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农机制造

2024-08-01

德国农机制造(精选7篇)

德国农机制造 篇1

今年6月8日至18日, 我们应德国施帝莱管理咨询公司的邀请, 在德国先后考察了科乐收 (CLAAS) 、格立莫 (GRIMME) 、科罗尼 (KRONE) 、曼 (MAN) 、哈威 (HAWE) 、爱乐宝 (Elobau) 、菲茨曼 (FRITZMEIER) 、采埃孚 (ZF) 、雅歌辉托斯 (ARGOHYTOS) 、易福门 (IFM) 10家农机制造企业。我们在每家企业都有一天的工作时间, 不仅考察车间和物流中心, 还进行了业务交流和合作洽谈。这10家公司都是比较优秀或著名的农机生产企业, 拥有领先的技术、优秀的产品和先进的管理, 对我们认识世界农机制造和了解德国工业4.0很有帮助和启迪。

试验装备和检测平台越来越重要

德国农机企业产品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的在线监测和下线检测, 检测程序和防错系统已经标准化到生产程序之中, 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使产品质量可控。

德国农机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线下检测。在科罗尼公司投资850万欧元建成的“青贮收获机模拟检测实验台”旁, 我们发现, 每台收获机下线后, 立即对行走轮扭矩加载、负重加载、模拟爬坡等性能进行检测, 检测时间4小时, 以确保收割机的可靠性和装配质量, 从而保证收割机在客户手里不会轻易损坏。

对一些非关键部件的试验和检测, 德国人也是非常认真的。菲茨曼公司驾驶室的防雨性能检测是从各个角度向驾驶室不间断地喷水达10分钟, 以检测防水性能。艾乐宝公司从四个方向向箱操作手柄加载搬动, 进行疲劳性能检测。

在德国, 产品在线监测也同样重要。在易福门, 任何一个电器元器件只有激光扫描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哈威阀门加工中心在线密封性检测也成为标准化的配置。

我们发现, 德国的农机制造企业无论是机械加工件还是装备部件;无论是收获机整机还是很小的零件, 加工流转过程都要经过检测, 获得检测数据后才能作为产品交付。这些都值得中国的农机企业学习, 也意味着试验装备和检测平台建设对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将会越来越重要。

产品研发要有资金和试验装备作保障

德国农机企业很重视研发资金的投入。据雅歌斯托辉介绍, 该公司每年利润的50%用于产品研发, 科乐收公司年销售额的5%用于科研经费, 采埃孚公司去年投入研发的经费为9亿欧元。充足的资金投入为研发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

另外, 科学的研发态度和试验手段也是德国企业产品具有竞争力的最主要原因。据介绍, 菲茨曼公司为用户设计一个个性化的驾驶室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仅安全测试和性能试验就需要1年半。测试项目包括顶棚抗挤压安全测试、振动舒适性能测试等, 全程通过电脑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 从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无独有偶, 爱乐宝公司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一般为18个月, 其中测试就需要6个月, 仅操作手柄的试验和检测, 就要进行耐腐蚀性试验、耐疲劳性试验、耐高温性试验、低温冰冻检测等项目。

德国专家认为, 如果在研发阶段没有对产品进行试验或验证, 那么就是将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检测后移给用户承担, 这种代价是巨大的, 浪费也是严重的。虽然检测平台投资不菲, 但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费用、试制费用和田间测试费用, 能够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 从而极大地提高产品的质量。

重视制造工艺和专业化的生产线

实现“制造一致性”的企业一定能够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制造一致性”必须依赖好的装备和先进的工艺来保障。德国企业认为, 能够用机械的地方一定不要用人。因为人工成本是最高的, 而且会越来越高。另外, 只有机器才能实现制造的一致性。而农机产品品种多、批量小, 因此很难从市场上购买到适合自己的, 比较满意的工装和生产线, 必须拥有自己的工艺师队伍和工艺技术, 因此, 他们高度重视制造设备的投入、工艺设计和管理。

哈威公司的主要设备都是5年内的新设备, 智能化程度很高。该公司认为, 只有智能化的设备, 技术升级周期才会缩短, 才能走在竞争的前沿。哈威公司阀体加工中心上配备了240把刀具, 可以智能选刀、自动换刀、自我纠错。这些加工中心的液压系统和元器件都是自己设计制作。科乐收公司收获机的钣金件, 机器人焊接占80%, 焊接生产线、翻转台架、零部件夹具、移位车辆等都是依靠自己的工艺设计师来实现的。

可以说, 这些公司的标准作业生产线和专业化的加工装备, 是其保持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竞争手段。

智能化制造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农机是很复杂的产品, 一台大型收获机有1万多个零部件。如何保证零部件的采购组织、生产配送、市场服务供应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德国农机制造企业的零部件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都实现了高度智能化的管理, 参观的10家企业都在使用立体仓库。其中格立莫立体仓库的机器手取件速度是每秒7米;科罗尼立体仓库领取已停产10年的旧车零配件, 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哈威公司采取模块化的生产, 接到订单就能迅速地把这些模块调集齐全, 组织生产;而通过信息化远程控制, 雅歌斯托辉可以管理远在捷克的工厂, 使其科学地进行过滤器装配、滤芯涂胶等工作, 完全没有距离上的障碍和组织上的困难;采埃孚通过实施二维码标注管理, 使每一个材料和零部件实现了快速流转, 在生产车间的积压时间不超过4小时。

小单元生产模式提升品质

综观德国农机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 大多采取小单元的生产模式, 进行独立核算和考核。比如采埃孚的行星齿轮箱, 从箱体加工到装配再到质量检测, 在一个封闭单元里, 由一个人来完成。科罗尼公司采用部件电泳, 脱粒室等焊接装配好后再去电泳, 能够保证底面合一和颜色一致。该公司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面漆用水溶性油漆电泳, 完全取消了传统的喷漆工艺, 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涂装质量, 降低了环保治理费用, 使工人的工作环境更为清洁。绿色生产观念深入人心

在哈威公司的车间里, 地面、加工中心的台面、机加工的工件上都看不到一丝油污。车间安装了空气过滤系统, 对空气中吸附的油污进行分离回收, 大大提高了车间的清洁度, 提高了液压件的制作和装配质量。艾乐宝公司管理者上班不开车、不打领带, 工厂全部使用电动汽车运输, 建有太阳能光伏发电, 使用可再生的能源,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汽化系统得到100%的循环利用。

优秀员工是培训出来的

智能制造需要更高素质的员工。对员工的培训, 使之能力得到持之以恒的提高, 成为企业一定要付出的投资, 这是我们考察团成员共同的认识。这10家农机制造企业都建有自己独立的员工培训中心。生产驾驶室的、手柄的、软电路的, 都有专门的培训车间。培训中心硬件条件齐全, 既有传统的手工机床和钳工台, 也有数控加工中心。学员有在校生, 也有新工人。任何人上岗前都要经过长达3年的培训, 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

“德国制造”的秘籍 篇2

主要内容:到德国的感受, 德国的过人之处, 我的疑问,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我们的现状。

德国———高端制造的代名词, 一个令中国制造业心驰向往的国度。 2015 年3 月1 日早6:00, 省人社厅于红处长带领河南赴德研修学习的老师踏上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土地, 我作为其中的一员, 首先在视觉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最直接感受的就是空气清新, 一尘不染, 环境优美, 童话世界般的建筑, 人文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周环顾, 无处不风景, 城市即是花园。 人们神色淡然娴静, 彬彬有礼, 生活设施简洁实用, 细节中透出以人为本的艺术气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看不到一点国内大工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德国的过人之处:德国在历史上发动了第一和第二两次世界大战, 战败后不但没有倒下, 反而在很短的时间里重新成为世界强国, 在当今欧元区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大气候下, 德国一枝独秀, 经济依然保持着稳定强劲的增长, 从更高层次来说, 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体育教育、发明创造无一不影响并改变着世界。 没有德国人, 就没有今天的汽车, 原子能甚至MP3! 德国高端制造更是皇冠上的明珠, 无人能及!

疑问:为什么? 德国怎么做到的?

感慨:看着城市中高大突出的教堂, 我不禁想到, 如果真有上帝的话, 他也太偏爱德国人了!

通过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学习, 我渐渐对德国的成就有了深入了解, 德国制造过人之处在于质优而非量大。 支撑这座国民经济大厦的, 除了大众或西门子这样的巨型跨国集团, 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一一大批拥有专业顶级产品的中小型企业许多还秉承着家族经营的传统, 却源源不断向全球市场输送着某一领域中最好的产品, 凭着一招绝技, 走遍天下无敌。 巴伐利亚绒巾公司Feiler, 日常生活中一块小小的毛巾, 靠着特色技术, 能在这一领域里数十年做到全球质量最好, 规模最大。 刚刚庆祝过百年诞辰的莱卡相机, 在全世界不到1500名员工, 一半在德国本土, 却坚守着全世界公认顶级的相机品牌。其他如刀具品牌双立人、钢笔品牌万宝龙等, 拥有这种高端品牌的企业, 在德国数不胜数, 百花竞放, 而且很多是百年传承的行业龙头。它们构成了德国出口大国的坚实后盾。因此德国制造过人之处不靠量, 而靠质。质从何来? 德国人的质来自于永不满足的创新和精益求精。

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又来自哪里? 来自于其教育体系和创新体系, 尤其是重视和尊重教育规律, 保证每个人都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一个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只有几个人强大, 一个伟大的国家也不可能由少数精英建成, 他需要千千万万的高素质人才来铸就, 而且每个人的特长不同, 要有发挥其长处的渠道, 同时能力也不是天生的, 需要通过学习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德国的职业教育就是其教育体系的一个缩影。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职业教育把为经济发展服务, 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目标。人才先行为主线。

第二, 由大学教授、企业专家、经济专家、专业技师、心理学家、专业教师等组成的教育前瞻团队, 通过调研考察, 科学预测等, 提前3-5年对某种职业领域进行教学预备, 知识更新。 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规则。

第三, 通过文化部长联席会协调框架教学计划。

第四, 各职业学校和企业培训中心是通过优胜劣汰后, 有自己优势的职业方向, 并得到各方认可的。

第五, 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师组成教学团队, 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培训规则进行教学培训 ( 双元制) 。 教学中不允许有教科书 ( 可有参考书) 。 以职业行为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

教师教学靠团队合作完成, 进行引导教学, 成立各种委员会, 研讨改进。 否则单个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比较困难, 难以适应。

教学改课程为导向 ( 核心是内容) 为职业行为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称作学习领域课程, 核心是学习目标/能力

( 但基础课如德语、经济学、社会学、体育等仍以课程为导向。 )

第六, 职业学校教师至少要有职业领域和教育领域两个方向的硕士学历, 2 年的见习期, 考核合格才可上岗。 最长要甚至10-20 年的培养时间。

第七, 全日制职业学校学生由学校招收, 在学校学习和培训, 学习免费。

第八, 双元制职业学校学生由企业招收, 要签定培训合同, 以保证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在学校和企业培训中心学习, 企业支付学费和一定的劳动报酬。

第九, 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不适应可改换学校或职业方向。如果不适合某个职业方向或学习有困难, 学校会评估推荐其到合适的职业方向或学校, 特殊的学生有专人进行教学和疏导。

第十, 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由工商联合会IHK、手工业联合会HWK或政府委托的考试委员会, 执行独立的考试。 以评估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

第十一, 考试合格发放IHK、HWK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第十二, 学生取得证书后到招收他的企业或实习的企业参加工作。

第十三, 工作中需不断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并考核。 晋升, 换岗都要进行职业教育, 以提高工作能力, 提升个人价值, 保证个人的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

我认为德国职业教育可以概括为以下32 个字:服务经济、不断改进、超前有效、宽进严出、精英引导、自主互学、不适转行、能力为重。

所以德国的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普通人一生的发展为主线, 把为经济发展服务, 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进行预见和预备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实现学习和工作;学生和员工的无缝对接, 促使每个职业学校学生都是可用的“ 精钢”, 而非“ 粗钢”。 通过政府, 学校, 企业, 学生的共同努力, 提高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25年缔造“德国制造”传奇 篇3

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开车也是非常惬意的事。据德国人介绍, 他们高速公路路面铺装的水泥, 平均厚度达到了70厘米, 可以起降飞机和行驶坦克。

德国制造为何质量那么好, 实际上, 德国产品从无人问津到竞相追逐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实业立国

从象征尊贵奢华的奔驰、宝马、格拉苏蒂腕表, 到发烧友手中的蔡司镜头、迈森瓷器, 乃至厨房里摆放的双立人刀具, 无一不代表着顶尖的做工和品质, 当然还有不菲的价格。

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 过去15年中, 制造业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始终维持在23%左右, 稳居欧盟第一。2010年, 德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 000多亿欧元, 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 成为“德国战车”率先驶出金融危机泥潭的关键动力。

对于制造业, 德国人有着特别的执著。本世纪初, 当美国等国忙于拥抱互联网经济和发展各类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时, 德国人却依然满足于在车间里敲敲打打。在全球叫得响的德国企业, 无论是大众、西门子, 还是博世、巴斯夫, 无一不是从实业起家, 以实实在在的产品立足。

德国的坚守最终换来回报。由于产品赢得全球信赖, 过去10年间, 德国经济增长的2/3都来自于出口。据德国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 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比前一年增长17.7%, 其中对华出口劲增33.9%。“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 但德国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这已成为德国或许你还不知道, 2012年是“德国制造”这个名词诞生的第125个年头。如果能够再看到一些德文媒体最近的相关报道, 你就更能够切身地体会到, 德国人对“德国制造”这个词有多么自豪。

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的经典名句。出口旺盛引发工厂开工率提升、就业率增加、商业信心上扬、私人消费增长等连环效应, 帮助德国成为债务危机风暴下的一片“绿洲”。

此前有学者预言, 新兴经济体凭借低廉成本和大量投入, 将成为德国制造业的终结者。而事实上, 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相反, 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兴起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舞台。毕竟它们开足马力为全世界生产之前, 需要引进大量优质的精密机床、数控生产线和大型机械作为支撑, 而这恰恰是德国的强项所在。

科教兴国

如果时光退回到200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德国制造”却远没有现在的好名声。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 当时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 追求强国梦、在夹缝中求生的德国人“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 并廉价销售冲击市场。1887年, 为了保护本国市场, 英国议会修改了《商标法》, 规定所有由德国提供给英国的物品都必须标明“Made in Germany”, 以此将“德国制造”与英国的优质产品区分开来, 这就是“德国制造”历史命名的由来。

不过, 这个原本带有侮辱色彩的字样, 若干年后则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德国机械制造、化工、环保技术等行业在世界享有盛誉。

而为了永葆这样的盛誉, 确保占据产业链的高端, 德国坚持科教兴国。

在1991年荷兰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上, 德国选手以24个工种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团体冠军。当时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将此归结于职业教育:“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的优异成绩证明了我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质量。”

德国对于人才的定义范围并非局限于前沿行业或学科的领军人物, 更包括在普通行业中发挥专长的个人。这种广义的人才观和平等尊重的社会共识, 使得德国有大量年轻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成长为优秀的产业工人。在德国, 大学毕业生仅占同龄人的20%, 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 并由此走上工作岗位。

而企业也是德国最活跃的创新主体, 其科研投入占全国总量的70%。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 前25位就有11家德国公司。排名第一的大众汽车公司一年研发经费高达58亿欧元。这种职业教育模式、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及活跃创新的企业, 把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投放市场, 使德国经济快速走出困境,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隐形冠军

有时人们很难说清, 到底是德国这个国家的形象与性格塑造了德国制造的名声, 还是上百年来德国产品的优质造就了人们对德国这个国家的整体印象。但这种印象很可能与德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占据出口行业的主要部分有关。虽然他们名气不大, 也被统一冠上德国制造的铭牌。

在法兰克福有一家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家族企业黑格拉公司, 虽然业内几乎没人知道它的存在, 但黑格拉却是全球领先的线性技术和直线导轨系统生产商。所谓直线导轨系统, 通俗地讲就是各类工业机械所需的滑轨和用于输送物体的“导向件”, 例如各类抽屉底部的轨道、大型货车用于装卸货的伸缩板滑轨等。黑格拉公司拥有不少“独门秘技”, 能够将这些元件做到超低摩擦和超级耐用, 产品时常供不应求。

像黑格拉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在德国有成千上万, 它们是整个工业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总体来讲, 这些中小企业特点鲜明:规模不大, 德国总部最多几百人, 但往往具有全球视野, 在不少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不追求“大而全”, 而是专注于“小而特”, 其产品往往只是个不太起眼的小零件, 但在制造上精细高质, 技术上独一无二;大部分是家族企业, 极少上市, 分散在全国各地, 不事张扬。

官方数据显示, 德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吸纳全国70%的就业。它们善于坚守某个“缝隙市场”, 被经济学家们称为“隐形冠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中小企业, 既保留了几百年前手工作坊的精细考究, 又结合了工业化大生产的创新活力, 成为德国工业真正的基石。

工业技师: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 篇4

德国造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叫响, 一方面是高科技人才不断创新, 另一方面还得益于德国有一大批能将创新设计落实为高精尖产品的技能人才, 其中一个“秘密武器”就是所谓“工业技师”。

而这些工业技师, 不仅技术过硬, 还练得一手理论和管理的“软功夫”。

不久前, 一名德国应用型高校的教授告诉笔者, “Made inGermany (德国制造) ”一个成功秘诀是在工程师、技术员等设计人才和高质量的技工之间, 还有一类动手和动脑能力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工业技师。这类特殊技能人才是德国专门培养、德语区国家所独有的, 能做到一些其他国家技工做不到的事情。

有实例为证: 这名教授以前在美国公司领导的设计小组设计出一种高精度频谱测量仪, 生产原型机时需要对设备的光谱窗口进行精密安装调试, 在美国找不到既懂设备科学原理又能干调试细活的技工, 最终有关部件只好拿到德国由工业技师制作。

众所周知, 德国高质量技工来自双元制职业教育, 但恐怕很多人不知道, 德国职业教育还有一个高级继续教育阶段———工业技师培养。

一般来说, 德国双元制毕业的技工在企业积累一定实践经验之后, 如果有志向继续深造, 可申请在职时利用晚间或周末业余时间到各地工商会等职教机构参加工业技师培训, 并参加全国统一标准的工业技师资格考试。获得工商会颁发的工业技师证意味着此人可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要求的生产管理工作, 薪酬也比以前高出一截。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工商会负责职业教育项目的多伊林女士告诉笔者, 工业技师培训班学员需要经过大约30个月每周10小时的严格培训。培训的主要目标是, 在学员熟练掌握技工所需的生产加工技巧等硬技能基础上, 再通过理论和实践课赋予其组织加工生产、质量保障和生产成本管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技巧和人员管理技巧等“软技能”。

由此可以看出, 工业技师在德国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已不再是以往“师傅告诉徒弟怎么做”这种简单模式, 而是既要能带好技工队伍高质量完成生产目标, 又要能在领会新产品设计原理基础上根据产能、设备和人员实际情况组织好实际生产。在企业管理的等级制度中, 工业技师起着连接管理层和技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中枢纽带作用。

高科技生产的迅猛发展要求生产一线员工不断更新知识。在德国, 这也是工业技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德国版产业工人的制造经验 篇5

经验之一:组织严密, 责任明晰。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 手工业条例中所包含的职业, 由手工业商会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管机构;手工业以外的职业, 由工业和商业协会为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农业领域的职业教育, 包括与农业有关的食品加工业, 由农业协会为职业教育的责任机关;司法领域对专业职员的职业教育, 由该领域的律师协会、专利律师协会、公证人协会为主管部门;公证处的出纳业务, 由公证处的财务部门为主管单位;审计和税务咨询领域的职业培训, 由审计协会和税收咨询协会为主管部门;卫生领域专业职员的职业教育, 分别由医生协会、牙医协会、兽医协会和药剂师协会为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下设职业教育委员会, 由雇主、劳方和职业学校各派6名代表共计18人组成。职业教育委员会属于名誉性质的机构, 不支付薪水, 但给予相应的补贴。补贴额由主管部门确定, 并报本州最高当局批准。职业教育委员会的委员有1名助手。主管部门主要是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 职业教育委员会则从长远的角度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经验之二:重视技能培训。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首先要先学会一门生存的技能, 其次才是掌握相关的知识。因此在录取的程序上是先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有了这个合同, 才可以上相应的职业学校。签订培训合同有两个条件, 一、必须是正规中学的毕业生或是完成了职业基础教育的学生。二、企业面试合格。面试主要看身体和素质条件是否胜任未来的工作。在德国, 能够跨进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应当说是很幸运的, 正规中学的毕业生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机会。进不了二元制职业学校的, 可以上其他职业学校, 但其就业前景远不如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生, 主要原因是双方在技能培训上的差异。

在德国, 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事先都要经过两道关口的考试。一是专业知识, 二是操作技能。大学生也不例外。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能力和证书, 才被称为“合格”的劳动者。二元制职教以外的学生或高校毕业生, 一定要经过实习或技能的培训之后方能找到工作岗位。据调查, 德国的失业大军中, 除了因企业兼并或破产而失业的工人之外, 绝大多数属于“不合格”的劳动者, 也就是缺少一种技能、经历或证书的人。

经验之三:“为每个人提供培训的机会”。这既是德国政府的一句口号, 也是德国社会的一种实践。首先“职业基础教育”是一种“义务教育”。这种教育历时1年, 有的是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完成, 有的则是在中学毕业之后再进行一年的“职业基础教育”。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进入二元制职教的教育体系或进入“职业专科学校”的正式学习课程。由于受培训场地的限制, 二元制职教接纳不了那么多的中学毕业生, 所以德国各州创办了各式各样的职业培训学校。既有官办的, 也有民办的, 但以官办的为主。民办学校与官办学校几乎没有差别, 甚至条件更好、要求更高。

经验之四:严把质量关。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更是企业信誉的保障。人才质量的关键在学校, 德国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老师和二元制职教体系中企业师傅的任职资格, 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又都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制定的。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避免了“滥竽充数”学校的存在, 以及滥发文凭的现象。

经验之五:紧跟就业市场的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更正。由于技术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不断出现一些新的行业。同时, 经济全球化促成了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同时又使一些行业或职业发生调整,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紧跟就业市场的变化。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不仅跟踪这种变化了的形势, 还要负责公布国家认可的新职业。只要打开研究所的网页, 人们就会发现今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职业, 哪些职业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德国汉诺威农机展特装设计观察 篇6

一、国际前沿品牌特装

农机行业的前沿品牌如约翰迪尔、凯斯钮荷兰、克拉斯、爱科, 无论是展会面积, 还是特装设计都彰显了领军品牌的实力, 全方位地展示了独特的品牌内涵。

展位选择基本都是位于最主流的整机馆, 面积范围都在5000-12000m2。在展位风格设计上, 多以现代风格特征为主, 没有过分的装饰, 一切从功能出发, 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明确美观, 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在使用材料上比较简约, 主结构基本采用航架加吊灯支撑, 分区进行主题布置。

展示理念是基于产品品牌为中心的系列品牌体验全方位展示, 可以说, 展会的亮点与重点首先是产品, 其次是识别, 再次是现场服务, 在整个品牌参观过程中, 让受众的感受是有层次的, 也是能够在细节上做到精彩纷呈的。

功能分区上, 与中国展会相比, 汉诺威展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比如在接待台的设计上, 这些前沿品牌更加体现出全球营销与服务能力, 基本上都是分为国际接待区与国内接待区, 服务人员根据不同客户的语言习惯进行服务, 宣传资料也是分不同语言版本的, 接待人员佩戴不同的国旗胸针, 客户能够很快找到合适的服务人员。此外, 除了传统的接待区、展示区、形象展示区、客户接待区外, 融合了相关业务和文化内涵, 增加了配件业务区、售后服务区、二手业务接洽区, 甚至是相关品牌商品销售区 (如车模、服装、鞋等) 。

笔者看到很多参展商和顾客都提着约翰迪尔的袋子, 原以为是约翰迪尔大规模赠送礼品, 等到了约翰迪尔的展位上, 才发现原来很多人是“迪粉”, 自费地去购买迪尔的纪念品, 此时, 才真正地感受到约翰迪尔百年品牌的文化力量。

在展会的活动设计上, 与国内不同, 很少设计大规模的演艺活动, 而是采取高峰行业论坛和行为艺术的方式来展现公司主流技术与产品。约翰迪尔首次邀请了全球重点客户参加新品现场推介, 克拉斯邀请行为艺术人员推销新品。促销品的发放带有互动与趣味性:有些需要参与投沙包比赛, 还有些个性化自费项目, 比如凯斯钮荷兰赠送带品牌标志的帽子, 但同时提供标志姓名的服务需另行计费。

与凯斯钮荷兰的市场部经理UTE女士攀谈发现, 参加这样的国际性展会市场部门要提前两年准备, 逐步细化和甄选方案, 展会的设计和特装服务公司基本上都合作十年以上, 产品的准备也要经过一年以上的精心策划。今年的设计理念一直想寻求突破, 因此着力在细节上。

二、特色企业品牌特装

中型展位大多展台的风格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 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展位面积在100-400m2, 更多的是复式的组合展台, 空间层次和色彩用力是中型展位的主要卖点。

365Farmnet展位的品牌经理解释道, 目前展会的设计趋势更加趋向简约, 在做展位设计的时候, 都是基于业务和品牌核心价值进行外展表现, 鉴于他们是一家成立三年的新公司, 服务内容为针对客户需求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更希望用空间层次感和色彩的多元化来表现公司的业务内涵和品牌文化。

三、标摊展位特装特点

德国农机制造 篇7

质量意识是高端制造的灵魂

“ 德国制造”让我们感受到 : “ 质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名词 , 而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 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公共义务”。农民朋友———我们的衣食父母, 应当享受高科技和高端制造带来的全新体验。 科乐收金亿以CLAAS“ 生产自己和顾客都满意的产品”的质量理念为基础,也在全员中渗透“ 质量是价值与尊严的起点”的质量文化,从设计、 采购、生产、检验、物流等各个环节,合理打造精品,努力打造中国农机高端制造的标杆。

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是高端制造的基础

2015年,公司对新员工实行笔试、 面试层层选拔竟聘上岗, 而后进行了包含职业道德教育、 岗位技能、安全文明生产、质量意识提升等内容的入职培训。 入职后,从车间主任、工位长到老员工都对新员工从工作、生活上关心,使其快速融入科乐收金亿火热的工作中,成为高端制造的生力军。

公司还对骨干员工、工位长进行了岗位技能、5S、 精益生产等方面的培训,激发了其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在生产过程中带领更多的员工参与改善、 革新、自发地提升自我素养。

优化供应链是高端制造的关键

由于采购件的品种占到整机比例的7%以上,因此,供应链的质量对整机质量想到关键、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5年,科乐收金亿完善了供应商评价、准入制度,由技术、质量、工艺、采购部门共同参与对供应商的评价、准入,对原供应链进行整合、淘汰, 同时不断寻求战略合作供应商。

此外,加强与供应商的质量技术交流, 与供应商前置沟通。 从产品开发到量产的过程,到配套企业现场沟通交流零件功能、 工况,工艺、工装问题,对检验项目、标准进行规范化,并对供应商的质量问题进行反馈、跟踪或现场服务直至闭环处理。

专项提升是高端制造的落脚点

高端制造如何落地? 科乐收金亿的做法是找准薄弱点,进行专项提升。

提高整机可靠性是质量提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功能部件的可靠性提升是关键。 之前,质量检测对功能部件的检测能力、 设备较为欠缺, 其中采购件占90%以上,因此,我们先从供应商自身对部件的功能、性能检测能力上着手,即选择专业化生产厂家,要求供应商必须具备检验方法、没备,并经我公司认可。 目前 ,已开展了 轴承 、水箱 、摘穗台、油缸、传动箱等供应商的检测能力的评定,通过各厂家的检测水平、能力对比,作为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条件,该专项提升将使公司产品可靠性大幅提升。

焊接专项提升。 在CLAAS总部及UCF公司的共同协助下, 科乐收金亿投资60余万元建设了专业化的焊接检测实验室。 对焊接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并进行实际操作考评,经严格的检测后对考评合格者发证,策略性工件持证者方可焊接。特别是UCF公司的焊接专家从劳动保护、设备保养、工装维护到工艺参数控制、工件自检对焊接工人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 焊接工人的技能和质量意识有了大幅提升, 在MAKRKANT650打捆机项目中,焊接质量合格率达100%。 目前,由工艺部、质量部、生产部等各部门成员组成的专项小组,开始对焊接操作手册、焊接设备、工装模具进行升级改造,并开始自行培训焊工,确保高效、高质量生产。

上一篇: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教学下一篇:现代会计核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