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2024-10-06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精选12篇)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1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同时, 教师要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 让学生“乐”学。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 大部分停留在历史情节的“刺激性”中, 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 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 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 比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 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困难时, 直接兴趣就会锐减。因此, 历史教学要有所创新,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 已成为时代的浪潮。毫无疑问, 创新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任命。

一、鼓励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历史教学中, 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教师的提问, 二是学生的发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精心设计, 环环相扣, 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带着教学问题,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 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 通过环环相扣的发问, 层层深入的剖析,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 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 视野的开阔, 从而能够有效发展创新性思维。

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 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长足进步。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 是创新意识的初现。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 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标新立异, 突破传统思维定式, 大胆求异创新,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 启迪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发问, 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 并予以肯定, 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趣。如果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 那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兴趣越大, 问题越多, 创新能力就越能提升。

二、重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后天形成的, 需要逐步的渗透与培养。给学生营造一种个性化的、民主化的学习氛围, 是创新思维的保障。在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过程中, 要开拓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个性化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及创新的精神。创造性蕴含于个性之中, 个性化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环境, 个性是在人与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 使其做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 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 他的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反之, 如果环境总是对个体富有个性的、独创性的表现做出否定的反应, 一个人的个性自然就会收敛, 甚至消失。

旧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为管和被管的关系, 气氛紧张、沉闷与压抑。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 学生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 没有个性可言, 也就失去了个人思维活跃与舒展的空间, 创新性思维的火花也就无法迸射。历史学科实施创新教育, 开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有其自身特殊的学科优势。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主体介入,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的评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这样做不仅能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对历史的独立思考, 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应该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鼓励学生发现自我, 表现自我, 推销自我, 敢想敢说。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建议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建议。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 这种定位确立了老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 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与服从性, 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学生应该服从老师,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学生。如果师生之间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 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那么不要说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甚至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要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其次, 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最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 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 细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在历史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 哪些尚有欠缺?哪些该发扬, 哪些该摒弃?师生民主、平等地对话, 达成共识, 对言之成理、独到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给予充分肯定, 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教师会发现, 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时, 常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 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推动学生创新学习的极好动力。

总之, 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 是创新性思维发展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绝对不可忽视。

编辑/云笙叹

E-mail:jdjx_100@126.com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2

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倡导更新观念,倡导创新,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具备创新素质。创新教学占有重要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中,有很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点。教师若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科学讲解,就能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及时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观点,人称“标新立异”。教师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当场表扬学生,鼓励学生的质疑,“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就更加完整了。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境教学;创新教学

一、现今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性不强

受现行的高考制度和教学制度影响,导致学生主观认为历史科目不是主科目,让学生对历史科目学习兴趣低,对历史学习不紧不慢,导致学生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了解不多,甚至不知道有何历史人物,而老师都是一些兼任几个班的科目老师,这样就更加容易导致教师对教学热情的减少,从而使教学质量下降。同时师生的思想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的,这种应试教育导致历史被埋没,这种教育制度只会让历史进一步成为历史,使学生不再懂得历史的含义。而历史科目设立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过去,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操,是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是用来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利用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言来教育学生思想道德,对学生进行熏陶洗礼,而现今的教育制度却埋没了这一点。

2.教学模式不合理

现今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灌输学生知识为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历史课的枯燥与繁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许多学生都是靠着死记硬背学习历史,往往会忽视理解记忆的优点。这种灌输学生知识的模式,在考试中,答案往往是如出一辙,很难有个人的主见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高考大纲存在本本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上,老师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老师和学生都是在整个教学大纲的框架下进行的,这样不仅使学生不理解新知识,还会让学生感觉到上历史课很烦闷,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3.课堂效率低下,效益不明显

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效益,有时候新课程与旧课程之间只相差两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要熟记前面的知识,还要预习新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益会提高吗?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就要熟悉一个时期的历史,这种压力是没人能承受得起的,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得不到应有的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也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怎样熟悉这段历史,历史科目就像是一个时空胶囊,它记录着每个时期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历史的奥秘,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培养学生拥有高尚情操,陶冶性情。

二、应对历史教学弊端的创新策略

1.更改教育大纲,不再为应试教育而教育,应该要以培养学生更高的素质涵养而教育,在改写教育大纲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改写教育大纲的同时,也要提高高中历史老师的教育能力,适度地对老师进行后期的培训,不仅提高教师的课本专业知识,还要丰富教师课本以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例如,在说到朝代更替时,可以说一下对朝代更替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还可以进行一下朝代对比,让学生学习其中更替的各种道理。

2.转变和提高教学模式,不能再以灌输法为主导,而应该要用情境教学、拓展式教学等模式来进行教育,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教材创造一个现实场景,让学生来进行演练,或者把学生带到历史博物馆等有意义的地方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不但学习到课本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下中华文化,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带来的益处,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桥段来进行授课,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活泼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桥段,例如,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如果历史存在着“假如”,假如项羽没有自刎,而乘船到了江东,那历史会随着改变嘛?项羽会东山再起,再破劉邦六十万大军等等这些历史桥段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讲课时,要注意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的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对某个历史时期的看法。一段历史的写照如果教师述说得精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但这一局面在未来将会逐步得到改变,学生学习再也不是以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探讨研究历史为兴趣,因此,对现阶段的历史教学只能是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慢慢转变教学模式,创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也不能只是按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应该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芳.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2(7).

[2]李芹.如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J].吉林教育,2012(5).

[3]李瑞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吉林教育,2011(1).

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 篇4

一、更新教学观念,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要以学生为本, 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 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 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 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 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 “洋务运动”这一节, 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 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 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 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 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 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比如, 课堂讨论、辩论, 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 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编演小历史剧, 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实施新课标——解决措施和调整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 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它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在历史教育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面对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 作为备课组长, 我带领备课组成员首先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历史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为依据, 在处理教材时, 不求面面俱到, 教师不拘泥于教材, 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是:

1.加强集体备课, 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标, 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标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 对于课标不做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 或少讲, 或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 就要增设背景材料, 辅助学生学习, 重点内容要讲得充分、讲得饱满。

2.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校情、学情,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备课时, 把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进行对照, 了解初中高中教材的异同点,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或者掌握的知识就不再多讲。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真空”, 在学习新课前, 先提醒和通知学生, 让学生抽出时间做一些预习和准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三、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 使学生“喜”学

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 与初中比较, 普遍感到困难, 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 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 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 对每一层次的内容, 作出达标的要求, 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 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比如, 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 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 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 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 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 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 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总之, 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 要求我们更新理念与方法, 去探究更适合于教学的新手段, 同时, 通过新课程的运用, 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最终使课堂成为真实的课堂, 兴趣的课堂, 艺术的课堂, 享受的课堂, 快乐的课堂, 为学生走进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中, 我们不难看出, 在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理念上有很多重大的改革, 这其中, 对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突出、鲜明。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有很多: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学习理念、史学理念和高考理念的更新。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5

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编纂的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是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以鸦片战争为例,如果没有记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以及《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就无法弄清中英这场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不发生在30年代或50年代,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均不可偏废。为此,我们要下功夫抓好打基础的工作,特别是从初中、高一、二年级起就要抓紧、抓扎实,这是教好、学好、考好的第一要素。

二是把握精髓。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把对立统一法则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把握住这个核心,就把握住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由此说开去,在历史教学中也有一个教给学生如何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问题。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一专题,主要把握住: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具有狭隘、保守、自私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弱点。这种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却不能提出高远的社会理想,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代表自己的利益。诚如列宁所说,在历史上,有过暂时的劳动者专政,却不曾有过巩固的劳动者政权。中国古代单纯的农民战争,其结局不是被封建统治者所镇压,就是像刘邦、朱元璋领导的斗争那样,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斗争总以英雄史诗开篇,以悲剧而终结,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明朝未年,李自成这位来自被压迫者的真正英雄,领导的大起义是如此;1851年,农民知识分子洪秀全发动的金田大起义也是如此,尽管他们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规模巨大,波澜壮阔,成就了扫荡封建王朝的宏伟事业。但是,这两支一度所向披靡的队伍,因为沉沦于对胜利的过分陶醉,骄傲自满,不具有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生活腐化,宗派斗争,不再体恤民情和维护内部团结,终于变得不堪一击而归于溃灭。他们的事业成为一出英雄的悲剧。

三是纵横联系。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纭多变、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彼此都不是孤立的,具有一定的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联,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四是贯穿鲜明而深邃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始终贯穿的鲜明而深邃的主题。

在教学活动中贯穿这一鲜明主题,不能仅满足于制作图表,史实讲述得形象生动,观看电影电视,参观历史遗迹及风景胜地等这些具体活动培养的朴素的情感,而要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升华到理性高度,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做,在历史教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就起点高,理论深刻,政治思想性强,情感内涵浓烈。

从高考的视角来看,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给情感因素的测量评价以适当的地位。但它又不同于政治学科及其他学科,而是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寓意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蕴含在历史学科的试题之中。

如:概述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功绩,这三次会议解决的问题给了我们什么启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这三次会议,都克服和纠正了党的“左”右倾错误,制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或政治路线,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如果党的领导为“左”右倾错误所统治,革命和建设同样会遭受挫折和失败。此题政治性强,突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教育深刻,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更加坚定党的领导的信念。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国家发达的希望和动力。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性思维,思维的奇异性、独创性和变通性,是智力水平发展成熟的表现。一般拥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会在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向。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教育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如何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學实践简要谈谈。

一、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教学的原因

1、历史教学的传统笔端。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沿袭的历史教学观点单板,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古旧,机械的教学都让学生感到厌倦。题海战术和历史教学的偏失,极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历史创新教学迫在眉睫。

2、时代要求历史教学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升级和创新。以探索为主的知识领域创新运用,把知识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各种多样经济,都可以从历史教育中培养出学生对人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

3、素质教育呼唤历史教学创新。作为人的某些基本才能的综合,素质是个人在后天教育或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知识、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的能力和个性的素质,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历史教学创新是重要的一步。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课程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才是实施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和原则之一。叙述对象的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杜绝随意歪曲历史,割裂历史的教法。在历史教学中要以史为据,以史为基础,在全面感受纷繁历史现象的同时,经过分析、比较、推理、演绎,去认识事物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历史,把握当下,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基础,创新的源泉。

2、教师主动参与,转换角色积极推动创新教育

在历史课上,要刺激学生的创新神经,引导学生参加到创新教学中来,体验感受历史人物事件的脉络,发挥学生的主体思考和主人翁态度。

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丰富的知识载体,教学方式必须由单纯的教授转向交流教学,完成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平时主动更新学术研究成果,引导性地向学生提问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坚持适度原则,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迫于各种现实原因,高中生接触到的除课本外的历史知识比较少,教师也由于教学压力无法过多地将课外历史知识教授学生,因此要让学生完全充分地进行创新思维是有难度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片面的观点,不能一锤定音否定,那都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智慧感悟,要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加以肯定鼓励,不断锻炼思维韧性,在适度范围内建立起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三、关于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思考

1、创设轻松环境,师生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这样: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因为紧张而回答错误导致教师不满,进而学生产生担忧心理,久而久之的恶性循环就会让学生缺乏思考的动力,思想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提问方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课堂上的焦虑感。比如可以采用有奖抢答或抽签回答的形式进行提问,来缓解课堂的沉闷,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以集体的一员参与到学生中去,广泛交流接触,与学生一起讨论,关注学生差异,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2、进行反思对话,增强兴趣培养思维

历史的结论不是单纯地给学生,而是要把形成结论的过程教给学生。课程改革要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和思考的余地都给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才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去感知、体验,对历史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总结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兴趣,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作业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是提高能力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业应当去除繁琐单调的模式,尽量布置一些精炼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开放地去完成。少作业、多看书、多思考、多应用,这才是有效的作业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全面提高学科能力。比如通过写一段数百字的历史评价或纪念碑文,并结合课后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自由组织讨论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消除他们对陈旧作业的枯燥感,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奠定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霞. 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4)

[2] 王金菊. 高中历史教学高中生素质培养之我见[J]. 新教育,2009,(01)

高中历史教学教法创新研究 篇7

一、课前预习法指导学生提前介入学习

充分的预习能够为历史学习获得较多的基础性知识。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前预习, 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漫无目的, 老师提出问题后, 无法形成有效互动。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课前预习法, 让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做好充分准备, 上课时, 师生就能够进行有效互动。例如, 在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 可以先要求学生认真查找与抗战相关材料, 从抗战中中国军民英勇反抗侵略者的著名战役, 到抗战中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从而对学习内容具有初步的了解, 这是学好历史的一项重要基础。教学的实际成效证明, 课前预习法是行之有效的, 能够有力促进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注重积累总结, 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并要求学生养成自觉的习惯, 使课前预习成为历史教学一个基础性的前置环节, 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这一目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主权, 也让教学活动更加活跃。在合作探究教学中, 教师在教案设计时要进行精心考虑, 将相关知识点和学习要求浓缩在思考题之中, 特别是设计一组前后连贯、逐层深入的思考提纲,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研究、独立思考。例如, 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中, 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最初构想提出的原因, 一国两制在中国成功的实践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及运用自己的观点对这一政治创造进行点评。这样的思考题脱离了单纯知识点传授的范畴, 不仅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修正、完善、补充和提升,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学习结论, 这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三、质疑讨论法集聚学生集体学习智慧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能单纯听讲接受, 还要进行互动。不仅要接受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分析, 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特别是针对一些观点不一致的内容进行质疑讨论, 从而达到明晰道理、加深理解、准确认知的综合目标。例如, 在“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中, 有的学生在对我国建国初期打开国际外交局面相关内容讨论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生提出亚非拉国家与中国关系密切, 除了在政治上相互信任之外, 还有中国给予了大量的援助。这一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正确认识我国同拉丁美洲等国家建立的良好关系。首先, 让学生明白这是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人民建立深厚友谊的根本基础。其次, 中国作为一个较大的国家, 对拉丁美洲贫困落后国家给予帮助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援助体现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乃至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这是一种无私的援助、全方位的帮助。第三, 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友谊是建立在爱好和平、维护公平正义基础上的深厚友谊。学生的质疑道出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内心的想法, 针对这样的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答疑惑, 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专题辩论法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和个性化特点, 每一段历史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也有需要引以为戒的地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专题进行辩论的方法,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思维分析能力。例如, 在“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斯大林这一颇具争议的人物设置专题讨论。学生按照各自的观点形成相应的团队, 在课堂上通过辩论, 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分析辩论的过程中, 要充当好启发者、引路人的角色, 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裁判。通过这样的方法, 让学生思维有了交锋的阵地与平台, 将内心的疑惑表达出来,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也增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法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空间, 借助于课外专题活动、研究活动, 自主拟订计划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调查研究, 验证历史发展的规律, 寻找与我们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地方, 在认真学习研究过程中达到巩固认识, 提高学习成效的综合目标, 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创新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 历史教师应当潜心研究各种教学方法, 从课前预习、当堂探究、质疑讨论以及课外拓展等方面着手, 以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历史教学成效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改进突破

参考文献

[1]奚秀真.新课程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方法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何四英, 胡蓉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文教资料, 2010 (04) .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8

一、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历史教学创新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创新人才。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 要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特质, 教学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的教学, 通过不断追求的, 不断探索的教学实践, 是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不断追求、勇于挑战和富于自主精神的创新性人才, 这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创新教育有密切联系。在新课程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即重视学生主动地探索、思考和研究。教师为学生指出较为明确的方向, 如开出参考书目, 列出相关网址等, 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和应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 撰写历史小论文, 为学生运用历史资料, 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空间。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知识性了解, 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索历史的情感体验, 从中吸取今天所需的养分, 便学有所成、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新教材的“自由阅读卡”, “活动与探究”等栏目,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阅读兴趣, 能推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历史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其中一项就是“发展休闲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念也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 新教材精美的图片, 蕴涵人文关怀和生动化的编排设计, 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时代呼唤创新, 创新呼唤个性, 在对历史本体的个性追求中, 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人格的塑造。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是毫无生气的“死寂”的历史, 无生气的历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 而历史的鲜活性特征是由其个性化特征决定的。

二、为培养创新人才, 注重从多方面、全角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课堂成为民主平等的天地

“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平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 高高在上, 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 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 创新灵感被扼杀。试想唐太宗若不说“进谏者不死”, 会出现魏征这样敢于斗胆直言的一代名臣吗?若不是初唐政治清明, 会造就李白这样敢于雄视千古, 独树一帜的诗仙奇才吗?若不是教师倡导课堂民主, 学生会站起来跟老师辩论:“我看李世民并不好, 他很残忍, 竟杀害了亲哥哥李建成。” (电视剧《新少林寺》剧情) 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奉学生为“上帝”, 课堂中要时刻保护学生敢于创造的积极性, 像呵护婴儿一样, 精心呵护“创新之花”。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己见, 正确引导学生, 敢于标新立异, 不人云亦云, 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 要给予学生发表己见的机遇, 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 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在新课程下, 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 还学生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教师还应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谈心、聊天、游戏,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对症下药”, 师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苦与乐。这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利用人格力量, 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 人的主动参与, 积极探索, 敢于破旧, 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是创新的基础。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他人的创新人格魅力,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 没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 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 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马克思也曾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可见教师自身人格对学生人格产生着持久的、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善于质疑, 学生就学会质疑;教师敢于标新立异, 学生就敢于创新;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 学生也会自觉地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如果教师勇于更正错误的历史观点, 学生就理解了什么叫“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 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历史科学是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的思想。

其次, 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也是影响学生主动创新意识的因素之一。教学中, 教师如能大胆创新, 以学生为主体, 勇于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 积极尝试新颖成功的教改经验, 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发展自我个性, 这将对学生人格产生持久的影响。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最好运用。

创新最后, 在历史教材的内容中, 历史人物的鲜明人格特征也是教育的宝贵财富与源泉。在漫长的中外历史长河中, 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科学家、发明家的反叛思想, 超前勇气, 探索精神, 创造业绩等, 对学生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也是很有用处的。

(三) 转换视角,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的创新思维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 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其前提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又往往来自教师创新性的教学启迪。我们知道, 历史教科书叙述的史实与结论是固定的。这种本来丰富生动的历史演绎为一成不变的教材, 显而易见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式思维, 接受的只是单一的历史观。因此,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不改变教材主体内容的呈现形式, 适当引入一些新材料, 引导学生转换视角, 对教材内容作变式观察, 有利于诱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 以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对历史学科感兴趣, 学生就会因为好奇而主动学习, 进而思维活跃。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五)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1) 上新课时,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自己先列出提纲, 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2) 试着思考课本中的“想一想”、“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3) 合作探讨, 归纳小结。

2.在教学中及时指导学法。

“学起于疑, 思源于疑”, 要让学生自己读课题、内容, 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归纳学习不同内容时运用的方法, 如时间记忆法, 比较异同法, 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法, 收集材料求证法等。教师要转变观念, 把创新思维能力贯穿于讲课中, 变陈述式“是什么”教学为“为什么是”教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寻找解疑方法, 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六) 综合运用评价机制, 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形成

1.多项评价, 共同参与。

在学习中, 把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评价学生, 不仅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 而且能促进学生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 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与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测验等评价形式, 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 以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

2.分层评价, 鼓励为主。

在教学中, 学生的问题非常多, 要对学生作出积极评价, 尊重他们,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理解宽容地对待他们, 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应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

3.多次评价, 体验成功。

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 教师要持之以恒, 不断给予赞扬与鼓励, “多次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好习惯, 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提高。

(七) 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创新思维的特质

与欧洲国家的学校相比, 我国传统教学风格是程式化、刻板化的。强调教师教学要“以本为本”、“忠于教材”, 学生要“亲其师, 信其道”。久之, 学生养成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 不敢怀疑传统, 不敢质疑书本, 不敢挑战权威。总是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思维去想问题, 按照通常的方式去办事情。对于称作科学的定理、公理、定义、规则、结论等等, 更是奉若神明, 不敢越雷池一步。教材几乎成了“圣旨”, 教师成了宣读圣旨的“钦差”, 学生甘为俯首听命的臣民。人们相信, 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最好的处理方法。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人们习得和模仿被经验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 任何科学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果, 都要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发展;任何规则都是人们根据认识的结果制定出来的, 因而也都要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改变。科学史上的每个伟大发现, 都是向权威挑战的产物。日心说代替地心说, 进化论代替物种不变论, 都是如此。从这样的观点看问题, 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 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向规则挑战, 向权威挑战, 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 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 这正是创新思维的特质, 也是创新思维的最集中的表现。

历史教学中除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客观唯一的外, 其余的分析和评价应该说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 “尽信书等于无书”。敢于突发奇想, 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事件, 这在教育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作发散思维。例如, “假如没有袁世凯, 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样?”“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一定就是只有破坏性吗?”“圈地运动除了血腥味还有什么?”等等。学生多些这样的思考、质疑, 少些唯书、唯师, 长此以往, 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就能更加客观地反映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吗?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信息革命的发生, 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以往对世界特征和世界变化的看法, 单一性结论、规则被多元化取代, 缓慢的变化被急剧的浪潮取代。经典与权威, 教师与学生, 长者和年轻人, 经常面对着同样的新问题, 同样是没有“最好的方法”和“唯一的答案”的情境。着力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 敢于创新的品质, 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意义

我国一直进行的是应试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 它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这应该是国家教育机构和每个教育者应当注意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主要以讲的方式完成大纲要求, 学生则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 这样的教学模式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而言, 它的知识量大, 教学内容比较深刻、抽象, 综合性与系统性不强,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 学生无法吸收这么多的历史知识, 所以应针对现在高中历史教育模式的不足, 进行改革创新, 最终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

一、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现如今,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论证式教学、灌输式教学以及表演式教学。它们有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不足, 以下就对这三种教学模式进行简单分析。

1. 论证式教学。

论证式教学是指历史教师将历史教材上的知识, 运用归纳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然后通过分析法来验证这个历史结论的正确性。这种教学模式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然后进行强化记忆, 其效果相对良好, 所以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有优点,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 在讲述晚清时期的保守派与改革派时, 教师一般会通过阐述作为保守派代表的慈禧太后是怎样残忍地镇压改革派, 进而引出晚清时期朝廷的反动性, 并没有针对晚清政府当时的内外形势以及制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就不能将历史事实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 这就会造成学生不会有自己的意见, 限制他们的思维, 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 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 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难点、重点为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思想是由教学大纲指导的, 有时大纲内容并未涉及一些历史知识, 即使教师在课堂上举例、提问, 也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这不仅制约教师课堂领导力的发挥, 同时也会限制学生。

3. 表演式教学。

表演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前进行反复的“演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教案进行“表演”, 提前备好讲课的顺序、提问的问题。这种表演的教学方式大多用于应对上级检查或听课等公开课中。在这样固定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充当着配合教师表演的角色, 会失去教学的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 进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因此, 高中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中, 应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研究学生, 找到更合理的教学模式。

1. 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

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讲, 高中历史课程对于他们来说还比较陌生, 所以教师应启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求知欲。第一, 培养学生的兴趣。俗话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充分地体现出“乐学”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对高中历史产生强烈兴趣, 好奇心就会成为催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 历史这门课程是好多学生不愿学习的科目, 大部分学生在进行文理分科时会由于不喜欢历史, 最终选择理科。所以教师应从源头上改变学生讨厌历史的观念,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这样会为以后的历史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第二,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2. 提出新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种以课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独立性, 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1) 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 是指将教师和学生重新拉回课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 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一教学模式可从多方面进行教学, 但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这是因为在上课前, 教师不仅要了解历史背后的事实,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在讲课时, 不仅要提供大量的历史背景, 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现场互动, 鼓励他们根据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想法, 引导他们发现新的问题, 形成新的历史观念,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2) 探究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 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中心, 通过学生自主反复地研究,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总结出结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样能较快地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避免教师一味地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现象的发生。 (3) 开放性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教育。对于正处于发育的高中生而言, 他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征, 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选择一些生动的教材。比如, 可以在讲到鸦片战争的时候, 穿插一些野史, 讲些当时中国所处的背景以及面临的挑战, 这样就能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完全融入历史中去。 (4) 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又被称之为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 将抽象的历史事件通过影像、声音、图片等展现出来, 还原一个真实的场景, 使学生身临其境, 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 推动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比如, 在讲七七事变时,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关视频, 将日本全面侵华的画面展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全面抗日的由来。同时, 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带到历史博物馆中, 观看里面的视频资料, 了解当时的历史, 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思。

三、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1. 对于学生的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 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多个方面进行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可以为学生带来诸多好处。第一, 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我国, 很多高中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一部分教师也认为历史是不能更改的事实, 没有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讲课时照本宣科, 教学过于死板。教学模式的改变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 都会为他们带来福音, 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体会乐学的意义。第二, 它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激发创新能力。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 将历史事件的整个过程通过视频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缩短和历史的距离,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创新能力, 得出更全面的结论。第三, 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历史记录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对于学生来讲, 可以通过历史学习, 开阔视野, 充实知识, 开发智力, 增强综合素质。

2. 对于教育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我国的历史教育带来一个新的局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 应试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分数, 通过分数的高低评判学生是否优秀。而创新后的教学模式, 使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散他们的思维, 了解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识, 使知识得到扩展, 提高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论证式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及表演式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找到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然后通过分析、研究学生的自身情况, 研究出互动式教学、探究性教学、开发性教学和情境教学4个新的教学模式。高中历史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 学生才能得到更好培养, 我国的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社会才能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燕.论高中历史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 (美术) , 2012, (10) .

[2]孙兰芳.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性教学模式[J].读与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37) .

[3]邓耀吉.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试题与研究 (教学论坛) , 2014, (18) .

高中历史课程创新教学之策略 篇10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很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点。教师如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科学讲解,就能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讲述“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设问:“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在哪里?雅典民主制是如何确立的?它有何特点?应如何评价?雅典城邦留给人类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再予以必要的引导,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既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其创新意识。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呢?首先是观察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彩页等,要多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观察。这样他们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问题的“创造者”。如教学“坎儿井”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坎儿井示意图”,领会其工作原理,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兴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其次是注意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用历史上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充分展开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最后是注意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从基本史实生发开去,让学生来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气候的演变时,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气候演变的缘由。学生对材料进行了处理,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的方向发展,拓宽了思维视野,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11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变革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24-01

现代社会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接受能力较强,创新性能力的培养相对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也就对我们的高中教学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在新时代下,变革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核心任务。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现有高中历史教学的弊端分析

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存在着不少的弊端,这些都是推动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障碍,高中历史教学目前存在的弊端有如下三点:

1. 教学无活力。目前存在于高中历史教学当中一大主要问题就是教学没有活力,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课堂内容死板缺乏张力,非常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老套缺乏激情。传统的教学枯燥乏味,专业教师教学缺乏追求没有激情,这样的课堂必然沉闷无趣,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加之某些内容着实较难理解,学生自然会有畏难厌学的情绪,这样的教学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更不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3. 升学压力大。高中历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升学压力很大,学生对于所学历史内容不加以理解,盲目记忆,缺乏思索。老师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教学缺乏思考带有功利性的教学是不可能有很好地创新性培养教育的!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上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也必然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二、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于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可以有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1. 改革传统讲授模式,合理运用先进多媒体技术。新时期下,先进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渐广泛地应用于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我们高中历史的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善于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做好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方面!这样的课堂会很生动有趣,也会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教育手段的作用。

2. 以学生为本,密切关注学生所需。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政治知识,更是帮助学生成才成人,高中历史的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本,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在正常教学的同时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吸收消化,让学生成为掌握更多知识的人才!

三、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

上面两个大的方面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方面提出的一些建议,下面是对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方面的一些思考。

1. 理清思路、建立关系轴网。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建立在对事物正确的多层次认知之上,创新并不是任意想象,它需要有现实的参照、严谨的思考、细致的认证才能施行。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是被社会和时代所认可和尊重的。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知识脉络,让学生靠理解去记忆所学历史知识,而不是单纯的靠功利性的死记去完成记忆的任务,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知识的框架、建立知识轴网可以让学生更好更牢靠地记忆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 鼓励创新、打破常规。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就可以进行下面的一个步骤,高中历史教学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进行创新的阶段。创造力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后天培养与锻炼完全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而且,几乎人人都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大家都是平等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由于以上第一大点问题的存在,学生很容易养成定向思维,缺乏自己对知识的思考与改变,打破常规的训练就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要进行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它不仅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感,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一致对外,取得了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战场的巨大胜利,同时它也推动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民族未来和国家道路的思考,让中国人民有了建立和平、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渴望,推动中国社会的革命与发展!高中历史教学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就是要学生多思考,多方面理解问题,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与理解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定有不错的发展。

3. 锻炼学生自我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能力是需要运用才能不断提高的一种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考能力,我们高中历史教学也不要拘泥于常规 ,要创造自由高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自己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同时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进行思考和挑战权威。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好度,要在尊重现实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12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历史教师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创新性讲解

在我国高中历史的授课课堂上, 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但是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课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情况, 教师是历史课堂的主体, 禁锢了学生自由展现个性发展的空间。对于历史知识, 历史教师大多是根据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解读, 而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剖析缺乏足够的重视, 也就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 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解读, 也就难以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历史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并非主导者, 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性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二) 高中学生缺乏对高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

学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对象, 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主体。 学生的表现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 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体存在两种极端, 一类学生在课堂中过于死板, 单纯着接受老师填鸭式知识的灌输, 自己只是机械的记忆而没有开动脑筋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性的研究。另一类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在学习过程中困难和阻力较大, 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 不能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久而久之, 学生对历史学习形成一种放任式的心态。

( 三) 高中历史教材缺乏创新性的知识内容

当前, 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大多是过去历史知识内容的沿袭, 没有根据社会的进步有所删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中历史教材开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模块, 一部分是必修模块, 另一部分是选修模块。如此的形式虽然带有创新性的色彩, 但是也呈现出来了一个弊端, 那就是学习的内容有所增加, 学习的目标有所提升, 给高中历史授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高中历史教学的开放性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之间形成了一个关系矛盾,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 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

( 一)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式

高中历史教师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引导者和指挥者,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优化自身的教学水平。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教材的改变, 更是教师观念的更新, 高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整理, 应该定期参加专业培训, 选择适合教学发展的提升渠道, 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教学内容水平的同时, 创新教学方式, 争取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水平。

( 二)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 正确引导学生

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中学生。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 与学生拉近距离, 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问题的解决。针对不同学生,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因人施教, 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做一定的了解, 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新环境, 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情感的熏陶。高中教学老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比如情景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三、结论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水平, 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潜能, 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历史学科不再是过去那个只需要死记硬背的枯燥学科, 而是变成一个趣味性与知识性十足的综合性学科。相信经过不同群体的共同努力, 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水平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赛燕.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探究——感悟”模式分析[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4 (02) .

[2]姚焕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 (必修二) “蒸汽的力量”为例[J].教育探索, 2013 (08) .

[3]张佳兵.论互动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5 (06) .

上一篇:流程程序图下一篇:多维度战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