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教学方法(共12篇)
高中历史课教学方法 篇1
从2004年起全国各省份陆续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 广西于2012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这就使我区普通高中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试方法发生较大变化。本校高二年级师生在全区新课改新形势下, 及时跟上课改步伐, 实行课堂改革, 近年来逐渐形成了“5320”教学模式。
“5320”教学模式是指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自主合作学习。“5”即教师通过目标导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评议、反思拓展5个环节取得学习的成功;“3”指学生的三种学习方式, 即独学、对学和群学;“20”即根据二 八定律, 在教学中 坚信大约80%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自学能会和合作学会, 而只有约20%的知识是由教师教会的, 要求教师讲的时间尽量不能多于20分钟。“5320”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课如何实行有效教学, 这是笔者近年来努力探索的问题。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 “5320”教学模式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得轻松、学懂、学透、记牢、懂运用, 这是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课最现实的问题。笔者在“5320”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尝试。
一、巧用横向时间轴
新课标以专题模块、中外史混编形成一个教学体系, 学生整体知识比较模糊。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不扎实, 还没有形成牢固的时空概念, 到高中这种专题式教学的推行就比较吃力, 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对于一个专题的复习, 可以巧用时间轴, 加深学生对时空概念的理解。时间轴即利用简单的数轴形式把重要的时间和事件联系在一起。例如学习到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 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 根据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完成横向时间轴, 把几个重要时间段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标出来, 并由每个小组选派出画得较好的学生到黑板展示。这就使“5320”得到了体现,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学生也加深了对此专题知识的理解。后来的考试结果证明, 运用时间轴的方法学生能较好掌握知识。
二、恰当运用纵向时间表
时间表和时间轴不一样。时间表即如大事年表一样, 把课文里烦琐事件和零碎时间连接起来, 使知识线索明朗化。对于一些时间点非常多的课时, 则可采用时间表的方式进行知识疏理。学习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二课中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内容时, 涉及的时间点就非常多, 本节内容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无所适从。如何从千头万绪中理出线索来?笔者给小组分派了任务:列纵向时间表。学生完成时间表后, 知识点通过纵向时间表一目了然。然后由小组代表选讲了一些重要知识点, 笔者则进行了一些简单补充。学生将要掌握的知识点一网收尽。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时间概念进一步把握。
三、科学运用短文改错法
短文改错是中学英语学科中常见的题型。历史学科也可借鉴此方法, 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如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时, 笔者编了一段有史识错误的关于临时约法的短文,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进行纠错比赛。错文出示后, 小组合作积极纠错, 争先恐后派代表展示了本小组的成果。短文纠错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热情, 知识点也在学生合作纠错中得到掌握, 有效教学的目的得到实现。
四、充分利用地图册
高中历史地图册是教师经常忽略的教学资源。历史地图是历史空间的客观反映, 文字和言语的延续、补充和发展。通过地图的历史,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内在的本质联系, 帮助学生识记一些难记的知识点。在教学中, 要选择那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 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理解, 在师生互动中更好发挥作用的图片,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更容易从空间上去把握历史。小组组员可合作讨论, 用课文的事件与地图相联系, 还可以尝试让小组选出优秀代表, 拿着地图册给全班同学讲解, 这样就达到了自学、组学、群学、班学的效果。
五、自学课文, 根据限定词编写历史小短文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果学生能把课文学好了, 并能用较精炼的语言归纳出课文的中心内容, 便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必修二罗斯福新政时, 笔者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阅读全文, 根据限定词语“危机”、“罗斯福新政”、“模式”来编写200字的小短文, 要求必须体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意义。学生非常认真,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 从写的400字、300字提炼到200字, 到上讲台的展示, 无不表现出对学习的极大热情。通过小短文的编写, 学生所学历史知识得到巩固, 其文字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运用以上的教学方式, 学生最大的变化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其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外在的表现就是他们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变得有活力、大胆、自信、懂得质疑, 也能较好解决有难度、深度的问题。
高中历史课教学方法 篇2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亡。
民国再共和,代代续炎黄。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暴收。
汉末三分归入晋,朝称南北阻江流。
隋开天下遭唐灭,五代十国战乱稠。
宋统中州元虏代,明清过后帝王休。
三皇五帝
伏羲渔畜八卦传,燧人取火去腥膻。
神农辨药播五谷,黄帝分州制井田。
颛顼平定九黎乱,帝喾仁威天下安。
尧置鼓木喜闻过,舜称至孝复称贤。
夏朝
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
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
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
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
商朝
汤除桀暴定八方,亳邑为都始立商。
太甲去昏赖伊尹,盘庚改殷效成汤。
武丁梦说得良弼,帝纣伐苏为女郎。
暴虐奢糜纵妲己,亲离众叛自燔亡。
西周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刑废成康周公力,穆王八骏天下行。
厉防民口终奔彘,真惠共和周复兴。
褒姒幽王烽火戏,犬戎马踏骊山倾。
春秋战国
平王迁洛启东周,王命不行霸主遒。
齐桓晋文兼秦穆,宋襄楚庄演春秋。
燕韩赵魏秦齐楚,赫赫七强战不休。
秦本附庸渐强大,灭周并六统金瓯。
秦朝
六国皆灭统华疆,嬴政自骄号始皇。
独揽大权分郡守,统一文字兼度量。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陈胜揭竿初举义,汉刘楚项破咸阳。
汉朝
除秦灭楚汉刘邦,帝后无由戮楚梁。
吕雉临朝累诸吕,文景治世灭七王。
武皇拓土民遭敛,王莽更新命被戕。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东汉亡。
三国两晋
东吴西蜀属孙刘,北魏曹丕把汉谋。
司马迁曹成一统,八王乱政五胡蹂。
两都率陷建康继,江左偏安丧北州。
淝水破秦得暂保,宋刘逼禅东晋休。
南北朝、隋朝
朝分南北划长江,宋齐梁陈据建康。
北魏东西分两魏,北齐废主东魏亡。
周承西魏收齐土,隋篡北周并陈疆。
筑苑凿河天下乱,三十九载覆朝堂。
唐朝
高祖昏庸屡信谗,变生玄武手足残。
太宗纳谏贞观治,武后改周李氏残。
神勇玄宗清女祸,繁荣盛世号开元。
乱由安史都迭陷,惧祸昭宣让逆藩。
五代十国
五代梁唐晋汉周,北方更替五十秋。
十国割据南天下,南唐篡吴闽楚收。
前蜀早亡接后蜀,依辽北汉晋阳愁。
南平南汉兼吴越,后蜀南唐作宋囚。
宋朝
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辽夏与金邻作寇,靖康之变帝成囚。
康王即位开南宋,秦桧杀飞令铁羞。
联蒙灭金实谬策,四十五载丧残瓯。
元朝
蒙古称皇铁木真,成吉思汗震西垠。
太宗纵马驰欧地,世祖更元掳宋君。
僧比王侯乱刑政,儒同娼丐辱斯文。
烽烟四起群雄反,大漠难藏顺帝身。
明朝
太祖金陵创大明,功臣屠戮少余丁。
燕王靖难夺侄位,睿帝巡边陷虏营。
严魏蠹国戚灭寇,崇祯悬树李侵京。
吴贼卖祖山河变,江北江南属大清。
清朝
太祖兴清顺入关,扬州嘉定骨成山。
康乾盛世雍承启,嘉道弱朝咸续延。
鸦战外加权丧尽,天国内耗力消残。
垂帘慈禧维旧政,炮震武昌宣统迁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4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高中历史课分层教学实践探析 篇3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 分层教学 实践操作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与应把握的原则
(一)高中历史课程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有其鲜明的学科特色,这是它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地方,历史学科鲜明的特色是它的存在形式是过去式的,是人类曾经经历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无法真实再现,也不能从头再来。人们了解历史是通过文字记载、文物、口述资料等途径,使这些存在于过去抽象的东西用各种物质载体形象化、具体化。单纯用语言文字让学生认识历史、感知历史,必然造成每个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思维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知识,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或是在语言讲述中体会历史学科的魅力。
(二)高中历史课程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本着这一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状况下,由于应试教育,大多数学校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对他们给予厚望,希望他们考上重点大学。其他所谓的后进生自然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教师也没有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与教育,这明显违背教育的本质与出发点,我们的教育宗旨是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对后进生更要多加关心、多给予帮助和鼓励,对成绩好的学生要加以指导,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
第二个应遵循的原则是动态发展;教育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学生也是如此,他们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处在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这个过程要将进步的学生划分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积极进取带来的快乐,并使他们拥有良好的竞争力。教师分层的依据分层标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考察手段与方法进行分层,激发学生的潜力与进取心,成功实现教学目标[1]。
二、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模式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经常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班内分层模式,二是跨班分层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其特点与优势,下面我们将具体阐述下班内分层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将其应用至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同一班级内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是不同的,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达到同一个标准与程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程度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与高级发展目标,然后将学生对应上述的三个目标进行分组,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与进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尖子生的智力水平较高,学习能力强,知识浏览面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较强,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成绩稳定而优秀。同时他们具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知识,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应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发展空间。中等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一般,学习习惯良好,具有较好的心态,但是也许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成绩不够稳定,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启发,对待这类学生,坚持稳扎稳打的方针,落实双基目标,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程度低就是一些后进生,这类学生的问题较大,智力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弱,因此学习时常常会感到吃力与费劲。如果教师对此类学生深入了解,加强指导其完成练习,则也许会有不错的效果。综上所述,程度低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等方面与前两类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待这类学生,教师更应耐心些,上课讲授速度放慢些,课堂内容适当些,多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具体实施途径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实施途径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展开实施。首先是备课环节,进行分层备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目标,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教育,对尖子生来说,旨在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的灵活性、创新性与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中等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观察思考与知识归纳能力;对于后进生来说,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与重点内容,基本达到历史学科的素养能力[1]。
最后就是进行分层授课,这一环节较难,但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如果教师在这一环节发挥好的话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解答问题,并做好及时反馈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在设问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后进生可提出一些容易的问题,对中等学生可以提出中等的问题,对尖子生可提出较难的问题,培养不同的能力。最后在布置练习作业与辅导时,依旧是要遵守上述的分层规则进行因材施教,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与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程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实践,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本知识,总结历史学科特点与分层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对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研究和划分,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层次划分清楚,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发展,最后要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实践工作,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做起,从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布置习题等做起,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赵世伟.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浅谈高中历史课的再现教学 篇4
一、实施再现教学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在历史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影响来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 他们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发展了自己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历史事件中得到了教训, 更主要的是学生通过接触历史事件中的优秀人物, 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了真、善、美, 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所以它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学生可以和历史教材中的理论进行联系, 把历史和理论相融合, 能促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形成较高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遵从历史发展的规律, 用真实的语言和真实的事件把历史还原到学生眼前。
学生在接受知识时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 这对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历史知识都有好处。历史存在的特点和发展的特性决定了历史学科具备其特殊性, 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对历史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思索, 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使他们具备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二、时间、空间和人物构成了实施再现教学的“三要素”
再现历史事件不单纯是为了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而是借助历史让学生掌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让学生学习历史长河中出现的优秀人物的优秀本质, 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来形成理性思维, 促进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具备时间、地点和人物, 历史事件的发生也不例外。只有在把握了事件发生的三要素, 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在历史事件中, 发生的时间可以作为历史发展的纵坐标, 而每一个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年代, 按照这个顺序, 把这些年代通过纵坐标标注下来, 就形成了一个时间链, 根据这个时间链制作成一个年表。通过这个年表就可以清晰地把各个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轻松地让学生记忆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发生情况, 还能对各个事件进行联系和比较, 通过对比加深对事件的记忆。事件发生的地点可以作为横坐标, 标志史实在空间的位置和移动。历史地理概念“包括历史上的古国的地域、部落、都邑、军镇的位置, 各级政区范围、山川、河泽、关隘对历史的作用”。我们利用历史地图标出史实发生的地点、范围、经过的路线等, 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空间状况进行了解, 从空间上加强历史的理性思维。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历史进行全方位解读, 使学生对事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掌握了更多的历史理论, 形成了较高的理性思维能力。
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人的活动参与, 只有通过人进行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 才能形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事件, 所以在引导学生对历史史实进行深入了解时, 要抓住以人为本的特性, 把人的活动作为历史发展进程的推动力来对历史进行正确解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 认识各个具有鲜活生命的历史人物, 通过他们的光辉事迹来让学生对历史人物产生崇拜感, 促进他们对历史的深入学习。
三、以材料还原历史是历史再现教学的关键环节
历史事件的再现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述体现不出其自身的魅力, 使学生不能深刻感受到历史发生的真实情况, 所以,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感性认识, 需要借助各种教学媒介对历史进行再现, 通过再现历史, 学生对历史中的优秀人物有了具体生动的印象, 使教材中死板的文字说明有了生动的体现。
人们是通过文字材料对历史进行了解的, 在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记载历史, 大多通过用画图的方法来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字出现了, 这时人类用文字对历史进行了记载, 使我们对历史的发展有了可靠的依据, 通过仔细阅读这些历史文字, 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在高中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理性思维还不完善,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这些历史事件用文字和多媒体辅助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历史, 感受历史, 发展他们在历史上的能力。
文字材料中有直接反映当时重大事件、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各种文献, 有后世根据各种文献和其他资料编写的史书, 还有从不同角度反映历史状况的各种文艺作品。这些都是生动、形象的历史材料的宝库。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 联系学生实际, 或直接引用原文, 或改编其精华部分, 充分运用。这样, 历史的演进过程就会复活起来, 就能引人入胜, 就会激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去探索历史的奥秘。
四、实施历史再现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利用语言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努力进行历史教学的研究, 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用语言激励学生对历史事件真实情感的表达, 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责任心。
2.历史教学中考古材料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 为了提高学生对这些事物的了解, 教师需要借助图片或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使学生进行视觉记忆和了解, 从而对考古事物的重大意义有所认识。
3.在历史教学中, 很多历史事件都有其相应的影视作品, 在播放有关的历史影视作品时,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中真实性的判断, 使他们能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 哪些是导演虚构的。
高中历史课教学方法 篇5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分析了近3年的历史高考题后,我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看法。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2012年江西历史高考就考了生活中的历史知识——交通灯的发展变化。以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为切入点考历史。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交通问题)。这种考题不仅角度新,又与生活相关。
四、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现在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5、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试谈高中历史课后作业布置方法 篇6
对于学生来说,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来说,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不少教师认为,布置作业越多就越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布置大量类型单一、内容简单、模式统一的作业,缺乏布置作业的方法和策略,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及个性特长。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做到既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又培养学生的能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个别学生,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有机结合。
一、端正学生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
不少学生认为,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有事可做。另外,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只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学生的这些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和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后作业,端正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让学生明确写作业的目的和意义,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考察,而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后作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回答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史学观点与史学范式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与社会发展规律。
二、布置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布置一些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绪下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历史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往往消极对待。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为依据,设计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性的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对布置趣味性作业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根据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的特点,设计了个人抢答、分组抢答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当堂回答作业中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我还设计了猜谜语、玩游戏等娱乐性的作业形式,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布置开放性作业
开放性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探究的环境中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能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反思和改进作业布置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整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反思和改进作业布置方法。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要进行统一讲解,并从内容、形式、层次等方面反思作业的布置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实践表明,对作业布置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有助于教师提高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篇7
一、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 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 纲举目张, 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 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 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 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 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 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 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 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 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 (改革和革命) , 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 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 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 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 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 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 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 有条不紊的, 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二、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 以“点”带“面”。所谓“点”, 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 即坐标。我上课时, 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 谈今论古, 谈古论今, 或者谈中国论外国, 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 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 西方有个罗马帝国, 东方有个东汉帝国, 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 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 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 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 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 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历史课的教学点, 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 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 上历史课会离题, 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 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 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 也感到比较困惑, 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 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 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8
一、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 (1) 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分; (2) 问题情境的分类; (3) 问题情境的设置; (4) 问题情境———诊断智力发展水平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内容。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是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 从而在学生意识中产生矛盾激化, 进而产生问题情境。依据这一基本途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1. 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2. 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3. 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此外,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典型、普通的错误进行分析, 设置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有时还可以通过当场试验或演示的方法, 设置问题情境。
二、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学是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学生的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 又怎么能够创新呢?因此, 应转变观念, 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 大胆创新。
1. 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他们多思考, 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创新, 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想空间供其积极思维。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孟子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 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在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3.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 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瑰宝, 如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著名的建筑与工艺品, 各时代伟大的人物事迹, 无不在智育中含美育之元素。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 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 就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历史教育中, 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推进历史教学整体改革, 提高素质教学水平。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中, 出乎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生活中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 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爱好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依据教材, 事先精心设计难易适度、有层次的话题, 以便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进行课前预习。课上, 首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 引起他们的兴趣, 增强其参与意识。然后让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进行回答, 另外师生还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 讨论中应尽可能体现出平等、民主。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 做本课小结。实践证实, 这种教法既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 又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学中, 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 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 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 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也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 注重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机会。
2. 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 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或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 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 组织课外历史小组, 进行讲历史故事、写历史论文、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考察名胜古迹等活动方式, 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其学习兴趣。在实施素质教育时, 尤其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时, 始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的人格, 因材施教,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 立足教材内容, 紧扣基本要求, 旁征博引, 中外贯通, 精讲多练, 突破难点, 抓住特点, 不留疑点, 最终把握知识点。歌德曾说过, “哪里没有爱好, 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阵地, 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 从而由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
4.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9
一、历史教师队伍素质必须有大提高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求教师首先具有全面的知识。
二、教育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历史教学
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多年的应试教育,使人们形成了诸多误区,人们认为学习好、品质好,教育便达到了目的。素质教育必须让人们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应该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向社会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并获得支持。另外,学校还应利用多种方法与家长勤沟通,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形成教育合力。另外,教育部门还应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学习培训,进行教改。教学改革是一次探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教学改革进行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耐心扶植,科学管理,使素质教育真正付诸实施,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三、对学生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不好,常常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不会学习。他提出学校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加强对学法指导的研究,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上,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教会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指导学生学习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指导学生提高听课、记笔记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复习指导;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信息反馈。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知识缺陷,带着问题学习和探索,比盲目地、抽象地学习更深刻、更有效。指导学生既学好文化课程,又博览群书,这样学生思想才会开阔,头脑才会灵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积累经验,相互交流心得和体会,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规律,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会大有益处。
三、重视教改,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把启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意识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精心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启迪学生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多提善问,彻底抛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模式,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答途径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多表扬、常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把上课的过程变成全体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同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思想观念,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只有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才能有新思想、新思路,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并联系实际,使创新教学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四、在历史教学中要因人施教,处理好学生事宜。
(一)因事而导,导而有法。
面对学生发生的事情,老师应有灵活多变的应对的办法,以确保有序地进行和其他任务的完成,这是处理学生事件的底线。如何处理好突发事件,使之既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又能使教学秩序锦上添花,这就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引导方法。
(二)加强交流,妥善处理。
能否加强各方的联系和配合关系到处理事件能否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关系到师生关系能否融洽。如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发挥老师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处理,对问题的解决达成共识,增强对学生的说服力;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想法,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依此进行分析,做出一个公正、客观、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一个令学生信服、满意的回答。
(三)发扬民主,相互尊重。
只有在这个平台上处理,才会使教育变得富有感染力。如学校一再规定学生勿戴墨镜进校上课,可偏有个同学还戴一副墨镜,于是我走过去询问究竟,他说有眼疾,并将墨镜摘下,我一看愣住了,一双通红通红的眼睛正胆怯地望着我,虽然他坏了学校的“规矩”,但我还是表扬他上课很积极,当这位同学戴回墨镜的时候,我发现他上课似乎变得更有精神了。我想这是尊重的力量,当你尊重学生的时候,也一样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四)抓住关键,主次分明。
抓住事件和问题的要害是关键,然后进行“对症下药”。处理事件还要简洁明了,分清事情的主次,这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把课堂当做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抓好课堂创新才能全面推进人的和谐发展,我坚信,只有让素质教育思想占据课堂教学的阵地,教育教学改革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自主体验教学法的尝试 篇10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 将学生当做容器进行知识灌输, 或将教学当做生产流水线式的死板模式, 从今日的教学观来看, 这种情况肯定需要得到改变, 国家需要的不是满口经纶的“书呆子”, 而是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在我们的现代教育中需要营造民主以及和谐的教学环境, 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倡导学生自主体验, 让教师和学生达成双向沟通, 合作交流, 用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去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自主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建立的关键阶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若将学生比作花苗, 教师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长或凭自己意识修剪, 而是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阳光和灌溉, 让学生自由生长。当然, 自由生长的意思并非是让学生随心所欲, 任意妄为。而是通过建造民主、平等以及充满乐趣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课堂上感受到活跃而愉快的学习气氛。比如, 在历史教学中, 教学资料除了课本还有很多其他来源, 这些资料或素材不仅是老师可以提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其中, 无论是图片素材或是影像素材, 只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了, 他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课堂的一切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不仅是教师的任务, 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 这才体现了课堂的民主和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能提高自身的参与性和参与意识, 同时对于知识点的加深印象以及巩固都有着良好的意义, 这就是自主体验, 当课堂的主人所带来的优势。这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实际情况来看, 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有着不可思议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甚至超越了天赋的作用。有了兴趣作为动力, 学生就会对课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自觉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让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 达到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面对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其责任不仅仅在学生个人, 从很大程度上而言和教师也有很大关系。从历史课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情况来看, 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只是不断的往学生脑海中灌输历史的知识点, 也不管学生到底能不能接纳, 爱不爱接纳。这种做法不仅效率低下, 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民主精神, 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良好学习气氛, 通过这作为基础, 允许并鼓励学生对于历史中的知识点产生质疑。质疑精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 对中学生而言, 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成为书本的奴隶, 唯书本是从, 而应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不管学生的问题是深刻的还是浅薄的, 作为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给予耐心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一种交流探讨的态度, 切记不能打击和训斥学生,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勇敢质疑, 与教师和同学间展开积极探讨,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历史在学习中因其知识点丰富, 信息含量大, 时间和空间跨度广等因素, 因此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帮学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且可读性强的历史史料,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 并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将其适当的转化为问题, 让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 在阅读中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从中找到自己理想的答案。对于学生不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 教师应给予有效的指导和纠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或在答题时虽理解了题意却没有采取正确合理的措词, 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 通过其中所传达的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利用,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懂得怎么运用教材, 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通过自身有效的阅读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热情。小组成员之间既存在一种合作的关系, 同时也存在一种竞争的关系。因为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 学生往往喜欢在彼此间展示自己, 这对于提高学习热情, 激发自主体验和参与学习有着良好的作用。同时, 小组合作学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个体学习效率, 这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时能针对彼此在知识点上的空白进行弥补, 并且能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比较和学习, 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策划一些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历史题目进行交流合作,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体验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活动的多元化
科学的教育观点认为, 学习的成效不强调学生背诵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也在要求我们不能仅拘泥于课堂, 而应该多元化地开展教学, 因此我们在营造自主体验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促发, 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收集历史资料,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举行历史知识的小讲座, 或小组合作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方式, 让学生充分地进入到历史学习的自主体验中。
六、结语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 不仅需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任务,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秉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 培养出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浩歌.提高教学质量:亟待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6) .
[2]陆安.试论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学改革[J].教学与管理, 2006, (12) .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地图 应用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空间概念与时间概念贯穿始终。相比于纯文字、纯史料的晦涩难懂,历史地图显得更为形象和直观,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因此,对于学生特别是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中学生来讲,在历史学习中充分运用历史地图,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一、历史地图的涵义及分类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作为人类成长变迁“时间轴”的图形语言,历史地图可以视作一面镜子,对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做直观呈现。历史地图的编制集合了历史学、地理学、制图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
历史地图按分类的标准不同,既可划分为综合性地图、局部性地图和专题性地图,也可划分为经济发展图、政治局势图、战争形势图、交通线路图等。不论哪一种分类方法,都体现出了历史地图极强的功能性和辅助性。
二、利用历史地图进行历史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读图的基本能力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很少或从未接触过历史地图,进入高中后对历史地图的接受存在一定困难。要想真正利用好历史地图,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地图的基本构成要素。历史地图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方向上基本遵循“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原则,也普遍标有图例和注记,但历史地图对比例尺的要求不是太高,因为历史地图更侧重做符号性的呈现,更注重形象、直观。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图例的习惯。若想读图时得心应手,熟悉图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历史图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图例,一类是分幅图例。统一图例与我们熟知的常用图例基本一致,一般是对首都、重要居民点、国界、地区界、岸线等符号作统一规定。在中国历史地图中,对诸侯国郡、州及省级驻地等也会做出统一规定。分幅图例则不同于我们以往了解的图例,这类图例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且不具有同一性,因此这类图例往往需要在相应的历史地图中单独表示,如历史战争图中的军队进攻路线、歼敌地区、投诚地区等等。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还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地图中的许多要素都已发生相应改变。尤其是社会要素,常常古今迥异。因此,熟悉与古内容相对照的今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地图表示的内容,为进一步读图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历史地图的古今对照,主要有古今地名对照、古今疆域对照等。拿疆域对照来说,疆域的变化常常用不同颜色的图块区分,并用粗线条标识出分界线。如《中国历史地图册》(一)中的《西汉疆域图》就采用了古今对照法,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出古今疆域的差别和重叠之处,学生掌握了该方法,就能很快意识到西汉西部就是今天的新疆一带。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时,必须要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过分拔高。
2.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是学习的根本动力,而为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调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兴趣,并贯彻到历史教学的始终。
首先,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做到史图结合。由于高中历史的知识要点涉及面广、宏观与细节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据图说史,在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开发学生的读史思维。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史《南京条约》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沿着海岸线从南至北依次找出五个通商口岸,再让学生找出这些通商口岸如此分布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的沿海地区在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会首先受到冲击。对于此后其他条约的学习,均可以让学生依据这种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做到举一反三。采用这种据图说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使学生不仅看懂地图呈现的表面知识,更能体会到绘制地图者所要阐述的真正内涵。
其次,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使用地图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手绘制历史地图,通过绘图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历史学习更为形象、具体化。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可以让学生绘制一幅“鸦片战争形势图”。绘制前,先简要介绍绘制历史地图的主要方法,如投影放大法、方格放大法等;在绘图过程中,要求学生标注出重大事件发生地、开放的通商口岸等重要地点,通过一系列地图语言使鸦片战争的情境跃然纸上;绘制完成后,让一部分学生上台来展示他们的成果。这种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鸦片战争这一中国历史重大转折性事件,也教会了学生一些绘制地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
另外,多媒体设备具有常规教学工具不可比拟的优点。历史教师要善用多媒体设备,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将静态的平面历史图转化为动态的视频展示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历史课教学方法 篇12
一、结合教材, 丰富历史事实, 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历史中众多事件都是可相互对比、鉴别的, 缺乏比较就会显得知识单一, 无规律可循, 理解困难, 无法变通。这说明历史资料学习得越少, 知识面越窄, 思维越死板, 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弱。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讲述更多相关历史内容, 拓展学生思路, 为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许多知识与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是重复的, 这就给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温习旧的知识点的同时, 丰富教学内容, 在掌握了更多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可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很好的积累, 这为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 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也提高了学生的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效率, 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高中历史课程, 就是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与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实, 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与初中历史相比,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多而广, 记忆困难。为了便于记忆, 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学到的历史事实进行梳理。纵观历史, 诸多的历史事实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例如, 封建经济的瓦解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代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封建经济的瓦解。很多情况下, 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 其产生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都是多方面的。为此, 高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大量历史事实后, 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做好历史事实网络的梳理工作, 在头脑中搭起历史事实的因果联系框架结构。这种因果联系的建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石。
但必须注意, 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一定是以对历史知识、事实的准确掌握、记忆为基础的, 头脑中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梳理就是空中楼阁,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注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动力
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某项知识的不竭动力, 只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快乐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呢?本人认为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历史教育的社会实用性。因此,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应尽量留出时间, 将讲解的内容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分析、深入理解, 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将历史的精华古为今用, 从而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满足感。这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通过正确阅读、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养成历史思维习惯
高中学生对历史教材要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阅读方法是培养及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课前预习时间不充足, 课堂上几乎都处于教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的状态, 对讲解内容很难有自己的思考, 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课后做题会发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因此, 教师在授课前, 应该给学生提供几分钟的预习时间, 阅读提纲, 勾画出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使其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 在具体的讲解中进行思考并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历史思维形成的过程。
此外, 必须注意, 有些学生为了尽快完成练习题目, 习惯于依赖教材给出的答案, 边看答案边思考, 以为答案看得懂, 思考明白了, 再加强记忆, 就算自己掌握了。以至于考试的时候, 题目稍作变化, 就无从做起, 或者花费很长时间, 最终也是思考不全, 还总是埋怨考试时间太短。究其原因, 是平时做题缺乏独立思考, 不能深刻体会出材料或者题目中的核心所在, 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答案。因此,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方面。
【高中历史课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课的再现教学07-23
高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09-29
高中历史课教学生活化08-03
高中历史方法11-15
高中历史教学问题07-21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10-14
高中历史漫画教学05-19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06-30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