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解题的方法

2024-07-29

高中历史解题的方法(共11篇)

高中历史解题的方法 篇1

一、历史论证题的形势

201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的第22题 , 第一次出现材料分析论证题的题型,要求学生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的论点。 从2011年开始,连续四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都出现材料分析论证题的题型。 如2012年的第22题,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2013年的第23题,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2014年的第22题,与传统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历史论证题是学生最头疼也是得分率最低的一种题型。据2013年江苏省历史阅卷现场的不完全统计, 第23题的分值为8分的论证题,零分率高达18.09%,得4分以上的考生很少。考生的回答多数脱离材料,不能从材料中提取多个视角,思维僵化,习惯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论述问题,史论结合的能力薄弱,难以达到层次分明、论述严谨的要求等。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不再惧怕历史论证题? 如何才能让学生把握这类题型的解题能力与技巧?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论证题中顺利得到基本分并向高分靠近? 这些问题是临近高考必须解决的,也是历史论证题专题复习所要围绕的中心。

二、了解历史论证题的特点

要解析历史论证题,首先就要了解历史论证题的特点。

历史论证题频繁出现在高考中, 集中体现了历史高考对学生历史能力的综合考查。 历史论证题考查学生的能力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务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等等。

1.观点论证 ,史论结合 。 历史论证题 ,由论点 、论据 、论证过程三部分组成且缺一不可。 在论证过程中,强调史论结合,史实与论点要有机结合。

2.角 度多重 ,分值大 。 历史论证题的分值往往偏大 ,一般在8分左右。 分值大,要点多,要求学生答题的角度要多重。

3.运用历史学科语言 ,表述成文 。 历史论证题 ,毕竟不像语文学科中的论文, 需要洋洋洒洒大篇幅的论证。 历史论证题,实质仍不脱离历史主观题,需要用历史学科的思维解题,也需要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 但历史论证题与一般历史主观题在表述形式方面存在差异, 历史论证题需要将答案组织起来表述成文,而不是一个个零散的答案要点。

4.有明确的行文要求 。 历史论述题都有明确的行文要求 ,如角度多重、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字数限制。

5.阅卷时只给出评分等级和标准 , 没有标准答案 。 阅卷时,往往会以2分作为一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相应的分数及阅卷的要求。 如以2013年江苏高考第23题论证题为例,评分细则为:水平1,分值范围为7—8分,要求学生的答案能够充分、有效地提取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立论角度多重,层次分明,观点与史实相统一,行文流畅,论述结构严谨。 水平2,分值范围为5—6分, 学生的答案能从水平1中的任意三个角度论述,能有效地提取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观点、史实较一致,层次较分明,论述结构较严谨。 水平3,分值范围2—4分,学生答案能从水平1中的任意1-2个角度论述, 观点、 史实较一致,层次不分明,论述结构不严谨。 水平4,分值氛围0—1分,学生大都没有科学地论述视角,仅列举个别史实。 从评分等级和标准细则来看,历史论证题得高分的关键是:角度多重,能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史论结合。

三、根据历史论证题类型,分类破题

根据论证观点的来源,大致可以将历史论证题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题目已给观点类型。 指的是论证题题目中已确定了论证的观点, 要求学生运用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 如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的观点这种类型的论证题,论点已经非常明了,破题的关键就是对论点的理解和对论点进行适当的拆分成分论点。 以上面题目为例,可将论点拆分成两个分论点: 一是1787年宪法是原则和妥协产物,二是1787年宪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

第二大类:根据材料、主题归纳提炼观点类型。 指的是根据问题所给主题(视角)或是归纳提炼材料观点,然后运用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观点。 这种类型的论证题,又可以细分成以下两小类:

1.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类型 。 如题目 :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如题目: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职能”这一话题,材料三的观点更容易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共鸣。 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破题的关键是根据相关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概况出论点。

2.围绕主题加以论证的类型 。 围绕主题进行的论证 ,不等于说论点就是主题,而是要从主题出概况分解出论点。

第1种类型:主题包含多个要素,破题的关键是找到主题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1: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17—19世纪历史发展为例,以“传统、革新与社会进步”为主题进行论证。 该主题包含的三个要素:传统、革新、社会进步。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英国保留的传统促进社会进步,英国社会的革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样就把这个主题分解为两个分论点。 例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知识,以“殖民侵略、灾难与近代化”为主题进行论证。 该主题的要素为:殖民侵略、灾难、近代化。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殖民侵略给中国带来灾难,殖民侵略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而分解成两个分论点。 例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该主题包括时代、史家、历史认识修正三要素。 三者间的关系,时代的发展有利于历史认识的修正,史学家认识的改进会影响历史认识的修正,形成两个分论点。

第2种类型:主题包含设问问题,破题的关键是先将其作为主观题回答,再细分角度,加以论证。

高中历史解题的方法 篇2

无论答历史题=有许多技巧下面这些是我的总结可能帮高中代科生提高历史成绩!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

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代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

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

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

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

近年代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

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

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

例:(北京代综)实业强国是近代国人的梦想和追求。

完成16—17题。

16、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设立农工商总局

在这个专题式选择中,“近代”是时间限制,“实业强国”是主题;

在小题中“洋务派”是条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题限制。

审清了这些限制和主题就不难做答。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

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

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

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

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

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

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等。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高中历史主观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篇3

一、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有效信息

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找准信息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如果对材料一知半解时就去作答,容易造成观点以偏赅全。

历史主观性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是文字、图表、漫画等。

阅读文字材料,我们要把握全面、概括、分层、标注几个原则。全面,就是除了阅读材料内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材料的标题和出处,它们可以给考生提供一些细节的提示,帮助考生对问题作出判断。概括,有些材料较长、信息量较大或者语意复杂,在阅读时需要概括每段材料的大意,找出中心句或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题意作准备。分层,阅读文字材料最好随手划分层次,这有利于分析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标注,在阅读时对一些重要词句即有效信息作出标记,或画出横线,使线索更清晰,重点更明确。

对于图表材料,要详尽阅读图表标题、图表内容及图表注释,尤其注意图表中数据或图形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对于漫画材料,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背景信息;然后再认真阅读图画,注意画中人物的对话及行为,理解其寓意,领会有效信息。

二、审题清楚,抓住设问的中心词

审题的过程非常重要,只有审题清楚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法。如果不懂题意就盲目作答,往往会造成答非所问,这就如同写作文跑题一样,丢掉的分值是很大的。

审题时,要注意理解问句。有的问题简单明了,比如问原因、特点、影响等,那就结合材料围绕这些中心词作答。但如果有些问题语意复杂、句子较长,就需要认真分析问题结构。一个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中心词、限定语、提示语。例如,“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其中,“举措及其共同目标”是中心词,“政治上的”是限定语,“根据材料一、二”是提示语。只要学会分析问题结构,答题时就容易有的放矢了。

三、拟定提纲,组织重点

审题清楚之后,再将材料的有效信息和设问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简单列出答案要点,草拟答题提纲。

很多考生的答案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围绕一个要点写上很多,却忽略了其他要点的组织。这正是因为考生没有草拟提纲,才造成答题的条理不清,思路混乱,想一句写一句。所以,在组织答题要点时,要有一定的次序安排,比如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就可分为根本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等。

四、要点联系教材

一般来说,主观题设问往往让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将材料观点和教材知识有效整合起来。教材知识是解题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将材料观点回归教材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答题。

很多考生答题时往往不能从材料中“跳”出来,围绕材料观点绕来绕去,就是写不出全面而又具体的答案。这主要在于考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临场发挥时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复习多做练习。在考场上,要认真回顾教材中与材料信息相关的内容,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写出相关知识点。

五、语言规范,条理清楚

在审题清楚并列出答案要点后,就可以用规范的语言来写出答案了。

历史专业语言包括教材语言(史学观点)和材料语言。教材语言是解题的理论依据,材料语言代表作者的实际观点。同学们切忌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也不要使用所谓的“文学”语言或者大白话。

在答题时条理一定要清晰,无论是纵向、横向或者类比作答,都要层次分明,切忌一段话写下来,标点不明,主次不分。

六、主观题答题的几个误区

1.以为写得越多越好。高考答题时间紧张,每道试题的分值有限,因此,考生组织要点时需准确、简明、全面,切忌长篇大论。

2.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有些同学答题时会将“我认为”这样的个人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从而忽略了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最终造成跑题现象。

3.天马行空发表“启示”或“感想”。主观题的几则材料之间总有某种线索将其联系在一起,回答“启示”或“感想”的时候不能抛开材料胡编乱造,而是要从几则材料中找出它们的联系或个性特点,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作答。

4.照搬照抄原材料。有些同学回答主观题习惯照抄原材料,一般来说照抄原文不能得分,因为这种做法很懒惰,更会让阅卷老师认为考生未能读懂材料。所以,同学们要尽量理解材料,再将其概括归纳、组织要点,不要简单一抄了事。

历史高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篇4

下面就结合各类历史单项选择题的特点, 对解题方法与技巧介绍如下:

一、概念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 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类题目, 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 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 正确界定历史概念。同时, 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 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二、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 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 要求考生在读材料的基础上, 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 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 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与技巧】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 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型解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 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 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 读通材料, 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 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 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三、最佳选择题

此类题目, 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 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 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顷前后, 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选择题先根据题干要求, 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 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 确定住“最佳”标准, 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 运用优选法, 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 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四、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 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 由结果推断出原因, 其结构是题干为果, 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其结构是题干为因, 备选项为果。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 明确因果关系, 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内因、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 互相混淆, 不分主次。

五、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 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 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 即根据题意, 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 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六、排序选择题

此类题目, 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 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如时间先后等, 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与技巧】排列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按时间顺序, 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 选出正确答案。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位判断法”, 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 便可用“直选法”选出正确答案。除了“首位判断法”外, 还有“尾端判断法”、“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先两头, 后中间”的判断法等等, 并请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七、组合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 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 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 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与技巧】组合式选择题实际上是多选变成单选的一种构题方式, 随着多项选择题被取消, 组合式选择题的测试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 考查的信息范围广, 可以是知识归类, 可以是评价分析, 可以是异同比较, 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 特别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当然, 解答好这类型的题目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以增强应试答题的准确率和加快解题速度。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之一是学会观察和分析选项, 重视选项组合规律, 最好采用“排除法”, 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 然后顺藤摸瓜, 便可快捷正确作答, 少走弯路。

八、比较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 通过分析、归纳、比较, 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 篇5

一、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侧重一个“广”字,材料来源广泛,取材典型。众多的历史典籍、历史文件、名人论著、统计资料、图表等都可以成为试题的来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远远地超脱了教材。在引用的大量材料中,为了达到对考生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因而材料是粗精并存,真伪难辨。所以,材料解析过程,也就是考生对材料进行甄别,提取信息的处理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及论点。

2突出特点是“新”。每一道材料解析题,都具有引用新材料,创置新情景,设计新问题的特点。突出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

3表现为“多”即设问层次化。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文献之间,联系密切,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因而在题的设问方面,环环紧扣,奇巧百出。考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文字表达准确、言简意赅。因此我们在作答这类题时注意几点。

(1)审读材料

试题提供的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必须读懂读透。通过阅读要求判断出基本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要素,并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是什么?对事件的态度如何?一共有几个层次、几种看法?)。特别是材料的时空必须确定无疑,否则就无法答题。时间指年份、年代、世纪、朝代、年号、某皇帝统治时期等。空间指中国还是外国,中国的哪个地区,外国的哪个国家等。

审读材料的步骤:①粗读,了解大意,明确讲什么事即可;②精读,斟词酌句,通晓全文,根据总体叙述和关键词语,加上自己的判断推理,确定材料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③结合题问重点读,审读材料要讲究方法,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a.从材料介绍和出处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b.从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旬开始摘到某句为止,当然要考虑到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肯定就是重要的。c,注意并寻找关键词眼。

(2)回忆重现课本知识

如前所述材料解析题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审读材料后,应将题目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所述的是课本的某章某节某个问题。按图索骥,分类归纳。特别注意回忆课本对该事件的评价,注意比较材料与课本史实、观点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后面问题的设问和作答的难点、关键点之所在,也是容易忽视、容易丢分之处。回忆课本,诱发联想,便于启发思维,答题“有话可讲”。

(3)审清题问

主要是审清答题要求。是依据课本知识回答,还是引用材料原文回答;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观点,还是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依据某一则材料回答,还是多则综合考虑等等。

二、答题

1答题原则

回答材料解析题必须严格遵循课本和材料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由它们两者的密切关系决定的。有的材料虽超出了课本内容,但并没有完全脱离课本,而是课本内容的合理延伸。有的观点虽与课本观点相反,但作为课本正确观点的对立面,也可理解为课本观点的合理运用。

2答题要求

材料解析题答案要求按问作答。科学准确,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3答题注意点

(1)全面性。要求答案能辩证地看问题,能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正反面,以及材料本身涉及的几层意思,切忌片面性,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考题要求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法国1791年宪法。它既要评价其要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上的进步性,又要评其利用种种条件限制公民选举权的虚伪性。但很多考生或只答进步性一面,或只批判其虚伪性,看问题比较片面。

(2)准确性。一方面指对材料本身概念、内容理解的准确,另一方面包括答案材料组织、用词作答的准确,所答确为所问。回答材料解析题一定要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根据题问的要求、范围作答,或直接引用原文,或引用原文重组答案要点,或恰当地联系课文作答。切忌随意性,脱离教材,想当然地发挥。

中考文综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篇6

历史告诉我们, 大国崛起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美国的探索:“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 建立起全球市场, 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 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 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苏联 (苏俄) 的探索: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 即苏维埃政权+普鲁士铁路管理+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社会主义。斯大林在1926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统一最集中的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

材料三新中国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 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改革开放前后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 材料一提到“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南京条约》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目的?罗斯福创新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 苏俄的哪一政策基本体现了列宁的主张?斯大林主张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从当前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分析这一体制有何弊端。

(3) 依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什么政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4) 综上所述, 你对“大国崛起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有何认识?

第一步:统览全题, 确定考查主题, 明确主要问题。本题给了三段材料和四个问题, 通过阅读材料, 分析设问, 首先需要综合判断本题的考查主题。每条材料均涉及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结合设问, 可以判断出本题是围绕着中外的经济体制展开的, 属于经济史的范围。

第二步:按题目顺序, 带着问题精读材料。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提炼显性和隐性信息;注意引文出处;注意基础知识与忠实于材料的有机结合。获取试题提供的有效信息是完成试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步。现代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析、归纳、解读和组织信息, 因此, 加强对试题信息的处理日显重要。在本题中第一小问是本题作答的基础, 要求叙述《南京条约》中能够体现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目的的相关内容, 应该据此分析解读材料。《南京条约》的内容中能够体现经济方面的相关史实包括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因此, 在提取有效信息时, 除了应特别注意材料中所涉及的问题, 还要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在此基础上, 根据三段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 把握中外经济体制的差异, 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第二、第三小问都是在正确提取信息, 形成一个完整历史事实后的深入, 正确作答了第一问, 后面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再比如本题的最后一问:综上所述, 你对“大国崛起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有何认识?这种我们称之为启示认识题。这种题型一般设在材料题的最后, 围绕某一主题设问, 常含有“认识”“启示”“借鉴”“经验教训”“建议”“态度”“感想”等中的一两个词语。回答此种类型题目要注意掌握方法:一是紧扣考查主题或话题, 切忌空谈理论, 要具有针对性;二是适合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 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三是为社会现实服务, 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步:组织答案, 规范做答。另外, 还需注意回答内容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这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 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目前文综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学生不能结合所学知识或材料提供的新情境进行说明和论证。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在第一轮复习中, 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花费相当长一段时间进行训练,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高中历史解题的方法 篇7

材料解析题在高考历史学科中的分值是52分, 独占半壁江山,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材料题的解答过程中, 同学们往往存在读不懂题、没有思路、无话可写、写的不全、写的不专、站位不高等问题, 本文以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材料题为例, 为同学们分类解答, 指点迷津。

材料解析题按设问角度大致可分为背景原因类、影响作用类、比较异同类、特点特征类、实质启示类等五大类型, 这五类几乎涵盖了2013年高考材料解析题的所有设问方式, 因此, 掌握了这五大类的解题方法, 也就掌握了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方法。

一、背景原因类

这类题型是材料解析题中最常见、最常规的类型。其答案来源一是结合所学, 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军事、科技、民族、外交等方面入手, 组织答案。来源二是从材料中找, 将材料分层、概括、提炼关键词关键句、转换成历史学科专业术语, 最后组织答案。2013高考题中背景原因类占了26分, 分别是47题第 (1) 问、48题第 (1) 问。

例1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48题)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 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 与中国言语不通, 衣服殊制, 口不言先王之法言,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 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 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 “文以载道”。在他看来, 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 在孟子死后失传, 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 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 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 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 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 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8分)

【考点】唐代儒学中兴。

【答案】 (1) 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 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 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案主要从材料中提取, 而获取信息全面准确的第一要务是依据材料内容给材料分层, 同一个中心意思划分为一层, 然后逐层提炼, 这才能确保答案全面无遗漏。

第一层:前两句是第一层, 是对古文运动大背景的一个概括, 时期是“唐中后期”, 状况是“耗费大量财富”, 结合所学可见这时唐朝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由盛转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韩愈为了治愈社会弊病、复兴唐朝而提倡古文运动, 显示了儒学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感。因此, 这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宏阔的背景。第二层:从“韩愈力加谏阻”到“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这一句为第二层, 中心意思是佛教的消极影响, 翻译材料可知中国的语言文化、服饰等级、礼节规章、传统伦理观念均受到冲击, 因此韩愈提倡古文运动, 要文以载道, 恢复华夏传统。第三层:从“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 ”到“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 ‘文以载道’。”这两句是第三层, 中心意思是当时的文风骈体文空洞无物, 韩愈主张文章应该有实质内容、实质作用, 因此主张文以载道。第四层:第一自然段剩余部分和第二自然段, 这几句是在分别解释“道”的涵义、内容、作用, 因此, 不算背景范畴, 不在此组织提炼答案。

【规律总结】题中所给材料在论述某一问题时是有思路可寻的, 我们可以按照语文学科的方法对文章段落进行分解分层, 全面把握段落的结构, 这是做好材料题、确保答案全面无遗漏的前提。一般段落的结构是总—分, 即第一句话是中心句, 然后分角度论述, 分—总, 即先分别论述最后一部分是总结, 或总—分—总, 即第一句是总述, 然后分述, 最后再总结。把握住这个规律有利于我们准确分析段落, 整体把握材料, 全面获取答案。

二、影响作用类 (评价类也可以归到此类)

此类题型也是历史材料题中最基本的一种类型, 要求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或重要典章制度的作用进行分析评价, 指出其影响。这类题型的基本思路是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总结回答, 也可以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方面来考虑。但对于有些倾向性强的历史事件也可能只有积极作用或只有消极作用。答案来源也主要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从材料中提炼概括。在2013年高考中这类题型有19分, 分别是第46题第 (2) 问、47题第 (2) 问、48题第 (2) 问。

例2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46题) (15分) 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 上以议国家之得失, 下以评草野之是非, 可以知四方之物价, 可以悉外国之情形, 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 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 外国情形, 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 或传教不公道者, 皆可写入新闻纸, 布告各国, 咸使闻知, 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 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 惕然知惧, 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 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 (1867年)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 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 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 “材料富而当”, “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 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 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 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 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 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 厥道非一, 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 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 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6分)

【考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答案】 (2) 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 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 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材料以及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设问是报纸的作用, 首先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定位。材料一第一层:从开头到“可以悉外国之情形, 原为有益之举。”这一句话显然是在讲报纸的作用, 可看出报纸有利于国民了解外部世界, 冲破中国原本封建专制制度下言论不自由的状况, 从而拓展国人视野。第二层:从“今宜仿而行之”到“布告各国, 咸使闻知, 使归曲于彼;”这一层中心思想是清政府对报纸内容的规定, 不属于报纸的作用, 因此不在此层归纳答案。第三层:从“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到“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 自行约束。”这一层次的中心思想是合适的办报内容可以激发国民的爱国精神, 有利于抵制西方侵略, 从而有利于救亡图存。救忘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办报可以激发民族精神, 可以宣传、讨论救国方式、途径和主张, 因此, 一定要上升到主题层面。

材料二第一层:从开头到“一举足不能无方向, 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这一层的中心思想是维新派办报的原则非作用, 因此不在此层归纳答案。第二层:从“有维新人士倡言”到“报馆愈多者, 其国愈强。”这一层的中心思想是在讲报纸的作用, 从中可以提炼出关键词变法、阅报与爱力成正比、其人愈智等意思, 转换成历史学科术语即报纸有利于为社会变革作舆论准备、可宣传启蒙思想、有助于开启民智等。

【规律总结】由上述分析可知, 答案就蕴涵在材料之中, 准确阅读、理解、分析材料是关键, 依据材料所述内容给材料定位、划分层次、再提炼要点、转换语言, 最后组织答案, 按照这样的步骤最后答案就会呼之欲出, 迎刃而解。

三、比较异同类

比较异同点是高中历史学习所要求的基本能力之一, 新课标明确规定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比较类材料题在高考中也备受青睐, 在2013年中多达48分 (选修题重复计分) 。分别是40题第 (2) 问、45题第 (1) 问、46题第 (1) 问, 还有第45题第 (2) 问和第47题第 (1) 问, 表面看似乎是原因题, 其实是对原因的比较。

此类题型的基本思路是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目的、方式、过程、相关因素、结果、实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例3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45题)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1月29日, 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 在于习气太深, 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 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 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学西法者, 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 此西艺之皮毛, 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 学其皮毛而又不精, 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 各就现在情形, 参酌中西政要,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 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 或取诸人, 或求诸己, 如何而国势始兴, 如何而人才始出, 如何而度支始裕, 如何而武备始修, 各举所知, 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 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 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 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分)

【考点】清末新政、戊戌变法。

【答案】 (1) 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 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解析】本题选取课外史料, 考查学生阅读材料, 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样对材料进行分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天下安得富强耶”, 主要讲到:1.变法的目的是改变中国弱国状态, 救亡图存,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2.变法的方式是向西方学习。3.变法的内容是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第二层:从“著军机大臣”到最后, 主要讲了:4.变法的方式是自上而下。5.变法的内容很广泛。结合戊戌变法的知识, 以上五点也适用于戊戌变法, 因此得出答案。

第 (2) 问需要打开思路, 确定角度, 应从改革的时代背景、领导者、改革的相关人员和推动者、改革的过程等方面来比较认识。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的背景是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主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他们积极宣传、推动变法, 而此时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非常有限, 因此在行动上并没有与维新派站在一起, 导致戊戌变法昙花一现, 迅速失败。而新政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 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清政府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统治的背景下开始的, 它的主导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 在经历了大变故之后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此时, 地方实力派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也深受刺激, 清醒地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和中国亡国的危险, 因此清政府在推行过程中经历了从派遣大臣西洋考察、颁布新政措施、从预备立宪到立宪等一系列有准备的过程。因此, 两者结果差异很大, 与时代背景、主导者、地方实力派、推行过程关系密不可分。

四、实质启示类

实质类题型是考查考生透过历史表象, 正确认识历史事实的能力, 实质类试题一般要指出其根本目的、阶级本质、本质属性等内容, 往往与历史表象相反, 因此考生一定要熟练掌握唯物史观, 运用正确的史观来认识历史得出正确的结论。

启示类题型通常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分析得失。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 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认知水平、感悟能力。启示类试题的一般答法是:从原因、内容、影响等大方面入手, 抓住主干和本质, 密切联系现实, 得出与现实报道相一致的结论。

在2013年高考中涉及到的主要有40题第 (2) 小问启示类、45题第 (2) 小问实质类, 由于这种类型一般都是材料题的最后一问, 是升华部分, 因此分值并不大, 往往在2—4分左右, 就不再举例说明。

五、特点特征类

历史特征的含义是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 它源于历史事物自身, 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 是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果, 要求语言必须深刻、简洁、精练。因此, 特点特征类题型在组织答案时一方面要从所学知识中提炼历史事物本身所特有的属性, 做到语言准确、专业、到位, 另一方面从材料中提取时要注意全面、概括、凝炼。

在2013高考中涉及到的是第40题第 (1) 小问, 从材料中得出答案的基本方法在前三类材料题型中都有明确解析与举例, 因此不再赘述。

对高中物理解题思维方法的解读 篇8

一、整体和隔离

物理教学过程中, 常用的解题方法主要为两种: 整体解题方法和隔离解题方法, 这两种解题方法的解题思维对综合知识要求很高. 高中物理题的解题难度很大, 其解题步骤非常繁琐.整体和隔离的思维模式可以将复杂的物理习题简单化, 通过局部求解的方式, 逐一击破物理难题. 整体思维是习题的宏观考虑, 排除其细枝末节, 将互相有联系的物体事物看做一个整体, 这种解题思路, 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清晰, 还能够将物理习题的难度大大降低. 隔离思维是将局部习题难点, 进行重点突破, 使其脱离物理整体, 从客观的角度考虑其局部的物理含义, 寻求解题思路, 物理习题中的相关等量关系有很多, 隔离思维方式可以广泛的应用在这种类型的物理习题中.

例1如图1所示,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有等质量的五个物体, 每个物体的质量为m. 若用水平推力F推1号物体, 求: ( 1) 它们的加 速度是多 少? ( 2) 2、3号物体间的压力为多少?

解题策略: 因各个物体的加速度相同, 可以五个物体整体为研究对象求出整体的加速度. 再以3、4、5号物体为研究对象求出2、3号物体间的压力.

解题提示: 对整体F = 5ma, 对3、4、5号物体T = 3ma, 得a= F /5m; T = 3F /5.

二、归类与转化

物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 是学生解题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 教师对归类和转化的教学观念并不重视, 导致学生缺乏归纳和转化技巧. 随着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归类和转化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发展地位. 将同种类型的习题进行系统分类, 规范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之后通过各种解题方法的转化, 可以大大降低物理习题的解题难度. 据相关数据统计, 高中物理习题中有近70% 的习题, 需要用到归类和转化思维, 由此可见, 归类和转化思维方法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如图2所示, 一个细线连接两个同等质量的小球, 在磁场强度E的作用下, 小球均带正电, 电量分别为Q1和Q2 ( Q1> Q2) . 当细线与电场方向平行时, 小球会发生相应的运动. 这是一道电学题, 通过对习题进行分析可知, 两个小球的运动加速度是相同的, 因为它们受到的外力是相同的, 为E ( Q1+ Q2) . 在解题过程中, 学生可以将关于力和加速度的力学问题,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及物体受力分析便可以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正向和逆向

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是物理解题的两种思维形式, 在高中物理传统教学中, 其思维方向对学生解题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学生在解题时通常会应用正向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的应用范围很广, 但是部分习题并不适用于正向思维, 甚至有时一味寻求正向思维的解题模式会严重阻碍正常的解题步骤, 使学生陷入思维困境. 逆向思维是背离正向思维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 将物理习题倒过来思考, 对于个别习题来讲, 有时逆向思维会大大降低物理解题的复杂程度. 如, 卡车在匀速行驶时, 突然紧急制动, 经过8秒之后才停下来, 最后一秒卡车的位移是2米, 求卡车的加速度和匀速行驶速度. 这是一道典型的运动学物理题, 在解题时应运用常规解题思维, 由于需要计算的各项物理参数很多, 如果这道题的解题步骤相对比较繁琐, 如果在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 把紧急制动过程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 最后1秒位移就变成了匀加速运动的最初1秒位移, 卡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就变成了匀加速运动的末速. 通过简单的运动学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正确答案. 如果条件里有a, s, v三者中两者, 求第三个就用v22- v21= 2as,

有s, a, t中两者求第三个用s = 0. 5at22或有v0时s = v0t +0. 5at2, 有a, v, t中两者求第三个用v = v0+ at.

四、代换和推理

高中物理教学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很多, 其物理原理是学生解题的重要科学依据, 但是如果学生在解题时完全依照传统的解题思路去解题的话, 会增加解题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所以在解题过程中, 有效运用代换与推理解题思维模式, 将固定的物理量转化成一个物理计算过程, 将物理模型与复杂问题解答有效结合在一起, 使解题方法简单化, 并且能快速将问题计算解决, 对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具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黄金代换公式:

高中数学变量代换解题方法的研究 篇9

一、将变量代换解题方法应用到高中数学中的意义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现, 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数学知识占据较大部分,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很容易在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 更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为解决此类问题, 高中数学在教师应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应用新型教学方法, 如变量代换解题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现实教学中。

在利用变量代换解题方法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让学生掌握代换方法, 随着变量代换解题方法的运用, 不仅让复杂的解题思路变得简单化, 还有效降低了解题难度, 让学生可以顺利解决问题,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但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些高中数学知识内容还存在难度较高的题目, 学生自主解题能力较差, 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多应用变量代换解题方法, 引起学生的学兴趣[1]。在教学中发现, 利用变量代换解题方法解决相对复杂的不等式知识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 正确运用变量代换解题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

二、不同变量代换解题方法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1. 三角变量代换

对于三角变量代换解题方法来说, 多用于解决积分, 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 它主要是利用了三角恒等知识来解题的[2]。利用三角变量代换就是用合适的三边代换或三角代换, 让代数问题变为三角函数问题, 这样既能简化证明, 还可以顺利将问题解决。

如已知a+b≤r (2a+b) , (a, b为任意数) , 求r的取值范围。

为解决该问题, 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分析题目, 让学生根据现有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在学生自行解题以后, 教师再对其解题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讲解。该题目的解题思路很清晰, 可以先让不等式两端分别除以b, 进而取得a/b+1≤r[2 (a/b) +1], 然后运用变量代换, 取得a/b= (1/2) tanz (0<z<90°) , 学生在看到该步的时候就会知道接下来该如何解题, 最后得知r≧3。这样就完成了解题。

2. 函数变量代换

函数应该是很多高中学生最不愿学习的内容, 其原因在于函数知识过于抽象, 不易理解, 这些都是影响解题难度的重要因素, 这样一来就使很多学生不了解应该怎样解题, 经常会增加不必要的解题步骤, 影响了学生解题速度与准确性。同时, 不少函数题目并不是单纯的仅有一种等式, 基本都是涵盖了多种等式知识, 这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最常见的问题。为提升学生的函数解题速度, 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快速掌握解题技巧, 尤其是要注意变量代换解题方法的运用, 这样不仅可以让函数等式更为简化, 还可以有效降低解题难度, 让学生对函数知识学习产生兴趣。

3. 导数变量代换

导数也是高中学生重点学习内容之一, 通过对数学知识研究可以发现, 每种数学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都与其他知识相关联, 具有一定的高效与统一性, 要解决好数学问题, 就要注意与各个知识的联系, 将所有知识综合在一起。对于导数知识学习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 不仅要认识到几何意义, 还要认识到物理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所了解到的基本都是表面知识, 很少设计深层次研究, 更无法全面深入的分析, 这样并不利于解题的顺利进行。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让学生运用导数变量代换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国,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具有函数性质的导数;第二, 具有隐函数的导数;第三, 积分函数导数[3]。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 变量代换解题方法是高中数学解题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 还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兴趣。本文研究了将变量代换解题方法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并提出了三种变量代换解题方式, 希望能为高中数学教师带来有效参考, 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摘要:高中数学一直是学生学习遇到问题最多的部分, 由于高中数学是高考主要科目之一, 所以, 怎样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就成为所有高中数学教师重要研究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理解与学习函数知识, 更不了解解题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 不少高中数学教师将变量代换解题方法应用进来, 有效提升了学生快速解题能力。本文将从将变量代换解题方法应用到高中数学中的意义入手, 重点研究不同变量代换解题方法在高中数学中运用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变量代换,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小芳.代换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5, 25:38-39.

[2]李玉莲.代换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巧妙应用[J].数理化学习, 2015, 06:8.

初中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探究 篇10

一、要读全读懂材料

材料题中所给出的信息都是有用的,从这些信息的分析与挖掘中,可以获得很多题目的答案,因此要一字不落地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与图表,尤其是人名、地名、时间,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更多的内容,而那些有可能就是答案。当然,要想读全读懂材料信息,可能需要读两三遍,逐渐引导学生联想到更多的内容,对材料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更加全面、更加透彻。

二、概括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在读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找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对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和重点掌握。材料的关键信息主要包括人名、地名、时间、起因、结果、提示、注解等。当然,并非所有的材料题中都会包括这几个方面,有些材料只出现其中一个或两三个关键信息,而有的材料可能会出现五六个,甚至全都会出现,因题不同,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这些关键信息,我们最好能串起来,用一两句话进行概括,这样简明扼要,使得后面的答案也会更加清晰。

三、在材料题中找联系

材料错综复杂,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信息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材料信息中找联系。找一道材料题中几个材料的联系,看看它们有什么结合点或者共同点,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围绕材料的联系来解题;找材料与后面问题的联系,材料是为后面的问题服务的,所以找出其中的联系,可以更好地解题;找材料与课本内容的关系,寻找材料中设计的人物、事件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将所学知识迁移至材料中,找到解答问题的突破口。例如某材料题中包含了以下信息:1.东晋与前秦对峙。2.双方在淝水边的决战。综合信息为:前秦为统一全国发动了对东晋的淝水之战。对于此题,我们应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中所体现的内容来回忆课本上关于淝水之战的内容: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为统一全国发动了对东晋的淝水之战。东晋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在淝水边打败了强大的前秦,史称“淝水之战”。结果使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晋偏安于江南。这样去理解材料,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根据材料整理答案

整理答案是解材料题的最后一步,也是关系到学生是否得分、能得几分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材料题的问题,准确、合理地回答问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题中问题的要求。很多学生没有看清问题就开始回答,结果导致答案并不是题目中所问到的,可见认真审准题目很重要,这样可以避免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区分材料中的隐蔽信息,发现、找到隐藏在材料和题目中的隐性信息,利用这些来解题,可以使答案更加清楚。再次,答题时要找准核心,一针见血,言简意赅。很多学生在答题的时候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不管有用还是没用,都写在纸上,颠三倒四,混乱不堪。这样并不能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得到高分,反而会因为没有次序、没有重点而得不到高分。另外要注意是否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恰当等,以免丢掉不该丢的分。

参考文献

[1]秦晔.中考文综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3(3).

[2]周道贵.带着镣铐跳舞——从我市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谈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中学历史教学,2008(8).

[3]周道贵.从教学实践谈历史新课标与教材得失——以历史教材必修三内容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8).

例析高中物理常用的解题方法 篇11

关键词:高中物理,解题方法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常规的物理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的解题思维方法,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为了提高成绩,许多教师和学生却沉迷于题海战术中,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为此,本文通过几个例题分析图像法、极限法以及整体法与隔离法,在解决高中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一、图像法

物理图像是处理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直观和形象的特点,可以直观地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应用图像法处理问题时,要搞清图像所揭示的物理规律或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即必须明确横纵坐标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明确有关“斜率”、“面积”、“截距”等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先把具体问题抽象为一个物理模型,然后转化为数学模型,建立函数关系,画出图像,进而分析问题。

在中学物理中,常见的图像有:s-t图像,v-t图像,波动图像,理想气体状态变化图像,伏安特性关系图像,交流电图像等等。

【例1】起重机要把停在地面上的货物竖直提起,放到50m高度的楼顶上,若起重机竖直上下的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m/s2,则货物如何运动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楼顶?最短时间是多少?

解:首先应比较两种运动:1.先匀加速,再匀减速运动;2.先匀加速、后匀速、再匀减速运动,作出图像(如图1)所示,要围成的面积相等,必须t1<t2,因此以2m/s2匀加速上升,紧接着匀减速上升,所需时间最短。

对某些物理过程,如能作出对应的物理图像,其变化规律便一目了然。根据图像进行有关计算,一般能简化过程,甚至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极限法

极限法是指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对给定的条件和关系进行“放大”或“缩小”,以至达到“极限”,使问题中原来所表示的现象和规律更加明显,然后分析极端状态,进行判断或寻找结论的一种方法,应用极限法往往会使问题的解决更快捷。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就用了极限的方法将第二个斜面外推到极限———水平面;开尔文把查理定律外推到压强为零这一极限值,引入了热力学温标等,但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极限法时,所选取的物理过程,所研究的物理量的变化应该是单一的,如增函数或减函数,但不能既有增函数,又有减函数。

【例2】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0,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一次的时间为t0,在水流速度为v的河水中往返同样距离的时间为t,试比较t0和t的大小关系。

此题用计算法也可以求解,但费时,如果采用极端思维求解,问题就简单多了———设想v趋近于v0逆水返回时间将趋于无穷大,故t大于t0。

三、整体法与隔离法

在物理教学中,通常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处理简单的连体问题,把所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方法是整体法。整体法就是从整体上对物体进行分析,不去考虑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整体法可以避免对事物内部进行复杂的讨论。在不涉及系统内力时应优先考虑运用整体法,其优点是研究对象少,求解过程往往简单而巧妙。而隔离法是指将系统中的一个物体隔离出来进行研究,把系统的内力转化为某一个物体所受的外力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实际应用时,要求灵活转换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以取得最简洁的解题思路。

【例3】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BO竖直放置,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BO上套有小环Q,质量均为m,两环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如图2)。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当两环再次达到平衡时,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和细绳上的拉力T的大小变化情况各如何?

解析:由整体分析法可知,支持力N=2 mg始终不变。再转换研究对象,隔离环Q进行分析,在竖直方向有Tcosθ=mg,其中环P左移后,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变小,因此T将变小。

上一篇:德国生态住区下一篇:体育教学兴趣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