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成本

2024-08-20

学生教育成本(通用12篇)

学生教育成本 篇1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

1. 高校教育成本应包括人员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分摊:人员支出是指支付给教学和为教学提供服务的各类在职人员的人员成本;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指为学校教学及相关事务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的分摊;资本性支出是指高校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支出。

2.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校办产业支出, 校内各种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营性支出;各种附属单位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高校的赔偿、捐赠、灾害事故损失等非正常性支出等均与培养学生无关,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3. 不应全额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1.科研支出:高校为教育教学改革而设立的校内教育教改科研项目所发生的支出, 和学生培养直接相关, 应当全部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为鼓励和支持科研, 对有关科研项目进行的配套资助与奖励所发生的支出应视为学校为社会的一种直接贡献, 也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所发生的支出, 因为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来源, 并且能做到单项课题收支平衡, 但是这种课题研究与学生培养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不能计入教育成本。2.后勤支出:高校后勤支出是后勤部门给师生员工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必要开支。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 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对已经从学校剥离出去组建的独立核算的后勤集团或经济实体发生的支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学校支付给这些单位的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允许计入教育成本, 未实行后勤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支出中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应计入教育成本, 但属于有偿服务性的费用不应计入教育成本。3.奖助学金支出:不包括从银行取得的助学贷款和以单位或个人捐赠、赞助形式设立的专项奖学金, 因为这类资金属于社会资金, 其来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除此两项之外的普通奖学金、物价补助、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其他形式奖助学金均应计入成本。转贴

二、教育成本核算程序

1. 设立教育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可分为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七项。

教学成本:指高校教学单位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费用;业务辅助成本指高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教学辅助部门支持教学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行政管理成本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后勤服务成本指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学生事务成本指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开支;常规科研成本指高校与培养学生有关的科研支出;其他成本指不在上述项目中的其他与学生培养有关的支出。

2. 对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类

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对象是高校培养的各类学生。高校的学生类型多种多样, 有不同的学历层次, 不同的专业, 不同的年级。为便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可按学历层次、专业和年级分类。

3. 确定成本计算期

成本计算期是指按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 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由于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 学费的收取也是按学年收取的, 这个“年”应该是学年比较合适, 可真实反映高校办学耗费, 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三、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科目可按上述七项成本项目设置主要的总账科目, 同时增设“高校教育成本”科目, 该科目借方反映“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科目的转入数, 贷方反映期末转出数, 在成本计算单中分配相关费用, 分配的标准可以有多种选择, 通过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后, 各项相关费用已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相关成本项目, 从而可得到成本计算期内的总成本。

四、教育成本的控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的财务管理由计划经济下单一的财政拨款预算, 转向预算内拨款、预算外多渠道创收的的财务管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 应从简单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向以教育成本控制理财为主的市场经济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必须在从计划到实施的办学全程中贯彻执行教育成本控制原则, 引入市场经济新理念, 把握办学过程中的教育成本管理, 使高校的理财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 预决算计划中的教育成本控制

(1) 预决算计划必须以教育成本预测为基础。财务预决算是指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财务决策的全部, 决策的关键在于正确进行办学全过程的教育成本测算。教育成本测算是对未来财务预算真实性与决算可靠性的一种预期的推断, 是办学全过程各类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做好教育成本预测是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 是编制预算的基本依据。教育成本管理包括教育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教育成本预测是这一过程的开端, 也是教育成本控制由事后控制为主转到事前控制为主的具体体现。它建立在教育成本构成和大量财务数据的基础上, 结合高校的办学规模、发展趋势, 兼顾当前与未来的科学方法, 对预决策意义重大。

(2) 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预算计划中教育成本控制的关键。高校的财务控制就是办学教育成本的控制, 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教育成本费用预测和决策方案的具体化, 是教育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它以货币数量的形式预先规定高校各条块的教育成本费用水平和降低教育成本目标的书面文件, 编制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加强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 预算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成本控制与管理

预算实施过程的教育成本控制措施。高校的财务总体有其特殊的一面, 科目繁多、细目复杂、分类错综等。必须根据高校的特点来理财与控制。注重月度各报表分析, 提出全过程“在线”控制策略。充分重视各报表的月度分析, 找出资金矛盾突出的主客观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 在办学决策过程中实施“教育成本控制”

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使单一依靠拨款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向多渠道创收的办学新模式。高校的运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既要讲社会效益, 也不能不讲经济效益。自觉运用“教育成本控制”原则进行办学决策是决策者的必然选择。

(1)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教育成本控制达到最经济办学的目标。高职院校要在“按需办学”的同时考虑用最小的教育成本.完成最佳的培养人才方案。首先是市场先导原则。“人才市场”与“生源市场”合二为一, 而且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条件。其次是投入产出原则。以往办新专业, 以填补计划空白为目的, 精雕细琢, 不考虑经济效益。但目前高校经费的60%来自于学费收入, 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原则。一个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一般不少于300万, 规模过小, 无法摊销这些“固定教育成本”, 即使满足了社会需要, 也会给高校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三是资产保值原则。高校办学与企业一样, 设备、房产、家具均存在大量的折旧。事业单位不提折旧, 不用“折旧更新”的办法, 久而久之, 设备陈旧老化会直接影响学生技能的提高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一直在维修与更新部分设备, 使固定资产保值, 从而使高校的硬件不落后。

(2) 以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 在宏观管理中贯彻教育成本控制。在办学中会有许多教育成本, 最大的教育成本是人力教育成本。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看, 要宏观控制教育成本。一个高校到底要投入多少设备费, 成本如何控制, 评估指标给出了较合理的标准, 人为降低投入, 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任何一项投入, 绩效评估是最关键的, 离开了成本与绩效评价的项目, 会给决策带来盲从。

(3) 在办学决策中树立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的思想。教育成本比较分析是办学决策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内容, 其内涵主要有:决策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对高校的发展规划, 年度计划的研讨、制定要进行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如基建项目的建设, 从立项、设计、施工到使用, 必须在方案中进行多个方案的教育成本概算比较;决策前期调研的教育成本测算与风险防范。在高校的许多决策方案形成前期, 应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教育成本进行全面测算。无论是新专业建设, 还是基本建设, 或是分配方案的改革, 都应一一仔细测算, 对基本建设、校宿扩建等重大项目, 还应进行可行性分析, 设定风险防范。

由此可见, 教育成本管理是高校理财中的核心问题, 只有认真抓好教育成本管理, 才能使高校的工作绩效显著、才能使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课题组高等师范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5年第4期

[2]韦德洪王珊珊: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研究《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8年第1期

[3]肖慕鸿张帆:浅议高校成本控制《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6期

[4]黄晓兰:公立高校成本控制策略研究《财会研究》2009年第23期

[5]齐义山:高校成本控制问题初探《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6]张文昶:高校成本控制工作探析《经济师》2006年第10期

[7]彭桂梅:高校成本控制初探《现代商业》2011年第5期

学生教育成本 篇2

(1)管理会计发展促使法人主体的高校重视成本核算。管理会计诞生于20世纪初,当时的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依赖于产值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生产成本的降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楼继伟认为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供服务。通过管理会计逐步推广,树立高校成本核算模式,促进高校提高理财水平和预算绩效考核。

(2)教育资源浪费催生高校加强成本管理。在现实环境中,高校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要缓解这一矛盾,就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拓展新思路,争创新路子,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目前,高校仍然存在诸多因素限制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甚至还有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例如:校舍、专用仪器设备、图书期刊等的使用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高校大众化专业设置趋同;科研成果转化效益低。

(3)教育体制改革助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高校已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办转变为独立法人实体,高校在自主办学、人才引进、招生就业、内涵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诸多领域已经逐渐与市场接轨,研究适应市场的需要,而相应的办学风险也随之产生。由于高校传统的会计核算已很难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特别是政策和决策的制定需求,随之产生管理会计,提倡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有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最终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发表了10余篇文章,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他指出了对教育的投资最终体现为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一种有回报的投资,教育的受益分为社会受益和私人受益两个方面。根据谁受益、谁付款这一原则,高校教育成本就应该由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人力资本理论为建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准公共产品理论。作为系统理论的公共产品理论,最初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建立,它是财政学的一次飞跃。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全部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因此,准公共产品体现的费用不应该只由政府或学生家庭单独承担,应该由双方共同承担。

(3)新环境的界定。20xx年1月1日实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六十二条规定高校应当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逐渐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这为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依据,从财务管理层面来看为实施教育成本核算提供良好的空间。20xx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提到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以及支出分类等科目的变化,都为教育成本核算以及归集奠定基础。从以上两个较为突出的制度中不难看出,国家层面已经逐步实施教育成本核算,将会出台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实施细则。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1、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假设条件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应为各二级院系,设立账户归集费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应采用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主要为了学校财政拨款清晰化和学校收费合理化。

2、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为促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理有据进行,借鉴企业成本核算相关原则,高校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与高校教育成本有关的成本才计入,无关的不计入。这里所指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学,还包括教辅、学生事务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事务。

(2)合法性原则。在对经济事项原始单据甄别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对不合法和不合规的经济事项不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3)权责发生制原则。20xx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中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有的事项或者部分经济业务的核算应当按照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同时增加了对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以及基建并入学校大账等规定。

(4)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20xx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重新明确该项原则,在财务实际操作中,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得到普遍应用。只有准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范围,确定哪些是资本性支出,哪些是收益性支出,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客观的计算出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校的支出中也存在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要精准地核算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应当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3、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户设置

20xx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定义了什么是成本核算,指出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以及核算总流程,为成本核算提供总体设计。制度中共设置了教育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科研费用和其他费用。教育费用为直接成本,其他四个项目为间接成本,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合理分摊。

(1)直接成本。教育费用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教辅、学生事务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我们设置教育成本账户,并设置教育成本学院二级科目,同时,设置人员经费、资产折耗、公用经费、学生事务成本、其他成本,以上的发生的教育费用(直接成本)直接归集到相应的二级学院。

(2)间接成本。设置管理费用、科研费用、离退休费用、其他费用账户,用来核算直接成本以外的各类费用。最后将归集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按一定标准分配转入教育成本账户中。以上账户应按发生主体设置明细账,明细账中按公用经费、人员经费、资产折耗、其他成本等项目开设专栏;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4、填制教育成本确认凭证

根据经济业务内容进行教育成本项目确认,填写教育成本确认单,作为成本核算系统的记账凭证。首先,将间接费用分配到成本核算对象,再将间接成本账户金额归集至教育成本学院之中,核算出该学院的教育总成本。其次,归集作业资源,计算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将该学院教育总成本按照动因分配率计算到院内不同专业和不同学历的教育成本。最后,通过教育成本信息表汇总反映高校在一个会计年度全部教育产品总体和明细的教育成本信息,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教育成本信息表应并入高校会计报表体系中,年末进行披露。

四、结论

降低学生学习成本 篇3

一、五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必修1中集合的概念最简单。集合之后形成了函数概念,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三角函数其实属于函数部分,但论向量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数量积、加法与减法等时就要涉及解三角形与向量成角的问题,所以向量应在三角函数之后学习;正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基础,也应该在三角函数之后学习,必修2中几何知识也要用到向量和三角,并可以应用于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一些问题中。数列、不等式、算法、统计、概率所需要的知识准备不多,位置相对可以灵活,当然也会使解决的问题范围有所变化。线性规划需要应用不等式知识,也需要应用直线方程的知识,应该安排在必修2解析几何初步之后。根据以上分析,五个必修模块之间有以下逻辑结构关系:必修1集合与函数联系到必修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与三角恒等变换,同时必修1与必修4又都可以联系到必修5中的数列、不等式与解三角形。然后必修5与必修4之后联系到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与解析几何初步。最后必修3相对独立。

二、各种必修模块教学顺序的特点

通过调研发现,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主要有14523、12453,也对不更改顺序12345进行了实验。虽然新课程数学必修五个模块按照12453等顺序开设也有合理性,如果按照必修模块12345的顺序进行教学,就会把必修1、必修2、必修5中一些同一主线的内容分开。密切联系的内容需要多段时间学习,而且必修2中的几何知识需要三角函数的知识及向量知识,并且涉及斜率、垂直、平行相互关系等,就应该在需要的知识准备不够时加以补充;另外,必修3的难点内容相对靠前,而且必修3相对独立,普遍认为,这不算是一种很理想的教学安排,随着试验的延续,不再采用此教学顺序。经过试验表明,不改变顺序对优生而言影响较小,但对大多数中等生而言,在学习必修1的集合函数知识后接着学习几何,在学必修4和必修5的函数相关知识时,又要费很大的力气去复习的函数基础。所以更应合理选择模块顺序,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14523的順序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顺序,按照必修1、必修4、必修5的顺序教学,可以使函数主线知识比较集中;先学必修4,可以为后续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必修5的解三角形学习打下基础。为了有利于学生联系函数知识,从函数的观点来认识数列和不等式,必修5的另外两章内容“数列”和“不等式”安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必修2中几何的某些问题需要必修5中的正余弦定理提供帮助,并且物理学科中正在学习力的分解等。但必修5中的线性规划应该安排在必修2直线方程内容之后教学;必修2后移,会使学生学得更加流畅,必修3算法、统计和概率的内容后移,理科学生可以更接近选修2—3,从试验的情况看,大多数教师对这种顺序是认同的。新课程数学必修五个模块按照14523的开设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说明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安排。

14532的顺序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案。14523中必修3放在五个模块的最后,算法思想贯穿在整个课程中的设想不能很好地落实,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应该在后续的教学中设法加以弥补。鑒于此,认为最后的2、3模块顺序可以调整,当然,把算法的基本内容提前教学也可以考虑,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模块化教材结构对必修顺序的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主干知识有四条主线,分别是:函数主线、几何主线、概率与统计主线和算法主线。每个主线又分布在若干模块中,学生需要对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解,如果开展模块教学,会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学生不容易形成知识网络,所以模块教学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利的。高中各个年级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适当调整模块之间的知识顺序,兼顾到数学学科和学生的体系特点和认知特点,使两者和谐起来。

综上所述,应用主线教学可以降低学习成本,体现知识的连续性。五个必修教材之间相互联系,教材内容结构需要有逻辑性,五个模块之间就需要相互整合,这与数学学科逻辑严密性和数学教材系统性的突出特点相吻合,从而更能促进教与学,进一步增强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当然,由于地域、层次的不同,不是每种顺序都具有优越性,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各种顺序的优劣还需要时间和结果的检验,适合学生才是最佳的顺序。

刍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 篇4

高校教育支出主要包括三大方面:高校教育成本、不应该归入成本的支出、不应该全额归入教育成本的支出。诸多高校在这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 导致在计算高校教育成本方面出现杂乱现象。首先,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对学生教育的投资, 具体分为人员支出、物品及服务的支出、资本性支出。人员方面包括教职工等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员, 这种支出通称为工资。教育离不开仪器设备等物品的支持以及其中包含的服务, 这叫作物品及服务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涉及到长期资产问题。其次, 对于非独立性单位、退休员工、高校作出的赔偿的支出划为教育成本。在这其中还有部分不应该全部算作教育成本, 由于很多寒门子弟难以支付上学费用, 国家在高校里设置了助学金和奖学金, 一方面是为他们提供上学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鼓励他们成为国家栋梁。那么由于奖学金大多数是由一些赞助商提供的, 不过它们的来源比较杂乱, 所以, 对于这种来自社会上的援助的支出, 不能算作高校的教育成本支出。此外还有科研方面、后勤工作层面。由此可见, 对于判断高校教育成本的重要标准是, 资费的用途与来源。

1 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

根据学生每天受的教育情况, 教育成本大致可以为7类。①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会产生学费, 学校会定期发工资给那些为教学事业做出服务的人员, 比如教师、系领导之类的人员。②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高校普遍建设有图书馆、多媒体等基础设施, 这些是为了方但学生进行学习, 在建设中以及在维护中都需要支出费用。③在行政管理中支出的费用。④学生住宿、每日就餐、校园保卫等这些是后勤支出。⑤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支出。⑥展开与学生有关的科研的支出。⑦是其他比较杂的, 但是与学生接受教育有关的科研费用属于教育成本。

根据会计核算原则, 首先要确定核算对象, 从上述的归类可以总结出, 核算对象是指用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支出, 简而言之, 是针对高校受教育的学生。然后是核算周期, 就是指时间期限。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是具有周期性的, 一般情况下是4年, 对于专科院校是3年, 但是这样长期积累资费, 容易存在遗漏, 甚至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 为了简单且准确起见, 以“年”为单位。在确定对象和周期之后, 分别在这7块内容中进行结算, 将会得出7个数字, 把这7个数字相加在一起就是高校教育总成本。

2 教育成本的控制方法

根据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育不仅接受国家的资金支持, 还可以从多途径来筹措资金, 更多地体现出市场经济成分, 那么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合理控制教育成本, 从而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变化。

2.1 从预算计划着手

教育成本的预算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标准。虽然制定的预算计划中关于教育费用的预测不是很精确, 但是也是在经历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在一年结束后, 用决算与预算作对比, 从而可以衡量出高校教育支出的合理性, 还可以起到规范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活动的作用。

既然预算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开端, 控制成本就应该先从预算入手。通过减少预算数额, 限制在今后教育中的支出情况, 最终有利于减少高校教育成本。

2.2 在预算实施过程中减少教育成本

由于高校教育成本种类繁多, 大体分为7大类。那么在这7大类中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细致地做好分类工作, 做好每一项支出的记录, 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精简节约, 以少积多, 最终会节省出很大一笔开支, 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教育管理提供资金支持, 以利于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2.3 在办学决策中控制教育成本

由于高校扩展了筹资途径, 致使高等教育融入了市场经济成分, 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要注重经济效益。首先在决策中要遵循市场运行的规律。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目标。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适时作出政策的调整,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还要具备一套与社会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其次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思维指导人们的行为, 只有管理者脑海中具有这种精简支出的科学管理意识, 才会将这种管理体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否则是空谈。最后需要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 一方面要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 这样对于管理过程中支出项目的数额具备一定的估算, 减少亏损, 另一方面要具备管理能力, 这样才可以保证工作井井有条。

3 结语

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 教育事业也要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不断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 把高教教育搞好、搞强。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的一个重要问题, 更应该引起领导的关注。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教育成本预算是成功的第一步, 做好预算是最关键的一步, 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将控制成本理念贯彻下去, 从而保证控制成本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终实现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摘要:高校教育成本不仅涉及国家的资费情况, 还涉及学生自身在教育环境中的质量情况,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应该合理计算高校教育成本并且适时加以控制。本文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分别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课题组.高等师范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5 (4) .

[2]韦德洪, 王珊珊.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1) .

大学生恋爱成本分析 篇5

“平淡之中制造一些些浪漫,丝丝点点的浪漫累积着情感;平凡之中制造一些些惊喜和希望,甜蜜难计算忧烦不来纠缠„„”“制造浪漫”是每一个恋人的恋爱必修课,也是维持爱情的润滑剂。不少人为此费尽脑子想尽法子。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个男生买了一大束花带到女生寝室楼下示爱,或者在特别的节日为女友送上礼物,又或者是为对方开一个盛大的生日派对,邀上三五好友度过一个令其难忘的夜晚„„在这一次次精心策划浪漫的背后少不了“爱情经费”。那么,如今这些大学生们的恋爱成本是多少呢?又是由谁来支付这笔费用?

大学生恋爱开支主要以吃饭、逛街、通讯费、交通费、庆祝纪念日、买礼物等为主,不同的情侣消费的渠道不同,经费支出方式有所区别,花费成本也有所差别。传统的恋爱支付观念几乎已不适用于如今的大学生情侣。如今的大学生情侣更倾向于双方共同承担恋爱经费,近乎AA制的模式。而恋爱经费主要来源于生活费,或者过年时或平时长辈给的钱,还有的是兼职打工挣的钱、在学校获得的奖学金等。

由于每个人的恋爱观和消费观以及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因此,他们的消费程度也不同。大学生恋爱经费大致分为三类:理智派、AA派和阔绰派。以一个月为时间段,算一算我身边三对典型情侣的恋爱成本。

A:【理智派】:电话粥成爱情调味剂

大二的陈同学和女朋友都在学生组织中担任职务,而陈同学还会偶尔做兼职,所以约会时间较少。每个月偶尔会乘公交车去市区一两次“改善伙食”,而在学校里两人基本上不一起吃饭。但两人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往往会“煲电话粥”,虽然有校园内网优惠,但每个月的话费仍要上百元。

B:【AA派】:爱情不与金钱挂钩

代同学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每月话费控制在50元以内。他们一起吃饭或外出聚餐基本上都会“AA制”。“我也说我来付钱,但她硬要AA制。我们都不想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开销。”代同学说。

C:【阔绰派】:一月万元买礼物

小谭和男朋友戴同学是异地恋,自己在武汉,男朋友在山东。据我了解,小谭与男朋友戴同学每天要打四五个电话,每个月电话费就要200元。而且戴同学偶尔会来武汉看女朋友,由于时间紧张,就乘飞机,单程机票在1500元左右。来南昌以后住宿也会选择高档酒店,一夜就有300~400元。不能来南昌的时候,一周会发几个包裹给女友,礼物都是贵重物品,有时一个月的礼物费用就近万元。

据我粗略计算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情侣每月的恋爱成本占生活费的30%左右,少数情侣的恋爱成本占生活费的50%。大部分学生认为每个月谈恋爱的开销不超过当月生活费的30%比较合理。

小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篇6

摘 要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关系到社会、国家以及高校的和谐发展,本文就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有助于高校加强成本管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高校 教育成本 核算方法

目前,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已成为教育部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一方面,该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学校收取学费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依据,对近些年来学费不断上涨,很多人要求公开教育成本做出一个回应。另一方面,该问题的研究也可以解决目前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提高高校加强成本管理的意识,增强高校的发展潜力。笔者认为,高校的成本核算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关系到政府教育资源的投入,也关系到若干家庭高校教育的投入,同时也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各个高校都要正面认识该问题,而不应回避。

诚然,高等教育的并轨以及高校的扩招,加大了教育资源的需求,而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上的配置非常有限,不仅促使高校提高了教育收费的标准,也助长了学校盲目扩建、追求规模、发展趋同的不当行为。

目前,诸多高校负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而老百姓教育负担过重的现状不得不使我们考虑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以及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这就要求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事实求实地核算教育成本,给出一个准确的标准,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而且还要积极监督高校资源的使用,提高其效率。

二、要正确划分高校的各项职能和支出

正确的区分高校职能和支出关系到教育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目前,高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职能变得复杂,高校活动变得多样,高校的支出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表现如下:

社会职能支出:诸多高校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也承担了诸多的社会职能,其承担的社会成本支出过于沉重,譬如:在职和退休教师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福利支出。高校履行这方面的职能是一种社会职能,其支出就不应该计入教育成本。

学校发展支出:在目前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下,高校之间的竞争一方面表现为科研实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学校的规模。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许多高校加大了科研的投入,对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给予重奖,经常举办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讲座或培训;同时,花重金聘请高水平人才的加盟以及不顾自身实力的盲目贷款搞基础建设。尽管这些支出在整个学校的支出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且该项支出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但考虑到一方面没有和学生的培养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如果直接计入也不符合会计核算中的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因此,不能直接计入教育成本。

学校行政支出:高校进行管理,发生行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还履行着非办学性质职能而发生的行政成本问题。行政成本过高,主要由于行政人员的庞大以及由于行政接待费用的高昂所致。这部分成本也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办学成本,也不应该计入成本。

三、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除了要划分各种支出,圈定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以外,还要界定成本核算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并选定正确适当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首先,要划分成本核算的期间,也就是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建议将教育成本核算周期为学年。因为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是学年(年度)拨付的,学费是按学年收取的。将几年学年的教育成本相加,很容易得到各级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其次,要确定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以整个学校为成本核算主体还是以各个院系作为核算主体。建议以整个学校为成本核算主体,因为院系不能独立提供教育产品并且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最后,成本核算的方法采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因为高校教育成本的支出很多都是间接直接,没有明确的归属对象。

四、完善教育成本核算的体制

教育成本的核算因为涉及到政府各级部门、学校以及家庭等各方的利益。不应该由单独某一方实施和裁定。建议:其一,由教育部牵头成立一个教育成本核算的工作组或者委员会,邀请各方代表参与和监督;其二,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阳光”政策,将成本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布,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或者举行大规模的听证会。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关系到社会、国家以及高校的和谐发展,我们要从思想上、从成本的核算方法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等方面予以重视,真正使高校从复杂的职能或任务中解脱出来,回归办学属性和教育属性,提高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英.高等教育也应当提倡成本核算.经济参考报.2008(6):23-24.

学生教育成本 篇7

一、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有利于提高高校竞争力, 是国家宏观管理和高校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1.国家制定高校教育拨款标准和学费收费标准以教育成本核算为依据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需要建立由国家、社会、学生共同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国家完成了高等教育收费改革,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25%是学费收费的最高限额。但高校在培养成本核算方面仍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 如抽样调查法、会计调整法等, 这些成本核算方法都是采用估算得出高校教育成本, 势必造成成本信息不够准确, 不能作为国家制定教育拨款标准和学费收费标准的依据, 特别在学生家庭对学费收费标准质疑时缺乏说服力。只有细化教育成本核算, 进行分学科、分专业教育成本核算, 才能为国家提供准确可靠的教育成本信息, 便于其制定合理的教育拨款及学费收费标准。

2. 高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以教育成本核算为手段

长期以来, 高校的非盈利性特点导致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只注重收支核算、忽视经济效益, 成本效益意识淡薄, 浪费与不合理开支现象时有发生。随着高校间竞争的日益激烈, 以及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资源相对供应不足的矛盾, 促使高校重视教育成本核算。高校只有准确核算教育成本, 通过对相关成本指标进行分析,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从而提高其办学效益,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1.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高校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存在较大问题, 主要体现在分配间接费用时, 一般都按照在校生人数作为分配标准, 将费用分配到各成本对象, 分配基础单一, 费用分配标准缺乏科学性。这样计算得出的成本数据并非各成本对象的真实成本, 成本信息失真, 也不能客观反映高校日常教学工作及辅助工作所消耗的资源数, 不利于后续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难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尤其是对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类院校的成本核算影响更大。

2.作业成本法涵义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 Based Costing, 简称ABC) , 起源于美国, 把作业作为该体系的思想核心, 采用成本动因理论, 以资源动因为分配依据把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归集到各作业中心, 再以作业动因为分配依据把归集到各作业中心的费用分配到终极产品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该方法的逻辑依据是, 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 资源消耗产生成本。

3.作业成本法适用范围

作业成本法特别适合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 生产产品品种较多且工艺差别较大, 产品生产作业环节多, 作业类型相对稳定, 会计电算化程度较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先进的单位。

4.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高校教育活动需要学校不同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之间共同协作, 教育资源共享性高, 导致教育成本中直接费用少, 而间接费用比重较高, 能够直接计入成本对象的成本非常少, 需要在各个学院、部门之间进行分摊;高校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多元化与复杂性, 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对教育资源的消耗也不尽相同, 需要对不同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合理分类;高校作业类型较多且相对稳定, 学生接受教育服务也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周期性, 培养学生都是从进校开始到毕业结束;高校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设施, 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 人员素质较高, 软硬件都具备了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条件。综上所述, 高校完全符合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适用范围, 与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性相吻合。

5.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优势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以产品为中心, 而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 核算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通过引入作业, 将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缓冲器和分流阀, 加入了更多划分资源的指标, 使得资源更加准确地通过作业流入产品之中。作业成本法从作业层次收集成本信息, 更加注重追踪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按因果关系使用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为一体的多元分配标准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 可以更好地分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教育资源消耗量, 从而更加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为高校对不同成本对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科学基础,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间接费用分配缺陷也得以弥补, 更加真实反映了教育资源的流动过程和成本的去向, 便于精细地核算教育成本, 使得教育成本能够更好地体现各项资源的投入, 从而提供真实的教育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将高校管理者的目光引导到资源消耗的动因上, 便于高校追踪整个高校教育作业流程, 掌握教育成本发生的具体环节, 有利于高校动态地对教育活动的作业链进行作业增值分析, 通过分析、优化和改进作业链中的各个生产流程, 保留其中的增值作业并不断降低增值作业成本, 合理规划必要的非增值作业, 尽量减少和剔除无用的非增值作业, 进而重新规划有限资源, 达到降低资源无效耗费、控制教育成本的目的, 实现教育成本核算与高校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

作业成本法以高校各作业中心为成本责任中心, 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 对教育成本的控制程度更高, 因而更能把成本责任落到实处, 促进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责任制, 加强各中心成员的责任意识, 提高全面管理水平,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达到控制教育成本的目的。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 优势明显, 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势在必行。

三、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步骤

作业成本法核算过程就是将企业使用的各项资源进行量化和分流, 资源在作业链中流入各个作业, 汇集到作业中心, 再进一步分流到各个产品, 就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流程,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 确定高校资源并对资源动因进行分析, 将教育资源直接划入成本对象或归集到作业中心

高校所消耗的资源是指在高校会计处理上符合费用确认条件的各类消耗。只有用于学生培养的资源消耗才能归集到教育成本中, 按照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 高校支出分为九大类: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其他支出。教育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其他支出全部计入教育成本, 这些支出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为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资本性支出, 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教育成本, 资本性支出依据受益期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分期计入教育成本;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四类支出, 与培养学生无关, 在归集时应予以剔除;科研事业支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科研项目与学生培养直接相关, 则计入教育成本, 否则不计入教育成本。

资源动因主要是作业消耗各类资源的具体方式和产生消耗的原因, 是将教育资源划分到作业中心的依据。可以分为三类: 直接与某种成本对象相关, 而与其他成本对象无关的, 不需经过作业中心的归集和分配, 可以直接计入某种成本对象的资源耗费, 如直接与某个学生相关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奖学金、助学金等; 与其他作业中心无关的, 只与某个作业中心相关的资源耗费, 可以直接计入某个作业中心, 如考试费、学生军训费、就业指导费等; 有些教育资源消耗从一开始就与多种成本对象或多个作业中心有密切联系, 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即资源动因, 计算出资源动因分配率, 分配给各作业中心, 如高校消耗的水电采暖费应按照各作业中心仪表计量的实际用量在各作业中心之间进行分配。资源动因分配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某项资源动因分配率=某项资源耗费总额/资源动因总数量。

2.确定高校作业、作业中心并对作业动因进行分析

作业是各种资源的消耗活动, 是资源流向终极产品的通道和纽带, 作业中心是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 建立作业中心, 就是将繁杂的作业进行整合归类, 一般将作业目的、性质、成本动因相同的作业划归为同一作业中心, 确定作业中心时, 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要从简化核算过程、降低核算成本出发, 突出主要的需要重点控制的作业。根据高校活动特点, 高校一般可设置两类作业中心:主要作业中心和辅助作业中心。主要作业中心是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中心;辅助作业中心是辅助教学活动的中心, 包括教学辅助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资源管理部门等组成各自的作业中心, 不同高校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对作业中心种类进行增减或调整。作业动因是各作业被终极产品耗费的方式和原因, 是把作业成本归集到终极产品的依据, 作业动因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为保证教育成本分配真实准确, 所选作业动因与作业的耗费必须高度相关; 所选作业动因的数据必须方便计算且容易获取。例如, 将教师实际授课课时数作为教学作业中心的作业动因;学生管理中心的作业动因可以选择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等。

3. 将作业成本分配到高校成本对象, 与直接成本相加, 得出最终成本

通过作业中心对各项教育资源归集后, 要将作业中心中的各项教育资源, 通过计算作业动因分配率, 以作业动因为分配标准, 划分给各个终极产品, 完成间接费用向终极产品的归集过程, 作业动因分配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某个作业动因分配率=某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总额/作业动因总数量。最后, 将终极产品分摊的间接成本和之前直接计入终极产品的直接成本进行合计, 得出终极产品的最终教育成本 (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流程见图) 。

参考文献

[1] .王京姝.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山东财经大学, 2014.

学生教育成本 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

企业生产产品,核算的是产品成本,高校提供教育服务,核算的应该是教育成本,而教育服务费用多属间接费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无法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代表现代企业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作业成本法,成功地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将间接费用合理地分配至成本,从而保障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精准性与决策的科学性。

一、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

教育获益者是教育成本的分担者,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第一,国家与社会是教育的主要获益者。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是面向社会,培养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人才,同时鉴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属性,其承担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功能具有较强的经济外在性,因而国家和社会是教育费用的主要承担者;第二,个人及其家庭是教育的最大获益者。人力资本不可脱离其主体单独进行资本流动的特性,使受教育者可以优先获得未来的个人收益,以及享有比较好的生活待遇和医疗保障。依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学生及其家庭应承担现阶段受教育的服务成本;第三,企业因雇佣关系而获利。因为雇佣受教育者从而提高了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企业也应成为教育成本的分担者。此外,社会的慈善机构与个人也是教育资助的重要力量。伴随着教育市场化、国际化的脚步,我国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教育成本分担问题。教育成本分担的前提是教育成本的核算。

二、普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实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信息的相关性与精确性,需要建立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与制度,为优化高校有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实现高校科学决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保障,也满足了高校现代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的需求,为合理实现教育成本公平性补偿奠定基础。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需要。

伴随着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作为教育产业的高校必须依照市场导向确定学校的发展规模与进程,引进市场机制配置高校教育资源,学习与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寻找与实践低成本高效益的管理模式,从观念上强化高等教育的服务与经营意识。

(三)高校国际化竞争需求。

高校教育国际化趋势,加速着国外教育资源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的进程,同时受教育者对于教育品质要求进一步提升。探索与发掘自身的教育资源潜力,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寻求核心竞争力,才是高校生存的根本出路。

三、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的特征

(一)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性。

根据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和再生产理论,组织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要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进行补偿或追加补偿;同样,高校持续运营以及提供教育服务和科学知识创新,亦依赖于对其支出成本的补偿或追加补偿,从而保证教学科研活动在原有或扩大的规模和水平上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偿机制,同时从教育收益角度出发,明确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二)规模经济效应。

著名的“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认为,如果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增加,而产出增加的比例远比投入增加的比例为大,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现象,称之为规模经济。这一经济思想同样适用于高等学校,为发挥这一规模经济效应,高校应通过积极投资教学科研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引进先进科研设备改善优化教学科研环境,从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获得良性持续发展。

(三)高等教育投资成本增长性。

教育总成本在不断增加,教育专家霍华德·鲍恩(Howar Bowne)认为,高等院校为了实现诸如成绩卓越、声望显赫、影响深远等教育目标,高校所需的费用实际上是无止境的,无论开支多少也很难被认为是足够了。

四、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概念

高等教育成本,是指高等教育用于学生培养过程中,所提供与消耗的教育服务资源,以及因投资该部分资源而不是去投资其他项目可能产生的损失,即由实支成本与机会成本两部分组成,通常属于国家宏观决策层面的衡量指标;高校教育成本,通常是指用于培养学生实支教育耗用的成本。

五、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作业进行动态追踪和反映,以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成本计算与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中的成本动因极好地解决了高科技技术环境下,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部分与产品成本的相关性,得以在企业中普遍应用;针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教育服务项目的多样性,服务费用的公共性,加之教育服务对象类别、层次、专业的差异性,可以在高校教育核算中引入作业成本核算办法。

(一)作业成本法主要涉及以下概念:

资源、资源动因、作业、作业动因。资源是指在作业进行当中被运用或使用的经济要素。高校教育成本中消耗的资源包括:仪器、设备、房屋折旧、维修、水电费、人工费、低值易耗品等。资源动因是指各项资源费用归集到不同作业的依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资源动因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其与所分配资源费用的关联程度,更重要的是受制于高校目标。具体包括:仪表数、作业领用数、评估工作量比例等。作业是指组织为提供产品或劳务所进行的各种工序与工作环节的总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作业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服务作业、教学组织作业、实习作业等,科研活动中的学科布局调整作业、重点学科建设作业、交叉学科发展、本科教育等,以及教学辅助活动,还包括图书资料服务作业、网络服务作业、实验服务作业等。作业动因是计量某一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量,将不同作业归集的成本分配到不同成本对象的依据。表1为高校作业动因部分列示。

(二)作业成本法分析与评价。

作业成本管理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及其核算结果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作业动因与资源动因的分析,识别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消除不必要、无效作业,控制成本动因,提高组织竞争力。增值作业通常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该作业的功能是明确的;第二,该作业能为教学服务对象提供价值;第三,该作业在高校作业活动中是必需的,无法替代。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之前提。

1. 权责发生制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将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以有效解决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大大降低政府财政风险;同时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的区分,有效确保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信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主体与核算对象。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以提供教学服务的高校为核算主体,以高校内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经济业务为核算对象。

3. 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期。

以高校学年制(即从8月1日至次年7月31日止)为教育成本核算期。同时要求教育成本计量工作(包括教育费用的归集、分配及成本的结转)按月形成月教育会计报表,教育成本报告按学年编报;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由1—12月份月教育会计报表自然汇集形成。

4.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户设置。

作业成本法下,高校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没有相对应的账户,不利于教育成本的记录与核算,故应根据高校作业划分与成本归集的需要设置相应账户,如表2所示。

5. 高校教育成本报告设计与分析。

依据教育成本账簿记载以及教育成本计算单,编制各层次教育成本报告,汇总形成校级教育成本总报表,提供给学校管理层以及政府、社会、受教育家庭等,如表3所示。

6. 高校教育成本报告分析与说明。

(1)本文将教育会计核算明细账户设置至班级,即教育成本-学院-专业-班级,在上报教育成本报表时亦能够根据需要核算到学生层级,即教育成本-学院-专业-班级-学生。(2)高校教育成本报告根据学校层级的不同,可以生成校级、院级、系别级教育成本明细表,分别反映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教育成本组成情况。(3)账户设置至班级,可比性增强,可以直观地观察不同年份同一专业的成本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学校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与学院、专业更为相关,与单个学生相关性较小。(4)对于学生学费的取值标准,可以通过“某班级教育成本总费用/某班级学生数”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李淑霞.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陈敬良等.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3]周艳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学生教育成本 篇9

二十一世纪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已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我们接受教育或者投资教育,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并促进经济的增长, 可见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教育。而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是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多个因素共同推动和作用下获得的;其中人力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在现代化大生产的现实条件下, 人力资源的投资作用要大于物力资本的。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源投资中的核心, 投资教育比单纯的物质投资显然更为有利。

从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 当前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大力发展高等的职业教育, 其目的是要培养高职人才。高职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不同岗位技术要求的各种技能型人才, 从而促进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应用与转化。投资高职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教育投资收益率是一个衡量教育促进经济增长贡献大小的指标。要想获得更好的高职教育中的人力资本投资, 需要对高职教育的成本、收益开展经济分析, 并要对它们进行管理, 从而找到投资的最佳值。

1 教育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

1.1 教育成本的构成

教育成本的构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成本主要是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考虑的, 它是为了完成某一阶段的教育学校和学生所产生的各种消费之和, 一般由四个方面构成, 第一是各类学校为了培养一定数量与层次的学生所支付的所有开支与费用, 第二是各类学校在培养一定数量与层次的学生时所产生的不相关的开支与费用, 第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支付的所有生活费用, 第四是学生由于学习而不能进行工作而造成的机会损失或者说是教育机会成本。而狭义上的教育成本则是指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消耗的各种物化劳动以及活劳动的价值之和, 它既是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学校为了培养一定数量与层次的人才所要消耗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高职院校教育成本从经济用途角度来看通常是由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公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以及科研支出等五个部分组成。

高职教育成本是高职院校为了完成其特定的教育使命, 在办学过程中所要投入的物资以及师资。而对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而言, 其投入的成本主要是学习费用、机会成本以及时间代价、劳动代价、心理代价等。

高职教育成本作为衡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有付出的一个尺度, 它是计量高职教育投资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一个前提条件, 更是一个计量未来劳动者所获得报酬的重要依据。显然, 通过剖析高职教育成本, 并比较于其它各种类型的教育成本, 从而使得政府可以对教育进行宏观的调控, 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由此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1.2 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

人力资源成本的本意是在构建与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全部资源的投入,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人力资源成本显然是学校全部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把“人”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通过学习、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人”的经验得到增加, 因而其价值也获得了增值, 由此给学校带来了预期的收益。按照管理过程, 人力资源成本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 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成本、人力资源引进的成本、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人力资源评价的成本、人力资源服务的成本以及人力资源谴散的成本。

2 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分析的重要性

2.1 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分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要求高职院校从传统的办学方式转变为现代型的办学方式, 高职院校也已作为产业而被推向市场, 同时高职院校的教育资金来源也已经从单一的财政拨款转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可见, 高职院校需要改变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在注重和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重还要建立起人力资源成本与教育成本的理念, 争取少投资而多产出, 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因此, 分析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2.2 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与教育成本的分析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 从而提高办学的效益

当前, 虽然教育部门作为非盈利性的机构, 不过教育投资却要讲究经济效益, 由于校园建设等原因许多高职院校都依赖于银行贷款而开展长期的投资。假如学校内部控制不严格, 导致教育成本的增加, 以后可能就没有可靠的更多资金用于学校的发展上, 势必会给国家产生重大的损失。可见, 正确管理好人力资源成本与教育成本, 对不合理的支出进行控制, 显然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2.3 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分析是高职院校一项重大的会计管理改革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 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了, 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主要的教育成本管理的内容, 高职院校针对人力资源与教育成本的管理传统会计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改革传统会计。开展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以及在会计实务中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都将使得传统会计产生重大变革。

3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分析

3.1 人力资源成本是教育成本的主体

人力资源成本主要由人力资源的引进成本、开发成本以及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及其维护的成本等构成。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理论, 通常而言, 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包括在教育、国内迁移 (为取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以及保健中人类所付出的开支, 接受培训的工人和教育的成年人所放弃的收入与其它各种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所有投入之和。

3.2 人力资源成本是教育成本主要内容

从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的内容及其构成来看, 人力资源成本是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现在与未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之中人工费除了发放教师工资之外, 还有各种形式的奖学金, 把这两类费用加起来占据整个教育成本中较大的比重, 更是高职院校主要的经费开支, 一般都占到学校经费开支的一半以上。显然,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一个主要的教育成本管理的内容。

3.3 人力资源成本的单一性和教育成本的多元性

人力资源成本只反映高职院校内部人力资源成本及其价值的计量, 然而高职院校具有多层次办学、多专业设置的特点, 除了人力资源成本之外其教育成本还包括其它各种的成本费用, 这样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及其对象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它可以是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 也可以是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 而且还能够根据不同的办学方式去组织教育成本的管理。

3.4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存在较多的共性费用

人力资源成本及其管理是在招收、选拔以及雇佣高职院校教职员工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开支, 其全部的费用都可以作为直接的费用进行处理。然而高职院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一个活动, 它需要学校内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调, 各个专业之间紧密协作, 由此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支出具有较少的直接费用, 而间接费用却较多, 例如固定资产折旧费、报刊资料费、大修费、贷款利息等等, 同时大多数的教育经费通常采用分摊计算来分配并计入到各种对象的成本中。

3.5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在教育过程中无法获得直接补偿

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和其它经济活动所生产的产品具有不同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的一种消耗, 更是间接生产的一种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品”无法直接用市场价格进行计量, 因为它只是潜在的一种生产力因素。可见,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在教育过程中无法获得直接的补偿。不过, 高等职业教育所消耗及其补偿在教育过程中主要由政府与学生一起承担, 并把培养学生的成本作为这种补偿标准进行计算的依据, 更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一种重要标准。显然,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持续开展下去, 就需要高职院校管理消耗的物化劳动以及活劳动的价值, 从而计算出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成本与教育成本, 并把它们作为价值补偿的根据。

随着不断深化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不断完善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教育成本管理一定会成为高职院校会计管理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对于强化高职院校内部管理, 从而降低教育成本, 由此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都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摘要:从教育成本的构成来看, 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成本及其分析将成为高职院校会计管理中重要的内容。本文从教育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构成的角度, 分析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的重要性, 阐述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和教育成本的现状, 认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人力资源成本的单一性和教育成本的多元性、教育成本存在较多的共性费用、教育成本在教育过程中无法获得直接补偿等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参考文献

[1]叶新年.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人才成本会计[J].武汉财会, 1990, 06:9.

[2]陈晓静, 曹修涛.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与教育成本核算的关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01:81-82, 93.

[3]吴娟, 李好好.高校人力资源成本及生均成本的计量研究[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管理科学》编辑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管理科学》编辑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2006:7.

学生教育成本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对策

一直以来, 人们普遍不关心高校教育成本信息, 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学费的节节攀升, 学校管理者、政府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研究人员开始越来越关注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同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类高校必须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 它关系到广大居民、学校、政府进行教育的投资决策, 关系到政府财政的拨款及学费标准的制定, 关系到高校教育资源实际耗费的测算及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系到学校办学效益的度量。笔者认为, 规范教育成本, 是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走向科学化、实证化的必然。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所要研究的高校教育成本可以定义为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 核算的仅是高校为培养每个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基于学院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制约、学院教育成本核算意识薄弱、学校财务会计服务不到位等原因, 笔者在多年的成本核算工作中总结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常见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育成本计量不符合配比性。

该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性质, 会计核算上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采用“收付实现制”, 受此制约, 对于购建的资产设备支出不计提折旧, 也不分期列入教育成本, 均是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然而固定资产购建是一次性投入的, 且单位价值较高, 使用年限较长, 如果将当年固定资产购建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支出, 就会造成当年教育成本偏高, 不利于准确计算当年的教育成本。

2. 教育成本构成内容不合理。

该校在教育事业支出核算中一直包含着与学校教学工作无关的项目, 如校办产业人员支出、离退休人员的节日慰问费、部分科研支出和奖助学金支出、学校的捐赠、灾害事故损失等非正常性支出。为了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校办产业人员的支出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均与培养学生无关,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部分科研支出指的是学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所发生的支出, 因为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来源, 并且能做到单项课题收支平衡, 这种课题研究与学生培养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3. 教育成本控制不到位。

目前, 该校仅对印刷费、市内交通费、办公费、差旅费、电话费、招生费、就业费和实习费等八项费用进行成本控制。但这8项费用只占成本的一小部分, 而占成本大部分的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则没有建立相关成本控制制度, 固定资产购建不合理, 以及固定资产监管力度不够, 使得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 造成教育成本增加。

二、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策

1. 强化教育成本核算意识。

人的意识对认识客观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人的行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高校来说意义重大, 是节约事业经费, 增强办学能力, 提高科研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全院范围内宣传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重要性, 从而使有关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增强, 提高成本核算的意识。

2. 建立科学的会计科目体系。

基于上述成本核算思路, 该校现行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均维持不变。该校可另行增设一套成本核算辅助账套, 比照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并设计相应的成本核算科目, 业务登记与高校事业账套平行登记。成本核算科目可按上述五项成本项目设置主要的总账科目, 同时增设“高校教育成本”等科目。 (1) “高校教育成本”科目。该科目用来反映和监督在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全部耗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户是费用类账户。其借方归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 其贷方反映应届毕业生的实际成本, 期末余额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内在校生已发生的实际成本。本科目按学生类别设置明细科目, 对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修缮费、其他费用等明细项目分栏登记。 (2) “管理费用”科目。该科目借方发生额反映高校教学、行政、后勤等管理部门为管理教学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贷方发生额按全校平均人数分摊转入“高校教育成本”科目, 结转后无余额, 还应按费用设置明细账。 (3) “累计折旧”科目。该科目用来核算固定资产转移到高校教育成本中去的累计价值。计提折旧时, 借记“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报废时,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4) “待摊费用”科目。该科目主要核算已经支出但要在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摊的在一年内的各项费用。如预付的报刊费、一次性的住房补贴、一次性的土地购置费等。 (5) “预提费用”科目。该科目主要核算按规定从费用成本预提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如预提的租金、借款利息、修理费等。

建立上述会计科目体系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前提, 高校还必须按照规定的成本核算程序, 对高校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在各会计科目之间进行科学的归集、分配、再归集, 然后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指标。

3. 正确界定教育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为了保证该校教育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保持教育成本开支的可比性, 需要确定教育成本开支的范围, 以统一教育成本所包括的内容, 规范成本补偿的标准。教育成本开支的范围是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 该校应参考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明确其具体内容并严格执行。明确成本开支的范围要划清如下几条界限: (1)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在高校的支出中, 收益性支出是指在办学过程中发生的人员费用和公用费用等经常性项目的支出;资本性支出通常是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资产而发生的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 必须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前者可直接计入教育成本, 后者应先进行资本化处理, 然后通过折旧摊销方式计入成本。 (2) 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界限。高校投入的各种资源, 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 因此, 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服务中而发生的各种耗费。高校发生各项费用支出包括教学费用支出、科研支出和基建支出等。其中, 教学费用支出是为培养学生直接发生的耗费, 应计入教育成本;而科研支出如果是为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而发生的耗费, 应计入科研成本, 由科研经费予以补偿;基建支出是与若干个成本计算期有关的支出, 不能直接计入本年度的教育成本, 应形成学校的固定资产。 (3) 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费用界限。应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 有些与本期学生培养有关, 有些与以前或以后期间的学生培养有关。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凡是在本期发生或支付的应由以后各期耗用和受益的费用, 应作为待摊费用逐期摊入成本和费用;凡是为本期受益或耗用, 但需以后支付的费用, 应作为预提费用, 计入本期成本和费用。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才能严格划分经费发生的受益期间, 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分摊费用, 科学地计算高校人才培养成本。 (4) 划分各成本对象之间的费用界限。为了正确计算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教育成本, 必须按照受益原则, 把本期教育成本费用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划分。凡是能够分清应由哪种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 应直接计入该成本对象的成本中;凡不能分清应由哪些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 应采用一定的标准合理分摊计入各成本对象的教育成本中。

4.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考核与评价制度。

(1) 制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目前, 该校的成本核算制度比较欠缺, 这种局面造成成本核算难度加大, 成本管理无据可依。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该校应通过建立成本核算制度, 实行成本对象化, 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 就可找出教育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明确岗位责任和责任人责任, 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规范支出范围, 改善支出结构, 严格支出预算管理, 从而降低教育成本, 提高办学效益。把目标成本进行分解, 使所有成员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对责任人责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进行考核, 划清责任, 恰当地评价并奖励其业绩, 有利于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 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激励员工主动、自觉地控制成本。 (2)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价制度。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价是通过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或预算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的过程。

根据该校“八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 该校只对各教学系考核“八项经费”的使用情况。此办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教学系八项经费的使用情况, 却不能反映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或预算成本的节约额和节约率, 而且不能反映总的教育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对此, 该校应建立多方面的指标。要想做到公平、合理, 成本控制评价制度就需要有相应的指标体系。指标主要针对教育经费预算的完成情况, 通过计算节约额和节约率, 以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形式反映各项预算的完成情况。其次, 建立成本控制奖惩制度。将成本控制工作业绩定期编制业绩报告, 建立分级控制和归口控制的责任制度, 奖罚分明。

结束语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成本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人通过在实践中的观察与学习, 对广西某高职院校在教育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希望能有利于各高职院校能从根本上完善各项成本核算制度, 牢固树立成本观念, 努力争取以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 做到人人、事事、时时讲求节约, 反对浪费, 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工作, 使高校教育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萍.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 2006, (5) .

[2]王卫东.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4) .

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账 篇11

比如一个孩子上大学的成本当然有大学的学费,其实上大学最大的成本是孩子四年最好的时光。上大学的生活费倒不是成本而是收益。因为孩子不上大学也要生活费,而且通常大学的生活费用要低于其他地方的生活费用。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培训中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王先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IT公司工作,目前已经做到高级项目经理的职位,年收入是20万元。王先生已婚并有一个2岁的孩子。王先生经过多年的工作后,发现自身职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于是打算到美国的一所大学去读MBA。三年学费合计是7万美元。生活费是3万美元。

王先生去读书的成本是(为简化计算,我们用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计):学费56万元,额外增加的生活费用16万元,增加的差旅通讯费用4万元,为入学的投入4万元,放弃工作60万元,今后再找工作的费用10万元(这里的费用也主要体现在找工作的时间上),合计财务成本150万元。其他成本包括:妻子孩子父母亲友三年的疏离、原工作和晋升机会的放弃、为适应新环境的努力、今后找到的新工作的适应和更高职位带来的更大的压力、为入学和获得学历必须学习一些没有用也不想学的东西等等。

读书的收益:可能的终身收入的提高300万元,读书期间可能的打工及奖学金收入20万元,合计财务收益为320万。其他的收益包括:学到新的知识、掌握流利的英语、获得一本学历证书、三年海外的生活经历、几十个高层次同学、交结更多的新朋友、尝试全新的生活方式、选择新职业的机会以及因为今后可能获得的更高的工作职务带来的成就感等等。

整个培训过程,财务成本150万元,而培训的终生收益达到320万元,似乎收益不错。其实不然。首先支出是必然的确定的支出,而收益有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这个增加的收入是在未来几十年中逐步获得的,而支出是最近三年中就要支出的。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就会看到,现在的150万元的成本和未来几十年的增加的320万元收益其实差不多,甚至更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对一项培训和教育的选择或抉择,只从财务上的成本和收益来分析是不够的。财务上的抉择因素对这项留学计划的取舍其实主要是体现在现金流的问题上:王先生家庭未来三年内80万元的现金支出以及未来三年多时间现金流比目前减少150万元的负担是否能够承受?最终影响该培训教育决策的主要是其他方面的成本和收益。比如:如果王先生是一位儿女情长希望稳定的入,很可能就选择继续工作。如果王先生是一位愿意尝试新事物,愿意接受挑战的人也许就选择去美国了。

学生教育成本 篇12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特点

(一) 核算对象多元化

高校根据学科类别分成不同的院系, 各院系有不同的专业, 且分为不同的教育层次, 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消耗的支出结构有很大差别, 如理科专业学生占用的固定资产、实验费用较多, 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科研经费消耗多。为了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就必须分层次、分专业进行核算。

(二) 间接费用多

高校教育活动是一种协作性很强的活动, 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管理上, 更多地体现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各项教育耗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耗费只能作为间接费用, 这些间接费用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分配依据和分配标准进行合理分配。

(三) 成本计算周期长

作为人力资本生产部门, 高校教育产品或教育服务的生产周期是高校学生的全部培养时间, 无论是固定学制还是弹性学制, 时间一般都较长, 显然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周期不像一般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成本计算周期那样比较短。

二、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一) 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适宜性

具体表现在:一是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相吻合。高校教育成本发生直接费用少, 间接费用多, 因此作业成本法在分配间接费方面具有优良品质, 运用此方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对产品成本的扭曲, 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从而更好地满足政府及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教育成本信息的需要。二是与高校管理当局加强成本管理的动机相吻合。构成教育产品生产过程的各项作业相对于“人才”的生产而言, 有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之分。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而言, 高校管理当局只有深入到作业层次, 通过作业分析和作业成本计算, 降低增值作业的成本, 同时消除非增值作业, 才能有效地降低教育成本, 提高办学效益。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客观上为管理当局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加强成本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基础。

(二) 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现实条件

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总体上具备了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现实条件, 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 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因此, 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的成本和风险是相对较低的。二是从会计机构的设置、硬件设施的建设、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及会计电算化水平而言, 大部分高校已经具备实施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的人员和技术条件。三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通过将作业成本核算、责任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和员工业绩考核相结合, 有效地降低管理当局的代理成本, 提高管理水平。四是加强作业成本管理。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 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绿色”政绩观的要求。

三、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可行性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高校教师既是高等教育的实施者, 又是高校事务的直接参与者, 在高校是否有必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乃至如何进行核算等问题上最具有发言权。基于这样的考虑, 本研究以高校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 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8份, 实际收回问卷126份, 实际收回率为91.3%, 其中, 有效问卷119份, 有效率为94.4%。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 54%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应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之上, 60%的被调查者认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是可行的。由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在分配间接费用上采用单一的数量分配依据, 容易造成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 理论界普遍认为作业成本法是核算高校教育成本较为理想的方法, 调查结果基本验证了这一认识。

基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直接费用少间接费用多、成本对象多元化的特点和作业成本法自身的优点,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作业成本法是构建高校教育成本会计的首选方法。运用作业成本法构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有助于克服传统成本法的缺陷, 同时满足高校内外两方面的信息需要, 具有良好的功能成本比, 符合经济法则。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在华战略调整下一篇:省力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