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生态住区

2024-07-29

德国生态住区(精选7篇)

德国生态住区 篇1

摘要:对德国生态住区的典范——汉诺威康斯伯格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分析,重点研究了该住区的生态理念、技术及组织实施方法,并简要介绍了项目评估反馈情况,结合其他经典案例的概要对德国生态住区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德国生态住区,康斯伯格住区,生态理念与技术,组织实施

1 康斯伯格项目背景及概况

康斯伯格住区位于德国汉诺威市(下萨克森州首府)东南部,康斯伯格山脉下,是该市最大的居住开发区,紧邻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展区(图1)。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州市政府就此区域讨论了各种规划方案,直到2000年世博会在汉诺威市召开,最终促成了康斯伯格规划的实施和完成。康斯伯格住区占地160hm2,正式规划始于1990年,到2002年一期建设基本完成,约3000户住宅建成,可容纳居民6500人。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遵从《二十一世纪议程》(A-genda21)的核心精神,提出了“人-自然-技术”的主题。在这一理念下,康斯伯格规划参与了世博会“城市与区域展览”,分别展示了“康斯伯格生态最佳化”,“城市作为公园”和“城市作为社会化的生存空间”三大理念。下文将重点研究“康斯伯格生态最佳化”。

2 康斯伯格生态最佳化

作为世博会参展项目之一,“康斯伯格生态最佳化”展示了德国住区建设先进的生态理念和技术,由能源效率最佳化,水概念,废物管理概念,土方管理概念4个部分组成。

2.1 能源效率最佳化

能源效率最佳化的核心在于尽可能降低住区的能耗,从而减少CO2的排放。康斯伯格碳减排总目标为:在不影响住宿舒适性的情况下,相比传统的建筑标准,通过低能耗住宅、节电方案及区域供暖的措施,减少45%的建筑供暖、热水、电力能耗,由此减少60%的CO2排放,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其他创新技术措施减少另外20%的CO2排放,一共减少80%的CO2排放。为了达到碳减排目标,康斯伯格采用了低能耗住宅、节电方案、区域供暖、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措施。

2.1.1 低能耗住宅

住宅区中所有的建筑必须符合低能耗住宅标准,即建筑供暖能耗为每年50~55kW·h/m2。康斯伯格为此设计了一套专门的计算方法,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阶段须填写相应的计算表格,只有当最大供暖能耗数值符合标准,建筑项目才可被批准施工。

2.1.2 节电方案

为了进一步节约能源,汉诺威市政府启动节电方案,为低能耗家用电器的普及提供资金补助,同时鼓励居民提高节电意识,积极使用低能耗电器。节电方案包括三项具体内容:①免费为每个家庭提供5个节能电灯泡和两个节水水龙头。提供30种不同型号的灯泡供居民选择。②为购买节电家用电器提供补助———购买特别的节能洗衣机、洗碗机、冰箱和冰柜可获得每台50欧元的补助。③通过面访或电话方式建议居民养成节电习惯。

2.1.3 区域供暖

汉诺威市市政府章程要求康斯伯格住区内所有的建筑必须实现区域化供暖。暖气、热水所需的能量从以天然气设备为驱动的热电联发电厂传输到独立的住宅。区域内的两个热电联发电厂分别由两个当地组织出资建设,位于南部的发电厂负责2700栋住宅的热能及电能,位于北部的发电厂为600栋住宅及一所中学提供热能及电能。另外,市政府还通过了一项关于区域供暖的法规细则,规范了供热、热水及制冷的供应网络。

2.1.4 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其他创新技术

除上述主要措施之外,康斯伯格还依靠可再生能源及其他创新技术实现能效最佳化目标。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区域内建设3个风力发电机组,覆盖了3000户家庭及康斯伯格农场的用电;另一项以能源为建设重点的工程“太阳能城市计划”(Solar city program)在地下6m建造了一个2750 m3的太阳能储罐,约100栋住宅40%的供热来自其储存的太阳能,其余的则来自区域性的供热管网。其他创新技术主要包括被动房、光伏发电装置:3个私人开发商为了参展世博会,在康斯伯格项目中投资建设了90栋被动房住宅;在康斯伯格社区中心和当地小学房顶上安装有光伏装置,能利用太阳能发电,产生的电能直接传输到公共电网。

2.2 水概念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降低水的消耗一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之一。基于此,康斯伯格的水概念主要包括3个方面:近自然雨水管理体系,饮用水节水,提高公众对用水问题的认识。

2.2.1 近自然雨水管理体系

一项针对康斯伯格地区的水文调研结果显示,如若采取传统的暴雨排水方式,将会造成当地的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地区内唯一河流的水量紊乱。因此,项目采用了一种近自然的雨水排水方式来减少建设行为对当地生态水环境的影响,其目的是尽量使建设之后的地表径流接近未开发时的自然状态。

康斯伯格近自然雨水管理体系主要包括:①位于整个场地西北部最低洼处的18~35m的雨水滞留区域,作为住区的大型公园绿地,下暴雨时可起到滞洪作用。②位于住区西北部世博区的河道及雨水收集池。③两条12~30m宽的东西向绿地坡道,雨水可顺应地势在绿道中缓慢流淌至最低洼处的滞洪公园。④社区公园及社区中心的雨水滞留景观。⑤位于康斯伯格山脚,道路边沿约16~25m的雨水景观带,同样作为雨水滞留区域。⑥沿整个住区道路网分布的“洼地-沟渠”雨水渗滤系统(Mulden-Rigolen-System)。

其中“洼地-沟渠”雨水渗滤系统是核心技术措施,当住区内的各类雨水滞留区无法承载雨量时,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由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组成,地上部分为表面覆盖绿化,带有砂石过滤层的排水浅沟和洼地,沿道路设置,地下部分即位于洼地下方的储水装置,储水装置连接着地下排水管道。雨水首先进入地表沟渠,经过滤净化下渗,暴雨时则溢流进储水装置,储水装置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再进入排水管道。

2.2.2 饮用水节水

德国平均每人每天的饮用水用量为128L。作为供水方,汉诺威市水务局计划将这一数值降至100L。因此,康斯伯格采取了全面的饮用水节水措施:对整个供水网的供水量进行预计算。每栋住宅安装节水型水龙头、流量限制器和流通监察装置,采用小管径的引用水专用输水管道。所有居民可从水表监督其饮用水消费量。汉诺威市政府和康斯伯格环境联络局Kronsberg Environmental Liaison Agency,KUKA)还为每个家庭提供两个免费的节水龙头。

2.2.3 提高公众对用水问题的认识

汉诺威市水处理中心(City of Hannover Water Treatment Services)和KUKA共同承担了水概念的展示、宣传及教育工作。为提高公众对用水问题的认识,水被作为一种设计元素,结合近自然的雨水管理概念,充分展现在康斯伯格的城市设计当中,例如私人庭院中的雨水滞留与渗滤设计,山脚的滞洪公园设计,社区公园中的水景等(图2)。新建的康斯伯格小学设计也很好地展现了康斯伯格的水概念:开放的雨水明沟,大面积的蓄水和渗滤区,雨水收集池,收集的雨水用来冲洗厕所或浇灌学校的花园。这些可见的“水元素”在无形中为学生及家长进行了用水问题的教育普及。

2.3 废物管理概念

康斯伯格住区废物管理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垃圾处理,以预防性规划管理为主,其目标是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废物长期避免和再利用机制。废物管理概念包含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两方面。住区建设过程中仅允许使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并对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康斯伯格还专门展开了“低废物建筑试点”(Low Waste Building Sites)的工作。另一方面,住区内设置分类垃圾筒及垃圾收集站,同时鼓励居民自行处理生物垃圾,把垃圾转化成肥料,并向居民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和帮助,鼓励二手交易市场的建立。相关的住区基础设施包括:公寓区的分类垃圾筒和可回收垃圾收集站,私人或集体的生物垃圾处理场地,二手用品市场或废物回收商店。

2.4 土方管理概念

到2000年,康斯伯格的建设活动共挖掘出约700000m3的土方,若将这些土方当作垃圾运输至垃圾填埋场,会造成约100000车次的运输量,从而产生大量的灰尘噪音,滋扰居民破坏环境。另外,当地的土质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当地土壤的特殊性,这些土方不能轻易用于其他地区。因此,康斯伯格提出生态土方管理概念,其目的是对这些挖掘出来的土方进行即时的就地再利用,用于附近的近自然景观建设。从1996年开始,康斯伯格项目制定了一些列生态景观措施来辅助土方管理,住区的两处景观小山以及世博会场的人造地景均很好地利用了建设挖掘出来的土。

3 康斯伯格项目组织实施

3.1 相关机构

康斯伯格设计方案由约30个房产公司以及40多名建筑、景观设计师共同策划,多个专业部门在设计和施工阶段严格监控。除了汉诺威市政府作为核心领导方,相关的管理及参与机构还包括汉诺威市水处理中心(City of Hannover Water Treatment Services),汉诺威市环境规划小组(City of Hannove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Group),汉诺威市环保部门(City of Hannov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ivision)成立的生态规划小组(Ecological Planning Group)。市政府统领全局并着重推进能源方面的实施,市水处理中心主要负责水管理工作,市环境小组主要负责废物管理工作,生态规划小组主要负责土方管理工作。为有效推进这种合作式进程,康斯伯格顾问委员会(The Kronsberg Advisory Council)及康斯伯格环境联络局(Kronsberg Environmental Liaison Agency,KUKA)得以成立。顾问委员会主要负责向汉诺威市委员会提供关于城市设计方面的建议,引导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KUKA主要负责协调各相关方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涉及信息与公共关系,环境教育与咨询,展示,导游,公众参与,项目开发等工作。

3.2 实施手段

3.2.1 低能耗住宅质量保障监测系统

为了确保低能耗住宅的实施,市政府建立了涉及整个项目的低能耗住宅质量保障监测系统,并设立专门的资金来支持整个系统。其具体内容被写入土地出让合同,包括:确保低能耗住宅标准的实现,通过热桥效应最小化及气密性措施来减少热量损失及构造损坏,舒适的居住环境,规划与施工的衔接,为业主与用户提供质量保证。

监测工作受汉诺威市政府的统一领导,由7个工程处独立完成,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分为5个阶段:①检查强制的能耗指标;②检查细部设计;③检查现场和相关文档;④测量气密性限值;⑤予以认证。

同时,质量保障监测项目为规划师、建筑师、开发商及未来住户提供技能与资质培训咨询服务,确保他们掌握基本的低能耗住宅知识。

3.2.2“洼地-沟渠”雨水渗滤系统实施

雨水管理概念实施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施工图纸与其理念相一致,因此康斯伯格项目出台了一本专门的手册供工程公司参考,其中包括“洼地-沟渠”系统的基本施工原则,并提供各个施工和质量检测环节的详细的指导。

“洼地-沟渠”雨水渗滤系统的实施涉及公共空间及道路与私有建筑地块两部分。公共空间及道路的施工在汉诺威市水处理中心和市高速路部门(City Highways Division)的领导和监察下完成。私有建筑地块被分成若干街区并出售给开发商,开发商在施工前必须向汉诺威市水处理中心申报符合雨水管理要求的施工方案。

3.2.3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

建筑垃圾管理的关键在于对开发商行为的控制,在施工之前,开发商必须与市政府就建筑材料使用及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签署一系列协议,同时,汉诺威市环境规划小组与KUKA在施工过程中也为开发商提供咨询和帮助服务。

3.2.4 土方资源数据处理系统

土方资源空间管理的实施主要依靠一套全面的数据处理系统。所有关于土方条件、位置以及建设措施、再利用可行性等的信息被收集进一个数据库,通过将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关联,便可以自动规划、计算出土方再利用与再分配的方法。数据库可以精确到每个建设街区所挖掘出的土方信息。这一系统有利于对挖掘出的土方进行高效地再分配。

3.3 管理工具

为了管理施工行为,康斯伯格制定了各类标准、规范、导则等,主要包括:为所有住房、商用建筑以及绿化、公共用地制定的专门的康斯伯格标准,低能耗住宅建筑保温标准,区域供暖细则,质量保障体系资助导则,雨水排水量限制指标,雨水管理的施工手册。相关要求被写入规划说明书,规划许可条款,城市发展合同,土地出让合同及建设施工合同中,要求强制执行。汉诺威市政府为私人开发商制定的生态准则亦被纳入土地出让合同中,其中涵盖了能源、建筑垃圾、土壤、水和自然资源保护五个方面。

4 评估反馈

在能源效率方面,1999~2001年,德国海德堡环境能源研究所(Institut für Energie-und Umweltforschung Heidelberg,IFEU)对康斯伯格住区的碳排放量进行了实时的跟踪反馈,结果显示减少80%的CO2排放量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IFEU主要针对能效最佳化的4项措施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估内容及结果见表1。

水管理方面,康斯伯格的自然水位得到保持,雨水流失量仅19mm/年,接近1994年未开发时自然状态下的情况14mm/年。

废物管理方面,预计目标是减少50%的家庭垃圾,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达80%,实际成效减少30%的家庭垃圾,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达标。

土方管理方面,重新利用700000 m3的土方,避免了大约100000车次到填埋场的运输量,相当于减少了大约1200t的CO2排放量。

5 德国生态住区建设经验总结

康斯伯格生态住区是德国开展较早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模范住区。与康斯伯格同时期的慕尼黑RIEM会展新城,以及2000年之后开始规划建设的汉堡港口新城和汉堡IBA国际建筑展也是德国生态住区建设领域中较为成功的案例。

4个项目的基本框架是类似的,除了“康斯伯格生态最佳化”所聚焦的能源、水、土地与废物4个方面,还包括了建筑、交通、布局、景观等。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康斯伯格住区作为一个完整的规划项目几乎涉及了所有方面,交通、布局及景观方案均属于项目宏观层面的规划工作,此外,除“生态最佳化”外的另两个世博参展项目(“城市作为公园”及“城市作为社会化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景观规划的思想,本文中仅重点研究了康斯伯格的核心生态技术。

4个项目生态技术的重点基本都放在了能源、建筑、水管理方面。能源方面,4个项目的目标均是通过改变能量来源,建设低能耗建筑等来减少建筑的碳排放。能量的获取上都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伏发电、沼气、地热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并都使用了热电联产设备,合理分配能源的使用。建筑方面,有3个项目均具备各自的标准及认证体系:汉堡港口新城采用新城环保建筑标识认证体系,并以国际上标准及研究进行设计;汉堡IBA国际建筑展采用IBA卓越标准进行认证;康斯伯格采用低能耗住宅标准,并建立质量保障监测系统予以监测及认证。此外,汉堡港口城还运用了奖励机制鼓励环保建筑建设。水管理方面,康斯伯格与慕尼黑RIEM具备相似的水管理系统,将重点放在了雨水与节水两方面,均采用了雨水收集与下渗技术和饮用水节水措施。

4个项目都设立了多个独立于市政府的第三方组织实施机构,这些机构往往各自有分工侧重,并设有协调机构,组织公众参与。对生态理念与技术的落实主要以严格管理施工行为来进行,实施管理的手段与工具包括完善的项目监察流程,施工方案报批程序,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导则,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开展评估认证工作,借助大数据平台等。

目前,低碳生态的规划理念在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涌现了大大小小的生态城区和住区。这些项目往往热衷于概念性的规划、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却缺乏核心的理念与技术支撑,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管理,或者仅采用昂贵的建筑节能产品,却忽视了其他生态因素,缺乏整体性考量。生态住区规划设计在德国早已不是前沿课题,德国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在具体案例的基础上发展出许多务实的理念与技术,并进一步贯彻实施,定期评估反馈。国内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应以务实的心态对这些前瞻经验进行辨证性的学习与“本土化”的应用尝试,弥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缺陷。

参考文献

[1]Herbert Schmalsting,Uta Boockhoff-Gries,Hans Monninghoff.Hannover Kronsberg Handbook-Planning and Realisation[M].Hannover:Landeshauptstadt Hannover,2004.

[2]Hannover Kronsberg:model of a sustainable new urban community[M].Kronsberg Environmental Liaison Agency GmbH(KUKA)and the City of Hannover,revised version,1998.

[3]孙静.德国汉诺威康斯柏格城区一期工程雨洪利用与生态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07(3):93~96.

[4]Hannover Kronsberg CO2Audit 1999–2001[M].ifeu-Institut für Energie-und Umweltforschung Heidelberg GmbH.

[5]杨涛,邱灿红,单韧.汉诺威康斯伯格生态住宅小区——欧洲生态化居住模范区[J].中外建筑,2009(9):59~63.

Salburua生态居住区 篇2

项目地址:西班牙Vitoria-Gasteiz

项目时间:2001年-2006年

委托方:Sociedad Urbanística Ensanche-21/Jaureguizahar

建筑师:Inaki Abalos,Juan Herreros,Renata Sentkiewicz

项目团队:David Sobrino(项目协调),Juan Jose Gonzalez,Elena Cuerda,Christian Leibenger

结构工程师:Obiol y Moya(Agusti Obiol)

电气工程:Jose Manuel Abalos,Carlos y Ekain Atorrasagasti,Beatriz Ingles

监理:Carlos Atorrasagasti

模型:HCH Model

建筑面积:24,200平方米

项目预算:10,384,129欧元

摄影师:Jose Hevia

Salburua生态居住区位于西班牙北部的Victoria市区。生态居住区的四栋建筑带来很强的垂直性空间感,而又是设立在Victoria市区的边缘,它们就像是Salburua地区向外界延伸的地标,伫立在那里,与四周的湿地绿洲河流打着招呼,说Victoria的市民要来这里与自然环境亲近。

亲近的途径不是返璞归真,相反是现世味很重的科学技术。根据Victoria的自然气候,四栋建筑通过轴向旋转,从太阳光照充足的三个方向上吸收热量,在借助建筑的太阳能吸热壁实现日间的蓄热和夜间的释能,从而降低对能源的无谓消耗。宽敞的玻璃带来充足的日光,环绕四周的湿地风景也一并越过窗子涌入室内空间,在外部,湿地与建筑的衔接方式要舒缓很多,一潭池水,成为视觉上的过渡环节,同时起到夏季降温解暑的功效。

From the verticality of the tower typology,the site's position in the city makes the two principal applications of the project evident:finishing off the axis which articulates the new enlargement of Salburua and having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great fenn at its feet.

The architects propose to divide each of the towers foreseen in the plan in two,organized around the axes present in the location,creating a complex that pivots around the park road by providing dynamic views and serving an integrated bioclimatic conception in which the towers garner energy from the three most favorable orientations,guaranteeing through their proportions optimum use of the solar radiation in Vitoria's climate.

对我国目前生态住区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生态住区,生态住区建设,适应性技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生态住区逐渐成为包括建筑业界在内的多个社会层次对人类住区未来发展的共识。推动发展“低能耗、省资源、少污染和高质量”的生态住区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大力推广生态住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住区是按照节能原则解决人口居住的一种理想居住模式, 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 以现代生态技术为手段进行规划、建设、管理的, 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聚居地。生态住区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低环境冲击性, 即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高环境亲和性, 即保护自然环境, 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生活居住环境的高效性、健康性;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和谐性。

全球气候变暖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一大隐患, 解决低碳节能这个难题, 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建筑业与节能是密不可分, 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很高的比例。据统计, 有的国家在全部能源消耗中, 建筑耗能的比重占据近半。我国是人口大国, 能源短缺, 过度耗能危害巨大。因此,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特别是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 要大力推进建设节能型住宅。

2 欧洲生态住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欧洲国家各国根据各自国情和条件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资源和能源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就开始了生态住区的研究与建设实践, 积累了丰富经验, 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2.1 普遍重视利用太阳能来解决住宅能源问题

德国许多地方的生态住区所使用的能源中有50%以上为清洁能源, 主要是太阳能, 如葛森喀什的生态住宅每户装有4m2太阳能集热板、8m2太阳能光电板, 70%的采暖和热水用能及50%的电能来自太阳能。瑞典、英国等国也都在生态住宅上装有太阳能集热装置, 用来提供住宅热水。

2.2 把住宅节能作为生态村建设中的重点课题

由于住宅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1/5~1/4的比例, 所以在积极采用太阳能的同时, 欧洲各国都十分重视提高住宅的热工性能, 减少热损失。为了达到节能要求, 生态住宅区规划设计中从建筑朝向、外墙面积、墙体热工性能、窗户密闭性能、南向窗户面积大小等方面都作了认真的规划和设计。

2.3 水资源循环利用

尽管欧洲许多城市目前并不缺水, 但节约用水是所有生态住区的共同要求。德国、英国等国的生态住区中都设有完善的雨水收集设施, 收集起来的雨水可用作冲洗厕所和浇灌绿地。对生活污水作净化处理, 德国大多采用生物技术处理, 净化的水也可作为生态住区景观用水, 通过水沟缓缓流入渗水池, 渗水池内栽种的植物大多是芦苇类根须发达植物, 经过处理的污水, 在渗水池再次经过沙土和植物根须过滤后渗入地下, 补充地下水。

2.4 屋面植被化

在生态住区, 扩大绿化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就是实现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夏天可以吸热防晒, 种植层在冬天又可起一定的保温作用。在德国生态住区中, 屋顶上长满各种绿色植被已成为一个特殊景观。住宅区的绿化质朴自然, 没有国内住宅区中常见的大量人工雕凿的绿化, 也很少有大面积铺砌的广场、喷水池。

2.5 材料绿色化

欧洲各国生态住宅区对选用的建筑材料都有一定的要求。政府鼓励使用木制品, 木材作为生态性建材, 在住宅建设中得到普遍使用, 许多住宅采用木制品作骨架, 墙体和建筑配件。金属由于可回收, 也被大量采用, 作为外墙皮、承重骨架、阳台等, 为了减少化学物质的用量, 德国普遍使用不刷油漆的金属外墙。

2.6 技术集成化

生态住宅区在建造过程中, 大量采用集成配套技术, 如复合墙体保温技术、屋面保温技术、太阳能装置技术、屋顶植被技术、渗水池修建技术等。这些技术成熟, 构造简便, 使用效果有保证, 非常有利于施工和建造。住宅普遍采用集成化技术后, 修建过程相对简便, 许多建筑配件, 门窗在德国已实现规格化、标准化、产业化, 便于大规模批量生产。

3 我国生态住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国外生态住区建设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但我国生态住区建设不能盲目进行, 必须遵循基本的原则和思路。

3.1 必须从我国国情和资源状况的实际出发制定发展思路

我国住区建设的生态进程刚刚起步, 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 由于各种原因, 住宅建筑能耗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仍将进一步增长, 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国的住区生态层次还普遍定位在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上, 缺少系统综合考虑, 生态建筑还只是一种技术符号。大部分开发商缺少必要的生态意识, 将生态住区作为一种广告手段而不是设计基准, 生态住区作为一种高端的代名词, 名不副实。生态住区尽管拥有良好的远景和长期利益, 但其研究和开发费用较高, 近期利润不足, 还难以利用单纯的市场手段达到引导生态住区发展的目的。政府对生态住区和其他生态建筑的具体政策相对空泛和滞后,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目前国家对生态住区的市场发展缺乏有效制约和引导, 生态住区的综合设计还处于一种分散试验的阶段。此外, 在人口规模、资源拥有、经济实力、文化教育等方面尚存在大量问题, 我国要实现居住社区的生态化需要付出比别的国家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代价。因此, 推进我国生态住区建设, 不能超越阶段, 搞跨越式发展, 而只能是量力而行, 因地制宜。

3.2 我国生态住区建设应当坚持走适应性技术道路

在生态住区的建设过程当中, 技术选择非常重要, 能否科学、准确地选用生态技术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北京宪章》指出“21世纪必将是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 生态住区建设所涵盖的技术内容也必然是多层次的——高技术、中技术和低技术的综合。目前德国、英国的生态建设以高新技术为主体, 2000年的健康建筑住宅会议提出过高生态就是高技术的口号, 我国要普遍采用高新技术并不现实。那么在现今条件下, 我国的生态住区建设应该以何种技术为主体, 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研究表明在目前的国情背景下, 走纯粹“高技术”和“低技术”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在我国, 生态技术起步较晚, 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在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发展适应性技术是一条切实有效的住区生态化途径。适应性技术具有以下几个内在特点: (1) 有效性。它首先是有效的, 无效的技术不能称之为适应性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切实解决住区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2) 经济性。它反映在技术费用较为低廉, 适合于现阶段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水平, 适合于多数群众经济的承受能力。 (3) 地方性。它具体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人群, 其内容也是不同的, 尤其是那些比较特殊的地区, 如沙漠、高原等, 这些地区的适应性技术主要是长期以来结合气候形成的传统技术。 (4) 动态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特别是适应性技术具有的经济节约、易于普及的明显优势, 推广与应用起来较为广泛, 在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及合理性。就当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而言, 我们只有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前提下, 走适应性技术的道路, 才能及早实现住区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菁.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J].世界建筑, 2004 (8) .

[2]王丽洁.对生态住区的实态调查与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3]卢球.欧洲生态绿色建筑科技发展新趋势[C]//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 2005.

[4]聂梅生, 秦佑国, 江亿.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5]唐燕.生态住区的适宜技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3.

浅析生态型居住区规划 篇4

居住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住宅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场所。住区建设是我国建筑业中的主体,它带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其建设与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能耗占我国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逐年上升。

因此,规划建设生态型的居住区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城市有机的生态单元,以及满足居民在生态、文化、经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要求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生态型居住区的内涵及特征

1.1 生态型居住区的内涵

生态型居住区是以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理论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型技术为手段,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并达到一种稳定、平衡、有序的状态,既能满足整个居住区内部系统的生态平衡,又能保证同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1.2 生态型居住区的特征

1)和谐性。

生态型居住区的和谐性反映在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住区内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自然、人文景观各要素间相协调,结构布局、功能分区相协调,空间环境宜人、和谐。

2)高效性。

生态型居住区的高效性体现在其内部各元素高效地运转与转换。住区内拥有配套齐全、保障有效的物资和能源的供给系统;技术设施先进、处理效果好、回收率非常高的污水废物回收利用及排放处理系统;速度快、效果好的自然降温、通风系统等。

3)整体性。

生态型居住区是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而且兼顾自然、经济、社会三者的整体效益、协调发展。

2 生态型居住区的规划

2.1 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

2.1.1 生态住宅的含义

生态住宅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建筑学为理论基础,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使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

2.1.2 生态住宅规划设计的要求

1)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引入“整合设计”的理念。即在设计中综合建筑、规划景观、结构、给排水等各个专业,通过各专业有机地整合、密切地协作,对住宅自身特点及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应用,形成一整套可行的内部有机相连的生态节能体系。

2)生态住宅在空间布局上应能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解决建筑与地貌、植被、风向、日照与气候的关系,使其整体空间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能为城市创造出优美的城市景观;在建筑组合上应做到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建筑与环境结合,保证每户居民都有充分的日照,良好的通风。

3)生态住宅在设计、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注重节约能源、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各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及各种生态技术和设计理念。

2.2 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

1)规划设计要体现地域性。

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地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尊重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基地环境的地形、地貌、水体等自然因素,尊重场地特征和价值,因地制宜,使自然资源、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2)规划设计要彰显自然性。

在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环境建设中强调利用自然的能动性,并不是要完全忽略人为的干预,而是各种自然要素之间内在、持续地相互作用,体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居住区的绿地景观环境应更多的追求一种质朴、原始、自然的氛围,创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3)规划设计要体现文化艺术性。

在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环境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处境,把握好未来走向,最重要的在于我们要加强对传统人文主义文化艺术的解读和转型创作,用我们特有的文化感觉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构建住区文化价值。

2.3 生态节能居住区规划

20世纪90年代绿色节能建筑的概念开始引入我国,在理论研究层面,无论对绿色节能建筑概念的引介,还是对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国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生态居住区规划中,适应地区地理气候特点的节能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以及从开发成本的控制出发,充分考虑节能建筑的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是推动节能住宅实施中的重要环节。

生态节能居住区的规划与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课题,而生态节能住宅的具体实践更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节能规划的内容基于地域气候特点的规划布局(包括地理气候条件、经济条件、居民特点、风能利用技术、水环境生态规划等),节能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的必由之路是发展高新技术,节能规划任重而道远。

2.4 生态文化环境的构建

文化环境要符合生态学意义,以充满自然性、富有文化内涵为前提,在规划设计与建设时应体现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对居住区的自然与人工设施赋予艺术意蕴,产生良好的美学效果,通过组织、引导、规范等手段加强居住区文化软环境建设;构建人们活动沟通的场所,赋予居住文化时代气息,形成文明和谐的环境氛围。使居民在浓厚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在祥和的生活气息中,在融洽的邻里关系中,在文明的社会风尚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认同感、归属感,为当代人和后代人创造良好的住区文化环境。

2.5 保存和延续社会网络

传统居住区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结成了丰富的社会网络。它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对城市居民生活及社区的稳定具有某种内在影响,这就是场所精神(阳建强,吴明伟,1999年)。社会网络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的,也不是有意识地组织就能形成的。因此,在生态型居住区中尽可能保存和延续原有社会网络亦显得格外重要。

3 结语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愿。生态型居住区既是一种居住区规划的新理念,又是未来城市追求的远景目标之一。它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这项工程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与帮助,要求人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观,自觉的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多方面、多层次塑造出高质量的居住生态环境,为人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徐肇忠.城市环境规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强,卢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4]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赵瑞峰,冯敏,刘书强.生态型居住区规划研究[A].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浅析 篇5

现如今, 种上些树就说是原生态景观, 挨着片树林就说是城市的绿肺;有片水就说湖, 有个包就说山;有点绿化草坪、人车分流的道路就是“生态社区”。这是一种片面的想法, 仅仅停留在对生态设计的浅层次的认识上, 与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概念相差甚远的, 没有真正把握生态设计的内涵, 没有真正和当地地域特征、文化、植物相结合。只是形式上的认为有花有草有树有道路就是生态设计, 仅仅成了某些楼盘炒作的包装。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现代城市环境景观建设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伴随着城市规划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最贴近人们生活、休闲的场所, 对提高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 作为现代城市最普遍、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它对城市整体景观面貌和城市规划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以简单的“园艺绿化”为主, 仅仅是建筑设计的附属品。现如今,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进程越来越快,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我们不仅对居住建筑的本身, 特别是对居住区环境的生态平衡与环境状况日渐重视, 也认识到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而目前, 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远远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政府部门职能缺失, 没能从建设环保、生态、和谐的城市居住环境出发, 缺乏整体发展规划, 导致城市环境规划严重滞后, 居住区环境没有合理规划和建设。

二是房产开发商在绿地的规划上有弄虚作假的行为, 改变建设用地性质, 没有切实贯彻执行政府批文, 使居住区居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三是管理体制不健全, 物业公司对居住区景观没有足够重视, 也缺乏足够的园艺保养相关技术人员, 致使管理不善, 后勤保障不到位。

四是开发单位缺少足够的建设资金, 养护经费短缺, 没能从环保生态, 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大局出发, 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五是居住区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存在对随意折枝、摘花、伐树、车辆碾压绿地、破坏公共环境设施等行为。

因此,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不能孤立对待任何一个方面, 必须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规划, 制订完善的设计、施工方案, 提高后期景观维护和管理, 保障居住区景观的正常使用, 真正提高居住区生态化水平, 建设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但从景观设计方面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植物景观生态化设计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植被绿化, 而是要创造出造型各异、色彩绚丽的景观植物, 满足人们感官的欣赏需要, 改善居住区小的气候环境;是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合理种植绿化植物, 设计、创造出适宜的、优美的景观小品, 以起到改善居住区生态气候环境, 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的作用, 使居民欣赏到高品位的环境景观, 享受到和谐的居住区生活, 推进建设现代城市和谐社区的进度, 构建和谐社会。

二、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

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衡量居住区景观的好坏, 它为居民提供户外生活的游憩空间, 绿地景观不仅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 而且能改善地区小气候和生态环境, 改善城市大的生态环境, 创造出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景观。因此, 应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 结合原有植被和地形地貌, 开展生态绿地景观设计。

三、铺地景观生态化设计

铺地景观生态化设计, 应统筹考虑功能与视觉审美的需求, 用材种类不宜太多, 以免造成混淆迷惑的感觉。硬质铺地应以一种材料为主, 再以其他材料为辅形成视觉的多样性, 主要用材可贯穿整个设计的不同地点, 以便建立统一性。在设计时, 应结合平面图、透视图两方面考虑, 在平面图上, 应注重创造引人注目的式样, 与其他设计元素相结合;在透视图上, 平行于视线的铺装材料, 应强调铺装面的宽度, 垂直于视线的铺装线条强调其深度。

四、水环境生态化设计

在环境景观中, 建造水景是一门科学。水不仅仅能带给感官上的美感, 而且还有许多实际的功能。如它可以调节微气候, 可以有效地降低周围的气温并增加空气的湿度, 另外, 喷水池还可以过滤空气, 减少空气中灰尘。除了物理上的功能外, 在空间意义上, 水体可用作区域的划分, 可以拓展空间, 将有限的空间距离加大。水体还可以作为景点, 作为区域中心, 创造富于趣味的空间。

五、道路规划设计

居住区交通与日常生活行为紧密相关, 具有明显的生活性特征。按交通功能划分, 交通类型包括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和应急性交通。居民所关心的道路的通达性主要包括:上、下班 (学) 交通的可达性;公交站点位置与距离;购物交通便捷;自行车停车场 (库) 位置与距离;宅门到城市道路距离;消防救护救灾通道;住区交通一般可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两种组织模式。

六、停车场设计

停车场的生态设计更注重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运用生态材料和植物来营造更为绿色和环保的停车空间。在停车场的设计过程中, 通过规划、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应尽量做到合理规划, 材料节能, 方便使用, 效果美观。

七、居住区公共设施设计

居住区的儿童游乐设施、休息设施、服务设施、景观小品设计等公共设施应具有实用性、功能性和观赏性, 同时更应注意使用的安全性。这些设施可种类多样, 造型各异, 反映不同空间的属性, 是居住环境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

八、建筑景观生态化设计

建筑本身就是环境景观设计中重要的景观要素, 是城市整体环境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 因此, 居住区建筑景观生态化更是必不可缺少的。而由于我国长时间内, 只重视其实用功能, 对建筑的能耗和景观艺术效果缺少足够的重视, 带来了诸多问题, 残酷的现实是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生态破坏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 建设优质、高效、环保、节能的绿色生态建筑已成为必然。

九、废弃物回收利用设计

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过程中更应重视居住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尽可能选择可再生的材料, 进行重新回收利用, 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包括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废弃建筑材料的再利用, 废物再生利用, 重点是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污水处理循环使用。要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 合理规划水环境, 优化水资源结构, 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和娱乐景观用水, 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 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十、高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太阳能是洁净的、可再生的, 无须消耗燃料。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无噪声、无污染、安全可靠。其能量随处可得, 不受地域限制, 无机械转动部件、故障率低、维护简便, 建站周期短、规模大小随意、无须架设输电线路、可以无人职守, 可以方便地与建筑物相结合等。这些优点都是常规发电和其他发电方式所不及的, 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 资源丰富且遍布全球的自然能源。太阳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最引人注目、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 未来全球能源的主流将是太阳能。

总之,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就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科学理论, 将现代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素放到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来考虑, 结合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城市发展、邻里氛围等众多因素, 保持人文生态环境的延续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出环境优美的、和谐的人文社区。

摘要:居住区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景观生态是现代城市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景观生态化设计将使居住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城市环境生态平衡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也是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更是人们思想认识提高的重要表现, 可以积极地推动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2]谢天, 许纪存, 等.生态小区特征和指标体系探讨[J].四川环境, 2003, (6) .

[3]金涛.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浅论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篇6

关键词:城市住区,生态住区,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1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 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已经从安居提升到更高的要求。居住环境与房屋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 同时也是地区环境与城镇的主要构成内容。小区与房屋的自然环境也逐渐被买房者、居住者关心[1]。本质层面上的城市生态小区景观设施是一项推动城镇社区长期稳健发展, 改变生活环境的品质, 推动生态技术不断提升的不可忽视的工作, 同时也是目前生态城建设亟待深层次探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2 城市生态住区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城市生态住区, 指的是基于生态学理念, 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环境工程等先进措施与领先技术而打造的环境、社会、经济稳健前进, 生态长期循环, 信息、资源等全面运用, 人民身体健康、生态和人有效结合与生态品质有最大化保证的居住社区。住区景观建设作为建设城市生态住区的综合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实现城市生态住区的一个手段, 一样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以有助于实现能源节省、生态、健康的目标, 保证环境体系达成人和生态的和谐与良性循环[2]。

3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国内房地产市场也在逐步扩大, 商品房价格逐步攀升。通过调查发现, 城市居住区的档次及规模、居民数量及生活状况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来说,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景观设计次序不合理, 资金浪费严重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具有内容繁多、次序复杂、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在对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其设计次序对居住区景观效果及整个建设资金的投入产生直接影响。通常情况下,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先于居住区建筑物的设计, 因其需要对整个居住区的环境予以全面评估, 并实地勘察, 在尊重居住区原有山水及植物的基础上, 对其景观予以初步的规划和设计。此外, 在对居住区建筑物进行设计时, 需要跟进部分景观设计, 并最终完成整个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国内很多地方都违背了这一程序, 都是在居住区建筑物设计完成之后, 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景观进行设计,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相比而言投入过大, 且在整个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运维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居住区原有的生态环境, 最终导致整个城市居住区生态系统出现漏洞, 并将由此产生的资金浪费转嫁到购房者身上。

3.2 夸大景观设计的效果, 给消费者造成误导

当前, 为吸引消费者, 很多开发商将目光转移到高档会所的建设上, 引进大量名贵植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因这些名贵的景观植物短时间内无法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应, 产生较高的维护成本, 部分生命力不旺盛的植物还会出现死亡情况, 最终导致居住区植物花木无法供人休闲乘凉、池水不能供人嬉戏的局面出现。此外, “见缝插针”式的造景方式随处可见, 导致居民交流、活动空间不足, 公共游玩设施严重不足。虽然城市居住区景观造型越来越漂亮, 但是居民之间的关系却越加冷漠, 各个居住区景观造型千篇一律, 缺乏地域特色, 更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

3.3 违背生态设计原则, 破坏和谐生态环境

房地产商大肆开发新居住区的方式本身就违背了节能降耗的要求, 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居住区绿地面积过大, 明显降低小区容积率的同时, 又增加了物业管理开支和商品房成本, 这些巨额投资都会转嫁到购房者身上。

此外, 很多居住区内部都修建了大型的水体景观, 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 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加重了经济负担。因人工水体景观需要高额的日常维护费用, 一旦资金紧张, 无法正常运行, 则会导致池中无水、水中无鱼的局面出现。再者就是建材污染, 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过于倚重天然材料, 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3.4 景观运维人员专业性不足, 后期维护不善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造型需要精心维护,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因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导致后期维护不善的情况十分普遍, 很多居住区的景观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 无法达到预期设计, 绿地、植物生长堪忧, 甚至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

4 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设计的准则

4.1 人性化准则

城市生态住区的景观设计应当保护城镇人民的身体健康, 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为其打造更舒服、更惬意的生活环境。

4.2 经济和高效准则

要实现人类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定要减少运行费用, 高效运用所有的自然资源, 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来达成住区的自然生态过程。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的潜力, 应尽可能地使用再生材料, 尽可能地循环使用场地上的材料, 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 减少加工、生产、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

4.3 共生与整体原则

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住区景观设计整体性原则, 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和谐共处。

4.4 再生与循环原则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多样性, 以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恢复能力。城市生态住区的景观建设中, 应利用生态系统的再生功能与循环, 建造住区的绿地环境景观。

5 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设计的方法与要求

5.1 确保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 满足生态平衡

5.1.1 充分利用自然水, 加强地表的水循环

(1) 利用滞留池与储水池储蓄雨水, 且可以全面利用地形, 构成浅沼泽、小规模湿地、池塘等丰富多样的方式, 一方面补充了水体的景观, 另一方面又搜集了雨水; (2) 在居住小区的公用空间中, 能够用部分沉降的场地, 来储存雨水, 将储存的雨水汇到城镇居住小区的水体系中进行循环利用, 亦或用来补给城市居住小区的景观用水; (3) 通过墙面垂直和屋顶绿化截留的雨水, 改善屋顶的环境; (4) 人行道、公共活动场地、露天停车场要采用透水的铺装材料, 以期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3]。

5.1.2 保证城市住区绿地系统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1) 在住区里面, 应当让带状的公共绿地当做连接整个小区的桥梁, 组群绿地应当全面和该桥梁连接, 公共绿地和房屋全面接触, 构成环保体系; (2)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下, 将各个级别的绿地作为小块分散在有关规模的用地中心中, 道路将各个小块连接起来, 因为道路的面积与嵌块的大小对生态网络的连贯性与总体性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应当在并不充足的用地中, 延展绿道的面积, 应当尽可能加大嵌块的规模; (3) 绿道方向应当和夏天风向保持对应, 如此有助于夏天通风。

5.1.3 保证住区植物景观和植物类型的丰富性

(1) 经过运用草、乔木、灌木融合的群落型栽种方法, 构成层级清晰、生态交替的多层群落, 增强营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丰富性, 提升生态体系的抗逆性与稳固性, 经过运用丰富多样的配置形式, 构成坡地、花溪、草地、湿地、疏林、密林等形式多样的植物景观; (2) 增强绿化, 争取在形成春花、夏荫、秋色、冬绿的有趣景观的同时, 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3) 要有规划地引入异地植被, 尽可能地运用本土的树木种类, 来达成保护本土生物物种稳固性的目标, 保持乡土景观的特点, 减少养护和栽种费用; (4) 运用具有生态保护效能的植被来净化大气、消灭细菌, 提升环境品质; (5) 栽种蜜源植被和果树, 招徕类型多样的动物, 来推动小区环境中植被、动物、人的和平共处[4]。

5.2 保证居住环境舒适健康, 以人为本

5.2.1 创建有趣安全的步行空间

(1) 居住区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戏耍的主要活动空间, 也是居民出行和散步的主要通道, 因此, 在住区的道路绿化建设中, 要注意使车辆停放点相对集中, 要做到人车分流, 确保具有保护性的人行通道, 实现通过减少机动车而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2) 在小区内设置休息座椅、避雨廊等其他公共设施, 可将小区内道路局部拓宽, 变直为曲, 增强道路空间的闲适性和趣味性, 为居民提供环境质量高、有趣安全的步行空间; (3) 增多道路的绿量, 增加道路的绿化带, 使它们成为居民休憩、步行的林荫道[5]。

5.2.2 营建更多含有自然元素的生态景观

在城市生态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 通过呈现每一个自然元素, 让人们感受到冬去春回、花开花落, 而更加真实地体会自然、理解自然、感受自然, 应充分借助住区环境周围的自然气象的变化, 借助千姿百态的近水远山。具有美感的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月色阳光、雨雪云霞、春花秋实、碧水青山、夏荫冬枝、鸟语花香都能使居民在生态自然美的熏陶中培养出关心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情操。

6 结语

近些年, 城市生态住区尽管已得到人们的关注, 可是其建造是一项困难、繁杂而巨大的项目, 需要园林、设计、建设等多个领域长时间的奋斗, 持续地归纳与探究。坚信伴随人们对生态认知的深化与社会的前进, 人们会逐渐构成部分本质层面上符合循环发展理念的城市生态居住小区, 达成和生态和平共处的理想理念。尽管很多的国内外的设计人员均在此些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究, 可是当前依旧难以找到在所有方面均与城市生态住区的要求相一致的社区, 也证明了城市生态居住小区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需要人们长时间的探究和奋斗。伴随社会的前进, 坚信人们会逐渐构建与城市生态居住小区相一致的住宅社区, 达成人们生活生态化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鲍家声.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的未来——走进建筑思维的一个新区[J].建筑学报, 2015 (10) :44-47.

【2】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

【3】孙鹏, 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 2015 (9) :19-22.

【4】韩耀辉.浅析都市农业景观对城市碎片化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的影响[J].艺术科技, 2015 (10) :112-113.

德国生态住区 篇7

1.1 绿色生态住区的概念绿色生态住区指

从规划用地、建筑设计造型、运营到物业管理等方面在开发与建设中, 以生态设计原则为指导, 遵循“生态美学”、“以人为本”的创新意识, 协调人、自然、建筑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审美关系, 以绿色经济为基石、绿色技术做支撑, 绿色环境为标志, 从而体现住区人格化、自然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并以“人性化”为出发点进行管理的新型住区。

1.2 住宅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不加节制地开发与建设, 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温室效应等的环境污染问题。于是我们意识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继而出现了绿色生态建筑的理论体系, 它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 也是人类居住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尤其是在近几年, 绿色住区的研究也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题之一。

1.3 绿色生态建筑在国外发展的情况。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很多国家和地区就开始了生态住宅的系统研究和推进。近年来更加重视, 不仅加强了政策支持力度, 在节约、再利用和再循环等方面均有新进展, 尤其是欧洲生态住宅区的建设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 各国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德国多数大城市普遍有出售绿色建材的商店。奥地利维也纳“波德城”:低能耗住宅区, 由6层至7层的住宅楼组成。向阳面有宽大的窗户和阳台, 背阳面只有射击孔大小的窗户;平面设计狭长, 正面宽度较小, 使楼房的外表面积和空间容积比较小;使用热泵从住宅的废气中回收热能来加热日常生活用水, 从而满足所需热能的大约50%, 太阳能集热器能满足日常生活用水所需能量的另外的30%。

2 住区建筑的绿色生态设计

2.1 住区建筑的绿色生态设计。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学原理, 结合住宅建设特点, 绿色生态住宅建设要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先原则, 设计、组织建筑内外各种物质因素, 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 获得一种高效低能、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居住环境。它包括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气环境系统、绿化系统等方面。

2.2 绿色生态住区所需的经济环境。

生态环境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城市规划与建设投资对整体生态环节的创造极为重要, 实施过程中的高科技含量是以营利为目的开发商无法实现的。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三年一中变”中, 广州市每年投入140多亿, 以使城市面貌发生很大的改观, 但要是蓝天更多, 珠江水更清, 空气变干净, 还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再看看市场的需求反应。从广州“恩格尔”系数42%而言, 广州人已进入小康水平, 市民的购房欲望与能力正逐渐同步, 而具备优良自然环境又兼现代交通大网络的广州南部区域, 极有可能成为城市未来中心居住区, 实际上, 目前每10个购房者中就有三个人在番禺买房, 郊区化居住日势不可挡, 前不久, 林树森市长一句“5年后番禺楼市升值50%”的话无疑给这块天生丽质的宝地又加了一把油。

3 绿色生态住区的系统特性分析与环境效益

绿色生态住区的特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 尽可能节约资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体现3R原则, 即再利用、再节约、再循环。对于环境来说, 在不影响建筑与小区的结构和功能的条件下, 材料与能源的使用是越小越好。这需要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考虑简化建筑立面的造型;使用隔热性强, 密闭性好的材料;利用可更新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节约水资源, 大力提倡对可更新新能源的使用等。第二, 保护生态系统,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三, 对人的健康无害、使人感到舒适健康, 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使用上, 必须选择绿色建材或低污染、无毒的建材。

根据住区环境效益表现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其经济效益诸多方面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 绿色生态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可表现在绿色空间设计、水资源系统设计、能源系统设计、废弃物处理、住区道路与居住环境设计诸多方面。即要考虑居住者使用功能和健康等因子、以及建筑造型的特点, 又要结合绿色生态住区环境的可行性。绿色生态住区环境设计的社会效益, 显而易见的是环境的绿化, 目前, 我国许多开发商, 都将住宅小区开发的绿化率作为小区的重要环境指标之一, 相同地段的住宅小区周边绿化环境佳, 其销售价或租金要明显高于周边环境欠佳的住宅小区。绿色生态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体现出环境的经济效益。

4 现阶段对城市住宅建设存在的误区

目前在住宅小区建设中, 发展商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在小区人造景观方面, 违反生态规律, 跨越了人体生理卫生健康需求的生理愉悦层次, 只着重色彩鲜艳、奇异美观心理愉悦效果。但是, 由于消费者的现代生活方式体验还处于初级阶段, 未能深刻地体会人造景观的生理愉悦和心灵愉悦的关系。普遍表现在几个方面:广植花草植物, 广造模纹花坛, “好看不中用”;过分迷恋热带海滨植物;盲目移植珍奇古怪树种, 乔灌木植物成为美化楼盘的装饰物;植物种植位置分配不合理, 很少种植能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重视形态, 忽略生态, 把植物作为景观摆设;刻意营造豪华水景园林, 运行成本高变旱溪;漠视硬质“弊端”, 热岛效应明显。作为直接影响健康的人居环境中, 空气的质量是生态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而且疫病传播与居住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人类对建筑的形式、通风、采光、空调、给水、排水、绿化与景观等方面的健康学指标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绿色生态住区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 关于其整体研究仍需深入。

5 绿色生态住区在我国的发展

5.1 提高人们对住区建设的绿色生态意识人们对舒适环境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随着地球环境温暖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异常气候出现周期的缩短,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反面就是付出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高昂代价, 反思此前的建筑发展历程, 建筑本身所需材料而言, 基本的材料, 如:砖、水泥、沙石等都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来的。而绿色生态住区建设理念的提出, 是人类自身的生存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对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驱动力相互制衡的发展模式。因此, 在住宅开发建设中推行绿色生态住区提高到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高度, 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5.2 相应政策支持由于绿色生态住区前提

投入相对要高且回报较慢, 如果没有相关税收、补助金或材料使用的限制, 在全国大幅度地推行会有困难。虽然建设部在2001年4月推出了《绿色生态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指明了绿色生态住区开发中各个系统的指标和标准, 但在建设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的颁发等一系列环节给予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只有政策上给于开发者适当的优惠, 才能使更多开发商投入到这一新兴产业中来。

结语

上一篇:技校生应用文写作下一篇:高中历史解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