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效果的措施

2024-07-11

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效果的措施(通用3篇)

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效果的措施 篇1

为此, 我校在护理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以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动力, 增强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 现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实践及效果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本校2009级三年制护理专业16个班, 共有学生873名, 其中男生12名, 女生861名。采用由黄艳芳主编的职业生涯规划 (广西版) 教材。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课程安排1个学期, 教学时数为32学时。

1.2 方法及效果评价

1.2.1 课堂教学前发放调查问卷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之前, 首先要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现有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为此, 笔者以“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为内容, 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的看法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发放问卷873份, 回收有效问卷865份, 有效回收率为99.08%。具体见表1、表2、表3、表4。

表1结果显示, 在谈到“你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有什么想法”时, 多数被调查者都表明“不太懂, 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只有9%的被调查者表明自己可以规划职业。表2、表3、表4结果显示, 中职生存在对自我认知不足的问题。

可见,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较弱, 就业方向不明确, 就业品质不完善, 就业准备不充分, 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将来对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 因此急需加强教育与引导。

1.2.2 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策略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教师在把握大纲规定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本着兼顾所学专业及本人的兴趣、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程指导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三大原则, 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主题辩论、任务驱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施教, 以满足中职生求新求变的心理,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 在“认识自我, 规划人生”章节内容教学中, 教师在讲述“能力分析”时, 引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后, 开展“寻找我的智能优势”的探索活动, 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深入分析, 得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特定的智能组合, 只要挖掘自己的潜能, 每个学生都可以走向成功”的结论。同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适时播放视频短片《护士的楷模———叶欣》、《山村赤脚医生李春燕》、《人民英模———许振超》, 让学生懂得“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引导学生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成才观, 增强职业成功的信心。

1.2.3 课堂教学外开设第二课堂, 提高中职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根据课程需要,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行业、走进社会、参加实践, 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组织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主题班会和职业规划作品展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案例讨论, 模拟求职、面试训练等;让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毕业生“双选会”并撰写调查报告;举办观摩护理技能大赛;学校请用人单位到校举办有关行业知识培训;学校定期开设专家和优秀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讲座, 结合人生历程和典型案例, 开阔学生视野, 增进阅历, 了解社会和行业特点及发展前景;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帮助中职生更好地了解护士的责任、发展机会和社会发展对护士岗位的要求, 增强对护理行业的理解和兴趣, 从而促进中职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1.2.4 改变课程评价方式, 实施发展性评价

成绩应该是平时、期末成绩的总评, 平时成绩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课堂纪律情况、课堂参与积极性、课外实践情况等作为考核标准。期末考核采用开放式考核方式, 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 学会制订符合自己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是考核的重点内容, 学生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 是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护理职业通道及行业要求、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 是学生依据护理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提高、适应护理岗位的过程, 是描绘美好前景的过程, 是学生为走向社会、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过程。这种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 促进了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实现了德育课程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目标。

2 结果

2.1 护理专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后调查问卷情况比较 (见表5、表6)

2.2 中职生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评价 (见表7)

3 讨论

3.1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由于职业学校的特点, 学生一入学就处于职业准备阶段, 具有了学生和准职业者的双重身份, 从表1看出, 在回答“你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有什么想法”时, 有80%的中护生提出在职业生涯规划上“不太懂, 需要专业人士指导”;从表2、表3、表4可以看出, 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劣势“非常了解”的学生占不到总人数的20%。由此可见, 目前中职生处于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自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较弱的现状, 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而表7显示, 98%的学生“认为护理专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必要”。可见, 在中职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是中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是中职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3.2 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进行自我定位

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充分、客观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进行自我认知是认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 是选择职业的依据。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对自己进行全面认识, 并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通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评、智能优势测评以及讨论交流、实践锻炼等途径, 提高学生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的能力。表6显示, 通过学习, “对自己的能力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提高了25%和13%。

3.3 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 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表5显示, “对自己所学专业比较了解”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比原来提高了32%, “有深刻的了解”的提高了16%。表7显示, 63%的学生通过学习后“清楚自己未来5年的学习工作目标”。由此可见, 通过课程的学习, 中职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 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摆正位置, 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确立发展目标, 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为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

3.4 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信心

从表7可以看出, 有87%的学生认为“对提升就业竞争力以及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自信心有帮助”, 由此可以看出, 在中职阶段开设以护理行业需求为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可帮助中职生加深对护士职业的了解, 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 并自觉树立专业学习的目标。同时通过帮助中职生获取职业信息, 使中职生坚定信念, 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有基本的定位, 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实践和探索, 笔者体会到在中职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可引导学生热爱护士职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正确分析自我, 明确职业目标, 充分挖掘自身的职业发展潜力, 以增强职业竞争力, 实现个人的最优化发展。

中职生就业能力高低关系到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 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中职学校更应该重视和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 这也是中职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为社会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迫切需要, 是提高学校就业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郭开宇, 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6:49~50.

[2]王毅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9:93~95.

[3]殷俊.当前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浅析[J].教育管理, 2009, 5:176~177.

[4]马远.职业进入前青年人的职业成熟度问卷研制及影响因素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35~38.

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效果的措施 篇2

一、创业教育理论性课程的体系建设

目前,中职学校已纷纷开展创业教育。有的开设创业教育课,授课内容包括企业家素质及其个性特征、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调查、风险投资及相关分析等课程,将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向正确的方向,深受学生的欢迎。创业教育理论性课程的体系建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创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为学生顺利地实施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非常规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中职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种非常规性的教育。目前,中职学校关于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创业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学,它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重在改变学生的就业意识,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创业成功人士进课堂”活动,用鲜明的案例激发学生们的创业激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开展校内电器维修,校内代理销售手机卡,开展校内电影院的租赁,校内滑冰鞋的代理等创业尝试活动,积累创业经验。让社会走进课堂,让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教学,从而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成独具特色的实践理论课。

三、创业教育教学是一种案例分析式的教学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案例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启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实践操作对创业教育的教学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教学,让学生从案例中寻求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并把这种经验合理地移植到自己的创业实践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成功。同样,失败的案例也可以警示学生,使其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从而实现创业的成功。

四、完善中职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考核机制

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体系和考核机制已明显不能适应创业教育的实际需要。新的课程体系必然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贴近社会、贴近创业这个主题。可以尝试把实践也当作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主要部分来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的突出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创业实践的效果直接作为考核标准,再加入一些其他的量来衡量创业教育的成败和学生创业的成败。

五、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教学

创业教育课堂教学需要个性化。传统的普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统一的成品,已经越来越凸显出弊端。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能再走这种老路。创业教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智商天赋,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做到不盲从、不模仿、不生搬硬套,从而实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例如:有些学生喜欢摆弄电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爱好,进行电器行业的创业教育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在修理小电器和出售小电器上下功夫,为学生毕业后走进电器行业进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关行业相关知识的教学,在实际的创业教育过程中不可能重复进行实践,这也不符合创业教育的终极要求。创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可能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创业教育课堂教学中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一个独立的特有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实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成功。

六、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是一种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的教学

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效果的措施 篇3

作为一门陌生而社会需求量较高的专业, “物流学”目前在我市各大专院校已基本普及。目前我市的一些中职学校也陆续开出了这门课程。由于是一门新的学科, 在中职学校, 这门陌生的课程应如何开设, 它与大专院校的物流专业有什么异同, 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知识节点在哪里, 重点是什么, 这是我市中职校物流课程教师正在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中职物流课程建设的路应该怎样走, 本人根据学习进修积累的知识和数年中职物流课的教学经验, 做几点分析, 与大家共同交流和分享。

1 中职校开设物流课程的意义

重庆市各大专院校均开设有物流专业或相关课程, 普及率比较高, 那么, 为什么还要在中职校开设物流课程呢?有句话叫“存在决定价值”。既然我市有不少中职校开设了这门课程, 证明此门课程在中职校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如果从理论高度细分缕析, 我们认为这门课程在中职校存在的价值有以下几点。

1) 社会需求。

本文开篇指出,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资高速、大量流转集散的社会。中国的制造业广泛分布于全国的南北西东, 各类制品大至成套的飞机、火箭, 小至纽扣、螺丝等物件, 都需要以前所未有的量级和从未有过的快速度运输和集散。同时, 物资流动不仅是运输行业分内的事, 它还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的内外空间, 充溢在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这种广泛的社会存在, 对不久就要融入社会基层或企业一线的中职学生们提出了掌握物流常识的必然要求。若干年前,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 学习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物流的广泛社会需求和现实存在, 也促使我们的中职学生必然要去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 可以说是社会的广泛需求, 促使中职学生要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物流知识。

2) 职能需求。

中职学校每门课程的开设, 都应该以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定位、职业导向为标准。所以, 中职学校开设的物流类课程也一定要与大专院校的同类课程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重难点确定等方面区别开来。中职学生, 是面向生产、服务或管理的第一线的实用操作型人才。这种职能需求, 促使每位中职学生必须要去学会和掌握物流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常识。我市中职校开设的物流课程, 一定要从这个标准来确定未来的教学, 使我们的物流课程具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鲜明特色。那么, 中职学校开设物流课程, 到底应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才最科学, 最适合学生的需求呢?这, 就需要我们中职教师到各类物流企业乃至物流企业以外的其它企业去作实地考察、深入的调研、精细的分析、科学的规划, 从中提炼出物流在各类企业一线岗位的操作流程及技术规程, 并把这些东西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形成文字材料, 编撰出适合于中职学生学习理解的教材。

3) 文化需求。

中职与普通高中在同一文化层面上, 凡普通高中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 中职学生都应具备。不同的是中职学生更趋于专业性和职业化。因此, 中职学生身肩职能化和文化的双重学习任务。改革开放之前, 我们曾遇到一些操作水平、实干能力很强的六、七级的技术工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文化程度很低, 有的甚至近乎于文盲。但在知识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企业还会容许这样的情况存在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此, 我们的中职学生, 不仅要学好专业技能, 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物流课程除了具有专业课属性外, 也具备很强的语言课属性, 甚至有企业管理课属性。学好这门课程, 可多方面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开设物流课程, 有既引导学生学好专业技能, 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双重好处。

从上述三个需求中, 可以看出物流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 一种文化现象, 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因此, 中职学生应学一点物流知识。

2 中职校物流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我们应当传授不同类型的知识, 以期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对中职学生, 我们应该给他们传授些什么知识, 才能使物流课程的教学最贴近中职教育特点、贴近中职学生需要,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在前一节的阐述中,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 那就是实用性和操作性。夏文汇主编的《现代物流管理》一书的末尾, 以“案例分析”的模式, 向我们讲述了“全球物流中兴起的宅配服务业”一节内容。这节的第三点介绍了“宅配服务业”的5条通路:型录邮购、直销、产地直送、电视购物、网络购物。这五条通路, 较详细地阐明了商品或产品从生产者流出到消费者手中的五种物流采购方式。它的流转性、环节性清楚, 程式性、节点性也一一点明。可操作性强, 实用价值高。这些东西, 就是我们中职生应该明确和掌握的知识节点。因为我们培养的中职学生就是未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才, 这些操作性强, 又有很高实用价值的知识正是我们的中职学生需求的东西。

至于本书第三章中第三方物流战略管理模式、第十章中物流中心的设置与运营管理、第十一章中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及运作模式, 涉及到的是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及高层管理设计与模式, 对于普通的中职学生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物流知识明显脱节, 且内容也偏难偏深, 与中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距较远。不宜列为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但可以让学生概略了解一下这些知识, 以使学生对物流知识有一个较完整了解, 并为今后的自我提高奠定一些基础性东西。所以此类内容不宜多讲深究, 但求有个粗浅认识。

综上所述, 中职学校的物流课程从大纲制定、内容选择、教材编写、课堂讲授, 都应以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力本位为基准, 从一线操作、实际应用出发, 进行合理整合。同时, 也要从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出发, 全面加以考虑。但知识节点, 轻重划分、难易确定, 不应偏离中职的特点。

3 中职校物流课程教学的组织模式

中职校以培养企业一线操作性、实用性人才为己任。为了适应这个目标, 中职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中变化和丰富起来。经过中职学校老师们许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现在中职校各类课程 (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习课) 都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走出去”“请进来”等模式一改过去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教到底, 学生一本书、一双耳朵学到顶的旧有课堂教学, 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贴近所学专业、更贴近企业需求、更贴近培养目标。

“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仓储与配送管理》一书第五章库房验收入库与上架作业, 共分五节。第一节入库验收、第二节入库验收作业的程序、第三节物料入库验收的方法、第四节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入库验收、第五节货位分配与上架作业, 各节以极强的物流实际操作程序、方法、过程展开讲述, 处处都离不开“实用”的内容。此书尚被指定为物流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用书。那么, 中职物流课程的内容和模式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结论应该是很明确的, 那就是把课堂讲授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挤出一部分课时数, 将课堂推进到企业一线去, 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 感受和理解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理论本来来源于实践及感性的认识。因此在实践中感受理论是最平凡不过的了。至此, 作为中职学校的物流教师, 我认为中职物流课程模式与课时数可作以下一些考量。

1) 教学模式:课堂理论课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课教学相结合。

2) 课时分配:将总课时数50%安排为课堂学习时数, 总课时的50%安排为企业生产课学时数。

3) 安排方法:在条件较好的学校, 采用边学边实践的推进方法, 课堂学完一部分内容, 即去生产实践中感知, 掌握相关的内容。在条件不够具备的学校, 可与相关企业联系, 一次性留足必要的课时数, 将学生派遣到基层去在实践中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4 课程内容设置中的几点注意

1) 本文论述的内容是针对我市中职学校非物流专业均开设的物流课程, 即各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通用性课程, 所以, 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简约性、通用性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如果有的中职学校开设有专门的物流专业, 课程内容的设置另当别论。

2) 中职学生的第一学习要务就是毕业后能够胜任生产性企业与服务性企业的一线工作。通过调查, 我们获悉, 近几年我市中职毕业生的分配走向是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我市的各级各类企业, 我们还发现随着我市在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的领先趋势, 大批大型笔电企业及众多大型汽摩企业, 以及与这两个行业相关配套的大量中小微企业发展迅猛。因此, 我们开设的中职物流课程应本着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 让学生适当多学习一些笔电、汽摩及相关的物流知识, 使学生尽可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识有用武之地。

3) 注重教学实习, 提升实践性环节的学习质量。广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东波在他的《中职物流专业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一文中将中职物流专业人才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一定的现代物流专业基础知识, 能够直接胜任一线物流岗位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瞿希东老师则将大专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为: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现代物流意识, 了解工程理论、物流法规等相关知识, 能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运用于实践, 收集信息、消化信息、提升信息能力强, 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应用广泛性。

两相对比, 我们很明显感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中职学校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因此, 作为中职学校通用性的物流课程更要大力突出其实践性特色, 要搞好实践教学。这就需要我们物流教师下大力气去研究这门课程。以前, 我们的实践环节较多流于形式, 取得实效不够理想。要真让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有所长, 学生在这个教学环节学有所成, 使实习的教学质量得到扎扎实实的提升,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1) 提升师资水平、规范学习行为:一是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让我们的教师既能上理论课, 又能上实践课;二是要规范实践课的学习程序和考核制度, 建立适用的考试方法, 因为只有在合理的约束下, 学生的学习质量才有保证, 才能做到“师高弟子强”。

(2) 完善实习场所:一是必要的设备、设施完善;二是专业针对性强, 切忌太强调通用性, 比如把学“数控机床”的学生放到“笔电”实习中去。

(3) 安排必需课时。必要的实习时数是保证提高学习质量的基础。

(4) 保证必要经费。这是一个新的动向。实习经费是双向的, 有学校支付的, 也有报实习单位支付的。这些费用是搞好实习教学, 提升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一定要用好、用尽。

(5) 考取资格证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质量究竟有没有提升, 提升了多少, 考核是最好的量化标准。实践完毕后, 应让学生参加至少一项有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核, 以获取考核合格的证书为标志, 证明我们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了质的飞跃。

5 结束语

在这里, 我与各位讨论了中职学校物流课程的若干问题及相应对策。我的想法是通过讨论, 辨清我市中职学校物流课程的开设及发展的相关问题。但由于个人的学识水平、意识理念和教学经验都十分有限, 所以, 认识与设想肯定是不足的片面的, 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还是那句老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我们一块在实践中去反复磨炼, 不断总结、升华提高, 为我市中职学校的物流课程的教学走一条正确的道路。

摘要:本文就中职学校开设物流课程的重要性、课程内容选定的标准、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和内容设置的注意事项, 对中职校的物流课程进行分析, 其中既有思考探索的试议, 又有实际操作的提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物流课程,内容设置,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夏文汇.现代物流管理[M].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2]高晓亮, 伊俊敏, 甘卫华.仓储与配送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东波.中职物流专业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03) .

上一篇: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办事指南(定稿).doc下一篇:教师岗位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