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成长感受

2024-06-19

教育学生成长感受(精选4篇)

教育学生成长感受 篇1

许多事实告诉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不仅可以加快教育 进程,而且能提高教育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了解不同类型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现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教师要用爱心接纳学生,让关爱伴学生健康成长

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没有情 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始终铭记在心,面带微笑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的心灵,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用一颗爱心来接纳学生。每接到一个新班,我都要全面迅速地了解全班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学困生等的具体情况。

二、教师要发现学生身上的 闪 光 点,让 自 信 伴 学 生健康成长

人都喜欢被表扬,优等生需要表扬,学困生更 需要表扬。其实学困生身上也存在许多优点,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要善于发 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善于给他们以信任,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从而向好的方面发展。我所带的七年级(14)班学生吕某特别调皮,自控能力很差,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可劳动非常 积极。每次学校大扫除他都积极拖地、擦门窗桌,忙得满头大汗,还主动提出要去把电灯也擦干净。我说那太危险你别上去了,还是找大个子的同学来擦吧。他说没关 系,老师你放心,我自己会小心的。我对他说,老师特别 喜欢你现在的表现,如果你在 其他方面 的表现也 像现在一样,一定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到那时,同学们都会对你刮目相看的,老师和父母也就更加开心了。他听了我的话很高兴。后来我对他特别关注,经常找他谈心,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渐渐地他有了改变,字迹工整了,上课守纪律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从这件事情中,我感受到了欣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产生学习的愿望。”赏识犹如阳光滋润万物生长,它是一把打开希望之门的金钥匙,学生是可爱的,也许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欣赏他们的眼睛。作为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学生在被欣赏的眼光中,在充满信任的肯定中,在满怀热情的交流中,在恰如其分的鼓励下,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三、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让理解伴学生健康成长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教师完全可以宽容理解,用巧妙的方法激励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曾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全班学生都在做配套练习时,我观察到一名女生的神态有点不对头,做作业偷偷摸摸的,我没做声,和平时一样慢慢地从她的后面走到她旁边,才发现她在做数学作业。为了不伤她的自尊心,我并没有戳穿她。我若无其事地走到讲台前,再仔细观察,那位女生还在聚精会神地做数学作业。为了提醒她,这一次我有意咳嗽一声后从正面走向她,她听到咳嗽声,唰地一下用语文练习本盖住了数学书。当她看到我注意她时,脸一下子红了起来并迅速地低下头,立即做起了语文练习。我还是没说一句话,慢慢从她旁边走了过去。这一情况只有她的同桌和我知道。课 后,这位女生 找我说,她知道错 了。她非常感激我并 没有当着 全班同学 的面戳穿 她,批评她,这样无声的教育真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中,我看到她在学习上劲头比以前更足了,学习比以前也更自觉了。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她都能专心致志、踊跃发言,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并且能主动向好同学学习,有问题时能主动和同学交流或来问教师,她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期末考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 了宽容的 好处。爱默森 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不伤害学生的人格,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我们要容忍学生犯错误,不要漠视 学生的上 进心。学生犯 了错误,不一定指责、批评才是解决方法,或许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善解人意的眼神都可以让迷途羔羊找到方向。给学生宽容、创设 台阶是引 导他们进 行自我教 育的契机,表面看来是“退一步”,而实质上是在“进两步”,使教育真正深入学生 心灵深处,并内化为 自觉的行 动。这样,宽容便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理解的桥梁,成为彼此体谅的纽带。

教育学生成长感受 篇2

因此, 沈阳市第六十三中学的办学终极目标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 把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 课堂外埋头于书本, 专心做大量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练习”中摆脱出来。

一一、立足现状, 明确发展方向

沈阳市第六十三中学始建于1927年, 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多年来学校办学思想端正, 立足于农村特点, 坚持实施素质教育, 依据新课程标准, 深化课程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为农村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加特长的人才。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和辛勤耕耘, 在上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 六十三中学留下了一串串辉煌的足迹, 获得了沈阳市教育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沈阳市东陵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沈阳市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沈阳市花园式学校、辽宁省“七巧科技”《校本课程》示范学校、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单位等40余项奖项和荣誉。

2008年12月, 经东陵区区委区政府统筹规划, 投巨资修建了第六十三中学新校舍, 新校教学设备一流, 环境优美, 引入校园网, 电化教育设施完备, 教育资源全省领先。以此为基础, 六十三中学立足课改, 夯实基础, 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特点, 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 实施教学“二三四”工程, 同时承办国家级课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亦小有所成, 至2011年底进一步丰富为“一二三六优质课堂”教学模式, 把教育教学改革推入深入发展时期。

如今, 第六十三中学的硬件实力得到了跨越式提升。学校总占地面积56695平方米, 建筑面积23032平方米。现有教师135人, 其中专任教师121人, 高级教师16人, 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根据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 结合沈阳市东陵 (浑南) 新区工作会议精神, 2012年初, 六十三中学专门召开了治学工作务虚会,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 集中群体智慧, 形成了六十三中“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打造省级甚至国家名校”的办学总目标, 提出了“提高认识, 营造氛围, 提升质量, 打造名校, 感受幸福”20字办学总方针, 要着力从教学、德育、体艺、管理、质量5个方面入手,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培养人民满意的学生, 建设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二、传承文化, 打造书香校园

一个学校要可持续发展, 必须塑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凝聚在学校的面貌、理念、制度、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和精神气氛之中, 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前瞻性和先进性。学校特色, 就是学校通过长期有意识的不懈努力而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浓郁的文化氛围, 它影响着学校的所有成员, 深入到学校的所有课程和一切活动之中。

六十三中学80多年的历史, 不应成为沉默的语言。一所好学校, 一定有她不可替代的学校文化, 激励着师生一直向前。六十三中学在经历过多年的沧桑变革之后, 逐步形成了“诚朴、励志、乐学、敦行”的校训, 形成了“团结、和谐、务实、创新”的校风,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教风, “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风。这些积淀下来的文化, 要与六十三中学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让文化活起来, 让文化动起来, 让文化形象地扎根于六十三中学所有人的心中。

因此, 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棵树都说话, 让每一件物都发言, 让每一个教室都成为学生作品和思想表达的窗口, 是六十三中学打造书香校园的总体思路。

打造书香校园, 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做起。外在方面:要建立一些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和学校文化、凸显六十三中学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设置一些古代大家和现代名家的雕像, 激励学生传承他们的精神, 弘扬他们的大志。内在方面, 可以组织校内教师通过科研的方式, 结合学校实际, 弘扬传承国内外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的思想。除此以外, 还要建立六十三中学的文化标示系统, 包括校标、校旗、校服等, 充分体现学校统一的文化思想。校史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展示场所, 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六十三中学80多年的校史, 如果挖掘阐释到位, 就是一部绝好的思想教育教材。校刊、校报作为思想和言论的园地, 可以彰显和宣传学校的文化。校刊主要刊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论文及科研成果;校报主要刊登校内新闻、学生社团活动、模范学生事迹、优秀学生作品等, 是学生社团活动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与载体。

三三、突出特色, 延伸教育力量

现代学校并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的现代化, 还要展示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性化”的现代办学理念。对六十三中学来说, 不以分数作为学生唯一的考核依据, 不以中考作为教学的指挥棒, 而以学生自身的特点, 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人性化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学习, 学习审美、学习创造。因此, 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 把这六项目标, 纳入到课程改革当中, 以丰满“现代学校”的灵魂。

六十三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开始于2008年, 由最开始的教学“二三四”工程丰富为现在的“一二三六优质课堂”。教学“二三四”工程, 即课堂要突出两个重点:“提高学生的课堂的参与度、提高教师的课堂激情”;教学常规要争取三个突破;“教育科研要突破、学教氛围要突破、跟踪辅导要突破”、学教模式要遵循四个步骤:“自学—预习交流、助学—合作展示点拨导学、促学—达标测评、广学—适度拓展”。

在逐步完善教学“二三四”工程的基础上, 六十三中学的课程改革主要体现为打造“一二三六优质课堂”。“一”即明确一个中心, 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二”即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二是明确教师主导地位,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三”即实现三个突破:第一突破口,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第二突破口, 创新教学方式;第三突破口, 实施发展性评价。“六”即遵循六个环节:精彩一练, 点评指导;创境激趣,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交流探究;展示生成, 点拨导学;达标测评, 总结提高;预习布置, 强调任务。目前, “一二三六优质课堂”已通过中央教科所审批, 成为“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 指引着六十三中学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改革。

为与第一课堂密切配合, 共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以“三个一”社团模式为主的第二课堂必不可少。每个学科, 至少成立一个与其学科相关的学生社团;每一名任课教师, 成为相关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每个学生社团, 每学期至少搞一次大型展示活动。社团活动绝不流于形式, 有固定的活动室, 每周要有两个下午的固定活动时间, 许多社团除了本校指导教师之外, 还可以外请专业教练。

航模社团、机器人社团、手工制作社团、科普 (航空知识为主) 社团等彰显科技特色的学习社团, 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国学传统文化社团、文明礼仪规范社团, 结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体现六十三中学的精神风貌,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美术、书法、陶艺等陶冶情操、锻炼动手能力的社团, 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田径社团、足球社团、篮球社团、乒乓球社团等, 在满足体育要求的同时, 更为学生们提供了健康成长、挥洒阳光的平台。

课堂教学改革, 结合各种社团, 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四、严抓管理, 保证办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重建制度, 即改革学校管理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品牌、良好的口碑, 这是一种无形资产, 是学校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所以, 六十三中学的学校管理必须始终在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尽最大努力保证每一位服务对象满意。

坚持不懈抓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 制定教学计划应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着力抓好高效课堂管理。要始终把课堂教学摆在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位, 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整体改革的切入点。要坚持走进课堂听课、评课, 把目光聚焦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要建立教师互相听评课制度, 写好听课记录和课堂观察评价。

要切实抓好学生的作业管理。对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三、四、五年级每天各科课外作业总量不超过45分钟, 初中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1.5小时。不得全部以教辅资料替代书面作业, 坚决禁止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班主任负责班级每天作业总量的反馈与调控,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作业反馈制度。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与质量管理机制。加强考试管理, 规范考试流程, 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考试评价制度。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对命题、组织考试、制卷、阅卷、质量分析等考试环节进行过程管理, 保证质量。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制度。

利用校本教研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采取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方式, 提倡叙事研究、案例研讨、说课、理论学习、网络研讨、教研沙龙等教研方式,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立足点,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和行动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美的教育

在听语文老师授课的过程中, 总感到有些语文教师的课令人难受。教师把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章拆解得支离破碎, 把原本意境优美、充满趣味的文章变成了汉字词语的堆砌。教师貌似冷静、客观, 但语言无热情、面部无表情, 导致听者无心情。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试教育固然有责任, 但主要还是教师自身素养的问题。

语文是美的, 语文课堂也应当是美的,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审美艺术, 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感悟、动情的话语, 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教师没有情感, 缺乏热情, 那么, 语文学习的途径就会越走越狭窄, 不但湮灭了感性, 也失去了灵性, 甚至倒了学生的胃口, 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信心。因此, 语文老师要有真性情, 善于表达真感情, 会用美的形式来发掘与表现课文的美。

作为语文教师, 要学习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栋生先生。作为内涵丰富、底蕴饱满、特色鲜明的一种文化符号, 给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增添了几分骄傲———在民国时期卓然独立的“白马湖教师群”逐渐淡出之今日, 王栋生先生为母语教育界赢得了难得而宝贵的职业尊严。作为语文特级教师的王栋生, 坚守“站着教语文”这条教学伦理的底线。他将质疑、批判、探索的思想品格融入读写教学, 持之以恒、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学习精神。面对《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这样掩盖灾情造成死亡真相的所谓“新闻报道”, 他有意引导学生寻找课文“悖谬”, 颠覆文本主旨, 从中砥砺思想锋芒。

语文教师要拓展阅读面, 增加阅历, 用厚实的人生经验为课堂打底。教师的语言表达和气质修养会影响语文课堂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阅读, 用经典、用美文积淀个人的文化因子库, 并内化为个人的人格和精神力量, 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在阅读之外, 教师要走进大自然, 感知壮阔、纯粹的大自然之美;聆听音乐, 领略节奏与韵律的曼妙与雅致。这些经历感知到的事物, 可以丰富我们的认知, 充实我们的思想, 提高我们的鉴赏、评价、表达和思辨能力。只有这样, 鲜活的语文课堂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纵横捭阖的课堂、文学的课堂、社会的课堂、人生的课堂, 绝不会是支离破碎的、刻板呆板的课堂。

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知识的生成与掌握中是主动的, 是共同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被告知者。教师要把自己的优势与文本结合, 与学生的需求结合, 扬长避短, 创造有个性、受欢迎的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上施展自己所长, 强化自己的优势, 把学生带入情感饱满、幽默风趣的氛围中, 去感受、领悟文章的情与思、爱与恨。此时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这里有活动、有思考、有欣赏、有感悟, 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师生共同演绎、生成的鲜活灵动的课堂。

教育学生成长感受 篇4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所以在我教学的过程中, 都会让学生在诗一样的环境中接受饱含爱的教育。在学习《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时, 首先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欣赏音乐, 鸟儿鸣叫声, 潺潺流水声……大自然的天籁之声美妙绝伦, 然后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用语言描绘出来。在教授过程中融入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读课文谈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很感兴趣, 跃跃欲试, 课堂洋溢着求知欲望, 快乐而又热烈, 充斥着智慧的光芒。

引领学生进入思考的大门, 去挖掘所有知识的本质, 点燃每个学生热情的火把。接着让学生感受嚼饼干, 吃糖果。我在教授中不单单是问题的缠绕, 也不是干巴巴的知识传授, 而是让他们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微笑, 轻轻地笑, 大声地笑, 感受世界也跟着笑。本节课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参与的兴趣和意识。使每个学生如临其境, 亲自去体验, 去发现美好的事物。课堂最后又回到音乐当中, 用一首《梁祝》让同学们体味人间真情的美好, 感受破茧成蝶的美丽传说, 歌颂那康桥上不老的童话。

二、多种方法巧妙结合, 利用多媒体构建画面

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道, 授业, 解惑, 更重要的是用爱的阳光启迪学生的智慧, 点化和滋润孩子们。我用人文“阳光”爱的语录, 筑起学生人文基座。我在教授《秋天》这篇课文时, 采用了点拨法、探究法、发现法。这篇课文是由一篇优美的诗歌和三副画面构成, 配合多媒体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我首先引领学生掌握诗歌的读法, 读好诗歌应该抓诗眼, 凡是在诗的节骨眼处, 写得生动传神, 能使全句游龙飞动的词语便是诗眼, 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并让学生进行句子的比较区别, 从而感受诗眼的重要。学习诗的第二节, 让学生品读采用探究法。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 学习交流, 学生很快抓住了诗眼, 明确了诗的读法。学习第三节我采用了发现法, 让学生观看大屏幕画卷与课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理解诗蕴涵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 诗在于美好的意境。

最后, 我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秋天像一位魔术师, 把大自然雕琢成人间仙境, 我们家乡的秋天就很美, 吸引了中外游客。家乡就有一个重大的节日, 什么节日?在几月几日?学生兴趣高涨, 一起喊:“红叶谷。”课堂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海洋, 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大自然。

古人云:“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让学生观看大屏幕, 欣赏秋天的美景, 插上想象的翅膀, 感受秋天慈母般的心肠, 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 体味动人的秋魂。让学生动手写诗,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怀着对秋天的热爱, 写出一篇篇优美的小诗《秋赋》《秋实》《秋》《秋天》, 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拓展阅读, 加强积累

在学习语文中, 引导读书, 加强语言积累。我以课文范文为基础, 尽量大地扩展同学的知识面, 积累语言词汇, 向他们推荐与文章相关的作品。学《信客》就推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推荐都梁, 莫言、王安忆、海岩等当代作家作品, 读《狼图腾》《藏地密码》《小故事大智慧》丛书等。每名学生都有积累本, 由课内积累到课外, 好词好句记下来了, 课前背诵, 定期检查。关键是引导学生灵活改写、运用。我们改写古诗词, 仿写比喻句、排比句, 写小诗, 创作歇后语。只要是学生个性化的语言, 都作为亮点展示。学生逐渐对语言产生了兴趣, 虽然孩子们个性的语言有些稚嫩, 但这不能不让我感到兴奋, 引导学生从这些文质兼美的语文中充分地汲取营养, 不断丰富自己, 发展自己, 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加强实践, 类比教学

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以后, 让学生仿照《春》的写法写《家乡的秋》。写作文之前, 我除了布置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 如观察田野、树林、山坡, 学生有了实际生活的感受, 并以此做素材, 便轻松地以较好的质量完成了这次习作。读张晓风《我喜欢》仿照并列式串珠子结构写《我好想》。学习了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就仿用此文多角度全面刻画人物的方法写《我的同学 (同桌) 》等, 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周的作文讲评课一节课都不够用, 学生甘愿让出自修课来继续评改。涌现的好作品越来越多, 不能都能在课堂上展示, 好多学生提前请求给自己一个机会。从不愿写到主动评改, 这样的效果真是我当初不敢想象的。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 也关注想象力的培养。在学习语文教学中, 又学习了写作。

五、注重美感教育, 提升学生道德情操

例如我们学习《邓稼先》一课时, 学生被博学的科学家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所吸引, 邓稼先的伟大精神深深印到学生的脑海中。

上一篇:无线电波透视下一篇:水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