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信息化的测评分析(精选3篇)
产业信息化的测评分析 篇1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测评模型设计的需求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测评模型的设计是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的首要前提, 而模型结构的设计必须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状况。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信息化建设测评模型一般包括4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ξ1) 、信息系统应用 (ξ2) 、人员信息化素质 (ξ3) 、IT战略管理 (ξ4) 。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包括4个二级指标:IT投入合理性、企业网络性能、数据库稳定性、软硬件维护能力。首先, 信息技术在软件与硬件方面都在飞速发展,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必须适应日新月异的外界环境变化,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对IT建设的投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IT投入必须保持在适度的范围, 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 企业信息网络是以计算机系统、通讯设备等手段为依托, 以各种信息机构和信息人员为节点所组成的有机综合体。企业信息网络将分散的信源、有序的信道、信息需求的信宿连接在一起, 组成纵横交错的传输路径。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实施信息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是信息流通与传播的保障, 因此, 企业信息网络性能的强弱是衡量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的一个重要测评因素。再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是各种应用软件发挥功能性作用的平台, 是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精确性、规范性是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离开了数据库的支持, 信息系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 软硬件维护能力是指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能力, 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以后, 日常运行和维护的管理工作相当繁重。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 不仅取决于系统的开发设计水平, 还取决于系统的维护效率。
信息系统应用要素包括4个二级指标:信息化决策效率、CRM能力、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辅助功能。首先, 信息化决策效率是指企业依托信息系统实现决策功能的效果和成功率, 这是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是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最高境界, 但目前在国内外企业中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次, 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是指以客户为中心, 及时地提供产品和服务, 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流失, 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 实现客户与企业共赢的营销管理手段。CRM的内涵主要包含3个内容:顾客价值、关系价值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平台, 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制胜的关键。再次, 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是衡量企业信息系统运用绩效的一项综合测评指标, 它是以企业内部网为依托, 通过与外部网络的安全对接, 充分实现企业对外业务信息化的过程。电子商务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种商业模式, 利用网络提供的通讯手段在网上实现交易活动。电子商务已经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商务活动进行的方式, 扩展到极为广阔的领域。最后, 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实施也是衡量信息系统应用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 批量化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顾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许多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应运而生, 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精益生产 (Lean Production) 、批量客户化生产 (Mass Customization) 和敏捷制造 (Agile Manufacturing) 。
人员信息化素质要素包括4个二级指标:复合型人才比例、IT专业人员开发能力、全员信息化能力、信息化业务培训。首先, 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懂企业具体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就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起来, 高效地实现具体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转换。多年来, 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一直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 也是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效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也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次, 在复合型人才的系统控制之下,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IT专业人才的支持。因为信息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动化体系, 涉及软件、硬件、网络、通讯技术等诸多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显然, 只有具备较高IT能力的人员才能胜任这些工作。目前, 技术外包是解决企业信息技术人员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 技术外包也是一把“双刃剑”, 外包成分太少将不足以解决企业内部技术短缺的问题, 而外包成分太多将形成企业技术漏洞。再次, 全员信息化能力是指企业全体员工信息技术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 信息化已渗透到现代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任何人也无法逃避信息技术的冲击, 因此, 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内部少数IT技术人员的事情, 而是全体员工在信息化战略的指导下, 形成一个同心协力的整体, 使信息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与功效。最后, 信息化培训是提高企业人员信息化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 因此也可列为人员素质测评要素的指标之一。信息技术是在飞速发展的技术, 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和较短的生命周期, 所以, 信息技术的应用主体也必须加强知识更新, 才能跟上技术革命的步伐。
IT战略管理要素包括信息系统战略规划、BRP建设、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4个二级指标。IT战略管理不仅仅是指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而是将信息化建设融合到管理学最前沿的管理手段中去, 即用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去改造传统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案。首先,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和研制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系统战略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1]。系统战略规划是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技术、时间、维护、升级等方面的统筹安排;系统分析主要包括提出项目目标、项目目标的可行性分析与现行系统流程图的审读等内容;系统设计, 又称物理设计, 是指根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提出物理实现的具体方案;系统实施是指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阶段提出的关于新系统的方案说明书转换成一个完全可以操作的信息系统。其次, 信息系统的建设要与业务流程再造密切结合。30年来管理领域信息系统开发成败的经验教训表明:凡能与管理业务紧密结合、对不合理的业务流程加以改造的, 就能取得成功, 否则将遭到挫折与失败[2]。因此, 脱离了BPR的信息化建设仅是对传统业务流程的机械重复, 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传统业务的信息化改造。再次, 在信息经济时代,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必须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平台的功能性作用。根据国外企业信息化的运作经验, 与信息系统建设相关性最强的管理思想与手段是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彼得·圣吉认为组织学习是5项修炼的整体, 这5项修炼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可以看出, 每项修炼的成功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整合与支撑。最后, 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知识管理过程也具有高度的融合性。知识管理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化的对象和范围, 而信息化也同时提高了企业知识活动的管理绩效。彼得·德鲁克说:在新的经济体系中, 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并列为制造资源之一, 而是唯一有意义的一项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争, 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是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唯一源泉。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测评体系的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测评模型 (如表1所示) 。
三、模型验证
1. 数据收集
本文利用相关研究中常用的“方便抽样”方法, 从一家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300家企业作为样本, 抽取条件是该企业近两三年来存在向咨询公司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咨询行为, 或者参加过该咨询公司关于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培训或公开课。样本分布于京、津、沪、渝、豫、皖、苏、浙、陕、蒙、桂等11个省、市、自治区, 基本代表了我国企业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情况。通过电子问卷、邮寄问卷、电话采访、面谈等形式, 笔者向300家调查对象寻求数据支持。受访对象均为企业的CEO、CIO、CKO等中高层负责人。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样本数据180份, 有效回收率为60%, 满足调查研究中样本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
2. 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了SPSS 11.5和LISREL 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固定方差法) 。
得因子负荷参数列表, 见表2。
注:模型经过两次修正, 灰暗部分为因子负荷值过低而删除的因子 (X1、X6、X8、X12、X14) 。
得因子协方差矩阵为 (修正后) :
同时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 (修正后) , 见表3。
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 无需继续进行修正[3]。
3. 结论与启示
(1) 由因子负荷列表可知, 指标X1、X6、X8、X12、X14虽然通过了探索性因子分析, 但没有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结合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可知,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IT投入缺乏合理性, 客户管理能力与生产信息化能力严重不足, 信息系统运用过程中没有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 另外, 企业信息化建设未能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融合为一体。
(2) 由因子相关系数矩阵可知, 信息基础设施因子与其余3个因子的相关系数过低, 人员信息化素质因子与其余3个因子的相关系数也过低。由此可以看出, 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信息基础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其基础平台的功能性支撑作用, 并且信息化人员的专业潜力也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 存在人力资本的闲置问题。因此, 至少就目前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来讲, 我国企业信息化在整体上还远未达到理想应用状态, 存在较大的价值创造可拓展空间, 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摘要:企业信息化测评模型的建立是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前提。测评模型的设计既要依靠信息化理论的推演, 又要基于信息化实践的验证。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的信息化行为, 运用双因子分析, 可以对模型的有效性提供实证检验。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电子商务,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司有和.企业信息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43-149.
[2]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J].管理科学学报, 2000, (6) :1-8.
[3]侯杰泰, 温忠麟, 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79-85.
产业信息化的测评分析 篇2
1.1 安全测评系统
安全测评是信息安全测评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安全测评和安全评估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安全测评是系统中与安全相关的部分,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和储存,在加强对数据的预防、检测和减小授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安全评估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产生数据的安全测试,并形成相应结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够总结出风险分析报告和改进性的建议,对确保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安全测评系统主要包括漏洞扫描和系统性安全测评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漏洞扫描是因系统存在漏洞和配置方式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测试手段来进行检查,能够发现系统内部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系统性测评主要分为形式化验证、非形式化确认和“老虎”小组入侵测试三类,其中形式化验证是分析操作系统安全性最精确的方法,但证明整个操作系统正确性的工作量巨大,尤其对于某些大型的实用系统,试图描述及验证它十分困难。非形式化确认,主要包括验证和一些不太严格的但能够让人们相信程序正确性的方法,是由安全需求检查、代码检查和系统测试三方面的内容组成。“老虎”小组入侵测试,需要小组成员掌握操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具有及时发现和解决缺陷的能力。
1.2 主机安全测评
第一,身份鉴别,需要测试身份鉴别是否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需要满足复杂度的要求,测量用户需要对口令进行定期更换,防治不法份子冒用用户名进行登录,需要对测试操作系统中的不同用户分配用户名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第二,访问控制,主要是检查用户的权限分配方案,检查权限是否已经分离,需要确保管理用户的最小权限,需要查看用户访问权限是否已经被限制,需要对测试系统默认账户和口令进行修改。第三,安全审计,测试审计记录会覆盖用户,测试审计记录主要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主体标识和客体标识等信息,测试具有保护和审计记录功能。
2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总体框架
系统是由系统界面部分、程序实现部分和漏洞数据库部分共同组成的。系统界面包括端口扫描界面和扫描结果报告界面。其中端口扫描模块的功能,能够实现对被检测主机IP地址的获取,通过输入扫描端口范围的形式,在扫描过程中会用进度条告知用户当前的扫描精度,对方便与用户之间的沟通,确保外观的简洁和清晰具有重要作用。扫描结果报告模块是由总体检测报告模块和单个漏洞报告模块组成的,总体检测报告主要功能是将扫描结果报告上传给用户,方便用户对主机当前存在的风险情况进行了解。单个漏洞报告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检测到的漏洞向用户作详细的介绍,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漏洞采取进一步措施。
2.2 系统程序设计
2.2.1 端口扫描模块
端口扫描是主机安全测评中的重要内容,用户通过对主机进行端口扫描,能够将所有开放的端口在窗口上罗列出来,要想实现端口扫描功能,需要利用TCP三次握手原理来实现。TCP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运用计算机通信来进行数据链接和数据传输,需要通过客户端,来发送SYN标志的TCP报文,在接到报文后,需要返回SYN+ACK报文,表明客户端的请求已经被服务器接受。
2.2.2 扫描结果报告模块
为了让用户了解到主机漏洞扫描结果报告,需要告知当前主机用户存在的风险问题,主要是通过在端口扫描的形式,将扫描到的端口号放在List Box控件中,然后用代码将List Box控件中的端口号传递到扫描结果报告中,通过对端口号的查询,能够明确存在的漏洞信息。
2.2.3 注册表权限控制模块
注册表权限控制模块主要是通过编写C#代码的形式来进行权限控制,通过窗口来对注册表中的信息进行修改,确保用户使用的安全性。注册表作为Windows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存储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相关的内容,对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操作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增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3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界面设计
3.1.1 系统登录界面设计
系统登录界面对保护用户的使用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在登录界面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可进入该系统,用户可以结合自身的需要选择菜单选项。
3.1.2 端口扫描模块设计
端口模块是主机测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扫描起始端口号和结束端口号两个部分构成,通过Text Box来显示当前被扫描的主机IP,并利用Progress Bar来显示当前主机开放的端口名称和扫描进度。
3.1.3 扫描结果报告模块设计
扫描结果报告模块是由具有严重危害程度的漏洞个数、具有一般危害程度的漏洞个数、存在危害级别小的漏洞个数、泄露不重要内容的漏洞个数四部分共同组成的,如果扫描结果显示不存在漏洞,四个漏洞选项将显示为0。另外,为了方便用户查看和扫描信息,还在界面上方设置了检测时间、被检测主机的IP和被检测主机的名称等内容。
3.2 程序实现部分
3.2.1 端口扫描模块程序实现
端口扫描是主机安全测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实现对整个测评主机的端口扫描,需要充分利用TCP三次握手原理,实现端口扫描功能。由于TCP是面向连接的,在利用计算机进行通信数据连接时,需要确保连接、数据传送和拆除连接三个步骤的合理开展。第一步,主要是通过客户端来向服务器发送同步标志的TCP报文,在端口处显示SYN报文,确保TCP连接的初始序号的合理性。第二步,当服务器接收到报文之后,需要通过SYN+ACK报文的返回,来接受客户端的请求,在TCP序号中加一,来确认ACK。第三步,在以上工作完成后,客户端会向服务器返回一个确认的报文ACK,需要在TCP序号上加一来实现,确保TCP数据的有效连接,完成对数据的处理。
3.2.2 扫描结果报表部分模块程序实现
在扫描完成后,需要将扫描结果告知给客户,使客户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扫描结果报表包括:向用户报告总体扫描情况、向用户详细报告单个漏洞信息以及对各个漏洞的处理意见等,需要对用户报告总体扫描情况,扫描的内容主要包括:监测时间、被监测主机的IP地址、被监测主机的名称和风险分类统计,在向用户介绍详细的报告漏洞信息时,需要通过Single Report窗体中的Listbox连接数据来实现,实现对各个漏洞信息的查看,将新产生的漏洞添加到漏洞数据库中,用户能够了解到漏洞信息的详细情况。
3.2.3 注册表权限控制模块程序实现
注册表权限控制模块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编写C#代码来对注册表中的文件进行权限控制,通过窗口修改或者查看的形式来了解注册表信息,通过运用regini命令来对用户注册表进行设置和修改,通过利用regini命令来对文件进行操作,实现对注册表权限的锁定,能够确保注册表信息的安全性。但是该种设计方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缺陷,在设备安装过程中,设备驱动会默认使用注册表启动的一些相关程序,一旦被锁定了,将无法正常启动,需要通过解锁来恢复正常使用。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主机的信息安全测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总体性的设计,系统程序设计是由端口扫描模块、扫描结果报告模块和注册表权限控制模块共同来构成的,系统设计和实现分别从端口扫描模块、扫描结构报表模块和注册表权限控制模块程序来实现,通过对主机进行扫描,发现了主机内部存在的风险和漏洞,达到了安全测评的目的,对提升主机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娇.安全操作系统的访问控制与实时报警[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陆幼骊.安全操作系统测评工具箱的设计与实现[D].郑州: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
[3]刘红梅.操作系统安全模型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5).
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研究 篇3
油气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客观准确地评估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的推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油气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及石油化工业。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经济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提高油气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油气资源开发的持续性;在油气开发过程中,有效地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维护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其中包括代际公平问题,推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1,2,3]。文献查阅显示,目前国内外就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且多数研究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方面,对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设计和测评方法研究还亟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拟针对该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
1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1.1设计原则
本文在设计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时遵循了如下原则[3,4]。
1.1.1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指标要尽可能全面涵盖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各个方面,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实际状况,而且测评目标和测评指标能够有机联系起来,从整体上看层次分明、相互关联。
1.1.2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重要性,即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程度,做到所选指标精炼得当。
1.1.3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
定量指标易于量化,容易评价,定性指标可以测评不易于直接量化的事项,采取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这样可弥补单纯定量或定性评价的不足及数据存在的某些缺陷,使评估能够真实客观反映现实情况,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1.1.4 突出油气产业特点的原则
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测评是针对油气产业这个特殊的资源采掘和炼化的行业,测评指标除了反映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共性外,更应该突出油气产业的特殊性。设计的指标要力求与现行工作内容一致,且便于纵向和横向的对比。
1.2测评指标选择[5,6]
根据以上设计原则,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从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共选择了17项测评指标,构成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维度由储量替代率、储采比、石油储备天数、对外依存度、油气消费比重和技术开发投入6项指标体现;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维度由单位收入资源消耗量、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单位收入废物排放量和环保设备投资率4项指标体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维度由资产纳税率、工资支付率、安全事故率、员工综合满意度、主营业务成本率、产品质量满意度和捐赠收入比率7项指标体现。在17项测评指标中,员工综合满意度和产品质量满意度为定性测评指标,其他指标为定量测评指标;对外依存度、油气消费比重、单位收入资源消耗量、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单位收入废物排放量、安全事故率6项指标为测评逆指标,其他指标为测评正指标。
2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量化测评模型构建[4,7,8,9]
2.1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测评指标权重
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AHP决策分析法,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问题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从而为决策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要步骤包括:
第一步,构造判断矩阵。其形式如表2所示:
其中,aij表示对于测评指标Xk而言,元素Xi对Xj的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值,其赋值方法可采用1~9刻度法。对于任何判断矩阵都应满足以下条件:
第二步,进行层次的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① 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W:
式中,λmax为A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就是对应元素单排序的权重值。
②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记为CR,上述参数满足如下关系:
一般地,当CR<0.1时,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当CR≥0.1时,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消除错误得到满意结果为止。一般而言,1或2阶的判断矩阵总是具有完全一致性的。
第三步,进行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其中,wj表示准则层第j个准则的权重,当CR<0.1时,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消除错误得到满意结果为止。
2.2对测评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
根据表1设计的测评指标体系,参与测评对象的指标数值形成一个17×n阶测评矩阵B,n为参与测评对象的数量。
表示第k个测评对象的第i个测评指标的指标数值。
本文采用以下相对隶属函数对测评矩阵B进行标准化处理。
正指标的标准化:
逆指标的标准化:
式中,rik表示第k个测评对象在第i个测评指标上的隶属度,xik表示第k个测评对象的第i个测评指标的数值,sic表示第i个测评指标的最小数值,sil表示第i个测评指标的最大数值。
通过以上计算,便可得到标准化处理后的测评矩阵R。
2.3运用双基点法进行综合测评
利用权重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测评矩阵R进行加权,得到新的矩阵D。
令,P*和P*分别标示矩阵D的理想点和负理想点。
P*=(p*1,p*2,…,p*17)T
上式中,P*i=max{dij|j=1,2,…,n;i=1,2,…,17}为近似理想点,P*=(0,0,…,0)T。
再令,Dj=(D1j,D2j,…,D17j)T,j=1,2,…,n,则,被测评对象j与理想点的贴近度为:
根据计算的Tj值对各个测评对象进行排序,以Tj值小者为优。
3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量化测评模型应用算例
现在以A、B、C、D 4国作为研究对象测评其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4国各项测评指标数值如表3所示,即得到测评矩阵B。
通过向10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发放调查表,运用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得到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各层次的单排序以及层次总排序(即指标权重)如下:
w=(w1,w2,w3)=(40%,40%,20%)
w1=(w11,w12,w13,w14,w15,w16)=(28.83%,28.83%,5.50%,10.49%,15.86%,10.49%)
w2=(w21,w22,w23,w24)=(25.00%,50.00%,12.50%,12.50%)
w3=(w31,w32,w33,w34,w35,w36,w37)=(4.97%,8.08%,21.20%,5.18%,13.48%,13.48%,33.61%)
w=(w11,w12,w13,w14,w15,w16,w21,w22,w23,w24,w31,w32,w33,w34,w35,w36,w37)=(11.53%,11.53%,2.20%,4.20%,6.34%,4.20%,10.00%,20.00%,5.00%,5.00%,0.99%,1.62%,4.24%,1.04%,2.70%,2.70%,6.72%)
以上指标权重排序CR经计算都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
指标权重计算显示,在该测评指标体系中,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单位收入资源消耗量、储量替代率和储采比4项测评指标权重均超过10%,说明这4项评价指标数值的大小将对综合测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公式(8)对矩阵B进行加权,得到加权后的标准化矩阵如表4所示。
根据公式(9)对4国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测评,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测评结果表明,就这4个国家而言,A国的贴近度数值最小,所以综合来说其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B国的贴近度数值略高于A国,其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次之;C国的贴近度数值明显高于A国和B国,其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差;D国的贴近度数值最大,所以其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差。该测评结果与4国的实际情况吻合。
4结论
全方位地评价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出发,依据全面性、重要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突出油气产业特点4原则,从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量化测评模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双基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测评。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 根据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构建的测评指标体系,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测评结果符合传统评价认识,该方法可信性高。
② 层次分析法和两基点法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地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达到综合测评的目的,为测评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也可为解决其他类似问题提供思路。在实务中还可借助计算机编程实现测评,以提高测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嵘.中国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5):118-122.
[2]杨嵘.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及政策选择[J].生态经济,2009(10):102-105.
[3]Fans Hermans,Luuk Knippenberg.A Principle-based Approachfor th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2006(9):299-319.
[4]He Songbiao,Wang Fang.Fuzzy Evaluation Research on Oil Industry'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C].Sydney:IISMES,2010.
[5]Wang Fang,He Songbiao.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C].Sydney:ICCSM,2010.
[6]何松彪,王芳.油田企业环境业绩的评价[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7):4-5.
[7]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6:23-25,114-118.
[8]何松彪,王芳,李宏勋.我国石油工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与对策[J].科技与经济,2011(1):94-98.
【产业信息化的测评分析】推荐阅读:
电子信息产业分析报告10-29
物联网时代的信息产业07-23
旅游产业信息化09-05
上海信息产业08-05
重庆信息产业集群10-16
信息安全产业路径08-20
游戏产业信息报告08-10
关于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的工作总结12-04
信息产业竞争力07-14
电子信息产业群08-26