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共8篇)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篇1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前所未有。教育越来越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教育兴则国兴,学校则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场所,其发展状况决定着教育的今天和明天。面对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我们深知,有思路才有出路,因此必须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提升的突破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致力于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实现文化化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地作用于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这些影响往往是良莠并存。广大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求知欲旺盛的关键时刻,学校教育活动应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持久而深远的,实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决不能忽视。
二、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作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文化,“是把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的独特反映,它本身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体,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文化的作用主要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下列四种形态:
物质文化:如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教学大楼、宿舍、食堂、校园绿化等物化了的校园风貌,即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但物质文化不等于物质,一所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也可能是与人隔膜甚至对立的。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中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
制度文化:学校经营过程中,规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管理行为的各种制度,以及学校课程设置,尤其是校本课程设置等教育产品。但制度不等于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在根本上来说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制度的方式。各类学校文本中的制度可能相同,但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却截然不同。在有的学校或许有人认为制度没有什么用,还是校长说了算,计划赶不上变化,制度只能是给傻子定的,因此,“制度”只是摆设而已。这类学校结果只能是一盘散沙、约束无力。而有的学校制度一经制定,并经大家认同后,坚决执行。这类学校必然向规范化迈进,学校井然有序。因此,对待制度的不同态度和方式使学校制度的执行大相径庭。
精神文化:如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办学目标等精神风貌。但精神文化不只是摆在墙上,写在材料上,挂在口上的几句名言警句。精神文化的核心不是名言警句,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是其在学校中的合理合法性。是人们对待名言警句的态度。因此,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真实的道德与精神状态的总和。
行为文化:就是文化的活动形态在学校各个层面的反映。如学校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德育实施过程行为,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学校成员在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我们称其为内隐规矩,而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称其为“内隐概念”。一句话,校园文化实质上就是指学校中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㈠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创设高雅温馨、积极向上、奋发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置身于生气勃勃、幽雅清新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3.探索教育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方面等的内容、目标、具体方法和途径,促进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好转;4.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做法和有较强指导实用价值的应用原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深化德育工作,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1.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行为的导向功能; 2.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情感的激励功能; 3.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人格的塑造功能。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书籍、杂志、报纸、教学计划、教案、录像等资料)
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组织讨论)
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他们是参与实验的主体,有自己的自主性、创造性,研究者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进度
1.准备阶段(2009.06-2009.10):制定学校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好课题前期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等。
2.实施阶段1(2009.10-2009.12)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组织理论学习、研讨工作。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2(2010.01-2010.05)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调查校园文化现状,形成调查报告。4.实施阶段3(2010.06-2010.08)全面开展课题研究。校园文化全面建设阶段,撰写中期报告。
5.总结阶段(2010.09-2011.11)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式确定下来,在面上推广。
六、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起。课题研究初期,针对全县不同类别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了校园文化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件一),形成了调查报告(见附件二),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从2010年11月份开始,县教育局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见附件三),要求“一校一主题”,“一校一特色”。2010年10月,课题组结合我校“周恩来”班创建和“诗教”特色,把伟人的人格之“美”和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加以提炼、整合、升华,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确定为“尚美”文化,起草了朱坝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纲要(见附件四),《江苏教育报》(见附件五)、《教师教育》(见附件六)杂志先后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同时县教育局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果做法在全县各中小学进行推广,为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到2011年11月,全县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基本完成并付诸实施,文化建设方案集结出版(见附件七)。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我校在遵循文化纲要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策应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机,着手对校园环境和文化景观重新进行调整,力争使学校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学校新建了一幢教学楼(见图1)、一幢学生公寓(见图2)、一个塑胶运动场(见图3),将原先的教学楼改造成综合楼,学校专用教室配备齐全,现已安装到位的计算机房(见图4)、科学探究室(见图5)、电子化管理的图书室(见图6)给教师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改造后的朱坝中心小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充满了现代气息(见图7)。学校分别以“尚美”(见图8)、“崇美”(见图9)、“塑美”(见图10)、“向美”(见图11)、“创美”为每一幢建筑命名。教学楼上“让美丰润教育”(见图12)、“用教育诠释美”(见图13)醒目标语映入眼帘,待教学楼施工完全结束后,学校将在各楼纵向走廊悬挂图文并茂的警世名言,过道、楼道和室内,都饰以师生自己的书画、工艺作品,定期更换,以形成流动的校园文化。在学校的中心路东侧,还将设置一块造型别致的“尚美”文化石,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教师的积极进取。同时这种物质文化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等功能。
3.通过课题研究,培育了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层次的、隐性的东西,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对师生员工的情感有着激励作用,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校以“五名一语”“三校”(“五名一语”即名歌、名曲、名诗文、名人传记、名影视、师生心语;“三校”即校徽、校旗、校歌)教育为重点。每学期,学校都要制订“五名一语”教育工作计划(见附件八),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楼梯、走廊、教室有学校统一制作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成长的宣传画(见图14);每天中午写字课时间都要通过校园广播按计划进行名歌、名曲、名诗文欣赏;定期安排班级在多媒体教室开展“名影视”欣赏(见图15),由少先队按日程安排组织学生参加;建立“心语广播站”,每天通过广播网,定时进行“名人传记”“师生心语”为主要内容的播音等,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更好地提炼和张扬学校精神,学校根据办学思想确立了“校徽(见图16)、校旗、校歌(见图17)”,并通过各种渠道深入进行宣传教育,让全校师生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确立为校徽争光、为校旗添彩的思想。同时,切实强化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宣传教育,深层次地挖掘和彰显“学校精神”。
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使学校逐步构建了具有“尚美”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这些体系的形成,对师生员工起着激励作用,同时也在塑造着教师的人格。
4.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了学校制度文化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以“科学、规范、特色”的管理思想为指导,重点在细节管理上下功夫,突出三个思想:即在教育管理目标上,追寻人本;在教育管理主体上,走向校本;在教育管理效果上,关注质量。学校先后制订了“岗位工作职责”“坐班签到制度”“教育常规考核管理意见”“教学目标考核管理意见”“教师成长与发展业绩考核管理意见”“班主任工作考核管理意见”“星级评价制度”“德育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见附件九),将学校的办学思想最大程度地细化为具体的管理制度,系统地将学校的全方位工作纳入管理视线,用制度规范人,用制度引领人,努力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轨。通过几年的努力,一个较为全面、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正在形成,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各种奖惩有法可依。同时,建立管理责任追究制,做到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落实、有检查、有效果,努力实现“用人本的管理规范人”“用合理的目标激励人”的治校策略。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自主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由学生参与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度,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步步落实。“四项评比”,每天由学生检查、公布,每周小结,每月评比,从细小处抓起,检查学生每天在校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红领巾值周岗”常年不断,值周的队员站在校园指定位置,秩序井然,精神焕发,检查进入校园同学的仪表,纠正部分同学不规范的动作行为,改变着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尚美少年”的评比(见附件十),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超越。红领巾广播站由学生自编自播,及时报道学校的好人好事,鼓励了先进,宣扬了正气,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5.通过课题研究,丰富学校行为文化
为切实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控,学校制订出台“教师岗位职责”“教师行为十不准”“室外课管理意见”等规章,同时启动“评教制度”,让社会、家长、学生直接参与对教师的综合监督和考评,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见附件十一)。在学生行为教育和引导上,我校突出办学特色,狠抓教育实效。制定出台《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把学生在校行为习惯更加细化,尽可能地将学生言行纳入学校管理视线,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大力实施 “主题月”“主题周”工作模式,坚持每月一个教育大主题,每周一个教育小主题,把教育主题和教育形式等具体方案,印发各班,并通过国旗下讲话、讲座、广播、橱窗、宣传栏、标语等进行专题宣传教育。为加强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学校实行了“半封闭”管理,并成立了“行政值周组”“文明礼仪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察队”等监督管理组织,对学生卫生、纪律、行为等进行全程监管,强化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言行。为加大教育力度,学校少先队定期举办“学习教育班”,对违规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和利用“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确立“家长开放日”,畅通社会与学校、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渠道,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校还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两操管理等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教育。通过几年的扎实工作,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学校精神进一步彰显,良好的学风、校风已逐步形成。
6.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1)教育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对社会文化保有超前态势和敏感性,能透过先进的社会文化进行吸收、积淀、选择、升华,对社会文化产生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反过来,社会文化的新思想、精神追求、道德风尚、也能潜移默化的教育人、规范人。这种教育力量的精神沃土,是透过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双向互动所呈现的,表现在价值取向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规章制度导向,从而,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师生的行为。
(2)激励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从空间形态上看,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氛围,师生置身由环境和精神笼罩着的优美空间,通过丰富的活动、规范的言行、相互的学习,会产生激励及规范作用。相互信任、和谐共处、共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需要一种激发因素和动力,当遇到困难给予帮助,当遇到挫折给予关心,当遇到压抑给予引导,通过信任帮助和提供发泄渠道,使师生回归平静。营造良好的激励及规范机制,可以让师生的个性特点和自由民主意识得到张扬和规范。
(3)凝聚迁移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在倍受珍视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迁移力,她可以把师生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努力、开拓创新的巨大动力,使师生感受到自己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员,也是主体之一,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身居校园,尊师教长、团结友爱、心情舒畅、催人向上,把师生的奋斗热情迁移并释放出来,把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凝聚到学校的共同发展目标上来。
(4)辐射调节功能
如果说校园文化向内的影响具有凝聚迁移功能,那么校园文化向外的影响则具有辐射调节功能。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社会文化有一种辐射调节作用,社会主体文化的积极影响力又反作用于校园文化,起到调节与调适作用。主要反映在对物质硬件、教育软件和教育对象的辐射作用上,表现在,外界可以从校园环境中,体会到校园的文化底蕴,自然山水、校园建筑、名人雕塑、橱窗、宣传栏,既是学校的教育场地,又是社会人士在校园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中陶冶性情、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无声中受到校园文化的辐射。同时通过精神文化的引领,使师生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群体。许多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大学、走进社会,处处宣传学校的形象、维护学校的荣誉,努力工作为母校争光,他们的事迹成为学校的荣耀,使师生又有了新的学习榜样。这种辐射与调节的互动,对师生都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学校校园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又可以促使师生反思,在双向互动中调节自我,研讨更加贴近时代发展要求,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最好、最优、最美的校园文化。
七、存在问题与及待改进的地方:
1.观念建设不能一竿到底。学校重视观念文化建设,校主流文化体现了观念的先进性,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呵护与关怀,对乐学教育格局的构建,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但从教师文化层面看,部分教师教学观上信奉苦教苦学,学生观上漠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能,师生观上对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热情等。上述状况的存在表明,我们在观念文化的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说明观念更新的艰巨性。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冲突难以解决。我们常陷入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开展乐学教育愉快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学生勤奋刻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要听话;一方面要规范学生各种行为要求学生严守纪律,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主体精神。不少老师的价值观念甚至为此而陷入混乱状态。
3.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不够,难以取舍。目前的社会文化裹挟着外来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较之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难度也许更大。不仅要在甄别评判的基础上作出取舍,还要防范有害文化对校园的侵入。对不良的甚至有害文化的防范,装上过滤网是必要的,但靠堵是难以奏效的,事实上师生接触社会文化及社会文化对学校的渗入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帮助强师生,特别是青少年提高免疫力。
八、两点建议
建议一:以文化均衡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快速均衡。学校文化均衡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应实现文化均衡。随着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硬件、环境得到了大力改进,但是师资水平等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善,也就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而文化均衡成本低、见效快、成效佳,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乡镇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取向,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文化均衡,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靠科研拉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促进文化均衡。“工作即研究”,“问题即课题”。一方面,要对区域内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网络体系,鼓励校长、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靠科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日常的行政工作相结合,借助区域资源优势和行政管理力量,引导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区域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以“一把手”亲自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抽调各方面的骨干力量,组建相应的管理团队和研究团队,对本地区教育全面规划,通盘考虑,制定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奖励金,奖励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学校和个人。
2、靠整体推进与自主创新相统一促进文化均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不断总结、提炼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成分、不断吸纳新的优秀文化,并将其与自身文化有效嫁接,使自身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要特别注重建立外推内引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从外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用制度激发学校自主探索,将区域整体推进的外力与学校自主探索的内力整合起来,分层、分类指导学校校园建设。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学校校园建设的过程监控、评价、交流、激励机制,进一步激活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3.以物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为基础促进文化均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外显、最容易被人感知的要素,因此往往会成为学校加强文化建设的切入口。区域性推进校园文化均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区域内学校物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区域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适时交互与共享。
建议二:在乡镇中小学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农村学校实现品牌发展。
特色是学校的生命,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核心。特色学校建设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从本校实际出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适合于本校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发展模式和优秀的办学成果,并被社会广泛认可。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高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合格+特长”高素质学生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走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之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创新发展为重点,紧密结合现代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开发特色项目和特色学科,彻底改变“千校一面”现状,逐步形成“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良好格局,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和水平,促进区域教育科学、优质、健康、快速发展。
1.因校制宜细规划。
学校要认真分析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生源情况、周边环境、办学历史、传统项目等现状,通过师生讨论、专家指导、社会各界参与,正确认识自己的资源优势。对于办学历史较长,传统特色明显的学校要在已经初步形成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拓宽,提升特色发展水平;对于现阶段办学特色不明显的学校,应深入挖掘自身潜在的“特色”,合理选择和打造优势项目并按照特色项目、特色学科、特色学校等三个阶段的要求详细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并量化分解为、季度、月度目标。量化内容包括目标、思路、措施、达到效果及时间表。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划,采取措施,分阶段推进,分步骤落实,循序渐进全面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创建特色学校的新形势、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加快特色学校创建步伐。
2.分步推进有重点。
在创建阶段上,可分三步推进:一是特色项目阶段。学校要根据现有教育资源从中遴选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具有优势的特色项目,重点发展,形成单向性特色。二是特色学科阶段。学校要在形成特色项目的基础上,拓展单项特色外延,丰富特色项目的内容,在课程设置、师生参与、考核评价等方面扎实工作,循序渐进,做到课程有安排、教材有范本、工作有考核、师生参与程度高,形成鲜明的风格。三是特色学校阶段。要坚持将办学特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特色”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学校的办学个性鲜明、品牌效应凸现、特色研究成果丰富,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和整体性特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较高。
3.强化机制建体系。
一是要构建特色校本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各项促进特色学校创建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评价体系,形成特色学校创建的长效机制、发展合力,推进学校管理向精细化迈进,促进特色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形成。二是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要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要将特色项目化作学校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特色教育内容。同时,要通过课题立项等基础探索特色学校创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解决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三是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的名片,是学校特色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要在全面落实“十个一”(即培养学生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一种好能力、一幅好口才、一门好才艺、一生好体魄、一手好书法、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和“社团建设”活动的基础上,围绕“特色”项目的打造,通过学校的环境氛围营造、管理制度建设等不断提炼、固化、传承、创新,建构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凝练独特的学校文化,提升特色学校建设水平。
4.狠抓队伍夯基础。
特色学校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折射出校长自身的特质魅力和行为风格,校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特色学校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是校长;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创建特色学校的重点是教师。因此,要大力实施“名家工程”,通过集中培训、自主研究、承担课题、校长论坛、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方式,培养一批特色意识新、理论素养高、管理能力强、办学思想独特、个性鲜明的校长群体;要通过设立首席教师、名师工作室、名师培养对象研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批能依据学校特色建构课堂教学特色的名师;要坚持立足校内、自我培养的原则,以专职艺术、体育教师为核心,带动和培养出一大批有业余爱好的特长教师,使每个教师至少能掌握一项体育和艺术技能,辅导一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适应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进一步从软件和硬件建设上狠下功夫,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铸造校园文化品牌,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继续努力。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篇2
一、绿色物质文化建设, 放飞希望
建设校园绿色环境文化, 以绿意浓浓、生机盎然、富有内涵的物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为师生提供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沃土。梁平县实验小学一直把“绿色校园”环境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根基, 精心建设校园绿色环境, 全力营造充满绿色的校园环境文化, 实现了“百鸟婉嘀花争春, 日影斑驳绿荫夏, 柚子香黄杉叶秋, 菊残腊艳不知冬”的美景。
在天竺桂的绿色渲染和水杉树铁锈红的映衬中, “船帆型校门”隐喻扬帆远航、前途似锦。“书画长廊”展示教师学生艺术风采, 特别是“梁平年画”的小桃红把书画长廊点染得分外妖娆;“名人长廊”用静立的形象、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孔子、司马迁、祖冲之、爱迪生、贝多芬等伟人的成长的历程、成功的艰辛、成就的喜悦, 激励全校师生努力奋斗, 见贤思齐;“专栏长廊”彰显绿色班级文化特色, 是绿色班级师生心灵的舒展, 是绿色班级文化创建的名片, 为班级师生提供展演场。“水杉道”春季绽绿, 冬季飞红;“夹竹桃道”花开争艳, 吸臭吐香;“茶花道”蜿蜒花间, 曲径通幽;“天竺桂道”环绕操场, 绿意泛波。绿色包围和掩映着塑胶大操场、塑胶休闲活动广场、绿草如茵的小足球场、大黄桷树下的乒乓球场、香樟树林中的羽毛球场。翠翠“竹园”、青青“桉树园”、绿绿“香樟园”、黄黄“柚香园”、红红“橘子园”、鲜绿“黄桷园”、浓绿“桂花园”随着季节变化, 演绎不同色彩。攀“铸英亭”可览梁平县城全景, 胸怀梁平, 放眼祖国;登“展望亭”可观学校全貌, 心系母校, 常怀感恩。整个校园既是师生的读书园, 又是师生的休憩园。
二、绿色精神文化建设, 快乐学习
建设校园绿色精神文化, 构建和谐人文环境,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引下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使师生正确认识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 使学校最终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精神文化, 对外是一面彰显办学特色的旗帜, 对内是一个统一思想、引领行动的纲领;是沉淀了学校的历史传统, 反映了学校的社会背景, 以及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的结晶, 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因此,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1、校风建设。
校风包括教风和学风, 教风是主导, 学风是主体。经学校反复酝酿, 全校师生达成共识, 提炼出“绿色校园, 放飞希望”的办学理念, 形成了“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的校训, 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整体风貌。教风“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奠基终生, 持续发展”, 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学风“勤奋、守纪、养成、进取”, 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志向、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活教乐学, 高效和谐, 个性张扬”是学校课堂教学的特色, 并形成了“主体性, 研究性, 互动式, 体验式交叉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2、管理建设。
对学校的领导, 主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学校实施“人文管理”的理念, 采取一系列的人性化、自主化、规范化的有效办法, 用宽松的氛围善待人、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人、用真挚的情感凝聚人、用不断的发展完善人、用成功的绩效激励人。治校求和谐, 和谐促发展, 努力创建“人文”校园。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学校管理中, 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创新能力;践行领导干部的人格影响力、思想辐射力、道德感召力和威信穿透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人格熏陶人、以实际的行动带动人, 形成一个理论学习好、团结协作好、廉洁自律好、工作实绩好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3、师资建设。
学校坚持从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的人本观念出发, 把各项工作的基点放在紧紧依靠和团结全体教职员工上, 注重管理的人性化、情感化、民主化, 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成功、幸福、发展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强化教师敬业爱校意识,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一是开展师德师风学习, 深入实施“树形象, 正教风, 崇师德, 铸师魂”的“师德工程”, 加强教师师德修养;二是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 大力培养名牌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鼓励教师自培自训, 提升教师专业水准;三是强化校本教研, 启动“青年教师成长学习演讲展评”活动, 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听课评课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4、课程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篇3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体现。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与不足,然后从办学理念,创新高职文化建设的特色性,以及与企业、地域文化的多元紧密融合三个方面,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 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1 概述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育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而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不足
2.1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①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将建设重点放在了硬件部分:如扩大校区面积、升级教学仪器和设施等,忽略了文化内涵的建设。
②一些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视为管理的手段,过分的强调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和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脱离了整体人才培养目标。
③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理解出现偏差,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用文体活动、党群管理、思想政治等工作代替校园文化建设,片面的强调教学质量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2.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执行力不够
高职校园文化偏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忽略制度落实与文化的渗透。
①重制定轻落实。一些高职院校重视规章制度的制定,但制度内容缺乏现实操作性,无法落到实处。
②重实体轻程序。有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制度是往往是各级管理者出于管理的需要,缺少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机关机构的评估检查,应急制定一些管理制度方案,随着检查评估的结束而中止。
③重模仿轻创新。高职院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沿袭过去的多,创新的少,照搬别人的多,形成特色的少,套用普通高校的多,与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少。
④重制度轻文化,造成制度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分离。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化出台一系列新制度、新政策,却忽略营造文化氛围去引导学生,用学校精神去影响学生。
2.3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性不强
①脱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其校园文化也就必然要体现高职特色。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校园文化脱离社会需求,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
②缺乏校园本色文化引导,未能实现校园底蕴传承
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有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底蕴,但是在近年来的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院校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底蕴越来越被弱化,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建设缺少校园本色文化。
2.4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不够
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联系不紧密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当地社会主流文化的融合度的高低,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服务、辐射社会功能的发挥。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跟上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的脚步,对区域经济文化的服务、辐射不明显,不能很好的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区域文化的精神实质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中来,没能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系不紧密
高职院校“贴近经济,服务企业,面向社会”的办学宗旨,决定了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具有与生俱来的共性。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意识不够,自我封闭,缺乏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在培养过程中忽略了人文教育,造成知识与文化的脱离,导致高职学生不适应企业文化。
3 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和方法
3.1 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中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集合体。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来开展。高职校园的在加强学校的硬件水平和办学实力,建立健全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体系框架,始终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强化文化内涵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牢牢紧扣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将宗旨全面贯彻在校园教育教学活动中。
3.2 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性
①紧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深入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培养人才的综合性素质的同时,强化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树立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理念,积极倡导职业人文教育。其次,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职业人文教育。改革课程教育体系,在教学计划中纳入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
②传承校园本色文化,熏染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底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既要融入职业性,又要体现学校的本色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传承自己校园的历史本色文化,渲染人文教育氛围。
3.3 扩大高职校园文化的多元融合
①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附、相互促进。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最大范围的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同时需要渗透特色的区域文化精神实质,并且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继承、发扬区域优秀文化传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区域优秀文化品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纳入优良的传统,并且赋予时代感的价值观等。
②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对接与融合,同时融合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职业素养等。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认同现代企业中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思维方式、奋斗精神等企业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4 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体现和重要载体。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紧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深入体现高职特色,传承校园本色文化,熏染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加强与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紧密联系,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协调发展,以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沛明.从校企合作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2]贾文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
[3]王玉栋,师寸丽,王俊香.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
[4]简祖平,梁凯.多元文化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篇4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一安排,体现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多认识一些汉字,迅速扫除读写障碍,尽快进入阅读和习作。那么,怎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喜欢识字、爱识字,从而主动识字,并逐渐形成识字的能力,是许多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在这一学年中,温暖课题组进行了《低年级奇特联想识字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许多的启发,积累了新的经验,对识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突破字型难点。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习情绪,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同时促使有意注意的发展,所以,每种方式练习前都要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并且老师要为解决困难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思维敏捷、灵活、有创造性的发展。以下介绍几种趣味识字方法:
每人准备一份偏旁部首和常用独体字的小卡片,要求学生在学每一课生字的前一天把要用的卡片找出用皮筋捆好放在铅笔盒中,课堂自学或巩固复习时可让学生边摆边说出字型。
排队组字。老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卡片打乱,发给每人一张,让他们到讲台前来组成老师读出的生字,全体学生认读和评议。
抢卡片。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编故事巧记字形。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曾说过: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猜字谜记字形。在识字教学中,原原本本把字摆出来,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而采用猜字谜游戏就不一样了。老师先给出谜面,让学生尝试写出字型。也可以和学生一道编字谜。如:“思”即“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出”即“山上山。”
二、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生字,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之反复见面,才能真正变成熟字,进而才有可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汉字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而识字也应该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对生字的认知大有帮助。电视里、书报上有学过的生字;标语牌、广告牌、商店牌也有学过的字;吃、穿、用这些东西的外包装等均有学过的字。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发学生自主、自由地把识字与生活相联系,这样即达到了学以致用,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同时,可以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例如在教“黄牛”、“花猫”、“鸭子”、“小鸟”等词是,可以先让学生读词,再让学生观察本课挂图,把词语贴在图中对应的事物的旁边,这一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巩固了生字。
三、引导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认识汉字的构字规律
识字教学方法适当,才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汉字的构字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引导学生在识字中逐渐了解、体会和总结汉字本身的规律,对于解决字形的难点是十分有利的。
开始识字时就要重视字形的分析,把常见的几种汉字组成的特点教给学生。比如:象形字日、月、火、木等,除去让学生细致观察图画以外,还要把它们演变到“日、月、火、木”等方块字的过程告诉学生。而会意字也要直观、形象地指给学生,帮他们记忆字形,了解词义。尤其是形声字在低年级出现得较多,教学时强调形旁标义,声旁表音的特点。(一年级只让学生认识声旁尚能起标音作用的形声字,随着年级的升高再提高认识。)除此,结合合体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汉字一般是:一个字加一部分或换一部分成为另一个字。学生懂得这些后就要求他们独立分析字形。开始时让学习好的同学说,其他同学听、学;然后中等生说,其他同学听;最后稍差的同学在大家的带动下,自然而然地能够自己分析字形了,至此,可以说字形教学的难点突破了。比如:“鱼”字,可以在独体字“田”字的上边加“ヶ”下边加“ー”。花字可用加部首,换部首和形声字三种方法记忆字形。坚持用以上方法分析字形、记忆字形,不但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也训练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四、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实验证明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规律。
汉语拼音教学开始即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试着从形象、具体的图画中观察思考所学字母的读音和字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练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如何自学,自学的好处,对自学产生了兴趣。学生学习独体字时已会用汉语拼音识字,教学要求就以分析字形、思考词义为主,大部分独体字学生能用笔画组成的方法分析字形,少部分教给学生用笔画和构件来分析。自学要求也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自学要求是:1看拼音读准字音;2借助读音和结构分析字型;3看图想想字义;4读读句子。坚持让学生自学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训练听、说能力,又可以解决识字中的字形难点。
同时,有些字在千百年的演变之后,已经失去了原本规律性的东西。这时我们还可以合理的发挥想象。在分析字形时注意启发学生动脑想办法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独立掌握汉字的能力。如学“驮”字时,可告诉学生马长大才能驮东西,所以“马”字加“大”念tuo。学“浆、桨、奖”三个字时,学生说船桨一般是木头做的,所以桨是“木”字底;打浆糊要加水,所以浆是“水”字底;有了大的进步或做出大的成绩才能受到奖励,所以“大”字做底的是奖励的奖,虽然三字易混,但学生掌握了汉字构字规律,就分得很清楚了。
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生字,用生字。 阅读课外书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4――6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 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会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开始时,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则将“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热情。 读、背古诗识字。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千古佳句。尤其是其中的五言、七言诗,既简洁明快,又琅琅上口,易于记诵,学生爱读、爱背。虽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但读、背古诗的过程亦是积累语言、认识汉字的过程。古时蒙童入学,必先背韵文,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倡导学生在课外多读诗、多背诗,通过读、背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识字量。 游戏识字。
“做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可谓是其乐无穷。学习生字以后,引导学生为生字编字谜,并互相考一考,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如学习了“亭”字,学生编的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下面一个秃宝盖,丁字在下方”。不好编字谜的字,就直接拆分,如:左边一个单立头(亻),右边一个“也”字,是什么字?上面一个雨字头,下面一个“田”字,是什么?„„在猜字游戏中,考字的人头脑中必须对该字有清晰的印象,才会正确说出字的组成;而猜字的人也饶有兴致,猜得着,固然好;猜不着,便急切地想知道谜底,积极去思考,去寻找,又重新认识了生字,强化了记忆。
通过长长一学年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发展学生不再视识字为难事。他们想识字,爱识字、主动地识字,其识字能力得到了提高,识字教学的质和量也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同时,学生的思维及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作为研究者的我们,也得到了提高,有不少的收获。
课题组成员 孙文艳 李玉明 张清岚 周艳芳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篇5
361次 更新时间:2012-01-06 15:18
课题名称: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负责人:
梁震东所在单位: 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 个案研究
摘 要: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扎实开展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以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在校园文化不断思考与实践为个案研究,尝试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从而为该校逐步形成具有机电职校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正 文: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中职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在其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被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精神要义及通过制度构建在主体人和其他主体物上的人文化的成果体现,是表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层面上的校园文化。营造特色鲜明地高品位的中职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期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新形势下,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中职教育做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因素,而学校综合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的校园文化。
2、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被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操、个性品格等精神要义的集中体现。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文化,包括学校章程、战略规划、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培养目标、教学及管理制度、校规校纪等。
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精神价值体现在保障教学、科研、服务基础功能发挥的各种实体物上的人文化的成果体现,也是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物化呈现。
3、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的丰厚底蕴
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1981年建校,1985年开始创办职业技术教育,历经近30年的发展,几代机电人薪火相传,逐步由一个仅有十几间平房、几十个学生的、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学,发展成为一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树立了“特色发展职教,技能发展学生,成功成就教师”的发展理念。学校广大教职工牢固树立了“成长、成人、成功、成才”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树立了 “爱心汇聚幸福家园,师生共建机校乐园”的荣誉观和“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的“能说会写善干”的成才观,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先后被评为西安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先进集体、被陕西省卫生先进单位、国家关工委确立为全国青少年德育培养实验基地单位等荣誉,省教育厅杨希文厅长、原团省委卫华书记等领导先后来校检查指导工作给予很高评价。
4.进一步进行校园文化研究的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良好的中职校园文化氛围正逐步形成。但是,仍需要花大气力,加强研究,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加大校园文化发掘、整理、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所以,以我校为个案研究,就需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办学历史、企业文化、时代特点可以进一步界定校园文化的内涵,明确中职校园文化的内容、活动形式、原则和意义、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味,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创学校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课题研究要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基础。
2.教育学理论依据
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以人为本。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建设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总结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谋个人发展、促生产力进步、贡献社会”也就是他提出的“职业教育三性”(即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理论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到目前,职业教育的功能比较一致的共识是三点:一是以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以劳动就业为目标,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三是以提高生产力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促进环境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具体体现着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之中。决定指出,要把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先进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按照“四个结合”(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结合学校办学历史、结合企业文化、结合时代特点),以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为个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3、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通过比较研究认识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以建设有机电特色的高品位中职校园文化为总体目标,(4月10-5月10)
第二阶段: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学校核心理念研究,并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章程、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校色、校服、校徽、校旗、校标、学校简章、学校宣传片等进行整体构建设计与实施。(5月11日-6月30日)
第三阶段:利用暑假时间,以“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为原则,突出中职特色,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7月1日-7月30日)
第四阶段:制度文化建设水平在一定意义上直接体现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意志和办学水平,以“全(有章可循)、细(操作性强)、严(赏罚分明)”为原则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8月1日-8月30日)
第五阶段: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搭设成功的舞台。(9月1日-10月30日)
第六阶段:形成研究结题报告,准备过程性资料,参加结题评审。(11月1日-11月30)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自建校以来就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市、区各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经过机电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西安市乃至陕西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都为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梳理工作奠定的坚实的基础。现将一年来在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三个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1、在精神文化研究方面:
经过对多年来办学理念的梳理、研究、讨论,学校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构建四精校园(校园精致、专业精品、师资精湛、学技精良)为载体,建设实力机电、品味机电、幸福机电的精神文化。
1)校魂:以人为本
释义:校魂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兼及自然和人文、历史与现实,是全体师生员工必须心领神会的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精神,是学校的灵性、血脉所在。我校实施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讲,是指以教师的完善和提高为本;对学生来讲,是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对学校来讲,师生始终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原动力。
2)校训:厚德 精艺 敬业 乐群
释义:厚德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者才之帅”,一个人的才能需要高尚的道德做统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精艺就是一个人要具备精湛的才能和技艺,钻研业务,教师要精通教学艺术,学生要精通本专业技能。精艺是立足本职、服务社会的基石。“才者德之资”。
敬业就是对待事业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精湛的技艺还要具备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理想和勤恳敬业的工作态度,才能认真做事取得成功。
乐群就是和同事、同学融洽相处。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一个团体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团队意识、协作精神。
3)校风:教学相长 锐意进取
释义:教学相长就是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语出《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后能自反也,知困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锐意进取是指下定决心强化,力图有所作为,是典型的时代精神。校风寓意我校不畏艰难的向上精神和创造良好学术氛围的美好愿望。
4)教风:博学审问 知人善教
释义:博学审问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它要求教师注重自身文化内涵,时刻不忘教亦是为学,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知人善教是指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善教善导。
5)学风:谦敏乐思 广学成才
释义:谦敏乐思是指要谦虚为人,乐于思考;广学成才是指广泛学习,一专多能。该学风旨在培养学生要有高尚的品德,正确的判断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制度文化研究方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我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把制度文化做为学校进行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先后制定了《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2007-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实施1123工程(即:探索“1”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新的发展思路;确保完成招生、安置这“1”项艰巨光荣的政治任务;实施“2”个创建---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创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做好“3”个提升----加强开拓型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升办学管理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实训设施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品牌专业的竞争力)的办学目标。
2010年底学校召开七届四次教代会通过了《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章程》,学校2011年根据学校发展的现状制定了《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四精校园(校园精致、专业精品、师资精湛、学技精良)建设实力机电、品味机电、幸福机电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1)学校管理部分有《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绩效考核办法》(学校七届二次教代会通过)、《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考勤办法》(学校七届四次教代会通过)、《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精细化管理工程实施方案》等。
2)学生管理方面新建的有《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住校生管理办法》、《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助学金管理办法》等
3)教学管理方面有《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以及各实验室、实训室管理制度等。
学校在落实制度文化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本管理这条主线,就会变指挥为引导、变控制为服务。人本管理是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助推剂,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3、在物质文化研究方面:
1)为更好地树立学校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开放性,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等综合实际,在此次个案研究中专门专门设计了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
A 校色
蓝色、绿色、白色
B 标准字
学校邀请书法家陈鹏老师为我校题写学校校名标准字如下:
C校徽
校徽是一所学校的图形化标志,好的校徽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它也记载着学校的历史、铭刻着学校的信念与追求。
我校校徽色彩由绿色和白色组成,绿色代表了青春、理想、和谐,体现我校的育人理念,白色代表纯洁和关怀。校徽图形为同心圆形,小圆外围上半部分书法家陈鹏老师题写的校名,小圆外围下半部分为我校校名的英文,小圆内为我校前身西安市第96中“96”字样的艺术体,同时9和6的艺术体又是我校“机电”两字的第一个字母J和D的变形,阐述我校的发展历程。舞动的彩带体现我校积极进取不断超越的向上精神。校徽整体色彩活泼明快,造型灵动简约,内涵丰富厚重。
D 校牌
校牌是学校又一个重要标识。师生佩戴校牌可以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爱校情怀。我校校牌由铁质合金材质做成,长11cm,宽2cm。图案为校徽和校名的汉英文字组成。E 校旗校旗是学校的重要标识之一。我校校旗是今年5月确定的,校旗为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学校校徽和白色字样的校名。在重大节日、校外活动中,高高飘扬的校旗指引前行机电师生,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2)学校网站
校园网是满足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创建数字化校园的一项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反映学校整体水平、学校形象及地位的重要标志。校园网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新型载体,对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产生着重大影响。
我校的校园网以前和莲湖区其它教育网站一样在K12平台基础上建成,今年8月学校对校园网重新设计构建设计,主要有对内和对外两个网。学校外网域名为http//,外网主要有学校概况、党建工作、校园快讯、学校管理、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德育天地、招生就业、园丁风采、校园论坛等内容。学校网站的内容正在不断完善丰富,成为展示学校风采和外界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学校内外需要用户验证才能进入,基本可实现“教学相宜、网库合一”的现代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要求,提高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运作效率。
3)校园文化墙
校园的文化墙是学校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的墙壁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墙壁“说话”,它是利用学校所有墙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学生,是一幅有“主体的画”,是一首“无声的诗”,但情深意切,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以小课题研究为带动,结合学校专业特点,设计更换校园文化墙展板186块,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建设高雅别致、丰富多彩的校园墙壁文化。在环境建设中让墙壁与花草说话,让师生生活在如诗如画的书香校园环境中,着力于校园“教育文化长廊”建设,时时处处为广大学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从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向上、努力学习理论与实操知识。
4)学校文化宣传册及展板
学校的文化宣传册是对学校校园文化传播的一种最直观的载体形式,是校际交流、招生宣传的最好媒介。今年设计的宣传册分为学校概况、领导关怀、教师队伍建设及成果、专业介绍、校企合作、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就业展示等8个篇章。宣传册一经印制推出,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与好评,对完成今年的招生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5)学校宣传片
学校宣传片是展示、推介宣传的又一种媒介,今年经过精心策划制作的片名为《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展示了奋进中的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的良好形象,在西安教育台播出后引起兄弟学校的极大关注。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西安市教科所安所长、龙老师、白老师的指导下,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一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对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深入,逐步认识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研究、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步实施,特别是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挖掘、梳理、提升需要认真研讨,这也是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校园绿色植物种类与调查结题报告 篇6
一、调查目的1增长学生生物学知识,学会对植物分类 对学校植物进行观察,对校园绿化的现状进行反思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使我们的校园生活更绿色、更健康、更美好。
3通过活动,提高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保护绿化的责任感。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二、调查意义
在当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绿色植物正在离我们远去,而绿色植物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们为我们净化空气合成有机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绿化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发挥它们的作用,更显得异常重要。对我们现在中学生而言,学校是我们最熟悉的,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的一部分,让同学们了解校园绿化情况,同时为提高校园绿化作出努力。在绿化校园的同时,也把生物课本上的知识与实物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长了知识。
三、调查工具
1、相机拍照片:主要拍摄每一种植物整体及它们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种子的照片。
2、材料与用具:相机、记录本、笔、标签
四、调查范围及内容
1、调查范围及路线:甬道两侧→平房区→教学楼前→操场周边→校园围墙四周
2、内容:
1)调查校园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活状况
2)关注植物的生长状况,找出哪些植物不适宜校园内种植,哪些植物生长状况差。3)对某些植物的栽培养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调查方法
1、实地观察法:观察校园内各绿化区植物种类,数量。
2、小组合作探究法:分组活动
六、调查过程 1 确定调查目标
2准备调查工具 相机、记录本、笔、标签 3分小组活动
4实地调查.观察校内植物的种类,分布情况。调查中叮嘱学生要注意安全,要爱护花草。5.根据所收集的讯息、资料,讨论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6.资料的整理
七、调查预期结果
调查到的校园内各绿化区植物种类有多少? 归类:按不同分类标准分:
1.乔木:刺柏、松树、榕树、杨树、垂柳、龙爪槐 2.灌木:木槿、菊花、、月季、小叶黄杨、3.草本:香菊、凤仙花、串红、美人蕉、三叶草、蓖麻
八、调查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查,我校主要栽种植物种类有:
1.乔木:刺柏、松树、榕树、杨树、垂柳、龙爪槐 2.灌木:木槿、菊花、、月季、小叶黄杨、3.草本:香菊、凤仙花、串红、美人蕉、三叶草、蓖麻 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小草。我们发现校园绿化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由于设计上的一些不合理,部分花坪被践踏破坏。2.学校在品种选择上还有一些局限性。
3.我们认为学校生态环境也应更丰富些。现在校园缺少有层次的植被,植物品种应更丰富些。
九、调查反思
在这次调查研究活动中,我们不但认识了全校的树木和花卉,而且了解了很多关于树木的知识,同时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调查中,我们的合作、探究、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但调查中发现,一些花草被人为的践踏,折损,这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篇7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员工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价值,也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育人水平,增强学校竞争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校大力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育人水平,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1 把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园环境中,由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生产和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全过程中相互作用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物,也是学校精神、学校秩序、学校环境和学校形象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拓宽德育工作渠道,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环境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为平台,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加强对校园文化发展的组织、建设和管理,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初步形成了特点鲜明,适应学校建设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人文和科学品味、较强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为改善教育教学和成才环境提供鲜活的文化发展资源。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立于足职业院校的实际,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要求。突出育人为本的原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体现职业院校特点的原则;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实践性强的原则;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生活作风和环境建设,集中和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实践技能、敬业精神,爱国守信,自强不息的合格人才,赢得了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
2 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2.1 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全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
充分认识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校本精神文化建设意识,大力培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校本精神文化。我们认为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学校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它们与校训等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为此,学校组织广大师生深入讨论、挖掘、提炼,形成一系列表述规范的校园精神文化内容。努力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做到“校园景点中有、宣传媒介中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着力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校精神,使广大师生员工铭记校训,使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校训发扬光大。通过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的精神品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大力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形成了全体师生共有精神家园。
2.2 以环境文化建设为基础,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我校坚持做到“六个注重”,首先,注重环境文化的整体建设,做到整体规划、循序渐进、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目前,整个校园整齐有序、错落有致,自然与建筑和谐统一,人文与环境巧妙相融。其次,注重人文景观的内涵建设,通过建造雕塑、碑铭、牌匾和文化长廊等,营造了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第三,注重校园的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广播、校内电视宣传作用的同时,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设了融思想性、职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第四,注重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学会选择和自律,学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加强校园网管理。第五,注重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张贴、悬挂名言警句、文化艺术人物画像等形式,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人文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第六,注重要出职业精神的宣扬,通过张贴、悬挂行业企业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创业标兵、成功人士画像等形式,广泛宣传具有崇高职业精神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2.3 以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
我校广泛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省市职业技能大赛、学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尊师守纪,文明诚信;好学善思,勤奋实践;志存高远,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大力开展了“明理、立志、勤学、成才”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职业情操、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规范。我们每年还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弘扬个性特长和展示才能。同时,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利用入学仪式、毕业典礼、入党入团宣誓仪式、成人仪式等,开展了主题鲜明的爱党、爱国、爱校、爱专业活动。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和本校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资源、行业企业资源和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本地文化特征、乡土特色和校本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在指导老师、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活动内容、外出交流、绩效评估等方面加大支持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每年10月份组织学生社团优秀成果展示活动、优秀学生社团评选表彰活动。
2.4 以校企文化对接为切入点,不断凸现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
坚持树立校企文化对接意识,以职场文化建设为重点,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积极适应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校确立了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校企文化对接,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校,以主题演讲或职业沙龙等形式宣扬优秀企业文化;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联合优秀企业共同开发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充分利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素养。建立了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外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参观考察、见习实习、顶岗实践等活动,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引导学生在职业意识、态度、责任和纪律以及能力等方面加强学习和锻炼,达到磨炼职业意志、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操守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每年,举行一次校企文化对接成果展,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展示形式,宣传优秀企业文化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展现企业文化,弘扬职业精神,坚定学生成才信心。
2.5 以管理文化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校园管理水平
管理文化是以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为依托所形成的反映高校组织形式、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深层次内容的文化。我们牢固树立“德治是灵魂、法治是保证”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的管理理念,通过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以德治校相结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构建建立自主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理、高效灵活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加强民主监督和管理,健全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代表大会制度,凡涉及到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都通过召开教代会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坚持做到依法推进校务公开,扩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广开言路,形成了民主治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妇联、学生会等团体在参与学校管理、推进民主治校工作中的作用。
3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3.1 加强领导,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
学校党委、行政坚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定期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及时宣传报道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学习培训、课题研究等工作,认真组织全校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办学质量的一项长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校园文化建设,统筹安排和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工作。
3.2 健全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建设管理
学校很重视制度文化建设,注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强化组织管理和约束机制,坚持依法治校。不断加强对课外活动、校园网络、图书馆、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的管理,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努力以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培育健康向上的学生。
3.3 落实经费,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
学校每年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做好财政列支计划。每年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吸引学生家长和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是彰显学校个性品格和整体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是凝聚师生员工的灵魂和基础,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该校加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建校园文化;高校形象;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84-0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是高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共有的特征,但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从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上对新型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进行了大胆的探讨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令人瞩目的“淮信”之路。
一、从物态文化、精神文化两方面构建新型校园
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起着重要作用,更影响着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江苏省首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就得益于学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一)抓校园物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校园建筑影响着人的心境和审美情趣,设计独特、建造精良、宽敞气派的校园建筑,可以使师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情感,因此,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院的基本构思是:
1.生态校园——自然生态网络(山、水、绿)与人文生态网络(校园建筑、道路等相互交织、创建生态型校园空间)。
2.交往空间——交往空间是大学校园形成与持续发展的媒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大学生活内在的活动及创造力的源泉,交往空间的人性化,交往化是大学校园空间的特质与魅力所在。
3.创新网络——通过新型校园空间塑造,突破传统教育空间模式,鼓励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学空间创造,展示校园生活的精神实质与内涵。
4.以人为本——校园空间塑造、交通组织、功能分布、及活动方式的组织等,均以使用者为中心,这是设计的基点所在。校园内道路、景点、楼宇的命名也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动性,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从校园精神建设入手,重视“三风”建设,培育高职文化精神
淮信院从校园精神建设入手,重视“三风”(教风、学风、校风)的建设,培育高职文化精神。建校30年来,学院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勇于争先”的办学精神,以“明德尚行”的校训为内核,培育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博学、慎思、明辨、躬行”的学风和“严谨、规范、求真、铸魂”的教风。
首先,校风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育人的环境。好的校风,能使学生在其中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收益无穷。步入学校大门,作为高职院校,我们根据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结合自己的行业特点,培育、提炼形成自己特色的校风,并通过深入持久的校风教育和继承来指导和影响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搞好学院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社会地位,树立良好形象,为广增生源和学校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其次,搞好学风建设,培养新型的学生群体学风,是指学生群体对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是体现在学习的目的、态度、风气、方法等方面的共同倾向。我们学院以校风和教风为指导,秉承“德育为首,教学为重,科研领航”的传统,本着“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和“立足苏北,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培育、提炼形成自己特色的学风。
再次,搞好教风建设,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教风,是指教育教学工作者群体长期形成的精神风貌,是体现在思想、教学和生活等方面的共同倾向。学院实施了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是对学院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指导的一项专门性工作,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部分。这项工作自启动以来,在学院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指导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做到“督”有成效,“导”有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新型校园文化中凸显高职特色
淮信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了“四个嵌入”教育教学改革:将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职业体系嵌入学历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学院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立足苏北,依托行业,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突出职业特色是淮信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紧扣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叫响学院品牌
2007年6月,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连接器和计算机准系统生产商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由富士康公司在校内投资5000万元,创建超精准模具车间,开启了世界500强企业将车间办进江苏高校的先河。与富士康的合作是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范例。
同时,学院先后投资5400万元,建成了由108个实验实训室组成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数控加工技术实训中心”、“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实训中心”、“网络工程实训中心”、“自动控制实训技术中心”、“通信终端实训中心”、“商贸管理实训中心”等具备教学、培训、生产、研发四大功能的8个实训中心。学院获得的各级政府重点支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项目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数处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依托基地实训技能”,学生不出校,就能得到与知名大企业基本同步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多种形式的企业临岗实习,通过感受、模仿、实验、安装、维修、制作等,逐渐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诱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执著追求。
(二)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点,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参与性
我院创建了淮安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培训、物流师和电子商务师以及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培训、普通话等级考试站等。此外,中国商业技师协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市场营销专业委员会授予我院“全国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站”。
我院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点,可以为学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创造良好条件,形成一种人人争先恐后拿各种证书的氛围,使学生除获取专科学历证书以外,还能方便地获得英语、计算机等全国通用技能等级证书以及相关专业主要岗位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同样地也可以为淮安市各类需要培训或取得某些资格证书的人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结语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在校园先进文化的引导下,全面发展。对于我们淮信院来说,校园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院校文化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锋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2]候波,辛香玲,高志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结构与功能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08-01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结题报告12-09
校园廉政文化探索08-13
小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范文09-03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09-22
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07-02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07-10
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07-23
校园文化建设考察报告09-05
校园文化与德育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