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精选8篇)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篇1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张瑜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学校是真正受教育的地方,是传播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以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较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较好地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强化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学校的整体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化?为什么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怎样进行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特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活动中,加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课改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做为中职学校在重建新文化上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中职生校园环境育人
1、发掘环境文化。
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
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的是历届毕业生以及在校幼师班、美术特色班学生的优秀作品,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修炼礼仪文化。
健康的、高雅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怎样处理同学间关系?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怎样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怎样认识爱国与成才的关系等等。优化学校人际环境,开展尊师爱生活动,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发挥班级环境的熏陶教育,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班风、学风、集体舆论、文化氛围等,老师和学生无论是在课堂或课后都倡导“赞赏鼓励”。目前,“老师好!”已经成为校园流行语。
二、中职生校园文化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1.走廊艺术,成为学生们努力攀登的又一高峰。在我们学校门口的走廊里,有一张张海报,那是大家一致推选的“德育标兵”。上面有他们的自我简介,所以,每每新更换一期,都有同学们驻足欣赏的身影,那是对被选同学的羡慕,也是对自己的期待。校园走廊成了同学们引以为豪的领地,因为在“每月之星”旁边的墙面上,还有属于他们的“名人名言”。每到征集“名人名言”时,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希望自己能成为班级中的名人,就算平时懒于写作的同学也不例外。
2.教室布置,是学生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教室里分布了各种各样的版块,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优秀园地”、“我的中国梦”、“成长的足迹”“班务栏”、“德育栏” „„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3.“温馨提示”,是学生们品德形成的又一途径。走进校园,你会发现门口的草坪上有着孩子们温馨的提示:“建文明校,做文明人。”、“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青草如茵。”、“珍惜一份绿,留于千人赏。”、“ 学校是我家,洁净靠大家。”„„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驻足观赏或嬉戏玩耍时,那些提示语是他们无声的老师,告诉学生们其实它们也有生命。
三、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1、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2.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五月份“春季运动会”,九月份“庆祝教师节”,十月份“祖国颂诗朗诵”,十二月“冬季三项运动会” „„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要求班级每月出一期黑板报,每学期开一次学生自己主持的主题班会。课外活动还组建了校美术、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我校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无穷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高尚师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1.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我们每个星期一坚持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常规,使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年来,我校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学习师德规范,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广大教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立教;广大干部勤政、廉政,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
2.狠抓制度和规范建设。明确而严格的校规和校纪是强化校风的重要方法,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的特点,师生共同制订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校训、校风、校歌、校服等,制订了一系列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班队等的评比活动,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校风建设
校风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逐步形成的的精神和风尚。校风主要表现为:献身真理的学习理想、素质拓展的学习目的、民主团结的学习气氛、勤学上进的学习精神、自由的个性和风尚,等等。2.教风建设
教风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的集中反映。教风主要表现为:规范的言行、“教书育大”、“为人师表”,等等。3.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对待知识和业务学习提高的基本学术和学习风尚。学风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珍惜时间、个人研究与群体探索、浓厚的学习氛围,等等。4.生活作风建设
生活作风建设是校园全体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思维、方式和牙质,是校园文化中最普遍最实在的层面,是体现教育转移风俗、美化人生这本质目的的基本表现。生活作风建设主要表现为:规范师生日常言行、体现学生精)申风貌、提升学生精神品味,增强职场观念和职业生涯意识等等。5.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两大部分,它是人文、科学和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中职学校的校园环境要突出“中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要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思想内涵来陶冶和净化学生,实现环境育人。6.文化活动建设
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既是展示办学活力和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和提高师生实践和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方面,既体现着学校精神,也体现着教育品位。中职学校文化活动建设要突出“四条主线”:一是以重大节日和社会形势为主线,开展主题活动,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及日常行为、法制教育;二是以学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为主线,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三是以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为主线,开展各项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四是突显“中职”的活动方式,要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比如,举办一些“技能比武”、、“职业生涯设计”、“学生实作作品展示”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提高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注意这些活动的娱乐性、参与性、感染性等特点,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
7.制度建设
制度现代化管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方式。中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突出“中职”的行为规范,要围绕学生的“高技能”、“应用型”来建立健全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同时,为了安全、规范,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工作室、车间、实训场,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并要在完善、系统的制度下形成浓郁的制度文化来教育、感染和规范师生的言行
六、以专业文化塑造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是人才成长的环境与场所,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能够多方位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情意。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劳动技能人才,理应把专业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我校确立“让个性选择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紧紧围绕市场变化和行业需求,突出技能教育关键点,结合学分制和“宽基础活模块”,对各个专业实施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达到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个性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的目的。
七、把握校园文化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着力点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突出校园文化主旋律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任务,因此,要围绕高校的根本任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2.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创造力,学生的校园科技活动是重要途径。而且又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顺利接轨。
3.强化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关键作用
校园文化中,除了学生之外的另一主体就是教师,教师“教书育人”的义务必须全面履行。在充分体现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自理、自立和自律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措施,使高校教师成为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对学生社团组织的一些文学、艺术类活动,更有必要聘请教师、专家进行指导,使参与者通过活动来增强本领,提高素质。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在明确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及方法,强化学校文化的功能发挥,不断形成文化意识,就能抓住机遇,避开威胁,不断发展。【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帕 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李飞.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报,2003,(4).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篇2
第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些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 对校园文化作用的认识不足, 主观上不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甚至还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干扰正常教学, 因此根本不可能过多关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 这严重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第二, 投入明显不足。一是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短缺, 用于校园文化活动的专项经费相对较少, 成为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二是精力投入不足。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被资金、招生、就业等因素所困扰, 教职工由于生源素质较重、管理任务加重, 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造成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力不足。而学生由于就业压力, 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第三, 网络文化的冲击。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电脑、手机早已是寻常物品, 学生的很多业余时间利用这些工具在网络世界里遨游, 平时的校园文化活动已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这使校园文化活动面临新的挑战。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 必将影响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 阻碍校园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活跃的动态因素,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是校园文化最生动的体现。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为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结合区域文化、学校历史、培养目标、市场需求、个体需要等因素, 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体现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才能扭转目前的尴尬局面。
一、广泛开展技能型校园文化活动
中等职业教育方针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使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自身特色、专业特点、就业需求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性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就业实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如社会实践活动、岗位练兵比武活动、顶岗实习见习活动、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职前培训活动、产品创作活动等等。这样, 既满足其知识储备和技能提高的需要, 又在活动中锻炼了社会交往、沟通协调等就业能力, 优化其社会心理意识, 提高了学校的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
二、积极开展智能型校园文化活动
智能型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指学术活动, 是一种探索求知、发现规律的创造性的科研活动, 其目的在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发现和创造新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培养创新型人才, 其主要形式有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发明创造等, 主体是教师。通过开展智能型校园文化活动, 广大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与学校联系密切的相关行业或领域的最新发现、最新成果、最新技术等, 始终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和需求, 从而呈现出校园文化独有的特色, 并且可以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三、适当开展娱乐型校园文化活动
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 是一种紧张、艰苦的智力活动。师生在进行一定时间的智力活动后, 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所以, 中等职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校园娱乐活动来加以调节, 如文体表演、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 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 感到心情舒畅、精力旺盛。娱乐型校园文化的开展, 既能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 调节精神生活, 提高生活情趣, 又能优化育人环境, 使其生理和心理得到和谐发展。
四、鼓励开展自主型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校园内重要的组织群体, 是学生们根据某种共同的志趣和目标而自发组织起来的进行自我管理的团体, 是学校内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 是校园生活中最富有特色、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要尤其重视学生社团文化的建设, 关注其发展动态, 加强引导, 推进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积极开拓学生知识面, 挖掘他们的潜能, 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篇3
关键词:中职;农业类;专业群;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37-2
引言
“十三五”期间,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将成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主要举措之一,2016年4月,江苏省已正式启动第一批职业教育现代化专业群评估验收工作。专业群主要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加上若干个属于相同或相近专业技术门类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集群,并代表着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学校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以专业群为单位统筹专业的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平台,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是教育实践的创新。本文以溧水中专现代农业类专业群建设为例,就专业群建设的思路和途径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農业类专业群的构成
溧水区是秦淮河的发源地,境内山丘起伏,具有独到的农业自然资源,境内有2个农林场圃,有耕地46万亩,山地38万亩,水面26万亩,建有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全国最大的黑莓有机食品试验示范基地,以及省级波尔羊繁育基地和傅家边农业科技园,已形成青梅、黑莓、蓝梅、草莓、茶叶、有机食品、中药材、花卉苗木、波尔羊、獭兔、畜禽、特种水产等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溧水“十三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加快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建设傅家边农业旅游、南京白马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推动形成旅游与休闲度假、文化民俗、都市田园、养老养生等融合,打造‘旅游+产业带。”
结合溧水区域农业经济特点及发展规划,我校构建了现代农业类专业群,该专业群以省品牌专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观光农业经营、茶叶生产与加工、农产品营销、农村经济管理等多个具有共同职业联系的涉农专业(方向)集群,并作动态更新。
二、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1.建设思路
农业类专业群依据专业的内置联系和基础来进行设计,充分借鉴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建设经验,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岗位群,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专业群内人、财和物的统筹分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发挥品牌专业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最终实现整个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2.建设目标
农业类专业群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农业生产与经营需要,具备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的懂生产、会经营、能管理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工学结合”、“教学练做”教学模式,发挥专业集群优势,优化整合分散的资源,将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加工、营销、售后管理理念和思路贯穿于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提高办学效益,满足溧水乃至周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成就一批家庭农场主、创业示范户。
三、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1.加强市场调研,科学设置专业方向
成立由农业、旅游、工信、发改等相关部门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大农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年会,科学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在探索中逐步形成农学类专业的教学特色。2016年6月,在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省茶叶研究所等顾问单位的支持下,我校邀请了福建省安溪茶业学校、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南京博士牛园林有限公司、江苏天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奥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溧水文化旅游集团、康辉旅行社、景宏旅行社等14家兄弟学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成立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同时,学校与江苏农牧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对相同或相近专业,共同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证书、教学模式等进行研究,实现优势互补、双方共赢的全新发展体系。
2.增加资金投入,扎实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统筹组建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目前建设现代农艺种植基地、农机具修理、手工制茶、导游、茶艺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专业实验实训设备总值211.53万元,实验实训开出率100%。我们通过开展技能竞赛、组织专业社团活动等措施,吸引大批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走进实训基地,从而有效提高了设备的设施使用率。
与此同时,学校与南京傅家边科技园集团、省农科院白马基地等8家知名公司建立校企共建关系,如2014年我校采用“引企入校”模式,与南京博士牛公司共同建立了花卉种植基地。今年下半年,学校将继续投入近150万元新建物联网连栋玻璃温室大棚,为实现农业环境的实时监测,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3.提升学生素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在农学类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突出厚德和精技两个重点。学校开展学生素养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了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构建以道德、法制、审美、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设计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体系,以文化课程为基础、专业理论知识为重点、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以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技能体系。
学校围绕现代农业核心岗位和技能来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最终形成了公共平台课程与多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之间相互联系、共享开放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这不仅凸显了专业群的适应性,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上的集群优势。
为此,学校创建了校内农学实训小农场,其中有普通大棚、连栋大棚到智能大棚的发展演替,师生亲自育苗种植农植物、盘景、小花卉等,自主开发多门校本专业技能课程,开展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如在每年一度的“技能节”上,我校以省技能大赛项目为参照,开展嫁接、解剖、农机具维修、手工制茶、茶艺、导游词讲解等多个专业技能的比赛;在溧水梅花节期间,学校依托旅行社组织学生赴傅家边、山凹村、石山下、三叶园林等景区地开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文化民俗等导游服务,想方设法拓宽渠道,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多方提供平台。
4.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专业集群、资源整合的理论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学校以市农学专业优秀教师团队为核心,将旅游、会计、计算机等优秀教师充实进来,抱团发展组建农业类专业群教师队伍。目前我校建立了“赵治田耕耘”、“郭强技能教学”两个农学类专业群名师工作室,建成了一支训练高效、成绩优异的技能大赛集训团队,郭强、田忠园、梅白青、徐海军、朱信发为省赛金牌教师,其中梅白青、郭强为国赛金牌指导教师。我们还聘请往届金牌学生担任集训助理,对即将参赛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我校已逐步形成了教学部级、校级、市级的三级选拔模式和以老带新的梯队式进步模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时仿真训练成效显著,技能大赛成绩全面提高,先后获得国赛金牌2枚、铜牌3枚、省赛金牌10枚银牌铜牌若干。
在指导学生之余,该专业群教师还通过生产实践锻炼、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科技服务及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双师”素质的培养。教师们到白马农业园、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溧水茶叶实验场等企业实践锻炼;编写《黑莓》、《蓝莓》等技术小册;开设《茶叶加工》、《农家乐经营》等讲座;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为当地种植户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学习与实践中,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逐步成长壮大,一批年轻教师正在努力朝名师的方向迈进。
5.加强信息化建设,共享专业群教学资源
我校建设数字化专业群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平台,创建教学空间,实现数字化资源在专业群内广泛共享,为教学、科研服务。我校积极依托江苏农林、江苏农牧等省内农林类高职院校,引进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我们还将与企业合作开发教学仿真软件系统,利用新建物联网玻璃大棚、移动录播系统摄制真实的作物生产、栽培、田间管理、产品加工紧密联系的场景,这样不仅可以改进教学方式,辅助教学,而且具有跟踪考核的功能,对提高师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都有较好的效果。
我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师、学生;课堂、基地”互通互动的教学平台,创建移动化数字课堂,将教学场所教室延伸至田间地头,利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改革。教师们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学生在“虚拟农场”“仿真景区”中进行生产演练,学生通过讲解回放直面自己的表现,使用专业QQ群、微信群、网络教学平台等及时反馈交流,修正不足,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实训技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今后的思考
近年来我校虽在现代农业类专业群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该专业群建设在我校起步稍晚,在管理和运作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与省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标准之间还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将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突破。
1.发挥职教集团的引领作用
学校要依托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对专业群建设的整体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搭建多赢办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开门办学,构建“政、校、企”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使学校农业类专业群得到快速发展,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
2.建设校外农学实践基地
学校规划建设一个占地500亩的农学实践基地,然后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安排教学,实现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逐步将基地建设成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基地、现代农民的培训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生产示范辐射基地、现代市民休闲娱乐的旅游基地,并最终将其打造成全省領先的农业职业教育基地。
3.明确“大农业”的办学思路
以创建省现代化农业类专业群为引领,树立专业建设的大农业思想,充分发挥主导、带动、示范、辐射作用,主动融入地方农业发展进程,促进我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和高水平方向发展,满足我区及周边地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顾建勤,刘兴龙.高职农业类专业群建设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3).
[2]安福全.临沧师专农业技术类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08).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篇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前所未有。教育越来越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教育兴则国兴,学校则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场所,其发展状况决定着教育的今天和明天。面对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我们深知,有思路才有出路,因此必须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提升的突破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致力于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实现文化化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地作用于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这些影响往往是良莠并存。广大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求知欲旺盛的关键时刻,学校教育活动应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持久而深远的,实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决不能忽视。
二、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作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文化,“是把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的独特反映,它本身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体,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文化的作用主要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下列四种形态:
物质文化:如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教学大楼、宿舍、食堂、校园绿化等物化了的校园风貌,即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但物质文化不等于物质,一所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也可能是与人隔膜甚至对立的。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中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
制度文化:学校经营过程中,规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管理行为的各种制度,以及学校课程设置,尤其是校本课程设置等教育产品。但制度不等于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在根本上来说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制度的方式。各类学校文本中的制度可能相同,但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却截然不同。在有的学校或许有人认为制度没有什么用,还是校长说了算,计划赶不上变化,制度只能是给傻子定的,因此,“制度”只是摆设而已。这类学校结果只能是一盘散沙、约束无力。而有的学校制度一经制定,并经大家认同后,坚决执行。这类学校必然向规范化迈进,学校井然有序。因此,对待制度的不同态度和方式使学校制度的执行大相径庭。
精神文化:如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办学目标等精神风貌。但精神文化不只是摆在墙上,写在材料上,挂在口上的几句名言警句。精神文化的核心不是名言警句,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是其在学校中的合理合法性。是人们对待名言警句的态度。因此,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真实的道德与精神状态的总和。
行为文化:就是文化的活动形态在学校各个层面的反映。如学校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德育实施过程行为,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学校成员在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我们称其为内隐规矩,而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称其为“内隐概念”。一句话,校园文化实质上就是指学校中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㈠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创设高雅温馨、积极向上、奋发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置身于生气勃勃、幽雅清新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3.探索教育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方面等的内容、目标、具体方法和途径,促进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好转;4.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做法和有较强指导实用价值的应用原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深化德育工作,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1.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行为的导向功能; 2.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情感的激励功能; 3.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人格的塑造功能。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书籍、杂志、报纸、教学计划、教案、录像等资料)
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组织讨论)
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他们是参与实验的主体,有自己的自主性、创造性,研究者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进度
1.准备阶段(2009.06-2009.10):制定学校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好课题前期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等。
2.实施阶段1(2009.10-2009.12)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组织理论学习、研讨工作。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2(2010.01-2010.05)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调查校园文化现状,形成调查报告。4.实施阶段3(2010.06-2010.08)全面开展课题研究。校园文化全面建设阶段,撰写中期报告。
5.总结阶段(2010.09-2011.11)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式确定下来,在面上推广。
六、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起。课题研究初期,针对全县不同类别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了校园文化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件一),形成了调查报告(见附件二),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从2010年11月份开始,县教育局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见附件三),要求“一校一主题”,“一校一特色”。2010年10月,课题组结合我校“周恩来”班创建和“诗教”特色,把伟人的人格之“美”和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加以提炼、整合、升华,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确定为“尚美”文化,起草了朱坝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纲要(见附件四),《江苏教育报》(见附件五)、《教师教育》(见附件六)杂志先后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同时县教育局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果做法在全县各中小学进行推广,为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到2011年11月,全县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基本完成并付诸实施,文化建设方案集结出版(见附件七)。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我校在遵循文化纲要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策应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机,着手对校园环境和文化景观重新进行调整,力争使学校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学校新建了一幢教学楼(见图1)、一幢学生公寓(见图2)、一个塑胶运动场(见图3),将原先的教学楼改造成综合楼,学校专用教室配备齐全,现已安装到位的计算机房(见图4)、科学探究室(见图5)、电子化管理的图书室(见图6)给教师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改造后的朱坝中心小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充满了现代气息(见图7)。学校分别以“尚美”(见图8)、“崇美”(见图9)、“塑美”(见图10)、“向美”(见图11)、“创美”为每一幢建筑命名。教学楼上“让美丰润教育”(见图12)、“用教育诠释美”(见图13)醒目标语映入眼帘,待教学楼施工完全结束后,学校将在各楼纵向走廊悬挂图文并茂的警世名言,过道、楼道和室内,都饰以师生自己的书画、工艺作品,定期更换,以形成流动的校园文化。在学校的中心路东侧,还将设置一块造型别致的“尚美”文化石,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教师的积极进取。同时这种物质文化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等功能。
3.通过课题研究,培育了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层次的、隐性的东西,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对师生员工的情感有着激励作用,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校以“五名一语”“三校”(“五名一语”即名歌、名曲、名诗文、名人传记、名影视、师生心语;“三校”即校徽、校旗、校歌)教育为重点。每学期,学校都要制订“五名一语”教育工作计划(见附件八),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楼梯、走廊、教室有学校统一制作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成长的宣传画(见图14);每天中午写字课时间都要通过校园广播按计划进行名歌、名曲、名诗文欣赏;定期安排班级在多媒体教室开展“名影视”欣赏(见图15),由少先队按日程安排组织学生参加;建立“心语广播站”,每天通过广播网,定时进行“名人传记”“师生心语”为主要内容的播音等,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更好地提炼和张扬学校精神,学校根据办学思想确立了“校徽(见图16)、校旗、校歌(见图17)”,并通过各种渠道深入进行宣传教育,让全校师生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确立为校徽争光、为校旗添彩的思想。同时,切实强化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宣传教育,深层次地挖掘和彰显“学校精神”。
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使学校逐步构建了具有“尚美”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这些体系的形成,对师生员工起着激励作用,同时也在塑造着教师的人格。
4.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了学校制度文化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以“科学、规范、特色”的管理思想为指导,重点在细节管理上下功夫,突出三个思想:即在教育管理目标上,追寻人本;在教育管理主体上,走向校本;在教育管理效果上,关注质量。学校先后制订了“岗位工作职责”“坐班签到制度”“教育常规考核管理意见”“教学目标考核管理意见”“教师成长与发展业绩考核管理意见”“班主任工作考核管理意见”“星级评价制度”“德育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见附件九),将学校的办学思想最大程度地细化为具体的管理制度,系统地将学校的全方位工作纳入管理视线,用制度规范人,用制度引领人,努力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轨。通过几年的努力,一个较为全面、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正在形成,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各种奖惩有法可依。同时,建立管理责任追究制,做到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落实、有检查、有效果,努力实现“用人本的管理规范人”“用合理的目标激励人”的治校策略。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自主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由学生参与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度,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步步落实。“四项评比”,每天由学生检查、公布,每周小结,每月评比,从细小处抓起,检查学生每天在校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红领巾值周岗”常年不断,值周的队员站在校园指定位置,秩序井然,精神焕发,检查进入校园同学的仪表,纠正部分同学不规范的动作行为,改变着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尚美少年”的评比(见附件十),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超越。红领巾广播站由学生自编自播,及时报道学校的好人好事,鼓励了先进,宣扬了正气,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5.通过课题研究,丰富学校行为文化
为切实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控,学校制订出台“教师岗位职责”“教师行为十不准”“室外课管理意见”等规章,同时启动“评教制度”,让社会、家长、学生直接参与对教师的综合监督和考评,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见附件十一)。在学生行为教育和引导上,我校突出办学特色,狠抓教育实效。制定出台《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把学生在校行为习惯更加细化,尽可能地将学生言行纳入学校管理视线,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大力实施 “主题月”“主题周”工作模式,坚持每月一个教育大主题,每周一个教育小主题,把教育主题和教育形式等具体方案,印发各班,并通过国旗下讲话、讲座、广播、橱窗、宣传栏、标语等进行专题宣传教育。为加强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学校实行了“半封闭”管理,并成立了“行政值周组”“文明礼仪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察队”等监督管理组织,对学生卫生、纪律、行为等进行全程监管,强化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言行。为加大教育力度,学校少先队定期举办“学习教育班”,对违规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和利用“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确立“家长开放日”,畅通社会与学校、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渠道,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校还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两操管理等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教育。通过几年的扎实工作,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学校精神进一步彰显,良好的学风、校风已逐步形成。
6.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1)教育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对社会文化保有超前态势和敏感性,能透过先进的社会文化进行吸收、积淀、选择、升华,对社会文化产生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反过来,社会文化的新思想、精神追求、道德风尚、也能潜移默化的教育人、规范人。这种教育力量的精神沃土,是透过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双向互动所呈现的,表现在价值取向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规章制度导向,从而,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师生的行为。
(2)激励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从空间形态上看,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氛围,师生置身由环境和精神笼罩着的优美空间,通过丰富的活动、规范的言行、相互的学习,会产生激励及规范作用。相互信任、和谐共处、共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需要一种激发因素和动力,当遇到困难给予帮助,当遇到挫折给予关心,当遇到压抑给予引导,通过信任帮助和提供发泄渠道,使师生回归平静。营造良好的激励及规范机制,可以让师生的个性特点和自由民主意识得到张扬和规范。
(3)凝聚迁移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在倍受珍视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迁移力,她可以把师生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努力、开拓创新的巨大动力,使师生感受到自己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员,也是主体之一,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身居校园,尊师教长、团结友爱、心情舒畅、催人向上,把师生的奋斗热情迁移并释放出来,把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凝聚到学校的共同发展目标上来。
(4)辐射调节功能
如果说校园文化向内的影响具有凝聚迁移功能,那么校园文化向外的影响则具有辐射调节功能。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社会文化有一种辐射调节作用,社会主体文化的积极影响力又反作用于校园文化,起到调节与调适作用。主要反映在对物质硬件、教育软件和教育对象的辐射作用上,表现在,外界可以从校园环境中,体会到校园的文化底蕴,自然山水、校园建筑、名人雕塑、橱窗、宣传栏,既是学校的教育场地,又是社会人士在校园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中陶冶性情、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无声中受到校园文化的辐射。同时通过精神文化的引领,使师生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群体。许多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大学、走进社会,处处宣传学校的形象、维护学校的荣誉,努力工作为母校争光,他们的事迹成为学校的荣耀,使师生又有了新的学习榜样。这种辐射与调节的互动,对师生都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学校校园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又可以促使师生反思,在双向互动中调节自我,研讨更加贴近时代发展要求,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最好、最优、最美的校园文化。
七、存在问题与及待改进的地方:
1.观念建设不能一竿到底。学校重视观念文化建设,校主流文化体现了观念的先进性,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呵护与关怀,对乐学教育格局的构建,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但从教师文化层面看,部分教师教学观上信奉苦教苦学,学生观上漠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能,师生观上对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热情等。上述状况的存在表明,我们在观念文化的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说明观念更新的艰巨性。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冲突难以解决。我们常陷入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开展乐学教育愉快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学生勤奋刻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要听话;一方面要规范学生各种行为要求学生严守纪律,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主体精神。不少老师的价值观念甚至为此而陷入混乱状态。
3.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不够,难以取舍。目前的社会文化裹挟着外来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较之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难度也许更大。不仅要在甄别评判的基础上作出取舍,还要防范有害文化对校园的侵入。对不良的甚至有害文化的防范,装上过滤网是必要的,但靠堵是难以奏效的,事实上师生接触社会文化及社会文化对学校的渗入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帮助强师生,特别是青少年提高免疫力。
八、两点建议
建议一:以文化均衡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快速均衡。学校文化均衡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应实现文化均衡。随着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硬件、环境得到了大力改进,但是师资水平等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善,也就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而文化均衡成本低、见效快、成效佳,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乡镇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取向,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文化均衡,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靠科研拉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促进文化均衡。“工作即研究”,“问题即课题”。一方面,要对区域内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网络体系,鼓励校长、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靠科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日常的行政工作相结合,借助区域资源优势和行政管理力量,引导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区域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以“一把手”亲自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抽调各方面的骨干力量,组建相应的管理团队和研究团队,对本地区教育全面规划,通盘考虑,制定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奖励金,奖励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学校和个人。
2、靠整体推进与自主创新相统一促进文化均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不断总结、提炼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成分、不断吸纳新的优秀文化,并将其与自身文化有效嫁接,使自身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要特别注重建立外推内引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从外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用制度激发学校自主探索,将区域整体推进的外力与学校自主探索的内力整合起来,分层、分类指导学校校园建设。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学校校园建设的过程监控、评价、交流、激励机制,进一步激活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3.以物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为基础促进文化均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外显、最容易被人感知的要素,因此往往会成为学校加强文化建设的切入口。区域性推进校园文化均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区域内学校物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区域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适时交互与共享。
建议二:在乡镇中小学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农村学校实现品牌发展。
特色是学校的生命,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核心。特色学校建设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从本校实际出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适合于本校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发展模式和优秀的办学成果,并被社会广泛认可。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高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合格+特长”高素质学生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走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之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创新发展为重点,紧密结合现代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开发特色项目和特色学科,彻底改变“千校一面”现状,逐步形成“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良好格局,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和水平,促进区域教育科学、优质、健康、快速发展。
1.因校制宜细规划。
学校要认真分析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生源情况、周边环境、办学历史、传统项目等现状,通过师生讨论、专家指导、社会各界参与,正确认识自己的资源优势。对于办学历史较长,传统特色明显的学校要在已经初步形成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拓宽,提升特色发展水平;对于现阶段办学特色不明显的学校,应深入挖掘自身潜在的“特色”,合理选择和打造优势项目并按照特色项目、特色学科、特色学校等三个阶段的要求详细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并量化分解为、季度、月度目标。量化内容包括目标、思路、措施、达到效果及时间表。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划,采取措施,分阶段推进,分步骤落实,循序渐进全面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创建特色学校的新形势、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加快特色学校创建步伐。
2.分步推进有重点。
在创建阶段上,可分三步推进:一是特色项目阶段。学校要根据现有教育资源从中遴选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具有优势的特色项目,重点发展,形成单向性特色。二是特色学科阶段。学校要在形成特色项目的基础上,拓展单项特色外延,丰富特色项目的内容,在课程设置、师生参与、考核评价等方面扎实工作,循序渐进,做到课程有安排、教材有范本、工作有考核、师生参与程度高,形成鲜明的风格。三是特色学校阶段。要坚持将办学特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特色”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学校的办学个性鲜明、品牌效应凸现、特色研究成果丰富,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和整体性特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较高。
3.强化机制建体系。
一是要构建特色校本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各项促进特色学校创建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评价体系,形成特色学校创建的长效机制、发展合力,推进学校管理向精细化迈进,促进特色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形成。二是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要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要将特色项目化作学校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特色教育内容。同时,要通过课题立项等基础探索特色学校创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解决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三是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的名片,是学校特色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要在全面落实“十个一”(即培养学生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一种好能力、一幅好口才、一门好才艺、一生好体魄、一手好书法、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和“社团建设”活动的基础上,围绕“特色”项目的打造,通过学校的环境氛围营造、管理制度建设等不断提炼、固化、传承、创新,建构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凝练独特的学校文化,提升特色学校建设水平。
4.狠抓队伍夯基础。
特色学校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折射出校长自身的特质魅力和行为风格,校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特色学校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是校长;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创建特色学校的重点是教师。因此,要大力实施“名家工程”,通过集中培训、自主研究、承担课题、校长论坛、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方式,培养一批特色意识新、理论素养高、管理能力强、办学思想独特、个性鲜明的校长群体;要通过设立首席教师、名师工作室、名师培养对象研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批能依据学校特色建构课堂教学特色的名师;要坚持立足校内、自我培养的原则,以专职艺术、体育教师为核心,带动和培养出一大批有业余爱好的特长教师,使每个教师至少能掌握一项体育和艺术技能,辅导一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适应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篇5
——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金 华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摘 要:高职校园文化的“四融合”通过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融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科技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为社会培养既具传统文化修养,又有企业文化素养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根植侨乡厚重深远的历史地域文化和沿海开放兼容的科技企业文化,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凝练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科技文化;企业文化
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内涵发展成为当今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作为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树立品牌和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所在。本文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探索校园文化与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科技文化、企业文化的“四融合”建设,为构建特色鲜明的优秀高职校园文化提供借鉴。
一、高职校园文化“四融合”构建的背景
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学校特色发展之所在。然而,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既脱离对传统中华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也缺乏科技元素和企业文化的融入,难以形成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一)缺乏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校园文化根基浅薄
作为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其经过上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而延续至今。中华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教育学;金华(1985-),女,湖北麻城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原理。在,其价值日益被认知和推崇,在教育领域更是被广泛运用。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器”轻“道”,忽视了高职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养成。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中华文化只是作为标题或者口号出现在墙头或者校训之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通过审视传统文化寻找新的生长点,也没有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学校建设需要给予创新,所以无法给高职校园文化注入生命的活力,达到以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切实发挥文化的育人、导向功能。
(二)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凝练,校园文化个性不足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历史积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民俗风情习惯,地域文化深刻影响到所在区域范围内的方方面面。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高职的人才培养不可避免的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高职的校园文化也应与这个区域特定的历史积淀相关联。但是,不少的地方高职院校一味模仿和移植国内外其它高等院校的做法,并没有充分的挖掘和凝练地域文化,从中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当地发展的校园文化,使得地方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彰显校园文化个性,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
(三)欠缺对科技文化的研究和创新,校园文化脱离时代
科技的发展不仅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在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作为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类型,科技文化树立的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值得所有职业人学习。作为与现代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类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从事一线的生产与管理工作。“随着企事业单位生产系统科技含量的日益增长,高职学生作为先进科技的掌握者、传播者,需要在运用科技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反思和批判的主旨和意向,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承担起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1目前,许多高职校园文化依然走单纯的传统文化宣传,并没有营造科学氛围,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风气,激发高职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导致其明显脱离于时代的发展。
(四)欠缺对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入,校园文化定位不准
随着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校企间的文化融合成为新的命题。高职院校应该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原有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普遍 1 高尚荣,尤建国.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文化意识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 2009(32).存在缺乏职业特色,忽视对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入,以及校园文化定位不准的问题,培养的人才规格难以达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表现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企业元素仅停留在文字宣传的层面,例如实训场所的标语和课本中的知识拓展。这些浅层次的做法难以实现校企文化深度的融合,即将企业优秀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景观建设当中,与时俱进、相互结合、共同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高职校园文化“四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教育中包含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身份决定,高职的校园文化既要注重从传统中华文化和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与时俱进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校企的深度合作,以培养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促进高职生科学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实践探索过程中,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融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科技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切实开展富有侨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中华文化为底蕴打造经典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是高职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以中华文化为底蕴打造经典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开启、性情的陶冶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一直以来,学院都将传统文化作为开展校园活动的重要内容,每年举办校园艺术节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如2012年第二届书香节活动期间共举行了八大项活动,既有读书主题征文大赛,又有经典名言征集活动;既有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比赛,又有江职文化讲坛;既有读书之星和书香宿舍评选活动,又有好书盛宴图书展活动,不仅弘扬了传统中华文化,也成为学生施展才华,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平台。
(二)以地域文化为契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地域文化对当地的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本土的热爱,还能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以地域文化为契机打造的校园文化易于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与其他区域的同类院校区别开来。同时,还能够推广和深化本土文化,实现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共同发展。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利用江门地处珠三角西翼,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历史上名人众多的优势,注重弘扬传统中华文化、继承侨乡精神,建设富有侨乡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1.兴建文化名人长廊。学院在弧形教学楼的长廊上,陈列自明代以来江门的文化和科学名人,如教育家陈白沙、思想家梁启超、革命家陈少白,历史学家陈垣,艺术家李铁夫、以及我国当代导弹控制专家梁思礼等32位院士,以侨乡先辈的事迹激励学子奋发向上。
2.移植侨乡特色植物入校。蒲葵在江门栽种的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侨乡风情特色,是侨乡人民的精神象征。学院将数百株葵树移植进校,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彰显出侨乡独特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激发了学子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3.编制校园文化标识系统。学院在校园文化标示系统的编制过程中,融入了鲜明特色的侨乡元素,学院校旗取自江门市市花--宝巾花的颜色,寓意学院根植五邑沃土,弘扬侨乡文化,传承侨乡精神。校徽图案采用变形的汉字“业”,揭示出学院处西江之滨、通五湖四海的地缘优势。
(三)以科技文化为载体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以科技文化为载体打造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养,为现代职业的岗位需求准备,也是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打造品牌校园文化的必然选择。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在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注重赛育结合,通过开展和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来能激发高职学生学好专业、精益求精地钻研技术的自觉性。近年来,学院在以比赛培养学生科技文化素养方面成绩斐然。学院在广东省高校第十、第十一届挑战杯决赛中,总分名列三甲,连续夺得“优胜杯”;在2011年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中,获一等奖和“最佳职业探索奖”,被授予高职高专组“十佳职业规划之星”称号;在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中,学院又获得一金一银八铜的喜人成绩。其中,富有科技含量的“蓓蕾LED灯泡的研发与产业化”和“高稳定廉价超多元合金粉末导电胶的推广使用”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此外,学院还聘请李椿萱院士等担任学院顾问,亲临学院指导和讲学,促进科技文化进校园。
(四)以企业文化为导向打造优质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要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就要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积极引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努力使毕业生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以培养职业人为目标,积极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将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与企业精神和现代化管理理念相结合,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的用工要求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真正通过的高职教育获取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
1.开办优秀企业文化展馆。按照与办学专业对口的要求,学院从众多单位中挑选出50多家企业,开办企业文化展馆,宣传企业优秀文化。同时,学院还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目前,已在22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合作基地,并建有17个“前校后厂、前厂后校”式的校内外院级以上生产性实训基地。
2.开展与企业家同行的活动。学院每年举办“职业、创业”论坛,邀请名誉院长江门籍香港实业家马观适先生等为新生开设“职业人生论坛”外,还邀请知名企业家参加学院举办的“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让大学生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并通过与企业家的互动,激励学生的创业热情。例如,学院第七届“与企业家同行”活动邀请到江门慧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铭卓先生主讲。谭铭卓董事长以“热爱铸就成功”为主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让在场的同学对企业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如何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式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高职校园文化的“四融合”的注意问题
为了推动高职校园文化的“四融合”向深层次发展,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对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环境育人
一方面构建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结合时代的发展方向、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和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另一方面,引入企业运行机制,加强实训中心的建设。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各种仿真的工作环境,实训场所要最大化地模拟企业场景,实训器材的摆放、规章制度的要求、教师的演练都要与企业岗位的工作环境相一致,使得学生养成规范化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贴近生源特点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高职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与本科院校学生有很大不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要贴近高职生的特点,不可简单的移植普通高校的做法。一方面,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在指导阅读经典的时候要由易到难,从简单的国学经典入手,以免形成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高职生在课堂学习上比较被动,相比较而言校园活动更具参与性、广泛性、多样性、引导性、接受性,应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高职生良好的思想、心理、知识、沟通和技能。
(三)结合专业学习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尽量要与专业的需要相结合。将传承传统文化精华与专业学习的知识点有效结合起来,找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以通过文化经典促进职业素质的培养成。另外,将科技文化渗透到专业课程之中。在专业教学中,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将专业学习与新的课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及时地跟上科技与社会的现实发展,激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科技运用能力。
(四)活动形式多样
校园文化的活动组织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在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弘扬方面,传统的阅读方式对于高职生过于单一,应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学生组织的兴趣爱好小组、学校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在科技文化的传播方面,积极开展系列的校园科技活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技术节和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都是很好的活动平台,能够极好的促进高职生的创新人才成长。此外,定期开展科技专题讲座,及时传播前沿的科技信息,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企业文化的融入方面,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家精神引入到校园中来,例如邀请知名企业家进行企业文化宣讲、组织学生到优秀企业参观实习,鼓励他们感受企业文化,提高毕业后的环境适应能力。总的来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传统中华文化和地域文化为支撑点,以科技文化为创新点,以企业文化为结合点,四者有机融合全面培养高职生的文化修养、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共同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7).[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3]曾海娟.高职校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研究—一所高职校的个案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6,(8).[4]张祎,管中秋,庞海云.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5]廖小平,宋笑月.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王莹华,刘明涛.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贾曼丽.加强本土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6).[8]张炼,陈琪琳.寻找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9]高艳,荆静,高丙云.高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10]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quadriculture integra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aking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Jiangmen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n
example JIN Hua(Jiangmen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men Guangdong 529000, China)
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篇6
【内容摘要】特色学校建设是基于特色项目基础上的一种学校深层次的打造,具体表现为特色文化统领、特色项目传承、特色课程保障、特色活动实施与特色成果呈现,本文就这几方面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出了一些归纳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质量在不断更新升级,学校的特色发展成了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毫无例外,这让一些正在寻找发展方向的学校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机遇,都铆足了劲在寻找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以期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特色学校,寻求更好的发展。
特色学校是一种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整体化的成功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结合我了解的县内几所学校创建特色的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特色学校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明显的特征:
一、有特色文化统领
特色文化应该是特色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独特办学理念,指导所有教师和学生行为的核心理念。百和中心小学校位于泸县东部的百和镇,与重庆市的永川、合江接壤,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将“和”文化作为核心理念,既考虑到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又具有时代特征,切合实际。用“和”的思想统领学校全局,所有方案与制度的制定,都要以“和”思想为指导,力求让校园“和美”、师生“和谐”、校风“和正”、教风“和通”、学风“和悦”,教学结构改革打造“和创”教育、校本课程体现“和”而不同的理念、学校德育活动以“和”为主题……校内处处、事事皆有“和”。这样将学校核心文化作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在全校师生中必将形成深入的影响,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必然会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有特色项目传承
百和“莲枪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传承和保护,百和小学作为此项目的承办单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3年春,我校成功申报为全国特色学校课题的子单位,随即开始了继承和发扬“莲枪舞”,并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莲枪舞社团,把“莲枪舞”纳入大课间活动的必选项目。这样一来,“莲枪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又经学校师生的改
编创新,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发扬,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莲枪舞”,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灵,感受到在跳舞时的那种和谐、欢乐的场面。为了让莲枪舞深入到师生的内心,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莲枪、了解莲枪并学习莲枪,并将其纳入大课间活动的保留项目,让莲枪舞能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乒乓球是喻寺小学的特色项目,该校师生崇尚国球,在特色创建之路上一直坚持不懈,并与泸县张勇乒乓球联合办学,多年来为学校创造丰硕的成绩,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三、有特色课程保障
课程是让特色项目能在学校得到有效传承、落地生根的保障。任何一所特色学校的特色项目,均应开发有相应的课程,配备有专门的师资,还有相应的制度和考核。如百和小学,经过思考,学校在不违背市课程设置标准的前提下,把地方课程用来学习“百和莲枪舞”,这样保证每个周有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体质的实际,把每个年级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散,开发出校本教材——《流淌的童心》,于2012年秋免费提供给每一名学生使用,每期末进行考核,保证了课程、教材、师资、经费的全部落实,让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至六年级的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传承和发扬“莲枪舞”。又如太伏小学的特色项目腰鼓,就开发出了自己的课程,并找到了社区腰鼓队定期对学校的教师、学生进行辅导,既传承了特色文化、保证了学校的师资,又促进了社区与学校的共建,起到了一举几得的效果。
四、有特色活动实施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更是学校育人水平得到展示的最佳平台。特色学校应该有相应的特色活动作为阵地,来展示学校的特色,而且具有稳定性,一般是定时开展。像百和小学历年来的校园“和”文化艺术节,就是莲枪舞的展示平台,每一届都是开场节目。同时,该社团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上的公益演出,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展现自身形象。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的特色,学校正在筹划每年举办一届“莲枪文化周”活动,通过说莲枪、唱莲枪、舞莲枪、演莲枪等形式,丰富莲枪活动的内容,展示莲枪艺术的独特魅力,让莲枪文化深入每位师生的内心,让莲枪文化对他们及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地处321国道线上,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毗邻的龙脑桥中心小学校,在学校“龙桥”文化的统领下,每年定期组织开展“龙桥”读书节、“龙桥”文化艺术节、“龙桥”科技节和“龙桥”体育节,每一次活动均是“龙桥”文化的一次展示,比如学校的“龙舞”就是艺术节上的保留节目,让全体师生在学校核心文化的指引下,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五、有特色成果呈现
任何一种形式的学校特色,必然会为学校带来无尚的荣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有“雨坛彩龙”和“百和莲枪”:雨坛彩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参与国家、省、市、县的各级各类演出,并受到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亲处“点睛”,雨坛小学将这一传统项目在学校传承了下来,将这下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保护;自2007年百和小学作为承办单位成功申报“莲枪舞”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学校坚持把其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坚持组建“莲枪舞”社团,多年来,为学校带来丰富的荣誉。该社团曾在镇、县、市级平台上参加了多次演出,获得了很多的社会赞誉,多家县级以上媒体争相报道,曾参加央视2套、7套的节目录制。2014年6月,代表泸州参加了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的节目录制,随即四川省网络春晚栏目组选中,将参加2015年的四川省网络春晚;2016年初,又参加了央视3套《我爱满堂彩》的节目录制。这些荣誉的获得,极大地显示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大力地宣传了学校,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篇7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 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 逐步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民族特色、专业特点、个性理念的校园文化, 为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重要意义
2.1 国家战略需要
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优秀人才, 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需要,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2 教育发展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 既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精髓, 也孕育着博大的人文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既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
2.3 时代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激荡, 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 尤其是在“3.14”事件和“7.5”事件发生后, 国内外反动势力和敌对势力不断变换手段, 将民族地区的学校和青少年学生作为其渗透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作为一所地处民族地区的卫生职业中专学校,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4 地区实际需要
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影响和制约着本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我州各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着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以教育促经济, 以人才促发展, 全面推动我州实现跨越式发展, 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健康、平衡、协调发展。
3 遵循原则
3.1 全局性原则
以促进和加强学生、教师、学校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统筹兼顾、把握全局。
3.2 拓展性原则
不断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开辟学校常规课堂教育教学之外的第二、第三, 甚至第四、第五课堂, 协调补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3 整体性原则
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 是学校常规显性教育和潜在隐性教育的整体合力, 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各要素及各子系统间相互促进、积极配合、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3.4 实效性原则
紧密结合我州、我校特殊环境和实际情况, 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 积极开展调研、分析讨论和实践探索, 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育人实效, 使学生受益、教师受益、学校受益、社会受益、国家受益。
4 主要内容
4.1 师德育人, 校风育人
教育德为先, 注重和加强师德建设, 将师德培养贯穿于教师教学生涯的全过程, 老教师引导新教师, 优秀教师带动其他教师, 把优良的师德传统积累起来, 不断充实创新, 不断总结完善, 逐渐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师德文化。注重和加强校风建设, 将校风建设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中, 使全校师生能时时刻刻受到良好校风的熏陶。
4.2 制度育人, 规范育人
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通过周密调研、科学分析、积极讨论、会议研究、实践检验, 制订出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项制度规范, 同时不断强化制度管理的观念, 加强“制度育人”理念的落实。如制订了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八要、八不准”、在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要、八不准”, 实施班级值周制度等, 既优化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完善了各项制度, 又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3 讲座育人, 宣传育人
由外聘专家、校级领导和科室部门负责人对全校师生定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天使报、宣传展板、宣传专栏、标语条幅、国旗下感言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 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 活动育人, 比赛育人
充分发挥学生科、教务科、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 积极开展夏季田径运动会、秋季球类运动会、学校趣味运动会、校园红色歌曲演唱会、校园锅庄舞比赛、校园广播体操比赛、学生健美操比赛、“5.12”护理技能大赛等多项活动, 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1], 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竞争意识, 加深师生感情, 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友谊,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校园稳定。
4.5 教室育人, 宿舍育人
在教室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 举办学习园地、宣传专栏, 悬挂“八要、八不准”行为规范;实行学生轮流管理班级制度,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遵守校纪校规, 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在宿舍、寝室内张贴宣传标语, 时刻提醒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 勤俭节约、积极向上。
4.6 爱心育人, 帮扶育人
通过给每个班级安排专职德育辅导员和协助管理员来补充和拓展班主任的工作, 加强各班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通过评定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和各类助学金及贫困补助金等, 将温暖送到学生身边;通过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对贫困生和后进生进行帮扶。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 加强了师生交流, 增进了师生感情,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2]。
4.7 设施育人, 服务育人
积极争取, 充分利用, 大力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通过改善和提升教育环境、教育条件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强后勤保障服务工作, 满足各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不断加强供应服务、安全服务、健康服务、卫生服务等各方面工作, 采取多种措施, 保障师生人身安全、食品安全、饮水安全、消防安全等, 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4.8 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和持久的工作。近年来, 我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师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 学生总数不断增加,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已初步显示出强大的育人功效。学校将继续积极开拓和充实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不断开拓创新, 调整思路, 总结完善, 稳扎稳打, 精心构建校园大课堂, 实现“学校处处皆教育”, 积极发挥以优良校园文化育优秀师生人才的强大教育教学合力效应。促进校园持续和谐稳定, 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东海, 蒋明之.教育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中职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分类号】G712.0
一、现代学徒制概述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形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通过职业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的联合传授,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的现代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关键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强调做中学,学中做。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技能技术传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德国的职业教育闻名于世,核心是双元制。代表学校的教育和代表企业的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极大推动德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国的重视和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我国现代学徒的制度与政策
近几年以来,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国家层面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重视,国家先后多次提出“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等。2011年10月,在全国现代学徒制实践经验交流研讨会上,鲁昕表示,“如果能把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做起来,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还解决了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201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再次提出“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至此,现代学徒制成为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领域重点推进的试点工作之一。
2014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对试点工作做出了进一步部署。2015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
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时公布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目前,前来申请参与试点的单位共有1180多家,其中包括26个行业组织,55家企业,20个地级市,510所高职院校和572所中职院校。
三、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实践情况
(一)、校企双方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多元联运机制
校企合作指导委员成员会由校企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双主共同主导,按照东芝企业对家电生产系列岗位的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是以校企培养为主。并制订相应措施,明确双方责任与权利,保护学生权益。
(二)、构建与校企合作的现在学徒制课程体系,改革教學模式
学校为了适应现代学徒制要求,双方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师傅指导与管理、学生考核评价等制度。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编写校企教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材内容更多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课程的应用性,通过实训车间、企业岗位现场等环境教学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学过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解决工作岗位技术问题为目标。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促使校企建立起深层的合作关系。东芝企业为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以及基地文化建设是参考企业生产车间标准执行,其中所需实训设备是东芝企业提供。这为学生提供了和企业生产车间岗位相同的学习环境。在实训基地,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学习,老师也不再是传统的教,而是要求把教与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密切结合。
四、现代学徒制面临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正加大力度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情况,对现代学徒制的办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从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一般都是职业学校主动联系企业,与企业洽谈。很少有企业主动找学校,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技术人才。很多人认为校企合作是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的事情,现在大力推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政府部门也是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而大部分企业也认为校企合作是教育的责任,与企业关系不密切,企业的追求的是经济价值和利润。多数企业都有这样错误认识,没有了解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作用,是校企双方共同追求的利益。他们认为企业为学生提供岗位学习,而学生技能水平不高,工作经验不足,会降低企业生产效率,还要派师傅指导,影响师傅的正常工作,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企业师傅缺乏对学生技术技能指导的积极性
由于工作知识同学科知识存在范式的根本区别,导致其不可能完全通过静态的、客观的和以单向传输为主的课堂授课模式使学生掌握完整的职业能力,而必须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双向沟通的“做中学”模式才能实现职业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完整建构,从而使学生获得能够胜任岗位需求的真实职业能力。 因此,缺乏企业师傅对学生技术技能指导的积极性,就很难保证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技能技术人才质量达标。一方面,企业师傅需要经常脱离自己的工作岗位到学校实训基地或企业生产车间指导学生,这会影响师傅自身利益,比如薪酬、工作稳定性等。另一方面,传统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观念,引发企业师傅对自己工作的忧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师傅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消极行为。
(三)、学生拥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难以协调和保证
校企合作中采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与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单纯学校教学不同的是,现代学徒具备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即到企业生产一线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也需要在校学习基础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双重身份的管理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面临的问题,在现有的制度和法律下,难以明确学生双重身份和保障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权益。职业院校普遍做法是和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规定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但中职学生到企业做学徒,既与企业的实习生不同,也与企业的正式员工有区别, 而且大部分中职学生在企业做学徒期间年龄较小,未满18周岁,难以在签订的三方协议中从法律层面得到保障。
五、现代学徒试点实践的思考
经过近几年各地区政府教育部门、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的试点实践,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取得一定的成效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体来说,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不断完善。
(一)、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现代学徒制相關法律法规等制度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实践现代学徒制需要有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权益,明确各自责任。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职业学校教育行业的规范和约束,而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少。目前,教育部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而地方各级政府对现代学徒制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一些规范化的文件,但这些文件约束力不强,所以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相关法律法规等,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二)、组织统一协调机构,建立管理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推广,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供保障,这涉及教育、经济、人力和行业等多个部门机构,因此需要统一协调机构。2016年5月,佛山市发布的《佛山市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实施方案》,方案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联合共同研究并解决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碰到的问题,比如建立校企促进制度,制定校企合作实施办法,明确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履行指导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等责任,这项工作是由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负责。
(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为了鼓励企业积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现代学徒制实践提供相应的岗位,应出台符合企业利益的政策。在政、企,校三方中,政府是主导地位,制订符合区域的政策。目前,仅维多利亚州就有3万多企业参加学徒培训,估计全澳参加学徒培训的企业有12万家。澳大利亚政府还以“政府购买培训”的方式激励公立和私立机构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 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
(四)、探索建立企业师傅人才库,激发师傅的积极性
根据区域企业分布情况,经过政企校三方考察,选出各行各业技术技能人才,然后建立师傅人才库,为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制订出师傅的考核与奖励办法,对师傅指导学生过程和成绩给予考核,如考核成绩优秀,则给予奖励,如考核成绩差,则给予相应的处罚,以此来提高师傅的积极性。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密切,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技能,具备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教师要定期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行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加强企业师傅与学校专业教师的交流。
总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和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能更好解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是职业学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人才的有效方法。(吴放)
1 汤霓,王亚南,石伟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或然症结与路径选择.教育科学, 2015年lO月 第31卷第5期:87.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推荐阅读: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06-09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06-07
中等职业教育与教学10-20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建设08-16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改革的思考10-2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述职报告06-03
中等职业09-11
中等职业教学05-09
中等职业数学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