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分离教学

2024-11-04

高中历史的分离教学(精选6篇)

高中历史的分离教学 篇1

摘要:学习历史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对人类生存发展的过去有所了解,同时也是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灿烂文明和悠久文化如何形成与演化的方式之一。历史学习的过程从学生在自身日常的生活中的点滴接触开始,到中学阶段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在高中学段的整体规划中,历史作为选修学科,地位似乎不及语、数、外那么重要,但作为高二必修与高考选修,它是每一位高考学子必不可缺的学习部分。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历史学习的效率,本文就高中历史学习的分离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分离教学,高中历史

从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学生可能因为在初中历史的学习阶段,因为专业老师的缺乏以及死记硬背等学习方式的错误灌输,从而影响到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甚至还产生了畏惧心理。虽然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学习并不相同,但这样却导致了学生从一开始就缺乏对高中历史学习的热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承接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果,然后再开展高中历史的教学,需要我们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首先来改变学生们对这门学科的看法,提高他们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为此,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方式,下文就分离教学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内容分离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其包罗万象,政治、文化、经济、思想,内容广阔,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其在准备对高中历史的知识加以积累之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死记硬背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简单,最不需要动脑筋。他们认为历史课本中的事件、年代等只有通过反复的死背硬背才能记住,妄求一这样的方式来应付现在考试,甚至是以考查学生能力运用为主旨的高考。从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来看,这种看上去最简单、人人都会的学习方式其实是最低效也是最错误的,我们的学生往往在付出大量时间后却依旧得不到对应的成果。

所以,从教师的角度观察,我们可以首先将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内容分离。所谓的内容分离,就是指将历史课本或者资料中关于历史知识的详细描述或者介绍全部省略,教师主要对各地区与各时期历史中的线索或者发展框架进行归纳与总结,进而做到对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大纲要求中的重点内容严格把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章节的限制,根据自我编定的历史结构开展有条理、有框架地讲解。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确保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使得授课内容浑然一体,从而不再枯燥乏味。

当然,这样在课后对老师提出的备课要求也会更高,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根据学情做大胆的讲授顺序调整。这种知识线索以及框架结构教学出发点是为了能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持有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其结果必然能够让学生在对历史的学习内容以及线索的总结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和自我探索的学习习惯,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内容分离比依托教材进行章节讲授更有效果,最终可以真正改变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陋习。

2.课本分离

高中历史课本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凭据,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参考对象。但是对于学生以及教师而言,仅仅只是将重点关注在高中历史课本上是不合理的,为此,才有了课本分离,课本分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及教师能够将重点关注在正确的所在,使课本有着更佳的意义。

2.1 对于教师的课本分离

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如果仅仅只是针对课本,将书本中所拥有的知识给予学生的话,那教师就只能成为书本知识的传递者,其教学的程序便只是解读课本知识,这样虽然能够传授知识、完成所谓的课堂教学流程,但是这其中却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内容,同时也没有办法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状况的充分了解,这正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败笔所在。教师通过预设导学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印发教学讲义理清学习脉络、勾勒学习重点,通过系统的训练题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师与课本的适当分离可以让教师由原先仅仅对知识传递的关注改变为对于学生的能力运用甚至是成长的关注。可以让师生一起清楚的意识到历史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实际运用的重要价值。

2.2 对于学生的课本分离

对于国内的学生,所有学科都是以课本为主。这就使得他们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考试前复习,都仅仅以课本为主。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高中历史的内容。历史学科有着与其它课程所不同的特点,历史的基本要素是由那些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事件组成,因此历史的内容都是既定而客观的。历史课本的编订必须高度真实准确,因而很难兼顾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因为涵盖广泛、时代跨度大,无法在细节上有更为详细的阐述,所以,历史课本只能作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参考标准,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做大量的补充与拓展。比如,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可以观看相关影片和视频、可以展开知识辩论、可以撰写史料分析等等。总之让学生依托课本又不依赖课本,以课本的抓手又能跳出课本的限制,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真正的体现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束缚思想捆绑能力。

3.现实分离

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方式也不断扩展,如今网络媒体以及各种影视作品都充斥着与历史有关的题材或者内容,可这些影视作品在以提高收视率为价值核心的宗旨下,它们为讲求故事内容的吸引力,对历史进行各种不负责任的想象和戏说。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学生很难从中辨别真伪,真实的历史遭受严重的歪曲和掩盖,学生对历史知识与历史人物产生误解,影响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形成。虽然影视作品比课堂历史教学更加有趣,但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对其采取尊重的态度,不能将影视作品作为历史教学内容看待。为此,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的历史观与现实的虚假文化、娱乐文化分离开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还得从正规途径获取,将影视文化作为一种与课本知识比较的题材,可以围绕这些现象展开质疑和讨论,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了解和还原历史的真相。

结束语

历史教学在内容、课本和现实三个方面的分离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授课智慧、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索与运用能力,它对保持历史学科的严谨和客观,对教师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到人文关怀者的转变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高中学科教学体系中,这种分离教学的思想也许还不能在广大同行中普遍运用。但我相信,用心教学,不断钻研,分离教学一定会大放异彩。

高中历史的分离教学 篇2

[论文摘要] 实施素质 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是教育 现代 化的主要目标,而其根本在于课程教材改革。课改的基础是加强师生的互动,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突破口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核心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教师应当以 历史 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努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课堂

当今是知识 经济 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它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社会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孩子们以启迪、哺育和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场所,是师生生命涌动和生存 发展 的重要时空。正如有关教育学家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能有真正的生活。”

二、把探究引进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课堂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一种热烈、沸腾、多姿多彩的而又温馨和谐的气氛,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1.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引进课堂的前提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 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把探究引进课堂,有利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而前提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性超前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自学潜能。

2.开放性课堂是把探究引进课堂的关键

传统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系统,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围绕教案转,期望达到预定的答案。

开放性课堂是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有爱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好创造活动,是老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的课程,这是课堂充满生命力的体现。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辨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查历史遗址等等,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

三、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

俗语说:“教无定法”。新课堂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灵活的。把探究引进课堂,采用的方法可以是:1.采用小组制;2.确定探究的主题、步骤、方式;3.课堂演示;4.对结果进行评价。在讲《改革开放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变化》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卡票组、交通 组、家居组、时装组四个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目标,完成了相关项目的任务。卡票组:通过小品的形式,实物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票证---粮票、油票、布票、肉票以及改革后的各种各样的信用卡,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交通组:运用多媒体演示了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的演变---竹排、木头船、自行车、轮船、电车、高速列车、航空飞机,海陆空,从南到北,形成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家居组:同样运用多媒体演示了改革开放前后城市 农村 住房的变化---茅屋、瓦房、花园式的别墅、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鲜明的历史对比。时装组:伴随着轻快的 音乐,带来的是一组赏心悦目的时装SHOW,从唐装、中山装、旗袍、列宁装、军装、时装。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阵阵的掌声,把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服饰的变化演示得淋漓尽致,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我不由感叹学生的魅力和风采。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真的是无可估量的。之后,是学生、老师对各小组发言进行了评价。在欢笑中,在丰富多彩的节目中,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成果。可见。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高中历史的分离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历史材料 运用

前言

新课标对史料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课程的“基本理念、实施建议、内容标准”中,无论是提倡学生“知史论史,史料结合”的方式学习,还是提倡以探究式的方式进行史料的学习,都对教师的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历史材料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取历史信息和阅读能力的重要工作。

1.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历史材料的原则

1.1 形象生动

历史的发展是多向和多维的,在选取史料的过程中,史料的题材和内容应该注重广泛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们一眼就能形象直观地被吸引住。比如说,历朝历代的历史地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各个朝代的历史疆域变迁;历史文献、艺术作品则是人类祖先在文学和艺术上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内容上,也应该注意多样性,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地理学的相关史料能使课堂充满生气,使学生形成清晰表象的认识。

1.2 简练精要

使学生形成清晰表象并不是本质,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主张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是所有的历史材料都能够用于历史教学的。历史是厚重的,历史材料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繁多。所以,盲目选择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史料选择上的典型性:不能用非典型或者是有缺陷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分析。另外,选取材料时,应该和教材有相关,做到:“论从史出”选择国家政策性的文件时,必须以有权威性的或者观点性的文件为准。比如说:关于毛泽东的评价应以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颁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

1.3 高效合理

那么,怎样高效地选取历史材料呢?在史料教学中并不以史料的新奇为好。课改后的教材,无论是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都以直接史料为主。不仅如此,以文字、图片和漫画等多种形式呈现的间接材料的可信度也是很高的。这些材料富有启发型、典型性和补充性。这些间接的材料在史料教学中作用重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延伸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说: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在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主要围绕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但是,在教材中,明代的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并没有直接地呈现。细心的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观念看待问题,在教材第16页的历史纵横中,给出了明朝在继元朝之后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材料。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在教材中,就有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可供选择。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

2.1 培养学生史料鉴别的能力

史学家鉴别史料的真伪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这是为了对历史负责。但是,高中生进行史料鉴别的目的,并不是像历史学家一样,需要同学去核对大量的原始材料,而主要是锻炼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鉴别,识别史实与知识,区分史料中的事实和观点。史实指的是不以人的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具有不可更改的特性。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存在。史料指的是认识主体对历史的认识,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进行的处理。比如说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后人可以对他们作不同的评价,可是他们的行为和功业,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在提供大量的史料给同学们进行鉴别的时候,培养的不仅是学生鉴别真伪的能力,更在培养学生将行为和评论区分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史学观念。

2.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分为形式和辩证两种形式,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类比能力很重要。比如说,通过分析唐朝的各种墓碑、经书和不同风格的寺庙建筑。可以推理出唐朝是三教并行的时代,宗教文化政策非常的开放。唐三彩的精致、清真寺的宁谧和中国碑在大秦景教的流行,也可以推测世界和唐朝的宗教是一种开放式交流。体现了唐朝宗教政策的“兼容并包、多教盛行”的特点。

逻辑思维是指遵循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形式,揭示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历史结论往往是开放的,无人知晓绝对正确的结果。即便是历史学家,也未必见过历史的全貌。高中引进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说: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宫殿建筑之一。阿房宫被西汉政治家贾山描述成“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施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然而这样一座历史的瑰宝,在学者最近的研究中,却发现阿房宫远没有想象的壮丽,甚至是个半拉子工程。在学者们进行完全面的遗址勘探之后,根本没有大火烧毁的建筑遗存,甚至,根本就不存在阿房宫!历史并非永恒的真理。

3.结语

教师应以历史教育学和历史学为教学基础,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去解决自己头脑中的疑问。全面培养学生的史料鉴别的能力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从选择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材料的原则入手,分析了历史教学中选择史料的三个原则,阐述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实际运用与意义。但是,由于史料自身具有的不完善性和残缺性,史料教学还具有诸多的不完善。要求人们的历史观念始终要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才能得到相对真理。

【参考文献】

[1]李伟科.二十一世纪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1,6(5):34-35.

[2]何成刚、沈为慧.材料选择题中的“史料分析”与“历史语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7(11):27-28.

高中历史的分离教学 篇4

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通过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得到的培养和发展的。“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能超于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折的能力”。“教育具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就是说,教育教学工作既可以发展、促成,又可以阻止、妨碍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识和警惕的问题。因此,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当一个人有了要达到所提出的那些目的的真正欲望时,当存在真实的内在动机时,尽管学习者对于有效学习较为精细的特点一无所知,以及并不具备许多其他促进学习速度的条件,也能获得卓越的成果。”而创造精神正好属于这一意识范畴,它是人产生一切创造的直接动力。假如没有创新精神这种意识作为动力,即使有创造能力,也不会产生创造性活动的,那么究竟如何去做呢?

一、把握教材特点,将培养创新能力融于教学过程中

大胆选用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教法,如历史辩论会、课堂分组讨论等。例如,在讲述“商鞅变法”时,我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以“商鞅变法中商鞅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题进行辩论,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育既要使内在的潜力得以释放,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兴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教师进行质疑和超越。在遇到有分歧的问题时,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通过问题的设立,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能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个人的思维往往具有局限性。因此,实现“师生互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显得至关重要,何谓“师生互动”?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这样,在训练的过程中必要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学生之间,还应包括学生和老师之间。比如,以《鸦片战争》一节课为例来说明,在对教材、对学生反复琢磨后,我设立了两个问题,用来统领课堂教学。

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

高中历史的分离教学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思维品质;教学观念;生活实际

区别于传统历史教学中的通史式教学法,高中历史专题教学是新课改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专题式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历史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了历史发展的深刻线索,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历史知识学习;

2.实现了历史不同版块知识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但是广西于2012年才实施新课改,对于专题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很陌生。如何在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充分探究和反思,总结出几点经验,希望能给教学困惑中的历史同仁更多的建议和启发。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认为教师应当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培养他们“会学历史”的能力及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逐渐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这个专题时,我在开始就为学生列出了两条主线:

1.列强不断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军民奋勇反抗,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为维护中国主权不断做斗争。

然后在课堂上有效“放手”,安排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然后派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小教师试讲”,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总结历史知识、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二、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一门学科,同时也应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现实生活服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素质教育理念。

在进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章知识的学习时,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今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那么你们都感受到了哪些全球化成果呢?好的影响和不良影响都要举出一些例子。学生兴致高昂,积极融入讨论中:好的成果就是地理距离不断缩小,世界人民交流频繁,地球逐渐成为“地球村”;不良影响则是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容易引起民族矛盾……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各种表现,加深了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点。

总之,高中历史新课改既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也是不断促进教师成长,培养学生良好历史思维品质的重要机遇。作为高中一线教师,我们应当努力学习新课改精神,以积极、热情的状态投入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为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历史思维品质和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高中历史的分离教学 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图片 应用研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本中,插图几乎随处可见,文字与历史图片的结合逐渐成为一种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重要手段。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无疑对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不仅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构架了新的沟通途径,更让学生对历史状况形成客观真实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拓展学习思维,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历史图片的应用方式

(一)课堂导入。

万事开头难,教学亦如此。好的导入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单纯地用知识、语言导入,总是觉得很乏味的,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运用恰当的图片导入,正好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老师所要讲述的知识当中,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课堂质量,利于课堂知识的教授与展开。比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时,开篇就用PPT滚动展示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仁人志士的图片,并配上音乐和学生的旁白,很多学生很受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

(二)知识解读。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文字所记述的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很多的人物神态,一些历史的细节等是很难用少量文字描绘出来的,而历史图片却能够将这些知识完全地、细致地表现出来,让知识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让同学们在学习当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比如在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我会向学生展示书本23页上的“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图片,让学生讨论通过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很热烈,最后老师指出图片远端有三个人在树十字架,这说明新航路开辟还有宗教因素在里面。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课堂气氛也很好。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把本堂课学习的知识简单梳理,这样的课堂小结显得平庸,简单,没用内涵。相对于完全文字化的课堂小结,必要的历史图片总结,要更加容易让同学们接受,并提高学习效率,也更加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发挥同学们的个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对于相对的重难点知识更加容易吃透,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形成历史表象。比如讲中国改革开放格局时,我最后使用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上黑板,把学到的开放过程在图上展示出来,这样更能让学生掌握,学生也得到知识的总结升华。

二、应用历史图片的优势

(一)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主观能动性。

历史图片本身的直观性,表现的多样性,这无疑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个体中感官器官的使用,尤其是视觉的使用。这样避免了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培养了对历史图片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实现了形象记忆法。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对历史图片中地图的认识和了解,清楚了整个路线和沿路的商品分布和历史变化,比大段文字描述更加有效。

学生的能力一旦养成,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占领主动地位,从而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并获得各自的历史认识。在练习过程中或自我涉猎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符合现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

(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审美。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图片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历史知识有很多,而图标能够很好地理清其中知识逻辑,帮助同学们理清历史逻辑从而形成更强的知识整理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历史图片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及思维能力。分析历史图片时,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有助于良好人格的形成。

(三)吸引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远比老师填鸭式教学所获得的知识记得更牢,理解更透彻。高中历史课堂一般给学生沉闷的感觉,而历史图片能够缓解这种感觉,将大量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幽默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接近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证明史实,提供证据。

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针刺一样,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表明,历史图片像历史的一个无言的证人,为教学和学习提供补充和诠释。用无声的影像给我们局部诠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给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提供了宝贵财富,虽然可能是片面的,但是留下了一个侧面,让我们去研究和感受,历史图片作为一种史料,能够给我们史实证据。例如侵华战争中的那些历史图片就很好地证实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是他们现在所不能够抹去的。

三、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历史图片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重大,对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让这些图片发挥最大效用,仍是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玲.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安芳妮.论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模糊网络技术下一篇:产业信息化的测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