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共7篇)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 篇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王强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及特征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1)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即培训企业的学徒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适龄青年如果想要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首先必须寻找愿意提供职业培训的培训企业,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并同培训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这时适龄青年的身份为企业的学徒。适龄青年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成为企业的学徒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入学就读后,就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这同时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拥有双重的权利和义务。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实施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师资称为实训教师或企业培训指导人员;在职业学校实施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师资称为理论教师或职业学校教师。
(3)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由两部分组成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培训章程(也称培训条例);二是教学计划。企业的实践培训依据培训章程来实施,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遵照教学计划来进行。培训章程是对德国职业培训工作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起着统一定向和规范指导的作用。每个职业均有相应的培训章程培训,也就是说德国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均有各自的培训条例。
(4)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两类机构主管企业的实践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由联邦统一的私法规定,培训企业主与企业学徒之间的培训关系由职业培训合同进行调整;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学校义务教育法》等,由各州的公法规定。
(5)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德国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
(6)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在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中职业学校居从属地位,这种从属地位表现在:①学生入学前,先要找到培训企业,获得职业培训位置,并同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②职业学校开设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是重点,为企业的技能培训提供理论基础,占总课时的60%。③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每周3.5~4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1~1.5天在职业学校上课,共12课时。④在双元制中,企业培训指导多于职业学校教师。据统计,1984年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有170,200名,而企业培训指导为479,182名,占职教师资总数的73.8%。⑤学生结业时不进行毕业考试即可获取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但必须参加由企业联合会举办的企业技能训练的结业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企业职业培训章程所规定的技能和知识及职业学校开设的有关学科。毕业生只有同时持有企业职业培训的结业证书和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方可升入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校。
二、中国职业教学体系的特征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1)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2)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3)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4)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5)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1)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
(2)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
(3)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
(4)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
(5)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
(6)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启示及中国学生获取企业实践经验途径
(1)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前的职业教育,向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传授相应的职业知识、必需的职业技能与相应的经验;二是进修,主要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变化而进行的短期培训;三是转岗,行业的更新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产业的从业人员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以适应新职业需求。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都围绕职业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由各州根据实际需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完成。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增强了社会实用性,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学生获取企业实践经验途径:①车间进校园,例如本校设金工工艺训练基地。②丰富教师的实践技能,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交流,本校教师到船上顶职锻炼,将所学企业知识丰富课堂。③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派遣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或顶岗实习。④假期社会实践,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参加社会社会实践。⑤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技能。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 篇2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
2008年, 笔者参加了“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到德国的进修培训。在学习过程中, 我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现状, 深入理解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执行情况, 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整体教学安排、行为导向学、课堂中的教学法和方法论等内容, 先后参观了德国手工业行会、西门子职业学校、德国电信培训中心、宝马摩托车生产厂、KIM高级职教中心、IMT高级职教中心, 听了实习教师的研讨课, 教师专业进修的培训课, 观摩了网络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 观摩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控制课, 与多名学生座谈, 参观了培训学校的实训室, 切身感受到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 受益非浅。
一、对“双元制”的理解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与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的学生, 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 (相当于我国的初中) 毕业证书之后, 自己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向企业申请一个职位, 获得企业批准后, 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同时就产生了到职业学校学习的义务, 然后再到企业指定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 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 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 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
1. 国家立法是职业教育实施的基础
在德国,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并行的两个教育体系, 德国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职业教育, 如《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等。这些法律牢固地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德国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德国法律同时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 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 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
2. 职业教育资金来源情况
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 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经费来源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如职业学校的经费, 由州政府负担教师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 地方政府则负担校舍及设备和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员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由企业自己负担, 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 还必须支付学生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培训师的工资等。学生学习期间不仅实行全免费 (包括书本费全免) , 而且还能获取400~800欧元/月的工作报酬。据统计, 培养1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平均花费约1.5万欧元。
3. 工商行会在双元制中的作用
德国共有80家工商行会的分支机构, 各自负责自己领域的培训。在双元制中各行业协会负责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 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 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 考核与证书颁发, 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以及企业的注册成立等。
4. 德国“双元制”的教学组织情况
在德国, 国家规定了93个职业大类的340个职业的相关培训条例。按行业规定进行板块式培训, 分别在企业、学校、跨企业的教学中心完成,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 技能方面的练习主要在企业中进行, 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在跨企业的培训中心的培训获得。各企业根据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的前提下, 实施文化和专业教育, 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每周1~2天的理论学习在职业学校进行, 另外3~4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因此, 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是在生产现场进行的, 在现场接受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 是以生产的方式进行培训, 既减少了费用, 又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二、德国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师起引导作用, 只有在学生活动遇到困难或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才进行引导和讲解。每一节课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一个小组作为一个集体, 根据教学内容, 收集相关的信息—做出计划—小组共同决策——执行任务—检查评估—教师评价反馈, 这样做既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上台讲演, 其他小组提问质疑, 在激烈的争论中来学习知识, 学生学得很轻松;最后教师作点评, 教得也轻松。这种教学方法, 既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
2. 采用多种媒体的教学手段
科学研究表明, 人接受信息的基础从听→看→听+看→听+看+说→听+看+说+动手做 (100%) , 效果是逐步递增的。如果学生光靠听, 学习的效果是最差的。德国职业教育中媒体的应用无所不在, 教学媒体的开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德国的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图表、图片配合文字来展示教学内容, 使一些复杂深奥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还经常利用幻灯机、音视频, 各种教具、实物等, 以加强直观教学,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加深印象, 提高课堂的效率。他们不强调媒体的现代化, 但非常注重媒体的正确合理使用。例如大多数教师都采用Power Point, 使用的软件虽然简单, 但是却非常灵活, 且内容丰富;很多德国的教师在课堂为学生准备多种彩色的纸片, 让学生把他们的想法和讨论结果书写在上面, 贴在展示版上,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通过不同的颜色还便于对知识的分类, 这些是很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的。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德国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是入门阶段,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 通过猜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二是处理阶段, 手法采用教师作报告, 或者让学生分组实现;第三阶段是练习或者应用阶段, 主要灵活应用知识, 采用的方法有分站学习、换站学习、带展示的工作小组、心智图片等;第四是检查阶段, 可以采用魔力墙、禁忌词等方法;第五阶段是评估阶段, 接受学生的反馈, 可以采用装箱法。德国教师很注意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趣味性,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很多采用自制EXCEL文件, 既有学生的自评互评, 又有教师的评价, 分别有不同的权重, 整个评价过程对学生是公开的,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这些都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评价时非常注意方式和语言的选择。德国教师不会对学生采用批评的方法, 只是指出该学生哪些地方做得好, 哪些不太好, 应如何改进;对于比较差的学生通常称为“比较弱一点的学生”。考试的目的性很强, 不是难为学生, 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 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 试题不会超出范围, 考前复习目的性也很强, 课程的总评成绩非常客观, 不过分注重考试结果, 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很值得我们借鉴。
5. 学业考核的统一性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是否合格, 不能简单地由学校说了算, 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年限根据工种的不同分为3年和3.5年。在1.5年后要接受一次由行业协会组织的第一次全国统考, 统考不合格的将取消双元制学生资格;3年或3.5年后还要参加由行业协会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性统考, 统考不合格的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这将意味着没有工作。理论和实操都合格才能毕业, 毕业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工商业行会颁发的技能证书和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教师认真教、学生刻苦的学, 且能真正的学到本领。
三、严格的教师入门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一般是大学工科专业毕业的学生, 至少有2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 再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学的专业培训, 之后要通过2次国家统一考试:1.写论文, 2.设计课堂, 提交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堂课。只有这两个考试都通过后才有资格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实习老师, 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2年试用合格后, 政府终身雇用, 享受公务员待遇, 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因此德国的老师在工作时就同时具备了教育学和专业实践双重能力, 德国的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构成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他们还要经常性的充电,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始终站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这也是德国职业高教育水平的有利保障。
四、思考与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体制是德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照套照搬德国“双元制”的作法是不可能的, 但“双元制”精神实质很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法律来确定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法律来规范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让产业界直接加入国家培训体系, 极大地调动了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其次以就业导向, 培养目标十分明确, 根本目的是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称职”地工作。在我国, 学生须先选择专业, 学成之后再选择岗位。德国正好相反, 学生先选择岗位, 取得培训位置, 再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
德国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深, 但是他们所加工的零件质量很高, 而我们平时上课讲的内容很深, 但很难使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 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建设
我们的教师大部分是技术类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当老师的, 在教学工作中学习教学法等基本教学功, 少部分是师范类毕业生。这种从校门到校门的履历造成了教师既缺少企业的工作经历又缺少教学的专业知识。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双师型教师, 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 但是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育人任务的压力下, 留给老师进修的时间所剩无几, 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专业师资整体水平不高, 教育理论知识不扎实, 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对专业师资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考核不到位, 专业师资整体水平提高缓慢, 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 教学过程的实施
教学的过程要切实做到由浅入深,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明确, 知识点要集中, 内容不宜过宽过深。保证全部学生能学会, 部分学生能提高。打破学科体系的观念, 引入项目教学法。我国正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 其中课程整合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课程整合不应是几门课的简单合并, 我们也应设置一些跨专业的课程, 让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后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合理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 有选择的、有效地将专业课课堂教学推向实训现场, 让学生边学边做, 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
3. 教学的考核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统一的标准, 没有统一的检测,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学生是否合格由培训学校说了算, 根本无法保证教学水平的真实性, 若能借鉴德国的经验, 由相关行业协会按工种标准要求来组织相关的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试, 合格的才准予毕业, 这样定会大大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使我国的制造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4. 强化与企业的联合, 实施产教结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 篇3
【关键词】 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 我国教育
【Abstract】Germany is currently the world's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science, It's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known as a secret weap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basic profiles of German edu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content, features, also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courses set up to do the analysis and positioning。Part III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 follow Germany's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school's ow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China's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GermanyDual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a's education
一、德国教育基本概况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整个教育体系可用下图说明:
德国的教育体系较受推崇的有两点:首先是德国双轨职业教育制度,即企业学徒与职业学校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校园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活。二是德国是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最吸引外国学生的国家,特别是对那些攻读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请进来、走出去”方面,德国高校仍然不失其国际领先地位。
德国的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是德国一直严格坚持一种传统,即在学生小学4年毕业(一般只有10岁)分别进入三条不同的教育渠道,理论上说,学生的成绩如果发生变化,有可能在三类学校之间转换,但对多数孩子来说,进入哪一类中学基本上就决定了今后人生走向。这就阻碍了相当一部分人自身潜力的发挥;二是从三条教育渠道出来的学生都有升入大学的机会,但由于这三类中学的教育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使得进入大学的人在大学里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双元制”是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种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它主要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做到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实现了培训功效“五合一”,确保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稳、叫得响。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分别指:
(1)两种培训机构:一种是学校、另一种是企业,或者企业间的培训中心、企业内培训中心,等等。
(2)两类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
(3)两种教材: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
(4)两类教师: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
(5)两种培训身份:企业学徒和职业学校学生。
(6)两类考试: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但现在有将两种考试合并的现象和趋势。
(7)两类证书:考试证书和培训证书。
(三)“双元制”实施过程的环境分析
1、投资渠道畅通,经费投入高。主要投资渠道有:
国家资助:由国家财政支出,通过州政府、联邦劳动局和联邦职教研究所面向各类职业学校。
国家基金:由国家以法律形式定期向国营和私营企业筹措的经费,通常按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提取,所有企业都要缴纳。
企业资助:这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筹措经费的主渠道之一。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国家资助,国家基金,企业资助。
2、企业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合理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来看,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一般的内在关系表现为:当企业的规模越大、技术水平越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时,职业教育就越发展、功能越显著,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越高。
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显示:小企业通常不能提供或只能提供很少的学徒岗位,而且能使学徒顺利完成培训计划的比例明显低于大企业。
3、行业协会完善,学徒培训先于学校职业教育
德国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是在行业协会和学徒培训发育多年且相当完善的背景下才出现的,先有企业学徒培训,后出现学校职业教育。德国的行业协会历史悠久、组织健全、功能明确。德国约有30万个协会和联合会等社团组织,以经济领域里的各种行业协会最为活跃、最富成效。
4、质量保障体系完善
德国的“双元制”十分强调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徒双方签订学徒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双元制”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和生产土人,他们必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德国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四)“双元制”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职能定位分析
1、联邦政府和州教育部。联邦政府与州教育部之间分工明确。联邦政府所属的联邦职业培训协会是其职能部门,负责制定或修改职业培训法规,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对培训支出费用进行调查与监督,提出增加或减少培训费用的方案等。
2、雇主和行业协会。雇主所负担的直接费用是支付学徒工在企业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工资。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培训条例的制定或修改须经工会、行业协会或者联邦职业培训协会提出,由州教育部发“订单”给联邦职业培训协会,由他们与来自行业协会和同业工会的专家们共同制定。
3、工人和工会。德国的工会组织十分健全,工会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真正为职工说话。但一旦劳资双方出现纠纷无法解决时,由联邦政府出面,促成州政府、雇主、工会之间达成一致意见。工会还监督雇主遵守《学徒法》,使雇主依据确立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学徒培训,确保学徒工资的增长与其职业岗位的变迁相符合。
4、职业学校和教师。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学校学生成绩考核、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职业学校的教师组成分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五)“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为达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双元制”能力本位的实现并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适用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无论在法规建设、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办学体制、经费筹措、招生就业制度、考核证书制度、校内管理体制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经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职业教育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从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管理来看,其根本问题是教育结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虽然也已基本形成体系,三级分流基本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办出特色,但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仍没摆脱普通学科型的模式,依然以学历教育为重,轻视职业能力培养。从教学方式方法上,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灌人式”,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动手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因此为了跟上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培养大批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应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总结自己不足根据国情,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寻求适合的发展道路。
四、“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从学校自身内部发展来看:
1、应转变教育理念,强调“能力本位”的思想
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都应转变教育理念,要强调“能力本位”的思想,都应该重视技术、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的思想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点—“立足于职业,服务于职业”。在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初期,尤其应该强调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施教,在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要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欢迎。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实行弹性学制等,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3、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严重。要想真正搞好职业教育,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尤为重要,同时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教材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因此首先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应该由过去的验证实验改革为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再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
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的主导地位十分明确,在职业培训时企业唱主角,学校只是配角,通常职业学校只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学校和企业不是简单的挂钩,而是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这种与德国企业参与职教的差距,昭示我国应千方百计地保证和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教。
(二)从外部机制来看: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说,要使双元合作教育不仅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证,而且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长期以来,国家职业教育法规还很不健全,使合作难以有章可循。仅仅凭企业或者学校的热情,凭上级的命令,使合作教育关系建立起来,寻求发展,但一遇到问题就导致合作关系夭折。因此我国应立即着手建立和完善立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合作教育发展奠定法律基础,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合作教育关系建立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将企业变成学校的生产实习场所和物质、技术的后盾。与此同时,企业培训经费也完全由企业界自己承担。而在我国,由于制度条块分割,使合作教育的投资渠道不通畅。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投资往往取决于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一旦既得利益不存在,也就停止了对高职院校的支持: 双元合作关系也就终止。又由于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拨款本来就少,造成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尴尬局面。因此,应用法律形式确保双元合作关系的相对稳定,从而确保企业投资渠道的巩固和畅通。
3、加快毕业生考试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双元合作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界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但是,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由于过分强调企业利益,从开始双元合作教育就只成为某个企业解决本企业职工子女就业的手段,带有狭隘的经济和社会目的。与此相应,双元合作教育的质量缺乏严格的社会监督,从而背离了双元合作教育的原意。为此,在坚决贯彻“先培训,后就业”原则的前提下,要逐步建立起各种类似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监督保证系统和就业机制,从而保证双元合作教育的质量以及广泛的社会意义。
4、尽快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完善资格认证制度。应逐步建立初、中、高级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如果在发展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没有给予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机会,那么,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积极性将会受到损害和冲击。只有重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对未来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对现代工业、服务领域和知识社会而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始终是必需的。
同时为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应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共5245字)
【参考文献】
1、赵立群,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2、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年1期
4、姜大源,着眼于未来的理性思辨:坚持与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3期
5、刘振汉、祝文静,德国的教育体制及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23期
6、“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职教论坛,2004.
7、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2期
8、郭扬,德国职教新教法在我国中职学校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2001.16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 篇4
谢
定 生
龙
筱
刚
[摘要] “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特有的并享誉全球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模式,是一种特色鲜明的职教师资培养的方式,本文总结了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并根据宁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德国双元制
双师型教师
模式
Germany “Dual-system”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training mode and announcement
Abstract: Germany “Dual-system” VSTE is a global voca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a way of the distinct vocational teachers raising.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ontents of Germany “Dual-system”VSTE ,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ingbo situations.Key words:Germany “Dual-system” ; mode;double-competency teacher;
作者简介:谢定生,宁波奉化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高级教师;龙筱刚,宁波奉化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是2010年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基层县级电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A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人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
德国“双元制”是德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宁波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实现之一重大转变,要求宁波各职教院校培养出企业满意、社会认同、适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加强和改善宁波职教师资的培养职教院校面临的难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方式,提倡不同机构和部门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师资质量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在个人的能力素质上达到“双师”素质,而且在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上实现互补,达到“双师”结构。由此可见,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 1969 年德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 1973 年德国文化部正式颁布职教师资培训统一规范,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走上了规范化的途径。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非常重视他们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
1、以“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
在德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但是从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可以看出,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职教教师是其核心目标。无论是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
pood 教育学进修并进行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
2、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
德国的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之间互相交织,密不可分,它既来源于企业的需求,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扩大。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而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一方面,各类企业都非常乐意为师资培训提供实习场地。另一方面,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对企业内部的职工进行培训。
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培训机构和自由经济组织都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这正体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特色。他们十分注重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校企双元的作用。
3、一体化的培养过程
所谓一体化,其核心就在于要将职教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连续过程中始终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培训与提高,使职教教师一生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
首先,职前培训,在德国,职业院校教师的职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学习4 至 5 年,选择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第二阶段是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阶段,又称为教育准备阶段,主要在各州所设的教育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
其次,职教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在德国,职业教师参加工作后还必须进行被称为“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的继续教育。根据联邦各州的法律规定,职业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
再次,科学的考评制度。为了确保职业教育师资质量,德国形成了成熟的职教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德国规定职业教育教师每两年必须脱产进修一次,建立严格的进修制度,并将进修与物质利益挂钩,进修后可提高工资待遇,可改变教师职务等,这一作法有利于激发教师进修的积极性,从而使师资队伍知识不断更新,充满活力。近年来,德国很多职业院校成立了教师参与的专门管理小组,对教师进修的效果进行监督,督促教师的专业成长。德国职教教师在 30 年内,每 2 年进行一次考核,合格者均自然晋升一级,教师成绩显著的可提升为见习校长。“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职教教师提出的要求,重视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技术技能的考核,对教师实行动态、全面地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纵观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职教师资模式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发展而发展。
2、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特点(1)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作保障
战后德国对职业教育实行有效的法规管理,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德国十分重视用法律的手段来管理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对相关的法律进行修订和调整,如 1981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对之前的《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与完善。2005 年以来,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常运行,同时也对职教师资作了相应的规定。
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和考核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法律规定,同时国家也给他们的岗位培训、知识更新、进修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形成了一支力量强、素质高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在法律的保障下,获得稳定健康的发展,高质量的师资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各类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pood 从根本上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点。职教师资的培养与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职教师资的资格具有双重实践特征:一是作为职教教师的教学实践,它存在于教学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二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它存在与生产劳动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职教教师大学学习期间,主修专业、辅修专业、教育科学三部分的课时比为2:1:1,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对教育教学知识的重视。在第二阶段,学生要进行至少为期 18 个月的学校实践教育,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听课、试讲和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以便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所以德国不仅注重职教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强调他们在企业的相关经历,这正是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的表现。“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指导思想不仅贯穿对学生的培养上,也体现在对职教师资的培养上。(3)开放而不失规范的教学组织方式
德国的教育素来崇尚学术自由和学科研究,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多采用开放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学生在遵从学校的总体要求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课程,课程一旦选定,就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职业教育的师范专业课主要有大课、练习、研讨和实习等形式,教学组织方式灵活开放,但又不失规范。通过对四个阶段的逐步深入的研修,使学生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处理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保证了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发挥,让他们从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学到的各种知识。
(4)树立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理念 树立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明确专业化职教教师应具有的能力,能够承担的职业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能够达到的标准,明确评估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为此,要开展对专门化职业的内涵、职教教师专门化内涵及其内容框架、职教教师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明确职教教师、普教教师与高教教师专业化的关系与区别同时,研究职教教师专业化途径,包括培养培训途径、制度控制途径与监督评估途径等建立职教教师职业化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培养培训机构、行业企业部门、职教教师自身的职业化组织机构、职教教师工作的学校、职教教师职业资格的认定机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课程的鉴定机构等。上述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在德国“双元制”教育过程中均有所体现,而且经实践证明是富有成效的。
二、宁波市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有待完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是做好职教师资培养的关键,目前,宁波及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出台“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制度,据对奉化、宁海等地成职教院校的调查,认为院校没有建立相关培养制度,也没有建设与企业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相关制度的占53.85%,只有15.38%的教师认为院校已经在建立相关制度。
二是“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有待提高。近几年来,各职教院校把“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各个职教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重还是很低,据对余姚、象山等地职业院校的调查统计发现,只有30.77%的教师认为大部分教师具备了“双师型”教师条件,有69.23%的教师认为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了“双师型”教师条件。而实际上,目前宁波“双师型”教师处于评选阶段,尚未进入如同职称一样的评定和评审阶段。
三是教师进企业实践训练制度有待健全。为了加强对职教院校教师的培训,浙江省教育厅要求新任教师上岗前必须在指定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各专业课教师每2年要有不少于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但是实际的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据对奉化、鄞州等地职教院校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完全达到浙
pood 江省教育厅培训时间规定的比例不到10%。
三是职教教师来源有待多元化。目前,宁波各职教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即大学毕业的本科或研究生和企业中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但从调查来看,院校大学毕业后直接引进的和从其他院校引进的教师分别占71.5%和21.6%,从企业技术队伍中直接引进的教师很低。
三“德国模式”对宁波构建职教师资培养的启示
(一)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由于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双素质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在教师法规定的学历基础上拥有两个行业的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这是作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拥有双素质从而任职的最基本条件。
2、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宁波教育主管部门和职教院校要把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必备条件,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发明、专业等所获成果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和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岗位要求,制订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办法,实行分类评审。
3、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职教院校要建立开放式的教师培训体系,规定毕业于非师范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技工人员必须进行一定年限的相关工作实践和一定学时的培训,使其实践技能和经验能为职业教育服务。建立职业教师实训基地,使专业教师能够定期参加生产实践、人才市场调查,实时了解行业发展,进而为职业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4、改革教师评价制度。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学校评价、教学督导评价、院系评价、学生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要与教师的聘任制度和激励制度相挂钩,使聘任、激励和评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能够大力弘扬“双师型”教师,彰显“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作用,从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有效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结合起来。产学研结合对于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课程设置方面,职业学校应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使学校与行业、产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实际上就是企事业单位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要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互补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赢”,创建产学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重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建立职教院校“教学—生产—研究—实训”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产学研相结合是职教院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工作之一。没有对企业现实运作过程的了解和把握,学校培养的人才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社会考验的。因此,职教要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他们既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环境条件,又是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
(三)建立一体化的职教师资培养过程
目前,宁波市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职前职后的培养相互脱离,出现断层,两者互不沟通,重复低效是必然。所以,需要整合各级各类教师教育资源,pood 建立一个统一的教师培养、培训体制,从而持续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改变过去互相割裂的局面,加强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机构的联系与沟通,促使它们在职能上共担、资源上共享、内容上共融、发展上共进,真正形成一体化的关系,成为对职教教师开展终身教育的教育机构体系。在职前阶段,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在教学方式上,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新教师入职教育阶段,要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从学习环境到工作环境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要侧重帮助他们掌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明确教师要遵守的职业道德,快速了解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并对专业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在继续教育阶段,扩大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阵地,为教师的进修提供充裕的场所。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来保障职后培训的质量。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继续教育可推行弹性学制,教师可根据学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调动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改革传统的继续教育评价方式,坚持能力本位的观点,注重教师实际能力提高的考核。
[参考文献] [1]陈明昆.英、法、德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社会文化背景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34-35.
[2]杨勇,贾云楼,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及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 版),2007(3):65-66.[3]滕勇,西方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其特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7(3):16-17.[4]隋瑞歆,张亮,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85-87.联系地址:浙江省 宁波市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 篇5
[德] 福尔克?伊德(Volker Ihde)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质
众所周知,所有经济领域的原则都是:一个产品的质量在各种情况下取决于所使用的生产因素以及尽可能地把这些因素加以最佳结合。其中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职业培训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满足越来越高生产需求。一个先进的符合现实要求的,并且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培训无疑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反之,则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此,我不想就职业培训进行展开讨论。而只是就其本质进行简单介绍。双元制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即其职业范围领域里的所有企业里的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同时,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这样,其驾驭自已命运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为自已的人生道路作了坚实铺垫,可以更成熟、更出色地扮演其在社会中的角色。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是如何进行的呢?它是在两个学习地点(企业和学校)进行的。德国的各个培训企业负责对年轻人进行双元制职业培训。培训前,企业与接受培训的年轻人必须签署一份培训合同,这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唯一前提,该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所应履行的职责、权利及义务。比如,企业有义务按计划地培训年轻人;年轻人有权利,有义务接受培训,学习知识。
如上所述,“双元制”职业培训分别是在企业和学校里进行的。通常在企业里进行3至4天的实践培训,在学校里进行1至2天的理论培训。“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除了这一“分散”培训模式外,还有一种“集中”培训形式,即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某一段集中的时间内进行培训。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通常为三年。
企业里的职业培训是根据企业培训规章进行安排和组织的。培训规章明确规定了培训的最基本内容;职业学校的课程是按照联邦教学大纲设置的。企业和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充实基本培训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培训规章和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培训结束后,由各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考试,考试是在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的。考试委员会主要是由企业、学校、工会和各行业的代表组成。职业培训规章和教学大纲的修改意见必经以上代表一致通过后,方可实施。州政府确保其实施情况。
企业里的培训费用由企业负担,包括培训费、培训资料费和学生每月补助费等等;学校里的培训费用主要由州政府负担。
2.德国劳动市场的发展趋势
将来,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会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产业中的服务产业以及各个职业活动或职业的影响。一方面,服务产业自身在不断壮大,另外,属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工作也将不断具备服务的性质。越来越多的员工要么从事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工作;要么从事企业内部的服务工作。在企业中各个部门以小“企业”而自居的程度在加强,它们把自己的工作“卖”给其他的部门。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同时有两个发展趋势: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总的来说,对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一方面,这对受过专科、大学或一般高等大学教育的员工是有利的,要求不断加强大学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目的是为了使毕业生能够很快具备工作能力,并且也期望缩短大学学习时间,企业能够有年轻的员工。另一方面,也对“双元制”职业培训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传统的工业职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就业前景愈来愈被机器所吞噬。不过,其它一些工作领域,如安装、编程、控制以及维修整套设备等同时在发展,它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职业培训的内容必须不断地拓宽。企业也期望自己的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
在商业管理领域,日常的重复性劳动和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将逐步被机器所替代(引进信息技术等)。需要独立完成的工作、策划、协调、组织以及领导性质的工作越来越居于首位,但是只有在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才能完成这些工作。这表明了对服务性质的工作,特别是咨询工作的需求在增加。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未来的顾客只有在购买前获得好的咨询并且保证有好的售后服务的前提下才会购买一件产品。另外,服务质量的好坏在竞争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自动化代替人工劳动
那些未受过培训或只受过很少培训的员工与第上述描述的发展正好相反。据预测,这个群体的就业机会将从1976年的35%下降到2010年的10%。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越简单的工作越容易被机器所代替,因为机器不生病,不休假,也不生育,这只是其中的几个因素。尽管可以通过种种努力使更多的人接受好的教育,但不管怎么样,仍然会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获得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素质。这类群体需要特别的帮助。
需要更多的高等教育吗?
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在企业里越来越受到青睐。然而,由于高校毕业生的比率远远大于企业的需求,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高校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将来这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据预测:2010年年轻人受高等教育的比率约为18%左右,这样毕业生可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而如今这一比例已达到30%,远远超过企业的容纳量。这对于社会无疑是一种人才浪费,但是从个人发的角度来看又具积极意义。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开始总结经验教训,采取补救措施。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培训措施。
3.加强以实践为导向的培训
如今,职业教育已无法涵盖企业对职业培训的要求,也无法完成企业所应承担的所有任务。不同企业对职业培训的要求也千差万别。另外,如今年轻人的观念已发生变化,没有人把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除此之外,工作任务也不再是一承不变的、单一的了,而变的越来越复杂越具综合性。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顾及到这三方面的变化。新职业教学大纲的确立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制定教学计划不再单纯地从专业理论或能力的观点出发,而是认真地调查研究该专业究竟涉及到哪些行为领域。从中概括出有益于企业或有现实意义的普遍的行为活动。这样,我们就归纳总结出一个基本上面向企业的综合的学习领域。比如,工商技术界学习领域的界定可以是为了某个已明确的目的生产一个工件。为此首先得为该工件画一草图、行核算及确定材料。然后准备生产工具、确定生产程序。当产品完工以后进行检验。这整个过程的内容以往要设三个专业进行讲授,而如今这三个专业的内容被揉为一体。这就需要大量的沟通,特别要求专业结构甚至班级结构的通融亦或是解体。另外,某些学习领域可能还得加上母语课和外语课。制定教学大纲时,更多地从每个地区不同的经济特点出发。这样,以往每个州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就渐渐地消失了。
同时发生变化的是教师在授课时所扮演的角色,他们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学生的“咨询员和学习指导员”的角色。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地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大。一般地说,他们在学习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并自我监督(如工件产品等)。以这种方式组织的学习对学生大有裨益。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学到许多与人交往的社会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这一方法曾在德国北威州许多重要的工业职业里做过试点。结果发现还有两方面内容需要补充:一方面,行为领域应针对工作程序进行安排,另一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一基础上学校与企业的培训才能更好地联系起来,培训中实际工作任务应放在首位。通过开展这试点工作,人们期待职业培训能够早日带来企业繁荣,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也相应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提高职业学生水平、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大门向每个德国公民敞开着,每个想接受培训的公民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其中找到培训位置,唯一的条件是接受培训的学生必须选择一家企业,并与之签定培训合同(而非工作合同)。由于各个企业的条件不同,所以培训水平也就各不相同。为了吸引那些能力强的年轻人参加职业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一起向他们提供所谓的“人才培训”。另外,外语培训、教学计划之外的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国际实习等也属于“人才培训”的内容。从“人才培训”所提供的培训内容以及自主性较大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到德国灵活的职教政策。
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采取了相应的帮助措施,使那些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学生有能为接受培训;使那些已经开始接受培训的学生有能力顺利完成培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就各不相同,很具灵活性。
大型企业如汽车、化工、银行以及保险业等设有其特殊形式的培训内容。近期开发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这些职业教育一方面完成“双元制”培训,另一方面,与一所职业高等专业学校或者高校学习相结合。学生与必须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一般地说,“企业部分的培训”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那个学期或在假期里完成的。这样,企业就可以对他们未来的员工有更好地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并将其与企业紧密相连。这与以前的培训大不相同。过去,学生在完成培训后往往接受其它学习。而如今则不同,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他们可以带着实际问题到大学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样,这些学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培训和大学学习,比以前的学生节约了大量时间。
通过长期实验北威州出现了一个新型培训,即定期培训。学校培训与普通教育相结合,按照这一模式,已为有能力的年轻人创造了许多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学生一方面可以在普通高校学习专业,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申请某一专业的职业培训,比如教育、外语通联、物理技术或者环境保护等等。教师可以边讲授理论知识,边传授与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另外,通过每周安排36学时的课程(远远多于一般课程),来实现这种“双重培训”。
更好衔接职业需求与培训内容
随着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其需求也越来越多,于是产生大量新兴职业,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但是针对这些新兴的职业尚未有相应的培训。除了前面已提过的职业外,IT业以及一些工业金属业等也属于新兴职业。目前,象这样的新兴职业大约有20个,大部分是在休闲娱乐业、卫生健康业和咨询服务业等。另外,现有的职业也必须进行调整、按照新的模式进行结构改革。
联邦职教所目前正在与其它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制定有关培训需求、需求变化的预警系统,并投入使用。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诸多手段,比如通过分析求职广告、企业问卷、分析继续培训所需的内容等。
制定职业学习的新举措以及试点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目前的问题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和继续培训。自学是方法之一,即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自学。另外,先进的媒体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学习培训形式,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
在此,举两个正在进行实验的模式。其中一个是多媒体和以网络为基础的职业培训。另外,银行业还做了进一步实验,通过网络,单独或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培训教师也参加小组的讨论,随时解决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针对这一学习形式,我们可用一新生词简而概之地称为“学习伙伴”。
第二个实验模式是,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在“中心”接受培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
还有一个培训方式是根据时间安排的,这样,可将企业利益与培训更有效结合起来。具体地说是,根据企业情况,在相对空闲的时间里,比如冬天生产淡季安排人员到学校进行培训,提高在校学习的比例,或者利用节假日安排在学校进行职业培训。然而,这些培训举措并没有激起人们太多的热情。校方也认为这给他们带来许多棘手的问题,另外,年轻的学生们也不喜欢周六在学校里渡过。所以这些培训措施只是企业进行培训的一种措施而已,并不是一种好培训模式。
现在有一种新的尝试,借助于“模块”使职业培训更具灵活性,即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模块”一步步地进行学习,直到完成整个培训过程。这种培训方式增强了职业培训的灵活性。但其前景如何在德尚难预料。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 篇6
第一, 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结合紧密, 企业广泛参与教学,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进行。学生能够在培训中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当下行业内最通用及先进的设备设施, 较早地接触新技术、新工艺, 有利于学生培训结束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真正做到“课堂与车间”零距离。
第二,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有别于传统教育, 即采用互通式的教育形式。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可在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互相转入, 可以使“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升入高等院校学习, 也保证了普通教育毕业的学生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2 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投入问题
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 高职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但我国高职教育的政府预算内拨款占学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不到50%。中央虽决定投入20亿元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但90%以上的高职院校是享受不到这一优惠政策的。这意味着高职教育承担其教育培养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置, 无法通过政府拨款途径来实现, 而学校办学经费又难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2.2 师资力量问题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多数存在着实践经验匮乏, 无法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问题, 多数教师的经历为“学校毕业进入学校, 课堂学习走进课堂”, 缺少岗位工作经验及生产实践经验, 这导致职教水平偏低, 进而制约我国职教的整体发展。
2.3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缺乏专业性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及方法与本科教育差别不大, “重理论、轻实践”, 这也使得我国职教遭遇“职业非专业, 教育缺技能”的尴尬。
3 德国“双元制”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启示
3.1 企业参与教学, 课程紧贴实际
产品从设计到生产, 再到最后投放市场, 整个过程都需要满足一个要求, 即迎合市场需要, 满足客户需求。学校就好似一个生产车间, 各种培训内容就好比产品的零部件, 通过相应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使之具备满足“市场”需要、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企业应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 并发挥积极作用。按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技能考核标准, 并参与教学评估。同时, 学校可将企业中有能力、有经验的岗位技术人员吸纳进教学团队中, 避免学校因技能型人才数量及质量的匮乏使得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真正做到课堂与岗位零距离, 教学与实践零距离, 学校与企业零距离。
德国“双元制”教育在课程开发方面十分注重企业需求, 开发前期会组织分析工作会议, 由职业领域专业人员共同制定本领域的综合能力, 并将各综合能力之下的专项能力进行从易到难的排序、分级。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 也可参考“双元制”教育的做法, 进行由A到C级的分级培训。
以旅游线路设计报价课程为例:
3.2 教学场所多样, 教学方法灵活
首先,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在学校进行, 多数学校设有实训室、实训车间, 但设备大多陈旧, 新设备购置成本高, 多数学校添置不起。而对于拥有较先进设备的学校也缺乏能熟练操作的教师, 这使得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经验、职业素养等方面难以满足企业需要。
其次, “课堂式”的职业教育, 多数以讲授为主, 实训为辅, 加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班额较大, 难以保证情景实践、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
再次, 现今职教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很难在课堂中还原岗位情景。
解决以上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缩短课堂与岗位的距离, 加强校企合作, 引入订单培养, 将学生定期送到企业实训, 同时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一线人员到学校讲学, 定期派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训练。
3.3 加强我国职教师资建设
在德国, 要想成为职教教师, 需经历四年专业学习和两年教育学、心理学学习, 此外必须有五年以上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对已聘用的教师, 国家及行业协会会定期安排其接受各种职业进修教育, 以保证职业教师专业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先进性。目前我国职教教师多数为“课堂走进课堂”形式的本、硕士毕业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与应用, 传授方法也多为照本宣科, 讲授内容跟不上企业现实的发展更新节奏, 人才培养脱离应用技术型轨道, 这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 联合行业、企业制定考核标准, 推行职教教师上岗职业资格制度。
第二, 吸纳有岗位经验的专业硕士、职教硕士, 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 篇7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 高等职业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17-0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较成熟高效的一种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它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竞相仿效。然而,在学习和移植其经验的过程中,这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因此,分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在德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对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进而有效地借鉴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一)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共同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以“双元制”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骨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是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一方面要在职业教育企业或跨企业的培训机构里学习相应职业的实践性知识、培养从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公立职业学校接受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专业理论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学员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和企业间实行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制度。
(二)“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注重职业能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职业人才。“双元制”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理论程度方面要求不是很高,但应长于实践与职业应用技能。
2.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重视应用与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紧密结合。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的特点是以现代技术为基础,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类,并且以实训课程为主导,职业技能训练时间一般占到总学时的60%以上,而且针对每个职业岗位群的各项能力有不同的时间要求。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及其相关职业能力的需求加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及时融入相关的新科技或工艺成果,以保证其先进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接触的是企业现行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德国“双元制”模式提供各类实训场所来保证教学过程能融入生产实践,包括:(1)校内实验实训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经费充足,有能力购置精良的设备,而且德国企业从未来着想主动向学校捐赠设备,所以校内实验实训室设备先进、技术含量相当高);(2)社会各类企业;(3)地区行业协会职业教育中心。
3.企业作为教学主体广泛参与实践教学。德国企业界已形成积极参与职业教学的良好传统。以企业为主体的办学体制,既能够使职业培训更好地体现企业需求,确保学生高水平技能的形成,又可以减轻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负担。即便如此,德国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准入要求也很严格,承担学生实训教学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包括场地、设备、指导教师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德国的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教师;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等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由于政府对承担学生实训教学任务的企业,依其接受学生数量及培训实践给予相应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因此,许多企业都乐于接受并广泛参与职业教育,接收学生实训。
4.采用培训与考核分离的考核方式保证教育质量。为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德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规定了明确和统一的标准。学生完成职业教育后,要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德国《职业培训条例》规定了职业考试的最低合格标准,一般来说,实践技能考试为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5~6小时。考试的组织实施、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来承担。
5.以立法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1969年,德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其职业教育的“里程碑”,该法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在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培训的权责及培训的组织形式等方面作了阐述。此后,德国还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自此,“双元制”职业培训成为德国技术发展的支柱。1985年,德国通过《德国高等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2005年,在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究的基础上,德国又修订颁布了新的《职业教育法》。正是职业教育立法的不断完善,才保障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德国“双元制”不完全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很成功,成为世界的典范。我国为了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深化,也在积极学习德国“双元制”经验。1983年,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正式合作,开始了中德之间第一个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此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部与德国经济技术合作部陆续签署了关于职业教育合作的一揽子协议和计划。1994年,中德签署了中德政府加强职业教育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内的高职院校掀起了对职业技术教学的改革热潮。一是加大了对校内实训教学的投入,建立了面向各专业的实训中心,通过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实践技能训练环境来完成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这种简单的校内模拟实践教学模式远远不能达到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二是采用“2+1”模式进行顶岗实习,但在顶岗实习组织计划上经常缺乏学校—企业共建实训体系的系统性,企业一方仅仅提供场所但很少真正参与职业培训,缺乏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指导。而学校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也很难顾及,学生长期处于理论与实践缺乏互动的状态。从实践上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套用“双元制”进行的改革并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强调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洽合作关系,而这在中国缺乏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教学模式?这就可以借鉴“双元制”精髓,从实际出发改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环境。
(二)“双元制”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1.政府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技术教育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家与企业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但多数的中国企业只想直接获取高级技术人才而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职业教育的立法方面还不完善。制定和实施法律是政府干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手段,它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而且,运用立法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资金保障,是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物质作保障的原则。例如,美国的《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和地方培训计划拨款16亿美元,并要求地方至少按1∶3的比例配套。虽然我国在1996年正式颁布《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但仍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高等职业教育并未获得实质性的资金投入的支持。我国的教育投入在全世界排名相当靠后,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应该运用立法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资金保障。
2.提高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企业实践是“双元制”模式的主要一环,让企业广泛参与到职业教育以及实现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的有效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而言,由于社会传统、政策缺失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方式,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企业没有积极性;一些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实习生的培养上缺乏必要的投入,甚至将实习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为了鼓励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政府应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对与学校联合进行高等职业培训的企业,实行直接财政补贴或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性补贴。同时,为了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行业部门与教育机构共同制定的培训内容、管理条例、实训场所、指导教师等。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德国的职业师资培养既重视所学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训练,师资培养的年限较长,要求也很严格,职业教师须经国家考试。教师一旦取得教师资格则是终身制,但仍需参加继续教育。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大量缺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对此,学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有计划地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应建立一支由资深行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是学生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保障。德国的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我国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仍基本上流于形式,因此,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岗位、待遇配套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瞿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明清.从欧洲教育改革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赴欧洲学术交流考察报告[J].昆明大学学报,2003(2)
[4]侯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走向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作者简介】庞迎波(1978- ),男,广西柳州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结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