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

2024-07-10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精选12篇)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 篇1

美丽源于爱的倾注, 校园文明在于大家的守护。文明是一种品质, 一种修养, 生活在文明社会, 是古往今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 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把两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文明是学风校风重要的载体, 是学校形象的直接体现, 而创建校园文明, 正是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 作为党积极分子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地加入到建设文明校园的队伍里来, 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引导大家摆脱被动参与这一模式, 共铸文明校园。

1. 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1 校园文明具有德育树人的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 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2年11月8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 发人深省。十八大的报告在十七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把“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 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 使所有的学生能生活在文明校园里, 更好地解决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的多种问题, 突出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1.2 校园文明具有培养人才的作用

如果说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是滋养校园人的沃土, 那么建设校园文明 , 则是创造和培养大学生成为科技人才的一片宝地。这便是校园文明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明为繁衍、丰富我们民族文化创造了条件 , 促进我们各种道德与品质的养成。我们推动着祖国向新世纪现代化文明不断前进的步伐。大学校园拥有特定的文明优势与氛围, 这是一种最佳的人才成长环境 , 以文育德、以文育才直接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一个人的成才虽不能单纯地归结为校园文明的力量 , 但是若能持久地保持校园文明 , 又不失为一个更具影响力 , 更有持久性的重要因素。

1.3 校园文明具有形象工程的作用

实施形象工程, 能够提高学校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与整体素质, 从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展现校园文明的风采。江泽民同志指出:“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是以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保证的。”因此, 要想塑造师生良好形象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形象, 就必须努力并且要有质的飞跃, 这样, 才能建构起一个学校的良好形象。所以, 形象工程的实施, 对于高校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校园文明的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入党积极分子在校园文明建设中应如何做

2.1 入党积极分子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科技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我们仍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在校园积极为同学服务, 进入社会后能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工作中, 从另一方面来讲, 我们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

通过此次党校学习, 对帮助我们全面、深入理解十七大精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 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才能适应社会的潮流。特别是学习政治理论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努力学习文化, 学习科学技术, 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具备卓越的防腐抗变的能力, 最终战胜所有的困难, 引领校园文明。

2.2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学生党员要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的地位, 自觉运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通过学习科学理论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把共产主义党性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化成自己的信念和与动力, 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 并且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加强作风修养, 密切联系一般同学, 敢于与同学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做斗争, 坚定理想信念, 提高个人素质, 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我们既然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就要为全体同学起到表率作用。为此, 我们要抓好文化课的学习, 创建优良学风, 打造优异成绩。我们要尽量在所在班级中主动承担社会工作, 或者由支部派给任务, 使我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为校园文明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2.3 以身作则, 起到模范先锋作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 学生党员要有奉献意识, 服务意识要做到以下三点:

2.3.1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能入党的同学都是班级的优秀分子, 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直接关系到本班管理的好坏。大学生党员要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热爱学校, 关心集体, 尽职尽责。

2.3.2要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要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工作, 使自己在实践中真正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塑造起自己的先进性形象, 从而真正体现“一个党员一面旗”。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

总结

这次党校培训对我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大的意义, 它提升了我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 为我的入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希望党组织加强对我的培养, 教育和考察。我将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从建设校园文明开始, 不断在实际的行动中锻炼自己, 争取早日入党。请党组织考核我!

参考文献

[1]刘广祥, 刘广泉.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新机遇加快老区发展——关于商丘市老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A].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 篇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内容,利于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环境氛围,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促使高校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长远道路。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了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陛、有效途径。

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高校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关键性基地,也是文明集散的核心阵地。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核心阶段,高校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点,注重对各专业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在无形中不断净化学生心灵,不断规范他们言行,逐渐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利于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中不断受到熏陶,不断培养他们多方面素养,促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拥有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大批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促使高校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正确认识,优化完善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高校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思观念,全方位正确认识文明校园、和谐校园,要根据各方面情况,制定合理化的建设方案,科学创建校园文明,注重和谐校园建设。在构建过程中,高校要注重管理制度的优化完善,这是因为校园文明创建和和谐校园建设都离不开重要的制度保障,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校园文明、和谐校园建设的具体要求,构建全新的管理制度,有效指导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以管理制度为基点,加大对各专业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高校要根据各专业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完善已构建的校规校纪,从不同角度入手进一步细化管理制度,比如,道德操守、宿舍管理,并制定出更加具体化、合理化的学生行为规范,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对策,促使学生行为准则明确化,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制定可行的责任制,明确不同部门岗位工作人员在创建校园文明、建设和谐校园方面的职责,促使“权、责、利”清晰化,科学开展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方面的各项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师德建设。在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中,高校要采用多样化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比如,校园网站、媒体、校报校刊,促使全体师生全方位正确认识校园文明、和谐校园二者建设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明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在多样化实践中,不断发挥师生多样化作用,确保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根据校园文明以及和谐校园建设具体要求,加大对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定心中的信念,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恋爱观等,处理好“爱情、学业”二者?P系。高校要注重对专业教师的师德建设,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逐渐培养他们文明行为素养,不断规范他们日常行为,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好地创建校园文明,不断加快和谐校园建设步伐。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信息化平台。在建设校园文化和和谐社会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人本”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位师生,注重对师生的人性化化管理。高校要围绕“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开展校园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不断调动师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要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信息化平台,全方位动态监督校园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借助信息化平台,不断加快建设步伐。

注重队伍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重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在建设校园文明与和谐社会中,高校要从领导、全体教职工、学生干部人手,做好队伍建设工作,借助多方力量,多层次创建校园文明,科学构建和谐校园。高校领导者要准确根据校园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具体要求,制定合理化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具体内容,对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进行全面、系统化培训,学习最新理念、最新知识等基础上,优化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借助多样化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专业技能。高校要随时动态观察班主任队伍思想动态变化,进行合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给予合理化帮助,借助《班主任工作职责》、《班主任管理与考核方法》等,全面、客观评价班级每位班主任,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高校要对专业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要注重对学生班干部的培训,具备较高思想品德素养,良好的模范行为,不断影响班级其他学生,共同致力于校园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建设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显现。高校要根据各方面具体情况,结合自身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优化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师德建设,注重队伍建设等。以此,科学开展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具体工作,不断加快和谐校园步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使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成长成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变高校教育现状,提高自身办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率以及质量。

弘扬孝德文化 打造文明校园 篇3

营造氛围,感受孝德文化

孝德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含义,新时期孝德有着更深厚的内涵。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孝德教育的认识,建立健全孝德教育活动领导组织。真正使广大师生领悟孝德教育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孝德,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修身养性,做一个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

学校以庆祝国庆节为契机,在庄严的仪式中,营造浓厚的孝德氛围,在2016年9月30日举行了“周行一孝”的千名师生大签名活动,为全面推行我校孝德文化教育拉开序幕。本次活动向广大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加强家校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助教积极性,全面促进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其次,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校园广播、手抄报、班队课为阵地,做好学生的思想熏陶工作,把孝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全方位地进行孝德文化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我们还利用一切活动和机会,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有关条款,从小处着手,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学生树立典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孝之心、孝之行、孝之道。

搭建平台,践行孝德活动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这些名人故事,告诉同学们:要做一个孝顺有道德的人,要把孝德二字铭记在心中。

带领学生背诵《弟子规》;学习古代“24孝”及新版“24孝”孝道行为标准;学唱一首感恩歌曲,倡导学生的孝道意识;学会主动与家长交谈、商量、不发小脾气;学会使用“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

关爱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杯香茶,就能让他们备感欣慰和满足;贴心地捶捶背,用心地洗洗脚,主动地说说心里话,就能让他们抹平皱纹,绽开笑颜。

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班会课上举行了“孝心卡”展示活动。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一周内的孝心事迹进行小结。瞧,各式各样的、非常精美的卡片让人目不暇接。杨洁老师说:“感到我们的学生真是花了心思,动了脑筋,相信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更浓了。”六一班岳妙诗在孝心卡上这样写道:多少个刮风下雨的日子里送我上学;多少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接我回家……想到这些,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想:父爱是伟大的,我小时候不知道您为我洗过多少次脚,为我付出了多少?而我只为您洗一次脚,您就这么感动。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坚持每天为您洗洗脚,让您能解除一天的疲劳!

浸润心灵,升华孝德内涵

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发挥了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动孝德教育扎实开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育人制度建设相结合,加强家校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和沟通。

东风路小学全体师生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周密部署,积极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也举行了“寻找我们身边的孝心少年”“我与孝心少年找差距”等活动,评选出我校的“校园孝心少年”给予表彰奖励。通过树立孝心少年的榜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弘扬励志成长、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们懂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看到身边的孝心少年,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每一个孝心少年学习,学习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他们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从生活点滴做起,孝敬父母,让爸爸妈妈开心;学习他们面对困难,不抱怨不言败,用坚如磐石的态度,用雷厉风行的行动去克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妈妈爸爸。

总之,在“周行一孝”活动的感召和滋养下,东风路小学崇孝弘德蔚然成风。孝德文化已在全校学生中入口、入耳、入脑、入心,孝爱美德已自觉成为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学生不良行为得以转变,教师更加爱岗敬业,学校温馨而和谐。不仅校内刻苦学习的氛围更浓,而且讲文明、讲礼貌、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等现象蔚然成风;在家庭中,学生孝敬长辈、体谅父母的行动也逐渐多了起来。不少家长开心地说,通过学校的“周行一孝”活动,孩子与父母更亲了,也更懂事了。昔日目无尊长的“小太阳”变得彬彬有礼了;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小公主”变得乖巧懂事了。今后,我校将继续开展孝心活动,学生们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健康向上,做一名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优秀人才。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 篇4

1高校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的成因

目前在高校所开展的校园体育竞赛中,多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由于大学 生的竞争 意识提升, 对于比赛 迫切求胜 心理的刺激,促使在校园体育竞赛的竞赛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文明、不和谐的 现象。大学 生心理发 育尚未成 熟, 具有很强 的不稳定性,易冲动,因此在紧张、激烈的体育比赛中很容易发生越轨行为。导致校园体育竞赛中不文明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概括。

1 . 1组织者和裁判员方面

一场体育竞赛、一个体育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体育竞赛组织者的合理策划与安排,在校园体育竞赛和活动中扮演组织者这一角色的有很多,包括学校的体育部门、团委、学生会、社团,甚至是班委,这些都由体育比赛的规模而定。校园体育竞赛组织者在组织比赛时的一些不公平行为常常会诱发不文明现象,例如分组抽签的不公开不透明,为了让某一队或是某一人在比赛中小组顺利出线而安排实力较弱的对手;还有比赛裁判员的任用上缺乏考虑,大学比赛的裁判员通常来自于学校的体育老师、体育院系的学生或是经过培训的学生会学生,因此在裁判员的选派上如果缺乏考虑就会导致,体育老师执裁了自己所带学生的比赛,学生执裁了自己所在学院所在年级的比赛,很多时候裁判员由于个人情感倾向会使比赛缺乏公平性。另外裁判作为一场比赛的法官,往往决定着一场比赛的公平与否,除了上述情感倾向的原因外,大学的裁判除体育教师外有很多学生裁判,在业务能力方面比较差,导致判罚不准确,也会引起不文明现象。

1.2运动员方面

运动员作为体育竞赛的直接参与者本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夺取比赛胜利上,然而却经常成为校园体育竞赛中不文明行为的实施者。例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常常由于球员的动作粗野,而引发相互间的谩骂甚至打架。2008年11月,北京知名艺术类院校的足球场发生了惊人的暴力群殴,起因是由于双方队员在比赛中动作粗野,并不是发生口角,最终演变为两方球员的暴力群殴。再例如很多高校的校园体育竞赛中经常出现的假球现象,多半是由于现如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缺失所导致的,在比赛中弄虚作假、消极比赛而令其他运动员被淘汰,遭到不公平对待。

1.3观众方面

观众是一场体育比赛不可或缺的部分,观众在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是不文明观赛,包括:谩骂、喝倒彩、向比赛场地投掷杂物、侮辱性手势甚至球场暴力等。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很多大学生将观看体育竞赛作为其减压排解不满的场所;其二是很多观众对于体育竞赛本身的规则不熟悉,认为裁判或是运动员行为不当而造成不满情绪,并以不文明行为表现出来。每年在全国各高校的各种校园体育竞赛的赛场上都不难看到场下支持者由于各种不满情绪,而表现出的过激言语和行为。2011年9月据新浪体育新闻报道:在黑龙江生态工程学院的一场篮球赛上,一名观众冲进了场内,指着对手破口大骂,瞬间引发了全场观众多达100多人的群殴。

2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消极影响

王艳云、左成在《探析我 国高校校 园体育文 化》的研究 中提出,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在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4]这一观点在马万凤等关于《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的研究与梁培根等关于《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建构》的研究中都得到了体现,即校园体育文化包含着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而陈媛媛等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中根据文化学的观点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亚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包括体育精神、道德、观念、风尚等等,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而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包含的体育教学、竞赛、规则、制度、场地、器材等等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1]

因此,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消极影响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2 . 1意识方面的消极影响

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现代健康所提出的全新概念,说明了健康不仅仅是指人体机能的健康,它还包括精神和社会的健康,因此校园体育竞赛中的不文明现象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意识层面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假球、黑哨等不公平现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追求公平竞争、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就那些不文明的语言或行为本身而言,就已经与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相偏离。在狠抓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一个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的意义往往大于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对于自己所在集体参加体育竞赛的结果非常关注,这体现了大学生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然而这种凝聚力有时却被用在了集体不文明的行为中,例如对于裁判、队员以及对方观众集体性的谩骂、侮辱性手势,甚至暴力行为等常常会在高校体育竞赛中发生。

2 . 2行为方面的消极影响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达到身心健康,并且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终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体育竞赛中作为运动员的大学生常常因为个人失误而遭到来自观众的谩骂、队友的指责、对手的羞辱等等,而造成其再次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负担增加,打击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恶性循环之下将会导致他们放弃参加体育运动,这显然是与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相背离的。观众在体育竞赛中遭到不文明行为时,也同样会影响其对参与体育的兴趣。在调查的高校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纷纷表示如果在参与体育竞赛中受到伤害,就会丧失对于体育的兴趣,特别是心理方面的伤害,有的学生甚至表示会对体育产生厌恶感。

2 . 3物质方面的消极影响

充足的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是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活动的最基本保障,因此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将大学里的操场、健身器械等也被视为是重要的指标。在高校体育竞赛进行时,一旦发生运动员或观众冲突,会同时伴有对体育器材或设施造成损毁,甚至运动场周边配套设施也会受到影响。2005年山西省某高校的校级足球比赛决赛中,两方观众在比赛结束后爆发了冲突,双方在看台两侧互掷杂物,更有甚者将杂物扔进比赛场地、投向对方运动员,当局面控制后,场地管理人员经过检查发现塑胶跑道多处被砸,场地周边垃圾桶也被作为“武器”使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校园体育竞赛中的这些不文明现象对高校体育器材、场地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建议

3 . 1将赛事组织公开化、透明化

对校园体育竞赛的科学管理,可以促进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将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学校举办的每个比赛、每个活动都要加以重视,并且做到每一环节都公开、透明,特别应当注意比赛抽签分组和裁判选派方面,例如在关键场次的比赛邀请外校裁判进行执裁,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赛场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另外在比赛安保措施方面借鉴竞技体育比赛中的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很多高校在校级体育竞赛活动中的组织管理是比较理想的,但是一些院系、年级、班级自己组织的比赛往往被忽视,而这些比赛的组织者又缺乏体育竞赛组织管理的经验,因此学校应当对于这类型比赛加以重视,协调专门的体育老师进行指导。

3 . 2提高学生裁判员业务水平

高校应当有意识的在本校学生中选取裁判后备人才,为本校各类体育竞赛服务。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很多高校的学生裁判员都是在比赛前,由体育教师临时找人,简单培训后就开始参与裁判工作,这一点在没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尤为突出。高校中对于裁判工作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训和选拔本校的学生裁判员。

3 . 3树立正确的对待体育竞赛的观念

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学生们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功利心极强,这导致了其过分注重体育竞赛的结果,而忽视了体育竞赛过程本身。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导者——高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体育比赛,一场体育比赛所能带给人们的远远不止是比赛的结果,比如从体育竞赛中感受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等等意志品质。高校中的体育教师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看待体育竞赛的观念更是有着亦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欣赏体育比赛,引导学生学会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

3 . 4普及体育竞赛知识

大学体育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体育项目技能时,同时应该将体育的基本知识进行传播,特别是相关体育竞赛的规则。在实际授课中,体育教师大多数只能将所用的一些知识进行讲授,而能将体育竞赛的知识系统讲授的并不多,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提高传授学生体育竞赛知识的意识。另外学校还可以以课外兴趣小组、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对现今主流运动项目的体育竞赛知识向广大学生进行普及,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了比赛,能真正看懂比赛。

4结语

建平安校园,与文明同行 篇5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建平安校园,与文明同行!

同学们,关注安全就是关注生命,关注安全就是关注家庭的幸福、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因为安全就像是一根七彩的丝线,她把我们每一个美好的愿望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稳定、祥和、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要知道,文明在于细节的处理,而安全就在于防患于未然。

“安全”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是保证师生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携起手来,营造“关注校园,关爱生命,关心自己”的氛围,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了让学校安全的警钟长鸣,为了我们能有一个舒心、优雅、文明的学习环境,我们初一五班全体同学向大家发出以下倡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提高我们的安全、文明意识,要时时想安全,事事讲安全,树立自我安全意识,让安全走进我们的生活。

二、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团结同学,和同学和睦相处,善于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不因小事和同学争吵,不打架斗殴,不在校园内外发生暴力行为,争做文明的学生。

三、关注课间安全。在课间不做剧烈的活动,避免发生各种伤害事故;上下楼梯靠右走,做到“右行礼让”;不追逐嬉戏,不打闹,不攀高,不拥挤,不抢道。

四、遵守课堂纪律,严格课堂秩序。体育课、实验课一定要听从老师的要求,严格按照要求来做,不得擅自行动。如有身体不适要提前告诉老师,便于老师另作安排。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不要剧烈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

五、认真学习,珍惜时光。远离网吧,远离台球室,远离游戏厅,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看不健康的书籍,不结伙、不谈恋爱,不同社会闲杂人员交往。

六、遵守交通规则和交通秩序。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来校、回家做到文明行路,不骑电动车摩托车,不骑自行车带人;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辆,不乘坐超载车辆;集体外出必须经过学校同意,必须服从带队老师的指挥。

七、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拒绝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食品,不喝生水,不在校外的摊点上吃饭,不偏食,不暴食暴饮;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八、学会自我保护。在校外不受外界和陌生人的诱惑,不到施工场地玩耍;一人在家,拒绝与陌生人搭话、给陌生人开门。

各位老师、同学们,校园是我们的家,为了创建文明的校园,为了大家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 篇6

摘 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永恒的亮点。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更应该珍惜与传承, 重拾校园文化自信,让古诗文这股文化血脉不断流淌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 古诗文诵读; 传承 ;校园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74

顺时代之潮流,应传承之重任,甘州区南关学校充分彰显办学特色,于2007年尝试性地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多年来,学校坚持古诗文诵读活动与课堂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文艺竞赛活动、思想道德建设“四结合”的理念,采取“营”“读”“赏”“创”“赛”等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塑造了学生的良好品行,构建了真正的书香校园。

一、校园营氛围——润物无声春有功,让古诗文浸润学生的心灵

校园文化是学校一门重要的“隐性课程”,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为营造文化校园,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南关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了精心设计,做到了四化:净化、绿化、美化、文化;突出了四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人文性,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嗅到文化的气息。当我们徜徉在校园里,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花坛草坪疏密相间,处处让人感受到的是“墙面文化”“草坪文化”“雕塑文化”“教室文化”“楼道文化”等诸多文化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气息。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关学校的一砖一瓦皆有意、一草一木皆有情,他们都是会说话的,都带有一种智慧的风景,一种生命的灵动。

二、诵读明哲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领悟古诗文的韵味

在经典诵读实践中,学校坚持每天早读前10分钟,学生自由诵读校本课程《晨沐古风》;大课间由语文老师利用校园广播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与鉴赏;班主任每学期以古诗文为内容开展1—2次主题班会,使学生在诵读中升华心灵,塑造健康人格,养成良好习惯。诵读这一首首诗词,如同与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谈心,耳边仿佛听到他们在谆谆教导,在循循善诱,学生从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三、赏析悟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走进古诗文的意境

古诗词语言含蓄,句中有句、味外有味,意在言外,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联想、领悟和品味诗词的意境,可以达到学习诗词的目的,感受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和丰富多彩。学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知诗人,解诗意;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背诗文;仿古诗,写佳作”的古诗文教学五步法的要求,每学期由语文学科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文教学教研活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精心给学生设计几堂古诗词鉴赏课,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鉴赏古诗文的技巧,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解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讲解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使学生能准确地领悟诗词的意境,沟通古今情感,陶冶道德情怀,净化自己的心灵,真正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四、咏唱创新意——操千曲而后晓声,让学生在求知道路上获取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古诗词是中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它短小精悍,并且富有韵律美、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我们通过品读、朗诵、咏唱,不但可以感悟欣赏诗文的意境美,而且还能够穿越时空,和诗人进行交流,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部分古典诗词通过谱曲,改编成歌曲,充分利用古诗文课堂这一舞台,组织学生反复咏唱,要求唱出诗歌的情感、意境。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周期间,学校组织各班级学生进行“诗配画”创意活动,并创办手抄报和展示台,把一件件创意生动、想象丰富的作品悬挂在楼道间显眼位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作激情,展示了学生创作成就,丰富了古诗文创意活动的内涵。

五、比赛促激励——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充分汲取古诗文的养分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学校借助全区广场文化艺术月这一平台,在全校语文教师的组织下,以年级为单位,举办了形式多样、别开生面的诵读比赛活动,从学生个人的展示到学生集体的参与,从语文教师的展示到全员教师的参与,活动中融入了演唱、舞蹈、器乐合奏、武术、相声等表演形式,你刚唱罢我登场,场面声势浩大,气氛热烈,激情高涨,诵读比赛已不仅成为全校不设门槛的活动,而且已成为全区校园文化的特色精品活动,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一样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工作学习的信心,展示了自我的风采,为创建书香文化校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 篇7

1. 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成员符合一定的思想品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到高校中,对象则是在校大学生,在高校中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道德等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般都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还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的作用主要是导向作用、保证作用、育人作用、协调作用等。通过这些使学生各方面更加符合我国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高校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不仅对高校整体建设有积极影响,对高校学生的培养也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现在在高校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必要性,现在高校中充斥着各种思想,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操[1]。高校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关系到青年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对此加以重视,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这个群体存在方式的总和,是一个学校作风、传统、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建设好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优化育人环境,对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有重要帮助。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由各方面的人员构成,包括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这些主体的构成部分共同作用才能建设好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环境都包括校园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历史环境等,这些环境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个承载体。对校园文化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这几方面加以着手。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文明、校园文化建设契合机制分析

2.1 加强三者组织管理

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属于不同的管理内容,但是三者的性质与具体的内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对三者进行结合时有必要加强组织管理,使这三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工作需要统一的领导,建立起统一的领导体制,通过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建立起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具体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高效的各个部门各尽其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使契合机制能够运行起来。另外还需要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只有拥有理论扎实、业务精通的工作队伍,契合机制才能顺利开展和运行。高校中需要建立起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工作队伍应该包括党政干部、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授课教师、学生干部等,这些人员负责工作的具体开展和实施[2]。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调查,提高工作水平。

2.2 加强控制机制建设

控制机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控,保证这三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这三者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对具体工作内容开展定期研究,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检查和协调。另外监督工作也要做到位,加强对工作工程、工作结果的监督。此外还需要建立其有效的反馈制度,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上报制度和信息下达制度,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共享。反馈机制中要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反馈的过程也要明确,保证反馈信息能够及时显示出来。另外对反馈信息也要加强管理,信息的反馈妨方式和管理方式应该不断进行完善,可以引入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对相关反馈信息进行及时分析总结、汇总存档,做到信息管理的高效化和科学化。

2.3 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契合工作更好开展,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提高工作的效率。首先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激励和物质上的的奖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契合工作的人员应该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精神上予以肯定,在物质上进行奖励,保证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契合机制的建立和开展对提高这三项工作的整体效果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应该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工作,使这三项工作在高校中开展得更有成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文本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分别作了介绍,也分析了三者契合机制的策略。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对三者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校园文化,契合机制

参考文献

[1]朱爱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2):76-77.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 篇8

一、建立“三项管理机制”, 强化文明创建保障

1、建立组织管理机制, 强化文明创建职责保障。

学校是育人的摇篮, 是培育文明的沃土。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 在渝北区“六个校园”建设意见的指导下, 我们提出了“书香浸润心灵, 文明伴随成长”的工作目标, 成立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部门领导抓落实, 全校师生齐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资源管理机制, 强化文明创建物质保障。

为了创建文明校园, 学校加强了物质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目前学校占地17325平方米, 有29个教学班, 3个学前班, 学生1781人, 在职教师85人。学校环境优美, 设施一流, 功能室齐全, 班班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有校园网、教学监控系统和藏书三万多册的图书馆;有塑胶风雨操场、网球场、塑胶运动场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3、建立活动管理机制, 强化文明创建载体保障。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读本诵背活动, 把读与诵相结合;每年举行“童年世界”杯作文集子整理活动, 让读与编相结合;举行书画比赛活动, 鼓励学生引经典名句, 创作书画作品, 使读与画相结合;举办“小作家”杯作文大赛, 要求教师每学期撰写论文、案例、教学反思, 让读与写相结合;每学年举行一次经典诵读展示, 把读与演相结合;举行“小龙人”杯演讲比赛, 让读与讲相结合;每学期举行一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 让读与做相结合。

二、实施“三大读书行动”, 夯实文明校园根基

英国作家罗斯金曾说:“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修养从何而来?从学习中来、从阅读中来。于是, 我们提出“书香浸润心灵, 文明伴随成长”的理念, 组织开展教师阅读、学生阅读、家长亲子阅读三大读书活动, 引领师生及家长一同去阅读经典、阅读文化、阅读精神;通过阅读, 让教师、学生及家长以知识为友, 以真理为友, 陶冶心灵, 高尚情操, 从而“以文化人”, 铸就文明的根基。

一是教师读书行动。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读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的教育论著, 提升教育理念;为了激励全体教师与书为伴, 统一为教师们购买《给教师的101条建议》, 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给每一个教研组订阅教学杂志, 拓宽教师们的教育视野;为每位教师发放购书卡, 让教师们买书读书;要求教师每学期都要有读书计划, 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体会。

二是学生读书行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 每周一节读书课, 可进行诗文诵读, 经典赏析或自由阅读。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强化精读、略读、朗读、背诵等读书技能的训练。每天的家庭作业中要求学生读书半小时。

三是亲子阅读行动。通过召开家长会, 举办专家讲座, 增强家长的阅读意识, 强化阅读要求;举行系列读书活动——“共同畅游知识的海洋”教师、家长、学生共读一本书, 引领书香家庭的建立。从而做到家校结合, 育文明学生, 创文明家庭, 促社会文明。

浓浓的书香让我们的学校处处充满了文明气息、书香气息, 处处展现出儒雅教师和书卷学生的风采。有了书香的浸润, 我们的教师不再浮华, 他们以人为本, 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理解得更为深刻, 对学校的师德师风教育领会得更为透彻, 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了书香的浸润, 我们的学生不再浮躁, 他们彰显文明, 自觉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行动准绳。整个校园处处显文明, 时时现文明。

三、开展“十项创建活动”, 塑造校园文明行为

文明, 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行为举止中来, 做文明人, 行文明事。而文明行为养成的最佳途径则是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展现、在生活中延伸。学校紧扣时代的主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十项创建活动”, 塑造学生文明行为。

一是航天英雄励志活动。航天英雄归来时, 我们举行“与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在一起”活动, 让学生们亲临活动现场, 目睹英雄风采, 感受英雄气质, 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教育。

二是为国旗添彩活动。举行“红领巾为天安门国旗添光彩”的国旗传递活动, 让巨型国旗穿越操场, 飘过头顶, 让天安门的国旗在校园冉冉升起, 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三是为奥运争光活动。举行“喜迎奥运, 健康成长”演讲、征文、朗诵比赛等系列活动, 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 感受肩上责任的重大。

四是为灾区募捐活动。“5.12”汶川地震后, 及时开展“向灾区献爱心募捐”活动、“与灾区孩子手拉手”、“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的活动, 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五是讲读传唱活动。举行“乘着歌声的翅膀”唱红歌比赛、“颂中华经典, 传华夏文明”经典诵读比赛, 举行“我与经典”读书活动, 让学生感受祖国经典文化, 陶冶高尚情操。

六是文明城区实践活动。开展“我文明, 龙小文明;我美丽, 龙小美丽”创建文明城区、文明校园活动, 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培养学生文明行为。

七是普通话演讲活动。积极推进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教育活动, 组织普通话演讲、街头用字“啄木鸟”竞赛, 开展“普通话进校园”文明监督岗活动, 提升学生语言文明素养。

八是安全演练活动。举行“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活动, 进行生命与安全教育。

九是体育健身活动。举行“三跳”比赛、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等体育活动,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十是评比表彰活动。每周“文明流动红旗”的颁发、每期“文明班级”的评选、每年“六一”文明学生的表彰, 无不激励着每一位学生争做文明少年, 鼓舞着每一位老师争做文明的使者。

四、推进“三大环境优化”, 浓厚校园文明氛围

我们常说“环境育人”, 除了浓浓的书香氛围影响师生的文明, 学校优美的环境、整洁的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以文明的言行与之构成和谐。为此, 学校致力于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班级环境“三大优化工程”, 实现“环境育人”、“环境化人”的教育功能。

一是优化校园物质环境。我们坚持校园环境建设净化、绿化、文明化。干净的校园, 美丽的塑胶操场在高大的黄桷树的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 更显优雅;房前楼后的绿化带、花坛中的花草树木高低错落, 掩映成趣, 给人以感染。棵棵草木能育人, 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着师生走向文明。

二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立了温馨而幽静的书吧, 在校园的文化长廊、橱窗、宣传栏、教室走廊等地方贴挂有文明提示语、励志名言、名家名画、三字经、弟子规等, 形成了独具文明色彩的廊文化。“今天你微笑了吗?问候了吗?礼让了吗?”、“读书而修身, 修身而正心, 正心而文明”。一句句温馨的提示语, 无不引领着师生崇尚文明。

三是优化班级人文育人环境。学校倡导“我的班级我做主”, 布置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有的班级以“勤”为主题, 意在引领学生勤奋努力;有的班级以“画”为主题, 希望学生描绘多彩人生;有的班级以“博”为主题, 教育学生奋勇拼搏、搏击人生;有的以“足迹”为主题, 带领学生走好人生每一步。各具特色的班级人文环境, 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 篇9

1. 文明礼仪修养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校园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迫切想要融入社会的阶段, 并期待得到社会的认同, 与此同时,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 良好的交际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要想获得成功, 就应认真看待礼仪、学习礼仪、应用礼仪,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能更加顺利地处理人际关系, 更迅速地适应社会生活, 谋得个人发展。

2. 文明礼仪修养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因素

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团结师生力量, 促进学校的发展, 拥有了和谐的校园, 学校的组织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高, 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人是学生, 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校园和谐, 只有加强学生个人的文明礼仪修养, 才能提高学校整体的风气, 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3. 文明礼仪修养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礼仪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文明社会进步的强烈要求。大学生是中华传统礼仪的继承者, 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 对校园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修养教育,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准则, 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等生活行为, 进而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二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的问题表现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社会的精英, 是中华传统礼仪精髓的继承者。然而, 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上却存着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社会风气、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方面

1. 社会道德失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直在进行, 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道德建设跟不上时代脚步, 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依然存在, 没有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文明氛围。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无法很好地辨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同时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很容易被社会风气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言行会被大学生模仿、遵从, 影响文明礼仪修养的形成。

2. 学校礼仪教育不足

大学学习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 更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 孔子曰:“不学礼, 无以立。”不学文明礼仪, 就很难有立足之地。然而, 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文化知识被学校放到了第一位, 而礼仪教育未被重视。许多大学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 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未能向大学生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开设礼仪课程不过是完成学科的需要, 并不能真正为大学生起到引导教育作用。

3. 家庭引导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许多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礼仪教育。“养不教, 父之过”, 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启蒙导师, 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把孩子视作“掌上明珠”, 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溺爱孩子, 造成孩子目中无人, 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的思想。同时有些家长本身也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使孩子效仿。

4. 大学生认知不力

大学生没有能从根本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文明礼仪学习。归根到底, 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 没有充分了解礼仪在现实中的重要性, 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学习有个良好的规划。他们过多追求现实性的、有明显实效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只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礼仪离现实生活很遥远, 是很古板的东西, 没有必要时时处处都讲“礼”, 因而减少了礼仪学习。殊不知, 礼仪学习是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积累起来,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三校园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工作的建议

良好的个人礼仪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教育及推动, 为此, 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社会方面, 应加强对社会文明礼仪的宣传

社会应加强对社会公德的宣传, 提升传统文化的地位, 使公民以讲文明、懂礼仪为荣, 进而为大学生礼仪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 在社会范围内开展文明礼仪大学生的评比活动, 征集文明礼仪大学生的先进事例, 创造人人讲公德、人人讲礼仪的良好氛围。其次, 包装和推广先进文明大学生的典范, 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之加大宣传, 并且通过媒体或各种活动为载体弘扬文明礼仪大学生的精神价值, 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最后, 组织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的交流, 带动各大高校学生积极响应和参加文明礼仪大学生的活动, 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学习热情。

2. 学校方面, 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者, 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 学校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 教授学生系统理论知识。把礼仪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 与学生的学分挂钩。它将使大学生从思想上认真对待礼仪, 从而才能在行动上加以改善。其次, 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 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因此, 教师应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细节, 对学生言传身教。再次, 学校在校园里加大对文明礼仪的宣传,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 对此加以宣传, 并且在校园中张贴文明标语, 组织相关比赛, 开展文明讲座。通过与外校进行文明礼仪比赛, 加大文明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

3. 家庭方面, 家长要率先垂范, 对子女严格要求

《论语·子路》:“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当家长自身端正, 作出表率时, 不用下命令, 孩子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反之, 如果家长自身不端正, 而要求孩子端正, 那么, 纵然三令五申, 孩子也不会服从的。所以, 家长应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 遵守文明礼仪为孩子做出表率。而对于孩子的不文明行为, 家长应及时发现, 并予以纠正, 不可因为溺爱而放任自由。

4. 个人方面, 大学生必须注重自身礼仪修养

作为大学生, 首先, 应端正文明礼仪学习态度, 把握前进和改正的方向, 放低近利性功利心态, 用心去学习和感悟中华礼仪的博大精深;其次, 应主动参与到创建文明礼仪的活动中, 配合各项活动的开展, 以身作则, 树立和争创文明礼仪的榜样;再次, 应自觉维护文明礼仪的形象, 克制自身的缺点, 与各项不文明行为作斗争, 加以改正;最后, 应树立个人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将文明礼仪列入自身的生涯规划中, 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春晖.针对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几点看法[J].金色年华 (下半月) , 2011 (1)

[2]刘永希.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路径[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1 (5)

[3]龚丽娟.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之我见[J].世纪桥, 2010 (7)

[4]范翠翠、李春鹏、穆有帅.浅析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现状及对策[J].金色年华 (下) , 2010 (2)

[5]吴春彦、陈曙雯、张岚岚等.高校大学生视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5)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 篇10

一、佳木斯大学校园文化与生态文明现状调查

对于佳木斯大学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查的方法来了解佳木斯大学学生对于校园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程度。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得了了比较准确真实的数据。通过对于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 理工类学院的学生中10%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高校校园文化, 只有3%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理念, 78%的学生不了解佳木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 但经过调查的学生几乎都认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必要。文史类学院的学生中50%的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比较了解, 但90%的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不是很深入, 余下的学生都能基本阐述出生态文明理念的部分内容, 并且了解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和内涵, 80%的学生认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

由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 理工类学科的学生虽然都很重视高校校园文化的的发展建设, 但对于实际该如何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不甚了解, 这可能是由于理工类学院通常的教学内容中较少会涉及到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 所以生态文明内容也就很难被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所关注。文史类学院的学生由于其学科特性的原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重视和支持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文史类学院的学生与理工类学院的学生的不同, 在实践项目的访谈中体现得更加明显。通过访谈的方法询问一些学生, 了解到他们心目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他们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 访谈中文史科学生心目中认为校园文化应该多元、包容并且和谐, 这样也能使学生更加适应校园生活。这与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和谐共荣是一致的。但是当问起生态文明的内容, 学生并不是很了解,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只听过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但是并不知道具体代表了什么含义, 就更不用说参与到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了。特别是理工科学生, 理工科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内容的了解不比文史科学生, 只有少数环境地理科的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内容有比较高的理解。除此之外其他理工科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内容的了解程度就捉襟见肘, 都表示不太了解。访谈中有一少部分学生了解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且也知道近年来我校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一些努力。但也并不是很深入了解生态文明理念和它对学校和学生的内外在作用以及校园文化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其实不能归咎于学生, 主要是因为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比较晚, 学生对其理解也并不是特别深刻, 但是访谈中也能发现学生对于其发展还是有比较大的信心的。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内容和内涵也是提出不久, 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还不是很普遍很深入的理解, 但这也说明了我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不足。不过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前景是有信心的。学生提到了校园文化应该和谐, 我们认为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学生认为校园文化中应该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因为生态文明理念中, 和谐是一个重大的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理念中包含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荣发展。学生希望校园文化中更多和谐可以理解为学生支持校园文化中加入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

生态文明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仅要靠全体师生的努力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直接表现, 其重要的意义不言而喻。关于佳木斯大学的校园环境, 我们通过硬件设施统计, 来调查佳木斯大学校园文化的环境现状, 通过实际对佳木斯大学1区A、B、C、D院的实地考察, 调查结果显示:佳木斯大学绿化覆盖率为A院35.8%, B院47.8%, C院21.6%, D院25.2%, 总绿化覆盖率为25.8%;体育运动场所12所、教学楼15栋、寝室楼19栋、办公楼2栋、草坪18块、校医院1所、食堂6个、国际饭店1所、教辅场所13所等。另外校园内植物的种类也不是很丰富, 数量也不多。由此能看出佳木斯大学目前的绿化情况不是很理想, 总绿化覆盖率只有25.8%, 远远低于校园总面积。我们认为绿化面积占有校园总面积的50%以上为优等, 25.8%的绿化覆盖率远远低于优等水平。应该适当的增加绿化植被和增加植物的种类。但增加的同时要注意佳木斯大学的自然地理条件引进合理的植物物种一定要符合实际, 因为植物的生长是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种植植物将事倍功半。佳木斯大学的教学和教辅场所比较多, 但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场所中并没有任何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 这说明我们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的建设还很不足。草坪有比较多被破坏的情况, 说明了部分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是很高, 需要我们宣传和深化的生态文明内容还很多。

二、具体对策

通过上述的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查我们比较清楚的了解了佳木斯大学的基本情况, 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采访了一些专家, 让专家也想出一些对策, 并将这些建议提交给了佳木斯大学的高层领导、学院的中层领导和基层教师, 他们对我们的建议提出了改进意见并进行了指正, 对某些建议的可行性也进行了考量。通过此次的调研我们了解到综合性大学在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遇到了许多问题, 但这些问题大都是可以克服的。

综合性大学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 其与普通的高校有着很大的区别, 不可同日而语。由于综合性大学学科覆盖广, 专业种类繁杂导致学校内的学生对于校园有着不同的需求, 所以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建设, 不能单一的在校园文化中生硬的加入生态文明内容, 应分文理科根据不同实际来制定具体措施和计划。

理工类学院的学生其生态理念的发展比较滞后, 这也是由于在大学的课程几乎全部属于其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渗透生态文明的内容。所以对于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和认识不足, 对校园文化改进的建议也比较单一没有过高的要求。对于理工类学院的学生学校方面应该在其课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有关于精神文明健康的课程诸如生态文明建设等, 使学生的的思想理念有所提高, 使理工类学院的学生也积极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文史类学院的学生比较于理工科学院的学生有着更加合理意见和看法, 文史类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这些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调查问卷为《校园文化与生态文明调查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调查表》。选自基金项目研究报告。

摘要: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后人类新的文化伦理形态。高校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高校的校园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社会的文化气氛和潮流走向。因此校园文化在现代高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构建生态文明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而高校本身又有所不同, 各有其特征和差异, 综合性大学更是如此, 其构建生态文明校园文化的过程也不能简单的单一添加, 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和具体实际来构建。本文以佳木斯大学为例, 希望给其他高校一个借鉴和参考。

礼仪教育为校园文明助力 篇11

整合礼仪教育内容,增加养成教育活动趣味性。礼仪教育来源大致有三条路径。一是传统文化经典。比如“二十四孝”、“祭祀”、春节、端午、中秋等蕴含经典的礼节与仪式。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文本与多媒体形式呈现,有助于学生找到礼仪之“根”,增强礼仪之邦的认同感。二是现代文明礼节。它广泛存在于影视和日常生活中,这是现代生活约定俗成的交往准则。三是来自日常生活。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分辨家庭与社区交往的言语、行为,起到增强学生判断力的作用。鉴于学生心理特点,礼仪教育不能仅限于说教,要对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化、故事化的整理,赋予每项礼仪教育内容生动的力量。比如编成故事、转化为音视频内容、转化为课本剧、编撰成口诀歌谣、形成鲜明的图案形态,增强礼仪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这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营造礼仪教育环境,增强养成教育活动感染力。学校可利用文化布置,将礼仪文化放置于小学生的活动空间之中,我校采取了三种方式来布置文化环境。一是以歌谣和图案形式,将入学、上课、升旗、出操、活动等学校活动分块展示,形成连续的图案墙,像一幅连环画,让学生在鲜活画面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接受礼仪信息。二是选取经典传说,讲述礼仪故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历史人物用故事说话,帮助学生树立基本道德交往规范和道德榜样。三是选取现代社会基本活动礼节,作为范例供学生模仿和感知,提供直接具体的礼仪行为规范。同时,班主任还利用班队会等形式,形成评定的常规机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人的行为对错,寻找身边的典型,发掘学生中的礼仪榜样,让同龄人去模仿、去学习。此外,我校还会按班级选出礼仪“小明星”,按周次进行表扬和公布。比如“尊师”“进餐”“自学”均会选出“小明星”。

优化礼仪教育活动,提高养成教育活动有效性。学校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增加礼仪教育的德育课程,采取辩论、讲演、绘画、文艺表演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礼仪行为认知,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获得相关认识。学校经常通过征文比赛、画展评比等平台,让学生将所学、所听、所看转化成自己的道德认知,并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感。

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形成。学校除了建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在校礼仪常规》,还建立了一套包含值日制度、国旗班评比制度、学生家校考核制度、行规示范表彰制度在内的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以确保持之以恒地抓好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是常规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性、反复性决定了礼仪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学校和班主任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注意将礼仪教育与其他德育活动内容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助推良好习惯养成,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作用。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 篇12

关键词: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1 生态文明研究历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1],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2]。20世纪中后期, 人们已经开始用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 1957年他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 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1967年出版的《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中提出的生态史观, 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3]。

1991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中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4], 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开启了中国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治国理念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现状和问题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以校园为载体, 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个基本维度, 使生态文明融入其中,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校园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在校园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中, 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各个方面出发, 不断强化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贵阳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 贵阳学院作为贵阳市唯一的本科高校, 拥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 肩负着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 因而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贵阳学院位于贵阳东出口, 与图云关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 贵阳学院的用地版图为平面蝴蝶形状, 中长期规划面积1200亩, 现实际使用面积810亩, 规划建设以“园式林、生态型、数字化”为基本范式, 拥有博信楼、博雅楼、博远楼、博艺楼、博新楼、博技楼、博达楼、九思楼、逸夫楼、咏籁楼、荟素楼、图书馆、田径场、行健馆、阳明文化广场、学生公寓楼群以及鱼梁桥等建筑单体, 建筑单体色泽一致, 风格雅致, 特征鲜明, 品质精良, 在绿化、净化、美化和文明化建设上达到较高水准, 是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学院在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创建上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相适应, 全面践行永续发展理念, 确立了“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精心打造出“馨园”、“梨园”、“桃园”、“竹园”、“桂园”、“生态园”, 以及“峡谷飞桥”等“七园七景”。生态校园一年常绿, 四季有花, 景致如画, 是贵州省“绿色大学”[6]。在优美校园和绿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 贵阳学院秉承“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中都开展了多方位的工作,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设计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问卷调查, 旨在了解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共20题, 每题可选择一个答案, 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随机抽取了星期一下午在贵阳学院第三教学楼二楼上课的班级共10个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 涵盖了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学生 (2010级学生均外出实习) , 共发放10个班级, 每个班级30份。发放班级及收回份数为: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国际贸易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旅游英语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美术专业收回30份 (有10份没有填写) , 2013级城乡规划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收回30份 (其中有的问卷有的同学仅仅填写一面, 故统计实际数量与预计数量有一定偏差, 见表1) 。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中, 1~14题的内容为生态文明具体行为体现, 15~20题内容为生态文明观念内涵。在1~14题中, 按照行为主体来分可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类。其中1、2、4、5、6、7、8、9、10、11、12、13为个体行为, 其主要表现同学们个人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主观意见及行为;3、14为群体行为, 其主要体现大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看法、意见。按照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否分离来分, 其中1、3、4、14题是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相分离的题型;2、5、6、7、8、9、10、11、12、13题是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同为一体的题型。15~20题中, 16题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理念的认识, 15、17、18、19、20题则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认识。

从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的1、3、4、14题调查情况看, 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相分离时, 责任意识相对淡泊, 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的决心。如第一题:当你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 你会如何做?其中选择A的占36%选B的占31%选C的占33%, A、B、C大约各占1/3, 这说明在大学生中还有在看到周边环境建设遭破坏时漠不关心的现象。如第四题:你对学生在学校践踏草坪的看法是?其中选择A的占22%选B的占63%选C的占15%, 从B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为63%, 这说明了学生还缺乏担当的意识和勇气。当然, 从其他题目, 如14题:你们寝室打扫卫生的情况如何?其中选择A的占62%, 选B的占31%, 选C的占7%, 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 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 但还缺乏把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和目标去努力践行的决心。

从环境问题与个人经济关系来看, 与个人经济关联性大的问题, 学生关注度相对较高, 如第7题、第10题、第12题、第13题, 说明在个人环境行为方面, 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处罚或奖励, 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恰当地给予一定奖励, 对排污的收取一定费用, 以此促进环境方面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

从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和内涵的理解上, 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都比较正确, 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是紧密的, 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深入地学习和传播生态文明, 保护生态, 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地参与相关工作。

3 对策与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考察分析来看, 贵阳学院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好, 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还是有所体现,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有校级领导分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 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策和指导作用。同时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2) 学校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牵头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由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牵头完成, 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等行政教学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3) 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有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及学术方面的专题研究课题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4) 除了学校行政教学部门教师参与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外, 贵阳学院还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具体情况, 组建不同的宣传和推崇生态文明理念的社团, 组织落实建设工作。如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成立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普及与促进协会、贵阳学院环境协会等社团, 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环保主题, 结合学校实际, 在学校和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社团活动, 带动了一批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活动中来。

(5)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不仅是在相关专业开设, 而且也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在所有专业中开设, 如开设“环境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类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由贵阳学院组织编写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程》经过两次改版后更加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该课程也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设, 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路径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奠定了知识基础。

(6) 在全校范围内,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关活动,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学校积极倡导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相关活动, 如开展“我为校园添一点绿”, “关爱一小家、幸福一大家”签字活动, 环保展示活动, 绿化校园活动, 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制作宣传栏等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 对原有的绿化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 同时扩充新的绿化地带, 并对校园内的130余种植物进行了命名挂牌, 增进大家对校园植物的认识了解和热爱。

(7) 在学校规划建设中, 尽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激发学生建设校园生态文明的激情。在校园规划建设中, 一方面, 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努力营造一个绿色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 另一方面, 着重体现了校园人文生态素养的展现, 如校园的路标指示、教学楼的命名、学校的徽标等都应尽量展现生态和谐的理念。

(8)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 尽量减少由于资源浪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针对食堂浪费现象, 通过“光盘行动”等活动减少浪费;教室灯光、路灯等设置了智能装置, 最大限度地减少用电量。

(9) 制定了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并由学校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4 结语

总之, 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地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以创建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资源节约的校园为目标, 以生态文明校园为辐射源, 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J].中国国情国力, 2006 (10) :20~22.

[2]刘思华.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J].经济师, 2011 (1) :6~9.

[3]杨宁一, 郑丽平.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史学月刊, 2005 (8) :92~94.

[4]刘宗超, 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J].自然杂志, 1991 (6) :413~416.

[5]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上一篇:信用风险分数下一篇:直流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