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2024-05-22

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精选12篇)

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 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其自身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加大对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

►►一、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1.基于经济学理论的高等教育

经济效益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 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与复合社会劳动成果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指的是消耗与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二个层面指的是投入所产生的成果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也就是说,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经济效益不仅指的是投入产出比例, 更重要的指的是投入所产生的成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当在符合市场经济基础下, 一定的投入, 当成果越多, 它的经济效益也就会越高。

在这样的经济学理论下。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首先要考察的是, 发展教育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投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高等教育的产出则主要反映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接受到知识之后是否在能力素质上有所提高, 在科研上是否取得成果。

2.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

考察高等教育产出是否有效,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高校通过实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为只有当产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才能称得上是有效产出, 如果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相违背, 那么高等教育投入越多, 那么所造成的浪费也越大。

第二, 接受高等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综合能力素质是否得到提升, 培养的人才在质量上是否过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及表现在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增长, 也同时表现在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创业精神这样的形式上。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能力提高, 那么无论投入多少, 高等教育的产出只是数量上的, 而绝非是质量上的。

第三, 在一定数额的教育投入下,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数量和高等教育的规模都是高等教育产出的标志。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下, 当高等教育投入的越多, 那么产出也就会越大, 经济效益也就会越高。

第四, 高校是否在科研领域具有相当成就。社会发展过程中, 高校一方面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还 肩负着科学技术创新的重任。高校在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绩, 这都是高等教育的产出。

3.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

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首先就是要保证高等教育通过一定投入所获得的产出是有效产出, 并且获得的是高于投入的有效产出。但是, 我们又不能够简单的将经济学对投入产出比, 对经济效益概念简单的对其套用, 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等同于投入产出比。因为教育是一种精神资源, 是一种精神产品, 它不同于物质部门的投入产出可以用货币价值获得多少来判定, 而是需要通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方式获得。当高等教育刚刚形成, 高校科研成果刚刚完成, 在没有被社会和企业采用之前, 是没有给学校带来任何经济收益的, 只有当接受高等教育者发挥其智力劳动, 将高校科研转化为物质生产, 为社会创造了更多价值的时候,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才最终形成。因此, 应该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定义为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作为标准。高等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并不是个人, 而是通过全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体现的。

衡量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主要从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两个层面入手。高等教育的内部经济效益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投入, 高等教育培养出一大批质量较高、素质较高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所形成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科学成果。高等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指的是高等教育产品进入到现实物质生活层面, 通过转化为生产部门和全社会创造出的更多的经济价值, 保证高等教育所获得的经济价值。前者还囿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内, 没有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属于内部经济效益;后者已经与物质生产部门相结合, 属于外部经济效益。

►►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实现的途径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并不是单单靠高等教育本身, 在很大程度上, 高等教育转化为经济效益是通过外部环境, 因此, 要提高高等教育经济效益也自然要从这两个方面对其考察。

1.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高校也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依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适时调整学科设置, 走出传统学科的泥潭, 积极的创新和发展新兴学科,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对其进行深化改革, 使高校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叫教学内容的传播, 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社会经济产生引导和改造作用。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 重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2.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高校应该树立“共建、合作、调整、合并”的理念, 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调整高校管理体制。通过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

新, 精简管理队伍成员, 提高高等教育的办事效率。抓好人事分配制度, 通过奖勤罚懒、优劳优酬的方式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对高校后勤的改革, 鼓励社会力量为高校的发展提供财力和物力, 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上。

3.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

作为高校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以发展作为其培养人才的途径。高校应该提高学校学生与教师的比例, 提高学校公共设施、基础教学设施的使用效益, 加强对各种教育资源的管理体系,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充分的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 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 提高高校资源配置使用, 使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最大的效用。

4.重视高校知识创新

高校经济效益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将科研技术通过推广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因此作为高校应该重视科学研究和科研技术开发工作, 积极的将其推广到社会中, 使高校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 使高校科研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

5.重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各项工作完成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 也就是教师的素质。因此, 作为高校应该积极的引进优秀人才, 不断的培养自身人才建设, 提高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 教学水平, 学术水平, 使高校教师能够用自己的知识不断的创新知识体系,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结语

人力资本形成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教育, 作为高等教育是其主要形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 与我国现阶段高等驾驭办学规模与条件存在矛盾。因此, 高校应该深化教育改革, 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条件, 使其有更多更好的资源转化为效益。

对于个人而言, 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可是通过工资这样的经济价值得以体现。一个受到过高等教育和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在工资的获得上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促使了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推进。

作为高等教育本身正是本着服务大众, 服务人类的宗旨, 通过社会的认可使高等教育实现其经济效益的。高等教育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经济效益一方面与高校本身的建设有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也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有关。当社会各个阶层都认识到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这一问题的时候,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对这个领域投入人力资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是高校本身和全社会的重视程度共同完成的。

参考文献

[1]李婵.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方法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01)

[2]侯耀先.从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性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11 (01)

[3]刘淑春, 雷小生.对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关系的追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篇2

摘 要: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下降,专业培养不出经济学的人才。为了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文首先论述了经济学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以供日后工作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工作;方法 经济学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基础学科,没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就无法理解当代的教育经济管理理论。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任何人都需要进行判断和选择,但是在选择中有多个可供选取的方案,“理性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个方案,这就是理性人的基本含义[1]。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重点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来加以改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材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课时比较少,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较好的完成教学工作,经济学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结合同学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让学生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初步”,[2]并把此作为教学目标,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和当代的教育管理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教育经济专业培养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教育研究管理的要求,合理地选择教材。对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简化非重点,例如在宏观经济学授课中,理论部分应该讲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即可;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这些都是经济管理中经常用到的理论知识,针对这些知识教师要多讲,让学生了解、掌握并应用。从教材选择来看,目前经济学部分教材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和可用性,不利于培养经济研究型人才,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参考教材,可以选取多种不同的教材,以便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和发展自身。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实例授课法

经济学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有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导致很多学生对此失去学习兴趣,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和经济学教学改革,把一些周边的例子穿插到课堂里,这些例子越接近同学,其效果性越强。通过实际例子来让学生了解经济管理学中的原理和概念,针对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同学,教师要利用实际例子来领悟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学到了什么,明确自己还有哪些不足。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举几个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能够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3)加强学生经济分析思维的培养,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区别,经济学中多假设性的问题,经济学不是以人的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人放入到限制的条件中去观察人的行为,这些限制的条件有可能是人的技能、专业知识,或者是制度规范等等。经济分析通常也都是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来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寻找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求学生在研究同一项目的时候不能更改假设前提,直到研究结束。因此,学生要让同学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并把这些方法和分析方式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才能保障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只有拥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沿着思维轨道继续进行问题的研究,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4)掌握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

经济学课时较少,学习内容较多,这就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教学计划,掌握好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首先,教师在授课前要备好课程,明确讲课目标,规划好授课内容,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详略得当。结语

为了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保障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广大师生必须要认识到经济学在此专业的重要性,端正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维,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明确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经济学教材;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引入实际生活的例子,使讲课内容浅显易懂,容易让学生接受;另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研讨问题;最后教师还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淑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16-18.[2]曹淑江.谈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经济学》的教学[A].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

印度经济奇迹背后的职业教育 篇3

印度职业教育全景扫描

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一直把向年轻人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印度政府根据国家实际情况,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就投入巨资,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模式,陆续建起了7个“印度理工学院”。经过长期实践,1986年,印度政府制定了《国家教育政策》,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

多元化的管理方式 印度联邦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管理,劳动部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确定培训标准,组织并落实。各州政府具体负责各项职业教育培训的执行与实施。为统筹规划和实施相关政策,确保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印度成立了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徒培训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职业培训专业规划、培训标准,负责技术考核和颁发合格证,指导和推动整个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印度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通过财政支持、配套政策、鼓励竞争等方式,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政府财政拨出专门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在职业培训改革经费中,联邦财政拨款占75%,各州财政支出25%,其余少量超出预算的成本由职业培训机构自行承担。此外,印度政府还鼓励多道渠筹措资金。在2011年印度财政预算中,教育投入比上年增长约24%,增长约115亿美元,职业教育受到重点倾斜。

市场化的职业教育运作模式 以IT职业教育为例。IT职业教育是印度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软件业刚刚起步,急需大量成熟的软件技术人才。为缓解这一矛盾,印度采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印度职业教育学校及各类培训机构都强调,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步伐,希望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技术,满足行业发展要求。同时,要求所有职业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较高的实践水平。

职业培训技术含量高 印度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技术。同时,为了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确保职业教育质量,2007年5月,印度政府提出了“职业训练提高计划”。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增强职业培训机构综合实力、创建激励基金与创新基金、加强课程和物质资源开发能力等方面。在增强培训机构综合实力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每年国家从近2000所职业学校中选出100所学校,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给予财政支持,进行更新改造,从而鼓励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充分竞争,努力提高职业教学质量。

行业参与程度较高 印度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与其行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印度职业教育培训由行业引导,职业院校保持与行业的持续沟通,提供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以IT行业为例,APTECH公司是印度一家计算机教育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计算机教育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家在教育服务领域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的教育公司。以特许的经营方式推广IT 职业教育,已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0多所职业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学员超过350万人。其所开设的课程共计100 多门,教材2000多种,涵盖了信息领域的方方面面,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每一年半更新一次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职业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产业教育影响最大。印度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信息技术产业的成功,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发达而完善的IT职业教育体系。印度IT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及国内外大企业,各级政府在多方面资助企业的办学行为,且明确规定高技术企业可以按每年营业额的6%提取教育培训费,用于所属信息技术学院或培训基地建设。印度的IT职业教育培训为印度的软件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职业技能人才。在印度的100多万软件行业从业人员中,约有50%以上是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进入软件行业的。

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启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技术娴熟的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印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反观我国,高职教育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高职教育层次较低。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很快,技术发展也很快,职业教育要满足发展的人才需要,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印度职业教育体制中,政府并没有对职业院校如何运作作出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如何运作,完全由学校自行决定。这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注重职业教育质量,否则招生就可能出现困难。为了确保职业教育质量,印度职业院校每年都要进行大量调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对课程作出调整和补充,课程每年都要更新,以保证课程质量。同时,为了使教学内容跟上技术发展的要求,还要和企业集团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新知识新技术,预测今后几年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等。在这方面,我国高职院校虽然也作了大量工作,但整体重视程度不够,对市场的调研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难以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教学方面,印度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坚持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即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能够使毕业生快速适应工作角色。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仍然采用“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进行实习实作”的教学模式。多年来,这种模式根深蒂固,许多高职院校基础理论的课程和课时还在不断增加,一方面学生对枯燥的专业理论根本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必须持续深化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不断提高实践技能水平。

重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印度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课程意识已经深深融入整个职业教育理念。他们把课程开发设置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作为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印度拥有大量专门从事课程开发的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学校很少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造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单一,多年不变,与社会需求脱节,也造成毕业生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篇4

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内各行政区或功能区之间的技能人才配置不均衡,与发展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至2006年末,主要功能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从业人员占滨海新区从业人员的近一半,其中高素质技能人才占55.8%,而天津港高级工占技术工人的比重只有13%;滨海新区隶属的其它行政区的技能人才结构与全市情况基本相似,大专学历人才存量偏低。基于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目标,这种技能人才结构造成了提升新区经济结构、推行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瓶颈”,需要尽快调整、改善。

天津的高职教育体系和结构分析

1. 高职教育的现状

目前,滨海新区共有5所高职学院,2006年毕业生总数为5624人。显然,滨海新区的高职教育资源偏少,不足以应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与滨海新区尽快实现中心区域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共同支撑新区的开发开放对人才的需求。

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重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高职教育,无论是教育规模和水平,还是就业质量,都有显著提高。目前,天津市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26所,其中有1所民办院校、2所本科层次的学院、5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4个国家级高等职业教师培训基地。高职毕业生总数到2006年已达到4.33万人,4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6.1%,高职就业率也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2007年统计的数据,全市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0.43万人,高职毕业生为4.8万人,比上年增加14%,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为94%以上。

2. 职业培养体系的建立

天津市秉承大职业教育观,不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使职业培训与单纯的学历教育实现了功能互补与融通,为职教改革、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职业培训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公共实训鉴定基地。2004年围绕天津市六大支柱产业,投资建设了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公益性、市场化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二是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市劳动保障部门为了指导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到滨海新区就业,针对他们缺乏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差的弱点,着手建立了青年就业见习基地。三是实施技术工人蓝领双证工程。让有技能无学历或有学历无技能的职工,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四是实施新生劳动力双证工程。将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由各类职业院校扩大到普通高校,实现全覆盖,毕业生的双证率达到40%,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3.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在宏观上,高职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培养应用的技能领域领军人才的教育机构,本科与专科的比例过小,不利于专科学生继续深造,阻碍了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联系,导致中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茫然,对职业教育仍有偏见,职教生源难以保障。

在微观上,高职院校对就业市场的调研不够深入,学校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专业设置不能很好地与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衔接,因而人才市场仍存在需求错位现象;课程设置缺乏对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不能体现地方性、行业性和市场导向性等特性,教材没有新意,培养的学生缺乏职场竞争力;师资队伍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协调,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和动手能力不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僵化,重形式不重实效,职业道德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结果既影响了社会生产率,也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态度。

天津高职教育与滨海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要实现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达到规划的目标,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天津市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高职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中级及以上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教育,因而高职教育对于培养市场短缺人才、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显著作用。高职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做到:

1.完善职业教育规划

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特点,调整职业教育规划的目标,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协调。在加快高职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2. 深入调研论证,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专业设置要根据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情况适时开设新专业;对已开设的专业,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相关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建立在行业与技术领域职业分析和所需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

3. 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切实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

在继续加强对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和办学模式探索的同时,教育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避免创新的形式化或异化。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要重视人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教育。

4. 继续强化职业培训基地的建设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正处在快速转型阶段,产业的技术水平正在快速提高,特别是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使岗位的技术层次提升,从而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明显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强烈的需求。滨海新区现有的从业者有一部分是外来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其中文盲、半文盲占5%,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他们的职业技能平均水平为初级,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从业者占约70%。对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职业培训基地建设,把适合传统密集型产业的一般劳动力资源优势,加速培养成适应现代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知识与技能的知识型劳动力,为提升经济结构创造充足的人力资源。有现有的区域经济背景下,滨海新区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应该有更大作为。

5. 进一步推进天津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篇5

读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后,其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无论为了道德陶冶或为了情趣培养所付出的代价,都在经济分析范畴之内”。这个观点令我深思,我家乡这位千万富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简单正常不过的礼让居然创造了他人生的奇迹,创造了机遇创造了财富创造了经济价值,一字:“神!”,为日后的发展迈下巨大的经济价值空间。又淡到我们教师本身吧,我们所教过的学生不可能个个都考上大学,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为人、人品、道德、情感、爱心、感恩、礼让等高尚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经济价值。其实作者的观点也很明白:通过各方面论证教育与经济价值的正比例关系,主张大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细到每一个人一定要重视教育,大胆地为教育投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应知道: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相齐并重,一样可体现出教肓的经济价值。我们不是常常听说,某某以前读书成绩很差,现在很会赚钱,成为什么老板吗?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故我们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文化,还要培养学生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能力和运用知识等各种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教育的价值在这时凸显出来,教育不仅仅关乎政治,还有经济,物质与文化。21世纪不再是硬实力的抵抗,而是教育软实力的拼搏。如何让教育的经济价值最大化,这是我们每个国人都要深深思考的。“中国梦”,让中国强大起来不再是一种梦想,而是事实。

新经济时代的教育 篇6

“亚布拉罕·林肯说过:‘过去平静的教条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暴风骤雨……我们碰到了新的情况,所以必须重新思考,重新开始行动。’怎么确定我们现在的新思考和新行动?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座桥梁,把我们带去未来,然后在桥的另一端收获新的视野。而这座桥在我的心目中就是教育。

“一个21世纪的教育体制必须着眼于人类可以远高于电脑的领域,如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运动技能或复杂的编码技能,思考创造性的工作、具有关怀性质的工作和那些具有巨大工艺价值的工作。变化的步伐和速度在加剧,我们需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地调整,以跟上变革的步伐。

“是的,机器可以取代我们的肌肉。电脑甚至可以取代我们的智慧。但它们永远无法替代的是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的那些能力:我们的创造力、我们的创新和我们的激情。”

Speeches at a Glance

在世界各地的人力资源部门中,声称比3年前更多使用数据分析的比例超过了1/2。但所幸很多雇员仍然一无所知,一些在他们看来或许是私人的信息正如何被他们的经理分析研究。

—语出自作者Hannah Kuchler在《金融时报》上撰写的《用大数据监控员工》一文。

几天前,我妈和我说她在路上打出租车,很久没有车停下来。她说他们这年龄段的人不会用手机打车软件,不仅不能享受到竞争红利优惠,连起码的打车服务也没有了。我父亲说要不是我公司参与这个竞争以及看到很多年轻人喜欢,他早骂上门来了。

—投资了快的打车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近日在其“往来”中针对打车软件的补贴大战表示,大家应该坐下来谈一谈如何干得更智慧些,竞争千万不能伤及别人。

当我们为盲人用户制造设备时,我不会考虑该死的投资回报率。

—苹果公司的CEO蒂姆·库克在2月28日举行的苹果年度股东大会上,因保守派智库美国国家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一名代表要求他当场承诺“以后的所有行为都以苹果的盈利为目的”情绪激动地回应道。

我想每一个有抱负的演员都会希望得到业内同行的肯定和赞许,但事实就是每一年只有一个人能够得到这个特殊的荣誉。

—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第四次与奥斯卡影帝失之交臂。而在颁奖典礼之前举行的奥斯卡午宴上,当TheindyChannel网站的记者询问他是否会因为从未得到过学院青睐而感到不服时,莱昂纳多这样回答道。

发展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篇7

职业教育是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一种方式。它的功能是提高人类在经济上的生产力。假使一个人这样做, 他在一个自由企业中所获得比他不这样做要高的报酬。这种收益的差别便是进行资本投资的动机, 不论是投资于机器, 还是投资于人力, 均是如此。在两种情况下, 额外的报酬必须与获得额外报酬的费用相对比。假使投资于人和投资于有形资产的资本是同样容易地得到, 不管通过市场或通过有关个人或他们的家长, 或他们的捐助人的直接投资, 资本的利润率在两个情况中大体上会趋于均等。假如它在非人的资本上投资较多, 家长会有为了他们的孩子而购买这种资本的动机, 同时, 不会相反地对职业训练投入相等的一笔费用。然而, 事实上, 有相当多的例证表明, 对职业训练投资的利润率要比对有形资本投资的利润率高得多。二者的差异说明了存在着对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问题。

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反映了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得到人力投资的资金比得到有形资本投资的资金具有不同的条件, 而且比较困难。假使一笔固定数量的贷款被用来进行有形资本的投资, 贷款者能够以抵押的形式, 或对有形资产的一部分有权变卖的形式来减少风险, 从而在不能归还贷款时, 可以通过变卖有形资产, 至少收回贷款的一部分。假使他贷出一笔相等的款项来增加人的挣钱能力, 他显然不能获得任何类似的收回贷款的保证。有形资本的生产力一般不取决于借款购买它的人的合作。[1]人力资本的生产力却明显地需要这种合作。因此, 对某一个人提供职业训练的资金, 而此人除了动用将来的收入以外又无法对归还资金提供保证, 这一行动与贷出款项来修建一幢房屋相比, 吸引力要小得多;归还款项的保证较少, 同时, 以后收回利息和本金的代价则是非常之大。

对职业训练提供一笔固定数量的资金的不合适之处还包括下列的复杂情况。这一种投资势必牵涉到很大的风险。所期望的收益的平均数可能很大, 但是, 围绕着平均数的波动却很大。死亡或残废是造成波动的一个明显原因, 但是, 它对波动的影响可能比人在能力、精力和运气方面的差异要远为微小。因此, 假使借出了固定数量的货币贷款, 而归还的保证仅仅是所期望的未来的收入, 那末, 相当大的一部分永远不会归还的。为了使这种贷款的贷款者感到兴趣, 对所有贷款所索取的名义利息率应该是高到足够的程度来补偿由于烂账而损失的本金。这种高额的名义利息率一方面和禁止高利贷的法律相冲突, 同时又使贷款对借款者不感兴趣。为了其他风险很大的投资所采取的应付方法是入股投资再加上有限的债务责任。在教育上的相应的方法是:“购买”他将来的收入的一部分;给他垫付训练所需要提的资金, 其条件为:把他未来收入的指定部分偿付给贷款者。[2]以这种方式, 贷款者将从相对成功的个人那里取回比他原来投资要多的金额。这笔金额将补偿他不能从没有成功的个人那里扣回的他原来的投资。

这种私人契约看来并没有法律上的阻碍, 即使它们在经济上相当于购买了一个人的挣钱能力的股票。尽管这种契约对借款和贷款者是可能有利的, 为什么这些契约不很普遍的原因之一是:在个人有迁移自由条件下的管理契约的高昂费用、取得正确收入的报告书需要契约继续漫长的有效期。对于规模微小而借款人在地理上分布很广的投资, 这些费用很可能是特别高的。这是这种类型的投资从来没有在私人管理下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

然而, 下列各点似乎也起着主要作用:不愿把对人的投资严格地看作为对有形资产的投资;即使契约是自愿订立的, 社会对这种契约会作出不合理谴责的可能性, 以及法律和传统对最适合于从事这种投资的金融机关, 如人寿保险公司的限制。尤其对早期新参加者, 可能有的营利是如此之大, 以致值得为之而负担非常沉重的管理费用。

二、政府如何作为

不管原因为何, 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因而政府的干预可能具有两个合理的理由, 而这两个理由均建立在“技术垄断”之上。这种投资发展的障碍在于其行政费用, 存在着“技术垄断”的情况;以及障碍来自市场阻力的刚性从而需要对市场运转加以改善, 也存在着“技术垄断”的情况。

假使政府进行干预的话, 它应该如何进行呢?一个明显的干预形式, 也是迄今一直采取的唯一形式, 由政府用其一般收入的款项来直接补助职业学校教育。这种形式似乎是不合适的。投资应该进行到这样的程度, 额外的报酬将能偿还投资并且使投资的收益等于市场利息率。假使是对人力投资, 额外报酬采取的形式是:个人服务的代价高于他在不受职业训练的情况下所能得到的代价。在市场经济中, 个人将把这种报酬当作他个人的收入。假使对个人的职业训练投资加以补助, 那么个人并不要负担任何补助的费用。结果把补助给予所有愿意得到训练并且能维持训练最低标准的人, 那将趋于造成对人力投资的过多, 因为只要它产生超过私人费用的额外收益, 即使收益不足以补偿所投入的资本而且更无利息可言, 个人仍然有获得训练的动机。为了避免这种过分的投资, 政府必须对补助施加限制。即使不谈计算“正确”投资量的困难, 这也涉及到以某种实质上是任意行事的方式, 来把有限的投资配给到超过投资所能维持的申请参加训练的人。那些运气好到足以能拿到补助金来进行训练的人们将取得投资的全部报酬, 而费用则被一般的纳税人所负担——是一次收入的再分配。

这里的要求不是再分配收入, 而是使资本按照同样的条件能为人力投资所用。个人应该自己负担投资的费用和获得报酬。当他们愿意负担费用时, 他们不应该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而不能进行投资。达到这个结果的一个方法是让政府对人从事股份性质的投资。政府机构应该对任何能满足最低质量标准的个人的训练提供资金或帮助提供资金。只要资金用在认可的机构作为训练之用的话, 政府可以在规定的年限中, 每年提供一定的数量。反过来, 个人应该同意, 在将来的每一年中, 对于他从政府那里得到的每3000元的费用, 付给政府他的收入超过一定基数后的一个特殊百分比。这笔支付能很容易地与所得税的支付合并在一起, 从而附加行政费用是最小量。基数应该等于没有这一训练情况下的估计的平均收入, 支付收入的百分比应该被规定在使整个方案收支相抵的水平。按照这个方式, 接受训练的个人在实际上负担了整个费用。这样投资的数量的大小能由个人选择决定。假使这是政府给职业或专业训练提供资金的唯一方法, 又假设所计算出来的收入反映了一切有关的收益和费用, 个人的自由选择会趋向于造成投资的最优数量。

另一个因素不大可能完全得以满足, 因为不可能把上面所提及的非金钱的收益计算进去。实际上, 上述办法下的投资仍然会是有点过于微小, 并且不会按最优的方式进行分配。 由于几个原因, 私有的金融机构和非营利机构, 如基金会和大学, 更加适宜于从事这个计划。由于估计收入基数和付给政府超过基数部分收入的困难, 那么, 就存在着使上述计划变成为政治的足球游戏的巨大危险。我国各种职业目前收入的资料仅能提供一个粗略的近似值作为计算整个计划是否收支相抵的根据。此外, 收入基数和超过基数的部分是因人而异的, 取决于事先预计的各人挣钱能力的差异, 正像人寿保险费用由于不同的预期寿命而有所不同一样。

就行政费用阻碍这个计划由私人机构实行而言, 提供资金的政府是中央政府而不是更小的单位。任何一个省会像一个保险公司那样花同样的费用来与接受资金的人们保持联系。政府会把这些费用减少到最少的数量, 虽然并不完全消除它。例如, 一个移往另一个国家的个人可能仍然在法律上和道义上有义务支付他收入中的事先商定的份额, 然而, 强制执行这个义务可能是困难和花钱的事情。因而, 非常有成就的人们可能有迁移的动机。当然, 类似的问题会在所得税的情况下出现, 而出现的问题还具有较广泛的范围。在中央政府一级执行这个计划的细节上无疑是麻烦的, 但看来并不严重。严重的问题是早已提及的政治问题:如何防止这个计划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足球游戏, 并在这个过程中, 从一个收支相抵的方案变成为一个补助职业教育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斌.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11) :19-21.

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篇8

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在我国旅游业发展方面实行无烟旅游业战略。这一战略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得到了高度重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就是旅游业。现阶段,旅游新区的基层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高,需要从职业教育方面,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保证旅游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目标。

二、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职业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我国西部地区,西藏地区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该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佳,但是因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得名。主要包括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文物古迹,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到此观光旅游。截止2002年,共形成国家级,省级和县级风景名胜区11个。因旅游业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包括旅行社,旅游车队,酒店和商场等。特别是旅行社和酒店是重点产业,在就业方面占较大的比重。

我国西藏地区有很多大型酒店。在这些酒店员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不到20%,初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占一半以上的比例。旅游景区各大酒店经过大量的实践,关于用人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们认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虽然文化层和素质高,发展前景较好,但是他们的就业状态不稳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从基层服务员岗位做起。职高生和中专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他们更踏实,能在基层服务员岗位上,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正是因为他们乐于吃苦的精神,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可以升职,基本上可以做到大堂经理,部门经理和副总经理的位置。

因为初中毕业生文化层次低,理解能力不强,因此他们很难有所突破。根据酒店多年的用人经验,更加注重对这一部分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使其文化层次达到中等层次以上。酒店在这方面可以采取一些科学措施。按照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用人需求,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员工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会得到提升。这些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有助于我国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根据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行业中职业技术教育意义重大。

三、西藏地区职业发展前景分析

西藏地区在我国西部大开中属于重要的旅游之地。现阶段,我国西藏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因为受到省内宏观调控和经济规划的影响,省内开发的重点工程就是旅游业。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经营。根据对西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表明旅游企业还存在员工业务技能不高和文员程度低的情况。在省内旅游景区一线工作的员工,经过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下,其中中层管理人数也只占25%-30%之间。根据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黔东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缺乏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因此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提高人才素质。通过教育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企业也可以去各类专业高校招聘。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才能使其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根据我国国情分析职业教育前景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式现状,各个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深度和机械化程度都属于多元化的状态。但是总体上我国产业技术结构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从企业的总体发展形势来看,运用自动化高科技的企业还是少数。基于这种情况,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企业仍然需要初、中级技术人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对劳动者进行培养,可以通过讲座,宣传和教育等形式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劳动者只有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才更有机会提高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就是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的掌握情况和文化素质的高低。以我国农业发展为例,我国平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种植都需要较大的科技含量。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拥有掌握科技的能力,才能较快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农村输送大量高科技人才,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西藏地区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大量发展旅游业。但是专业化旅游人才比较欠缺,需要对其加强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西藏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文章首先分析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职业发展现状,再分析西藏地区职业发展前景,最后根据我国国情分析职业教育前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经济欠发达旅游新区的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篇9

一、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从社会历史看, 教育对于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 肩负培养农村合格劳动者的农村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沁源县为例, 职业中学先后招收医卫、幼师、煤炭、机电、电工、计算机、财会、音乐、体育等专业的学生, 专门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6000名职中毕业生陆续就业, 他们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为振兴当地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有20%的农村医生、60%的农村幼教、30%的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80%的农村电工、83%的文艺演出队伍是职业中学培养的学生。与此一样, 大多数山区贫困县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型人才。正是得益于数以万计的职中毕业生的贡献, 农村乡镇企业, 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快速地发展起来, 农村的文化产业才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表明, 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效之高, 令人振奋。

二、认真审视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丰富了农村的人才市场, 为农业、农村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原因, 在农村职业教育中, 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 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党政部门缺乏对人才资源的整合要求, 发展职业教育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没有对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认为职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所起的作用不大, 实用性不强。在召开政府工作会议, 甚至是教育工作会议时, 对职业教育轻描淡写, 致使国家发展职教的许多政策措施得不到贯彻落实, 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也不足。

2. 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 缺乏必要的实验、实习设备和设施。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不够稳定, 使本来落后的教学、实验、实习设备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所收费用只能应付必要的公益性活动和购置必备的办公用具、教学用品以及支付水电费, 学校的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

3. 师资不配套, 队伍结构不合理, 缺乏高素质的教师。

据教育部职成教司统计, 职业高中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占46.71%和2.7%。不仅如此, 专业课教师多由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 专业知识面窄, 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不足, 实践经验少。如:长治市的15所职业高中, 大学本科毕业的教师达标率仅有19%, 实习指导教师不足15%, 专职教师偏多, 普遍超编, 却每年都需外聘专业课教师。农村职教教师文化课水平有限、专业课知识不足、实践能力较差、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差。

4.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互不适应, 职教为农服务能力不够强劲。

农村职业教育优势所在, 应当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热爱农村、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且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创造效益。目前, 许多职业高中并没有把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和学生在农村谋求生计的能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 脱离了农村实际, 脱离了为农服务的实际。农民家庭致富无门, 反而因供子女读书承受了沉重的负担。这样, 就挫伤了送子女就读职校的积极性。

以上问题, 成为制约农村职教发展的瓶颈,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确保农村职业教育立足于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的长远发展需要我们努力通过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1. 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和舆论宣传, 带动干部群众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握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 必须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再认识。首先, 地方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坚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彻底更新观念, 努力纠正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其次, 要引导群众认识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势, 要向群众摆事实、讲道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联系实际, 提高认识。第三, 要加强行政调控的作用, 切实实行“三教统筹”, 确保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 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督导检查评估制度, 通过法律手段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2. 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 拓宽渠道, 创新机制。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应该胆子再大一些, 步子再快一些, 否则就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就不能适应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首先, 要进行办学体制的改革, 在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同时, 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职业教育, 调动他们的办学积极性。其次, 要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进一步放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 放宽年龄限制, 打破学历限制。第三, 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第四, 要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使农村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第五,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新经验、新模式。例如:“边学习、边生产、边致富”的教学模式, “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努力形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

3. 要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农村职业教育应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做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加强农科教结合, 发挥农业科技部门专业人员的优势, 努力给农村职业学校配备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

4. 真正实行产学研相结合。

职业教育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 产就是实践, 产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 只有产才能发展经济。反过来, 只有产才能带动学、带动研。学是基础, 研是手段, 产是目标。产学研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开展研究时可设专题研究班, 紧密结合生产现场攻关课题, 深入生产实际, 大力开展科研工作, 学习了解农村企业的市场需要, 为适应农业及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学习新技术。

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篇10

(一)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认识高度, 把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经济工作日程, 打造与区域经济联动的开放性。

(二) 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中国先后实行了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国之初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20世纪70年代末的区域重点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三) 中国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均衡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职业技术学校不仅数量少, 为了配合区域均衡的经济发展政策, 当时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开设中等技术学校。

非均衡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 由于财政的分权管理, 地方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有了自主权, 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开始出现并逐渐拉大。

和协调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由于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 地区间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四)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

1. 中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发挥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备的优势, 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质量;发展中地区职业教育采用“以特色求发展”力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构建适应农村贫困地区人才培养需要的职教模式。

2. 职业教育发展的三种具体模式

技术导向型模式、技术开发型模式和技术扶贫型模式。技术导向型模式适应于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开发型模式和技术扶贫型模式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指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具有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实施型技术人才和技能操作人才。

3. 确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

职业教育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 应考虑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 而应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 建立相应的职教体系。

职业教育层次。经济发达地区, 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重较大,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 更应重视初等和中等职教的发展。

职业教育类别。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三个产业的结构趋于现代化, 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因此职业教育的类别、专业设置上应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而在欠发达地区, 职业教育应更多地为农业服务, 主要面向第一、二次产业培养所需人才。

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政府主导和统筹硬件建设, 在办学上引入市场机制, 职业教育机构主动寻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

二、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围绕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坚持扶贫与促强相结合;加速推进兴 (义) 安 (龙) 兴 (仁) “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 加快以电、煤为重点的能源工业发展;充分利用南昆铁路的扶贫效应, 加速推进南昆产业带建设, 巩固壮大“电、烟、酒”三大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矿产 (煤、金) 、建筑建材、重化工、非公有制经济、医药工业、旅游业、草地畜牧业”等新的增长点。

2.充分利用两条通道。利用集资源、电力、通道为一体的组合优势;利用南宁至昆明铁路、“两江一河”航运、兴义机场、关 (岭) 兴 (义) 高等级公路, 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经济。

3.切实加强四项建设。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通道经济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

4.加快开发四大资源。以水能为主的能源资源;以煤、金为主的矿产资源;以中草药林为主的生态资源;建设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中药品牌企业。

5.努力实现两个提高。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把教育放到首位, 下大力解决好第一生产力问题;增加人民收入,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黔西南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 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1. 学校办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职业学校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 巩固和扩大了原有的就业市场。职业教育学校2007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0%。

2. 重视对失业人员及离地农民的转移培训

针对农民及下岗工人文化基础差、职业技能低的情况, 分批分年龄地进行组织, 灵活地开展各类各层次的实用性的技能培训, 从而让很多人重新找到的工作岗位。

3. 职业学校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

职业教育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有所增强, 六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组建成立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4. 师资队伍建设有所加强

政府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通过自身的培养、人才的引进, 有的学校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教师, 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趋于合理。

(二) 制约黔西南州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1. 思想认识有差距, 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加上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 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 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

2. 管理体制不顺,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行业分属不同的部门等多头领导。部门掌握有大量的资源, 处于闲置状态。

3. 经费投入渠道不畅, 办学条件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 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主要是在义务教育, 用于职业教育的微乎其微, 经费短缺已经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4. 就业准入制度贯彻不够理想

企业对员工的劳动技能重视程度不够, 就业准入制度在实施执行中还存在差距, 这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对黔西南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 从州情出发, 确立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 全州农业人口基数大,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繁重。

黔西南州农业突出问题是“四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抗灾能力低;农业科技水平低, 特别是科技的载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2. 城镇职工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大。

经调查, 造成这些人员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 原有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3. 黔西南州工业规模小, 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来说, 工业呈现出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特点。

4. 州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根据黔西南州区域经济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兴义、安龙和兴仁“一小时”经济圈, 应该发挥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备的优势, 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 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二)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步发展

黔西南州目前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家, 其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0家。

1. 与经济联动发展, 构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三类人才为区域内

紧缺人才:一是面向煤化工和精细化工高级技能人才;二是面向金矿的高级金属冶炼技术人才;三是面向现代农业园区的高级农技人才。

2. 以行业为依托, 整合资源, 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加大投入, 提高硬件水平;引进人才, 优化师资队伍。整合资源, 做大做强, 发挥品牌优势。

(三) 着眼长远, 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是:以高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 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构建互相衔接、相互贯通, 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 将职业教育体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应该使所有人在一生工作的各个时期都能与继续教育有效衔接, 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相互交替、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互贯通, 改变成才道路单一化现象。

2. 实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职业教育要尽可能满足所有人千差万别的学习需要。不仅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还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各种不同需要。

3.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应该对已经选择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应有的条件, 保障其正常的运行。使之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学校承办的办学体制”;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办学效益;加大职业教育管理改革的力度, 增强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能力。

(四)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

1. 加强宣传力度, 努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认真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通过多种途径, 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 促使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2. 成立职业教育发展委员会, 统筹协调

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挂帅, 由人事、教育、劳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职业教育专门委员会, 进行统筹、协调、研究, 分析人才需求, 确定和实施近期和远期的职教发展规则, 总体安排设点布局, 使各部门信息通畅, 配合密切, 并组织督导评估。从而真正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形成综合优势和整体合力。

3. 加强人才需求的调研, 使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准确把握我现有的各类人才的人数, 正确预测我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所需各类人才的人数, 根据两者的差额, 制定周密的职业教育未来几年的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

4. 加强执法力度, 增加经费投入, 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职能部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职业教育加强监督、管理, 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例如反映最多的经费问题。认真落实《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

再如就业准入制度问题。“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 (工种) , 用人单位应当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征书的人员中录用。国家未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 (工种) , 鼓励用人单位优先从经过相应职业培训的人员中录用。”这一规定也未得到认真贯彻。

5. 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相结合,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职业教育中, 要克服重技能轻文化素质或重文化轻技能的倾向, 鼓励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要坚持技能培训与学历培训并重, 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 2005-11-01.

[2]俞克新, 等.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篇11

另一方面,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原经济区建设已列入国家规划,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实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全省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同时,我省每年仍有80万左右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有30万左右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其中大多数学生未能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要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十余年来,河南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务实求效的作风,切实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制订并启动我省职教攻坚计划,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以赴地把职业教育抓紧抓好,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为消除传统观念的影响,从整个社会层面推广职业教育,河南省政府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紧迫性的认识,认真制订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多种途径,大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出台。2008年10月17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动员大会;11月份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全省多渠道筹措经费100亿,重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我省与教育部签署《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启动了省部共建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工作。同年,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攻坚推进会,并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2010年,为全面提升全省人力资源素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我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署了《共同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启动了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2010年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行动计划》,旨在加快我省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切实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在2010年出台的《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精神, 增强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2012年,省政府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三改一抓一构建”,进一步加快我省职业教育发展。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从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不断深化对职业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精心部署安排,勇于实践探索,形成了重视职教、发展职教、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在工作推动上,坚持把职教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按照“三改一抓”、“六路并进”的要求,围绕职教攻坚的具体目标任务制订年度计划,细化攻坚责任,确保每年都有新进展、新成效。鹤壁市把职业教育发展列入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六大攻坚战役之一,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职教园区建设,全市17所中职学校整合为7所,入驻职教园区5所,入住学生6000多人。信阳市平桥区整合部门职能,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实现了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无缝对接,统筹培训资源,通过发放“职业技能培训券”等方式,实行“全员职教、免费职教”,减轻了受教育者的经济负担,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政策支持上,各地出台了不少含金量很高的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郑州市率先出台了加强校企合作的意见,明确企业税费减免等一系列具体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中职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省中职院校在校生达到184.7万人,高职院校在校生74.1万人,比2007年分别增加28.4万人和29.4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49.3%和51%,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据统计,2008~2011年,全省71个职教强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县市的平均增速,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几年来,我省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5%和80%以上。通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新增就业45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加快提高,据统计,2011年全省劳务收入2340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经过十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全社会也形成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改革封闭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有效对接

一是加强了顶层设计。省政府2008年出台的《关于实施职教攻坚计划的决定》、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职教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12年出台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职教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的要求。为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支撑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提升竞争力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2012年我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强调了政府的推动作用、行业的协调作用、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双主体”作用,规定了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多种形式。同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通知》出台,成立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作为全省职业院校与省内外行业企业单位联系的桥梁与纽带,着力于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组织框架,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积极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全面合作,探索有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平台,从而真正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综合优势和整体合力。2011年出台了《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关于加强省级职教集团建设的意见》。河南现有职教集团60个,吸纳成员单位2054家,进一步凸显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功能。endprint

二是建立了校企合作激励机制。2012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表彰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先进单位的通知》,对我省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60所职业学校和58家企业、行业、协会(学会)予以表彰。这是全国省级职业教育表彰活动中第一次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中国教育报》以《河南:2000万元重奖鼓励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为题专发消息予以报道。

三是组织编写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材。我省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采取教学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双主编”制,组织编写了机械加工技术等5个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校企合作教材,促进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

职业教育的快速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扩大了教育需求,推进了经济增长。2008年以来,全省职业院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320多万人,我省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扩大招商、承接产业转移的“金字招牌”,显著提升了区域竞争力。富士康集团、格力电器等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河南,很大程度上缘于这一优势。

三、增加经费投入,建立多元办学机制,提高职业教育投资效益

各职能部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职业教育加强监督、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省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了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办学的机制。一是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1年出台了《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省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财政拨款标准意见的通知》。二是建立了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的机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各级财政投入资金42亿元,教育费附加投入38亿元,社会筹资120亿元,职业院校学费投入45亿元。三是开展了多元化办学改革探索。2010年,我省印发了《关于开展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公办职业院校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

在资金投入上,职教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全省共投入资金近200亿元, 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420个,比原计划投入100亿元的预算增加了一倍。全省财政投入逐年递增,累计拨付资金约71亿元,资助学生1177万人次,促进了职教攻坚工作顺利开展。全省88所中职学校进行了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吸纳社会资金26.4亿元;省属中职院校全部实行生均经费财政拨款办法,机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效果;组建了60个职教集团,校企合作逐步深入;全省民办职业院校达到305所,在校生35.3万人,比2007年增加15万人,形成了各级各类院校共同发展的局面。

在多元投资办学改革中,我省涌现了几种典型模式。一是“引厂入校、校企一体”模式,如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引进4家企业投资4000多万元入校建厂,每年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1000个左右,企业年产值7000多万元。二是“多元投入、股份办学”模式,如商丘市政府以原永城职业学院净资产作为投资,河南煤化集团出资3亿元,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了新的永城职业学院,商丘市政府持股30%,河南煤化集团持股70%。三是“政府引导、民办公助”模式,如西平县吸引私企投入8000万元,合并4所弱小公办中职学校,新建了一所占地18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容纳5000名学生的民办性质的职教中心。滑县、汝南县、武陟县等一批县(市)也相继采用了这种做法。

四、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

我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对职业教育实施积极的布局结构调整。由于各类职校规模、质量、投入渠道、办学效益差别很大,必须调动政府部门、行业和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行政、市场、经济等多种手段,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采取兼并、重组、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进行积极的布局调整。对那些规模偏小、资源贫乏、办学艰难的学校果断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现资金、校舍、师资等职教资源的优化组合。2009年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等4个实施意见的通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提高规模效益。为推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010年出台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评选实施意见的通知》。

全省中职学校由1163所调减至874所,校均规模由1613人提高到2166人,优化了职教资源配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持续推进,规划的17个职教园区已有14个开工建设,入驻学校21所、学生8.6万人,提高了集聚发展能力。

五、开展职教强县活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2009年,省教育厅出台了《河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市)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我省连续开展了“职教强县(市)”创建活动,把职教中心建设和“近三年初、高中毕业生除升入普高和高校者外,均应一个不少地接受中职教育或参加三个月以上的技能培训”作为核心指标,每年评审一次,县长亲自答辩。已认定的85个“职教强县”中,每县都有职教重大工程,累计增加职教投入40多亿元,改善了职教办学条件,堵住了农村新“技能盲”产生的口子。

“职教强县(市)”创建活动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强技能,不仅提高了农民进入城市后的预期收入,破解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内在“瓶颈”,加快了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而且培育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型农民队伍,为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六、抓好学校内涵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一是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发布,把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作为全省职业教育的支撑予以重点支持,首批73所项目院校确定。省财政投资26亿元,对每所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分别支持1000万元和800万元,各地政府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予以配套。为确保配套资金到位,省、市政府还签订了共建协议书。通过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办学条件优、教学质量高、改革成效好的品牌职业院校,发挥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力、吸引力和办学活力。二是加强专业建设。2011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发布,旨在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目前,全省共认定国家级重点中职院校165所,确定了28个重点专业、196个重点专业点。中职院校专任教师达到5.83万人,“双师型”教师达到1.07万人,比2007年增长13.8%。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不断加深,涌现出一批规模大、质量高、信誉好的品牌院校。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省的职教工作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2008年的全国师资工作会议上,我省介绍了打造职教专家领军团队的做法;在2009年的全国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我省介绍了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在2010年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我省介绍了职教攻坚和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情况;2011年,《中国教育报》以《打造强县富民的金钥匙——河南省职教强县创建活动纪实》为题,对我省开展的职教强县创建活动给予了大篇幅系列报道;在2012年全国职教体制机制创新会议上,我省做了典型发言。这些做法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引起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领导多次到河南调研指导职教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河南的一系列改革实践誉为“河南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贯彻,河南的经济发展迅速,受其影响,职业教育也正在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格局。因此,我省从各个方面出台政策举措,帮助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教办学模式,取得了重大进步,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了贡献。

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篇12

经济发展呼唤职业教育支撑

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 人的知识和技能高低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发展县域经济, 必须以人为本, 以职业教育为支撑。

首先, 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科技能力的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财富, 但没有接受职业教育, 没有掌握任何科学知识和生产劳动技能的人, 其本质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人, 只是一种自然的生产力。要把这种自然的人转化为一个智能的人, 把自然的生产力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力, 必然要依靠职业教育对人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才能彻底改变自然人的质性, 提高自然人的劳动力。

其次, 职业教育是培养提高劳动者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对经济产生的作用, 是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社会实践中是以进行职业技能培养为基本特征的, 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并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人的劳动力素质, 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经济中, 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需要拥有大量高素质、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人才。要提高我国的劳动者素质, 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

再次, 职业教育是造就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基本途径。一般劳动力是学习掌握既成的技术工艺, 使用现代的机器设备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然而, 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的发明、工具的制造、科学技术的传播、先进生产力的发挥, 是实现上述生产的前提, 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关键。而卓有成效地从事科技研究和管理工作, 就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更高的智力, 就必须要在此基础上接受更高的职业教育, 实行终身教育。科学技术已成为最强大的生产力, 发展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的智力劳动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最主要手段;智力劳动者成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创造财富最宝贵的力量;拥有智力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 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力竞争力的最主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中最辉煌夺目的是经济特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快速增长, 固然有国家优惠政策直接驱动的原因,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有一大批一流科技专家、拔尖人才、优秀管理者和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住优势特点加快发展

县域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密不可分, 它们之间既有范畴内的规定性和相对独立的发展领域个性, 又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谐共存的共性。认识和把握县域职业教育特点, 对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培养各类技能型实用人才, 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 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具有重要意义。

全民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这一定性说明, 职业教育是人人的教育, 应当面向全体国民办学, 以人为本, 确立培养目标。目前, 在企业工厂, 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 技能人才紧缺, 难以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农村, 大量的劳动力文化水准低下, 职业技能技术匮乏, 发展经济难有起色, 贫困生活状态难以改变;在城镇, 广大初高中毕业生和不少普通高校毕业生因无一技之长而职业难寻;在一些行业企业, 因管理缺乏科学技术和规范监督, 经济违法违规案件、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上述状况表明, 只有下大气力办好职业教育, 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求学愿望, 使人们充分学到实用技术, 个个依靠科技进步找到职业谋生, 安居乐业, 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贡献。

社会性发展职业教育是为了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培养技能型、知识型、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离开了经济社会, 职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定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要, 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广大劳动者服务, 为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农村服务, 只有这样办学, 职业教育才会有生命力。

开放性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发展的特点。必须改革开放, 突破县域范畴界限, 跨越囿于局部或一个地域内自我办学、自我发展的封闭性重围, 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进城市企业, 走向农村, 走向社会, 寻求发展项目资金和帮扶伙伴, 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邀请专家学者前来“就诊”、“把脉”, 筹划发展, 使职业教育贴近经济大动脉, 与县域经济共同演绎同一首歌, 才能实现双赢。

实践性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真才实学的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这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核心和灵魂。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 必须要改变以往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把实验课堂移植到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去。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节实验课, 规范操作, 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热情指导, 耐心帮助, 确保每一节实验课、每一次实践训练, 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技有所长。学校要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增添设备, 改善设施, 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服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技能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 到工厂企业、农村天地拜师学艺, 一面研究学习, 一面实践锻炼, 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让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多样性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性, 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形式密切相关的。由于我国目前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职业教育出现了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模式。政府、企业部门、私人等方面积极参与办学, 形式上有公办的、民办的、公私联办的、企业办的、私人办的等, 形成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职业教育办学多样性还表现在教育教学内容形式上的灵活性、多样性。其中, 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为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和提高实践能力服务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多样性, 还表现在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半工半读、劳动实践、企业实习等, 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实践空间, 这是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无法比拟的强劲优势。

推进县域经济和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策略

当前, 县域经济和职业教育正驶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以广西田阳为例, 县域经济正在全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 加紧整合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铝、电、锰、林纸、石化、建材、农林产品加工等资源型工业, 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加快对外开放和横向合作, 着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非公经济、园区经济、特色经济, 深入挖掘潜力,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千方百计聚财增效, 经济建设捷报频传。职业教育更是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国家对中职学校实施助学奖学政策, 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开展职业教育建设大会战, 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职业学校落后面貌, 促进职业教育走出新天地。因此, 职业教育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下大气力做好。一要高度重视, 加快发展。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关系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 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议程, 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拿出抓经济工作的魄力和方法抓好职业教育。二要加大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由于前阶段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办学条件简陋, 招生困难, 已成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为此, 政府要加大投入, 努力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增加设备, 完善设施, 使职业学校成为继基础教育后的又一道亮丽风景。三要突出特色, 增强竞争力。国家奖学助学政策的实施, 惠及千万中职学生, 家庭负担的费用减少了, 学生上职校的愿望强烈了。那些办学条件好、专业设置有吸引力、校园地理环境优越的中高职学校, 其办学将更为红火, 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 需要采取超常规措施, 下大功夫加快改造职校校园, 添加设备, 设置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横向联系, 与高校和企业强强联办, 借助优势资源发展壮大, 形成规模, 办出特色, 职业教育发展应如是。

参考文献

[1]周建龙.十年辉煌绿色杨凌之二:科技示范带农增收[OL].[2010-06-05].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7-07/27/content_611283.htm.

[2]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OL].[2007-08-31].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199569.html.

上一篇:八段锦的教与学下一篇: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