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职

2024-06-29

德国高职(通用11篇)

德国高职 篇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加速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 产学合作教育在形式, 内容, 层次, 功能等方面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就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结合模式和我国的职业教育结合模式进行比较。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双元制”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以“双元制”闻名于世。“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随着德国经济的复兴和高科技迅猛发展, 以“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并且已扩展到高等教育领域。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两类高等教育机构实施, 一是专科高等学校, 一是职业学院。专科高等学校, 是德国《高教法》明确的高等教育重要形式之一, 目前全德共有177所, 在校生数接近40万。职业学院, 是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的第三级教育, 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 近年来发展迅速。两类学校均以“双元制”为基本模式, 校企合作贯穿办学的全过程:

(一) 生源

两类学校招生的基本条件是招收具备大学入学资格的中学毕业生, 具体条件视专业不同而有所不同。专科高等学校如果招收的是完全中学 (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 的毕业生, 那么根据专业性质要求要有一定时间的预实习来积累实践经验, 感性认识, 以便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除此之外还必须先与某企业签订合同, 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职业学院的教育。有的州的职业学院要收取学费, 但其费用的90%也由企业承担。

(二) 师资

由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专科高等学校兼职教师数要比专职教师多, 如柏林专科高等学校, 专职教师300人, 兼职教师有500余人。职业学院专职教师更少, 教学工作, 特别是专业类, 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隔一段时间每位教师还要深入企业了解研究企业, 以熟悉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

(三) 实习

教学工作是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地点交替进行的。专科高等学校, 学制为4年, 其中到企业实训, 实习时间不能少于1年.职业学院学制为3年, 其中要有一半的时间到企业接受实践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的实习, 企业非但不看成是额外负担, 还给学生每月1000~2000马克的培训津贴。如职业学院, 每学期为24周, 前12周在企业实习, 后12周在学院学习, 每周30~33节课, 没有假期, 只有按企业合同规定的年假, 年假时间与企业的职工一样。

(四) 经费

德国的高校绝大多数为公立学校, 办学经费主要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拨款解决。但在高等职业院校来自于企业的合作经费成了经费来源的主体部分。在有的州, 职业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 几乎没有政府的拨款。企业为培养一名职业学院的学生要花费5~8万马克的费用, 但企业仍把此看作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获取人才的措施。当然职业学院都成立有理事会 (董事会) , 该组织中来自出资企业的代表, 主要监督学校经费使用情况。

(五) 学生就业

由于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十分强调职业性,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又强化岗位针对性和实践性, 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而且实践能力, 应用能力很强, 并熟悉企业生产管理, 一上岗就能适应并胜任企业岗位的工作。因此,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如职业学院, 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而且70%左右的毕业生是被培训企业留用。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

(一) 形式

1) 工学交替形式。这种形式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 每一学年中, 有二个理论教育学期, 一个学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的工作学期。如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 他们从1985年先后开始试验这种形式, 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操作办法。2) 中后期结合形式。这种形式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安排一次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 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年不等。这种可以称为“厚三明治”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一般都在国家规定的学制内完成教学任务, 不延长学制, 如原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进行的“2+1”形式。3) 结合实际任务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完成用人单位提交的实际项目, 如调研任务, 采访任务, 规划勘测任务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形式由于任务的大小和时间多少的不固定性。实施需要一个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体制, 文, 经, 法等专业比较多采取这种形式。

(二) 存在的问题

1) 经济发展对产学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产学结合教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 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区域间, 行业间, 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 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 人才高消费,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政府行为, 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2)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发展。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行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责, 权, 利的规定比较模糊, 双方无法建立长期, 稳定, 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制约了产学结合的深入, 持续, 健康发展。3) 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结合开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健康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条件不完备,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 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4) 开展产学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 片面强调专业对口, 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为了便于管理, 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 由于一次性可以接纳十几人的单位比较少, 因而给产学结合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5) 缺乏国家的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 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 国家对开展产学结合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 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 这方面目前显得十分不够, 亟需加强。

参考文献

[1]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编.世界62个国家教育概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编.国外高等教育调研报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张德祥等.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 2001.

德国高职 篇2

德国具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中职业教育也是他们教育的亮点,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也比较关注和学习他们的一些特点。德国职业教育在长期发展和探索中,形成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双元制”特色教育模式,结合本人自身经验和学习,对德国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并分析与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模式相关联系。“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国家统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等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又是一种模式,即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其课程实施和评价均要与就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德国“双元制”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强调要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为领域及其任务设置相对应,从工作结构中设置课程结构,构建独具特色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编排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顺序来编排相关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序列。

一、课程内容特点

(一)少而精。“以实践定向”确定课程内容,使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获得必要的能力与必需的知识。

(二)实用。主要精力不放在原理的分析和公式的推导上,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为“知道、理解、应用、解决问题”。

(三)针对性强。学校和企业确定的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同步。

(四)高度综合。综合设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技能训练时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快用到专业实践中来,充分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二、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按照“理实一体化”原则组织教学

以实践与理论一体化为核心,除university(综合研究型大学)外,双元制学校,双元制大学、以及一些应用技术大学原则上不单设理论课,不是按照学科结构将知识按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分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而是按照“理实一体化”原则组织教学。

(二)“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以“学习课题”形式进行 1.每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课题。

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学习领域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以学习领域为单元,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这一行动体系课程对每一门学科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由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行动过程序列,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心理顺序,使职业技能的培养按涉及实际工作任务的项目或课题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施。因此,非常有益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2.学习课题教学安排灵活

以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学习课题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教学,可以在各个年级的学年安排,也可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实施,采取跨学科、跨学年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组织、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与技术指导者,学生则从知识的接纳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主人,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全程参与过程,让学生在富有吸引力、好奇与感性的氛围中获取今后职业生活的“钥匙”,真正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的转变。为保证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德国高职院校教师任职资格具有严格的条件,一般要具有综合大学毕业(硕士以上);三年以上工程实践或管理实践经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4.采用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教师过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实验法等多种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尽力把学习和锻炼职业能力和提高艺术水平结合起来。

5.采取多种实训途径

德国高职院校采取多种实训途径,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主要有如下五种途径:(1)一是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上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以上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训设备先进、实用、虚拟模拟仿真化,包括洞穴式、嵌入式现代化虚拟模拟仿真手段;

(2)校办经济实体(实习公司),如德国开姆尼兹教育中心的餐厅,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运作,学生轮流顶岗,负责餐厅日常运营,解决烹饪、酒店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的实训实习;

(3)加入“虚拟公司”系统,该系统总部设欧洲,全球近万家,其中德国院校办的就有800多家,中国院校有1家。其经营管理动作方式完全如真实公司一样,从申请开业到停业或破产都依据法律程序。内部机构健全,分工负责,帐单、资金和物品流程规范;

(4)送往地区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如开姆尼兹市手工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可提供电子、机床、建筑、汽车、木工、餐饮、点心、营销等35个专业800多个工位的实操实训教学,接受技能训练的既有学历教育各个层次(包括硕士、博士)实习生,也有短期培训、转岗培训,以及报考培训师资格人员等。该实习中心总投入约1.25亿马克,每年耗费材料合计金额200万马克以上,经费来源95%来自于州政府,5%来自手工业协会;

(5)社会各类企业。承担学生实习教学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包括场地、设备、指导老师等。由于承担学生实习教学任务的企业,政府将根据企业接受学生数量和时间予以减免税收,所以许多企业都比较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四、德国高职教育的评价与考核 1.评价与考核目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2.评价与考核的原则

开放式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具体体现在 ①

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②

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 ③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④

建立各门课程所特有的评价框架。3.评价与考核方式

不举行结业考试,只有期中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期中考试一般在第二学年结束时进行,包括理论和实训考试。毕业考试则在学习结束后进行,由德国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包括理论和技能考试。

对每个“学习领域”只进行过程性评价,考察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等,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

五、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对我们的启示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工作工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从德国“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专业课程由若干个学习领域组成,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顺序来编排相关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未来到企业工作的过程。尽管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一定程度存在着理论系统性、知识全面性的痕迹,没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应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有益经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学生就业第一岗位的要求,更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可持续成长发展。按照“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质要求和学生就业发展潜力以及企业技术工艺发展趋势来开发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以项目教学为核心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以行动或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项目教学模式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方法,每个单元教学都应用专业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项目。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尽管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一定程度存在着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做法,根本不符合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我国应借鉴德国以行动或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推进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创造项目教学模式改革的环境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教学项目开发及配套的活页式项目教材开发作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业务考核与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现场为中心,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3.以虚拟、模拟及仿真为主体推进实训条件建设

以虚拟、模拟及仿真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主要特征的实训条件建设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采用虚拟、模拟及仿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职业氛围,将大型机械设备设施虚拟、模拟及仿真到校内实训环境,解决一些项目实训的难题。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资源短缺仍是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因素,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仍是需要破解的难题,应借鉴德国虚拟、模拟及仿真为主体的实训条件建设经验,加快虚拟、模拟及仿真实训建设,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工作,解决部分项目企业实训难题,为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提供有效途径,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有效载体。4.以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德国高职 篇3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7-01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较长的历史,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代表,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双元制”这一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制的实施使得德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闻名于世。世界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和借鉴。1992年劳动部下发《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通知》,提出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徒培训模式。2013年我国开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多所高职院校开始了试点工作,但是在试行过程存在许多的问题。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典范。研究当前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制可以为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行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但总体来说,可以用四个词语表达,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1]目前有约520所高职院校参与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企业参与度不高、师资力量不足。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培养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发展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世界其他各国所借鉴,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

“双元制”又称“双重职业训练体系”,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德国现代职业教育双元制结构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及时运用于工作实践并转化为专业技能,形成创造生产价值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了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2]德国“双元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我管理、重在成长”的教育理念。”[3]德国社会并不鄙夷职业教育,反而崇尚技艺。

(二)各相关主体定位明确,权责分明。企业在“双元制”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企业既是投资者和参与者,也是教育成果的受益者。企业同时还要为学生选定学校和专业,与学生签订合约。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和文化课的学习。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

(三)先企业后学校的招生录取过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过程是学生先与企业签订合同,然后根据学生特点选择职业,最后再选择学校进行学习。它避免了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情况,也考虑了企业人才需求。

(四)德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招聘和培训制度,在教师的学历、资历、教师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他们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特点。他们的职业教师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4]

(五)校企联合密切,企业积极参与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从招生到培养、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学校都与企业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十分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大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实践与培养基地,并且主动参与投资。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一) 转变“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在我国,社会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这种观念严重妨碍了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首先就要打破传统观念,尊重职业教育。

(二) 明确各方职责、权利与义务。试行现代学徒制,其最直接的利益主体就是学生、学校和企业。在试行过程中要明确各方职责,可以签订协议作为保障。学生(或监护人)与学校、企业签订协议。学生在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培养后,要履行协议要求。

(三)提供专业选择指导,完善招生制度。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都是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在确定专业后,再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想学习哪些技能、擅长什么都不是很清楚,因而盲目选择专业,结果出现对专业不感兴趣等问题。学校在招生时可以先按招生计划招收学生,在学生进校后对学生选择专业进行指导,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优势,可适当进行专业调整。

(四)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学徒制的试行要求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教师招聘时严格考核,包括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掌握行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试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是主要参与者之一,没有企业的参与,现代学徒制就不可能实施。在我国,许多企业顾虑自身利益,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企业是实施实践学习的基地。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成熟,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依靠政府的力量,在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和行业的协同努力下,开展好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提供经验和指导。同时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为更好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进 主编.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申文缙,周志刚.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5。

[3]徐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职的启示[J],2014。

德国双元制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篇4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而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就业难,专业对口的不多,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难以直接上岗,这说明学校与市场的岗位对接存在差距,如何让学生与企业需求人才之间能无缝对接,成为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德国优秀的职业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在德国,企业界人士认同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双元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三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校外实训基地功能弱化。由于校企合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学校与企业未能深度融合,紧密依存,企业偏重于提供短期参观见习,虽然学校与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但未能真正承担学校教学活动的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前的理论与实践学时如何有效分配,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的无缝结合

德国人提出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力图把社会需求或企业需求与教育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上世纪,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被称为核心阶梯式的课程。它也具有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第一年强调宽泛的职业基础;第二年强调职业大类的内容(不是专业大类的内容);第三年强调职业专门化。这一模式的课程标准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发。该研究所所长由总统任命,研究人员达500多名,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研究所。在德国,只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有联邦层面的研究所,其他教育领域只有州一级的研究机构,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德国的重要地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还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要发展社会,革新教育,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由此表明,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

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面临许多的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高职院校的设立,打通了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道路,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还要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构筑纵横交错的教育立交桥。让企业和社会更多的介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的密切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要对校企联合办学采取激励机制。

三、结语

尤雅:这个德国钢琴家不“德国” 篇5

但是,这个来自德国的钢琴家不仅不传统,更是不“德国”——他所不停尝试的是将音乐跟自己的兴趣、经历乃至即兴又天马行空的一个念头跨界结合在一起,他所维持的是一颗不老的顽童之心,而这些,都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德国人严谨和古板的印象。即便如此,尤雅还是开心的说这对他来讲是一种好处:“当所有人都认为德国人很严谨、很死板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像我一样的德国人站出来,能搞笑、能幽默,这不正是给大家的一种惊喜吗?”

想与郎朗来一场乒乓球的较量

或许中国观众对于尤雅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多么精湛的琴技,而是今年北京台春晚上,他与曾分别获得过奥运会乒乓球冠亚军的双打选手王涛、刘伟一起跨界合作,将钢琴化为乒乓球台,表演的《钢琴上的乒乓球》。

之所以想到和乒乓球做跨界的结合,尤雅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特别喜欢打乒乓球,而乒乓球的节奏也让他觉得特别有意思,跟钢琴的一些节奏可以结合起来。“我从六岁就开始打乒乓球,那时我上学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体育中心,恰巧有很多德国的乒乓名将住在那边,所以耳濡目染我也会受到很多熏陶。曾在世锦赛获得过很高名次的波尔和我就是很好的朋友,每个星期我们都要聚在一起打球。”除此之外,钢琴与乒乓球共同的节奏感、需要通过乒乓球运动来调节长时间坐着弹钢琴的疲惫,也都是尤雅会选择作为跨界元素之一的原因。

“还有就是乒乓球在中国也是很大的一个运动项目,这也可能是我在中国来跟观众交流最好的方式,也可以有机会让我能和一些中国的世界冠军来打球。不过,其实我最想跟郎朗玩一场乒乓球,因为我知道他打乒乓球打得也不错。这是一场较量,但不是比钢琴,而是乒乓球。”

曾在热气球上弹钢琴

仅仅是把钢琴与乒乓球结合在一起,当然绝不足以表现出尤雅天马行空的顽童之心。事实上,比这夸张的结合尤雅做过的不胜枚举——比如在他现场演出时,他的音乐当中有很多的在地元素,要讲他在热带雨林开车的故事,他就会在一个钢琴底下会加几个伸缩的架子,开车的时候会左右摇摆,弹琴的时候也会上下移动;比如在弹一个跟下雨有关的曲子,他就会和现场所有的观众互动,一起用一些肢体上的动作来制造一些声音;十三年前,尤雅就和六个伙伴一起弹《野蜂飞舞》,七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来围着钢琴转,每个人弹一点,但是全部衔接上;而今年十二月,尤雅的演奏会也将会在北京、深圳、武汉、长沙、南昌、昆明等地举行,他又已经为接下来的演奏会想出倒着唱歌、以及把沙袋放在手上去弹奏(因为德语“键盘”跟“沙子”的发音是一样的))的新点子。

在这么的经历当中,最夸张也是最有勇气的一件就是尤雅曾经在热气球上弹过钢琴。“一般热气球下面不都有一个篮子嘛,我就想说为什么不直接尝试在上面拴上钢琴呢?于是大家就在热气球下面拴上钢琴,我就真是坐在那个钢琴前面,边弹钢琴边升起来飘着。当我飘过一个湖的时候,所有湖周围的人都是特别惊讶的看着我,而我直接就是在热气球上弹钢琴。”

不老顽童却最怕几天不弹钢琴

与其说尤雅的点子多,不如说他仍有一刻顽童之心,直到现在他仍是那种什么都喜欢去接触的人。尤雅还曾将自己音乐会的名字定位“88天游世界”,就是因为他到了很多地方去旅游,就把他所有玩的见闻全部跟弹钢琴结合起来了。尤雅说,自己的这种顽童之心或许来自于家庭的原因:“我曾经去文莱巡演,看到有一个学校地上有很多球,小孩都玩得很开心,那边的钢琴老师就说,‘你看,你把东西留给孩子,他们就总会有一些想象的空间和创意。’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给了我很大的自由的空间,而我也就用这些时间去想怎样把东西组合起来来玩,我愿意去保持这样一个心态,所以直到现在也还是这种爱玩的心态。另外,我的家庭成员中还有八个兄弟姐妹,我的父母就会把我们九个孩子放在一起,所以我们九个就会有化学反应,会多出很多好玩的想法,创意也会随时蹦出来。”

不过,尽管如此爱玩,尤雅仍有一个不可触碰的罩门,就是最怕几天没有钢琴弹。“有次我和我太太去马来西亚一个小岛上度假,我们住在小岛的一侧,但是整个小岛只有另一侧的一个五星级酒店里面才有钢琴,于是我就披荆斩棘穿过热带雨林,拿着刀一路斩断杂草、穿过雨林,到小岛另一侧的那个酒店练完琴再回去。无论我去哪儿玩儿总会找到地方练琴,因为几天不弹钢琴我真的会特别紧张。”

德国高职 篇6

关键词:德国,技术员教育,高职教育,项目工作

2011年7月,笔者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爱科特教育集团的培训和学习,主要学习内容有:德国教育体系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学习领域方案中自我控制学习的教学和学习设置、课程开发实例-学习领域方案与学习情境开发、爱科特专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员的培训介绍、电子技术技术员培训中的项目工作、项目工作变速箱中间轴的应力计算、课程开发举例等。通过本次学习,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和技术员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德国的技术员教育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双元制职业培训在德国也称为首次培训,因为这是年轻人完成义务教育后进入职业生涯前所接受的第一次培训。首次培训后,所参加的培训教育就是进修或继续教育。在德国,技师和技术员培训就是一种职业继续教育,是在专业学校中进行的。技术员培训为期两年,由各州的教育部门负责,学员最终参加州内的技术员统一考试,获得国家认可的技术员证书。

技师和技术员培训在德国由专业学校承担,技师培训的教学计划由行业部门制定,这在全德国范围内是统一的;而技术员培训的教学计划是由各州教育部门制定,各州不统一。

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名词,根据德国学校教育体制和继续教育体制的结构,以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对象是企业技术工人。对应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培养的技师和技术员则对应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如图1所示)。

2 德国巴伐利亚州技术员教学计划

对德国教学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巴伐利亚州一直名列前茅。在技术员培训的教学计划上,巴伐利亚州并没有引入学习领域的教学方案,直至2009年,巴伐利亚州的技术员培训还是采用课程体系的教学计划,和我们国内传统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并无实质区别。尽管教学计划是围绕课程体系设计而编写的,但教学计划的主导思想体现出注重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独立计划、实施和检查能力,也就是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应该设置跨课程的学习单元和项目。因此,爱科特教育集团进行技术员的教学实施时,就开发了具有项目特征的学习单元,该单元很好地把单个课程进行融合,使所授知识紧密结合实际的小项目,从而让学生得到能力上的训练。

巴伐利亚州教育文化厅于2008年8月颁布了新的技术员教学计划,于2009年9月正式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是围绕课程体系设计开发的,在这份新的教学计划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尤为突出,但在具体的操作上还不是很详细。如果和旧的教学计划进行对比,可以明显地发现,在教学主导思想上,新的教学计划已经拥有了新的教学内涵,那就是把行动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

新的教学计划给每一门课都设定一个学习范围,因此该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学校以及教师可以根据当地企业的需求或当前和未来技术的发展组织内容。

机械零件课程中《选择机械零件》学习范围见表1。

新的教学计划专门增设了项目管理这门课程。技术员是企业的中间领导力量,承担着复杂的工作任务,应当具备项目管理的经验和能力。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就是一个综合的工作任务。

3 爱科特教育集团技术员培养方式

爱科特教育集团技术员的培养主要通过项目练习和项目工作进行。

爱科特教育集团技术员培训在2009之前,即在新的州教学计划出台之前,具有项目特征的学习单元(LEP)已经在技术员教学中开展了多年。为了适应新的州教学计划,爱科特教育集团把原来的LEP更改为项目练习,把原来的4个LEP整合为3个项目练习。

关于项目工作,爱科特教育集团早已将其列入实际的教学中。爱科特教育集团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在企业工作多年,因此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业务能力的技术员。爱科特教育集团技术员培训的项目工作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阶段,由指导教师给定项目工作题目,全班做同样的题目;第二阶段,项目题目开放,由学生自行寻找和确定,但学生题目必须在全班进行汇报介绍,说明题目的思路和设想,由指导教师把关,决定学生所选择的题目是否达到要求,是否可行。

例如爱科特教育集团培养的电子技术员设置的项目练习:(1)一个典型电路输出电压的测量特性曲线(已知电路热敏电阻温度的计量值);(2)一个典型的已知电路利用EAGLE软件合理地安放到电路板上;(3)一个典型的晶体管电路采用PSPICE模拟软件进行分析。

再如爱科特教育集团培养的电子技术员设置的项目工作:(1)设计一个测量系统,用于采集和无线传输大气中重要的环境物理量;(2)设计一个能入网的太阳能电流装置。

4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表2是德国巴伐利亚州技术员教育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研究、总结德国技术员培养的经验,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很有帮助的。

4.1 加强对高职院校师资企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提升高职院校师资水平

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应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应重新制定高职院校教师的准入制度,制定切实措施,大力提高现有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同时应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及时更新、拓展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4.2 加强教学的实践特性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同德国培养技术员的专业学校中的学生相比,缺乏企业的实践经历,他们对相应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应采取实践优先于理论的方式,设置跨课程的学习单元和项目,大力推广项目化教学。项目化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

4.3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德国巴伐利亚州技术员必须完成项目的课程,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项目的题目由学生自行拟定,一般为学生在企业中工作所遇到的问题。爱科特教育集团的教师认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个项目从题目的拟定、计划、实施到成果提交,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因此毕业生都具有对产品进行改进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国技术员教育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同样的层次,德国职业教育无疑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比较成功的,而德国爱科特教育集团目前是德国最大的私立职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分析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技术员教训计划和爱科特教育集团的培养方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技术员培养进行了比较,我们应该从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发展中汲取有益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爱科特教育集团主页[EB/OL].http://www.eckert-schulen.de/.

[2]孙焕志.德国职业教育给我国高职教育带来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4-15.

[3]陈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6:3-5.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德国高职 篇7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1.1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 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

德国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 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 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 (相当于我国的初中) 毕业证书之后, 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申请企业培训岗位, 职业介绍中心接受后选择一家企业, 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到行业协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得到一个培训位置, 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若找不到培训岗位, 则参加企业外培训 (注:不属于“双元制”教育) , 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是学徒工, 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 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 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 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期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 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成为该岗位上的合格技工。

1.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⑴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很快适应新的岗位。

⑵企业的广泛参与。大型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⑶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 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 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⑷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考核由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选出的工会代表或企业代表、企业培训师、培训学校教师组成考试委员会, 全国统一结业考试, 这种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2 德国的职业技能鉴定

德国职业技能鉴定始于100多年前, 其具体操作机构为具有行会性质的行业联合会, 如工商业联合会、手工业联合会、农业联合会、医生联合会等, 目前这类机构在德国约有300家。各联合会的管辖范围是按行政区域来划分的, 代表着本地区各行业企业的总体利益并为这些经济实体服务, 它们是政府与经济界之间的中介。

2.1 培训考核形式

德国采用“双元制”培训模式, 也就是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为期两至三年的培训过程中, 既在职业学校 (或培训机构) 里学习理论知识, 同时又在企业内训练实际操作能力。其中共有两次大考, 即培训中途的中期考试和最后的结业考试, 两次考试都是由各行业联合会组织实施。

2.2 考核程序

首先组成考试委员会, 每一考试委员会都由雇主、雇员、职业学校 (或培训机构) 三方代表组成, 其中至少有一名是职业学校 (或培训机构) 的教师, 雇主、雇员双方的代表人员数量对等。其次确定考试日期, 每年有夏季和冬季两个考期, 一般在考前三个月公布具体的考试日期。再次报考者以书面形式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如经批准就可得到注明了考试时间及地点的考试通知, 参加由各行业联合会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最后进行考核, 考核结合双元制教学的特点, 既有笔试又有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 考核合格者由联合会颁发证书。

2.3 证书的作用

证书不仅能证明持证人的从业技能, 而且可以使持证人在求职过程中有权要求得到相应的工作和劳动报酬, 使技能与工资真正挂起钩来。颁发证书的仪式非常隆重, 领导致词、贵宾出席、乐队伴奏, 更有新闻媒介的采访报道, 还要给成绩优异的考生以嘉奖, 由此可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社会中的地位。

3 对我们的启示

职业教育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察对比中德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3.1 通过实行学分转换制,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向沟通与互换

学制灵活、开放, 学分相互承认并可转移, 通过课程学分折算的方式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衔接, 从教学内容上构建起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互贯通的立交桥。学分库制度通过给予不同学分, 在资格与正规教育之间建立了联系。

3.2 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权威性, 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双证”沟通的有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如德国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想在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 首先要通过职业能力评价考试, 取得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才能参加工作, 如果缺少“职业资格”将无法找到工作, 或者学校将不向用人单位推荐, 完善的证书制度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及职业等级证书, 从而提升了学校专业教学地位,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准, 使企业能从就业能力的不同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

3.3 企业承担培训义务, 政府提供保障

让企业能自愿积极的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中来, 必须要引导企业认识到通过培训会给企业自身带来的益处, 并且要配合国家相应的政策予以保障。企业与学校结合共同参与职业教育, 企业可以自行设定其招收培训者的条件, 凡是有志于加入该企业, 并符合企业所提出的条件的职业院校的学生, 可以和企业签定培训合同。他们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一线生产, 为企业制造产品, 为企业创收, 学生完成培训后, 企业和学生可进行双向选择。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条例对于自愿设立培训位置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援助。

3.4 校企合作, 互相促进

要加强与企业合作, 努力获取企业人才教育培养订单, 学校在获取订单的同时, 也会获取企业的资源办学。我国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是各种职业院校为主体进行的, 职业教育的责任基本上是交给职业院校承担, 而职业院校是教育单位不是用人单位, 很难准确把握社会的技术需求与就业状况。由于实习实训条件有限, 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能同步进行, 大部分实训教学属于仿真模拟训练和现场参观实习。毕业时, 虽然学生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但离零培养上岗还有明显差距。因此, 校企合作办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应该通过政策加强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鼓励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室建设, 向学校提供毕业设计选题, 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校承担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 与企业开展技术转让合作, 向企业职工传授新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 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3.5 加快“双师型”师资培养,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任何教育教学, 都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如果不能培训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 那么再好的培训模式也不能付之实施。从事机械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师, 除具有相应的学历外, 应有两年以上企业技术工作经历, 学校在选聘教师时应足够重视。对于现职教师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或挂职到企业相应岗位锻炼, 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企业培训教师作为一支教师队伍还没有形成, 随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也应在技术理论、教育理论探索培训的方法, 从师傅带徒弟的层面进一步提高。加快“双师型”师资培养,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师资培养的首要任务。

3.6 国外重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我国重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并重

重学历证书, 轻职业资格证书风气长期存在。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要求。但由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职业资格证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衔接与互换, 双证并重仍只停留在政策层面。

参考文献

[1]马必学, 刘晓欢.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R].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03.

[2]姜大源.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1) .

[3]尹洪斌.韩国职教改革新趋向及其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 .

德国高职 篇8

一、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简介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州首府为慕尼黑,世界著名的企业西门子、宝马、奥迪、Dasa航空航天公司和MAN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该州,巴伐利亚州还拥有26所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3个大型研究机构、11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位于下巴伐利亚州的代根多夫市,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成立于1994年(1996年仅有6名教授、6名教职员工和200余名学生),目前拥有在校生5 000余人。主要教学领域有技术、经济和传媒应用。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共设有5个院系,分别为企业经济学/经济信息学系、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媒体技术系、机电一体化系、继续教育学院。在上一届高校发展中心排名中,有4个课程位于实用教育领域的尖端位置,分别为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由于跨学科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近年又建立了应用自然科学及经济工程系,包括经济工程专业、应用物理工程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轨制),这些专业与传统的专业有很大区别。

二、对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学生能力培养的解读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的校长曾说:“高校要做好定位,是为谁培养人才,欧洲,德国,还是小地区?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就是地区性的高校,高校周围有很多大企业,高校培养学生要对周围环境有所侧重。”归根结底,对于高校而言,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出来,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学生满意,企业满意。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培养的高职学生只注重专业能力,而其他能力多少都有所缺失。这些问题并不是只出现在高职教育中,其实我们的学生从小开始就定下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靠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与此不同的是,德国的学生从小就接受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社会能力、行为能力和方法能力。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实践,学校刻意加强了项目类课程和研讨类课程,相对减少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高职教育的受益者,也就是接收毕业生成为自己员工的公司企业也广泛参与,从而帮助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公司企业的需求,使自己成长为符合公司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对于德国的公司企业而言,就是将员工的终身培训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比如,德国纽豹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提到他们对新员工的要求:英语能力(产品是针对全球的用户,英语能力很重要);实践经验(公司对员工培训的时间就会相应地缩短);国际化经验(产品是针对全球的用户,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好的成绩(可以反映态度问题);沟通交流的软技巧(包括有意愿体现你的能力、远见、积极性、团队能力、适合出差、思想开放和事事想到别人前面)。

这些能力的养成与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该校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国际经历、语言和交流四种能力,这与企业的需求是基本一致的。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相关企业会积极参与),该校按照本科7个学期开设课程,一般情况下(具体专业有所不同)都是第1学期学习基础知识(传统教学方式);第2~4学期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小组和项目教学);第5~6学期进行实践(20周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海外实习1学期,这个过程是理论应用的过程,如果是第5学期实习,第6学期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第7学期完成毕业论文(95%的毕业论文是在企业中完成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采取小组和项目教学方式,三分之一是正常的课堂教学,三分之二是自学,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准备考试的时间。这种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处理问题,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不仅可掌握专业知识,还可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即我们所说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实施可能会有难度,因为我国的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基本上自主能力较差,多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和自觉性。

通过课程安排中的海外实习,学生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可以强化外语学习;实习是针对项目开展的,教师将学生带到项目中,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实习学习教师教授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参与项目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应的知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先学后练,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参与到项目中,而不是在项目进行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另外,德国的教师上课很少点名,而我国的高职院校是靠点名督促学生上课的,这本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国的公司企业为了能招聘到合适的员工,积极与学校合作,通过赞助、提供奖学金、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实习岗位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聘任是通过校董事会决定的,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校董事会有16名成员,其中有8名本校成员和8名校外成员,这8位校外成员中有5位来自公司企业、2位是其他大学的教授、1位是大学以外的其他研究机构的教授。通过这些方式,公司企业已经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由于学校与企业联系紧密,了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情况,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就有了针对性。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非常注重科研,学校周边地区共有8个科技园区,通过科研不仅可以服务于当地,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相应的资金,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校长讲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基础知识学扎实,不能一知半解,要进行创新,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就没有进行创新的基本能力,掌握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创新,通过参与项目向教师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些事实可以反映出德国公民的创新能力:大部分中国人是通过德国产品认识德国的,而在德国平均每22分钟就有一个专利产生。这说明基础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我国的高职学生不注重这些,觉得以后就业了自己也只是一个操作工,学习这些知识用处不大。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只是为了拿到文凭,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会在就业以后转行或者工作几年后转行。

为了提高就业率,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通过很多方式让学生与企业建立联系。学校与企业信息共享,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学校的校友可以介绍有经验的企业人士做在校生导师,或者有企业经验的校友自己做在校生的导师,让企业相关人士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校友可捐助学校,校方有专人负责管理成功毕业生的资料,通过实习、就业等方式获取成功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制作即将毕业学生的信息册(学生自愿填写信息),企业可以从其中获取毕业生信息,合作企业获得毕业生的信息须支付押金,非合作企业获取毕业生的信息需要购买(很多企业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员工,愿意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举办毕业庆典获取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动态;校友在线杂志(每3个月出版一期);组织校友聚会,每三年聚会一次,校友也可自发聚会;建立毕业生协会;进行毕业生问卷调查(对毕业两年的学生)。这些方式不仅可在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桥梁,也可让学校与很多企业进行相应的交流,对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学校了解企业需求,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反观我国很多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做市场调查,只是按照学校自己的意愿制定教学计划,甚至有些学校根本不考虑自己有没有开设某个热门专业的基础条件,只要是市场有需求就敢开,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能力。

三、借鉴与启示

德国人口约有8 200万(有4 100万个劳动岗位),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德国国内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7.5万人左右(就业率为97.4%),失业率仅为7.5%,而工程师的失业率仅为1.5%。而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连年下降,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本科院校的扩招,高职生源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以陕西省为例。2015年高职招生人数的一半来自单招考试,今后单招录取学生的比率还将会逐年提高,最终可能会脱离高考,完全靠自主招生考试。高职院校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所变革,如何将德国的成功经验借鉴过来,使高职院校的办学具有特色,不同于其他学校,让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让高职院校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必须考虑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

一是国家教育部门需发挥相应的作用,搭建企业与学校联系的桥梁。国家的政策应有利于企业与学校合作,让学校真正能为企业培养出对口的人才。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大局观,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认真与学校协作,讨论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比如一些学校的“订单班”培养现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是要重视基础教育。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要提高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忽视了基础教育,在创新发展上只能走歪路。高职院校要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但不能只是一味地培养操作工,不能只注重实践及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忽视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样也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三是应真正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实现项目式教学。虽然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项目式教学,但是很多教师的企业经历相对较少,对于企业的工作流程只能说是一知半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都要积极主动地对教师进行培养。

四是要适当给学生留一些自学空间。一门课程的学习不应完全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室或者实训场所完成,教师可以将教学的某些时间留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在小组中成员要互相监督,不努力、不积极参与的要及时向教师反映。

五是要注重外语知识的学习。我国的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这主要是学习环境造成的,英语学习都是在汉语环境中进行的,肯定会有很多问题。学校在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学生也要给自己创造学英语的环境。

六是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将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有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处理。因此,应有一种新的机制判断学生的能力。要改变原有的单纯将考试成绩作为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机制,要建立健全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方法。

七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企业信息及招聘信息,让毕业生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同时要大力提高学生查找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只有我国的高职院校与公司企业通力合作,有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学生的努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辉煌的今天才可以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灿烂的明天。

摘要:中国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与企业的合作相对较少,且中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不能符合企业要求。德国的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利用其自身资源与企业积极合作,基本实现了为地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的目标,这对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合作,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杰,孙娜娜,李镇,陶秋燕.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4-107.

[2]杨卓,邓伟.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6-18.

德国高职 篇9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C职业学院的基本情况。C职业学院是珠三角地区的一所民办高职院校, 按照现行高考招生政策, C职业学院招收的是3B线的学生。C职业学院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 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10, 000人, 会计专业是该校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 学生人数在2, 000人左右, 是目前该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作为管理类文科专业, 和全国大多数职业院校一样, C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毕业考核采取的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毕业论文考核的全过程包括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初稿撰写、论文指导老师修改、定稿、论文答辩等环节。根据多年的毕业论文考核情况来看, 毕业论文各个环节虽然都有像模像样的流程材料, 但实际上都是流于形式。从论文的内容来看, 90%以上的学生论文都是在网上东拼西凑完成的, 有少数学生直接交一篇网上下载的论文, 格式和内容只字未改, 只改一下作者姓名;站在论文指导老师的角度, 基本上只要学生交了一篇论文, 格式基本符合规定的要求就可以了。虽然他们知道学生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 但也只能作罢, 因为提出的修改意见, 很少有学生是按要求去修改的, 对学生过严格的要求, 最终为难的都是指导老师自己。对于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而言, 只要学生和指导老师提交了规定的材料就可以了, 质量方面也不苛求。他们也不想学生因为毕业考核无法通过, 导致大面积的学生无法毕业。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来年学校的招生情况, 因为3B线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 若进入学校后, 太难毕业, 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对这所学校的选择。种种原因导致的结果是:C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毕业考核完全流于形式, 基本上无法起到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控制的作用。

(二)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普遍存在的问题。

1.考核形式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主要的形式是毕业论文, 考核形式非常单一, 缺乏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

2.选题脱离实际, 议题陈旧。在论文的选题中, 学生选择的议题, 大多是过于理论化的内容, 严重脱离实际, 并且这些议题很多都是陈旧过时的。

3.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 一般是与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时间重叠的。因参与顶岗实习, 大部分学生离开了学校。一方面, 由于精力的分散, 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减少;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在论文撰写期间已离校, 这给老师的指导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虽然当今社会有多种通讯手段, 但是, 针对论文中的具体问题, 这些方式远不如当面交流的效果好。在整个论文撰写阶段, 有一些学生, 根本不会主动联系指导老师, 甚至指导老师都无法联系上他们。

4.论文质量低, 形式重于实质。检视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 可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东拼西凑、抄袭、请人代写;完成的论文格式不规范、语句不通、可读性差, 更不用提学术性和创新性。虽然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极低, 根本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 但由于学校管理者、指导教师等多方利益的博弈, 学生照样顺利毕业。对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 毕业论文基本上就是个形式, 只要写了, 不论好坏, 一律通过。长此以往, 毕业考核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之中, 形同虚设。

5.考核脱离企业实际, 缺少来自企业的声音。高职学院培养的会计毕业生, 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 主要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企业。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是企业需要的, 是合格的会计毕业生, 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体系中, 缺少来自企业的声音。

二、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及启示

(一)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和考核模式概况。提到德国的职业教育, 不得不提“双元制”,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指要求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学习, 一元是指职业院校, 学生在职业学校里主要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 另一元是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 学生在企业里主要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良好的工学互动性, 大力推动了德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在考核方面,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教考分离”考试制度。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中, 对各种职业培训都有严格的评价标准、考核标准以及实施程序。按照规定, 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只负责教学和培训, 全部考试、考核都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协会组织进行, 并且具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学生若在当年考核中不及格, 来年可进行补考, 但最多只允许补考两次, 经三次考试仍不合格的学生, 终生不得再考该职业的资格证书, 必须转学其它职业。这种考核制度保证了考试考核标准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是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科学认定, 也是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的公正评估, 它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 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 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对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考核的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的特点是, 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 制定一套能接受市场检验的人才考核标准, 并通过立法的形式, 强制实施。“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纵观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考核的现状,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可以从明确考核目标, 优化考核主体,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程序等加以改革。

三、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设想

(一) 明确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目标。无论在哪种教育模式中, 考核具有极强的导向和塑造功能, 它直接影响着教与学双方的观念和行为, 涉及到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理论, 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等会计实务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考核目标必须与之对应。既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涉及的是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能力, 那么, 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目标也应针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的情况进行。当前的考核现状是高职院校往只涉及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情况的考核, 极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对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决定, 在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考核时, 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考核目标:既要考核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 又要考核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两手都要硬, 不要重知识理论, 轻实务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我们要更注重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

(二) 优化考核主体, 使考核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对于企业而言, 产品的好坏需要客户的口碑检验。对高职院校而言, 培养的会计人才是否合格, 最有发言权的是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目前的现状是, 各院校都在宣传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好, 拿到多少奖, 就业率有多高……这无异于“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既然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德国的“教考分离”考核制度最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考核, 必须要改变当前完全由高职院校自己进行考核的现状, 引入财政部门和会计行业协会作为考核主体, 并仿效德国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会计职业考核的标准和实施程序, 使整个考核体系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程序。在会计基础理论考核方面, 我国目前一直做得非常成熟。在具体考核标准上, 可利用当前由财政部门主导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替代目前的毕业论文考核制度。在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考核方面, 可由会计行业协会来主导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制定考核标准。

1.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模拟手工账。从原始凭证的填写、审核, 到记账凭证的编制、审核, 再到账簿的登记, 以及编制会计报表, 一整套手工操作流程均纳入手工账的考核。

2.以EXCEL软件为工具, 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电子账。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业, 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加上几乎为零的使用成本, 在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中, EXCEL应用较为广泛, 故应作为考核的手段之一。

3.以用友或金蝶软件为工具, 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电子账。在计算机普遍使用, 会计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 稍具规模的中小型企业, 为了让会计工作流程更加规范, 提高账务处理效率, 配备专业化的财务软件 (如用友或金蝶) , 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 专业化财务软件的应用情况, 必然纳入考核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来继敏, 许焕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5

[2]王靖雯.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借鉴[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1

[3]徐小华, 董永刚.国外职业教育考核模式与方法研究[J].科技视界, 2013, 12

[4]袁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 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6

[5]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7, 7

德国高职 篇10

问记者和中国翻译喝点什么。

在与法国政府投资部主席华伟立共同出席了有中国投资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参与的“欧洲吸引力排行榜”研讨会后,德国政府投资促进署副主席马银丽女士款款落座于记者面前,开始介绍德国的招商引资政策、投资机会,以及中国投资者如何规避投资风险。

在德国政府投资促进署,马银丽负责的项目服务部提供金融、奖励政策、税收和法律事务等方面的专家服务,并提供调查研究支援。

不要进行

买进后卖出的并购游戏

《新财经》:请您先介绍一下目前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情况,这些投资企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马银丽:中国企业目前在德国的投资大多通过兼并形式,主要集中在机械行业。中国企业不仅投资大型、重型机械项目,也有小型机械项目的投资。比如前两年,中国上工申贝集团收购德国工业缝纫机行业的杜可普阿德勒公司,就做得比较成功。目前看来,这些企业在德国的发展总体上比较好,对德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比较积极的。

中国企业在德投资显示出越来越多兴趣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在商务活动的沟通谈判、文化交流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中国企业与德国企业进行商务交流还需要一些时间来磨合。

《新财经》:德国哪些行业比较适合中国企业前去投资?

马银丽:中国的沈阳机床厂选择德国作为欧洲总部所在地,在德国萨克森安哈特州购买了希斯股份的机械设备公司,到目前为止运作很成功,这是个很好的项目。原则上来说,德国所有领域都欢迎中国企业前来投资。德国市场对中国产品是完全开放的,所有中国产品都可以在德国找到市场。我们没有特别地限制或提倡哪些领域欢迎中国企业前去投资,这要看企业自身的情况。

有的中国企业喜欢购买那些经营不下去、便宜出售的企业,然后再转手卖出。在德国进行这样的收购不是太合适,因为它会导致企业走下坡路。中国企业在购买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之前要深思熟虑,这样的收购是否值得,中国企业到底想买的是什么?是这个企业的商标、技术还是这个企业的管理?我觉得双方应该坐下来进行充分沟通,而不是仅仅看出售价格是多少。不是最便宜的才是最好的,而是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兼并不仅仅是购买合适的品牌、产品,还要有一个合适的发展前景,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零开始投资可获政府补助

《新财经》:德国政府希望中国企业投资哪些项目?中国企业从哪里能得到相关信息?

马银丽:在这一点上德国与中国有点区别,从政府角度来说,德国政府并不提供具体项目,中国可能有些重点项目希望引进外资,德国在这方面是完全开放的。

如果企业要兼并购买,德国政府是不负责收集哪些企业要倒闭的信息的,德国有专门的企业顾问公司从事这方面的信息收集,企业应该去问顾问公司。但如果企业来德国选地设厂、建立公司是从零开始的,不是兼并购买,我们可以给它帮助。德国政府投资促进署就是帮助外国企业到德国设立并开展商务活动的政府促进机构。

《新财经》:德国能给中国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倾斜?

马银丽:如果仅仅是兼并购买德国企业来经营,德国政府是不提供特别的优惠政策或补助的。如果企业完全是从零开始在德国投资,并且为当地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就可以得到政府补助,补助多少要看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

在德国投资的有利因素有三点:一是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市场;二是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心,有九个邻国,如果在德国投资,就等于从中心位置涵盖了整个欧洲,可以帮企业更快捷地开拓整个欧洲市场;三是物流方便,德国是欧洲的物流枢纽,从德国可以方便地到达欧洲各个角落。

《新财经》:中国中小企业对德国投资有无机会?

马银丽:目前,小型企业到德国投资是比较困难的,中型企业则要看它的国际化程度。比如,管理层在进行商务活动时,基本要用英语或德语完成,如果一点英语、德语也不会,投资当然是个大障碍。排除沟通障碍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没有偏见

《新财经》:除刚才您提到的外,您对中国公司有无其他切实建议?

马银丽:我的另一项建议是,公司的高层应由中国企业家和德国人一起组成。因为中国企业家知道企业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而德国管理人员能权衡这种设想能否在德实行,并在投资前景、操作性及与德国员工沟通上提供切实建议。这样一种中德结合的管理层构成是比较理想的,可以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当然,总体上来说,德国经济并不处在最鼎盛时期,但这对中国企业投资是个机会,因为德国经济正处于复苏且上升状态,失业率在慢慢降低,政府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措施,如降低税收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措施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意味着投资环境的改善。

《新财经》:德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有无政策限制?

马银丽:欧洲的投资环境是公开、公平的。德国一直是个公平的投资国度,并没有针对外国企业的地方保护政策或针对行业产业的保护政策,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没必要担心有一天会被制裁,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新财经》:现在有一种说法,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中国有些看法。因此,有些中国企业比较担心,赴德投资将来是否会有政策上的变数?

马银丽:我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这样一种说法。我没有就此问题与总理进行过个人交流,但在德国,整个经济界对中国都是一种友好态度,没有不利传闻。而且,前任投资促进署主席格哈得·迈尔先生不久前调回德国经济与技术部负责对华政策研究,我相信他会带去更加积极的因素。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没有偏见,我想这里面可能有些误解,可能是由于语言或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

我们坚持的立场是:欢迎中国企业的投资并帮助他们。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促进德国经济发展,能为德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中国投资,我们非常欢迎。

《新财经》:许多中国企业想到欧盟发展,您对中国投资者有什么建议?

马银丽:我的建议有两点。一是企业的核心市场、主要客户在哪个国家或区域,企业就到那个国家或区域发展。如果想在整个欧洲发展,就该去欧洲的中心,德国就是欧洲的中心。二是企业对哪个国家了解得比较多,或者有比较熟悉信任的人,就该倾向于去那里。

中国企业在德投资需参考的九大黄金定律

1、入乡随俗

2、组建一支公司内部有能力的并购团队

3、制定一份战略性投资计划书

4、战略性搜寻并购对象

5、留意亏损或申请破产保护的德国企业

6、制定一份收购完成后的商业发展规划

7、准备一份详尽的融资计划书

8、尽快熟悉德国法律和商业环境,了解当地企业管理模式

9、 聘请参与过中国企业成功收购德国企业的德国律师担当法律顾问

德国政府投资促进署

德国高职 篇11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凸显专业特色, 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保持学校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更是持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为导向, 基于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背景, 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进行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探索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项目驱动、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德国工商行会职业资格标准的评价体系为准则的课程教学范式, 并通过实施“工学交替”教学运行举措, 实现了由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向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运用的转变, 形成了自身的办学风格和特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范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必须经过两个场所、两类性质的培训, 一元是职业学校的课堂, 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 学生在其中接受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学校与企业的教学不仅在时间上要相互协调, 而且在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上也要相互补充。1996年,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 (KMK) 颁布的《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 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定了国家课程标准,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 要求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 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个学习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完成某个职业 (或专业) 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 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 通过若干个体系化学习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 (职业小类或多个岗位) 的职业资格。

德国及欧盟职业教育的职业资格评价采用以职业能力为基准的相互认可的标准, 严格执行统一、规范的考试制度, 注重培养灵活、宽泛的职业能力, 其能力要求反映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教学目标和课程中。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 (如图1所示) , 其中, 内部监控主要由学校及教师进行, 而外部评价则由外部专家 (由雇主联合会、工会、行业优秀人员的代表组成) 担任。由德国工商联合会 (IHK) 考试委员会负责组织考试、监考、评分及颁发证书, 保证考试的客观性与独立性。考试由笔试、操作、口试三部分组成, 记录现实的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完成状况, 考核和评价包括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及应变能力以及关注经济、社会、生态、法律等方面的社会能力和与考官交流的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

“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尽管“双元制”是世界著名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 但由于制度、文化等诸多差异, 在引进过程中不能全盘照搬, 应进行借鉴与创新。2007年6月, 由太仓市人民政府、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 (AHK—上海) 、在华德资企业、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了“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 (简称“中德工程训练中心”) 。学院依托“中德工程训练中心”, 成功吸收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并运用到学院的人才培养中, 形成了“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德国职业教育架构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引入德国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对各类课程的学业结果进行评价和认证, 重点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德国工商行业上海办事处、德资企业、学院三方共同确定, 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评价由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组织实施, 按德国行业技能标准进行考核, 实行教考分离。

学生在入学初期, 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 接受德资企业的挑选后, 与德资企业签约, 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具备了企业员工和学院学生的“双重身份”, 企业和学院成为办学的共同主体, 企业扮演了主导角色, 决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在三年职业教育过程中, 第一学年采用半天在学院课堂教学、半天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技能培训的方式进行, 并利用寒暑假到已签约德资企业进行技能训练;第二、三学年, 在学院的“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和德资企业两个场所交叉轮换分阶段进行教学, 每学期初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接受“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和职业培训, 而后到相关德资企业中进行技能训练, 然后回到“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学习一段时间, 再到相关德资企业中进行技能训练, 寒暑假学生不休息。在企业技能训练阶段, 学生作为“企业人”必须认真遵守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 遵守岗位职责, 服从企业管理, 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在企业技能训练与在学校和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学习、训练的时间之比约为3∶2, 突出“双元制”模式中技能培养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这种循环轮换的教学范式, 使工学交替真正呈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成为职业教育有效的教育模式。表1所示为200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安排。

从2007年成立“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后, 已经连续招生4届, 按照“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的机电类专业学生为400人, 占总数的42.67%。

融入德国工商行会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参照德国工商行会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能力培养, 将培养的各个环节按照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一体化的目标进行设计和优化整合, 改革以知识点为主的学科型课程, 构建职业素质、职业发展和职业技能三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其中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塑造思想品德素质 (正确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 和身心素质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 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及生活在社会上所需要的行为能力———社会能力;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塑造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 , 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能力;职业技能教育课程塑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专业能力。

在职业技能教育课程中推行“双证书”和“课证融合”制度, 将德国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通过研学德国相应专业工种的教学大纲, 剖析其内涵, 将职业技能培养过程细化、分解为多个教学环节, 调整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 学院、德国工商行会和德资企业共同确定教学计划, 并保证得以实现。表2所示为对应德国工商行会机电一体化技工的职业技能标准形成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技能课程中所有的技能训练项目均来自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典型实践项目, 在德国培训专家的指导下, 分别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及德资企业加以实施, 其课程 (学习领域) 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排序设计教学情境, 融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于教学过程之中, 形成“做学教”一体化的, 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毕业考试、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养链条。通过考取德国工商行会颁发的AHK职业资格证书,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相应地提升专业职业能力, 做到既能完成课业, 得到学历证书, 又能获得欧盟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课证融合”。

基于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确立

改革学生的课业考核与评价方法, 构建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中德工程训练中心”设有教学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 用例会制度定期进行工作交流。教学委员会负责教学计划的编制、培养过程的监督与培养质量的跟踪反馈;考试委员会 (由对等数额的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人员、德资企业代表及1名学院教师组成) 负责德国职业资格毕业考试的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考核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工作。具体分工为:学院负责对教师工作质量、态度、理论教学的考核和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德资企业负责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教师技能水平的考核;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采取德国职业技术工种的试卷和评审标准, 实施德国工商行会AHK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毕业考试工作。可以机电一体化技工毕业考试1的实训项目“小型标准件电控输送工作台”为例, 对项目的考核进行分析, 具体评价内容如表3所示。

从表3的项目评价内容可以看出, 学生课业评价的内容既包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也包括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 也要有对学生行业内通用能力等标准要求的考核, 以此对学生掌握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做出公正、科学规范的测量和评价, 形成包括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由企业和学校承担教学、行业协会负责考证的制度, 即教学与考证分离的制度, 可以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 提高评估的信度与效度。

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有效的学习形式, 是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的本质与精髓,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德资企业密集的区域优势, 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并加以创新, 以“中德工程训练中心”为平台, 遵照德国工商行会的职业资格认证技术标准和考试规范组织教学, 在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组织的“机械模具工”和“机电一体化技工”毕业考试1 (理论考试时间为3小时, 实践操作考试为6小时) 和毕业考试2 (理论考试时间为6小时, 实践操作考试为30小时) 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07级的100名学生均独立完成了工艺设计、机械加工、情境对话、装配、调试的全部考核项目, 通过率为100%, 得到了德国工商行会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的高度赞许。2010年7月, 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David Mcallister先生率70人的代表团参加了学生的毕业典礼, 毕业生全部在德企中找到了工作, 成为在华德企中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实践证明, 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可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实际的有效“融合”和“对接”, 而建立规范的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更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基于德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流程、方案及方法已得到众多高职院校的赞许和肯定, 为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及人才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邓泽民.美、德、澳三国职业分析方法的应用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4) .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任务和方法下一篇:施工安全标准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