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共12篇)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篇1
2007年8月, 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 (In WEnt) 共同组织的职教师资“赴德奖学金生”项目, 前往德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和深造。在这一年的访学过程中, 对德国教育尤其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起源、发展、实施及考核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此, 结合访问过的德国几所职业学校和某大型公司实践“双元制”的情况, 对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见闻作粗浅介绍, 以飨读者。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况
(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要素
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教育对象被称为“Auszubildende”, 意思是“学徒、受训者”。学徒年龄一般从16~18岁不等, 大部分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合格学生。德国学生初中毕业后, 大约75%的学生要进入职业学校和企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其余25%的学生进入普通教育。德国政府规定, 凡不准备接受高级普通学校教育者, 必须进入职业学校接受3~4年职业和技能培养。德国人所看重的工作资格, 大多数是依靠职业教育来获得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式是:学徒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 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教育。“企业”和“学校”即“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内的两“元”, 学徒通常每周在企业进行3~4天的技能培训, 在学校接受1~2天的理论培训, 即按照三分之一时间在学校, 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的大致比例来分配。另一种形式是在学校密集地上一周理论课, 再到企业集中实践操作两周, 如此循环往复。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前, 企业与学徒必须签订培训合同, 该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即企业有义务按照职业技能需要安排培训内容及形式, 学徒有义务接受实践培训。职业培训中期及后期, 由行业协会组建的考试委员会对学徒进行区域内或全国统一考试, 合格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后方可进入该职业领域。毕业后的学徒可以选择效力实习企业、自由选择其他企业或者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萌芽于“二战”后德国经济复苏时期, 由最早的“师带徒”形式发展而来。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及其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快速提升, “双元制”职业教育所提倡的“Ausbildung fuer alle” (“全民教育”) 的益处很快得到印证。德国政府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立法及财政支持也使得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享誉世界。“双元制”职业教育因“材”施教、因“事”施教, 在实际操作中其特点十分突出。
1. 立法明确,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德国法制健全, 对各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有严格的立法, 对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联邦《基本法》, 德国联邦政府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和《劳动促进法》等更详细的法律条例, 以规范和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顺利施行, 构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2005年4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关于《职业教育法》的修正案, 把“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这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知识与能力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
相对于“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 重视面向具体生产岗位的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通过企业提供规范的实践岗位、经验丰富的培训师傅、完整的培训计划以及具有吸引力的进修和晋升机会, 学徒更能了解生产实践需要的必备技能、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要求的专业知识, 从而为职业学校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职业学校内的理论学习, 即专业课和文化理论课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自身专业素质、文化理论的欠缺。这一模式有效地缩短了学徒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经验的时间。
3. 职业分析客观, 考核体系完善
德国以客观的职业分析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 也是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掌握相应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搜集过程。“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设置的基础, 随着行业细分、行业整合、行业交叉和新兴行业的出现, 专业设置也要与动态发展的职业分析相符合。
德国各行业协会在“双元制”模式的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要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委员会, 作为专业管理决策机构。各行业协会的职业教育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制定除国家统一规定外的附加规定、认定企业培训资格、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的选拔、提供合同条款样本、制定考试规则、接受企业和学徒针对培训提出的咨询、就合同纠纷进行仲裁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原则, 由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除了口试、笔试以外, 更强调技能操作考核。只有全部通过这些考试, 学徒才可以拿到各州都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
4. 制度体系严谨, 配套服务先进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 教学安排严谨规范。企业和职业学校根据分工不同承担相应的职责。在制定教学, 安排计划时, 企业和学校结合互动办学的有利条件, 充分考虑企业中各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和职责要求, 教学当中既有技能传授, 又有提高学徒综合素质的理论培养。
企业培训的严谨体现在:培训统一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法规进行, 涉及各职位的相关培训条例, 如培训内容、培训实践以及考核办法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大型工业企业中, 一般为学徒配备专门教学车间和培训室。中小型企业中, 学徒直接在生产车间或对口部门接受培训。
职业学校内承担的理论教学部分也不仅仅是传统的课程讲授, 而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结合多媒体应用技术 (例如幻灯片、电脑、示教板或模型) , 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机械加工等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 学校配备实习车间及相应设备, 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某件作品或掌握某种程序。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实例分析
(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学校
2007年12月, 笔者跟随项目组参观了位于莱比锡附近的德雷茨职教中心 (Ber ufliches Schulzentrum Delitzsch) , 现介绍该学校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中的教学方式方法。
1. 行动导向教学法
德雷茨职教中心为电子电气等专业设置了理论课教室、专业模型展览室和实训中心 (或专业实验室) 等,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培训。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 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学习电路理论, 该教室除设置多种多媒体设施外, 还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台先进的实验设备,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向每位学生发放工作页, 上面详细注明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内容。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 得出实验结果, 从而对教学内容和工作流程有了感性认识, 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这种被称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 学生能够在创造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分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 “行动导向教学法”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它以个人职业行为作为主要教学导向, 使独立行动、实践思维和职业行为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源。其特点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保持教学过程的系统性, 即要求学生立足于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实践;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总结学习经验和进行创新;重视典型工作场景里的实例。“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当中形成了多种教学形式及方法, 较常用的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法、实验等, 不但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 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2. 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
课堂教学中, 德雷茨职教中心的教师经常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技术展示所授内容。特别是机械、电器、建筑等专业领域内, 教学媒体的开发和应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媒体既包括光盘、磁带、模型等信息载体, 也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表现形式。常用的有Power Point、Flash、工作页以及E-learning (电子化的学习) 。
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 教师采用的多媒体方式, 能够直观、生动、有趣、形象地把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在企业接受实训的学生, 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经常采用E-learning平台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通常情况下一个好的E-learning平台提供的内容有:“引导”部分,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流程等;“专题内容”部分, 包括知识学习、实际场景、应用模块、案例使用和经验交流等;“测试评价”部分, 既可以提供学习成果的测试题库也有学生对该平台的反馈意见表。E-learning平台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提出问题, 教师也要及时予以反馈, 也就是说即使师生不能面对面, 也能进行互动交流, 使参与者能够形成有机的结合体。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企业
在德期间, 笔者参观访问了位于马格德堡市的一家集生产与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在这家公司里, 我们之前谈到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在企业中的执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和体现。
1. 企业概况
该集团公司拥有员工数千人, 其组织结构大致分为:管理部门 (包括人力资源部、市场部、法律/内勤部) ;生产部门 (包括IT服务部、项目发展部、质量管理部、总销售与咨询部) ;服务部门 (包括服务中心、销售部) 。各部门又分别下设若干子部门, 以IT服务部为例, 分为发展部、运营部、服务支持部。公司的人员分工及职务种类比较丰富, 可以为员工提供很好的晋升、发展空间。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执行情况
“双元制”在该公司统一归口人力资源部执行和管理, 由培训专员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德国的企业必须按照规定设立培训岗位并公布于媒体, 学生需向企业提出申请才有机会获得该岗位, 企业经过对学生的资格审查后把名单提交给职业学校, 双方协商制定教学计划, 并按计划开展教学培训活动。在正式的培训活动开展以前, 学生要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并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双方义务和责任。
该公司当时共有8名学徒, 其中一年级生3名, 二年级生4名, 三年级生1名。这些学徒来自德国各地, 培训方式根据所在学校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来自马格德堡市附近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采用每周3天在企业, 2天在学校的方式;来自较远城市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 即2周在企业, 1周在学校。
培训形式上, 这8名学徒被轮流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接收培训, 一般每个部门培训时间为3个月, 3个月期满即调往其他部门继续学习工作。如此轮岗学习, 学徒能够对公司业务运营有个整体认识和直接参与。如果某部门对某学徒的学习实践情况给予极大认可, 该学徒便很有可能在毕业后直接获得在该部门工作的机会, 这也是激励学徒努力学习的一项有力措施。培训过程中, 人力资源部会定期组织各部门学徒座谈, 座谈内容的重点是关于培训中的心得、看法以及所需的帮助, 每个学徒通常会用幻灯片或示教板一一做展示。
公司培训专员除了组织学徒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培训动态以外, 还需要经常与工商会 (IH K) 保持联系, 针对培训当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考核内容与标准等进行积极磋商。工商会作为中间组织把企业的要求反馈给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再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则通过更新相应课程设置来满足企业需要。工商会除了受政府委托对毕业生进行资格考试外, 也为毕业生或参加工作以后的毕业生举办培训班, 帮助他们取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这里, 特别要提到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近年来企业对有意向与其签订培训合同的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 但选拔学徒时, 经常遇到学徒素质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或学徒对在企业内从事的培训学习任务概念模糊的现象, 让企业大伤脑筋。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所访问的这家公司与其他几个大型公司联合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组织, 该组织启动了“经验传播项目” (Erfahrungen-Projekt) :学徒与学生相互讨论“培训”话题 (学徒帮助“准学徒”掌握受训方法) 。这个项目从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策划, 预定7月中旬前往各职业学校展示和传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必需或必备的知识技能。该项目所有涉及人员都是来自各公司正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徒, 他们是学徒中的精英分子。项目的启动、策划、组织、展示和评价全部由学徒自行安排,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及培训专员只起到协调、监督的作用。“经验传播项目”的设计出发点是认为学徒对“准学徒”的经验传授是最有说服力的, 它能够帮助在校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 顺利过渡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结语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下, 不管是企业、职业学校还是行业协会, 三者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 都为德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 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化,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原有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如机械化程度提高、失业率上升等问题日益凸显。“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趋势, 需要做出积极调整。与此同时, 也给职业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德国的中国职教敲响了警钟, 我们在借鉴“双元制”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深刻地思考。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篇2
学习心得体会
李权
一、研讨会简介
2013年3月20日,经学校安排,本人与本校其他4位教师一同参加了由市教科所组织的“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及其教学法”培训教师汇报及其研讨活动。参加本次研讨活动的主要是全市中职校分管校长及教研、教务相关负责人,就我们目前的中职办学模式和教学法中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等方面的探讨。本次研讨会由市教科所冯老师主技,由参加“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及期教学法”国家培训的教师所汇报主讲。此次研讨活动主要是为了学习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法,提升中职学校教师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
二、学习心得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倾听了四位汇报教师的精彩讲解,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线教师对职业教育需要具备以下认识:
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独立负责的学生
“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不是指教师“教”的活动,而是指在教师引导下为达到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主组织和控制的有意识的“学习性工作活动”和“职业性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更重要的在于“学”,而不在于“教”,教师更应多多思考如何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目的。胡革教授强调,德国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的、负责任的(在团队条件下)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教师应该通过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训练学生,以达到独立负责的要求。“重要的能力,只能通过训练而来,而非教出来”。教师应学会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改变学生学习行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前所述,据胡革教授介绍,德国职业院校生源情况与我国职业院校相差不大,学生基础都较为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非常重要。除了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以行为导向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增加学生兴趣之外,其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起点。学生对教师信任、尊敬、关系融洽,可以使学习(工作)更加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无论学生的成果如何,教师都要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但同时指出不足和改进的方面,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了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
3.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
在胡革教授的授课中,笔者深刻感受到相对专业能力的训练,胡革教授更加重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例如训练学生合作能力、处理文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倾听能力等。从基本能力的训练开始逐步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在社会向知识和信息社会转变的背景下,专业知识的统治地位逐渐让位给更重要、更基本的能力。简单的说,学生必须具有的职业行动能力,是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组成的。专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方法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指的是,在专业要求的情境下的合作、解决冲突、沟通以及互动的能力。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训练也被赋予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塑造完整人格的人,是教育的最高要求。”
4.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是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学习活动是在有具体的职业行动关联的过程中进行的。传统的学习是先学习理论然后应用、实践;而现在职业教育要求是边实践边学习。通过有计划工作与实施,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也就完成了在完整行动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学习,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结果而更多地是一种过程。行动导向的学习过程应遵循以下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在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时具有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是学习舞台的导演。教师可以在行为导向活动中运用前述的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老师一个人讲累的半死,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少得可怜”的教学方式,今后职业教育的课堂应该是教师讲的少,学生做的多。5.认识行动导向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做的少,学生做的多,使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上。表面看来,教师在课堂上做的少,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准备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过程的设计、评价体系的制定等等。只有教师课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后,才能保证课堂中“教师做的少,学生做的多”的教学形式。所以说,此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①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②教师必须自行开发课程所需的“项目课题”和“案例”;③教师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④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能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参考资源。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 机械制图;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18-02
一、《机械制图》课程在工程类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而我国的课程教育体系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机械制图》作为一门机械工程、机电技术、机械制造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际相关密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若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只会局限了学生的发展,无法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将德国双元制应用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必能使课程教育效果得以提升。近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快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其适应社会经济、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以及近机械类的各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制图是机械领域中的一种通用语言,对数学、平面立体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是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更好的应用能力,满足市场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要求,应该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课程改革。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特征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总类众多,如双元制、NVQS、CBT等。采用双元制教育的国家多是在欧洲,NVQS教育多在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实行,CBT则被美国、加拿大采用,作为职业教育成功的代表国家德国,德国教育分为两种类型:双元制职业教育(48%)、全日制教育(52%),二者所占比例会根据经济而浮动。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更是被当作其复兴经济的“秘密武器”,这种教育模式被认为是德国保持经济稳健增长和德国人低失业率的有力武器。
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内涵
“双元制”是指青少年在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后,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参与者的方面,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与职业学校建立起合作关系的企业或是是培训单位。
培训场所方面,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并且学生培训中所使用的是企业目前在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的方式进行劳动,这样不但减少了培训费用也更加有目的性学习,这样对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再投入工作非常有利。
受教育者的身份方面,一元是指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另一元是指在企业的学徒。
2.双元职教模式下《机械制图》课程的特征
《机械制图》作为机械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机械专业后续的教学效果。从这一点来看,必须要先明确了机械制图的教学特点,才能做到将双元制应用到本课程中的目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机械制图》课程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机械制图》是要将一个物体结构表现在图纸上,该物体可能是简单的机械元件,也可能是复杂的机械组件,那么就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了,复杂根本无法完成复杂的图纸绘制,更无法做出合理的机械设计。
二是涉及的知识面广。《机械制图》看似一门只需要进行图纸绘制的科目,但是其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非常广,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相关的公差、材料、机械原理知识掌握不好的话,就根本完成不了一个机械的设计,甚至是连图纸的读取都会有困难。
三是与实际联系紧密。《机械制图》是为了最后达到要求能够完成一个机械产品设计而进行的学习,而且设计的产品最后是要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使用的,所以《机械制图》课程是与实际紧密相连的,脱离了实际,设计的产品是没有意义的,机械制图也是空谈而已。
四是动手能力要求高。从最开始学习《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就已经是开始动手训练了,绘图能力是《机械制图》课程要求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检验《机械制图》课程学习效果最直观的方面,CAD的使用能力也是《机械制图》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可见学习制图是离不开动手的。
五是双元制中《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在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下,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改革,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图》也能成为一门愉快、易学的课程,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关键能力也将得到培养,能够拥有适应不断变换、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具备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三、对国内中职教育《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启示
国内中职教育《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通常存在几个问题: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突出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教材问题,某些教学内容没有顺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学校和教师问题,教学过程中难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三是学生问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主动性差,学习课程困难。
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在进行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背景下,要对《机械制图》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对其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团结协作、创新、自主学习等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下《机械制图》教学的启示
1.课程结构调整
将课程结构调整为从CAD三维建模的设计思想出发,打破传统机械制图以二维视图表达三维形体的思维方式,用三维设计的理念讲授机械制图,将机械设计与工程制图融为一体,将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过程由被动地学习二维生产图样的绘制变成自主的进行创新设计,使《机械制图》课程成为计算机三维造型为主、二维造型为辅,结合各类专业知识,实现设计与绘图高度统一的综合类课程。对于那些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初期遇到二维图纸无法还原产品,而导致学习信心受到打击,直接影响学生没有了学习《机械制图》课程是积极性,而调整后的课程机构更加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学生能够容易接受本课程的学习。
2.增加材料、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
《机械制图》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基础课程,其他专业知识非常少,也没开始进行实操训练,而一般图纸上涵盖了公差、材料、机械原理等专业内容,学生很难看懂理解,也不知道这些数据设置的原因目的。而在德国双元制中的学校、企业的学习内容不是单一的,学校学习是以理论为出发点,实践为理论服务,而企业学习是以实践为出发点,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必须能使学生明白产品在实际应用中材料选择的原因、公差设置的依据、产品的工作原理。这样才能保证在双元制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多数以听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少,教学效率低。德国双元制下采用的是行为导向型教学,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围绕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而进行的,包括了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以头脑风暴法为例,让学生补全一个三视图(需补全的视图有很多种形式),将学生分为每6人一组,让每个人5分钟内画出3种图形,再传递给下一位同学,每个人得到新的启发,在新的五分钟内在画出新的3个图形,以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思考能力。行为导向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机械制图》课程的课堂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解决老师交代的问题,发动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学法,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提高了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学生不再通过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受教育,而是开始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4.创建实践教学情境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必须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工作技能。因此为提高《机械制图》的实践教学,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完三视图、截面图、轴测图等内容后,应该要进行实物分组测绘环节,通过实物测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绘图能力及测量工具的使用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测绘教学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零件。
参考文献:
[1]姜桂珍.论新形势下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9).
[2]刘竹君.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9).
[3]胡炜,李长春,戴国洪.基于”甩图纸”的机械制图课程结构研究[J].职教通讯,2012(30).
浅析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篇4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 是学科体系, 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在"双元制"教学中, 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 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 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 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
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 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 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四是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人在两年的"双元制"职业教学中, 有以下四点启示:
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了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 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 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 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 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 因此, 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教育, 以及其他专业的教育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机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类似于德国的实用性专科教育, 但我们又不能照搬德国的模式。德国的经济实力雄厚, 实用性专科教育周期比较长, 一般为8到9学期, 即4年。我国应该以2-3年为基础, 适当给学校以弹性机制。近年来,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但多为普通教育的翻版。就机电一体化教育而言, 普通高等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则以实践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养为目的。德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本质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 而高等专科教育则以培养实用型, 掌握技能和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如果不对普通的机电一体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加以严格界定, 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的翻版和补充, 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实质意义, 更谈不上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钳工技术、焊接技术、PLC控制技术等传统与现代专业, 都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 同时还可以弥补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对人才新需求的空缺。
2.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 是满足各地区对机电一体化职业人才需求, 实现机电一体化终身教育, 为一些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新途径。德国的职业培训学校在联邦职业教育法规指导下, 以其实用、快速、针对性强和具有技能性特色, 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德国斯图加特以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业在世界闻名, 该市的职业教育就把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作为重点, 并独具特色。中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各地区可以打破行政界域, 以文化和经济圈为基础, 开办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培训期限未必严格界定, 短期培训、进修或专门的职业教育均可开展,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培训、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培训等。
3.发展"多元化"职业教育模式。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职业教育法规,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主体进行界定,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发展多元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是否可以建立以国家、高校、企业和民办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给予政策的指导以及硬件的支持, 学校提供社会最急需的知识技能, 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场所, 多种经济成分可以成为职业培训的主要资金来源。
摘要: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 篇5
答:通过双元制大学的学习,可以获得国际承认的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在这点上与普通大学相同。而不同的是,双元制大学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伙伴关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的任务,而且是企业的任务;学生不仅在大学学习,也在企业工作,参加企业的研发项目,所以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
在双元制大学学习有哪些优势?
答:
1、入学前与企业签订协议,学习直接联系实际,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企业与学生签订协议时,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职位有所描述,所以如果学生接受协议,就说明他选择了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他在双元制大学里的学习完全围绕这个工作方向,所以大学毕业时他不是职场新手,而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
2、入学前就确定了工作职位,避免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签订学习协议的过程实际是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时如果双方保持最初的选择,则学生的工作职位是确定的,避免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3、学习期间同时获得工作经历,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多了几年工作经验;
在双元制大学读本科时,基本是三个月在大学学习,三个月在企业实习,这种交替学习模式贯穿整个三年学习时间。在企业的实习基本以项目形式完成,学生在大学和企业双团队指导下实施项目,所以学生毕业时已经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这些工作经验将使学生在竞争力方面赢在起跑线上,从而受益终身。
4、学习期间获得企业实习工资,没有经济负担;
学生和企业签订协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在双元制大学学习期间每个月由企业支付实习工资,实习工资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标准和学生的年级。一般每月不少于500欧元,高年级时可达1500欧元。因为大学本身是免学费的,所以学生在大学期间基本没有经济负担。
5、工资起点高、升职快,职业发展好;
由于双元制大学毕业生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已经具有几年工作经验,而且对本企业情况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发展导向、市场、客户、文化、团队等都已经有所了解,不需要企业再花时间对其进行考察、培训,所以工资起点高、而且升职快。即便双元制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在签约企业工作,而到其他企业另谋职位,也可以被聘用企业作为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聘任,在工资待遇、职位上都会比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毕业生有优势。
双元制大学的学习模式与普通大学有何不同?
答: 双元制大学本科学习基本是三个月大学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习,在本科三年内均以三个月为一周期在大学和企业之间转换。
硕士学习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基本与本科期间模式相同,在大学和企业之间转换;另 一种是基本在企业,以项目方式由企业工程师和大学教授组成的团队对其进行培养。双元制大学里学习的东西是否比普通大学少?
答: 从学习时间上看,双元制大学的学习时间似乎比一般全日制大学要少,因为有一半的时
间是在企业。但实际不然。德国大学一年基本有半年是假期,大多数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双元制大学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不按照一般大学的学期,也不按照一般大学的假期放假,而是基本与企业的员工相同,只享受公共假日和法定休假。他们实际是充分利用的一般大学的假期时间,所以学习的内容不但不比一般大学少,而且不必花费时间寻找和申请实习位置,可以更集中精力在大学学习和在企业实习。在企业实习的时间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比起一般大学实习生不能深入企业工作、往往只能接触业务皮毛,甚至打杂的情况,双元制大学
学生从始至终参与项目、在企业团队中,学习更扎实、有效。
大学毕业时不想在签约企业留职或签约企业不想正式录用学生怎么办?
答:德国的一项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双元制大学毕业生留在签约企业工作的比例约为75%。其他约25%的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了其他企业或自己创业。
学生上双元制大学前企业和学生的协议关系是双方经过慎重的双向选择而形成的。企业的义务是为该学生提供在企业学习(实习)的机会和条件,同时支付实习工资。学生的义务是除了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在企业学习实践知识,对实习企业的工作性质、自己工作的责任范围以及其他有关该工作职位的事项进行深入了解并完成一定的项目任务。这个过程实际是企业为自己物色和培养优秀员工的过程,也是学生为自己寻找适合发展的工作位置的过程。如果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双方可以解约。不仅毕业时可以解约,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解约。如果企业主动与学生解除协议,学生不必支付赔偿金,而学生主动与企业解除协议时则要视情况而定,有的企业会要求学生偿还部分费用。
双元制大学费用如何?
答: 学生在双元制大学学习的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主要由企业承担。学生除了不必交学费外,每月可从签约企业取得500-1500欧元不等的实习工资。企业为每个签约学生所承担的费用基本在40000到50000欧元之间。这笔费用对企业来说是一项不少的开销,但比起企业从人才市场招聘新人(每年成本在60000欧元以上)、对其进行培养,还是要合算得多。参加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和柏林斯坦百思大学双元制本科和硕士学习的外国留学(微博)生要在这两所大学指定的哈尔博格预科学院参加为期一年的语言和专业语言预科学习,学费为6200欧元/年,生活费为5400欧元/年,这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由学生自己承担。加上办理签证手续、国际机票等费用,读完本科或硕士自己承担的费用不超过15万元人民币。而这笔投入在学习三年(本科)或两年(硕士)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实习工资收回。所以,可以说双元制学习是零投入、高回报的学习途径。
双元制大学学习时间多长?
答: 学士学位(本科):一般为三年,非德语国家学生4年,其中有一年为语言预科; 硕士学位:一般为两年,非德语国家学生3年,其中有一年为语言预科。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 职业院校 汽车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51-01
德国双元制教学在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教学中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德国的国情与我国的国情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样就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双元制教学。
一、德国双元制教学简述
德国双元制教学就是将企业与职业院校相结合,共同的完成职业院校的教育,在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将实践作为培养的重点,让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的前提下,进入到企业中工作,这样就可以让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变得十分的顺利。
二、双元制汽车职业教育与我国的汽车职业教学的对比
(一)从培养目标上来看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培养的目标上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学生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招来的,学生是在企业中以学徒的身份进入到企业中学习,之后才能到学校中获得学生的学籍,这样学生就有着一个双重的身份。而我国的职业汽车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进行汽车的维修、保养和制造而产生的,在课程的设置上也较多,这样就对整个职业院校的汽车专业的教学增加了难度,理论较多,实践较少,有些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二)课程的开发模式上不同
德国双元制教学是由联邦教研所统一的进行的,这样学校就可以与企业共同的制定培训的内容,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上可以与实践相适应,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为企业服务,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我国职业院校的汽车专业是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管辖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核,确定专业综合能力,再深入分析每项综合能力中的专项能力,并描述各项专项能力要求,将其分解为学习步骤、必备知识等,根据专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能力需求和教学计划。
(三)课程体系结构
双元制教育中的课程主要可划分为两类,即理论课和实训课。实训课主要在企业进行,理论课则主要在学校进行。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必要的时候,企业也在实训教室为学生讲解必需的理论知识,职业学校也有作为理论教学补充的实训演示车间。我校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有明显的三段论课程体系痕迹,即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第一学年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专业的关联度较低,二三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课程整合力度稍显不足。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学的启示
(一)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职的专业设置要在广泛的市场调查、科学的市场预测、反复的专业论证基础上,并根据职业分析确定专业类型和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像我国汽车专业以前主要侧重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后来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4S站对汽车营销人员、保险公司对车辆保险理赔人员的需求较大,我们及时地增加了汽车营销、汽车技术服务等方向,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
在教学计划制定中,改革教学计划,加强基础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以实践为主,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特点,将传统高职高专教育中汽车专业设置的十几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科学地整合为适当数量的综合性课程。这种以“实践定向”的课程设置,精简了课程内容,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和教学的不协调,有利于理论聯系实际。教师们按照“双元制”模式的培训要求,可自编相应教材。
(三)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
在我国,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这主要是国家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结果造成学校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难以稳定。我国汽车专业虽已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群,但仍不能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强化与企业的合作,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施产学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更贴近生产实际,同时企业可以根据本身的需求来培训学生,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结合。
四、结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的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体现职业教育专业特性、具有严格规范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专业。
参考文献:
[1]张丽.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3)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探究与思考 篇7
1. 双元制职教的概述
所谓“双元制”就是职教过程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 以企业培训为主, 企业的实践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的是直接通向生产岗位的一种教育, 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岗位性、技能性。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历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变化, 已相当成熟, 是通过国家立法、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 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 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 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 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 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 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在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 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 着重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双元性, 课程凸显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课程管理的开放型, 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
2.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内涵
在德国, 干任何工作, 几乎都要有职业资格证书。汽修、机修要有证书, 木工、泥水工要有证书, 甚至连烤面包、屠宰、理发也要有证书。要取得各种证书, 人们便会进入不同的职教场所。因此, 职教活动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国家对职教的重视和投入, 人们可以方便地进入到各种职教场所。部分企业规模较小, 或者部分专业狭窄, 学生无法在企业内部得到实践锻炼, 这就要求部分职校能够完成双元制教育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人们需要改变职业, 或者需要换个环境, 或者被社会淘汰而失业, 这时候他们便需要重新接受职业教育。现阶段, 德国各种形式的教育更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而职教活动的兴起, 又带来了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 更带来了德国产品的高质量。
德国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国家的法律制度体系, 规定了职业资格认证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认证考核内容及其方式;二是职业资格认证的组织实施体系, 以行业协会为主组成, 由代表各方面利益人员命题, 考核专家组织机制;三是以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核时间、统一阅卷和统一发证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
有了严格的考试体系, 德国的职教体系相当规范。由于考试体系偏重实践能力、且要求统一, 因此各地职教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设备条件、师资配备也都比较完善。
3. 双元制职教的特点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特点主要有:注重实践、突出技能培训, 培训的实施方案合理有效, 并有法律保障, 考试制度严格, 以企业为核心, 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 以学校教育为辅, 二者平行进行密切合作, 成为一个整体, 教育体制与就业体制相互衔接,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及社会适应性。
德国的职教非常讲究教学方法, 德国教师的教学法有行为导向教学法、客户订单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四级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法, 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外, 还要能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心理等方面达到一定目标, 这些方面包括思考、经验、态度、兴趣、价值、方法、社交等。
为了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事先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而较好的教学条件也必不可少。德国政府的大量投入, 可以使学生面临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先进的设施设备, 使学生比较接近实际, 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学生毕业后, 能立即胜任工作, 而且对企业还能带来指导作用。
德国人口较少, 所以往往都是小班上课, 班级人数少于15人, 教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这也非常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由德国双元制职教引发的思考
由于国情不同, 德国对职教的法律保障、高投入、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可能暂时无法实现, 我们不可能照搬。但德国的职教模式还是值得学习的。
1. 注重职业分析, 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首先职业学校应该认真对待职业分析。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 也是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掌握相应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搜集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 产业结构的变化, 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体现企业需求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和广泛适应原则。
如今我国职教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缺乏较好的职业分析, 致使我们不能确切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 学生毕业时应该具有什么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使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缺乏扎实的依据。
要做好职业分析, 首先要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 并有专人负责。现阶段, 职业学校还不能过多地得到政府或企业帮助, 职业分析只能以职业学校为主, 因此要重视学科带头人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使他们能经常有机会到企业或行业学习或培训, 开阔眼界, 充分掌握职业能力需求的最新信息。要做好职业分析, 职业学校还要充分利用专业顾问委员会的力量, 把企业技术骨干吸引到专业顾问委员会中来, 定期召开职业分析专门会议, 研究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构成, 以便确定或完善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
2. 合理设置课程, 重视项目教学
完整的职业分析、科学地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 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其中实践性项目的设置尤为重要。与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相比, 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如今企业都希望毕业生上岗后能立即发挥作用, 创造效益, 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实践锻炼, 企业还需对其进行培训, 才能使学生适应岗位要求。因此, 我们要特别关注企业重新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消化吸收后引入我们的职业教育中。
课程设置应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不能仅满足单一岗位, 职业学校要特别重视课程内容的设置。基础理论要讲, 但不可大而全, 应按专业需要有重点的讲解, 按需设置课时, 高年级应安排大量的实践项目。
3. 探索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职业学校的教学法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理论教学应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启发式、讨论法等转变。实践教学由实验或训练向项目法、引导法、行为驱动法等过渡。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以知识的传授、讲解为主, 而可以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获取者。
4. 密切校企合作, 谋求校企双赢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提供职业培训, 但企业却非常需要有能力的职工, 由此可见, 我国职业学校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现今许多职业学校重理论, 轻实践;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最终使毕业学生有文凭无技能, 这样的学生只会使企业失望。我们的职业学校需要担负起双元的功能。国家在职教领域要多投入, 增强实训项目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能够让学生面临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学习。这样的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为企业服务, 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
当然, 职业学校要担负起双元功能的责任, 困难是很大的。因此, 职业学校要主动沟通企业, 以多方位、多渠道获取企业的支持, 如实训设备的支持、信息资源的共享、岗位能力的指导、实训基地的提供等。有了众多企业的支持, 职业学校就能够更好地担负起双元的功能, 我们学生就会被更多的企业接受,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使企业和学校实现双赢。
总之, 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猛发展, 众多的企业急需能够胜任工作并具有创造力的职工。因此, 我们只要积极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职业教育将得到飞跃发展, 对我国经济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 与职业知识比较, 职业技能更加重要。文章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究, 引发了对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思考, 指出中国职业教育要注重职业分析、合理设置课程、探索教学方法、密切校企合作, 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浅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篇8
1 双元制模式特点
1.1 企业作为重要参与者
这种教育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 而且大部分教育学生的责任在企业而非学校。每个学生在入校选好专业之后即需要向企业提出申请, 成为企业的实习生或者学徒。而企业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选择某些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在学生的实习期间, 企业要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并且由经验丰富的技工担任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大型的德国企业, 如西门子、梅赛德斯等等都设有专门的培训中心和实训车间, 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各个企业会根据自己每年的实际情况向行业协会提出申请, 上交招收实习生的招生计划。得到允许后, 会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报纸或者电视等媒体发布本年的招生专业和具体人数。所有符合条件的职校学生都可以通过企业的官网提出申请, 包括德国以外的职校学生, 只要外语达到标准都可以申请。如果通过审核, 即可成为该企业的实习生 (学徒) 。
1.2 严格的考评系统
双元制模式下, 学生毕业须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的技能考试, 主要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行业协会实施。另一类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 包括笔试和口试, 有职业院校实施。学生通过考试后, 获得的证书也是两类: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通过相应职业培训和结业的技能证书。另一类就是由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1.3 职业教育法完备
《职业教育法》规定, 18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接受高中或职业教育, 原则上未参加职业培训就不允许就业, 这样就保证了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德国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总纲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等。
1.4 市场需求决定专业设置
在德国, 不论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 还是职业院校的学习内容, 均是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设置, 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互动, 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有利因素, 促进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
2 双元制教学模式反思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也出台了政策, 全国将有600多所高校转向为职业教育, 甚至部分211、981的高校部分专业也转向职业教育, 力度之大, 前所未有。
有史以来, 在我国, 职业教育的地位都不如正规名牌大学, 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但是在德国, 从事制造业技术者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 反映在其经济地位上, 一般的技术工人工薪待遇和普通公务人员差距并不大, 有些企业的技工工薪甚至超过学校教师 (德国学校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 。德国人普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甚至高中考上大学的学生, 有的也先到企业学习三年再读大学。所以有必要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并不是职业教育不如名牌大学, 而是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不一样, 职业教育着眼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着眼于理论、知识的创新, 两者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
我国目前很多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都未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 我国的职业教育以政府的规划为导向, 忽略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忽略人才的培养是要输送到企业中去, 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这一最重要的一点, 致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毕业生求职难的现状。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以企业为主, 学生也是学徒, 在学生的实习和实习期间, 企业要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在德国是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的。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如果一步到位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一些小型的企业, 可能是沉重的负担。目前一些高职学院采用订单式的培养, 学生和企业在学生入校后就签订合同, 毕业后学生就到签合同的企业上班, 企业在学生读书期间不需要付费用或者给予学生一定的补贴, 这样对企业来讲, 负担不会过重, 同时学生的就业也有保障。对于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 可以完全采用双元制的方式来培养, 在学生的实习和实习期间, 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国家需要对职业教育加强立法, 从法律的层面上来保障职业教育, 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在考核评价体制上, 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 (行业协会) , 通过第三方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体系更合理, 同样也是通过第三方机构会颁发相应的职业培训和结业的技能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振.浅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J].国外教育传真, 2011 (1) .
[2]寿祖平.解析德国“双元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8) :3 6.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篇9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及特点
双元制 (Das duale Ausbildungssystem) 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所谓“双元”, 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另一元是企业。受培训者 (Auszubildende) 每周有3—4天在企业内接受实践性操作技能的培训, 每周1—2天回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整个职业培训为期2—3.5年。
在较大的企业中, 企业的培训就在自己的徒工培训车间和工作岗位上。在较小企业中的受培训者直接在工作岗位上接受培训。如果企业过于专业化, 无法传授所需的各种知识, 他们就得到跨企业的职业教育场所的支持。此外, 有的培训阶段也可以由其他企业承担。[2]
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 “双元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受培训者与企业签订的职业教育合同, 受培训者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职业教育。其主要特点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 并体现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 特别是定向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3]
受培训者接受的职业教育是由企业和国家两方来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负责提供培训岗位, 并支付受培训者一定的生活津贴, 根据地区、受训职业和学年不同, 每月津贴在300-900欧元不等, 并享受医疗、养老、失业和事故保险。各联邦州政府承担职业学校运转的全部费用, 受培训者无需缴纳学费。在德国, 有大约50万的企业、公共事业单位和自由职业者为广大青年提高职业培训的岗位, 其中超过80%的培训岗位来自中小型企业 (1) 。
正如金朝勇、钱让清两位所概括的, “双元制”培训体系的“双元”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 两个教育主体———企业与职业学校;
(2) 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3) 两种法律依据———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
(4) 两个主管单位———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
(5) 两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训课。
目前, 德国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共350多种, 几乎涵盖了所有经济社会的重要领域, 主要包括:经济和管理类、法律和公共事业管理类、矿工、金属工、建筑工、电气工、木工、IT行业、其他服务业、乐器制造业、纺织服装类、陶瓷玻璃类、健康护理类、营养学、餐饮类、农业、环保等。
据2000年的数据, 40%接受培训的男青年和55%接受培训的女青年集中在10种最热门的职业上。男青年最喜欢当汽车机械师、电工和机械技工, 女青年最喜欢当医生助理、售货员、理发师和营业员。[5]而据德国国家职业培训研究所2009年的统计, 最受德国青年欢迎的培训职业前十名分别为:零售商人、售货员、商务管理人员、汽车机电工、工业公司销售代表、厨师、美发师、医生助理、工业机械师、批发和外贸商人。[6]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 虽然汽车机电工仍然比较热门, 但其排名已经落后于第三产业中商贸、服务类的职业。同时, 机电工一体化表现出职业的交叉和整合。分析德国青年对培训职业的选择, 可以发现德国经济发展的后工业化发展趋势, 即商业、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实际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新的生产方式使许多传统的职业逐渐消失或对工人技能提出新的要求, 出现了一批新兴的、交叉的职业。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职业培训的专业设置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 德国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进行重新界定。
2010年8月1日起, 德国最新更新的10种培训职业分别为:制木桶工人、造枪或枪械维修工、 (电脑) 测绘师、乳业工人、造纸工人、马术师、猎场看守人、帆船制造工人、 (电脑制版) 服装设计师、测量师。[7]这些新认定的培训职业中, 有些是我们较难想象的, 但这恰恰体现了德国政府对其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细微把握。可以看出, 职业分工更为细化, 直接反映了市场对某些领域人才的需求, 并将这一点有效地反馈到职业教育体系当中, 这无疑是教育育人和企业用人的最佳结合方式。
二、有关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探讨
尽管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德国, 甚至整个欧洲经济, 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提高就业率, 缓解失业压力, 无疑是欧洲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对于德国政府, 如何继续充分发挥其职业教育的优势, 挖掘“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潜力, 适应知识型社会的要求, 是至关重要的。
有德国专家分析, 未来影响职业教育的因素有:工业、服务业的变化, 人口的变化, 全球化和国际化。[8]因而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确保培训岗位的充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谓工业、服务业的变化, 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第三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趋提高, 因此, 对于第三产业的相关职业的人才培养也就相应地上升到了更高的地位。
所谓人口的变化, 主要是指在德国国内, 在未来几年中, 中学毕业年龄段的人口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因此, 对职业培训岗位的需要也相应降低。鉴于劳动市场的压力和危机, 职业培训的市场也趋于紧张。因此, 更有必要强化“双元制”职业培训中的企业实践部分, 吸引更多的青年人通过接受职业培训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针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德国实际上期望更大地发挥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 因此有人提出了职业教育欧洲化的观点, 即在欧洲建立一个有可比性、学分互认的、学分可转化的职教系统[9]。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探讨中, 主要存在两种思路, 即“模块化”和“大学化”。支持“模块化”的专家们强调, 应当更灵活、更高效地设置职业培训的教学过程。其基本原则是, 把职业培训的资格认证看作是若干模块 (部分资质) 的集合体。当受培训者逐步达到各个模块所要求的技能水平时, 便实现了完整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 应允许受培训者相对自由地选择培训模块, 包括学习和考核该模块的时间和方式。坚持“大学化”的专家们认为, 只有以学校为主导、进行科学性导向的教育体制, 以及尽可能高的资质水平才能应对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10]也就是说, 职业教育也要上升到大学层次, 将企业和学校结合的学习形式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 让广大青年拥有更加多元化、更高层次的获得学历和职业认证的选择。
总的来说, 这种争论核心在于是否进行职业教育的范式转变, 是加强学术性, 抑或是突出实践性?我认为, “模块化”的方案更有效可行。面对未来经济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 只有更加灵活才能更加切实地做好应对准备。比如有的专家提出, 可以推行“2+X”模式, [11]即在2年的基础培训后增加第三年的专门方向的培训。这必将对受培训者满足企业的个性需求起到推动作用。另外, 可以在维持原有行会组织的统一考试的基础上, 增加新的、更现代化的考试和认证模式, 如模块化考核、过程记录等。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德国青年人在培训职业的选择上呈现出过于集中的趋势。德国国家职业培训研究所所长克雷莫尔 (Manfred Kremer) 指出, 每年有约1/3的男青年和超过1/2的女青年都希望选择所谓的热门培训职业。[12]这导致部分职业培训岗位出现了紧缺现象, 进而影响了青年人的职业融入和社会融入。实际上, 这种从众性的选择并不理性。热门职业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就业优势。青年人应首先对欲选择的培训职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咨询, 在可能的情况下先积累些实践经验, 通过理性分析来选择培训专业。在这一点上, 有关部门能否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 德国政府从来没有忽视过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009年, 德国教育和研究部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十大指导思想:[13] (1) 允许多样化的中学毕业方式, 提高职业教育地位; (2) 积极鼓励残疾人接受职业培训, 制定新的资助政策; (3) 优化学校到企业过渡阶段的培训, 确保人才培养切合企业需求; (4) 强化职业纪律, 加强职业培训的灵活性; (5) 拓宽培训基础, 充分利用培训资源; (6) 提高透明度, 改善学生就业; (7) “第二次机会”, 即给年轻人提供资格考试的重考机会; (8) 建立一个对全欧洲开放的职教系统, 提高人才流动性; (9) 加强双元制在欧洲范围的优势, 发挥其在国际职业培训市场的潜力; (10) 制定以未来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政策, 实现经济、科学和政治的协调发展。
三、结语
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先进的模式和经验, 他们不断结合实际进行主动思考和变革的精神更是值得借鉴。目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探索适宜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 并从上世纪80年代初, 通过一些试点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但是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 由于两国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 在如何取得更大成效上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我们应立足本国实际, 结合德国的有利经验, 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
注释:
(1) 德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是拥有约360万中小型企业以及自主创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企业总数中约99.7%都属于所谓的中小型企业 (指500名员工以下或年销售额50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 。正是这些中小型企业创造了德国57%的国民生产总值和44%的财税收入, 提供了70.2%的就业和81.9%的学徒培训机会。在所有中小型企业中, 48.9%从事服务性行业, 31.4%从事制造业, 19.7%从事贸易业。德国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引导为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 减轻企业负担, 更大程度上发挥中小型企业灵活、创新、专业的优势, 使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1) :78.
[2]德国联邦政府新闻与信息局.德国概况[M].法兰克福:莎西埃德出版社, 2000:433-434.
[3]龚利群, 黄日强.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12.
[4]金朝勇, 钱让清.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思想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8) :33-34.
[5]姚宝, 过文英.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341-342.
[6][12]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Haufig gew-hlte Ausbildungsberufe-und ihre Alternativen[OL].http://www.ausbildung-plus.de/html/860.php, 2010-06-16.
[7]Schambeck, Arne.Modernisierte Ausbildungsberufe2010[M].Bonn, 2010:6..a..a.
[8]Brosi, Walter.DerWegzurBildungsrepublik:Zukun-ft der beruflichen Bildung[J].In:Wirtschaft und Beruf-serziehung, 2009, (6) :13-18.
[9]Kruse, Wilfried/Strauβ, Jürgen/Braun, Frank/Müller, Matthias.Rahmenbedingungen der Weiterentwicklung des DualenSystemsberuflicherBildung[M].Düsseldorf, 2009:90.
[10]Spottl, Georg/Bremer, Rainer/Grollmann, Philipp.Gestaltungsoptionen für die duale Organisation der Beruf-.o.sausbildung[M].Düsseldorf, 2009:71.
[11]Bundesvereinigung der deutschen Arbeitge-berverbnde.Neue Strukturen in der dualen Ausbildung[M].Berlin, 2007:14.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创新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起源于中世纪的学徒制, 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问题, 培养层次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德国社会的教育观念也随之改变:专业技术人员希望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愿意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呈下降趋势。因此, 为了满足技术人员能力提高的要求和增强“双元制”的吸引力, 德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将“双元制”教育模式延伸至高等教育阶段, 建立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学院 (Berufsaskademie, 简称BA) 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科高等学校 (Fachhochule, 简称FH) 。由于其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需求, 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将企业与学校,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 是一种将专业技术工人作为培养对象的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中的“双元”是指两个学习地点:一个是职业学校, 另一个是企业培训。这两个地点的学习内容和形式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 构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 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立法。从1837年到2005年, 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 先后制订了一系列完整、统一、操作性极强的教育法律体系, 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成为西方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成功典范, 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学习。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 完善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具有“双元”性:一个是由州教育部主管的国有职业学校;另一个是由全国性行业协会主管的具有办学资格的企业。其中企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形式的教育机构, 而是作为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场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 主要依赖于“双元”的办学主体和多种职业化的办学形式。在德国的各类职业教育当中, “双元制”培训的比例要占到75%, 这就意味着进入职业学校也就等于接受了“双元制”教育。学生一方面要在职业学校中接受职业的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 另一方面又要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的专业知识培训, 这两者的培训时间比例为3∶2或4∶1。这种培训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效地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培养出技术精湛的专业工人;二是充分调动了学校和企业办学的积极性, 使社会各方面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了职业培训效率, 降低失业率。
(二) 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师资。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职业学校承担教学任务的专职教师, 通常分为专业理论教师和校内实践指导教师, 负责教授基础知识和职业相关知识;另一类是企业培训的指导员, 负责实习生的工作过程训练与工作岗位的培训, 更重要的是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由于职业教育教师责任重大, 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极其严格。一是从申请入学资格开始, 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职业学校学习后获准升入大学学习的资格证明或大学专业录取通知书, 或具有企业提供的参加过该专业的职业培训3~12个月的实践证明。只有这样, 才能够获准进入大学学习职业教育教师的相关课程。二是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过程全程监控。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 共包含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在高校或同等层次的教育机构学习专业课程, 共8~10个学期, 然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 必须通过考试, 合格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要求进行1~2年的教学实践, 完成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合格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培训教师。职业教师在入职2~4年的时间内, 以及之后一直承担职业学校教学的教师任职期间, 通过参加行业协会以及相关专业团体组织的培训课程, 提高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 以保障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三) 充足的职业教育经费。
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经费来自于政府的拨款和企业的主动参与投资。企业愿意为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投入培训经费, 而国家和各级政府承担职业学校的各项费用。与此同时, 政府还专门拨款支持“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管各类企业培训的各种行业协会, 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企业承担的费用是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 甚至达到政府拨款的7倍多, 是劳动部门提供经费的3.7倍。培训一个学生平均每年需要投入1.7万欧元, 按3年计算共需5万多欧元。虽然培训经费较高, 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是免费的, 因为这些费用分别由德国各级政府分级负责。例如, 州政府负责公立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或养老金, 地方政府或机构负责校舍维修设备及管理人员的报酬等;对于私立职业学校, 州政府给予业务以及人事经费的补贴等。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的“双元制”投入, 极大推动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并深深影响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
(四) “三证合一”的就业准入制度。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中, 培训者在经过3年的职业培训后, 要通过结业考试才能就业。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 行业协会负责进行国家承认的培训结业考试, 其目标在于确定学生是否能在复杂的实际环境中胜任专业人员的工作。结业考试是“三证合一”的考试, 三证指的是考试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学校毕业证书。这种严格的毕业考核制度, 不仅为社会培养了优质的技术人才, 而且促进了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使人才各尽其用。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应用与实践
1983年, 中国第一个中德合作项目———中德南京建筑职业教育中心建立, 标志着“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始被我国职教界所认识和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过程中, 迫切需要先进经验、示范模式和现代理论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 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就为我们回答和解决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以学校为主体, 自我定位于高等教育, 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企业几乎不参与, 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毕业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较差, 毕业生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就业率不高。直到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 国内才真正开始采用以“工学结合”为典型特征的德国“双元制”模式, 以期借鉴德国“双元制”校企双元培养的精髓。但作为“工学结合”中最核心的要素———校企合作, 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政策机制, “工学结合”出现了学校一头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导致校企结合失衡, 学校承担了过多的责任, 企业的主体地位未能体现。
四、“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创新与不足
由于国内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 强行照搬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效果不尽人意。所以, 想要借鉴“双元制”模式的精髓, 只能在校企合作中挖掘企业的利益点, 满足企业需求, 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将德国原版“双元制”创造性改造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模式。目前国内最为典型的三种代表形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招生前先与相关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 然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按照企业的具体要求因材施教, 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人才。这种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利益抓手, 吸引企业参与高职人才的培养, 是“双元制”合同培养形式的主要体现。但订单培养模式完全按照企业的用工要求, 培养目标太单一, 专一性太强, 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不利于后续成长和发展。这是“订单式”培养的主要缺陷所在。
(二)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 每一学年中有两个学期学习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一个学期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这是一种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与做紧密结合的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形式上体现了双元培养的过程, 但学生不属于企业, 企业不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而是把学生看作是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企业没有培养学生的动机, 学生没有主动融入的意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出发点不存在交集, 很难形成良性的、稳定的、深入的结合机制。
(三)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是指三年教学时间中约有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 在最后一个阶段由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企业按照准员工来进行培养, 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和企业根据各自需求签订正式录用协议。这种模式将学生企业实践和预就业结合起来, 既提出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的途径, 又让企业根据要求提前介入学生的培养和考察;既降低了员工工资的成本, 又降低了员工招聘的风险, 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这种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双元培养的范畴, 受到广大师生和企业的欢迎。但其双元培养处于培养后期, 时间较短, 无法达到“双元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晓刚.“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4:13~14
[2] .胡劲松.20世纪德国的文化特质及其教育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3:1~6
[3] .刘锐.职业技术教育的知识特性与办学模式探析[J].科技成果纵横, 2008, 5:52~53
[4] .逯长春.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模式探析——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电气工程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 2012, (19) :44~48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篇11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被人们称为第二次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色
1.与实践结合的密切性
同生产即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所谓密切结合,是指以技能培训的实用为本位的模式,突出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培训的过程中,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最新设备,掌握的是企业当下最新的技术。在培训的基本程序上,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学生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这样的培训,能够使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成为企业的合格技术人员。
2.训练目标的关键性
所谓训练目标的关键性是指训练中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而且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3.各类训练的互通性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形成了“H”型的结构网络,(两竖代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横表示相互沟通)。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这种互通式教育形式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4.企业参与的广泛性
德国的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等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企业之所以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是因为在培训过程中,虽然要支付学徒们的工资,却以较低廉的付出得到逐步熟练的技术工人,并有较大的选择新技术工人的便利;学徒(学员)们既能够在实践中逐步胜任企业的工作,又获得了知识、技能与一定的报酬。在此过程中,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
5.运行机制的法制性
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职教立法,将职业教育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双方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规定,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早在1969年8月,德国就颁布并实施《职业教育法》。此外,尚有若干法规涉及职业教育,如:《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法》《职业促进法》《劳动促进法》等。在联邦以及地区等层级上设置了科学而完备的管理机构。同时,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科学完备的教学内容与考核评定办法,这些共同构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部内容。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专业设置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市场导向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以政府举办的各种职业学校为主体,培养目标模糊,层次不清,在人才类型和层次上定位不准,部分专业目标模糊。学校往往注重从学科角度分析学生需求,而忽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造成人才培养脱节。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做好教育体制与就业体制的相互衔接,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所需要的岗位和岗位群,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的“零过渡”。
2.推进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制化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它的法制化。没有法律基础,“双元制”就失去了它健全和发展的环境。同样,为保证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法律基础。建议在《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由教育和劳动部门联合研制职业教育培训条例,对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的标准、培训的内容、培训大纲等做出原则性规定,以法规的形式规范职业教育培训。每隔几年,就要对各类职业培训标准和要求进行补充和修订,以保证职业教育培训适应社会需求的灵活性,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对社会的适应性。
3.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主体
在我国,职业院校把许多精力放在招生宣传,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和教学团队等能够增加学校知名度的申报上。而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致使教育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迅速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作用,鼓励国内外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参加职业教育集团,使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参与率进一步提高,努力建设一批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基本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局面。
4.严格实施职业资格制度
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发展目标,借鉴德国经验,要大力推广“双证书”制度,即职业学校的合格毕业生应具备两张毕业证书,一张为普通学校毕业证书,代表着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所达到的水平;一张为技术等级证书,代表着学生在相应职业岗位上的职业技能水平。技术等级证书应由社会所组织的技术等级鉴定机构考核、颁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证书才能上岗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这样,高职学校为了使学生能符合“双证书”的要求,必然会将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学生为了顺利就业,也将既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从而保证高职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5.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和技工待遇
我国由于长期偏重普通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有所不足,这是造成社会对职业教育低认同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正确地引导社会大众了解职业教育的价值,扭转长期以来对于职业教育的轻视和误解,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和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对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要想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除了加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以外,还应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提高技工的工资待遇和等级,并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继续深造提供学制保障,使他们也可以享受普通高等教育,甚至像德国那样,把职业教育经历作为一种加分。只有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地位,才能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篇12
一、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的德文词为“Dual system”, 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它指的是青少年既在企业的培训中心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与之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 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各类职业学校为其中的“一元”, 各行业的企业为另“一元”, 二者紧密合作, 保证了“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1]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特别注重从事未来职业的实践技能。其教学内容的40%为普通文化课, [2]其余则为与职业有关的专业, 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双元制”的另一元是企业, 企业成为“双元制”教育的校外培训场所。
处于“双元制”教育模式之下的学生都拥有两个身份:在学校里面依然是学生, 而到了企业当中就成为了学徒工;在学习受训地点上也有两个:一个是职业学校, 另一个就是培训企业。双元制能够促进学生把在学校当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在企业中所接受的实践技能锻炼实现紧密的结合, 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借鉴双元制解决我国高职教育的问题
(一) 转变意识, 树立良好的职教观念
崇尚技艺而不鄙薄职教是德国的社会风尚, 青年人愿意接受职教, 全社会重视职教, 正是德国“双元制”获得成功的重要社会基础。在德国大众心目中, 接受职教并非无奈之举, 而是主动追求。德国许多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均以曾当过学徒为荣, 而从事职教管理和职教研究的人员中, 大多数都有过职教背景。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相袭成风, 不少人存在着鄙薄职教的观念, 这种认识和观念上的差距是制约我国高职发展的首要问题。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 可以为职教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认识基础。为此, 应该从初等教育开始, 加强劳动教育, 渗透职教思想,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适应现代职业的心理品质, 逐渐形成重视职教的社会风气。
(二) 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的高职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职业素质不优化, 学历不达标者达60%以上。这就启发我们要办好我国高职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造就一支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创造条件, 鼓励现有师资积极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 提高学历层次。第二, 有计划安排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深人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挂职锻炼和现场考察, 提高师资的技能水平。第三, 拓宽职教师资来源渠道, 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具有一定专长或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 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 继续从社会上聘请一些学有所专的高技术人才做兼职教师, 实行专兼结合, 从而优化职教师资结构。第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鼓励高素质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教师职务资格评审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在重视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 着重考察教师的技能水平。第五, 制定职教师资培训计划, 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 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不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3]
(三) 加强校企合作
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一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 并向职业院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 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4]二是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 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基地要不断完善实习、实训条件, 增强开展实习、实训的能力, 主要接纳合作职业院校学生实习。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 积极吸纳境内外企业资本和资金, 参股、入股职业院校, 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 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参考文献
[1]王志勤, 吕效民.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初探和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 (9) .
[2]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
[3]楼世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