化的范式。到80年代,取消了能力分组和分流制度,促进教育发展的多样化。

6.领导的智能性。可持续领导是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领导集体。80年代后芬兰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地方和学校聘用了一大批年轻有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并以系统研究为主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

7.领导的传统性。把教育改革建立在对已取得良好结果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仔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善于从过去的时间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继承中创新。可持续性是芬兰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特征,是教育领导和教育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也是芬兰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原则之三:统筹兼顾,

全面发展原则,实现教育与政治、

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战后,社会各阶层和政党都开始关注经济增长和社会平等问题,理论界也对此进行了激烈探讨,社会各界也都开始关注教育,重视教育改革。从60年代起,芬兰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了消除阶级间的不平等,政府开始实行综合学校改革,为所有儿童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为了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使每个人都能顺利进入知识信息社会,政府加大对学校发放补助的力度,为改革提供资金保证。即使在90年代初芬兰经济衰退时,政府预算中许多项目都缩减了,但教育科研经费不仅未减少,反而还有增加。

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促进教育改革的顺利发展,芬兰政府重视协调好各主要党派的利益,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以共赢为目标。从1960年到1983年每届政府执政年限平均只有一年半,但由于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机构很完善,保证了改革政策的一贯性和稳定性。政府还通过成立由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委员会来共同参与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最大限度消除分歧以达成一致,充分利用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宝贵经验,从而保证了教育政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芬兰一直都很重视教育立法。1968年通过颁布学校制度法案,确定了新基础学校制度所有的具体内容、实施计划和未来改革的基本框架。该法案是由国家教育部、国家普通教育委员会和中央署(central agency)共同制定。通过法律手段,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来促进改革的健康发展。

芬兰综合学校的发展是基于国家文化和政治在教育政策上的一致思想。在芬兰的文化历史中,严重的政治冲突和教育理念上的突变也是很少见的。20世纪70年代,芬兰教育改革强调教育体制的高度集中,学校受到中央教育管理机构的严格管制。到80年代以后逐渐向“信任”管理模式过渡,逐渐形成了芬兰基础教育的“信任文化”。基于“信任文化”的形成,芬兰在国家教育政策与发展教育制度所采取的方式上很容易达成共识。

原则之四:专业化原则,重视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改革中的作用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也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设计者。60年代,尽管当时芬兰教育体制高度集中,但在改革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仍十分重视教师等专业人员的深入参与。到1965年已有25个地区创办了综合学校,并且这些试点地区的教师们纷纷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仅得到改革决策者的认同而且还被积极采纳,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此外还通过成立各种委员会来加强政府官员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如:1966年成立了综合学校委员会,将代表不同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制定新的课程框架,最后拟定了国家基础课程。进入70年代后,随着改革政策的实施,国家权力机关、教师和商业部门进行公开对话,通过民主方式在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确保总体的协调一致,并提出了长远的观点。

教师质量的提升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为了实现教育改革,在综合学校改革的准备阶段,芬兰开始对整个教师教育系统进行改革,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大学学历,并从1967年开始对教师进行暑期培训。1971年签署的第一个集体协商合同还规定了在职教师每年须进行3天的在职培训,新教师在入职的前3年还应另增加2天的培训。为了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1965年芬兰教育部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对教师教育进行改革,以确保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合格的师资队伍。

90年代以来,国家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和教师自主权不断加强,政府开始邀请教师和学校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决策中,这对其教育部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等高级行政部门相信教师、校长、社区知道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充分利用教师所具有的高度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和社区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对其教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他们自己的改革策略。1994年,芬兰成功实施国家课程改革就是很好的见证。除了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具有卓越管理能力的学校领导外,政府还积极采纳不同建议,创建交流平台,帮助各个学校和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共享成功经验。

芬兰的"零压力教育" 篇4

走访的几所中小学和学生家庭中,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当地的教育理念———“零压力教育”。在国内,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俗语非常流行, 体现了学生对考试分数的看重;而在芬兰, “分数决定一切”的概念几乎为零。各所中小学注重的是孩子们心理素质的发育、精神的锻造、交际能力的提高, 而不是考试分数和学习成绩。几乎每所中小学都把“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作为共同的校训———他们的教育理念是“育人”, 而不是“育分”,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微观体现。因此, 在芬兰的教育工作者眼中, 学校不单单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也是培养人才的“超级工厂”!

芬兰的中小学, 普遍设有奖学金, 而且额度不菲。但这些奖学金奖励的对象并非国内所谓的那些“尖子生”“状元”, 而是师生公认的“全才生”。换句话说, 即使某个学生各科成绩都很一般, 但其交际能力较强、心理阳光向上、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那么他 (她) 一样可以拿到数额不菲的奖学金!而且师生都觉得校方在这方面做得很公平, 大家心悦诚服。

芬兰的教育工作者认为, 学生犹如一株植物, 只有在“零压力”的状态下, 才可以自由成长。因此, 他们在坚持素质第一的同时, 还在学校内采取了一系列的“减压”举措, 如:考试不排名, 无论是学生间还是学校间, 均不做名次比较;学校不追求升学率, 如此一来, 学生学习无压力, 教师教学无压力;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是必留的, 但老师从未批改过这些作业, 而是让学生对照正确答案去“自行批改”, 然后将自己在学习中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上报教师, 以便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在芬兰, 国家规定:教师有免费补课的义务。如果哪名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 那么, 教师就要主动地给学生进行课外的免费补习。芬兰教育工作者认为, 只有这样做, 才能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而不使他们掉队, 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学生们的尊严!

另外, 芬兰的教育形式也十分灵活, 体现了“零压力”的教育理念。比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和要求, 离开课堂, 到超市里去上“采买课”, 到野外去上“狩猎课”, 到农场去上“秋收课”, 到游泳馆去上“水上自救课”, 甚至到火灾现场去上“火场逃生课”!这些与国内某些地区教育理念相悖的做法, 看似有些荒诞不经, 但恰恰激发了孩子们的潜力和潜能, 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宽松、愉悦的状态和环境下, 愉快学习、快乐成长。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5

芬兰赋予家庭相当大的教育责任。首先,芬兰的孩子6岁才入学,在这之前,虽然父母可以把孩子送到照护中心或学前班,但不可讳言地,家庭要负起主要的教育责 任。例如,培养小孩的阅读能力、学习兴趣。芬兰的图书馆与博物馆都有为学龄前儿童设计的活动,一向安静的博物馆中也有许多父母推着娃娃车、带孩子去参观,还在襁褓中或正在学步的小孩,就已能探索世界的奥妙。另外,芬兰教育部的报告指出,芬兰父母从小就有在家阅读、念报给孩子听的习惯,让孩子在家中种下喜欢阅读的种子。有四成的学生指出,阅读是他们最喜欢的休 闲活动。这大大促进了芬兰人的阅读能力。在OECD的报告中,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近二成在最好的第五级,不到2%在最差的第一级以下。此外,芬兰每天的上课时数短,即使是中学生,下午两点多就下课。寒暑假中,没有所谓的“作业”,学校也不开“辅导课”。因此,父母得负起责任为孩子们安排活动与去处。芬兰父母的教育观念,也相当值得学习----虽然他们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但却不把学业当成唯一。在寒暑假里,他们不送小孩去补习英文、数学,而是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生活技能、户外旅游、或是游泳、滑雪、运动的夏令营等活动。芬兰政府在国家有义务使国民受到十二年的基本教育方面,花的经费除了提供校舍,教师工资,教学材料和 管理费用,书本练习本和文具,午餐外,还给一部分学生提供交通费,给我印象深刻。芬兰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上学的路程超过了五公里,学校管理中心,就要 提供给学生公共汽车票,尽管绝大多数家庭都有私车。很多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上学的路程超过了三公里,也会得到公共汽车票。如果家与学校之间没有公共汽车 路线连接,或者是行走不方便的残疾人,那么学生将乘出租汽车上学和放学,车钱由政府出。要知道,芬兰的出租车,可都是中高档的小轿车。我有一中国留学生的 朋友,她的小孩就是天天大奔接送上下学。

我理解芬兰义务教育中义务,是同时针对公民和政府双方的,即每一个芬兰公民,有义务(被强制性地)去接受和完成十二年的基础教育(所以在这些国家里,那些需要从小花很多时间,去训练的职业如杂技,竞技体操等等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因为等孩子们完成了义务 教育,已经十六岁了)。而国家有义务承担所需经费。据我所知,北欧几国在义务教育期间,政府所承担的费用是跟芬兰基本

相同的。

感受芬兰的基础教育 篇6

一、芬兰基础教育概况

培养目标科学。根据1998年芬兰的基础教育法, 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成长为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热爱生活、乐于探索的社会成员。

课业负担轻。芬兰学校每年上学190天, 8月中旬开学, 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家长陪同的一周滑雪假, 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

考试评价体系健全。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并不进行全国统一考试, 学生可以申报5个志愿继续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体育或护士学校, 根据学生各学年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占毕业生53%的学生入普通高中, 33%入职业高中, 4%上第十年级, 为能升入高中以补习为主, 仍有8%不愿直接升入高中学习。

教育经费充足。芬兰法律规定, 中央政府根据各年级的学生数目拨57%的管理经费, 城乡政府负担另外43%的费用。从2001年开始, 芬兰教育经费约占GDP的7%, 占国家预算中达15.5%, 每年还以7%以上的速度递增, 即使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

二、芬兰基础教育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原因

(一) 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历史基础

历史烛照现实。12世纪前, 瑞典对芬兰发动“十字军远征”, 芬兰成为瑞典一个省。1808年, 沙俄与瑞典争霸, 芬兰沦为战场, 瑞典战败, 芬兰又受俄国殖民100多年, 直到俄国十月革民胜利之后才宣告独立。

800余年的殖民统治, 成为了芬兰人永远的痛。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只有让国家强大, 而教育是强国的唯一路径, 这几乎成为芬兰人的全民共识。所以, 芬兰的历届政府, 都高度重视教育。在考察交流中, 芬兰的老师谈起这一段历史, 脸上所显现出的坚毅, 就是最好的注脚。

(二) 对外部环境的重视,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现实基础

教育, 从来都不是脱离外部环境的独立存在。芬兰人深刻地意识到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物质和人文环境角度, 对教育是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浸润:

一是物化环境因素。芬兰的各种建筑设施, 都考虑到了教育的因素, 红白黄三种主色调, 配合大海的蔚蓝, 点缀以四周的深深浅浅的黄, 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下, 就是一幅色彩鲜艳的油画。置身画中, 芬兰的学生, 就像过着都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他们脸上洋溢的生活的幸福、学习的喜悦, 都深刻的阐释着, 教育就是环境熏陶。

二是人文环境因素。教育的本质是感染, 芬兰的成人, 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默默地感染每一个儿童。他们非常喜欢读书看报, 公共汽车上、地铁里、公园的长椅上, 少见玩弄手机的“低头族”, 那些读书读报的人, 比比皆是。我们在松鼠岛参观, 在芬兰冬日的阳关下, 郁郁葱葱的林木下, 周遭黄叶飘零, 一个30多岁的爸爸斜倚在大树下看书, 尚在手推车的约莫2岁的孩子, 也像模像样的捧着一本绘画书, 父子两人, 沉浸其中, 一只呆头呆脑的松鼠, 似乎嗅着书香, 这一幅画, 已经留驻心中, 成为一道永远的风景。

(三) 不让每个孩子掉队,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理念基础

教育公平是芬兰教育成功的基石, 也是芬兰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 “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 所以, 我们必须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这是芬兰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教育实践中, 他们不会过早对孩子进行排名、筛选, 贴上各种标签, 不鼓励也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竞争, 在压力下学习, 而是耐心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建立起终生受用的积极学习心态。

芬兰还致力于“把可能的‘迟缓者学习’降到最低, 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最终成为社会上的潜在问题或犯罪制造者”。所以, 他们以政府的名义, 拿出专门的资金, 进行个别化的辅导。以至于有专家说: 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 而是选择“专注”策略, 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 也就是初中和学习迟缓者身上。在OECD (经合组织) 国家评比中, 芬兰是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

(四) 优秀的教师, 是芬兰优质教育的人力资源基础

由于国家重视教育, 教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普遍认同。 芬兰教育法规定, 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 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 (这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 , 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才能申请教师职位。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 除了要看在校成绩, 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 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 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窄门。

芬兰教师享有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待遇, 在平均税前工资2200欧元的芬兰, 教师的平均税前工资达到2800欧元, 基本上可以让教师过上 “比较体面的优质的生活” (翻译的话) 。

芬兰教师的职业更换很少, 大约有85%的老师终身从事教育。据报载, 某芬兰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如果有一天他辞职, 一定不是薪水的原因, 而是他被剥夺了这样的专业自主权。事实上, 选择教师职业的人, 内心深处都有某种道德使命的驱使, 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帮助人们, 促进社会发展。

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 各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地自主学习和研究, 免费为他们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以及攻读学位。 芬兰10所综合大学均有教育学院, 这些学院除开设常规课程外, 还根据教育改革需要, 增设了教育咨询专业。

(五) 个性化的课程设置,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实践基础

与我国现行课程设置相比,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颇具“弹性”, 主要体现在: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 (与我国类似) 和各科目的课时分配, 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 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选修其他科目。

这种弹性课程设置, 具体表现为个性化。我们在考察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的时候, 刚好遇到部分学生参加个性化学习:一批学生在学习法语, 还有一批学生在学习烹饪和机械制造。我特别关注了学生在机械模型制造的学习流程:老师布置制作任务, 学生根据爱好分组, 小组设计图纸, 分工合作利用机床加工制造, 教师组织评比。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的干扰极小, 学生的创意被充分激发出来, 一个小组设计出了一辆超人汽车, 还利用到了“空气力学” (翻译是学工程物理的研究生, 他告诉我, 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而言, 知道这个概念已经很了不起了) 。

三、芬兰基础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 对国家而言, 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毋庸讳言,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以及当下的国际环境, 与芬兰何其相似,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夙愿, 但梦想到现实之间, 舍教育而能谁?

芬兰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 高专业化带来的高收入、高幸福指数。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总数并不低, 但主要用于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 多年来, 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当下教师的收入普遍还不够高, 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普遍偏低, 导致一些高素质人才不愿进入教师队伍, 现有的教师队伍流动较大, 特别是近年来男教师数量逐年降低, 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有着明显的制约。

所以,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 一方面应继续关注校舍和环境, 另一方面, 要着力于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鼓励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教育情怀持久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推动教育的更快发展。

(二)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 减少干预, 进一步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

芬兰学校的行政考评很少, 但校长让热爱办学, 教师热爱教学, 家长积极配合, 社会大力支持, 学生也就乐学好学, 最后学得轻松, 学得有效。询问教育管理者, 他的回答让我颇感惊异:我们信任校长, 就不会考评校长;校长信任老师, 就不会考评老师。当然, 也不是完全没有考评, 在DEUTSCHESCHULE (德育综合学校) , 我们恰好遇到一个来自德国的考评团, 他们要待一周时间, 对学校的办学情况, 进行考评, 主要是与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座谈, 了解办学的难题, 最终目的, 是决定用什么方法来帮助, 而不是测定等级。

可喜的是, 武侯教育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研究简政放权, 提高管理效能的研究、思考和行动, 必将进一步激发校长的办学积极性, 必将推动学校的特色与内涵发展, 在全体武侯教育人的努力下, 创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区的目标, 指日可待。

(三) 更重要的是, 对于学校而言, 理清办学理念, 拓展办学思路, 整合课程设置, 提升学校品质

1.是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根

在办学实践中, 要摒弃就急功近利的思想, 从学生的心理关爱出发, 以学生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只想, “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以人为本”理念需要以符合学生心理期待和适应学生兴趣特长的多样化课程为支撑, 积极整合各种资源, 在学校开设适合更多孩子的校本课程, 用课程引领发展, 用课程成就人生。

2.让“教师幸福”的管理理念落地

没有幸福的教师, 就没有幸福的学生。学校应在有限的条件下, 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 创造条件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如开展教师职业生涯回顾展、教师教育文集、教育故事的整理与出版等, 让他们牢记教育情怀, 永葆教育激情。

3.让“学生自由”的育人理念开花

自由与创新是孪生兄弟, 但自由不是决堤的河水, 而是在河堤的限制内的有序流动。学生自由, 指的是让学校设置让学生感觉更温馨舒适的环境, 不给予太多的限制, 爱学校, 才会爱学习, 爱学习, 才会爱生活, 而爱生活, 才会有创造。

感受芬兰的基础教育 篇7

作为人的成长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成长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及认识与掌控感觉、影响精神力量与创造力的因素;公平与平等;道德观察与道德现象解释;学习技巧及长期的、有目的的自我发展;体谅他人, 团体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及各种合作方式。目的是:理解自己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的成长以及自己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学会估量自身行为的伦理性, 判断对与错;认识到审美经验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 并使自己发展成为学习者;学会作为团体与社会中的成员发挥自身的作用。

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

其内容主要包括:与学生相关的文化, 如故乡文化以及芬兰、北欧与欧洲的文化;其他文化与多元文化主义;人权与人们之间信任、相互尊重以及成功合作的前提;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国际主义以及国际交往中所需的技能;文化礼仪的重要性。旨在认识并崇尚各自的文化遗产、文化精神与文化物质, 将文化认同看作本土文化、北欧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的一部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与文化的多样性, 并将自己这一代人作为前人生活方式的延续者和发展者;给予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文化与理念的机会, 获得在多元文化社会以及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理解文化认同的组成要素以及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媒体技能与交流

这一主题包含: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 并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对信息的内容与目的进行分析与解释, 了解通信环境的变化以及多媒体通信;熟悉社会中媒体的角色与影响及现实社会与媒体所描述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媒体合作;数据安全、演讲自由与批评人士;通信技术工具及其多样化的使用和网络伦理。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以一种通用的、负责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与他人进行沟通;培养学生掌握信息以及对所掌握信息进行比较、选择与利用的能力;对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并对有关伦理与美学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合理地利用媒体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在各种互动的情境中, 利用媒体和交流工具获取和传播信息。

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

这一主题涉及:有关学校团体、公共部门、工商界与组织所开展活动的基本信息;团体与社会中民主的重要性;进行社会参与并发挥影响力的多种方式;构建提升个人以及整体福利的网络;参与到所在学校以及生活的环境中并发挥影响及其对个人行为所发挥的影响进行估量;创业精神, 理解这种精神对社会的重要性, 并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 了解创业的基本信息, 达到对工作生活的了解。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社会运作的视角理解学校团体、公共部门、工商界以及组织的重要性、运作与需要;利用各种类型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批评性观点;学会适当地参与当地和学校组织中的事务, 就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承担一定的责任;学会面对和应对变化、不确定性以及冲突, 以一种进取而主动的态度采取行动;学会为了达成目标而坚持不懈, 并对自身的行为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估量;开始对工作生活以及创业活动进行了解, 理解二者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对环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未来的责任

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所在的学校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生态性、环境性、文化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个人以及团体对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活环境的状态所负有的责任;环境价值观与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产品、社会以及每天行动方式的生态效率、产品的生命周期;消费者行为及对自己家庭的管理;理想的未来以及实现这种未来所需要做出的选择和行动。这主要是为了实现:理解人类健康的前提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学会观察发生在环境中以及人类健康方面的变化, 清楚这些变化的前因后果, 并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类健康采取行动;学会对自己日常消费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估量, 并为可持续发展采取所需的行动;学会提升自己所在社区的健康标准, 理解对全球范围内人类身体健康存在的威胁以及可能的威胁;理解自身的选择与行为会对自己的未来以及人类共同的未来产生的影响, 学会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采取的建设性行动。

安全与交通

这一主题包括下列内容:保护自己免受交通事故、酒精以及犯罪行为的伤害;环境与职业安全;提升健康、安全、非暴力与和平的行为模式;周围社区和更广泛社会中的暴力范围;主要的交通规则以及各种交通环境;谨慎的交通行为、交通环境的安全与安全的装备;在当下环境中确定危险的区域, 并提升自身安全;用于提升安全的服务;家校合作提升学生的安全。这是为达成下列目标:辨识安全和危险, 能够对危险的情境进行预测并避免出现危险的情境, 采取行动提升自身健康与安全;在遭到恐吓的情况下, 能够采取非暴力的、积极而有益的行动;在事故以及危机的情形下, 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能够对学校环境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 包括交通环境;开始了解社会中的福利服务。

科技与个人

芬兰基础教育课改什么样儿 篇8

为何要进行课程改革

经济全球化的结构性影响和全球经济持续衰退, 使得芬兰必须寻找新的知识领域来保持竞争力, 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正在经历显著变革, 用人单位日益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 未来就业所需的新技能不断呈现。许多芬兰校长认为, 一场新的课程改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教育领域面临的旧问题和新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课改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芬兰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与能力, 进行依托学科融合式的“现象教学”, 使信息科技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发挥学生在课程设计与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在结合国际组织观点与国情实际的基础上, 提出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与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并且认为未来人才需要具备七大方面核心素养与能力。

感受芬兰的基础教育 篇9

1 芬兰幼儿教育的特点

为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确保幼儿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芬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芬兰之所以拥有如此先进的幼儿教育, 主要在于其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及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等。

1.1 完善的幼儿福利政策

芬兰拥有优良的幼儿福利政策:儿童福利、育婴福利、产假、幼儿保教福利、其他形式的福利等。[1]儿童福利是针对未成年的儿童, 不论家庭条件如何, 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助。育婴福利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妇女的产假、男方的护理假和产后“父母假”。在私立幼儿教育机构接受保教的幼儿, 其家庭可以得到一定的私人照顾补贴。3岁以下的幼儿全职父母可因照顾幼儿的原因并且每周工作时间低于30小时的, 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居家照顾补贴。这一系列的补贴政策, 为幼儿入园前以及入园后得到良好的照顾提供了保证。

1.2 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机构

在芬兰, 幼儿从出生到7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之前, 有两个时期的儿童教育, 第一个时期是0~6岁的幼儿保教机构, 称为日托机构, 有公立和私立以及其他各类的机构。公立日托中心, 由当地政府开办, 通常称为“日间护理中心”[1]主要是在白天进行保育活动, 是学龄前儿童去的主要场所;家庭日托, 分为公立和私立、全日制家庭日托与部分时间家庭日托, 主要招收3岁以下的学前儿童。公立家庭托儿所是主要为3岁以下乡村地区的幼儿提供保育与教育的场所, 受政府监督的, 必须经过政府允许经营者才能开办的。除公立日托机构外, 芬兰目前还有以家庭日托所和群体日托所为主要形式的私立日托机构, 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补助, 为幼儿提供保育。此外还有游戏小组、学前班、流动幼儿园、特殊教育中心等多种样式的幼儿教育机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学校”, 在步入义务教育之前接受学前教育的机构, 专门为6岁幼儿提供免费的教育。

1.3 专业化的幼儿教育队伍

芬兰幼儿教师可谓精英中的精英, 拥有教学的热情、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极强的创新能力。根据芬兰教育法规定, 学前教育的教师都必须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 并且取得教师资格证。芬兰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要求包含了教学、保育、教育协作、服务设计与评价等, 其目标是保证获得职业资格的幼儿教师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具备相应的条件。[2]芬兰幼儿教师不仅有对自己的角色、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有清醒的认识, 而且能够依据职业道德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提高自身素养, 对幼儿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

1.4 人性化的幼儿教育理念

1.4.1 全纳性幼儿教育

全纳性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尊重和保护儿童, 芬兰国家为实现幼儿教育公平, 积极开展特殊支持服务项目, 将有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在平等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 芬兰坚持“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3], “不放弃每个孩子”是芬兰全纳教育遵循的重要理念和前提条件, 教师给予每个特殊儿童特殊的教育, 充分鼓励幼儿, 相信幼儿;学校为特殊儿同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 充分尊重幼儿, 保护幼儿;社会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资源, 充分理解幼儿, 关注幼儿。同时, 在芬兰, 不论幼儿的智力是否正常, 家境是否优越, 身处繁华都市或偏远山区, 每个幼儿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样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芬兰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当地条件的好坏成反比, 哪里条件差, 哪里得到的教育投资最多, 这与大多数国家是相反的, 这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有根本性的改善。

1.4.2 尊重个体差异的幼儿教育

芬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均衡、个性的发展。芬兰地小物薄, 自然资源较为匮乏, 因此芬兰要实现社会发展必须靠培养人才。芬兰幼儿教育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 为幼儿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 发挥幼儿自身优势, 充分挖掘其潜能, 促进其内在价值的实现。芬兰幼儿是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芬兰幼儿教育遵循教的少学的多, 考试少学的好的原则, 芬兰幼儿教育不把重心放在“知识”“应试”上, 芬兰不强调与人竞争, 不给孩子压力,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芬兰努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 为幼儿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 真正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1.5 充足的社会资源

芬兰社会各界重视幼儿教育, 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 为幼儿园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芬兰国家的图书馆密度是世界之最, 平均每250人就可以使用一座图书馆。芬兰图书馆还组织故事读书活动, 为幼儿阅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芬兰国家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 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 幼儿可以免费入场参观, 并且博物馆也常为幼儿举办各种学习、游戏活动, 让幼儿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芬兰家长也非常重视幼儿教育, 积极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他们共同组成了幼儿教育社会伙伴网络, 使得幼儿家长和其他社会机构都可以积极参与的幼儿教育之中, 将社会各界的资源尤其是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育资源相整合, 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 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芬兰完善的儿童福利政策, 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及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同时我国要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发展情况,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1 完善政府幼儿教育职能

2.1.1 优化学前教育投入模式

芬兰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资是均衡的也是强有力的。相对来说, 我国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较少分配失衡。据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4]显示, 到201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较大, 达到56.6%, 比2009年提高5.7个百分点。然而, 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普遍为79%, 在这一指标上我国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尽管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毛入园率指标偏低说明我国学前教育总量投入依然偏低, 资源供给短缺。在2011年以前, 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占总教育财政经费的比例一直处于1.3%以下。但OECD国家这一比例的平均值是8.09%, 大大超过我国的投入水平。这充分表明我国教育领域内部,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较低。同时, 我国不同地区学前教育之间的财政投入也不均衡, 据2009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5]数据显示, 2009年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生均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为10246元, 地域偏远的广西省仅为599元, 差距甚大。

根据芬兰教育投资的成功范例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首先我国在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的同时, 应采取以“不平等对待不平等”的投资方式, 越偏远地区就投入越多, 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比如河南、广西等地投入多一些;也要“以平等对待平等的”投资方式, 对公办园、私立园等一视同仁, 保障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其次,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中央政府投入不充裕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1.2 完善幼儿福利政策

目前, 我国的福利政策主要是针对被遗弃儿童和没有亲属照顾的儿童提供福利, 在2006年之前, 中国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生活保障政策。直到2010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我国对孤儿的福利保障体系才初步建立起来。[6]

我国要采取补偿性投资, 增加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福利政策, 重新树立儿童福利观念, 促进儿童福利体系的转型, 实现从保障儿童生存到全面实现儿童权利, 从完善残疾儿童、孤儿的福利入手逐步建立正常儿童的福利体系, 从保障贫困家庭儿童的福利过渡到任何经济条件家庭儿童都享受同样福利。完善我国的幼儿福利体系对于解决幼儿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会有根本性的改善。

2.2 鼓励多种形式办学

芬兰国家除了免费幼儿园之外, 还有各种公立、私立托幼机构以及部分幼儿在家接受照顾等多种形式保教系统能够满足芬兰幼儿的需求。目前, 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比较单一, 主要是以针对0~3岁幼儿的早教机构和3~6岁幼儿的公立园和民办园为主, 在类型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地方出现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情况更反映了人们对幼儿园数量与质量上的不足。因此, 鼓励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是改革当前学前教育问题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中提到了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7], 发展公立幼儿园可以参照芬兰的公立家庭托儿所或群体家庭托儿所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能够满足不便统一设立幼儿园的地方人们的需要并且形式简易便于实现, 但在开设的标准以及师资标准和培训等方面还需要做严格的规定。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 可以开设流动的机构, 比如“大篷车”游戏园, 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满足偏远贫困地区幼儿的需求。

2.3 多方面提高师资水平

相对于芬兰幼儿教师的高地位、高学历和高薪资。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认可程度、工资待遇等比较低, 幼儿教师培训、绩效考核、升迁奖惩等与幼儿教育质量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这不仅影响了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地位低、待遇差、压力大等各种问题, 导致了幼儿教师流动性大、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性别不平衡等, 严重影响了幼教师资力量的发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增加幼儿教师工资待遇、鼓励男幼师进入幼教领域第一线是解决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现状的重要任务。

根据我国具体国情, 我国应该增加幼儿教师工资和编制, 采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男幼师走上教学第一线, 为幼儿教师提供不同方式和不间断的职前、职后培训以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仅仅依靠国家单方面力量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与优惠, 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学前教育, 在观念上重新树立幼教的价值, 培养学习型幼儿教师。[8]

2.4 实现全纳性幼儿教育中国化

全纳教育是芬兰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 我国近十年内出现了跟班就读模式和融合教育理念都是对全纳性幼儿教育理念的体现, 跟班就读是80年代末推行的实验工作, 推行十多年, 形成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9], 取得了一些成就, 比如有了全纳教育的试验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师培训策略等。但是, 我国与其他国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我国要重视理论研究和实践, 加大全纳教育理念的宣传力度, 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全纳教育有正确的认识。

2.5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芬兰建立了家长网络体系以增进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我国幼儿家长具有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 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 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加强家园联系。建立家长教育资源信息库, 把家长的职业、学历等存入信息库, 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让家长入园与幼儿共享他们的经历, 让幼儿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 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参观一些产品的加工厂, 如织布厂等。教师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 也要注重对家长进行教育知识和家庭生活知识的宣传和指导,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11]同时, 也要组织家长相互交流, 指导家长相互帮助, 让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和监督, 使家长与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摘要:芬兰幼儿教育是全球幼儿教育发展最完备的国家之一,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正处于改革时期, 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是我国幼儿教育走上成功的必经之路。芬兰幼儿教育有其独有的特点:完善的幼儿福利政策、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机构、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人性化的幼儿教育理念、充足的社会资源。基于我国国情, 芬兰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完善政府幼儿教育职能、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多方面提高师资水平、坚持实现全纳幼儿教育、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关键词:芬兰幼儿教育,教育改革,启示

参考文献

[1]张莎莎.芬兰幼儿保教体系及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 2011, (5) :52.

[2]刘学伟.芬兰幼儿教师资格专业能力要求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9) :159-160.

[3]刘歌.芬兰, 不放弃一个孩子[J].现代青年 (细节版) , 2014, (7) :67-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

[5]教育部财政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6]尚晓援.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 2011.

[7]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问题[Z].北京:国务院, 2012.

[8]杨彦.新《纲要》背景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变革与发展[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4.

[9]王俊.英国全纳教育研究—对我国随班就读教改试验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2.

芬兰医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篇10

关键词:芬兰,医学教育,启示

近期, 针对当今社会年轻医生“怕吃苦, 走捷径”、“重学历, 轻实践”、“眼高手低”的一些现象, 医学界专家提出了“如何打造一支过硬的医生队伍, 如何改善社会环境、医学教育体制”的问题, 医学教育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热议, 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芬兰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芬兰三十多年前开始教育改革, 在这改革的三十年中, 教育改革成为了芬兰政府改革的真正核心。他们强调“教育应该是神圣的, 也必须是神圣的。”[1]。正是怀着这一坚定信念, 在芬兰政府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 使得教育在芬兰重新成为一个神圣的行业。芬兰的这次教育改革成为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成功案例。这次教育改革的浪潮同样也为芬兰的医学教育注入了生机。

1 芬兰的医学教育

芬兰对医学教育同样非常重视。芬兰有对社会开放的大学, 提供免费低廉的教学课程;同样也具有继续教育模式, 提供给在职人士。尽管费用稍昂贵, 但教育质量的确很高;还大力发展服务教育模式, 可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教育培训需求[2]。终身学习的理念已在芬兰人的心中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芬兰人也正用实际行动展示着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和热情。

1.1 临床医学教育

在芬兰, 大学中临床专业实行6年一贯制, 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专业学校毕业生, 实现以大学为基础, 学科为中心, 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临床实践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前两年主修基础课程, 第三年起分组安排至学院医院或社区医院轮岗。经过6年的专业学习, 可取得住院医师资格。但要想成为一名专科医生, 必须再接受5~6年的专科学位深造 (如外科6年、内科5年) 。

1.2 护理教育

芬兰的护理教育始于1893年, 迄今长达110余年[3]。因此芬兰在护理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芬兰的健康教育和社会服务学院通常包括:普通护理、公共卫生护理、助产、急救、影像、医学实验室、口腔卫生、美容、理疗和职业治疗等专业。其中以护理学院为最多, 涵盖普通护士、公共卫生护士、助产士、急救护士和国际化英语授课护士。

芬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芬兰的护理专业教育, 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很多理工学院都设有护理学专业, 但芬兰只提供本科和少量硕士学历教育, 无护理博士学历教育。芬兰的护理教育以本科为主, 普通护理教育3.5年, 公共卫生护理、急救护理和其他相关医学教育4年, 助产专业4.5年[4]。国际化英语授课护士班4年。本科毕业后需在临床工作3年才可以申请护理硕士课程, 学制2年半。学习流程采用理论和实践彼此交替的形式, 培训内容除了护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 注重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信息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还让学生了解医疗卫生体系的运作、企业的属性及管理、如何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等, 着重从患者期待护士做什么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估和对学生工作的胜任率来评估护理教学质量。

1.3 医学教育实践

“以人为本, 以能力为本”是芬兰教育界推行的一项课程设计改革,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改革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 强调学生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以及承认学生以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

教学设备中, 教室内电脑、投影等电化教学设施齐备, 可供学生上理论课所用。实训基地设有与医院相同的配套设施, 且广泛使用具有各项功能的模拟人, 诊疗设施和物品齐全, 逼真的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症状的处置。大学还创设了自我评估中心, 学生只要提前预定, 就可以参加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自我评估测试[6]。

2 芬兰的医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 国家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 推出了一系列医改新政, 使得我国在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上有了重大突破。但是,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仍然存在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提高、终身医学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人文医学教育相对薄弱等问题。分析和借鉴芬兰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 可以为加快和完善我国医学教育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1 加强医学教育, 树立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的理念

芬兰除大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外还有开放的大学、继续教育和发展服务教育等多种模式[7], 终身学习与主动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值得借鉴。一方面, 我国为了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式启动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实现与国际医学教育培训模式接轨。到2020年, 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 全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模式, 拓宽医学继续教育渠道, 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相结合的终身医学教育体系, 促进医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重视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 变当前以完成学分为目的的被动学习为“终生学习”理念为驱动的主动学习[8]。

2.2 加强医学教育临床实践

医学院校学历教育师资须整合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的师资, 加强面向基层的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 逐步构建“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整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强化实现教学各个环节, 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医学院学生临床实践课程的作用, 提高学生掌握的医学理论在实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增设实验、实训与实习教学环节,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形式, 可以利用医学院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真实医疗工作情况。通过临床实训教学的形式深化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医疗工作打下基础, 避免学生实际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医疗常识问题, 进一步提高医学院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3 转变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保健服务需要, 我国护理人才培养面临了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地域分配不均、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 特别是社区的全科护士缺乏,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保健需要[9,10]。护理医学教育应重点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转变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护理课程教学体系, 重视人文素养培养,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建立个人自我评价体系, 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娴熟的实操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 掌握扎实的护理学理论知识, 融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2.4 提升全科医生工作技能

上一篇:公用电话亭下一篇:50%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