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工业

2024-06-28

德国汽车工业(共7篇)

德国汽车工业 篇1

林德

2015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于2015年10月底圆满结束。从展会上可以看出在装备制造业中, 自动化、智能驱动和智能物流技术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会期间, 林德将德国领先技术第一时间展现在中国物流领域, 从创新 (Innovation) 、智能 (Intelligence) 、融合 (Integration) 三个部分将物流技术与自动化、信息化的创新研发紧密结合。不仅呈现了强大的电力驱动技术、新能源电池技术、安全操作警示系统, 还率先利用大数据的优势, 呈现无人驾驶搬运车 (AGV) 、自动巡航系统 (Navigation System) 、车队管理系统 (Connected Solutions) 等精准的智能应用。

林德的诸多创新产品以及贴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多样化解决方案, 为其赢得了展会同期颁发的MM现代制造“2015物流领域创新产品奖”, 而林德 (中国) 叉车有限公司亚太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郭进鹏先生作为领袖人物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获得“2015物流领域风云人物奖”。同时, 林德还获得中国物流品牌网授予的“2015中国物流知名品牌奖”。

德国汽车工业 篇2

德国留学专业:工业设计专业

工业设计作为德国的强项,每年都吸引大量留学生前往学习。如果你也对设计感兴趣,这篇德国工业设计的介绍就不容错过了。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欧洲各国各类设计改革运动蓬勃兴旺,继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之后,又掀起了一场以法国、比利时等国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然而,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新艺术运动,都未能将设计与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直到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才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现代工业设计奠定了基础。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立以及所展开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随后建立的包豪斯(Bauhaus)则标志着现代工业设计的诞生。

包豪斯创立于1919年,其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人才,早期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强调手工艺、技术的重要性,但并不排斥机器,而是努力探索与工业生产建立广泛的联系。包豪斯在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反对模仿和墨守成规;强调在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并使设计的产品能够批量生产;提出工业设计的集体创作思想,注重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重视基础训练,将构成主义引入基础训练中,并由此形成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包豪斯自创立以来,就以其思想的进步性而屡屡受到当局非难,先后换过多任校长,但包豪斯始终在逆境中成长,逐步形成了自己先进的教育体系和设计思想。

现代主义是在包豪斯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就是功能主义,强调产品设计要适合于它的目的,适应于所用的材料和工艺,即著名的“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论。上世纪60年代后,现代工业设计也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直到21世纪,当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人―机―环境―社会”的系统设计。

上世纪40-50年代以来,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工业设计大师。这里不能不提德国的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自1943年至1957年,拉姆斯便在威斯巴登工艺学校(Werkkunstschule Wiesbaden)攻读建筑与学习木工。1953年至1955年,他曾为建筑师奥图。阿培尔(Otto Apel)短暂地工作,随后便加入家电用品制造商百灵(Braun)的设计部门,同时期建立起与乌尔姆造型学院的产学合作关系,1961年晋升为百灵首席设计师,一直到1995年仍留有这个头衔。

拉姆斯曾经阐述他的设计理念是“少,却更好”(Less, but better,德语:Weniger, aber besser),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司。凡。得罗的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对比出有趣的意涵。他与他的设计团队为百灵设计出许多经典产品,包括著名的留声机SK-4(素有“白雪公主之棺”之昵称),和高品质的D系列幻灯片投影机D45、D46.他也为家具制造商Vitse设计606万用置物柜系统(1960年)而闻名。

德国工业4.0本质 篇3

2013年4月,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信与新媒体协会、德国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合作设立了“工业4.0平台”,并向德国政府提交了平台工作组的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报告提出,德国向工业4.0转变需要采取双重策略,即德国要成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供应商和CPS(信息物理系统)技术及产品的领先市场。报告还展望了德国工业4.0战略的发展前景。

工业4.0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

工业4.0,其实就是实现“智能工厂”。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半期由蒸汽机实现工厂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后半期用电力来实现大规模化批量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后半期通过电气和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

工业4.0将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化,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实现新的制造方式。信息物理系统是指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与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

工业4.0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

工业4.0报告中描述的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指从事作业的机器人(工作站)能够通过网络实时访问所有有关信息,并根据信息内容,自主切换生产方式以及更换生产材料,从而调整成为最匹配模式的生产作业。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能够实现为每个客户、每个产品进行不同的设计、零部件构成、产品订单、生产计划、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杜绝整个链条中的浪费环节。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在生产之前或者生产过程中,都能够随时变更最初的设计方案。

例如,目前的汽车生产主要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工艺流程进行的生产线生产方式。尽管也存在一些混流生产方式,但是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在由众多机械组成的生产线上进行,所以不会实现产品设计的多样化。管理这些生产线的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原本应该带给生产线更多的灵活性,但是受到构成生产线的众多机械的硬件制约,无法发挥出更多的功能,作用极为有限。

同时,在不同生产线上操作的工人分布于各个车间,他们都不会掌握整个生产流程,所以也只能发挥出在某项固定工作上的作用。这样一来,很难实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工业4.0描绘的智能工厂中,固定的生产线概念消失了,采取了可以动态、有机地重新构成的模块化生产方式。

例如,生产模块可以视为一个“信息物理系统”,正在进行装配的汽车能够自律在生产模块间穿梭,接受所需的装配作业。其中,如果生产、零部件供给环节出现瓶颈,能够及时调度其他车型的生产资源或者零部件,继续进行生产。也就是为每个车型自律性选择适合的生产模块,进行动态的装配作业。在这种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下,可以发挥出MES原本的综合管理功能,能够动态管理设计、装配、测试等整个生产流程,既保证了生产设备的运转效率,又可以使生产种类实现多样化。

工业4.0首要目标是工厂标准化

德国工业影响力的一个侧面就是“标准化”。PLC编程语言的国际标准IEC61131-3(PLCopen)主要是来自德国企业;通信领域普及的CAN、Profibus以及EtherCAT也全都诞生于德国。

工业4.0工作组认为,推行工业4.0需要在8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其中第一个领域就是“标准化和参考架构”。标准化工作主要围绕智能工厂生态链上各个环节制定合作机制,确定哪些信息可被用来交换。为此,工业4.0将制定一揽子共同标准,使合作机制成为可能,并通过一系列标准(如成本、可用性和资源消耗)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

以往,我们听到的大多是“产品的标准化”,而德国工业4.0将推广“工厂的标准化”,借助智能工厂的标准化将制造业生产模式推广到国际市场,以标准化提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市场化效率,继续保持德国工业的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工信部等部委也正在借鉴德国经验,编制《中国制造2025》,力求促使中国成为工业强国。笔者认为,德国工业4.0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如何借鉴工业4.0尤其是工业4.0中的标准化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工业技师: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 篇4

德国造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叫响, 一方面是高科技人才不断创新, 另一方面还得益于德国有一大批能将创新设计落实为高精尖产品的技能人才, 其中一个“秘密武器”就是所谓“工业技师”。

而这些工业技师, 不仅技术过硬, 还练得一手理论和管理的“软功夫”。

不久前, 一名德国应用型高校的教授告诉笔者, “Made inGermany (德国制造) ”一个成功秘诀是在工程师、技术员等设计人才和高质量的技工之间, 还有一类动手和动脑能力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工业技师。这类特殊技能人才是德国专门培养、德语区国家所独有的, 能做到一些其他国家技工做不到的事情。

有实例为证: 这名教授以前在美国公司领导的设计小组设计出一种高精度频谱测量仪, 生产原型机时需要对设备的光谱窗口进行精密安装调试, 在美国找不到既懂设备科学原理又能干调试细活的技工, 最终有关部件只好拿到德国由工业技师制作。

众所周知, 德国高质量技工来自双元制职业教育, 但恐怕很多人不知道, 德国职业教育还有一个高级继续教育阶段———工业技师培养。

一般来说, 德国双元制毕业的技工在企业积累一定实践经验之后, 如果有志向继续深造, 可申请在职时利用晚间或周末业余时间到各地工商会等职教机构参加工业技师培训, 并参加全国统一标准的工业技师资格考试。获得工商会颁发的工业技师证意味着此人可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要求的生产管理工作, 薪酬也比以前高出一截。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工商会负责职业教育项目的多伊林女士告诉笔者, 工业技师培训班学员需要经过大约30个月每周10小时的严格培训。培训的主要目标是, 在学员熟练掌握技工所需的生产加工技巧等硬技能基础上, 再通过理论和实践课赋予其组织加工生产、质量保障和生产成本管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技巧和人员管理技巧等“软技能”。

由此可以看出, 工业技师在德国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已不再是以往“师傅告诉徒弟怎么做”这种简单模式, 而是既要能带好技工队伍高质量完成生产目标, 又要能在领会新产品设计原理基础上根据产能、设备和人员实际情况组织好实际生产。在企业管理的等级制度中, 工业技师起着连接管理层和技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中枢纽带作用。

高科技生产的迅猛发展要求生产一线员工不断更新知识。在德国, 这也是工业技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德国大众汽车标志含义 篇5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大众牌轿车是由世界上最早的甲虫型汽车演变而来的,其标志中采用了叠加的VW字样。VW是德文Volkswagen(意为大众车)的缩写。1981年试制出的新型轿车以桑塔纳(Santana)命名,寓意该轿车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盛产名贵葡萄酒?quot;桑塔纳山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大众牌轿车是由世界上最早的甲虫型汽车演变而来的,其标志中采用了叠加的VW字样。VW是德文Volkswagen(意为大众车)的缩写。1981年试制出的新型轿车以“桑塔纳”(Santana)命名,寓意该轿车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盛产名贵葡萄酒?quot;桑塔纳山谷“中经常刮起的强劲、凛冽的旋风一样风靡全球。

====================== 大众汽车公司的德文VOLKSWAGENWERK,意为大众使用过的汽车,图形商标是德文VOLKSWAGENWERK单词中的两个字母V和W的叠合,并镶嵌在一个大圆圈内,然后整个商标又镶嵌在发动机散热器前面格栅的中间。图形商标形似三个“V”字,像是用中指和食指作出的V形,表示大众公司及产品“必胜—必胜—必胜”。大众品牌下的车系:辉腾(PHAETON),高尔(GOL),捷达(JETTA),路波(LUPO),帕萨特(PASSAT),波罗(POLO),桑塔那(SANTANA),途锐(TOUAREG),夏郎(SHARAN),途安(TOURAN),甲克虫(PEETLE),高尔夫(GOLF)等。------宾利

宾利轿车商标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1919年,沃尔特.欧文.本特利生产第一辆四汽缸赛车时车上就带有一个徽章,上面是一对翅膀,似凌空翱翔的雄鹰。鹰的腹部注有公司名字“BENTLEY”的第一个大写英文字母“B”。“鹰”形商标,喻示着本特利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无限发展的前景。

宾利曾被译成“本特利”。它源于英国,创建于1920年,以设计制造运动为主。宾利运动车在1927-1930年期间的勒芒24小时汽车赛中连续德冠军,成为勒芒赛事的一段传奇。它精湛的手工艺和度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与现代化汽车生产流水线相比,宾利的生产线每分只移动6英寸,每辆车要花上16至20星期才能完成。因为大部分造车工序采用手工生产及加工:从车体的焊接,涂装,动力系统及传动系统组张,内装真皮缝制以及原木加工等。1998年,宾利品牌被大众汽车集团收购。宾利品牌下的车系:雅致(ARNAGE),碧空(AZURE),欧陆(CONTINENTAL),兔波(R TURBO),行征豪华车(SSTATE LIMOUSINE),GT酷派。------布加蒂

布加蒂轿车是意大利的名车.商标为BUGATTI,上部EB即其车系品牌:55型TYPE55,威龙,奇龙,EB,皇家41型等。在布加蒂英文字母的周围,一圈小圆点象征滚珠轴承,底色为红色。

------奥迪

奥迪轿车标志是4个连环圆圈,它是其前身——汽车联合公司于1932年成立时即使用的统一车标。4个圆环表示当初是由霍赫.奥迪.DKW和旺德诺4家公司合并而成的。半径相等的四个紧扣圆环,象征公司成员平等,互利,协作的亲密关系和奋发向上的敬业精神。其车系品牌:大部分奥迪用AUDI的第一个字母“A”打头,主要产品有A2.A3.A4.A6.A48.等系列,后面的数字大等级就高。S系列多为高性能成型,TT系列为跑车。-----斯柯达

斯柯达车标的含义是:巨大的圆环象征着斯柯达为全世界无可挑剔的产品:鸟翼象征着技术进步的产品行销全世界:向右飞行着的箭头,则象征着先进的工艺:外环中朱黑的颜色象征着斯柯达公司百年的传统:中央铺着的绿色则表达了斯柯达人对资源再生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现在生产的斯柯达.佛雷西亚牌汽车的商标最下边部分的桂枝树叶,表示胜利,其车系品牌:欧雅,法比亚。速派。福尔曼,弗雷尼亚等。------兰伯基尼

兰伯基尼是著名的,独特的运动车,其标志:一头浑身充满了力气,正准备向对手发动猛烈攻击的牛。据说兰伯基尼本人就是这种不甘示弱的牛脾气,也体现了兰伯基尼公司产品的特点,因为公司生产的汽车艘是大功率,高速的运动型轿车。车头和车尾上的商标省去了公司名,只剩下一头犟牛。其品牌车系:350GT,400GT.鬼怪(DIABLO).雷塔(JOTA).缪拉(MIURA).蝙蝠(MURCIELAGO)盖拉多(GALLARDO)等。

1934-1939年-波尔舍的“大众”轿车的设计成为现实

1934年1月17日德意志帝国政府收到了一名叫费迪南·波尔舍社的设计请求报告:制造普通百姓使用的“大众轿车”。

不久,波尔舍和RDA公司以及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签署了一份合同,波尔社有十个月的时间来设计和生产他的第一辆“大众”轿车。当时德国的汽车制造商注重生产豪华奢侈的轿车,那是为有钱人生产的,但波尔舍想生产一种适合大众的小型轿车。合作的一方RDA公司只是迫于德意志政府的压力才形式上表示支持波尔社的计划,而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更希望这个计划失败。尽管遭受各方的压力,但波尔舍还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经济支持,第一辆“大众”轿车比预想的时间多出2个月的时间生产了出来。

1935年10月,第一辆大众轿车原型秘密的下线了,人们当时还不知道这个设计在将来的一天成为著名的德国汽车制造的质量标准。第一辆“大众”轿车看起来与众不同而且和它的最终设计有很大的差别,尽管有很大的局限,这辆原型车同后来生产的汽车相比,仍然是一辆很出色的小型汽车的设计,全钢的车身,可同时装下五人的车厢以及非常适用的性能改进都使它不同于其他的设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它也是一个创举,在当时,每49个德国人中才有一人拥有汽车,它为汽车的普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36年另外两部“大众”轿车下线:Saloon和Convertible.成立“大众汽车公司”的计划在1936年提出,波尔舍特意到美国考察市场以及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计划他的“大众”汽车生产车间将具有年生产达到一百万辆的产量,而这对于对欧洲的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1936年10月到12月期间,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监督下,波尔舍的VW3系列汽车完成了5万公里的试车检验,这在“大众”轿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实际上,“大众”轿车在不断地接受检验,而这些得到认可的技术成果成为将来继续发展的强有力的论据。德国政府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决定把生产大众汽车项目移交给正在筹备中的“德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Gezuvor)

1938年9月16日签署了成立大众汽车厂有限责任公司,10月在柏林注册登记。

1938年7月3日,第一辆“大众”轿车的最终车型出台了,《纽约时报》讽刺地称它为“甲克虫”。

1939年,工厂的建设在快速地进展,终于在4月份,这些从美国购进的机器和设备可以运转了。

一种特殊车型的设计--改进的小型汽车,大众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量的宣传,但是这种汽车却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从来没有投入过生产。同样因为战争,大众汽车厂的建设工作也被迫停止。同时,拥有高技术水平的工程师和专家在接受有计划的训练,这是为战争在做准备,因为这种转变,到1939年底,大众汽车生产厂丢失了5百万马克。

1940-1944年-军用汽车代替了“甲壳虫”

“大众”轿车的生产以及还未完善的生产车间的建设被搁置一边,取而代之的是军备武器的生产。

波尔舍得到一项任务--生产适合战争的汽车,于是,一种军用水陆两用吉普被设计出来。结果,在还未完工的生产车间里,7万多辆军用吉普走下了生产线,而到战争结束,只生产了630辆“甲壳虫”。

而在大众汽车厂的大多数员工则是来自许多国家的强制劳工。

1944年,在经历盟军的若干次白天空袭后,大众汽车厂约有2/3的厂房遭到破坏,而市民也日益感到各种用品的短缺,虽然汽油几近没有,但是汽车发动机的生产从没有停止过,大众汽车生产厂在研制一种“气体转化器”。

1945-1950-结束战争的劫难

1945年战争结束后,大众汽车厂被盟军控制,而严重的损害使得宽大的生产车间一片寂静。美国人走了,英国人来了,英国人似乎更注重以正常的方式来改变生活,象重建被损害的工厂。大众汽车厂曾在短期内被更名为沃尔夫斯堡发动机厂,公司的资产被没收。

工厂重新开始生产,除了修理英国军队的车辆和生产吉普汽车发动机外,到年底,还生产了1785辆大众汽车,全部供应盟国占领军作为辅助运输车和德国邮电局用车。9月17日,英国军事当局定购了20000辆大众汽车。全年共生产了10020辆大众汽车,其中1785辆是手工制造的。

1946年,战后的清理工作仍在进行,重要的是,真正的大众汽车公司成立了,而原本是为普通百姓生产的“甲壳虫”现在却必须供盟军使用,而其他的车辆则用于德国权威机构,红十字会,邮电局和其他机构,汽车仍没有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当时一辆普通的Saloon汽车售价是5000马克,这意味着汽车不可能成为私人交通工具。

1947年,工厂的管理层决定参加在汉若威举行的商品出口贸易会,以便出口大众汽车,这是成为世界范围的汽车制造商,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在这一年荷兰的蓬兄弟公司成为大众汽车厂在荷兰的第一个总进口商。

但是工厂的前途仍是不确定的,工厂的大部分劳力是无家可归的难民,而何时付给他们薪资是一个未知数。

1947年底,英国方面在寻找译名德国的工程师,以便可以移交大众汽车生产厂,经过多方的调查和讨论,他们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1948年,1月,海因里希·诺德霍夫先生被任命为总经理,接管工厂的管理工作。他首先着手建立大众汽车的销售和客户服务机构。在这年的五月,第25,000辆大众汽车走下了生产线。而大众的办公中心也由柏林搬到了沃尔夫斯堡。难以置信的甲壳虫时代来临了,甲壳虫开始出口丹麦,卢森堡,瑞典,比利时和瑞士。

这一年的货币改革意味着德国“经济奇迹”时代的开始。诺德霍夫先生继续完善大众公司在国内外的销售和客户服务机构,正因为大众汽车的优良品质、可靠的遍布世界的销售机构,大众汽车公司在接下来的几年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这一年大众公司共的、生产了19,244辆汽车。

1949年,盟军放弃了对纳粹没收资产的管制,而将其移交联邦政府,这其中包括了大众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公司重新回到了德国人民的手中。5月13日,战后生产的第5万辆大众汽车下线。

1950年,5月4日,工厂庆祝第100,000辆大众汽车下线。大众的第一辆商用运输车下线,3月8日开始批量生产,日产辆为10辆。大众的商用运输车开创了轻型运输车的新领域,并及时地占领了自己的市场。

1951-1972年-科技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础

1951年,10月5日,第250,000辆大众轿车下线。工厂年生产量可以达到105,712辆,而这其中包括12,003辆商用运输车。但这种增长的生产量却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造成的钢铁短缺而被迫停止下来。因为钢铁价格的上升而使得汽车价格随之上升。大众的汽车已经出口到29个国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信赖大众的服务和质量。

1952年11月,大众公司决定投资9.5百万马克用于市政建设,这笔资金将支付到1958年。

1953年,3月18日,在法兰克夫国际汽车展上,大众向世人全面展示了自己的产品。朝鲜战争的结束,使得汽车价格相应回降了许多。7月3日,第500,000辆大众汽车下线,为纪念这一成就,在工厂的操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而每一位雇员在年终都得到了公司的分红利润。生产量在继续上升,大众汽车占德国汽车总生产量的42.5%,以及占据了40.9%的轻型商用汽车的市场份额。日平均生产量是673量。所需的生产需要从国外进口以满足当地的生产需要。这表示大众正向海外不断扩张。

1954年,10月9日,第100,000辆商用运输车下线,日生产量保持在80量的水平。于是,公司决定建立专门生产商用运输车的工厂,并在1955年3月1日动工兴建。这时,大众工人每小时的薪资已达到2.25马克。

1955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先生访问了大众汽车公司,同年,大众推出和卡曼公司联合开发的大众--卡曼ghia双门轿车。在这一年大众迎来了他的第一个一百万辆的生产记录。

1956年,3月8日,新建的大众汽车商用运输车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商用运输车,并开始批量生产。同年大众在南非设立了南非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负责在南非装配大众汽车。

1957年,最新的两座敞篷轿车Ghia在法兰克夫国际汽车展上展出。同年,12月28日,大众的第2百万辆汽车在沃尔夫斯堡下线。

1960年,6月29日,德国联邦议会以多数票通过了大众汽车厂私有化的法案,大众汽车厂有限公司从此成为一家股份公司,德国联邦政府和下萨克森州政府拥有40%的股份,其它60%的股份以小额股票的形式向德国公民出售。这项有关大众汽车公司的法案保证了国家对大众汽车公司的影响。大众汽车公司建立了科技和技术方面的基金会,旨在推动研究和教育方面的进步。大众保证基金会的资金,但公司保证了基金会的独立运作。大众在巴西的工厂自1959年投产以来生产的第10,000辆汽车下线。

1961年,1月份,大众汽车公司开始出售大众汽车的股份。大众汽车出口瑞典的第200,000辆汽车下线,这奠定了瑞典成为大众在欧洲最大的出口市场。7月1日大众公司召开第一届股东大会。新型VW1500车型被列入公司生产目录。

1962年,自战争结束以来第5百万辆大众汽车在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展出。1月9日大众汽车开始生产旅行轿车。

1963年,甲壳虫汽车再一次以可靠性和稳定的性能成为商用汽车。

1964年,不断增长的出口量,使得大众在埃姆登的新厂开始生产。同年,墨西哥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6月16日,VW1200 的改进车型出台。

1965年,大众推出VW147小型厢式车,并将首批车辆提供给德国邮局使用。欧洲最先进的风洞在沃尔斯堡研究开发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1966年,在南非的工厂成为大众100%控股的公司并更名为南非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专门提供外国游客的运输公司成立,口号是:通过大众来了解欧洲,并且越来越流行。大众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在这一年成立。

1967年,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造成汽车销售下降,大众向德国民众推出了一种售价仅为4485马克的1300A型的经济型甲壳虫。驾驶“安全”成为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所有的汽车都设置了安全装置。大众第一次在甲壳虫车上安装了半自动变速箱,而在vw1600车上则装置了全自动变速箱。同年,夏威夷和日本成为新的出口市场。

1968年,设计了一种新的车型VW411--两门或四门的中型轿车。

1969年,推出装有电控燃油喷射装置,功率为80马力的新型”vw411“,同时,VW181多用途车投放市场。

1970年装有前减震架、双减震器后悬架和50马力发动机的新型甲壳虫车VW1302S问世。

1971年,ESVW1为将来汽车的被动安全设置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和实验数据。8月27日,第5百万辆大众汽车出口到美国。

1972年,2月17日,第15,007,034辆甲壳虫下线,超过了福特的T型车,但甲壳虫并没有成为一种过去,它成为一种流行,并且早已成为一种传奇。大众电喷车,pick-up的原型车面市,本来是计划供本地的政府部门使用,后来决定进行大量生产。

1973-1990年-全球化趋势

1973年推出帕萨特车型,这是根据全新概念设计的中级轿车。石油危机对大众汽车公司同样造成了影响。

1974年,沃尔斯堡总厂生产的最后一辆甲壳虫汽车下线,原来生产甲壳虫的装配线用来生产高尔夫轿车。但甲壳虫车仍在埃姆登和布鲁塞尔工厂生产。高尔夫轿车很成功地替代了甲壳虫轿车,因为它新的技术概念,成为最好卖的车型。同年,推出Sciocco车型,由卡门公司制造,是有上开式行李箱门的新型四座双门轿车。

1975年推出大众波罗车型,”lt“多用途车在汉诺威厂制造出来,在1.25吨和1.75吨之间有三种载重量可供选择。同年,大众在法兰克夫汽车展上展出了高尔夫GTI车型。

1976年,经过31个月的生产,第一百万辆Golf下线。高尔夫的柴油发动机为大众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空间,大众汽车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将柴油发动机用于中低级别轿车上的大批量生产厂家。

1978年,德国生产的最后一辆甲壳虫车从埃姆登工厂的装配线上开出,但是该车在海外的日产量仍然超过1000辆。同年7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大众汽车公司就上海轿车中外合资经营项目开始接触洽谈。

1979年,大众推出了两个新车型:Jetta和Truck。这是VW和M.A.N.合作的结果。同年,上海拖拉机汽车公司和大众汽车公司就轿车合作项目洽谈。

1981年,汉诺威工厂庆祝成立25周年。在法拉克夫汽车展上,展示了新型中级轿车Santana和VW 2000车型。大众高尔夫GTI1600赢得了德国汽车拉力赛的冠军。大众和日本的日产公司,丰田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

1982年,大众和上海的洽谈已基本定型,Santana将在中国投产生产。大众推出新型的Polo车型。

1983年4月第一辆在中国组装Santana轿车下线。

1984年,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合同,双方分别拥有50%的股份。

1985年,大众汽车商务车安装了四轮永久驱动系统,使得该车具有良好的多用途性能,即使在野外条件下,也是如此。同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正式成立,并在9月正式投产。大众汽车公司更名为“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在这一年,大众集团共销售了2,418,202辆汽车,比去年增长了12%的市场份额,这其中13%的销售量是高尔夫轿车,高尔夫轿车自1974年投产以来一直是德国市场卖得最好的车型。

1987年,3月4日,Passat的生产量已达到4百万辆,同年,第5000万辆大众汽车在沃尔夫斯堡下线。在6月,高尔夫轿车的生产量也达到9百万辆。年中,大众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签署了共同生产皮卡汽车的协议,这种皮卡汽车具有1吨的载重量。

1988年,大众汽车成立50周年。同时展出Corrado车型,这是一款双门跑车,具有1.8升发动机,功率可达118千瓦。

1989年,在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上,大众汽车公司展出了四轮永久驱动的G60型Passat轿车,并于秋季开始生产,当时Passat是大众汽车第一辆拥有四速自动变速箱的轿车。同时展出的还有Irvw 4-Futura车型,包括的新技术有:直喷式汽油发动机,新型abs制动系统,带有自动停车装置的四轮转向系统。

1990年3月8日,大众汽车商务车投产40年庆祝,象甲壳虫一样,具有很好的市场,已经生产了三代,销售了670万辆。

这时上海汽车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3万辆轿车、10万台发动机的能力。同年,IFA联合企业公司位于萨克森的工厂开始装配第一辆波罗牌轿车。

大众在日本成立从事进口和销售业务的公司,即“大众汽车奥迪日本有限公司”,以增强大众汽车集团在日本的经营能力。9月向新闻界展出新型商用运输车和新型卡拉维拉商务车。这两款车的新颖之处在于采用前轮驱动水冷横置发动机,输出功率为41千瓦-81千瓦。

同时第四代商用运输车投放市场。10月新一代波罗车投产。顶级车型是波罗G40型双座轿车,发动机功率为83千瓦。沃尔夫斯堡厂和Pamplona工厂到目前为止共生产了280万辆波罗牌轿车。

11月20日在北京与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签订建立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同。中德双方分别拥有40%和60%的股份,生产捷达和奥迪系列轿车。12月捷克政府批准了大众汽车公司收购捷克斯柯达汽车制造厂的申请。从此以后,除大众汽车、奥迪和西亚特以外,斯柯达成为大众汽车集团的第四个轿车品牌。

1991-2005年-建立更深入的中国市场

1991年2月邓小平视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2月6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成立。第一辆高尔夫轿车和第5000辆波罗牌轿车从摩泽尔的工厂下线。同时展出帕萨特轿车上采用的新型VR6发动机。在这一年高尔夫敞篷轿车产量达到321,848辆,超过了甲壳虫敞篷轿车的产量,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敞篷轿车。随着捷达轿车停止生产,新型溜背式车型文托(VENTO)轿车开始批量生产。而捷达轿车继续在中国、尼日利亚和南非生产。最后一辆波罗轿车在摩泽尔工厂下线。

1992年,大众汽车集团四种品牌的汽车在电子交通管制、开发可替代的驱动系统以及在运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制造技术等方面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4月首批上海桑塔纳旅行轿车投放市场。同年大众汽车公司作为主要赞助商,伴随着英国著名摇滚乐队“创世纪”在欧洲做巡回演出。为了纪念这次巡回演出,大众生产了特别型号的创世纪高尔夫敞篷轿车和创世纪波罗双门轿车。同年7月一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第一辆捷达轿车下线。

1993年年初,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第1万辆捷达轿车下线。5月2日鉴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汉堡议会中心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决定成立大众汽车股份公司的子公司-大众汽车亚太有限公司。同年6月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被评为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在7月刻有江泽民主席题词“建设现代化的轿车工业基地”的纪念碑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门前落成。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先生为纪念碑落成揭幕并视察了公司。同年9月在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向公众展出四种全新车型,即新型帕萨特轿车、高尔夫旅行车、高尔夫经济型轿车和高尔夫敞篷型轿车。在中国10万辆桑塔纳轿车下线,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突破80%大关。

1994年大众的六家工厂实行每周四天工作制,这是一种为保证工厂的生存和雇员利益而采取的柔性工作模式。1月5日在底特律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展出CONCEPT 1车型。这辆车是由位于加利福尼亚州Simi山谷的大众汽车集团设计中心开发研制的。它的圆滑外表使人联想起甲壳虫轿车。3月2日高尔夫轿车庆祝诞生20周年。20年前,作为甲壳虫车的后继车型,高尔夫轿车创造了一个新的汽车级别-紧凑级别轿车。3月8日在日内瓦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展出CONCEPT 1敞篷型汽车。5月30日第1500万辆高尔夫轿车在沃尔夫斯堡的工厂下线。这辆具有纪念意义的轿车是平克·弗洛依德特殊系列车型之一,发动机功率为55千瓦。

1995年年初大众汽车俱乐部开始工作。这是一种新的、旨在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营销手段。在这年的日内瓦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大众汽车公司第一次向全世界展出装有涡轮增压直喷柴油发动机(TDI)的高尔夫敞篷轿车。这是首次批量生产的装有柴油发动机的敞篷轿车。同年6月都市高尔夫轿车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投入批量生产。同时大众在日内瓦湖向国际新闻界推出大众汽车夏朗牌豪华旅行车(MPV)。9月在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向公众展出三种最新车型:波罗经典型轿车、夏朗豪华旅行车、概念型研究车NOAH。11月3日应一汽-大众汽车公司邀请,驾驶捷达出租车创下90万公里的深圳出租车邬恒群先生和驾驶捷达出租车4年创收60万元的哈尔滨出租车司机乜德祥先生前往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考察。这是中国出租车司机首次应厂家邀请出国考察。

11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第50万辆桑塔纳轿车下线,并通过IS9001质量体系国际认证。

1996年,3月在日内瓦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展出新型甲壳虫轿车。它是以“CONCEPT 1”为基础开发的,装有四轮永久驱动系统和TDI柴油发动机。10月大众汽车公司继续与长春第一汽车集团的合作。双方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汽车公司投入了新的生产线,生产奥迪200车型。装备齐全的高尔夫TDI柴油发动机在绿色和平组织举行的一次试车对比试验中,百公里消耗了3.3升植物柴油。12月中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评选揭晓,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连续五年位居榜首。

1997年年初大众汽车公司在汉堡举办了介绍捷克艺术家创作的概念车展览会。自1985年以来大众汽车集团已向中国顾客交付了100万辆车辆。同年捷达王车型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投产。而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超过90%,桑塔纳2000轿车国产化率超过80%,第80万辆桑塔纳轿车下线。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年产15万辆捷达轿车项目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捷达王轿车推出。这年的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大众汽车公司除了展出大量的新技术以外,还推出了第四代高尔夫新车型、波罗SDI车型以及运动型的高尔夫敞篷概念车。而在11月的东京国际汽车展上大众第一次向世人展出其12缸发动机;这台12缸发动机W12安装在专门为它建造的一辆概念车上。这辆跑车由大众汽车公司与意大利著名汽车设计公司意塔尔(ital-Design)共同开发设计。在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国市场上,大众汽车集团以52.7%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上的领导者。

1998年,1月5日新型甲壳虫车型在美国向公众推出。在很短的时间内,大众汽车美国公司就接到了10万份该车型的订单。2月在日内瓦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展出新型高尔夫敞篷轿车。3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推出98款桑塔纳2000RSI(时代超人)轿车。同时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推出新捷达王轿车。

3月24日大众汽车路波赛车向公众推出。这款为年轻的赛车手下设计的112马力路波赛车最高车速为200公里/小时。

5月11日在第19届维也纳国际发动机研讨会上,大众汽车公司展示出了带有高压喷射装置的3缸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汽缸容积为1.4升,功率为75马力,百公里油耗为4.3升,并且满足未来将实施的欧洲3号废气排放标准。

5月26日大众汽车新甲壳虫车型获得美国工业设计师联合会IDEA颁发的“金龟奖”。

6月9日第1800万辆高尔夫车型下线。这是第四代高尔夫车型。

12月由于新捷达王轿车和奥迪1.8T轿车推向市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量大增。捷达轿车的市场占有率攀升至12%以上。

1999年1月21日捷达都市先锋自动变速箱轿车投放市场。3月1日捷达轿车正式注册为国际N组比赛用车,成为中国第一个跻身国际标准赛车行列的轿车。

自1998年收购了布加迪、兰博基尼、本特利和劳斯莱斯(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之后,这一理念被贯穿到豪华车和超级跑车的生产中。通过参与瑞典斯堪尼亚A B 公司的经营,大众汽车公司开始涉足重型卡车领域。先进技术的大量运用证明了公司的创新潜力,目前已开发出了于1999年上市的3 升路波TDI,这是世界上第一辆每百公里平均油耗只有3 升的汽车。2000年夏,大众汽车公司又推出了路波FSI。

德国钢铁工业发展启示 篇6

解决中国钢铁产业粗钢产量占比过大、高性能高品质特钢依赖进口等长期矛盾,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德国钢铁工业发展分析

钢铁工业在德国现代国民经济体系中拥有重要地位,也是德国的优势产业之一。钢铁工业不仅构筑了德国汽车及配件工业、机械工业和农业的基础,而且是德国外贸出口比重较大的优势产业。

1.发展现状。德国是欧盟最大产钢国,占欧盟28国粗钢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七。行业企业总数近100家,员工总数约9.5万人。2013年德国粗钢总产量4260万吨,工业销售额近500亿欧元,其中德国最大钢企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粗钢产量就达1250万吨。经过长期市场整合,产业地域分布也较为集中。前5强企业的年粗钢总产量占行业全年总产量的80.8%。就冶炼技术而言,目前德国主要采用高炉炼钢法(占目前粗钢总产量的68.1%)和电弧炉炼钢法(占目前粗钢总产量的31.9%)。德国不仅是钢铁生产大国,也是钢铁贸易大国,其出口一直保持生产总量的50%左右,对欧盟国家的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3/4。对欧盟以外的出口基本保持在每年500万吨左右;同时,德国的钢铁进口规模与出口量大致持平,53%的钢需求通过进口满足,欧盟国家是其主要进口来源国,占进口85%。近两年,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下降、成本上升、经营困难等问题。

德国钢铁工业呈以下主要特点。

(1)生产区域集中。德国钢铁工业区域化生产在能源、原料、物流及市场优势上突显出来。在德国政府推行的工业区域化优势政策的背景下,已经建成了以传统钢铁产区——鲁尔区为依托,以杜伊斯堡(Duisburg)为核心城市,覆盖北威斯特法伦州(Nordreihn-Westfalen)、巴符州(Baden-Würtenburg)和萨尔州(Saarland)的钢铁生产中心,目前该区域集中了德国钢铁工业前15强企业的大部分炼钢厂,年粗钢产量已占全德总产量的54%。

(2)产品结构的专业化与企业组织结构高效化。一方面,钢铁巨头利用其规模优势保持在粗钢生产领域的垄断地位,而中小型企业则需依靠其较为灵活的创新体制和经营理念,将主营产品定位于贴近企业生产需求的特种钢材领域,以产品的高附加值赢得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德国钢铁企业已与德国汽车、机械、桥梁和铁路等钢材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建立起了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将自身定位由传统的原料供应商转换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系统合作伙伴,根据相关行业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及时调整自身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使生产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3)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目前,钢铁企业主要从促进钢铁工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和改进冶炼技术两大方面着手使钢铁业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并实行严格的行业废气减排自律原则。一方面,在炼钢过程中产生的800万吨高炉渣和600万吨废钢渣的92%被再加工利用;另有500万吨炼钢粉尘成为水泥生产的原材料,仅此一项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万吨。另一方面,积极改进冶炼技术。目前德国的高炉炼钢法所需能耗和废气排放都已接近理论最低值,新工艺的研发已经成为钢铁工业科研的重要任务。研发方向由传统的高校、行业协会和企业条块分割的局面转变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4)产品技术优势大、竞争力强。为保持德国钢铁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德国在钢铁加工、新材料开发和应用途径开发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制定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钢铁2030”行动计划,并参与了欧洲钢铁技术研发平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钢铁工业陆续研发并应用了垂直弯曲钢组件再引、动态“软降碳”工艺、高速铸造技术、铸型内液态钢流测量技术、二次冷凝动态可控技术、直接钢带锻造技术和3D在线凝固可控技术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生产及加工工艺。最具竞争力的主要有高强度及超高强度钢材的冶炼及加工技术和热轧钢成型及钢材接缝技术两大领域。目前德国钢铁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能源约束日益突出和节能环保压力大。

2.发展趋势。德国在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钢领域优势显著。虽然受金融、经济危机影响,短期内钢铁业有所收缩,但长期来看仍具有很强竞争力。

(1)产业结构面临新调整。德国钢铁工业将利用本国汽车、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撑,重点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钢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削减剩余产能。

(2)改进电炉生产工艺。目前德国大部分粗钢产量来自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高炉炼钢法,其能耗与排放值已接近理论最低值,改进空间不大。为此,德国钢铁工业协会将在未来几年内促进电弧炉炼钢法的产品及项目研发,重点转移至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都较高的轧钢及特种钢产品,以保持德国钢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3)政策调控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目前,德国国内及欧盟内钢铁市场已完全自由化,德国政府已不再对钢铁工业实行微观层面上的监控及产业指导,也不再制定具体的产业政策,更多的通过宏观调控来维护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很快,产量和消费量均高居世界第一,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企业布局面广、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粗钢产品多、效益差,对外竞争力弱;恶性高价进口铁矿石与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低、能耗高、环境污染重并存;急需的高性能产品仍然依赖进口和盲目新建及现有企业产能严重过剩并存。从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看,中国钢铁工业应坚持市场主导结构调整与政府引导技术创新相结合,加速结构调整、增强产品竞争力,促进钢铁工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1.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围绕经营成本布局生产企业。综合考虑铁矿石供应、能源保证、环境保护、产品运输等经营成本,可考虑在现有生产企业集中的东部地区以方圆300公里左右、消费稳定增长的中部地区以方圆400公里左右、区域生产基本满足但消费潜力巨大的西部地区以方圆500公里左右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全国总产能控制在8亿吨左右。严禁新建小钢铁厂,对现有企业的落后产能分类淘汰,保留优势企业,支持其兼并重组并扶持其产品升级、技术和机制创新。

2.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发展特钢产品。解决中国钢铁产业粗钢产量占比过大,高性能高品质特钢依赖进口等长期矛盾,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从现在钢铁企业无利甚至亏损的经营情况看,尽快解决技术层面的难题仅靠企业完成路会很长,政府应在资金、政策上出手相助。企业重点应改进提高连铸比、铁水预处理比、精炼比的工艺,减产粗钢,增产高纯洁度高均匀性的特钢。重点发展热轧钢成型与钢材接缝技术,满足汽车及机械制造领域整体钢架构质量减轻要求和强度要求,为建设高品质建筑、制造高端机械设备、提高汽车船舶高铁性能等提供基础支撑。总之,为实现制造业“2025计划”而努力。

3.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扶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钢铁工业是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消耗密集的产业,也是最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在减量化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

一是资源循环。通过“两降一提”措施发展清洁生产即合理降低铁钢比,取消或减少高耗能工序,减少资源浪费,减轻钢铁企业的环境负荷;降低焦比,实行铁水全量预处理,减少能耗、物耗、渣量及金属损耗,提高石灰活性度,改善炼钢技术经济指标。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及其他排水进行有效处理,使工业废水资源化,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和废弃物减量化和无害化,保护环境。

二是能量循环。对各种能源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一方面为相关行业提供工业原料,同时把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源用于城市生活,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另一方面利用高炉、焦炉高温冶炼条件,形成社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三是固体废弃物循环。建立钢铁生产与石化、建材、能源等相关行业以及社会生活共享资源、互为排放物治理、互为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的区域生态工业园,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

4.建立全国跨区域的产业联盟,实现从生产到服务的全产业链。钢铁产业联盟由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应用、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其他与钢铁产业相关联的煤炭、运输、金融等单位自愿联合组成,旨在支持联盟成员发展,促进钢铁产业稳健运行、共同发展,打造政府、企业、专家、研究机构、资本、媒体多赢的品牌产业平台。尽管中国产钢大省或企业间探索建立了产业联盟,在推动钢铁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竞争秩序、组织开展钢铁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研讨、建立产业协作机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真正实现产业互补共赢的联盟少,深度协作的合力不够。当下,急需建立原辅料、钢企、物流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紧密合作的跨区域联盟,增强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

德国工业4.0的七大借鉴 篇7

一、注重中长期规划。德国“工业4.0”的大体概念是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是德国政府确定的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

二、需要资金和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德国政府推出《高技术战略2020》,“工业 4.0”作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政府将投入2亿欧元,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三、建立跨界研究小组或平台。为推进“工业4.0”计划的落实,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资讯技术和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 联合会(VDMA)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ZVEI)共同建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办事处,以吸引并协调各方资源。

四、配套的工业基础宽带设施。“工业4.0”简言之就是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而这依赖于综合并高质量的通信网络条件,总体要求是简单、可扩展性、安全性、可用性和支付得起。

五、标准的国际化建设和产品安全设计。中国要实现向“工业4.0”转化,必须参与国际分工。而这需要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和参考架构。

六、安保措施升级。基于CPS (Cyber-Physical System)的工业4.0的制造系统涉及高度网络化系统结构,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必须纳入其中。

七、培训和持续性的职业发展。在德国,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

上一篇:零营运资金下一篇:膀胱全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