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2024-07-29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共8篇)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篇1

吕艺镇辛集中心校

“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县综治委《全县深入推进“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博综发(2015)11号)精神,为深入推进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和法制教育氛围,结合我校实际,深入推进我校“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安全、稳定、文明、和谐”为总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法治为引领,实施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健全完善“1+N”平安校园建设机制。构建起以校园为主体、政府职能部门履职、社会各界尽责的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机制,实现由简单的抓校园安全到全社会共创“平安校园”的格局。持续推进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平安校园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广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保护师生身心健康,为推进教育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环境保障。

二、任务目标

以“创建平安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目标,着力实施好“五大工程”,即:实施“一把手”工程、实施安全管理网格化工程、实施安全法治进校园工程、实施校园安全基础建设工程、实施联建联防工程;努力实现“五优二个确保”的目标,即:教育教学环境优、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优、校园及周边消防环境优、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优、校园人文环境优,确保我校有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确保我校全面建成校园及周边秩序良好、师生安全、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校园”。

三、工作重点

(一)实施“一把手”工程

我校将把深入推进“1+N”平安校园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深入推进“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小组,分解职责,明确到部门、岗位、具体责任人,提出具体责任要求,实施步骤,校长亲自布置,靠上督导,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在平安校园建设上要始终坚持“三个舍得”,即:舍得投入精力、舍得投入人力、舍得投入物力;落实“四个亲自”,即:亲自部署、亲自督办、亲自检查、亲自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十个不发生”,即:不发生集体活动安全事故,不发生校车恶性安全事故,不发生校舍及其他设施倒塌安全事故,不发生校园消防用电安全事故,不发生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及暴力极端分子伤害师生事件,不发生饮食、饮水群体中毒事件,不发生疾病的突发、流行和传染事件,不发生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件,不发生校园违法犯罪事件,不发生“法轮功”等邪教侵入校园事件。

(二)实施安全管理网格化工程

构建并落实由不同层面构成的安全管理网格化管理体系。一是构建以校长领导校委会成员、各教师参与的校园安全监管“大网格”工作机制;二是构建以我校“1+N”组成人员为主体的“教师网格”工作机制;三是构建以班级为主体的“班级网格”工作机制;五是构建以班级小组为单元的“小组网格”工作机制。依据我校实际情况,分不同年龄段实施。

(三)实施安全法治进校园工程

1、严格按照《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落实好开学“安全第一课”,并确保安全教育“入脑、入心”。定期组织班会,进行防火、防毒、防溺水等安全专题教育。定期开展以防暴力、防地震、防火灾、防食物中毒等疏散演练活动,切实提高师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事故灾难的意识和能力。

2、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健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师生申诉制度,充分发扬民主,畅通沟通渠道,坚持依法依规治理校务,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法治和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活动,确保课程设置率达到100%,我校各班的法治安全教育课每月不少于2课时,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定期对学生、教师、家长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法治宣传,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安全法治意识。

(四)实施校园安全基础建设工程

1、健全完善我校的高清天网工程,建立综合警务室。我校将努力实现校园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 构筑全天候、无缝隙、可追溯的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一键报警系统,建立集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推进警校联动处理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稳定事端机制建设。

2、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专业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基础建设工作的通知》(鲁综治办[2010]30号),我校已经配齐配足专职安保人员和安保器械,为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水平奠定了基础。

3、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如有问题,及时制定整改计划,将我校校舍建成最牢固、最安全、让家长和群众最放心的“三最”校舍。

4、加强规范教育教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凡是涉及师生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影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必须把社会稳定风险评

估作为“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因素。

5、加强校门口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规定好停车点、家长接送区等,通过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消除校门口交通安全隐患。

(五)实施联建联防工程

1、我校将主动邀请、配合各职能部门,通过联合督查、执法检查、专项检查、重大事项挂牌督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校园安全管理及周边安全环境、交通秩序、经营秩序、摊点、治安秩序、接送学生车辆等全面或专项排查整治。

2、明确职责,理顺程序。根据县综治委《全县深入推进“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博综发(2015)11号)文件附件1和附件2。我校对于自查或职能部门或社会组织人员排查出的安全问题及隐患,及时在整改期间做好防范措施;对于我校无力解决的安全问题及隐患,及时报告给吕艺镇“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召开联席会议安排整改任务,对还不能解决的安全问题及隐患,以书面形式报告给县“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汇总后统一报县综治委,由县综治委挂牌督办。

四、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1+N”平安校园建设是平安博兴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把每个学校的“1+N”平安校园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明确相关任务和时限要求。要严格落实教职工“一岗双责”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确保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二)明确责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我校作为“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将主动联系学校的镇领导小组成员,每季度至少组织召开1次“1+N”平安校园建设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工作顺利开展。要明确专人做好联席会议记录、材料整理、归档工作。

(三)着力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夯实安全根基

一要深入排查整改校园安全隐患。要实行学校自查、部门执法检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综合督查等方式,做好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确保安全隐患底数清、情况明、整改到位、不留死角。实施动态监管,健全完善“1+N”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台账,做到内容齐全、分类科学、专人管理,相关档案材料齐全完备。

二是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督办制度。对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问题、事故隐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规定,我校能自行整改的,及时抓好整改;学校整改有困难的,由镇政府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职能部门依法依规负责督促抓好整改落实;需要上级协调解决的,写成书面报告,提交联席会议协调处理;涉及到跨辖区和多个部门或是问题特别严重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威胁严重情况特别紧急的重大隐患,由县综治委挂牌督办。

(四)强化协调联动,建立信息通报制度

我校将安排专人负责将“1+N”季度联席会议、各部门各学校开展的安全隐患排查及校园周边安全环境整治等有关信息第一时间整理上报镇教委安全办,上报的信息力求真实、客观。我校将加强“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宣传力度,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知晓“1+N”建设工作,进一步凝聚起共创平安校园强大合力。

(五)强化督查考核,推动工作落实

我校将“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对各教师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表彰的重要依据。对因思想不重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班级及周边安全事件、事故的,将依法依规追究有关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符合“一票否决”规定的,实施“一票否决”,取消该

教师的评优资格。

辛集中心校 2015年9月18日

附:辛集中心校“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成员职务

组 长: 赵山东

职 责:领导部署“1+N”的各种任务,并督办任务的落实情况。副组长: 杨晓文

职 责:校园内安全隐患的检查及整改情况的落实,协调好各个成员的任务,周三学生出入校门的安全。

成 员: 牟向前,高曰泉,康立德,吴秀,郭秀敏

职 责:牟向前---负责教务上存在的安全检查,周一学生出入校门的安全监督。

高曰泉---负责课间学生的安全,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理,周二学生出入校门的安全。

吴 秀---负责各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检查,周四学生出入校门的安全。

康立德---负责学生学生把路走好的安全检查,周五学生出入校门的安全。

郭秀敏---负责幼儿园学生的安全,并及时与组长或副组长汇报幼儿园的安全隐患及整改情况。

吕艺镇辛集中心校

“1+N”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安全办

2015年9月18日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篇2

1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文化自觉顾名思义就是发挥文化的耳濡目染作用, 让广大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自觉传承我们的文化, 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在高校中,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象征, 更是学校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 对于高校来说, 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 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所以, 高校中的文化环境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先进的文化可以给学生正确的指引, 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校中建立浓厚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用这种文化吸引学生, 这样才能建立起文化自觉的作用。并加强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党和国家的信念教育, 人文修养教育、言行品德教育, 从这些方面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 把基层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作为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通过校园文化的激励引导作用, 使广大青年学生在价值追求上高度自觉, 警惕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的诱惑,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 牢固树立祖国的观念、人民的观念、党的观念和社会主义的观念, 关心自己、关爱他人, 关怀自我、关注社会, 自觉地担当起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理解党的宗旨和任务, 把党和人民的目标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 树立崇高理想, 坚定必胜的信念, 用自己的青春去奉献社会, 奉献人民。在人文修养上高度自觉, 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培养人文气质, 富有人文情怀, 提升人文境界, 实现科学与人文、知识和道德的统一, 树立“大其心, 容天下之物;虚其心, 受天下之善”的精神境界, 真正做到有知识、更有文化, 有智慧、更有责任。用人文情怀丰富自己的内涵, 自觉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既充实了自己, 又传承了文化。在言行品德上高度自觉, 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团结协作, 懂得包容和欣赏别人, 懂得管理和约束自己, 懂得感恩, 学会诚信, 与人为善, 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进而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核心问题。生活在一个集体中, 最多的就是与人相处, 应该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包容别人的缺点, 这样才能体会到与人相处的乐趣。对于基层党建来说, 我们要发展学生党员, 要从各个方面来教育他们, 让他们从思想上, 行动上逐步接近党组织。

2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自信, 校园文化对提升大学生自信心有很强的作用, 所以高校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让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 产生发自内心的一种信心, 信念, 让校园文化影响他们的方向, 目标, 甚至一生。

要进一步坚定对特色独具、生命力旺盛的校园文化成果的文化自信, 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 要从提升文化自信入手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引领性和功能性。对于大学生来说, 由于思维开阔, 他们的选择是多元的, 既可能被高尚积极的文化所陶冶, 也可能被低俗、腐朽的文化所俘虏, 为此, 我们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建立大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方式;重视校园社团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阵地建设, 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通过积极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精粹, 在全社会范围内重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逐步弥合矛盾和困惑, 造就大学生在共享价值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进而解决从“行动上入党”的关键问题。

3 从文化自豪的角度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文化自豪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因为我们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进而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不仅让文化得到了传播, 也让文化感染了学生, 发挥了文化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可以是一种学习的劲头, 可以是热情洋溢的一种精神可以是乐于助人的一种风气, 可以是积极向上的一种氛围, 它是属于校园的, 更是属于校园中的每一个大学生的, 校园文化来源于学生, 受益于学生。每一个校园中的文化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是校园中学生共同的特点, 也是校园中学生的一种真实的写照。所以要让学生理解校园中的文化, 喜欢校园中的文化, 与校园中的文化产生共鸣, 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文化的自豪感, 让校园文化真正发挥作用。让校园文化带领大学生走出懵懂, 走向辉煌。让大学生理解教育的真正含义, 接受我们的教育, 并从“组织上入党”, 走进我们的先进集体, 接受我们的考验, 为我们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总之, 我们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从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的角度来促进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 引领学生通过文化的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 把校园文化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 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的角度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 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把党建工作做好。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篇3

关键词:应急机制;宣传工作;和谐高校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GY09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晏妮(1982-),女,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实习研究员,法学硕士;

王江屏(1972-),女,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副研究员,法学硕士。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宣传工作在舆论导向、人心凝聚、氛围营造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高校自身的办学实践来看,宣传工作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并服务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不论偏废哪一方面,学校的事业都不可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宣传工作的水平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也是学校素质的综合体现。同时,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矛盾凸显期”,高校中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日渐增大,影响面也越来越广。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处置中高校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应有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建设和谐校园中的新课题。

一、突发事件及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建立

突发事件是指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并危及公共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甚至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需要各级组织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严重社会危害事件”。根据社会危害程序、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一旦在高校中发生突发事件,事发高校即成为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事发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即成为信息公开的第一责任人。事发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的同时必须做好信息公开工作,要将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与信息公开工作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督办、一起落实,而这就需要在高校宣传工作中建立应急机制。这样才能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树立正确理念,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通过应急机制大胆公开信息,及时妥善地进行舆论引导,化危机为转机,在危机中展示驾驭危机的能力,在困难中尽显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本领。

二、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从突发事件爆发前的预警,到突发事件的发生直至结束,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高校突发事件本身的尽快解决。

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如果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帮助社会各阶层统一认识,明确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应该采取的措施,迅速集结力量,有效开展救助工作,形成有利于高校妥善、高效处理突发事件,化突发事件的危机为转机的舆论氛围。

2.有助于防范高校新的事故连锁发生。

突发事件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突发事件经常导致另一个突发事件或一连串的突发事件的发生。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如果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将会有助于防范高校新的事故连锁发生。

3.有助于高校今后防范此类危机再现。

在突发事件结束后,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在对突发事件全程信息发布报道中,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以及应对中的经验、教训等及时进行总结,告知全校师生和公众,在整个高校中形成广泛的危机规避和防范意识,可降低今后再次发生类似危机的风险。

三、健全完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

健全完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加强正面的舆论引导,是高校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维护高校稳定、树立高校良好形象、取信于广大师生、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1.突发事件现场的高校宣传工作者管理机制。

(1)高校宣传工作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新闻记者的敏感性决定了他们往往会闻风而动,有可能先于高校宣传工作者已经到达现场进行采访。记者们的无组织的采访,有时难免给突发事件的解决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宣传工作者应该同其他现场处置人员一道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

(2)做好现场记者管理。摸清来现场报道媒体及记者情况,包括多少家媒体、共有多少记者采访;确认记者身份,只有资格和身份确认的记者方可进入接待区采访;规范记者采访活动,比如划定记者可以进入的场地,设定禁区,不允许进入和拍照等,以便相关部门尽快、集中精力处理危机;提出相关采访报道要求等,确保报道的准确、稳妥。

(3)高校宣传工作者必须掌握好信息源。重点是保持信息进出管道的双向畅通、准确无误。第一,畅通准确无误信息的来源渠道。要同高校突发事件处置核心部门和人员保持联络畅通,确保核心信息的及时获取,经过梳理和确认后供新闻发布之用。第二,保证对外发布的所有信息都是经过精心准备、严格审核,不信口开河、即兴发挥。如可以指定接受记者采访的相关人员名单,以确保信息输出的正确性和可控性。

2.高校突发事件新闻的第一时间发布机制。

(1)尽快召开新闻发布会。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最为关键,在资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拖延时间无疑会让更多师生和广大公众对高校失去信任。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宣传工作者及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作原则性的表态,告诉媒体现在情况如何,不要等到一切搞清楚后再说。况且“尚无可靠结论”或者“据初步了解”等表态,本身也就是一条重要新闻。它能够有效防止错误、虚假信息的出现和蔓延。初步表态不要怕出错,只要公开透明,媒体不会揪住个别错误信息不放;不应该因害怕出错而错失第一时间表态的良机,造成负面影响的进一步扩散。

(2)迅速组织高校宣传工作者撰写新闻通稿。新闻通稿是突发事件处置中高校与媒体进行接触的最有效的渠道之一。高校宣传工作者可以以一篇或多篇文章的方式对外正式发布各种资讯;可供发布的范围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宏观的;可以对突发性事件的说明,也可以是对不良舆论的回应;可以针对任何媒体。

3.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信息的滚动发布机制。

突发事件的处理有一个过程,信息的发布也不是一次了结,因此,在事故处理中要不停地发布新闻,步步深入,满足更多师生和广大公众和媒体的信息需求。

(1)最初的信息发布。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核心信息,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发生的,已经采取了什么措施,高校对此态度如何,这些都是记者和公众最关心的。我们不必一次披露所有的信息,事实上也做不到。只要最简明扼要地把几个核心问题讲清楚即可。

(2)不间断的信息发布。初步发布的基本信息,不一定是全面的。有了进一步的信息继续发布,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给予纠正和补充,把突发事件处理的最新情况及时广而告之。

(3)突发事件解决后的最终发布。在突发事件解决后,可以采取小型通报会的形式,请高校相关职能负责人接受采访,发布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处理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4.突发事件中的高校网络管理机制。

互联网是信息全球流通的最为恰当的工具和象征。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极具自身发展特点的第四媒体。同时,互联网因其超过传统媒体的时效性、超时空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无论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大小事,还是发生在地球每个角落的重大事件,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最快地向全球传播。这给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宣传处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1)建立高校快速反应机制,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学校各学院、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迅速行动,实行24小时网上监控,及时进行网上发布,开展网上评论,确保网上舆论引导高效迅捷、准确到位。

(2)建立健全高校网上舆情分析处置机制。加强分析和研判,及时捕捉倾向性问题。对涉及的重大舆情,要及早提请高校相关部门和领导注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5.妥善处理高校突发事件负面报道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媒体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对事件进行拓展和延伸报道,进行负面炒作,尤其是经过网络传播后,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如不及时有效地应对,负面影响将会快速放大。因此,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媒体沟通,冷静地对待媒体的负面炒作,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流动,赢得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理解,为妥善处理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

(1)高校宣传工作者应主动与媒体就突发事件本身进行沟通。媒体有关突发事件负面炒作出现后,高校首先不是回避,而是应该由高校宣传工作者积极与媒体沟通,诚实地说真话,讲清事件真相,指出媒体报道的错误,要求媒体停止下一步的炒作行为。

(2)适当进行冷处理。媒体有关突发事件负面炒作出现后,高校有时采取冷处理较为妥当,避免激发媒体进一步炒作。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篇4

(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推进高校管理实践创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指南。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这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然而节约型校园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问题。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现有的学生培养体系中发挥教育、引导、服务作用,带领全校学生搞好节约型校园建设,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方法调查选取同济大学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由访问员将调查表入户发放给学生填写后收回,共发放200份,回收191份,有效率95.5%。问卷内容包括:高校学生的节约意识;高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高校学生对共青团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作用的认识。访谈人数为50余人。调查时间为2007年9月20日至30日。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高校学生的节约意识较高,但主体意识不够明显大学生作为一名社会人,应该是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主体。该项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节约意识以及对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参与度。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有较强的节约意识,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校园有较高的认同,拥护国家提出的建立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8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而认为无所谓、没必要及反对的分别只占7%、5%和6%;对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立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73%的学生表示“了解一些”,7%表示非常了解;59%的学生不知道全国城市节水周的具体日期,仅有1%知道,其它的学生表示听过但不知道具体日期;大部份学生认为垃圾回收与环保、节能都有关系。由此可见,广大学生对于节约型校园建设都持支持态度,但对一些具体的细节如全国城市节水周等了解较少。调查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具有节约从自我做起的意识,并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基本符合勤俭节约的作风,但是对于具体节能措施了解较少,主动参与不多。71%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节能措施比较了解,19%表示基本不了解,10%表示了解得很多;对于“什么样的方式最能打动您,让您参与节约的行动”,59%的学生认为要切身体会资源的重要,28%的学生认为要通过图片资料宣传,其他学生则认为通过演讲或讲座等方式;55%的学生表示会视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学校举行的环保及节能活动,而表示如果有一定参加和没想过及没有看到类似活动的各占15%。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应该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活动当中,但未能主动参与各项宣传、建设活动。

(二)高校学生的节约行为日渐养成,但部分环节有待提高

1、日常生活中节约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注意自我节约行为,节水、节电、节约用纸、节约粮食的意识已经被许多学生转化为行动。80%的学生都会选择“单面打印,用完后背面做草稿纸”或“双面打印”;76%的学生都表示会随手关灯;只有10%的学生每餐会剩下很多饭菜;大部分学生在学校用餐时会选择可循环使用的消毒餐具;对平时购物后留下的塑料袋,52%的学生会选择保存下来以备后用。

2、学习工作中节约行为习惯有待提高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使用电脑时浪费电的现象较为严重,50%的学生有过为下载资料或电影长时间让电脑处于工作状态的行为,还有许多学生在关电脑时经常忘记关显示器。调查还发现,80%的学生愿意使用循环教材,节约开支、减少资源浪费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有20%的学生由于担心与新教材内容不符等其他原因而放弃循环教材的使用。如何更好地将某些循环教材以恰当的方式使用,这也应该引起高校相关部门的注意。

3、校园文化活动中节约行为习惯值得关注现今校园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广,为了提高宣传影响,提升活动的影响力,组织者都会发放宣传单,53%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这种做法有点浪费,18%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只要张贴大海报即可,这也应该引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与思考,能在活动与宣传之间寻找到最佳契合点。通过何种途径和手段在不影响活动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节约,应该是活动自身努力实现的目标。

(三)高校学生对共青团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作用分析该项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广大学生对于高校共青团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作用的认识,以及高校共青团在其中的职能、对学生的号召力,以使共青团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调查结果如下表:调查显示,八成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共青团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有着较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共青团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作用,只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认可,65%认为作用一般。同时,多数大学生关心节约型校园建设,会视情况选择性地参加共青团组织的相关活动。我们认为,共青团组织是高校的一个主要群众组织,在构建节约型校园中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节约型校园的知识。同时还应该以身作则,多举办构建节约型校园的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将学生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团体活动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创造的精神和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从“五个强化”入手,

构建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体系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努力,使校园内的各个主体达成共识,互相促进和监督,形成良性循环。共青团组织作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该系统中的粘合剂和润滑液,通过团的工作,可以加大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理念在学生日常行为中的贯彻,同时也可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组织活动、思想教育等形式,更好地加强学校能源中心、后勤集团等各职能部处与学生联系,形成一个和谐的系统环境。共青团组织要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长效管理、激励考核等多个方面入手,并引入学校相关专业老师、各类教育示范点等资源,再辅以一定的社会力量,形成全面教育引导学生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开放系统,服务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中心。

(一)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夯实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人本基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只有健康的社会,才有健康的人”。系统生态观也告诉我们,“人的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所以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养成教育理想,就必须构建健康的养成教育环境。养成教育不仅具有个体特征,而且与群体特征、与周围环境文化特征是分不开的,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熏陶下所形成的习惯和理性。因此,高校团组织应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加强引导,把节约型消费观念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作为校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与“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理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开展大学生“节约意识和行为的养成教育环境”,使广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适度消费观,养成节约习惯,形成节约风尚,从而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本基础。团组织要使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自觉地贯穿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等各种消费行为中去,使各种消费行为从不同方面为青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形成创建节约型校园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工作制度建设,完善节约型校园构建制度即规程,是指在相应的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效果、组织和外部衔接的有效性。加强共青团自身的节约制度建设,以节约标准来审核与要求自己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是高校团组织提高协调和管理有效性、带领学生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保证。团组织作为先进青年的组织,应当在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中走在前列。团组织应当建立、完善与推行一套节约量化考核体系,并细化到基层团组织一级,同时积极寻求工作抓手与载体来延伸团组织的工作手臂,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从自身工作着手厉行节约,采取一切措施,不断完善软件与硬件,为自身节约创造良好条件。团组织作为青年组织,更应该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实现无纸化的办公与活动方式,避免在公文、作业、论文打印与教学设施使用上的严重浪费,做到既保证正常活动开展,又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做到科学、合理、节约使用资源,在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自身修养节约型校园建设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20%的贫困生,其中有5%的特困生,但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没有经过物质匮乏年代的磨练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熏陶,加上当前社会发展中奢侈浪费、挥霍抖富等不良现象的影响,高校校园中浪费现象严重,用水用电浪费、日常生活浪费、追求时尚造成的浪费等等十分严重。厉行节约必须从提升学生素质入手。要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处处讲节约、时时讲节约,使之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团组织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大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灌输忧患意识,号召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充分利用并节约每种资源,节约能源,拒绝浪费。要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如广播站、校园网,展板、报刊,讲座、演讲、辩论,开设有关课程,组织宣传与服务社团等等,营造浓厚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舆论,宣传基本国情,介绍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形势和政策,倡导消费节约的生活方式,抵制不文明消费现象,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自身修养。

(四)强化效益与管理,融入高校节约大格局节约型校园建设关键要出效益,要通过管理深化建设成果。学校资源配置的决策必须要建立在成本意识上,首先,要通过团组织带领广大学生理解学校的资源配置,并能积极配合学校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形成效益的长期化。其次,团组织必须积极参与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校内资源配置系统,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为学校资源配置系统建设出谋划策,紧紧围绕机制与环境、投入与产出、资源共享三个重要环节,把青年学生消费与学校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力的系统工程。团组织应当围绕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标,既要发挥自身特长,又要与学校相关部门互通有无、相互借力,实现工作的协作与融合,特别是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整体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使团组织成为学校内外单位、个人就建设节约型校园进行交流的重要枢纽,共享信息、组织等各类资源,分担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各项任务。(五)强化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建设,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团组织资源节约责任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制度,形成资源节约的激励机制,加强检查与相互监督,自觉抵制各种奢侈浪费的不良行为,消灭浪费资源的漏洞和死角。在考评奖励中首先明确考评奖励原则:考评以“静态考评”与“动态考评”相结合,突出“动态考评”;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把荣誉同个人或集体在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中做出的贡献联系起来。团组织应发挥示范群体带头作用,培育一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还可组织学生成立大学生校园节约督查队,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参与到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用实际行动来支持节约校园建设,把创建节约型校园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为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交通运输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和厅党组有关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我局整体发展需要,把文化建设与各项工作相融合,使文化建设的过程成为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提速运行效率,树立行业形象的有效途径。以文化建设带动行业软实力的整体提升,使河北高速文化成为引领全局系统干部职工的精神旗帜,助推事业发展的思想引擎。

二、建设动因

(一)提炼整合的需要

从1987年我省第一条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监理的京石高速公路破土动工开始,我省高速公路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20多年来,河北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分布稀疏到密织成网,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多年来,河北高速人辛勤工作,拼搏奉献,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河北高速公路的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 篇章;河北高速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经验,打造了一支风清气正、特别能战斗的干部职工队伍,成为进一步推动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和历史成绩值得系统地回顾总结,从中提炼出河北高速人的奋斗精神和文化内核,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整合河北高速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凝聚智慧和力量,并使之永远传承发扬。

(二)适应行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交通运输部“十二五”期间印发了《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了行业文化建设23个课题的研究,出版了《21世纪交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系列丛书,开展文化示范单位、优秀单位评选和十百千工程等行业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省厅也多次印发指导意见,组织参与交通运输部的文化实践活动,并以文化推进会的形式组织行业内的文化交流。全国各省份交通运输行业的文化建设工作也是百花齐放。“十二五”的XX之年,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新形势、新任务,对高速公路设施供给能力、服务保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局系统面临着紧迫而繁重的发展任务。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落实省、部文化建设精神,适应大交通的发展形势,都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好河北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工作,从而助力河北交通运输事业的大发展。

(三)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打造河北高速公路品牌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行业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管理和服务中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为公众建立便捷高效的平台,在窗口工作中营造功能完备、整洁美化、舒适便利的交通运输服务环境,树立起河北高速公路良好的社会形象,打造畅通、高效、亲情的高速品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这些要求都需要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持和有力保障。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行业建设最核心的理念,职工是河北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努力构建具有牢固群众基础的河北高速公路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二)坚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三)坚持实用有效,促进工作的原则。河北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以文化建设推动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以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成效来检验文化建设实际成果。

(四)坚持发掘亮点,重在创新的原则。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交通文化的优秀成果,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对现有文化进行发掘、提炼和创新,进一步弘扬时代精神,突出行业特色,让河北高速公路文化既有时代精神,又富行业和地域特色。

(五)坚持河北高速公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河北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激励广大职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河北高速文化建设,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单位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把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与贯彻职工岗位规范结合起来,把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与宣传本系统、本组织先进典型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营造团结进取氛围。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介绍 篇6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近年来,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把师生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欣赏主体,发展主体,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强化了校园环境育人的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物质文化建设塑造人

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所以,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一流的学习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为此,我们主要强化了以下物质环境的改造:

(一)、是构建了长达近六十米的文化墙,此墙主要布在校内主干道的旁边。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固定的起美化教育作用的内容,如学生守则与行为规范,名人名言及地图知识与风景名胜等;二是经常更新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的光荣榜样介绍,活动图片展览,还包括各类专题教育资料我们也制作成专版的展版在学校主文化墙上展示,如各类健康教育图片,法律宣传专栏等。这一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壁主要由学校构建,其内容来源广泛,有上级下发的宣传资料,有本校制定的专题教育资料,有老师们集思广议搜集的内容等。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在室外活动与行走中被自动吸引过来,自主地学习。

(二)、是美化了学校花园。学校投入较大财力,将教学楼前后的花园变成了学生活动的乐园,休息的乐园,学习的乐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架设健身器材;改造花园地面;营造育人气息,比如学生在其中活动时,“乐园、乐苑、乐源”及“趣学、去学、趋学”等标语自然地进入学生的眼帘,时刻提醒学生要在学校里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至于“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标语则处处告诫师生做人的基本准则。

此外,我们还在教学楼醒目处,在食堂饭厅,布置上了许多人性化、富于教育意义的名言等,使学生无论在学习场所还是在生活场所,都能自然接受文化气息的熏陶。

二、精神文化建设锻炼人

校园精神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价值导向、智能发展、身心健康、审美陶冶、特长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它积极的整体功能就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人格和谐发展。因此,我们着力将校园文化建设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1、把学生推向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主体地位。一所学校,光从外部看上去校园优美,环境宜人,文化氛围浓还远不够,关键还要看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能否参与到内部文化的建设中去,能否自我丰富文化生活。为此,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建设班级文化及寝室文化。学校提供基本的纸张等材料的帮助,而学生则是设计者,建设者。现在,我们已出现了学校个个寝室与教室的墙壁都能“说话”的格局。

2、发挥课堂主阵地的育人功能。一是让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育教学要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使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因而,课堂教学要通过受教育产生“心灵经历”的过程,获得对生命的真正了解,懂得对生命的珍惜,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二是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要求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世界里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塑造自己。三是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实践中,我们努力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世界本身就充满知识和需要知识的道理,深刻领悟知识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产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现知识、获得知识的自主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把知识内化成内在的人格化的精神力量。

3、拓展兴趣活动项目,满足学生需求。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美术、书法、棋类和学科兴趣小组活动,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广泛开设兴趣小组,接纳有兴趣的每一个学生。学校每年设有“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庆六一文艺汇演”、“美术书法比赛”、“小学生技能素质竞赛”和“朗诵比赛”等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一展身手的舞台,兴趣小组活动的效应极为显著,积极参加上级各项赛事,学校硕果累累,比如去年,以我校为主力的小学生代表队代表全镇参加区田径运动会,取得了女子组第一名,男子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4、提供劳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我们将劳动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纳入开放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使校园中发扬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学会自理自立的本领,培养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为学生今后从事社会劳动和参与激烈竞争打下基础。除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正常的卫生值日外,还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如洗衣服、叠被子、炒菜、洗涤碗筷、擦桌、扫地等家务,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篇7

除了硬件的维护、管理, 一般高校网络内容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内容的审核、发布, 实时信息的收集, 交互内容 (BBS、论坛) 内容的采集与回复等。目前高校校园网发展迅速, 规模不断扩大, 已经完全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办公等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成为师生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平台。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网络管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学生团队参与校园网站管理现状

随之校园网络管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对于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日益增加, 目前高校校园网管理主要由宣传部门承担, 但是宣传部门人力有限, 极大地制约了校园网站的发展。为此上海不少高校引入了学生团队参与校园网站的管理。在调研中几乎所有高校都认为有学生团队参与网站管理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学生对关注热点、上网习惯比较了解使网站内容更容易被接受, 另外所提供的信息、组织的活动都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并且, 由学生团队参与网站管理会使与学生的沟通更有利。由此可见, 学生团队参与网站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1. 校园网站学生管理团队概况

根据调研结果, 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7所高校有学生团队参与网站管理, 占到调研学校的一半。在目前没有学生团队的高校中, 另有上海大学、上海电机学院有建立学生管理团队的计划, 学生团队的成立在高校校园网站的管理上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

2. 学生团队人数

在拥有学生团队的高校中, 学生团队的人数从十余人到数十人不等, 如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分别有60、50人的团队, 而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别有20余人的学生管理团队 (表1:各校学生管理团队人数统计表) 。

3. 学生团队参与高校校园网站管理的环节

在调研中发现, 学生团队参与高校校园网站管理主要有新闻稿、新闻照片的采写、拍摄, 网站新闻、文字内容编辑、网站内容发布以及论坛信息收集与回复, 但是各校学生参与环节各有不同 (表2:学生团队参与高校校园网站管理环节列表) 。

4. 学生团队的主要构成

调研结果显示, 高校网站学生管理团队组成大部分学校本科生与研究生兼有, 另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华东政法大学则以本科生为主, 这与高校本身学生构成息息相关。另对学生政治面貌构成有50%学校都要求学生团队大部分为党员, 这与网站的开放性有关。

5. 学生参与校园网站管理频率

在有高校网站学生管理团队的六所高校中, 83.3%的学校每天都有值班, 另有一所学校每周有2-3次固定时间, 相对, 学校对学生团队的参与度较高。

6. 对于学生队伍管理制度与培训

所有高校都对学生队伍的管理有日常管理、奖惩、激励制度, 因此制度建设在学生团队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对于学生培训方面, 大部分高校对学生每学期有1-2次培训, 比较固定, 只有一所高校培训时间不固定。

三、校园网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团队参与校园网站管理拥有很多优势, 但是, 目前有很多问题制约着学生团队管理的发展。

1. 制度建设缺失, 缺失资金投入

由于各校对学生团队管理重视程度的不同, 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资金保障也有所缺乏, 因此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无法形成长效机制。

2. 学生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及工作动力不足

鉴于校园网站的对外开放性, 因此对于网站内容的采集有一定的标准及要求, 但是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训, 导致学生能力不足, 发挥作用有限。另外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管理团队相应的激励制度, 以致于学生工作动力不足, 培训的缺失也导致无法形成梯队建设, 存在“断层”现象。

四、校园网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机制

校园网站本身有极大部分功能是面对高校学生, 参与网站的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人员有学生的参与, 他们对同学们的关注热点、上网习惯比较了解, 所提供的信息、组织的活动都比较符合同学的需求。事实证明, 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有亲和力, 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但要使学生管理队伍在校园网站管理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并保证学生管理队伍健康有序的发展, 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 学生管理队伍中建立相关制度

制度体系又包含两个部分:一种校园网站学生管理队伍管理条例, 这种制度体系又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 对学生管理队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界定, 如:网站中学生中新闻采编组、论坛管理组等小组组长的权利和义务;第二, 是一些关于网站操作规范的管理条例, 如:网站审核制度、信息保密制度、论坛回复制度等。另一种则是网站学生管理队伍奖励和处罚条例。这种制度体系则是对学生管理队伍激励和约束的保证, 做到奖惩分明,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管理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经常性地在开展例如“网站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为校园网站发展献计献策。这些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学生管理队伍有序的发展。

2. 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信息素质

所谓信息素质,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 knom Ski在1974年提出的。其涵义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人们所具有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我们在此所讲的信息素质是指人们识别、分辨、处理与运用信息的能力, 并直接表现为网络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必须具备的良好的信息素质, 即广泛的信息知识、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

第一, 重视学习, 丰富学生管理队伍的信息知识。作为校园的门户网站, 就首先要求学生管理队伍要适应网络发展的客观实际, 努力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 要大胆接触计算机, 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 为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 勇于实践, 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学生管理队伍中的成员一方面要勇于参加网上各种实践活动, 如网上理论宣传活动、网上论坛、网上科技文化活动等, 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 要在网站中进行创造性实践, 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 有效地解决网上的各种突发事件。只有在经常上网中不断地掌握新的技术, 不断地了解互联网的新信息, 不断地接触新的教育对象, 才能在无数次的上网实践中, 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第三,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信息道德水平。要以教育为主, 引导学生管理队伍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要在德育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通过构建理论学习网站、网上书记校长接待室、网上党校, 在主页中开设多项栏目,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的探讨、法律问题的案例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综述、心理健康咨询问题等途径,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管理队伍的政治取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养, 提高其信息道德水平。

3. 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

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由于存在成员流动性大、技术更新快和软硬件条件不足等问题, 因而, 学生管理队伍能否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长期性, 就成为了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因此要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 定去对学生进行培训, 以提高学生队伍的管理水平。另外可由高年级的学生组成技术小组, 每组由一名思想素质过硬、技术精湛、实际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同学担任技术导师, 完善梯队建设。可以根据每名新生的实际情况, 详细制定他们在学生管理队伍中的发展规划, 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为他们制订专门的学习计划和参加一些实际操作。不仅如此, 各个技术小组之间还经常开展交流和培训活动, 尽可能地为学生管理队伍快速、健康地成长创造机会。

4.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参与网站管理

网站的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管理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针对学生管理队伍的成员喜欢计算机, 关心时事政治, 追求新鲜知识的特点, 积极加以引导, 让他们在参与和上网中受到教育, 发挥其自我教育的独特作用。例如:鼓励由各学生分为小组轮流负责网站的管理和维护, 并自觉地对参与讨论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规定, 从而激发越来越多的学生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努力创新, 使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因势利导, 调动和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也是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 做好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除了对于网站建设的促进, 更重要的是它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 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深入探索, 力求把它做得更好。

摘要:目前在上海高校中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站多姿多彩, 板块、内容也争妍斗艳。但不外乎以下几部分:学校介绍、新闻发布、招生信息、就业信息、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机构设置、教学素材以及留言板和学校论坛等。作为高校网站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素材的采集、整理, 发布, 目前高校网站的运行维护主要由学校宣传部门承担, 但是宣传部门人力有限, 极大地制约了校园网站的发展。为此, 部分高校建立了校园网站学生管理团队, 共同进行网站的管理。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站,学生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珂, 敬菊华.加强“红色网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06期

[2]郑定, 杨学煜.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09)

[3]杜宝举.校园网的建设思路与方案分析[J].电信科学, 2007

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机制研究 篇8

一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校园文化运行机制是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关键性因素。运行机制指的是复杂的、有组织系统存在、运行、发展所依赖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系统内在规律,也是系统内在结构得以完善、外化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2]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运行机制是根据高校校园文化运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发生发展的启动、传播、调节和实施,从而实现其育人功能。

生成机制。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动力的来源具有多主体性,是由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文化形态构成的特定氛围,各子系统充分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来完成的。校园文化运行主要包括文化传承、文化互动、文化生产、对外辐射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的运转,形成一个既具有封闭性又具有开放性的运行机制

传播机制。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主要包括传播途径、传播模式、传播体系三个方面。应在现有的文化传播基础上,按照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构建并完善传播体系、丰富传播模式、搭建传播途径,实施这三个环节,充分发挥文化传播功能在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校园文化在交流和影响中发挥其导向教育功能,使师生在实践中认同并传播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形成校园文化精神,师生通过对真善美的追求,塑造高尚的理想、人格和修养,从而实现校园文化整体功能的最佳化。

创新机制。创新是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生成发展的重要方式,文化创新机制是文化创新的有力保证。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受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重要影响,应从主体、客体、手段三个基本要素入手,充分发挥大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等优势,鼓励师生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并逐步建立一套特色应用型大学文化创新机制的测评体系,熔铸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时代性、代表性、先进性。

互补机制。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不同的活动开展方式有不同的运行规律,但在教育、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这一共同的目标中体现其一致性,因此,要在各种校园文化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补充关系,而在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与完善的同时,也与各种校园文化之间形成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交融、协同作用的关系,促进校园文化机制的协同运转和向有序化发展,进而实现育人目的。

二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第一,坚持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纷纷涌入,对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丰富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手段的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因此,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精神文化层面,在于特色应用型大学精神的凝练与提升,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积淀,积极健全长效机制。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全局,以实现“中国梦”为引领,以培养和谐、健康发展的应用型大学生为着眼点,学校建立文化方向性的确保机制。同时,形成不断积淀的大学精神,弘扬大学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在广大师生中整体推进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把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传入师生心中,转化为他们稳定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

第二,加强对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指导。首先,建立并完善领导机制和组织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领导方式,进行科学的职责分工,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指导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特色化。其次,实施全员性和全方位性建设的工作机制。实现校园文化的整体功效,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以行政系统为主的管理体制,负责引领全面实施,院系则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校院二级党政领导总负责,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分工协作,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全员性、全方位性的工作机制。

第三,推进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共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等,必须具有系统整体观,建立重点明确突出、整体协调并进的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应从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入手,培育审美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培育富有特色的、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培育科学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

第四,营造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浓郁氛围。校园文化环境是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立足于具体实际,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创建以人文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学校环境,形成环境育人的有效机制。

高校充分结合自身特色应用型培养目标,遵循大学生思想受渐次发展和综合影响的规律,从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积淀以及地域校貌等方面综合考虑,凝聚成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并将校园文化渗透到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师生中产生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与之发生强烈的共振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高校应创建以人文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学校环境,在校园绿化美化、人文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布置等方面突出特色、精心设置,赋予其丰富的生命力,体现和折射出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特有的环境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因此,大学要用环境营造一种精神、一种思想,用校园文化景观激发广大师生的爱校热情,以其内储的价值观念激励人、感染人、熏陶人,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保障机制

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保障机制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和改进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保证校园文化有效运行,发挥作用,需要加强物质保障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物质保障机制。经费和物质保障机制是学校改革发展、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有序运行和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中,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改善条件,确保常规性活动经费、大型宣传活动经费、专项活动经费、实践活动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的使用,还要确保考察调研、表彰奖励所需经费,保障校园文化活动的运行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凝聚。

二是采取激励保障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采取科学而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引领他们自觉地参与不同层面、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如颁发荣誉证书、奖品、奖金等形式,形成榜样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广大师生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喜人局面。

三是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制度建设是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必要的保障机制,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特色应用型高校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工作机制和评估机制,实现各项规章制度在内容形式上配套,在思想内涵上协调,在价值观、道德观念导向上一致,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学校教学、生活和文化活动处于良好的态势,创造出一种稳定、持久并富有创新机制与活力的校园文化形态。

总之,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遵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自觉运用多学科、多层次、多渠道的育人形式,在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建设机制和保障机制中不断开拓出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更具特色和操作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内容、新载体,全面实现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万美容,徐振玉,明月.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上一篇: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下一篇:设计专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