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

2024-11-13

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精选8篇)

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 篇1

2007年滁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校 园 暴 力 和 学 校 德 育》

结 题 报 告

执笔人:定远县池河中学 李发宝

学校,本该是一方神圣的净土,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成长的地方。然而,在社会不断变迁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一系列的原因,近年来,中学校园暴力现象日益增多,不断升级。从学生之间因琐事引发的互殴到师生冲突的发生,从普通的校园暴力侵害到校园暴力犯罪,从未成年学生跨校作案到社会黑恶势力的侵入,一幕幕让人痛心、令人震惊的惨剧不断地在上演。其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不只体现在被害学生个人合法权益和校园正常的学习秩序被侵犯,更主要的是危害到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甚至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人格的缺陷和心灵的扭曲,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校园暴力问题已不在是冰川一角,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课题组结合我校实际,并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的分析,阐述了校园暴力现象增多的深层次原因,认为近年来中学校园暴力现象增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影响及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剖析了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源,最后课题组从优化校园教育氛围、营造社会文明环境、健全家庭功能和完善立法等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和防控的措施和建议。当然,有了这些措施和建议以后,我校领导狠抓落实,使我校校风校纪

校貌发生的可喜的改变,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保证我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的安全,增强了师生的自我防范能力,促进了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思考

(一)胡锦涛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在平时的德育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

(二)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第35中听课时指出: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三)公安部、教育部于2005年6月16日召开了进一步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及周边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公安部正式公布了“八条措施”和教育部提出了“六条措施”,以维护学校和幼儿园周边良好的治安秩序,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四)2007年6月30日公布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就明确指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

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都明确规定了教师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责任。同时教师也应当教育学生远离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明文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这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包括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内容,认为通过这几方面的教育,人的体力和智力就可以得到和谐发展,成为身心健康、体脑结合、各种才能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新人。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造就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其必然的本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江泽民同志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邓小平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

神,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和政府都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摆在重要位置。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二)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教育旗帜。积极主动、科学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三)教育学理论认为: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的理想,学生才有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习惯。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的国内环境,使扩大开放的中国将迎接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挑战,德育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深感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研究责任重大,加上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课题着重探讨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实施有效地解决办法,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活动、优化教育环境,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建设和谐校园,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

1、校园暴力事件案例收集与分析

2、校园暴力问题的特点及危害

3、造成校园暴力问题的原因

4、综合治理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5、归纳总结形成解决校园暴力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四、研究阶段及做法

1、准备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3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开题报告撰写。(2)课题分工

根据课题成员的实际,进行合理分工,任务和负责分解到人,要求成员做到团结协作,树立全组一盘棋,分工不分家的思想。

(3)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由课题组组长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4)准备资料,理论学习,聘请教育局专家指导工作。课题成员在长期的教学中都积累了一些关于处理、解决校园暴力的经验,并形成了文字性素材。我们还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收集了一些国内外有关校园暴力研究实践和成果材料;另外,我们还收集了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大量文件及法律法规等。

2、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9年10月)

(1)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全面开展工作。(2)分阶段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汇报、总结会,了解研究进展和成果。

(3)整理资料及研究成果,形成文集、聘请教育局专家指导工作。

3、成果整理形成阶段:(2009年11月)

(1)暴力事件个案分析实录集(2)案例分析集(3)调查报告集(4)学术论文集(5)阶段性总结报告(6)终结性研究报告

4、申请结题阶段:(2009年12月)

召开专门会议,写好结题申请报告,展示各种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根据一年多的研究,课题组对校园暴力治理在认识和举措上有了极大的提高。

(一)、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分析

1、校园暴力行为主体的主观因素

暴力行为是受个人的思想意识支配的,个人的主观因素是他们暴力行为形成的直接原因。学生时期是人一生中急剧变化的时期,有许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主要往往是“问题学生”。课题组主要从施暴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两方面来阐述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

(1)、生理因素。学生时期生理发育明显,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生殖系统开始逐渐成熟,机体需要增多,体内能量代谢也比成年人要大得多,性意识开始萌芽并逐渐成熟,这些生理特点决定他们精力旺盛,热情过高,特别好动,办事莽撞,缺乏理性思考,理智不够,甚至会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或是富于冒险的事,如果此时不加以管制约束,放任自流,就会使他们误入歧途,为今后暴力行为的产生埋下隐患。

(2)、心理因素。首先,极端的自我意识左右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他人漠不关心,自命不凡,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想得到的就要想方设法得到”。我们课题组从调查统计中发现,31.5%的人和18.7%的人分别具有“谁要惹我决不轻饶”,“不允许他人超过我”的心理;其次,畸形的物质需求。不合理的金钱,物质的强烈刺激下,由羡慕到竭力追求,发展到盗窃,抢劫,以此来达到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目的,以致深陷泥潭,不可自拔;再次,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对外界事物缺乏客观比较和评价。由于经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认识问题比较肤浅,如把赞扬他们,给他们点小恩小惠的人视为“朋友”,自以为懂的很多,将一切看的十分简单,逞强好胜,很少想到失败或不利的方面,缺乏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这就容易使他们一遇到困难便心灰意冷,自暴自弃,陷于苦闷和怨恨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结果往往是容易接受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引致暴力行为。例如,他们中有的选择自己比较了解或性格懦弱的同学作为欺负的对象,以此来补偿自己受损的自尊心,树立在同学中的“威信”;有的看中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低年级学生作为对象,“得手”之后就一直盯着这些“软柿子”反复拿捏,假如碰到稍有反抗的就给他们点颜色“看看”,直到受害的学生顺从为止;最后,意志力比较薄弱,情感上处于“暴风骤雨时期”。学生的性意识觉醒较早,开始出现思恋和爱慕异性的倾向,然而,学生时代的异性交往,上学“搭伴”等现象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甚至是严密的监督,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将不满和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这也是校园暴力犯罪行为产生的主观因素之一。

2、校园暴力犯罪的客观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明显上升。父母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增多、应试教育体制的积重难返、网上黄色瘟疫的蔓延、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等等,可以说,在社会转型期诱发学生暴力行为的因素在不断地增加。

(1)、家庭因素

犯罪心理学理论认为:家庭关系会决定孩子的犯罪人格、智力、状况以及与犯罪有关的知识的习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生的第一

课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因此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导致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

①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员流动空前活跃,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庭在教育子女特别是教育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离异和残缺家庭破坏了家庭的完整与美满,不少子女缺少了家庭的关怀和温暖;父母对子女采取高压式管教,压抑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只关注子女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子女精神上的需求,与子女缺少沟通;作为父母自身素质低下,对子女不管不问,没有以身作则;对子女娇生惯养等等,这些不良因素引起的消极作用大大的提升了校园暴力的机率。

②家庭暴力的产生也为校园暴力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心理学家王加绵认为,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家庭“战争”,使子女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安全感,他们感到无人关心,精神无处寄托,心情异常痛苦,思想感情上受到极大的创伤,这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子女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犯罪学者西格尔在其论著《青少年犯罪》中指出:在一个有病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目睹了暴力和冲突,感情上的不和谐,其犯罪的驱力比其他青少年要大得多。因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我国当前的犯罪中,有70-80%是青少年犯罪,其中一半以上的家庭不重视家庭教育或有家庭缺陷。

③父母打工,无暇照顾,养成我行我素的性格。农村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挣钱,把孩子们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年头或年尾回来一次,甚至几年都不回来。在隔代教育中多半是溺爱放纵,只管吃饱穿暖,无心也无能力考虑孩子的心理需要。在过多的物质满足情况下,孩子的许多恶习逐渐形成:赌博成瘾,并沉溺于网络游戏,埋下了走向歧途和犯罪的祸。例如:我校初中生吴某某因其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该生缺乏亲情,与社会闲散人员联系过多,形成一些恶习。2009年4月该生因参与群殴事件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半。

(2)、学校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在校学习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学校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存在着校园暴力,就学校而言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①学校大搞“应试教育”。由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许多学生道德低下,品质恶劣;成绩优秀的学生自视清高,性格孤傲,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班集体的关怀,过分自卑,自暴自弃,学校带来的升学压力导致了校园暴力行为的产生。正应了心理学上一位名人的话:“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他们认为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获取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

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少数缺乏师德的教师视差生为“包袱”,对学生冷嘲热讽,态度粗暴无礼,甚至侮辱学生的人格,学生精神发展受挫,产生厌学情绪,师生关系紧张,久而久之,长期积极因素攒的怨气就会向教师进发,这也是近年来学生向教师施暴案件屡屡发生 的原因。

③学校管理中存在漏洞。学校的管理状况与学生的成长关系极大,学校的管理无序就会打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容易让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个性。例如,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安排住宿,如果不加强校园管理,对学生的学习,食宿漠不关心,对学生喝酒、抽烟、赌博行为不加以制止,那么就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另外,校园暴力行为多发生在无人的教室、楼道、厕所里,隐蔽性较强,如果学校不加强管理,待到校园暴力行为发生时学校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地加以制止。

④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最有条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然而,现在不少存在校园暴力的学校却讳疾忌医,尽管校园暴力行为已经发生,学校也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但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不愿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3)、社会因素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模仿理论认为:任何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都能从后天学会。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思想误区渲染熏陶着当代学生。

①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带来的消极作用。超前消费,权钱交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在校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严重倾斜,“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为追逐金钱而不择手段,以身试法。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衡,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活动滋生蔓延。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今的校园暴力犯罪多是侵犯财产型犯罪。

②受不良书刊,凶杀和色情网络文化的影响。近几年,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市场上的淫秽书刊,音像等颓废文化到处蔓延,网络文化鱼龙混杂,大都演染色情、凶杀、赌博等暴力性的画面;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快速发展,为我们开拓了知识的新领域,丰富了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愚昧迷信的腐朽文化,有害信息乘机传播,这些精神毒品无情的吞噬着在校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讲哥们儿义气就是“友谊”。著名作家巴金无不感慨地说:“为什么长期培养起来的道德观竟轻而易举地被几场电影,几个电视剧,几首流行曲,几个手抄本推翻了呢?”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网吧、歌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吸引关青少年,作为学生根本就不可能有独立的生活来源,有的同学为了满足自己去网吧玩游的欲望,不顾一切的抢劫同年级或低年级学生,敲诈勒索学生钱财的现象最普遍,甚至绑架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总之,学生时期矛盾身心的发展,畸形的心理需求是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内在因素;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弱化的学校德育教育和不良的社会风气是校园暴力犯罪的外部因素,内因是通过外因起作用的。在此,通过对校园暴力行为现象诱因的分析和探讨,我们课题组郑重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联合起来的构筑一道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防护林”,共同努力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中。为我们的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

(二)、校园暴力特点分析

根据我们课题组近2年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校园暴力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低龄化

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根据我校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统计,14—16周岁的学生占统计人数的64%。

2、暴力的恶性程度加大

校园暴力事件已不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摩擦打斗、彼此恐吓、对学校的破坏等轻微违背校规校纪,而发展到对学生或老师辱骂甚至不济后果的大大出手,且手段越来越野蛮、越来越残忍。

3、住宿生参与校园暴力的比例加大

住校学生大都远离父母,自控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又脱离父母的管教和约束,自由空间增大了,一时的冲动和情绪化就有可能酿成大错。

4、校外闲散人员参与增多

根据近期我校发生的校园暴力情况分析,校内外势力共同参与比例日益增多,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校园暴力是社会生活状况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晴雨表,它可以充分体现出社会生活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也影响到社会中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本课题在大量分析校园暴力成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探讨了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措施。我们也认识到,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 的措施的落实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应把它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考虑。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出发加以整体上的考虑,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一个整体网络,共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1、家庭方面: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造成校园暴力诱因之一。中学生正经历身心巨变,他们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不同往昔。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和家人的严加管教相矛盾。父母的自身修养、以身作则非常重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应值得我们反思。家庭和睦情况也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为家庭是青少年活动时间最长、受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好、教育好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不可饶恕的罪恶。可见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强化家庭教育职能,增强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2、学校方面:

(1)、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工作。

首先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各教育部门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师

德建设,选拔和任用有爱心、有责任感、正义感的教师到第一线工作,要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帮助老师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目标,从而避免因老师在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导致其采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加强《教育法》等法律文件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保证法律精神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对于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以保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我国现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应大胆改进教师制度,使教师能进能出,对那些品质低劣、不能为人师的人,要及时将其淘汰出局。其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假丑恶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侵害。培养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把社会公德的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2)、加强学校法制教育。

增强和提高学生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关键在于法制宣传与法制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将法律与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融为一体。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学法用法能力的培养,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使他们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

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3)、开设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和竞争的压力下,心理负荷沉重,长期受到压抑却得不到释放和疏导,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出现偏激行为。例如:我校高中学生徐某某因迷恋上网,与其父亲经常发生口角。2009 年暑假该生因再次上网被其父发现并威吓后,跳河自杀。因此,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正面教育,也要教给学生抗暴御辱的道理和方法。美国教育界不否认社会存在犯罪,存在罪恶,他们认为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存防范意识,生存逃生技能,是教育义不容辞的工作。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在面对暴力时的策略与勇气、遭遇暴力以后应该如何对待等。如面对高年级同学以及校外人员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汇报;对于老师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学校领导汇报;对于严重的侵害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等。教给学生应对危险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

(4)、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学校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年级主任、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基层,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政教处、团委、学生会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

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5)、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班主任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奖金挂钩,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

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让学生给每位教职工打分,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池河中学优秀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3、学生自身方面:

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强化羞耻心的教育。

自尊心是指个体已做出的或通常持有的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和体验,它所表示的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尊心是由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决定的。心理学理论认为,羞耻感产生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带来的紧张和压力,也就是说,当发现现实自我未能达到或违背了理想自我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羞耻感。可见,羞耻感是自尊心受挫的以后的一种表现

形式,有自尊心的人大都会感到会有羞耻感,所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其羞耻感。

自尊心和羞耻心如同墙壁的两面。树起了这一面,同时也树起了另一面,而自尊心是羞耻心的前提,没有自尊心也就没有羞耻感。自尊心和羞耻感是道德认识和情感结合的产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种道德情感的两个方面。具有自尊心的孩子重视自己的名誉,自尊自爱,希望做一个正直、有德性的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自觉追求高尚行为,唾弃不良行为,真正懂得羞耻,约束和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及品性。因而,培养青少年的羞耻心“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作为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重要的是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若对学生挖苦、训斥甚至是体罚,只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泯灭自尊心,从而导致羞耻感丧失。在培养学生羞耻感的同时,还要保护其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产生适度的羞耻感。因为,过强的羞耻感反而会导致产生偏激行为,如交往障碍、抑郁、怯懦、依赖、嫉妒、报复等,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障碍。

总之,校园暴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校园伤害问题,更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我们的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不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争做孩子们效法的榜样,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唯有如此,出现暴力及混乱的校园才会恢复她应有的宁静,国家、民族与未来才会更加充满希望!

(四)、课题研究的业绩

课题自立项以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尝试性的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扭转校风校纪校貌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1、在学校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们所研究课题的内容,最终产生13篇优秀学生作品。

2、课题组成员自课题成立以来,积极参与探索,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我们课题组共有三篇论文获市二、三等奖;一篇刊登在《学习方法报》第14期上;十三篇县级交流文章。

3、参与课题的教师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调查,撰写了一些调查报告、个案跟踪报告及实录;我们课题组的班主任在自己所带的班级里,成功的举办3次和课题有关的主题班会(录像制作成光盘),在全校师生中产生良好的反响,有力的净化校风班风学风,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

4、我们课题组把2年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操作性、指导性很强的措施及流程图,下发各个班级张贴;制作成大牌匾,悬挂于政教处,作为学校日常管理措施之一。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平时在班级管理中,对突发校园暴力现象的认识、解决方法以及事后经验总结提升至理论层面做得还不够。

2、如何让班主任及授课教师运用已形成课题理论成果有效的解决校园暴力行为,特别是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模式是个难点。

3、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和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阻碍了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4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素质层次不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七、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1、研究有实效

从2007年12分课题组开展研究以来,我校的校风校纪校貌方面得到明显的改观,实践证明课题组的研究是可行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本次研究,更新教师教育转化学生的观念,密切的同学间友谊,和谐了校园文化氛围。让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人明白人际交往需要风度,风度就是用温和去对待倔强的人,用宽容去冰冻苛刻的人,用热情去融化冷酷的人。同时由于校园风气的好转,我校近两年学教学质量也明显上了一个大台阶。

2、结题不息题

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划即将结束,但我们仍要坚持本课题的研究方向,要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把研究的成果、一些好的做法加以巩固与推广。力争为在校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让每一个在校学生敞开心扉,吐露真言,享受温暖、和煦的阳光。

3、成果不独享

我们从现在研究的基础上回头去看,我们认为我们课题组实现了事先的一些设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今后的路还很长,新的情况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和同行的老师多交流,多探讨,共同分享研究成果所带的欢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参加校际之间的交流、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形式把我们在化解校园暴力方面的经验模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用它来指导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 篇2

一、创设富有育人氛围的校园物理环境, 陶冶师生情操。

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反映, 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设施、布局、绿化、美化、文化布置等。良好的校园环境既是学校物质条件的外显标志, 又是良好精神风尚的体现。它具有“桃李不言, 下自在蹊”的正向隐性影响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 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因此, 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根据学校实际进行整体设计, 营造一种整洁、清新、优美、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功能, 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和道德行为规范功能。

我校近几年来整修了内外操场, 每年刷新一次教学大楼和办公大楼。在外操场四周植起了成片的小叶榕。在内操场新修花坛, 种植草坪、花草、树木。在教学大楼前花坛内用万年青塑造了“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八个大字。外操场边“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八字警句激励着同学们心向世界体育健儿。校门过道两旁、旗台两边盆花四季盛开, 芳香四溢。这优美的自然景观, 使校园幽雅、恬静, 且富有教育性。同时我校还在教学楼、办公楼栏杆上制定了“三个面向”、“做光荣的人民教师,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四一四要”等激励性标语。办公室布置简洁端庄, 教室内激励警句、“守则”、“规范”, 学习园地内容充实。

二、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 塑造师生风范。

校园心理环境是指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一切心理现象的总和。校园心理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潜在层次。它的心理气氛和校园风气的形成刻画着学校的形象。心理环境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的人格魅力, 有序的校园生活和集体舆论。这些都构成了积极的隐性德育因素, 是一种潜在而强大的教育力, 一方面它直接成为思想教育的内容, 另一方面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简洁、深刻、长期和持久的影响。

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具有正向功能, 不仅可以满足师生交往的需要, 而且有利于发展师生的安全感、友谊感, 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性格。不良的人际关系则具有负向功能, 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会严重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在我们复杂的校园生活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 这既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 也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领导之间。协调人际关系是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 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 带领全体教职工, 形成一个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教师群体。教师之间各种教育活动的相辅性和互补性, 应反映出校园精神的特征, 形成为团结奋进, 开拓创新, 献身事业的动力, 并以此去影响学生、身教学生。

充实的校园生活。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离不开充实的校园生活。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 文化生活, 使师生在充满朝气的精神氛围之中, 情操达到陶冶,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目标, 培养师生良好的品格。我校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组织教职工篮球队到兄弟学校、工厂 (滴水岩石煤矿) 进行友谊赛, 既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又锻炼了教职工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意志, 同时增强了同志间的交往与友谊。在学生中, 结合学校实际, 开展了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爱我家乡, 爱我中华”、“勤奋学习, 天天向上”、“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勤俭节约, 爱惜粮食”、“遵纪守法, 做合格小公民”系列教育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离不开丰富的课外活动。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组建了各种兴趣小组: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田径、球类、阅读、作文。各兴趣小组活动蓬勃开展, 使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特长, 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正确的舆论氛围。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离不开正确的舆论氛围。学校通过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师生园地、学习园地、宣传橱窗、校务公开、教态信息等宣传工具, 及时报道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国际国内时事新闻, 校园新人新事, 师生美好的校园生活。既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又使师生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 同时也展示了师生的才能与智慧, 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

的教育语言, 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并努力建设这种“隐性影响”, 让师生“跨进校园, 接触到一切都是美好的。”以此塑造美的心灵, 完美的人格。

摘要:本文从校园文化入手, 分析其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隐性影响,德育

参考文献

[1]叶澜:《更新教育观念, 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二期。

[2]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载《新世纪教育展望》,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戴联荣、薛晓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南京师大出版社, 1999年版。

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 篇3

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是指在较重大的节日期间,由学校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以节日为载体,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由学生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校园文化理念、师生的价值观念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学校德育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积极开展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而且本身这种注重实践的德育模式也是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契合的创新德育模式。

校园纪念日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学生能从各种校园纪念日活动中汲取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而且通过了解和熟悉各种国际性节日及我国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可以使学生在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文化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认同,也为中外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契机。

2.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蕴涵着一定的智力价值,在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阅读、欣赏、参与、表演、实践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视听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及创新能力。

3.关注个体的多维发展

由于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主题鲜明且内容丰富,不同主题的纪念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价值理念、思想意识、心智及人际关系的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亚文化,其或多或少受着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也可以促进主流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4.具有丰富的情感价值

学校纪念日文化活动由于其形式和内容都与学生较为贴近,因此可以使学生多渠道、多角度进行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高品位的艺术欣赏、文化感悟中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以至提升人格。

二、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

通过对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纪念日本身存在的德育因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将德育内容渗透到纪念日文化活动之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挖掘和利用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切实将德育渗透到纪念日文化活动中,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1.依据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蕴含着的德育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传统节日及纪念日活动。因为这些节日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信仰和思想观念,整合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广大。因而,作为政治象征的节日、纪念日便成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2.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传统民族节日活动中蕴含着民族传统的道德风尚、伦理思想以及审美情趣。在学校开展以传统方式庆祝纪念民族节日的文化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既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德育工作者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纪念日文化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3.利用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开展德育工作可以达到启人心智的效果

由于部分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可以尊重历史、追忆历史和缅怀先烈。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使青少年穿越历史时空,置身历史的长河,触摸历史,感悟历史,这也是一种留存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而且大多数的纪念日往往是为纪念那些值得人们学习的人、值得举国庆祝的事件而设立的,在追忆、缅怀这些人和事的同时可以挖掘那些启人心智的道理,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三、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道德教育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纪念日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實意义。

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一定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始终贯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教育这条主线,发挥团队、班集体“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以体验教育、感受教育为基本途径,用纪念日的文化内涵激励、鼓舞、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以人为本,努力构建一体化的节日文化道德教育网络

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大德育观出发,组织和开展纪念日文化活动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全员参与、整体实施。在此项活动中,首先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和把握纪念日文化的科学内涵,充分考虑其蕴含的德育内容。其次要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借助各种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力争做到“全员关注纪念日,人人参与纪念活动”,这样才能真正践行大德育观。

同时,践行大德育观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等德育因素。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当前的学校教育日益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的趋势,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日俱增。纪念日文化活动也应如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与学生家庭、社区的联系,积极利用家庭和社区环境中的优势,大力宣传纪念日文化中的德育内容,努力确保社会、学校、家庭在针对纪念日文化上的高度一致性,形成纪念日道德教育的大德育场,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3.以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为契机和平台对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

幸福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的当代形式,对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关注学生的内心诉求和心理感受,切实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受和快乐体验。社会重大纪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的重要契机。重大纪念活动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殊的教育意义,能够极大地调动教育资源,广泛地引领教育对象。如以改革开放3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要纪念活动为契机和平台,通过回顾我国共和体制建立的艰难历程和展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可以使学生懂得幸福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为争取更大的幸福去努力奋斗。

4.充分利用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当前学校过多关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步伐跟不上时代潮流,导致感恩教育严重缺失,一些青少年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自私自利,崇尚个人主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学校德育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

学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纪念日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感恩别人、感恩社会。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积极进行感恩实践,在实践中切身体会、领悟感恩的真谛,从而以实际行动和诚意去回报别人的恩惠,真正树立以情动情、以德报德的感恩意识,不断提高感恩的道德水准。

5.积极营造纪念日文化活动氛围,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为了让纪念日文化活动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寻找纪念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当某个节日来临的时候,通过设计具体活动方案,張贴标语营造氛围,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报栏等载体介绍纪念日的有关知识,让学生自觉去学习、去了解,全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激情。同时,学校还要把节日蕴含的传统美德纳入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体系,和学生的日常品德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纪念日文化进头脑,提升道德自觉。

参考文献

[1] 杨波.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2] 周志辉.利用节庆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探索,2008(11).

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 篇4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们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我们的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以活动为载体,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生文明素质的最终体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是个人品质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我校一直以来都精心策划,组织以下活动。

1、运动会。每年两次,春期球类,秋期田径,有集体项目,球、拔河、接力跑;有个人项目,高、跳远、乒乓球、跳绳,学生全员参与,跃跃欲试,一展身手;学校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有开幕闭幕式,有奖牌奖状,还有拍照献花。既锻炼了学生体质、意志,又培养了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由于坚持不懈,学校在这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被上级教育部门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生在县田径运动会上也夺得过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2、艺术节。也叫才艺展示周,每期一周活动,学生根据个人特长自由报名参加,项目有书画、歌舞、戏剧、手工制作、故事演讲,学校提供了展示平台,学生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校组织评委认真评议,评出校园十佳歌手、书画标兵、故事大王、优秀演员。在这些常规的、大型的群众性活动 中,涌现出许多人才。在全国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中,二百多人获过奖,学校连续几次获优秀组织奖。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我校的节目也十分出彩,多次代表县参加市比赛,2006年,课本剧《对课》获市金奖,莫杨娇同学获独唱金奖,2007年,蒙玉婷也获市独唱金奖,莫杨娇获银奖,还被评为才艺双十佳演员,模仿秀节目《昨天、今天、明天》也获银奖,学校次次都评为先进集体。

3、经典诗文朗诵。朗诵中华经典美文,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质,还可以陶冶情操。我校对此项活动十分重视,把它定为校本课程,《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小说名著等,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而且每期都结合艺术展示周活动进行评比、展示,如集体背诵朗诵、古诗文知识竞赛、古诗词情境表演等,学生十分喜欢。

4、读书活动。我校图书室藏书两万多册,订有报刊一百多种,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除了落实专人管理以外,还在课文课程中定一节为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借阅图书,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爱书、爱读书、与好书为友,从书中吸取精神食粮,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营造书香班级,书香校园,打造书香人生。

5、校园集体舞。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不仅缺少艺术素养,而且还存在许多不良习气,同学关系不够和谐。上个学期,我们在全校学生中推广校园集体舞,学生男女搭配,搭肩拉手,跳起欢乐的《找朋友》。上个学期,学校还举行了班级集体舞比赛,本学期,又准备推出另外两曲《小白船》、《阳光校园》。这项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课余生活,还大大改善了同学关系,培养了学生活泼、大方、高雅气质。

6、地方文化渗透教育

宾阳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校地处炮龙发源地芦圩同仁社区,浓浓的炮龙文化也传到我们的校园,每年春期,我们都在中高年级中开展《炮龙雄风》征文活动,让学生感受、领会炮龙精神、传承宾阳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结合炮龙节,我们还积极倡导学生关注宾阳节日习俗、饮食文化,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

7、兴趣班活动

为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充分感受上学的乐趣,我们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开办了书法、绘画、歌舞、朗诵、英语、篮球课余学习班,学生凭兴趣参加,学校每期组织一次展示汇报,很受学生欢迎。

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让他们展示自我,释放能量。同时,让他们在校期间拥有一项特长,获得一次展示机会,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留下一件值得回味的作品,更利于将来在社会上立足。

二、以规章为约束,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约束,就没有行为的宽松,没有群体的和谐,所以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我们学校除了贯彻执行有关部门的法规之外,还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一些校规,如卫生评比制度、班干轮值制度、班级管理评比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等。每天、每周都有评比检查,长期坚持下来,对校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因地制宜,设计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学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按照实用与美观相和谐的原 则,在满足教学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挖掘其文化教育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努力打造优美的绿色校园,高品位的人文校园,井然有序的平安校园,形成“处处是文化,事事有教育”的良好氛围。

1、树文化

我们学校种有十几种花木,过去,不仅是学生,即便是老师对它们不甚了解,关爱不够。上学期,我们组织人员上网查资料、请教有关专家,整理出这些花木的科属、名称、习性、用途等相关资料,制成美观、坚固的不锈钢树牌,立于树下,学生可喜欢了,指指点点仔细阅读,增加了对树的了解,也培养了与树的感情,增强了环保意识。“树文化”,成了校园一道新风景。

2、墙文化

记得有位前苏联教育家说过“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我们在设计校园“墙文化”上也颇费苦心,教室内不仅有制度文化,还有同学们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板报;走廊、楼梯有标语、警示语;功能室有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校门有宣传橱窗、宣传板报,最亮丽的是学校的文化长廊,里面集古典诗词、教育史、书画史、科技成就、歌曲艺术、家乡风貌、教育政策法规等知识成一体,色彩鲜艳、图文精美,学生天天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渗透于心,变为品质与行动。

四、合理定位,培育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它需要时间培育,需要代代传承,不断滋润与涵养。多年来,我们根据学校特点着力从以下方面涵养、培育“红旗精神”。

1、确定合适的校训 校训是学校为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而制定的,是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我们根据学校特点,提出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校训,对教师提出了“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要求,这些要求,看似很低,但都包含了文化的、思想行为的要素,学生易懂、易记,也能做到。我们设想通过长期训育,形成文明、守纪、尊师、爱生的校风,团结、务实、爱岗、敬业的教风,勤奋、自主、合作、创新的学风。

2、晨会、国旗下讲话

这是一种声像文化,每周一举行庄重的升旗仪式,领导作国旗下讲话,每天早上晨会值日教师、队干作总结,及时宣传国家大事,表扬学校好人好事,劝戒不良行为,介绍学习经验,激励先进、鼓励超越,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我校精心打造校园文化,以此促进德育工作,坚持几年初见成效。校园环境洁净、优美,教师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学生积极向上、文明有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达到上级部门的要求,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被评为县“十佳人民满意学校”。

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 篇5

一、学校德育工作管理,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功能观。既要注重发挥德育社会性功能,也要注意发挥德育个人性功能,这样,就会大大拓宽德育改革的思路,使德育改革的路子越走越宽。

二、学校德育工作管理,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找准在网络条件下开展德育的最佳切人点,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德育管理工作如何应对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得不需要我们很好地对德育管理工作作出重新的科学的思考和研究,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要有哪些新的适应性的策略,才能实现其实效性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积极承担责任并发挥作用。

2、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增强针对性和超前性(1)、要加强思想的正确引导。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与消极的方面,自觉利用网络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学习应是上网的主要目的。(2)、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3)、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良师益友。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的目的。

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 篇6

延庆县第八中学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的、全体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想作风的总和,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办学目标、管理思路、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对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特色,传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使组织成员形成并分享共同价值观,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德育是学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德育活动方式必然体现教师们一定的价值追求和相应的生存方式,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很多情况下,德育的文化价值呈现为一种无意识的散漫化状态,教师们只是忙于日常工作,对于我们德育的价值追求和文化愿景茫然无知,对于我们德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态也浑然不知。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处于这样的文化状态下,将是十分盲目的和危险的。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使我们的德育工作体现出它的文化功能,凝练出八中的核心价值观,“德育为先”是八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中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县德育工作精神,遵循“宏观布局,营造氛围;活动引导,夯实基础;抓住细节,强制约束”的德育工作思路,以培养“志远刻苦、诚信为本、成绩优秀、行为阳光”的八中学子为目标,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路,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在全员德育、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规范的落实、学生立志教育、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上狠下功夫,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全体学生的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健康的心理品质等基本素质(内化和外显: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特别有规矩、学生离开八中拥有一方面乃至几方面的特长)得到全面提升,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呈现出科学、系统、规范、人本的良好局面,一年时间学校就进入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校行列,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平安校园、北京市百所课间操优秀校,以及延庆县精神文明单位、延庆县绿色学校等荣誉。

我校的精神,或说核心价值观:潜力无限,发展无限,相信成功,追求成功。在这样的思想下,我们要理清:

学生观(学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使得延庆八中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比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我们的回答是:八中的学生应该是——“志远刻苦、诚信为本、成绩

优秀、行为阳光”的学生。“志远”是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刻苦”与“诚信”是学生飞翔的两翼;成绩优秀不仅仅指中考科目的成绩好,还要求我们的学生各科要均衡发展,参加活动有特长,综合素质高;行为阳光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拥有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无畏、勇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他人的品质;行为习惯良好,使得他们明确文明礼仪习惯是做人之本,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才之本。按照我们的德育目标——“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成人,自主发展成才”,简单概括:志远+刻苦=八中人。

班主任观:我们拥有怎样的班主任队伍,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呢?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特别能奉献的骨干教师位班主任的队伍。思想觉悟高——拥有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应的社会知识,业务能力强——具有管理班级和指导学生发展的科学方法,特别能奉献——是班主任工作的特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为人的榜样,是他们学习的楷模。要想拥有什么样的学生,必须先有什么样的老师。

质量观:学校有两条线——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办学特色是风景线。生命线要强,风景线要靓。我们要让我们的德育工作成为我们的特色,成为延庆八中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延庆八中的品牌和名片。

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努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少年养志:古人早有“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明训。我校的学生是初中生,十三岁之后的青少年知识渐开,理解力亦有显著的发展,渐渐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阶段。此时正应迈进“少年养志”的教育。养志,是指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培养宏观远大的志向。

首先,学校要建立起“少年养志”的工作网络。这个网络包括学科体系和德育体系,学科体系是横向体系,德育体系是纵向体系。在学科体系中,各年级、各学科要挖掘教材中有关理想和志向的教育点,并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德育体系中,要分年级设置分目标,从初一至初三应该分别回答: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做多少贡献的系列问题。使全体教师明确我们的德育工作特色,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其次,学校要开发“少年养志”的工作点,建立“少年养志”的工作场。梳理我们的各项工作,深入研究我们的各项活动,将各工作点的效应都投向“少年养志”;同时通过制度建设、行为规范以及学校文化建设,建立有利于开展“少年养志”的大环境。

第三,学校采取的各种具体措施。

1、立大志,坚持课桌上的座右铭活动。按每个年级的主题,我的理想(做人、生活、事业),我的格言,我的目标等。使每个学生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并能时刻提醒自己。人生目标确立得越早,越有实现的可能。

2、坚持广泛的读书活动。按不同年级段提供古今中外各类伟人名人传记。历代忠孝节义,及深明因果事理的典范故事。各行各业坚持理想、努力耕耘、不断奋斗的榜样。

3、进行系列班徽的设计。设计自己班风格的有内涵的班徽,挂在墙上,鼓励激励学生不断要求自己进步向上。

4、开展相应的活动。以开展中华文明史、民族英雄事迹的教育为主线,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学。通过查、写、画、唱、听、讲、展、集的方式,了解名人,接近名人,学做名人。

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社会公德,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一个失去了诚信的人,是无法生存的。诚实守信同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去传承这一美德。但是,诚信不是用口号喊出来的,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作出来。

学校的诚信教育可谓独树一帜,如学校在开展“诚信”读书活动中,将图书搬出图书馆,放在教学楼门口的开架书架里,学生可以随时把书籍带走,看完再还回来,就如学校所想的——“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诚信”;学校还大胆尝试了“无人监考”新的考试模式,目前已有8个班为“无人监考诚信考试班”,这些班级是通过自己来申请,要求考试时无人监考,教师只负责收、发试卷。让学生把有形的考试制度和无形的诚信品质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尺。

在处理犯了错误的同学时,我们处理时的第一原则是:只要诚实地承认错误,积极地改正错误,我们就给他提供机会,并替他保密。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这一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成就学生做人的根基。文明礼仪习惯是做人之本,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才之本。

以《延庆县第八中学学生一日学习生活全程管理规定》为突破口,促全体学生有共同的进步。学校以基础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优化学生成人的整体过程,从细微之处入手,长期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规范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习惯、文明习惯,让八中的学生走出去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特别有“规矩”。

现在八中学生全部实行路队制,在楼道,室外2人以上全部排队行走; 实行排队集体就餐、就餐全部是排队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就餐,排队要唱歌,就餐后集体排队返回;实行班级包桌就餐、无声就餐;学生内务方面,基本和部队一个尺度,时时刻刻一个标准和尺度,什

么时候去看都是一样,很多参观的人都不相信是学生自己整理的内务;实行每天出早操制度,没有极特殊情况不间断。

规范的升降旗,是八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当扩音器中传来:“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请注意,现在举行升(降)旗仪式,请停止一切活动,面向国旗,请站好。”,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到处是挺立的身影,甬道上,操场上,教室中,办公室中。这一幕曾不止一次感动着来校的访客,经过的路人。

我校在学生的一日管理中,在“六度八点”上下功夫,“六度”即增加密度,增强力度、提升高度、强化深度、拓展幅度、提高温度,“八点”即管理空间、管理时间、管理点、管理者、管理职责、学生活动内容、管理标准、检查评估反馈,努力构建我校德育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各处室、各部门、各老师明确职责,勇于负责,在各自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在八中各种规章制度得到认真落实,各种要求反复抓,抓反复,日复一日,哪怕明天毕业离校,今天也必须按照要求来。

活动育人: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往往是人生中的几件事和几个人。人所宝贵的是拥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学生在校园里也不仅仅是学习生活。德育工作要体现在三个途径,一个是课堂上,这是教育孩子的主阵地;另一个是课外活动小组(或是第二课堂),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还有一个是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是孩子们自主成长的空间。一个好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协调好这三个途径。“一千次的说教不如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理想的德育,总是重视在自然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学校还以各种德育活动为载体,探索学生成人的有效途径。

学校把体育工作做为学校的一项特色工作抓,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在八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工作的要求得到真正落实,按时规范出早操,各种单项运动队和田径队训练得到长期开展。去年,在全体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努力下,克服种种困难,在县运动会上成功亮相,捧回四个奖杯,并荣获突出贡献奖,在各级领导和全县各学校面前展示了八中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展示了八中的管理水平;今年,在已经举办过的越野赛中我校获得初中组第一名,足球赛初中组第二名,在其它小型竞赛中也成绩不俗。我校坚持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和冬季越野比赛,给学生们提供了为班级作贡献的机会,进行了很好的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

开展了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特长,还在连续参加了两届艺术节、英语口语大赛、舞蹈、演讲网页制作等学生获得县级以上奖励50余项,多人获得一等奖和中考加分。我们的很多项目都达到市级水平,我校的DV作品获得市级二等奖,学生制

作的教具获得市级奖励。开展学生活动中,我们特别注意奖励和表彰。每个学期末都要开表彰会,根据学校的表彰制度,70—80%的学生都能获奖,让每个孩子都有荣誉证书,在奖励的手段上,更加丰富,如奖励图书,奖励报刊杂志,学习用品等,优秀的获奖学生还获得和焦校长单独合影的机会。

坚持每年在县影剧院召开学校的元旦联欢会,虽然我们的经费紧张,虽然我们需要步行前往,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改变我们初衷的理由。我们要提供开阔师生眼界的机会,要搭建展示师生才华的舞台,要开辟凝聚师生精神的天地。也许我们的表演水平不高,但我们的节目表达的都是主流精神;也许我们的服装不够漂亮,但我们展示的正是我们的淳朴。参观演出的家长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剧院的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哥。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不断地培育学校文化,不断地凝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只有用学校文化引领,德育工作才能不断深入。学校文化会构成一个大环境,使得学校的软实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使各子系统的工作不断上到新的台阶。

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 篇7

一、德育课教学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思维不够活跃。针对这一状况,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新的教学形式, 如合作教学法、创设情境法、德育主题实践法等, 改变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1. 教师互助, 合作教学。

传统的课堂上, 只有一名老师在上课。而有些课上, 两名老师合作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术业有专攻,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有的擅长讲《哲学与人生》、有的擅长讲《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等。如德育老师在讲如何提高理财能力的内容时, 能请学校经济学老师来课堂, 以嘉宾的身份讲解, 学生必定会对这种形式感到新奇。现在流行的谈话类综艺类节目, 能够吸引人在那里看几十分钟, 除了话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外, 节目邀请的嘉宾是很重要的看点。对于具有思辩性的教学内容, 两名老师合作教学, 还可以进行对话或者辩论。两个老师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对话乃至辩论, 学生也分成正反两方, 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形式比传统的一个人在那里讲更富有吸引力和参与性。

2. 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

情境创设教学就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情境创设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 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情境创设时, 教师应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 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 努力真实、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作用、学会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 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 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新手段。比如结合学生所学的财会专业, 设置问题:企业年度业务招待费超标, 老板以炒鱿鱼来威胁你做假账, 你如何选择?学生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保住养家糊口的饭碗与坚守会计“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规范发生了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做假账与不做假账的利弊后, 进一步启发, 有没有方法可以避免两种选择的弊端。学生找到了收集做假账的证据及举报的办法;找到了努力钻研业务、掌握关键技术、胜任岗位的办法;找到了创新财务管理软件、避免透支等办法。最后, 教师导入企业管理文化, 引导学生明白作为一名高素质劳动者, 就必须从自己做起, 从小处小事着手, 成为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行动者。[1]又如武汉一教师抱蟒蛇上课, 被喻“最疯狂美术老师”, 他通过各种方法, 为学生创设的各种体验式的情境, 通过他的教学形式创新, 学生都爱上他的美术课。这说明了教学形式创新的成功之处。[2]

3. 德育主题活动课。

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案, 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积极活跃起来, 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适当实现教与学的角色交换, 给学生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使学生在参与中掌握教学内容, 在参与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青少年能否接受, 能否形成对道德的认知和情感认同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整个过程是包含着感受、情感、直觉、理解、体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3]因此, 职业学校德育课宜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留出一定的课时,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结合专业、结合家乡状况或结合职业学校生的实际开展各种社会考察活动;以培养劳动观念和自立意识为主的勤工助学活动;以服务社会为主的社区服务活动等。

二、德育课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手段方面,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比如录像一讲课式:借用现代教学音像设备, 选择适合的录像内容, 如选择高质量的事迹报告、形势报告、反面案例、艺术鉴赏等录像片, 通过看录像与讲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多媒体教学讲解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使用有关的教学软件, 同时将与教学有关的辅助资料, 如图片、文摘、曲线、表格等通过投影直接展示给学生。用这种手段教学, 既可使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饱满, 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力;又可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增大教学信息量, 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 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及远程教育的优势:通过网络及远程教育, 了解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有关德育教育的信息和情况, 将精彩的教学内容纳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来, 实现资源共享。在改进教学手段方面,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师要率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特别是要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学习使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 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德育教学。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还应学会使用网络, 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德育教育的状况及水平, 扩大信息的来源渠道, 及时获取最新信息。通过网络还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当今学生的思想状况, 减小对学生认识的偏差。

教师要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就是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教师, 对授课内容进行进行的教学设计, 制作教学软件, 这些教学软件具备高度的仿真性或者参与性, 教师结合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学生在课后可以反复地观看教学软件, 重复进行实验或者训练, 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让我们从职业学校德育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入手, 不断研究, 不断创新, 使德育课堂焕发新的光彩!

摘要:职业学校德育课堂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必要在教学形式与手段上予以创新。教师可采用合作教学法、创设情境法、德育主题实践法等教学形式, 改变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在改进教学手段方面, 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要率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特别是要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卫芳.实效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05) :74.

[2]武汉一教师抱蟒蛇上课被喻“最疯狂美术老师”[EB/OL].腾讯网.http://hb.qq.com/a/20091104/000060_1.htm.

论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篇8

德育是提高人的觉悟,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德育被认为是一种教化人的活动。而体育作为一种育人的文化活动,其教育的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育的概念在国人观念上有很大转变。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先后召开了一系列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会议,反复强调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有少数人能认识到体育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并有一套自己的实施方法。在多数的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里,只是认识到体育的锻炼价值和提高人身体素质的功能。对体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功能认识不够。在实践中,不知道如何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体育的育人功能。所以,在现在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育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等他育的相互作用也往往被忽视。

体育的目的,重在“育人”。体育,是人能够充分认识自身存在价值的实体对于生命的一种自觉的铸炼。人有肢体躯干,哪怕有些人体不够完整,但都有思想和精神。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事情。

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强身健体,强心健智。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德育目标,甚至和全民道德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马克思说:“体育意味着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过程。”体育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育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人?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教育学生,人人都是德育者,科科都含德育课。各学科、老师教育责任是相互融合的。体育也必然包含德育。

有人说“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则是危险品”。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败坏了,读书再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危害就越大。如果身体不好,就不能很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德育教育始终贯穿着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德育教育无小事,德育教育关系着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往哪个方向发展。也可以说,德育教育无大事,德育教育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一点一滴,德育这个大事是由小事组成的。

体育中有了德育,德育就可使体育变的更加有活力、更加有秩序、更加规范。有了德育理念的注入,体育教育就会变的更加有思想,更加理性。在体育活动和学习中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锻炼观念和正当的快乐思想,体育才能起到积极的意义。体育活动才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没有了德育的体育,就会缺少规则,行为随意,失去规范。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各种体育比赛更加频繁和商业化,体育比赛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文明现象。这种现象也随之传到了学校里。学生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个人和集体利益。如:贿赂裁判,投机取巧等等。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现象对学校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让学生在德育的统领下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当体育被赋予了德育的、文化的含义,体育的价值才能被更好的体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他认为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放到实践当中去锤炼,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和发展。社会实践是进行德育的好场所,实践的活动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顾拜旦先生倡导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体育竞技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有其他学科教育所没有的特征,它不仅有说教,更有大量的实践活动,是在动态当中进行的。

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团体意识和协作意识。人类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场所,需要团结和协作精神。体育竞赛,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竞赛过程中,要想取得胜利,既要有力争胜利的顽强竞争意识,又要懂得与同伴和队友的团结协作,才可能达到目的。体育是大环境中可操作的课程,学生的注意、观察、模拟、交际等等是非常全面的。更需要有德育的规范。

现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空间尽情地游戏、活动和竞赛,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游戏和竞赛中都极其需要群体间团结协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可能取得理想的好成绩。

让学生体验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只有把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社会的利益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自我价值。使学生养成“事事为团体着想,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肯为团体、他人和社会负责、努力、奋斗,甚至牺牲”的精神。

体育可以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训练学生自我节制能力。任何竞赛和游戏都有规则。通过各种各样的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切身体会各种规则。把学校的规则意识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实例相结合,实际体验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小事和日常行为中树立规则意识,训练在规则面前自我约束的能力。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在有规则下的接触、合作、对抗等方式进行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通过交往,产生矛盾并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愿望去缓解矛盾,进而形成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意识。

体育可培养学生“不怕输”、“不怕挫折”的能力。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体育比赛中没有常胜将军,失败是再所难免的。凡人做事切忌自满,否则终有失败。正确的认识失败和挫折,明白人的一生要面临的失败会有很多次,只要自己努力拼搏了,就是胜利者。坚持就是胜利,要勇于进取,超越自我。

体育可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敏捷的个性和勇敢顽强、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体育比赛中,不仅需要团体的协作,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在单个人的比赛中,在集体比赛的突发事件前,就需要每个参赛者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做出最佳的选择。在做出正确的选择后,更需要个体百折不挠的心理素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体育练习还可使肌肉与神经系密切的和谐,养成敏捷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同伴间准确的合作技能。

体育可使学生养成公平、合理竞争和礼让的习惯。公平是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通过体育竞赛,优胜劣败,决出名次,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鼓舞学生的上进心。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活动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体育竞赛就是在公平的规则下,在公开场合中,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的体力和智力,优胜者得到奖励和人们的尊重。体育运动向人们和社会所展示的,以公平、公开、公正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现在有些校运动会中,一些同学弄虚作假,好胜而不守规矩,实在不该。真正有才能的人,更愿凭着真实能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热爱体育的精神和为人之品德。投机取巧的行为对于个人道德来说,无异于一种损害。

体育可使学生养成力争上游的精神。体育活动的目标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真正的体育精神乃是一种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创造最佳成绩以及以豁达乐观的情绪和心境来对待失败的态度。学生在体育比赛中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都有尽快实现目标的心理动机。为此,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创造性的劳动,全身心的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体育活动可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有中国参加的国际体育比赛,能够增加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等体育比赛中,每当我国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取得胜利,升起国旗,奏起国歌的时候。观看体育比赛的国人总是群情激奋,爱国热情无比高涨。

上一篇:数学考试后的反思下一篇:公司团队拓展分享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