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精选12篇)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并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 革新历史课堂, 创新教学方法, 立足于历史新教材,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厚积薄发, 为学生实现思维创新打下坚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只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新的观点、新的见解, 还包括学生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对待学习, 能够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 不拘泥于教材, 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和论述, 不是学生从教师和教材那里获得的, 而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上的升华和创新。所以, 要想实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创新, 教师的历史知识教学必须达到一定深度, 学生必须要有一定历史知识的积累, 科学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此外,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 历史教师要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能力, 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感悟。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获得知识, 锻炼自己的能力。只有学生热爱历史, 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才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 才会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 才能做到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从而学会用历史思维的方法去思考社会问题,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历史现象, 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历史教师要善于实施情境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在情境中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的及时点拨, 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活跃, 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例如, 在讲二战历史时, 对于如何看待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有的学生认为, 敦科尔克大撤退是英法绥靖政策的产物, 是英法联军失败的象征;而有的学生则认为, 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英法联军的有声力量, 为以后的大反攻做好了准备, 应该学会用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经过争论, 学生终于对敦刻尔克大撤退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学会了多角度去分析问题, 实现了思维的飞跃和升华。
四、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思维习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材, 正确处理正文与小字注解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材前后章节的关系, 正确处理同一时间段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就教材内容进行讨论, 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历史教材。
在学习过程中, 历史教师还要大胆鼓励学生质疑, 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打破对课本和权威说法的迷信, 教育学生敢想、多想、会想, 开动脑筋, 善于发现隐藏在历史背后的规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讨, 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 给了学生发言和表现的机会, 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五、横向联系, 独立创新,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每一个历史现象的出现都有它的原因, 每一个历史现象的出现都会带来一定的结果。因此, 历史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运用归纳、推理、分析综合等方法, 挖掘出纷繁历史现象下隐藏的历史真相, 还原历史的全貌。例如, 在讲中原民族和匈奴的战争中, 匈奴战败后, 开始向西迁移,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民族的迁移, 引发了一系列的历史现象, 从而将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学习这些知识时, 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 可使学生真正认识历史。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 历史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用创新的眼光、思维认识历史现象,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从而学好历史课程, 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 篇2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姓 名: 胡 俊 婷
地 址:山西省洪洞县第二中学历史组 联 系 电 话:*** 邮 箱:hujunting1973@sohu.com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摘要: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强调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严重地缺乏历史思维,致使历史教学中教学时间紧张,教学效率不高,也严重地影响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谈些做法,以与各位同仁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 键 词:
历史思维、教学氛围、质疑性、发散性、体验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普遍弱,其惰性表现为:遇到问题不善于独立思考,依赖性强只是机械地到历史课本中找答案、念读教材;听课只记老师讲的结论,不注意学习方法及思路;概括事物本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受思维定势或者刻板印象的影响,喜欢按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思维灵活性差,应变能力弱;正向思维、集中思维多,逆向、发散思维少;批判思维弱,不善于提问和大胆质疑。如果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学生本人的话,显然是不正确的。教学活动本身是双边活动,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就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当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下面我把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做法谈谈。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历史思维培养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常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用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们,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我都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历史思维形成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如中国古代历史记载“唐朝能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过波斯湾时需要换成小船,”学生质疑:难道当时造的船有波斯湾那么宽吗?就这一问题,我们知道虽然学生理解的不准确,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正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对这样的学生大加表扬,鼓励更多的学生对课本的一些观点进行质疑反思。
二、不断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一些使学生似懂非懂,但又能通过自身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一些见解的问题背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提问题是人的天性,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教师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趣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景,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使学生探索作答。例如,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疑难问题,就可以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化难为易:(1)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3)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出现?不杀蒋呢?(4)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这样,通过巧妙设计一些过渡性和递进式问题,架设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最终圆满解决疑难问题。这种分层次、构建思维“阶梯”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三、通过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呢,历史教学中我们也要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重视,通过课后的《学习延伸》内容中的“探究活动”和“争鸣”“讨论会”等内容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例如,商鞅变法中有“为田开阡陌封疆”这一重要举措,如何理解这一举措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认识,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运用思维去判断分析。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穿越时光隧道,体验历史。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过体验的感觉才可能有比较好的思维过程。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如在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面对改革,我经常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会体验的是改革者,一会体验的是平民或者贵族,甚或让他们过一把导演瘾等等来激发他们的感觉体验,从而使学生会有正确合理的历史思维自然出现。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感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3
高中生有比较成熟的世界观和一定的人生经验,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历史感。
一、通过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感
很多高中学生喜欢历史,这从各类古装剧和穿越剧受到很多包括高中生在内的年轻人热捧就可充分证实。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一点,恰当运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古装剧《芈月传》进行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赏,并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带回课堂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实践证明,布置学生带着历史学习问题观看影视剧所达到的学习效果比要求学生记忆书本上的内容更好,学生对相关历史的印象更深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二、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高中历史存在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和内容。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依照教学目标设置形象具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充满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历史的学习和理解更加容易。
由于历史感具有主体亲历性的性质,可是历史客体却是离人们远去的史实,这更加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進行学生历史感的培养。通过情境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进行历史的体验,并且让感官的刺激代替语言,实现潜移默化的历史熏陶,感悟历史。
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由于学生通过上文所述的学习方法观看了《芈月传》,熟悉了四方馆中不同学派代表人物聚在一起相互辩论的场景。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设置某个特定的论题,让学生模仿里面的人物进行辩论,其他学生可以对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历史感。
三、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历史感
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感的过程中,不能通过单纯的说教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而应当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体验。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并在思维的碰撞和互换中拥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开阔自己的思维。
对于学生普通不懂解答的问题,教师应当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解决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培养历史感。
四、利用日常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学生光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教师需要通过引入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历史问题和观点展开讨论。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换思想,并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去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其历史感。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和历史教学相关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比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这个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学生可以在发表自己意见、充实自己观点的同时提高历史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历史感。
总的来说,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对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都有积极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鞠清辉.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J].考试周刊,2016(59).
[2]李爱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3]莫宏雨.我的教学追求:试论中学生的历史感的培养[J].历史教学问题,2007(5).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 篇4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目前,许多中学生 既谈不上 “好之者”,更谈不上 “乐之者”,他们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就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纯粹是“要我学”,而不是自觉的“我要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并辅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其各种感官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如一位教师在讲人物选修《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时说 道:“李世民是踏在他兄弟的尸体上登上皇帝宝座的(指玄武门之变),但唐太宗在同学们的心目中的印象如何?为什么?”由于这个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
二、夯实知识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传统的历史教学过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但也绝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而忽视必要的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学生思维能力 的培养也 就成了无 源之水、无本 之木了。
通常情况下,历史知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性的历史知识,主要表述的是历史现象、历史概念,这类知识既多又繁杂,没有必要一一记住。另一类则是规律性的历史知识以及运用规律性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那些知识,如资产阶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道路问题,对某个历史问题的评价等。一般来说,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主要是描述性的。而规律性的历史知识或策略性的历史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们往往是通过历史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深刻思考而显现出来的。这一类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学生对此掌握得越 多,越有利于 形成历史 学科的思 维能力。
三、课堂上有效的提问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
“思起于疑”,疑难问题会较易引发学生去思考。在讲授西安事变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当年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究竟是逼蒋抗日还是反蒋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达成统一的认识。还有在讲长 征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直接北上或南下?反而要经历重重艰难绕道北上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长征战略转移的意义。教师适当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并激发他们解决疑难的欲望,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实践证明: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优途径。那种教师讲知识,学生记笔 记,不准学生插嘴的做法,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比如在课余时间围绕历史问题与学生聊天,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课堂上对于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亦师亦友,既尊重你也敬畏你。
五、加强解题方法训练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 教材中的 材料,选择典型习题,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如 指导学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词,提取有效信息;指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具 体题目挂 钩,顺利实现 知识的正 向迁移;指导学生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把握好题目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的区分度。平时加强“一题多练”,可把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当成四道题来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这样,通过相关练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技能、技巧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 灵活、准确地 回答问题。有时,也可指导学生尝试着写点史学小论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夯实好学科知识基础,又要设计科学的提问,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要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 篇5
【摘 要】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历史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它的根实际上深植于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巧用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拓展文史常识,变革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材料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通过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就能从低到高地得到逐步培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尝试
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历史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其实就是丰富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其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以下简称“考纲”)也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每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且需解决的一个课题。笔者自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以来一直注意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巧用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拓展文史常识 知识是基础,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尤其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照,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实效。“课标”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把“死”知识变成“动”、“变”、“活”知识。引导学生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说明了什么或还有什么?”四步法学习、掌握每一具体历史知识点。如学习“‘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又称“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是什么——概念: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以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主要内容,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为什么?——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无产阶级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敌人力量薄弱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易于发动组织,是革命的主力军。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怎么样?——作用: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起来,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军发展到十几万人。说明了什么?——认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之一。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灵活采用歌诀、数字、字头、概括、图示、列表、比较等记忆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文史知识既是历史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自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考查皇帝的谥号开始后,被引入命题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考查范围日益扩大:2008年全国卷考查“阴”“阳”,宁夏卷考查“生肖”,海南卷考查“干支纪年”,2009年全国卷考查姓氏的起源,宁夏卷从甲骨文的“年”考查“有年”的意思,2010年全国卷Ⅰ考查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2011年全国卷考查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2012年上海历史卷考查公元纪年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等,因此,在引导学生了解上述文史常识的基础上,还应拓展如中国古代的避讳、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节气、年龄代称、人物称谓、四书五经、史书的编写体例、国学、京剧中角色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文史常识。
二、变革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材料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能力如何,决定着历史素养的程度。“课标”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纲”具体阐释为四项能力即:“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 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这四项能力中,第一项这是准确认识、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实质的前提;第二项是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历史数据、历史概念、历史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历史原理与规律,解决现实问题;第三项是通过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四项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更新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在视教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资源的基础上,加强材料教学和问题教学,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历史学习、教学、研究的基础是材料,用材料说话正是历史教学本身的特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材料倍受教师重视,材料教学已成为常用的教学方式,材料对教学情境的营造、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能力的锻炼、历史思维与意识的培养等举足轻重。如在学完中国古代经济后,笔者选用以下一组材料: 图1牛耕画像石 图2 图3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黄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图4 北京天坛祈年殿──皇帝祭天并祈祷五谷丰登 材料1:
这则材料的四张图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历代统治者采取的祭祀农神,祈祷丰收,修建水利工程等重视或鼓励农业的措施。接着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制约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他„„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要将主张盐铁官营、剥夺商人的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油烹以谢天下。——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生活在西汉强盛的司马迁以独特、敏锐的眼光肯定商业和商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反对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3: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乌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责,家累千金。” ——《史记》
材料4: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特点》
这两则材料不仅主要论述了白圭等商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的经商理念,而且还概括出了指出战国、明朝我国商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材料5: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便捷的水路,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这则材料论述的是徽商诞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6:
(雍正帝)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则材料主要论述的是雍正帝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观点及其依据。
通过这组材料的阅读、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获取有效信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明白了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农业发达,虽然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手工业发达,商业不断发展,应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的等唯物史观的观点阐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能力。
三、通过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方式,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后,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2]“历史素养所要求的历史意识包括„„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包含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的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3]“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清楚地明白学习历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而是意义重大,历史知识是学习其它学科,尤其是其它人文学科的基础,学习历史有助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基本的历史知识是公民必备的文化修养,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有助于正确地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读史能使人明智,历史具有资政功能等。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在于使他们只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更不应该只是让他们学会老师或教材对历史的叙述,而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而且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掌握认识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
[4]累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的经验”。既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即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如对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研究,对近代化探索的研究等,关于经济全球化,在帮助学生弄清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分析经济全球化出现与发展的原因,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主要表现、本质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更应引导他们分析中国在入世后的应对措施: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科教兴国,加大科教投入,抢先发展商新产业,创造知识资源;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帮助学生学会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分析,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研究等,还要指导学生在看重人类文明成果的各种表现形式,敬重并自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逐步学会以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作为衡量标准。在情感文化认同上,历史意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具有几千年多民族长期共存、多种文化交融发展历史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只有回放到历史中,只有用历史来检验来印证才更有说服力。
四、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p.2)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某种事物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事物的思索以及我们的行为活动都受价值观的影响与指导,价值观是我们判断事物利弊、美恶的一个标准。价值观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信念,它持久而有力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以及目标。价值观存在着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三个境界,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层层推进并不断升华。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要求人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一是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的观点来阐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如学习西汉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时,先让学生清楚汉初统治者面对经济凋敝,民生困苦,为维护统治不得不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经济得到恢复后,汉武帝就采取了“有作为”政策,加紧对国内的控制。然后,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从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发展,民族相对和睦,文化发达等)、实质(封建朝廷的作用只是限制统治者不要剥削过重,使多数自耕农能维持基本生活和再生产)、出现原因(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政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鼓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物质基础;前代积累的基础;政策的延续性;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前景(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辩证认识(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盛世是建立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基础之上的,不是人间天堂;封建社会各阶级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一直存在)及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等)等方面正确看待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盛世。总之,笔者通过近几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实践深深体会到:历史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培养的主要环境与条件就是课堂教学和探究实践,它的根实际上深植于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巧用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拓展文史常识,变革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材料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通过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就能从低到高地得到逐步培养。参考文献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 篇6
摘 要:就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加强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处在当前的教育改革阶段,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比较重要。在这一背景下,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实质性意义。下面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1.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着积极作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要能充分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策略实施层面来看,首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多样化的培养,对高中的历史教学要能够在深度上有所加深。如果未能使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就要指导学生对历史概念加强理解,并对历史史实进行综合性的概括,指出其本质。
2.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培养,对学生求异性的思维能力培养给予充分重视。这是逆向的创造性思维,在特征上主要是采用不同常规角度及方法观察分析客观事物所形成的思维。对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解放学生的思想。
例如,在十月革命的内容讲述过程中,教材上的讲述是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学生就提问:當前的俄罗斯不是回到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是说明十月革命没有对俄国的命运有所改变。这一问题比较偏激,但对一些学生的观点也是有所包含,这也说明了学生敢于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鼓励,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3.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维能力在讨论中得到培养。教师在学生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积极有效的培养。教师还要对历史材料进行应用,使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有效加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是学生在高考压力下重要的学习科目,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以有效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素养要达到相应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 篇7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 我依据“双纲” (即《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 , 认真钻研课本, 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 让学生心中有数, 目标明确, 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 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 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 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 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 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我在近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 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 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 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 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有好处。
三、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讲完一个章节内容, 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就让学生把疑问提出来, 交给全班讨论, 教师只在一旁作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 我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 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
实践证明, 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 其印象是很深的, 记忆也牢,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四、要求学生作学习总结
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 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 以便弥补缺陷, 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 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为此目的, 我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 让学生完成。
五、让学生讨论似是而非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 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 对此, 通过课堂讨论、查漏补缺, 就能澄清概念、明辨是非,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
例如, 中国近代史上的资本主义产生这一问题, 就要组织学生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为什么?”对此, 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 认真分析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结合思考题, 进行自由讨论, 各抒已见, 然后由教师加以点拨, 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 这样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六、让学生分析错误
学生在认识和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过程中, 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 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剖析错误, 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 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
所以, 对于错误, 特别是大部分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 一定要认真剖析, 让学生不仅要知其错, 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错, 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学习提高。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篇8
一、改变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观念上,抛开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存在,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视为朋友的那种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注意不用强制命令的口气与学生沟通,而是尽量以平等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并注意因势利导,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放弃每一次表扬学生的机会;对于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学生从不讽刺挖苦,而是给予安慰和期待。这样,经过真诚平等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对老师尊重信赖而变成喜爱,又由喜爱老师而逐渐喜欢上历史课。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历史课上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的有利条件。
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爱好的重要手段。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爱好,增强参与意识。然后全班同学分组讨论,老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碰到难点老师给予点拨,最后老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新鲜化。
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撒手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学习,发挥学生活泼好动、求新好奇的特点。比如:讲古代史两宋时期的文化,让同学了解了基础知识后,结合初中历史的讲解,请同学们自编自演一场宋朝人的市民生活场景剧,从中活灵活现,身临其境地领会和感受到两宋的文化水准: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有……用的有……行的有……从中感受宋文化的繁荣和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子,找出与今天的差距。学生都有表现欲,参与度极高。敢于撒手,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并适时收网结果,就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和抽象性两种。对这部分知识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学生通过教师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适当运用其他学科的有关术语,可以降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难度。讲解历史知识的手段可以戏剧化、生活化,同学们会兴趣盎然,大胆、积极地思考,效果非常好,把历史和各学科间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使知识框架化、综合化、网络化。
四、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录像等展示直观历史信息。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它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留下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得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发挥教师专长的。这个“得法”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所要达到的境界。尽管每种新的教学方法都有突出的优点,但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某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例如,“读、议、讲、练”教学法要求学生的基础水平比较整齐,在传授形象性的历史知识时则效果较差。因此,今后的改革必然是从单项的方法改革到各种方法的优化组合,这就是说,在不断完善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其优化组合的研究和实验,使各种方法互补长短,综合地在每堂课中发挥作用。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 篇9
一、明确学习目标,做好教学预设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备课要对教材进行研读,对学生进行了解,对教学环境进行评估,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设计出切合实际的教学预设。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预设内容很宽泛,教师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进行反复推敲,即使是课堂提问设计,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问题难度太大,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太小又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斗志,而且学生学力情况差异很大,需要照顾不同群体学生接受能力。因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制定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预设,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在学习《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三个部分: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重点突出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和董仲舒。在问题设计时,考虑问题覆盖面,照顾不同学生群体。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列举诸子百家主要思想观点。孔子政治主张有什么特征?儒家学说是如何成为主流认识的?董仲舒的新儒学有什么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学力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获得认知升级。这是异步教学法的最基本特征和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目标,指明方向,并提出具体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指导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如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根据学生回答作出及时判断,并给予学习建议。又如建立知识网络,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构成直观性更强体系,可便于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学生阅读历史教材时,不妨建议学生像阅读语文文本一样,“不动笔墨不看书”,可以极大提升学习效率。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其随意性较大,大多不善于进行总结。如学习《宋明理学》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指导方法:在看宋明理学示意图时,要注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朱熹、一个是王阳明,从代表人物理学理论中感知整个学派的理论。在把握相关概念时还需要弄清两点:首先,理学本质上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其次,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自身学习进行调整,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创设教学情境方式众多,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用适当的方法。教师生动讲解描述、用故事引导、设置悬念、联系现实等,都能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选择,丰富的历史画面、音乐视频、照片图片、影视资料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冲击。这样可以快速将学生思维带到历史情境之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有利环境。
中国古代戏曲样式众多,学生对此比较陌生。为让学生有更多直观感知,在学习《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时,教师整理了中国戏曲各种视频片段,形成一个戏曲锦集。当多媒体播放中国戏曲视频片段时,平时不喜欢戏曲的学生也多了很多兴趣。教师在播放之前布置了一个任务:看过之后要总结出其中涉及到哪些戏曲样式。视频播放完之后,学生总结非常全面:豫剧、川剧、越剧、粤剧、黄梅戏、秦腔、京剧等。为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教师还让一位喜欢唱京剧的学生演唱了几句京剧《苏三起解》,学生反响特别强烈。
四、把握真实学情,坚持问题导向
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与解决,有代表性的问题要分类指导或全体指导,个性化问题要个体指导。教师要有学情意识,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习状况。有些教师喜欢泛泛而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多都会说没有,其实不然。学生有问题,但不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提出来,也许是碍于面子。因此,教师不妨让学生以不记名方式书面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集中、整合后分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在学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时,学生对新旧三民主义基本内容进行比较,很容易产生认识疑惑,对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的背景缺少研究,旧三民主义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力和发展经济的良好愿望。而新三民主义,不仅与当时的革命任务相联系,还鲜明提出反帝、反封建口号。新旧三民主义有不同历史背景,这是区别二者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找到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才能给出解决的方法。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 篇10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 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培养历史感和历史形象思维能力;积极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合理设计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生合理阅读历史课本, 形成历史感悟、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现象又是纷繁复杂的,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勤于阅读、善于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学生结合时代背景, 根据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 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 进行适当的联想, 总结历史阶段特征, 生动直观再现历史情景。
实施新课改后, 新教材版本增多了, 编排体例方面也得到很大改进, 教材文本中增加了大量史料, 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 善于把课本内容 (包括课文前言、图表、知识链接) 当作材料, 加深学生对事件的整体把握和宏观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意识、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讲述“70年代外交的突破”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中美关系的发展, 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两份文件的一些史料, 辅以教材中提供的几张中美领导人会见的照片, 根据历史人物的活动, 让照片说话, 使学生形成对70年代以来中美外交关系走向的清晰认识, 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等史实的掌握更加牢固。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优良的历史认知结构, 奠定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储备是提升能力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构建合理的历史知识网络, 使之系统化、体系化,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基本史实, 把握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提高学生的抽象历史思维能力。高中新课改以来我们实施的是模块专题式教学, 这种专题式探究对初中阶段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要求较高, 时间线索要清晰, 基础知识要全面夯实。但由于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历史不重视, 考试又是开卷, 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 时间线索不清晰, 基础知识也很不全面, 这无疑给高中的专题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笔者在上必修三专题六“神权下的自我”第一课“古典文明的再生”时, 从历史条件、发源地、表达形式、性质、旗帜、矛头等几个方面用列表形式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表格中文字数量少, 规律性较强, 学生记忆起来也方便, 这样,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学生对学过的知识遗忘得不那么快, 在课后复习以此为工具, 也是比较容易的。
三、合理设计问题探究,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创造性
新课程强调, 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益智育人的功能。创造性体现了思维素质中较高层次的要求, 它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史料中的信息、情境、内涵等加以鉴别、归纳,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调动和运用知识并进行说明、论证和探讨,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1) 重视史料探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课程下, 材料探究法已然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历史学习的一个任务是能够以科学史观为指导,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证历史的方法和严谨的历史思维方法, 做到论从史出、言之有据, 形成有价值的历史认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甄别史料的方法, 通过收集不同类型的史料,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 说明观点, 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突破专题结构, 帮助学生整理历史发展脉络, 归纳时代特征,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如讲述“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史实, 在讲课中通过列举教材中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等部分法律条文, 另外补充了1689年《兵变法》、1694年《三年法》等相关史料,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从材料中分析限制了哪些王权?议会哪些权利得到保证?通过史料探究, 学生逐渐掌握并认识到王权逐步受到限制, 最终国王成为“虚君”“统而不治”, 从而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产生于对问题的探究中,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交流、探究、合作学习, 发挥历史教学的形象性, 实现师生、生生间良好互动。例如在讲述“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 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 笔者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探究:假如你是当时的航海家, 请你自述进行大航海的原因、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及如何获得王室的支持?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 推选学生扮演航海家, 通过生生互动环节,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实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合理设计问题, 让学生形成对知识探索的好奇, 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设计开放性题型参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师生对话,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 师生互动, 共同实现知识的创生, 这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关键。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提问不能流于表面, 或是对课本内容简单复述, 所设计的问题最好能够引起学生认知方面的冲突, 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常我们在讲述改革时, 更多地强调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及评价等, 惊心动魄的改革在学生眼中变得干巴巴, 流于形式, 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因此, 在讲述改革时, 笔者侧重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引领课堂, 对改革的内容教材归纳得很详细, 在授课时重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系列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思考。新课改下, 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本,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益智育人的功能。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益智育人的功能。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 指导学生合理阅读历史课本, 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奠定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提高历史思维的严密性、完整性;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合理设计探究, 指导学生掌握调动和运用知识并进行说明、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参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 篇11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式教学;现实生活
一、巧创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兴趣,新颖富有创意的开场白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开场白可以是:一首歌曲,一段录像,一个小故事,一个笑话,一个谜语,一幅图片等。例如,讲古代手工业发展这一课时,播放周杰伦歌曲青花瓷,了解我国古代手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在思索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探究未知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当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探究新知识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之时,其热情犹如熊熊烈焰升腾,令人兴奋不已。教学中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强化学生的追求意识,变厌学为乐学。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自主参与。
三、倡导开放式教学,在合作中指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提供宽松民主的环境,建立起生生互动的关系,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学中,首先要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建立健全按“好中差”层次分组的学习小组。教师可以直接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分享成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的失败,以激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
四、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历史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不易理解,不感兴趣。作为历史老师要尽可能联系现实,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讲解。
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途,因此不屑于学习历史。针对这种观念,老师更应该创造一定的情景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懂得“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的道理。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不仅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为现实服务。
总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也是对教师、学生已有素质要求较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 山西省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 篇12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目前, 新课程体系明确地要求构建和谐、平等及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 而学生则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 要给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难以避免会遇到学困生, 面对这样的学生, 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会给他们贴上“标签”, 在无形中使学生有“我是差等生”、“我学习不好”等消极思想的产生, 这样会使学生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并以此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实际上, 并非学生本来就是学困生, 只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潜质因多种多样的原则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所以,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 构建起和谐、平等及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要自始至终地对每一位学生抱有希望, 要适时适当地给予学生启发和点拨, 要让所有的学生均感到自己是受重视的, 自己是能行的, 这样学生就可以切身体验到学习进步的乐趣及成就感, 学习的主体意识便会由此得以增强。
二、落实三维目标, 发挥教学功能
新课改指出, 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下, 贯彻落实三维目标, 也就是立足于“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能力与知识”三个维度, 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 并且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可以说“三维目标”是新时代下的重要产物, 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本, 明确要求学生在对历史基础知识加以掌握的前提下, 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提高素质。所以, 应当将“三维目标”落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好,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另外, 教师应当积极地指导学生, 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 使学生自愿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 自主学习历史知识, 自觉掌握学习方法,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历史教育的功能。
三、培养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强化主动学习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 通常教师会把自身的学习经验习惯性地传授给学生, 并且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思想, 极大地束缚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及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导中, 要转变及创新教学方法, 要着重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 学生经常性地感到学习历史知识与自身的生活是毫无联系的, 因而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接受知识, 被动地掌握及学习知识, 这便无法对历史学习真正地产生学习兴趣。所以, 教师应当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 比如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与此同时, 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与体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就会逐渐地学会采用历史的眼光来对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正确的理解、正确的评价。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以此优化选择最恰当、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来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四、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高中生来说, 不管是在心理方面, 还是在生理方面, 其基本上均趋于成熟。所以, 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时, 不但要求学生能够切实地熟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还应当不断地对历史知识加以积累, 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实际生活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在此过程当中, 如果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那么高中历史课程便会成为教师“单打独斗”的阵地, 在无形中教师就会树立起绝对的课堂教学霸权, 而历史学习的过程便成为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复述的过程, 学生则是一知半解, 只能囫囵吞枣。比如, 在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由于这部分的知识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点, 学生往往很难将其把握好, 其原因就在于该章节的知识有着非常广泛的涉及面, 涵盖着许多“洋务运动”的内容, 有两大性质的企业———民用工业与军事工业, 有地主阶级的两大派———顽固派和洋务派, 有两大性质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和封建性官僚企业, 等等。许多历史教师在对这节课程进行讲授的过程中, 面对大量的知识点, 通常会不知道怎样让学生将如此之多、复杂错综的内容切实地理清。所以, 教师应当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 比如结合运动, 可以设问: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 充分表明洋务运动无法实现国富民强, 是否能够说明洋务运动对西方的学习是错误的呢?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 在讨论中认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与积极性, 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及掌握知识。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11-13
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10-17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论文07-27
我国宪法修订历史11-19
高中历史教学问题07-21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10-14
高中历史漫画教学05-19
高中历史教学随笔08-18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