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2024-09-29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精选12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篇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无论是在知识传授方面、激发兴趣方面、强化记忆方面、巩固知识方面,都有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

第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提高课堂实效。如在讲授七年级《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片段,同时配以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变化的画面及“神舟七号”升空的场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引起变化的原因的兴趣。

第二,利用多媒体,增强动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手段最大局限在于不能动态地表示运动变化的事物,而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则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处于“活化”的状态。例如:教学八年级《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课本仅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剪辑了几大文明古国的风采。

通过视频画面,生动形象地播放了各国文明发展史,引领学生浏览了非洲、欧洲、美洲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图像的渲染,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教学七年级《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教师不用板书或者声嘶力竭地讲大道理,播放一段题为“当代大学生洪战辉”的新闻报道就可以作为最好的教育材料。多媒体的这种教学手段以其形、声、色、意相统一的优胜,产生一种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视听,体会材料的真实性,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展示了知识的海洋,刺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影像资料等,把课文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第五,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最新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概念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丰富学生的思维内容,加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强化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逐渐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化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实现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篇2

一、营造愉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最强, 求知欲最旺的阶段, 是学习的黄金阶段。但这是以学生对认知对象有浓厚的兴趣为前提。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 学生情绪低落, 学习不积极, 参与度不高, 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采用的是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加一本教材加一张嘴的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枯燥无味, 这如何能激起喜爱新鲜事物的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是学生所熟悉且喜爱的教学设备, 改变了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 将以往枯燥的语言讲解知识转换成图文声像的综合传递与呈现, 所带给学生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这样的教学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 使得整个教学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更加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认知活动。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丰富而多样的教学资源, 利用计算机直观而丰富的表现形式, 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与视频等资料, 通过教师的巧妙构思与精心设计来为学生呈现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情境, 让学生眼前所见为生动的图片、逼真的画面, 所听是悠扬而动听的音乐。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营造活跃而愉悦的教学氛围, 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学生会保持长久集中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 教学参与度更高, 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人类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的学科, 植根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这学科特征决定了其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时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学生更容易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中来感受感性信息, 并为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基础。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如果只是就理论讲解, 学生并不容易理解, 而要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可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教学情境, 将抽象而枯燥的理论寓于直观形象的实际事物与现象之中, 化抽象为形象, 化无形为有形, 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突出学科特征, 符合学生思维特点, 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只是机械而枯燥地记忆理论条款, 而是能够从直观事物中获取形象感知, 经过独立地思考与思维上升为理性认知, 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在学习《财产留给谁》时, 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 又是举例又是讲解, 看似讲得清晰透彻, 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需要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道德精神, 以及在遗产继承中除了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外, 还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为此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直观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以强烈的图文声像效果来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 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 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独立思考与激烈讨论, 从而总结出遇到遗产问题要本着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来处理, 这样更能深刻地理解所学。

三、创设生活情境, 促进学生行为内化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智育、德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其教学的成败并非单单只是看学生能记住多少行为规范, 而是要看学生能否将这些行为准则用于指导行为实践, 能否实现道德准则的内化, 让学生做心中充满阳光, 乐观生活, 快乐学习的身心健康的青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将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产现象与生活实际搬入课堂, 让学生能够在道德准则与实际行动之间建立直观联系, 尤其是学生看到熟悉的画面与场景, 更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认可与积极思维, 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道德准则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如在学习关于网络这一章节时, 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播放平时学生上网的相关的资料, 并截取电视新闻报导, 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世界。这样的教学更具真实性, 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讨论的热情, 此时教师让学生就此话题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在真实的实例面前, 学生的思维活跃, 不仅可以在认识上正确对待网络, 同时还可以将所学与自身的网络行为结合起来, 充分认识网络的两面性, 这样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网络, 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交往服务。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篇3

一、现在信息技术的的优势

1、生动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比如,教学《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这一框时,可以播放动物在野外自由生活的画面,唤起学生的注意,在課堂气氛活跃时,播放动物为大自然增添美丽颜色和无限生机的图画或影像,以及动物为人类带来益处的片断,学生从心里认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珍贵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而增进保护动物的情感。

2、调动多种感官,发挥主体作用。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由于学生处世甚浅,其思想品德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情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情境,化虚为实,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3、扩充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综合各种媒体的功能,传递大容量的信息,为教师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的内涵和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只靠课本的内容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必须作适当的补充,现代教学技术就能速度快,效率高的完成这一任务。

4、发挥交互作用,转变学习方式。现代教学媒体还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条件,实现师生双向交流。教师可以有效地监控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自我控制学习步骤,还可以反复练习巩固知识和技能。

二、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时存在的误区

1、“信息飞逝、满堂灌”。课堂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像是讲座或者学术报告,老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或者引用大量信息。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超过一般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出现“信息飞逝”的现象。这样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既违背了教学规律,也忘记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2、重视课件制作,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课件的制作,将备课的主要精力花费在制作课件上,将上课的过程演变为播放课件的过程,忽视了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于是,课堂上就见教师轻点鼠标,将学生带入预设的教学程序中,画面精美生动,学生应接不暇,但是自主思维却处于几乎停滞的状态,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三、走出误区,提高实效

1、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要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双向交流是教学的灵魂。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教学媒体的使用不能将师生关系演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媒体发挥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动作、面部表情、言语解说和示范中展示出来的教学基本功等富有生命力的因素是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满腔热情的情感下,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下使用教学媒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只不过是辅助教学工具,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让机器唱主角,不应喧宾夺主,应注意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和简捷。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切合实际,在课件制作上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信息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选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要服从实际教学需要,切忌哗众取宠,忽视实际效果。在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指导。制作多媒体课件,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应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课件,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3、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使用的课件都是上课前准备好的。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需要预设,但不能预设地太死太严,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空间,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生成的新情况作出应变处理。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学领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实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品德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媒体的优势,走出媒体使用的误区,积极投身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科研中,积极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教材、教学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构筑思想品德新课堂,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增进教学实效的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篇4

通城麦市中学

摘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有效整合,可以有效提高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思想品德 教学 运用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大有优势。它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于达到教学的效果,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创新能力,利于营造情境增强感染力,利于增大信息量并加深理解。思想品德教师应当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现代化学习手段,让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独特的魅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改变过去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被动灌输,空洞说教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下面我就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1)、教师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利用多媒体文字和图片的导入新课,以及在教学中播放,展示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作品中进入新课。

当然文字材料的导入不一定有文字欣赏性,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则消息、新闻等。在教学中用各种漫画和图片更能直观、形象、生动地把握事情的实质,进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如讲《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

(2)、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在教学中播放,优秀的CAI 课件集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设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基本上能够大容量的展示教学内容,形象化地表现知识形成过程,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把它们更好地应用于课堂。在教学《享受学习》一课,通过计算机演示埃及的金字塔、恐龙、轰动全球的“罗兹威尔外星人”等。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信息量,也带给他们一种神秘而有趣的感觉。更让他们体会到不断探索、发现、学习的过程也将会是快乐的过程、享受学习的过程。

(3)、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具,进行多媒体教学软件创作。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增加了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但是,计算机媒体技术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种手段之一,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新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才是每个政治教师应当的选择。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优势(1)、生动激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的只是图片和文字,如果在教学中把图片,音乐,动画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教学《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这一框时,可以播放动物在野外自由生活的视频,唤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气氛活跃时,播放动物为大自然增添美丽颜色和无限生机的图画或影像,以及动物为人类带来益处的片断,学生的印象深刻,:在《身边的诱惑》这一课的学习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某少年从看不健康书刊开始,发展为打架斗殴、持刀抢劫,最终落入法网。学生看后可以领悟其中蕴涵的道理: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青少年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这样形象化、具体化把具体事例呈献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地球的叹息》时,给学生搜集了许多资料图片和事例材料,让学生去了解、体会,学生在这种形式下通过了解和体会各种情景材料,质疑旧观点,提出新观点,使已有知识和新生知识逐步融会贯通,思维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也比较抽象,单凭课堂上教师讲,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而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借助多媒体传递信息,可以节约教师讲解、板书、做图的时间,大大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有效信息量,使学生能在同样多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功效。

如以《日新又新我常新》来说,我在这个课件的结尾又增加延伸部分,搜集了本班几位学生的照片,再加上他们对自己的文字介绍,以让学生观看,然后请同学课外写一段关于自

己的全面的评价。加深了学生对如何评价自己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延伸到课堂以外,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能力,从而节省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发挥,做他们自己 爱做的事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动画及视频图等进行实时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强化记忆,增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畅所欲言”、“你争我辩”、“焦点评述”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学领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实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品德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媒体的优势,走出媒体使用的误区,积极投身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科研中,积极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教材、教学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构筑思想品德新课堂,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增进教学实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篇5

众所周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也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而传统的思品教学偏重灌输,而讲授灌输对学生道德观念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行为的指导都起了阻碍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成了接收器,被动地学习,就不能适应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要把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整合。所谓整合,也就是在思品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知识,接受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新手段、新形式,实现自主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真实起到思品内化目的,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确实提高教学实效。通过对这两年新课程的理念的不断深入理解及自己的亲身实践与探索,我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课整合的重要意义首先表现在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了生动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声文并茂、生动、形象、逼真,还能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亮出你自己》一课时,课的伊始我请同学们看了一段2004年中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录像,在这段录像中集纳了各种体育项目。本来就喜欢体育的他们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看的过程中我允许他们叫出自己认识的运动员的名字,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动物身上,给予动物更多的关注,从而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又如在教学《法律是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课时,在讲“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特点时,我利用课件进行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播放胡长清受贿案的视频,重点播放胡长清被法院审判这一重点情节,最后展示胡长清被法院宣判为死刑并立即执行这一决定。这一段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对法律的这一重要特征牢记在心。

可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道德情感,灌输为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教学《勿以恶小而为之》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展示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启发学生思考:难道这些人生来就是这样糊涂吗?那么他们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能起到传播情感强化全体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作用。如教学《师生之间》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接着,播放录像《烛光里的微笑》,再出示一幅平时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录像中赵老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联想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体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课件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老师说什么,想为老师做什么。此时,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了。可谓情到深处,一触继发。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品德课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可选用当今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感人事例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他们用知识指导行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我在教学《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一课时,发现教学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尊重他人的生活态度,与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能力,懂得自尊与自耻”,而课文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相对不足,于是我找来《2004年奥运冠军录》这套光盘,节选下“刘翔勇夺奥运冠军”这一精彩片段。虽然仅有短短的三分钟,但美丽的画面、亲切的讲解,使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了中国人的自信,丰富了教材的内容。

再如我在讲《团结就是力量》一课时,在学生汇报完自己的调查资料后,我适时播放2003年上半年,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支援抗击“非典”的斗争的影片片断。这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的情感。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思想品德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现实生活、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蕴含了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资源,我们应随时注意收集。把它们融入到思品课中去,教材的说服力和时代感就能明显增强。

四、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品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们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着我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我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我就号召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自己则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孩子们被一些人物所深深震撼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应。

综上所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因素,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态下,在令人信服的实事中,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对提高思品教学实效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品课堂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例如,以往的思品课往往是一只粉笔、一言堂的灌输式,而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孩子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他们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在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应该更多的让孩子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孩子们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传统的先分析典型事例再导行的固有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例如,我在教学《理解诚信》一课时,首先通过看图、听故事、讨论的方式,使同学们明确了诚信的重要性及诚信内化为美德,外化为行动的实质。学生们当即展开了大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样的明理过程远比分析课文中的单纯事例更有意义,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和思想,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如教学《公共生活中的礼仪、礼貌》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文明礼貌用语,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新闻发布会,学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感受到掌握文明交往的技巧,收获很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不正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把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吗? 总之,信息技术的到来,正吻合了思品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扩大了阅读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感性和思维空间,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学习自由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浓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同时也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有人曾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最辉煌的一段。那么,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将为“辉煌的历程”增添更为神奇绚丽的一笔。潜心钻研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整合,必然给增强实效性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我将不断求索。

参考文献

1、陈庆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2004年

2、丁玉英 《运用多媒体 优化思品课》 2003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篇6

一、运用实例,深入明理

教学《劳动不分贵贱》一课时,教师通过课文中选用的掏粪工人时传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巨大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个例子的讲解,说明在社会主义中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道理。随后,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调查的实例讲给大家听。一位同学向大家讲自己的母亲是一位清洁工,以前他从不在同学面前提起母亲的职业,通过刚才教师讲解及书上的事例,认识到母亲的工作也很了不起,能给人类带来清洁整齐的环境。还有一位同学调查的实例更感人,说的是某部队医院精神病科的护士长陈秀芬30年如一日和精神病人打交道,有胆量又有耐心,给病人洗脸洗脚剪指甲,给重病号喂饭,甚至端屎端尿也从不嫌脏怕累的故事。通过事例,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的道理。

二、运用实例,激发情感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选用实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身在福中要知福》一课时,课文中讲的例子是旧社会育婴堂中儿童们的悲惨遭遇。接着要求学生讲一讲自己的幸福生活,和课前调查到的爷爷、奶奶在旧社会的.生活情况,有一位同学讲到自己奶奶苦难的童年时泪流满面,激起全体同学对旧社会的恨,对新中国的爱。

三、运用实例,形成导向

人的道德认识是与道德情感相伴随的,学生对一定的道德行为产生了强烈的爱憎之后,就能从心底中明辨是非。

1.选用画面实例,利于导行。

选用实例,如录像资料,直观、形象。学生通过画面容易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形成导向。例如在教学《做事要负责任》一课时,选用的实例是某部队的汽油库因守卫人员不负责任,造成一场大火的录像资料。当学生看到火灾后的现场,得知造成的严重损失后,马上生发出一种情感,形成了明确的导向,即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负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有一位同学说自己的爸爸是电厂的一位工程师,负责发电仪器的检测,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出事故,这位同学说回家要告诉自己的爸爸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可以看出学生借助画面深刻领悟了道理,形成了鲜明的导向。

2.采取实例表演,利于导行。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不可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境教学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优化课堂情境,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渴望,从而主动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自觉服务社会》这节课时,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后,要求学生演绎自己的昨天、今天、明天。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热情很高,纷纷要求扮演角色,连平时不怎么讲话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了小品的排演活动之中。通过发挥小组的作用,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习,发挥集体的优势,通过亲自体验感受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课堂是思维的课堂,没有学生思维活动的课是不成功的。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提问的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境的创设等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这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新知

在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教师应在备课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积极创造的情境空间,把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主动参与,积极互动,构建知识体系,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在学习《艰苦奋斗走向成功》关于“艰苦奋斗”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会怎样参加青藏铁路的建设呢?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加以想象,融入到青藏铁路建设的大环境中,展现青藏铁路建设的壮阔画面,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通过对相关事实材料的理解,明确艰苦奋斗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达到构建新知的目的。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能力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思想品德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宽阔的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情境创设中使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在学习《高举伟大旗帜》这一段时,我以《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三首歌创设教学情境。播放歌曲《东方红》设计问题如下:《东方红》是哪个时代的作品?主要歌颂了谁,主要反映了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高举了怎样的伟大旗帜?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看书、思考、讨论,然后发言交流。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的同时我出示问题:这首歌曲描绘了怎样一个新时期?主要歌颂了谁?为什么说他“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学生看书、思考、讨论,然后发言交流。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时,我出示问题:这首歌中“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是指党的哪一代领导人?这一代领导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又创立了怎样的理论成果?学生看书、思考、讨论,然后发言交流。在这一情境中,我围绕主题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在歌声和旋律中感受不同的时代气息,同时指向目标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我采取先学后教的活动程序,围绕重点,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交流,然后进行点拨归纳,在活动中引领学生把欣赏歌曲、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发言交流结合起来,因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表达问题的能力,较好落实认知、能力、情感等三方面的学习目标。

刍议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 篇8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

在教学中尽量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例如在讲《维护人格尊严》时,笔者宣布今天要搞一次“维护人格尊严”辩论。辩题是“给同学起绰号好不好“等。同学们积极参与,整节课就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学到许多有关维权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尊重人的道理,这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开展综合性的活动,活动中同学们都很活跃。同学们自我介绍、互相点评、语言幽默、笑声不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二、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以便降低理解坡度

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贴近生活,能引发思考的案例,还经常从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栏目中把关联度高的内容摘录下来,对应使用,学生达到了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的效果。例如在讲“受教育权”时,播放了一个视频:《带着爸爸上学》,既让学生受到教育,又达到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的效果。

三、摘取本土内容,以利培养学生社会关注度

笔者经常收集一些本县发生的与教材相关的近期事件。如: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权”时,就5月中下旬县城发生的自来水异味事件,依次选取“检测数据分析——政府研究——专家会诊——活性炭投放”等事件进展材料,辅以市民生活疑虑、专访水处理专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以自身实际感受跟踪自来水异味消除事件进展,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水和生命的健康”的讨论上来,同时扩展了水生态环境知识。那种讨论的激烈程度真是非常热烈,连平常寡言的孩子也能说出令人新颖的观点。

四、注重赞赏激励学生,才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高招

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赞许的手势、充分的肯定、恰当的表扬,都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进而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潜力、有独创性,从而激起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笔者也会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

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所以我们要灌注感情的投入,通过言行、表情,向学生传递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以自己真诚的爱意唤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敢于开口,勇于表达。江苏无锡的武凤霞老师,经典课堂上让学生猜测其姓。当学生纷纷说出“武松”“武大郎”时,便已营造了热烈、平等的氛围,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爱,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令他们信服其师,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校保护”这一内容时,同学们有逆反情绪,有同学说:“学法管什么用,体育老师经常罚我们蹲马步,有时还打骂我们。”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进行引导:“看来通过学习,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下次他再体罚你们时,你们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也帮他提高一下法律意识?”同学们欣然接受了,抵触情绪不再那么强烈了。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交流对话,对于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保持至关重要。另外,要想建立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这样才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篇9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期间的教学环节是否最优化、教学效果是否最大化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并长期思考实践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双提升。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素养 能力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仅是辅助课堂教学任务达成的一个得力工具,并且仅限于某些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何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运用中的优势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例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直觉感官刺激,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丰富了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学生,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多媒体具有直观的教学效果,能够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进行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第八课的第一框题“了解社会”的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残疾人沿街乞讨的视频,播放一系列在社会上流浪的孤儿或者是老人的网站和图片,同时,播放“爱心与梦想”的歌曲进行渲染。通过视觉上的刺激和文字说明,直观生动地展示了教材内容,化枯燥的知识为鲜活的素材,以此唤醒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环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每节课的实际教学任务、教学情景和学生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环节加以适当删减和修改,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展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等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师不仅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还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比如,在进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了解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并通过阅读、筛选、整理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总结归纳,课上利用多媒体集中展示给学生。每个知识结构的展示,都是由学生自己到前边来解说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是适合于所有预设好的教学环节,而是对某一教学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加以巧用,而不在于用得面面俱到。其中,运用多媒体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就是很好的运用实例。

比如,在总结归纳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导图”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总之,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丰富了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形式,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提供了手段保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篇10

[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法运用得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词]:思想政治 课堂 有效性

随着新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地的蓬勃开展,广大一线的教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所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教学论”关键的主题就是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它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意味着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也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积极备课,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导入环节,巧妙地设置情境,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激活学生思维的状态下,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怎样讲好导语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

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它可以是现实事例、故事、相声、漫画、看图说话、音乐、设疑等等,要让学生体会到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激活学习动机。

2.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仅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等要通过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同时,有关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决不能急于求成,应对这些目标做出系统的规划,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达成初级目标要心中有底,造成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终端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来确立。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深化学习氛围。例如在上《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中我引用了影片《刮痧》的节选镜头,并设问讨论:(1)圣诞夜,丹尼斯的父亲为什么要冒险爬楼去探望儿子?(2)作为亲生父亲,为什么会被剥夺对自己儿子的监护权?法官的判决是为了保护丹尼斯的什么权利呢?(3)这段影片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这样用特殊而典型的生活案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疑解惑、学习知识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人格权”和“生命健康权”,也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并理解了影片中对孩子生命健康的关爱,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1.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何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思想品德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如《难报三春晖》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并分组讨论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张图片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使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3.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老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所以,在新课改下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在动脑、动目、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4.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课堂有效地保证。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失去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成功的土壤。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用真诚的微笑、热情的目光、积极的情绪对待我们的学生。学生会用更大的热情回报老师。老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爱屋及乌”,并对这门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

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

1.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老师要由用教材教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

2.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中学生之友》、《中学生时事报》、《半月谈》、《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3.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无字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

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生活是一本无字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如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参观、考察烈士陵园;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针对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学校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举办在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受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所要达到的归宿点。

4.要求教师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拓展教材。中学各学科之间是融合贯通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教师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想品德课变成纯政治理论课,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想品德课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5.教师要充分利用光盘、各类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提升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方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想品德教师共同追求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篇11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教学效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理念中只注重智力因素、片面强调学习知识的错误倾向,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自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经验,谈一谈对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具体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另一方面要因人施教,因地制宜,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启发,使他们都能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再上一层楼。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去,尤其是一些后进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问,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时政创情境,培养非智力因素

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时政的选取可以重点关注长效问题:如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自主创新等,设问则注意多角度层层推进,不仅要有知识的整合,还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以自主创新为例,通过中外数据的对比,由学生分析得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会采取哪些措施扭转这一局面?国家应该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因此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的教,还要注重学生的学,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做法:(1)准备两个本子:一是笔记本,笔记要提纲挈领,将教材由厚变薄;还要标明重点、易错点、易混点等,并定期整理,总结形成自己所理解的认知体系和方法体系。二是纠错本,把那些做错的和不会做的题搜集起来,在归纳反思中提升自我。(2)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和方法:如认真审题、规范书写,答案要点化、语言学科化、观点材料结合化等,强化培养学科表达能力。

四、和谐关系唤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根据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二者又密切联系。激情导入、创设情境希望调动学生的兴趣、求知欲等,其实就是利用外部动机作用转化成为内部动机作用。怎样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作用处于持续的激发状态呢?一方面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发挥教学机智,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触动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与好奇心;另一方面,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明确正确的学习目标,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培养顽强的意志力,不断进取,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课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预习、复习环节尤其重要。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如果学生在课下没有对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那么就有可能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完全掌握所教的知识和信息。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并标注记号,然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课后在认真复习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结合所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

总之,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率,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教师一方面要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实现与学生的友好互动,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响应教师,注重自己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力争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论文 篇12

片断一:模拟生活情景, 激发求知兴趣

(课件出示:一条直线, 两个人)

师:两人在同一直线上行走, 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每种情况的运动结果怎样?

生1:两人沿直线面对面走, 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师:这种运动方式, 我们称为“相向运动”, 运动结果是两人“相遇”。

课件演示:

相遇

生2:两人沿直线朝同一个方向走。如果后面一个人走得比较快, 那么, 结果是后一个人追上前一个人;如果后面一个人走得比较慢, 那么, 结果是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两人速度一样, 那么, 两人将始终保持这段距离。

师:这种运动方式, 我们称为“同向运动”, 运动结果是“追及”或“不追及”。

课件演示:

追及或不追及

生3:两人沿直线背对背走。运动结果是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师:这种运动方式, 我们称为“背向运动”, 运动结果是两人之间距离增大。

课件演示:

距离增大

师:两人在一条直线上运动, 有三种基本情况。这节课, 我们重点研究第一种情况———相遇问题。 (揭示课题)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案例中, 教师首先抛出“两人在同一条直线上行走, 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这一开放式的问题, 当学生凭借自己的回忆思索描述出三种基本的运动形式时, 教师巧妙利用CAI动态画面演示, 激活了学生对生活画面的静态储存, 引发了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搜索与整理, 激起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自觉建立起“经验”与“知识”的联系, 从而较好地找到了知识的生活原型, 明确了相遇问题的外部特征, 为顺利把握其内在结构作好了初步的铺垫。

片断二:突出认知重点, 准确提炼信息

(出示例题:小明和小王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 小明每分钟走60米, 小红每分钟走55米, 经过4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米?)

师:根据题目描述的情景, 请你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

课件依此演示三种运动方式:

第一种:小明先走小红后走两人相遇

第二种:小红先走小明后走两人相遇

第三种:两人同时出发两人相遇师:你觉得哪一种运动方式是符合题意的?

生1:我认为第三种运动方式符合题意。因为题中描述的情景是“两人同时出发”, 第一、二两种方式违背了这一要求。

生2:因为第三种方式两人是同时出发的, 所以第三种符合题意。

师:所以, 你觉得理解题意时应特别关注哪一个词?

生合:同时。

师:好!请同学们再次配乐欣赏正确的运动方式, 再次体会“同时”的含义。

课件配乐演示正确的运动方式

国外众多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对问题情境的表征或者说对题文的理解, 在解决问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 采取有效的手段, 帮助学生正确领会题目含义, 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相遇问题的理解中, “同时”是重点词, 它预示着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经过的时间是相等的, 因此, 理解“同时”意义重大。对此, 教师紧紧围绕“同时”进行了两个层次的课件演示:第一层次是在判断中突现“同时”。课件先演示三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让学生结合自己对题意的理解进行判断选择, 从中突出“同时”这一认知重点。第二层次是在再现中强化“同时”。在学生正确选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 课件再次配乐演示正确的运动方式, 强化题目重点, 最终突破题意理解上的障碍。这两个层次的演示, 层层推进, 逐步深入, 既循序渐进, 又一气呵成。

片断三:强化知识表象, 分解知识疑难

(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 已发现一种计算方法:60×

师:除了这种方法, 还有别的解答方法吗?

(学生或独立思考, 或讨论交流)

生1:还可以用 (60+55) ×4进行解答。

师:你能具体说明这种算法的思路吗?

生1:因为两人是同时出发相对而行, 所以, 走1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就缩短 (60+55) 米, 4分钟后相遇, 就缩短了 (60+55) ×4米, 也就是甲乙两地的路程。

(学生们有的眉头紧缩, 有的低头沉思, 显然对这一解法

师:看来, 很多同学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吧, 你可以针对 (60+55) ×4这个算式进行提问, 让计算机帮

生2:我想问的是 (60+55) 表示什么意思?

师:请看演示。看完后, 谁能说说 (60+55) 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演示:音乐响起, 两人同时行走, 走1分钟后停。然后, 将两人1分钟所走的路飞移、接拼, 形成:60米55米

生3: (60+55) 表示1分钟两人之间缩短的距离。

生4: (60+55) 表示两人1分钟共走的路。

生5: (60+55) 表示两人速度的和。

师:我们可以将 (60+55) 称为“速度和”。谁还想提其他的问题?

生6:我想问的是为什么 (60+55) 要乘以4?

师:请看演示。看完后请同学解释。

课件演示:音乐再次响起, 两人继续行走, 走完2分钟、3分钟、4分钟后相应暂停, 并进行线段的飞移、接拼。形成:

60米55米60米55米60米55米60米55米

第1分钟第2分钟第3分钟第4分钟

生7:“×4”的原因是两人每分钟走 (60+55) 米, 4分钟就走 (60+55) ×4米。

生8:“×4”的原因是两人每分钟走 (60+55) 米, 从出发到相遇一共行了4个 (60+55) 米, 所以是 (60+55) ×4。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谁能完整地描述这种方法的思路。

表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桥梁作用, 学生理解一个概念、掌握一种方法, 都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形建立牢固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尽量摆脱形象束缚, 顺利地过渡到抽象的数学知识,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表象的强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过程。理解“速度和”的意义, 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案例中,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课件释疑的课堂情境, 使知识疑难的解决过程生动、新颖而有效。教师应用课件控制自如、可放可停的特点, 将学生看来完整的运动过程进行细致的解剖和微格的展示, 使“速度和”的概念在“分解—递进”的演示过程中, 逐步得以展现。这样的演示, 紧紧把握对“速度和”概念的理解, 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表象的轨道异常清晰,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的教学难点被逐步分散, 最终得以突破。

上一篇:师傅带徒弟心得体会_师傅带徒弟工作总结下一篇:浅谈地下车库的排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