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2024-07-29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通用11篇)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篇1

关于提高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推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有课程、师生素质、考试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实际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作 者:毛国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科技致富向导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年,卷(期):“”(6)分类号:G75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质量 课程设置和改革 教师素质 学生素质 考试改革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篇2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 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园艺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 要想提高学生园艺技术的学习质量, 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 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这主要包括: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生产设备和实习仪器;提高实践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度。要做到这几点, 教师除了要经常进行练习之外, 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把握各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二、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实习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就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实习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以《设施园艺学》为例来说明实习课的内容设计。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性能和相关应用。

在这一板块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园艺设备主要类型的调查实验项目,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以及相关应用情况。

2. 园艺设施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调控方法。

这一板块中, 学生要学习电热温床的相关设计和安装方法、温室大棚的温湿度的调节办法以及光照的变化跟植物生长的关系等, 使学生能够掌握园艺设施内部调节温湿度变化的设备的设计和安装, 并进入温室内对光照的变化进行实地的观测, 真实感受并总结出光照、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 以采取能够适应生产的相应措施。

3. 一些代表性的果树和蔬菜的种植栽培技术。

通过开设这一园艺技术的实践活动, 学习一些蔬菜的播种、移苗、采摘等技术和果树的越冬防寒、病虫害防治等实验, 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种蔬菜的常规种植方法和果树的基本栽培管理技术。

三、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让学生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掌握规范、准确的实践操作方法和技术, 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每一项操作都要严格按照要求、一丝不苟地进行。而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践操作, 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始实习之前, 根据计划中的实习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把每一项实践操作进行反复的练习, 直至自己的操作熟练、规范。同时, 把学生在实习中即将要使用到的相关材料和设备准备好, 并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准备, 以免在学生进入实习时出现材料的短缺, 或者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等现象。在进行课前反复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找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在随后的实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 实现学生实习工作的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1. 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准备和设计的过程中来。

为了使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实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为学生讲解完实习的目的、要求、相关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等项目之后,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将与实践相关的材料和设备分发到小组当中, 让学生用自己小组成员认为有效的方案来进行操作, 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准备所需的材料、实习地点和操作方式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于实习的积极性, 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索、追求的热情, 每个学生都特别关心本组的实践结果, 也时刻关注着其他小组的实践进展, 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避免了学生不动脑筋, 直接抄袭实践结果的现象出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牢牢地记住了要领和方法, 真正实现了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有效教学。

2. 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同时也为了避免麻烦, 在实习课中只是带领学生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然后直接写实践总结, 表面看来让学生完成了实践工作, 实际上却根本没有起到实习课的真正作用。在职业教育工作中, 我们一定要杜绝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 掌握扎实的实践经验。比如在观测温室内光照及温湿度变化的实验中, 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然后让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时间进行观测, 形成自己的一套实验数据, 并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 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的效率。

总之, 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 多下功夫, 积极学习、不断探索, 采取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 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从事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笔者自从事园艺技术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潜心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了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因素: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精心选择学生实习内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

关键词:职业教育,园艺技术,教学质量,实习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园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余慧琳, 王海涛.高等职业院校园艺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6) .

[3]耿静超, 石大立, 张歧.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 2011 (4) .

[4]王国法, 曾凡荣.中国园艺业发展措施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1 (2) .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园艺技术 教学质量    实习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50

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有所不同,它所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直接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拥有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实习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胜任自己的工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经验和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分析和研究,来谈一谈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园艺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园艺技术的学习质量,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这主要包括: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生产设备和实习仪器;提高实践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度。要做到这几点,教师除了要经常进行练习之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把握各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二、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实习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就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实习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以《设施园艺学》为例来说明实习课的内容设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性能和相关应用。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园艺设备主要类型的调查实验项目,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以及相关应用情况。

2.园艺设施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调控方法。这一板块中,学生要学习电热温床的相关设计和安装方法、温室大棚的温湿度的调节办法以及光照的变化跟植物生长的关系等,使学生能够掌握园艺设施内部调节温湿度变化的设备的设计和安装,并进入温室内对光照的变化进行实地的观测,真实感受并总结出光照、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以采取能够适应生产的相应措施。

3.一些代表性的果树和蔬菜的种植栽培技术。通过开设这一园艺技术的实践活动,学习一些蔬菜的播种、移苗、采摘等技术和果树的越冬防寒、病虫害防治等实验,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种蔬菜的常规种植方法和果树的基本栽培管理技术。

三、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让学生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掌握规范、准确的实践操作方法和技术,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每一项操作都要严格按照要求、一丝不苟地进行。而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践操作,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始实习之前,根据计划中的实习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把每一项实践操作进行反复的练习,直至自己的操作熟练、规范。同时,把学生在实习中即将要使用到的相关材料和设备准备好,并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准备,以免在学生进入实习时出现材料的短缺,或者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等现象。在进行课前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找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随后的实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实现学生实习工作的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1.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准备和设计的过程中来。为了使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实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在为学生讲解完实习的目的、要求、相关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等项目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与实践相关的材料和设备分发到小组当中,让学生用自己小组成员认为有效的方案来进行操作,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准备所需的材料、实习地点和操作方式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于实习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索、追求的热情,每个学生都特别关心本组的实践结果,也时刻关注着其他小组的实践进展,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避免了学生不动脑筋,直接抄袭实践结果的现象出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牢牢地记住了要领和方法,真正实现了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有效教学。

2.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也为了避免麻烦,在实习课中只是带领学生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然后直接写实践总结,表面看来让学生完成了实践工作,实际上却根本没有起到实习课的真正作用。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杜绝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掌握扎实的实践经验。比如在观测温室内光照及温湿度变化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然后让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时间进行观测,形成自己的一套实验数据,并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的效率。

总之,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多下功夫,积极学习、不断探索,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园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余慧琳,王海涛.高等职业院校园艺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

[3]耿静超,石大立,张歧.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2011(4).

[4]王国法,曾凡荣.中国园艺业发展措施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1(2).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篇4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感兴趣,思维容易激活。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学好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有趣的图形”一课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边演示边讲述)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它们还带来了一些礼物——“变魔术”,你们喜欢吗?请看:“变、变、变,变出来(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变成机器人、轮船、房子等)。”师:厉害吧!谁已经认出这些图形了?请介绍一下。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有趣的图形。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疑、激疑或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提出一个问题:“吉米今年12岁了,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心理上便产生了希望了解这一奇怪现象的愿望。这时我告诉学生:“别急,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为什么了。”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了新知的探究过程。可见,精心设置新颖有趣的问题引入课题,可使学生由好奇心而产生求知欲望,从而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把整个教学过程纳入启迪学生思维质疑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发明,会动手的人能促使他去开动脑筋,动手动脑可以相互促进。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摆、拼、做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使他们手脑并用,操作到位,不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篇5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学科。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过程中基本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可以借鉴,因此很多在这个学科岗位上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下降很快,导致上课效率不高,如何提高并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保持长期的兴趣?本文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阐述,回答了如何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并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一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那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论部分往往比较抽象,仅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对于这种问题一般都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解决,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所以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1、在多媒体教室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

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一方面,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可以奉行“拿来主义政策”,选择一些现成的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如市场上有《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软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搜集素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整理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现成的CAI教学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难免和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有出入,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各种能搜集到的素材,通过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及“课件大师”等软件合成符合我们需要的课件。

2、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

在机房里上课主要使用“苏亚星”、“红蜘蛛”等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完成在机房里的班级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作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当教师演示操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作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素养”,当今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术语,这时我们可以配合英语学科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如在讲授《从WWW上获取信息》这节课,我们可以与语文学科进行学科整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书本上介绍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在浓厚的求知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操作技能的训练。

用心爱心专心 1

总之,我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提高课程整合的质量。使学生掌握好信息技术这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2、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83、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93-944、《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 郭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年6月

5、《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何克抗

6、《建构主义棗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二、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不成功的上机操作,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教学效果与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

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好玩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做什么,形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没有一点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作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无数实践证明:由学习者自己不断探索、甚至经历过失败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最不容易忘记。教师应该彻底撇弃以往满堂灌、填鸭子式的教学传统,在讲授知识点时切忌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这样势必扼杀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课堂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由学生自主地用探索法、发现法去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文件的搜索》这节课时,有位教师在讲解了必要的操作步骤和基本的搜索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以下 “寻宝行动”的任务:

寻宝行动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线索搜索一个宝藏,宝藏的名称分布在下面五条线索中,每条线索都给出宝藏的一部份名称。请同学们按顺序完成搜索每条线索,然后把每条线索提供的信息拼在一起,这就是宝藏的名称,最后就可以通过搜索宝藏的名称就可以找到这个宝藏了。(请在右边单元格内记录你所搜索到的信息)

线索

1、文件名为Asia.doc,存放在C盘。

线索

2、文件名是以E开头,主文件名为6个字符组成的文件类型为gif(扩展名)格式。线索

3、搜索在d盘的,文件名的第2个字符为f的文件

线索

4、只知道文件是在2005年10月25日建立和存放在D盘上。

线索

5、只知道大小至少为85KB的,扩展名为doc的文件,存放在d盘的文件。

当然,宝藏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但教师选定的宝藏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例如一段好看的动画或者是一个好玩的小游戏等。线索的数量和内容取决于教学内容,线索的顺序安排尽量做到一环扣一环,使学生欲罢不能,不断地去寻找新的线索内容,维持较长时间的探索兴趣,从而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完成线索

2、线索3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使用通配符。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全场巡视,个别指导,及时找出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以便统一讲解。

三、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今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术语,这时我们可以配合英语学科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如在讲授《从WWW上获取信息》这节课,我们可以与语文学科进行学科整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书本上介绍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在浓厚的求知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操作技能的训练。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篇6

目前职业技术学院层次的.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对职业技术院校中英语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一些探索.

作 者:王晓军  作者单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宿州,234101 刊 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1(5) 分类号:H319.4 关键词:英语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   现存问题   解决方案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篇7

关键词:内部管理,地勘单位,经济效益

一、地勘单位经济效益不显著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地勘单位产生结构调整的要求, 地勘单位由过去单一的地质勘探, 发展成为以工程地质勘察、工程施工、对外机械加工、餐饮、宾馆服务等多元化, 多种行业的生产管理体系。地勘单位的管理方式也由过去单纯依靠行政管理向着自主型的以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企业化方向转变。由于生产项目的增多, 生产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点多线长, 导致管理工作出现滑坡, 地质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

造成地勘单位经济效益不显著,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客观表层的问题, 有深层次的矛盾, 解决这一问题, 使地勘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不断发展壮大, 必须从上到下协调一致, 进行综合治理, 改变地勘单位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 达到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意识淡化, 管理素质不高, 偏重于放开搞活, 却忽视了管住管好, 由于一些改革措施还不完善、不配套, 导致管理中出现“以包代管、以包拒管”的现象以及短期行为, 甚至有些单位超前分配, 分光吃净, 缺乏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2. 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受旧体制的影响, 很长一个时期, 地勘经济游离于商品经济之外。所以一些在企业单位已经普遍应用了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对于部分地勘单位来说还很陌生。也正因为如此, 地勘单位管理干部队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显得很缓慢, 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方面有待学习和积累, 在管理水平方面也有待提高。

3. 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 各项专业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有不少地勘单位的计量、标准化等工作程序不规范、不标准;各种数据资料不准确、不齐全、不定期修订, 失去了标准化的先进合理性;基础统计资料不完整, 数字不准确, 报送不及时, 口径不一致, 甚至有些工程只有进展总数, 没有严格的班报记录, 严重影响提交地质报告的准确性;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严格, 没有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各项专业管理水平较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在地勘单位全面, 有效地展开, 地质工作简单化时有抬头;尤其是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齐全而又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财务监督不力, 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设备管理失控, 配置不合理;物资管理不善, 仓储损耗, 积压严重, 跑、冒、漏、滴现象依然存在, 安全意识淡薄, 违反安全规章、规范的情况屡见不鲜。

4. 法制观念不强, 合同管理混乱。

改革开放以来, 地勘单位与外界的经济关系日益增多, 这就必将涉及到大量的经济法律关系, 但是目前部分地勘经济实体法制观念淡薄, 对法律手段在地勘单位管理中的作用重视不够。近年来在开辟地质市场和发展多种经营过程中, 各类经济合同大量增加, 合同金额与日俱增, 但是在有些单位对经济合同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对已签订的合同管理不善, 履行监督不力, 以及对违约处理不够及时, 不够严肃认真。致使许多应签订合同的经济行为而未签汀合同, 即使签订了合同, 有的内容含混, 责任不清, 难以履行;有的则拒不履行却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所以经济合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真正的经济效用和法律保障。

三、建议和看法

由上述几种情况不难看出, 目前地勘单位的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不重视管理和放松管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效益和地勘单位发展的最突出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只有下定决心, 花大力气, 进行综合性的治理, 方能见效。为此, 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1. 管理与改革同步推进。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地勘单位效益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而每一项改革方案的出台, 都必须靠有效的管理措施来保证, 如果管理滞后于改革或与改革不配套, 势必阻碍改革的发展。因此, 应在大力推进地勘工作体制改革的同时, 集中精力加强地勘单位的内部管理, 完善那些已经不适应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的旧的管理制度, 重新创建出一套科学的, 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管理制度, 彻底摒弃传统的旧观念, 全面推广和运用经济责任制、股份制等适合地勘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方法。

2. 建立健全约束机制, 进一步完善现已成熟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

承包制的推行,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种种短期行为和管理职能的削弱, 但是目前情况下, 在地勘单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些问题和困难, 就全盘否定, 更不能把地勘单位因投资不足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都归罪于承包经营这种管理模式。每一项改革都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应该认真贯彻有关方针政策, 在继续坚持和完善已有的管理机制, 管理方法的同时, 建立和强化地勘单位约束机制。结合目前情况, 约束机制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适当集中地勘单位的财权, 认真清理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中的债权、债务及早解开债务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 完善管理指标体系, 规范股份制和承包经营行为。明确制度, 严格考核, 使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成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搞活地勘单位的一种主要经营形式。

3. 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契机, 全面提高地勘单位的管理水平。

改进和加强地勘单位管理, 提高管理素质, 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通过质量认证踏踏实实地把管理工作搞上去, 针对地勘单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这些工作:一是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和业务人员要进一步增强管理意识, 充分认识到强化管理, 开展地勘单位质量管理活动, 既是当务之急, 又是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二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各项工作要“严”字当头, 一丝不苟, 不要走过场, 搞形式。要自始至终地按照地质工作规律, 以质量管理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 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分工明确, 责任清晰的网络;三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地勘单位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必须把基础工作同基层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管理的重点, 从标准化, 档案、计量、定额、信息、基础教育和班组建设抓起, 逐步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数据微机处理系统, 确保各种基础统计资料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标准体系, 加强基层建设和现场管理, 建立良好和谐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 实现以人为本均衡、文明、安全生产, 逐步实现地勘单位管理人性化、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4. 重视法律手段在地勘单位管理中的运用。

地勘单位提高效益, 摆脱困境, 增强活力, 要靠技术进步, 也要靠完善的经营管理, 而完善的管理, 法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要认真搞好法制教育, 全面提高地勘单位领导和业务人员的法律素质, 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合同管理混乱的现象。学会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多种手段进行管理;增强法律观念和意识:要全面检查、清理各种合同, 规范经济合同管理, 进一步完善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加强监督检查, 减少合同签订、履行和管理中的问题, 避免必要的经济损失。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教学 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随着现代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冲击着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利用CAI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广、效率高等特点,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多媒体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传统的农村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研究的必然。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口说等多种感官训练,激发了对教学内容更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生努力地积极思维、主动记忆,学习的兴趣也在不自觉中增加了,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从而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的任务。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语文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必将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教学《草原》一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夕阳。”时,我先录制剪辑了一些草原美丽的风光画面,还有穿蒙汉服装的人或坐或站,或抱或握手,或流泪或深情交谈的画面,并配以音乐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景,仿佛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这时让学生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生显得轻车熟路。学完了这句话,学生仍沉浸在画面中,见此情景,老师趁机引导,鼓励他们展开想象:“你能把这幅情景说得比作者还要好吗?”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的情境中驰骋想象,使早已蓄积的情感得到了尽情释放,使课堂气氛达到了新的高潮。

三、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生乐于写作。学生写作文,因生活感受少,喜欢从范文上生搬硬套,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随着现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有了本质上的促进,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创造思维能力。故此,把现代技术信息运用到小学作文上,更是一大优势。

1、在作文教学中我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可以想象,当年我们小学时搜肠刮肚写出的文章,那是一个怎样的作品,或者词不达意,要么不知所言。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对作文不感兴趣,没有兴趣的课程注定要失败的。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

2、再现精细生活,濃缩自然场景,指导观察,提高写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缺陷,他们对生活没有深的感受,也不会主动去观察某种事物,更是缺乏观察的耐心,以至于连最简单地、平时经常接触的事都不能写具体,不能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写出来。因此,计算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的文字、声音、图象给了学生直观的形象,并可以重复观看,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了盎然生机。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的艰巨任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推广应用,必将有效推动我们的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长期深入研究。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篇9

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基层,调查了解贫困地、贫困人口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才能使扶贫工作做到更好。因此,基层财政工作人员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品格、真抓实干的作风,真正深入到每个贫困乡、每一个贫困村、深入到许许多多贫困户家中去,去调查了解其有没有饭吃,有没有水喝,有没有通路,有没有通电,有没有基本的医疗、教育条件等等诸如此类的直接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做好这些工作没有一种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不行,必须动真情、做实事,为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要建立完善财政扶贫管理机制。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是否有效,是衡量财政扶贫工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财政部门在扶贫工作中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对财政扶贫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诸如资金的分配、使用对象的确定、使用方向的选择、监督机制的完善等,都要做出科学的比较和分析,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1.科学分配,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及时到位。为了避免资金分配的随意性,要使扶贫资金用到最需要的贫困地区。财政扶贫资金是农民的救命钱,要及时拨付到位,绝不允许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去截留、挤占、挪用。要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运作,专款专用,杜绝一切超范围使用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

2.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要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资金的拨付由扶贫部门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提出具体意见后,由财政部门结合扶贫部门意见按进度拨付。对挤占、挪用、改变项目计划的,财政拒绝划拨,杜绝一切扶贫资金不合理开支现象。二是扶贫资金使用要坚持最大效益原则,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导功能,充分调动农户自身投入为导向,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使扶贫资金不能“撒胡椒面”,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良种引进、基地建设,“龙头”培植和信息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上。所有渠道下达的扶贫资金都要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捆绑使用,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佳效益。三是创新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机制。在组织实施上,要抓大户带规模,抓基地促生产,抓“龙头”促销售。通过实行科学规划、资金倾斜、科技指导、流通联结、领导帮扶等措施,抓示范,培植一批种养加工专业大户和专业村社,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脱贫致富的扶贫典型,带动产业化扶贫的健康发展。四是政府要强化服务职能。要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通过政策引导、帮助规划提供服务来解决农户迫切需要解决的信息、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着力为扶贫项目的实施创造优良环境。要建立好产业化扶贫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保障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五是强化监督意识,却保资金落实。为确保扶贫资金落实到位,发挥效益,财政、审计部门要组织扶贫资金专项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对实施的项目和资金全面的推行公示公告制,建立监督员制度,使“民心工程”成为融洽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促进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要注重新产品和能源开发。扶贫资金在投入使用过程中,要加强“输血”,解决贫困人口眼前的困难,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不能仅偏重“输血”,“输血”不是扶贫的目的,相反会造成搭配对象的自卑和依赖心理。因此,以“造血”为主,输之必要“输血”。而且要偏重“造血”功能,开发新产品和资源,发展二三产业,让扶贫资金真正成为启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要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贫穷、落后只是贫困地区的表象,而生产的根源是不同的。因此,扶贫时要用“治标”的方法发展“短、平、快”的经济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贫困人口基本的生产、生活状况,切实把握好扶贫资金解决温饱的目标。同时,又要从根本上着眼,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制裁是长远的“治本”之策。只有“标本兼治”,扶贫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益。

五要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具有地域性和不稳定性。自然环境条件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扶贫资金投放的项目和方向,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其投放的顺序也要遵循这些规律,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扶持那些能尽快发挥到最大效益的项目,是有效的扶贫资金发挥到最大的使用效益,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得到提高。

六要坚持有偿投入和无偿投入相结合。扶贫资金的使用,既要考虑的贫困地区的自我积累能力较弱,效益较低的实际情况,对一些整体效果、全局利益好的项目,应无偿扶持,这样有利于增强贫困地区致富的基础,增加其发展的后劲。同时,对经济效益较好、具有偿还能力的贫困乡、村、户所用的扶贫资金,则采用市场运作方式,要求偿还,这对于扶贫投资主体和被扶贫对象,都有很大的压力;正是由于压力的存在,保证了借贷双方都要不惜余力的地加强对“造血”项目的科学论证和反复筛选,有效地推动贫困地区的“造血”项目建设。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篇10

------学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一点体会

生物工程系刘振湘

1999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数量、每年招生人数、在校生数量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然而,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本质上还是沿用本科学科型的教育模式,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高职教育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是作为本科教育的一种补充。2006年,国家教育部分别以教高[2006]14号、16号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其主体都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教育部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中心,重点抓教学质量上。这充分体现了国家要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的决心,预示着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在认真学习教高[2006]16号文件,开展新一轮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大讨论,我院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会议、暑假中层班干部培训班和全院教学质量监控会议中都把教高[2006]16号文件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讨论。本人现就学习该文件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重要性

2006年12月14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界普遍认为这一文件的出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相当重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首次对高职教育进行了正确定位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我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虽然我们自己早就知道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而且其“职业教育”的属性,才是高职教育“质”的属性、本质的属性;现在是由教育部明确了:“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而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一个正确定位。据专家分析:既然是一种类型,类型中就有层次之分,即: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高职,这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高职内部结构调整的政策依据。

2、准确确认了高职教育的作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这是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作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准确确认。教高[2006]16号文件同时指出:①我们要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发挥巨大的作用、作出重大的贡献;②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③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

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全面总结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教高[2006]16号文件总结了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吸纳了国外类高职教育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做法,特别是针对当前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新的思想、最新的理念、创新的办法,对于指导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件提出: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篇幅不大,全文约3800字,共分九个部分,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提高一个认识、明确一个目标、深化三项改革、加强四个建设”。

1、提高一个认识

“提高一个认识”就是要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高

[2006]16号文件指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服务面向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等三个方面,今后要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高职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边天下,质量问题显然比数量的问题更显得突出,关乎高职的健康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明确一个目标

“明确一个目标”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这里有“五个要”:①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②要以中发〔2004〕16号文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③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④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⑤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提高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说要求是很高的,本人认为“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创造;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就业和创业。

3、深化三项改革

“深化三项改革”是指深化专业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化专业改革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但一定要注意,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针对全局而言的,对于具体的院校,要考虑实际基础,动机和效果应该统一。人才培养已经全国化,要有整体眼光,讲求教育成本,不能什么专业人才都“本土化”。对于数量不大、时限很紧的人才社会需求,与其花大力气在本地新建专业,莫如到外地有关院校招聘毕业生,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效率。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与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是一致的。专业设置范围不能够离“群”,新专业要有增长点,龙头专业和支撑专业对于不同的院校答案应该有所区别,此院校的支撑专业,可能就是彼院校的龙头专业,反之亦然。教高[2006]16号文件同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①要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②要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③要力争进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④要在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下,加强和规范专业建设;⑤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⑥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2)深化课程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①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③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④加强课程建设,建设精品课程;⑤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⑥加强教材建设,参与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⑦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⑧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⑩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教高

[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为此强调“五个要”:①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②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③要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④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⑤要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四个建设

“加强四个建设”是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建设”。

(1)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①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③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④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⑥要力争进入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点专业领域。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教学团队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①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②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③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④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⑤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⑥要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争取成为在高职教育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视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要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①要着力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的获取率与获取质量;②要致力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顶岗实习落实;③要着力于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④要致力于能很好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4)加强规范管理建设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①应重视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加强对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宣传,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②应重视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院校领导要更新理念、拓宽视野,增强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③应重视内涵建设提高质量,要求党政领导班子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④应重视从严治校规范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招生管理;⑤应重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维护稳定,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与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它的根本宗旨在于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社会,吸引行业企业积极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篇11

职业技术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课堂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改革之势风起云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实施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问题

传统职业技术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为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一般都采取班级授课制,其特点是拉平取齐,按照统一进度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现代教学论提出加强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近年来,也有些教师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分组教学。例如,有的教师把全班按照英语水平分为甲、乙、丙3组。对甲组学生鼓励独立学习,在达到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带有综合性、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对乙组学生要求掌握好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有困难的适当予以帮助。对丙组学生则多加辅导,使他们逐步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教学使全班的学习水平得到了整体的提高。由此可见,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综合化、丰富化发展的局面。自19世纪末以来,人们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了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探索,一方面完善和改进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使其更加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探索和创造了大量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班级授课制有益和重要的补充,使教学组织形式跨入了多样、综合、丰富、发展的新时代。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等等,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生长的土壤。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既有优点,也有缺陷,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特定的目标指向和适用范围。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顺利地完成某项教学任务,但用来解决另一项任务就不一定会成功。

三、改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方向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

所谓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的转变。一体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素质优良、技术过硬、单项技能拔尖的技术型人才。

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构成了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与实习车间构成了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落实推行一体化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具体表现在:

首先,它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每块内容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及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教学质量。

其次,它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产品质量决定一切,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自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来,我校学生的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办学效益,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实现了学校以质量谋发展的办学宗旨。

第三,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在工作中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2.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交流与互动方式

“交流与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教材,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交流与互动”的教学中,学生是以教师的启发为基础的。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先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与互动”教学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用多媒体影像资料辅助教学,采集实物样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手段,已经渗透到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并被广大教师采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应用多媒体辅助学科教学的意义在于充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力求做到时间上有宽度、内容上有深度、活动上有广度、效果上有信度。切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滥用。

上一篇:开设游泳池馆培训方案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