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

2024-05-17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精选11篇)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 篇1

在各大高校的发展过程中, 强化教育成本管理, 保证办学质量, 提高教育效益, 是各所高校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要想实现, 还需要社会与政府的重视。我国高校已不再完全由国家实行“供给制”, 而是慢慢形成一种由政府拨款并且多渠道筹款融合的格局。在市场经济的席卷下, 学校想要求得更好的生存, 需要拓展资金, 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诚然是拓展资金的关键之一, 但我们更需要通过加强成本控制, 提高办学效益。

1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1.1 高校教育成本简述

(1) 概念与内容分析。高等教育的理念是为学生提供教育,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促进国家发展, 社会和谐。高等教育成本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 狭义上讲, 高等教育成本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花在学生身上的费用, 是培养学生所消耗的教育资源, 广义上讲, 高等教育成本是在不同层次和数量上培养学生支付的开支和生活费用及学生的机会成本。高校教育工作要兼顾办学效益与教学质量, 新的发展形势下, 要树立其正确的教育意识, 准确认识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可分直接和间接两大块, 基本内容包括人员 (教职工、学生) 、公用 (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研等所用成本。

(2) 核算与控制方法简述。教育成本的核算主要是会计品种法、作业成本法, 其中会计品种法需要确定核算对象和教育成本项目, 设置成本明细账, 来归集不同层次对象所耗费用, 并且有不同的标准系数。作业成本法即ABC法, 它异于传统方法, 将各种耗费的资源归集到作业而非组织机构或生产部门, 采用数量动因和非数量动因。这些方法计算周期因人而异。这整个过程, 其实就是把费用归集起来然后重新分配。成本控制很复杂, 有多种原则, 是可控制性的目标管理, 需要把责任、权利、利益结合起来, 受经济影响, 也要因地制宜, 为更好地管理, 领导应加强重视意识, 带动全员参与。

2 高校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2.1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意义

高校积极开展教育成本管理, 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其一, 教育成本涵盖了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所有资金, 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可以为管理人员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方便高校各层面开展远景规划、目标决策、管理与监督等;其二, 成本是计算效益的前提, 只有吃透了教育成本, 才能准确计算出教育效益;其三, 教学投入彼此矛盾、成本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高校发展的主要问题, 而通过积极有效的成本管理, 无疑能够有效改善该现状;其四, 学生的教学投入标准, 即学费标准, 和高校教育成本直接相关, 科学的成本管理, 能够为学费标准做出制定依据。

仔细分析这四点意义, 不难发现, 各项内容均与高校教育效益成直接相关, 因此,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对高校教育成本做好管理, 能够显著提升其教学效益。

2.2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

虽然我们已能直接感受到做好高校教育成本管理, 有助于大幅提升教育效益, 但实际情况下, 却往往因为各种原因, 难以做好成本管理,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不少高效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就不重视成本管理。传统情况下, 高校资金投入直接受政府指导, 高校自身基本不需要参与资金流动的大多数过程, 以至于高校教职员工均不重视成本管理。目前, 虽然教育成本核算的理念有所转变, 但是管理意识还很薄弱, 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如成本核算对象不统一, 费用支出和成本归属极其复杂, 管理依据不足, 管理机制缺失, 平台滞后, 管理人才缺乏等。日常业务的开展中, 且不说“跑冒滴漏”等难以有效禁止的问题, 铺张浪费等问题同样是屡禁不止。

其次, 成本管理观念跟不上时代。一方面, 受高校总体规模和自身环境的影响, 我们一直将教学成本当作教育成果的附属, 并不注重, 在教育成本管理上做出的研究并不深入, 相关方法也严重不足, 对直接成本, 间接费用概念模糊, 在成本控制方法上, 缺乏理解和创造性;另一方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涉及的工作, 往往仅局限于账面及附属的理财及服务工作, 对资金的来源、使用、分析、管理皆不深入。换句话说,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观点严重落后, 并不以实现“低成本、高价值、高服务质量、高效益”为主要目标, 而是单纯以节约为工作方向, 将避免各种费用的发生作为重点, 这无疑不利于长远发展。

再次, 开展成本管理, 缺乏相关依据。教育成本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 而教育与一般商品有很大区别, 其价值并不单单体现在一位学生通过某项投入获得了什么价值上, 还需要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教育成本信息、办学成本及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与数量等发生关系, 然而正是这些与普通商品大不相同的因素, 使得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更加复杂, 现阶段对其的研究仅在表面, 不谈运行机制的合理化, 就算是成本核算, 都只能说处于试验性阶段。

最后, 其他方面的缺陷。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其他方面, 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 缺乏组织机构专门开展成本管理业务、管理平台基于纸质平台, 数字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总之, 随着高校发展陷入瓶颈阶段, 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已认识到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效益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然而基于高校资金流动在传统上受政府指导所限, 长期以来的教育成本管理效果并不好, 难以有效提升教育效益。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总结几点改进措施, 如下所示。

3 降低高校教育成本与提升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 对办学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 是提升教学效益的主要措施, 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进行相关改革。

3.1 降低办学成本

(1) 拓展办学规模, 有效提升教学规模效益。针对现阶段办学规模小成本高这种情况, 应扩大规模, 在师资和专业结构上做调整, 挖掘师资潜力, 对教辅人员加强培训, 以提高技能, 提高上课质量和效益。这既在教育经费的使用率上有所提高, 又完善了教育管理机制, 达到降低成本, 增强效益。具体而言, 措施有如下几点:第一, 提高师生比例, 降低人均事业费。举例而言, 两千人的高校, 其人均事业费约为七千元, 而三千人的高校, 人均事业费却能降低至五千元左右。可见, 提升师生比后, 能够有效降低办学成本, 方面进行师资力量调整, 甚至能为办学结构调整做出指导。第二, 提升教师培训投入, 提高教学含金量。这一方面有助于学校教学力量的提升, 一方面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流动, 均能够从侧面为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

(2) 关注教辅人员。高素质的教辅人员, 有助于高校开展精简办学业务, 同样能够降低办学成本。具体而言, 措施有如下几点:第一, 提升优秀教师的上课时间, 从根本上挖掘教师的潜力, 提升办学质量, 完善教育管理, 进而降低成本;第二, 给予优秀教师一定的奖励, 从而鼓励更多的教辅人员参与到培训中, 参与到工作中。

(3) 提升教学设备的使用率。通过提升设备使用率, 我们能有效控制人均投入, 从而降低教育成本。具体而言, 有如下几点措施:第一, 降低绝对投入, 所谓的绝对投入, 是一旦投入, 就不能变卖的一次性设施, 高校应该尽力降低该类投入, 通过租借或者其他业务类型实现同类投入;第二, 提高相关设备的使用率, 在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全力提升效益。

3.2 强化高校教育成本管理

第一, 我们应该革新现阶段的成本管理体系。首先, 为强化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意识, 建立一个控制机制是很关键的, 调动高校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各种方法控制成本。其次, 确定成本管理对象。成本对象就是教育费用归属者, 因此学生是核算对象。再次, 一套合适的会计制度, 包括反映财务收支、负债状况, 以及改革会计科目。成本控制评价是检验核算与控制是否相符, 包括制定标准以检查、对比各项费用支出, 揭示差异, 分析原因, 确定误差的责任归属。然后, 对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来说, 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 互相制约, 协调运转的成本管理网络, 使之形成一个很好的管理组织平台。最后, 高校财务人员应积极主动投入到财务管理中, 经济时代中, 他们的素质才能与效果息息相关, 高校要给管理人员创造文化的氛围的同时, 也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能提出更好的管理方法和目标。以不同业务岗位来建立培训机构,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 用更好的技能来管理。

第二, 运用先进财务管理技术, 对业务活动规划。对高校核算部门与采购部门的业务活动进行合理搭配, 科学应用财务控制技术, 以高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对财务进行精确核算, 进一步提升经济考核指标, 同时引进新型科学的管理理念, 促进高校办学成本核算机制的完善。另外, 对高校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 进一步强调管理职能, 最大限度地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以对高校办学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成本核算时间、原则、对象、方法、程序的明确对核算管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从而实行起来比较方便, 健全管理体系, 可以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目的。

第三, 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理论与时间均已证明,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难以开展, 其主要原因在于, 我们缺乏优秀的会计人员, 因此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 是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效果的主要措施。具体而言, 一方面, 我们需要营造一种适合财务管理人员成长的氛围, 如提出明确的管理目标, 以大幅提升人才创新欲望等;另一方面, 我们还应大幅开展会计人员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 培养出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人员, 确保高效教育成本管理能够正常开展。

4 结语

随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 在市场管理的影响下, 国家有必要实行高校教育成本管理, 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统一办法, 在高校中实行教育成本核算, 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呈余.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2) .

[2]张建初.试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3]王清.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与控制[J].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 , 2009 (6) .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 篇2

一、强化成本效益管理职责

为加强史志办全面成本效益管理工作,有效推进成本效益管理活动的开展,史志办成立了成本效益活动领导小组,同时按部门制定出成本效益管理岗位工作职责,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成本效益管理制度

(一)成本效益管理岗位设置及成本效益管理人职。为了明确成本效益管理人职在成本效益管理中的责任,落实成本效益管理工作,成立了成本效益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车华强成职:田瑛、陈立。

(二)成本效益管理岗位职责。成本效益费用管理是史志办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史志办各部门业务性质和费用分类,做到重点部门重点控制,主要对办公室实施成本效益费用实时控制,其他部门实行费用控制,严格执行预算管理,部门职责如下:1、史志办主任对成本效益费用总量及成本效益费用水平负总责,重点是掌握管理中的重点项目。2、综合股负责易耗品消耗、办公费等;同时在史志办主任领导下,通过确定费用指标,编制费用预算,制定定额及费用支付标准等形式,对史志办各项费用进行综合控制,不断监督、调查各部门执行成本效益计划情况,并就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3、办公室重点控制办公费用。

(三)史志办成本效益管理制度为了全面贯彻执行降低史志办各项支出,加强成本效益费用的管理及控制,结合我单位实际,特制定并完善了史志办成本效益管理制度以及重点部门成本效益管理制度。

二、构建成本效益控制信息系统内容

1、建立成本效益分析与监督体系。史志办为达到降低成本效益,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目的,设立在史志办主任的领导下,各部门具体实施,最后到每个职工接受监督执行的成本效益管理网络。同时建立如下成本效益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编制预算成本——计实际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业绩评价。

三、下一步打算

1、继续贯彻落实成本效益管理工作,在现有的`成本效益管理模式基础上,加强成本效益管理,完善成本效益费用预算、分解、考评机制,落实成本效益管控责任,真正把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进一步深化全面成本效益管理活动,使“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深入到每个职工的心中。

3、提高职工成本效益意识,形成勤俭节约的文化。主要是通过培训、宣传、教育提高职工消防安全、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减少由于工作失误带来的费用增加,其次要加大成本效益费用动态监控力度,着力推动成本效益费用过程监控,采取走动式、零距离管理方式,规范行为、提高职工成本效益意识,使史志办职工真正树立“成本连着你、我、他,增收节支靠大家”的成本效益管理理念。

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办学效益 篇3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教育成本核算与办学效益是每所高校都必须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高校只有不断适应经济社会改革的新要求,加强成本核算意识和效益意识,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才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迈入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成本核算办学效益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许进(1959- ),男,盐城师范学院黄海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江苏盐城224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高教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等教育成本与教育收费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6AIG009006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28-02

高校办学效益是指高校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办学成本支出)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即高校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以标准的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出表现为较高的办学效益。提高办学效益的核心是如何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这与高校的成本核算工作有着直接关联。但是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缺乏成本核算意识和效益意识,出现了不少管理“漏洞”。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高校成本核算,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1.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内涵。高校成本核算是指高校的财务会计部门对学校在一定时期内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进行汇集和分配,并按成本构成项目计算各专业的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过程。对一所高校来说,成本开支的多少,不仅反映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学校办学效益的高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普遍存在忽视经济活动,不讲核算,不讲办学效益的问题,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办学的痼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逐步下放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目的就是转变高校的发展机制,提高办学效益。但就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仍有不少学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成本核算工作和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性,严重制约了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2.高校成本核算工作是提高办学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从收入、成本和效益的相互关联看,收入与效益呈正相关,成本与效益呈负相关。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收入,就增加效益;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成本,就增加效益;在收入和成本正向变化时,收入增长的幅度大于成本,则效益提高,收入减少的幅度大于成本降低的幅度,则效益下降;当二者反向变化时,收入增长,成本下降,则效益大增;成本增加而收入减少时,效益陡降。因此,从我国目前高校的管理模式看,在国家财政拨款政策和学生缴费政策既定的前提下,高校的收入相对稳定,要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要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开辟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要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节省成本,做好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

二、正确处理成本、质量、规模与办学效益的关系

高等教育属于公益事业,不宜当成产业来办。但这并不阻碍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借用产业管理的一些手段,引进“经营”理念。强调高校的效益意识,并不意味着无限度地扩大招生,巧立明目多收费,也不意味着只讲降低成本而不讲教学质量,只讲校内效益而不讲社会效益。我们的目标是规模适度、质量提高、成本管理规范、开支恰当,校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1.讲成本开支的必要尺度。对高校来说,必要的成本开支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在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情况下,如果只图经济效益,不适应性地增加师资,加大教学仪器设备和其他硬件投入,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这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而获得的效益是短视的。而有质量保证的必要投入,也是成本开支的最低限度。

2.讲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表达的是规模大小与成本的关系。高校的规模经济是指高校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实现校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降低生均培养成本,增加收益。这时的“适度”是指规模必须控制在办学标准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或者按办学条件的有关标准,通过增加投入实现规模扩大。因此,在高校规模发展的过程中,要追踪师生比、生均教学实验用房、学生毕业合格率、就业率等核心指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实现规模经济。

3.讲校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高校校内经济效益是谋求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高校的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都要求在办学中充分显现其社会效益。一是培养的学生在理论上是合格人才,在实践上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具体表现为专业设置与社会适切,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全面素质等。二是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要推动社会生产技术和管理改革、创新,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

三、加强高校成本核算和管理控制,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1.重视成本核算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内成本核算体系。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工作,可以显现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有效地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高校要树立强烈的成本核算意识,建立以财会核算部门为中心,其他相关部门和院(系)通力协作,包含“原始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分析反馈”在内的一整套成本核算体系。

首先,要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按照高校成本核算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取得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其次,要加强重点成本项目的核算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摊制度,如人力资源分摊、固定资产核算;再次,在方法上,可以实行“双轨核算”,在现行“高校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的框架下,设计一套“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系统”,将会计核算系统中与学校教育成本有关的记账凭证导入教育成本核算系统,并按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及时做好账务处理和信息分析反馈工作。

2.加强办学成本控制管理,创建节约型校园。高校的成本控制管理是在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成本形成的诸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成本标准严格加以监督,通过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分析,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高校内部各种资源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高校成本控制管理的核心是确定标准成本。从高校目前财务管理的模式看,可采用预算管理的办法,在调查影响成本投入的校内外因素的前提下,依据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借鉴经济学上的有关方法,研究制定学校总成本目标,然后根据管理层次以及不同部门和院(系)的关联程度,将总成本控制目标分解为院(系)目标、处(室)目标、科级目标、个人目标等,分别明确成本控制责任,配以相应的考核奖惩政策。高校成本控制的重点包括:对各种教育直接费用进行严格控制;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消耗进行有效控制;对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的各项活动进行必要控制;切实提高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在加强成本控制的同时,要积极倡导创建节约型校园,注重从学校管理的各个细节,如水、电、物资采购、人力资源配备使用、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实习场所维修利用等,讲求节约,杜绝浪费。同时,通过开展全校性的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动员师生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节俭意识,形成上下讲效益的校园氛围。

3.建立效益评价体系,促进高校效益型发展。所谓效益评价体系是指对高校办学效益的一系列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投入方面来看,主要是抓住成本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包括总成本和项目成本开支情况、成本变化的影响因素和降低成本的措施等;从产出方面看,主要是抓住质量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学生录取报到情况、各种技能考级情况、学生毕业合格和学位授予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学生考研、考博和考公务员录取情况、学生发明创造情况、学生创业情况、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获奖情况和科研效益、往届毕业生在社会各行业使用发展情况、社会媒体对学校的评价等。通过成本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分析比较,找出影响办学效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趋利除弊,推动高校走效益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同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张呈余.教育成本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 篇4

20世纪70年代, 英国人莱斯利·瓦格纳在对英国开放大学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核算后, 得出英国开放大学的成本效益状况均优于传统大学的论断。由此引发学界热议, 揭开了以远程教育机构为对象的成本与效益方面研究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 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 以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对其成本效益状况展开调查, 从而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空白, 为后期中国远程教育机构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远程教育受众的增多, 以远程学习者为对象的成本效益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以近十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文献为对象, 通过对其多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以总结最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趋势与特点,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相关指标

本文以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为索引范围, 在限定十年 (2005年-2015年) 时间后, 通过主题词“电大”并含“成本效益”, “远程教育”并含“机构成本效益”, “远程教育”并含“成本效益”进行精确搜索, 共得到8篇文献;通过全文“远程教育”并含“成本效益”、“远程教育学生”并含“成本效益”进行模糊搜索, 分别搜得词条265条和2032条, 逐一排除后, 得到7篇文献, 因此本文最终获得15篇研究文献, 并整理汇总了六个相关指标:年份、题名、作者、所属单位及地区、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SPSS16.0对15篇研究文献的六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 文献作者归属

对选定的15篇研究文献依据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及地区进行归纳整理得到表1。由表1可知, 论文发表数量排名靠前的地区主要有北京3篇 (占比20%) , 广东3篇 (占比20%) , 山东2篇 (占比13.3%) , 重庆2篇 (占比13.3%) ;论文发表数量较多的单位 (大学) 分别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和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二者各2篇 (占比13.3%) 。

此外, 如果对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按照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划分, 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在论文发表数量方面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一方面是受地区发展水平影响, 相对来说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可以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东部地区远程教育机构及其从业者相对较多、受众广泛, 相关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的关注度较高, 因而有关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多。

(二) 论文发表年份

对选定的15篇研究文献依据年份绘制折线图得到表2。由表2可知:

关于远程教育机构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曾于06年和08年出现过两个高峰, 尤其是08年当年文献发表数量徒增, 但在达到近十年最大值后又在随后的三年 (2009-2011) 时间里出现了快速的回落。直到2012年后关于此类文献研究的数量才出现回升, 但回升力度有限, 几近与06年文献发表数量最大峰值持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2005年-2006年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远程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收费项目、收费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由此引发学术界对远程教育机构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与关注。而2011年后,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变的炙手可热。在此背景下, 教育部门又出台多项政策文件, 鼓励远程教育的发展, 由此出现了两次关于远程教育机构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高峰。

同时由图1可知, 关于远程学习者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够, 虽在2013年文献发表数量有所上升, 但上升力度有限, 而其对后续该领域研究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主要是因为对个体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受多重因素制约, 难有统一衡量尺度与标准, 且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精力, 因而以论文形式为载体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

(三) 论文研究方法

参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对选定的15篇研究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发现, 在所选定的15篇研究文献中应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 共有13篇研究文献涉及此法;其次为描述性研究法, 共有9篇研究文献涉及此法;再次为统计分析法, 共有5篇研究文献涉及此法。其他研究文献所涉研究方法详见表2。

总体来看, 15篇研究文献普遍以定性研究为主, 缺乏定量研究。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较为复杂, 难以开展合适的定量研究。此外, 由于目前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有限、且思想上默守陈规、缺乏对新研究方法的大胆尝试与使用以及缺乏相关数据库的以供借鉴、参考等都会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二维分析

对选定的15篇研究文献进行简单的数理统计后, 本文利用SPSS软件进一步分析这15篇研究文献内容与所用研究方法间的交互关系。本文以研究方法为行变量, 以15篇研究文献为列变量, 通过输入二者的相关数据形成交叉列表, 按研究方法输出统计分析结果, 得到表3。由表3可知, 描述性研究法、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均与研究内容呈显著相关, 其余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无关。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 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适用于其的特定研究方法, 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亦决定了其在某一研究内容方面应用的频率较高。如在本研究中, 通过对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二维分析可以发现, 描述性研究法多用于以远程教育机构为对象的成本效益分析;而问卷调查法则更适用于以学习者为对象的成本效益分析;统计分析法相对来说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但更倾向于被用于以远程教育机构为对象的成本效益分析。

此外, 由于本研究选取的文献篇数有限, 可能也会导致数据统计结果存在偏差。因此本研究关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二维分析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四、思考及建议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结果, 可以发现尽管近十年关于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已获得一定的发展, 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鉴于此, 本文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一) 扩大研究范围, 实现远程教育领域各地区研究的均衡性发展

目前, 现有的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的研究呈现出了东部地区研究成果较多、中西部地区研究成果较少;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领域研究成果较多, 其他教育领域研究成果较少;以机构对对象的研究成果较多, 而以个体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较少等问题。因此, 未来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应多向中西部等偏远地区、个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领域外的领域进行倾斜, 以实现远程教育关于各地区、各领域、各群体等方面研究的均衡性发展。

(二) 加强政策引导, 提高对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研究的关注度

通过对15篇研究文献绘制年份折线图可知, 在教育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的年份, 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研究的文献数量会出现波峰, 之后随着政策热度的降低而出现回落。

事实上, 远程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终身教育的一种手段, 其对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加强对其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对于增强远程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因此, 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研究的政策引导, 建立这一研究领域的长效发展机制。

(三) 坚持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增强研究的科学实用性与理论创新性

通过对选定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可以发现现有的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 缺乏定量研究, 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不强, 而其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更为有限。因此, 未来关于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增强研究的科学实用性。

此外, 由于现有的研究多为直接照搬外国经典理论, 或是在外国经典理论基础上的小修小改, 缺乏结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性探索与创新。因此增强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性、实现其与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 增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构建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库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攻方向。

摘要:本文以近十年 (2005年-2015年) 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文献为对象, 通过对其作者、研究单位及其归属地、研究方法、引用数等情况进行量化分析, 以总结最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趋势与特点, 以期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 篇5

摘要: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一般原则对企业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的同时,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也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具体应用于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会计部门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所产生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这些信息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总和。

关键词:成本会计信息;成本效益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是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进行分析归集,得出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等信息使用者使用的智力成果。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也要发生成本。其成本具体包括:

(1)处理、提供和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企业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要花费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当企业生产工艺复杂、产品种类多样时,成本费用在不同产品中的分配计算相应也会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提供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其人工成本会更高。

成本会计信息最终要传递给信息使用者。财务报告编制人员依照公认会计原则编制成本信息,会产生人工费用。

(2)诉讼成本。企业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若误导了使用者,就会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的起诉,因而会产生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3)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为内部管理服务的成本数据可以不同于对外报送的数据,对外报送的数据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归集信息,而为内部管理服务的成本数据,管理人员可以按管理目标来归集。管理人员选择归集方式带有一定主观性,当确定按一种成本归集方式而放弃其他方式时,就产生了管理的机会成本。

用于业绩评价的会计成本,是会计人员将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相比较,分析各项会计指标产生差异的原因,为经理人员采取措施,调整工作计划提供依据。对差异的原因分析不清,会影响经理人员对生产成本的正确评价,从而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4)其他成本。在信息时代,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所花费的代价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系统维护费用、对新会计制度颁布后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二、成本会计信息产生效益

借助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决策人员能更好地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效益,成本会计信息产生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

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

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符合质量标准的劳动资料、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收效甚微。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改善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进一步降低。

(2)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在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此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点对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瓶颈资源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需要更充分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评估公司的价值或对企业进行决策。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的处理大大便捷,成本大大降低了。参考文献: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 篇6

关键词:路政管理;干线公路;成本效益

在当前公路行业发展进程中,路政管理质量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决定着路政事业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好坏。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提质加速增效,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越来越健全完善,在推动了公路路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该行业的管理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效益。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地确保管理成本的有效降低,持续地改进公路路政管理的经济效益,便成为了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纷纷研究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试以山东省干线公路管理为实例,就其管理成本和经济效益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概述

(一)公路管理的基本概念。公路通常涵盖了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管理因素,而其社会因素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公路的基础作用以及公益服务特征,尤其是承载了重要的经济效益问题。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公路管理一般反映了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宏观管理和科学调控手段的作用下,施加给公路的管理职能是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监督管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推进公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能够提供给各级政府及社会公众以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干线公路路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干线管理在管理内容上,通常点多、面广、线长,非常复杂和具有较高的难度,既有公路的现场施工、后期养护,又有稳定使用、税费收取、行车服务和路政管理等内容,而且一般还涉及到与相关行业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问题,因而在干线公路的管理上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在对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的测算、考核上,往往需要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全面促进公路路政管理能力的稳步提升,促进公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干线公路路政管理的主要方法以及管理成本的科学计量分析

(一)干线公路路政管理的主要方法。一是要规范干线公路路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让其知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防止出现路政管理机构过于追求权力的最大化,而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确保路政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二是要推行电子政务模式,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应对突发事件,降低管理成本,改进路政管理效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科学分析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和公路事业发展的客观形势,传统的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机制已难以顺应发展的需要,而且一些管理机构为了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往往不计管理成本的虚高,给路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科学地分析研究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对于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公路行业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干线公路路政成本科学管理对经济效益的作用。成本管理在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复杂特点,并且对公路行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对各种现场作业过程的巡视,对路政管理成本的分析测算有很大帮助。本文结合山东省干线公路的实例,对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的计算进行分析,以正确检验在经济效益方面所施加的积极作用。1、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计算方法。目前在计算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的时候,比较常见的是对费用支出数据进行计算。在进行测算的时候,往往要依托干线公路路政日常管理的基本情况,而路政管理现场作业的主要情况又依据工作数量进行测算,在行使管理职能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与其它支出的和就是管理成本最终的数值,应用模型进行表示,即

该公式中,C指的是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ci指的是现场作业的成本,fi 指的是作业的数量,xj指的是其它支出。2、管理成本计算中涉及的相关数据情况。由于在分析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的时候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所以在获取数据资料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方便而且具有真实性,通常包括三种方法:一是从路政管理机构的年度统计报表或者文件资料中获取;二是通过发放调查表分析获取;三是通过调取调研材料获取。

(四)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实例。干线公路路政管理通常包括了路政监管、行政许可、车辆治理、现场巡视、案件处理、环境等环节。笔者以山东省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为实例,研究案件处理、路政监管等情况产生的管理成本和经济效益。本文以2015年山东省3个区域的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中人员消耗数据进行分析。其基础数据为:山东省北部每天人员消耗为285元,山东省中部每天人员消耗为308元,山东省南部每天人员消耗为335元,平均消耗为309元。该省在对公路路政管理中出现的违法案件进行处理的时候,执行的是一般程序,所以在测算管理成本的时候,为了保证路政管理人员正确履行职责,以及及时排除公路管理中的阻碍,路政监管机构往往需要做很多的工作,管理成本自然会增加。

三、结束语

公路路政管理是干线公路有效畅通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公路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本文以山东省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为实例,对其在现场案件处理和路政监管中涉及的管理成本及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分析,由以上数据可见,其经济效益的高低同管理成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科学地控制管理成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公路路政管理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骏,任俊伟.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及经济效益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4).

[2]刘剑锋.浅谈高速公路路政管理[J].山东交通科技.2010(1).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 篇7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效益分析系统是以原有二级 (公司) 能源采集系统、三级 (本厂) 能源采集系统、物流跟踪系统、本厂办公信息系统为基础, 以数据库为中心, 以计算机网络发布为形式的一个实时、定量、统计、分析综合自动化系统, 由炼钢成本分析系统和轧钢成本分析系统两套系统组成。

炼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炼钢过程中自动采集到的铁水量、废钢量、合金料量、辅原料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氩气、氮气) , 占成本总量的97%左右, 再加上劳资部门提供的人工吨钢成本、设备部门提供的设备吨钢成本、供应部门提供的耐材吨钢成本、安全部门提供的安全吨钢成本, 占成本总量的3%左右, 共同构成炼钢成本。可以按时间段、班别、钢种进行成本的实时查询、分析、统计。轧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每班轧钢过程中采集到的原料量、轧辊消耗量、辊环消耗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 、备件消耗量, 计算出每班成本, 根据轧制钢种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钢种, 根据轧制规格的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规格。也可以按时间、班别、钢种进行成本的实时查询、分析、统计。

一、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一) 炼钢成本管理过程

一炼轧原有的物料跟踪系统, 整个物料跟踪过程中的每个‘工序’都带有详细的开始以及完成信息, 所有‘工序’之间用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组成作业链, 所有的物料信息也连接在一起组成了物料状态变化过程。这样就把所有物料、作业加工时间、资源、及工艺路线等相关信息综合到一个整体系统内, 可以更加精确地计算对象成本以及进行作业成本控制, 对于生产过程控制、优化生产过程、企业减少资金占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 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组成及目标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分析系统分两大组成部分:炼钢实时成本分析子系统和轧钢实时成本分析子系统。

钢铁企业生产模式中正是用炉号为基础标识一批物料的。炉号是钢铁企业极其重要的物流跟踪标识, 通过炉号可查出钢种、标准、检验情况、判定结果等信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物料是从冶炼作业开始形成流动, 然后以炉号为标识发给下个生产环节, 下个生产环节仍以炉号为标识记录本次收发和以后的生产操作。即使一批物料发送给不同的生产环节, 对于每一个下游生产环节来说“炉号”仍然能够标识这批物料。可以在线查看每一炉的总成本, 钢铁料消耗, 具体到某一种物料的消耗、金额。

分班次、分钢种、分时间段、分原料、 (钢铁料、合金料、散装料) , 以多种原料价格口径 (公司计划价、公司市场价、厂部计划价、成本市场价) 按钢水产量、钢坯产量计算和统计出吨钢水或吨钢坯成本, 并与相对应口径下的标准成本对比得出具体升降数据, 实现工艺过程的成本监控。成本核算的单位为元/吨钢水、元/吨钢坯。最后按财务报表的形式显示采集的成本, 作为指导生产的参考。

轧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每班轧钢过程中采集到的原料量、轧辊消耗量、辊环消耗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 、备件消耗量, 计算出每班成本, 根据轧制钢种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钢种, 根据轧制规格的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规格。可以按时间、班别、钢种、规格进行查询。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显示轧钢系统的消耗、吨钢成本等, 可以指导生产。

(三) 本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相互关系

本软件系统中的数据分别来自不同的采集系统。炼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废钢、铁水、合金、辅料来自物流跟踪采集系统;炼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能源量来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产量由调度录入;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电量取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气体能源量来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以上所涉及到的相关系统保持原有的完整性, 成本系统单向获取数据, 不改变原有的各系统运行及维护方式。

除自动采集的各种原燃料、能源量的数据, 各种原燃料和能源量的价格、人工吨钢成本、设备吨钢成本、耐材吨钢成本、安全吨钢成本, 分别由各相关科室实时提供并修改。

(四) 系统特点

1) 设备:不增加设备的投入。2) 用原有物流程序数据库服务器和三级计量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各种原燃料、能源量的数据采集和存储。3) 原有物流程序发布服务器实现炼钢成本分析系统和轧钢成本分析系统的局域网上发布。4) 原有的办公网、物流网、MES网网络终端可以进行各种成本价格和手工输入料的维护。5) 实时:能做到炼一炉算一炉成本的响应速度, 上炉成本数据指导下炉操作, 在成本核算的最小元素上发挥作用, 对生产管理起到实时指导, 从基础上改变了以前的成本管理方式。6) 一致:统一数据来源, 统一计算方式, 统一精度, 统一各级考核标准, 结束了多套成本统计数据和多种考核标准并存的现象, 明确厂部成本管理的方向。7) 准确:自动采集的数据量占绝大多数, 最大化的减少人工干预, 极大降低因人为出错的可能。

二、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应用及研究效果

1) 每一炉在连铸切割完成之后, 该炉的成本消耗就可显示出来。

2) 合金料动态成本可清楚的将当班各类合金消耗、成本情况进行显示统计, 便于职工比对消耗及成份之间吸收率的差异, 在确保成份稳定的前提下, 可及时调整合金加入量, 降低合金成本。

3) 能源量动态成本可清楚地将当班各类能源量消耗、成本情况进行显示统计, 便于职工比对消耗的差异, 在确保生产稳定的前提下, 及时调整。

4)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便于查找成本升高的原因, 及降低的途径, 实时、动态的成本管理数据体系, 为我厂细化成本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单就钢铁料消耗一项, 2010年一炼轧累计钢铁料消耗1044.608Kg/t, 2011年钢铁料消耗1040.39Kg/t, 累计降低4.22Kg/t, 折合金额:4.22×3400×1253009.98/1000=17978187.19元, 本系统按20%的贡献率计算, 每年节约成本为17978187.19×20%=3595637.4元, 即359.56万元。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 精确地解决炼钢和轧钢复杂生产条件下物料的动态、量化、核算与考核的技术难题, 为我厂物料结构管理、钢铁料结构优化, 探索低成本模式下的生产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摘要:成本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从早期的简单成本核算, 逐步发展今天的成本战略管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减少时间和能耗的有效手段, 信息系统是企业创新, 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 篇8

一、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某院为了满足临床需要,经医院讨论决定于2011年、2012年购买两台核磁设备,分别于2012年1月和2013年2月正式运营。本文选取这两台核磁设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大型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见表1)。

2. 研究方法以及评价指标。根据医院财务部会计科提供的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成本数据,结合医院信息系统采集的核磁设备的收入及业务量, 探索使用动态投资回收期法、资产收益率法、本量利分析法进行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分析。成本效益评价指标如下:

(1)动态回收期。动态回收期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收回初始投资所需的时间。

动态回收期 = 最后一项为负值的累计净现金流量对应的年数 + 最后一项为负值的累计净现金流量绝对值 / 下一年度净现金流量1

(2)资产收益率(ROI)。资产收益率又称为投资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资产收益率法 (ROI)= (年度平均净收益÷初始投资额) 100%

(3)本—量—利。此方法是来分析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服务量、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计算达到盈亏平衡时的服务数量。

单位贡献毛益 = 每例服务的收益 - 每例服务的变动成本盈亏临界点 = 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

二、数据收集

1.收入、业务量数据采集。由于某院信息系统无法采集单台设备的收入、业务量数据,因此无法进行单机核算分析,仅对该类设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医院现有的HISYSE系统采集两台核磁设备2012年—2014年的业务收入,从PACS系统中采集该类设备2012年—2014年的业务量数据。

2.成本核算的范围及数据采集。某院从2012年开始探索全成本核算方法并有了初步进展,因此本文在评价大型设备效益时均采用设备运行的全成本, 既包括设备运行科室的直接成本, 也包括分摊的辅助成本与管理成本。

(单位:万元)

该类设备的全成本有五类成本项目,分别为人员经费、药品费、卫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其他费用(见表2)。人员经费包含工资、津贴、绩效奖金等;卫生材料费主要包括使用的胶片成本、一次性卫生材料以及为满足正常运营发生的办公费等;由于某院核磁设备的收入中不含药品收入,因此药品成本为零;固定资产折旧包括科室自身设备的折旧以及所分摊的折旧费;其他费用主要是所分摊的管理费用,包括水电费、维修费等。

三、结果与分析

1.核磁设备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分析。动态回收期法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用来分析核磁设备的经济效益更具有科学性。

本文的基准收益率按2012年一年期的银行贷款利率5%计算,采用列表法计算分析该类设备的动态投资回收期(见表3)。 该核磁设备的投资回收期约为2.88年。根据相关研究认为2,投资回收期在2年~4年,说明该医院核磁设备的经济效益较好。

2.资产收益率(ROI)分析。根据表3数据算出某医院核磁设备平均每年的结余为608.72万元,按照资产收益率公式得出该设备的资产收益率为30.39%,远远高于医院预测的基准收益率15%,因此,某医院的核磁设备经济效益运行较好。

3.本—量—利分析。本文以2012年—2014年度核磁设备运行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对该类设备的运行成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该类设备平均保本工作量为6748人次,保本收入为589.61万元,平均安全边际率57.19%。从保本点分析, 运行年份实际值远在保本点之上,处于盈利区,经营状况较好 (见图1);从安全边际来看,2012年—2014年经营的安全性不断升高,设备运行效益良好。

四、讨论与建议

Á 以2014年数据分析,当检查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检查业务量单独提高1%,将提高2.15%结余;当固定成本单独降低1%, 结余将增加0.86%;当单位变动成本单独降低1%,结余将增加0.29%。由此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收入或降低成本来提高大型设备的经济效益。由于收费价格不能随意变动,因此我们更多地需要增加检查业务量、降低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来获得更多的结余。

综上所述,医院必须建立起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观念,通过使用科学的设备效益评价方法,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及效益评价。以全成本核算为基础开展对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对医院今后设备的合理引进、设备的合理使用、降低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以及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摘要:在全成本核算下,文章通过采用动态投资回收期法、本—量—利法、资产收益率法对某院核磁设备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为医院设备的科学管理提供建议。指出医院应通过积极增加设备检查业务量,降低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从而提高核磁设备的运行效益。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 篇9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成本管理,经济效益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 具有学制长、教学实验投入高、实践性强等特点, 要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所耗费的教育成本是很高的。根据世界高等教育通行的规律, 医学院校的学费标准最高, 政府投入也最大。在悉尼大学, 一个学习医学的学生一年的培养成本为25万元人民币, 一个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只需5万元人民币, 医学专业的培养成本是一般专业的5倍。在我国, 医学教育的这种高成本性在政府的拨款以及收费标准中都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 现在我国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主要是以在校学生人数为参数, 而没有对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予以考虑, 医学专业的学费标准普遍偏低, 医学教育成本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使得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从现行的政策和实际情况来看, 国家财政性拨款的比例和幅度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如何在现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潜力, 解决教育经费紧张问题, 高校唯有加强教育成本管理, 实行成本控制, 努力提高办学经济效益。

一、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投入与学生收费, 以财政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高校财务管理只是预算收支, 不对教育成本纳入管理, 在教育经费支出核算过程中, 只侧重教育经费开支的合法性, 而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并不注重。

(二) 教育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998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由于没有考虑到教育成本核算的实际需要, 在制度设计时存在许多缺陷, 不利于规范高等教育成本核算。

1.有些会计政策不明确, 使高校成本核算缺少了前提和基础, 哪些应当计入教育成本, 哪些不计入, 迄今为止并没有统一标准。要组织教育成本核算, 首先要根据教育成本内涵, 确定高校发生的各项开支是否属于教育费用, 应不应该计入教育成本, 并且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科目已不能满足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为了正确计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 全面反映各部门、各类学生的教育成本和单位成本, 应完善现有的会计制度, 构建科学实用的会计科目体系。

2.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和报告周期定为一个学年, 与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不一致。为了真实反映学生实际的教育成本, 可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周期与学年一致, 即从当年的8月1日到次年的7月31日。

3.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 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或支出, 不论其是否应归属本期, 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对本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和支出, 如果款项没有在本期收入或支出, 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 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全面地归集教育成本。而采用权责发生制则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所提供服务和耗费教育资源, 正确确认和计量培养成本。因此, 有必要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制定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 在核算教育成本时, 合理划分各成本对象之间的费用界限。

4.按照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 高校对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即当年购置的固定资产全部计入当年的支出, 在使用受益期内不提折旧。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教育成本核算, 也不利于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 还会造成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 资产利用效率低,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5.高校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系统, 经费一拨了事, 至于经费使用过程以及投资去向无法控制, 各部门经费实际使用状况无法评价。许多高校, 从各级领导到财务管理部门, 缺乏理财意识, 还存在着“等、靠、要”的现象。

二、高等医学教育成本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高等医学教育的管理具有所有高等教育管理的共性, 通过对教育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改进各方面的工作, 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佳效益, 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一) 完善并细化预算编制

1.充分重视预算的编制。将预算年度内所有的经费收支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管理, 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 结合学校当年财力状况, 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 做到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

2.成立预算管理中心。在主管校长领导下, 以财务部门为中心, 审计、人事、教务、科研、资产、基建、学工、后勤及各院系等主要部门参与的资金管理委员会, 负责全校的预算编制论证工作。

3.根据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 对各部门、院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并以各部门、院系为基本预算单位, 负责本部门的预算编制。预算编制要求以各部门履行的工作职责为依据, 对每一收支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审核、可行性分析、论证, 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程序, 编制本部门预算。

(二) 建立以教育成本管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1.建立以教育成本管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加强教育成本管理, 控制不合理支出。部门预算下达后, 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对所有开支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地有效控制。并根据各部门履行的工作职责及教学活动的特点, 科学地分类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按各专业、类别、层次将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教育成本。

2.各部门的经费支出, 按照受益原则, 把本期教育成本费用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划分。凡是能够分清应由哪种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 应直接计入该成本对象的成本中;凡不能分清应由哪些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 应采用一定的标准合理分摊计入各成本对象的教育成本中。这样就可以为部门预算编制和准确地计算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教育成本以及投资效益评估提供依据, 也便于领导对各学期资金使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全员参与, 提高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各部门和各院、系等成立本部门教育成本核算小组, 各教育成本核算小组分别由本部门领导和精通业务的骨干把关, 负责对本部门的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 并且把总预算中确定的指标, 以各部门、院系为责任中心进行分解, 形成责任成本;再将本责任中心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科、教研室及个人, 并定期、不定期地检查预算执行情况,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预算与实际之间的差额及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 加以控制, 并提出改进意见及改进措施, 不断完善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

(三) 建立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教育成本考核体系

实施成本控制并对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评价, 制定责任成本的考核指标, 建立考核制度, 并有明确的奖罚制度, 真正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 保证成本机制正常运转。各部门将教育成本控制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岗位, 落实到人,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三、提高办学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实行人事制度改革, 根据学校的事业计划和任务、管理工作岗位以及教学任务, 定员、定编、定岗, 使学生、教师和职工之间比例合理, 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从而降低成本, 提高办学效益。

2.医学是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科学, 因此, 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特点。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疗形势、学生扩招等因素的影响, 医学教育新开设专业的不断增多, 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教学内容也不断增设和更新, 学校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用耗材等等的支出越来越大, 在经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针对医学教育的特点, 我们应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建立一套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想方设法降低教育成本。首先应对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等教学资源进行改革, 根据实验教学所需空间与仪器的共享情况, 对实验室进行合并与重组, 构建多学科、一体化、开放式的实验平台, 实行实验室专管共用, 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合理配置, 避免重复建设, 充分发挥师资、教学设备、教学用房、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等教学资源的潜力, 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 有效地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使医学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提高办学效益。

3.学校购买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实验教学用耗材等, 全部实行政府招标采购, 并进行市场调研。通过比较, 选择产品质优价廉、信誉好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尽可能得到售后服务免费维护维修等保证, 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费用,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4.对于报损的仪器设备, 应先通过技术人员维修, 能修好的, 应继续使用, 确实无法维修好的, 经有关管理部门鉴定确认, 才能给予报废。只有物尽其用, 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才能有效地节约资金。

5.高校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 应该充分利用人才密集、仪器设备先进等条件对外进行科技咨询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为社会提供服务, 增加学校收入。

6.通过教育成本与效益评估, 针对薄弱环节, 有目的地开展成本效益分析, 明确降低教育成本的主攻方向, 努力使教育成本有所下降。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逐步走向市场。因此, 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引入以成本与效益、风险与收益、投入与产出等相应关系为核心, 以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成本价值等市场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新型的成本效益理财观念, 以最少的教育资源耗费, 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获得最佳办学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玉宇, 田晓, 姚福全.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办学经济效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133)

[2].梅强.关于高校成本核算的会计学思考[M].教育与经济, 2005 (2)

基于成本效益理论的司法公正研究 篇10

本文引入经济学的概念, 将人当成“理性的经济人”, 在抉择过程中进行“理性抉择”, 并在行为中考虑成本和效益的情况下, 就如何提高违法成本, 从而促进司法公正进行探讨。

一、成本效益理论及其在司法公正中的分析

成本收益理论认为:企业生产的产值, 要扣除成本因素, 才是企业最终的利润, 也是企业最终追求的东西。一般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下, 成本是低于效益的, 企业通过生产获得利润。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达到某个临界点时, 成本急剧增加, 甚至超过产值的增长, 企业的利润就开始下降了, 因此企业的生产规模应控制在盈利的生产规模之内。①成本是指为获得某种收益而必须为之付出的代价, 而收益则指因为前者的投入而获得的利益。

图1为一般市场经营企业的成本效益曲线 (其中的成本仅指流动资金成本, 即短期成本, 行为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属于“理性人”, 或称“经济人”, 倾向于进行“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的特征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 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 都是追求利益的。

从成本收益理论来分析司法公正中的违法行为, 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就演化为违法成本和违法收益。违法成本是指因为权力的不当使用而给权力者带来的不利益, 主要包括法律成本、政治成本、经济成本、机会成本和社会成本。法律成本是指法律制裁, 其刑罚的严厉性决定了法律成本成为最主要的违法成本, 也是违法者承受的最大风险。政治成本主要在尚未构成犯罪时显得尤为突出, 主要包括来自党纪、行政处罚、行政处分, 绝大多数决策者政治仕途比经济收益更为重要。经济成本主要包括工资、奖金和被惩罚带来的经济损失。机会成本即选择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的价值。提高查出概率, 加大惩罚力度就是减少违法机会, 提高违法的机会成本。社会成本主要是指名誉、道德、社会评价的损失。违法收益是指权力者因权力的异化而给权力者带来的非法利益, 比如贪污受贿带来的物质和非物质利益。如果一个组织和个人觉得通过违法可以获利, 而且可以逃避处罚, 那他就有动机去通过违法的手段解决问题。

根据利益=所得-成本, 得到如下公式:

违法获利=违法所得-违法成本

根据经济人假设, 司法权力者是独立的经济人, 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其目标。作为理性的司法权力者, 个人只能根据私人收益和成本分析比较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不会考虑到社会利益。根据图1的成本收益曲线规律, 选择守法还是违法, 往往起关键性作用的就是违法成本。当违法成本大于违法收益时, 人们会选择守法;当违法成本小于违法收益时, 人们会选择违法获利;当违法成本等于违法收益时, 绝大多数人基于不被发现的侥幸的心理往往会选择违法。违法成本与违法可能性便形成了“反比例关系”。

在司法不公、法制不健全, 权力高于法律的环境, 权力可以解决很多法律解决不了的事情, 这样极易催生司法腐败, 并导致违法成本降低而受罚的成本增加。例如在拍卖活动中, 竞拍机构通过向拍卖行或法院行贿从而以很低的价格拿到拍卖物, 而严格按照程序参加竞拍的公司往往失去机会。违法成本过低成为这一条件的主要特征, 按照违法成本和违法可能性的反比例规律, 可以得出在这样的条件下, 司法权力者往往会通过干预审判、轻处罚等违法行为获取最大利益, 司法腐败极易催生, 司法公正便无从谈起。这样, 在低违法成本的前提下, 违法所得越高, 违法获利便越高, 违法获利和违法成本之间的关系变成如下曲线 (图2) :

在上述状况下, 违法者通过违法行为, 获得巨大的利益, 而受到惩处的机会很低, 因此有很大的动机进行违法行为。

在以法治代替人治的条件下, 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裁, 甚至有失去人身自由、生命的可能, 也就是违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收益的情况下, 司法权力者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 会选择遵纪守法, 按法律办事, 司法公正才能真正彰显。这种情况下, 违法收益与违法成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如下曲线 (图3) :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一旦违法, 往往失去更多, 因此不会有进行违法行为的动机。

二、因违法成本低影响司法公正的现状

(一) 司法公正意识较薄弱

中国民众遵法守法意识较薄弱, 第一是源于几千年人治思维的影响, 权大于法, 求诸于法律不如求诸于权力;第二是民众法律知识较少, 源于政府和社会对法律知识的普及不够;另外, 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 很多民众有一定的特权思想, 希望别人守法而自己能够享受“法外治权”, 进而体验“高人一等”的特权待遇。司法权力者思想也难免受到影响, 从而造成公正执法、守法的意识薄弱, 成为阻碍司法公正的思想因素;加之, 我国司法违法成本过低, 许多司法不公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或者惩罚过轻, 不足以震慑作用, 加剧了司法权力者以权换权、以权换钱的违法动机, 从而衍生出避重就轻、查上不查下、拖延审判、制裁时间等现象。

(二) 公权力滥用

“天下之事, 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在影响司法执法的诸多因素中, 公权力滥用是司法公正的最大绊脚石, 是建设法制环境的最大障碍。在滥用公权力之中, 领导干部对司法的干预是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对司法机构公信力造成严重影响的重要原因。法治建设的核心是“两权”:第一是监督制约公共“权力”。第二是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因此, “依法行政”最重要的含义是依法治“官”, 而非依法治“民”;是依法治“权”, 而非依法治“事”。政府或领导干部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活动, 与其他市场主体争夺利益, 就丧失了主持公正的能力, 也会形成干扰司法的权力。

(三) 公民守法意识较薄弱

民众守法意识薄弱也是司法公正的障碍, 这是因为民众作为执法的相对人或者法律的当事人一方时, 不愿或不能正确运用法律, 不能诚实配合执法或司法机关, 最终会导致司法不公。

三、提高违法成本的举措

(一) 提高查处概率, 加大惩处力度

造成司法腐败的关键原因一是查处概率过低, 违法行为已经发生却没有被发现和制裁, 另一关键原因是处罚力度较小, 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要建立一套切实能提高司法腐败侦破率的机制, 扩大侦查范围, 及时发现司法违法行为, 通过快速、秘密、高效的查处案件程序, 准确、高效地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提高查处概率, 彻底消灭领导庇护、地方保护、通风报信、就轻避重等不良风气;同时, 由于惩罚的不足, 潜在司法违法者发现违法比守法更有利, 因而更有动力选择违法, 因而要提高法律成本和政治成本, 加强处罚机制, 加大党纪、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力度, 限制其政治前途, 加大法律特别是刑法处罚力度, 让司法违法者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使潜在司法违法者抛弃侥幸思想, 产生畏惧而不敢腐败。

(二) 增加廉政收益,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目前, 我国公务员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经济收入与物价上涨指数存在很大差距, 经济诱惑成为违法行为的直接诱因。廉洁作为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更应该提高司法部门收入和福利水平, 降低经济诱因影响, 从而增强廉政意识。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指数适当提高其收入水平, 将工资外的补贴、福利等纳入工资内, 逐步实现实物福利货币化, 不断完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 实施“高薪养廉”, 增加廉政收益, 使他们在“高薪”的激励下, 杜绝以权换钱、唯利是图等影响司法公正的行为, 自觉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风险意识, 自觉拒绝司法违法行为。

(三) 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提高机会成本

腐败历来与集权联系在一起, 司法不公、司法腐败也亦如此, 保障司法公正, 避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将权力科学分散, 避免出现某一岗位权力过大或垄断权力的局面, 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形成相互监督、制衡机制, 使得每个司法岗位都处于监督和约束之中;同时, 要理顺司法部门与党政之间的关系, 保障司法部门独立行使职权, 避免公权滥用, 以权换权等现象, 从而尽量保障司法权力实施结果的公正。建立权力制衡机制是遏制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有效方式, 也是提高机会成本的有效途径。机会成本越高, 选择越困难。通过权力制衡机制切实增加机会成本, 司法违法者必须将违法的机会成本与获得违法收益的大小进行计算, 当机会成本远远大于违法收益时, 就会迫使潜在司法违法者不得不选择进行合法行为, 从而司法犯罪行为随之消失。

(四) 加强思想教育, 建立“不愿为”的自律机制

政治、经济、法律制裁是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性措施, 而思想教育则成为预防违法、治理腐败的一项基础性措施。按照“经济人”假说, 司法权力者也是理性的, 但如果思想堕落、欲望无限膨胀, 就会丧失理性。纵观被查处的官员, 无一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扭曲、错位、颠倒。司法部门维护法律公正、权力合理运行的“护航者”, 司法部门权力者的思想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薪养廉”、法律制裁、与政治仕途相挂钩、权力制衡等其他“硬件”措施的配合下,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对司法权力者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良知培养, 建立起自觉抵制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行为思想意识, 切实筑起“不愿为”的自律机制, 从思想源头上遏制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行为。

(五) 健全司法制度, 保障司法公正性和独立性

一切防止和治理司法不公的手段、措施都是以健全的司法制度为前提, 健全、完善、严谨的司法制度是保障司法公正最根本性的影响因素。司法制度不健全或存在严重司法漏洞, 一切预防、治理司法不公的措施和手段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特别是, 我国现在进入“矛盾凸显期”, 各种利益冲突和资源配置不均现象的出现, 必须加快司法制度建设的步伐, 缩短司法制度与问题的滞后区间, 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六) 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从八个方面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 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而监督的前提是公开。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就是要以“五个公开”来保证“八个监督”, 才能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实现毛泽东对黄炎培讲的“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要让执法和司法暴露在阳光下, 一旦有不公, 马上就会被检举, 并公之于众, 这个实际上也是增加了违法的成本, 因为违法的暴露率大大增加, 受处罚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手莫伸, 伸手必被捉”, 让每一个违法者都为其违法行为付出代价, 是维系司法公正的有效途径, 是体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有效手段。这, 不仅有法理学的理论支撑, 也有行为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支撑。

摘要:司法公正是法治追求的永恒目标。我国法律体制不断完善, 但司法违法行为现象多发、易发, 违法成本过低是司法不公的重要原因, 违法成本过低会弱化法律的约束力。文章从成本收益理论的角度对促进我国司法公正问题进行分析, 认为违法成本与违法可能性之间呈反比关系, 因而通过探讨提高违法成本路径来实现我国的司法公正。

关键词:成本收益,司法公正,违法成本

参考文献

[1]李晓明, 刘杰.成本收益理论:腐败与反腐败的机理[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3) .

[2]叶慰.对违法行为的分类治理研究——从提高违法成本角度分析[J].行政法学研究, 2013, (1) .

[3]龚荒等.基于成本与收益经济学理论的腐败问题分析[J].现代金融, 2008, (9) .

[4]赖子苏.论司法成本与司法公正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24) .

单井成本核算方法及效益分析研究 篇11

一、油田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油气生产环节, 以原油、天然气、凝析油和液化气等产品为成本核算对象, 按照区块设立成本中心。油气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 能够直接落实到单井上的费用直接录入到相应井上;其他没有明确单井承担的公共费用, 通过在ERP系统提取油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单井产油量, 形成区块分摊比例, 按此比例将公共费用计入相应区块。现行的单井成本管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 油气生产单位效益意识不强

在油田企业, 采油作业区的主要任务是生产油气产品, 相比成本效益指标, 油气产量在业绩指标的考核中占比较大。作业区的油气产量由自然产量、新井产量和措施产量构成, 实际生产运行中, 在自然产量、新井产量不尽如人意时, 作业区会通过增加措施产量的比重达到完成产量的目的, 但确忽视了增加措施产量部分增加的措施成本对油田企业整体效益的影响。其次, 油气生产单位对成本发生有决定性或重大影响的责任主体并未真正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油藏开发方案、地面配套方案、产量结构、产液结构等是成本发生的源头, 而地质、工艺、设计等部门人员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基层班组人员处于成本控制的第一线, 是各项决策的最终执行者, 也是成本控制的主体, 但油气生产单位尚未建立起从基层到高层、从部门到部门的上挂下联的成本管理文化。

(二) 成本核算精细化程度低

现行的油气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下, 单井的直接费用仅包括, 井下作业施工费和材料费、测井测试费、单井拉油运费、动力费、单井折旧折耗费、井口加药费。单井成本分摊费用多且分摊方法不够科学。作业区、采油站发生的未能直接归集到单井上的维护修理费、人员费用、厂矿管理费等, 以及集输成本、辅助生产成本都以同一分摊比例分摊到单井。其次, 油气生产单位的单井核算、确认、计量等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单井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三) 成本分析深度不够

鉴于上述成本核算情况, 成本分析只是针对油气生产成本的费用要素或者作业过程上年同期或预算的对比分析。通过成本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油气生产过程中哪种费用增减了, 哪个作业过程成本发生了变化, 但是不能直接找到成本发生变化的油气设施。油气生产成本的主要消耗载体是油、气、水井等设施, 只有掌握准确的单井成本数据, 才能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 建立评价模型, 为生产经营提供单井效益数据, 提高成本发生的预判性, 服务生产、指导生产。

二、单井成本核算方法

单井成本核算是将单井发生的材料费、动力费、作业费、修理费等其他费用归集到单井的会计核算。单井直接消耗的费用直接归集到具体单井;不能直接归集单井的费用, 按照单井产油量等有关生产数据, 形成合理地分摊标准分摊到具体单井。由于油田企业规模较大, 公共费用较多, 其分配标准界定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单井成本的准确性。

(一) 单井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能够直接计入单井成本的费用, 主要包括井下作业施工费和材料费、测井测试费、单井拉油运费、动力费、单井折旧折耗费、井口加药费、修理费。

(二) 单井公共费用及分摊方法

1. 公共费用的定义

单井公共费用是指不能以油、水井为直接受益对象归集的油气生产成本。为了满足油田公司和作业区不同层面对成本管控的需求, 又将单井公共费用分为单井间接费用和单井分摊费用。其中间接费用是指采油作业区归集的不能直接计入单井成本的费用, 主要包括作业区、井区和班组发生的人员费用、厂矿管理费、非单井折旧折耗费、维修费、燃料费、运输费、动力费、材料费等。分摊费用是指油气集输公司、辅助生产单位及油田公司发生的油气生产成本, 主要包括油气处理费、轻烃回收费、测试化验、维护修理、公司路桥及抢险专项费用等。

单井直接费用与单井间接费用之和构成作业区层面的单井油气完全成本。

单井直接费用与单井公共费用之和构成油田公司层面的单井油气完全成本。

2. 公共费用的分摊方法

公共费用分摊到单井需要进行三次分摊。一次分摊是将已分到区块上的费用按照区块对应的油、水井数在油井和水井之间进行分摊。二次分摊是将油井的费用和水井的费用分别向采油单井和注水井分摊。三次分摊是将水井上的费用 (包括水井直接费用和分摊到水井上的费用) 根据受益断块油井产液量比例分摊到水井所在断块的油井上。其中二次分摊要分区块、按要素定义分摊标准。

(1) 油井间接费用分摊标准如表1所示。

海上油田生产运行需要船舶运输油气产品及人员, 由此产生的运输费及燃料费用主要与油井产油量有关。

(2) 水井间接费用分摊标准如表2所示。

通过分别对油、水井间接费用按费用要素设置不同的分摊比例, 使间接费用的分摊结果更合理, 使作业区层面的单井成本更准确。

(3) 油井分摊费用分摊标准。油田公司发生的油气生产成本二次分摊时, 油井公共费用按照油井数量分摊至单井, 水井公共费用按照水井数量分摊至单井。油气集输公司的油气处理费、轻烃回收等公共费用二次分摊时将一次分摊到水井上的总费用加回油井总费用, 按油井的产液量分摊到单井。辅助生产单位油、水井公共费用二次分摊分别按照单井已分摊间接费用的基本运行费用 (油气生产成本不含折旧折耗与人员费用) 与直接费用之和占全部油井或水井此项费用之和的比例分摊。

三、单井效益评价模型

通过单井成本核算, 可以统计出新井产量、措施产量和老井产量的成本数据, 参考油价走势, 结合产量规模, 从而对产量结构进行优化, 使开展经济评价成为可能。单井效益评价只评价油井, 依据单井的收入、油气生产成本、其他分摊费用, 分别计算单井边际利润、毛利润及净利润, 进而将油井划分为净利井、毛利井、边利井、负效井四类井。

(一) 单井收入及其他成本费用分摊方法

除油气生产成本外, 构成影响油田企业损益的收入及其他费用项目, 包括管输成本、财务费用、销售及管理费用、勘探费用、所得税以外税费、其他成本、折旧折耗等按如下规则归集或分摊到单井。

1. 单井收入分摊方法

按照单井油气产品产量与油气产品价格相乘计算出油井单井直接收入;原油、天然气管输收入按照单井原油、天然气核实产量占比分摊到单井;其他收入按油井数量分摊到单井, 以上三项内容构成了单井完全收入。

2. 单井其他费用分摊方法

管输成本按照单井原油、天然气核实产量占比分摊到单井。财务费用按照单井资产原值占所有井资产原值的比例分摊到单井。其他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勘探费用以及除石油特别收益金、资源税、城建及教育费附加外的所得税外税费按照油水井总井数分摊至单井, 分摊到水井上的费用再根据受益断块油井产液量比例分摊到其所在断块的油井上。与收入相关的资源税、城建及教育费附加按照单井各项收入与对应的税费比率直接计入单井;石油特别收益金按照单井原油产量分摊到单井。

(二) 四类井模型

(1) 净利井:单井净利润大于零, 即单井完全收入大于该井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分摊费用和其他费用之和, 即完全成本。

其中:Q——单井油 (气) 及伴生产品商品量 (包括原油、天然气、凝析油、液化气) , 吨、方;P——不含增值税价格, 元/吨、元/方;It——分摊至单井的管输收入, 元;Io——分摊至单井的其他收入, 元;C油——单井油气完全成本, 元;C直——单井直接费用, 元;C间——单井直接费用, 元;C分——单井分摊费用, 元;C其——单井其他费用, 元。

(2) 毛利井:单井毛利润大于零且净利润小于或等于零, 即单井完全收入大于该井的油气生产成本, 但小于或等于该井的完全成本。

(3) 边利井:单井边际利润大于零且毛利润小于或等于零, 即单井完全收入大于该井的基本运行费用, 但小于或等于该井的油气完全成本。

其中:C基本运行费——单井油气生产成本扣减人员费用和折旧折耗费用的余额, 元。

(4) 负效井:单井边际利润小于或等于零, 即单井完全收入小于或等于该井的基本运行费用。

通过定期对四类井进行效益评价, 能够及时掌握油井动态, 跟踪发生类型转换的油井, 实施油井升级治理。结合油井生产运行及地质情况, 重点分析类型发生转换的原因, 按照单井各项收入、成本费用明细, 分析“四类井”的投入、产出, 对净利井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摸清净利井中新井、老井分布情况, 变化趋势和转化周期, 衰老趋势、效率贡献趋势, 有针对性进行治理措施。对毛利井、边利井、负效井逐口研究、评价并制定升级治理措施, 使单井效益不断向上一类井提升, 进而实现油田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单井核算数据库的建立为单井效益评价搭建了平台, 实现了精细化成本管理, 扭转了油田企业成本被动分析的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成本管理指导油气生产的作用。完善的单井核算还能为单井标准成本制定提供依据, 为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扩展零基预算空间,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打下了基础。不断提高单井成本核算水平, 提高全员对单井成本控制的意识, 可以全面提升油田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目前油田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揭示了油田区块成本管理存在的局限性, 列举了现阶段单井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 文中提出了规范单井成本核算的方法, 即区分单井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分摊费用, 还详细列出了间接费用和分摊费用的分摊方法。通过实现单井油气生产成本、完全成本以及单井收入的归集, 为单井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可能。该模型的建立为油田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下步措施, 明确企业降本增效的方向, 为油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教研结合下一篇:课堂合作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